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19:31: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政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政策

穩健財政政策

1.穩健的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性質、地位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內容。概括地說:控制財政赤字、推進改革、調整結構、增收節支。這四項內容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根本不同點是:穩健的財政政策不僅包括財政收支供給與需求總量的調控平衡,而且還包括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等結構的調整與均衡發展。

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的性質。穩健的財政政策既不是擴張的,也不是緊縮的,而是在財政預算收支上有壓有保,有保有限,有嚴有寬;在項目建設上有上有下,有長線有短線,壓與保、嚴與寬、下與上相結合,適度在其中;始終保持預算收支基本平衡、結構均衡。穩健的財政政策是平衡的、勻稱的財政政策,它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以稱之為“中性”財政政策。

穩健的財政政策是一個國家根本性的、長期性的、基本的,而不是保守的或停滯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是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相統一,是高水平、高質量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同“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相適應,具體解決的是發展什么和怎樣發展這個全局性的財政政策問題。

2.穩健的財政政策需要嚴密的、持久的法制保障

穩健的財政政策既為財政法制建設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又為提升財政法制建設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所謂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是由這種基本的財政政策的內在結構的嚴密性、發展的協調性以及操作的可靠性所決定的。所謂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是由這種基本的財政政策的長期性、根本性所決定的。財政法制建設不是朝令夕改的暫時規定,而是具有經常性、持久性的財政規律在法律上的反映,也是與穩健的財政政策的長期性、根本性相一致、相符合的。

查看全文

國內財政政策抉擇

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與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們應有長期準備與長遠打算。讓政府有效發揮作用,讓各部門各單位有效發揮作用,讓市場有效發揮作用,這是此輪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所在。

美國的次貸“颶風”,引發了國際性金融危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著復雜而嚴峻的形勢。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作出判斷與預測,并在立足國內外實際的基礎上作出科學的財政政策決策,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一、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從國際角度看,當前的金融危機對各主要經濟體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沖擊。受其影響,世界經濟已開始告別“高增長、低通脹、貿易流量大幅增長”的黃金時期,經濟增長減速、就業壓力加大與貿易保護抬頭使世界各國步入“多事之秋”。美國第三季度GDP增長-0.3%,剔除貿易的貢獻,內需增長率是-1.43%,個人消費、房地產投資以及企業設備投資等降幅都比較大。與美國相似,歐盟經濟前景堪憂,日本經濟也是內憂外患,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明顯放緩。俄羅斯12月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數達130萬人,實際失業人數可能高達460萬人,而且拖欠工資現象也很嚴重。綜合來看,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以及世界經濟難以在短期內扭轉結構性失衡,全球經濟開始走向衰退,各主要經濟體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被大為擠壓。客觀地講,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遠大于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任何一個開放的經濟體都不可能置身其外。

從國內角度看,由于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已經成為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外貿依存度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制造業規模巨大但處于國際分工鏈條的低端等,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出口企業困難、制造業產能過剩致使經濟發展減速、失業率上升,加之近十年來形成的主要經濟增長點(樓市、車市)形勢也不容樂觀,迫切需要政府與市場積極主動應對,共克時艱。

一個經濟體如何以及何時走出危機或困境,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是化解危機的“藥方”是否“對癥”,二是自身“機體”的綜合素質。應該說,與十年前相比,我們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國有銀行體系改革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初步建成等,為我們成功應對此次危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小議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影響及其財政政策取向

1998年下半年面對日益顯現的需求不足、經濟增長乏力、貨幣政策連續啟動無效狀況,中央果斷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通過增發國債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政府投資擴張來確保經濟快速增長無疑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出口需求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難以大幅度增加,消費需求由于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預期看淡、體制變遷引起的支出預期增加等因素影響在當前很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同時財政投資擴張在保證需求總量擴張的情況下注重了結構調整,對緩解基礎產業的瓶頸約束和以后的經濟持續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經濟運行實踐表明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為實現政府確定經濟增長目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出現了政府所不愿看到的景象,即財政投資擴張只帶動國有部門投資大幅增長,而民間投資沒有相應跟進。財政相對大規模投資擴張本想起著先導作用,帶動社會投資,但國有投資和民間投資異步前進局面的出現從另一方面說明財政政策的投資擴張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今年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目前重新認識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影響,保證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有效地帶動社會投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財政政策調節投資總量的作用過程

