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專科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2:59: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工程專科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工程專科論文

篇1

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之前,主要學習了數學、物理和基礎化學等課程,專業課程學習尚未展開,所以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習微生物目的缺乏認識,在他們思想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決環境問題必須用化學的方法。同時,環境中存在的微生物是由于其個體微小,用肉眼觀測不到,需要抽象思維去理解,學生容易感覺枯燥乏味,且離日常生活較遠,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尤其是基礎理論部分更是如此。針對這種情況,可在相關章節引入專業應用及日常生活實例,使學生有更為形象的認識,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緒論課可聯系生活及專業中的具體實例,強調微生物的無處不在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特性。同時還要重點介紹微生物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所發揮的作用,強調學好該門課程是順利學習其他專業課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后從事環境工作的必備武器。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求知的渴望,更好地體會微生物的內涵和重要性。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地去學習、探究、發現,好的開端有利于學生對后續內容的學習。可介紹我國2003年由SARS病毒引發“非典”,2009年遍布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近幾年來的流感病毒變種H5N9,及2014年在西非肆虐、沒有任何疫苗和針對性治療方式的埃博拉病毒,由各種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手足口病等;講到細菌和真菌(霉菌、酵母菌)時,可先聯系微生物對人類有益的一面,如由酵母茵、霉菌等發酵生產的食品,如釀酒、制醋、酸奶、泡菜、醬油、豆瓣、醪糟、豆腐乳等,以及由霉菌或放線菌發酵生產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鏈霉素等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在介紹細菌的生長曲線時可結合各生長階段在污水生物處理中的應用進行講解。在介紹微生物生態時可結合氧化塘的應用幫助同學理解藻菌共生的關系。同時還可以活性污泥法為例對其中的微生物相關問題進行深入介紹,使學生對微生物原理、工藝特征、運行過程易出現的問題等有全面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專業應用介紹的同時可介紹一些食品和衣物的霉爛變質、食品保鮮等生活小常識,讓學生感到,學了這些知識,不僅對專業有用,而且對自己的日常生活、身體健康都有幫助,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2教學形式多樣化,調動學習積極性

教學過程中根據所授課程內容采用不同形式。對于基礎性知識的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適當的留出內容讓學生自己去理解或閱讀有關的參考書,培養自學能力。在講課中,教師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有些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在此基礎上,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所提出問題進行討論,由學生討論解答。討論是激發學生思維與創造力的重要手段,學生必須學會在討論中學習。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便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辯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中,結合N、P元素在自然界的遷移轉化,以人工濕地為具體實例,讓同學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分組講解人工濕地不同處理工藝及各工藝不同反應階段中N、P元素的轉化及涉及的微生物類型。通過這種形式在教師或學生主持下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討論、爭論、辯論來學習知識,一方面加深了同學們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同學的表達能力,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3不斷完善多媒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在顯微鏡下卻呈現出一幅非常生動而有趣的圖象。采用多媒體課件,可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尤其在講解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污染處理工藝流程等方面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收集各種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照片。影像、視頻資料等,以及根據實際教學需要自行攝影、實況錄像等采集資料,以形成傳統教學方法難以實現的微生物形態結構污染代謝原理、污染物處理工藝流程、實驗操作演示等聲像豐富,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將微生物世界逼真地展現出來把抽象性的闡述性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感性素材。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例如以大腸桿菌T系噬菌體為例講解病毒繁殖過程、革蘭氏染色方法、培養基的制備、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觀察、污水生物處理工藝的運行等內容可采用教學錄像、動態仿真系統等現代教育技術,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在授課過程中,講到相關微生物在環境治理的應用時,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閱相關資料,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作業,這樣即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又可以使學生了解學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信息。

4積極組織認識實習,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為加深學生對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可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污水處理廠和固體廢物生物填埋場進行參觀實習,設身處地的深入了解工藝。任課教師也要利用課余時間到垃圾填埋場,城市污水處理廠、工廠企業等了解工程應用情況,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并在教學中用生動的工程實例講述概念。例如,在講解廢水生物處理原理、固體廢棄物的生物處理時穿插大量的工程實例。說明相關理論是怎樣從實際中抽象出來的,又是怎樣回到實際中去解釋或解決問題的。只有找到了理論的應用場合,才能稱真正的理解或掌握了這個理論,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將工程實踐中的最新案例及時傳達給學生使之多了解與本專業實際工作環節相關的知識也是有效提高學生興趣性的手段之一。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關,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才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驗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其教學時間能否保證,實驗課程結構是否科學,是保證教學效果和質量,培養創新人才,以適應現展對人才需要的關鍵。微生物實驗教學,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微生物實驗中要將組織實驗,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根據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特點,可將相關實驗設計為一個或幾個連續性實驗。通過綜合性實驗(如飲用水中細菌總數及景觀水體中大腸菌群的測定),使學生將學到的實驗基本技能系統地綜合應用到實驗中,并鞏固基本技能。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又能促使他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微生物的認識,促使學生認真完成好每一個實驗步驟。在實驗過程中,許多基本操作可反復進行,能使學生熟煉掌握基本操作技巧。在講授實驗課時,重點講述實驗成功的關鍵和歷屆同學易出現的問題。另外,我們還布置了實驗設計的大作業(高效多環芳烴降解菌的篩選),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在實驗報告完成中,分析與討論部分是很重要的內容,通過對實驗問題和結果的分析、討論,可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大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結語

