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核心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08:27: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環境核心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內外環境管理煤炭業核心競爭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調整企業結構,使其向集團化、多元化、專業化發展;注重技術創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核心競爭力是煤炭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競爭優勢的基礎、加大企業人力資源投資力、健全符合市場要求的企業人才教育、培訓機制、善于吸引優秀人才、減少人才流失、加強企業員工職業道德教育、煤炭企業向集團化、大型化發展是世界煤炭工業發展的趨勢、產業多元化也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又一個途徑、投產-發展-維持-衰老,是煤炭企業基本規律、技術創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煤炭企業想要贏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培育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對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途徑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煤炭企業;核心競爭力;途徑
煤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指在煤炭需求的拉動下,企業不斷協調各種生產技能、技術流派、治理和運作經驗等學識,創造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能力。核心競爭力是煤炭企業獲得長期穩定競爭優勢的基礎,核心競爭力一旦形成,就成為企業的戰略性資產,并能夠給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在煤炭競爭環境日益復雜化的今天,煤炭企業面對的是一個開放的市場,要想在競爭中保持較強的長期優勢,就應該注重分析企業的競爭能力,不僅要關注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機會和威脅,更要注重積累企業內部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不斷提高企業所特有的核心競爭力,以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1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
由于我國煤炭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下的人才理念和煤礦粗放經營方式仍未徹底改變,人力資源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而在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時代,在經濟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空前加快的這樣一個飛速變化的社會經濟背景下,企業的發展環境更趨復雜,企業間的競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力資本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已成為決定經濟發展、企業競勝的稀缺資源,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我們知道經濟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是人力資源綜合素質的競爭,因此應該重視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我認為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應該重點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造就人才競爭良性環境增強民企核心競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分析;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近年來,我國民營科技企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功的民營科技企業畢竟只占少數,更多的成了“短命企業”、人力資本認識不足、重技術、輕管理的人才結構、人才引進機制不通暢,崗位要求與人員數量、質量不匹配、缺乏物質和精神兼備的激勵機制、缺乏科學的人力資本績效評價體系、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制定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規范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確立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激勵機制、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柔性管理的使用、重視員工的個體成長和職業生涯設計、將核心價值觀無時無刻地體現在行動當中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民營科技企業已經成為提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力量,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和區域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構建有效的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完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顯得尤為重要,造就一個人才競爭的良性循環環境,從而達到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關鍵詞: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管理績效
近年來,我國民營科技企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已達14萬家(其中90%以上屬于中小型企業),職工總數超過1200萬人,科技人員比例在30%以上,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如華為、中興、聯想等。但是,民營科技企業在創業初期,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關注的是成本和利潤。隨著經濟、科技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人”的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人力資源成為企業的第一資源,人力資本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人力資源管理薄弱的問題成了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明確人力資源管理的意義、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以及積極探索企業人理資源管理的有效實現途徑,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顯得尤為迫切。
