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內容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14:09: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傳播內容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傳播內容

武術期刊內容構建與營銷傳播對策

目前,我國共有體育科技期刊50多種[1],其中武術期刊僅10種,在數量上所占比例不高,但它在近數十年的武術傳承與傳播中凸顯出無可替代的價值與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更是有過動輒百萬份期發量的輝煌成就(如《中華武術》在80年代銷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發行量多達150萬份[2])。可以說,武術期刊的興衰與武術的發展息息相關。當今時代,制約武術期刊發展的因素較多,內因主要有武術期刊傳播內容與讀者需求存在較大錯位,期刊間內容同質化現象較突出,缺乏優質稿件,以及期刊發行渠道不夠完善等;外因主要是武術發展的不理想,新興媒體的分眾,以及受眾體育興趣與需求的轉變等。基于此,本文擬從內容建設和營銷傳播兩方面探討我國武術期刊的發展策略,以應對上述制約瓶頸。

1武術期刊的內容建設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3]指出,“所有傳媒技術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為王’是傳媒業永遠的主題”。內容之于期刊猶若靈魂之于生命,內容建設是對期刊靈魂的塑造與提升,目的在于彰顯期刊的內涵魅力。

1.1兼容并蓄,樹立大武術傳播理念

強調武術期刊傳播武術應兼容并蓄,樹立大武術傳播理念。首先是立足于對武術博大精深的全面體現,不僅在風格流派的繁多與技術體系的龐大,還在社會功能的多元與思想觀念的錯雜,更在對中國不同階層和社會集團思想風貌、倫理道德以及職業規定性等的涵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息映照,對國人生存方式的生動折射,因此,只有從“大武術”理念入手,廣視野、多維度地展現武術,才能將武術之真意廣為傳布。其次,武術的傳播現狀呼喚武術期刊樹立大武術傳播理念,引領武術傳播方式之走向。多年來,“政府高度認同一些所謂的精華流派,認同那些所謂的官方武術;而對于那些地方性武術拳種流派的認同程度就顯得相對較低,甚至于不屑一顧。[4]”這高度認同與不屑一顧的差距造就了中國武術表面繁華和實際落寞的反差,使得如少林武術般的武術之大宗也已淪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劃定范疇之內。可喜的是,2010年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明確提出了“大武術”的武術發展理念,因此,武術期刊理應擔當起“大武術”的傳播責任,挽救一些瀕危拳種于即將消亡之際,延續其歷史性的生命意義。惟其如此,一些老拳師的離世才不會表征著武術血脈的斷開,也許這才是武術期刊在當今時代對中國武術的最大貢獻。再次,華夏民族自古以來濃重的家族意識在萬千武術流派之間筑起了一道道高墻,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壁壘。武術期刊應著眼于大武術的視角,矢志于打破各拳種、流派間的隔膜,加強他們之間的交流,進而站在民族的乃至世界的高度,更深入地挖掘華夏民族共有的寶貴的武術文化內涵,才能最終造福全人類。

1.2文化與技術互彰,以文化為目的

查看全文

傳播內容中女性失位

(一)傳播內容層次的表征

對于第一種女性失位現象,在傳播內容層面上有以下幾種表現:

有研究者對我國八家主導報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文匯報》)新聞版新聞作品研究發現,男性新聞人物在出現頻率,被引用頻率和被拍攝頻率等多方面都遠遠超過女性,其中在有言論被引述的新聞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聞人物中的職業身份較重要者(如政治領導人,企業團體負責人)占男性新聞人物的70%,女性新聞人物中政治性身份者僅占18、7%①。

也有研究者發現在小學教材中都存在此類型的現象。《全日制學校小學課本語文》(1979年—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書中插圖明顯地男性多與女性,高年級尤為嚴重。且女性多是保育員、營業員、紡織工人等形象,而男性則多為科學家、文學家、解放軍等形象。書中的166篇故事性課文,女性為主角的只有21篇(其中8個是小孩和小學生,7個為一般群眾)。而書中出現的國內外革命領袖、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及著名的歷史人物無一是女性②。

對于當前占主導地位的電視媒介的考察也看見一斑。有調查表明,在32個省、區、直轄市以上的電視臺中,僅有7家電視臺有專門的婦女節目,約占22%。婦女節目的播出數量也比較少。據估算,7個臺每周播出470分鐘,約8個小時,占這7個臺周播出總時數(約441小時)的1、8%。大部分婦女節目沒能占據晚間的黃金時間段,使節目難以產生社會影響③。

