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2 11:29: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管理研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管理研究

骨科護理管理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護理安全管理用于骨科護理管理的效果。方法該院骨科于2016年1—12月間實施護理安全管理,隨機抽取該階段住院患者53例,與2015年1—12月間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前的55例患者進行比較,評價實施管理前與實施管理后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實施管理后患者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P<0.05)。實施管理后患者對科室護理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實施管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793、29.037、77.836、40.241,P<0.05)。結論骨科實施護理安全管理模式后可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科室護理質量。

[關鍵詞]護理安全;骨科;護理質量;風險因素

骨科常見收治的疾病包括骨折、頸椎病、骨質疏松、骨關節炎、骨腫瘤、腰肌勞損、肩周炎等,病程較長,患者需接受長期治療,部分患者需接受手術治療,術后需經歷一段時間的臥床休養,臥床期間患者喪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骨折患者暫時存在活動障礙表現,住院期間如護理不當可能產生護理不良事件,從而引發護患糾紛[1]。因此在骨科加強管護理安全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安全管理是判斷科室護理服務質量的主要指標,與患者住院身心安全關系密切。文章分別選擇該院于2016年1—12月間與2015年1—12月間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評估護理安全管理實施前后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6年1—12月間收治的住院患者53例,包括男性患者39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16~75歲,平均為(45.8±9.1)歲,疾病類型:四肢骨折19例、骨關節炎15例、頸椎病10例、骨腫瘤9例。2015年1—12月間的55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15例,年齡范圍在18~76歲,平均為(46.5±9.0)歲,疾病類型:四肢骨折21例、骨關節炎14例、頸椎病11例、骨腫瘤9例。實施管理前。后患者疾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實施管理后:①首先科室應加強對醫護人員進行安全管理知識培訓,護士長了解科室醫護人員對安全管理重視程度,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進行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科室風險因素識別、預防及管理等。重點分析科室過往發生過的護理不良事件,了解多發人群特點及發生不良事件導致的后果,對科室護理環節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及時修改傳統護理管理模式,細化規章制度,打印成冊,發放給所有醫護人員。②護士長應重視對科室相關規章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抽查,重點管理科室所有護理環節,包括交接班、夜間護理、用藥安全及治療等,護士長保證合理排班,將老中青資源合理分配,保證每個班次值班人員實力均衡,保證護理工作可順利實施。③保證骨科環境安全,在患者入院后護士早期采取跌倒、誤吸等多種評估手段,確定高危人群后重點管理;保證科室地面干燥,設置防滑標識,在病房及病區中增設安全輔助設施,如扶手等,提高病區環境安全系數[2]。④護士重視健康宣教,增加日常巡視次數,了解患者住院期間身心需求,積極滿足,重視用藥安全管理,用藥前嚴格堅持三查八對制度,用藥期間重視觀察患者體征變化,為患者提供用藥知識講解。加強護患溝通,聯合家屬共同參與治療及護理活動,積極查房,在高危患者床頭上設置標識,提高醫護人員警惕心,重視高危時段監督,如夜間、放假期間、交接班等。夜間巡視時及時拉起患者床欄,對骨科患者離床活動時,要求家屬全程陪伴,避免發生跌倒等情況;重視管道管理,做好導管固定工作,定時查看。實施管理前:一般入院后知識宣教、生活指導、用藥指導、護患交流等。1.3觀察指標。科室自制護理質量評價表,觀察項目包括健康宣教、護患溝通、護理巡視、安全教育,每個項目為25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價較高。1.4統計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ICU護理管理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利用自愿參與原則選取66例ICU患者參與該次探究,就診時間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組別是兩組,研究組33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23、10例,患者年齡在17~88歲不等,中位年齡為(66.32±3.25)歲,患有重癥肺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急慢性腎功能衰竭、術后心肺復蘇治療、其他疾病的患者例數分別是9、8、6、4、2、4例;參照組中患者例數是33例,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22、11例,患者年齡在18~87歲不等,中位年齡為(65.01±4.05)歲,該組患者中主要包括重癥肺炎患者、呼吸衰竭患者、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心肺復蘇術后并發癥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分別是10、7、5、3、3、5例。該科室中共計40張床位以及80名護士,男女比例是10:70,最大年齡是38歲,最小年齡是21歲,中位年齡是(26.54±3.21)歲,學歷是在讀研究生、本科、大專的護士分別是1、20、12名。利用統計學分析辦法將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進行組間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給予參照組患者傳統護理管理:進行床外分配時,告知每一名護士需要負責的工作是患者相鄰床位的管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在研究組患者護理管理中應用護理分級及標識管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利用甲乙丙丁分級方式給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級,甲級:病危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實施床邊專人護理;乙級:病重患者[1],護理人員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給予對癥護理干預,1名護理人員最多可負責3~4例患者的護理工作;丙級:病情穩定患者,1名護理人員最多可負責5~6例患者的護理工作。②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實施各項風險評估并建立床頭風險警示標識,分別以不同顏色以及不同文字給予跌倒標識、壓瘡標識、過敏標識、禁食禁飲標識以標注區分[2],詳細告知患者標識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個標志需在風險解除或者患者出院后實施有效清除處理;對利用微量泵輸入的藥物使用情況設置標識,例如氯化鉀以及鎮靜劑等,利用不同顏色標簽給予不同藥物加以區分并在注射器、導管末端等部位標好標記;設置耐藥菌隔離標識的時機是在接到檢驗科多重耐藥菌報告后,待患者陰轉后或者出院后實施標識解除[3],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名護理人員不可同時護理感染患者和需進行保護隔離患者。③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分級情況實施全面有效評估并將護理人力分為:很忙、較忙、中,若同一名護理人員可對2例乙級患者實施護理可判定為很忙,若平均1名護理人員可對3例乙級患者加4例丙級患者實施護理則判定為較忙,若1名護理人員平均給予單純給予4例乙級患者或者2.5例丙級患者護理,判定結果為中[4]。④對護理人力進行評估,給予各位護士患者床位合理分配時需要遵循輕重搭配原則,一般情況下,1名護理人員搭配3~4例患者,在其余崗位中,護理人員可以給予已經合理搭配的護理人員輔助。完成床位分配后,密切觀察是否存在護理人員分配不均衡現象并給予及時糾正和調整[5]。

