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范文

時間:2023-03-20 14:49: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經濟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現代經濟學

篇1

一、經濟學上的權威崇拜及傳統經濟學的困境

經濟學的嚴重落后性已是眾所周知的事。無論是邁克爾·佩雷曼主張經濟學終結[i],還是陳綱先生指責經濟學家不如農民[ii],都已表明,人們對于經濟學術落后性的極度失望。“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出發點和庸俗化方向本身就決定了其滅亡的趨勢。不論是其自身的反思還是對立流派的批判,西方經濟學的非科學特征早已是不爭的結論了......或許,下一代人將不再跟隨薩繆爾森學習經濟學。”[iii]

的確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已遠不如其它自然科學。在18世紀時,物理科學、化學科學開始全面發展,同樣,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也吹響了經濟科學發展的號角。自18世紀以來兩百多年時間里,人類的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甚至包括后來才開始發展的生物科學,現在都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類早已經能自由地遨游太空,早已經能精確地計算出宇宙飛船飛入的軌道位置以及能精確地計算出著陸地點,人類早已能制造出異常復雜的機算機,人類早已能精確地分析出任何物體的成份含量,并根據需要合成出特定的化工產品和新材料。但是人類的經濟科學卻遠沒有這么發達,在權威崇拜下,從根本理論上來說,仍然基本徘徊在亞當.斯密1776年的思維起點,雖然后來薩伊、馬歇爾、凱恩斯、熊彼特等不少人幾百年來在作大力的推進和修正,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客觀地說,在根本理論上幾乎未作出革命性的飛躍。這主要是因為經濟學上嚴重的權威崇拜。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尖銳地批評經濟學權威的危害,把某人的著作奉為圣經拒絕人們提出新理論和批評它的長短,對于真理必定是最嚴重的侵害。毫無疑問至今為止,甚至未來,不可能有哪一位大師的經濟學術能夠充當經濟學圣經的角色,因為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窮盡所有真理而無一點紕漏甚至繆誤的地方。只不過個別“天才”性的經濟學大師的學術之中或許有多一點智慧性的東西罷了。

經濟危機、貧富懸殊、工業化壓抑、環境污染、沙漠化、自私自利、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等等,都表明,傳統經濟學在權威崇拜意識的禁固下裹足不前,已不能解決現代人類社會的經濟建設。世界銀行在1991年發表的年度報告,開篇誠懇、鮮明地指出“推動經濟發展的原理還遠未被人們完全掌握”。

二、現代經濟學新革命的系統構想

為此,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學界要敢于跳出西方傳統經濟學的疆化思維,去努力尋求真理,進行一場現代經濟學新的革命,以更好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

(一)經濟學支柱概念的革命

我們認為,傳統經濟學中最落后的地方就是對支柱概念或者說研究的基本對象的固守,各國經濟學家還深受數百年前的產品觀影響。客觀地說,數百年前,以農業生產和新興的工業生產為主,當時的經濟學家們能夠提出產品的概念,并以產品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或者說以產品作為經濟最基本的細胞是非常科學的。但是就如化學科學不能停留在分子階段,還需進一步研究發展到原子、質子、量子,仍至將來還可能進一步發展一樣,我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支柱概念也需改變。

嚴格地說來,產品遠不足以囊括人類的整個經濟領域。諸如金融服務、保險、詩歌、歌曲、經濟學家的著作等同樣在商業領域流通的東西并非一定是產品。

因此,我們提出財富的概念,構想經濟學上以“財富”替代過去“產品”、“商品”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對象。所謂財富,我們將其定義為“就是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財富在經濟學上并不是指金錢,而是指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金錢或者說貨幣只是商品類財富的權力憑證、度量工具。我們的這一類似的定義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曾提出過:經濟學應將財富看做是滿足需要的東西和努力的結果[iv],一些學者也開始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當然都還缺乏系統性,并且未與產品的關系進行徹底的清理,特別是只將以金錢來衡量的商品類東西才叫財富,反言之在過去的意識里財富就是金錢。為此筆者在《財富創造論》一書中盡可能全面地清理了財富與產品、商品的關系,系統地闡述了財富為經濟基本單位的事實以及應作為經濟學支柱概念的建議。根據定義,財富包括產品,也包括非產品,包括商品,也包括非商品,包括物質類財富,也包括非物質類財富,包括有形的財富,也包括無形的財富,凡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都是財富,都可以是經濟學研究和考慮的范圍。提出將財富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這應該更為科學。

在經濟學上進行這一研究對象的革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經濟學界及經濟界更全面地研究社會的經濟建設。例如,環境,當然不是產品,通常也不是商品,但因為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也是財富。這有助于我們將其納入經濟建設考慮之中,而不是去發展“產品”、“商品”經濟破壞環境財富。依據這一思想,我們就會明白,財富不只是商品,不僅一輛汽車是財富,一灣綠水也是財富,不僅一只山羊是財富,一片綠色的草地和森林也是財富,它們都滿足我們的需要。當汽車造得很少時,因為其稀缺而顯得價格很高,因而我們毫無疑問地認為其是財富。而當我們的環境惡化,一灣灣綠水消失,符合需要的水變得稀缺時,我們每天生活上所用的水我們也不得不天天付出貨幣去購買,這時水似乎才變成了我們的財富。實際上水原來就是我們的財富,只是我們總覺得其太充足而不珍惜罷了。過去那種以稀缺性為預設前提的經濟學術思想已顯得非常落后而致命。長期以來,全球環境的破壞與惡化,與經濟學上的產品觀和商品觀不無關系。當然,也有人會認為,經過投入資金人工改造過的環境進入人們的生活領域,也可叫產品。實際上即使將改造過的環境稱為產品,同樣顯得比較牽強,經濟學作為科學是不宜為固守某一古老的概念和思維而牽強的。同時,未經改造的環境同樣從遠古就進入了我們的生活領域,我們每時每刻都不能離開,這一龐大的部分我們更不能遺忘,它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樣,對于無數的非產品、非商品,因為有了財富作為總括,因此其創造、實現、分配、消費等情況也就能較好地納入經濟建設的考慮之中,這對于人類未來的建設非常重要。

總之,經濟的最基本細胞是財富,而不僅僅是產品或商品,因此以“財富”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更為科學。針對經濟學的現狀,現代新經濟學的革命可能首先必須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支柱概念上進行革命,否則現代經濟學仍然不可能有突破性發展。

(二)經濟學中研究對象產生過程的革命

無論是非常局限的產品觀、商品觀,還是全面概括的財富概念,其產生實際上并非僅僅來源于生產。由于如上部分我們已提出了財富包括產品,也包括非產品,包括商品,也包括非商品。因此下面我們直接使用財富的概念。

我們認為,財富首源于智力創造,然后是實現,而并非僅僅生產,而傳統經濟學在財富產生過程上應該說還基本停留在兩百年前的生產認識階段。這的確需要我們現代在此基礎上向前推進,或者說革命。例如,電腦沒有先經科學家們發明創造,是不可能生產的,一個企業沒有自己的科研人員們不斷研究創造出先進的電腦,其生產也幾乎是不能進行的;再如小說,其首先是作家的智力創作,創造出能滿足人們需要的高水平的小說才是至關重要,而并非印刷車間的生產至關重要,并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小說不需要印刷生產,通過網絡即可銷售給廣大讀者。也就是說,經濟學應該更好地反映現實的經濟情況,應該將財富的產生過程進行實事求是、科學地研究與抽向歸納,只有這樣抽向歸納出來的基本理論才更符合現實經濟情況,從而才能更好地反過來演繹至現實經濟建設中,更科學地指導社會、企業、個人的經濟活動。

當然我們有必要對財富創造、財富實現、財富產生及財富生產等重要的概念進行重新整理定義,以有利于經濟學理論的突破與發展。所謂財富創造,是指人們為探索獲得新種類、新形式、新規格、新用途、新領域等等方面的財富,以大腦思維創新為主導的發明、發現、創作、設計等新財富的活動。它并非單純的大腦思維活動,也不是重復性地制作產品的活動。對于財富創造,我們提出了“以大腦思維創新為主導的發明、發現、創作、設計等新財富的活動”這一措辭,即創造不僅僅包括發明、發現、創作、設計這四大形態,還包括其它活動形態,這為現在復雜的各類創造形態以及未來可能新出現的創造形態留下思維的通道。定義中的“等”字非常重要,否則很可能使將來的研究、解釋固步自封。財富實現,就是使創造的概念性的財富成為事實或使成為能為人們消費、使用的事實。具體地說就是將所發明創造的新財富進行知識傳播、生產、銷售、服務等等活動,使其變成可以為人們直接需要并且供人們使用、消費的各類活動的總和。財富產生,就是人們創造實現財富的活動,它包括財富創造和財富實現兩個部分。財富生產,是指人們在農業和工業上,根據已經取得的財富知識,通過勞動和一定的要素的結合種植農產品和制造工業品的活動。財富生產只是財富實現中的一部分。如上所述,財富產生包括財富創造、財富實現,而財富生產只是財富實現的一部分。考察整個國民經濟時,用財富產生的概念更為全面準確。我們提倡在經濟理論上使用財富產生的概念,而避免再濫用產品生產的概念。如果一味使用生產一詞必會使我們繼續陷入過去的理論思維中,很難有系統的突破。

我們認為,財富的產生由兩階段構成:第一階段,財富創造階段。即財富首先要由科學家、研究人員等智力者創造,才可能有這樣一種財富。否則生產上不知道能生產什么。例如,如果沒有愛迪生發明創造出電燈,工廠再高明也不可能生產出電燈這一財富來。第二階段,財富實現階段。財富實現包括生產、運輸、銷售,還包括其它許許多多方面。這里我們用實現這一概念來概括財富產生的第二階段,而不用生產來代替,因為生產僅僅是財富實現中的一個環節、一個部分而矣,盡管過去“生產”在我們的眼里是多么的偉大和至高無尚,在20世紀中葉供過于求以后,它的地位和重要性有時甚至并不比銷售高多少。

在過去的傳統經濟理論中,財富產生過程的核心和起點都是生產,在舊四分法中是生產、交換,因此認為財富是從生產中生產出來的,除了銷售可以對應于交換外,其它方面,如科學家、銀行、國家、服務人員、后勤人員、管理人員、資本等等,都只是輔助甚或是寄生的,當需要強調其重要性時,于是牽強附會地稱其為生產。運用綜合財富觀及財富產生的兩段論,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解釋諸如科學家、銀行、國家、服務勞動者、后勤勞動者、管理勞動者、資本在國民財富中的作用,它們實際上都在進行著財富的活動,因具有財富價值或財富產生功勞而存在。

財富的產生由財富創造和財富實現兩階段構成。財富創造是首要的,沒有財富創造,便無財富實現可言。生產的地位也并非那么顯赫和功勞無量,在現代社會,沒有科研人員等創造出優秀的財富,生產變得毫無意義,即使在財富的實現環節,生產也未必就是全部,對一些財富如歌曲、軟件來說甚至未必就需要生產。這也告訴我們是到了應該好好全盤思考舊有的經濟學術理論的時候了。

總之,經濟學中財富產生的過程應該由過去理論中的生產一元觀,革命地推進到創造、實現的兩段論,也就是說,經濟學理論上對于財富的產生應該建立創造、實現的兩階段思想,生產實際上遠不能囊括財富的產生過程,生產只是實現階段的一個可能的程序而矣。例如,一個軟件,先是經過科研人員設計創造出來,即財富創造階段,然后還需要進行實現給社會,即實現階段。然而,實現階段也只是可能需要大批量地復制生產成光盤,即生產環節,然后通過運輸環節、銷售環節等實現到消費者手中。不難看到,即使在實現階段,也未必就只有生產,還有運輸、銷售、廣告宣傳等活動。同時,應該指出,現在許多軟件財富直接在網上進行銷售以換得貨幣,未必需要生產。這也告訴了我們生產一元觀在現代社會的落后性。盡管在農業上,糧實需要大量的農業生產勞動,在大部分工業制造上,工業產品需要大量的車間生產勞動,但是,經濟學不能一味停留在18世紀只研究農業生產和新興工業生產階段,兩百年后的現代需要更進一步,需要更全面地研究現代經濟。況且財富產生的兩階段論,并不是否定生產,而是更全面的地囊括了生產,只是有的財富的產生過程需要生產環節,有的不需要生產環節,有的財富生產環節的重要性占有極高的地位,有的則占有較輔助的地位。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其理論應該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應該說,財富的兩段論能較好地達到這一點。

當然,實事求是地說,基于初步進行研究,以及財富的無限復雜性,關于財富產生過程的研究及財富的兩階段理論,未必就包括所有財富,但它至少包括了現有經濟學中研究的所有財富。對于部分自然類財富,其同樣適用綜合財富觀思想,很大部分如煤碳、石油也能適用財富產生的兩階段論,少部分倘需要新的闡述或作例外處理,但其不影響科學理論的革命步伐。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在不斷完善中發展的。

因此,我們認為現代經濟學上是可以在研究對象的產生過程

上進行革命性推進,樹立財富產生兩段論思想的。

(三)“四分法”的新革命

薩伊把政治經濟學劃分為生產、分配和消費三部分,后來詹姆斯.穆勒在薩伊的劃分之外又添加了交換形成“四分法”之外,此后人們對這種根本性的經濟理論問題未再作出什么突破性的見解,更無人對此作出否定性意見。后來的學者更是將生產作為社會經濟的核心和起點。把社會經濟生活領域劃分為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三部分,應該說在當時是很先進的。不過,現代人類的經濟理論應該在此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薩伊和穆勒的這一理論用于考察古、近代工業生產、農業生產有極高的價值,但這一理論以生產為經濟的核心和起點,過份強調了生產的價值,排斥了許多重要財富要素的功勞,如創造、運輸、傳播、服務等許多方面都未包括進四分法中去,只是在現實中將其進行適應性解釋。作為根本理論這是殘缺不全的。在人類由工業生產時代過渡到新的時代后,這一理論運用于人類的財富經濟領域已顯得削足適履。現在已有許多經濟學家深深感到過去以生產為中心或起點研究經濟的嚴重局限性。如H.羅賓斯坦寫道:“新古典的價格、生產和產出理論不會引出一個創新理論來”。

