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風險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0 13:49:1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財政風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風險

中國財政風險警戒的預算

摘要:在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和深化的條件下,我國于2008年重啟的積極財政政策將持續較長時間,但由此導致的財政風險將對積極財政政策能走多遠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在模型推導基礎上,對我國財政風險兩大警戒線進行實證測算,認為運用《馬約》中所謂的“國際警戒線”來判斷中國財政風險狀況并不科學合理。主要研究發現:(1)我國財政赤字率和公債負擔率的警戒線分別約為4.05%、49.05%,這與《馬約》中的財政標準有較大差異。(3)以測算出的財政風險兩大警戒線為評判基準,發現目前我國財政風險狀況尚處于可控的、安全的區間,如2008年我國實際的財政赤字率和公債負擔率尚與警戒線值分別相差約3.68%和31.33%,即具有較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和操作空間。

關鍵詞:財政風險;財政赤字率;債務負擔率;警戒線

一、問題的提出

在國際金融海嘯的猛烈沖擊下,中國出口需求的急劇下降使得內需不足問題日益嚴重,在此背景下,我國2005年實施的穩健財政政策(即中性財政政策)嘎然而止,以“擴大內需保增長”為目標的積極財政政策(即擴張性財政政策)于2008年11月在我國重新啟動。目前來看,我國現行的積極財政政策既有龐大的財政增支內容(如總額約4萬億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也有頻繁的減稅措施(如建國以來單項稅制改革減稅力度最大的增值稅轉型),增支減稅的結果勢必使得大規模國債增發(包括中央的地方政府債券)不可避免,從而對我國財政安全運行帶來較大沖擊,相應地,由此引致的現實財政風險問題則需要較為深人細致的實證研究。

從財政理論和實踐來看,一國或地區的財政風險通常用財政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兩大指標來衡量。這里,財政風險警戒線可界定為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的安全區和危險區之間的分界線。在此方面,“國際警戒線”通常指的是1993年正式生效并標志歐盟誕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中規定的兩大財政標準:(I)歐盟成員國財政不應有“過度赤字”,赤字占當年GDP的比重(即財政赤字率)不應超過3%;(2)一國政府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債務負擔率)不應超過0%。在國內,常有學者引用上述兩大“國際警戒線”來判定我國財政風險狀況⋯[2】。然而,就其產生背景而言,《馬約》關于財政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的標準只是歐共體成員加人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入圍標準。盡管這一標準是對財政風險的某種度量,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直接具備所謂“國際警戒線”的屬性D】。因此,部分學者對“國際警戒線”的適用性紛紛質疑。例如,羅云毅(2003)¨1認為,對社會經濟條件各不相同的其他國家而言,該標準顯然難以成為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國際標準。賈康、趙全厚(2000)[51認為,警戒性指標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經驗指標,并不一定與其他各國的具體情況吻合,特別是難以適應對各國某個特定時期債務適度規模的判斷。倪紅日(1999)哺1則認為3%和60%并不是赤字和債務的警戒線,而是歐盟成員國的限制線。為此,理論上就需要重新研判財政風險“警戒線”問題。劉迎秋(2001)"1曾運用債務一赤字模型對赤字率和債務率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王寧(2005)¨1進而運用類似劉迎秋的模型,得出我國最大可承受的財政赤字率在4.04%一4.67%以及最大安全債務負擔率在50.5l%一58.36%的研究結論,但其模型較為簡單,數據也較為陳舊,從而削弱了其對目前我國施行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現實指導意義??傮w上,現有文獻對如何確定適用于我國的財政風險警戒線水平方面鮮有研究或研究不夠深入。本文認為由于國情的個體差異較大,具有普適性的財政風險“國際警戒線”的存在性本身就是一個偽科學命題,而專門探討具體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政風險警戒線往往更具現實意義和政策參考價值。為此,本文在財政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的模型推導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探求我國財政風險兩大警戒線的大致水平,從而期望能夠對我國目前全面施行的積極財政政策有所啟迪和參考。

二、模型的推導

查看全文

財政系統廉政風險防控計劃

為進一步做好廉政風險防控工作,結合財政工作實際,現制定2012年廉政風險防控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防范在前、預警在先”為出發點,以排查廉政風險為基礎,以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為核心,以完善制度機制為重點,切實抓好財政全系統重點崗位、重點部位、重點環節的廉政風險防范管理工作,有效建立廉政預警防范機制,促進財政工作健康發展。