篇2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不斷突出。近期,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相繼出臺了《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等政策,對實現節能環保、提升基本環境公共服務、改善環境質量等重大環保民生工程更加重視,同時對環境保護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面對社會中頻繁出現的黑心工程、豆腐渣工程,社會公眾對工程師社會責任感的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向大眾化,工科院校承擔的擴招任務較重,高校新生差異較大,綜合素質出現下降。[1,2]狹窄的傳統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畢業生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較為薄弱,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適應能力及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顯著下降。[3]

課程體系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的核心環節,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適應社會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將以應用型本科院校河南城建學院為例,對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進行探討。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1.缺乏工程倫理教育

20世紀末,美國工程教育界率先提出了大工程觀的概念。從大工程觀念出發,作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工程師,既要具備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科學基礎,具有一定的本專業知識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要對經濟環境(本文由收集整理市場)、社會環境、公共政策、人際關系、道德規范、審美以及自然環境有一定的了解與適應能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要求學習工程科技的學生,必須具備多方面的人文和社會科學知識,并加強在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養,且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學科交叉、融合的綜合化思想。[4]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于1999年最早開設工程倫理學課程,之后西南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福州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相繼開設了此課。其中,西南交通大學將工程倫理學確定為必選課,并將其建設為四川省精品課程,其他高校則主要以本科生選修課的方式開設。2011年舉辦的全國第三屆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學術研討會進一步推動了科學技術與工程倫理學科的發展,同時指出加強對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是塑造未來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必不可少的環節。

河南城建學院是一所以“城建”為特色,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新建工科本科院校,但目前包括環境工程專業在內的所有工科專業均未開設工程倫理方面的課程,因此在對學生的大工程意識、工程技術人員基本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2.文、理、工學科融合不夠

工科學生普遍存在學生文化視野狹窄,表達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及合作意識相對較弱,運用社會科學等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較差等問題,主要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學科融合不夠所致。而目前環境污染問題不斷復雜化,環境問題與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交織,要實現環境問題的解決,不但需要專業知識,更需要法律、經濟學、溝通技巧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而有時這些能力會成為推動問題解決的關鍵性因素。河南城建學院目前設有42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管理學、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等六大學科門類,其中工學專業為24個,基本上形成了理工結合、文理滲透、城建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但在課程體系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課程設置缺乏工科針對性,即課程內容應用性和指導性相對較差,缺乏公共選修課的精品課程,課程考核機制不健全,導致授課效果受到影響。

3.應用型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較薄弱

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不斷改變,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性質、污染物種類不斷變化,因此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創新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不斷更新的環境問題,環境工程人才必須樹立創新意識,能用科學技術創造性解決工程問題,不斷創新科技手段和管理機制,才能實現對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而目前國內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院校多為新建本科院校,主要由專科學校通過重組、合并后升格形成,辦學上本專科教育并存,人才培養上難以脫離傳統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對環境工程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4.實踐教學方式、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改革創新

實踐教學環節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但傳統的實踐教學管理方式及教學方式無法實現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需進行深入探討與改革創新。[5]目前河南城建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實習教學環節主要采取到企事業單位參觀實習的方式,由于時間較短,人數較多,學生無法對現場生產工藝及設備運行等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導致學生對專業技能掌握不透徹,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成果水平難以提高,甚至在就業過程中存在上手難的問題。在學校及系部的努力下,雖然已經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但運行方式及產學研合作機制仍不完善,總體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偏低,實踐教學效果有待提高。

二、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措施

針對目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立足中原經濟區建設需求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主要對河南城建學院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優化公共基礎課構成,完善公共選修課平臺,強化應用型人才綜合素質培養

提高公共基礎課中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課程比例,根據教育部要求增設社會實踐環節。擴大公共選修課學科覆蓋領域,在規定修滿公共選修課學分的基礎上,加強公共選修課的開設審核、過程控制和質量考評體制,提升公共選修課質量,評選一批公選課精品示范課程,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促進層級深入、多學科融合的專業課程建設

在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模塊中,分學期開設了“環境工程導論”、“環境工程制圖”、“環境工程原理”、“泵與風機”、“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專業課程,由淺入深、層級深入介紹專業理論知識。設置了“環境管理學”、“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的必修課。將“環境工程概預算”與“環境經濟學”內容整合為“環境工程技術經濟與概預算”,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全面掌握。將“環境工程專業文獻檢索”由原來的專業任選課調整為專業基礎課,強化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和綜合分析能力,提高學生對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