社會的經濟生活領域劃分,并非僅僅是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更科學的劃分應該是:創造、實現、分配、使用(消費)。人類經濟生活領域除了財富實現外,還需要財富創造,而且財富創造是源頭。即使是財富實現,生產、交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服務、傳播、運輸等問題。在現代社會,服務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毫不遜色于工農業品的生產與銷售。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在一些財富領域甚至不需要生產。就如我們曾經指出的那樣,例如一個智力創造精英設計創造了一種游戲軟件財富供人們消遣享受,他未必需要將其生產成光盤,他可能通過網上傳播就完成了財富的實現工作,即使需要生產成光盤,我們現在都已感覺到光盤的生產在這一財富經營活動中已顯得無足輕重。再如,一首民間音樂經民間音樂家們創造出來后,人們口傳聲唱流傳開來,這一財富未必就經過了生產。因此,我們在學術理論上使用了財富實現這一提法,希望能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財富實現在不同的財富方面可能包括的內容及劃分會有所不同。對于大多數物質財富來說,它如傳統經濟理論劃分的那樣,具體包括生產、銷售(交換)等環節,對于部分物質財富來說,可能只是銷售,也可能只有生產,例如,農民自已種植稻米自己消費,他就只需要生產就行了,未必需要交換。而在許多財富方面,財富的實現并非一定需要生產,可能是服務等等。在理論研究時,我們不宜將財富實現界定為只包括生產、銷售、服務,因為僅這三方面很可能還遠不足以概括完財富實現的所有類型活動。我們主張在不能完全列舉時,留有余地,使其在迅速發展的現代人類社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

現代社會遠不是兩百年前的工農業生產時代。在現代社會,生產已退出社會舞臺的中心位置,讓位于創造。因此,在薩伊和穆勒的理論上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發展,還創造在人類社會經濟生活領域應有的地位。財富創造的確處于財富的源頭。生產、交換是在財富創造出來后的事。盡管諸如稻谷這樣的財富,一萬多年來人類每年都在不停地進行生產,而研究創造只是偶爾出現,但是依然是先有創造,后有生產,并且每一次重大的創造都是革命性的。沒有遠古時代智力精英們的創造,人類不可能知道生產稻谷。現代社會沒有諸如袁隆平這樣的智力精英的再創造,人類不可能生產高產的雜交水稻。創造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例如,只有不斷創造出先進的手機財富,企業才能進行生產、銷售,否則生產出來的手機因為落后根本銷售不出去,企業只能停產倒閉。

經濟上不僅僅只有生產,還有銷售、傳播、運輸、服務、管理等等實現活動。用生產來代替這多得多的活動是不恰當的。因此我們認為在四分法之中,繼創造之后,應該用實現的概念來代表所有各種形態的實現活動。

為了更科學地論述新經濟理論,我們認為還應將舊四分法中的交換進行分解,關于銷售、流通方面的內容歸入實現部分,關于財富利潤方面的歸入分配部分。即劃分為:財富創造、財富實現、財富分配、財富使用,這樣更清晰明了,便于把握經濟的真實規律。

另外,我們基本繼承了消費的提法,不過在這基礎上改為使用。這樣更有利于對于社會財富經濟的考察。因為財富除了終端類財富,還有產生財富的財富。例如機床廠開發、生產供給的重型機床這一財富就不是終端類財富,而是生產財富的財富,該財富存在創造、實現以及分配問題,同時還存在使用問題,即許多企業購買該機床財富并非是拿去消費,而是使用。如果在財富四分法中使用“消費”的概念,顯然是無法描述和考察這一類財富的。因此我們用“使用”這一概念更為準確。再如,人們購買電炒鍋,雖然這一財富是終端類財富,但人們是將其用來炒菜,應該是使用,消費的提法好象也不太準確。人們購買筆、購買電腦也是如此。當然,我們希望在新四分法中用“使用與消費”這一更準確的概念,基于語言簡煉的原因,我們將其精簡為“使用”,也就是說在經濟學中新四分法創造、實現、分配、使用中的“使用”實際上還包括“消費”,即嚴格表述應該是:創造、實現、分配、使用(消費)。

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應該更全面地反映這一事實,因此我們認為現代濟學應該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舊四分法上進一步革命性推進到“創造、實現、分配、使用”的新四分法。新四分法單獨列出了創造的概念和以“實現”的概念取代生產的概念,應該更為科學、全面。新四分法單獨列出了創造,并以創造為首,對于國民經濟以創造為主導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經濟理論依據。

(四)經濟學應以財富的創造與實現為主線

當人類發明創造了稻谷、麥子等的種植方法后,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了農業耕作時代,這一時代在于對這些財富進行種植實現以滿足人們穩定的生存需要。而當人類開始大量發明工業品,并發明了蒸汽機等機器化生產工具時,人類進入了工業生產時代,這一時代在于對工業品進行大量創造和大規模生產實現。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各國智力創造大規模展開后,人類進入了智力時代,在智力時代人們主要是更大規模地創造各類財富,然后將其進行實現。人類的發展總是圍繞財富的創造與實現這一主線而演進。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如此,一個企業、一個社會均是以財富的創造與實現為主線。一個企業諸如質量管理、成本管理、財務政策、經營戰略無一不是以財富的創造與實現為主線,無不服務于財富的創造與實現。一個社會同樣如此,貨幣政策、投資政策等等都是圍繞滿足人們財富的需要,以財富的創造與實現為主線。

因此,我們認為人類的經濟學理論應以財富的創造與實現為研究的基礎和主線,然后針對不同時期以及不同的具體問題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深入研究。尤其是現在,把握好這一主線,并特別注重最關鍵的財富創造問題,對于國民經濟的科學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無論是現實問題,還是理論發展的需要,現代經濟學都應注重創造的研究。社會的經濟由財富的創造、財富的實現、財富的使用、財富的分配構成。在21世紀,經濟科學理論就應該反映這一基本事實情況,否則不可能科學發展。從現實來看,現代財富創造大規模展開,創造層出不窮,創造的情況幾乎決定一切,創造由人類經濟的幕后終于走上舞臺并且已占據主角的地位。幾乎每一種經濟問題都因創造而出現,因創造而變化。在18世紀、19世紀,人類工業生產時代,一個經濟學家他如果不深諳工業生產,他不會是一個好的經濟學家。在21世紀人類進行大規模創造時代,如果我們還忽視財富創造問題,我們將因理論脫離現實,而不可能是一個合格的經濟學家。

我們要注重財富的創造問題,以財富的創造、實現為基本主線,就需要走出生產一元觀的誤區。作為經濟學,其最基本的對象是什么?經濟學基本的對象是財富,而絕不僅僅是產品、商品的問題。在過去許多經濟學說里將產品和商品作為經濟的細胞,這不完善,因而不可能是很科學的。我們認為財富才是經濟的細胞,產品和商品只是財富中的一種。因此過去那種以產品、商品為研究對象的經濟學不是完整的經濟學。財富包括產品、商品,也包括不需要生產的非產品、不需要交換的非商品,也就是說凡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東西都應盡量納入經濟學研究考慮的范圍,這樣更為全面、科學。同時,社會經濟活動的內容是:創造、實現、使用、分配等問題,而絕不僅僅是生產、交換、消費、分配問題,更不是以生產為核心和起點的問題,生產僅僅是財富實現環節的一部分而矣,實現不僅包括生產、還包括銷售、運輸、服務、傳播等等。經濟學應從生產一元觀的誤區中走出來,否則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統計調查的結果是,我們即使是情況最好的企業,也存在大量的設備閑置。車間里擺放著世界先進設備而企業停產倒閉者更是數不勝數。這一切慘痛代價與過時的生產經濟理論統治整個社會的思想不無關系。既然“生產”是社會的核心,即然一切都決定于“生產力”的高低,既然發展的好壞取決于“生產率”,既然經濟學理論上都是這么說的,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經濟思想的學生們當然就“科學”地大力購買先進生產設備去促進“生產力”了。雖然一些經濟學以現實修正的辦法強調科學的重要性,但即然在根本理論上即薩伊—穆勒舊四分法上除了生產,只有交換,因此科學也就只是一種外來的東西而矣,一種在現實觀察中因其現實的極端重要性和血的教訓而才得以進入經濟學領域的要素而矣。

現在生產經濟學的思維即使在美國也仍然根深蒂固。不僅僅保羅.薩繆爾森先生,還是格里高利.曼昆先生都深受生產經濟思維的影響。被譽稱為天下第一的經濟學教材,并在中國繼《經濟學》后又一次掀起經濟圖書浪潮的曼昆先生著的《經濟學原理》,在關于整體經濟應如何運行上提出的原理是: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其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各國及其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源于其生產率的差別;在考慮任何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政策如何影響人們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為此決策者需要讓工人接受良好教育,擁有生產物品與勞務所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v]。實際上,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其創造財富和實現財富的能力并與分配有關;各國及其不同時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別,源于其財富產生力(包括財富創造力和財富實現力,而不僅僅是生產力)的差別;在考慮任何政策如何影響生活水平時,關鍵問題是政策如何影響人們創造財富和實現財富的能力以及財富分配的情況,為此決策者需要讓勞動者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創造財富和實現財富的良好能力,并盡可能考慮財富發展效率與財富公平分配之間的最佳結合。

顯而易見,經濟學應以財富的創造與實現為主線,“生產”、“有效需求”、“貨幣”、“就業”、“價格”、“自由調節”、“國家干預”等都應該在此基礎上作側重研究,否則經濟學很可能找錯方向。

(五)由生產率思維向財富產生率思維革命性轉變

數百年來經濟學術上有一個錯誤的說法,認為生產率一直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在工業經濟時代前期,提高紡織機的生產效率的確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紡織品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但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后,舊產品的供過于求使得生產率并非還那么重要。遺憾的是經濟學的思維一直以來都還停留在生產率上。例如,中國二十世紀九十年最根本的問題與八十年代就有所不同,不再是生產率問題,在中國有大量從國外花高價購買的先進紡織生產機器閑置,生產率剩余了。生產率是為財富服務的,換句話主要是實現財富時在工廠里生產的快慢而矣。有沒有更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紡織品”財富以及能不能銷售出去才是最重要的。創造或引入更能滿足人們需要的財富,并且賣得出去時,才可以進行生產,那時候生產率才變得有價值。

我們認為需要轉變的思維是,不能將產品財富種類假定為是不變的,也不能將生產假定為社會經濟運行的軸心或起點。過去古典經濟學發源于十八世紀工業生產革命時期,那時最顯著、最激動人心的是紡織機器的發明,即生產率的極大提高,大大增進了社會的財富。因此一些經濟學家們認為生產就是社會經濟的軸心,生產率就是經濟學最核心的命題。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過去的經濟學大師們是無可非議的,畢竟每位智者都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是現代經濟學在這一點上應有所進步。如前所述,社會的經濟并非僅僅只有生產,還有服務,還有銷售,還有傳播,還有運輸,特別是還有創造,等等。因此應該更全面地來把握社會經濟,可以在傳統經濟學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基礎上推進一步,發展為創造、實現、分配、使用。另外,不能將產品財富作為全社會的所有財富,更不能假定其不變。全社會的財富,除了產品財富,還有文化類財富等等,除了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上的物質財富,還有服務以及其它形態的財富,除了商品類財富,還有非商品類財富,以生產上的產品財富來代替整個社會的財富就會導致以偏概全,在考察社會經濟時解釋上就會顯得牽強附會,在復雜的問題上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人類的財富種類永遠在發展,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過去在經濟學術上將社會的財富種類假定為固定,顯然這樣就會認為科學技術進步使生產率提高了,使財富增多了,使經濟發展了。“提高生產率”就是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成了各國政府至今為止最時髦而又缺乏準確性的用語。而實際的情況是,電腦、因特網、手機等等信息財富的創造,并非僅僅是社會的生產率提高了,電腦、因特網、手機等更是一種人們直接消費使用的終端財富。

將人類現代創造出的類似這些難以窮盡的財富看作是生產率提高了,已顯示出傳統經濟學術的嚴重疆化與落后。而比這更為嚴重的是,因為生產率被西方傳統經濟學術上視作發展經濟的核心而傳授給學生們,當學生們走上政府、走上企業領導管理者的崗位后,它們在思維上就會受到“生產率”的困擾,當他們無法擺脫生產率理論這種經濟學思維支配時,顯而易見的是在制定企業發展大計上,首要的就是大力提高企業機器每小時能生產產品的效率;在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時,首先考慮的是引導社會大力購買生產率高的生產設備,而不是首先考慮社會如何去最大限度地創造實現財富的問題。當生產率提高,生產出的產品大于需求時,經濟危機發生了,于是生產率成了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經濟學上以生產率為核心的思維是不妥的。

客觀地說,生產率的概念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前期是很有價值的,因為那時社會財富的狀況主要體現在生產實現財富的能力水平。生產率越高,那么實現財富的能力越強。在生產不足的時代,能生產多少財富也就意味著能實現多少財富。提高生產率,社會、企業實現的財富也就越多。但到了二十世紀末情況發生了變化,生產率再高,生產出來的產品未必為社會所接受,當生產出的產品不為社會所接受時,這時生產率再高,對于財富也意義不大。顯然,現在社會的重心已不再是財富的生產,而是財富的創造,我們更應該關心的不是生產率,而是財富創造率及綜合的財富實現率,即應該關心社會或一個組織(如企業、科研機構)人均創造實現財富的能力。

國民經濟增長的原因不僅僅是生產效率的提高。經濟增長一方面是生產率提高、財富得到更廣泛實現,另一方面是新財富的不斷創造。在許多人看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生產率提高。在十八世紀時的確如此,那時候,生產率的提高使得英國生產出大量紡織品,滿足國內人們的需要,并向外輸出獲取了大量白銀。但是世界對特定的紡織品的需求總量是有限度的,當未達到限度時,生產率的提高使得財富能被大量生產出來,因此生產率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是當達到限度時,這時候不能再多生產,經濟增長停止了,甚至如果消費者手里的紡織品更新不夠快,那么將會出現嚴重的負增長。實際上,經濟的增長在一定時期既有生產率提高的因素,還有財富在更廣范圍內實現的因素,更有各類新財富不斷得到創造的因素。十八世紀以來,主要是電燈、電話、塑料、尼龍、洗衣機、空調、汽車、電視、電腦、因特網等等數不勝數的大量新財富的出現,使得人類的財富得到突飛猛進的增長,而并非是紡織機等生產率的提高成為了人類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

