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林業思想范文

時間:2023-04-07 19:3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林業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林業思想

篇1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

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篇2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篇3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凸現,人們對傳統林業經營思想和經營模式進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態林業概念,后又逐漸演化為可持續林業、現代林業。然而,到目前為止,現代林業這個概念,還未被人們真正認識和正確理解,業外人士往往錯誤將“現代林業”當作“現代化”林業。業內人士也有不少人將“現代林業”抽象化,使“現代林業”遠離社會,脫離實際,嚴重影響了中國現代林業的建設。

1.世界各國林業建設觀念的轉變

現代世界各國林業經營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具體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上,雖然千差萬別,但總體思路和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斷重視生態環境作用,兼顧生態與經濟的協調。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奧地利的“森林經營新模式”,其目的是實現不破壞生態平衡的環境保護與經營;瑞典的“立地特點林業”,認為“合理林業可與小規模自然保護和景觀并存”;德國的“正確林業”,采取“與健全的科學知識和經驗證明的實踐準則一致的經營方法,同時,保證林地的經濟與生態生產率,從而實現物質與非物質機能的永續”;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計劃”,以森林生態經營思想為基本原則,大力倡導公眾參與,積極引入科學技術和生態技術,持證經營,充分實現森林多種價值;修正的熱帶“近自然森林經營”,要求從整體出發,經營森林生態系統,以保證生態系統的生產率與穩定性;日本的“森林•林業流域管理系統”,則從日本國情出發,把森林作為“綠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來進行經營管理[1][2]。

林業不再只是一個經濟部門,而是環境建設的主體,是人類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基礎產業——這已是大家的共識[3][4]。

2.“現代林業”的定義

國內較早的現代林業定義是:現代林業即在現代科學認識基礎上,用現代技術裝備武裝和現代工藝方法生產以及用現代科學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續發展的林業[8]。后來,進一步發展,定義為: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1]。

第一個概念一連使用了四個“現代”,關于“林業”之前,就其觀點的實質而言,不過是“現代化”“林業”的定義。后一個概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其實,這個定義的實質并未超越可持續林業的范圍。

林學自創立以來,各國對于林學、森林、林業的認識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許多新的發展。林學經歷了傳統林學的各個階段(從“大木頭”林業到“永續利用”林業),向現代林學轉變。“現代林學”成了以森林生態系統的營建、經理為研究對象,以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功能為核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多種效益和多種功能為目的的學科。對森林的認識也由單株樹木、樹木群體到森林生態系統的轉變。由于人們對森林和林學認識的變化,是人們對林業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從“木頭”林業向“生態”林業轉變,從“伐木”行業轉變為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中心,全面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作為林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從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轉變,以及當前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的日益突出,使人們又認識到,“社會”與“生態”是一個復雜的復合大系統,人類活動必須遵守其競爭、共生、自生三大原則,實行“資源共享、適時協同、按需生產、和諧共榮”[3],實現“人地共榮”,社會——生態系統的競爭、共生和自生機制的完善結合,環境合理、經濟高效、社會文明、系統健康地發展[3][4]。

因此,現代林業可以歸納表述為“和諧林業”: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并協調社會——生態系統中的社會關系和生態關系,實現社會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穩定和繁榮,人類共同幸福與進步[5]。

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協調,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顯然,這種定義克服了傳統的割裂“社會”與“生態”的觀點的弊端,強調了“關系”的重要性,突出了“關系協調與和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6][7]。3.“現代林業”的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現代林業:①以森林生態系統為經營對象;②和諧地協調人與人(包括組織與組織、人與組織)、人與環境的關系(即:競爭、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榮”為最高目標。

因此,現代林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以和諧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全社會協調參與社會——生態系統的研究與管理,協調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5]。

顯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具有復雜系統所具有的網絡性、多區域性、開放性、動態性、耗散性、作用過程多樣性、多維數、非線性等特性,我們應該運用整體復雜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會共同參與系統診斷、參與方案設計、參與推廣與實施),對以現代林業進行研究,對人地系統進行模擬分析,尋求系統和諧發展的新途徑[3][5]。

3.1經營對象

現代林業的經營對象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最大生態系統,具有其他生態系統所具有的結構特征。當把森林生態系統作為經營對象時,必須尊重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人類的經營活動不應超出其調節能力的閾值,以免造成生態失衡。就現代林業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開展森林經營活動,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對于林地的養分耗損,增加林地養分補充,增加對系統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態鏈,形成高級有序循環,促進林業系統向高級有序態進化[2]。

