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經濟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22:03: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衛生經濟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衛生經濟學論文

篇1

1.1研究對象

某鎮已婚婦女3000名。

1.2研究方法

由某市皮膚醫院(某市性病防治中心)派出經培訓的??漆t生、檢驗人員、公共衛生醫師、護士等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分別于項目起始階段即基線和12個月、24個月進行兩次隨訪共3次現場橫斷面調查,具體方法如下:(1)問卷調查:采用一對一的問卷搜集社會人口學、性病艾滋病知識、危險行為和疾病負擔情況等信息。(2)梅毒篩查和治療:利用梅毒快速檢測方法進行梅毒篩查,20分鐘告知結果。對于快速檢測陽性的對象,則抽血帶回某市皮膚醫院(某市疾病防治中心)進行確證檢測。對于確證現患梅毒的病人,及時通知檢測結果并及早按照國家指南提供免費規范治療。(3)健康教育:檢測前后??漆t生可以提供相關的健康知識,發放性病防治知識宣傳手冊,回答對象提出的問題,宣傳正確的知識。

1.3實驗

快速血漿反應素實驗(RPR)作為梅毒檢測的篩查實驗。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作為梅毒檢測的確證實驗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結果采用卡方(X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0.01為有極顯著性差異。

2研究結果

2.1梅毒快速檢測陽性率和梅毒確證陽性率(傳染報告陽性病例)

孕婦發病率為1.8%,非孕婦發病率為1.1%,兩組之間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梅毒檢查的費用和治療費用

梅毒RPR檢查10元/人,確診20元/人。平均治療費用,孕婦高于非孕婦(P<0.05)。

3討論

篇2

有關發展經濟學論文范文一:城鄉統籌發展經濟學理念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就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抓手,務必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繼續加大推進力度,力求收到實際效果。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存在著突出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即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如果城鄉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并帶來諸多方面的矛盾和問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城鄉差別突出。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不平衡規律的作用還可能更加凸現。逐步消除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對于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當前,全國上下正在積極進行體制機制的探索、創新,特別是我們重慶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該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子。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統籌城鄉發展,理論的創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分析研究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才有可能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城鄉統籌才有可能按照正確的軌道前進,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只注重分析研究城鄉二元結構的表象,操作上也習慣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工作措施和思路不得要領的現象,其結果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切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就需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并切實運用理性思維解決城鄉二元結構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發展經濟學作為二戰后新興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性經濟學科,具體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如何從不發達狀態演進到發達狀態。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實際上是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是工業化、城市化與三農的矛盾,是發展中的矛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正確認識和運用發展經濟學理論,對于結合國情、市情及縣情、鄉情,制定城鄉統籌發展的政策措施,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工作目標,突出工作重點,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從發展經濟學來看,改變或者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兼顧,國際上主要有兩種理論可資借鑒和研究。

一種是通過勞動力流動,以城市發展帶動鄉村發展。這種理論認為,起初,在鄉村傳統農業部門中存在大量過剩勞動力,其邊際生產力趨近于零。只要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的勞動收益存在差距,鄉村農業部門的過剩勞動力自然會流向城市工業部門,形成勞動力的無限供給。雇用鄉村農業部門過剩勞動力所形成的積累不斷轉為投資,生產日益擴大,從而吸引更多的農業過剩勞動力。隨著農業部門的生產率逐步提高,收入不斷增加,鄉村過剩勞動力的逐步減少乃至消失,城鄉二元結構才會轉為現代化的一元經濟結構。另一種是通過增加農業投入,確保城鄉平衡發展。這種理論認為,鄉村過剩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收入相等,二元結構也不會自然消失,相反,隨著城市人口不斷膨脹,城市失業日益嚴重,并出現眾多城市病。這種理論假設:城鄉之間勞動力的轉移是由城鄉之間預期收入的差異引起的,只要城市的就業機會和預期收入大于留在鄉村的預期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大量失業,鄉村勞動力還是會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轉移。如果城市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趕不上鄉村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不僅使城市發展產生嚴重經濟社會問題,也會使農業生產萎縮,糧食等農產品供應缺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為此,這種理論提出,政府要縮小城鄉之間就業和收入差距,關鍵是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鄉村公共設施和醫療衛生、社會福利事業,就地就近解決農村過剩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等問題。以上兩種理論,在我們現實工作中都有所體現和反映,并經實踐放大,顯示出各有其利弊。前一種理論在部分黨政領導層面有較大市場,并付諸實踐的比較多,因為發展城市經濟見效快,在領導頻繁調整的情況下,容易在短期內出政績,其弊端在于不能從根本上建立解決三農問題、化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長效機制。后一種理論在理論界和黨政領導的施政報告中有較多的體現,由于其投入大、工作周期長等現實問題,理論往往落后于實踐,說的多落實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重視研究三農問題,其投入也是毛多肉少。

