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時間:2022-02-25 05:38:58
導語: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被引論文既是學術評價機構評定期刊質量的重要指標,又是學界捕捉理論熱點、把握研究現狀、預測研究趨勢的重要依據。國外學者對高被引論文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以后高被引論文研究受到國內學界的關注。有鑒于高被引論文在學術研究中的重要性,本文以引用頻次為切入點和著力點,就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以期厘清近年來此領域研究的整體樣態、理論聚焦和結構特征。
一、研究意義與文獻統計
(一)研究意義。國內綠色發展研究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熊映梧基于海南與臺灣產業政策比較視閾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的發展道路[1]。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需求不斷擴大、對環境影響日益明顯,以尊重自然和利用資源、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價值導向的綠色發展理念受到學界、業界和政界的廣泛關注并進行深入研究,產生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思想觀點和研究成果,對新時代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效率等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及時回顧和總結綠色發展研究成果,是深化和拓展綠色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工作,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被引論文為統計分析樣本,通過分析發文刊物、引用頻次、下載次數、發文年份、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論文作者、項目資助等情況來精準把握綠色發展研究進展和理論動態,為今后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研究提供經驗和決策依據。(二)文獻統計。分析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結構特征,離不開數據資料的有效支撐。本研究的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知網,依托中國知網期刊文獻庫和引文數據庫獲取研究數據。檢索時間為2019年1月6日。檢索范圍:中國知網查詢篇名中含有“綠色發展”的學術論文,學科領域包括工程科技I輯、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II輯、基礎科學、經濟與管理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6項。檢索原則:為使數據更加精準、結論更加科學,有必要對學術論文進行甄別、遴選和處理,文獻檢索中的成果介紹、會議紀要等沒有納入本研究的數據統計范圍。檢索方法:以被引次數對中國知網收錄的綠色發展研究成果進行排名,整理出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
二、高被引論文特征分析
基于中國知網收錄的文獻統計,擬從發文刊物、被引頻次、下載次數、發文年份、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論文作者、項目資助等方面對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進行計量分析和科學研判,尋繹國內綠色發展研究的大體樣貌和結構特征。(一)關于發文刊物的分析。通過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統計發現,這些論文主要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環境保護》《當代經濟研究》《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經濟地理》等刊物,詳見表1。表1梳理了發表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篇數排名前10位的刊物。100篇高被引論文中,《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發文最多,共計8篇;《環境保護》發文量次之,共有5篇;發表3篇的刊物包括《當代經濟研究》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其余如《經濟地理》《地理研究》《經濟縱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鋼鐵》等刊物均發表2篇。排名前10位刊物共發表31篇高被引論文,占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近三分之一。從發文刊物的級別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共計89篇,可見核心期刊刊載論文的學術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更大。從刊物所屬機構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在科研機構刊物29篇,學會組織刊物28篇,高校刊物17篇,黨校刊物10篇,出版單位刊物9篇,行政機關刊物7篇。從刊物復合影響因子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29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低于1.0的刊物,45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介于1.0~3.0之間的刊物,26篇刊于復合影響因子高于3.0的刊物。(二)關于被引頻次的分析。高被引次數意味著較高的學術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因此成為學術論文質量評價的重要標識之一。基于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筆者對國內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被引頻次作了統計分析,詳見表2。表2列舉了我國綠色發展研究引用次數前10位的高被引論文。數據統計發現,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被引次數的平均值為44.6次,被引次數超過100次的論文有4篇,被引次數低于40次的論文有52篇。100篇高被引論文中,前10位論文與后10位的被引次數差距明顯,其中引用次數第1位論文(被引284次)是第100位論文(被引18次)的15倍多。