3.2經營目標

現代林業的經營目標是森林利用達到“零廢棄物”,實現“清潔生產”[3]。實現林業“清潔生產”,就是通過改進森林資源經營利用手段,達到削減和控制co2排放,加強廢棄物循環利用,少或不產生生產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過對有限森林資源的節約、節制和循環使用,創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資源使用機制,實現和諧發展的循環性社會:①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如生物發電、低公害車、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環系統,確保環境衛生安全。③加大木質系列材料開發利用力度,提高木質系列產品生產效益。④培育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圍。

3.3經營原則

在目前礦物燃料日漸枯竭、人口壓力加大和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現代林業的經營原則應該堅持:①開發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②營造高產能源林,解決農村燃料短缺狀況,加快“綠色能源”替代礦物能源的步伐;③促進區域社會能源自給化、多元化,最終達到區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9]。

3.4經營之路

除了堅強生態建設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林業發展有必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行業建設:加強林業能力建設,逐步把我國的林業建設成大生態產業,實現林業的和諧發展。

②加強林業意識建設:加強生態安全和生態關系知識宣傳教育,強化領導林業意識,提高全民林業觀念,倡導清潔生活方式和勤儉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資源,按需生產,實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3]。

③加強林業行政能力建設:加強林業組織建設,提高林業行政能力;加強林業質量建設,提高林業工程質量;加強林業制度建設,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和林業行政體制;加強林業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設的聯系,使它們有機結合,實現整體與局部同步健康發展[5][10]。

4.結束語

以上,只是筆者對“現代林業”思想內涵淺陋的思考。實際上,“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遠比上述內容還要深、廣。總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林業底子薄,又走了許多彎路,林業經營水平還很低,林業行政能力還比較差,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運轉模式和思維模式上,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林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對“現代林業”內涵的討論和思考,促進我國林業觀念的轉變,提高全民林業意識,尤其是領導林業意識,轉變林業行政運轉模式,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慧,現代林業[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國慶,從林業系統的自組織探討生態林業設計[j],華東森林經理,1990(3)。

[3]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4]張國慶,試論復合生態系統與按需育林[j],安徽林業科技,2001(2)。

[5]張國慶,試論和諧林業[j],安徽農業,2003(學術刊)。

[6]張國慶,行政管理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8]張建國,現代林業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篇4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1)-10-0149-1

1 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以不損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為前提,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和發展。也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讓我們的后代永續發展、安居樂業。

我們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在于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大自然,也正是大自然的條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發展。

2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1 林業的定義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指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培育和保護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產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發揮防護作用的生產部門,營林和森林工業是林業的兩大部門。我國林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包括:一是傳統林業發展階段,二是林業發展的探索階段,最后是從1992年我國林業邁向了新的發展之路。

2.2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的國策之一。可持續發展的林業是從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整體作用出發,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以及這種功能的維護不僅僅是獲取森林使用價值的基礎,更是人類持續生存的根本,正是森林價值的本質體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決定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經濟能力。二是社會合力。三是生態支持力。

林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持續發展是林業發展的核心理論。

3 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3.1 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

要想加快林業的發展,就要努力的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有效的生產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讓林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3.2 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加強

一要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抓好良種育苗和樹種結構調整;二要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和監測;三要通過增加林產品的經濟價值,來增加市場競爭力。

3.3 以人為本,依法治林

《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也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可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人類與大自然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林業是最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那么在林業發展的道路上,只有用法律做保障,才能讓人們放心,才能讓林業更好更快的穩步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時刻遵守《物權法》和《森林法》的規定。時刻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用法律穩定林業發展的道路,用法律保障生態文明。

因此科技興林是林業發展道路上的重中之重,只有通過科學高效的手段,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這些關系和諧發展,才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黃選瑞,張玉珍,周懷鈞,滕起和,盧占山.對中國林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基本認識[J].林業科學,2000,(04).

[2]蔣敏元,王兆君.以現代林業理論指導林業跨越式發展[J].世界林業研究,2003,(01).

[3]江澤慧.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現代林業發展[J].綠色中國,2004,(Z1).

[4]江澤慧.現代林業理論與生態良好途徑[J].世界林業研究,2001,(06).

[5]倫麗珍.林業現代化的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5.

[6]賀慶棠.現代林學、森林與林業[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1,(01).

[7]黃春平,李衛忠,吉文麗.簡論我國可持續林業實施中存在的問題[J].陜西林業科技,2000,(03).

[8]張鼎華,林卿.近自然林業與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生態經濟,2000,(07) .

[9]沈月琴,周國模.現代林業的綜合研究方法[J].世界林業研究,2002,(02) .

[10]張嘉賓,袁鳳軍.關于推進現代林業建設的總體思考[J].世界林業研究,1999,(06).

[11]殷鳴放,仲慶林,張才.關于現代林業思想內涵的思考[J].林業資源管理,2002,(02)

[12]論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持續性[J]林業經濟問題,1999,(01).