對上述兩種理論,我們不能盲從,要結合我們的特殊國情、市情、區情、縣情,借鑒、吸取發展經濟學中的合理因素,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因為城市與農村有著天然的聯系,城市與農村相互促進,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從建立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長效機制、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筆者傾向于用后一種理論指導統籌城鄉實踐,同時兼顧前一種理論,實現城鄉結合、城鄉互動,不斷增強農村發展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目前的改革發展中,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這就是盲目發展大城市,企圖通過城市擴張和發展,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定居,也就是通過所謂農民變市民的途徑,一勞永逸地解決三農問題。實際上,這是一種帶有理想色彩的思維方式,容易被一些干部急功近利化。況且,城市的就業壓力本身就比較大,大量農民工進入城市,將使就業問題的矛盾更加激化,使城市交通、醫療、教育等問題更加突出。同時更為嚴重的是,由于城市與農村、農業、農民職能的錯位,導致資源的浪費,大量的城市居民因農民工的涌入,就業更加艱難,而農村大量的土地撂荒或者不能精耕細作,農產品產量下降、質量下滑,市場物價也會因糧油、生豬、蔬菜等農產品供給不足而大幅上漲,城鄉的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在適度發展城市的同時,更加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切實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增強農業的造血功能。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規時,要胸懷大局,統籌考慮城鄉規劃,統籌推進城鄉交通、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使農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同質的公共服務和同等的民主政治權利,不斷增強農村經濟發展能力,在發展中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有關發展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創新發展經濟管理論文

一、企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弱化。一些企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弱化。企業領導對于員工的管理主要依據個人經驗,有的領導對員工缺乏人性化關懷,這種隨意性的管理讓員工無所適從,不適應企業長期發展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要求,對員工缺乏崗位職業培訓。有的企業對員工沒有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對員工的獎勵還依靠領導對其評價,這樣就造成了員工與業績的偏離,員工薪酬與福利偏低,就不能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使得企業失去了經營活力。因此,企業經濟管理中對人力資源觀念滯后,缺乏合理開發人力資源,這樣在動態發展的市場環境中,人力資源管理就變得遲緩。

2.企業的網絡技術應用水平還比較低。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企業的經濟管理必須跟上時展的變化。然而,有的企業在經濟管理模式上還是生產工藝或服務上,都沒有結合互聯網的特征進行改善。這樣對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低,就脫離了社會發展的方向?;ヂ摼W能夠加快信息傳遞速度,也能提高企業經濟管理水平,企業忽視了對信息技術的提升,就難以實現信息化的辦公。還有的企業不能很好地利用網絡進行宣傳與公關,這樣就失去了低投入和高產出的效果。還有的企業沒有重視網絡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與招聘,就難以提升企業員工整體的網絡技術應用水平,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業的經濟管理水平還比較低,這樣就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3.企業還沒構建知識經濟的經濟管理模式。在知識經濟的環境下,企業的經濟管理模式要進行調整,構建健全的知識特征的管理體系,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一些企業沒有認識到社會這樣的變化趨勢,仍然堅持原有的管理模式,這樣就不行滿足復雜經濟環境的管理新要求。對于缺乏知識特征的企業組織來說,就不能進行動態與開放式的經濟活動,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發展方向不能依據規模效益來獲得競爭優勢,而是要考慮到消費需求的變化,要以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樣就要使企業重視生產工藝流程,精準把握終端市場的消費者的消費動向。但是,缺乏對知識經濟環境的分析的企業,其生產決策與終端市場的消費者消費訴求相分離的格局。此外,知識經濟也要求企業員工具有較強的創新力,要求企業技術與員工知識不斷更新,但是,一些企業做不到這樣的主動變革,就被市場所淘汰。