3.因材施教,多元發展,完善專業選修課

為進一步適應社會需求,促進學生多元發展,河南城建學院環境工程專業選修課模塊分為環境工程方向和環境監測兩個方向。

環境工程方向在原有“環境工程施工與監理”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工程倫理學”選修課,使學生能夠了解工程師職業活動的社會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培養學生對工程活動中存在的倫理問題的道德敏感性,建立工程倫理問題意識,使學生建立更開闊的工程視野,開辟科技創新的新思路,并樹立起審慎、嚴謹、負責的職業態度。

環境監測方向在“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等課程基礎上,增設“城市生態學”課程,使學生掌握城市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體系、各種區域環境管理的原則和方法,提高學生應用生態學原理解決城市規劃中的具體實踐問題的能力,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專業任選課模塊開設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并調整開設“生態修復技術”,使學生能夠熟悉本領域研究的新進展與新成果,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與從事污染環境生態修復技術及研究開發工作的能力。增設“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課程,使學生了解清潔生產的概念及評價方法,掌握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對產品生產過程產生的污染進行綜合預防,為節約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4.強化實踐教學,促進人才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

(1)增加實習、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學時數。將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周數調整為39周。“認識實習”由原來的1周調整為2周,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為今后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了使學生鞏固和加深對“泵與風機”課程內容的理解,并為“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增設“水泵與水泵站設計”1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和理論知識的系統應用。為解決當前社會面臨的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處理問題,滿足社會對固廢處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將“固體廢棄物處理課程設計”課時由原來的1周調整為2周。同時將“水污染控制工程(下)課程設計”調整為2周,強化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工程設計與制圖的能力。

強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校、系兩級管理體制,加強質量監控,嚴格過程控制與目標管理,加強前期、中期、后期和專項檢查,進一步提升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2)增加“現代環境監測技術”、“環境工程施工與監理”等課程的課內實驗學時,完善“基礎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三階段實驗教學體系;進一步規范“以學習為中心、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導”的開放性實驗環節;增加科技創新學分,規范科技創新學分管理。積極開展大學生實驗技能大賽。

(3)積極研究與當地企事業單位合作教學的長效機制,在合作基礎上,深入探索生產實習等實踐教學改革方式,保證實踐環節的有效教學時間及教學內容的進一步細化、深入化,使學生能切實將理論聯系實際,有效提高實踐應用能力,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打好基礎。探索與企事業單位合作培養機制,加大“雙師型”青年教師培養力度,提升青年教師工程素質,促進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提高。

篇3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校企協同;接地氣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021-02+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是高等學校的四大基本職能,而“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主體職能。教師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

一、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生產一線培養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創新人才,要求教師既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具有一定的行業背景和實踐經驗,即“雙師型”教師。

目前對雙師型教師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指專業課教師具有教師資格證書和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如工程師、高級技工等。第二種是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考察教師隊伍的知識能力是否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尤其是教師中具備專業(行業)從業資格和任職經歷的教師情況,提出的雙師素質的概念。其標準共有五條,即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同時具備以下條件之一的專職教師:①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及以上職稱;②有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或有專業資格考評員資格;③近五年在業內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連續一年或累計達到二年;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三項及以上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⑤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專業實踐教學建設,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現狀

目前,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認識到“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

1.“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我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擴招以后,從專科層次通過合并、整合后升格為本科層次的,屬于新建本科院校。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還相當緊缺:一方面大量引進應屆碩士/博士研究生,沒有企業(行業)工作背景,另一方面有企業(行業)背景的高學歷教師難求,從而導致真正具有雙師資格的教師比例偏低,不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2.“雙師型”教師與教學實踐關聯度低,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不明顯。目前全國范圍內尚沒有專門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構。高校教師缺乏到行業企業掛職、實習機會;企業和生產單位向高校輸送“雙師”型人才也缺乏積極性,處于被動狀態。不少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培養出了大量的“雙師型”教師,但是卻沒能形成一個教師與教學實踐環節相聯系的紐帶及橋梁,使得學生未能真正受益于“雙師型”教師的教學,導致雙師型教師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不明顯。

3.雙師型教師認識不到位,培養引進機制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師引進和培養方面注重“校門對校門”方式引進和培養的理論人才,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在職稱晉升、績效考評等方面存在輕視“技師”的偏見;在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認識方面,誤認為擁有職業資格證的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結果導致教師向“雙師型”培養積極性不高,無法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時,“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不完善,學校缺乏“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和有效模式;學校缺少“雙師型”教師的相關激勵政策,使得教師并不重視自己是不是“雙師型”教師、或能否發揮“雙師型”教師作用。

三、長沙學院校企協同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實踐

1.理念與思路。長沙學院是2004年新升格的由長沙市和湖南省共管的公辦本科院校,學校定位于立足長沙、面向湖南、輻射全國,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基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社會責任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我們堅持與企業協同合作培養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實現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2.實施方法。