至于電影,美國學者這樣評判:“其一,大多數美國電影是由男人和為男人拍攝的,而女人則變成了一種景觀;其二,從敘事的角度講,美國影片多將男性表現為主動者,而把女性打發到配角位置上。”④中國的電影亦是如此,像《天地英雄》之類的電影數不勝數,在影片中,要么將女性置于可有可無的配角位置,要么就是根本沒有女性的出現。張藝謀的處女作《紅高粱》,影片一開始便是七個呈現在男性欲望目光中鞏俐的特寫鏡頭。而女人的登場,不僅成功地解脫了女性懸置于歷史父子場景之外的焦慮;同時,想象性地釋放、緩解了中國與世界、民族文化與現代化的巨大張力。

查看全文

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

[摘要]傳播學是高校傳媒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文章以編輯出版學專業為例,探討傳播學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如何適應智媒時代出版行業的發展,形成教學內容特色,使學生能夠通過該課程深入了解、分析編輯出版業的各種傳播現象。

[關鍵詞]編輯出版學;傳播學;教學內容;優化

傳播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與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傳播學課程在高校傳媒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代出版業進入智能化媒體時代,編輯出版學專業開設的傳播學課程,必須適應傳媒時展,及時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發揮最佳的傳播效果。

一、編輯出版學專業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原則

(一)與時俱進原則。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出版業面臨轉型挑戰。傳播學是研究傳播現象與傳播規律的學科,包括控制研究、內容研究、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五大研究領域。傳播學課程必須隨著出版行業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傳播學對編輯出版其他專業課程的引領作用。(二)突出特色原則。傳播學課程開設在不同傳媒類專業中,其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側重。例如,開設在廣告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突出講授和研究廣告傳播相關內容;開設在新聞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側重講授新聞傳播規律與特點;開設在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重點研究出版業傳播現狀與趨勢等相關問題。該課程須在教學中結合專業背景,形成教學內容優勢特色。(三)聯系實踐原則。傳播學課程理論性強,較枯燥難懂,在教學中不能僅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應該緊密聯系出版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加大專業實踐力度。

二、編輯出版學專業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與更新

查看全文

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

“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說,創新不僅關系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的興盛和民族的未來。

文化是人類獨有的生存方式,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不創新,文化難以延續傳承,更難以繁榮發展。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種吐故納新的能力,有一種求變圖強的精神。現在,世界文化格局風云變幻,各種文化潮流相互激蕩,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文化創新的社會意義日益凸顯出來。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我們要對民族文化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冷靜的審視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認識存在的問題、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煥發創造激情,增強創新能力,始終保持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第一,立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行創新。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我們要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敏銳發現并引領時代變革的風氣之先,從波瀾壯闊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養分,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進行文化的創造,使文化更好地適應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準確把握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牢固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方向、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格局、發展目的的認識,統籌城鄉、區域、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要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緊緊抓住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等關鍵環節,全面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推動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發展環境。

第二,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進行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億萬人民群眾共同的事業,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文化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準確把握社會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變化,傾聽群眾呼聲,反映人民愿望,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創造,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要善于運用現代技巧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文化的表現力,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樣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實現文化品種、樣式、載體、風格的極大豐富,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第三,順應世界文化發展潮流進行創新。推進文化創新必須具有世界眼光,用更加寬闊的視野來觀察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及時了解掌握國外文化發展動向,積極搶占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在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揚棄升華,使中華文化不僅能夠保持自己的鮮明個性,而且對世界文化的興盛發展有所作為、有所貢獻。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大膽借鑒、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文明成果,又不簡單模仿、照抄照搬,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之路,使中華文化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進行創新。科技與文化歷來緊密相連,如影隨形。可以說,誰占有先進科學技術,誰就占領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要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充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改造傳統文化生產經營和傳播模式,推進圖書報刊出版、廣播影視制作技術升級,不斷豐富文化的生產方式與表現形式,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提高文化的生產傳播效率。要大力拓展傳播渠道,豐富傳播手段,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努力用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使中華文化的影響通過網絡得以廣泛延伸。

查看全文

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內容傳播模式

摘要:本文以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為切入點,以易班網絡媒體平臺為載體,以易班建設為抓手,借助傳播主體、信息內容與傳播受眾三個要素,解構易班平臺上網絡思政教育有效傳播的實現過程,探索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傳播模式,凝練有效傳播對策,以期為進一步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提供傳播視角。

