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23:2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財政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財政文化論文

篇1

遼寧省文化建設迅速發展的同時,該領域仍然存在思想觀念滯后、居民文化消費結構單一、文化建設經費投入不足、文化資源挖掘利用不夠等問題。較為突出的有:文化建設缺乏原創意識,文化領域經費投入不足,資金缺口較大,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率低,文化建設結構不合理,文化創新能力不足。制約遼寧省文化建設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現在文化建設核心關鍵技術自主研發能力不強、文化創新投入體制不完善、文化建設創新平臺建設的缺失、文化創新人才支撐不足、文化建設制度創新需要加強以及體制機制、思想認識方面的障礙。而以上這些制約因素的形成,都與該領域的財政政策不足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一)財政支持文化建設發展的總量不足盡管遼寧省財政對文化的經費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建設有了較快發展,但就總體而言,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仍顯不足,作為衡量文化建設投入的兩項重要指標,即文化事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文化事業支出占科教文衛事業支出的比重都偏低。

(二)財政支出結構不盡合理首先,在財政投入的用途上,工資等維持性開支所占比例較高,而用于發展文化建設的經費嚴重不足,因此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其次,財政支出項目結構不盡合理,導致有限的財政支出未能全部用于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

(三)財政投入的城鄉、區域結構失衡遼寧省落后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公共文化建設,無論是經費的基數,還是經費的增長速度,都存在明顯差距。從城鄉結構來看,省會沈陽及其它中心城市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較多,增長較快;而中小城市,尤其是農村地區則長期缺乏必要的財政投資,文化建設的資金缺口比較明顯。

(四)公共財政在促進文化建設發展中的定位模糊地區文化建設主要由公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兩部分組成。公共財政對這兩方面發揮的作用應當有所區別,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對于公益性文化事業,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依托,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人民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而對于經營性文化產業,應當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手段,以經濟效益為第一目標,通過各種財政政策手段為文化市場主體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努力促進文化產品產業化。

遼寧省文化產業的公共財政政策體系存在的不完善之處包括:對于文化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并沒有發揮長效激勵作用,針對文化企業的稅收減免政策適用范圍、時效有限,難以形成持續有效的驅動力;稅收優惠力度偏小,難以成為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增長點;公共財政的扶持在社會實踐中主要偏于實力比較強大、擁有雄厚政治資源的國有文化企業或國家控股文化企業,而對于比較弱小、相對更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文化企業扶持力度較小。在無形資產難以有形質押的情況下,相對安全的投資對象必然獲得有限公共財政資源和社會金融資本的青睞,愈是資金困難的民營中小文化企業獲得融資愈是困難。“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二、優化遼寧省文化建設財政政策的建議

(一)增加財政投入基于前文分析,遼寧省文化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文化建設支出占科教文衛事業支出比重都偏低,因此,應當逐年加大文化建設財政投入的絕對量,提高文化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同時應當進一步拓寬文化建設投入來源渠道,重視文化事業費等專項用于文化改革發展資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

(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對省內具有傳統文化資源優勢的文化項目,對省內未來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文化項目,對知名文化品牌和具有領軍、先導作用的文化項目,對文化與科技相融合、代表文化產業發展潮流和方向的新興創新型文化產業,對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文化事業應當予以重點扶持。

(三)加強文化領域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的發展需要大批掌握最新科學知識和精湛專業技能的文化人才。文化建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增強文化建設“軟實力”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文化人才的培養。因此,財政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應當協調文化、教育、人事等相關部門,大力開展“文化人才工程”,鼓勵各類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脫穎而出。要制定優惠資助政策,拓寬引進人才渠道,吸引海內外高層次文化人才來省內發展;扶助省內高等院校人文學科和文化藝術類專業,提高其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加快文化后備人才的培養;設立專項財政資金鼓勵基層文化骨干人員進修培訓。

(四)促進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文化建設的發展和文化產品的不斷豐富,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高端技術作為文化建設的動力和傳播文化的載體,決定了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文化傳播的效果,提升文化建設領域的科技研發能力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遼寧省應當運用財政手段,著力增強文化科技自主創新,促進遼寧省文化建設發展的社會支撐平臺建設,加強文化領域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加速文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提高各文化領域的技術裝備水平。

篇2

一、郵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中,表面似乎是經濟實力的競爭,但本質上卻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如何發展現代化的郵政,滿足社會需求,實現郵政新世紀的宏偉藍圖,人才是根本的決定因素。當前郵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如果不能加以正確認識,將不利于我國郵政企業的發展。

(一)部分管理者的人力資源觀念存在誤區

在郵政企業中,有些人特別是部分企業管理干部,對人力資源管理觀念還存在誤區,主要表現在:強調職工的職前學歷,忽視人力資源開發的終身教育;強調職工的團隊價值,忽視人力資源開發的個體需求;強調職工的存量穩定,忽視人力資源開發的合理流動;強調職工的一般使用,忽視人力資源開發的系統管理等。目前,以人為本的理念雖然被企業普遍強調,但一些管理者以人為本的思維仍停留在形式、口號層面上,突出表現多在強調理念,而少有具體措施,尤其是沒有將此在實踐中發展化為企業特質。這些不正確的認識,嚴重阻礙了郵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開發工作。

(二)崗位用工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勵因素

企業編制內在崗職工、聘用工、勞務工、混崗作業人員并存,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突出,績效考核不到位,未能有效滿足關于組織對個人績效認可、綜合素質提升和工作內容優化等方面的需求,致使部分員工在缺乏有效激勵的環境下工作。雖然郵政企業已經注意到人力資源績效考核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流于形式。對員工的績效評價并沒有按崗位目標體系和完成執行情況逐項評價,領導的主觀看法受職工個人身份、資歷、地位、人際關系影響較大,容易脫離工作實際,對員工的崗位職責和職位設計等帶來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員工的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

二、關于郵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改革的策略

中國加入WTO以后,屬于服務貿易范疇的郵政,也將面臨著國內郵政市場的對外開放,外國郵政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郵政和跨國速遞公司將進入中國郵政市場,中國也可以進入其它國家的郵政市場。這對中國郵政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要想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贏得機會,必須要革除郵政企業現行人力資源管理的弊端,為企業實現良性發展做好支撐,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采用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一)完善規章制度,規范管理行為

當前的郵政企業,要通過規章制度的建立,進一步優化結構、增強功能,規范員工和管理人員的行為,努力營造公平公正的用工氛圍,提高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統一的行為規范,對內有利于強化管理,對外有助于提升形象,從而促進郵政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創造更多發揮機會,充分挖掘員工潛能

每一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努力營造好的環境從而使員工發揮出較大水平,如教育培訓、工資、晉升的公正性、受尊重、團隊精神、福利等,“把平凡的人造就成非凡的人”。因此,郵政企業在設置機構定崗定位時,要科學合理,使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有較飽滿的工作量,使不同類型的員工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其自我價值,并為企業創造財富。①

(三)完善內部競爭機制,提高員工工作效益

現階段郵政企業要從內部管理體制入手,完善企業內部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通過錄用適量的聘用工,改變企業員工的“一體化”結構,形成效率優先,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科學的工作分析和合理的職位評價制度,使更多的人才脫穎而出。②

