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2:2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貨幣金融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貨幣金融論文

篇1

貨幣供給與貨幣總量

1.貨幣供給是指在現代信用體系下,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供給由其銀行體系的負債所構成的。具體來說,在同時滿足資金來源主要是存款和資金運用主要是貸款的金融機構就是銀行,當代的銀行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中央銀行的現金發行是它的負債,商業銀行的存款是它的負債,即是由中央銀行發行的現金貨幣和商業銀行的存款貨幣構成。貨幣總量涉及兩個概念,一個叫貨幣存量,一個叫貨幣流量。存量是指在一個時點上的貨幣供給量,貨幣流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貨幣流通總量,貨幣存量和貨幣流量之間的關系是流量=存量*貨幣流通速度,一般來說流量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來定的,經濟發展越好則流量越多,是較為穩定的。而存量在一定的情況下的貨幣流通速度會加快,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加快了,整個社會會對貨幣的存量下降,存量是一個相對變動的概念。在通貨膨脹的情況系啊,物價上漲飛快,會導致整個社會所需要的貨幣單位增加。、2.商業銀行通過推出新的金融工具,能夠吸收更多的資金存入銀行,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更多的存款貨幣。原來的活期存款是沒有利息的,通過金融創新新型存款款如Nows——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新型活期存款是用支付命令取代了原來的支票,同時銀行要為它支付利息,這樣廠商及個人就愿意到銀行開這種賬戶使銀行的存款貨幣總量擴大。但與此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狹義貨幣原來主要是為了滿易支付的需要,本身是不增值的,但現在這種新型的活期存款推出來后,導致狹義貨幣的定義不再像以前那么純粹。金融創新使得貨幣的定義或貨幣的層次遭到混亂,也對貨幣的總量發生影響。在現代這樣一個金融創新時代,貨幣的研究變得更加復雜,貨幣政策的制定面臨的難度也就更大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層次劃分是M0=流動于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如我們口袋里的硬幣、紙幣,家里面、企業中存放的現金.等等;M1=M0+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只有商業銀行可以接收);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與多倍收縮

1.原始存款是指以現金和支票方式存入銀行的活期存款,現金是流通中的現金,存入銀行表明銀行存款的凈增長,支票是每個企業它所得到的買方所支付的支票方式,代表著一定的貨幣數量,活期存款是為了滿足購買、支付、交易的需要。派生存款是由于銀行提供貸款或銀行參與投資所衍生出來的存款。銀行的派生存款的產生是需要些前提條件的,它不僅僅是因為有投資、貸款這些因素,還受到銀行存款準備金和存款準備金比率的限制。銀行存款準備金是指為了防止銀行在緊急關頭流通性不足導致不發應對客戶的提存,使銀行被擠提的問題。中央銀行規定各家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后都要繳,一部分的存款準備金,使得在出現上述問題時,中央銀行能來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幫助商業銀行通過難關。存款準備金通常它只是吸收存款當中的一部分,當存款準備金占存款比例較高時,這個經濟體中銀行的可用資金相對比較少了,當存款準備金占存款比例較低時,這個經濟體中銀行的可用資金相對比較多了,這個存款準備金的高低就成為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可以運用資金多少的手段。當中央銀行覺得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的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當中央銀行覺得經濟疲軟,通貨緊縮的壓力比較大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2.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需要假設整個銀行體系由一個中央銀行和至少兩個商業銀行構成,中央銀行規定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為10%,商業銀行只有活期存款,沒有定期存款,商業銀行并不持有超額準備金,銀行的客戶得到貸款后沒有提取現金。在這些假設條件后,假設存入甲銀行活期存款一萬元,繳納存款準備金1000元,剩余的資金甲銀行全部用于貸款,也就是負債一萬元,資產一萬元。甲銀行提供貸款9000元給客戶,客戶將所取得的貸款又存入另一家銀行乙,乙銀行的9000元是從甲銀行的貸款轉化而來,這9000元就是派生存款。但無論是原始存款還是派生存款都需要交納存款準備金,乙銀行交納準備金900元,剩下的8100元又用于貸款。這樣就商業銀行一方面吸收人們的原始存款,另一方面通過它自身的業務,它能創造出更多的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加上派生存款就構成了銀行可以運用的資金,也是銀行可以向社會提供的貨幣資金。所以,商業銀行是貨幣供給最重要的一個機構。而存款貨幣的多倍收縮與存款貨幣的多倍擴張的演變情況剛好相反。金融理論的研究范式隨著相關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革新。系統科學能夠全面有效解決非線性、復雜性、動態性問題,20世紀80年代系統科學理論逐步應用于金融研究中。為發展金融理論、指導金融實踐,有必要構建完善的系統科學范式下的金融理論體系。系統金融理論采用非線性、復雜性和系統動力學的方法,能夠更加準確地揭示金融系統的演化規律,因而較現代金融理論和行為金融理論更加接近于實際情況,是金融理論研究范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文作者:蘭琳工作單位: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篇2

1.擴大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背景下,中國政府為了應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中央政府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投資救市計劃。為了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政府放松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約束,擴大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同時加大對“三農”、重點工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消費信貸。這一政策使2009年全年各項貸款新增9.5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4.69萬億元,并且這一規模在不斷擴大。2.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作為國際貿易中主要結算貨幣的美元和歐元的匯率都經歷了大幅波動,我國企業與很多貿易伙伴國企業均希望可以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來規避風險。2009年,我國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以及東莞5個城市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通過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截至2013年底,我國跨境結算業務規模已經是當初試點時期的800多倍。根據匯豐銀行預計,人民幣在2015年將成為全球三大跨境貿易結算貨幣之一。3.新增常備借貸便利工具我國央行在2013年開始利用一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簡稱SLF),在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出現短暫性波動時選擇性運用。這種貨幣調控新工具的特點是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與金融機構進行定向交易,交易對手覆蓋范圍廣,主要為政策性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常備借貸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發放,信用評級較高的債券、優質信貸資產等均可作為抵押品,有時也可采取信用借款等方式進行發放。這種政策工具期限一般為1~3個月,利率水平是根據貨幣政策調控需要、引導市場利率的需要等因素進行綜合確定。

二、效果評價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人民銀行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規貨幣政策,包括近期使用的常備借貸便利政工具,對于我國貨幣政策非常規工具對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