1.3判定標準

查看全文

血液凈化護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觀察在血液凈化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凈化室行血透的80例患者對照組(常規護理管理),另選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患者為觀察組(常規護理管理+質量控制),對照組比較兩組的護理管理效果。結果①觀察組的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劑、透析治療間空氣的合格率分別為95.00%、100.00%、100.00%、93.75%,對照組分別為82.50%、85.00%、83.75%、75.00%,兩組對比差異均顯著(P<0.05);②觀察組護理人員感染事件發生率為0,對照組為40.00%,兩組對比差異均顯著(P<0.05)。結論在血液凈化護理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可規范血液凈化操作,降低感染事件發生率,值得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護理管理;質量控制;血液凈化

血液凈化室是醫院的一個特殊科室,主要負責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延長患者的生命[1]。在血液透析室中,由于儀器設備比較多,且操作的技術性要求高,再加上患者年齡跨度大,因此與其他科室相比,血液透析室對醫務人員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為了有效提高血液凈化護理的工作水平,需選擇合適的質量管理方式。我院在血液凈化護理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血液凈化室有28臺固定血液透析機,1臺床邊血濾機,150例維持血液透析患者,10名血透護理人員。選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凈化室行血透時給予常規護理管理的80例患者對照組,另選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患者為觀察組,在實施常規護理管理時應用質量控制。1.2方法。對照組:在血液凈化室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包括常規消毒,日常管理等。觀察組:常規護理管理同上,在此基礎上實施質量控制。①成立質量控制小組。在科室成立質量控制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科室質控員、護理人員等。定期檢查血液凈化室的工作,包括每周一次自查、每月綜合評估,并且開展護理質控會議,了解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討論解決措施并落實到護理管理中。②完善相關制度。根據2010年衛生部出臺的SOP(血液凈化標準操作),并綜合血液凈化室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其中包括病歷管理制度、感染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消毒隔離管理、環境管理等措施)、血液凈化室工作制度等。③感染控制。a.患者分區。在血液透析室中,將治療室分為三個區,即急診區、普通區、隔離透析區。對于新透析患者,在透析前需進行相關感染學指標篩查,比如乙肝、梅毒、丙肝、HIV等;對于未進行篩查的急診患者,使其在急診透析區進行透析;對于檢查結果顯示為陽性的患者,給予專區專機透析。b.環境管理。在相對獨立、安靜的區域設置血液凈化室,并且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即清潔區、半清潔區、污染區,并且分開設立醫護患者通道。治療區域設置手衛生設備,嚴格要求義務人員規范操作,比如戴手套等。對于透析準備室、配液間、水處理間等,均安裝空氣消毒裝置,并且確保光線充足、空氣清新。c.透析機消毒。當患者完成透析后,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劑對透析機外部進行擦拭。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若患者血液不慎污染透析機,則需立即采用1500mg/L的上述消毒劑將血跡擦掉,并且對機器內部進行消毒。④操作技能規范化。每月對血透室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包括理論和實踐操作,同時樹立無菌理念。在血透治療的護理過程中,要求每一位護理人員都能熟練了解可能產生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對于危重、急診和老年等特殊患者,需給予足夠的重視,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等。1.3觀察指標:①環境采樣:觀察并比較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消毒劑、透析治療間空氣的合格率。②感染事件發生率:比較兩組護理人員感染事件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搜集、整理兩組患者的上述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版)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操作采用χ2檢驗,當P值在0.05以下時,提示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研究

我國改革開放40余年來,行政事業單位經過一系列改革,使行政事業單位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行政事業單位改革仍然在路上,如何完善內部管理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已經超過8萬億元,如果不加強管理工作,勢必會造成一定的浪費和流失,保值增值也將受到極大的挑戰。將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進行有效結合,有利于提升整體管理水平。但當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在“兩個結合”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應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兩個結合”朝更科學的方向發展。

一、行政事業單位“兩個結合”的必要性

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將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有效結合,對于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深入分析“兩個結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兩個結合”具有創新性。無論是資產管理還是預算管理,在當前行政事業單位改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都應當將管理工作與其他工作進行有效結合,特別是由于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具有很強的緊密結合,通過“兩個結合”,能夠推動行政事業管理模式創新;“兩個結合”具有系統性。現代管理理念更加重視系統性,任何一項管理工作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特別是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來說,內部管理工作一環扣一環。通過“兩個結合”,可以使資產管理、預算管理更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而且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可以進行滲透和轉換,進而使整個管理工作更具有系統性。通過“兩個結合”,能夠進一步提升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的整體水平,進而使整體管理工作更具有創新性和系統性。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當更加注重“兩個結合”。