(四)建立有效的培訓體系,提高人員綜合素質

郵政企業各種經營活動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如果技術人員和業務人員不進行技術、知識更新,不接受新技術培訓,就很難保證郵政服務的質量,就會在競爭中失掉市場占有率。高度的重視和完善的制度,才能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五)健全管理信息平臺,創新管理模式

人力資源部門為了適應管理變革的要求,必須自覺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著手構建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平臺,促進人力資源管理向信息化轉變。調動各方面力量,采取積極措施,促進郵政信息化的發展。一是繼續采取資金傾斜政策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注重效益,適度超前”的原則,優先安排信息技術建設項目投資;二是采取收入分配傾斜政策,對信息技術部門的工資總額,按高于企業平均工資水平撥付工資計劃,主要用于對技術骨干的工資傾斜和自主開發項目人員的獎勵;對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醫療補充保險等保障制度;三是采取人才引進傾斜政策,對信息技術部門急需的工程技術人員,可不受系統、地區和編制限制,優先解決。

不僅降低人力資源成本而且有助于職工把人力資源部門看成是一個積極的部門,也為職工在個人職業發展方面承擔起更大責任提供了方便。

總之,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及市場競爭的強大壓力下,郵政的企業化轉型,是步入良性發展的關鍵時刻,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是郵政企業轉型后的首要任務。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郵政企業應堅持“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理念,把人力資源管理與郵政公司改革配套推進、緊密銜接成為一項緊迫任務。不斷對組織結構進行優化,走出傳統的人才管理誤區,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合理配置人力資源與制定激勵機制,采用科學的、適應企業發展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模式來適應已發生變化的外部環境,才能使郵政企業在未來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昆,淺談如何評價和提高郵政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山東省郵政局山東濟南250011

[2]陳慶生,論郵政企業深化改革與創新經營模式吳忠市郵政局寧夏吳忠751100

篇3

財政轉移支付法是調整上級政府為均衡財力狀況,協調地區經濟發展,實施宏觀調控,將所掌握的一部分財力轉移給下級政府支配、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中國財政法的重要部門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政法制建設是進一步完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本文擬就財政法定主義與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作初步探討,以就教于方家。

一、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主要問題

按照財政法定主義的精神,我們可以簡要分析一下中國目前的財政轉移支付立法。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開始實行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行財政轉移支付的主要規范性文件是1995年財政部頒發的《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國過渡期財政轉移支付的核心是地區收支均衡問題。作為一種過渡性的制度,“辦法”帶有較深的舊體制的烙印。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政府間事權、財權劃分不清。事權是指各級政府基于其自身的地位和職能所享有的提供公共物品、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財權是各級政府所享有的組織財政收入、安排財政支出的權力。目前,在上下級政府之間,很多事項也是難以區分清楚,許多本應由地方財政負擔的支出,卻由中央政府承擔,而許多本應由中央財政負擔的支出,卻推給地方財政。上下級政府之間事權劃分和財政支出范圍的劃分隨意性很大,同樣的事項,在一處由上級政府承擔,在另一處則由下級政府承擔,在一時由上級政府承擔,在另一時則下放地方政府承擔,它們之間區分的標準很模糊,或者根本沒有標準可循。這種事權劃分的模糊和財政支出范圍劃分的混亂,導致許多政府機關人浮于事,也很難對其進行績效審計和考核,由此導致了財政支出整體效益的低下。中國現行的分稅制主要是劃分了中央和省一級的財政,但對事權界定不夠明晰,財權和事權不統一。同時,對省、市、縣分別有哪些財權,應對哪些事情負責,還規定不夠明確,各級之間扯皮很多。

2.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分配不規范,缺乏合理的標準。中國地區間財政資金的橫向轉移是通過中央政府集中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實現的。但是,由于這種橫向轉移的過程是與中央政府直接增加可用財力相向而行的,因而對中央增加的財力是用于中央本身開支,還是用于補助某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在認識上難免不一致。另外,在財力轉移上,也沒有建立一套科學而完善的計算公式和測算辦法,資金的分配缺乏科學的依據,要么根據基數法,要么就是根據主觀判斷,而不是依法根據一套規范的計算程序和公式來分配。

3.財政轉移支付方式不規范,各地不平衡狀況難以有效解決。中國現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留了原有體制資金雙向轉移模式,即仍然存在資金由下級財政向上級流動現象,不利于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大財政部門的工作量,也不利于中央政府實施宏觀調控。而稅收返還是以保證地方既得利益為依據的,它將原有的財力不均問題帶入分稅制財政體制中,使得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地區間財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的問題基本未能解決,不能充分體現財政均衡的原則。中央對地方的專項撥款補助還缺乏比較規范的法律依據和合理的分配標準,與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的原則不相適應。此外,財政補助分配透明度不高,隨意性很大。雖然政府支出中屬于補質的轉移支付種類很多,補助對象涉及到各行各業,但各項財政補助的分配缺乏科學的依據。

4.財政轉移支付立法層次低,缺乏法律權威性。縱觀各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其最大的共性就是制定具有較高層次效力的法律。而中國現行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依據的主要是《辦法》,該辦法屬于行政規章的層次,立法層次顯然太低。立法層次太低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法律規定缺乏權威性、制度的穩定性較差、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難以保證等,這些不良后果已經嚴重制約著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完善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

由此可見,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不僅形式上的財政轉移支付必須由立法機關以法律規定(如財政權力法定、財政義務法定、財政程序法定、財政責任法定)的要求難以滿足,財政轉移支付法治實體價值,如正義、公正、民主、自由,也由于中國目前民主和建設的滯后同樣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完善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財政支出制度改革的要求,規范政府公共資金支付管理,以抑制地區發展差距的拉大,平衡地區財政收支差異,實現全國范圍內各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能力的均等化,很有必要加強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立法。針對中國目前的實現情況,按照財政法定主義的要求,財政轉移支付立法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轉移支付條例》,在此基礎上,經過若干年實踐,總結經驗,再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轉移支付法》。我們認為:在立法時,應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財政轉移支付立法與財政改革進程相適應。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應緊緊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既定目標,轉變立法觀念,正確解決立法的穩定性與改革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做到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服務于財政改革。財政轉移支付立法要把財政改革成果,保障財政改革的順利進行、引導財政改革的深入作為中心任務。在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時,要妥善處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關系,把國家利益、整體利益放在首位,避免不適當地強調局部利益。

2.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現實可行性與適度超前性相兼顧,并提高立法質量。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既要體現市場經濟的共同規律,又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法律規定既要符合客觀實際,又要有適度的超前性。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應正確把握社會經濟和財政的運行規律及其發展趨勢,避免財政轉移支付法律、法規在制定頒布后很快就落后于形勢發展的不良現象。提高財政轉移支付立法質量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立法內容,二是立法技術,三是立法程序。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技術包括結構技術、語言技術和延續技術等方面,立法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立法的質量。結構技術,就是運用科學方法,使財政轉移支付法的結構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立法的內容;語言技術,就是法律中的每個概念、每個條文都必須法律化,使之能正確表達立法者的愿意,較好地體現準確、簡潔、易懂等特點;延續技術,就是充分把握法律條件的變化規律,為立法的修訂、解釋做準備。財政轉移支付立法要嚴格遵守立法程序,立法程序是提高支付立法質量的重要保證,避免不按立法程序的突擊立法或應急立法。

