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困難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11:18: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困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困難協調發展措施
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以來,縣鄉財政收入持續增長,財政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但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財政供養人員增長過快、財力調節不到位等原因,部分縣鄉財政較為困難,集中表現為欠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公用經費保障水平較低等。
為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年中央財政出臺了以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為目標的“三獎一補”激勵約束機制,預計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基本緩解縣鄉財政困難。
-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三獎一補”資金1163億元,其中年438億元,加上地方安排的獎補資金和縣鄉政府組織的稅收收入增量等,縣級財力水平明顯改善,縣級財政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逐年穩步提高,縣鄉財政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地方政府發展糧油生產的積極性得到保護,財政供養人員過快增長勢頭得到遏制,精簡機構的步伐明顯加快,縣鄉財政困難基本得到解決,縣鄉財政運行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保吃飯,保運轉”,轉變為如何促進民生、促進發展、履行公共支出責任。
雖然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工作已取得較大進展,但由于省以下財力不均衡的問題仍較為突出,與縣鄉政府支出責任相匹配的財力保障機制尚未建立,部分縣(市)財政仍處于緊運行狀態,重點支出保障水平不高,縣鄉財政良性循環的基礎較為薄弱。
按照黨的大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增強基層政權提供公共服務能力的要求,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研究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切實鞏固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成果,構筑縣鄉財政良性運行的制度保障。
醫療制度發展困難及因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20世紀80年代,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國農村全面鋪開,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由原來的合作醫療群體變成了自費醫療群體,農民看不起病、看病難的問題日益突出,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再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開始逐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之后,農民醫療負擔有所減輕,看病就醫率有所提高,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狀況有所緩解,廣大參合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其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何解決新制度運行中出現的瓶頸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了。中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形成穩定的籌資增長機制
籌資困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能力不強。根據規定的合作醫療標準,2006年在政府提高補助標準后,新農合的人均籌資也只有50元,與城鎮職工醫保人均籌資1000元的標準差距明顯,這直接表現為最后補償比例、最高限額等方面的差距。即使國家、地方政府、集體、個人籌資的錢全部用于村民的醫療支出,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調查統計,村民一次住院的平均花費是7000多元,而有的大病住院動輒就是上萬元,合作醫療只保住院,政府出資部分主要用于住院費用報銷,農民自己出資部分多數試點區縣全部或大部分用于農民門診費用報銷,現有的大病統籌制度實為“杯水車薪”。另外,針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可操作性的法律仍很缺乏。目前,國家雖已出臺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指導意見,但是還沒有具體的指導實踐的法律法規。
家庭賬戶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家庭賬戶在解決農民門診需要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特別是這種做法減弱了統籌基金的規模,影響了患大病農民的受益面和受益額。農民家庭賬戶資金沉淀現象比較普遍。沉淀資金過多也會導致不少問題:一是弱化了制度的共濟功能,從而增加了動員農民參加新農合的積極性;二是存在著家庭賬戶空賬運行的隱患等。醫療合作資金缺乏保障。一方面表現在資金籌集難度較大。農村合作醫療經費除了一部分來源于政策允許的已列入村提留公益金的范圍外,其余大部分必然是以農民個人繳納為主,客觀的經濟發展水平,過多的農民負擔項目制約了農村合作醫療發展,從而決定了合作醫療資金收集的分散性、參加對象的波動性和工作的復雜性,致使合作醫療資金的籌集一直很難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另一方面表現在財政資金很難到位。參合農民醫藥費不能及時報銷,將嚴重影響農民參合的積極性,不利于參合率的提高。
二、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低,無法滿足農民多樣化醫療需求