從理論上說,當總需求不足時,一般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運用可以從收入和支出入手,通過二者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影響消費、投資,擴大總需求,以達到供求平衡。可見,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調節是通過財政收入和支出兩方面來實現的。收入方面對投資總量的調節主要是減稅和稅收優惠。通過減稅和稅收優惠可以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和企業利潤,增強了他們的投資能力,擴大其投資需求,從而增加投資總量。支出方面對投資總量的影響首先表現為財政自身的投資支出,這項支出規模占總投資比重的大小決定了對投資總量的影響程度;其次財政投資的帶動效應,通過財政投資帶動其他投資主體的介入,進而引起其他經濟主體的投資擴張來影響投資總量。可見,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作用過程如下:政投資支出增加財政支出帶動社會投資增加財政政策的運用投資總量的擴大減稅和稅收優惠社會投資能力增強,投資增加當然,確保財政政策能夠有效地影響投資總量需要滿足一系列的約束條件,一是啟用擴張性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財政投資要有充裕的財力作保障且只能在短期內使用,不能指望長期通過無節制發債、大規模減稅、擴大赤字規模來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和國際經驗一再表明,持續較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是引發通貨膨脹和造成本幣幣值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們應從中吸取教訓。二是在國家財力有限、財政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財政投資帶動社會投資效應不明顯,財政政策對投資總量的影響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當今各國財政支出主要集中于公共品的供給,財政直接投資的份額在全社會總投資的比重不可能占據主導地位,財政的直接投資關鍵在于帶動社會投資,進而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三是財政投資擴張要避免對其他社會投資主體投資的“擠出效應”。

二、積極財政政策在影響投資總量中存在的問題

從1998年下半年我國開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增發國債,擴大基礎設施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確保了近兩年經濟增長速度不至于大幅下滑。但與此同時,財政投資擴張對投資總量的影響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受國家財力約束,財政投資支出在總投資的比重過低,對投資總量影響作用甚微。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困境日益加重,滿足了行政、科教等支出以后,直接用于建設的比重日益降低。近幾年來,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在財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基本建設支出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只接近%。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別為3.7%、3.9%、3.9%、4.0%?。1998年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增發的1000億元國債用于基礎設施投資也只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3.5%。可見,財政基本建設支出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很低,即使在短期內可以通過增發國債、增收節支,增加一部分基建投資,但對投資總量的影響不會很大。

查看全文

財政政策探究論文

[摘要]財政政策是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宏觀經濟目標的長期和短期財政戰略,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國實現了從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財政政策的轉變。本文就兩種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作用進行分析,并對今后財政政策的取向及應對措施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財政政策;中國

財政政策是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宏觀經濟目標的長期和短期財政戰略,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功能可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政策、緊縮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個國家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實施何種財政政策,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相機抉擇。宏觀經濟運行千姿百態,但概括起來講,也就是三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即“通貨緊縮”,表現為物價總水平下降。應對通貨緊縮局面,應該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第二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即“通貨膨脹”,表現為物價上漲。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第三種類型就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結構上有矛盾,冷熱并存,發展不均衡。此時應采取穩健財政政策,即在總量上不做太大的動作,但在結構上有保有壓,加強薄弱環節,壓縮過熱行業的投資。

我國自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其實質就是一種擴張性財政政策。2005年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從實際出發,我國實施了穩健的財政政策,現就兩種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作用綜述如下。