一、民營科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分析
盡管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成功的民營科技企業畢竟只占少數,更多的成了“短命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誤區,多數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勞動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層面,真正進入到人力資本管理層面的很少。
CNKI期刊文獻計量分析
1材料與方法
以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檢索源,在數據庫期刊高級檢索口選擇檢索條件為“主題”,檢索詞采用“降解地膜”,時間跨度不限,檢索時間為2018年7月30日,導出文獻格式自定義全選獲取作者、機構、年份等信息,將檢索結果導入Excel軟件,在人工檢查和糾錯的基礎上,剔除科普報道、人物傳記及信息簡訊等非論文型數據,獲得降解地膜研究有效文獻。采用文獻計量的基本方法,利用Excel軟件從文獻年際數量、研究區域、載文期刊、研究作者、發文機構、研究關鍵詞等方面對降解地膜研究文獻進行整理與統計。
2結果與分析
2.1發文趨勢分析。論文的發表量與年代分布情況可以反映該領域理論研究的歷史發展軌跡[16],一時期論文數量的增加速度和數量,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這一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和發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研究者和實踐者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17]。從圖1看出,1987—2018年32年期間,國內首次發表降解地膜領域的文獻為1987年,次年為空白年份,隨后年份年發文量在1~60篇之間波動,至2018年7月30日,共發表降解地膜研究文獻389篇。根據其年份分布特點,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87—2009年23年期間,檢索到的文獻只有109篇,占文獻總量的28%,年均發文量為4.8篇。此期間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熱,其中,1997、2004、2008年這3年降解地膜的研究分別達到一個小高峰,文章數量分別達到10、10、11篇,其余年份文獻數量在0~8篇之間起伏不定。2005年是降解地膜研究的低谷期,僅出現了1篇論文。這一階段,降解地膜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相關研究比較零散,研究處于較低水平,可視為緩慢發展期。2010—2018年9年期間,降解地膜研究文獻數量增長較快,2010年僅為13篇,2017年已達到60篇,檢索到的文獻數量達280篇,占文獻總量的72%,可以說超過2/3的降解地膜論文都是近10年產出的。這一階段,降解地膜研究開始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可視為快速發展期。分析表明,國內降解地膜的文獻數量總體偏少,但近年來呈上升趨勢,隨著國家對農業資源環境領域的重視,可以預測未來降解地膜將成為熱點研究領域。2.2研究區域分布。第一研究機構按地區統計結果表明(表1),389篇降解地膜文獻廣泛分布在國內28個省市自治區,數量為1~62篇不等。新疆、甘肅、山東是降解地膜研究靠前的3個地區,文獻量依次為62、38、1篇,分別占文獻總量的15.94%、9.77%、7.97%。這些地區分別大面積種植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對土壤水溫的需求較強,地膜使用量、覆蓋面積和使用強度在國內均排在前列,地膜殘留量也較高,因而對應用降解地膜的需求也較為突出。云南、北京、廣東是緊隨其后的3個地區,文獻量依次為29、29、20篇,分別占文獻總量的7.46%、7.46%、5.14%。云南、廣東分別種植煙草、甘蔗等作物,地膜使用較為廣泛,對降解地膜的研究也較為迫切;北京在降解地膜研究方面占有一定優勢,這可能是由于從事降解地膜的農業高等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及行政管理單位等比較集中于此的原因。2.3載文期刊分析。從統計情況看,檢索到的389篇降解地膜文獻分別刊載在175種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發文2.22篇,國家期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地方雜志等均有刊載,說明降解地膜的情報源分布較為廣泛,其研究已占有一定地位。根據布拉德福定律的區域分析方法[10],將每種期刊刊載的降解地膜文獻數量進行整理,按照核心區、相關區和離散區大致占所有文獻總量1/3的原則來劃分期刊。核心區為發文5篇及以上的期刊共20種,文獻總數148篇;相關區為發文2~4篇的期刊共53種,文獻總數139篇;離散區為發文1篇的期刊共102種,文獻總數102篇,據此列出降解地膜研究文獻離散狀況(表2)。分析表明,核心區期刊種類占期刊種類總量的11.43%,載文量占文獻總量的38.05%,這一結果與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的核心區期刊刊載的文獻量要占論文總量的1/3大致靠近;相關區期刊種類占期刊種類總量的30.29%,載文量占文獻總量的35.73%;離散區期刊種類占期刊種類總量的58.29%,載文量占文獻總量的26.22%。核心區、相關區、離散區3個區發文密度依次為7.40、2.62、1種/篇,核心區發文密度明顯集中。20種核心區期刊分析表明(表3),載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種,分別是《中國農學通報》17篇、《現代農業科技》13篇,其余20種期刊為《新疆農業科學》《農業環境科學學報》《塑料科技》《中國棉花》等,載文量在5~9篇之間不等,這些期刊可作為查閱降解地膜文獻資料的主要信息源。期刊復合影響因子(IF)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18]。20種核心區期刊的IF都較低,平均IF僅為0.732。IF≥1的期刊有4種,僅占核心區20種期刊數量的20%,分別是《農業工程學報》(IF=3.118)、《干旱地區農業研究》(IF=1.420)、《中國農業大學學報》(IF=1.367)、《農業環境科學學報》(IF=2.218);這4種期刊載文量共計28篇,僅占核心區20種期刊的總載文量148篇的18.92%。分析表明,降解地膜研究文章水平總體較低,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2.4核心作者分析。從整理情況看,389篇文獻按第一作者統計共有325人,其中發文1篇的作者281人,2~3篇的作者37人,4篇以上的作者7人,分別占總數的86.46%、11.39%和2.15%。核心作者是某研究領域的引導者和推動者,其研究水平和思想觀點對該領域研究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可從發文量來評價核心作者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核心作者以普賴斯定律來確定,如式(1)所示[19]。(1)m為核心作者的最低論文數,Nmax為統計年限中最高產作者的論文數。對檢索到的文獻按第一作者進行統計(表4),最多的作者是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申麗霞,其發文量為5篇,即Nmax=5。將Nmax=5代入公式,得m=2.24,取m=3,即數在3篇及其以上的可列為核心作者。通過統計得出,該領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12位,共44篇,占文獻總量的11.31%,與核心作者發文量應占發文總量20%的下限相比,該比例明顯偏低。分析表明,近年來降解地膜領域研究人員分布還比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較為穩定的研究群,且僅有個別作者對自己的研究主題進行了跟蹤研究,核心作者不突出。