(二)目標要求。開展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工作,要達到以下目標:一是增強風險意識。各股室、二級機構防范廉政風險的主動性要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防范廉政風險的自覺性要進一步加強。二是找準廉政風險。對重點股室、重點崗位等廉政風險點進行全面排查,切實做好找準查深。三是完善防控措施。逐步建立以工作崗位為點、工作程序為線、監管制度為面的廉政風險防控管理機制。四是有效預防腐敗。最大限度地減少腐敗問題的發生,保護財政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二、實施范圍和主要任務

(一)實施范圍。局機關各股室、二級機構及全體黨員干部職工均應參與廉政風險防控活動。

查看全文

財政風險警戒線測試

一、問題的提出

在國際金融海嘯的猛烈沖擊下,中國出口需求的急劇下降使得內需不足問題日益嚴重,在此背景下,我國2005年實施的穩健財政政策(即中性財政政策)嘎然而止,以“擴大內需保增長”為目標的積極財政政策(即擴張性財政政策)于2008年11月在我國重新啟動。目前來看,我國現行的積極財政政策既有龐大的財政增支內容(如總額約4萬億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也有頻繁的減稅措施(如建國以來單項稅制改革減稅力度最大的增值稅轉型),增支減稅的結果勢必使得大規模國債增發(包括中央的地方政府債券)不可避免,從而對我國財政安全運行帶來較大沖擊,相應地,由此引致的現實財政風險問題則需要較為深人細致的實證研究。

從財政理論和實踐來看,一國或地區的財政風險通常用財政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兩大指標來衡量。這里,財政風險警戒線可界定為財政赤字與債務規模的安全區和危險區之間的分界線。在此方面,“國際警戒線”通常指的是1993年正式生效并標志歐盟誕生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中規定的兩大財政標準:(I)歐盟成員國財政不應有“過度赤字”,赤字占當年GDP的比重(即財政赤字率)不應超過3%;(2)一國政府債務總額占GDP的比重(債務負擔率)不應超過0%。在國內,常有學者引用上述兩大“國際警戒線”來判定我國財政風險狀況。然而,就其產生背景而言,《馬約》關于財政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的標準只是歐共體成員加人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入圍標準。盡管這一標準是對財政風險的某種度量,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直接具備所謂“國際警戒線”的屬性。因此,部分學者對“國際警戒線”的適用性紛紛質疑。例如,羅云毅(2003)¨1認為,對社會經濟條件各不相同的其他國家而言,該標準顯然難以成為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國際標準。賈康、趙全厚(2000)[51認為,警戒性指標只是起警戒作用的一般性經驗指標,并不一定與其他各國的具體情況吻合,特別是難以適應對各國某個特定時期債務適度規模的判斷。倪紅日(1999)哺1則認為3%和60%并不是赤字和債務的警戒線,而是歐盟成員國的限制線。為此,理論上就需要重新研判財政風險“警戒線”問題。劉迎秋(2001)"1曾運用債務一赤字模型對赤字率和債務率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理論分析;王寧(2005)¨1進而運用類似劉迎秋的模型,得出我國最大可承受的財政赤字率在4.04%一4.67%以及最大安全債務負擔率在50.5l%一58.36%的研究結論,但其模型較為簡單,數據也較為陳舊,從而削弱了其對目前我國施行的積極財政政策的現實指導意義。總體上,現有文獻對如何確定適用于我國的財政風險警戒線水平方面鮮有研究或研究不夠深入。本文認為由于國情的個體差異較大,具有普適性的財政風險“國際警戒線”的存在性本身就是一個偽科學命題,而專門探討具體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財政風險警戒線往往更具現實意義和政策參考價值。為此,本文在財政赤字率和債務負擔率的模型推導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探求我國財政風險兩大警戒線的大致水平,從而期望能夠對我國目前全面施行的積極財政政策有所啟迪和參考。