生產率,是工業生產時代的一個概念,顧名思義,就是單位時間或者說單位勞動者生產產品的效率。也有人認為是單位時間或者說單位勞動者生產產品的水平。實際上,生產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而且隨著非生產性行業的迅猛發展,生產率的概念早已不能用來衡量整個國民經濟的狀況。但是,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人們仍然在采用生產率的概念來考察國民經濟。而且在學術解釋上將生產率內涵無限擴大,以彌補產品、生產、生產率作為經濟學支柱概念的先天不足。實際上,人類的經濟全貌是:首先是科學家等智力精英們發明創造一種財富,然后組織生產,將這種還是概念性的財富生產出來,另外還需要進行銷售將其最終變成為為人們消費的真真實實的財富。也就是說,在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時,應該采用財富產生率的概念。

財富產生率是指一個社會或組織人均創造、實現財富的能力水平。它包括財富創造率和財富實現率。財富創造率是指一個社會或組織人均創造財富的能力水平。財富創造率也可稱作智力創造率。財富實現率是指一個社會或組織在單位時間里人均實現財富的能力水平。它實際上包括傳統上人們所說的生產率,但它比生產率更廣泛、更有意義。因為它不僅包括社會或組織人均在單位時間內可以生產產品量的水平(即生產率),還包括社會或組織人均在單位時間內可使所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等財富為人們最終接受消費的能力水平。

財富實現率的概念還可用于解釋和分析商業企業。商業企業基本不存在生產活動,而主要是銷售、服務等實現活動,銷售或服務的財富市場范圍越廣,目標對象越多,那么這一種財富實現的程度越高,財富也越多。因此財富實現率的概率也可用于考察一個商業企業的經營情況。這是勞動生產率所不具備的。

因此,在新經濟學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思維上由產品生產率的概念向財富產生率的概念進行轉變。

(六)勞動價值論的革命性推進

18世紀,亞當.斯密認為勞動(生產勞動)決定財富的價值。兩百年后這一觀點需要重新思考。一項財富的價值是其創造

誕生時起就已確定。例如科學家們發明了汽車,它具有陸上交通等價值,這時其價值一并與財富的名字及形狀、結構的誕生而誕生了。后來車間的生產只是將這種財富一個一個地生產實現出來。財富的價值是恒定的,需求量的大小并不影響其價值的變化,價格也不影響財富的價值。財富的交換價值并不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最主要的是其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情況和供需情況。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很難著摸和把握,實際上現代生產一種產品的勞動時間遠遠低于過去的勞動時間,但是其交換價值不減反增。

雖然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進一步研究了斯密的勞動價值論,但李嘉圖的價值理論仍需要進一步發展。

讓.巴蒂斯特.薩伊也不同意斯密的勞動價值論,薩伊認為生產的要素除了勞動外,還有資本和自然力。他提出效用、供求和生產費用決定價值的價值論,其中效用是各種財富的內在價值的基礎和來源,物品的價值是物品的效用決定的。并認為商品價格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并且雖然供求變動決定著價格變動,但供求對價格的作用有一定限度,這個限度就是生產費用。這一論述雖然仍有一些不完善,但在當時是極具天才性。

站在現代社會,我們認為財富價值的高低自其被創造出來時就已確定,只要在實現中不會偷斤減兩;另外,財富的價值不等于財富的價格,財富的價格由需缺度決定,從而可能隨時變化。

當然對于財富價值的再思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我們贊成陶俊杰先生在《中國經濟大爭論》中的觀點:“經濟學家首先是科學家而不是政治家……社會需要作為科學家的經濟學家參與治國,需要由你帶來充滿遠見、不囿于政治派系利益爭斗的直言和坦誠!”

從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理論永遠是在發展的。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理論,同樣是必須不斷向前發展的,這樣才能維持其生命力。尤其是勞動價值理論,在18世紀、19世紀達到科學及真理的顛峰后,由于后人不恰當的疆化死守,一兩百年來再沒有得到發展和推進的機會,從而因落后而很少被人們真正接受。

站在現代來看,我們認為,科研等勞動創造了財富,而一般勞動繼科研等勞動之后實現財富。也就是,將勞動進行細分,勞動中的如科研等類型的創造勞動創造財富,勞動中的一般勞動實現財富。如科研發明勞動、設計勞動、創作勞動等為創造勞動,如生產勞動、銷售勞動、服務勞動、運輸勞動、管理勞動、普通技術勞動等為一般勞動。人類社會的任何財富的產生,都離不開創造勞動與實現勞動,因此是勞動創造與實現了財富。這是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科學發展,

雖然只是將勞動細分為創造類勞動和一般勞動來發展勞動價值論,但這一推進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推進,更符合實際,因而更能為人們所理解和認同,從而使勞動價值論保持其真理性與生命力,更好地為人們理解和接受。同時,這一理論,使我們根據時代的進步,科學地運用勞動價值論來解決部分問題,即作為一個社會來說,科研等創造勞動是首要的,沒有科研創造勞動,就沒有新形態的滿足人們需要的新財富,一個社會很難進步與發展,社會需要更加重視創造勞動在現代財富中的極端重要性;而實現勞動則是必要的,沒有大量的一般勞動去實現財富,財富也只是一個概念而矣,人們依然得不到任何現實的財富,社會需要充分肯定一般勞動的重要功勞。資本不創造財富,也不實現財富,但在現代社會一項財富的創造與實現,往往都遠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需要許多人組合起來進行創造和實現,要將勞動力組織起來,以及組織起必要的資料,就需要大筆的資本,資本也就起到組織財富產生的作用。往往是資本充足,那么創造上就能更好地組織優秀的科研人才進行創造,實現上則能組織足夠的人力進行大規模生產和在更廣闊的市場上進行銷售。這就更好地說明,資本不創造財富,但它在一國財富的創造與實現上非常重要,這使我們能更好地從經濟理論上正確地看待資本以促進國民經濟建設。

也就是說,用社會必要勞動進間來解釋勞動價值論已不適應需要,而將勞動進行深入研究細分為創造勞動和實現勞動后,我們能更好地科學繼承與發展勞動價值論。

同時,應該指出,經濟學是一門經濟領域的科學,而不是政治學,不宜將其政治化,否則很難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即使是關于創造勞動、實現勞動以及資本等各要素在財富中的重要作用,這也只是經濟學術的研究與探索而矣。

(七)財富的價值、價格及需缺度問題

我們認為一項財富的價值是恒定的。汽車自其創造出來后,其就具有運輸的功能,創造得越好,其價值越高。生產率的提高,不影響其價值的改變。同樣在生產上投入再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價值依然不變。財富的價值也不因為供需的變化而變化,它自其被創造出來后就已經恒定。財富的價值也就是財富的功能或效用,其能滿足人們需求的功能是跟隨著財富客觀存在的。我們不同意財富的價值因人們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人們的需求變化,只能說財富需要不斷地創造更新,以滿足人們變化了的需求。某一財富的價值是不變的,除非其諸如老化等降低了效用、生產的不力使其功能不全等。財富的價格漲跌并不一定意味著財富的價值發生了變化,財富的價格往往是以價值為基礎,當然一定程度上也以成本為基礎,但同時深受供與需之間的影響。例如在涌泉邊,水是一文不值的,但是水仍是能滿足人們需要的財富,其價值并不因為其價格為零而為零。雖然在沙漠里,也許一瓶水可能有人愿意以千金相買,但是其價值依然是恒定的,即仍然只能是滿足人們對水的需要。人們在沙漠里不喝水要被渴死,同樣在涌泉邊不喝水也會渴死。不能因為某種財富稀缺時就認為其價值升高了。無論是生產多少,無論價格怎么漲跌,無論是提高了生產率還是未提高生產率,每一個該財富的價值量都是不變的。供需的差距也不改變財富的價值,人們一頓只吃一個面包,供應十個面包,人們還是只吃一個面包,每個面包的價值量還是不變的,只不過其它九個面包的價值被浪費了。我們認為某一財富的價值是恒定不變的,當然進一步新創造出來的新一代財富,其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時其財富價值是會提高的。但是新一代財富已不是原來特定的財富,就如今天的日光燈、藝術燈已不是愛迪生那時發明的白熾燈一樣,即使今天改進了的白熾燈也不是那時的白熾燈,應該看作一類財富但是屬兩項財富或者屬兩種規格的財富。進一步創造,新的財富價值量提高了。財富的效用價值似乎也有時間性的情況。例如五十年前的一部法律可能對于當時來說是很有效用價值的,但到了現在效用價值可能已所剩無幾。但就這一例也不否定該法律的價值的恒定性。該法律的價值在于在那個時代條件下具有特定的價值功能。不能苛求其在新的條件下也能滿足新的需要。滿足新的條件下的需要是新的法律的事。

一項財富的價值是恒定的,在生產上投入再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價值依然不變。同樣財富的價格也并非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例如,農產品投入的社會必要時間遠高于高科技產品,但是價格遠低于高科技產品。因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已很難適應現實經濟問題。關于財富的價值及價格問題我們不主張經濟學上仍然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上徘徊不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充其量在一定范圍內可作為參考而矣。

我們認為財富的價格受需缺度的影響。所謂需缺度就是一項財富人們對其需要的迫切程度、購買能力與這種財富滿足人們的情況、在供給上稀缺的程度兩方面的結合。需缺度越高的財富,價格越高。需缺度低的財富,價格相應較低。財富首先要為人們所需要才可能有價格,這是前提。而財富的價格深受供需情況的影響。在十八世紀以前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那里動物很多,但耕種的糧食很少,物以稀為貴,面包的價格比鮮肉還貴。在遠古時代,一碗飯也能很輕松地換到一只野兔。如上面所述,水是我們必須需要的,當我們居住在涌泉旁時,水也就沒有價格。相反,如果在沙漠的要道上銷售水,那么我們會發現,它可能比石油還要貴若干倍。某種財富為人們所迫切需要,并且供應量少時,價格就會上升,這時候生產銷售這種商品利潤就較高,經營者就會增大實現供給,或新的經營者就會加入。相反,某種財富不為人們所迫切需要,并且供應量大時,價格就會下降,這時候生產銷售這種商品利潤就較低甚至虧本,經營者就會減少實現供給,或退出這一財富實現事業。財富活動與人們的需求密切聯系,隱含了利潤的價格在其中起到氣象儀和調節器的作用。我們需要明白財富的價格深受供需情況影響。當糧食很稀缺時,糧食的價格會比任何工業品都還貴。只不過現代人類每年能生產供給的糧食量就一般地來看已經不為人們所憂愁,至少不為工業國家所憂愁。那種認為農業產品附加值很低的經濟學說不正確。對于電腦,設想不存在繼續創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生產供給的人非常多,那么每臺的價格有一天會下降到令人吃驚的水平,其“附加值”將低得并不比糧食高多少。實際上由于已有大量人在生產和銷售供給電腦,現在我們經常聽到許多商家抱怨電腦這一高科技產品財富“附加值”并非很高。

在研究國民經濟時,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財富的價值與財富的價格不對等問題。例如,一塊電子手表,在二十年前值5元,今天其更先進,財富值更高了,但是其價格并未得到多大增長。再如,一部某款手機,5年前的價格設為5000元,現在其價格可能500元也難以賣出去。財富的價值與價格不一定是對等的,某一財富的價值是恒定的,而其價格則深受需缺度的影響。

(八)財富換財富原理

作為經濟學,倘需論述財富換財富的問題,財富換財富這是人類的經濟規律,也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財富首源于創造,創造出來后人們依據所創造的財富知識進行生產,以滿足生存、幸福的需要。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后,隨著人類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人類開始了一定程度的分工。這時候大多數人種植農作物,少數人開始進行手工工業產品的生產,雙方都需要進行交換,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這時候由于創造的財富還比較少,分工、交換都還比較初級。而隨著紡織品機器、蒸汽機等的發明,以及大量其他不計其數財富的創造,人類進入工業生產社會后,這時候,社會分工深化。往往是一個人不可能生產滿足自己生活、生產需要的所有財富,只能創造、實現供給某一或某些特定的財富,然后進行社會化交換,供給社會中需要此種財富的他人,從他人手里獲得可以購買到其他財富的貨幣(也即社會化財富的憑證),才能用貨幣去購買自己生活、生產需要的財富。也就說,人們各司其職,從事不同的工作,為社會供給特定的財富,從而獲得貨幣,購買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例如,一個工廠的工人們,他們需要生產出社會需要的某一工業品財富,銷售供給其他人后,獲得貨幣,然后用所獲得貨幣去購買糧食、衣服等自己及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財富。再如,一個公司的服務員,他們需要向社會供給服務財富,得到社會的他人認可消費后,才能獲得貨幣,然后用所獲得的貨幣才能購買到自己及家庭生存、幸福所需要的財富。總之,隨著人類所創造財富種類的眾多,每個人或每組織體的人只能供給其中一種或少部分種類的財富,必須參與到社會分工中去。這就是分工的原因。

在社會化分工的時代,除了社會救濟、贈與等外,社會更一般的規則是,一個人要獲得他人供給的財富以獲得生存和幸福,必須用自己供給的特定財富去交換,即財富交換財富。

財富換財富,這是現代人類社會的基本原則,也是現代社會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財富換財富,包括商品化的交換,也包括非商品化的交換。

財富的商品化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在現代,財富的商品化是一個趨勢。一個作家以自己全部的勞動來創造供給人們需要的小說財富。他需要生存、需要過上起碼的現代生活,因此他所創造提供的財富,別人如果需要,應該用自己手里的財富來與其進行交換。如果其它人不用自己手里的財富交換就能免費獲得作家創造的財富,那么這位作家實際上就是在無償地向他人供給財富。而這位作家是需要生活的,是需要養活其家庭成員的,他除了自己擁有小說原稿這些特定財富外,就一無所有,而最終會被餓死,要么轉行以求生存。著作權領域如此,整個專利領域也是如此。