二、行政事業單位“兩個結合”存在的問題

“兩個結合”在促進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科學性以及系統性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從當前行政事業單位推動“兩個結合”來看,盡管在“兩個結合”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而且也形成了一些比較好的經驗,但在推動“兩個結合”方面還存在很多制度因素和突出問題,影響了“兩個結合”的有效開展。因此,應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運用科學的策略解決問題,促進“兩個結合”取得更大成效。一是存在思想制約。當前,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兩個結合”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思想問題,沒有將“兩個結合”作為推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水平的戰略性舉措。有的行政事業單位根本就沒有運用這種方法,還有的事業單位“兩個結合”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實實在在落實到位,導致“兩個結合”成效甚微。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資產管理工作過程中,基本上都采取行政性、指令性的方式進行,與預算管理的結合不夠到位。所以,缺乏有效的預算,導致資產重復購置、資產增值率低等問題,特別是存在“重購輕管”“重錢輕物”的問題。二是存在制度制約。從當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來看,“兩個結合”制度還同有形成,盡管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在“兩個結合”方面進行了實踐,并且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但仍然沒有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資產管理主要由辦公部門負責,而預算管理則都由財務部門負責,管理組織和機構“分立”,在實施“兩個結合”過程中無法形成協同性。比如,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反映,雖然“兩個結合”涉及兩個部門,但相互之間缺乏協調配合,特別是資產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要想實現“兩個結合”,需要預算部門的配合,但其配合意識不強。三是存在模式制約。由于預算管理涉及面廣,要求資產管理不僅要重視資產本身的管理,而且還要重視收益管理,必須進一步加強預算編報工作,否則就會對“兩個結合”十分不利。當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比如,一些事業單位由于其具有經營性和收益性,因而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資產收益管理,沒有與預算管理進行結合,違規轉讓、低價出租以及暗箱操作的現象相對較多,不僅容易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而且也會滋生腐敗。但通過“兩個結合”,則可以做好預防與控制工作。

三、行政事業單位“兩個結合”的優化策略

查看全文

財務管理與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協同研究

摘要:近年來,中職院校發展不斷壯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教育教學設備等資產采購量大幅增加。在這個過程中對職業院校的采購管理、資產管理進行全方位科學研究就非常有必要。本課題從財務管理的角度出發,協同研究采購管理與資產管理,系統推進優化中職院校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工作,從而更好地保障職業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職院校;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資產管理;協同研究

一、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與資產管理的現狀

(一)財務管理的現狀。財務部門已經成為學院的一個重要部門,財務管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觀念上長期存在重核算輕管理,重部門項目預算和項目控制,輕經濟效益,財務管理的彈性相當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財務管理的功能。具體表現如下。1.重博弈輕規劃。在學校內部資源分配時,有限的教育資源,是用于學校優先發展的優勢專業還是用于扶持弱小的專業,也就是“扶強”還是“扶弱”的問題,往往很難抉擇,不能同時滿足各部門的訴求。內部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編制校內預算來實現的,而預算又沒有明確的目標,因此校內預算是部門間的“討價還價”,內部資源配置成為各部門之間“博弈”的結果。2.重投入輕產出。職業院校作為全額撥款或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所有的資產歸國家所有。國家將資產交給學校經營和管理,既不需要償還也不需要分享經濟利益,資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長期以來的撥款體制,多撥多用、少撥少用的經費管理習慣導致各個學校拼命爭取資金,重投入輕產出,只注重資金使用,忽視資金的使用效益。投資過程中,由于缺乏時間價值意識、資金成本意識、風險意識和社會效益意識,沒有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項目就匆忙上馬,導致投資效益低下,進而影響學校的可持續發展。3.重審批輕責任。近年來,不少院校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審批體系,出臺了各自相應的《財務工作手冊》,使各項支出的審批規范化。這種審批制度,強調財權的運用,各個層級的領導履行了審批支出的權力,卻沒有落實承擔支出效果的義務,最后把開源節流的責任全部落到財務人員身上,不利于學校財務運行機制的建立。(二)采購管理的現狀。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學校每年用于采購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年度采購預算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元,大多數是財政性資金,因此學校采購也是政府采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采購管理,各級財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涉及采購業務的內部控制規范和制度,各學校也積極地推進采購內部控制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1.組織機構不健全,難以相互制衡。很多學校建立了采購工作小組,由校長或副校長擔任組長,采購管理部門、財務部門、監察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研究處理采購工作中的重大事項。但是決策權、執行權、管理權、監督權的界限不是很明晰。通常采購部門的人既是參與決策者,又是執行者,監察部門的人既是決策者,又是監督者。雙重身份的重合會影響到相互制衡。2.采購系統不完善,造成重復購置。按照學校的內控制度,在采購之前均須經過前置審批。但是在實際審批過程中,由于現有的管理體制不完善,導致只要部門提出采購需求、經費允許就可以申請購置;經費申請渠道較多,形成多頭申報,使得審批沒有落到實處。3.采購需求不合規,采購不能順利完成。采購需求通常是“誰采購,誰提出”。制訂采購需求時要求合規、完整、明確,不得有歧視性條款或者傾向性的限制要求。部分高端的教學設備需要資產使用部門或人員進行采購。由于資產使用部門的人員不熟悉招投標的規則,再加上知識的局限性,在采購時往往讓供應商來提供具體商品的需求文件,且缺乏專業論證。這樣的采購很容易引起傾向性質疑,導致采購不能及時完成,影響到正常教學和工作。(三)資產管理的現狀。資產管理是學校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產管理逐步實現了信息化,部分學校自主研發或采購了資產管理系統,如國子軟件,財政部門也推廣了資產管理云平臺,大大減輕了資產管理的工作量。但是資產重復錄入、資產流失和資產重復購置的狀況依舊存在。主要表現如下。1.資產系統不完善。財政部門的資產管理云平臺上線時間不長,部分功能還沒法實現。國子資產管理軟件目前對資產管理來說還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就造成了資產重復錄入的情況。資產管理員在國子管理軟件中錄入,財務人員又要在資產管理云平臺上錄入,一邊是為了資產管理,一邊是為了資產折舊,相當于同樣的工作要做兩次。工作量大且不說,很容易造成兩個系統的數據不一致,如資產分類、單位等等,給財務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擾。2.資產管理力量薄弱。雖然絕大部分學校都已經設置了資產管理職能部門,但總體來說力量還是比較薄弱。因為不夠重視,有的學校把技能水平低或沒有地方安排的人員安排為資產管理人員,由于業務不熟悉,不能熟練操作電腦,不熟悉資產的分類,不熟悉各個環節的銜接等問題,給資產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3.資產審核、調撥、租賃程序不到位。按照各個學校的做法,在采購前必須要經過資產審核,才能進入采購環節。但是在設置審批流程的時候,存在著流程后置的問題,并將審批權限錯誤的賦予資產采購人。這樣就失去了資產采購審核的意義,容易造成重復采購。職工換崗和部門資產調劑都會帶來資產調撥的問題,由誰來做資產變更,程序上沒有明確規定,導致資產管理員對資產調撥過程不清楚,只能靠資產清查時來糾偏。學校資產租賃前要先經過財政批準,批復后才允許出租。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存在未經批準就出租的情況,或者沒有提前報批,導致資產部分時間閑置。