3.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相結合。財政轉移支付立法應立足中國的國情。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公共服務水平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一定要立足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同時,隨著中國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國際發展的趨勢,而財政轉移支付立法已是市場經濟國家處理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的普遍作法和基本準則,在國外

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凡是國外立法中實踐證明比較好且適合中國現實情況的,都應當大膽吸收。有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條文,可以直接移植,并在實踐中充實、完善。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我們應當避免,他們在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而不斷修改財政轉移支付法律、法規的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鑒。

4.明確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宗旨,依法設置專門性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機構。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實施就是要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確保中央有能力實現其宏觀調控目的。一般來講,效率問題多由地方政府來承擔,而公平問題則主要依靠中央政府來承擔。當效率與公平相沖突時,要全面權衡二者之間的利弊關系,在需要效率優先時,公平就讓道,在需要公平優先時,效率就讓道。具體而言,財政轉移支付立法的宗旨應包括:(1)彌補財政缺口,解決各級政府間財政的縱向不平衡;(2)保證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務標準,解決地方政府間的橫向不均衡;(3)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解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外溢性問題,提高公共服務效率,保證地區間經濟差距的縮小;(4)實施中央政府穩定經濟的政策,通過對經濟的反周期補助,刺激需求,擴大就業,吸引地方財力建設符合全國利益的項目。

各國經驗告訴我們,執行各級政府間復雜的財力轉移支付政策,特別是確定和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方案,組織保證是必不可分的,故需要依法設置一個專門的機構來具體負責,并以立法形式規定該機構任務、職權和職責。這一機構設置,國外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由財政部兼管其職能;二是由中央政府組建的專門機構行使其職能。為了使這一機構在中國具有相對獨立性,我們比較傾向于第二種做法。

5.簡化與完善財政轉移支付的法定形式,在財政轉移支付額度上依法選擇“因素法”。中國分稅制的稅收返還制度,實行中央對地方劃的稅收按基期如數返還,并逐年遞增。這種做法不但起不到合理調節地區間財力分配,扶持經濟不發達地區和老工業基地發展的作用,而且還會進一步拉大地區差距。此外,在財力轉移上,也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完善的計算公式和測算辦法。

篇4

一、項目資金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對于與農業相關的各項資金,財政部門要專款專用,實施專戶管理、報賬支出。為了更好地執行涉農資金的劃撥程序,將《專項資金指標賬》建立起來的同時,還要制定《專項資金工作流程表》及與之配套的《項目專項資金報賬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在進行資金撥付的時候,要做到與項目管理分離,即資金、項目和質量分別由財政部門、主管部門和行業部門承擔管理職責,其中的項目指標要進行單獨管理,控制好撥款額度,并實施必要的現場監督工作。在財政專項資金的撥付上,項目啟動資金占30%,項目具體實施中的專項資金占40%,項目竣工后,接受項目、資金及行業主管部門的驗收,將余留的30%專項資金撥付。

二、對鄉鎮財政隊伍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在鄉鎮財政管理中,財務管理人員是決定性的因素。要使鄉鎮財政的各項舉措落實到位,就要大力開展鄉鎮財政文化建設,以文化塑造人、以文化感染人,將財政文化的導向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財務人員作為鄉鎮財政管理中的最活躍因子,要通過開展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在促進各項財務工作順利展開的同時,發揮文化的教育引導作用,包括財政精神文化和財政行為文化,都是統一鄉鎮財政管理思想、提高財政人員凝聚力的核心力量,在財政人員形成認知并嚴格遵守的同時,就會逐漸地內化為意識形態,引導財政人員的行動。除了鄉鎮財政的文化建設之外,還要加強制度建設。做到以制度約束人,才能夠確保資金科學合理地使用。此外,還要根據鄉鎮財政實際,將財政資金管理制度體系建立起來,包括財政資金的審核、資金的撥付使用及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和績效考核,都要納入到管理體系當中,以做到安全、規范地管理。四、鄉鎮債務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一)債務鎖定

對于鄉鎮債務的處理情況,首先要采取措施,將債務鎖定,并對于債務的來源及現狀進行分析。鄉鎮的發展規劃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及財力來制訂,不可以借債開展鄉鎮建設,更要杜絕財政預算中出現赤字。為了使鄉鎮政府能夠積極地將債務化解,可以采取獎勵和補貼的形式予以激勵,并在制度上加以約束,以避免新的鄉鎮債務生成。

(二)建立債務專賬核算體系

鄉鎮債務核算,要將債務專賬核算體系建立起來。將鄉鎮政府上一年清理的債務劃入債務專賬中,作為期初余額。與債務清理有關的資料要向債務專賬核算經辦人移交。建立債務結算專戶及會計報表體系,并納入到網絡監控系統當中,通過使用鄉鎮財政管理軟件,實施網絡會計核算,不僅對鄉鎮債務的情況實時監督,而且還對債務的增長進行有效控制。

(三)嚴格控制新的債務生成

篇5

1.專業比較優勢首先,財政專業屬于國家控制專業。目前全國開設財政學專業的院校只有100多所,相對屬于偏少的,因而畢業生供給量與金融、會計熱門專業相比屬于相對偏少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緩解供需矛盾的作用。其次,財政學作為傳統專業,原先主要是為政府財稅等相關部門培養高級財稅管理人才,盡管市場化改革致使財政專業從原先專門為政府培養財政、稅務工作人員的財政學專業面臨著較大挑戰,但多年以來與財政稅務部門之間形成的密切聯系仍然能為財政學專業辦學提供了許多的便利和支撐,例如,畢業生實習崗位的提供和少量專業辦學經費。再次,學科內容具有廣泛性。教育部先后在1997年和1998年兩次調整了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專業目錄,而這其中,將管理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學科門類是這輪調整的重要改革成果之一。在經濟學與管理學相互分離,以及公共管理學科單列的基礎上,財政學科隨即成為了一個橫跨經濟與管理兩大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實際上,按照財政學科專業內容或研究對象來看確實如此,其既包括屬于經濟學的“財政經濟學”內容模塊,也包括屬于公共管理學內容的“財政管理學”。另外,這兩大內容模塊之間并非割裂,而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從而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專業內容整體。最近,在教育部2012年新的專業調整目錄中,財政學專業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財政學類下設財政學和稅收學,并且與經濟學類、金融類、經濟與貿易類一起成為經濟學門類下的4個專業類別。雖然在教育部多次專業目錄調整中,總是將財政學歸屬經濟學門類之下,但其轉專業內容依舊是包括“財政經濟學”和“財政管理學”兩大模塊,前者屬于經濟學科性質,而后者則屬于管理學范疇。財政學科從其本質上就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只是教育部在專業目錄調整之后更加凸顯,因此,財政學專業學科內容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廣泛性和綜合性[1]。安徽財經大學財政學專業作為伴隨學校一起成長的首批專業,一是專業歷史悠久、學科底蘊深厚,積累了豐富的專業辦學經驗。二是在國內同行具有較高地學術地位,分別是中國財政學會、中國稅務學會、財政學教學研究會、稅收教育研究會理事單位。三是具有一定學科建設平臺,財政學專業先后2005年和2010年確定為安徽省教改示范專業與第三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以及財政學科在2008年被評為安徽省B類重點學科。四是師資隊伍整齊,學歷、職稱和年齡結構不斷優化。財政學專業共有專職教師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12人獲得博士學位。教師隊伍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校學科帶頭人1人、省教學名師1人、省教壇新秀1名、校“龍湖學者”特聘教授1名,校學術帶頭人后備人選5人。另外,還從其他高校和業務部門聘請兼職教授和實踐導師50多人。五是財政學專業畢業生形成規模影響,受到社會各界與用人單位的好評。