一般說來,財富的商品化并不是什么十惡不赦的事。在自然經濟時代財富不商品化,人們通過自己種地自己可以養活自己。但是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社會,每一個人不可能都去種一塊自留地。在未來,甚至可能90%的人沒有自留地,而只能從事其它非農業財富的供給。社會的這90%的人要獲得糧食需要將自己供給的財富商品化,去向農民換取糧食。而農民也需要將自己種植的糧食的絕大部分商品化,去換回工業類財富、文化類財富、服務類財富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須的財富,包括去換回化肥等生產類財富。而在這90%的人中,每個人又可能在從事著不同的財富供給,他們之間也需要用自己供給的特定財富才能換回別人供給的財富。

總之,財富的商品化是一個趨勢,實際上是財富換財富規則的體現。雖然以我們過去的觀念很難接受商品化問題。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財富更加廣泛的創造與生產形成了社會分工,而社會分工使得商品化成為必然。財富的商品化實際上就是財富的社會化交換而矣。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所有財富都要商品化交換,而仍有大量財富是經過非商品化進行交換的。如許多基本財富就是由公共財政購買變成公共類的財富,作為全社會共享的福利。例如修建街道、普通公路是需要大量資金的,這些都是人們普遍需要的財富,如果這些財富為修建它的人進行商品化經營,每個人從這里過都需要收費,那么顯然是不妥的。但修建者又不能無償勞動,如果這樣,那么修建者會最終破產和餓死。這就需要政府代表全社會向大家聚集稅收來購買這一財富,將其變為公共財富由全社會不再付費就可共享。

再如思想類財富以及許多難以商品化的科學學術財富,特別是基礎研究,這些財富是難以商品化的,雖然它們是非常優秀且極為重要的財富,但幾乎沒有任何個人和企業愿意花足夠的價錢來購買交換這些財富。這樣的結果是為社會創造供給了這些優秀財富的科學家們往往處于極度貧困的境地,要么他們有其它職業來支撐他們的這些高尚的財富創造供給活動。在歷史上,以及現在,往往是這樣,搞這些財富創造的通常是家境不錯者,或者有其它職業獲取生活來源者,或者是領取國家工資的少數科研工作者,而普通平民很難能從事這些財富的創造。秀才往往是貧窮的,這就是社會未很好遵循財富換財富的原理所致。這大大地制約了優秀財富的創造。這就需要政府代表全社會以公共財政來支持這些優秀財富的創造和供給。

社會化的現代社會,一個規律就是財富換財富,我們總是在從事著不同種類的財富供給,我們用自己供給的特定財富換取別人手里的社會化的財富。我們常常看到,我們養山羊、種土豆、造汽車,然后拿去賣,從而能獲得別人手里的貨幣。因為財富換財富得到良好的體現,因而我們自覺地大量地養山羊、種土豆、造汽車。可是,我們在環境財富上卻很難看到財富換財富,因此我們很難看到有人專門去大量種樹、植草。因為其植再多的樹、種再多的草維護了環境,但沒有人愿意拿錢去購買,其將因換不到財富而不能生存。以至于很長時間來,沒有多少人去保護環境,反而是更多地人砍伐樹木去換貨幣,養殖更多的山羊吃盡草坪去換貨幣,以至于無數森林變成戈壁,無數草原變成沙漠。良好的環境也是大家所需要的,由于很難讓個體分別購買,只能由社會公共部門代表大家來購買。因而,將全社會聚集起來的稅收的一部分拔給環保個體和地方也就理所當然。雖然這不是商品化的財富交換,但實際上也是符合財富換財富的原理。當環保上財富換財富的原理得到良好體現時,當進行環境保護能換到財富時,就會有更多的人去搞環保經濟,專司環境保護。

當然,在社會財富換財富的基本規則之上,我們也需要發揚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但作為經濟學理論應該充分考慮到人們往往只有在能基本生存的情況下才更容易無償供給。

總之,在經濟學中提出基本理論后,還需提出財富換財富的基本原理。這有助于我們全面考查國民經濟建設問題。

三、現代新經濟學構想的演繹與驗證

科學的理論應該從現實中的現象進行抽象歸納,使其具有高度的理論指導意義,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情況,使其盡可能具有時代性的真理意義。當然這還需要對其進演繹與驗證,看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或者不能解釋的地方,如果沒有,那么這一理論則是極科學的,可以上升為較長時期內的理論;如果有,那么顯然這一理論還有局限性,但如果這一局限性遠比過去的理論小,那么應該說是值得肯定的,以后倘需進一步發展,如果這一局限性比過去的理論大,那么這一理論則是失敗的,應該給予否定。

對于經濟學革命新構想我們在這里進行一些演繹與驗證。(一)理論驗證

1、關于農業品的驗證

篇2

關鍵詞: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西方經濟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5-0015-02

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龐大,然而龐大的理論體系中也會存在內在的聯系和區別。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是用來分析理論之間相互關系的一種很好方法。因此本文從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視角來比較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得出對理論體系發展有利的經驗。

1 文獻綜述及評論

國內外相關學者對于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已經做了一定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幾個:

(1)著重于闡述其方法論的思想內容:Carl Matheson(1996)系統地從歷史主義的研究共識――庫恩的科學革命結構中的范式到研究方案――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再到研究傳統――勞丹的科學進步理論三個方面闡述了歷史主義的思想源流和歷史沿革,其中包括理性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Richard Harter(1998)則從證偽與科學研究綱領、科學的歷史及其合理重建、波普爾的劃界和歸納、哥白尼與托勒密的實例、牛頓對科學標準的影響五個方面闡述其思想。張高榮(2004)認為科學哲學的每一步發展都對經濟學方法論的研究產生了影響,而拉卡托斯則是在當代經濟學家中曾經最受歡迎的哲學家。盧旺林(2006)則通過比較拉卡托斯和波普爾的理論形象地科學研究綱領比喻為一部溫情的“達爾文式”進化論。

(2)其方法論在各領域的應用:在經濟學領域中,Spiro Latsis主編的《Method and Appraisal in Economics》(1976)是這一方法在經濟學中的最早應用。隨后馬克?布勞格也在《經濟學方法論》(1980)一書中,利用研究綱領這一分析工具對經濟學理論史作了更為詳盡的考察和評估。任靜靜(2008)通過對庫恩和拉卡托斯的基本觀點和理論的比較,以及應用其理論解釋西方經濟學說中凱恩斯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關系,得出拉卡托斯的理論在解釋有繼承性的學派時更有說服力。對于其他領域的應用研究有波動說和微粒說兩個綱領競爭的歷史,愛因斯坦綱領和洛倫茲綱領的競爭歷史問題等等。

(3)對其方法論的批判和肯定,庫恩(1982)認為拉卡托斯所要求的“實際歷史”只是一種神話,對于歷史學家來說,實際歷史只不過是實際被寫出來的歷史,改進它的辦法就是使之適應更多的經過解釋而已被人承認的事實,其它的改進辦法就是重新解釋現有的材料基礎或加以擴充。那種要按哲學理論去重建歷史的作法有可能會成為編造歷史的借口。林定夷(2008)批判了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所體現的“混沌的整體主義”,認為拉卡托斯過于強調研究綱領的硬核不受檢驗,使得科學理論的檢驗活動失去了它的大部分意義。楊玉成(2003)則認為拉卡托斯的方法論作為經濟學研究綱領的工具,面臨許多分歧和困境,但它確實有助于理解經濟學或特定經濟理論的結構。

在進行文獻綜述的過程中還發現關于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研究一般集中于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學理論的比較、現代西方經濟學思想的演變和研究方法、現代西方經濟學流派及其政策主張、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用理論和均衡理論等等。如羅嗣紅(1996)在比較馬克思和凱恩斯的均衡理論時得出兩個理論的研究目標都是社會總供給等于總需求,但是兩種理論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強調動態均衡,總量均衡與結構均衡并重,適用于各種體制;而后者則側重于總體經濟均衡,討論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動市場的均衡,適用于市場經濟體制。譚加勁、金劍峰(2006)從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哲學與經濟學、自然科學與經濟學、假設前提的逐步放寬、國家與市場等方面研究了現代西方經濟學思想和研究方法。葉航(2003)在研究效用理論時從兩方面分析了“序數效用論”和“顯示偏好論”對“基數效用論”的替代存在的邏輯缺陷,并認為如果效用無法計量,那么支撐整個現代經濟學理論大廈的假設――“效用最大化”就將失去科學的根基。

通過以上綜述不難發現,從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的視角理清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內在聯系和區別,無論是對于更好的理解科學研究綱領還是對于更好地把握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都是必要的。

2 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簡述

拉卡托斯在批判吸收波普爾、庫恩的科學哲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試圖把證偽主義和歷史主義融合在一起,從而撫平歷史主義和科學哲學之間的裂縫。在其方法論中對于科學和偽科學的劃界問題十分重視,并積極主張理論的競爭。

2.1 對歸納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歸納主義主張把知識的獲得、科學理論的形成等都唯一地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認為只有通過感性認識和經驗得到的知識才是可靠的。要求在觀察時摒除頭腦中一切先入為主的見解,未經事實證明的命題不能成為科學的理論。拉卡托斯則批判了這種偏激的論述,他認為任何外部影響都會對科學的認識產生不正確的影響,無法說明人們為什么選擇某一事實進行認識和觀察。

2.2 對證偽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證偽主義方法論否定了歸納主義的理論來自觀察事實的累積的觀點,認為科學是一種猜想或假設。在證偽主義看來,衡量一項理論是否科學的標準時看它是否提出了“可資利用的實驗和數學的技術來指定某些陳述為潛在的證偽者”。然而拉卡托斯對其標準提出了質疑,認為通常遭到反駁的不是整個理論,而只是理論的某一個條件或方面。

2.3 對庫恩的科學革命理論的批判

庫恩范式將科學革命理解為從一種范式指導下的常規科學向另一種范式指導下的常規科學的轉變。在已有的范式下會存在反常,當反常越來越多時原有的范式就面臨著危機,就可能發生科學革命。拉卡托斯認為在庫恩的理論中,常規時期的一種范式占據統治地位排斥了理論的競爭,有可能導致強權即真理。因此拉卡托斯的理論強調理論間的競爭,反對一種理論統治一切。

2.4 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核心

為了解決波普爾和庫恩所未能解決的問題,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該研究綱領由一個“硬核”、一系列“保護帶”和“正面啟發和反面啟發”構成,其中“硬核”代表著一項研究綱領的理論的根本特征,是不同理論的根本區別。硬核的存在決定著一個理論體系的存在,因此如果接受一個理論,那么該理論的硬核是不容許懷疑的。“保護帶”是圍繞硬核而提出的一系列輔假說與前提條件,保護硬核不受到經驗事實的否定。當反常出現時,人們通過調整和改變保護帶的內容,使理論與事實重新相符合。“正面啟發”是指導研究者應當怎樣做,起積極推動作用。“反面啟發”是告訴研究者不應當這樣做,起保護作用。此外,該方法論認為一種研究綱領理論通常是指帶有某種共同思想的理論集合體,而不是個別理論。

拉卡托斯認為進步的代替停滯或退化的研究綱領,然而判斷進步與否的標志是這一研究綱領是否預見到了新的事實。也就是說“在一個進步的研究綱領中,理論導致發現迄今為止不為人們所知的新穎事實,相反,在退化的研究綱領中,理論只是為了適應已知的事實才構造出來的”。

3 從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視角比較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理論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存在著許多分支,筆者將從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的角度分析從新古典經濟學到新古典綜合派、新制度經濟學再到凱恩斯主義的理論演變。

在最早的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廠商具有一個在成本約束下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按照其理論,在MC=MR時,產量達到均衡產量,此時平均成本最低,利潤最大,并且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但是此時的新古典理論是在完全競爭市場這一假定前提下做出的,完全競爭就成了市場資源能夠有效配置這一命題的保護帶。然而隨著市場的復雜化,壟斷問題日趨明顯,這一命題在預見新的事實過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因此需要對該命題的保護帶進行重新調整。張伯倫和羅賓遜等人針對市場上存在的壟斷問題,提出了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廠商行為理論。他們認為,廠商的壟斷地位使他們能夠對市場價格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在原來的得出的產量的基礎上,如果廠商繼續擴大產量,平均成本仍可以進一步降低,但此時已達到均衡產量,很明顯廠商不會在平均成本最低的水平上進行生產,也就是說,資源沒有達到最優配置。仔細比較可以發現這一命題并沒有否定新古典研究綱領,而是修改了完全競爭的保護帶,引導其一步步吸收各種新的經濟事實,向前進步。后來薩繆爾森的“新古典綜合派”,也沒有改變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部分,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改變了假定條件。因此依舊屬于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綱領中。對于新古典經濟學的硬核及其保護帶的看法有多種,總的來說硬核是存在于該理論中恒定不變的內容,使它成為與其他理論系不同的理論。

其后科斯、諾斯等人提出的新制度經濟學雖與新古典經濟學從表面上看,具有不同的內容,但是在約束條件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人的硬核部分還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保護帶中的各種制度做了重新考察,并把理論的正面啟發引向了制度形成和效率等研究中。因此從較寬泛的意義上講,制度經濟學并沒有否定新古典經濟學,也沒有與之形成競爭,或者說他們是同屬于一個總的研究綱領的。

通過同樣的比較,也不難發現凱恩斯主義的研究綱領也與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硬核,如完全競爭、一般均衡等等。所不同的依舊是其保護帶以及由此引出的正面啟發。不難發現凱恩斯把乘數、消費函數、貨幣投機需求等作為保護帶,引導人們研究有效需求、國民收入等問題。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理論這一總的研究綱領,由于保護帶的不同可以產生出不同的正面啟發,從而形成不同的理論學派,適用于不同的研究方向。這樣更加說明了一個進步的研究綱領需要不斷地根據內外部的因素對自身的保護帶以及正面啟發部分進行調整,以產生出更多的分支理論,擴大理論的適用范圍,保證理論不會停滯或退化。

4 結語

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雖然能夠很好地解釋不同理論學派的相互聯系和區別,并提出了在理論競爭中發展前進,但其方法論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對于其方法論的缺陷的研究將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Carl Matheson.Historicist Theories of Rationality.The Stand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1996.

