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視我國城鄉統籌發展面臨的困難
時間:2022-03-10 01:34:00
導語:要正視我國城鄉統籌發展面臨的困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這是在對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沒有城鄉的統籌發展,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我們對城鄉統籌發展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一方面,我國雖然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國家的綜合經
濟實力確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農民的市場化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這些為我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對我國的國情要有清醒的認識,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不能頭腦發熱,各地區絕對不能不顧實際情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強制性地取消城鄉各種制度的差別,想在短時間內消滅城鄉差別只是一種主觀愿望,實際是不可能辦到的。我們要認識到城鄉差別的消滅是以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提高為基礎的,沒有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強大,城鄉統籌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各地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時,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困難。
城鄉差距大,總體經濟實力不強
實現城鄉統籌不僅僅指財政方面,城鄉統籌發展的最終要求是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要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我國城鄉差別大,無論是城鄉居民的收入,還是城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以及城鄉居民的市場化觀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別。要縮小這種差別,最終消滅城鄉差別,需要一個過程,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國目前總體的經濟實力還不夠強大,雖然GDP的總量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才剛突破一千美元,剛剛進入世界銀行提出的下中等收入的門檻,而農村的地域這么廣大,農村人口如此眾多,農村的貧困人口還有兩千多萬,要真正做到城鄉統籌,確實有財力方面的制約。多數人補貼少數人的時候,這件事情是好辦的,但是當少數人補貼多數人的時候,辦這個事情的難度很大。現在城鄉居民的比例,農村近70%,城市是30%,從實際狀況來說,由于是少數人扶持和幫助多數人,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總體上講還是國力還不夠強。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這個國情,不能搞。各地在推進城鄉統籌時必須立足于各地的經濟實力狀況,實行多層次的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城鄉產業分割,關聯性弱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最關鍵的是通過城鄉產業的融合,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資源的自由流動,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一體化。我國當前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城鄉產業分割,產業關聯性不強。我國各地也非常重視城鄉統籌發展,現在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際操作者,都存在這樣一個傾向:似乎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就是在城市發展現代化工業和服務業以吸納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在農村就是加快農業產業化,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其實,這種產業發展政策還是人為地分割城鄉產業,進一步弱化了城鄉產業的關聯性,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當前,我國鄉鎮企業經營困難、農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農民增收效果不明顯就是城鄉產業關聯性不強的結果。
當然,這并不是否定城市工業和現代服務業聚集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作用,而是強調城鄉統籌發展的實質是通過城鄉產業融合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而城鄉產業的一體化布局和發展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既涉及既有的存量產業的結構調整,也涉及新型產業的創新。例如我國農村大路貨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并不是我國糧食等農產品的絕對量過剩,那怕是本國的市場過剩,在當今開放的國際環境中,還有廣闊的國際市場。農產品大量積壓的根本癥結在于城市的現代化工業和服務業與鄉村產業融合度不高。如果有充分競爭的、開放化的農產品流通組織,會出現現有的農產品賣不出而使農民發愁的問題嗎?如果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新的技術創新,生產出一種既能滿足人的生存需要又能提供保健作用的食品,農民還會增產不增收嗎?
有的人說,要使農民增收主要在于減少農民。當然,減少農民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農民要成為市民也需要城市產業的發展才能實現,而城市產業發展的定位就直接關系到城市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城鄉產業分離,城市產業也沒有生命力。要真正推動城鎮化的發展,核心是城鄉產業要高度融合、協調發展。面對我國目前城鄉產業關聯性不強的狀況,一定要認識到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目前有些地方采取大肆圈地搞房地產開發、在城鎮建一些中心廣場和高樓大廈等方式來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這些方式從長遠看,不但不能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而且還會進一步擴大城鄉產業的分離。
農民總體文化素質不高,城鄉居民市場化觀念差異大
城鄉統籌發展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農民要突破傳統的小農觀念,具有現代化的技術文化素質、開放化的思維意識、市場化的競爭觀念。只有農民具備了這些現代文明所要求的基本素質,才有利于傳統的農民轉換為現代農民而參與國際化市場的競爭,促使傳統的鄉村社會轉換為現代文明社會,鄉村和城市的差別才能消失。而我國目前不僅僅是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70%,而且近9億農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等素質都比較低,市場化觀念不強。
從科技素質來看,我國大多數農民還在采用勞力耕作的方式,傳統的耕作觀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對現代化科技知識的吸收能力差,甚至相當一部分農民尤其是落后地區的農民對新技術還有相當強的排斥。從文化素質來看,我國上億的文盲人口基本上集中在農村。雖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也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但由于受市場化的沖擊,再加上農民的負擔沉重和有限教育資源向城市傾斜,相當一部分農村小孩讀完初中甚至不上初中就出去打工,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村小孩的輟學率相當高,有的根本沒有上過學,形成了新一代的文盲。從市場化觀念來看,雖然經過20多年的改革,農民的市場意識有所強化,但相當多的農民尤其是落后封閉的鄉村的農民,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還相當強,市場意識淡薄,生產經營還是沿用自給自足的方式,根據固有的經驗或拍著腦袋進行生產經營,或跟著別人跑,沒有市場經營理念,更不要講國際化市場經營。
人口基數龐大,就業壓力大
城鄉統籌發展實現的標志之一是絕大多數農村人口轉入城市,現有的絕大多數農民的就業非農化。這個任務是一項重大的工程。無論是農村人口的城鎮化還是農村勞動力就業的非農化,關鍵是城鎮產業的發展能否吸納這么龐大的人口。這是我們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時必須要考慮的國情。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情況,農業勞動力就業大約只占總勞動力就業的5%以下,鄉村人口一般占總人口的10%以下。我國目前有近13億人口,其中有近9億在農村。我國農村人口如果下降到30%,則要轉移近5億;農業勞動力就業如果下降到10%,則有2億多勞動力需要轉移。面對如此龐大的需要轉移的人口,城鄉一體化發展非短時間所能完成的。
另方面,我們還要注意到,我國目前城市產業正處在結構調整時期,大量的傳統產業被淘汰,新型產業對人員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產業的市場化競爭越趨激烈,再加上新型產業大多數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高,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下降,而城市新增勞動力逐年增加,從而造成城市下崗人員增加。
由此可見,在城鄉龐大的人口和勞動力的雙重擠壓下,就業的矛盾就更加凸現,這一矛盾是我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這一矛盾不解決,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這一矛盾解決的根本前提是城鄉產業的轉換升級和協調發展,如果沒有產業的發展,僅僅是把阻礙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制度壁壘取消,也不能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我國當前有些地方本末倒置,以為只有把城鄉戶籍制度統一,就能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差別就能消失,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有的地方就出現了政府雖然取消了二元戶籍制度,但農民轉為城市居民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有的農民甚至說,城鎮戶口又不能解決吃飯問題。這就說到了實質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當然,我這里并不是講,取消戶籍制度等阻礙城鄉資源流動的制度性壁壘不重要。打破傳統的制度壁壘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但不是唯一條件。發展產業,提供就業崗位也是實現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而這一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各地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時,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扎扎實實地把產業培植好,把經濟搞上去,不要搞花架子工程和政績工程,花架子工程和政績工程對城鄉統籌發展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
- 上一篇:推進信息化統籌城鄉發展
- 下一篇:以長株潭經濟一體化促城鄉統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