2.專業劣勢分析傳統財政學主要是為政府部門培養高級財稅管理人才,畢業生就業主要是面向各級財稅、海關、銀行、企事業單位以及高校與科研機構。伴隨市場化改革沖擊,高校財政學專業人才培養需要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重新調整,當前財政學專業畢業生就業途徑逐漸多元化,除了繼續為政府財政、稅務部門培養財稅管理人才之外,還為海關、公檢法、人大財經委、政府辦公室、發改委以及新聞媒體與電臺等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培養財稅專門人才。當然,財政學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是以面向市場為主:一是在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從事財稅管理、稅收籌劃和稅務等方面的實務性工作;二是在企事業單位和金融部門從事財務核算和涉稅工作,減少單位生產成本與維護單位經濟利益[2]。與其他財經專業相比,財政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僅處于中游位置。一些著名高校,例如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財政學專業也僅能達到供需平衡,而這其中除了名校學生確實受到就業單位的相對青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統計高校學生就業時,是將考上研究生的學生也統計在內,而這些重點大學財政學專業學生考研率相對較高。然而地方性高校財政學學生因自身競爭力不強,以及考研率也不高,因而其就業與其它經濟類專業畢業生相比要差一些,特別是與會計、金融等熱門專業相比。首先,財政學專業原先主要是對口公務員系統,畢業生有穩定的就業去向,但現在政府財稅、海關與公安司法等部門對財政學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較小,且崗位競爭壓力大。因為公務員制度改革之前,財政學專業畢業生多數都進入到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這些部門的職工隊伍得到較大的充實。雖然由于國務院各部委進行了多次機構改革,近來許多單位為了提高公務員的素質和業務能力,以及提高單位工作效率和效益,需要補充大量優秀的財政專業畢業生。與之同時,當前我國財稅制度設計與財政部門實踐工作不斷嘗試與國際接軌,例如2006年我國實行了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國家各級部門也需要補充新鮮血液,即專業的財稅人才充實公務員隊伍,因而進入政府公務員隊伍對于財政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一些地方性高校,例如,浙江財經大學的財政學專業畢業生每年有近一般進入公務員隊伍。然而由于財政學專業畢業生報考公務員時,可供選擇的對口職位大都是在財政局、稅務局、海關以及公檢法等等部門,主要是從事財政管理、稅收規劃和財務核算等方面的職位,由于這些單位工作穩定、收入較高,而且非常體面,因而也倍受考生青睞,幾百人競爭一個職位的場景是一種常態,上崗競爭非常激烈,可以說是千軍萬馬擠過獨木橋。另外與之同時,財政、稅務等政府部門招收公務員也并不局限于財政或稅收專業,一些職位需求被會計、金融、法律和計算機等專業肢解。其次,財政學專業理論性偏強、技能劣勢相對突出[3]。伴隨市場化進程加快,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和資金來源渠道多樣化,創業型或小型企業明顯增加,對于會計、財務管理和金融等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大,而這其中主要是因為這些專業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具有技能性與應用性,從而也致使這些專業的學生就業率高[4]。與之相對,由于財政學專業理論性偏強,許多課程側重于基礎理論,其中一些事務性課程又主要面向政府部門,例如《政府預算與預算會計》、《國債理論與事務》等,顯然與就業市場的技能型和應用型需求存在較大較大差距。因此,多數以就業為目標的學生主要將精力置于考取各種證書上,例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理財規劃師等,以增加畢業時的就業砝碼,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財政學專業的學生對本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更不用說進行深入研讀與延伸。而這在地方性高校更為突出,因為地方性高校學生生源質量相對較差,以就業作為其最終目標的學生占比會相對較高。再次,財政學專業在國外高校并不存在與之相對應的專業設置。在國外,一般設立共公經濟學專業或政府管理等專業。因此,國內高校在財政學專業設置、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無經驗可供借鑒,主要是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這也導致一些高校在市場化改革沖擊下,財政學專業仍然按照舊的思路進行,畢業生明顯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另外,正因為僅有極少數畢業生能夠進入公務員隊伍,導致財政學專業的學生在期望值過高與現實“專業不對口”的低層次企業現狀就業使在校學生產生專業迷茫。

二、市場化進程中財政學專業改革取向與人才培養目標重新定位

篇6

我國嚴格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就財政部門而言,有利于強化其對各個單位預算支出行為所展開的實時性控制,全方位地監控財政資金實際流向以及具體流量情況,強化財政資金的使用透明程度,將行為遏制在源頭萌芽之中。

我國國庫集中支付中所存在的問題

1、理解不到位,意識缺乏。部分單位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理解不是非常到位,其觀念仍然停留在原來的財政資金管理以及支付模式狀態下,導致其對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及部門預算工作的實際規程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意識與了解,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仍然沿用傳統的思路以及方法來實施預算編制與執行,當前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單位預算工作業務多、手續雜、程序繁、規范要求高,導致有些觀念較為陳舊保守的單位在執行過程中易催生抵觸情緒。

2、財務人員素質水平較低。依照相關規定,各單位財務工作人員應該嚴格依照相應的財經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會計制度來針對單位的日常經濟活動的合法性以及真實性進行管理與監督,可是,當前很多預算單位的財務人員有些對具體財務工作了解不是非常透徹,職業技能水平相對較差,有的甚至都不了解最基本的會計科目以及財務制度,不能夠很好地擔起財務經辦人的責任,還會為國庫集中支付實際工作造成一定的麻煩。

3、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違紀情況。當國庫集中支付剛剛開始執行的時候,由于各方面的程序不夠規范,致使某些單位不了解紀律的嚴肅性以及執行的深淺,使得“小金庫”現象一度銷聲匿跡了,可是,伴隨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執行的不斷深化,有些單位又開始想方設法地私設“小金庫”,目前,有些是以單位形式進行“小金庫”設置的,有些則是以個人名義,還有些則是將資金存入到沒有執行集中支付制度的相關機構中等等。