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為122.9次,主要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社會主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當代經濟研究》《企業經濟》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為100%,復合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9種;被引次數后10位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為20.4次,主要發表在《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經濟問題探索》《環境保護》《地理研究》等刊物上,刊物的核心期刊比為80%,復合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7種。(三)關于下載次數的分析。下載次數也是衡量學術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高下載為高被引提供了可能性。鑒于此,筆者依托中國知網數據庫對綠色發展研究高下載論文作了統計,詳見表3。表3是我國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的學術論文。統計結果表明,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中,有3篇發表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上,可見該刊刊發的綠色發展研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頗大。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超過10000次的論文僅有1篇(胡鞍鋼、周紹杰《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2])。該文從綠色發展的功能、機制、能力、發展戰略四個層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作了系統性分析,因而受到學界、業界和政界的高度關注。綠色發展研究成果下載次數介于5000~10000次的有3篇,介于2000~5000次的有35篇。基于表2和表3,筆者對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和引用次數前10位的論文進行多維比較發現,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學術論文中有7篇位列引用次數前10位,可見下載次數與引用頻次密切相關,高下載往往預示著高被引。需要指出的是,胡鞍鋼、周紹杰的《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一文在高下載和高被引中均居第1位。從刊物的級別來看,綠色發展研究下載次數前10位學術論文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影響因子超過1.0的刊物有8種。(四)關于發文年份的分析。隨著社會熱點的更迭和理論聚焦的轉移,學術論文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化的問題,因此論文被引次數與發表年份密切相關。依托中國知網數據庫,筆者對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了年度統計,詳見表4。表中數據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占年度發文比為2.14%,總體上看占比較低。從年度發文篇數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2016年篇數最多,共計18篇;2013年次之,共有15篇;2014、2015年各有12篇。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中,2014年最多,共計3篇,2011年有2篇,2009、2010、2012、2013、2015年各有1篇。從年度發文占比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年度發文占比前后變化較大,其中2010、2011年占比最大,2013年以來年度發文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應當說明的是,近年來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比重下降并非成果質量問題,主要受到成果發表年份的影響。如馮之浚、周榮的《低碳經濟: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發表于2010年4月15日,被學術論文引用81次,引用時間分別為2010年10次、2011年12次、2012年6次、2013年14次、2014年9次、2015年7次、2016年10次、2017年9次、2018年4次,其被引高峰期在后的2011年和2013年。(五)關于研究內容的分析。1.篇名主題詞統計分析。從篇名主題詞梳理統計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內容選題相當廣泛,涉及綠色發展的基礎理論、應用評價及其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等。在基礎理論方面,如王玲玲、張艷國對綠色發展的概念內涵作了深度探析[3],黃志斌、姚燦、王新等對綠色發展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予以系統剖析等[4]。在評價機制方面,盧強、吳清華、周永章等以廣東省區域評價為例深入探討了工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5],蘇利陽、鄭紅霞、基于綠色生產構建了工業綠色發展績效評估體系[6]。在個案研究方面,的綠色發展思想,綠色發展與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等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和熱評熱議。此外,還有學者對國內外綠色發展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如石敏俊、劉艷艷運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方式對我國58個地級市和25個國際城市的綠色發展進行多維比較分析[7],等等。2.論文關鍵詞統計分析。關鍵詞是論文主體內容的凝練和體現,使用頻率高的關鍵詞表征著某一論域研究的理論聚焦和發展趨勢。但是,有些研究成果關鍵詞存在專指度低、與題目高度重合等問題。筆者整理過程中,剔除與“篇名”高度重合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觀”等,這些詞匯沒有納入統計范圍,關鍵詞統計情況見表5。關鍵詞統計表明,在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和綠色發展思想的指引下,近年來理論界緊扣綠色經濟發展的指數、效率、理念等核心議題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評價研究,并通過模型建構擬定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以綠色技術為支撐,以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為宗旨,致力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綠色增長,確保廣大民眾共享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帶來的綠色福利。(六)關于研究方法的分析。研究方法是開展學術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在研究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方法運用得當有助于提高結論的科學性。