醫療資源嚴重不足,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緊缺,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是農民看病治病的主要場所,而鎮、村兩級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高,服務項目少。特別是村衛生室狀況令人擔憂:某些村衛生室設施非常簡陋,不能適應農民的健康需求;衛生員的業務素質與合作醫療工作的要求極不相符。另外,合作醫療經辦機構工作人員不足、辦公經費緊缺。農村衛生醫療機構條件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水平不強。自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以來,各鄉鎮的衛生院、村衛生室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但由于種種原因,多數鄉鎮衛生院生存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相當薄弱,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資源仍然相當緊缺和落后,醫療機構業務收入低、房屋設備陳舊老化、隊伍素質差、醫務人員長期得不到培訓、技術骨干流失嚴重、債務負擔沉重等現象,許多地方農村地區的醫務人員隊伍依然以老醫生為主,甚至還有一些赤腳醫生,他們只會用傳統的土方法為農民看病,購買的先進設備成了擺設,會用的人很少。農村衛生投入、醫療條件、醫療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當地群眾就近就醫的需求,影響了參合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持續發展。
農村金融發展困難的分析及建議
一、農村金融發展困難的歷史原因分析
在中國的歷史上,政府、鄉村、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基本保持不變。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直以來都是皇權不下縣,縣下自治,代表皇權統治的最低一級地方官吏就是縣,縣以下的亭、里、村等都是靠道德調整的農業社會,亭長、里長等都是有威望的人擔任的,不代表政府和朝廷,只接受政府的管理和協助政府完成賦稅、徭役等工作。也就是采取委托制,皇權將權力下放,將農村問題的管理委托給農村中的精英,而作為委托人,農村中的精英在執行決策,難免會出現委托—問題,出現皇權利益和者農村精英利益的相分離,再加上給予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給予的費用較少,即給的工資資金較少。因此,迫于生活和生存的現實,就會出現農村精英從其服務對象———農民的身上拔毛的現象,這也就是當今社會和古代社會農村問題一直成為桎梏的重要原因。服務對象則在極度貧窮的情況下,就會鬧革命,而基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發展起來的部分農村有些會產生要獨立的念頭,這就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從歷年統治者的角度來講,不希望農民太窮也不希望農民太富?;诟F與富中間,農民處于中間半死不活的生活水平正是統治者所想要的。因此,從歷史淵源來看,中國農村金融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在一起,農村金融的問題解決起來就很困難。
二、農村金融發展困難的農民行為原因分析
目前,關于農民行為的理論主要有三個命題,筆者側重于從中國小農命題分析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困難的深層次原因。第一種,理性小農命題。20世紀中后期,形成了形式主義和實體主義兩派的觀點。形式主義以舒爾茨、波普金為代表,其理論觀點可以概括為“理性小農”。認為傳統農業中的農民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一樣,是商人,追求經濟利潤。第二種,道義小農命題。實體主義以恰亞諾夫、斯科特為代表,其觀點可以歸結為“道義小農”。主張小農的經濟行為是為了維持生計,而不是實現利潤最大化,遵循“家庭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其行為基于“風險最小化”和“安全第一”的生存經濟學。第三種,中國小農命題。基于中國農村、農業、農民的現狀提出,中國農民數量多、窮。導致了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半無產化,二是拐杖邏輯。人地矛盾激烈,過少的土地養活過多的人口,無法實現規模化,土地被農民寄于太多的生活、生產、生存希望。國外土地實行長子繼承制,產權明晰,中國則是諸子繼承制,產權不清晰,土地是后路,許多在城鎮化進程中無法真正融入城市的農民返鄉,半無產化特征明顯。當農民入不敷出,出現問題時會尋求拐杖———政府。特別是在經濟上,借貸在農村不成規模,農民缺錢時,首先是用非農收入來保證家庭的流動性臨時性資金需求,其次尋求自己的親朋好友。然后才是國家借貸,最后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求助于高息借貸。政府所提倡的商業性農業借貸是一種“奢侈”的制度安排。拐杖邏輯導致農民的經濟活動依附于政府,缺乏動力。
三、農村金融發展困難的制度原因分析
1、農村金融制度我國金融制度變遷是政府供給主導的自上而下強制性的制度供給,并非從農民需求出發。政府主導金融業改革,以城市模式向下導入農村,改了之后又改,但實質上是沒有什么變化的。在商業銀行方面,實行市場化制度。引發了銀行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潤最大化,沒有盈利點的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被舍棄。農業銀行、郵政儲蓄等都撤并了大部分縣以下的營業網點,轉向城市。此外,由于農業的高風險、長周期、收益少,農行、郵政儲蓄等都嚴格控制基層的信貸規模,進村的基層機構卻成為農村的“吸血器”,吸收農村存款,通過各種方式外流到城市高盈利的領域,加劇了農村資金的供求矛盾。對農村信用社實行自上而下行政命令式改革政策。農信社于1994脫離農行開始獨立運營,但無奈接受了農行的風險貸款,加上地方行政干預,為“項目熱”和“開發熱”發放了眾多不良貸款,問題諸多。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和民間借貸活動實行抑制性金融政策,許多貸款需求滿足不了。2、農村土地制度目前,金融機構主要有三種放款方式:擔保、抵押、信用。由于農民的信用水平較低,擔保一般沒有來源,加上我國實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農村房屋產權的市場價較低,農戶即使能貸到款,貸到的資金也很少。在農村可行的是通過抵押放款,但是農村現有的土地制度卻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抵押品的短缺、成本和風險,導致了農民貸款難,再加上農戶和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農戶借款是用于基本的生活需要還是用于農業生產設施設備的購買,金融機構無法及時有效進行監測,巨大的交易成本和監測成本又阻礙了金融機構的進入,農村金融的風險難以控制。3、農業保險制度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較為落后,農業屬于典型的弱質產業,受自然氣候的影響大,自然災害多,市場風險大。農業很薄弱,靠天吃飯。由于農業生產風險的特殊性,保險公司不賠則已,一賠則損失很大?,F階段,我國農業保險體系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我國農業保險的品種少,覆蓋范圍小,農民的保險意識淡薄、農業保險的財政支持不夠。此外,我國再保險體系尚未建立、商業保險保障作用有限、風險分散機制亟待完善等問題,使得農業生產的風險難以分散?,F行的農業保險規模與農村經濟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相適應。