4、國庫集中支付的監督職能未有效發揮。國庫集中支付中心在日常運行過程中,不但需要做好相應的服務工作,還應該實現監督職能,力求為預算單位的制度執行以及財政資金的安全使用配以有最優強有力的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國庫集中支付中還沒有對那些違規開支進行有效的管理、監督與控制。國庫支付的監管職能尚未發揮到位,主要表現在國庫部門缺少對預算撥款憑證的有效審核,不見單審核地區的財政資金管理就存在著違規違紀的現象,使財政資金使用風險增高。例如,許多地區推行公務卡支付后,財政資金違規提現等違紀問題屢禁不止,影響了國庫集中支付的效果。總體而言,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和部門的有效監督和制約,阻礙了國庫集中支付的健康有序運行。

5、支付信息不對稱,集中支付效果差。由于國庫集中支付體系未健全,信息傳遞的路徑狹窄,導致上下級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無法實現信息的傳遞。同時由于管理機制的不完善,致使各個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再加上信息的不對稱使得國庫的管理部門不能及時準確的了解市場和服務的信息,一方面降低了國庫資金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國庫資金使用和管理的風險。

對策分析

1、完善法律保障,夯實制度執行基礎。相關部門應該構建以及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與制度體系,為我國國庫集中支付的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國在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以后,預算單位以及財政管理部門的任務、預算執行編制、智能實現、賬戶設置、預算審查、預算批準、銀行清算、收付程序等等均發生了很大改變,使之能夠更加與實際的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積極推動我國的財政改革。

2、強化會計責任意識,落實財務管理工作。針對那些由于財務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導致形成較為嚴重經濟損失的情況,應該按照法律追究單位負責人以及相關責任人的相應責任。審計部門需對各個單位財務管理體制構建、執行以及資產安全完整性、資金使用效率等等方面的情況定期實施檢查、考核與監督、驗收,強化會計人員的責任意識,推廣宣傳財務工作的重要性,使單位以及員工將財務管理工作落實到位,認真執行國庫集中支付。

3、強化財務人員技能培訓與考核,提升其素質水平。國庫集中支付涉及了預算編制以及項目管理等等多個環節,其對財務人員素質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需強化對財務人員專業知識技能的有效培訓,其至少應該具備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培訓完成后仍未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則必須調離,重新安排其他工作,同時要將職業道德優良以及業務素質水平較高的財務人員吸引到此崗位上;構建合理的財務人員績效考評體系,通過財務部門具體負責以及國庫支付中心和各個單位間的有效配合,定期針對預算單位的財務工作人員實施客觀以及全面的考核評價,對于那些業績較為突出的財務人員,給予表彰,將財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實現其業務水平的優化提升。

4、強化監督管理,防范資金風險。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執行過程中,財政支出信息獲得了很高的透明度,為了保證制度的實行以及改革成效,必須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化監督體系,旨在控制以及防范財政資金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相應風險。與此同時,人民銀行需強化對財政資金運用過程的監督與審核,增強對各商業銀行財政支付清算的監管力度,此外,地方人民銀行以及各級財政部門必須對整個市場信息有著充分了解,預防各類型現象的出現。

篇7

論文參考文獻提供的信息必須是真實和可信的,論文當中引用的內容地方也要標注清楚,然后在論文的末尾在論文依次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列出參考文獻,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小企業會計論文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小企業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蔡青云.企業資源計劃項目實施[M].北京:音像出版社出版,2006.

[2].何寧.企業資源計劃(理論·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王文凱.企業信息化經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9.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J].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5].張毅.企業資源計劃(ERP)與SCM,CRM[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6].趙令家.企業信息化經典:ERP/PDM/CAPP[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小企業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小企業會計必讀》國家稅務總局教材編寫組[M].中國稅務出版社

[2]《企業會計準則講解》財政部會計司[M].人民出版社

[3]劉波.小企業會計準則制定問題探討[N].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03)

[4]任永平,毛麗娟.中小企業會計準則:國際現狀與經驗啟示[J].會計之友.2011(20)

[5]黃雪菱.小企業會計準則相關問題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1(20)

[6]陳杰.小企業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芻議[J].財會通訊.2011(19)

[7]顧秋琴.對《小企業會計準則(征求意稿)》的幾點思考[J].國際商務財會.2011(10)

小企業會計論文參考文獻:

[1]楊帆.論中小企業的家族式管理的利弊[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9)

[2]鄭建仁.家族式管理的利弊分析及其制度創新[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1)

[3]張家明.我國民營企業家族式管理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5)

[4]賈楠.淺談我國企業家族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0,(10)

[5]張國友.《超市管理的十個關鍵問題》2007年7月

[6]王春麗.《中小型超市經營商品的價格問題分析》2009年

[7]江少華.《小企業會計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研究,2007,(5).

篇8

目前,行政管理專業碩士論文選題還比較粗疏,影響論文質量提升。一些學者對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展開了研究。徐金平(2006)對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一些碩士論文選題盲目求“大”、求“新”、求“異”,或者論文選題過于平淡,體現不出應有的開拓性。[1]周毅(2009)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的原則,即根據研究目的、實力、條件、興趣和獨到見地,結合地方特色、社會實際、學術價值和科學發展趨勢選題,“小題大做”、揚長避短原則。[2]雷偉偉、袁占良(2008)探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3]吳贊敏、梁旭巍(1997)分析了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論文質量的關系[4]。孫國強(2007)[5],李志義、刁玉瑋(1995)[6]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和技巧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選題時,研究生既要從不同來源確定選題,又要掌握正確的選題方法,同時還要掌握一定的選題技巧。以往研究主要是把學位論文選題作為一個抽象的一般概念進行研究,即不根據專業特征對一般學位論文共性進行分析,對某一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深入分析較少。隨著公共領域面臨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程度的加深,行政管理碩士有更多“文章”可做,這些“文章”選題質量值得研究。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對“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截至2014年10月30日顯示被引用過的2011至2013年行政管理碩士(學術型,下同)學位論文樣本的選題質量進行實證研究。

1研究框架及假設

20世紀90年代,行政管理專業歸屬發生變化,即從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中脫離,成為獨立的學科,行政管理專業由原先的理論型向實務型轉變[7]。斯托克斯不贊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體系分別是,高基礎、低應用的波爾象限、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雙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雙低的以訓練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專業學生選題可能表現出顯著的解決問題導向,與此同時,社會對碩士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有較高期望。解決問題導向的研究需要進行大量的經驗主義方法收集資料。按照行政學常用的收集資料的方法,將收集資料的方法分為非經驗主義方法和經驗主義方法,經驗主義方法包括問卷調查、實地訪談、參與觀察、受控田野調查或實驗法。[9]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運用經驗主義方法會受到客觀條件限制,他們可能會轉而借助于非經驗主義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文獻法。雖然采取文獻法能夠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資料,但不利于碩士研究生創新,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可能成為一些人“加工論文”的工具。論文相互借鑒、模仿,大量選題重復。本文提出假設: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2類目及樣本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同時,在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設計分析類目,包括研究主題、研究層次。研究主題劃分為行政理論、城市治理、行政體制、公共財政、績效管理、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政社關系、公共危機、網絡輿情、政府規制、公共政策、電子政府、服務型政府、行政倫理、政府職能等子類。研究層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組織的三個分析層面,即社會心理層面、組織體層面和生態群層面[9]。其中,社會心理層面關注個體行為;組織體層面關注組織結構和過程;生態群層面關注環境中的組織群。本文的分析單元是文獻題名、年份、出版者等。在進行樣本分類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主觀判斷因素,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導師、同學中背對背進行相同數據分類。減少主觀判斷成分。

