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趨勢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2:25: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趨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發展趨勢

國外德育發展趨勢

一、國外德育的發展趨勢

1.時代主題趨勢。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學校德育。許多與我們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也都采取具體措施,大力加強學校德育建設。美國一些人認為:之所以存在教育問題,是沒有把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花在道德教育上;日本認為:輕視德育投資的思想值得反省,只有重視德育投資,才能使日本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英國認為:只有不吝嗇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原聯邦德國認為:德育投資并不是非生產性投資,它會很快得到經濟補償。各發達國家幾乎都把德育改革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美國高校強調要培養學生“理解和忠誠于自由社會”。90年代初提出有針對性的10點建議,呼吁全國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個有利于學校培養道德成熟公民的社會環境,共同擔負起道德教育的義務。英國教師受命從1994年開始對不守規矩的學生采取較強硬的行動。在此之前,英國政府還曾對一些學校紀律不嚴發出警告。日本80年代末將德育作為社會改革的一項迫切任務,并在加強道德教育全國大會上提出了改革的原則和措施,強調道德教育的目標在于形成“人”;還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單靠學校進行,必須使學校、家庭、社會密切結合起來。

可以說,重視和加強德育之所以成為時代主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西方發達國家面對種種尖銳復雜的矛盾,陷入深刻危機的必然選擇。

2.綜合化趨勢。公民教育(包括愛國主義和法制教育)和價值觀教育是德育的共同課題。公民教育一般都分為兩種形式,一是設置特定學科進行道德教育,一是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過程進行道德教育。戰后,尤其近年來,德育內容和方法都朝著綜合化方向發展。目前國外在德育理論中都注意到多學科基礎的綜合,力圖廣泛吸收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鑒和補充。在日本高校,德育課被稱為“綜合課”,全國大體有25類綜合課程和500多個這類課程的專題講座。文部省規定“學校的道德教育以通過學校的整個教育活動進行為原則”。它不同于內容單一的“修身課”,開始形成德育內容序列化綜合特征。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則滲透到學校教育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歐美發達國家普遍打破就學校德育論學校德育的傳統,實行開放的“大德育”。美國形成了傳統方法(即理論教育方法)、現代教育方法(通過課外活動潛移默化)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系統方法。

3.適應性趨勢。國外德育非常強調適應性,有人稱之為“適應道德教育”。這種趨勢表現為:在制定德育目標時明確提出,從本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的水平出發,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培養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開拓性的人才,同時又要考慮到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可接受程度。新加坡在編制道德教科書的過程中,不僅對在校的學生、教師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而且征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還對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進行反饋性調查,制定出一套既適合社會發展需要又適合學生成才需要的道德教育計劃和內容,日本則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把德育內容分解為不同的層次、深度和側面,在各年級反復循環,由淺入深,形成循序漸進的過程。

4.實用性趨勢。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國外特別強調德育的實用性。美國一方面把一些具體的、實用的、相對穩定的道德規則通過課堂教學灌輸給學生,另一方面強調通過課外活動(諸如學術活動、文體活動、咨詢活動等)的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美國大學進行德育的一個突出環節,包括有組織的和無組織的。總之,美國學校德育的突出特點可概括為“輕理論,重行為;輕說理,重管理”。西方大多數國家的德育方案都是力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的把道德教育教材編制成易于操作的程序。美國的教育方案除提供了完整的理論說明、具體的教育安排、教育建議、實施方法外,還提出了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的策略和手段。

查看全文

農產品物流發展趨勢研究

摘要: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牽涉面非常廣而且物流數量不斷增加,然而農產品物流行業的運行效率卻比較差,由此而造成效率極低的農產品物流成為妨礙我國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重要阻礙。怎樣推動現代農產品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極為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闡述了現代農產品物流的基本特點,分析了當前現代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現狀,并提出了現代農產品物流的主要發展趨勢。

關鍵詞:現代農產品物流;現狀;發展趨勢

如今,我國農業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市場化水平偏低但流通成本卻非常高,這不但極大地降低了農產品所具有的競爭實力,而且甚至已經成為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因為農產品最后還是需要靠流通才能能實現自身價值,所以相對比較高的流通成本就導致農民群眾未能從流通領域之中享受本應得到的權益。這就需要積極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業,以提升我國農產品所具有的競爭實力。這就需要加快對我國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趨勢的探究,從而推動農產品物流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現代農產品物流的基本特點