[2]Richard Harter.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任靜靜.庫恩與拉卡托斯哲學比較及在經濟學說史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4).

[4]托馬斯?庫恩,金吾倫.跛子與瞎子:哲學和科學史[J].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1982,(2).

[5]羅嗣紅.馬克思的宏觀經濟均衡理論與凱恩斯總體經濟均衡理論的比較[J].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6,(5).

[6]譚加勁、金劍峰.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J].廣東財經職業學院學報,2006,(3).

[7]張俊山.經濟學方法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8).

篇3

關鍵詞:經濟學范式;中國經濟學;經濟學;西方經濟學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經濟學表面上是以經濟學為指導,但實際上是傳統的蘇聯范式占統治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理論界對構建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進行了許多積極的探索,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見解。盡管這些觀點還不十分成熟甚至存在某些嚴重的缺陷,但對于我們探索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與發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作用。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當在以往探索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努力構建科學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體系。

一、近年來經濟理論界對構建中國經濟學體系的構想

近年來,立足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豐富經驗和巨大成就,面對新形勢和新問題,經濟學界對中國經濟學體系的建設討論十分熱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形成了不同的觀點和思路。

(一)堅持和恢復政治經濟學。這種觀點認為,構建中國經濟學不應當全盤西化,而應當堅持和恢復政治經濟學。在堅持經濟學的基本前提下,人們提出兩種不同的具體思路。一種是認為傳統經濟學雖有缺陷,但其基本理論是的,所以應該補充而不是放棄。這種思路主張在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借助“西方范式”來分析市場經濟問題,用“板塊式結合”的方法來修補“爐灶”,這種“兩張皮”或“雙基礎”并存體系,同傳統政治經濟學研究被分割為兩大板塊,并具有不同的研究層次和邏輯體系的“拼盤”結構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使人難以認同其科學性與合理性。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傳統的經濟學基本上不能采用,因為傳統政治經濟學是蘇聯教科書的翻版,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不僅不能解釋目前中國的經濟問題,與市場經濟根本對立,而且它歪曲了政治經濟學的本來面目。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正本清源,恢復的本來面目,真正按經濟學的方法來重建中國經濟學。

(二)中國經濟學市場經濟一般化或西方化。這種思路主張對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進行嫁接,用西方經濟學的原理來解釋中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觀點認為構建中國經濟學應當而且可以照搬西方經濟學,用西方經濟學取代政治經濟學。因為中國既然轉軌為市場經濟,那么研究市場經濟的西方經濟學當然也可以用來解釋中國的市場經濟,成為主體經濟學,因而也就無需再煞費苦心地去建立什么新的政治經濟學。按照這種觀點,構建中國經濟學應當采取完全替代性體系取向,主張引進反映“資源配置全過程”的現代經濟學范式(魏杰,1997),不贊成“建立有別于西方經濟學的、在概念上和體系上完全不同的中國經濟學”(樊綱,1998)。

(三)中國經濟學本土化。這種思路強調中國特色,強調中國國情,主張要在評判過去和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弊端的基礎上建立或重建中國經濟學。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應創建自己的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都不能采用。因為與西方相比我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傳統的經濟學相比,我們不再是以計劃經濟為特征的傳統的社會主義,而是以市場經濟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因此,經濟學必須扎根本土,以研究時代為基本任務,從踏踏實實研究中國改革發展的具體問題人手,一步一步走向理論的圣殿。也有人認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國情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中國經濟學應研究過渡經濟學問題,研究轉型時期的經濟關系。也有學者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與實踐給中國經濟學家提供了理論創新空間,現代中國經濟學的本土化研究將為發展的經濟學注入新的活力,為中國經濟學走向國際化道路奠定基礎(殷德生,2000)。

(四)中國經濟學綜合化。這是許多觀點具備的共性,也是各方面學者對政治經濟學學科發展的共同要求。各派總的來說都主張以的基本理論為指導,借鑒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有用的東西,以中國實際問題為對象,運用更多的學科,使中國經濟學成為一個跨學科、多角度、具有超前性的經濟學。中國經濟學首先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比較研究世界上現有的各種經濟理論,大膽吸收,揚優棄劣。在繼承、綜合人類一切優秀經濟理論基礎上構建中國經濟學。在其內容上既要有生產關系方面的理論,又要有資源配置方面的理論;既要有宏觀經濟的理論,又要有微觀經濟的理論。中國經濟理論要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在競爭中繁榮,在競爭中統一。在構建過程中,對于經濟理論,要堅持、澄清與發展;對西方經濟理論,要了解、批判與吸收;對于中國古代經濟理論要挖崛、繼承與揚棄(周小亮,1997)。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的重建,應在保持與經濟學的主要學術淵源關系之外,放眼世界,綜觀歷史,積極汲取古今中外一切經濟學說的合理成分,并實現某些理論原創。其重點有兩個:首先,創新的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必須科學地汲取當代外國經濟思想。現代主流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自然要高度重視,但也不能輕視發達國家非主流經濟學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說。其中,西方激進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社會主義”的各種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對我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具有較直接的借鑒意義。其次,創新的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經濟學,必須科學地汲取中國古近代經濟思想(程恩富,2000)。

筆者認為,以上四種觀點中有的表面上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有的總體上是科學的但尚存在一些重要缺陷,因而也是不可取的。如,主張中國經濟學全盤西方化的西化主義觀點和“半西方化”基調和傳統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折中主義觀點,以及主張脫離經濟學的一般軌道而獨立地發展中國本土經濟學的狹隘民族主義觀點,總體來說都是不科學的、不可取的;那種主張回歸馬克思、按本來面目重建中國經濟學的“原教旨主義”觀點和主張實行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大綜合、中外經濟學大統一的混合主義觀點,在總體上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卻要么缺乏與時俱進與創新發展的品格,要么缺乏內在邏輯的一致性和理論體系的科學性。要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克服上述觀點的缺陷,確立科學的方向和正確的原則,堅持以經濟學為指導、以中國問題為導向,在經濟學科學范式的基本框架內,認真總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充分吸收西方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與成果,構建現代中國經濟學的科學范式。

篇4

論文摘要:對現代性進行理論探討是現代西方思想運動的基本主題之一。亞當·斯密確立的勞動價值論,既從經濟學層面對現代性的合法性進行了辯護,又從“歷史深處”凸顯了現代性的界限。馬克思通過勞動價值論批判,把現代性視為自我否定、自我揚棄的過程,從而在經濟學語境中完成了對“現代性”的實踐批判和超越。

目前,哲學界在解讀馬克思幾乎傾其畢生精力完成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文本的基礎上,得出了馬克思通過“經濟學語境”凸顯“哲學話語”并走向“歷史深處”的結論。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指出,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所走向的“歷史深處”,其實就是通過勞動價值論批判展開對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的實踐批判,進而徹底批判和超越“現代性”。

一、勞動價值論:“現代性”的經濟學辯護

“現代性”作為現代化進程的內在規定,既體現了近代以來西方社會運行的基本狀況,又構成和蘊含了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時代特質。因此,對現代性進行理論探討自然成了現代西方思想運動的基本主題之一。盡管人們對現代性的具體理解存在分歧,但從精神或文化層面把現代性等同于理性主體原則幾乎是一致的。

按照傳統與現代的界別,西方現代性理論的緣起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運動把人本主義信念作為思想理論世俗化取向的學理依據,最終構造和確立起了一種以人的理性為本位,以人的自我中心化結構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啟蒙運動繼續高擎理性這一精神旗幟,進一步肯定與推崇“自我”以及“人”的價值。康德不僅繼續推崇理性主體原則,而且將其確立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基本原則。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原則將理性主體原則抽象成了世界萬物的絕對原則,完成了對理性主體原則的哲學論證。可見,現代西方思想運動是在推崇和維護理性主體原則的過程中展開的。

同時,現代西方思想的發展還深深扎根于人類生活實踐的實際需要,既反映了近代西方社會擺脫封建專制的人身依附關系與爭取個體獨立的需要,又反映了西方新興資產階級為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而推動科學技術研究,并由此獲取與集聚巨大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這一事實。質言之,對理性主體原則的推崇是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自我意識與邏輯要求。

正因為如此,在現代西方思想運動中,推崇理性主體原則并不僅僅屬于哲學,國民經濟學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國民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不僅從“歷史深處”揭示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即資本不斷自我增殖的邏輯,而且通過把“勞動一般”作為私有財產的唯一本質,肯定人及其勞動在世界中的主體性地位,把“市民社會”的物質生活原則抽象成理性主體原則,進而將抽象的理性主體原則貫徹到了社會生活的基礎層面。簡言之,國民經濟學通過創立勞動價值論介入并推動了西方現代性理論運動。所以馬克思指出,“恩格斯有理由把亞當·斯密稱作國民經濟學的路德”。

眾所周知,對財富的本質的規定是國民經濟學全部內容的前提性問題。對這個前提性問題的不同解答則成為區別國民政治經濟學的各個發展階段和各個學派的標志。馬克思說:“真正的現代經濟科學,只是當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的時候才開始。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把財富歸結為貨幣,由于還沒有看到財富的本質是人和人的勞動,因而不能看到貨幣的本質,不能揭示出人的主體性地位,只能陷人對貴金屬這種單純外在形式的崇拜。以魁奈為代表的重農主義雖然看到人的勞動構成財富創造的條件,但卻沒有把勞動抽象成為財富創造的一般原則。“這個體系寧可說是封建制度即土地所有權統治的資產階級式的再現”。只有以威廉·配第和布阿吉爾貝爾為代表的早期古典學派提出的粗糙的勞動價值論,才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在財富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從而為后來亞當·斯密揭示財富的勞動本質并創立勞動價值論,進而確立國民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奠定了基礎。

斯密以經濟自由主義為主要思想武器,以探討如何增進國家財富為理論任務,并通過把商品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把商品生產和勞動緊密地聯系起來,從而把增進國家財富的生產勞動和資本的地位及其關系問題作為討論的重心。盡管他對這一問題的前后回答是矛盾的,但他在原則上堅持了價值決定于勞動的原則。他指出:“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本來就是供給他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顯然,斯密已經把勞動抽象成了作為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本質和源泉的勞動一般,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消耗。這標志著勞動價值論的確立。

斯密在把“勞動一般”作為財富的源泉的基礎上看到了勞動社會交換的意義。斯密發現現代生產力的發展雖然是分工的結果,但在徹底實行社會分工之后,人們需要的滿足必須依賴于勞動的社會交換。因為,“沒有成千上萬的人的幫助和合作,一個文明國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這是我們很錯誤地想象的)他一般適應的舒服簡單的方式也不能夠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給”。沒有勞動的社會交換,國家財富的增進根本無法實現。為此,現代社會必須打破封建自然秩序的束縛,推動勞動和資本的自由流動,讓內在于社會的“看不見的手”—市場來調節社會分工和交換關系。這樣,不僅為資產階級社會從事實與法律層面把“利己主義”肯定為“完全自由和正義的自然制度”閻提供了理論支撐,而且也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個人”在自由活動基礎上生產人自己的自由空間,即把人的命運還給“大寫的人”提供了理論說明。李嘉圖也正是以此為基礎在交換價值形態下探討商品的價值問題,發現“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這一規定”l,從而“科學地”闡明了勞動價值論。

然而,同樣明顯的是,由斯密肇始李嘉圖完成的勞動價值論,一方面由于把財富的本質歸結為人的勞動,把自然界和財富看作是人的產物或人的構成物,從而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他們揚棄了財富的外在對象性,將人本身及其勞動抽象成資本積累與擴張的環節,從而將人的感性活動本質遮蔽起來,把人的主體性思辨地歸結為了抽象的理性或自我意識。“市民社會”的物質生活原則于是就被抽象成了理性主體原則,即把“資本對人的抽象統治”變成了理性觀念對人的抽象統治。這樣,國民經濟學也就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合乎邏輯地看作了合理的、自然的、永恒的社會形式;而它所創造的勞動價值論也就構成了對以“資本對人的抽象統治”為深層邏輯的“現代性”進行非批判的合法性辯護的理論基礎。

二、勞動價值論:“現代性”界限在“歷史深處”的凸顯

盡管國民經濟學對“現代性”作了非批判的合法性辯護,但它也不自覺地從“歷史深處”凸顯了“現代性”的界限。

首先,國民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經濟范疇作了超歷史的理解。這一錯誤的始作俑者就是亞當·斯密。斯密把商品看作一般勞動的產物,而不看作勞動產物的一種社會形式,表明他從來沒有研究過勞動產物表現為商品以及勞動表現為價值與用勞動時間計算的勞動量表現為勞動產品的價值量等等的歷史條件這些根本性問題,而只是在交換價值的形態下探討商品的價值并把勞動抽象為私有財產的本質。因此,馬克思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根本缺點歸結為:始終不能從商品的分析,特別是商品價值的分析中,發現那種使價值成為交換價值的價值形式,從而把價值形式看成了一種無關緊要的東西或在商品本性之外存在的東西。“這不僅僅因為價值量的分析把他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閉這就是把一種特殊的社會生產類型,即具有歷史的特征的資產階級生產方式誤認為社會生產的永恒的自然形式。國民經濟學家忽略作為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最抽象、最一般的形式的勞動產品的價值形式的特殊性,從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進一步發展—貨幣形式、資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歷史性、暫時性,其根源也正在于此。所以,國民經濟學始終把雇傭勞動及其價值表現形式與一般生產勞動及其價值混淆在一起。