二、模型的推導

基于內生增長理論、政府預算約束理論和個人跨期消費理論,這里先對財政赤字率的警戒線模型進行推導,進而對債務負擔率的警戒線模型進行推導。

(一)財政赤字率模型

查看全文

當前國債政策與財政風險

通過若干數量指標衡量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其一,進一步準確認識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的基本含義;其二,明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數量標準和界限,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其三,對國債政策實施可能帶來的財政風險因素進行合理的評價,并對相關的財政風險或危機狀態進行監測及預警。

如何評價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也就是說通過哪些指標來評估國債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由于國債擴張帶來的財政風險程度,仍然是一個較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國債政策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度量需要在確定一定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的選擇要具有層次性、代表性、簡明性和相關性。既然國債政策的不可持續性直接導致財政風險(危機)的局面,那么影響和決定國債政策可持續性的基本因素也就直接決定了財政風險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可以依據這些因素確定評價原則,并選擇相關指標??疾靽鴤呖沙掷m性的基本原則包括:國債收益大于成本原則、國債的代際公平負擔原則、國債擴張的限制性原則以及國債政策的靈活性原則。根據這些原則,我們可以選擇如下指標或方法,用來衡量國債政策的可持續性及其財政風險程度。

一、內部因素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

所謂內部因素是指由于國債發行本身引起的可持續性及風險問題,是從國債發行的經濟效應和經濟負擔兩方面考察國債的可持續性及財政風險問題。相關指標包括:赤字比率、國債負擔率、外債償債比例、國債利率和國債資金的資產形成率。

l、赤字比率

赤字比率是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財政赤字是一年當中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差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財政赤字(盈余)=(總收入+無條件贈款)-(總支出+凈增貸款)?!皣鴤c財政赤字密切相連,國債是彌補赤字的基本手段,因此,長期高赤字必然導致高債務。這是因為債務的利息支出是財政支出的一項內容,赤字擴大需要發行國債,發行國債需要償還利息,從而引起赤字的更大幅度增加并推動國債的膨脹,影響國債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赤字比率不能長期保持在高位上。從經濟周期的規律看,赤字比率應該與經濟增長率保持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在經濟衰退時期,國家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財政支出增加,赤字水平提高,債務規模擴大,隨著總需求水平提高和國民收入增加,財政赤字減少甚至出現盈余,債務規模趨于減小。這種發展趨勢顯示國債政策進入良性發展軌道,財政風險減弱。

查看全文

財政風險的政策特征

無論從可用于抵御債務風險的經濟資源來分析,還是從經濟運行變化引出的政府支出責任和義務來觀察(劉尚希等,2002、2003),我們不難發現,我國財政風險具有明顯的發散性特征,已經在日益接近臨界點。

政府的公共資源,無論是存量,還是流量,實際上仍處于割據的狀態。財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財政流量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其占GDP的比重在不斷地提高,但財政能力受整體制度的約束而難以增強。經濟總量(流量)在不斷地擴大,而公共債務也在飛速增長,這不只是表現在中央政府,也反映在地方各級政府。法律上禁止地方政府發行公債,但各級政府大搞"準財政"活動,政府融資在部門利益的推動下迅速擴大,未來資源被加速使用。另外,在轉型過程中,社會"推定"給政府的支出責任和義務也不斷增加,這使政府承受著很大的未來支出壓力??偠灾?,我國財政風險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或者說,正日漸超出社會公眾可接受的風險程度。

這種狀況的出現有某種必然性,從世界各國來觀察,也具有某種共性,這是在全球經濟變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就我國的情況來看,這是在國民經濟的市場化、工業化、金融化和城市化的環境中產生的,是這種環境的變化速度超出了制度變遷的速度所導致的一種結果。因此,要究其原因的話,財政風險的不斷擴大是制度安排出現時滯造成的。換句話說,這是改革滯后于發展所導致的。

進一層分析,整個改革的滯后,形成了一種風險傳導機制,使社會經濟生活中各個過程和各個環節的風險不斷地積聚和集中,"百川納海",致使財政風險不斷擴大。

一、"風險大鍋飯"的制度性存在

改革打破了"利益大鍋飯",而"風險大鍋飯"依然如故。我國改革是從物質刺激入手的,使社會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并使其各自有了明確的利益邊界,原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大鍋飯"被徹底打破。這就是說,通過20多年的改革,形成了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各個不同層次的利益主體都有了強烈的利益動機。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個人、各級政府及其各個部門的利益日漸清晰,由此形成了一種以"逐利"為動力的競爭局面。