2.5主要研究機構分析。研究機構是作者進行學術研究的依托,為學者研究提供了基本科研平臺,尤其是核心研究機構及其動向更成為學者研究的風標[20]。從對第一研究機構降解地膜數量的排序情況(表5)可看出,發表4篇以上文獻的機構主要集中在7家,分別是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11篇(2.83%)、廣州甘蔗糖業研究所10篇(2.57%)、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8篇(2.06%)、太原理工大學水利工程與工程學院7篇(1.80%)、內蒙古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建筑工程學院6篇(1.54%)、新疆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農業節水研究所5篇(1.29%)、新疆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4篇(1.02%)。這些機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降解地膜在玉米等糧食作物、棉花等經濟作物、高粱等飼草作物上的應用效果,考察的大多是降解地膜應用后土壤環境的水熱效應及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少量研究內容涉及到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個別研究涉及到降解地膜的一般理論綜述。分析表明,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是從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類主要機構,是降解地膜領域研究中的核心和中堅力量,且這些機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地膜的田間應用。此外,近年來降解地膜研究領域引起了政府部門的極大重視,作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相關政策的制定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等項目的實施單位,也參與了降解地膜領域的研究,新疆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站作為政府農牧部門單位在文獻數量排名靠前的第一研究機構中出現,也佐證了這一趨勢,凸顯了研發降解地膜旨在防控農業環境污染的初衷要義。在文獻整理過程中還發現,從研究機構合作情況來看,降解地膜研究領域教學、科研與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較多,地膜生產企業參與的極少,僅有山東地區的山東天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個別企業參與了一些研究,這是今后需要投入研發力量和鼓勵支持的領域。2.6高被引論文分析。引用頻次反映文獻的參考和應用價值等,被引用頻次越多,說明本論文對學術研究及交流所起的影響就越大[21]。本文將被引次數在70次以上的論文視為高被引文章,共有9篇文章,總被引次數為841次(表6)。這9篇文獻分布在《農業工程學報》等8種期刊上,均由核心期刊刊載。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是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申麗霞于2011年發表在《農業工程學報》上的論文《可降解地膜對土壤、溫度水分及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被引頻次為119次;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呂江南于2007年發表在《中國麻業科學》上的論文《農用薄膜應用現狀及可降解農膜研究進展》、西南科技大學材料學院黎先發于2004年發表在《塑料》上的論文《可降解地膜材料研究現狀與進展》,被引頻次均為112次,其余論文被引頻次介于70~95次之間。由于文獻的引用有滯后性,這9篇引用頻次最高的文章都發表于2012年之前,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7關鍵詞詞頻分析。關鍵詞是作者從高度概括的角度提出的一組反映文獻核心內容的科技詞匯,關鍵詞統計分析的目的在于尋找科學研究趨勢,幫助研究者快速掌握科研動態[22]。詞頻分析法是利用可以解釋或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某一研究領域文獻中出現的頻次高低,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的文獻計量方法[23]。統計數據表明,389篇降解地膜研究文獻共出現關鍵詞677個,出現頻次1737次。剔除與檢索主題重復的“可降解地膜”“降解膜”“崩壞地膜”等顯而易見沒有分析意義的關鍵詞,列出詞頻出現在10次以上的高頻關鍵詞(圖2)。由其分布圖可看出,根據其研究角度,大致可分為降解地膜類型、降解地膜應用作物和降解地膜研究指標3大類研究熱點。從降解地膜類型關鍵詞看,“生物降解地膜”共在36篇文獻中出現,“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光降解”在19篇文獻中出現,“光降解地膜”在11篇文獻中出現,“雙降解地膜”共在13篇文獻中出現,可見降解地膜類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型降解型、光降解型及雙降解型,且以生物降解型為主;從應用作物關鍵詞看,“玉米”共在60篇文獻中出現,“棉花”共在32篇文獻中出現,“烤煙”共在16篇文獻中出現,“甘蔗”共在12篇文獻中出現,“馬鈴薯”“花生”各在11篇文獻中出現,可見降解地膜的主要應用作物為玉米、棉花、烤煙、甘蔗、馬鈴薯和花生;從研究指標看,“產量”共在61篇文獻中出現,“土壤溫度”共在37篇文獻中出現,“土壤水分”共在25篇文獻中出現,可見降解地膜研究指標主要集中在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及作物產量3個方面。從高頻關鍵詞的分布可以看出研究的熱點,而低頻關鍵詞中則可能包括創新點[22-23]。限于篇幅,詞頻出現在10次以下的關鍵詞沒有列出,從其分布可知,“降解率”在8篇文獻中出現,“降解性能”在7篇文獻中出現,“環保”在4篇文獻中出現,“降解產物”“工藝”各在2篇文獻中出現,“安全期”“可控性”各在1篇文獻中出現,這些關鍵詞恰恰是評價某種降解地膜產品成熟與否的關鍵指標,應在今后研究中予以注重和加強。
3結論
1987年以來32年間降解地膜研究領域共發表文獻389篇,前23年期間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熱,可視為緩慢發展期。近10年來其速度和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可視為快速發展期;全國各地對降解地膜均有一定研究,新疆、甘肅、山東等地膜應用廣泛的地區是降解地膜田間應用研究靠前的3個地區,應用作物涉及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甘蔗、烤煙等經濟作物;降解地膜文獻分別刊載在175種期刊上,《中國農學通報》《現代農業科技》等22種期刊是核心區期刊,降解地膜研究文獻的水平總體還較低;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等農業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是從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類主要機構,研究主要集中在田間應用方面。教學、科研與推廣單位之間的合作較多,地膜生產企業參與的極少;申麗霞、嚴昌榮等是降解地膜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該領域的研究人員還比較分散,領軍人物比較匱乏;降解地膜被引次數70次以上的9篇高被引文章分布在《農業工程學報》等8種期刊上,被引次數最高的論文是太原理工大學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申麗霞于2011年發表在《農業工程學報》上的論文《可降解地膜對土壤、溫度水分及玉米生長發育的影響》;降解地膜類型研究、應用作物研究和水熱變化、產量效益等指標研究是降解地膜研究的3類主要內容,分別涉及“生物降解”“玉米”“土壤水分”等關鍵詞,而降解地膜制造工藝、環境評價等方面涉及的關鍵詞,如“可控性”“安全性”等較少甚至缺乏。