[13]佟建民.我國林業的發展及現階段發展的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0,(04)

[14]馬忠華,張茂松.試論林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6,(01).

[15]孫小龍.淺論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7,(07).

篇5

(1)林業政策設計沒有充分考慮林業產業發展。福建省在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這對林業產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就目前實施的林業政策來看,除速生豐產用材林工程以產業發展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態建設,這些工程的實施都有一定的時間期限,無償的財政資金也有一定額度,工程期滿后,財政是否還能保證項目和人員所需經費難以確定。所以,從現在起,就必須考慮林區工人和退耕還林地區農民生計問題,必須注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林業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不注重生態的林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林業;而不注重產業的林業,是缺乏活力、沒有后勁、沒有希望,也沒有地位的林業。沒有林業產業的發展,生態建設難以為繼,沒有林業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的成果也難以鞏固。限于資金、資源、技術、市場、人員素質等諸多因素,最可能的選擇是依托林區和林木資源,發展林業產業,包括林下種養殖業、林產工業、生態旅游業等。林業產業的發展,有利于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進而緩解人口、經濟增長對森林資源消耗的壓力,支持生態建設。

(2)林農思想觀念更新不到位。隨著國家改革不斷深入,林業發展方式不斷更新,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是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題。但廣大山區林農的思想認識還停留在種樹砍樹的傳統林業上,觀念沒有緊跟時代潮流,沒有很好找到跳出林業搞林業的發展路子。生態補償和碳匯補償將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森林旅游以及旅游地產將是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林業股上市發行前景廣闊,林業經濟收入將由傳統的單一型向現代的復合型轉變。因此,要加快發展農村林業經濟,必須切實轉變林農思想觀念,使他們意識到必須從傳統型、單一型、粗放型林業經營模式向現代型、復合型、集約型轉變,從單純向木材索取經濟效益轉為向木材、生態、社會等多種渠道得到效益。只有思想認識到位信心才充足,才能提高林農的務林積極性。

(3)林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產業變革,促使產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但就目前我縣林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不管是在林業經濟方面的技術性人才儲備方面,還是在生產設備、先進生產技術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同國外發達國家的林業經濟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諸多差距。在加之華安縣對林業經濟基礎性研究投入力度不夠,很難取得技術上的飛躍。林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研發能力差將成為制約林業經濟發展的瓶頸。

2構建華安林業產業體系

(1)在發展林上經濟的同時發展林下經濟,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開展林下養殖、種植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再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2)發展野生食品產業。一是建設森林食品、林下藥材等林副產品加工業。要適應人們崇尚“自然”“、綠色”的消費需求趨勢,高度重視發展森林蔬菜、林下藥材、食用菌等林副產品加工業。運用現代新技術大力開發以綠色食品、保健食品、長壽食品為主體的森林食品,滿足人們對林副產品的消費需求。二是野生動物養殖利用產業。把野生動物養殖利用作為一個產業發展,要將目前零星分散的小規模馴養進一步發展壯大,提升科技含量,提升開發能力,使之成為野生動物繁育、馴養、利用的示范和技術培訓基地,培養一批繁育、養殖能手,擴大養殖規模,逐步形成基地和產業。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

(3)發展苗木花卉產業。要充分利用我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漳州花卉的品牌,大力發展苗木花卉三大產業。一是苗木花卉基地產業化建設。提升基地生產檔次,壯大生產規模,快速發展苗木產業集群。

(4)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充分發揮我省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加強森林旅游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服務功能。加快旅游品牌及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林業部門與旅游等其他部門的聯系和協作,把森林生態旅游同田園山水風光游、休閑游等各種旅游活動結合起來,逐步建成吃、住、行、游、購、娛六位一體的服務體系,發展環各省區周邊生態旅游,把森林公園和各類森林生態園建設成生態旅游基地、休閑度假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體育健身基地。

3實施科技興林和可持續發展

(1)依靠科技來發展林業經濟。變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為依靠科技的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我縣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對林業的資金投人,提高林業的科技水平。開展林業實用技術培訓,結合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采取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形式,讓農民接受林業科技知識,只有有了林業科技知識,才能從思想上重視它。建立一批林業科技示范點和示范戶,推廣一批投資少、見效快、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適宜農村發展的新成果和新技術,通過示范戶帶動廣大林農學習科技、運用科技的積極性。政府在政策上應該支持和鼓勵林業產業的科技推廣,加大投資力度,大力倡導鄉鎮地區使用現代化技術和科技成果。要劃出專項經費用于林業科技引進、開發和推廣。對于優秀的科研個人和團隊給予一定的獎勵,提高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實施林區綠色品牌戰略。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綠色消費,特別是食品類。因此,多種經營產業要利用林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進行無公害種植、養殖,產品要突出綠色品牌,加強綠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如黑龍江海林“北味”集團生產的“北味”木耳、蘑菇、松籽等各種綠色食品,現已銷往全國各地,創造了很好地經濟和社會效益。在現有產品的基礎上集中資金扶持,加強宣傳,依靠科拔,創建更多的名牌產品,努力提高多種經營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高多種經營產品中國內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篇6