所謂農產品物流,主要是指農產品從生產地往接收地進行實體流動的整個過程,并要在此過程之中實現相關農產品的保值與增值。農產品物流具有迥然不同于其他物流的鮮明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物流具有極強的季節性。因為各個不同地區在氣候和水土等各個方面的自然條件均具有較大的差別,分別合適種植不一樣的農副產品,所以農產品生產也就具備了非常強的季節性特點,不僅表現為農民群眾的生產資料購置要考慮到季節因素,而且各類農產品的產出也具有極強的季節性特點。二是農產品物流具有極高的難度。絕大部分農產品容易腐爛,對鮮活度的要求非常高,這就要求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來實施防潮、防蟲以及烘干等相應的處理,進而保障農產品的品質以及質量。這就需要農產品物流企業考慮相應的設施與設備,主要包含了物流倉庫、專業運輸車、專業裝卸設備以及加工設備等。三是農產品物流的種類繁多而且規模較大。因為農產品的品種十分豐富,所以流通量也十分大,而農業生產資料購置量同樣也十分大,主要有農藥、化肥、農機和農業生產所需相關原材料等。

二、當前現代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分析

查看全文

林業發展趨勢探討

摘要:青海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順應黨中央要求,發展生態林業實現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重中之重。介紹青海林業實際情況,分析今后的發展趨勢:革新機制創新,激活內在潛力;人工森林是關鍵,逐步擴大森林面積;林業發展將處于重要地位,正確處理其與生態建設、產業發展的關系;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向技術性、勞動密集性靠攏,要點性知識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生態

1前言

在青海的3096600hm2土地中,林地面積僅為39.66萬hm2,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4.3%。且全省森林覆蓋率為2.65%,其中喬木林覆蓋率僅為37%,灌木林覆蓋率2.27%,四旁、林網覆蓋率0.01%。全省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有3.6873萬m3,其中有林地蓄積量占總蓄積量的79.7%,疏林地蓄積量占19.5%,散生木蓄積量占0.6%。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青海的林業資源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落后階段。而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實施,在推動青海地區林業資源發展的同時,還能在原有的基礎上規范青海地區的林業管理,為其今后的發展奠足堅實的基礎。在此,筆者結合本地林業實際情況,結合工作實踐,對青海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做如下簡要分析。

2青海林業發展趨勢

林業發展走向可持續化,需要逐漸融入本地經濟發展,繼承現有發展模式的基礎上,逐步改進完善,彌補其存在的先天不足,實現區域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如下幾方面理應得到發展。

查看全文

玉米貿易發展趨勢

一、我國玉米貿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1997年至今,我國一直是玉米凈出口國,但玉米出口與進口貿易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勢。其中,玉米出口表現出顯著的波動性。2003年玉米出口達歷史最高值的1638.9萬噸,而2004年僅出口231.8萬噸,下降85.9%,2008年玉米出口僅為27萬噸,比2007年下降94.4%,達到近年出口量的最低值。在進口則表現為數量小且相對穩定。1997—2008年平均進口量僅為4.5萬噸。我國玉米出口與進口的不同走勢,主要是源于我國玉米生產與消費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我國東北三省等北方地區為玉米主產區,玉米生產大于消費;而玉米需求卻大都集中在南方的沿海省份,玉米需求大于供給。這種供需的地域差異形成我國玉米“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與此相對應,我國玉米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主產區,進口則主要分布在南方主銷區。2003年吉林省出口玉米1047萬噸,占當年全國玉米出口總量的63.9%,而廣東省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的玉米需求量,是我國玉米進口的最主要省份之一。

貿易政策也對我國玉米貿易產生重要影響。我國玉米出口之所以呈現較強的波動性,主要受出口政策的影響。2001年和2002年,我國先后出臺免征大宗谷物鐵路建設基金及玉米出口增值稅零稅率等促進玉米出口的政策,直接促進了2002—2003年玉米出口的顯著增長。2004年,貿易政策開始轉向抑制出口,國家將玉米出口配額調減至300萬噸,同時取消對玉米的出口補貼,導致當年玉米出口的急劇下降。受到國際糧價上漲的影響,2007年末,我國又出臺新的玉米貿易政策,先后取消玉米的出口退稅和征收玉米產品出口稅,并停發出口配額,使2008年玉米出口銳減。在進口方面,人世后我國對玉米實施國營貿易和關稅配額管理的市場準入政策。從2004年起,國營貿易在進口配額中所占比重為60%,玉米進口配額為720萬噸。截至目前,我國玉米進口量一直沒有超過入世時承諾的配額量。盡管我國在玉米市場準入方面實施一些限制條件,但已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玉米進口市場,只要市場條件允許,即只要存在潛在的玉米需求,未來我國的玉米進口仍存在較大的空間。