核心期刊智慧檔案館動態分析
摘要:依托中國期刊數據庫,對7年間(2013—2019)國內智慧檔案館研究的學術論文進行檢索;結合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核心期刊評價標準,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對論文的期刊分布、核心作者、項目基金、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論文類型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當前國內智慧檔案館態勢,并對未來發展和研究導向提出展望。
關鍵詞:智慧檔案館;CSSCI;文獻計量
為全面、客觀地梳理近年來國內智慧檔案館的研究現狀特點,系統地分析存在問題及成因,為未來工作提出建設性的建議,本文針對最近7年在CSSCI收錄期刊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簡稱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智慧檔案館領域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以期通過文獻計量學的視角理清研究脈絡。
1數據來源與方法
將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文獻作為研究對象。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刊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且發文檔次較高、影響較大、編輯出版較為規范,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國內智慧檔案館研究狀況。對中國期刊網數據庫中的CSSCI和核心期刊來源文獻進行檢索,收集整理2013—2019年連續7年CSSCI和核心期刊收錄的含“智慧檔案館”篇名或主題或關鍵詞的論文,并刪除了相關會議論文和非專門研究論文后共63篇。需要說明的是,在文獻收集過程中,存在著少數遺漏,考慮到少數遺漏對智慧檔案館研究態勢的影響甚微,文章就以這63篇論文作為分析對象,并從期刊分布、核心作者、項目基金、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論文類型六個方面進行計量研究(表略)。
2統計分析
環境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改革與實踐
摘要:根據環境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特點和目標,從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過程管理、考核機制和校企聯合指導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環境工程;畢業設計(論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畢業設計(論文)是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工程素養和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重要環節[1-5]。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對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工程教育認證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重要方式。“以學生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作為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指導和推動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核心理念為指導,對畢業設計(論文)教學過程進行優化,以提升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強化畢業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存在問題
(一)選題內容脫離環保工程實踐
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教師指導能力是決定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師工程經驗相對缺乏,缺少與環保行業企業急需解決的相關課題,選題內容偏重理論研究。由于指導教師不能及時跟蹤技術前沿和企業技術新需求,選題內容陳舊,缺乏創新性,無法滿足學生工程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稿約
1《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系環境保護部主管、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GCTC),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等來源期刊,并被CA、CABI、BA、BP、BD、ZR、UPD、EM、GeoBase、Scopus、AGRIS等國外重要數據庫收錄。本刊宗旨是及時報道生態與農村環境保護領域研究的動態、理論、方法與成果。主要內容:(1)區域環境與發展;(2)自然保護與生態;(3)污染控制與修復。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2來稿要求文字通順、條理清晰、數據可靠、論點明確。學術論文與綜述文章一般不要超過10000字,研究簡報一般不要超過4000字。文稿編寫格式順序為:“文題”—“作者(所有作者工作單位全稱,大專院校需注明院系或專業,所在省市及郵政編碼)”—“摘要”—“關鍵詞”(以上附相應英文)—“分類號(中圖分類號,1~3個,置于中文關鍵詞的下一行)”—“正文”—“參考文獻”—“作者簡介〔第1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籍貫(×省×市),職稱,學位,研究方向,E-mail〕”。動態、簡訊類文章務求簡明。
3請作者通過網上投稿系統(網址為http:∥www.ere.ac.cn)投稿,并在網站上查詢稿件處理信息。投稿時請推薦同行審稿專家3~5名。
4參考文獻只列入直接引用的。采用“順序編碼標注制”標注。非正式出版文獻請勿引入,需要標注的,可以腳注方式給出。參考文獻主要著錄格式如下:a.普通圖書(包括專著、教材等)、會議論文集、資料匯編、學位論文、報告(包括科研報告、技術報告、調查報告等)、參考工具書(包括手冊、百科全書、字典、圖集等)[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志].其他責任者(譯者).版次(初版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b.期刊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c.報紙文章[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d.析出文獻[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志]∥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e.標準[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f.電子文獻對于載體為磁盤(DK)、磁帶(MT)和光盤(CD)等的文獻,將對應的印刷版的[文獻類型標志]換成[文獻類型標志/載體類型標志];對于載體為聯機網絡(OL)的文獻,除了將對應的[文獻類型標志]換成[文獻類型標志/載體類型標志]外,尚需在對應的印刷版著錄項后加上發表或更新日期(加圓括號)、引用日期(加方括號)和電子文獻的網址。如:[1]萬錦坤.中國大學學報論文文摘(1983—1993)[DB/CD].英文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2]蕭鈺.出版業信息化邁入快車道[EB/OL].(2001-12-19)[2002-04-15].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212190019.html.對于主要責任者(作者、譯者、編者等)一項,責任者為3人或少于3人應全部寫出,之間用“,”分隔;3人以上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應的文字如“etal”;用各種文種書寫的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在后;外國人的姓字母全大寫,名縮寫為首字母(大寫)。各類外文文獻的文后參考文獻格式與中文相同,其中題名的首字母及各個實詞的首字母應大寫,外文期刊名寫全稱,勿縮寫。文獻類型標志:普通圖書M,會議錄C,報紙N,期刊J,學位論文D,報告R,標準S,匯編G,專利P,數據庫DB,計算機程序CP,電子公告EB,檔案A,輿圖CM,數據集DS,其他Z。中文文獻著錄需同時提供相應的英文著錄。