關鍵詞:山區 林業 建設

山區的林業建設應本著從實際出發,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為本進行開發。隨著近些年不斷的退耕還林、營造人工林以及一些保留的自然林業保護區項目的開展,為山區的林業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山區林業的建設不僅僅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更營造了自然的人工生態保護系統,可進行旅游業的開發。根據全面分析,山區林業建設的現狀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需要進一步的解決。在山區林業的建設中,將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山區林業的現狀

1、由于山區經濟的普遍落后,人民的收入水品也較低。在山區雖然有許多的林業資源,但是由于缺乏經營或經營粗放而導致山區的林業經濟根本無發展。由于傳統的觀念引導中,其占有的資源并未達到有效的開發,致使占有的資源與經濟的收入不能成正比。這樣,由于沒有先進的思想,致使山區的經濟發展不上來。使長期的收入水平處于地下狀態。

2、林業產業發展滯后。資源與產業鏈缺乏有機整合,“大資源,小產業”的特點十分明顯,林業企業和林副產品加工等十分薄弱,結構比較單一,尚未形成具有產業帶動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名、優、特產品開發滯后,市場競爭能力較弱。

3、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轉變還面臨體制機制障礙。現行山區林業管理模式與現代林業產業構建尚存在差距,現有林地產權制度制約產業開發,山區林業市場機制還不健全,林業生產要素流轉不暢通,投入不足,投入多元化機制尚未形成,山區基礎設施較差,不能適應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

4、觀念、技術和信息相對落后。山區農民占有林地面積較大,但只注重木材的價值,忽視對森林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合理利用。由于大多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致使思想觀念陳舊,新技術掌握應用困難,適應市場經濟能力低。林業技術人才缺乏,林農組織化程度低,各類專業協會和民間合作組織剛剛起步,作用尚未得到真正發揮,林業科技支撐力量不夠,政府投入不足,限制了林業附加值的提高。

5、森林資源分布與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與產業配置有待提高與調整。全區林地及森林面積所占比重高,但林地生產力水平較低,低效林占有較大比重,山區森林資源配置比較單一,開發利用水平不高,林地利用率低,資源對產業開發的支撐力度較弱。

6、森林生態功能與作用較弱。生態公益林建設尚處于初步階段,防護功能較佳的生態屏障體系還未完全形成,森林生態功能整體不強,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較嚴重。

二、山區林業建設解決的對策

要促進山區林業的建設,就要打破常規的以木材為主要生產項目的經營模式。在建設神態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多下功夫。現代的林業經濟與傳統的大不相同,所以在建設中,就要摒棄傳統的思想觀念,學習先進的思想觀念。充分利用現代的林業發展理念,深入了解林業發展中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相結合。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新型的山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正確建設道路。

1、理清思路,科學規劃,以政策指導方向。首先我們立足于要發展生態良好、產業發達、林農增收、林區穩定的林業產業,就必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積極探索資源開發利用的新途徑,形成了“林業發展林優為先,林優產業加工為先,加工產品特色為先,生態保護防火為先”的林業開發思路,提出把仁化打造成生態體系完備、產業體系發達、林業文化先進的現代林業強縣戰略目標。

2、調整結構,延伸產業鏈。堅持林工結合。積極探索適應山區林業發展的激勵政策,通過分類經營和“一本賬”管理,實行“管死”與“放活”相結合,發展大型的精細加工工廠,把精細加工作為仁化主要特色產業進行發展,讓大量的、主要的、優良的商品材用于精細加工,提高竹木的資源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形成精細加工產品市場,并依托旅游景區,充分研發可以利用自用材、間伐材、竹木剩余物加工木制工藝品的技術,引導民間資本投入林特林副產品加工,形成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利用率高、經濟效益好的加工型龍頭企業。

3、科學規劃生態林,大力保護生態林,積極爭取推進碳匯造林,開辟改善環境的新途徑。要根據各鄉鎮地形、發展方向,科學的規劃生態林,讓生態林能真正發揮最大的作用,在生態林管護區,要禁止放牧毀林和亂挖亂采、亂砍濫伐等破壞林木資源的行為;要對林木、礦業等與生態建設密切相關的各種資源依法實施管理,加大執法力度,遏制礦山非法開采及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發生;要通過相關政策措施的完善,引導放牧人員加入生態林管護行列或從事其他工作,使這些人員棄牧轉崗后仍有就業渠道和致富保障;要繼續強化網格化管理,加強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確保生態安全。