本文在“CNKI-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當中,分年度篩選出一級學科代碼為“120401”(即行政管理專業)的碩士論文,按照被引用次數進行排序。對其中被引用過的論文進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過的論文共495篇,全部抽樣。由于時間越長,被引用次數也隨之增加,如2011年當年知網平臺收錄的論文,當年被引用1次,在隨后的兩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論文總體規模大,為方便研究,采取系統抽樣方法,選取458個樣本。樣本容量為953個。

3結果與分析

3.1碩士研究生選題偏好分析

如圖1所示,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比較明顯,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機與網絡輿情、政社關系、公共服務領域,其他領域的選題則比較分散,每一主題的樣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選題難以歸類。

①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問題。具體表現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門、社區等公民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以及公共服務外包、公民參與等問題。其中,研究社會組織的占35.03%,涉及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會組織培育機制研究》、《我國基金會的資金管理研究》、《我國非營利組織稅收政策現狀及問題研究》等;社會組織作為多元主體參與治理過程,如《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互動關系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研究》、《民間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研究》等;以及準政府社會組織,如工會、婦聯等職能,如《社會管理創新視角下的工會職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區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區治理的樣本中51.52%對某個案例或多案例進行實證研究,如《我國城郊撤村建居社區治理研究——以青島市黃島區為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區文化建設研究——以麥子店社區為例》。此外,這一類的研究還包括研究事業單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醫院“管辦分離”;村民自治、公民參與等問題。

②研究公共危機以及網絡輿情。涉及的范圍包括公共危機的誘發機制,政府同其他主體對公共危機、網絡輿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機的研究以群體性事件為主。如《我國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機制研究》、《征地拆遷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及其對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微博輿情應對》、《網絡輿論危機中的政府應對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職能,以及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以下簡稱為“公共服務”)。專門研究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樣本21個,占這公共服務樣本總數92個的22.83%。研究公共服務的樣本呈現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針對西部地區,或是針對某一特定地區進行研究,如《西部地區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鄂爾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泰安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投入問題研究》。有2個樣本介紹國外經驗,分別是英國公共服務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養老問題的研究較多,其次是就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

從研究層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生態群層面的研究。研究生態群層面的樣本數405個,占總數的42.50%;研究組織體層面的樣本數366個,占總數的38.41%;研究社會心理層面的樣本數126個,占總數的38.41%;其他樣本數56個,占總數的5.88%。由此可見,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將政府置于外部環境當中,與外部環境、其他主題互動的外部視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內部視角占了較小份額。

不難看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題與研究層次與近五年熱點問題存在相關性。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群體利益訴求上升,公共部門對公平性、回應性賦予更高的價值,需要理清政府權力邊界,給社會更多的發展空間,但仍然強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責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管理領域的研究者一般將“治理”理解為一種角色關系,將好的治理理解為多元主題的共同治理,這一領域的研究增加。研究這類角色關系的論文占總體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論研究數量很少,只有三篇論文,分別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進行描述。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一般會對相關理論進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論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等,而文章主體部分脫離理論展開,理論游離于文章之外,“兩張皮”現象較多。行政管理專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工具”,而不是一門“科學”。

3.2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分析

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較為集中。前已述及,選題偏好集中在三個研究主題,而其他研究主題樣本數量較少。以“公共財政”為例,每年“公共財政”的選題樣本數占當年樣本總數的比重都不超過5%。研究的具體內容也較為單一,缺乏非稅收入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等內容,對公共預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預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預算透明保障機制構建研究》、《預算民主視角下我國公眾參與政府預算的研究》等。選題呈現出兩極化趨勢。此外,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重復現象也比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選題下存在多個樣本。

對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偏好、選題的集中重復情況的分析驗證了假設,即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位于“高應用、低基礎”的愛迪生象限和“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象限。

4選題質量提升對策

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趨政治熱點、社會問題,基礎性研究較弱,理論應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復的選題較多,選題結構失衡,多數停留在“低應用、低基礎”的“學生實驗”階段,研究價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碩士研究生原著閱讀量有限。碩士研究生對原著缺乏興趣,僅僅針對熱點問題提出研究問題,利用二手資料對理論進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論積淀,難以上升到一定層面。因而對理論的應用呈現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實證研究“短板”。習慣于采用非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資料,在知網、萬方等平臺收集期刊、論文資料后,進行整理、修改。通過非經驗主義方式進行資料搜集,相比實證研究更加簡單便捷,但過多的依賴二手數據寫作論文,難免造成研究的重復,而且許多論文都僅僅是對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對現有成果的發展和創新。可以預見如果研究生沒有從意識上消除對二手數據的依賴,在研究中不愿意實踐和創新,行政管理專業未來的論文質量將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選題質量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碩士研究生經典閱讀意識。目前的激勵機制,易導致研究生過分關注、參加課題、學術會議數量,潛心鉆研原著的時間和興趣減少。可以考慮適當改進目前的評價機制和方法。二是倡導研究生實證和創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對二手資料的過度依賴,為碩士研究生創造多途徑開展問卷、訪談等經驗研究,增加用于課堂外的時間,讓他們真正了解現實問題,同時,優化研究生課程設計,增加計量經濟、統計分析方法等課程,提升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數據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金平,韓延倫.當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原則及方法[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偉偉,袁占良.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與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8,15:56-57.

[4]吳贊敏,梁旭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方法與論文質量的研究[J].天津紡織工學院學報,1997,03:29-32.

[5]孫國強.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方法與技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義,刁玉瑋.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淺議[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艷玲.我們在做什么樣的研究:中國行政學研究評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爾德·F·戴維斯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和開放系統[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課題“行政管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質量分析及提升對策研究”(項目號:2004JY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地方高校 研究生 激勵機制

研究生教育位于國民教育最高端,研究生也最具創新精神與活力,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中央部署高校正在全面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地方高校如何適應新形勢,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經成為無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緊迫而現實的問題。本文從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培養激勵機制入手,研究地方高校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在培養激勵方面的實踐與探索。

一、影響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分析

地方所屬高校相對于中央部署高校而言,一般是指隸屬各省、自治區或直轄市,由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等學校。

在研究生培養教育中多方面采取激勵措施,調動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激發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的潛力,對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越來越發揮出重要作用。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可見,研究生培養教育中激勵機制的重要作用。所謂激勵機制,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給出的定義為:管理者依據法律法規、價值取向和文化環境等,對管理對象之行為從物質、精神等方面進行激發和鼓勵以使其行為繼續發展的機制。在對地方高校開展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實踐研究中,我們發現研究生獎助學金、科研情況、學術成果獎勵、畢業條件等物質或精神激勵都是影響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經梳理基本形成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體系,包括獎助體系、課程教學體系、導師指導體系、學術優化體系、畢業遴選體系等子項目,如圖1所示。