5圖、表要精選,設計合理,具有自明性,勿與文字敘述重復。插圖要求線條均勻,主輔線分明。圖寬(包括縱軸標目名稱、單位)為6.5cm或13cm,計算機繪制,圖中文字采用6號宋體。表格采用三線表。圖題、表題附相應的英文。
畢業論文寫作探析
摘要:新時代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質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管類畢業論文應更具“應用性”,體現問題意識,重點解決社會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對邢臺學院會計學院310篇畢業論文的系統研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對論文各組成部分的作用和寫作要求進行分析,對畢業論文各部分的寫作和指導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
地方本科院校肩負著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要實現辦學目標,提高辦學質量,就要不斷提升其人才培養目標與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耦合度。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應當突出畢業論文的“應用性”,以實踐應用型論文為主要類型,以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為寫作目標,以簡潔明確、求真務實為寫作原則。畢業論文中各個部分都要圍繞上述目標和原則,有條不紊地展開寫作。
一、畢業論文題目的擬定
(一)論文選題原則。畢業論文選題應簡潔、明確、有概括性,字數不宜超過20個字。首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使選題符合客觀經濟、管理規律。其次要體現價值原則,使論題兼具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同時要有問題意識,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盡量體現應用性。再次,要堅持可行原則,充分考慮選題是否具備寫作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術水平和駕馭能力,宜小、精、專,忌大、泛、空。最后,牢記創新原則,選擇具有發展前途和生長點、可持續發展的題目,創新不僅僅包括研究內容的創新,也包括研究方法、研究技術的創新。(二)題目的一般表達形式。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經管類畢業論文題目一般多用“研究”等表達形式,論文題目表達形式較為單一,很多適宜的表達方式被忽略了:如“論”字式標題,包括“論”、“簡論”、“試論”等表達方式;“析”字式標題,如“簡析”、“試析”、“分析”、“探析”等表達方式;“新”字式標題,如“新論”、“新探”、“新思考”等表達方式。另外,部分學者認為“淺論”、“淺析”、“淺議”等“淺”字式標題缺乏“精、深、專”的學術研究精神,不能體現學位論文應有的深度,因此,“淺”字式標題表達形式只適用于期刊論文,畢業論文命題時應盡量避免。
二、畢業論文摘要的寫作
論企業競爭力道德
收藏到網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書簽收藏到新浪ViVi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是企業道德是流星畢業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是企業道德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是企業道德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摘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別的企業難以模仿的。高度的企業道德水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來源,它推動著企業不斷地發展出其它各種能力,從而長期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人們可以對企業的道德水平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改善企業的道德水平。
[關鍵詞]核心競爭力企業道德衡量標準
當前中國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已成為擺在廣大中國企業面前最迫切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企業與世界先進企業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差距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差距。何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它的基礎是什么?這些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特征和表現形式
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高被引論文既是學術評價機構評定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又是學界捕捉理論熱點、把握研究現狀、預測研究趨勢的重要依據。國外學者對高被引論文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后高被引論文研究受到國內學界的關注。有鑒于高被引論文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引用頻次為切入點和著力點,就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以期厘清近年來此領域研究的整體樣態、理論聚焦和結構特征。
一、研究意義與文獻統計