一、積極財政政策

查看全文

論內生增長財政政策

1995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五中全會議決的《中共中心關于訂定百姓經濟和社會生長“九五”籌劃和2010年遠景目的的提倡》明確提出兩個“底子性變革”,此中之一便是“經濟增長要領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變革”,也便是說要拜托技能前進推動經濟增長。自此之后,我國財政學界就怎樣使用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要領變革、前進屈從型的經濟增長睜開了大討論,提出了許多政策提倡和步驟。但是,這些討論多數屬于對策性研究,所提出的財政對策終極是否會收效并不明確,也便是說,沒有分析這種財政政策的理論底子。如果憑據新古典增長理論,財政政策很難發揮作用。為此,本文的重要目的是先容90年月興起的“新增長經濟學”或“內生增長理論”及其財政政策寄義,為我們以后的討論提供理論依據。

一、內生增長理論的底子頭腦

自亞當·斯密以來,整個經濟學界圍繞著驅動經濟增長的因素爭論了長達200多年,終極形成的比力同等的看法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一國的經濟增長重要取決于下列三個要素(TanziandZee,1997,p.180):(1)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性資源的積累;(2)在一國的技能知識既定的情況下,現在資源存量的使用屈從;(3)技能前進。但是,60年月以來最盛行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依據以勞動投入量和物質資本投入量為自變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創建的增長模子,把技能前進等作為外生因向來表明經濟增長,因此就得到了當要素收益出現遞減時長期經濟增長停止的結論。但是,90年月初期形成的“新經濟學”即內生增長理論則以為,長期增長率是由內生因素表明的,也便是說,在勞動投入歷程中包羅著因正規教誨、培訓、在職學習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資本,在物質資本積累歷程中包羅著因研究與開發、發明、創新等運動而形成的技能前進,從而把技能前進等要素內生化,得到因技能前進的存在要素收益會遞增而長期增長率是正的結論。雖然,許多經濟學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資本和技能前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Schumperter,1934;舒爾茲,1990;貝克爾,1989),但是,他們都是把它們看作是外生因素。

字串9

這樣,這兩種理論的政策寄義出現了差異:只管財政經濟學家不停以為財政政策能夠影響經濟增長(由于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間的內在討論表現在許多方面,諸如扭曲性稅收的負效應、累進稅對儲備方向的倒霉影響以及增長稅收動用分外資源以前進峻眾投資水同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長論卻以為,長期經濟增長美全是由理論本身的外生因素決定的,因此無論采取什么政策,長期增長都穩固,大概說,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充其量只有短期效應,而不克不及影響長期增長;而內生增長論則以為,一國的長期增長是由一系列內生變量決定的,這些內生變量對政策(分外是財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響。如果增長率是由內生因素決定的,那么,標題便是經濟舉動主體分外是當局怎樣能夠影響增長率的大小,因而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再次成為存眷的焦點。

眾所周知,本世紀60年月和70年月盛行的是索洛(Solow,1956,p.65-94)和斯旺(Swan,1956,p.344-361)創立的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子,即把經濟增長表明為生產要素(分外是物質資本)的積累歷程。該模子表明,只要投資高出重置破舊呆板的須要程度,資本存量就會增長,從而人均產出就會增長。然而,只管該模子預測出短期的人均增長,但資本積累終極會出現收益遞減標題,這時,人均產出停止增長。用索洛的增長模子來說,假定儲備是收入的一個牢固比例,即S=sY,且這些儲備全部用于投資,則資本積累方程是:字串4

查看全文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簡述

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不同作用

(一)作用機制不同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為調控社會供求總量的工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調節社會供求總量中通過不同的途徑和作用來表現。它們之間互相協調。1)財政政策作用于社會經濟采取直接方式,而對于供求總量采取間接方式,貨幣政策則供應總量是直接的,間接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2)從財政政策調控看,財政首先是起到調節社會經濟結構的作用。運用稅收政策、財政貼息等形式起到控制和緩和社會需求總量的作用,但是貨幣政策對社會經濟的調節,是通過銀行貸款等方式來控制貨幣的總量。與財政政策在機制上有所不同。