(一)金融市場方面央行的貨幣政策非常規工具使基礎貨幣大幅增加。投資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貨幣投放。政府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有利于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并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與此同時,在中央財政資金投放不到4千億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投放達到了11萬億元規模。在銀行借款主體結構中,地方政府融資貸款規模迅速擴張。截至2009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平臺貸款額達7.38萬億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3萬億。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到2013年6月末,我國政府性債務余額已經超過30萬億,其中全口徑地方政府性債務共17.89萬億。這些新增信貸規模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可能成為銀行業不良信貸資產的隱憂,盲目投資和資金的低利用率現象也會造成資源的相對短缺和供給的相對不足。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加快了我國經濟復蘇,帶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我國自2013年初創設常備借貸便利以來,央行通過綜合運用常備借貸便利工具來管理流動性,已收到了顯著成效。在貨幣市場受到沖擊出現短暫的波動時,通過利用常備借貸便利進行金融市場的調控,帶動了實體經濟發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可以得到央行提供的流動性支持,這也順應國家對宏觀調控的要求。在金融市場上利用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有利于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供給,有助于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從而可以防范金融風險。

(二)宏觀經濟方面據統計,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逐步回升,政府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有效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同期,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50%。2010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1.1%,比2009年同期高出3.7個百分點,2013年我國在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7.7%的增長。說明通過使用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可以拉動經濟的增長其重要作用是要避免出現通貨緊縮。但隨著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快速恢復以及此前國家出臺的擴張性政策,政府的四萬億投資以及銀行系統信貸投放,我國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過剩現象,從2010年開始進入新一輪的通脹期,我國的CPI平均值為3.8%,2011年3月至10月這8個月的CPI都超過了5%。由以上數據可知,政府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對于減緩通縮壓力的效果不明顯。

隨著政府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且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通信和城市公共事業等就業彈性較低的行業,刺激就業增長的效果也不顯著。2008年,由于受到國內自然災害頻發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挑戰,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尤其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企業用工需求減少,失業人數大幅增加。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結合的四萬億救市投資計劃以及央行面對危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短期上沒有緩解就業壓力。

篇3

[關鍵詞]金融穩定;貨幣穩定;關系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86

金融穩定和貨幣穩定是國家經濟宏觀調控的關鍵,對國家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金融穩定與貨幣穩定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因此在貨幣穩定的階段,金融也相對地存在一些穩定的因素,同理,當貨幣不穩定時,金融也會出現大幅度的變動,這對于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極其緊密的影響。這個時候,就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知識方面有充分的認識,在面對這樣的金融變動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各級政府在發生金融變動時更應該保持冷靜的思考,并在宏觀調控政策上進行相應的改革,以保證金融與貨幣的共同穩定。尤其是現在我國一些金融概念和經濟觀念依然很缺乏,所以我們必須要深入學習和運用這樣的經濟觀念和知識體系,以保證我國的經濟情況運行良好。

1金融穩定和貨幣穩定

11金融穩定的概念

雖然我國的金融業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對于“金融穩定”一詞并沒有什么確定的概念,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情境詞匯。一般而言,“金融穩定”是指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的浮動很小,相對維持在一個確定的數值上,不會出現太大的變動,金融業持續有序發展。“金融穩定”是一種狀態,在經濟運行的情況下,不會造成經濟發展的阻礙。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穩定”這個詞語在西方的經濟體系中同樣也沒有相對完整的結構解釋,這說明,“金融穩定”依然是國際經濟世界領域正在研究的一個方向。目前,對于“金融穩定”一詞的解釋,西方世界是從金融脆弱和金融不穩定兩個方面來進行定義。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一共出現了100多次,每一次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促使金融穩定有序發展是每個國家銀行的核心內容,這關系到各個國家對于經濟發展的狀況。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經濟飛速發展,金融體系面臨著極多的挑戰,稍有不慎,可能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維護我國的金融穩定也是當前應該重視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從另一個方面說,金融波動是很難預測的,就目前來說,這樣的金融波動檢測都是不具有普遍意義上的統計規律的,通常在金融市場上我們會看到這種情況:從直觀上看金融處于穩定沒有波動的狀態,顯然金融處于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但想不到的是,實際上金融市場已經受到了沖擊、出現波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金融穩定”確實是一種很復雜的狀態,難以界定。反正至今為止沒有一種統一的標準能夠界定“金融穩定”。眾多金融研究者在孜孜不倦地進行著探討,他們希望通過金融穩定的定義來確定金融現狀,從而明確金融與貨幣的關系,從而對經濟做出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的向前發展。

12金融穩定的特征

一般來說,金融穩定的特征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全局性、動態性、效益性。全局性是指金融穩定的中央銀行對于整個金融體系穩定的全局把握,因為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統籌把握著整個國家銀行,所以相對應的職責就更大,簡單來說,中央銀行要保證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有序發展,中央銀行甚至是金融體系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高度關注銀行行業的發展狀態,掌握市場上金融機構的發展,尤其是那些起決定性作用的金融機構,同時注意防范市場危機,這就需要金融產業具有寬廣的前瞻性,能夠及時地采取科學的措施保證金融體系整體發展;動態性是指金融穩定的不可確定性,上文就已經提到過,金融穩定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會隨著經濟發展程度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只有一個國家和地區有相對健全的金融機構、有序的金融市場以及有效的市場監管等眾多因素相互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發展,才能使金融行業呈現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才能漸漸地形成一個系統的金融體系,以此來適應不斷發展變化,也不可預測的金融態勢;金融穩定的效益性是指金融市場的變動能夠帶來福利的改進,甚至可以這樣說,金融穩定的效益性是一種增加效益下的穩定狀態。它的具體內容是指社會的各個部分的資源盡量達到最優配置,形成整體系統的最優選擇,這樣才能最好地實現國家金融系統的穩定。在資源優化配置基礎上的金融穩定是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具有較好的市場競爭性和良好的市場效益,其本質是在金融市場不穩定的風險下,國家為了減少風險的發生造成嚴重后果,實施的一種減少風險后果的福利政策。

篇4

(遼寧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遼寧 鞍山 114051)

摘 要:電子商務的普及,使得電子貨幣即將取代傳統貨幣成為主要交易支付手段進入人民日常生活的步伐不斷加快。本文首先將電子貨幣與傳統貨幣相比,闡述了電子貨幣的特點。其次,根據電子貨幣的特點從五個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風險,在此基礎上加強對電子貨幣的風險防范措施,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強風險控制已是金融體系國際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最后,對電子貨幣風險防范具有的深遠意義進行總結。

關鍵詞 :電子貨幣;風險;意義

中圖分類號:F8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0-0135-02

1.前言

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金融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人民的生活正進入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即電子商務時代,而電子商務的發展必須依托電子貨幣的存在,電子貨幣作為金融電子化的產物,已逐漸取代傳統貨幣成為經濟交易的主要媒介,以電子支票、電子錢包、信用卡等為代表的電子貨幣逐漸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的必不可少組成部分。電子貨幣較傳統貨幣相比提高了效率,解決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差距。而電子貨幣在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一系列風險也應運而生。因此,加強電子貨幣風險防范的步伐越來越迫在眉睫。

