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主體地位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2:23:00

導語: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主體地位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主體地位研究論文

摘要:所有制改革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三十年來我們圍繞著所有制改革的問題進行了不斷的理論探索,而最終我們選擇了股份制作為中國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實踐證明股份制極大地改善了國有企業的效率,有效地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從馬克思主義關于股份制的觀點出發來重新審視中國所進行的股份制改革,說明“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的合理性以及股份制對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

關鍵詞:股份制;公有制;主體地位

一、引言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此后股份制就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攻方向,股份制改革迅速在全國鋪開。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重大決定》中更進一步明確指出“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從根本上肯定了股份制的地位和對于公有制的作用。然而,在同時,也有人對股份制改革提出質疑,認為股份制是資本主義的產物,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在中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當中存在嚴重的國有資產流失,存在著“賤賣國有資產”的現象,股份制改革是把公有資本私有化了,股份制威脅到了中國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甚至威脅到中國社會主義性質。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股份制?股份制改革與公有制之間的關系如何?

二、從馬克思關于股份制的論述談起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于股份制的問題曾有過經典的論述。在《資本論》第3卷第27章對股份制有這樣的論述:“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這句話告訴我們,股份制資本,是與私人資本相對立的“社會資本”,而股份制企業是與私人企業相對立的“社會企業”。那么這種形式的“社會資本”和“社會企業”能否就理解成為公有資本和公有企業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馬克思同時還指出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所謂“揚棄”顯然就不是完全否定或消除,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因而馬克思這里講的股份制仍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它僅僅是一種私人資本的聯合,但同時又“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不能把股份制直接等同于社會主義公有制。但是,也并不能認為股份制與社會主義所有制毫無關系。因為馬克思也曾指出資本主義的股份制企業,“應該被看做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520頁),它“表現為通往一種新的生產形式的單純的過渡點”(同上,518頁)。“資本主義生產極度發展的結果,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須的過渡點,不過這種財產不再是各個相互分離的生產者的私有財產,而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我們知道在馬克思本人的話語中,這種“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財產,即直接的社會財產”指的就是“社會所有制”,即我們現在講的公有制。

從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股份制本身并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是資本主義財產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過渡的必經階段。那么在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實踐當中,比如中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中,由于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上的,各種非公有的經濟成分還客觀存在,歷史實踐證明,我們人為的一相情愿是在低水平生產力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完全是徒勞的,只會起到反作用。而股份制實際上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是企業發展的客觀趨勢。因而,我們主動運用股份制來改造我們的各種非公有制企業,實際上是引導各種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通常講的企業股份制改革,不光是指國有企業的改造,同時也包括私營企業的股份制改造。

對于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來講,實際上可以認為是社會所有制程度的進一步完善和提升。因為根據馬克思的設想,建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將實行全社會所有制,而所謂國家所有制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社會主義革命剛剛取得勝利,各種私有制還客觀存在,“剝奪剝奪者”還必須借助國家的力量,全社會所有制有必要采取國家所有的形式。顯然,國有制只是一種暫時的過渡的形式。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講的:“國家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即以社會名義占有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它作為國家所采取的最后一個行動。”而將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不僅實現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國家政府只作為國有資產的代表履行出資人職責,不再干預企業的日常經營,更重要的是,實行股份制后,國有企業在保證國家控股的前提下,廣大社會勞動者有機會和權利,通過資本市場成為企業的股東,一方面分享了國有資本的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使私人資本不斷社會化。所以說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是所有制形式向真正的全社會所有制的邁進。

三、“重建個人所有制”思想與股份制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所有制的問題,從多個角度有過不同的表述。其中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觀點是理論界討論最多的觀點。這里我想就對這一觀點的理解,談談它與股份制之間的關系,從而試圖說明股份制是馬克思所謂的“個人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4章第7節《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就是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重要觀點。

根據“否定之否定”規律和“重新建立”的邏輯,顯然這里重建的個人所有制,決不僅是消費品的個人所有制,而是指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那么如何理解這個觀點呢?首先需要明確,馬克思將個人所有制分為兩類:一類是孤立的個人所有制,即被資本主義剝奪和否定的個體私有制;另一類是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作為未來社會“重建個人所有制”,顯然是指后一種個人所有制。

因此,從馬克思關于“重建個人所有制”的論述來看,所謂“重建個人所有制”,實際上是指建立“聯合起來的社會個人所有制”,也就是建立每個人有份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也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社會所有制形式的實質。我們說股份制本身并不是一種所有制形式,而是所有制的實現形式,是一種資本組織形式,不能把公有制直接與股份制直接等同起來。但是,我們也看到,在實踐中大量的股份公司、尤其是那些具有股權高度分散特點的社會公眾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在宏觀上是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有效形式和公有制與市場經濟內在結合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微觀上有力地提高了公有制企業的經營效率,是中國公有制企業治理結構的有效形式。所以說,股份制本身沒有社會性質的屬性,在資本主義國家,它可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實現形式,但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前提下,股份制顯然是中國公有制的主要的有效實現形式。四、從中國的實踐看股份制與公有制

我們需要從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層面上來看股份制對于公有制的作用。自中國實行國有企業改革以來、尤其是1995年中國提出“抓大放小”政策后,大量的中小型的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開始退出,讓位于私人資本,十五大之后,大力推行股份制,出現了經營者股權期權激勵,經營者持大股,管理層收購(MBO)等新的概念。有人就此認為,國有企業改革實際上就是私有化,它使少數私人利用權勢獲得了利益,出現了權貴資本主義,中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正受到嚴重的威脅。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我想應該從以下方面來理解: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從公有資本的總量來看,今天與改革之初相比,雖然公有資產的比重有所下降(原因僅在于私人資本從無到有),但是其總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有資料表明,中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004年末的資產總額比1997年增長了71.9%,達到10.61萬億元;第二,要理解什么是公有制主體地位,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資產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實踐中無論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的優勢還是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都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行得到了加強而非削弱。目前,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銷售收入仍占優勢比重,在軍工、石油、電力、民航、電信等行業占90%以上,在鐵路、煤炭等行業占80%以上。股份制對于企業的一個最大作用就是擴大了企業的資本支配范圍,拿中國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為例,過去國有企業完全由國家來投資,而實行股份制后,國有企業在保證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引進私人資本甚至外國資本,把它們有效利用到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為國家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同時,在一般性競爭領域,國有資本也可以廣泛參股一些優秀的民營企業外資企業,有效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事實證明,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國有資本對國民經濟的控制力,從而加強了鞏固了而不是削弱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綜上所述,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實行股份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股份制是一種現代企業的資本組織形式,它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揚棄”,是私有制向全社會所有制的過渡形式,它有利于社會主義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是公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衛興華.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關于股份制的理論觀點[N].光明日報,2007-10-09.

[3]董輔礽.公有制與股份制[N].中國證券報,1997-09-03.

[4]吳淑嫻.馬克思所有制思想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