國民經濟學在勞動價值論上的錯誤,使其對“現代性”的辯護陷人了悖論。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國民經濟學所要求的財富增長或積累,本質上是以犧牲具體勞動或感性活動為代價的抽象勞動的積累—財富或資本的積累,不僅這種積累的不可能性與積累本身同步增長,而且,它所要求的財富越是抽象,人的“主體性”就越是受抽象所統治。李嘉圖把國家理解為生產的工場,把人理解為消費和生產的機器,把人的生命等同于資本,把人類生活世界理解為經濟規律盲目支配著的世界的觀點充分表明:勞動價值論只是從表面上承認人、人的獨立性、自主活動,實質上卻通過把私有財產的本質規定為人的勞動,進而十分片面從而更加明確、徹底地把私有財產以及勞動規定為一種世界主義的、普遍的、摧毀一切界限和束縛的能量,即將人及其勞動僅僅抽象成資本積累與擴張的環節,最后走向了遮蔽人的感性活動本質,把人的主體性思辨地等同于抽象的理性或自我意識以至于敵視人的反面。誠如馬克思所說:“以勞動為原則的國民經濟學表面上承認人,毋寧說,不過是徹底實現對人的否定而已”。質言之,國民經濟學的現代性理念陷人了表面上肯定人及其主體性與實際上否定人及其自由的自相矛盾。

同時,資本主義生產的周期性危機,資本平均利潤率的降低,無產階級貧困化的加劇以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矛盾不斷涌現,也處處昭示著資本永恒積累的不可能性。這種以財富積累為目的與以積累的不可能性為結果的矛盾,無疑進一步彰顯了國民經濟學現代性理念的悖論。

篇5

本文通過梳理現代宏觀經濟學演變發展歷程中的三個重要階段,主要學派形成的歷史條件、思想淵源,以及其理論要點、政策主張和實踐,分析其演變發展過程的特點。

總體而言,現代宏觀經濟學的產生和演變發展,是隨著西方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出現而發生的,一直圍繞著國家干預和經濟自由這兩大主題進行爭論和融合。這兩種基本力量此消彼長,相互批判,相互融合,不斷深入發展,從而豐富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理論和經濟政策的實踐。

一、凱恩斯主義: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形成

(一)凱恩斯主義

1929-1933年,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普遍性的經濟大蕭條。首先是股市的暴跌風波,接著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大批破產,失業急劇增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37.2%,倒退到20世紀初的水平;失業和處于半失業狀態的人數接近5000萬。據估計,危機期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總額達到了2600多億美元。傳統的經濟理論對此一籌莫展,既無法從理論上給予解釋,也無法從政策上提出擺脫困境的辦法。1這場危機促使人們對資本主義經濟生產和基本矛盾進行新的思考。統治階級迫切希望有一種新的經濟理論,既要承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失業的存在,并且能提出應對的政策,但又不要將危機的根源歸咎于資本主義制度。

在這種背景下,凱恩斯在理論、方法和政策上,都提出了與傳統經濟學不同的觀點,其思想主要體現在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凱恩斯主義的思想淵源是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說、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說、孟德維爾的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說和霍布森的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的學說。

理論上,凱恩斯反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理論遵循的“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強調總需求是決定國民收入的關鍵。他提出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偏好規律。在它們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將導致大規模失業和生產過剩,而市場機制無法自動調節并實現充分就業均衡。方法上,凱恩斯開創了宏觀經濟的分析方法,即總量分析法,將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合為一體,克服了此前傳統的將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分開的“二分法”。政策上,凱恩斯反對“自由放任”和“無為而治”的傳統做法,主張國家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進行積極干預來消除失業和擺脫經濟蕭條。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相繼接受凱恩斯理論,并根據“有效需求理論”來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例如,1945年,英國政府了就業政策白皮書》,聲稱政府將穩定就業水平作為主要目標和責任;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政府也宣布將充分就業作為戰后施政的重要目標。1946年美國通過的“就業法案”規定“促進最大限度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是聯邦政府的一貫職責”。50年代以后,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進入鼎盛時期,成為西方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二)新古典綜合派--凱恩斯主義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逐漸恢復,此后的20多年是相對繁榮和穩定發展的時期。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主要是針對經濟危機提出的,追隨者必須對其理論進行新的解釋,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狀態。這個時期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又面臨著通貨膨脹的威脅,需要對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所忽視的長期發展、價格和工資問題進行研究。此外,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的不一致性,需要加以調和;經濟結構的改變,也要求將反映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學和反映國家干預的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在這種理論和現實背景下,形成了新古典綜合派。

新古典綜合派的思想淵源是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新古典經濟理論。該學派理論的最大特點體現在“綜合”上:①綜合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把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總需求所引起的“收入效應”,與傳統的微觀經濟學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替代效應”結合起來。②綜合凱恩斯的短期分析方法與古典學派的長期分析方法。③將傳統的對市場自行調節的機制與凱恩斯所主張的政府干預機制結合起來。④把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的貨幣政策與凱恩斯強調的財政政策結合起來。⑤把非均衡分析方法與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結合起來。⑥80年代以后,其“綜合”的特征還表現為對凱恩斯主義反對派各種理論的綜合。其代表人物薩繆爾森曾經說“星期一、三、五,我可以是一名薩伊定律的侍從,而星期二、四、六,我卻可以是一名凱恩斯分子。”

新古典綜合派的核心政策主張是“需求管理”思想,提倡由政府采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對社會總需求進行適時適度調節,穩定經濟增長。1950年代,新古典綜合派的政策主張是補償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1960年,肯尼迪總統采納了新古典綜合派代表人物托賓和奧肯的政策建議,削減個人所得稅,生產與就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但這又對1970年代的“滯脹”困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了應對這種困境,新古典綜合派又提出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實現多種經濟目標的策略。

二、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興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推行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雖然緩和了階段矛盾,推遲了周期性危機的爆發,剌激了生產與經濟的發展,但是卻造成了通貨膨脹的加劇。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發生了急劇的通貨膨脹,并在70年代初形成了高通貨膨脹率和低增長率并存的“滯脹”局面,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此束手無策。。5在這種情況下,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學,包括現代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在反對凱恩斯主義的論戰中迅速崛起。

(一)現代貨幣主義

現代貨幣主義的思想淵源是費雪的貨幣數量論和芝加哥大學的經濟自由主義理論。該學派強調貨幣問題的重要性,主張通過貨幣政策來消除通貨膨脹。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從50年代中期起,根據費雪和芝加哥大學的傳統觀點,對貨幣數量理論作了新的論述,主要觀點是:貨幣是唯一重要的因素,貨幣數量變動既影響物價水平,又影響商品和勞務的生產量或國民收入的變動;通貨膨脹不僅被看成是純粹貨幣現象,而且被認為是國家干預破壞市場機制作用的后果;反對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提出有計劃地穩定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即按照國民收入增長率有比例地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政策主張。

現代貨幣主義者曾提出過六大政策命題: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是控制通貨膨脹,而不是失業;中央銀行需要使用明確而有效的目標框架和工具變量;合適的工具變量是全額準備金(制度);中央銀行能夠充分精確地控制貨幣供給;貨幣供給是適宜的高層目標;貨幣應以穩定或不變的比率增長。。]

貨幣主義在整個80年代成為撒切爾主義的理論基礎。撒切爾的通貨緊縮政策使失業率一路攀升:50-60年代,失業率只有1%-2%左右,1979年撒切爾上臺時為4.5%,1981年猛增至9.1%,1985年高達13%。

1979年,美國進行了一場“貨幣主義者的實驗”,美聯儲不再以利率為中心,而是使銀行儲備和貨幣供給遵循事先確定的增長路徑。這項政策在控制通貨膨脹方面取得了成功,從1978年到1982年,通貨膨脹率從13%降到了4%,失業率從6%上升到10%;但是卻使貨幣周轉率變得越來越不穩定,因此美聯儲漸漸不再以它作為貨幣政策的風向標。

(二)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強調要注重經濟運行的“供給方面”,其理論與政策的核心是說明財政政策的變化,尤其是邊際稅率的變化,對剌激勞動積極性、儲蓄與投資等的作用,進而對總供給和經濟增長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供給學派的學術淵源主要是古典經濟學,具體來說,主要是指從亞當?斯密到約翰?穆勒,并由薩伊建立的“從供給出發,將生產、成本、生產率作為研究重點,并以經濟自由主義為主要政策主張的經濟理論體系”。供給學派反對凱恩斯“需求管理”的國家干預主義,認為它是導致產生“滯脹”的根源,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供給管理”,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應該影響供給而不是影響需求,以促進私人儲蓄和投資,主張全面恢復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主義精神,尤其是薩伊定律。

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在經濟陷入“滯脹”和凱恩斯主義失靈的背景下被里根政府所采納。里根政府大幅減稅:1981年第一次總統預算將非勞動所得收入的最高稅率從70%降到50%,把資本收益的最高稅率由28%降到20%。1983-1984年,美國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復蘇,失業率降低。1986年,失業率回到70年代末期水平。

里根政府推行供給經濟學,目的是通過增加供給提高生產率、消除“滯脹”。但推行減稅卻使稅收降低、赤字高漲,并造成低儲蓄率、低投資率、低生產率、高匯率,投資下降,國際市場競爭力下降。

三、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一)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

在20世紀70年代時,西方國家經濟面臨“滯脹”和大量失業的困境,凱恩斯主義和現代貨幣主義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都未能改變這種局面,一些經濟學家從現代貨幣主義中分離出來,形成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學術淵源是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該學派有3個重要的假設:理性預期(經濟行為人對經濟變量的主觀預期將符合這些變量實際的或者客觀的條件數學期望)、持續市場出清(工資和價格變動非常迅速,因此市場總是處于均衡狀態)、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從這些假設中可以推導出一些重要的政策主張:①政策無效主張。如果貨幣當局宣布打算增加貨幣供給,理性的經濟行為人會考慮這一信息并完全預見貨幣供給增加對一般物價水平的影響,因此,產出和就業保持在自然水平上不變。②減少通貨膨脹的產出和就業成本。為了減少通貨膨脹,經濟體要承受產出和就業的損失。③動態時間的不一致性、信譽和貨幣規則。最優政策選擇是在動態過程中發生變化的,由于存在試圖預期政策行為的當事人,會導致政策制定者在一定時期內的相機抉擇政策不會導致社會目標函數的最大化。因此,要制定一些長期不變的政策規則,而不是相機抉擇,建立對規則的信譽比具體的規則本身更重要。④中央銀行的獨立性。獨立的中央銀行更能建立信譽,以更低的代價實施抑制通貨膨脹的政策。⑤宏觀經濟政策增加總供給的作用。附加預期變量的總供給曲線自然隱含著增加總供給的微觀經濟政策,即增加產出或者減少失業的適宜政策是那些促使廠商和工人提供更多產出和勞動的微觀經濟動機的政策。盧卡斯曾指出“福利的潛力來自較好的、長期的、供給方的政策,其收益遠遠超過短期穩定政策進一步提高所帶來的福利。”⑥政策評價的“盧卡斯批判”。盧卡斯批判使用宏觀經濟計量模型來評價不同政策方案的效果,因為當事人會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調整他們的行為,參數可能因政策規則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所以無法比較不同政策產生的效果,即宏觀經濟模型對于政策評價沒有用處。

(二)新凱恩斯主義

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長期在西方宏觀經濟學處于主流地位的凱恩斯主義在應對“滯脹”問題時一籌莫展,陷入困境。新凱恩斯主義的產生的理論條件是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現實問題時的軟弱無力。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理論缺乏微觀基礎,沒有清楚闡釋名義工資剛性和價格剛性。盡管新古典綜合派的薩繆爾森后來把古典微觀理論引入凱恩斯經濟理論中,但是卻沒有形成有機的結合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雖然發展了一種有微觀經濟基礎的宏觀經濟理論,但是過于追求理論結構和分析方法的完美無暇,其市場出清的微觀分析嚴重脫離了現實,宏觀政策無效性的結論也難以令人信服。在這種背景下,新凱恩斯主義產生了。由于主張政府干預,它被看成是凱恩斯主義的復也。

相比舊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的“新”主要體現在:①在解釋經濟周期波動方面,強調的是名義價格剛性,而不是名義工資剛性。新凱恩斯主義的重要內容包括“菜單成本”理論、“近似理性”模型、長期合同理論或價格交錯調整理論。②強調實際不完全,主要是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并用它們來解釋工資剛性和價格剛性。③試圖為解釋工資和價格粘性現象提供一個可以接受的微觀基礎。新凱恩斯主義把名義不完全與實際不完全的相互作用和理性預期假說、自然率假說結合在一起,說明名義總需求的波動如何能夠對產出和就業產生重大的實際效果,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說明干預政策如何可以穩定經濟。

四、現代宏觀經濟學的演變發展特點

雖然現代宏觀經濟學在產生和演變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少爭論和分歧,但是在也存在一些共識:①真實GDP的運動方向基本上是由供給方面的因素推動的。M②真實GDP在長期內是螺旋上升的,而短期內實際GDP的波動基本上是由總需求的沖擊引起的。③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的替代關系在短期內存在,但在長期內不存在。④在長期內,貨幣供給的增長率決定通貨膨脹率,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應該是追求一個較低且穩定的通貨膨脹率。⑤不主張政府使用不謹慎的“微調”總需求的政策,來使產出和失業水平接近或保持在它們充分就業時或自然的水平上。⑥經濟穩定被看成是一個博弈理論的問題。政府的政策體系能夠影響人們的預期和行為,因此建立政策的可信度和相關的制度很重要。

20世紀30年代現代宏觀經濟學產生后,經歷了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和興起、新自由主義宏觀經濟學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趨同與綜合這三個重要的演變發展階段。

篇6

【關鍵詞】 教育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 土地經濟學

《土地經濟學》作為東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屬于專業核心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階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已難以較好地展示土地經濟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勢必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然而,高等學校現代教育的特點是:教育內容多元化和開放性,學習過程個性化、自主化、合作化,教學手段網絡化,教學資源全球化,管理自動化、信息化和環境虛擬化。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多樣性、資源共享性、資源開放性、內容生動性、學習過程的互動性、運行獨立性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土地經濟學》教學活動,針對課程中的難點及重點問題,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內容組織并轉化為可視化的教學課件,能夠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及創新性和創造力,從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現代化、高層次的創新型土地經濟人才。在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土地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針對該學科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計與課件制作。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及特點

所謂現代教育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數字音像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網絡技術、衛星廣播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仿真技術等),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的優化。