圖1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體系

可見,影響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激勵因素存在于培養全過程。全面構建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不能顧此失彼,避重就輕,需要統籌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提出科學有效的激勵措施,才有利于地方高校培養出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目前,地方高校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已經實施了一些激勵措施,而全面建設科學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地方高校還面臨著諸多的現實困難。

1. 事務工作多,理論研究不夠,缺乏科學指導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基本上是學校統一管理或者校、院二級管理兩種模式,研究生處(院)是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職能部門。地方高校研究生的招生錄取、學籍管理、培養教育、學位授予、畢業派遣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從入口到出口的工作都由研究生處負責,部分地方高校學科與學位點建設職能也在研究生處,可以說研究生處的工作任務是相當繁重。但由于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是很大,所以在崗位設置及人員配備上,工作人員一般都比較少。日常工作中,研究生處工作人員疲于應對各項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好好思考研究生培養和教育規律,理論研究不夠。學院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員,如教學秘書、科研秘書、研究生輔導員、分黨委秘書等,常常是一人身兼數職,大多數還都肩負著本科生的教育管理任務,所以對研究生教育規律研究更是有心無力。

我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工作從2006年試點啟動,到如今已有7年多的時間,部分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進行了理論探索和研究,但是針對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的研究還不多,沒有形成反映內在本質規律的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的理論,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與實踐仍然面臨著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的尷尬局面。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條件、導師隊伍、科研實力和資源獲取等方面與部屬高校不可同日而語,部署高校的培養激勵措施在地方高校實施會面臨著不可想象的困難。因此,部署高校培養激勵機制研究成果在地方高校沒有多大的推廣價值,至多可以作為形式上的參考。

2. 投入不足是地方高校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最大瓶頸問題

1999年教育部公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力求到2010年實現大學毛入學率15%,從當年起全國各類大學都開始了大規模的擴招。地方高校為適應新形勢,緩解因學生人數驟增帶來教學資源緊張的矛盾,不得以貸款巨額資金建設新校區。地方高校舉債建設新校區的資金基本上都超過了10億元,每年償還銀行利息的金額巨大,達到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資金壓力,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投入的資金能維持原有水平都十分困難,增加用于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資金就更加困難重重。

2013年財政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2013]19號 )文件,明確提出要完善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制度,但只是明確了“完善中央部門所屬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制度。建立健全包括生均綜合定額撥款、績效撥款、獎助經費在內的財政撥款體系”。從2012年起,中央財政給部署高校的財政撥款已經到位,部署高校完善研究生資助體系等培養激勵機制的資金得到了充分保障。雖然文件中規定了“各地要參照中央高校研究生教育財政撥款模式,建立健全地方所屬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撥款制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但地方財政在落實政策上有一定的延后性,地方支持高校發展的資金和中央財政也完全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舉例來說,目前作者所在地區的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助學金普遍在500元/月以下,而同地區的部署高校博士研究生助學金普遍已經達到了2000元/月。在資金投入上,地方高校實在難以效仿部署高校建立研究生獎助體系等培養激勵機制,投入不足成為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最大障礙。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建設的實踐探索

在新形勢下建立和完善符合研究生培養特點的激勵機制,應用行之有效的激勵手段,調動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把研究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地方高校并沒有因為困難重重而裹步不前,在實踐中也進行了有益探索。

1. 積極構建研究生獎助體系

建立研究生助學金制度,按月發放研究生助學金,用于補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助學金發放標準一般執行的是教育部研究生普通獎學金規定,部分高校根據實際情況也適度調高了標準,如作者所在學校研究生助學金為300元/月。落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制度,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地方高校制定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審實施細則,重點獎勵學業成績特別優秀、科學研究成果顯著、社會公益活動表現突出的研究生。設立研究生社會獎學金,吸納如知名校友、合作單位等社會資源出資設置專項研究生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研究生或是在科技競賽、學術研究、管理創新等方面表現突出的研究生。設立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三助”崗位,統籌利用科研經費、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加大津貼資助力度和崗位覆蓋面。

2. 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

為激發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地方高校重視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及研究。建設研究生精品課程,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推進教學模式和手段創新,促進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培育和建設反映學校教學特色和水平的研究生課程。加強研究生教材建設,選用國家研究生教學用書和高水平院校研究生教材內容,在引進、選用的基礎上,鼓勵編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性、案例型等實踐性較強的教材,鼓勵專家學者整理課程講義,編著反映學校學科特色和水平的教材。開展教育改革研究,設立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圍繞提高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總結和探索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的經驗和方法,提升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

3. 強化導師責任制

把好導師入門關,綜合考察教師的師德、學術和實踐創新水平,強化任職資格條件,健全導師遴選、考核等制度。加強導師招生資格審查,根據每年科研項目和所能提供的資助水平,審核批準導師年度招生名額,一般情況下導師每年指導博士生不超過1人,碩士生不超過3人;若導師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或者是科研經費不足則停止當年研究生招生資格。實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導師責任制,要求導師對所指導的研究生要做到思想上正確引導,政治上明確要求,學術上嚴格把關,生活上熱情關心,幫助研究生全面發展。

4. 建立學術成果獎勵制度

對科研能力突出,學術研究成果豐碩的研究生給予資助或獎勵,是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普遍做法。實施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資助計劃,支持博士研究生做出高水平博士學位論文,對論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或現實意義,研究課題有較大的創新性,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培養潛力的博士生給予資助,按月發放生活津貼,同時給予博士學位論文專項研究資助經費。開展研究生出國訪學資助工作,鼓勵研究生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參與國外高校科研合作項目,拓展國際視野,對具有扎實專業基礎和科研潛力的研究生受邀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以及短期出國訪學給予大力資助,資助經費主要用于往返交通費、會議費以及在國外短期訪學的生活補助。開展研究生學術科研成果獎評選,鼓勵研究生刻苦學習,勇于創新,對在知識創新、科技發明與技術進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進行評選,獲獎名單由學校公布表彰,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制定研究國家獎學金評審實施細則,設立參評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術成果基本要求,對研究生的不同學術成果在國家獎學金評選計分標準中給予不同加分,激勵研究生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5. 建立畢業遴選激勵措施

制定博士、碩士研究生申請學位前發表學術論文規定,激勵研究生提高學位論文質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前必須發表與研究課題直接相關的學術論文。開展校級優秀學位論文評選,對申請者在校期間獲得的與學位論文有關的成果、論文的創新點、論文評閱意見及答辯結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學校對評選出的優秀學位論文作者和導師進行表彰,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進行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倡導優良學風,保證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研究生學位論文均需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檢測,檢測結果作為建議是否授予學位的重要依據。開展碩博連讀研究生選拔,鼓勵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促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地方高校通過選拔程序,推薦優秀碩士研究生可不參加博士生入學考試而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1]成建平,韓萍芳. 運用激勵理論完善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2).

[2]葉善文. 構建研究生激勵機制的探討與實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7(2).