二、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與資產管理三者關系與協同

財務預算是采購流程得以展開的依據,即財務管理為采購管理提供依據。采購過程中,財務管理又為采購管理提供資金保障。采購完成,資產入庫,是資產管理發生的前提。資產管理過程中又涉及資產處置和清查。沒有財務管理,采購流程就無法繼續,更不會產生資產管理的對象,三者的關系密不可分。資產管理管理的是資產的實物形態,財務管理管理的是資產的價值形態,如果雙方溝通不足,就無法真正體現管理的效果。那么如何妥善解決學院目前財務管理、采購管理與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不光要“分而化之,還要合而謀之”,其實就是在解決各自問題的基礎上,協調好三者之間的關系。(一)預算編制環節的協同。通過財務預算編制來控制采購預算。預算主要解決支出的科學分配問題,實質就是解決“該不該買”和“買多少”的問題。各業務部門根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標,提出本部門的采購需求,并提供預算編制的基礎資料。資產管理部門收到各業務部門的采購需求和相關資料后,結合資產的存量,進行必要性分析,將初步審核意見提交預算管理小組確定。專業性較強的重大采購項目,須委托校外專家或機構對方案的可行性、計劃的科學性和金額的合理性進行綜合立項評審。財務部門根據資產管理部門最終確定的采購項目,對采購預算的資金來源進行落實論證,編制采購預算指標。在預算編制環節資產管理部門提前介入,能盡可能地減少重復購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采購環節的協同。通過財務編報確認書來協同采購管理。采購預算指標批復下達后,業務部門依據采購預算數和實際工作需要,進入采購環節。財務經辦人需在政府采購管理系統中編報采購確認書,確定采購方式和預算金額。政府采購方式的選擇直接關系到采購工作能否正常進行。由于可選擇的采購方式很多,有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詢價、自行采購、競爭性磋商、電子賣場等等,不同的采購方式應遵循不同的程序和要求,采購方式的選擇既具有法定性,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財務經辦人在編報采購確認書前,應根據采購事項的具體要求,進行充分溝通,合理確定采購方式。一般學校通過采購付款的內部控制程序來實現財務對采購的監督管理,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采購過程中的差錯和舞弊。但財務管理的這種監督作用,多少顯得有些被動,與財務管理的地位不太相稱。因此,財務人員應實際參與采購過程,參與招標文件的制訂,在采購付款條件、采購風險控制等方面提供更專業的意見;監察人員應全程參與采購過程,進行全面監督。(三)驗收入庫環節的協同。通過采購驗收協同財務管理、資產管理。(1)采購完成后,學院要組織采購項目驗收。采購與驗收是兩個不相容的崗位。因此采購經辦人可以發起驗收申請,但不能同時作為驗收人員參與驗收。驗收成員由資產管理員、使用部門人員、監察人員組成,重大、復雜及專業性較強的項目可聘請校外專家參加驗收。(2)驗收通過后,采購經辦人負責到資產管理部門辦理資產入庫手續,資產管理員在資產管理軟件中辦理入庫登記,形成資產卡片。財務部門提取資產數據,對資產分類、資產入賬價值、計量單位等是否準確進行審核,提出修正意見,并據以計提折舊。目前固定資產分類的國家標準和財務規則規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這是導致賬實不符的最主要原因。部分大型儀器的重要零件更換按照材料入庫,而不是資產,也導致了賬實不符。所以在資產入庫時,不僅需要考慮該件物品能否單獨使用,同時還要考慮到對該項物品的處理方法。因此,統一資產分類標準,是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相結合的關鍵。(四)資產使用環節的協同。通過資產使用來協同反饋采購管理。資產使用部門或人員領用資產時,必須到資產管理部門辦理資產領用手續,資產管理員即在資產管理軟件中辦理出庫登記。資產的使用部門或人員發生變動時,雙方人員必須到資產管理部門辦理變更手續,資產管理部門要及時在軟件內進行更新。教學專用設備必須設置設備使用臺賬,記錄使用時間、地點、人次、設備狀況,并由經辦人簽名。設備使用臺賬每學期末交給資產管理人員匯總留存,并將結果作為設備采購績效評價和確定下一年度預算的重要依據。(五)資產處置環節的協同。通過資產處置手續加強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的溝通。資產長期使用后不能繼續使用或其他原因需要對資產進行處置的,資產使用部門或人員先提出處置申請,資產管理部門審核后會簽財務部門,報學院領導批準,最后上報主管部門及財政部門。只有在資產處置最終批復后,才能根據批復要求,對資產進行實物處置,不得擅自在批復之前處置資產。資產處置后,資產管理部門要及時辦理資產注銷登記,并將資產處置批復、注銷登記、處置結果等資料及時送到財務部門辦理資產核銷手續。(六)資產清查環節的協同。通過資產清查協同財務資產核算賬與資產管理臺賬。資產使用部門自領用資產后需定期進行資產自查,資產管理部門則每年必須進行一次全面清查,將資產數據庫中的資產與財務部門登記的資產一一對應,保證賬賬相符,賬實相符。對于清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協同財務處按照規定的流程及時進行調整處理。

查看全文

溫室蔬菜管理研究

摘要:冬季連陰等惡劣天氣可降低溫室蔬菜的產量和效益。介紹了連續陰天及連續陰天過后、天氣轉晴溫室蔬菜的管理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冬季連陰等天氣;溫室蔬菜;管理措施