基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研究方法作了統計,詳見表6。數據統計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首先,實證研究法在研究中較為普遍,可見該論域研究具有鮮明的實踐指向性。其次,理論闡釋法在綠色發展研究中應用較廣。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運用理論闡釋法的有6篇,運用實證研究法的有4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運用理論闡釋法的有7篇,運用實證研究法的有2篇,運用文獻解讀法的有1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運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如《城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廣州市為例》(黃羿、楊蕾、王小興等)一文綜合運用了案例分析法、模型建構法、實證分析法等研究方法[8]。(七)關于論文作者的分析。基于中國知網引文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第一作者,下同)進行統計分析,作者發文篇數排名情況見表7。基于中國知網數據,87位作者共發表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人均發文量為1.15篇。其中,胡鞍鋼發文最多,共有6篇;趙建軍發文次之,共有3篇;發表2篇成果的有馮之浚、方世南、秦書生、王兵、劉思華、李曉西等6位學者。從作者構成數量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平均作者數為2.39名,其中32%的高被引論文只有1個作者,35%的高被引論文有2個作者,16%的高被引論文有3個作者,8%的高被引論文有4個作者,作者數為5個及以上的高被引論文占9%。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1個作者論文有1篇,2個作者論文有6篇,3個作者論文有2篇,6個作者論文有1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1個作者論文有1篇,2個作者論文有5篇,3個作者論文有3篇,8個作者論文有1篇。數據統計發現,下載次數和引用次數前10位論文中,1個作者論文都只有1篇。這充分說明,我國綠色發展研究基本形成了多作者協作的學術共同體。從作者單位屬性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中,62篇作者來自高等院校,22篇作者來自科研院所,11篇作者來自行政機關,5篇作者來自黨校系統。排名前10位高被引論文作者中,8位來自高等院校,1位來自行政機關,1位來自科研院所;排名前10位高下載論文作者中,7位來自高等院校,2位來自行政機關,1位來自科研院所。可見,高校作者是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主要作者群。從作者單位合作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60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25篇,三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9篇,四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五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課題組共同完成的成果有4篇。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6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3篇,三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中,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的成果有5篇,兩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4篇,七個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有1篇。可見,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以同一單位獨立完成為主,但多單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數量日漸增多。從作者分布區域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廣泛分布于全國各省市區,其中北京作者有52篇,可見北京是國內綠色發展研究的重鎮,這與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其余48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中,湖南、廣東、遼寧作者各有6篇,江蘇、湖北、山東作者各有4篇,四川作者有3篇,江西、吉林、青海、重慶作者各有2篇,其他如安徽、天津、寧夏、云南、山西、廣西、福建等作者各有1篇。數據統計表明,我國綠色發展研究的作者主要來自于經濟發達的省市,區域分布呈不均衡性。(八)關于項目資助的分析。基金項目作為研究經費的重要來源,為研究的有序推進提供了資金支撐。依托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項目資助情況作了梳理統計(見表8)。數據統計表明,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項目資助共計85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6項,占資助項目總數的30.6%。從項目資助的篇數來看,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共有46篇論文獲得項目資助,可見項目資助篇數占比不大。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項目資助論文6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論文5篇;從下載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項目資助論文6篇,其中國家級基金項目資助論文4篇。項目資助與成果質量固然沒有直接關聯,但充裕的經費支持有助于研究者潛心問道、安心治學,繼而撰寫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結論及經驗啟示