我國玉米貿易的發展趨勢是由國內玉米市場供給和需求的長期趨勢決定的,如果長期內玉米需求的增長速度超過供給,我國將成為玉米凈進口國,反之亦然。對我國玉米供給與需求的長期趨勢及玉米貿易流向問題,國內外的學者和研究機構已做出大量的分析和預測,①其基本結論是:一方面,隨著我國居民對肉、蛋、奶等食物需求的不斷增加,對玉米飼料的需求呈剛性且將不斷增加,同時玉米深加工規模的不斷擴張將導致對玉米的需求不斷增長。另一方面,玉米產量的增長可能受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存在不確定性,產量增長率將低于玉米需求增長率。供給和需求的變化趨勢決定我國玉米在長期內將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未來進口玉米將不可避免。

二、我國玉米貿易發展趨勢對玉米貿易格局和出口政策的影響

玉米凈進口的發展趨勢將會使我國目前的玉米貿易格局和玉米出口政策發生變化。首先,我國“南進北出”的玉米流通格局即將形成。“南進北出”實際上是國內南北兩個區域市場玉米生產的空間置換向國際的延伸,即由南方省份進口玉米滿足當地需求,北方省份可適度出口玉米。屆時我國東北地區種植的玉米可憑借地理區位及非轉基因優勢,出口至韓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②根據美國農業部的展望報告,考慮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國今后10年的玉米年出口量可能維持在40萬噸左右。其次,進口玉米將導致玉米出口政策弱化。我國南方省份進口玉米,將使國內玉米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玉米價格將隨世界玉米市場價格的變動而變化,國內玉米市場的供需平衡將更多的受世界市場的影響。通過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的傳導機制,南方銷區玉米價格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北方主產區玉米價格的變動,使主產區玉米價格與世界價格的聯動性增強。這種價格的傳導作用將使玉米主產區市場化程度提高,貿易政策對玉米出口的干預作用減弱,玉米出口的穩定性將會增強。

查看全文

淺談財務會計發展趨勢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已經取得了飛速的進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財務會計成為現在人們關注的重點,在財務會計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正是這些因素共同存在才導致財務會計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很長的階段。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一點是財務會計的發展也確實推動的社會的進步,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關鍵詞:經濟;財務會計;發展

現在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全球化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了,并且已經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財務會計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機遇。但是我們應該清楚的一點是,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由于經濟不斷進步導致社會環境變得越來越復雜,這就導致影響財務會計發展的因素變得越來越多,因此我們應該保證財務會計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實踐,這樣才能保證其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能在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出相關的人才。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就是,在財務會計發展的過程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因此,為了保證財務會計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我們以財務會計未來發展趨勢作為研究的基點,從而探索促進財務會計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財務會計概述

會計是現在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根據服務的對象以及目的存在差異,我們可以將其分成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我們在這里討論的財務會計其實強調的即使一種可以讓外部的人們了解會計信息的一個途徑。我們說財務會計確實可以為外部的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其在提供信息的過程中也確實缺少一定的變通性,這樣就導致其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被固化。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在發展過程中的好處,不僅具有統一的規范,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固定的程序,這樣不僅保證了工作的統一性,也保證了工作程序的穩定性。并且我們應該清楚的一點是,財務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對于企業的發展和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不僅會幫助企業決策者準確的了解該企業的財務狀況,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決策者立足于發展的實踐,從而找到現在實踐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未來實踐過程中需要避免的問題,這樣可以幫助決策者做出更加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決策。

二、當代財務會計發展現狀

查看全文

論跨國并購發展趨勢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來跨國并購的分布狀況及其新方式和新主體,進而總結了新形勢下跨國并購浪潮的新特點及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形勢跨國并購發展趨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至今仍蓬勃發展的第五次全球并購浪潮,其重要特征就是跨國并購。在投資方式上,“綠地投資”越來越少,“綠地投資”與兼并收購相結合的方式不斷上升。據統計,跨國并購從1993年的831億美元到2006年的8800億美元,增長近10倍。2007年上半年,全球并購總額達到5810億美元,較2006年同期增長58%,全球新一輪并購浪潮再次呈現在各企業面前。本文擬從本次跨國并購的分布特點出發,探討新形勢下跨國并購的趨勢。