三、總結

在人口劇增、消費不斷上漲的社會發展中,林業的生態系統,簡單的靠自身的生產是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在供求之間不斷的越拉越大,使這種矛盾日益尖銳。為加速社會的發展,需要林業系統為人們提供日益變多的功能。林業的市場是十分廣闊的,這就需要人們不斷的進行開發與研究,以便發揮其在環境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山區林業的發展在于其綜合的開發與利用,在林業的建設方面要綜合其多角度的發展,進行科學的規劃,加上政府的指導,減小城鄉的貧富差距,使山區林業合理快速的發展起來。

篇7

一、現代林業的基本特征

現代林業不僅具有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科學化管理、市場化水平高和生產效率高等現代生產經營特征,由于林業自身的特點,現代林業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高效性

以現代林業思想指導,用現代工業文明裝備,有較高的勞動生產力和顯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2、系統性

現代林業強調從系統的角度認識林業,認為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既具有功能上的獨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同時又和經濟、社會的其它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和影響;現代林業要求用系統的理念管理、利用林業資源,強調系統控制、綜合利用;以系統的標準衡量林業建設成效,追求系統結構合理、開放,系統功能穩定、高效。

3、生態性

建設目的強調共眾的生態需求,現代林業在謀求整體優化的綜合效益的同時,強調生態效益的基礎地位;建設內容上強調以生態建設為主,把公共環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生產方式上強調生態模式,注重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上的節約、高效和循環;建設的標準強調生態安全、環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現代林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措施

1、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充分發揮林業在促進農民增收中的直接帶動作用

要加快制定《林業產業發展政策要點》,重點支持發展有農村特色、有市場潛力、農民參與度高、農村受益面大的林業產業。在重點集體林區要把鄉鎮企業等農村中小企業作為發展農村林業產業的主要載體,培養“一縣一主導產業、一鄉一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帶基地帶農戶之路,增強林業產業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拉動效應。要在農村培育一批新興林業產業,開展“一村一品”活動,增強農村集體的經濟實力。

2、發展現代林業是促進鄉風文明的重要措施

鄉風文明屬農村精神文明范疇,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發展現代林業不僅可以促進環境的改善,創建生態文明,還能通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增加與外界交流等提高農民自身文明,實現文明生產、文明生活,推進鄉風文明。

3、發展現代林業是要抓好農村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全面提升林業方針政策的執行力,要通過加強思想政治和業務的學習,搞好作風紀律整頓活動,不斷深化和統一全體務林人對現代林業的認識,并努力爭取社會各個方面的關心和支持。同時,構建完善的執行計劃、良好的組織保障、明晰的業務流程、合理的績效考核、系統的科學管理體系,提高廉潔從政水平,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4、發展現代林業是推動農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

管理民主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新農村建設重要保障。林業技術推廣是發展現代林業的一項長期任務,而林業技術推廣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尊重農民意愿原則。我縣正在實施的林業利用外資項目實行群眾參與式管理和由下而上的規劃,體現了尊重林農意愿和民主管理的精神。

5、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和推廣

盡快組建國家林業科學中心、國家林業科技創新試驗基地和林業科技區域創新中心,支持和鼓勵直接為農民服務的龍頭企業組建林業科技研發中心,建立對農村林業發展具有強大支撐作用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大科技培訓和推廣力度,以林業站和林業科研院所為主體,以遠程林農教育培訓網絡為輔助,開展科技下鄉等多形式的技術培訓。發揮林業科技帶頭人和科技示范戶的作用,促進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進村入戶,切實提高林農的生產經營水平和效益。

6、大力發展現代林業,要突出抓好林業改革,全面提升林業發展的活力

要全力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今年是全面推開這項改革的關鍵一年,要在抓好主體改革掃尾的基礎上,抓好集體林權配套改革;要切實抓好林業投入機制改革,堅定不移地落實“誰造林誰所有,誰投入收受益”的造林政策,積極吸引和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和造林大戶參與林業建設;要強力推進全縣林業行政綜合執法改革,特別是抓好重點縣市的綜合執法改革。

7、著力解決“三林”問題

要把以林業、林區、林農為主要內容的“三林”問題,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來抓。特別是要加強林區道路、電力、通訊、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林區教育、衛生、飲用水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要加快林區經濟結構調整,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綠色食品等特色產業,扶持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促進林農和林區職工群眾增收。

8、展現代林業是實現村容整潔的重要體制

篇8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依法治林;

