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育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7:51: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校體育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校體育文化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分子,具備文化所特有的相關屬性。本文認為高校體育文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高校體育文化即是在高校現有的校園環境里,全體師生員工在與體育相關的學習、教育、比賽、研究等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所有體育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而狹義上的高校體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全體師生員工以校園為載體,以體育活動為手段所創造出的體育精神、體育氛圍和體育力量。
1.2高校體育文化的構成
參照文化的構成劃分,本文認為高校體育文化有以下三部分構成。首先是高校體育精神文化,指的是具有高校印記、全體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基本體育精神、體育信念、體育價值觀等。體育精神文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是讓體育文化建設迸發激情與能力的內在動力。體育精神文化是高校體育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校園精神文化在體育領域的展現。其次是高校體育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組織和開展各項體育活動時所制定與實施的相關規章管理制度。包括競賽規則、體育課程設置、體育教學方法等。體育制度文化是高校體育活動有序開展的保證,也是規范高校師生體育活動行為規范的基本準則。最后是高校體育物質文化,指的是高校現有的體育場館、器械器材、體育象征性建筑等相應的體育基礎設施。體育物質文化是高校體育文化開展的載體,也是體育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以上三者共同構成高校體育文化這個有機整體,其中體育精神文化處于核心層,是高校體育文化的靈魂;體育制度文化處于中間層,是高校體育文化的保證;體育物質文化處于最外層,是高校體育文化的基石。
2當前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現狀分析
2.1高校體育意識不夠
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與教育觀念的影響,重視文化教育,輕視體育教育現象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考分為大的思想始終占據著高校師生的腦海中,而體育育人的口號則被拋之腦后。這種狹隘的認識往往讓人們忽視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也讓高校體育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存在著對高校體育文件建設的片面認識,僅將其理解為體育競賽、體育活動等形式而會草草敷衍了事。高校戰略層的局限性認識就會讓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地位大打折扣,特別是體育精神文化與制度文化更是難以得到重視與提高。
2.2高校體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當前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普遍缺乏一個整體的發展戰略,對長遠的規劃定位模糊不清。建設缺乏科學的組織架構,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夠規范。高校體育相關部門缺乏科學化的管理意識與思路,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不夠科學合理。此外,我國高校在推動校園體育建設方面的制度保障力度不夠,高校的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進度明顯放緩。
2.3高校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高校體育基礎設施作為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在推動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有效的作用。受傳統觀念與現實原因的較大影響,目前我國高校體育經費投入較為匱乏,進而導致體育場地、體育設施的嚴重缺乏。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招生擴大后,學生數與體育設施的比例正逐年擴大,有限的校園體育資源與不斷增長的學生體育需求日趨擴大,亦為推動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增加了新的難度。
3加強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路徑
3.1增強高校體育意識
高校戰略決策者應轉變思維方式,加強對體育教育的全面理解與領會,將其真正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讓體育教育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塊拼版。高校管理者還應加強對體育教育的宣傳力度,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對體育的認識與看法,讓學生意識到體育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此外,還應通過各項體育理論與實踐活動,讓高校學生在思想上有了轉變,才能讓高校體育意識深入人心。
3.2完善高校體育管理制度
高校體育部門應積極配合校戰略層,制定出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為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提供戰略支撐。還應針對高校師生的實際情況,提出21世紀高校師生體育鍛煉大綱,建立健全高校各項體育管理制度與方案,完善高校師生的體育鍛煉數據庫。此外,還可借鑒國外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模式,加以吸收消化,研究出符合我國高校體育文件建設的新模式,為我國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3.3加大高校體育設施的投入力度
高校應將相關體育設施的規劃納入到學校的長遠規劃中去,根據學校實際人員數量,科學計算出體育建設專項經費,并劃撥使用。相關體育部門應加強對高校體育設施的維護與管理,不斷完善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環境,保障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有序進行。
4結語
篇2
