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法學就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衛生法學就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衛生法學就業前景

篇1

關鍵詞:公管專業;人才;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9-131 -02

一、引言

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人才培養不再是學校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社會就接受什么樣的學生,而是應該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去培養學生。高校作為培養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教育基地,應當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的需要,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與學校特色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二、高校公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界定

高校公管專業是順應我國政府與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變革而出現的,旨在培養具備現代公共管理理論、方法與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和應用能力,能在學校、社區、體育、衛生、文化與傳媒、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它是以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分析問題為基礎,注重強調運用經濟學原理與定量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從公管專業學生就業能力要求來看,它體現為較強的創造性與技術性,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大多都必須通過實踐教學方式轉變成具體的技能才能得以熟練的掌握及運用,因此,公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優化對畢業生的就業前景至關重要。

三、目前公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的問題

以2014屆本科畢業生為例,從表1③ 可知,當前公管專業本科畢業生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很低,與相關度較低的前幾名專業差距很小,但和全國本科平均水平相比小了24%。這體現了大多數公管畢業生未能正確認識公管專業的職業方向。而這和我國現行的公管人才培養體系息息相關。具體問題如下:

(一)課程設計缺乏專業特色

當前公管專業的教學包含了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基礎理論課程,涉及的基礎理論課程較多,而缺少能表現專業特色的技能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略了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考核方面,由于公共管理實操能力的考核未能比較客觀的呈現,仍舊以理論知識考核為主,弱化了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等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

(二)學生培養目標與就業定位脫軌

大多數學生缺少清晰的學習目標與就業預期。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就業方向與目標上尚未形成一個能夠凸顯多種能力及興趣,且方向、目標清晰的立體就業模式。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等不同學科課程的開設,涉及的學科范圍過于寬泛,使得學生難以把握各個學科的精髓,從而產生對就業前景模糊而難以把握的狀態。基于西方獨有的政治制度與行政體制而建構的公共行政學難以適應我國國情,而當前我國公管學界也未能正面解答此類問題。這就致使學生未能制定好明晰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時勢必感覺措手不及。

(三)社會需求研究相對欠缺

當前,社會上對人才的需求大多數是從實用性的角度去考慮。而高校現行的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缺少將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與就業方向和所處區域社會、經濟、企事業發展的實際概況與人才需求相結合。同時,培養方案還缺少對所在院校的學科特點及特色的凸顯。在人才培養方向上側重于領導、管理、政府官員等“官僚型”意識培養,而缺乏服務大眾的平民化、基層化等的“事務型”就業意識,而后者對公管人才需求潛力巨大。這就體現出高校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未能順應國家產業結構變革與經濟增長模式的革新。

(四)公管專業工作進入壁壘低、退出高

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需要很大的時間成本和智力的投資,才能進入經濟、法律、工商管理等領域,而其他人文社科專業的人才卻能輕易進入公共管理領域學習與工作。例如在公務員考試中,由表2① 可知,公務員考試招考職位數量及招考人數更傾向于經濟學、會計、財政、法學類、稅務等,政府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有限,且明確針對公共管理專業的人才的招考更少。從管理學中邁克爾?波特的“壁壘”分析框架入手分析可知,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目前正處于進入壁壘低,而退出壁壘高的尷尬境地,難以讓人看到公管專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公管專業人才培養創新措施

在公管專業培養上,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課程設置自,挖掘專業本質,以社會需求出發,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科學設置培養方案。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切入,探索一條創新的教學新路子,緊隨市場辦學科、憑借優勢開專業、根據崗位定課程、提高技能求發展。

(一)優化課程設置,注重理論實踐結合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了我國高校實踐性教學欠缺的問題,因此,加大實踐教學建設力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實踐性課程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與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平臺。大學課程要完善實踐教學比例,重視個體經驗價值。羅伯特?M?戴爾蒙德關于優質課程體系的觀點如下:第一,綜合經歷。只有讓學生綜合使用從不同地方學到的知識與技能來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或特殊的情況,學生的學習才可以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第二,及時實踐所學技能。未經實踐的技能往往會退化,特別是計算機與寫作之類的技能。第三,教育與體驗相結合。對于公管專業而言,做到理論課和技能課的有機結合,構建優質課程體系的關鍵就在于實施好“三實”教學――實踐、實習、實訓,三者應形成科學協調的體系。實施“三實”教學,一要通過競賽增加實踐,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國家、地方、學校等的實踐類競賽,將知識學以致用;二要招聘相關教學人員增加實訓,可以聘用在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任職過的高級人才為兼職教師、舉辦講座,采用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等形式,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三要完善高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機制增加實習機會,構建學生實習基地、平臺,通過實戰來收獲經驗。

(二)人才差異化培養

高校應當結合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學科優勢等情況來明確各自的培養方案。高校在公管專業培養目標方面通常界定為“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以及“熟悉政府運行機制,了解公共管理和政治學知識”等比較寬泛的概念。在就業去向方面,多為黨政部門與企事業單位。在目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培養目標與就業去向趨同導致求職競爭愈演愈烈,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博而不專的尷尬境地。因此應該限定公管專業的招生規模,各個高校可根據社會的需求與自身的優勢,設置一些公共事務管理的新專業,如城市管理、危機管理、政府采購等,以便在人才培養上差異化發展,形成就業上錯位競爭。

(三)制定具有特色的培養方案

依托學校特色與優勢,在專業教學中發展自身特色應和本校的傳統優勢學科有機結合,在課程設置方面體現出地方特色。要盡量依據本校學科資源、師資優勢與特點及地方發展的具體狀況開設凸顯本校特色的課程,使專業課程順應特色化的社會需求,同時這更是拓展學生知識、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例如經濟類院校定位在財政管理方向,農業類院校可將專業定向為土地管理方向,并且緊緊圍繞所確定的方向設置課程。專業方向特色轉化后,專業課程設置也變得更有針對性、實用性,有利于學生掌握就業所應備的操作技能。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公共管理(人口與社會管理方向),設置了社區管理、社會政策評估、老齡工作管理等課程;廈門大學公管專業(衛生管理方向)設置了衛生事業管理、醫療保險、衛生法與衛生監督、衛生經濟、衛生政策、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針對性課程。這些特色課程的設置對于就業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四)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

公管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應從學生未來就業方向著手,并準確界定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促進其專業可持續發展。而這就和學生們的從業發展意愿密切相關,需要對不同年級的在校生與不同年份的畢業生進行調研,主要了解公共管理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在不同階段,對從事工作類型想法的變化及能力要求,以此來權衡其與高校現行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是否相符。如若有出入,可依據社會需求方招收畢業生的需求引導學生的就業意愿,或從社會需求方接受畢業生的需求條件與學生的就業意愿兩方面優化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預期,最終達到三者的動態和諧一致。

五、結語

從我國現狀出發,以學生就業前景視角入手,創新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是提高學生受教育水平,對其未來的就業與發展能力的培養,還是著力于培養和提供適應社會、經濟、企事業發展需求的人才的有效途徑。這對國家目前關于公管專業人才就業問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坦英. 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企業導報, 2013, (21): 157-158.

[2] 李建生, 林頓, 戴年紅.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 30(12): 116-118.

[3] 邱成嶺, 安俊美. 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問題及改革路徑分析――新情境下學生就業前景分析視角[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11, 9(6): 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