一、實現長久利用到林業可持續發展

1、 長久利用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縱觀我國林業發展指導思想的變化,建國以來,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產為中心"、"以營林為基礎"、"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這些指導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滿足木材需求為主,是長久利用的表現。自從林業指導思想發生了轉變,雖然還沒有完全從傳統林業轉變為現代林業,但畢竟從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的林業從"以木材生產為中心"、"以林為主"的長久利用思想中解脫出來,是傳統林業向現代可持續林業轉變的過渡。

我國林業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已經由"長久利用"變為"林業可持續發展"。"但是,目前我國的林業還未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森林的基本狀況令人堪憂,森林覆蓋率不斷加大,但生態功能衰減的實質沒有改變;成熟林少,單種人工林多,針葉樹比重下降,闊葉樹比重上升,林種、林向單一,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不斷下降;呈現出數量型增長和質量型下降并存的狀況。因此,我國林業"肩負著由傳統林業向可持續林業過渡的歷史使命。"

2、 長久利用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區別長久利用與林業持續發展的經營取向不同

傳統的森林資源長久利用以森林使用價值為取向,林業持續發展以森林的價值為取向:

長久利用強調單一商品或價值的生產,以單一的木材生產和木材產品的最大產出為中心,把森林生態系統的其他產品和服務放在從屬的位置,其目的是通過對森林資源的經營管理,源源不斷地、均衡地向社會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產品,雖然在20世紀70-80年展為森林多效益林業,但林業經營仍未能完全擺脫以經濟效益為主的格局。可持續林業是從森林生態系統在生命支持系統中的整體作用出發,以森林生態系統在自然、社會系統中的功能維護為中心,目的是通過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管理,向社會提供可持續的福利,而不僅僅是某種物質產品,這種功能的維護不僅是獲取森林使用價值的基礎,而且是由使用價值所表現出的經濟獲益持續的保障,更是人類持續生存所依賴于生命支持系統的根本,是森林價值的本質所在。

3、技術保障體系不同

收獲調整和森林蓄積量經營管理是長久收獲林業技術保障體系的核心。其實質是把森林作為資產,通過集約經營建立理想結構的林份,實行長久作業,提高生長量、蓄積量和木材產量,以增加社會財富。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可持續林業的核心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分類經營是可持續林業技術保障體系的基礎;生態系統經營是可持續林業的具體技術保障體系,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工具;森林資產化管理是可持續林業的配套措施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可持續經營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的5年內,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世界林業發達國家都開始調整和改造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理論與技術,并組織研究和實踐森林資源可持續標準和指標體系。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實現途徑。如:加拿大側重于林地生產力的保護,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計劃為依托的林地綜合管理系統;美國注重人們對森林的整體需求,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德國由于幾乎沒有原生林,大多為人工次生林,因而著重于回歸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即近自然的林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來調整各自的林業發展戰略,著手研究和制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修改森林法第5條的林業建設方針為"林業可持續發展"

1、林業發展指導思想、林業發展戰略與森林法

林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以林業經營理論為理論基礎和依據,學者們的經營思想來源于實踐,因已受到實踐考驗或受到普遍接受而被政府采納,其體現為林業指導思想并以林業發展戰略為載體和平臺進入實踐,林業發展戰略中所確定的林業指導思想(實質是林業經營理論)通過具體的林業發展戰略步驟的反復實踐,證明其科學性,或是受到普遍認可,而最終被寫入各國的森林基本法。

森林經營理論與森林法的關系:可以說森林經營理論是森林法的重要指導思想,森林經營理論的變化必將帶來森林法指導思想的改變。雖然我們已經接受了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森林經營理論,并制定了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但我國森林法對此沒有任何體現,對于這一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戰略地位的經營思想,必將以法律加以確定。然而法律具有滯后性,但由于森林資源的生長周期長,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具有不可逆性,而森林效益的間接性、隱蔽性、時間積累性和驗證的宏觀性,加之森林資源存在形式的無比公開性,又使得森林資源在各種資源和資產中的安全性較低,容易受眼前利益驅動而遭到破壞,所以森林法不同于傳統法,也不能等同于傳統法,森林法的制定必須提高預防性、克服滯后性。

2、依法治林與林業歷史性轉變

我國正處在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化階段,因此,如何保護森林資源、合理的經營利用森林資源,達到林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林業的歷史性轉變,是我們現階段面臨的一大歷史性課題。在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任務的法律工作中有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依法治林"的"法"字,主要是指林業法律體系的完善及林業法律的合理性,方向的正確性。森林法的合理性主要是指以科學為依據,遵循生態規律,當然也包括法理等立法規則;方向正確主要是指符合當時的國情、林情。二是"法治"二字,主要指嚴格林業執法、嚴肅林業司法(包括監督林業執法和監督林業司法),即依法治林。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前者,依法治林將背離我們的目的而誤入歧途;后者是前者的實現和保障,沒有后者,前者的一切都將是一紙空文的無稽之談,毫無意義的紙上談兵。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但最終還是落在一個"依法治林"的"法"字上。