(一)研究意義。國內綠色發展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熊映梧基于海南與臺灣產業政策比較視閾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的發展道路[1]。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需求不斷擴大、對環境影響日益明顯,以尊重自然和利用資源、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價值導向的綠色發展理念受到學界、業界和政界的廣泛關注并進行深入研究,產生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和研究成果,對新時代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效率等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及時回顧和總結綠色發展研究成果,是深化和拓展綠色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工作,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被引論文為統計分析樣本,通過分析發文刊物、引用頻次、下載次數、發文年份、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論文作者、項目資助等情況來精準把握綠色發展研究進展和理論動態,為今后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研究提供經驗和決策依據。(二)文獻統計。分析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結構特征,離不開數據資料的有效支撐。本研究的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依托中國知網期刊文獻庫和引文數據庫獲取研究數據。檢索時間為2019年1月6日。檢索范圍:中國知網查詢篇名中含有“綠色發展”的學術論文,學科領域包括工程科技I輯、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II輯、基礎科學、經濟與管理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6項。檢索原則:為使數據更加精準、結論更加科學,有必要對學術論文進行甄別、遴選和處理,文獻檢索中的成果介紹、會議紀要等沒有納入本研究的數據統計范圍。檢索方法:以被引次數對中國知網收錄的綠色發展研究成果進行排名,整理出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
二、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基于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獻統計,擬從發文刊物、被引頻次、下載次數、發文年份、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論文作者、項目資助等方面對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進行計量分析和科學研判,尋繹國內綠色發展研究的大體樣貌和結構特征。(一)關于發文刊物的分析。通過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統計發現,這些論文主要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環境保護》《當代經濟研究》《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地理》等刊物,詳見表1。表1梳理了發表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篇數排名前10位的刊物。100篇高被引論文中,《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發文最多,共計8篇;《環境保護》發文量次之,共有5篇;發表3篇的刊物包括《當代經濟研究》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其余如《經濟地理》《地理研究》《經濟縱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鋼鐵》等刊物均發表2篇。排名前10位刊物共發表31篇高被引論文,占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近三分之一。從發文刊物的級別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共計89篇,可見核心期刊刊載論文的學術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更大。從刊物所屬機構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在科研機構刊物29篇,學會組織刊物28篇,高校刊物17篇,黨校刊物10篇,出版單位刊物9篇,行政機關刊物7篇。從刊物復合影響因子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29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低于1.0的刊物,45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介于1.0~3.0之間的刊物,26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高于3.0的刊物。(二)關于被引頻次的分析。高被引次數意味著較高的學術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因此成為學術論文質量評價的重要標識之一。基于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筆者對國內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被引頻次作了統計分析,詳見表2。表2列舉了我國綠色發展研究引用次數前10位的高被引論文。數據統計發現,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被引次數的平均值為44.6次,被引次數超過100次的論文有4篇,被引次數低于40次的論文有52篇。100篇高被引論文中,前10位論文與后10位的被引次數差距明顯,其中引用次數第1位論文(被引284次)是第100位論文(被引18次)的15倍多。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為122.9次,主要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社會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當代經濟研究》《企業經濟》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為100%,復合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9種;被引次數后10位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為20.4次,主要發表在《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經濟問題探索》《環境保護》《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為80%,復合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7種。(三)關于下載次數的分析。下載次數也是衡量學術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高下載為高被引提供了可能性。鑒于此,筆者依托中國知網數據庫對綠色發展研究高下載論文作了統計,詳見表3。表3是我國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的學術論文。統計結果表明,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中,有3篇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上,可見該刊刊發的綠色發展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頗大。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超過10000次的論文僅有1篇(胡鞍鋼、周紹杰《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2])。該文從綠色發展的功能、機制、能力、發展戰略四個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作了系統性分析,因而受到學界、業界和政界的高度關注。