2.電子貨幣存在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

隨著電子商務進入人民生活各個領域,電子貨幣由于其實用簡便、安全迅速等優點而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同時一系列的風險也隨之而來。[1]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電子貨幣的風險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有:技術性風險、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和利率風險。

2.1技術安全性風險及其防范措施

電子貨幣是一種特殊的網絡產品,在網絡虛擬金融環境中電子貨幣的控制工作是由電腦程序和軟件系統完成的,而開放網絡的設備和程序及其復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故障都可能對電子貨幣的支付和流通造成威脅。[2]電子貨幣的技術安全性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電子貨幣容易因為系統本身的失誤而造成風險,如計算機失靈、管理及控制系統缺陷引起的風險;由于系統突然中斷、網絡黑客、數據丟失而造成的風險。此外,計算機病毒干擾和破壞電子支付系統的正常運行或數據,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另一方面,電子貨幣不同于傳統貨幣,由于電子貨幣的產生依附于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金融系統,并且電子假幣在技術上與電子真幣幾乎完全相同,所以只要掌握了電子貨幣關鍵的編碼技術和數據機密,以假亂真起來就輕而易舉了。[3]

針對技術安全性風險,發行者應該在開發電子貨幣之前要對其技術性、安全性進行可行性分析。建立合理有效的內部風險控制系統和電子貨幣識別制度,,使其能夠識別潛在的技術安全性風險,防范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犯罪、黑客入侵等,確保信息的完整性,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提供安全可靠地電子貨幣產品,實現電子貨幣的合法交易、安全支付。并建立一定的防范緊急事件的計劃,在發生系統中斷、數據丟失等狀況時,能夠及時處理進行數據恢復、數據代替處理等。

2.2流動性風險及其防范措施

流動性風險是指電子貨幣的發行者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滿足消費者的結算要求時所造成的風險。流動性風險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風險的大小與電子貨幣的發行規模和數量以及價格有關,發行規模越大,數量越多,未用于結算的金額越多,發生流動性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時還與市場和其他風險的大小有關。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行者出現信譽或資產不足等問題,就會動搖電子貨幣持有者對電子貨幣的信心而要求贖回,如果發行者不能等價贖回其發行的電子貨幣,或者缺乏足夠的清算資金等就會有損失慘重,甚至破產的可能。

針對電子貨幣的流動性風險,發行者應該事先進行電子貨幣的成本和收益分析,確保實施管理和內部控制程序,擁有一定比例的準備金和充足的資本。

2.3信用風險及其防范措施

信用風險與公眾對電子貨幣的信任程度有關,發行主體要發行電子貨幣必然會吸收社會公眾的大量預付資金,此時如果社會公眾對電子貨幣是否能運營下去產生懷疑,電子貨幣的流通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這樣的經營模式容易形成違約收益與違約成本發生背離的風險。這類信用風險可能源于網絡金融系統和電子貨幣本身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并在消費者心中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也可能源于客戶,客戶并沒有對電子貨幣有足夠的了解,以及出現問題是否有可靠的保障。[4]

針對信用風險的防范措施,發行者為了維護消費者對電子貨幣的信心和減少商家的損失,應該建立電子貨幣的損失擔保和其他損失分擔機制。建立發行主體的資格準入制度,只有達到一定的資金數額才可發行電子貨幣,并根據發行電子貨幣的數額繳納一定的損失準備金,避免人為放大社會信用規模從而產生的信用風險。

2.4法律風險及其防范措施

當前由于網絡金融立法相對落后和不健全、不完善從而導致電子貨幣出現的交易風險。電子貨幣在我國正處于初級階段,各類法律法規正處于探步的階段,[5]并沒有明確規定非銀行機構發行電子貨幣的法律文獻,由于發行主體的不明確性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作案而逍遙法外。法律風險通常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商業法規的不健全而引起的當事人權利義務不明確而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是由于電子貨幣操作系統中有關監管規定不確定帶來的風險,由于電子貨幣的匿名性、虛擬性使洗錢、逃脫等犯罪行為屢見不鮮。

針對法律風險的防范措施,國家應當建立健全電子貨幣的法律法規,限制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6]允許私人部門發行電子貨幣,但發行主體必須是銀行,這樣現存的關于銀行監管制度的法律仍然可以適用,等關于電子貨幣的法律漸漸成熟,可以允許信息企業與銀行合作開發電子貨幣,但一定要經過事先批準,達到一定的最低資金標準,并且具有健全的經營機制和規章制度,以增強我國電子貨幣的覆蓋范圍和國際競爭力。

2.5利率風險及其防范措施

利率風險是指由于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而給電子貨幣的發行機構和商業銀行造成損失的風險。[7]利率的變動速度加快是由于電子貨幣在互聯網上的快速流通導致的,使資產相對于負債可能發生背離,從而使發行者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可能承擔相當高的利率風險。

針對利率風險,一方面,電子貨幣的發行機構應當設立一項利率準備金,這項準備金可以包括由于實際利率變動而引起的額外收益和損失,類似于銀行的壞賬準備,可以彌補發行者因利率變動而遭受的損失。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將電子貨幣等同的資金和負債進行匹配,以降低全部或部分資產所面臨的利率風險。

3.防范電子貨幣的重要意義

迄今為止,電子貨幣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一種電子貨幣是普遍被人們所接受的,各個國家或領域對電子貨幣的監管制度也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只依賴于原有的關于銀行制度的規定。但電子貨幣發展的十分迅速,應用日益廣泛,人們對電子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由于金融監管水平的有限,因此,對電子貨幣風險的防范具有重大的意義。

3.1 有利于確保商業銀行資金安全

隨著電子商務發展和網絡銀行的出現,以電子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頻率越來越快,因此,防范電子貨幣的風險,確保電子貨幣的安全已成為電子貨幣者發行機構和商業銀行的主流。傳統貨幣向電子貨幣的發展使得商業銀行由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方式向信息化、電子化轉換。與此同時,更是出現了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高技術犯罪,不必親臨作案現場,只需利用電子技術、網絡入侵等途徑達到犯罪目的。然而由于電子貨幣的匿名性、虛擬性,使得很多犯罪行為證據極少,很難追蹤,因此,電子貨幣的發展勢必會給商業銀行帶不可小覷的影響,如果忽視電子貨幣的風險及其防范措施,必然會給商業銀行帶來資金的損失。