跨國并購分布狀況分析

2000年以來國際并購的新發展和出現的新動向,實質上是全球一體化程度加深、國際競爭加劇、技術進步加快而帶來的一次跨國重組和結構調整浪潮,并又反過來促進全球一體化、國際競爭和技術進步。從并購的分布來看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發達國家的跨國并購總量占絕大部分

查看全文

少兒閱讀推廣服務發展趨勢

摘要: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服務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生理、心理、行為習慣和認知方面的差異,在閱讀推廣對象、閱讀推廣主體、閱讀推廣客體和閱讀推廣方式等方面組織開展不同的閱讀活動,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充分重視閱讀活動的評估。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少兒閱讀;蘇州

公共圖書館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促進閱讀。國際圖聯(IFLA)《公共圖書館宣言》在描述公共圖書館的職能時指出,要“養成并強化兒童早期的閱讀習慣”“支持個人自學教育”“激發兒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實踐角度來說,在公共圖書館所開展的閱讀推廣服務活動中,針對“兒童”“少兒”“青少年”“未成年人”群體的閱讀推廣活動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由于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公共圖書館所開展的閱讀推廣服務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有研究者認為,“理解閱讀推廣,必須從四個方面進行解釋,即閱讀推廣主體、閱讀推客體、閱讀推廣對象、閱讀推廣方式,也就是說誰來推廣、推廣什么、向誰推廣和如何推廣的問題”[1]。本文擬從這四個要素加以考量并探討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的服務發展趨勢。