前言

近年來,譙城區蔬菜產業的發展,起點高,步子大,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逐步成為該區的支柱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受到廣泛關注。2009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4.65萬hm2,設施蔬菜面積約1.33萬hm2,其中,小拱棚約6666.67hm2,陽光棚6000hm2左右,日光溫室666.67hm2。譙城區溫室蔬菜種植的主要品種是黃瓜、苦瓜、西紅柿、西葫蘆、辣椒等,從目前情況看,2009年冬季該區陰雨天較多,低溫寡照,光照不足,不僅降低黃瓜等蔬菜的光合作用,出現落花、化瓜、花打頂等生理性病害,還由于氣溫、地溫較低,直接影響了根系生長,使根系提前衰老,影響其對養分、水分的吸收[1,2],降低了該區設施蔬菜的產量和效益,嚴重制約了該區設施蔬菜的發展。現將冬季惡劣天氣溫室蔬菜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1連續陰天溫室蔬菜的管理

1.1及時揭簾,加強光照管理

查看全文

科技管理矩陣模式研究

一、科研項目運行“矩陣式”管理模型

(一)“矩陣式”管理條件與優點

“矩陣”是借用數學上的概念。矩陣式管理也稱系統式或多維式管理,是相對于傳統一維式管理而言的。實行矩陣式管理主要是依據三個條件:1.業務線之間存在著共享資源。例如不能為每條業務或項目安排技術把關或審核人員,于是核心把關人員將在每個業務或項目中共享。2.環境對兩種或更多的重要業務存在要求。例如對技術質量和產品流程的要求,這種雙重壓力意味著在組織的職能和業務之間需要一種平衡。為了保持這種平衡就需要一種雙重職權的結構。3.組織所處的環境條件是復雜和不確定的。頻繁的外部變化和部門之間的高度依存要求無論在縱向還是橫向方面要有大量的協調與信息處理。矩陣管理適合于較為復雜的管理組織。比如某家公司有三塊核心項目———針對企業用戶的服務器業務,針對家庭用戶的電腦產品、針對金融系統的軟件開發業務。如果按照傳統的組織架構,企業組織架構將會在三個業務板塊內都安排研發,生產、財務、銷售等部門,結果是部門間職能相互重疊,然而卻又相互隔離。長此以往必然會弱化員工間的協助,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財、物的效率,矩陣式組織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矩陣式結構的優勢在于它能使人力、財務、技術資源在不同的項目之間靈活分配。在矩陣式組織中,關鍵組織成員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這些關鍵組織成員包括高層領導者、矩陣主管和業務人員。高層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維持職能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之間的平衡。這要求高層領導者必須鼓勵職能部門愿意和業務部門直接接觸,共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有助于信息共享和協調。矩陣式結構具有靈活、高效、便于資源共享和組織內部溝通等優勢,可以適應多專業、不同項目來源以及分權管理等復雜條件。在矩陣組織中,強調項目研究流程化及項目質量嚴格化,研究人員在項目運行流程上及在質量控制上對兩個組織負責。

(二)項目運行“矩陣式”管理基本模型

科研項目管理主要分為項目論證、項目運行、成果管理、經費管理、技術歸總、獎勵管理等六個階段。本文主要以項目運行為例進行說明,按照流程管理與質量管理兩條線進行矩陣式設計。[4]運行(職能)管理(Functional)。項目運行與流程管理主要由科技管理部門負責,根據技術方向不同分為不同的業務專業,每個業務專業都有對應的業務主管崗位,每個主管崗位直接向科技管理部門經理匯報,經理向分管高層匯報和負責。如果項目來源復雜,在科技管理部門可以進行條塊結合,也就是在業務主管和部門經理之間還可以根據業務市場的不同,也就是項目來源和項目類別的不同設不同業務組長,協助經理工作。業務(項目)管理(Project)。項目質量的管理主體是業務研究部門,根據業務方向可分多個業務研究部門,各業務研究部門下面有多個項目,每個項目設置項目長,并對部門經理負責,項目長下面帶領一群項目研究人員,研究人員承擔各自的研究任務,項目長直接向業務研究部門經理匯報,經理向業務分管高層匯報和負責。研究部門也可以根據技術方向的不同在經理與項目長之間設研究室(組),協助經理工作。矩陣式管理模型(Matrix)就是把運行管理與業務管理組合起來,既把職能部門和業務研究部門有效結合,具體研究項目,既保證無縫運行,有保證研究質量和水平達到項目計劃要求,這就是矩陣式管理。在實際管理中,究竟聽誰的多一點,最終向誰負責又分為強矩陣式管理或弱矩陣式管理。在科技管理中是一種弱矩陣式管理,也就是說項目運行以科技管理部門為主,業務研究部門為輔,而在項目水平和質量上以業務研究部門為主,科技管理部門為輔。