外資企業發展困難與挑戰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利用外資水平的不斷提高,外資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受肺炎疫情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在跨境投資方面大幅下滑。為盡快擺脫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受病毒性肺炎疫情影響,眾多外資企業亦面臨諸多困難。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外資企業現狀及存在困難,探討促進外資企業在華進一步發展的對策,以期能對外資企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外資企業的概念
從定義上講,外資企業是"內資企業"的對稱,是指依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在我國境內設立的由外國投資者獨自投資經營的企業。根據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規定,外資企業是一個100%的外商獨資經營企業,它不包括外國企業、公司和其他經濟組織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引入外資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外資企業”也隨著經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總概念,所有含有外資成分的企業都稱為“外資企業”。我國根據外商在企業注冊資本、資產中所占股份和份額所占比例大小的不同,以及企業的法律特征等方面,將外資企業重新定義出三種類型:①中外合資經營企業;②中外合作經營企業;③外資企業。外資企業,是外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外資企業直接推進了我國工業化進程以及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城鎮就業,在技術創新與擴大出口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華外資企業總體發展情況
我國的外資企業是伴隨著我國改革和開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斷發展的。1979年10月,全國人大五屆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了中外合資企業的合法性。1980年5月1日,首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解開了我國發展外資企業的序幕。1985年是外資企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當年新登記的外資企業3254戶,是前5年總數的1.4倍。1988年形成了外商來華投資的第二次高潮,全年新增外資企業5201戶,使外資企業總戶數達到13747戶。1992年是外資企業發展的第三次高潮,全年新登記外資企業47891戶,利用外資工作跨上了新臺階。下面,從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個數、實際使用外資額、外資企業年底登記戶數、外商投資總額、注冊資本等方面對近10年外商在華投資基本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在華外資企業從無到有,經歷了緩慢起步、快速增長、波動調整、持續增長……一步步發展壯大。從以上圖表數據可見,近10年來,外商在華投資情況總體呈持續上升態勢,外資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發揮著巨大的支撐作用。根據2020年底商務部對外公布的數據,我國2020年實際使用外資近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了6.2%,新設立的外資企業數量達到3.9萬家,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全國利用外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其中,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1.4%。從利用外資結構比例來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為人民幣7767.7億元,增長了13.9%,占比為77.7%。高技術產業使用外資增長比為11.4%,高技術服務業增長比為28.5%,其中研發與設計服務增長78.8%,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增長52.7%,電子商務服務增長15.1%,信息服務增長11.6%。從外資投資來源方面看,外資的主要來源地比較穩定。對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位居前15位的,投資增長了6.4%,占全部投資的98%,其中荷蘭增長47.6%,英國增長30.7%,東盟國家對華投資增長了0.7%。
外資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縣級農業保險發展困難及策略
作者:袁永紅單位:人民銀行洪澤縣支行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展情況
(一)農業保險險種概況。目前,洪澤縣開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主要有三麥、水稻和能繁母豬保險。三麥、水稻保險是從2005年開始試點,到2007年在全縣推開,主要由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洪澤縣支公司承保;能繁母豬保險從2007年9月份開始,由人保財險公司洪澤縣支公司承保。2011年開始,洪澤縣又率先在淮安市范圍內開展了設施高效農業保險。三麥、水稻保險主要是對種植初始物化成本保險,而不是一種針對農作物產量的保險。