查看全文

試論財政風險與金融風險關系

摘要:在我國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財政、金融風險具有現實性。倘若不及時加以防范,任其累積,到時便會突發為財政、金融危機,并由此演變為經濟、政治的全面危機,引發社會動蕩。據此,本文致力于從財政與銀行的內在關系出發,深入探析金融風險中的財政問題與財政風險中的金融問題,以求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財政風險;金融風險;關系

我國財政與金融風險的界定

財政、金融風險是我國經濟風險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當前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著力探討的熱門課題。對兩者的系統研究,將促進市場經濟培育和發展過程中財政職能與金融職能的成功轉變,順利實現傳統財政模式向公共財政模式的過渡,以及金融體制的創新。

財政風險象一切經濟風險一樣,是由經濟活動中的多種因素的不確定性引發的。財政活動作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它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極為復雜。財政風險是財政矛盾的激化,風險的大小受經濟因素的影響程度而上下波動。這些影響因素既可能是財政內部的不完善或不規范行為,也可能是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使財政政策和相關措施在實施過程中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效果發生了偏差甚至背離,由此產生了財政風險。若從微觀經濟角度來衡量其經濟活動中的風險,則是一種易于估量的、有形的經濟風險。而財政這一在宏觀經濟活動領域中產生的風險,不僅包含不可估量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經濟風險,而且可能導致經濟秩序紊亂甚至危及社會政治安定。

金融風險是資本在運行過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的價值或收益損失的可能性。它可以表現為一種貨幣制度的解體和貨幣秩序的崩潰,也可以表現為某家金融主體在從事金融活動中因不確定性因素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它既包括金融機構從事融資活動,從事投資和資產運用等經營活動產生的金融風險,也包括個人及其它非金融業的工商企業在從事融資活動時產生的風險。金融活動的不確定性是指因經濟波動或金融制度的缺陷、運行秩序紊亂等原因導致的金融領域一系列矛盾激化,對整個貨幣制度、貨幣秩序的穩定性造成破壞性威脅。

查看全文

小議財政風險的制度特點風險大鍋飯

無論從可用于抵御債務風險的經濟資源來分析,還是從經濟運行變化引出的政府支出責任和義務來觀察(劉尚希等,2002、2003),我們不難發現,我國財政風險具有明顯的發散性特征,已經在日益接近臨界點。

政府的公共資源,無論是存量,還是流量,實際上仍處于割據的狀態。財政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財政流量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其占GDP的比重在不斷地提高,但財政能力受整體制度的約束而難以增強。經濟總量(流量)在不斷地擴大,而公共債務也在飛速增長,這不只是表現在中央政府,也反映在地方各級政府。法律上禁止地方政府發行公債,但各級政府大搞"準財政"活動,政府融資在部門利益的推動下迅速擴大,未來資源被加速使用。另外,在轉型過程中,社會"推定"給政府的支出責任和義務也不斷增加,這使政府承受著很大的未來支出壓力。總而言之,我國財政風險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或者說,正日漸超出社會公眾可接受的風險程度。

這種狀況的出現有某種必然性,從世界各國來觀察,也具有某種共性,這是在全球經濟變革的大背景下出現的。就我國的情況來看,這是在國民經濟的市場化、工業化、金融化和城市化的環境中產生的,是這種環境的變化速度超出了制度變遷的速度所導致的一種結果。因此,要究其原因的話,財政風險的不斷擴大是制度安排出現時滯造成的。換句話說,這是改革滯后于發展所導致的。

進一層分析,整個改革的滯后,形成了一種風險傳導機制,使社會經濟生活中各個過程和各個環節的風險不斷地積聚和集中,"百川納海",致使財政風險不斷擴大。

一、"風險大鍋飯"的制度性存在

改革打破了"利益大鍋飯",而"風險大鍋飯"依然如故。我國改革是從物質刺激入手的,使社會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并使其各自有了明確的利益邊界,原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大鍋飯"被徹底打破。這就是說,通過20多年的改革,形成了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各個不同層次的利益主體都有了強烈的利益動機。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個人、各級政府及其各個部門的利益日漸清晰,由此形成了一種以"逐利"為動力的競爭局面。