二、提高企業經濟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1.提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能力。企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作為支撐,因此,企業就必須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采取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構建良好的勞資關系。企業要為員工進行職業規劃和職業培訓,構建學習型的組織,企業要保障員工的各項福利和權益。企業要發揮激勵機制作用,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人力資源管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企業還應建立獎懲制度,這樣才能在企業內部創造公平公正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更好地發揮員工的潛在能力,也促使企業更好地發展。企業應該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通過這樣無形的文化來規范員工的行為,實現以人為本和柔性管理,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2.增強網絡環境下的企業經濟管理能力。在信息時代,企業應加強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增強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與管理能力,為企業的發展中創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各部門的網絡信息管理。企業應培養和引進具有較強信息技術的人才,提升企業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企業管理組織執行力,優化企業的組織管理結構。網絡信息化還能為企業開拓新的市場業務,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3.構建知識型的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當前,信息化加快了知識與技術的傳遞,使產業發展迅速。這樣就必須促使企業構建知識型企業,采取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管理模式。企業要采取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要給予員工尊重,通過提升組織團隊的知識能力,來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以知識經濟為導向來改善企業的經濟管理效率,改進產品生產工藝和優化企業運營流程的方式來提升企業對終端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增加用戶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感知價值,企業應當通過建立終生學習式企業的方法來穩步提升員工的綜合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水平。

篇3

為順應時代潮流,攜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創中國與東盟全方位發展的新興自由貿易區。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和雙向投資狀況總體良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簡稱CAFTA)正有序推進[1]。中國對東盟地區投資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圖1):第一階段為初期階段(2000年之前),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此階段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額度較小。在初期階段,中國對東盟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簡稱OFDI)相對比較滯后,此階段主要是東盟資金投資流向中國[2];第二階段為平穩發展階段(2001-2006年),在2002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和CAFTA談判開始后,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額恢復平穩增長的趨勢,2001年的OFDI從148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335億美元;第三階段為快速發展階段(2007年-至今),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東盟國家投資環境改善,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迅速發展。2010年CAFTA的全面啟動又進一步加快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步伐,投資額突破40億美元。據統計,在2003-2012年之間,我國對東盟地區共新批準境外投資企業2950家(見表1),綠地投資總額高達57555億美元。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雖起步晚,但發展成效顯著,東盟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在國外投資的重要區域之一[3]。 

二 中國對東盟地區直接投資現狀分析 

(一)投資動因 

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越來越密切,經濟互動交流也更加頻繁。中國企業“走出去”一般首選東盟國家進行直接投資的動機主要有:自然資源導向型、市場導向型、生產要素導向型和學習型投資[4]。 

1.獲取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也是人口大國,人均資源缺口較大。東盟地區如文萊、印尼、緬甸等國家自然資源豐富,國內企業為尋求穩定的資源供應和利用豐富廉價自然資源而對東盟直接投資,開發和利用東盟地區礦產品、石油以及林業等資源。例如印尼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我國福建泛華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 年在印尼投資紅土鎳礦,并不斷收購鎳礦礦山、投資建設鎳鐵冶煉廠等。該項目年加工礦石300萬噸,每年為國內提供約30萬噸鎳鐵等。 

2.擴寬海外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生產技術逐漸成熟以及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需要不斷開拓海外市場,其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對東盟國家進行直接投資。通過對東盟直接投資進行企業的跨國經營,繞開部分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設置的“綠色壁壘”和“信息技術壁壘”,進而開拓出口產品的國外市場。例如正邦集團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農業企業,旗下有農牧、種植、金融三大產業。2005年,公司在越南設立辦事處,了解并掌握當地第一手農業市場信息,利用當地的資源就地生產、加工,使“銷售地”成為“生產地”,間接地避開壁壘,同時達到開拓海外市場的目標。 