(二)作用方向不同

從消費需求的情況看,社會消費需求是通過財政支出構成的,財政政策在社會消費層次形成中起到了決定的作用。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工資基金的管理和監督和現金投放等方式進行調控,以間接方式影響人們的消費需求。從投資需求的形成看,雖然財政和銀行都向生產過程供應資金,但兩者有著不同的側重,財政政策側重調整產業結構,使國民經濟結構趨向合理化,而傾向貨幣政策則側重于調整總是和產業結構。

(三)對社會總需求有著不同的功效

查看全文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

1.兩種政策的異同與協調配合模式

(1)政策目標側重不同。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根據生產發展和流通的需要向流通領域投放貨幣,并適時調節,保持物價穩定;而財政部承擔著實現國家政治與經濟職能、滿足國家需要的任務,故其財政政策目標往往側重于實現經濟增長。(2)調節需求總量和結構的功能不同。財政政策的調節功能更多地表現在結構調整和資源配置方面,而貨幣政策的調節功能主要表現在調控社會需求總量上。(3)兩種政策調節彈性不同。財政政策工具包括稅收、國有資產收益(利潤上繳或股息紅利)、公債等,這些政策工具對經濟調節作用較為直接,力度大,彈性差;貨幣政策工具則相反,具有伸縮性、靈活性的特征,對經濟調節作用較為間接,彈性好。(4)兩種政策時滯長度不同。一般來說,財政政策的內部時滯較貨幣政策為長,因為財政收入政策的重大變動都必須經過最高立法機構批準才能執行。但財政政策外部時滯卻較貨幣政策為短,財政政策一旦付諸實踐,對總需求的調節作用立竿見影,而貨幣政策要通過多層次傳導,具體實施還取決于金融體系、企業等經濟主體的配合。與此同時應該指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又具有同一性,主要表現為:(1)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具有一致性。盡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有側重點,但最終都是為了實現經濟增長這一目標。(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是國家的需求管理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都以貨幣為載體和操作對象,而一定時期的貨幣購買力表現為社會總需求;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對貨幣進行的價值形式的操作實質上是對社會總需求的操作,社會總需求的總量和結構最終可由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調控。因此基于兩種政策之間如此緊密的聯系,要想有效地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兩種政策必須相互協調配合。所謂協調配合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兩者確定主輔關系,二是完成在實現宏觀調節目標上的分工。在主輔關系的確定上,由于不同時期兩種政策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小是會變化的,因此需要考慮社會供求總量和結構矛盾關系的具體情況,并分析兩種政策在社會供求總量和結構矛盾中的作用強度來靈活選擇主導政策。另一方面,雖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共同作用的目標是實現我國經濟的增長與穩定,但是兩者調節的重點與方向有差異,因此具體調節過程中還需要在宏觀調控目標上進行分工。總的來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互協調配合的基本模式有:(1)松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即“雙松”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資源大量閑置,解決失業和刺激經濟增長成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時,適宜采取以財政政策為主的“雙松”政策配合模式。(2)緊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即“雙緊”政策。當社會總需求極度膨脹,社會總供給嚴重不足和物價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貨膨脹成為首要調控目標時,適宜采取“雙緊”政策。(3)緊的財政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當政府開支過大,物價基本穩定,經濟結構合理,但企業投資并不十分旺盛,經濟也非過度繁榮,促進經濟較快增長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目標時,適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4)松的財政政策和緊的貨幣政策。當社會運行表現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并存,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失衡,治理“滯脹”、刺激經濟成長成為政府調節經濟的首要目標時,適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由此看來,兩種政策不同的協調模式有不同的特點與優勢,而每一種模式本身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對于不同的宏觀經濟情況來說應當選擇不同的協調模式。而對于中國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說,需要切實結合自身特點來選擇當前形勢下最適合的協調模式,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