(二)保費和理賠標準。按照保險條款的規定,2005年到2007年間,三麥、水稻每畝參保保費分5元檔、10元檔和15元檔,因保險責任范圍內災害造成減產70%以上的,參保農戶相應得到每畝100元、200元和300元的保險賠償。從2008年水稻保險開始,參保保費調整為10元檔、15元檔、20元檔和25元檔,賠償標準相應調整為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原則上一個縣城區域范圍應選擇一個檔次進行投保。目前,洪澤縣三麥、水稻種植業保險賠償標準統一選擇500元/畝的檔次進行投保。能繁母豬每頭保費為60元,保險金額由投保人和保險人參照當地市場價格的7成確定,且不超過1000元/頭。
(三)保費補貼。三麥、水稻保險2005年和2006年試點期間,保費市級財政補貼30%、縣級財政補貼20%,參保農戶繳納50%;2007年保費中央財政補貼25%、省財政補貼25%、縣財政補貼10%,參保農戶繳納40%,市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實行以獎代補,對三麥、水稻承保面達70%以上的村,按農戶實繳保費的10%獎勵村組干部;2008年至今保費中央財政補貼提高至35%、省財政補貼25%、縣財政補貼10%,參保農戶只繳納30%。能繁母豬保險保費省財政補貼50%、縣財政補貼30%,參保農戶繳納20%。
(四)資金使用與管理。為了加強農業保險資金的管理,確保資金安全運行,縣促進農業保險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中華保險淮安中心支公司分別設立農業保險基金專戶,對保險資金實行封閉運行、單獨立賬、獨立核算。目前縣政府基金由縣財政局管理。農業保險試點管理費按保費總額三麥和水稻保險提取14%、能繁母豬保險提取15%,專項用于農業保險承保機構的承保、勘察定損、理賠等相關工作費用支出,其余部分用于當年保險理賠,2008年下半年起調整為60%進入縣政府基金專戶,40%進入承保機構基金專戶。當年保費不夠理賠的,從基金賬戶中支出,歷年基金專戶結余資金仍不能滿足理賠的超賠部分,2008年下半年起調整為縣政府承擔60%,承保機構承擔40%。至2010年下半年開始,依據市政府與承保機構簽訂的農業保險種養業聯辦共保協議相關規定,政府與承保機構的專項基金及賠付分成比例調整為5:5,具體到洪澤縣,由縣政府與中華聯合保險公司洪澤縣支公司按照5:5的比例分別承擔保險責任。
勞務經濟發展困難與處理對策
立足當前農村的實際,要增加農民的收入,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小康一條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積極扶持的發展農村勞務經濟。
一、影響農村勞務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因素
1、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困難加大。目前城鎮勞動力中的工廠、企業下崗人員,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分流和減少冗員,促使失業和隱性失業人員不斷增加,使得城鎮難以接納農村轉移出來的大量剩余勞動力,進而影響到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
2、城市化進程緩慢,制約著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城市流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城市化滯后,就業潛力巨大的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量就難以釋放,城鄉就業矛盾就難以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將受到阻滯,最終使農村的勞務經濟不能夠健康發展。
3、低層次的產業結構,在總量上制約著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水平,不利于農村勞務經濟發展。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第三產業是吸納勞動力就業最具潛力的“朝陽”產業,1996年美國26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中就有240萬個來自服務業,而我市第三產業發展較慢,剩余勞動力必然增多。而且,鄉鎮企業的發展起伏不定,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業彈性下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十分有限,在總量上制約了農村勞務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
4、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越來越不適應向非農部門轉移的需要,影響和制約了農村勞務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雖有所提高,但總體水平仍然非常低下。首先是文化素質還比較低,有一技之長或有一定經營頭腦的所占比例更少。由于文化素質低,他們未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的勞動本領,未掌握市場信息,不了解勞動力的需求情況,往往造成盲目闖蕩市場的現象。其次是小農意總值比較濃厚,思想不夠解放。由于中國受封建統治時間長,加上改革開放前政府長期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使農民習慣于自產自給的小農經濟,思想保守,留戀故土,怕擔風險,缺乏“敢闖”、“敢冒”、“敢試”的精神,致使勞務經濟的發展受到影響。三是“小富即安”的思想較為嚴重,根本不想外出務工。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經濟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絕大部分農民產生了安圖享受的思想,認為外出務工是吃苦受累,因而不再外出務工,進而影響到勞務經濟的發展。
要正視我國城鄉統籌發展面臨的困難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這是在對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沒有城鄉的統籌發展,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我們對城鄉統籌發展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一方面,我國雖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國家的綜合經