1基于閱讀推廣對象的服務發展趨勢

閱讀推廣對象指閱讀推廣活動的目標群體,也是建立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的核心要素。由于目標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閱讀能力、閱讀偏好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閱讀推廣的方式和策略,因此需要首先對“少兒閱讀推廣服務”這一概念中的“少兒”做出界定。依據字面含義,“少兒”應包括“少年”和“兒童”,但在現實生活中,少兒、嬰幼兒、兒童、少年、青少年等概念人們總是交叉、混合使用。關于“少兒”“青少年”的概念并沒有比較嚴謹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地域和機構,標準也不盡相同。聯合國大會198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我國法律則把未滿18歲的公民稱為“未成年人”;IFLA則在《兒童圖書館服務指南》中,把“兒童”分為嬰兒和學步期兒童、學前兒童、13歲前的上學兒童,而13~18周歲的人群被稱為“年輕的成人”[2]。筆者認為,基于公共圖書館服務經驗,“少兒”應界定在0~12歲較為妥當,涵蓋了嬰幼兒期、幼兒園適齡兒童和小學生。由于少兒閱讀推廣服務年齡跨度較大,因此閱讀活動相關設計必須圍繞著“少兒”這一特殊對象開展差異化服務。1.1閱讀對象分級化。公共圖書館在開展少兒閱讀推廣服務活動時,需要針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情況,策劃組織不同的活動內容來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因此,“分級化”服務是必然趨勢。(1)嬰幼兒(0~3歲)的服務。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公共圖書館對嬰幼兒閱讀服務工作的開展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由于本身的生理原因,愛哭鬧,注意力難以集中,在群體活動中難以保證活動秩序和活動效果;另一方面,人們普遍認為,對三歲以內的孩子,應以護理和保證身體健康為主,閱讀并不是必須的。但相關實驗研究表明,嬰兒早期閱讀活動,既能鍛煉嬰幼兒的視覺、聽覺、觸覺,也能喚醒嬰幼兒對與父母等養育者親子閱讀美好氛圍的體驗,這對嬰幼兒今后情緒、性格等的成長發育都具有深遠的影響[3]。基于以上認知,1992年,英國圖書信托基金會(Booktrust)、伯明翰圖書館服務部(BirminghamLibraryService)和基層醫護服務信托基金會(PrimaryCareTrust)聯合發起了“閱讀起跑線(Bookstart)”計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專給學齡前兒童提供閱讀指導服務的全球性計劃,旨在鼓勵家長與幼兒一起分享圖書、故事和兒歌,幫助家長掌握培養孩子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方法和技巧[4]。類似的服務項目還有美國的BorntoRead(出生即閱讀)等[5]。蘇州圖書館從2011年起開展的面向新生嬰兒的閱讀推廣活動——“悅讀寶貝”計劃,經過申請,得到英國“閱讀起跑線”總部的認可,于2014年正式成為其在中國大陸首家成員館。“悅讀寶貝”活動,是蘇州圖書館專門設計的面向0~3歲嬰幼兒的閱讀推廣活動,通過向新生嬰兒贈送閱讀大禮包、輔導嬰幼兒家長掌握正確的親子閱讀理念、方法,讓嬰幼兒從小接觸圖書、接觸圖書館,培養閱讀習慣。蘇州圖書館還專門設計改造了供“悅讀寶貝”活動的場地——悅讀園[6]。(2)幼兒園適齡兒童(3~6歲)的服務。3~6歲是培養兒童閱讀和學習能力的關鍵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大部分正處在幼兒園集體生活階段,所以,公共圖書館針對此年齡階段的兒童開展閱讀推廣服務,主要通過“走入幼兒園”活動或組織幼兒園參觀圖書館等方式來實現。一方面,圖書館把繪本、講座等資源帶入幼兒園,針對幼兒園不同階段的小朋友,比如,對剛入園有分離焦慮的幼兒、大班畢業面臨幼小銜接的兒童等,提供有針對性的圖書或心理疏導,向孩子提供接觸圖書館、了解圖書館的機會。另一方面,圖書館利用專業優勢,對幼兒園老師進行幼兒文學、幼兒閱讀指導等方面的培訓。2017年,蘇州圖書館利用原有的“蘇州市未成年人流動圖書大篷車”,將“悅讀寶貝計劃”帶進幼兒園,為學齡前的孩子們提供上門服務。流動圖書大篷車上的圖書全部經過工作人員精心挑選和采購,以優秀圖畫書為主,另有家長和老師用書。合理的圖書類別搭配,不僅有利于提升兒童的文學和美學素養,還能夠幫助老師更科學地設計幼兒課程,也為家長更好地了解和教育孩子提供指導。目前,“蘇州市未成年人流動圖書大篷車”已開進香緹瀾灣幼兒園、新洲幼兒園、怡鄰幼兒園,在把圖書送到幼兒園老師和家長們身邊的同時,還為幼兒園的孩子們開展講故事活動,并指導幼兒園老師學習利用圖書館的數字資源。(3)小學適齡兒童(7~12歲)的服務。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絕大部分處于學齡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接受正規系統的學校教育,其主要生活中心是學業和課內知識的學習。他們大部分開始逐步有了自主閱讀的能力,喜歡自己選擇閱讀內容。因此,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對該年齡階段的兒童開展閱讀推廣服務,主要目標是教會他們利用圖書館來助力學業,進一步引導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公共圖書館大多通過“走入校園”等活動來對小學階段的兒童提供閱讀推廣服務。通過邀請作家到校園講座、提供推薦書目、在班級設置“圖書角”、開設“閱讀課”等方式,讓他們產生對圖書館的依賴感和信任感[7]。此類閱讀活動的設計有各種不同的類型。有的覆蓋了每學期學業的閱讀內容,如蘇州圖書館與平直小學合作開展的“閱讀課”,是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的重要內容。有的滲透到日常教學的閱讀輔助服務,如為某堂特定課程提供相關閱讀材料和資源等等。還有一些閱讀活動,是通過吸引小學生到館來實現的。每到寒暑假,公共圖書館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小讀者們“拉攏”到圖書館來。如蘇州圖書館在每年的暑假,都會舉辦“圖書館之夏”系列主題活動,2017年的“圖書館之夏”活動就規劃了“熱愛生命”系列、“我是小小蘇州人”系列、“走進圖書館”系列、故事會、雛鷹志愿者活動等多個主題,舉辦的活動包括醫療自救、消防演習、學說蘇州話、學習評彈、了解圖書館古代藏書、四書五經、盲人圖書和盲人電腦、了解圖書館采編入藏、學習文明禮儀、故事表演等。另外,還有一些活動是由圖書館組織的“走出去”活動。圖書館力求通過這些活動能夠提升小讀者的閱讀興趣,豐富課外生活,同時增強其綜合能力。如太倉圖書館曾組織小讀者和家長參觀農業生態園、上海科技館和氣象局等,一方面滿足小讀者們的好奇心,讓他們享受發現的快樂;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小讀者對自然和科學知識的熱愛,提升其對閱讀的興趣。1.2閱讀對象間接化。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服務的另一個重要對象是兒童家長,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家長。這是由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特征決定的。學齡前兒童的大部分閱讀活動,要經由家長這座“橋梁”來達成。一方面,家長是孩子最初的引路人,最能調動兒童閱讀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家長的閱讀理念也深刻影響著兒童閱讀的實踐水平。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家長既要注重閱讀陪伴,又要在適當時候懂得引導孩子進行獨立閱讀。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和專業性的工作,也是為何近年來公共圖書館大力開展各種親子閱讀活動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親子閱讀活動固然重要,但公共圖書館在開展少兒閱讀推廣工作之前,若能針對少兒家長進行相關的閱讀引導培訓,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些公共圖書館已經意識到家長素質和家庭氛圍對少兒閱讀推廣的重要性,開始為家長和少兒家庭舉辦相關活動,注重培育孩子父母的閱讀習慣,為營造家庭閱讀氛圍出謀劃策。2014年,吳江圖書館“媽媽俱樂部”成立,定期組織媽媽們參與書目推薦、親子講座、育兒經驗等特色活動。2017年,“媽媽俱樂部”新開設“媽媽課堂”系列活動,推出不同主題的講座,內容涵蓋健康、教育、心理等各個方面,全面關注媽媽們的自我提升[8]。同樣關注父母自我成長的還有蘇州圖書館的“家長沙龍”,它是專門為家長搭建的一個學習交流平臺,包括網上QQ群交流、座談和主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就孩子閱讀、學習、生理、心理、安全等家長關心的問題,由館員或各行業專家定期和家長進行交流。這些針對父母開展的活動,其最終目的都是通過提升父母的素養,營造閱讀的家庭氛圍,最終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