與傳統教育理論、方法和手段相比較,現代教育技術主要具有如下特點:現代教育技術克服了傳統教學知識結構線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現多形式、非線性網絡結構的特點,符合現代教育認知規律;現代教育技術既是一個可以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與系統,同時又是能夠形成相互協作的教學環境與系統;現代教育技術可以集聲、文、圖、像于一體,使知識信息來源豐富,且容量大,內容充實,形象生動而更具吸引力;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系統主要是指多媒體教學系統,強調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群的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教材、學生三點一線的格局。

二、《土地經濟學》的課程性質分析

《土地經濟學》是東北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土地經濟學》是研究和分析土地經濟問題的科學,它既是土地科學學科體系的一個分支學科,又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既是一門應用經濟學、生產要素經濟學,又在土地科學中居于重要地位。該課程以基本原理為指導,吸收和借鑒西方土地經濟研究成果,結合中國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利用的實踐,全面闡述了土地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學生從事土地利用、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系統的理論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運用土地經濟基本原理分析與解決中國土地經濟問題的能力。

《土地經濟學》課程的重點:土地利用經濟,包括土地集約利用、土地分區利用、土地規模利用和土地可持續利用;土地財產制度,包括中國現行土地使用制及其改革、中國現行土地管理體制及其改革與完善;地租地價理論。《土地經濟學》課程的難點: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與優化配置;中國現行土地產權制度、利用制度存在的問題與改革;中國現行土地財產制度存在問題的量化。

《土地經濟學》課程具有知識容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并完善,這就要求我們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法律法規必須與國際接軌,特別是有關土地收益的產權問題、土地流轉的市場問題等都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予以不斷更新。然而,因教材出版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是市場上的最新教材,其內容也與現實存在一定的差異;此外,傳統的教學方法單一,注重教師講授、學生聽講與記錄,“填鴨式”現象顯著,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變革現有的教育教學方法,采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手段,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

三、現代教育技術對提高《土地經濟學》教學質量的作用分析

在傳統教學中,“粉筆+黑板+書本”的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利用教科書、參考書、掛圖、幻燈等單一的教學方式,也很難培養出開拓型、知識型、交叉型的土地經濟人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其鮮明、真實的形象和優美、動人的畫面,加上聲、光、色的藝術效果,可以營造良好的工程環境和身臨其境的氛圍,生動地展示土地經濟學科中的重要理論知識及實際問題。針對《土地經濟學》的課程性質及其重點、難點問題,現代教育技術可發揮如下作用。

篇7

關鍵詞 現代教育技術;高校教學;課件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14-0117-02

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高等院校教育改頭換面,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給教學注入新的生命力。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黑板、教材等媒介來實現知識的傳授,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等現代科技教學方式來達到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的目的,較傳統模式多了些生動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上課的積極主動性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科學教育方式,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及時彌補和改進。

1 現代教育中高校教學特點

現代的高校教學摒棄了古板、陳舊的思想觀念,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都存在很大的區別。現代的高校教學主張與時俱進,順應時展的潮流,采用與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的理念,注重培養專門的綜合性素質人才,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目標上具有明確的專業性,教學內容上有一定的探索性,教與學的關系上要求學生學習具有獨立性。

2 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代教學中的多種認識誤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逐漸應用普遍,它的教學風格多樣,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給教學帶來很大改觀。但是有些教師并不能完全充分利用多媒體帶來的優勢,也沒有全面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部分教師認識片面,認為只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進行教學就是整合,把信息技術僅僅當成一種演示工具,沒有發揮它應有的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的課程缺陷 許多學校的校內網絡信息資源不足,而且網絡信息更新速度比較慢,時間較長,一些優秀的課程資源無法開發出來供師生閱讀和參考,失去了意義。如經濟學包括范圍相對來說比較廣泛,涉及的知識領域也較為普遍,沒有優秀的資源以供閱讀,對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損失。

現代教育技術條件下,很多學校在教育方面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網絡課程與精品課程應運而生、相輔相成,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因為很多網絡課程只是表面上的改變,資源形式單一,缺乏完整的激勵機制和學習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和學習興趣。

教師課件設計的不足 在教育逐漸現代化、科學化的情況下,雖然高校教學中已經運用了多媒體、網絡等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但很多教師依然會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課件設計沒有逃過老套古板的教學方式,還是停留在以教為主、課件大多是書本內容的轉換的階段。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似豐富多彩,實則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混淆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另外,課件設計缺乏一定的嚴格性和實用性,多數教師只注重課件設計的表面,顯得浮夸、張揚,忽視了課程本身的實質,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甚至有些教師出于各種原因,在課件設計方面直接抄襲了其他教師的成果,或者隨意從網上下載,嚴重缺乏自主性和科學性,誤導了學生學習的實質。

教學方式及內容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從課堂開始到結束就一直在給學生灌輸各種思想,抑制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而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中,這種教學模式仍然在持續,只不過轉換成了機器灌輸,從本質上來說沒有多大改變。學生仍處于被灌輸的狀態,沒有充分地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創造性和主動性受到極大限制。

教學信息的傳播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而傳遞的有效性才是最關鍵和重要的。在多媒體教學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教師板書的時間,但有些教師怕內容單薄,就在教學課件中添加大量內容。如經濟學作為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的重要學科,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和理解。而教師在短時間內傳授大量知識,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接受和理解,很難在有限時間內全部消化。如此一來,長期累積就導致學生思維能力和整體學習能力的下降,也遏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需要與實際聯系起來。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偏向課件表面的制作和設計,只是一味地追求形式,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偏離了學生學習的主題,沒有考慮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恰當性和必要性,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實質,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3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高校教學的對策

為保證高校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面對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必須想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經濟學作為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重要部分,應當依據科學、可靠的方法對其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解決。

教育技術人員作為多媒體等先進設備的主要維護和推廣者,首先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和工作態度,要有明確的職業意識和責任意識,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教師是多媒體的主要使用者,應當提升自己的職業水平,多多學習和研究,全面徹底地了解多媒體的功能和作用,并充分合理地利用,而不是當作擺設,僅做表面功夫。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非常重要,學校應給予重視,對校園知識網加強管理,及時更新資源信息,讓學生和教師都能接受最新的資源,把網絡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在教學過程中依然有著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同時也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加強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交流和互動,將教與學正確結合,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注重現代教育技術與網絡、課程的有效結合。

在教學中,課件設計要為課堂教學服務,教師應當認真對待。課件設計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而不是一些浮夸的設計方式。要注重其內在實質以及與課程內容的緊密結合,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適當創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師的講解和傳授過程中。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合學生接受知識的教學方法,適度把握課程中傳授的知識信息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理解、消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充分利用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其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鍛煉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現代教學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其他素質。加強教育技術培訓對教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技術的水平和能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好、最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實質轉變,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課堂中多采取互動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充分地發揮其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創造一個活躍、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利用各種現有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達到高校教學的有效性、合理性。

4 結束語

從整體來說,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帶來極大的積極意義,使教學發生很大改觀。只要合理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正視教育發展中出現的狀況和問題,并及時想出行之有效的辦法和決策,做到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以及現代網絡信息的有效結合,未來的教育事業定會發展得更好。

篇8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統計學;現代經濟

統計學是發現社會數量關系的一項重要數學工具,不管是對現代經濟的發展還是對高中數學的學習都要依靠通過統計學計算出科學的信息數據。統計學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涉及到許多方面:預測、評估、分類等相關領域。同時,在現代經濟的發展中,也對統計方法、統計分析提出了相關要求。不管是為了自身提高學習成績,還是為了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高中階段的統計學學習尤為重要[1]。

一、統計學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益處

高中統計學對現代經濟的益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點:第一,解決經濟學問題,高中數學統計學對現代經濟發展其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一些實際經濟問題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運用高中數學統計方法、分析計算、最后得出結論。這些結論不僅可以預測現代經濟的未來走向,還可以為相應的經濟類工程項目提供參考。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統計學的應用及其廣泛,人們對于經濟活動的評估方式也由定性向定量轉變。高中數學統計學的應用,可以使現代經濟科學化、合理化。應用高中數學統計學可以讓經濟的風險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

二、高中數學統計學的應用

統計學是高中數學必修課。通過對高中數學統計學的學習,可以讓高中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更加敏捷,思考問題的方式更加嚴謹,讓學生達到全面發展。一方面,通過統計學的學習,為高中生未來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另一方面,可為日后的現代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高中數學統計學的應用,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法來進行。

(一)抽樣法

抽樣法由系統抽樣、分層抽樣等方面構成。系統抽樣,在抽樣的過程中,需要將總體分成若干部分,從每一小部分中進行抽取。例如,某學校要了解高中生的身高狀況,依據1∶20的比例抽取樣本,把高中生看作一個整體,依據1∶20的比例抽取樣本,則要將所有高中生按整體分為20個部分,這樣的分法符合系統抽樣的應用條件,進而使用系統抽樣法來解決生活中在校調查學生身高的問題。分層抽樣,例如,某學校高一學生總數500人,高二學生人數總計400人,高三學生人數總350人,要調查3個年級學生對學校規章制度的看法,依據1∶9的比例抽取樣本,這些學生是3個不同的年級,可劃分為3個部分,依據既定比例抽取,各年級學生對應抽取的人數也會不同,這問題要求與分層抽樣法的理念基本一致,因而對于這類問題要用分層抽樣的方法來解決。

(二)樣本估計

樣本估計是統計學中最常見的,對樣本估計的學習最主要的是提高對樣本數量的認識,樣本數量與估計值準確率相互關聯,即樣本數量越多,則估計值越準確。例如:某一整體可劃分為60個個體,將各個個體進行1~60的編號,同時將它們劃分為6個小組,組號分別為1~6,如果運用系統抽樣抽取容量為6的樣本,首次抽取個體號碼為A,在第B次抽取時,個體號碼個位數與A+B個位相一致,請問若A=3時,第5組號碼為多少?經分析可得出,在A=3時,第B次抽取的個體號碼個位數為A+B,由此表明第5組號碼的個位數為3,再結合樣本估計知識,便可得出具體的號碼數字。由此可見,利用統計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無處不在,只有牢記相關的概念、方法,才能準確無誤地解決問題。

篇9

關鍵詞: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融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116-02

1 研究的意義

管理學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得了與時俱進的長足發展,工業革命催生了經濟學和管理學。在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的今天,信息革命則促進了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現代化,并使金融學從經濟學中獨立出來,使之與經濟學、管理學相并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研究三者之間的融合,對于探索我國管理學專業的培養模式有重要意義。

2 經濟學、金融學與管理學的交叉和融合

2.1 經濟學、管理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脈絡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源遠流長,經濟、管理思想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剩余產品后,如何分配剩余產品以及如何對氏族部落控制,這涉及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思想,金融學思想最早產生于金屬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來交換商品,取代了以前的物物交換后,對貨幣的本質認識、職能作用以及貨幣價值的認識都體現了金融學理論的最初思想,以下是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理論融合的主要脈絡:

第一階段稱為孕育階段,時間是原始社會末期至18世紀工業革命。經濟學方面,即政治經濟學形成階段,政治經濟學誕生之前主要是跟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相結合,亞里士多德的《政治論》和《倫理學》多次提到高利貸和貨幣的問題,并對貨幣流通,價值形式和信用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的分析,這涉及原始的金融學理論。管理學理論進入早期管理實踐與管理思想階段,人類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自覺地進行著管理活動和管理實踐,其范圍是極其廣泛的,但是人們僅憑經驗去管理,尚未對經驗進行科學的抽象和概括,沒有形成科學的管理理論。

第二階段稱為形成和發展階段,時間是18世紀工業革命至二戰。經濟學方面,重商主義和古典經濟學的興起,后來出現邊際三杰和馬歇爾的微觀經濟學統一。此時,管理學思想理論進入萌芽階段和形成階段,管理理論方面已經進入古典管理理論階段,側重于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企業效率問題的研究,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代表人物是科學管理之父泰羅、管理理論之父法約爾以及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同時,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勞動分工論,融合了經濟學和管理學思想。金融學理論研究的主要問題是貨幣和資本市場,研究的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代表理論是甘末爾的交易方程式、費雪交易方程式和馬歇爾的現金余額方程式等。

第三階段稱為交叉融合階段,時間是二戰后至今。經濟學方面主要是宏觀經濟學,代表人物是凱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強調國家干預經濟。金融學方面,由于出現滯漲,貨幣主義興起,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說,以及金融全球化、國際游資和資本市場穩定性分析、金融風險理論和金融安全的分析等。管理學方面,現代管理理論階段主要指行為科學學派及管理理論叢林階段,行為科學學派主要研究個體行為、團體行為與組織行為,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組織目標的影響作用,行為科學的主要成果有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等。當代管理理論主要以戰略管理為主,在動蕩和急劇變化環境下研究企業組織效率與環境關系,重點研究企業如何適應充滿危機和動蕩不斷變化的環境,代表理論是邁克爾波特的產業集群競爭理論、拉普哈拉得的核心競爭力理論和錢皮的流程再造理論等。更加突出的特色是三者的融合特別緊密,比如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方法應用到貨幣金融、多因素引入分析豐富貨幣需求理論和貨幣供給理論、儲蓄和投資理論走向成熟、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理論成為最主要的研究內容。

2.2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思想融合的路徑選擇模式

2.3 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理論思想融合的特征

(1)在研究對象方面相融合的特征。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而管理學則研究人的工作和組織運作的效率問題,金融學研究的是資金的運作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問題,所以,從這個方面,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包括了管理學和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離出來的,管理學和金融學是經濟學的兩個子集,而且從時間上經濟學理論體系也更早出現。

(2)從融合的模式來看,經濟學和金融學至始至終都是相互融合的,但其融合的路徑不同,金融學是在經濟學的胚胎中孕育產生的,也就是經濟學中一個領域的分離,經濟學在工業革命的實踐中,形成了微觀經濟學,側重對商品、價格等生產要素的分析,而金融學側重對貨幣需求和供應等要素的分析,形成宏觀金融學的理論,但是二戰后,經濟學側重市場運行的效率和公平方面的分析,形成宏觀經濟學理論,而金融學側重企業內部的資金融通、金融市場等研究,形成微觀金融學理論,也正是經濟學和金融學融合的路徑不同,更加豐富了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及研究的范圍;管理學理論的形成比較獨立,直到19世紀初期開始,與經濟學、金融學的融合更加密切,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至現代管理理論的轉變,在研究的領域中,側重外部市場的變化和反應,側重效率分析,也與宏觀經濟學、微觀金融學研究的目的是相同的,也為其相互融合提供了基礎,特別是在信息工具應用廣泛的情況下,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更加緊密。