問題一:文化特色淡薄。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創新和特色,趨同化發展使得不同學校的特色難以得到發揮。各學校所固有的歷史淵源、發展趨勢不能得到很好的體現。問題二:社會環境干擾。近年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不同程度上侵蝕著師生的思想,并進一步體現在辦學上,使得部分老師、學生只看重專業名氣,而忽略了專業本身所富含的價值。問題三:傳統色彩濃重。校園文化是現代化教育的縮影,現代化的教育要時刻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傳統文化是當時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在時代日益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緊跟潮流、推陳出新,才能不斷吸收先進文化的精華,更好的培育一代新人問題四:保守性明顯。現代大學相對來說存在于一個比較封閉的圈子之中,與社會有一定的脫節。學校還是以自身為主體,難以將自己的基礎設施等與外界分享,走出去的機會也不多。校園活動作為校園文化中最活躍分子,很難有機會走出去想社會公眾進行傳播和普及,校園文化的封閉式現狀,完全有悖于校園文化開放式要求。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的原由
2.1校園文化建設的概念不清,規劃不夠
在很多高校,校園文化被割裂,不論是文娛活動還是福利性、公益性組織活動,抑或是文化設施建設都僅僅是校園文化的具體體現,而不能把它當成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本身是一種涵蓋面很廣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歷史淵源、辦學宗旨、辦學目標、學風、校園文化活動等多方面的內容。基于目前現狀,高校校園文化抓藥偏向于娛樂性的校園活動,把校園活動狹隘的等同于校園文化來發展是不科學的,而且沒有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規劃,使得校園文化在高校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難以得到發揮。
2.2不能辨證地對待外來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時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完全拒絕外來文化,認為外來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這種傳統封閉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狀態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喪失思維活力,從而阻礙了教育的發展及人才多樣性的培養。另一鐘是全盤西化,拋棄傳統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師生崇尚中掛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薄弱。
2.3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不完善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個精神指引,在高校的發展建設中具有重大的意義,一個嚴謹的、正規的組織機構,對于合理的發展校園文化有很大的影響。現階段,各大高校著重把著眼點放在了學科建設、生源發展當中,而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經驗,更缺乏重視。僅僅作為一個順帶的工作,就難以將校園文化統籌于在整體辦學方面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難以行成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效應。
2.4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長期的高校發展中并沒有被放在一個顯著的位置。在發展過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維模式按部就班。顯少有人對校園文化建設領域進行理論研究,把它由實踐轉向理論層面,進行科學化,再指導具體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各大高校都在爭先恐后的開展自己的文化建設,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對其內在的研究和規律性認識,阻礙了其積極、健康發展。在物質文化日益活躍的今天,師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們對于校園文化建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但是都是在個人想法的基礎實施,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指導,很難得到較大的發展,絕大多數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為了表現自己,集體意識淡薄。種種問題表明,加強在校園文化建設領域的研究,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滿足師生發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體育社團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3.1體育社團有助于校園文化特色的建設
現今,各高校在發展校園文化的時候,主要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仍然局限于發展文娛類活動,大力加強傳統社團建設,體育社團作為作為社團的一種,既具有一半社團所具備的吸引學生的關注、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更具有體育社團本身所具備的特性,如融合體育鍛煉和娛樂身心為一體,綜合素質發展和經濟效益與一體。體育社團的新興和發展不僅使得學生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也使得校園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單一和平淡,體育社團的發展,讓學生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也讓校園文化更具有實質性的特色,在建設特色校園文化上也起著不容小視的作用。
3.2體育社團有助于加強校園文化中的現代意識
現在有許多高校中,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很好,但是并沒有與精神文化相結合,校園文化的傳統色彩過于濃厚,使得這種校園精神文化失去了意義和光澤,那么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就成為現階段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與時俱進的建設校園文化,才能滿足學生以及社會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勢下,全國上下已經將體育發展領域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點,體育事業、體育產業越來越被重視,體育社團這一具有時代性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在加強校園文化發展、推動校園文化順應時代潮流發揮著重要作用。
3.3體育社團有助于校園文化開放性的建設
篇3
1.1高職高專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的缺失
體育場館、器材等校園體育物質因素是校園體育文化建構和發展的基礎,是客觀保障性條件,但隨著擴招規模的進一步加大,許多高職高專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建設明顯滯后。陳功在《廣西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現狀研究》中指出:沒有建立好的體育教學氛圍,體育教學設施不健全、體育器材單一等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生所需求的體育器材、設施不到位導致體育活動無法進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對體育的熱情。周軍在《淺議高職院校體育文化建設》中指出:學校對于體育的投入對于校園體育文化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當前,高職高專為了本身的生存仍然在不斷地擴招,學生的數量呈不斷增長趨勢,但高職院校體育場館、器材及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所投入體育經費與學生數量相比明顯滯后。施小花在對徐州地區“升格型”高職院校體育現狀調研后中指出:徐州地區“升格型”高職院校雖然已實現從中專到大專的跨越,但在體育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體育設施的投入、學校體育組織與管理等方面卻依然停留在中專層次,難以滿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需要。