(1)校企深度合作,協同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長沙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系有一批高學歷年輕教師,我們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分批遴選年輕教師作為培養對象,安排其深入實踐教學一線,到企業現場學習,讓其感知理論被實踐驗證的過程,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近3年對16名青年教師實施培養培訓并獲得了行業職業資格證書。另一方面,針對本系部分具有企業和行業背景的教師進行學歷提升培養,以實現其理論水平的有效提升。近5年有5名教師獲得博士學位,同時選送6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通過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2)校企人員互聘,協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5年,我系從相關企業引進高級工程師3名,承擔高年級專業課。他們豐富的企業生產與研發工作經驗在專業實驗課程、綜合創新實驗和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中表現出明顯的優勢,使學生深深感知學以致用,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另外,選派青年教師去湖南中煙長沙卷煙廠、長潤發集團等企業進行“在職培養”,回來后承擔了相關專業課的教學工作。第三,“聘請”相關企業如長潤發涂料公司、湖南海利化工公司等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來校專題講學、擔任選修課教學和指導畢業生畢業論文等教學任務,加強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近5年,先后聘請企業高級工程師96人次擔任我系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工作。

3.實施效果。

(1)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人員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長沙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系依托“應用化學”和“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兩個“十二五”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平臺,與學科專業相關的企業開展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迄今已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創新能力強、人員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共有雙師型教師42名,占任課教師的70%,其中包括企業教師12名,21名雙師型教師直接參加相關企業的生產和研發工作。

(2)構建了2個湖南省教育廳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促進了教師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近年來,長沙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系構建了“高通量生物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和“光催化工程技術”兩個省教育廳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難題成為了教師從事科學研究選題的主要來源。通過科研,教師將企業產品生產最新技術滲透進課堂教學,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極大的豐富、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同時將本科生畢業論文與科研項目和企業生產有機結合,既提高了畢業論文的質量,又推動了科研和教學的進步。

(3)提升了教師的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五年來,我系教師圍繞長沙及湖南地方經濟發展關鍵技術領域的問題,開展科學研究,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產生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多項;為企業解決涂料涂裝、污水處理、空氣凈化和分析檢測方面的技術難題10余項,實現了科研接地氣和人才培養接地氣的目標。

(4)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五年來,我系學生立項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實驗研究項目15項;發表科技論文近20篇;在省大學生基礎化學實驗技能競賽、省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競賽中連創佳績,學生創新創業典型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湖南教育電視臺、湖南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持續提高,畢業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強。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

1.強化“雙師”意識,激活教師主體意識。教師是否具備主體意識,直接關系著雙師型教師建設的效果。學校必須明確“雙師”內涵,強化“雙師”意識,引導教師主體以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為目標,自覺加強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主動開辟增強“雙師”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新途徑,努力讓自己成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和具備服務企業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2.架建校企合作平臺,練就雙師型教師能力和素質。企業是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主要場所,也是實訓實踐兼職教師的聘任源地。教師可以通過參與企業新產品研發與項目攻關培養實踐能力。因此,學校應積極與相關行業企業聯系,架構與企業合作的橋梁,建立校方教師深入企業和企業工程師深入課堂的互動合作平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3.建立長效激勵機制,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穩定。雙師型教師是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都有較高水平或造詣的教師群體,承擔著較一般教師更為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任務。學校和院系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對雙師型教師在職稱晉升、績效考核等方面制定政策適當傾斜,激發雙師型教師工作積極性,以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確保雙師型教師隊伍穩定。

4.建立考核標準,確保雙師型教師名符其實。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評價和考核,除關注教師的學歷學位、職稱證書、培訓學時、職業資格證、科研課題、等顯性指標外,更應注重教師的專業理念知識、實踐技能經驗、職業能力等實質性指標。可建立一系列“專項實踐項目”考核標準,用于評價教師的雙師能力,確保雙師型教師名符其實。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水利;綜合規劃;防洪規劃;

中圖分類號:TV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洪水災害是一種自然災害,人類社會越發展、經濟越發達,造成的災害也越嚴重,洪災往往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洪水會直接影響生態環境,容易引起瘟疫蔓延,形成脆弱的社會環境,對特殊的文化古跡、珍貴物種、風景名勝區等造成不利影響,破壞經濟發展,給居民、企業、廠礦、學校、醫院、交通運輸、通信、商業等各部門造成損失,甚至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做好防洪規劃是極其必要的,為做好防洪規劃這一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掌握防洪規劃的定義、目標、原則及內容,這將對我們做好防洪規劃起到標桿的作用。

一、防洪規劃內容

1. 調查研究。收集、分析流域與保護區的自然地理、工程地質條件,水文氣象與洪水等資料;了解歷史洪水災害的成因與損失、社會經濟現狀與今后發展狀況;摸清現有防洪措施與防洪標準,廣泛收集各方面對防洪的要求;有時還要進行必要的地形測量和地質勘探工作。