2基于閱讀推廣主體的服務發展趨勢

查看全文

網貸平臺監管發展趨勢探究

摘要:網貸平臺是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模式之一,2007年在我國首次出現,并隨后經歷了井噴式的增長,但也一直面臨著投資人和全社會的不斷質疑。在中央“強化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的思想指導下,中央和地方各部委不斷收緊針對網貸平臺的監管政策,細化監管要求。本文旨在通過梳理網貸平臺領域的監管政策,探究網貸平臺在強監管環境下面臨的考驗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網貸平臺;監管政策

一、引言

自2007年第一家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出現,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以下簡稱網貸平臺)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2012年~2014年經歷了井噴式的增長,平臺數量從20多家迅速增加到600家左右。在極大得豐富了市場上的借貸產品,為企業、個人和平臺都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因為其高風險性和監管制度的不完善,出現了平臺跑路時有發生等亂象。因此,從2015年起,“監管”成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主旋律,對風險點的處置和資產泡沫的放空成為金融監管機構的工作重點。本文旨在梳理2015年以來互聯網借貸平臺領域的關鍵政策,探究在越來越收緊的監管形勢下網貸平臺面臨的考驗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2015年以來的主要監管政策梳理

2015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P2P借貸機構要明確信息中介性質,不得提供增信服務,不得非法集資。2015年12月,銀監會等部委了《P2P監管細則暫行辦法》,列出了共計12條的負面清單,劃定了網貸平臺的業務邊界。2016年10月,國務院正式了《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方案》,正式啟動為期一年的專項整治行動。2017年2月,銀監會印發《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詳細規范了P2P的資金存管問題。2017年8月,銀監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對網貸平臺的信息披露指標做出了詳細規定。2017年12月,銀監會下發《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確定網貸平臺的備案最終期限為2018年6月底。2018年4月,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下發了《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通知對于從業資格、停止新增、壓縮存量、綜合費率等核心進行了明確;同時互金協會也下發了相關的通知,明確要求建立完善的小額貸款風險警示機制,并對其中不合規的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取締。2017年~2018年,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份也相繼出臺地方文件,從業務模式、資金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對網貸平臺進行規范。從2015年~2018年,針對網貸平臺的監管政策出臺越來越頻繁,監管內容越來越細致,對網貸平臺的合規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隨著網貸平臺備案截止期限臨近,各家網貸平臺紛紛應聲而動,暫時放緩了業務發展進行項目清理,并投入高額的合規費用,以求通過網貸行業的這場“入門考試”。