我國森林法律體系以《森林法》為龍頭,其第五條規定的林業建設方針,是中國林業發展總攬全局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其以法律文件的權威性確定了中國林業的發展方向,但目前中國森林法的林業建設方針嚴重滯后與實踐相脫節。因此,依法治林,實現林業的歷史性轉變,必須以森林法"長久利用"的林業建設方針的修改為切入點,以法律的形式徹底改變我國林業發展的宏觀性指導思想,進而帶動整個林業立法的大改變,為我國林業的歷史性轉變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生態林業;產業化發展;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S759.2 文獻標識碼:A

現代新農建設中生態林業的發展離不開規模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尤其是在整個建設過程中,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模式,突出將生態環保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構建生態林業的良好氛圍,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簡述生態林業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

1.1 現代林業建設的重要途徑

在新農村建設中,采用生態管理的建設模式,在突出生態建設、環保、科學的管理基礎上,構建自然與林業和諧發展的方式,將林業建設中的各項注意事項包括樹木的種植技術、養護措施、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等,形成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砝碼,尤其是突出在整個建設中不同產業之間的溝通交流,將種植業、養殖業以及現代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流通構成林業產業一條龍的發展模式,并依托現代化的土地資源聚合使用效果,突出產業結構的生態化,更好的實現整個林業建設的現代化路徑。

1.2 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通過生態林業建設的運用,在結合城鄉發展一體化發展的前提下,突出在經濟建設、社會和諧、環保建設等多方面的綜合,尤其是結合新型農村的建設,亟需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和管理的新型農民,也是現代化林業建設缺一不可的基礎條件。通過林業信息化建設,能夠為農民的新型轉變提供林業管理技術和市場信息的學習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實現科學化的生產經營,有助于農產品產銷對接鏈的形成,為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提供優勢條件;引導農民自覺提高本身綜合素質和改變傳統的林業思想觀念,自覺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依法維權的思想觀念和能力,更好的實現整個農民增收。

2 分析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的存在問題

2.1 生態環保的意識不濃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林業生態化發展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但是由于歷史的發展以及現實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原因,從整體和全局上來看,農民的文化水平、綜合素質等相對比較低,對林業生態建設的知識知之甚少,技術管理人才匱乏,意識比較單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統的保守意識導致廣大對農民對新知識的接受熱情不高,對互聯網關于農業信息表現出默然的態度;不善于利用現代化網絡通訊的方式進行農產品信息和交流,也沒有利用現代化網絡通訊進行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搜索,這種情況不僅削弱了林業信息化建設者的積極性,而且無法形成農業信息化主體的力量;農民掌握林業基本信息技術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農村網絡硬件設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條件,不利于整個生態建設的整體發展。

2.2 整體建設的生態質量不高

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生態化林業管理中,林業生態建設的質量還存在不高的現象。例如樹種單一,重人工造林輕封山育林;林種、樹種結構配置不合理;純林多、混交林少;針葉林多、闊葉林少。同時,治理措施的質量較差,重造林輕經營等,還有一些地區在樹種選擇及造林技術上不夠科學。以上這些因素,造成了植樹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態效益不明顯,造成新農建設與生態環保林業發展的脫節,不利于整個生態環境的構成。

3 探討構建新農村建設中生態林業建設的重要舉措

3.1 統籌規劃,提升生態建設力度

在新農建設的環境下,要結合現代林業發展的需要,從整個農村發展規劃進行深入思考,在城鄉統籌規劃發展的藍圖中,通過適宜林業樹木生長的分析,改善整個綠色生態模式,恢復或者理順林業建設中的每一個環節,適宜的調整產業發展方向,并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構建自然、和諧的科學統籌方式,并通過具體的綜合規劃,將生態建設中的各個環節突出與新農村建設的整體適應,并實現更多的目標,能有效的保護和優化適地適樹的各種立地生產潛能,促進結構多樣性,充分利用土地與空間,實現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系統功能的建立或恢復,并加強物種保護與生產相結合、環境治理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等,提升生態建設的力度。

3.2 基礎先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

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林業,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全面跟進,在推動基礎設施改進的同時,融入產業結構調整的生態化主題,全面實現與周邊村莊的道路交通網絡;堅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推廣“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模式,以實現一村一品或產業連片村一品種的目標,確立扶貧產業開發的整體思路,在條件可以的地方,種植高山種金銀花,平地育香菇,草地變牧場,櫟樹養天蠶,拓展有機茶的發展思路,實現在種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蠶、有機茶、冬棗、金銀花、香菇、靈芝、楠竹、高山寒水魚等方面的生態林業發展。