濟實力確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農民的市場化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這些為我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對我國的國情要有清醒的認識,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不能頭腦發熱,各地區絕對不能不顧實際情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強制性地取消城鄉各種制度的差別,想在短時間內消滅城鄉差別只是一種主觀愿望,實際是不可能辦到的。我們要認識到城鄉差別的消滅是以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高為基礎的,沒有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強大,城鄉統籌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各地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時,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困難。
城鄉差距大,總體經濟實力不強
實現城鄉統籌不僅僅指財政方面,城鄉統籌發展的最終要求是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要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我國城鄉差別大,無論是城鄉居民的收入,還是城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以及城鄉居民的市場化觀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別。要縮小這種差別,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需要一個過程,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目前總體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雖然GDP的總量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突破一千美元,剛剛進入世界銀行提出的下中等收入的門檻,而農村的地域這么廣大,農村人口如此眾多,農村的貧困人口還有兩千多萬,要真正做到城鄉統籌,確實有財力方面的制約。多數人補貼少數人的時候,這件事情是好辦的,但是當少數人補貼多數人的時候,辦這個事情的難度很大?,F在城鄉居民的比例,農村近70%,城市是30%,從實際狀況來說,由于是少數人扶持和幫助多數人,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總體上講還是國力還不夠強。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這個國情,不能搞。各地在推進城鄉統籌時必須立足于各地的經濟實力狀況,實行多層次的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城鄉產業分割,關聯性弱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最關鍵的是通過城鄉產業的融合,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資源的自由流動,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一體化。我國當前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城鄉產業分割,產業關聯性不強。我國各地也非常重視城鄉統籌發展,現在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際操作者,都存在這樣一個傾向:似乎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就是在城市發展現代化工業和服務業以吸納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在農村就是加快農業產業化,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其實,這種產業發展政策還是人為地分割城鄉產業,進一步弱化了城鄉產業的關聯性,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當前,我國鄉鎮企業經營困難、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就是城鄉產業關聯性不強的結果。
剖析信用社發展增資困難研究論文
摘要:“先要強身健體,達到硬指標,取得預選賽資格,通過比賽后就能拿到一筆數額可觀的培訓基金,然后就可以全力以赴進軍奧運會,能不能沖擊獎牌就看自己的真本事了!”一位農信社主任借著“奧運余熱”為記者打了個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所有參與改革的農信社都比作運動員,而他所說的“強身健體”就是最初的一場硬仗——增資擴股。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現實難題
引言
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使得這項看似并不復雜的工作也意義重大。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經營陷入困境的農信社為擴股難而發愁,經營業績好的農信社也同樣有著難言的苦衷。
一折:頑固的堡壘
“我們的壓力太大了,只能硬著頭皮去做工作,每股降到了30元,農戶入股積極性還是不高?!崩钪魅问橇_莊區農信社的主任,在向記者介紹他們的增資擴股工作進展時,他眉頭緊鎖,臉上寫滿了愁容。論文百事通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真是一塊頑固的堡壘。”
公交移動電視發展困難及措施
移動電視又被稱作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它是通過無線數字信號發射、地面數字接收的一種電視收看形式。”[1]移動電視可以分為三類:1.車載電視:在交通工具上安裝機頂盒就可以實現電視節目無線接收。2.樓宇電視:接收機通過安裝在戶外的任意一個地方(主要在商業樓宇,電梯中)。3.手持接收機:即手機移動電視,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收看收聽電視節目。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車載電視中的公交移動電視。公交移動電視最早出現在新加坡。2001年2月14日,新加坡巴士服務公司在巴士上進行了世界首次移動電視節目的播出,拉開了公交移動電視進行的序幕。上海是中國首個、全球第二個普及移動電視的城市,上海公交移動數字電視于2002年5月28日正式開播,逐步覆蓋了市內大部分公交車,移動電視在上海成功運營后,在全國掀起了移動電視的運用熱潮,湖南、北京、河南、南京、廣東、湖北、遼寧、江西、合肥等二十多個省市也紛紛開始啟動公交車移動電視項目,構筑了公交移動電視平臺。在這股大潮的沖擊下,2005年5月云南公交移動電視也正式開播,云南的信息化進程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昆明市民在乘車旅途中可以輕松地學習、休閑、娛樂。