3.2 有利于確保電子商務等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

電子商務是運用現代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依托開放式的國際互聯網在各國或各個領域內進行商業交流、營銷宣傳、以及支付結算等經濟交易的電子交易方式和相關服務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本身就與電子貨幣息息相關,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只有保證了電子貨幣的安全性、保密性,才能在電子商務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因此,加強電子貨幣的防范風險在電子商務中顯得尤為重要,使得金融交易順利進行。

3.3 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保證社會穩定

電子貨幣已經成為商業銀行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貨幣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已經建立了十分密切的關系,如信用卡支付業務、淘寶幣、QQ幣、新出現的比特幣等在人民生活中已經逐漸代替了傳統貨幣。電子貨幣的應用減少了傳統貨幣的流通,加速了資金周轉與流動,提高了服務的質量與效率。由于電子貨幣的安全性與貨幣流通的安全性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機密相關,所以防范電子貨幣風險是勢在必行的,這關系到金融界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保證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維護公眾對電子貨幣的信心。[7]

4.結語

電子貨幣具有傳統貨幣之外的優點,但由于其自身的特點以及發行主體的多樣性,電子貨幣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另外由于電子貨幣正處于起步階段,這就對現存的銀行監管制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國際上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完善銀行監管制度,目前我國正在探索中,建立一套完備的法律制度防范電子貨幣存在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曹協和劉春梅范靜我國電子貨幣發展的風險與對策[期刊論文]南方金融2009(1)61-63.

[2] 王瑞花基于AHR的電子貨幣風險研究[期刊論文]中國管理 信息化2009,12(3)95-98.

[3] 鐘源朱方策電子貨幣風險分析及其央行監管的影響[期刊論文]青海金融2010(13)28-30.

[4] 李靜電子貨幣風險的超前防范措施[期刊論文]濟南金融 2001(6)59-60.

[5] 王倩紀玉山電子貨幣對貨幣供應量的沖擊機應對策略[期刊論文]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4)121-122.

[6] 吳禮斌電子貨幣的風險管理及法律監管[期刊論文]電子商務 2009(4)56-61.

[7] 徐文輝電子貨幣的風險防范[碩士學位論文]西南財經大學1999 14-16.

[8] 姜立文胡玥比特幣對傳統貨幣的理念的挑戰[期刊論文]南方 金融2013(10)31-36.

[9] 杜延慶貨幣電子化的風險及防范[期刊論文]統計與信息論壇2002,17(2)41-45.

篇5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學》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樂之,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篇6

[摘要]《國際金融》是一門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課程,內容龐大。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問題,并學會運用基本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摘要]國際金融理論教學課堂討論

《國際金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科學。從《國際金融》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等方面看,該課程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特點。對這些特點的把握是搞好《國際金融》教學的基礎。

第一,課程內容豐富。從知識結構上看,《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關國際收支方面的問題。例如,國民收入賬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賬戶及其編制;國際收支口徑及探求改善國際收支的各種理論等。二是匯率問題。它主要闡述匯率的相關概念、匯率政策的概念及匯率形成機制、外匯管制的概念、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演變及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內容。三是國際金融市場及國際資本流動問題。四是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問題。五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危機等方面的問題。上述研究內容使得《國際金融》的研究和教學口徑寬廣,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第二,課程的知識綜合性和關聯性強。從《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看,該課程同其它一些學科有著緊密地聯系。一是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例如,國民收入賬戶的推導、新劍橋學派和貨幣學派的國際收支理論、乘數理論和吸收分析法、匯率形成機制中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論都必須以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作為基礎。二是貨幣銀行學中的系列理論。例如,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應理論、利率理論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學科。例如,《國際金融》要用到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原理;對《國際金融》原理的闡述還要涉及到一些初級的高等數學知識。因此,要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具備較好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

第三,課程的內容更新速度快。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例如,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新變化、WTO背景下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問題、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和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和升值壓力等熱點和核心問題。

上述這些特點要求《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必須在精確地闡述國際金融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理解、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國際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國際金融乃至整個國際經濟領域的發展新動向,密切關注我國對外金融活動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這體現在教學中,必然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基礎理論的講述、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等。讓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其學習國際金融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課堂理論教學

作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采用順序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1.順序法

是一種把相關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于具有一定順序的內容,如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時間順序)、國際結算(操作順序)、經濟事件的影響(空間順序)等。

2.比較法

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羅列比較。如國際金融機構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就可以用比較法來對四大全球性機構及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比較說明。

3.引導法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如在講解教材中的三角套匯問題時,在按教材講清了三角套匯的基本思路后,引導學生使用另一條套匯路線去套匯,但套匯的結果是虧本。學生陷入迷惑:如何套匯才能賺錢?經過思考,發現關鍵在于正確選擇賣點:選對賣點,賤買貴賣,盈利;選錯賣點,賤賣貴買,虧損。

4.自學與教學相結合

幾乎所有國際金融教科書中,都有兩章分別論及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許多歷史資料及發展的淵源,如果由教師講學生聽,常常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較好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設計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學。如國際金融機構有何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最后由教師做總結,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重點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二、運用網絡教育技術,組織教學

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網絡技術實施課程教學,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把網絡教育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建立課程網頁

主要包括教材(教參)選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包括教學進程)、章節要點輔導、章節練習、作業布置、答疑,還可以包括教學建議,熱點討論等內容。前三項為常駐內容,其他內容可隨著教學進度進行更新。課程主頁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網絡支持服務,也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基本的教學條件;二是可以增加教學透明度,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目標一致,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三是建立了師生網上交流的綠色通道。

2.進行網絡交流

學生在教材自學和網上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學習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可通過課堂面授由教師點評,但這往往會受時效的限制。通過網絡就可解決這個時效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收到大量的學生郵件,內容不一定局限于課程,還有很多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問題。網絡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教與學的協調奠定了基礎。

3.進行網上教學。

經濟類課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變化快,政策性、經濟性因素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較大。在國際金融中,匯率的變化、存款利率的變化,以及不可預期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對國際金融產生影響。如伊拉克戰爭就引起了油價變動——以石油為原料的商品的價格變化——匯率風險;美國出兵使國內經濟發展受影響——美元匯率變化,等等。網絡教學使信息零距離,可以為我們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三、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實踐教學不能單純地以實驗、實習去理解,特別是《國際金融》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的途徑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實驗、實習以外,還應該包括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參觀等形式。也就是說,除了課堂理論講述外,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1.案例教學法

篇7

關鍵詞:貨幣流量;分析性框架;中國實踐

一、貨幣流量核算的產生及發展

1947年1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柯普蘭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了論文《通過美國經濟跟蹤貨幣流通》,引起了經濟學界的重視,該論文標志著貨幣流量核算的誕生。科普蘭將貨幣流量界定為通過“主要貨幣循環”的交易產生的貨幣流,而不包括諸如銀行間的支票結算等等此類的不使用實際貨幣的“技術易”。