查看全文

電視審關發展趨勢

一、電視審美當前的“泛化”與“消費化”現象

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大眾文化是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成長起來的,它轉變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眾”時代,是商業時代文化和經濟的合謀,可以說大眾文化正是以實現利潤為目標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結果。

“大眾文化”也稱“民間文化”,它主要指與當代大工業生產密切相關,并且以工業方式大批量生產、復制消費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種暢銷小說、商業電影、電視、廣告、時尚雜志、流行歌曲、動漫畫制品、營業性體育比賽、時裝模特走秀及各種選秀比賽等。

這其中,電視傳媒作為一種文化霸權,其主宰地位與傳播能量是顯而易見。電視產品就是一個消費品,因為它是拿來消費的,所以必定帶有商業色彩,必定會考慮到滿足大眾文化的需求。換言之,電視產品不是從商品到商品,而是從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帶有藝術加工痕跡的世俗化了的文化。這使得當今電視審美出現了一個顯著走向——“審美泛化”,即人的審美從理性層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覺層面和實用目的。這不僅消解了傳統審美的高雅性、嚴肅性,而且泛化為一種日常生活的需要模式化了的個人話語代碼,無邊際的審美快感使審美體驗在不同人群中的距離縮短為“零”。

電視“審美泛化”的結果就是社會受眾審美層次的降低、審美角度多樣化及審美心態的變異。加之電視媒體之間競爭激烈,為爭取高收視率,電視節目不斷追奇,導致當今電視審美逐漸變異為“消費化”這一有悖于藝術“為提升人的素質”的審美走向,即片面追求電視節目帶來的經濟利益、收視率,節目形式華麗、煽情,僅供受眾消遣,對提高人的素質沒有實際意義。

以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東方電視臺“我型我SHOW”為代表的選秀節目,堪稱電視“審美消費化”的典型。它們以普通觀眾作為節目的主要參與對象,讓這些普通人進行一定的訓練和包裝之后,有機會走上“星光大道”,其結果是掀起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平民造星”運動,給電視臺、商家帶來不菲的收入。

查看全文

電視審美發展趨勢

一、電視審美當前的“泛化”與“消費化”現象

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大眾文化是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成長起來的,它轉變了此前精英文化的“小眾”時代,是商業時代文化和經濟的合謀,可以說大眾文化正是以實現利潤為目標的文化商品化的必然結果。

“大眾文化”也稱“民間文化”,它主要指與當代大工業生產密切相關,并且以工業方式大批量生產、復制消費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包括各種暢銷小說、商業電影、電視、廣告、時尚雜志、流行歌曲、動漫畫制品、營業性體育比賽、時裝模特走秀及各種選秀比賽等。

這其中,電視傳媒作為一種文化霸權,其主宰地位與傳播能量是顯而易見。電視產品就是一個消費品,因為它是拿來消費的,所以必定帶有商業色彩,必定會考慮到滿足大眾文化的需求。換言之,電視產品不是從商品到商品,而是從商品到文化,而且是或多或少地帶有藝術加工痕跡的世俗化了的文化。這使得當今電視審美出現了一個顯著走向——“審美泛化”,即人的審美從理性層面、想象的天地退回到感覺層面和實用目的。這不僅消解了傳統審美的高雅性、嚴肅性,而且泛化為一種日常生活的需要模式化了的個人話語代碼,無邊際的審美快感使審美體驗在不同人群中的距離縮短為“零”。

電視“審美泛化”的結果就是社會受眾審美層次的降低、審美角度多樣化及審美心態的變異。加之電視媒體之間競爭激烈,為爭取高收視率,電視節目不斷追奇,導致當今電視審美逐漸變異為“消費化”這一有悖于藝術“為提升人的素質”的審美走向,即片面追求電視節目帶來的經濟利益、收視率,節目形式華麗、煽情,僅供受眾消遣,對提高人的素質沒有實際意義。

以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東方電視臺“我型我SHOW”為代表的選秀節目,堪稱電視“審美消費化”的典型。它們以普通觀眾作為節目的主要參與對象,讓這些普通人進行一定的訓練和包裝之后,有機會走上“星光大道”,其結果是掀起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平民造星”運動,給電視臺、商家帶來不菲的收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