3.促進國內產業升級。中國的一些傳統行業,如家電和紡織業等在國內生產相對過剩,需要尋找和開拓新的國際市場。而東盟的一些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對傳統行業的需求較充分,且當地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等都吸引中國企業對其進行直接投資。將我國進入衰退期的產品轉移到該產品正處于成長期的東盟相對落后國家,促進他國經濟發展同時實現中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例如,早在1996年,中國摩托車企業如隆鑫、宗申和力帆等相繼進入越南市場,并很快以價格低、外觀美受到越南消費者青睞。1999 -2000年,中國摩托車占據了越南摩托車市場70%~80%的份額。僅2000年,越南從中國進口摩托車散件金額達48億美元。力帆摩托在越南的組裝廠2001年產值達117億美元,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我國摩托車占有越南市場的80%,其中力帆摩托占到60%,其品牌效應遠超過日本本田。 

4.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技術學習型OFDI是通過對較發達國家進行投資,以獲取與核心技術相關的上、下游技術或新技術和非相關技術,它充分利用反向技術外溢效應汲取國外最新技術,源源不斷地輸往國內[5]。新加坡是東盟最發達的國家,擁有國際水準的研發和技術力量。2003年,北京華旗資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加坡分公司,充分利用新加坡的高科技人才和技術條件,不斷地研發新產品,以期占領國際市場。2008年,山東十方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在當地承接水處理、可再生能源工程,該分公司旨在為國內總部引進國外先進的環保水處理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 

(二)投資主體 

附表1顯示,國內各地方企業對東盟國家投資程度,沿海城市較內陸省份投資相對活躍。近年來,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云南等沿海城市對東盟十國的投資相對積極,據統計,共獲批2049家企業,約占總量70%。其中湖南對東盟投資的企業獲批最多,江蘇、云南、浙江次之。貴州、寧夏、西藏、新疆等由于自身的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對外投資投入比較少。投資主體的地區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有:投資主體所在地域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產業結構、地方政府對外政策等[6]。 

(三)投資產業 

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行業多為勞動密集型或自然資源密集型產業。早期,中國對東盟國家的直接投資領域較狹窄,主要涉及到加工、裝配和生產性的小型項目。隨著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的進一步深入合作擴寬了投資領域,在第一、二、三產業中均有涉及。雙方逐漸確定農業、信息產業、人力資源開發、互相投資、交通、湄公河流域開發、能源、文化、旅游、公共衛生和環保11大重點合作領域。隨著CAFTA的啟動,在執法、青年交流、非傳統安全等其他20多個領域也開展了廣泛合作。目前,中國企業對東盟國家的投資行業領域分布廣泛,九成的投資流向金融業、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交通運輸業、制造業,見表2。

對于自然資源豐富的緬甸、印尼、菲律賓及文萊4個國家,中國對其投資領域以石油天然氣和礦業開發項目為主,占全部直接投資的50%以上,同時涉及信息開發、農漁業開發、紡織服裝制造業等行業;中國對泰國的直接投資分布于食品加工、金融加工、紡織橡膠制品、酒店餐飲、貿易、銀行、保險、生物醫藥和航運等行業;對老撾的直接投資集中在商場、酒店餐飲、食品與飲料加工、家電生產、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礦產、汽車裝配件及建材業等;在柬埔寨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力、建筑材料、紡織、服裝加工、工程承包及農業開發等領域;對于馬來西亞,中國對其直接投資涉及了較廣泛的產業領域,包括制造業、農業和資源開發、信息產業、服務貿易業、房地產等各個行業。中國對新加坡直接投資由以貿易型投資為主,發展為涵蓋了金融、運輸、家電器、IT電子等產業,形成了多產業綜合投資體系。 

(四)投資區域 

從表3可以看出,中國投資在東盟各國的分布極不平衡。長期以來,中國對東盟新成員國的直接投資額在中國對外投資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7]。2009年的《投資協議》和2010年的CAFTA啟動,加快了中國對東盟新成員國的投資步伐。近十年來,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區位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撾、新加坡和印尼,新批準的境外企業數量達1996家,占總量6766%。中國對東盟國直接投資的總趨勢是逐年增長,由2003年11家企業增加到2012年的642家,中國對東盟十國新批境外企業發展趨勢如圖2所示。 