二、項目運行“矩陣式”管理模型應用事例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研究計策

一、公共管理問題類型學

在科學研究中只有那些專業共同體和整個人類的知識積累都尚未解決或無法回答的疑問才算是研究問題。問題可以定義為:“某個給定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人或機器)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的差距。”問題是一個反映了主客觀矛盾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概念。科學研究從何開始?一直是哲學和方法論研究的一個關鍵主題。波普爾在《猜想和反駁》一書中總結道:“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幾乎每個公共管理理論的提出和發展,都是從特定的公共管理問題開始的。問題作為一個認識論的概念,反映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認知矛盾。雖然諸多科學家和不同流派的哲學家持有不同的方法論,但是科學史和哲學史的發展歷史表明,他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從方法論層面上開展對“問題”的研究,探究什么是問題、問題的重要意義、問題的結構、問題的類型。“問題”成了不同流派科學哲學家交鋒對話的聚焦點,他們對問題認識的深入,逐漸形成了以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哲學分支領域“問題學”。目前“以問題為導向”進行研究已經成為公共管理學界的共識:解決問題是公共管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核心;問題為公共管理研究定向;問題是制定公共管理研究計劃的依據;問題指導公共管理研究的觀察和資料的收集等等。但是公共管理問題包括哪些類型?每種類型公共管理問題對應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尚無一個完美的答案。類型學(typology),或稱作分類學(taxonomy),指研究者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一維度的簡單概念,然后由簡單概念的交叉形成新的概念。本文從問題的定義———“某個給定過程的當前狀態與智能主體(人或機器)所要求的目標狀態之間存在的差距”———出發,根據“差距”的本質特征對問題進行類型化的劃分。按照近代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Hume)揭示的事實和價值二分的原則,我們可以將問題中所含的“差距”分為“事實性差距”和“價值性差距”兩個維度。可以用如下的坐標圖定位公共管理問題的各種類型。(1)縱坐標所示的純粹涉及價值差距的問題屬于詮釋類問題,對詮釋類問題的解答,往往使用詮釋主義的方法,形成詮釋類知識。詮釋類知識通過挖掘、闡發、建立和確證一種價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2)橫坐標所示的那些純粹涉及事實差距的問題是科學發現類問題,科學發現類問題往往使用實證主義的方法,探索經驗世界的狀態、發展、變化,尋找經驗世界中存在的聯系。(3)橫坐標和縱坐標構成的平面中的問題既含有價值因素又含有事實因素,可將這些問題分為技術設計類問題、批判類問題和評估類問題。

1.科學發現類問題。科學發現類問題是人類主觀認知與經驗事實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引發的主觀認知之間、客觀事實之間的矛盾而引發的疑問。對科學發現類問題的回答,往往使用實證主義的方法論框架,最終將產生對客觀世界描述、解釋和預測的知識。提出科學發現類問題的途徑包括:尋求經驗事實之間的聯系和一致的解釋,證實假說和現象的可靠性、尋求理論體系內部的不一致性,解答多個理論和假設的不一致性,學科理論方法的移植等。

2.技術設計類問題。“實現特定目標的最優化方案、手段和措施是什么?”屬于技術設計類問題。技術設計類問題包含事實前提和價值前提兩個基本因素。技術設計類研究的目的是在既有事實前提下,確定合理的價值前提;或者在既定的價值前提下,尋求實現特定價值的優化方案。在公共管理研究中,往往需要在時間(時間段、歷史、現狀等等)和空間(國別、地區、部門等等)中進行目標比較、約束條件比較、環境參數比較、手段比較找出當前問題的特殊性,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戰略與政策、體制與機制、措施與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3.評估類問題。該類問題與科學發現類問題的相似之處在于兩者都是對事實、行為和態度的描述和解釋。但不同的是,評估研究在對事實、行為和態度進行描述時,是建立在與特定標準進行比較基礎上的描述和解釋,比較的標準可以是客觀的標準也可以是主觀的標準。評估至少包括三個要素,即標準(criteria)、證據(evidence)和判斷(judgment),評估類問題的本質是根據經驗證據,尋求特定標準和經驗證據之間的關系,并對這種關系進行評判。