一、云南公交移動電視發展的現狀
云南移動電視項目經過一年多的反復考察論證、技術攻關和播出試驗,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利用一個模擬電視頻道,可傳輸10套高質量的數字電視節目和10套數字音頻節目。2005年5月,運用這一技術,云南電視臺全資控股的云數傳媒公司與昆明市公交集團合作,在昆明市800輛公交車上安裝了移動數字電視接收設備,并開辦“七彩公交”頻道,節目由云數傳媒公司制作,云南電視臺播出,昆明的公交移動電視一經亮相,就得到迅速傳播,云南公交移動電視平臺建設至今,“能夠容納30套電視節目的移動數字電視信號已基本覆蓋了整個昆明地區,已在1600多輛公交車上安裝了2000個移動電視接收終端,覆蓋全市110余條主要公交線路?!盵2]移動數字電視主要靠基站傳播信號,通過電視臺制高點天線發射無線電波,覆蓋電視用戶,目前的昆明移動電視信號覆蓋范圍主要在昆明城區周邊,曲靖、玉溪等城市的基站也已建成,公交移動電視有了進一步的推廣,但是除了極少數地州外,云南其它大部分地州公交移動電視還是一片空白。
二、發展云南公交移動電視的現實意義
(一)擴展了電視的競爭空間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移動電視的出現無疑給電視帶來了驚喜,它變固定接收的方式為移動接收,使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收看電視,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變革,使電視拓展了競爭空間??梢哉f,在社會生活中已取得廣泛影響的傳統媒體(無論是報刊、電視、廣播還是網絡媒體),在傳播空間的拓展上無法與移動電視相提并論。昆明公交上的七彩公交頻道,利用傳統媒體的傳播空白,開辟了信息傳播的另一個有效途徑,形成電視的有益補充,搭建了一個城市多功能綜合服務的平臺,是宣傳昆明,宣傳云南的一個窗口。
(二)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云南自啟動移動電視項目移來,率先在公交車上推廣,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特別為公交移動電視量身打造的,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七彩公交頻道,也越來越被人們熟知。由于封閉,強迫的收視環境,使七彩公交頻道成為了一個潛藏著無限商機的蛋糕,無論是產品開發商、電視工作者還是廣告商,都深刻地認識到公交移動電視的優勢和美好前景,并極力推進公交移動電視的發展進程,使得公交移動電視廣告價格不斷上漲,市場前景一片看好。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困難及對策
文化產業作為污染小、利潤大、帶動性強的朝陽產業,不僅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而且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并就近吸納大量勞動力,促進就業,為區域發展開拓出更大的空間。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開始,國家就加強了對文化產業的重視,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今年10月18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將文化產業單列為九大方面之一,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1]達州要實現追干跨越,加快發展,必須壯大文化產業。
一、達州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達州文化產業中的文化旅游業、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業、文化藝術服務業、廣告業、網絡文化服務、文化娛樂體育業、藝術培訓市場、傳統工藝品業等雖都有所發展,但與周邊城市和其他發達地區比較,尚處于起始階段,且步伐較慢,整體水平滯后于經濟發展,尚未發揮出其輻射帶動的綜合性功能。這與達州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遺產不相匹配,與實現“川渝鄂陜結合部區域文化中心”的目標也還有較大的差距。具體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經濟收益不大據統計,達州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06年到2010年5年間,保持了一定的增長幅度。2006—2010年,文化產業平均增幅為12%,低于全國平均增幅17%以上的水平。與同期GDP增長幅度相比,也低2個多百分點。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7979萬元,僅增長9.8%,其增幅低于GDP4.4個百分點。而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增幅一般高于GDP增幅6到8個百分點。另外,達州文化產業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較低。據調查,達州市文化、體育和娛樂業2007、2008、2009三年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別為0.42%、0.41%、0.41%;2010年,全市“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及相關產業總收入僅占全市GDP的3.5%,雖有所上升,但與發達地區的5%左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
(二)帶動力不足達州文化產業對其他產業的輻射帶動力不明顯,在帶動就業方面的作用也發揮不足。過去五年,文化產業累計新增就業39.3萬人,僅占社會就業結構的3%,而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可以吸納就業總人數的1/10左右(甚至更多)的就業者。
(三)規模小,層次低一方面,全市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法人實體較少,沒有本地的龍頭企業和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最基本的文化企業狀態——家庭式作坊都較少。全市文化產業未形成產業鏈,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文化企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最有影響力的渠縣劉氏竹編也面臨瀕危狀態。另一方面,文化產業中的創意產業、動漫、娛樂體育用品生產等產業在達州幾乎為零,而提供文化服務的拍賣市場剛剛起步,融資機構、評估交易所等中介機構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