綠色發展研究成果下載次數介于5000~10000次的有3篇,介于2000~5000次的有35篇。基于表2和表3,筆者對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和引用次數前10位的論文進行多維比較發現,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學術論文中有7篇位列引用次數前10位,可見下載次數與引用頻次密切相關,高下載往往預示著高被引。需要指出的是,胡鞍鋼、周紹杰的《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一文在高下載和高被引中均居第1位。從刊物的級別來看,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學術論文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8種。(四)關于發文年份的分析。隨著社會熱點的更迭和理論聚焦的轉移,學術論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化的問題,因此論文被引次數與發表年份密切相關。依托中國知網數據庫,筆者對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了年度統計,詳見表4。表中數據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占年度發文比為2.14%,總體上看占比較低。從年度發文篇數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2016年篇數最多,共計18篇;2013年次之,共有15篇;2014、2015年各有12篇。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中,2014年最多,共計3篇,2011年有2篇,2009、2010、2012、2013、2015年各有1篇。從年度發文占比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年度發文占比前后變化較大,其中2010、2011年占比最大,2013年以來年度發文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應當說明的是,近年來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比重下降并非成果質量問題,主要受到成果發表年份的影響。如馮之浚、周榮的《低碳經濟: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發表于2010年4月15日,被學術論文引用81次,引用時間分別為2010年10次、2011年12次、2012年6次、2013年14次、2014年9次、2015年7次、2016年10次、2017年9次、2018年4次,其被引高峰期在后的2011年和2013年。(五)關于研究內容的分析。1.篇名主題詞統計分析。從篇名主題詞梳理統計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內容選題相當廣泛,涉及綠色發展的基礎理論、應用評價及其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等。在基礎理論方面,如王玲玲、張艷國對綠色發展的概念內涵作了深度探析[3],黃志斌、姚燦、王新等對綠色發展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予以系統剖析等[4]。在評價機制方面,盧強、吳清華、周永章等以廣東省區域評價為例深入探討了工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5],蘇利陽、鄭紅霞、基于綠色生產構建了工業綠色發展績效評估體系[6]。在個案研究方面,的綠色發展思想,綠色發展與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等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和熱評熱議。此外,還有學者對國內外綠色發展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如石敏俊、劉艷艷運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式對我國58個地級市和25個國際城市的綠色發展進行多維比較分析[7],等等。2.論文關鍵詞統計分析。關鍵詞是論文主體內容的凝練和體現,使用頻率高的關鍵詞表征著某一論域研究的理論聚焦和發展趨勢。但是,有些研究成果關鍵詞存在專指度低、與題目高度重合等問題。筆者整理過程中,剔除與“篇名”高度重合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觀”等,這些詞匯沒有納入統計范圍,關鍵詞統計情況見表5。關鍵詞統計表明,在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和綠色發展思想的指引下,近年來理論界緊扣綠色經濟發展的指數、效率、理念等核心議題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評價研究,并通過模型建構擬定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綠色技術為支撐,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為宗旨,致力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綠色增長,確保廣大民眾共享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帶來的綠色福利。(六)關于研究方法的分析。研究方法是開展學術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在研究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運用得當有助于提高結論的科學性。基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方法作了統計,詳見表6。數據統計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首先,實證研究法在研究中較為普遍,可見該論域研究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性。其次,理論闡釋法在綠色發展研究中應用較廣。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運用理論闡釋法的有6篇,運用實證研究法的有4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運用理論闡釋法的有7篇,運用實證研究法的有2篇,運用文獻解讀法的有1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如《城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廣州市為例》(黃羿、楊蕾、王小興等)一文綜合運用了案例分析法、模型建構法、實證分析法等研究方法[8]。(七)關于論文作者的分析。基于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第一作者,下同)進行統計分析,作者發文篇數排名情況見表7。基于中國知網數據,87位作者共發表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人均發文量為1.15篇。其中,胡鞍鋼發文最多,共有6篇;趙建軍發文次之,共有3篇;發表2篇成果的有馮之浚、方世南、秦書生、王兵、劉思華、李曉西等6位學者。從作者構成數量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平均作者數為2.39名,其中32%的高被引論文只有1個作者,35%的高被引論文有2個作者,16%的高被引論文有3個作者,8%的高被引論文有4個作者,作者數為5個及以上的高被引論文占9%。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1個作者論文有1篇,2個作者論文有6篇,3個作者論文有2篇,6個作者論文有1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1個作者論文有1篇,2個作者論文有5篇,3個作者論文有3篇,8個作者論文有1篇。