關鍵詞:易班;高校網絡思政;內容傳播模式;探析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在講話中提到了媒體融合發展對于當代媒體行業的重要性。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媒體傳播黨的宗旨、黨的工作理念,也是媒體行業的重要職責和偉大使命。在這次集體學習的重要講話中,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論斷,他認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進行改革,從而使其滿足時展的要求和高校學生的發展需求。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易班網絡平臺就充分發揮出了自己的優勢,以其開放性、互動性和共享性成為了高校思政網絡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同時也是符合新媒體發展規律的一種教學模式。

1高校思政教育的傳播學審視

所謂的傳播學,指的是一種研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科學,它綜合運用了多種學科的知識點,通過多學科的有效融合來對人類的一切傳播行為、過程以及規律、技巧等進行勘察的一種方式。從傳播學角度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特定的信息傳播過程。傳播內容是傳播過程的關鍵,而進行傳播的目的,也就是將指定的內容輸送給特定的對象,同時想通過這樣的傳播行為進一步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記憶,從而讓他們理解傳播內容,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的教育目標。而教育對象會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做出各不相同的反應,主要表現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即傳遞真實的信息,能夠客觀、準確地描述事物的發展狀態,從而拋去一切虛假的元素,這才是傳播內容的關鍵因素,如果教育對象接受的是虛假的信息,那么就會對他們的思政教育成果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從而失去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其次,就是傳播內容的時效性,在信息化發展如此迅速的時候,對信息的時效性要求也比較高,如果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被其他因素影響,導致其速度過慢,就會使其變成過時的信息。而在當前的思政教育中,利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符合時展的要求,以及高校學生日益增強的需求,這就導致學生對其傳播內容失去了興趣,以上兩個因素,無論是真實性還是時效性,都是影響信息傳播的重要因素。

2傳播學理論對高校網絡思政內容傳播的啟示

查看全文

傳播內容失位現象管理論文

[內容簡介]文章以電影《天地英雄》為由頭,對當前大眾媒介傳播內容中的性別歧視的現象表征進行了分析,試圖從傳統歷史、文化積淀、傳播者心理等層次對現象進行了一些探討性的思考。

[關鍵詞]傳播內容女性歧視

前段時間,倍受媒體關注和影迷期待的國產大片《天地英雄》上市公映。誠然,與大多數以西部歷史為題材的中國電影不同,何平導演費盡十五年心思打造的這部精裝歷史影片給受眾展示了一段中國歷史進入開元盛世之前的英雄逸事。突出完整的故事情節,頂級影星的加盟,貼切主題的背景音樂,壯闊美妙的大漠風光,都給影片增添了無數的賣點。盡管如此,像大多數英雄題材的電影一樣,《天地英雄》給筆者最大的視覺沖擊就是這又是一個宣揚男權主位意識的典型。影片中的唯一女性主角是一個可有可無、以敘事者身份出現的文弱美麗、需要保護的公主形象。影片的主旨也在突顯男性英雄的一些表征:允諾的一言九鼎,盡忠取義的英雄氣概,以弱敵強、以寡御眾的悲壯。

故此,筆者以為由頭,來探討一下傳播內容中的女性失位現象,并對背后的深層原因做一些嘗試性的思考。

當然,筆者還試圖對女性失位做一下外延上的界定。女性失位包含兩層意義:其一就是類似與《天地英雄》式的忽略女性的傳播內容,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要么是可有可無的配角角色,要么就是在傳播內容中根本沒有女性的存在;其二就是女性在傳播內容中大量出現,但是卻畸形地失去了應有的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充當男性主權的“空洞的能指”,內化為男性的附屬物、占有對象。

(一)傳播內容層次的表征

查看全文

計算機技術與通信傳播融合豐富課件內容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多媒體課件的分類;多媒體課件的跳轉關系;多媒體課件制作要求;多媒體課件開發的制作流程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揭示教學內容的內在規律,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用形象具體的動畫等方式表現出來、學生利用學生工作站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形式來訓練、強化學生某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寓教于樂,通過游戲的形式,教會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和能力、學生沿著一個樹狀分支展開學習活動,該樹狀結構由教學內容的自然邏輯形成、多媒體課件總體要求內容簡潔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藝術表現形式、個教學課件的開發決策制定之前,要對需求、課件所實現的目標及制作課件的物資條件有一個系統的分析、文檔提供等方面提出課件評價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指標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多媒體教課件的分類及其制作的過程、方法與技巧,并提出了多媒體教學課件制作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課件,分類,制作,