科普蘭之后的幾十年中,有關貨幣流量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向展開:一是貨幣流量賬戶的深化與拓展;二是貨幣流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貨幣流量賬戶主要涉及到相關數據特性的確定和統計框架。比如如何區分貨幣流量和存量、如何對經濟部門進行歸類、如何進行資產的分類和估值,以及如何在統計上確定凈額的程度等等。對于不同國家貨幣流量數據的可得性問題,Heth作了較全面的考察。對于貨幣流量與資產和負債存量的一致性、金融資產凈持有的一致性,Stone、Barker、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等作出了貢獻。而且,為了提高其準確性和學術研究的價值,以及利于政策的制定,貨幣流量賬戶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改。

貨幣流量分析體系主要有三個基本命題,一,貨幣支出流量形成分析期內的社會總需求,進而決定分析期內的名義總收入;二,可貸資金的供求流量決定了均衡利率水平;三,在進行任何支出之前,經濟主體手中必先持有貨幣。

貨幣流量核算的前提是進行貨幣流量的統計,在準確的貨幣流量統計的基礎上進行貨幣流量的分析,因此貨幣流量核算包括兩個框架:統計性框架和分析性框架。以下我們將主要對貨幣流量核算的分析性框架進行詳細闡述,并分析其在中國的實踐狀況。

二、貨幣流量核算的分析性框架

自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貨幣存量分析法已成為貨幣經濟學研究的主流方法,但由于這種方法在處理一些貨幣政策的應用問題方面總是表現出一些致命缺陷,所以對貨幣流量分析的討論就沒有停止過。而且,該討論涉及到極具實踐性的貨幣政策操作問題,這是由于究竟應關注流量還是關注存量,關系著貨幣政策的成功與否。

貨幣流量核算分析側重于對流量的分析,其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強于貨幣的存量分析方法。存量方法由于用貨幣供需代替了資金供需,因此不能把對金融體系的考察納入其中。這導致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這不能適應貨幣供給與金融過程的交織境況,但是隨著全社會流通貨幣的主體變為銀行負債,貨幣供給數量變化受金融過程的影響加大。就像有些研究者所指出的,主流貨幣存量分析是存在兩大缺陷的:一是受貨幣內生的限制,二是很難考察金融過程。但是貨幣流量分析方法卻是可以克服這兩大缺陷的。

金融體系是貨幣流量分析框架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在貨幣流量分析中考察金融機構的行為和貨幣供給變動這兩者的影響。在初期,貸款供給將等于公眾儲蓄、企業從前期消費中提取的固定資本折舊和持有的流動資本、與上一期持有的閑置貨幣相比本期閑置余額的凈減少和銀行在本期新創造的凈貨幣之和。貸款需求包括融通本期凈投資的需求和維持或重置資本支出的需求。利率是使貸款供需相等的宏觀經濟指標,通過利率的傳導機制,可以使得消費、投資與貨幣存量協調發展。貸款供給中的公眾儲蓄與貸款需求中的融通本期凈投資的需求相加可得到本期計劃總儲蓄,貸款供給中的企業從前期消費中提取的固定資本折舊和持有的流動資本與貸款需求中的維持或重置資本支出的需求相加可得到本期計劃總投資支出。由可貸資金理論得到利率決定方程式簡便形式:本期計劃總儲蓄+閑置貨幣需求的凈變化+新創造的凈貨幣=本期計劃總投資。以次為基礎對貨幣需求這一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后,就可以得到相對系統的貨幣流量分析框架。

可以看出,隨著金融體系的快速發展,經濟主體手持資產的主要形式已變為金融資產的形式,這說明,居民手中持有的相當大部分的貨幣資金始終在金融系統中循環。在這種情況下,居民持有貨幣或者其他金融資產的行為就不會對貨幣的循環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除非金融體系不能通過貸款或購買證券的形式再將這些資金重新投入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在經濟主體貨幣窖藏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的同時,金融窖藏卻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金融窖藏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導致對貨幣循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三、貨幣流量核算之中國實踐

我國的貨幣流量核算包括人民幣和外幣金融業務的全部內容。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國內貨幣、信貸受國際收支的影響越來越大,大量的外資引進,大量的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對外發放債券和貸款。可以看出,國際收支、匯率與國內貨幣、信貸聯系緊密,從這些指標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把握宏觀經濟的發展變化過程是制定正確的貨幣政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對外公布的數據已由單一的貨幣供應量擴展到包括存款性公司概覽、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在內的20類數據,為貨幣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然而在現階段我國的貨幣統計仍面臨著兩個棘手的問題:一是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的調整問題。我國在1994年首次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并于2001年和2002年兩次對其進行調整。在當今經濟、金融因素不斷發展與變化的形勢下,如何科學地對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進行及時的調整這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CGMFS(2008)已經明確提出電子貨幣這些新興金融產品的貨幣層次歸屬問題,然而我國當前貨幣統計口徑仍然較窄,只反映到M2層次。因此,有必要加快對多層次的貨幣供應量豐富和完善,以滿足政策目的與其他分析目的的要求。二是貨幣統計的定位問題。我國當前的貨幣統計是以存量為主的核算范式。從我國貨幣政策的運用來看,自2002年以來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存量)來調控的宏觀經濟運行的效果甚微,中國人民銀行自2004年不得不重新啟用直接調控信貸總量(流量)的老手段。這種情況的出現實際上已經要求我國貨幣統計工作應該從以存量為主的模式轉向存流量結合的模式。

想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貨幣流量核算體系,不僅不能脫離現有的現金統計和銀行信貸情況,而且還需要根據當前的宏觀金融監管的要求,對現有的統計制度進行改革,改進統計指標體系,建立新的綜合分析的框架。(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

4參考文獻

[1]聶富強、崔名凱、郭永強.《貨幣與金融統計編制指南(CGMFS2008)》的比較與思考[J].統計研究,2009,(9)

篇8

論文摘要:金融創新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金榮等經濟學家就提出了金融抑制對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并提出了金融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建議,它對金融業及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金融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金融創新也有它的負面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它的積極的正面的對金融業影響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三方面探討了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正面影響,供大家參考。