篇10

論文關鍵詞: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1.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界定

公共產品是與私人產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區分他們的標準主要是產品或服務在消費上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較之于一般公共產品,其特殊之處在于供給區域主要限定在農村,其產品類型主要是體育設施和服務等。因此,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應是指以農村為服務區域的,在消費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體育設施和服務。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在既定的產出水平下,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這就意味著,若按邊際成本定價,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必須免費供給。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無法排除打便車者畢業論文提綱,私人部門供給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成本無法通過市場獲得補償,市場無法有效提供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但由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可以改善億萬農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應主要由政府承擔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責任,并輔之以其他供給方式。

2.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現狀分析

2.1城鄉二元發展戰略所形成的城鄉分割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以農補工”、“重城輕鄉”的二元發展戰略,以二元社會制度下城鄉一國兩策的“體制內、體制外”公共產品供給體制。重點或優先把財力、社會資源用于城市公共產品的供給,在“以農養工、以農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鄉”、“重工輕農”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順、大行其道。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渠道則是主要由農民自行解決,國家僅給適當補助。而且在特有的經濟運行機制和差別政策的作用下,國家通過工農價格的“剪刀差”等非經濟手段提取農業剩余提供工業資本積累及城市建設,逐漸形成了城鄉分隔的二元經濟結構和公共產品供給體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職能加強的同時卻弱化了公共服務職能,嚴重阻礙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的完善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正是由于城鄉二元發展戰略的影響,使得我國農村資金流出多、補償少,在公共產品的供給存在投資的“城市偏向”情況下,農村已形成了“城鄉收入分配存在差距,農村公共產品投資不足、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資金來源、城鄉收人差距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產品建設更加滯后”的惡性循環現狀。因此,我國傳統二元社會制度下農村公共政策的偏頗性和不公正性是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總量上供給嚴重失衡以及城鄉極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時也反映了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社會發展的初級性和城鄉之間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

2.2“舉國體制”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體制形式的弱化

我國體育“舉國體制”產生于20 世紀50 年代初。在半個多世紀中,這一體制對我國競技體育的迅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畢業論文提綱,是我國制定和實施奧運戰略不可動搖的基石。我國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雖然經歷了人民公社時期、時期以及現在的農村稅費改革后時期二個階段的變遷,但本質上都是一種以政府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單中心”供給體制。在政府內部,各級政府之間的公共責任劃分不清,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主體錯位。在以政府為供給主體的單一供給體制下,我國的農村公共產品是由各級政府聯合供給的。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全國性的農村公共產品應由中央政府供給,地方政府只負責地方性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的縣鄉財政目前困難重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便失去了必要的財政支撐。由此,處于邊緣狀態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更是首當其中成為“弱化”的對象。

2.3責任主體角色“缺位”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擠兌

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基礎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決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產品的責任供給主體。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職責來看,全國性的公共產品由中央政府負責提供,地區性的公共產品應由地方政府負責提供。但農村基層政府、權力部門在各項達標考核和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以及目前對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監督制度、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的還不夠完善,體育公共產品資源配必然成了他們擠兌首選的對象。其次,農村實行分稅制后,因制度變更改變了地方政府的收入來源,沒有相應的財權作基礎狀態下下級政府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方面承擔過多的責任,本已捉襟現肘的基層政府,勢必再次陷入與上級政府在稅收激勵和自籌邊界確定問題的矛盾之中。雖然稅費改革后農村的“一事一議”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提供一定制度空間,但廣大農民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認識上的誤區,導致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根本得不到多數人的統一和有效的供給。可見,在這一不公正公共財政制度和財事權不對應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結果是各級政府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責任角色的長期“缺位”。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包辦”單中心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在我國地廣人多農業社會環境下畢業論文提綱,以及人們多樣化與多層次的體育需求與服務面前,不僅顯得杯水車薪,而且“缺位”現象越來越嚴峻。當然,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觀念和體育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影響中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

3.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創新

3.1改變傳統觀念,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體制

歷史地看,中國舉國體制既反映了中國國情特定的發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們在特定時期對于優先與兼顧、效率與公正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綱領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會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公正成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取向,以及協調社會利益機制的立足點,從以往注重競技體育走向兩者之間的“同步化”或“相對平等度”,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尋找平衡點和最好結合點,建立合理配置體育公共資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體系。基于社會公正基本理念和規則,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應改變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的體育觀念,以政府再分配職能的正當性,通過專門性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公共政策的出臺,制定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權威性、強制性和持續性,來確保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建設資金具有穩定的來源,以制度和法規的手段保障農村這“邊緣群體”享有體育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權益。

3.2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主體,實現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會的公共利益,有責任也有義務提供那些市場調控失靈的體育公共產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提供那些與本地區的農業、農村和農民自身發展有關的體育公共產品,政府作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多元主體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屬性和本質決定的。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應該成為農村體育公共產品優先的供給者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另一方面畢業論文提綱,私人及企業可以提供一些產權歸屬明確、能夠市場化運作和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在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導、扶持和監管。還有各種非政府合作性的農村、社會服務機構和組織也是農村體育公共產品提供主體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費的體育公共產品,主要是某一領域或生產環節所需的重要的技術和生產信息。優化供給結構,實現由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私人企業、農村社區和農村非盈利組織多元主體的轉變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給主體的資金、知識、技術等優勢,較好地使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相互協調,發揮開放系統的整體功效。

3.3實現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決策機制創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達機制

加快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真正實現農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實行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多中心決策體制,必須堅持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過程中政府決策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關系地區農村村體育發展大局的,如農民體育活動組織規定、農村體育場地建設方案等體育公共產品的決策中,要不斷整合其決策程序,從而真正體現和維護農民的利益。其次,要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建立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深入基層了解農民需要什么,進行市場調研,科學論證,增強對農民需求的反饋,做出反映農民真實需求的決策。建立關于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重大決策的聽證制度。這樣可以保證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資金的合理流向,真正體現廣大農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監督、評估與反饋機制

首先,要改革現行的農村干部考核制度畢業論文提綱,將農村基層干部的晉升與本地區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狀況直接掛鉤;其次,政府要加強對私人企業、非盈利組織供給體育公共產品的監管力度,保證農村公共產品有效性供給。完善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績效評估制度,制定科學的組織方法、操作規則、評估標準及指標體系,建立相對獨立的評估機構,配備多學科和具備政策科學知識的評估領導隊伍,對農村體育公共產品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評估。此外,要加大對偏遠農村和貧困地區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培養,采用“走下去”和“走出來”兩種方式來進行培訓;對投資西部偏遠和貧困地區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企業,除上述政策上給與優惠外,國家可對其企業的發展和運行給與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農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吸引企業投資,采用共用、共管模式進行有效管理。農村體育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各團體以及農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來共同完成,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2]趙艷芹,等.論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農業經濟,2006,5.

[3]閔健,李萬來,卿平,等.社會公共體育產品的界定與轉變政府職能的研究[J]. 體育科學,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農村公共物品供給與消費水平相關性分析[J]. 農業經濟,2004,7.

[5]姚軼蓉.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政府創新[J]. 理論導刊,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