數據統計發現,下載次數和引用次數前10位論文中,1個作者論文都只有1篇。這充分說明,我國綠色發展研究基本形成了多作者協作的學術共同體。從作者單位屬性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中,62篇作者來自高等院校,22篇作者來自科研院所,11篇作者來自行政機關,5篇作者來自黨校系統。排名前10位高被引論文作者中,8位來自高等院校,1位來自行政機關,1位來自科研院所;排名前10位高下載論文作者中,7位來自高等院校,2位來自行政機關,1位來自科研院所。可見,高校作者是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主要作者群。從作者單位合作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60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25篇,三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9篇,四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五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課題組共同完成的成果有4篇。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6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3篇,三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5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4篇,七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可見,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以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為主,但多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數量日漸增多。從作者分布區域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廣泛分布于全國各省市區,其中北京作者有52篇,可見北京是國內綠色發展研究的重鎮,這與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其余48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湖南、廣東、遼寧作者各有6篇,江蘇、湖北、山東作者各有4篇,四川作者有3篇,江西、吉林、青海、重慶作者各有2篇,其他如安徽、天津、寧夏、云南、山西、廣西、福建等作者各有1篇。數據統計表明,我國綠色發展研究的作者主要來自于經濟發達的省市,區域分布呈不均衡性。(八)關于項目資助的分析。基金項目作為研究經費的重要來源,為研究的有序推進提供了資金支撐。依托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項目資助情況作了梳理統計(見表8)。數據統計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項目資助共計8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6項,占資助項目總數的30.6%。從項目資助的篇數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共有46篇論文獲得項目資助,可見項目資助篇數占比不大。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項目資助論文6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論文5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項目資助論文6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論文4篇。項目資助與成果質量固然沒有直接關聯,但充裕的經費支持有助于研究者潛心問道、安心治學,繼而撰寫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結論及經驗啟示
建筑期刊學術論文研究
摘要:期刊論文是反映建筑理論研究的一個獨特窗口,文章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收集1978—2018年間由陜西省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期刊上的論文,統計分析論文的文獻數量、核心作者群、關注熱點、研究趨勢等特點,從而多維度地呈現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狀況。
關鍵詞:建筑期刊;理論研究;文獻計量學;統計分析
1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落后省份,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大省,建筑行業、建筑文化、建筑理論研究工作都取得了累累碩果。先進的技術與思想的不斷傳入,與西部地域特色的沖突、碰撞使得建筑理論工作者不斷思考陜西省建筑的正確發展道路。進入新千年,陜西省的建筑創作與理論研究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一帶一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也給陜西省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在此多重機遇時刻,統計分析其學術成果,有利于理清其研究脈絡[1]。文章以文獻計量學為研究方法,梳理陜西省自改革開放后建筑理論研究相關論文的發表情況,可以對陜西省當代建筑理論研究的現狀了解得更加全面,為今后的發展及研究提供借鑒[2]。
2研究對象的確定
2.1文獻作者的確定文章所說的文獻作者即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包括陜西省各大設計機構以實踐為主的執業建筑師、陜西省高校建筑學科以研究為主的教師及學生、相關政府機關單位的研究人員以及社會建筑團體等。文章對論文的收集以研究機構為單位,這些研究機構包括(1)高校類: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2)設計院類: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西安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等;(3)政府機關單位:西安市規劃局。2.2主流建筑期刊的確定陜西省建筑理論工作者發表在建筑學主流期刊上的論文往往代表著較高的理論研究水平,對主流建筑期刊的選擇,可以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是考慮學術上的代表性,即建筑學術界所認定的學術期刊,結合核心期刊的評定原則及老八校所認定的A類建筑期刊;二是考慮時間上的代表性,即所選期刊盡量能涵蓋所研究的時間段,期刊發文載文量有保障;三是兼顧陜西省省情,考慮陜西省創辦的主要建筑期刊。最終文章選定《建筑學報》《世界建筑》《建筑師》《新建筑》《華中建筑》《時代建筑》《建筑創作》《城市環境設計》《城市建筑》《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合計共11種建筑期刊,其中有些雜志幾經改名,其不同命名階段也在統計項期刊中,統計結果則算在現在的期刊名稱中[3,4]。文章對學術論文的收集以論文作者的機構為單位,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集這些研究機構在1978—2018年期間所發表在主流建筑期刊上的與建筑理論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其中有些機構經歷幾次改名,單位名稱也存在不規范情況,甚至有些作者沒有附加單位機構,在收集過程中盡可能對其進行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