1.2高職高專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缺乏規范性和保障機制
校園體育制度文化是聯系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中間層面,包含教科研、大學生競賽、社團建設等諸多方面,制度文化是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學校體育制度的完善與否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根本保證。高職高專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進程中,由于學校主管體育的專門機構沒有獨立建制,普遍掛靠在“基礎課部”之下,無權進行學校體育制度、規劃等方面的全面策劃,導致體育活動的保障機制缺乏。2012年9月《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標準與辦法(高職高專)》出臺,標準設立了諸多考核內容,其中在組織保障一條中提出:體育部(系)須為獨立建制的二級單位,機構設置合理,服務、管理人員配備齊全,說明學校體育主管部門必須擁有制定學校體育各項制度的自。而筆者在《高職類院校體育特色項目的構建及培育策略》一文中對江蘇省13所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調查,體育部獨立設置的院校只有7所。李明在《湖南省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中所調查的湖南省的63所高職高專,也僅有8所院校體育部獨立設置。“體育部”沒有獨立設置,制度保障體系缺乏,導致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構建計劃缺乏或計劃落實不到位。
1.3高職高專校園體育精神文化方面的引導缺位
精神文化層面屬于校園體育文化的高級層面,包含體育宣傳、師生對體育的觀念及對體育的態度等。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是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旨在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因而,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更為看重學生的專業技能,以贏得較高的就業率,而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所忽視。高職高專體育重在培養興趣,以興趣帶動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在參與體育活動、參與體育社團、參與體育競賽中體驗體育的魅力,增加未來適應社會、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價值觀。當前,高職高專院校體育精神文化方面面臨體育賽事少、體育講座少、體育知識的展覽少及體育雕塑少等諸多內化學生理解體育的因素,導致學生對體育認知有失偏頗,感受不到體育所蘊含的力量,學生對體育的態度不冷不熱,不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致使學生認為現行的高職體育無法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無法內化他們參與體育的動力,高職高專體育精神文化層面的強化勢在必行。
2高職高專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路徑
1)加大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的建設力度,創設無障礙參與體育活動的條件。打造優質的校園體育文化必然要重視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環境的建設,加大體育場館的建設力度,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體育器材要滿足學生的多樣需求,體育教師的配備要趨于合理,尤其要為學生創造無障礙參與體育活動的條件,打造集功能化與實用化于一體的現代高職高專體育物質文化環境。
2)加大體育部門獨立設置的推進力度,建立健全體育管理制度。以高職高專公共體育課程考核的建設目標為主要方向,推進體育部門的獨立設置,使體育部門擁有主管校園體育活動發展規劃、制度建設的權利。健全的管理體制可為學校制定各項體育制度、規劃等提供有力的保障,也為學校有組織、有計劃地完成體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能有效提升教科研、運動隊管理、體育競賽、體育社團建設的規范性。
3)打造優質的體育環境、情境,內化學生的體育價值觀和審美觀。體育價值觀決定著體育文化模式發展路徑的設計,決定著體育文化模式和體育文化發展的選擇,體育價值觀、審美觀等都是體育文化形成的內化因素,并以穩定的思維定式、態度制約著校園體育文化的形成過程。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屬于“內浸”式文化,所以首先要做大做好對體育的宣傳,讓“體育標語”無處不在,時刻“浸潤”著學生的心靈,讓參與體育、參與鍛煉,成為一種時尚。其次,學校體育管理者和工作者應該“群策群力”,發揮集體智慧,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文化教育活動,不定期地舉辦一些改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的講座或報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的精神、力量,拓寬學生的體育文化視野,使學生樹立“體育是一種文化”的理念。
4)著力打造富有鮮明“職業特色”的體育文化。愈來愈多的研究者發現:高職高專體育文化應形成自己的職業特色,以專業特色為主要建構點、以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為主要的建構目標,突出“特色”體育文化來引領高職高專師生員工。以高職高專院校“業群式”或“職業性”體育課程為基礎,以學生就業所需的體育技能為主要目標,著重從院校類別及專業特色尋找“特色”體育文化的建構點,“以點帶面”,打造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形成具有院校自身特點的校園體育特色文化。
3結語
篇4
關鍵詞:高校校園 體育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7-0192-02
高校是國家培養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校園文化的建設等方面都非常重視。然而當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卻都同時忽略了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學校領導和教師不重視體育,再加上課程又比較少,更是導致許多師生認為體育是個人運動是個人的喜好,純粹靠自己。在這些思想理念等因素的影響下,導致當前我國許多高校都沒有正確認識到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高校體育文化的特征與功能進行了探討分析。
一、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和內容