(3)從融合的內容來看,融合的領域交叉性強,研究的范圍從企業單位到整個國家以及國際領域,同時研究的方法也不同,經濟學和金融學側重均衡分析,而管理學側重實驗分析。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融合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各學科理論融合緊密,形成了理論體系;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融合了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分析工具,特別是數量分析和統計分析等數學理論的引入,使其更加科學化。

3 中國高等教育商學院管理專業改革的方案及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的劇增和綜合素質的降低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造成這局面歸根結底還是高校的培養模式問題。筆者根據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工作情況的反饋,結合現代企業對經理人的要求,指出工商管理專業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培養模式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忽視市場發展和需要,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等。筆者根據國家學科分類將企業管理學科群現有分支學科以及待建分支學科相對地劃分為六組:企業管理學的基礎學科,企業形態管理學科、企業基類管理學科、企業運行環節管理學科、企業細部管理學科、邊緣分支學科。

以上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有利于理順管理學課程體系的整個脈絡,更好地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和安排,同時結合以下四種本科教育改革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兩段式模式:“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兩段式模式,一、二年級屬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學習本科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三、四年級屬專業訓練階段,接受較明確的專業訓練。第二種模式是三段式模式:“普通教育+專業教育+臨床教育”的教育模式,該模式在傳統的單一專業教育之上疊加普通教育,最后再適當加強臨床實踐方面的教育。第三種模式是主輔修模式:學生以一個專業作為主修專業,以另一個專業為輔修專業,畢業時取得主修專業的學士學位和輔修專業的結業證書或第二學士學位。第四種模式是本碩連讀模式:選拔學業優秀的學生直接攻讀碩士學位,采用6-7年學制,使專業教育的重心上移,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4 商學院管理學專業培養模式的建議

基于管理學專業課程的分類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模式,筆者提出幾點管理類人才培養的建議:

第一點是關于課程改革的建議。在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力求讓學生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知識,提高管理的各項能力素質,本文從經濟學和金融學的視角研究管理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問題,所以在設置課程時增加經濟學和金融學課程體系的學習,特別是宏觀微觀經濟學,信息經濟學,以及和經濟學、金融學交叉的學科,比如管理經濟學、公司金融學、管理金融學等學科的學習。同時,還要加強高等數學、運籌學等學科的學習,特別是突變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等理論的出現,為現代管理實踐中的難題提供了科學依據。除此之外,還要加強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的學習,比如管理倫理學、管理心理學等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習,這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實踐能力。同時,結合市場需求來進行課程設置和改革。

第二點是關于教育模式的建議。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可以結合上述幾種模式的綜合選擇,特別強調的是本科的第一、第二學年要完成管理學的基礎學科和公共學科的學習,也可以加強跨學科的選課,文科和理科選課的綜合,有利于擴充學科的視野和知識體系,第三學年加強專業課的學習和交叉的邊緣學科的學習,同時要加強現代管理理論思想的學習,第四學年主要是管理學理論的實踐階段和管理學理論知識體系的架構階段,形成自己獨特的管理學知識結構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寶榮.工商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法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改革與戰略,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13745-92)[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58-60.

[3]王續琨.交叉學科結構論[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社,2003:209-210.

[4]陳清泰.加強企業管理研究與學科建設[J].經濟與管理究,2002,(2):5-7.

[5]郭志文,熊會兵.基于職業生涯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總結報告[R],2004.

[6]顧寶炎,彭志剛.管理學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8,(2).

[7]王廣謙.20世紀西方貨幣金融理論研究:進展和述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4).

篇10

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詩歌部分”共計五個單元,《井》處在“生命的律動”這個起始單元,與之相配合的單元知識是“走進詩的世界”。問卷調查顯示,剛剛“走進詩的世界”的學生一旦大量接觸中國現當代詩歌的經典,真有些“亂花漸欲迷人眼”,手忙腳亂:無論是心理上或者知識儲備上他們都顯得準備不足。因為他們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關于中國現代詩歌的知識。而且部分教師自己也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如楊匡漢先生的《中國新詩學》一類的學術專著,當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師用書”上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資料了。實踐證明,任何不顧及學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學上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

【教學目標】

1.體會中國現代詩歌《井》的韻律和節奏;

2.領悟中國現代詩歌《井》奇特的思維方式;

3.獲得賞析中國現代詩歌《井》的審美愉悅;

4.領悟中國現代詩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內涵。

【教學難點、重點】

1.借助對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特殊小節”的分析,領悟體現中國現代詩歌“內在律動”的奇特思維方式;

2.借助對“特別句子”的剖析,體味詩歌精妙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

3.借助介紹“誘導效應和美感效應”這一中國現代詩歌的理論知識,使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美感來源。

【教學方法】誦讀法 替換法 對比法 質疑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中國現代詩歌的教學,總是要剖析文本,誦讀它的詩句;由一個小節到全詩,總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體悟它所包孕的感情,總是要從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進而引起共鳴。《井》的教學就是如此。

一、誦讀:把握全詩的韻律和節奏

師問:[復習“走進詩的世界”,要求學生復述單元知識要點,初步把握中國現代詩歌的定義(廣義和狹義)、特征(外形上的分行,體現韻律節奏的押韻,發抒情感、表達哲理、描繪場景的精美、雋永的語言)。]同學們,你們誦讀了《井》這首詩,請你們找找看,它是怎樣押韻的?(學生可能一時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門,不一定全都符合標準答案,此時不要強求一律)

明確:《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較自由的,但它仍然嚴格地按照“抱韻、換韻和交叉韻”的方式押了韻。全詩的“生命律動”就是通過押韻的形式體現出來的。

按語文教學的常規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誦讀為先、為主,現代詩的教學當然也離不開去誦讀詩歌的文本,進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說古典詩歌是以其對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嚴格的押韻以及語言的含蓄取勝的話,那么,現代詩歌就只能憑借其意象的選擇、詩歌的內在律動(押韻)和明白如話的語言奪人眼球。基于此,并參照課后“導讀提示”的要求,教學《井》應該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把握好這首詩歌的內在節奏和韻律,并通過誦讀來理清詩歌的思路。無論是集體讀、個人讀或是教師的范讀、學生的仿讀,都是為了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為把握詩歌的思路、體味詩歌的意味和韻味服務。我們知道,《井》這首詩的“生命律動”與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飆突進”式迥然有別,它是內斂的,“靜默”的,雖然它的形式是比較自由的,但它是嚴格地按照“抱韻、換韻和交叉韻”的方式押了韻的(見教師用書p7,茲不贅述),表現出了一種堅忍不拔的品質。

二、靜思:領悟全詩奇特的思維方式

師問:同學們,你們誦讀《井》這首詩,發現沒有:它有幾個在韻律、節奏和結構上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特殊小節”,你們能夠找出來嗎?

明確:誦讀《井》時,細心的學生會發現,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共有四處的停頓不合常規。分析好了這些“特殊小節”,就可以較好地把握全詩的韻律、節奏,進而領悟中國現代詩歌奇特的思維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棄于溫暖/之外,滿足于荒涼的寂寞:有孤獨/才能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三節)“但我將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滌/它們”,“我將永遠還是我自己(六節):靜默……,……也苦笑幾聲”(七節)。

前三處屬于切斷句子的非常規的停頓,后面一處是借助標點符號(冒號)使結尾的那個小節獨立成章。這里的第三小節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個全詩就豁然貫通了。第三小節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為了突出“人們”有溫暖而我(井)沒有,但人們在饑渴之時,便“滿面煩憂”,“前來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諧的世界”,使我感覺到了自己被荒廢于寂寞的荒郊野嶺和“被摒棄于溫暖之外”,而我對如此險惡的環境并不像人們那樣憂心忡忡而是對此感到滿足。因為只有這樣的孤獨,才能使我保有永遠的純潔,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樂觀、自信、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來了。而且和上一小節對井的描繪連成一體:雖然平時“我是靜默”(內心寧靜),但并不妨礙我充滿信心地對理想的追求(井口雖小,但水面有小草,還映出了飄著浮云的高遠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謂不高遠)。與下一小節寫人們的自私和悲觀相銜接:人們只顧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內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樂觀自信和純潔的內心世界。因為在我被人們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靈深處”是對現實環境(四方飄落的花葉腐爛、垃圾)的純化(洗滌),以使我“保持永遠澄澈的豐滿”。而這種豐滿是因為“我的生命來自黑暗的地層,那里我才與無邊的宇宙相聯”。這樣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節的我自己:洗滌舊物,沉淀雜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對命運的不公不逃避,對贊揚不興奮,保持自己內心的寧靜,不忮不求,做永遠的自己,有堅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達大度。當然幾處非常規的停頓,只是為了強調諸如此類的內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導學生共同剖析這里的詩歌節奏、韻律,得到的不僅僅是對現代詩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體味出現代詩歌這種節奏、韻律所產生的詩歌意味、韻味。

三、共鳴:引導學生獲得閱讀詩歌的審美愉悅

師問:同學們,除了通過誦讀體味出現代詩歌這種節奏、韻律所產生的詩歌意味、韻味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樣的效果嗎?請同學們說一說,好嗎?

明確:通過體味詩歌精妙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用增刪比較法,分析“特別句子”就可殊途同歸。

設計理念:一般地說,通過對于現代詩歌的學習,總是由體會美好的語言為橋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審美情操上得到提高,進入一種極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細膩。“就創作而言,從審美主體的需要來看,一首詩歌應該具有兩個基本的效應:誘導效應和美感效應。”楊匡漢教授認為,所謂“誘導”,是指詩歌不能明白地說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過它所反映的生活和傳達的情感去誘導讀者體驗、理解歷史的和現實的生活。所謂“美感”是指成功的詩歌必須要調動起人們各種心理功能的和諧運動,產生一種美感愉悅。“無論是‘誘導’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們高尚的心靈為藝術的目標”。而要引導學生獲得閱讀詩歌的審美愉悅,除了體味詩歌精妙絕倫、雋永醇厚的語言,分析“特別句子”,別無他法。

陳軍老師認為,“讀新詩,最終全都立足于‘特別句子’和‘時代句子’。”下面我們選幾個《井》里的“特別句子”來剖析一番。如“你們可用垃圾來使我被遺棄”,如果去掉“可”和“來”,情形會怎樣呢?不用“可”和“來”,是被動的承受,寫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觀;用了“可”和“來”,是主動地要求,寫出的是我的挑戰和樂觀,其韻味天壤之別。又如“你們也只能擾亂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陳述的是客觀事實,語氣平淡,除此之外,沒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陳述的是主觀看法,語氣強烈,含有充其量你們擾亂了我的表面,但對我的內心一點也沒有損傷,反而是我笑對你們的擾亂,體現出井的樂觀、自信、不畏艱難險阻的大無畏氣概,韻外之致十分深厚。這樣對“特別句子”的分析,既誦讀了詩歌,又理清了思路,還體悟了美好的情感,當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質疑:促進學生的思想飛躍

師問:基于中國現代詩歌的“ 當代視角”來審視《井》,除了我們已經獲得的審美愉悅外,我們思想上是否能夠相應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說,除了接受《井》一詩教材要求我們懂得的思想內容外,與時代同步,作為當代人,我們還有哪些新的認識呢?

明確:我們應該有基于當代人的當代視角。

設計理念:我們知道,雖然學生們學習的是現代人認識生活的現代詩歌,但應該“用當代眼光認識當代生活,用當代觀點思考當代社會,用當代精神擔當當代責任,用當代思維培育當代智慧”。杜運燮的《井》以“井”喻人,寫出了一種不事喧嘩、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態,它的生命律動是內斂、“靜默”的,表現了一種堅忍不拔的品質。這無疑是詩人所尊崇的一種人格。這首詩寫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它無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勵大家眾志成城、同仇敵愾,頑強樂觀地應對民族的苦難。我們今天讀這首詩,當然除了繼承杜運燮所倡導的人格外,我們還可以讀出:在艱難險阻面前,我們除了忍受,還需起而抗爭,努力去改變惡劣的環境,創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學反思】人教版《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詩歌部分”,共計二十五首詩歌,五個單元知識的介紹。對于這些詩歌的教學,在常規的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就是所謂的優質課競賽中詩歌的教學也不令人滿意,教學現狀堪憂。

據筆者調研的資料顯示,教學中存在的較大問題主要是缺乏宏觀視角、微觀視角、當代視角、審美視角。具體地說,有以下六點:①詩歌閱讀缺乏“整體性”,分析支離破碎,隨意性大;②單元目標意識不強、單元任務沒落實,只是在一課一課地“教教材”,而沒有從宏觀上、前后勾連地“用教材教”;③教學方法單一,以誦讀法為主,雖然有教師范讀、學生學讀,個別讀、集體讀等形式,雖然輔之以聲、光、電的多媒體,但方法仍老套,毫無新意;④體悟語言的任務被虛化,學生因為沒有體會到詩歌精妙、雋永的語言魅力而缺失詩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訓練。⑤教材里的教學資源沒有較好地利用,雖然運用了教材以外的資源,但舍近求遠,白白地浪費了專家教授們可貴的心血;⑥詩歌解讀缺乏“當代視角”,沒能引導學生“初步學習用當代眼光認識當代生活,用當代觀點思考當代社會,用當代精神擔當當代責任,用當代思維培育當代智慧”。教師們據此設計出的教學方案也參差不齊,有些甚至還平庸得很,就是一些優質課的獲獎的教學設計也不免瑕瑜互見。

筆者在校教科室從事校刊編輯、負責修改教師的教研論文、指導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等工作,對一線教師的教學情況比較了解,也參加了一些教師的賽課活動,由于是“旁觀者清”的緣故,看問題自認還比較客觀。我的這個教學設計是有感于大多數教師的同類教學設計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難說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獨立思考的結果。

鄒小千,教師,現居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