2.結語

總的來說,國家需要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調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與增長。只有切實針對我國宏觀市場經濟存在的問題來選取最合適的協調方式,才能夠有效地解決核心問題,重新啟動國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因此,在實行宏觀經濟調控時,只要抓住核心問題,結合實際、有的放矢,我國的經濟一定能夠實現快速穩定的增長。

本文作者:楊博文吳春曉王靜工作單位:云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

查看全文

論財政政策取向

財政政策底子取向:財政赤字和債務政策是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門,也是市場經濟下國家宏觀調控的須要本事。從理論上來分析,肯定時期的赤字和債務政策既應思量國家調治經濟運行的須要,也需思量通貨膨脹和財政危害。要害是應憑據百姓經濟形勢的變革,適時適度地運用這一政策,并將財政赤字和債務控制在一個較為公正的范疇之內。

改造以來,我國財政出入絕大部門年份出現赤字,并越來越倚重國債本事,這是具有特定宏觀經濟背景的,其積極作用應予充實肯定。但與此同時,這么多年赤字和債務累積形成的標題也不容輕忽。

1、財政赤字長期化,不光增幅加快,而且現實財政赤字要比帳面財政赤字緊張;

2、國家債務范疇加快增長,當局的債務包袱日益綦重沉重;

3、當前我國的國債運行正在步入借新債還宿債的高度債務時期,大大低沉了當局未來的償債本事。

對我國改造歷程中分外是90年月以來財政赤字和債務范疇擴大的緣故原由舉行分析,擇其要者是:國家財力會集程度過低,而且呈長期降落趨向,這是赤字和債務范疇膨脹的重要緣故原由;財政付出總量增長缺乏有用控制,付出布局調解滯后,增長了財政平衡的壓力;別的,還有別的一些因素的影響,如財政赤字補充要領的變革、我國國債的限期較短等,都在肯定步驟上推動清償務的擴大。字串1

查看全文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作用

摘要:為了確保我國宏觀經濟的正常運行,國家往往會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運行進行調節;宏觀經濟政策通過調節市場的總需求與總供給達到相應的政策效果,最終使產出達到均衡。文章主要通過IS-LM模型分析可知影響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因素,從而推出影響宏觀經濟政策的因素。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IS-LM模型

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宏觀資源配置,解釋經濟波動現象,研究宏觀經濟總量。一國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進行調整,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等。但單一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往往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為了彌補單一的政策的局限,往往這兩種政策配合使用,最終使總供給予總需求達到充分就業下的均衡。

政策的作用機制

(一)財政政策作用機制

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持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政策;是政府為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減輕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和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而對政府支出、稅收和借債水平所作出的決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變動政府支出,變動稅收和公債等這些政策工具,通過乘數,作用于國民收入,進而達到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目的[1]。比如在經濟蕭條的時候,總需求不足,政府會采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支出、削減稅收和降低稅率等多種措施來刺激總需求,使總需求增加,從而國民收入與就業就會增加,進而使經濟復蘇。

查看全文

財政政策分析管理思考

[摘要]財政政策是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宏觀經濟目標的長期和短期財政戰略,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國實現了從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財政政策的轉變。本文就兩種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作用進行分析,并對今后財政政策的取向及應對措施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財政政策;中國

財政政策是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宏觀經濟目標的長期和短期財政戰略,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功能可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政策、緊縮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個國家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實施何種財政政策,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相機抉擇。宏觀經濟運行千姿百態,但概括起來講,也就是三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大于社會總需求,即“通貨緊縮”,表現為物價總水平下降。應對通貨緊縮局面,應該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第二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小于社會總需求,即“通貨膨脹”,表現為物價上漲。這種情況下,應該采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第三種類型就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結構上有矛盾,冷熱并存,發展不均衡。此時應采取穩健財政政策,即在總量上不做太大的動作,但在結構上有保有壓,加強薄弱環節,壓縮過熱行業的投資。

我國自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其實質就是一種擴張性財政政策。2005年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從實際出發,我國實施了穩健的財政政策,現就兩種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作用綜述如下。

一、積極財政政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