(五)投資方式 

相對于中國而言,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欠發達,工業化程度較低。創建新企業有利于東道國生產力發展和就業量的增加,同時東盟國家也能引入中國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目前,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方式主要傾向于采取綠地投資策略。據表4顯示,中國對東盟各國的綠地投資主要流入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菲律賓3個國家,綠地投資額達3896億美元,占綠地總額6768%。 

近幾年,中國對東盟各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并購方式也日漸增長,但仍占少部分。東盟各國的投資環境、貿易法規、市場結構、文化習俗等不盡相同,導致中國在東盟各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分布也不均衡。 

(六)就業效應 

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增加了東道國就業機會。一方面,中國對東盟的綠地投資雇用了相當多數量的東道國居民,對東道國勞動就業的直接推動效應較明顯;另一方面,在輔助行業也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或者當地供應商以及跨國公司員工在當地增加消費,從而為間接就業創造效應。 

據統計,2003-2012年,僅中國對東盟國綠地投資為東盟十國創造115267人次的就業。表5顯示,中國對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的綠地投資就業效應顯著,創造99876萬人次的就業貢獻。中國對東盟綠地投資額相當大部分投資在菲律賓、印尼、越南三國,對這三國的就業貢獻也最大。同時,對文萊、柬埔寨、緬甸和老撾等國的就業效應相對薄弱,主要原因是中國對這些國家的綠地投資起步比較晚。從已有的數據可以看出,在未來幾年,中國將會積極調整對外投資戰略,在充分利用東道國有效的資源的同時,促進東道國的勞動就業和經濟發展,達到共贏的局面。 

三 推進中國直接投資東盟戰略對策 

(一)加強我國政府對其宏觀引導,促進中國對東盟直接對外投資。目前中國企業在對外投資決策方面缺乏經驗和引導,如投資產業不合理、投資區域較集中、投資方式單一化等。因此,在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指引下,政府應發揮其引導作用,重視現有對東盟直接投資的經驗總結工作和擬“走出去”的企業進行培訓,從優化資源配置和創新投資理念來加強對外直接投資的意識。使得企業能更好地借鑒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的經營經驗,應對不同的市場結構,不斷調整企業的投資戰略,增強企業在東道國的競爭力。 

(二)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簡稱RCEP)構建。組建 RCEP 符合我國實施的“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提高中國—東盟區域的經濟一體化程度。我國應加強與東盟各成員國間的政治互信,優化相互間的經濟合作和政治經濟學論文關系,積極研究制定合適的RCEP規則,以期達成一個現代、全面、高質量和互惠的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更好地與東盟攜手共建“海上絲綢之路”和提供長遠的制度支持[9]。 

(三)加強構建健全的投資促進服務體系和完善對外投資相關法律法規,如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對外投資和稅收政策等。我國政府應積極組織相關部門建立東盟投資環境咨詢平臺和風險預警機制,一方面,使有志“走出去”的國內企業在做出境外項目投資時,參考該國際投資環境數據庫,以期從根源降低投資風險。另一方面,使已對外投資的國內企業在東道國進行經濟貿易合作中得到規避風險保障。 

(四)我國企業應合理配置投資東盟的方式、投資規模、投資區域與投資產業組合,建立對外投資風險預警系統,積極配合政府的引導,避免目盲投資。國內大中型企業可以到法制較為健全、市場成熟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較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而中小型民營企業則可到市場商機較大的印尼、緬甸等相對不發達國家投資。此外,在對外投資活動中,我國企業應注意勞工關系和規避工潮風險,盡可能減少再次發生越南華人工廠發生勞資糾紛,演變成工人與防暴武警流血沖突之類的負面事件。 

四 結 語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需要國內國際社會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仡欀袊鴮|盟區域直接投資的發展歷程,雖然投資規模逐年增大,但投資中仍存在完善優化空間。為了推動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的進一步快速增長,中國政府應加強宏觀引導企業境外投資,健全企業對外投資的法律和制度,構建完善的國際投資服務咨詢平臺等,以確保中國對東盟地區直接投資的持續、健康發展。在中國—東盟的區域經濟合作從“黃金十年”邁向“鉆石十年”之際, 中國和東盟各國應加強戰略溝通,凝聚共識,深化互利合作,協手打造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及責任共同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