一、金融創新對金融機構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升了金融業發展能力。金融創新不僅僅是在業務發展、機構放大、就業增長和素質提高方面對金融業的發展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還由于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增強,把金融機構的資本擴張能力和現代化的設備水平的提高帶動起來。也許更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創新還推動了金融產值的快速增長,促使一個國家的第三產業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迅速上升,為第三產業和GDP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2.金融創新能力提高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組織創新促使金融機構紛紛有新的成員加入,促成了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模式;金融工具創新、金融業務創新使傳統的金融措施對顧客的吸引力降低,造成利潤逐漸下降。所有這些,都強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

3.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機構對經營風險的抵御能力。金融創新的這種影響,主要通過金融機構對具有風險轉移功能金融工具的使用體現出來。例如,浮動利率債券或浮動利率的票據,這種建立在傳統金融工具的特點的基礎上的金融創新工具,能促使金融機構降低籌資利率風險。

二、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1.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金融工具的創新豐富了金融市場的交易品種,導致金融市場接納的金融資產的品種不斷增加。各種類型的債券陸續出現,特別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序列已經延長,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技術也越來越強。從衍生產品的組合設計來看,也可以看作是花樣翻新,不但有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嫁接,如外匯期貨,債券期貨、股票期貨等;還有衍生工具之間的搭配,例如期貨期權,換期權等兩種金融衍生品組合而成的“再衍生工具”。此外, 還有對基礎衍生工具的參數和性質進行重新設計后產生的創新衍生產品。

2.金融創新促使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證券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證券發行融資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過了銀行貸款,具體表現為銀行貸款的數量急劇下降、循環國際證券急劇上升。二是商業銀行作為重要的微觀金融主體,資產和負債越來越證券化。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中有相當多證券資產的形式存在,商業銀行成為重要的國際證券市場的投資者。此外,商業銀行貸款資產也實現了證券化。至于負債債務證券化,是指銀行更注重通過發行浮動利率債券和長期債券基金,而傳統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資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業銀行不僅作為國際證券市場的發行者,還參與國際證券業務的經營,成為新發證券承銷機構。

3.金融創新促進金融市場一體化。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快金融創新國際資本的流動,促進國際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促使一體化程度加深。一些創新的金融工具在國內金融市場或國際金融市場問世以后,交易規模迅速擴大并且快速向全球金融市場發展,而這又在客觀上要求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慣例、市場交易價格和投資回報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基本一致,從而促進了不同的金融市場之間的關聯度改善。二是金融衍生工具不僅為金融主體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提供了有效手段,因為相同的貨幣的浮動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間、不同貨幣的利率之間存在差異,并對金融主體套利投機收益和套匯收益提供了可能。三是一些創新金融工具或衍生工具的交易, 本身就要以多個金融市場做依托,是一種跨市場的國際性金融交易。

三、金融創新對金融制度的影響

1.金融創新模糊了融資邊界。金融創新使得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而導致融資體制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學原理,間接融資是指以銀行作為信貸中介的資金融通資行為,而直接融資則是籌資人和投資人沒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機構直接融資。至于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融資期限的分類則作為主要的客觀標準。融資期限不超過十二個月期限的市場為貨幣市場,反之為資本市場。這樣來解釋這種融資制度相關的四個基本概念,在不同類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書中似乎已經成為規則得到了一致的認可。然而,金融創新將使這些劃分標準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2.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制度的變遷。金融創新促進國際貨幣一體化的進程。歐元的開始使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歐元貨幣制度創新推出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歐元制度是一種不與國家權力相聯系的創新的貨幣制度。在人類的歷史上的貨幣統一,基本都是以統一主權作為前提和條件。而歐元作為一個超國家組織的產物,是在國家主權分立的情況下實現的貨幣整合,也就是歐元體現的貨幣的統一,是超越國家主權的限制,與國家主權統一相分離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歐元的開始使用不僅推動了貨幣制度創新,還對傳統的金融學的貨幣制度理論提出了挑戰。其次,歐元是符合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和貨幣形式出現的一種創新。貨幣制度創新,不僅包括深化金融體制演化和貨幣形式的發展演變,也包括總體貨幣制度不變下的貨幣一體化。

四、結論

總之,金融創新對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為金融業的工作人員,只有認真研究、趨利避害,才能極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柯健.金融創新的風險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06) .

[2]劉志海,王睿.淺論金融創新和金融風險的關系[J].金融經濟,2006,(02).

篇9

關鍵詞:國際經濟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

一、 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經濟面臨諸多問題,國際金融體系日益失衡,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如何去規避主要匯率波動給中國帶來的風險,如何去更好的參與世界貨幣體系的重新構建是我國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要了解當代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狀況,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參與到多邊金融體系治理中。

二、 當代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1. 資本跨境流動規模日益擴大。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是資本跨境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包括國際負債證券、國際股權在內的所有表內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發展。1971年美元停止兌換黃金終于使其擺脫束縛,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獲得了國際本位貨幣的地位。世界經濟隨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國不得不接受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世界中央銀行”的地位。美元匯率穩定的支柱由黃金轉變為債券和金融資產,這種虛擬化的信用體系為美國大規模對外提供流動性打開了大門。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和經濟增長的目標,美國在保持了較低的實際利率水平的情況下不斷降低實際有效匯率,持續向世界其他國家輸出流動性。

2. 國際間資本流動加速。當今世界各國對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對資本流動的管制逐漸減少,而各國的金融資產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資本的流動對各國利率的差異極為敏感,細小的差異會使得資本在短期內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大規模的流動,這也是美國常年保持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個標志性的結果。

3. 國際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漲。當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國廣泛的倡導,它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強銀行的獨立自主性,加強國際資本流動,允許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交叉,逐步取消對信貸的控制。

近些年來整個世界對于金融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為其提供了合理的規則。在這一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為金融強國的歐盟和美國,主導并維持著世界金融運行規則和秩序,因此成為推動金融自由化的強大力量。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于各國金融發展較為緩慢,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往往成為秩序和規則的被動接受著,受制于發達國家,因此處于被動和劣勢地位。

三、 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的缺陷

1. 作為貨幣的美元充當世界本位貨幣。

(1)市場過度依賴美元,國際金融體系不對稱。美元在擺脫了黃金兌換的束縛之后居于世界貨幣體系的中心統治地位,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就確立了美元本位制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這種貨幣體系必然會導致世界范圍內的國際收支失衡現象,并且長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為中心的國家及其相關體系國家的交易范圍不斷擴大加速了資本及資源的流動,使得這些國家從中獲利,而其他國家受損,因此加劇了國際收支失衡。

(2)美國通過國內貨幣、財政政策影響外匯市場,導致全球范圍貨幣戰爭。美國當前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強大使得美國可以在必要的時間來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匯率水平,而使得結果朝著美國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因此對其他國家匯率調整的要求成為美國特有的一種政策。