查看全文

沖突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分析組織內發生的沖突,為研究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激勵機制提供了契機,但在管理實踐中,如何在組織中維持一定水平的沖突,提升組織績效往往比較困難。本文嘗試借助博弈論觀點,對給定理性局中人即組織成員在沖突中通過其最優選擇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最終達到博弈均衡加以解釋,并以Morgan解決模式為例,對組織沖突行為給出最優沖突解決方案,即強制下并給予民主行為。關鍵詞:組織沖突;博弈論;最優沖突管理;Morgan模式一、前言全球化和戰略聯盟使得行政管理過程中的壓力和資源重新配置問題劇增。技術壓力在組織內外產生了諸如喪失隱私、信息泛濫、缺乏面對面溝通、技能窘迫或知識匱乏得不到晉升等等方面的問題。企業龐大的集中控制的組織隨之與分散的、變幻莫測的市場之間的沖突愈加頻繁。這些發生在組織結構內部和戰略層面之間的沖突,極大地影響組織的決策。(一)國內外理論進展現代管理科學對沖突的研究源于20世紀60年代,巴納德和西蒙都認為組織沖突長存企業內部。“在一個大型組織里要所有人為其自身的個人利益工作而采取合作的方式不大可能。”J•klly,H•Assael都認為,組織中存在沖突對促進目標顯露有積極作用。之后對組織沖突產生原因及處理研究開始獲得進展,學者們開始發現壓制沖突的傳統管理思維和方法的不合理性。LouisR•Pondy認為,壓制沖突的組織剝奪了自我調節和穩定成長的功能。60年代后,在組織管理和行為理論的研究中,都把沖突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以關注。如RossA•Mebber于70年代完成的《組織理論管理》、GaryJohns的《組織行為學》、Derslergary的《組織管理》和JohnM.Ivancevich和MechaelT.Martteson的《組織行為與管理》等著作,都對沖突的性質和形成原因、影響解決沖突問題的因素和解決沖突問題的途徑等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相比西方管理學者的研究,國內管理學界對企業或其他組織沖突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80年代后期港臺學者開始相關研究,從創新角度得出了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觀點。如“缺乏沖突的團體容易陷入群體思考模式的陷阱。”“企業領導應該刻意維持良性沖突的產生,利用沖突激勵組織進步。”等等。賴明正對組織變革中利益沖突和組織學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提出在追求競爭力提升的同時,原先企業內利益均衡的態勢也隨著組織的變革而有所不同。胡文琦、范慶玉從分銷渠道的角度對沖突關系進行了分析;張繼征對企業轉包過程中的沖突行為進行了評價并提出解決方法;張勇、張玉中分析了企業組織間沖突策略選擇的影響因素;李霄、徐中和則利用博弈論對沖突管理的策略方法進行了推演等等。(二)對沖突理論演進的簡要評述沖突(conflict)是指兩個或更多相關聯的主體,因互動行為所導致不和諧的狀態。是個體對外部環境做出的過激反應,體現了決策意愿的個人化。按照西方沖突理論,沖突過程一般分為五個階段,即潛在的對立或不一致、認知和個性、行為意向、行為和結果。第一階段也稱為沖突的成因,一般概括為三類:溝通、結構和個人因素。認知和個性化階段是指個體對沖突有知覺存在,并且個體有了情感上的投入。行為意向介于一個人的認知、情感和外顯行為之間,它指的是從事某種特定行為的決策。行為階段則是沖突雙方公開地試圖實現各自的愿望。結果階段就是沖突對組織績效影響的最后結果,即是功能正常還是功能失調的結果。激發功能正常的沖突是沖突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當沖突出現的時候談判是解決沖突比較好的辦法。組織內部成員之間面對一定的環境條件,在一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后,依次或多次,從各自允許的行為或策略中進行選擇并加以實施,并從中各自取得相應成果的過程構成了博弈論決策個體的特征。發生在組織內部的沖突則是由對立的目標、態度、行動所導致的組織內部或組織間的非合作博弈行為。本文試圖引入博弈論觀點,對給定理性局中人即組織成員在沖突中通過其最優選擇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最終達到博弈均衡的現象加以文本解釋,尋找沖突管理各方合理策略下博弈的解,從而建立最優沖突管理方案。二、織內沖突的博弈特征使用嚴謹的數學模型研究沖突對抗條件下最優決策問題的理論稱博弈論。如果一個博弈存在一個戰略組合,任何參與人要改變這一戰略組合都可能導致降低自身的效用水平(或只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因而任何參與人都沒有積極去改變這一戰略組合,這一戰略組合稱為該博弈的納什均衡。沖突之所以發生可能是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對若干議題的認知、看法不同,需要、利益不同,或是基本道德觀、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所致。沖突發生在復雜的組織內部,存在組織戰略行為中的沖突加劇了博弈頻次。Libby認為,組織是成員之間存在心理上相互依存關系的非簡單個人集聚。組織具有相互依存、協作、分工和權威階層的特征。[1,2]博弈論中的決策個體與微觀經濟學中的個體決策相比,博弈中的決策是相互依存的,即考慮了各個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基于事物矛盾性的認識,組織沖突假設辨證表現在:(1)沖突是不可避免的;(2)沖突對變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3)只要對沖突進行很好的管理,其對全局效用的促進是正相關的;(4)充分利用沖突為對于集團組織結構和戰略目標實現是有利的。沖突使組織內部產生了問題,但也為組織興奮提供了必要的激勵條件。在組織沖突中,決策個體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其他決策個體的選擇,各個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博弈決策中被充分考慮,個體的效用函數不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依賴于其他決策個體的選擇,個體最優決策μi(S),是他人效用函數的函數μ3i(S)=μ(μ1(S),μ2(S),…,μi-1(S)μ,μi1(S)μ,…,μn(S))(設i為博弈中的局中人,i=1,2,…,n;si表示局中人i的策略,S=(s1,s2,…,sn)表示n個局中人的決策向量,μi(S)記為局中人i的效用函數。從一定意義上講,博弈論研究的是存在相互外部性條件下的個體決策問題,組織沖突同樣是一次或多次相同外部條件下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組織、組織與外部環境間博弈的最優策略選擇。[3]三、一般性組織內沖突的原因及影響Creighton,Moore,Amy,Bisno分別探討沖突的根本原因,并歸納為:(1)程序沖突(proceduralconflict)。流程上發生問題,在責任權限模糊時可能發生角色沖突。[4](2)資料或資訊沖突(dataorinformationconflict)。爭奪稀缺資源引發沖突。(3)價值判斷沖突(valueconflict)。隨著組織不斷擴大,交流機會和次數減少,成員對所在組織的歸屬意識得以增強,組織內競爭和文化相斥成為沖突的原因。(4)利益沖突(interestconflict)。報酬體系公平性導致的沖突。感覺到報酬體系中存在著不公平或發生偏離的情況,小集團間或人際關系上可能出現沖突。(5)關系沖突(relationshipconflict)。工作中的依賴關系導致的沖突。(6)情緒沖突(emotionconflict)。源于心理承受力、能力差異導致的沖突。研究和掌握容易導致沖突的原因的考慮方法,比防止非生產性沖突發生或者把非生產性沖突限制在最小化范圍內更重要。[1][2][][]沖突結果是長程的,回避沖突和掩蓋沖突同樣能導致消極和懈怠的狀態產生。Kast和Rosenzweig即強調不應忽視沖突在促進改革的積極的角色與功能。而沖突管理則是以系統、科學的方式來消除認知與價值差異等障礙,以達成協議的過程。其目的在沖突過程中減少可能的或是不必要的傷害,以促進有利沖突雙方的結果。[5]沖突管理的目的也是在均衡博弈不利于解決沖突困局情況下,采取合作態度尋求最優解。四、組織內沖突管理——對Morgan模式的一個博弈理解運用博弈觀點闡釋組織沖突管理的難點就在于局中人所參與的每次博弈或多次博弈的得益。理性行為人往往從自身最優策略選擇出發以實現自身利益為目標參與博弈。(一)Morgan的五種選擇GarethMorgan在其《組織印象》(ImagesofOrganization)中,說明在組織管理者在面臨沖突時,可進行的五種模式選擇(見圖1)。沖突的消除從自我主張與協調性兩維度考慮。自我主張性是指當事人使自身利益關系得到滿足的意圖;而協調性則是使他人的利害關系得到滿足。據此可以把解決沖突的方法分為五類:(1)強制型:為利益堅持競爭,并以自身最優策略完全實現為目的,顯示威力和強制力;(2)和解型:放棄自身利益做出讓步,重視雙方關系維持而不是競爭,也許不得已唯命是從;(3)回避型:雙方都不輕易將其真實意愿外露的對策,沒有信息交換;(4)姑息型:相互妥協處理沖突,即與其唯命是從,不如擇機達成共識;(5)合作型:完全理性行動,基于充分合作雙方共同決定尋找最優策略并采取行動。合作通常被視為解決沖突的最佳方案。Morgan解決模式構成了非合作博弈的條件。博弈的過程就是各個理性的博弈方(當事人)選擇自己決策的過程,當各博弈方都不愿或不會單獨改變自己策略的策略組合存在時,或者說為了極大化自己的盈利(或效用),每一個局中人所采取的策略一定應該是關于其他局中人所取策略的最佳反應。