2. 擬訂防洪標準。根據規劃范圍內自然地形和社會經濟等因素將其劃分為若干防洪保護區,根據保護區不同防護對象的重要性、洪災損失的嚴重程度,結合可能的防洪措施條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并根據國家頒布的防洪標準,合理選用。

3. 選擇防洪體系。根據流域的自然地理特點和現有防洪體系,綜合考慮各部門對防洪的要求,研究各種防洪工程在整個防洪體系中的作用、工程量、施工年限和投資等,通過綜合比較論證,選擇最優防洪系統方案。

4. 進行環境影響和防洪效益評價

防洪工程以減輕洪水災害、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為主要目的, 它本身是一項環境工程。但是, 防洪工程的實施也會帶來一些負作用, 如犧牲局部保全局、工程施工過程中的三廢排放、移民安置等, 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評價過程中, 還應注意對環境敏感因子進行調查, 盡量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防洪效益是指防洪系統實施后所能減輕的直接與間接洪災損失。防洪經濟效益計算能用貨幣表示的部分, 以年均效益作為一項評價指標。年平均效益的計算一般用頻率法或長系列洪水資料逐年計算法推求。由于年均效益并不能全面反映防洪措施的實際效用, 因此, 必須對典型特大洪水年進行計算分析。為了考慮實際防洪效益的不確定因素, 應作敏感性分析, 并根據防洪對象的具體條件, 按預測的平均經濟增長率, 估算計算期內各年的效益, 以反映洪災損失隨國民經濟增長的影響。計算的經濟效益只是防洪效益的一部分, 此外, 還要對不能用貨幣表示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加以定性分析。

5. 編制報告

一般包括流域自然地理概況, 社會經濟概況, 水文氣象與洪水特性分析, 歷史洪災損失, 防洪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現狀, 規劃比較方案與選定方案的防洪作用, 工程投資、施工、移民安遷計劃以及規劃圖表等。

二、水利綜合規劃中的防洪規劃思路 1、合理確定防洪體系防洪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類型的洪災成因,其防洪措施和防洪體系是不同的。(1)江河上游沿岸城市的防洪體系,一般應由河道整治、修筑堤防和修建調洪水庫構成。特別是在上游修建調洪水庫可以有效削減洪峰,減輕洪水對城市的壓力,減少河道整治和堤防修筑的工程量,降低堤防的防洪標準,而使城市防洪工程體系的防洪標準顯著提高。(2)江河中、下游沿岸城市的防洪體系。一般應采取“上蓄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體系。江河中、下游地勢平坦,當上游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和修筑堤防仍不足以安全通過設計洪水時,在城市上游采用分、滯洪措施是提高城市防洪體系的抗洪能力之最有效對策。(3)沿海城市的防洪體系。沿海城市和河口城市地形平坦,風暴潮是造成沿海城市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一般采取所謂“圍起來、打出去”的對策,其防洪體系應由堤防、排澇泵站、擋潮閘構成。(4)山區城市的防洪體系。山洪防治應在山洪溝上游采用水土保持措施,中游修建小水庫調洪或采用修建谷坊、跌水緩流,在山洪溝下游采用疏浚和筑堤等措施,組成綜合防洪體系,使設計洪水安全通過市區。(5)河網城市的防洪體系。河網城市的堤防布置應根據城市被河流分割狀況,采用分片封閉的形式。其防洪體系由堤防、防洪閘、排澇泵站等防洪設施構成,分別采用“圍起來、打出去”的對策,實行各區自保。 2、防洪措施(1)加強河道整治。目前,河道恢復措施已經比較成熟:在河流兩岸各設置一定寬度的緩沖帶是最重要的河流恢復措施。一旦河流兩岸留出緩沖帶,可以自然地重新生長植物或重新種植,促使植物群落的形成和減少侵蝕泥沙進入河道,同時利用緩沖帶植物減少污染物進入河道,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降低邊坡。當已經配置了緩沖帶時,降低邊坡將是最有效的恢復措施。首先可降低河岸塌方頻率,從而減少直接進入河流的泥沙;其次,降低邊坡能夠增加河道的寬度,形成類似于洪泛平原功能的區域。洪峰期間,河流可以漫到洪泛平原,從而消耗洪水能量,減少水流對河岸的沖刷,同時水面擴大后,降低了流速和輸沙能力,從而使泥沙沉積在邊坡上,減小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曲流河谷。彎曲河流擁有更復雜的動物和植物群落,而且水流在河道內滯留的時間越長,營養物的滯留和螺旋位移特性越強,從而增強水系的自凈能力。同時河流上游河道的彎曲能減少下游洪水流量,降低防洪壓力。(2)建設生態駁岸。生態駁岸是指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特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功能,同時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生態駁岸一般可分為以下兩種:自然型駁岸。種植植被,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腳采用石籠、木樁或漿砌石塊(設有魚巢)等護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人工自然型駁岸。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再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抗洪能力。如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圓木制成梯形箱狀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塊,或插入不同直徑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側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生長出繁茂蔥綠的草木。 (3)加強濕地保護。目前,我國不少天然濕地都已成為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承泄區,水質污染嚴重。濕地周邊應嚴格控制開發建設,建設截污工程以遏制濕地水質的惡化情況。同時,適當培育水生植物以更大程度發揮其防風、消浪、固岸、護堤的功能。同時,“退耕還濕”工作是恢復濕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長期以來的圍湖造田,開墾濕地、濕地開發等人類活動使濕地面積持續減少,防洪功能減弱。必須采取“退耕還濕”等水土保持工作增加蓄水面積,確保濕地的調蓄功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防洪工程及防洪工程體系的建設與防洪對策及戰略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提高重點地區防洪保護標準,而且有利于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促進與自然的和諧。為達到這些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學習基礎知識,將這些防洪規劃的基本認識、理論知識與規劃設計人員的工作實踐經驗融會貫通起來,才能切實編寫好符合各項要求的防洪規劃報告。