3.3 優化服務,提升生態林業管理機制

為滿足不同條件、內容和層次的林業技術要求,在通過傳統傳媒手段宣傳地同時,突出抓好林業生態化建設的工程管理,通過無線電波傳遞節目,結合林業技術培訓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戶,解決林業信息技術面向服務大眾的問題,做好各項服務保障體制。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組建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林業、水利、農辦、科技、廣電等智能部門為成員,建立相應的協調組織。建立與升級專家的非正式求助機制,加強對糧油面、經濟特產、蔬菜食用菌、園林花卉、病蟲防治、林業生態環境、市場信息分析等管理。

4 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的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形成綜合管理的技術運用,尤其是將現代林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運用到生態管理之中,構建生態化、環保化的現代林業發展模式,并通過現代化的林業管理技術,在樹木種植、產業發展等形成全面優化的新局面,推動新農建設中生態環保的實現。

篇10

    (一)推動林業發展有利于提高我省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1998年,在我國境內,爆發了一場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而我省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同樣也爆發了歷史上罕有的洪澇災害。引發這場洪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天災”,即受1997年強勢的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導致氣候異常。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人禍”,人們對森林資源的過度開采,致使水土流失的情況非常嚴重,大量泥沙進入江河湖泊,最終導致行洪不暢。這場全國范圍內的洪澇災害提醒我們,如果不重視生態環境,不重視林業發展,將會加重生態環境的惡化,最終受損失的是人類自己。因此,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推動林業發展,已經成為我省抵抗自然災害的一項重要手段。

    (二)推動林業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人們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林業的發展狀況,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富強、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三步戰略階段,為了保證這一階段的戰略成果,我們必須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推動林業發展,努力擴大森林的覆蓋面積,在為人們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之外,也可以從側面強化人們的環保意識,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林業發展的建議

    現階段,我省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因此,改善生態環境,推動林業發展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

    (一)把握歷史機遇,穩步推進林業發展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林業產業無論在性質、定位,以及工作指導思想方面都在悄然發生著重大轉變,現階段,我國的林業產業正處于由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過渡的關鍵時期。我國政府已將生態建設提高到戰略發展的高度,同時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比如積極推進“三北”和長江中下游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環北京地區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等,這些生態工程已經被列入了計劃發展綱要之中,我國政府預計在十年內投入約4600億元,以保證這項工程的順利完成。而上述的這些工程幾乎已經覆蓋了我國的全部生態環境惡化地區,足以見得我國政府治理生態環境的決心與毅力。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林業單位必須要把握“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深入落實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從而不斷加快我省林業產業的發展步伐。目前,我省已經納入了國家部署的六大重點林業生態工程中的五項,隨著生態補償基金的到位,相信我省的生態建設必將會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解放思想,轉變經營理念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都是按照政府規劃進行生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傳統的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出現了種種弊端。回想過去,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很多領域的經營與管理都陷入了迷茫之中。為了解決人們吃飽飯的問題,各地方想出了很多辦法,也嘗試了很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后,國家提出了在農村推行。這一制度的實施,將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全部調動了起來,不但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糧食產量也大幅度增加,并且產量逐年增長。取得這一成績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轉變經營理念,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反觀目前我國林業發展中同樣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有很多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我們的思想未能解放,經營理念比較落后,缺乏開拓與創新的意識,主要表現為:思想守舊,面對新問題、新情況,不積極思考,甚至有一種逃避心理,對于那些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問題,缺乏挑戰與創新的心理。這些思想層面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全面展開。因此,需要我們盡快解放思想,轉變經營理念,同時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提高林業的生產效率。

    (三)放寬政策,完善機制我們知道,廣大人民群眾才是綠化造林的真正的主體,想要實現我國林業的長遠發展,就必須要充分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利用市場機制,深入挖掘各種利益主體的潛在需求,不斷調整所有制結構,理順分配關系,逐步完善現有機制。一是由國家出土地,個人、企業負責投資、造林與管理,然后國家再從中收取一定的費用。二是建立管護承包機制,也就是國家出地、投資、造林,再將其承包給個人、企業,進行后序的撫育與管理工作,三至五年之后,保存率達到預定標準,國家向個人、企業發放相關的費用,再由國家進行統一管理。三是國家可以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個人、企業進行的管理過程中,然后按照股分對林業的收益進行分紅。四是國家向個人、企業提供土地、苗木,個人、企業對林場進行管理,收益也由個人、企業獲得。同時也有權對這片林地進行繼承、轉讓與買賣。各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展水平,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政策,相信這些政策推行之后,能夠調動起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能夠為廣大生產經營者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