一方面,美國自2010年年初以來就不斷給中國政府壓力,要求中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進行升值,以期扭轉美中之間巨額的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通過國內經濟政策間接影響國際經濟走向,比如增加貨幣發行購買金融資產,能夠間接幫助金融機構及企業。但是這一政策會導致過度流動性,流向包括中國、巴西等在內的新興發展中國家,沖擊其國內經濟的穩定并導致其貨幣升值,反過來間接對美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經常項目產生正面影響。美國的這種做法招致世界各國的嚴重不滿,將會導致全球范圍的貨幣戰爭。

2. 國際金融治理機構本身存在著缺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組織是目前治理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機構。而這些組織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和出現全球經濟失衡的主要原因。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缺陷。從建立以來,IMF在很多方面進行了改革,但這些都無法掩飾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

①IMF沒有發揮其作為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減壓閥”和“穩定器”作用。這也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導權掌握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發達國家,而它的這種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發揮有效的作用。

②IMF對國際金融體系缺乏有效的監管。首先,IMF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監護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過多的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對美國等主要儲備貨幣國家的相關金融部門的監督,另外,IMF沒有預見到國際金融體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機在各國之間的傳遞效果,往往疏忽了對國際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監管,從而造成金融風險。

③IMF協調全球經濟發展的能力有待改進。當今社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蓬勃發展,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日益加大,出現了許多新興經濟體,其中金磚四國尤其顯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則國際經濟話語權如IMF投票權和執行董事代表權也必然會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結構和治理結構仍然是依據之前的世界經濟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當今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利益代表性。這極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加劇了IMF各成員國宏觀調控政策的不協調性。

(2)世界銀行自身存在缺陷。

①在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銀行會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戰略發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實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硎導。其次,無論是其單個的執行董事還是作為整體的董事會都無法做到真正的為世界銀行的戰略發展方向去負責,因此其戰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銀行建立了發展委員會,這個機構由24個國家的政府部長組成,它使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形成一個具有咨詢性質的團體,但是這種“咨詢”的性質缺乏相應的工具去監督其公告的執行情況。

②世界銀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經濟協調的能力缺失。世界銀行從成立至今, 一直是由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掌握著世界銀行的大多數投票權,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意愿并不能夠得到合理的反映,這與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蓬勃發展的趨勢相違背。發展中國家不但代表權不足,而且投票權不能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自動與周期性地調整。

(3)G20的作用仍有待發揮。誕生于1999的G20作為作為最重要的國際論壇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決國際金融危機,改善各國經濟金融體系透明度,總體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遷,順應了全球經濟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邊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

①G20集團化特點日漸明顯。G20的成員是國際秩序中的重要利益獲得者,是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成員國家,G20既有來自發達國家的成員也有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成員,他們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沖突,因此,在議題的設計上就需要協調所有成員方的意見,而這些議題的范圍往往比較廣泛,因此很難在規定的時間內,對特定議題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②G20仍然被少數發達國家左右。G20在議題的設計方面由西方發達國家控制和主導,這無法從根本上去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后,發展中國家紛紛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議題,但是G20的大部分議題仍然是被特定國家所主導。

3. 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缺乏協調機制。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條件下,經濟在信息技術的進步下加速發展,信息跨國界的傳播和現代化電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使得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聯系更為緊密。各國之間緊密的經濟金融聯系使全球經濟產生了連鎖效應。在貨幣政策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各國貨幣發行必須與一定的經濟指標和規模掛鉤。也就是說,各國在發放基礎貨幣時,不能只考慮本國的金融目標而采取過禁或者過度的措施,而應該從全球經濟合理穩定發展的前提出發。尤其是作為國際貨幣的國家要合理適度的發行貨幣,合理地規避系統風險不能任意無度地發行,攪亂國際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國還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協調機制和平臺,協商宏觀經濟政策。雖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現在還不明顯。

四、 中國參與多邊金融體系治理體系的選擇

在面對國際金融體系嚴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應該如何去面對國際收支失衡,如何盡量降低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波動所產生的風險,如何與世界各國去參與到國際貨幣體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對于中國而言還是應該積極廣泛的參與到國際金融的合作與協調中來。

1. 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平穩變化。一國的政府當局會根據本國具體的經濟發展情況及穩定宏觀經濟的承諾來選擇實行浮動匯率制還是固定匯率制。結合中國國情,中國政府認為應該選擇固定匯率制。第一,固定匯率總體上可以有效的穩定本國國內經濟水平。在本國有充足的外匯儲備的條件下能夠有效穩定國內經濟,特別是物價水平。第二,固定匯率能夠增加就業。固定匯率通過調節儲備水平改變貨幣供給,調節一般價格水平。在固定匯率下如果采用本幣一次性貶值的政策,可以達到降低出口產品價格,增加國內就業以及擴大產品出口。第三,固定匯率可以穩定國際貿易預期,減少匯率風險。因此中國可行的選擇是走一條中間道路,即放寬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改變對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預期。

2. 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使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行使其流通手段、價值標準、儲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職能,最終成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兌換貨幣。

如何去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我國政府對此提出了兩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針戰略,即在臨近的國家和地區逐步推動人民幣的流通,實現人民幣的區域化發展,做到適時適度的發展、逐步有序的漸進式發展。

(1)在空間上的擴張上實現“三步走”,即首先實現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廣泛流通,其次將人民幣往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推動,即形成區域化,最終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人民幣國際化。

(2)在貨幣職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實現人民幣成為結算、投資、儲備貨幣的三步走。首先在國際貿易的結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使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然后促使人民幣發展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主要的投資貨幣,逐步使得人民幣成為國際投資貨幣,最后隨著前兩步的發展最終使得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

3. 鼓勵與監管金融創新并舉。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要求中國未雨綢繆,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加強對國內房地產、期貨、證券等資產市場的監管監管力度,并且加大對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監督力度。

加強金融監管的具體方案有:

(1)建立健全金融監管協調機構。要求加強功能監管而非傳統的分機構監管,不同的監管部門要做到分工明確,都要統一接受銀監會監管,并且要求保監會以及證監會加大對從事保險業務和證券業務的機構的監管力度。

(2)加強配套性條件及外部環境的整治。金融危機后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創新需要金融法律體系、宏觀經濟環境、金融體制微觀基礎等一系列的外部環境和配套條件的改善。我們提出的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具有透明性、穩定性的特點,政府應該具有調控宏觀經濟的強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還要善于從微觀上去改革金融體制,強化分散和轉移金融風險的能力,最終實現建立一個穩定健全的金融市場的目標,以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

(3)加強與世界各國之間的金融監管合作。隨著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的進一步開放,我國的金融企業和金融機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程度的加深會越來越廣泛的參與到全球金融市場中來,從而會面臨更大的系統性風險,因此我們要通過加強國際間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以防御大規模的系統風險。

4. 量力而為,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機構改革。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的定位有三個方面:第一,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水平迅速發展,中國擁有豐富的人口和自然資源,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在國際組織中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二,盡管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行列。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地區間和產業間的不平衡,各個產業發展層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較低。以上事實說明,我國雖然邁入大國行列,但還不是一個強國,只能屬于發展中的大國;第三,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性質使得中國這個大國與其他資本主義的大國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個特點對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國際行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面對眾多資本主義大國中國如何在國際體系中立足發展便成為中國參與世界經濟政治合作的核心問題。中國在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的定位下,應該合理恰當的利用自己的國際影響,為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更多的參與到國際經濟和政治體系中來,產生的更大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王冠群.加強我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建設[J].全球化,2014,(5).