參考文獻

[1]侯松巖,陳權.扎龍濕地對防洪減災的作用. 黑龍江水專學報,2003,(6) [2]莊秀琴.洪澤湖濕地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 菏澤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5) :50~53.

篇5

論文摘要:近年來,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人力資源開發的前景,是受經濟狀況的影響的。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的加深,經濟發展中的失業問題、通貨膨脹問題,以及出現嚴重的財政緊縮現象,尤其是人力資源投資經費的緊張現象,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形成了巨大的挑戰。而對年吞吐量兩億多的秦皇島港這樣的以物流運輸為主要經營方式的大型港口來說,人力資源問題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源于:如何保持員工隊伍結構合理與企業發展相適應之間的矛盾;如何緩解對人力資源投資的增加與企業現金流是否充足之間的矛盾。

首先在探討港口人力資源發展時,我們必須了解人力資源的特性。“人力資源”并非“人力”或“人事”。事實上,人為組織中最重要的資產。對于一個組織而言,其所有的資源主要有三種:物質資源,如土地、原料、與機械設備;財政資源,如現金與融資信用;人力資源,包括組織內部成員與其所能運用的外在人力。狹義而言,人本身就是資源、能源,人可以被運用于搬運物品,制造產品等等,但人還能整合其他資源,結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脫離單純資源的地位,而創造更高的價值。因此,人力資源可引申為人所具有的知識、技能、態度、理想、創造力等特質,以及應用上述特質而有所作為。整體而言,人力資源是一個組織系統的動力和源泉,成為現代社會和組織的戰略資源。正因為如此,維持與提升組織人力資源的質量就成為秦皇島港可持續經營與發展戰略的目標之一。

一、秦皇島港港口人力資源現狀

(1)港口人員構成:目前,秦皇島港務集團擁有各類人員約兩萬人。其中,管理人員約四千人,技術人員約三千人,生產作業和生產輔助作業人員約九千人,裝卸及農民輪換工約三千人。

(2)人員現狀分析:從秦皇島港務集團當前的人力資源構成狀況來看,存在阻礙港口的發展的不利因素:其一,人員構成比例不合理,例如理貨員、皮帶粘結工崗位人員偏少。其二,從事生產作業人員配置和使用不合理,也需從新整合,以促進企業的發展和戰略的實現。其三,生產作業人員年年齡老齡化,不利于企業高效率的提升其生產效率,也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

二、秦皇島港港口人力資源供求矛盾是港口人力資源必然面臨的問題。

這是由港口人力資源需求變動的即時性和人力資源供給調整的滯后性共同決定的。發展的越迅速,人力資源需求變動的即時性越明顯,人力資源供給調整的滯后性也越明顯,供求矛盾也就越突出。這種矛盾不僅使港口的人力資源管理難度增加,而且也成為港口發展的主要障礙。(1)企業的人才儲備與培訓開發能力都有限,單純通過內部調整適應人力資源需求變化有限。就是這有限的內部調整,還受內部因素的制約而不能迅速實現。(2)由于勞動力市場具有分割性,秦皇島港受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規模、能力、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限制,很難在短時期內迅速招聘到所需的各類人員。(3)通過外部引進,調整人力資源供給結構,還受企業內部勞動力市場規則的制約。

三、秦皇島港港口未來人力資源需求方向

(1)工程管理

1)工程類人才:機電工程、機械管道工程、工民建、熱能工程等專業背景的工程人才。以上人才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相關工作經驗。化學工程、化工機械、電氣自動化等專業背景,中專或技校畢業的操作人才。

2)管理類人才:急缺具有機械工程專業背景,熟悉生產流程以及企業管理經驗的復合型企業管理人才。

(2)港口建設

1)港口建設人才:需要具備相應專業背景和相應年限工作經驗的港口工程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機械操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例如,港口工程人才需是港口工程、航道工程等專業背景的高校畢業生,具有2~3年港口、航道規劃、設計、施工、監理方面經驗....以上各類人才需要本科以上學歷;機械操作人才需要中專或技校畢業生。