多媒體技術則是將計算機技術與通信傳播技術融為一體,綜合處理、傳送和貯存多媒體信息的數字技術,多媒體課件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件中,使課件內容表現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體課件的分類

多媒體課件按組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固定結構類型、生成型結構、智能性結構三類,根據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多媒體網絡課件可分為:

查看全文

接受對象特點精準式文化傳播策略

摘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受到廣泛關注,中國文化“走出去”成為中國文化對外開放的新要求。文章以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為背景,提出要充分考慮文化交流與傳播接受對象特點的精準式文化傳播,探討了精準文化傳播的模式與要素,提出了依據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精準確定傳播內容、依據傳播客體與傳播內容精準確定傳播渠道的精準式文化傳播策略。

關鍵詞:對外交流;精準式文化傳播;大眾傳播

1精準式文化傳播的模式

精準式文化傳播是指針對文化傳播對象的不同特點,選取合適傳播內容,運用科學有效傳播渠道進行的文化傳播。與精準文化傳播相對應的是粗放式文化傳播。長期以來,我們對海外受眾認知特點和規律的研究不夠重視,實證性研究也較少,對外文化交流傳播往往不分對象采取“一視同仁”的方式,交流傳播效果不太顯著。如果不對文化交流傳播對象的歷史、傳統、信仰、習俗等加以研究,不加區別地以相同標準、內容與形式進行文化交流傳播,就很容易造成文化傳播的壁壘性障礙,無法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個別情況下甚至可能引起文化交流接受對象的排斥[2]。因此,要變“以我為主”的對外傳播模式為精準式文化傳播,構建一種“你我結合”的對外傳播模式。我們所提倡的文化傳播不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單向輸出,不是要求對方無條件認可、接受、內化中國文化,而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礎上進行的文化交流,是國家間民族間的互通有無、信息交換、相互借鑒,通過交流互鑒互學共同促進和豐富世界文化的發展。“以我為主”的文化傳播模式中,傳播者的主觀想法決定了雙方文化交流的內容與形式:傳播內容選取的是傳播者想要交流的文化素材,傳播形式選取的是傳播者擅長與熟悉的方式方法。這種以傳播者為中心的方式過度關注傳播者的主觀態度而忽略被傳播者的需求與特點。文化傳播受眾是獨立存在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存背景和生活習俗,他們興趣愛好不同,思想不同,行為不同,所以這種傳播模式對于那些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有相關文化背景的海外受眾來說會有較好的傳播效果,但是對于那些不了解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甚至是文化價值觀與中國文化不盡相同的受眾來說則很難引起共鳴,傳播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當然,對外文化交流傳播也不能采取一味迎合對方、受受眾支配的傳播模式。一味迎合受眾者需求,很容易在只選取符合對方價值體系的文化內容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迷失自己。正確的文化傳播模式是“你我結合”的模式,即既關注受眾的需求,又不失自己的觀點與態度,將傳播者的聲音巧妙地傳達給文化受眾,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交流與傳播效果。

2精準文化傳播的要素

一般來說,傳播有5大要素,分別是傳播主體(傳播者)、傳播客體(受傳者或受眾)、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媒介)、傳播效果(反饋)。茲擇其要者述之。

查看全文

融合媒介對民俗文化傳播的創新

摘要:隨著信息媒介的日新月異,手機等移動終端備受青睞,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共享與透明機制,使得媒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傳播形式可以共同服務于同一個對象,傳播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渠道,各類媒介呈現大融合的趨勢。多元一體化的傳播趨勢在豐贍文化傳播手段的同時,對文化自身的發展和更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媒介融合為研究視角,深入分析其對東北民俗文化的創新和推動作用,意在為東北乃至各類民俗文化傳播路徑的推演提供前期闡述和邏輯分析。