[6]納什均衡說明沖突管理也必須符合這樣的規律:按照你愿意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來對待別人,但只有基于他們也必須按同樣方式行事。(二)沖突博弈的困境解釋現實組織內沖突發生時由于缺乏互釋的溝通,當事人雙方處于對立面時必然表現為一種“囚徒的兩難選擇”。困境中每一方在選擇策略時都沒有“共謀”,他們只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慮組織福利或任何其他對手的利益。也就是說,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的最佳策略組合構成。沒有人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獲得更大利益。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各人追求利己行為而導致的最終結局是一個“納什均衡”,也是對所有人都不利的結局。[7]雙方在合作與抵制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這樣他們必然要陷入回避。只有當他們都首先替對方著想,或者相互合謀時,才可以得到最完美的和解。組織內集團利益沖突中,局中人心態構成博弈困境。前者希望沖突解決以部門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后者想打破這樣的均勢,博弈的結果可能出現Morgan模式,諸如強制推行,單方和解,雙方逃避或相互妥協幾種解決方案。那么通過怎樣的渠道才能在沖突人之間建立合作的基礎,使局中人一定程度上能夠站在對方的視角考慮問題,從而走出囚徒困境,最大化實現雙方利益。而客觀上,正當的逐利心態構成了人們正常與主要的行為動機。當沖突管理試圖通過法律或者道德維系良好的社會秩序時,必須正視這種心態在各種博弈過程的深刻影響與具體作用。(三)最優沖突管理——強制下民主配合制度創新組織沖突多是個人目標實現與組織強調經濟決策者的個人理性,強調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經濟分析,強調決策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等外部性,強調通過規則、機制和制度的設計和優化在個人理性得到滿足的基礎上達到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一致。根據有關沖突的研究,無論是業績優異的公司管理者,還是業績差的公司管理者,解決沖突的考慮首先均為合作型。然而次優方案的選擇就差異很大,前者多采取強制姿態,而后者多采取姑息對策,由此可以導出最為有效地解決沖突的方法是強制的并以合作型為支持。由于合作型是采取基于民主解決問題的開放交流形式,可以說強制力下并給予民主的行動是解決沖突的最為有效的方法。[8]這也說明經濟的博弈均衡并不一定是帕雷托最優的,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可能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對于這種矛盾和沖突,不在于否定個人理性,關鍵是通過設計一種制度的創新,建立起一種新的使得在滿足個人理性的基礎上能夠達到集體理性的機制。Rummel認為沖突過程從平衡與不平衡中間移動,達成一種平衡。同時沖突關聯利益人的關系也未必是全然相互競爭的,在運用沖突管理的原則與方法時,反而通常存在競爭與合作的混合關系,貫穿如:(1)對事(或問題)不對人;(2)重視利益而非堅守立場;(3)尋求互利的方案;(4)兼顧主、客觀評估標準等態度,追求整合協商談判(integrativebargaining),所謂的雙贏(win-win)才有機會。[4]但納什均衡博弈論由于僅關注個體行為的合理性。不可避免的是它在解決組織沖突中的局限性,博弈論描繪出困境,卻難以解決困境。納什均衡博弈論也不能從根本上保護博弈各方的利益,博弈不能帶來共贏,卻可能造成共輸(simultaneity-loss)。[9]參考文獻:[1]DEBORAHM.KOLB,JUDITHWILLIAMS.Breakthroughbargaining[M].HarvardBussinessReview,2001:89~97.[2]STEPENIEOVERMAN.Makefamily-friendlyinitiativesfly[M].HRFocus,1999:14.[3]莫燕,周建中.基于博弈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策研究[J].技術經濟2002(7):10-12.[4]弗雷德•魯森斯.組織行為學[M].王壘,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5]汪明生,朱斌妤.沖突管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6]劉仁軍.組織沖突的結構因素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1(4):30-33.[7]張維迎.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武田耕一.人與組織[M].王艷萍,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9]LEIGHTHOMPSON,ERIKAPETERSON,SUSANE.BRODT.Teamnegotiation:anExaminationofintegrativeanddistributivebargaining[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6,70(1):66-78.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研究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與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與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特別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

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與作用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與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與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與措施,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與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與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與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

西方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

2.公共管理研究,特別是新公共管理學是在公共行政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本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批判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理論越來越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新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與公共選擇學派。新公共行政學一反以往過于重視效率的價值觀,在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目標中加入了“社會公平”,圍繞著“分權”、“參與”、“溝通”等民主行政中的若干問題一直展開討論。同時,他們反對文官中立,認為在不平等競爭中,這種角色本質上是欺負弱勢群體的幫兇。⑦政策科學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針對傳統公共行政學過于重視官僚制理論,以及把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割裂開來等問題而發展起來的。它明確地提出了要對政策制定的全過程進行研究,即從政策問題構建到政策方案制定,從政策執行到政策評估全面展開討論,并提出要改善政策系統,提高政策質量。公共選擇理論以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為出發點,證明市場是最有效的機制,因而需要減少政府的管理職能,把一部分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通過市場來提供。總之,新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公共選擇學派都從學科建設方面,有力地批判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為它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一定新的理論依據。然而由于各自的弱點與缺點,它們并沒有完全獲得預想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