2)船舶工業人才:緊缺有船舶工程、機械制造專業背景,本科以上學歷的船舶設計、制造人才;對專科以上學歷,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船舶修理人才也有需求。

3)環境保護人才:需要海洋資源、海洋學、環境工程等專業背景,本科以上學歷的高校畢業生;具有2~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海洋環境監測、保護人才緊俏。

4)工業規劃管理人才:急需一批具有工業規劃布局、工業管理、企業管理專業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應屆本科高校畢業生也很受歡迎,需求集中在相關的機關部室。

(3)外向型經濟人才

1)國際貿易人才:急缺高級外貿人才、外貿業務人才、具備國際貿易業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例如,高級外貿人才需商務英語功底較好,熟悉東南亞國家法律,具有金融專業知識、市場分析洞察力及談判能力......

2)物流人才:急需熟悉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知識,具有現代物流組織協調、運行策劃和市場開拓的高級人才;大量需要有工商管理、企業管理專業背景,同時具備外語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超級秘書網

四、適應港口發展需要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港口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受到普遍重視。

篇6

1.1代跟多夫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是為了適應代跟多夫當地工業的發展而于1994年建立,是公立大學。學校目前有學生5000余名,教授120名,教師300名左右,5個專業工商管理、機械、電子、工業工程、建筑系;學校占地面積不大,大約100至200畝左右,建筑物簡潔實用,建筑面積不算大;除主校區外,還有七個所謂的科研校區,主要開展服務當地企業和經濟發展的工作。學校開設學士課程專業為三年半學制,其中有半年企業實習要求;碩士學習為三個學期。學校教授選拔嚴格,地位高,終身制,有法律的保障,主導教學,參與學校管理。學校強調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自稱是全德國18所強調實踐的大學之一。實驗實習條件較好。重視學生的國際化,有10%的學生到別國學習一學期,10%的國際學生來校。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就業成長。

1.2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

學校辦學的歷史悠久,環境優美,許多建筑、樹木有幾百年的歷史,兩個校區內都有當地所謂的王宮。現有三個校區,分別在魏恩斯蒂芬(Weihenstephan)、特里斯多夫(Triesdorf)、斯托賓(Straubing),其中斯托賓(Straubing)是研究校區。我們在學校的兩個校區進行了四天的培訓學習。學校始終堅持服務當地的農業發展,學校提出的辦學理念是:綠色、創新、實踐。學校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應用研究。學校現有145名教授,有200~300名教師和一些工程師。教授是終身制的,要求有五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驗,一般教師是2~3年的合同制。現總共有5683名學生,其中Triesdorf校區1750名,學生人數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雙元制學生占10~20%。Weihenstephan校區有生物、園藝、景觀、營養、森林經濟五個系,2006年以后成立了研究中心。Triesdorf校區有農業和環境工程兩個系。共有19個學士專業和8個碩士專業。有11個專業可提供雙元制的學習。與世界71個大學合作。教學方面,學士7學期,碩士三學期。一學期15周,30學分,900學時,要求學生一半在家學習,一半在校學習獲得學分。

1.3行會和企業。

我們還先后走訪了雷根思堡(Regensburg)工商會、萊比錫手工行會培訓與技術中心、ASIS公司、BMW萊比錫工廠和MAX-TAUT-SCHULE職業中學。我們了解到,按照德國國家工商會法,行會可以開展咨詢、服務、考試、發證、培訓、雙元制培訓管理、合同備案等工作,在德國的職業教育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在企業了解到,企業與行會的關系非常密切,非常尊重行會;企業也積極參與學生的培養,認真指導學生在企業的實習。企業的實習指導教師必須先參加考試獲得資格后才能指導學生的實習。企業比較喜歡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在校學習注重實踐,能力較強。因此,應用技術大學的畢業生的地位與綜合大學畢業的學生是一樣的受到社會的尊重。

2應用技術大學的特色

2.1應用技術大學在德國的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德國教育體系非常完備。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度,小學四年級完成后開始分流進入中學,中學包括文理中學、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文理中學學制八年,畢業生直接考入綜合性大學;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一般六年學制,畢業生主要就業,并開始二至三年的雙元制學習。部分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畢業生參加一至兩年的應用技術大學預科學習,以便考入應用技術大學學習。部分二至三年的雙元制畢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預科學習,考入應用技術大學。從德國教育體系可以看出來,應用技術大學是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大量的普通中學和實用中學畢業生提供了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應用技術人才培養為德國制造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2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育的特色