關鍵詞:融合媒介;民俗文化;文化傳播

在當代研究中,融合媒介多是指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傳播技術不斷發展,各種媒介逐漸打破壁壘,完成不同傳播渠道、媒介形態、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融合媒介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播呈現出多渠道且快速的趨勢,在電子媒介的依托下,各種信息能夠快速準確傳達給受眾,并用豐富的手段來準確表達出所要傳達的信息。它以數字化為渠道,摒棄了諸多傳統媒介存在的弊端,形成了一種具有顯著優勢的傳播渠道鏈。隨著媒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以手機、移動電腦等終端的“第六媒體”集音頻、視頻、文字于互聯網平臺上,使得各種媒體不再局限于單一且傳統的傳播渠道之下,各種媒體呈現大融合的趨勢[1]。在傳統媒介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層次的前提下,民俗文化也隨著傳統媒介的滲透具有更大的可能性映入大眾的視野。媒介融合不僅成為文化傳播的有力武器,更成為民俗文化由小眾走向大眾、由民族走向國際的一種重要助推器。因此,本文依托互聯網時代融合媒介的大環境,立足東北民俗文化傳播經歷的顯著變革,探索信息時代下融合媒介對東北民俗文化傳播的創新與推動作用。

1整合多樣化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新理念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媒體的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多種便利條件。主要集中在豐富門戶網站、社群平臺、短視頻平臺、KOL傳播陣地、直播等傳播渠道;同時,顛覆并重構傳播理念,從單一形式的傳統展示向多種形式共存的多樣化傳播轉變。一方面,面對當前東北民俗文化傳播的現狀,要創建多種平臺并行傳播的模式,選擇契合的傳播平臺,搭建專屬傳播陣地。東北民俗文化應先從自身文化內容入手,尋求其中積極向上且能順應時代潮流的內容,深入挖掘和解構重塑,再將東北民俗文化中能夠與信息技術產生聯系的文化相互契合,制作系列民俗故事動畫、有聲讀物、繪本漫畫等傳播載體。在宣傳民俗文化契合點的同時,不依賴單一的媒體形式,而是依托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搭建專屬“二微一抖”等傳播平臺,進行優質內容生產和投放,通過契合當下受眾接受度的傳播媒介,實現東北民俗文化傳播方式的轉變,使東北民俗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能夠達到文化、受眾、經濟等多重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融合媒介網狀化、公開化、多樣化、快捷化、整合性、互適性的特點,可以創新東北民俗文化傳播理念,賦予文化傳播以新時代的內涵。在電子媒介的依托下,各種信息能夠快速準確傳達給受眾,并用豐富的手段準確表達出所要傳達的信息,東北民俗文化傳播困境往往是其囿于傳統觀念和文化定位,不敢做出跨越性創新變革而越發故步自封,民俗文化應該順應趨勢,在發展的過程中革新,在革新的過程中完善,去除傳統傳播渠道單一的弊端,實現渠道的融合。挖掘東北民俗文化中的主題和特色,進行文化傳播內容整理,為不同傳播平臺提供對應的內容支撐,真正做到傳播優質內容。

2促進多形式內容開發,推動優質內容生產

查看全文

手機媒介形態作用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前言;手機圖書館的信息傳播過程與影響;手機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形態的補償性;手機圖書館建設策略分析;未來展望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數字化的興起,使圖書館的信息傳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手機圖書館信息傳播的過程模式、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基本上完全符合大眾傳播的線型模式、手機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比較、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個性化信息的個性化、分眾化服務是信息傳播的發展方向、傳播媒介形態的演化、影響與融合、手機圖書館的補償性、探尋合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創新內容資源,提供個性服務、多渠道產業鏈,提升盈利空間等。具體請詳見。

1前言

數字化的興起,使圖書館的信息傳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傳播媒介的廣泛采用,將對圖書館的運行模式產生深遠影響;讀者權利意識的覺醒,也推動著圖書館加快角色轉變……新興信息傳播形態和閱讀形式體現出的特征在根本上決定著其對圖書館信息傳播模式產生何種影響。本文從傳播學的角度解讀手機圖書館,探討手機作為傳播介質對信息傳播模式的影響及其對媒介形態的作用。

2手機圖書館的信息傳播過程與影響

2.1手機圖書館信息傳播的過程模式

傳播學理論認為,傳播過程由誰(who)——說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等5個基本要素構成,簡稱“5W模式”。這一線型模式界定了信息傳播的基本過程。圖書館的本質是信息傳播,其傳播過程至少也必須具備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和接收者4個基本要素。其中,傳播者就是圖書館;傳播的內容即作品信息,是人類創作的、能夠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傳播媒介是指用于負載、擴大、延伸、傳遞作品信息的物質實體,可能是圖書、音像制品、報紙等;接收者是信息傳播的“終點”,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一個組織。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