查看全文

試論地方財政風險特點及對策

一、我國地方財政風險的主要特點

所謂地方財政風險是指在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影響下,地方財政資金遭受損失或財政支出出現困難而危及地方政權正常運轉及其職能行使的可能性??偟膩碚f,地方財政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地方財政風險呈現出綜合性的特點

地方財政風險是由社會各種風險轉化、綜合而成,呈現出綜合性特點。當社會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能夠迅速轉化為財政風險,比如自然災害將導致地方財政減收增支,地方金融風險最終轉化為財政風險等等。同時,地方財政主要承擔本地區政權機關所需要的經費及本地區經濟、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開支,一旦地方財政出現風險甚至于危機,將直接影響到國家機器的運轉,導致其功能嚴重失調。因而地方財政風險不應只看成是地方財政部門的風險,同時也是地方政府甚至是整個國家的風險,對社會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響。

2.地方財政風險具有普遍性,并逐步受到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

正是由于地方財政具有綜合性和來源廣泛的特點,使地方財政風險客觀普遍地存在于我們整個社會系統。僅僅在財政風險問題日趨嚴重時,才引起人們對它的關注,才著重于對防范化解財政風險的研究。入世意味著我國將加快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的主流之中,經濟全球化在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的同時,勢必對我國地方財政產生重要影響。我國地方財政入世后將面臨怎樣的財政風險,如何迎接挑戰已成為急待探討的重大課題。

查看全文

我國財政風險法律控制論文

「關鍵詞」財政風險法律控制

「正文」

一、財政風險的界定

所謂風險,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危險。而財政風險是在財政領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發生的危險。目前我國財政界對財政風險的內涵,主要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進行界定的,核心問題在于財政的債務承受狀況、承受能力以及債務變動對財政收支平衡的危害。結合財政債務變動和中央財政的調控能力,一些學者又把財政性資金在各個部門、各層環節之間的配置結構及其變動趨勢,也作為衡量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內容。概括而論,當前我國的基本觀點認為,財政風險是指財政收支之間的不平衡關系以及財政不能提供足夠的財力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和國民經濟良好運行,從而造成社會危害的可能性。就其具體內容,大致可以按寬和窄兩個口徑劃分財政風險。

(一)窄口徑財政風險。即以財政赤字等財政直接負債衡量財政風險,主要指標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歐元區”成員單位的財政健全標準,即財政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財政赤字余額不能超過GDP的60%(國內稱之為赤字率和債務率)。2002年我國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為3%,但我國財政赤字余額占GDP的比重還只有16%,由此而看,我國財政還有一定的舉債空間。

(二)寬口徑財政風險。

查看全文

我國財政風險對策分析論文

一、我國地方財政風險的主要特點

所謂地方財政風險是指在種種不確定的因素影響下,地方財政資金遭受損失或財政支出出現困難而危及地方政權正常運轉及其職能行使的可能性。總的來說,地方財政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地方財政風險呈現出綜合性的特點

地方財政風險是由社會各種風險轉化、綜合而成,呈現出綜合性特點。當社會風險累積到一定程度,能夠迅速轉化為財政風險,比如自然災害將導致地方財政減收增支,地方金融風險最終轉化為財政風險等等。同時,地方財政主要承擔本地區政權機關所需要的經費及本地區經濟、事業發展所需要的各種開支,一旦地方財政出現風險甚至于危機,將直接影響到國家機器的運轉,導致其功能嚴重失調。因而地方財政風險不應只看成是地方財政部門的風險,同時也是地方政府甚至是整個國家的風險,對社會各方面具有重大的影響。

2.地方財政風險具有普遍性,并逐步受到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

正是由于地方財政具有綜合性和來源廣泛的特點,使地方財政風險客觀普遍地存在于我們整個社會系統。僅僅在財政風險問題日趨嚴重時,才引起人們對它的關注,才著重于對防范化解財政風險的研究。入世意味著我國將加快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的主流之中,經濟全球化在給我國經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的同時,勢必對我國地方財政產生重要影響。我國地方財政入世后將面臨怎樣的財政風險,如何迎接挑戰已成為急待探討的重大課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