1)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大多起源于早期的職業培訓學校、技術學校,培養企業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員,不是學歷教育,發資格證書,社會的認可度很高。后來發展成為高等專門(專科)學校,德文校名叫Fa-hochschule。近年隨著歐盟教育的統一,這類學校開始了統一的學歷教育,包括學士、碩士課程的教育,專業面進一步擴大,因此,校名改為Hochs-chule,去掉了Fa,就變為了高等學校的意思。如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的德文校名為:Hochs-chuleWeihenstephan-Triesdorf。為了使德國的這類學校便于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近年德國政府統一將這類學校改名為應用技術大學,即UniversityofAppliedSciences,但是學校為了保留自身的傳統,一般還保留著Hochschule的名字。從這類學校的發展歷程來看,它們以技術應用為起點,保持著它們以應用型為目標的特色,始終定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這類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始終受到社會和企業的歡迎,學校和畢業生都享有著與綜合性大學同樣的聲譽。

2)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大的布局和建立大多與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起來,服務的對象很明確。如代跟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就是根據當地的工業經濟的發展需要而建立的,它的專業設置與代跟多夫應用的產業基本是對應的,它所建立的幾個科研校區的研究方向全都與當地的企業產品研發相關。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的兩個主校區所在地都是傳統農業區,長期以來堅持發展農業經濟。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包括新型生物能源、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越來越顯現出它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服務作用,同時也推動了學校的專業調整和發展。

3)強化實踐教學。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學士專業一般為7個學期,其中安排一個學期到企業實習,完成相關的任務或論文;實習過程中教師有檢查,實習完成后有面試。在碩士教育中,如果因是從其他綜合大學或國家考入的碩士研究生在其學士階段沒有一學期的實習經歷,也必須要補上;這是德國綜合性大學所沒有的要求。在課程安排上,專業課程多,每門課的實踐要求較高,課程考試中有專門的實踐內容的考核。為了實現在教學中強化實踐的要求,學校對教授的實踐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有五年以上的企業實踐經歷;學校還聘請了許多企業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課教師。學校的科研主要集中在應用技術開發和服務方面。

4)校企合作緊密。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都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來實現服務地方經濟和強化實踐教學的目的。德國有法律規定,企業是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習地點,在企業的學習是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的一部分。許多大的企業都設立有專門的培訓機構,企業也愿意提供崗位接受應用技術大學的學生實習,并有專門的人員指導實習學生。學校也主動承接企業的科研項目,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如魏恩斯蒂芬應用技術大學旁邊就由企業建立了一個再生能源生產廠,專業的教師深度介入到了企業的研發和生產,相關老師就有車間的鑰匙,掌握和指導生產,開展技術研究,開展學生的教學。近年不少應用技術大學開始實行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學生接受企業的培養力度就更大了,校企合作更加緊密。

3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3.1辦學一定要圍繞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與綜合大學的學科性教育有本質的不同,一定要體現職業性,職業性一定要體現專業設置與產業布局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體現職業教育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的融合發展;服務產業,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現在不少地方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面大而全,完全不顧及當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的狀況,結果形如空中樓閣。

3.2要加強雙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聘用有企業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

雙師資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和提高質量的必然要求。由于許多地方的人事制度原因,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教師是從學校門進學校門,有經驗的企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容易擔任教師,學校大多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驗,雙師要求不易達到。因此,要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努力從人事制度上作改革,大力引進和聘用有企業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任教師,也要由學校自身去積極聘請有企業經驗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改善當前師資隊伍的情況,為職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撐。

3.3一定要與行業企業開展深度的合作

不管是從服務產業的角度,還是從強化實踐教學的角度,高等職業教育都必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使企業更多地介入人才的培養。要實現這一目標,除國家的法律規定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本身要做更多努力。首先培養的學生要適應企業的能力要求,其次是學校有服務產業企業的能力,第三是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內容要實時對接企業生產和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企業才愿意與學校合作,并走向深入。

3.4努力營造溫馨而充滿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

在德國期間,大家對其校園環境有著深刻的印象,他們的校園一般不是很大,建筑物簡潔實用,長期利用老舊建筑;校園不僅整潔、優美、自然、溫馨,而且無處不在的張貼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充滿了文化氣息。我國的不少高職院校近年校園變化較大,建設了新校區或新大樓,校園面積也比較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衛生死角,環境布局和綠化講究氣派而不自然,隨便拆除老舊建筑,學生的生活服務設施、休息交流的座椅少而不便利,展示少,墻面沒有利用,既使學生缺少溫馨的感覺,又使學校缺乏文化的沉淀。這些都是我們要轉變觀念,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

3.5改進學校宣傳模式,營造認可職業技術技能的社會氛圍。

改變原來一味地在媒體上宣傳學校,高考填志愿前才到中學宣傳的簡單模式,要用營銷的理念來前面向社會推銷學校和專業。要在平時邀請社會人士、企業人員來學校了解學校;也可以讓中小學、幼兒園學生來校參觀校園和實驗實訓現場,參加學校科技文化活動,組織來校開展各類比賽,包括專業技能比賽。讓社會、中小學生認識職業院校,認識職業技能,了解專業發展。

3.6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