[2] 李國安.金融風險全球化與全球金融治理機制[J].國際經濟法學刊,2015,(6).

[3] 劉東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進展、特征、挑戰與策略[J].國際經濟評論,2014,(3).

[4] 高立紅.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啟示[J].商業時代,2011,(3).

[5] 徐璋勇,封妮娜.對中國金融業發展省區差異的綜合評價與分析[J].當代財經,2008,(7).

[6] 王浩.全球金融治理與金磚國家合作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4,(2).

[7] 瞿棟.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發展動向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國外社會科學,2014,(4).

[8] 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關問題研究綜述[J].西南金融,2012,(3).

[9] 王達,項衛星.亞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義、挑戰與中國的應對[J].國際觀察,2015,(5).

[10] 蔡偉宏.國家博弈制度形成與全球金融治理[J].國際經貿探索,2015,(8).

[11] 吳奇志.經濟全球化下金融危機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學位論文,2010.

[12]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1.

[13] 安輝.現代金融危機生成的機理與國際傳導機制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3.

[14] 郭景平.亞洲金融危機治理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6.

篇10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經濟失衡會導致國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重新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國際經濟失衡和國際貨幣體系缺陷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提條件,而國際游資的攻擊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實現條件。

0 引言

金融危機是由外部因素還是由內部因素造成的,歷來學術界有兩種比較對立的觀點:陰謀論和規律論。陰謀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遭受有預謀和有計劃攻擊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別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這種觀點較為流行。規律論認為金融危機是經濟體的自身規律,是內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基本上是承認規律論。隨著金融監管技術提高,一個國家因監管或管制出現問題而導致金融危機的可能性變小;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現代的金融危機基本上表現為在國際經濟失衡的條件下,國際資本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扭曲的國家貨幣體系導致區域性金融危機爆發,因而從本質上說,金融危機的性質和成因都發生了變化。

1 金融體系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失衡,虛擬經濟導致流動性過剩,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失衡和金融危機。黃曉龍是國內較完備地從外部因素來研究金融危機的,然而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源應該是實體經濟的失衡,國際收支失衡只是實體經濟失衡的表象,實體經濟失衡導致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導致虛擬經濟膨脹和蕭條,由此形成流動性短缺,最終能夠導致金融危機。因而全球實體經濟的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虛擬經濟導致的流動性短缺是金融危機的充分條件。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

從國際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形成路徑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失衡通過國際收支表現出來,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又通過國際貨幣體系來進行,如果具備了完善和有效的國際貨幣體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國際經濟強制性和破壞性調整,也就是說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然而現實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受到大國操縱的,因而國際經濟失衡會被進一步扭曲和放大。

2 貨幣體系扭曲

徐明祺是國內學術界較早把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原因歸結為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缺陷的學者。徐明祺認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維持現狀間徘徊的國際貨幣體系;另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債務方面的弱勢地位;處于雙重制約下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機的苦果,因而現存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缺陷難逃其咎。也就是說國際貨幣體系在調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時遵循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本原則和理念,而各國在制定貨幣政策協調國際經濟失衡時卻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紀律性,因而現在的國際經濟的失衡被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放大了,加劇了。

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價值調整是通過美元利率的調整實現的。美聯儲在制定美元利率時,不可能顧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為儲備的國家(地區) 宏觀經濟狀況,因而當美元利率調整時,往往會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和美國經濟聯系比較密切或者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國家和地區造成沖擊。首先,以美元為支柱的不完善國際貨幣體系,不論采取浮動匯率政策還是固定匯率政策,美國的經濟影響著所有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家及這些國家的貨幣價值變化。如果浮動匯率政策能夠遵守貨幣體系下的貨幣政策制訂的紀律約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場上就不會出現不穩定的投機性攻擊,也不會出現由此造成的貨幣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由于制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經濟全球化相關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貨幣體系不能夠保證美元在浮動匯率的前提下的紀律性,因而一個國家的宏觀政策將會導致經濟相關國家的貨幣市場動蕩,在投機資本催化下爆發金融危機。就目前現狀來看,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崩潰,但是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元不論是升值還是貶值,依然會造成這些國家經濟的強烈波動。美國經濟繁榮時,美元升值會導致資本的流出;當美國經濟蕭條時,美元貶值會導致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現在的國際貨幣體系保留了原來國際貨幣體系的理念和原則,但卻失去了原來的秩序和紀律,強勢經濟體可以利用這樣的體系轉嫁金融危機和獲取更多利潤,而不需要承擔過多的責任。

3 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經濟失衡是金融危機的前提條件,不完善的國際貨幣體系會加劇國際經濟失衡,然而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是國際游資。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金融危機離不開國際游資的攻擊。

國際游資為什么能夠摧毀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 眾所周知,國際游資規模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響和縮短被攻擊國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個國家金融市場由繁榮到蕭條的自然過程。當國際游資進入被攻擊國家,它會影響一個國家的利率和匯率變化,從而加快金融市場由理性發展向非理性繁榮轉變[6] 。按照金融市場的心理預期自我實現原理分析,當大量國際游資進入一個國家時,即使這個國家經濟發展表現一般,在大量資本進入的情況下,也會帶動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家掌握話語霸權的情況下,他們通過有意識地夸大被攻擊國家發展中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心理預期。從拉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的實際情況來看,一般先用“經濟奇跡”、“新的發展模式”來吹捧經濟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續”、“面臨崩潰”來夸大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在整個過程中,國際游資有預謀進入和撤退,就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崩潰。國際游資嫻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榮時期賺取高額利潤,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機賺取高額利潤或者收購危機國家的優質資本,進而控制被攻擊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是在新興市場國家爆發金融危機后,國際直接投資( FDI) 為什么會低價收購危機國的優質資產,形成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的根本原因。

4 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