(一)研究結論。基于上述八個方面的分析可知,我國綠色發展研究在過去20多年取得了長足進步。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大部分發表在“中文核心”和“CSSCI”等核心期刊,只有11篇成果發表在普通刊物上,被引用次數的平均值為44.6次;高被引論文內容選題主要包括綠色發展的基礎理論、應用評價以及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核心議題,如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等;學術論文的下載次數與引用頻次與期刊級別密切相關,核心學術論文的下載數和引用率往往高于普通學術論文,可見核心期刊更具影響力,因而要充分發揮其在綠色發展研究中的作用。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作者主要集中在高校系統,其作者構成以多作者合作為主,且大都來自于北京、湖南、廣東、遼寧、江蘇、湖北、山東等經濟發達省市,區域分布呈不均衡性。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項目資助篇數占比不大,國家級項目占項目總數不足三分之一。(二)經驗啟示。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細密爬梳發現,作者、選題、傳播途徑是綠色發展研究論文能否成為高被引論文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一,論文作者是關鍵。學術論文能否受關注、被引用,作者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這是因為,研究者對綠色發展研究動態的把握、對研究熱點的捕捉、對核心義理的闡發、對理論前沿的洞察,直接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輻射力。筆者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第一作者職稱和學歷統計發現:教授(研究員)43人,副教授(副研究員)20人,講師4人,博士生8人,碩士生3人,教師1人,黨政干部8人。數據統計表明,高職稱作者63人,占作者總數的72.4%,是我國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的主要貢獻者。這里以下載次數和被引次數第1位的《綠色發展:功能界定、機制分析與發展戰略》的作者為例,略予說明。該文第一作者胡鞍鋼,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咨詢中心主任,中國國情研究的開拓者,2018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近年來,胡鞍鋼教授發表了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多篇學術論文引發廣泛關注并成為高被引論文,如《人口老齡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證據》發表于2012年5月29日,總被引232次[9];《“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涵、定位和實現路徑》發表于2014年4月28日,總被引588次[10];《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發表于2016年1月12日,總被引630次[11]。那么,今后要進一步發揮高職稱作者在綠色發展研究中的主力軍作用,引導他們發表更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要做好初、中級職稱作者群的發掘和培養,確保綠色發展研究后繼有人。第二,研究選題很重要。研究成果可否發表于高級別刊物,能否引發理論界的深度關切,繼而產生社會影響力其根本在于論文選題。論文選題直接決定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有鑒于選題的重要性,研究者要善于把握研究動態、關注熱點問題,找準切入路徑,不斷增強綠色發展研究選題的吸引力和時代感以提升學術關注度,提高論文下載次數,而高下載往往為高被引提供了可能。基于前面對100篇綠色發展研究高被引論文選題的統計分析發現,高被引論文大多聚焦于綠色發展的基礎理論、應用評價以及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文明建設等,這些構成了當前我國綠色發展研究的核心議題。以高被引論文為例,對綠色發展研究內容選題的重要性問題作進一步闡述。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其選題主要包括綠色發展的概念、內涵、思想、功能、機制、路徑、評價等,都是與綠色發展問題密切相關的核心論域。如王玲玲、張艷國的《“綠色發展”內涵探微》一文對綠色發展的結構要素等作了學理剖析,認為綠色發展內涵著綠色環境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政治發展、綠色文化發展等子系統,其中綠色環境是自然前提、綠色經濟是物質保障、綠色政治是制度保障、綠色文化是精神資源,四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發展體系[3]。該文對綠色發展的內涵作了開拓性闡釋,因而受到理論界的高度關注,2012年10月10日發表以來,總被引157次,年均被引26.2次。此外,綠色發展綜述類成果也常常受到理論界關注,進而成為高被引論文,如《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述》(鄭紅霞,,黃寶榮,2013)排在第11位[12],《綠色經濟、綠色發展及綠色轉型研究綜述》(鄭德鳳,臧正,孫才志,2015)排在第18位等[13]。第三,傳播途徑要全面。傳播效能也是學術論文能否成為高被引論文的影響因素。一般而言,在紙質化時代,學術論文的傳播效能相對較低,繼而制約其被引頻次。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實現了網絡數字化發行,這極大地提高了論文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也增加了被引的可能性。為切實增強研究成果的傳播效能,筆者認為要推進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與交流渠道。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要創辦學術期刊網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能終端設備的應用普及,網絡已經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和發送習慣。學術期刊要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必須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推動學術期刊的網絡化轉型。從被引次數前10位論文來看,論文刊載的7種期刊都創辦了專業期刊網站,其中《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中國社會科學》《當代經濟研究》《企業經濟》《理論學刊》等期刊可以從中國知網文獻數據庫直接打開界面,便于作者、讀者登陸訪問。二要推出網絡優先出版業務。所謂網絡優先出版業務,是指學術論文被某期刊定稿錄用后,先于紙質版期刊出版前優先在中國知網推出網絡首發。網絡優先出版的優勢在于,讀者通過搶先閱讀數字版有助于擴大論文知名度和影響力,繼而為高被引提供可能性。如《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近年來積極開展網絡優先出版業務,其復合影響因子位居高校類CSSCI來源期刊榜首。該刊錄用的《論的綠色發展觀》(康沛竹、段蕾)擬刊于2016年第4期(8月出刊)[14],但2016年5月6日即完成網絡首發,極大地提高了論文的下載量和被引率。三要豐富論文傳播載體平臺。學術論文不是在真空中傳播的,它需要一定的載體平臺推送給廣大讀者。這要求我們必須豐富論文傳播的載體平臺,在確保紙質版發行的同時,積極拓展其網絡化傳播渠道。目前,我國建立并完善了期刊網絡文獻數據庫,其中官方數據庫有中國知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商業數據庫有龍源期刊網、萬方數據、百度學術、維普網、新浪愛問、道客巴巴、豆丁網、愛學術等。這些文獻數據庫不同程度地豐富了文獻傳播渠道。
- 上一篇:案例教學法在會計教學的作用
- 下一篇:項目教學法在高職實驗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