1.內涵
通常來說,文化的定義都有狹義和廣義兩種,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也是如此。它屬于群體性文化的一種,需要高校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參與的主要活動形式的體育活動。狹義上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指的是體育精神、學生的心理素質等這些精神層面上的內容。而廣義上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則是指在高校校園里,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活動和組織的其他相關體育活動,包括籃球賽等,通過這些手段來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在這些體育活動當中所涉及的體育場館等物質層面上的東西以及體育精神等精神層面上的東西都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一部分。筆者在本文的討論當中將從廣義上來分析校園體育文化。
2.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容
總的來說,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首先,物質文化,這指的是包括在建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中所需要用到的所有相關的包括體育器材、服裝等在內的有形的、有物質特性的物質產品。其次,體育教育和制度文化,也就是用于規范高校各種形式的體育教學和活動的規章制度,如裁判規則等,通過制度文化的建設可以對高校師生的體育行為進行很好的約束并強制執行。此外,高校里各種形式的體育協會、俱樂部和運動隊對于師生所開展的和體育相關的各種技能、體質鍛煉在內的體育教育也是高校校園體育教育和制度文化的一部分。第三,規范文化,它指的是高校教師和學生以及其他高校工作人員在內在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體育行為規范,包括體育情趣等內容,重點是體育習慣。最后,體育精神文化,也就是高校師生在開展體育活動中所形成的體育思維方式、體育價值觀等思想觀念體系。
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特征
1.內隱性
從本質上來說,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也屬于文化的一種,因此它具有文化的特征,包括內隱性。簡單來說就是,體育文化以較為隱蔽的一種方式對高校學生的健康發展產生作用,使其能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活動的意識并付諸行動。這種體育文化的形成對促進師生的集體榮譽感有重要意義。
2.時代性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一樣,都是時代的產物,因此時代特征非常明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國的高校體育文化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此外,高校是進行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但同時也是社會文化大系統的一部分,所以其教育會受到當代社會的影響,這就使得高校體育文化有更為鮮明的時代特征。
3.多樣性
高校學生在文化學習上與小學、中學相比有很大差別,他們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因此高校在開展體育活動上除了體育課之外,更多的是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來組織和開展體育活動。一般情況下,教師和學生都能夠自行選擇體育活動的形式與內容。目前有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認識到高校體育課程少,因此要提高自身體育素質就一定要參與到課余的體育活動當中來。同時,高校在課余時間所開展的體育活動內容和形式都更加豐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再加上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內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異。上述因素都使得高校體育文化有多樣性特征。
4.全面性
高校注重培養和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對于刺激教師和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積極主動地進行體育活動,并讓其在體育活動中能夠形成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體會到體育活動帶給人的愉悅感有重要作用,并幫助學生提高其綜合素養、審美素養。由此可見,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一項有全面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動。
5.層次性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根據各種不同的分類依據可以分成多種層次,也就是其具有層次性。就內容上來分析,則有專業性和一般性兩種;就活動類型來分析,則存在健身型與競技型兩種;就形態分析則衡量標準更是多樣化,如耐力、速度等。高校師生在參加體育活動的時候完全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如身體素質、業余時間等多個方面來進行體育活動。
三、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屬于業余文化的一類,學生更多的是通過課余時間來進行體育活動,體育知識及其作用也是通過這種形式對學生產生影響的。然而,體育并不只是單純的競技性體育活動,它還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學校所組織的體育活動,都可以對學生產生教育作用:一,大學的體育課雖然課時少,但卻有很強的系統性,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可以在身體素質鍛煉、體育審美觀的形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體育教育;二,高校大多擁有較為健全的體育場所和器材,且每一所學校都有其自身的精神和制度文化,這些都能夠營造出良好的育人環境,并在潛移默化當中對學生的體育活動帶來積極影響;當體育文化能夠對學生帶來積極影響并促使其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時候,則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與工作都會因此而受到積極的正面影響。
2.健身功能
雖然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活動場所是校園,然而如前文所述,校園體育文化終究是體育文化的一種,因此它和體育文化一樣具有健身功能。學校教師在教學活動和業余體育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真正幫助每一位學生達到鍛煉身體素質的目的。同時,大學生也能夠結合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時間自行選擇體育內容和活動形式,并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提高其對自身的健身要求,促進其體育素養的形成與提高,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
3.美育功能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也需要追求美,如優美的動作、健美的身材等。校@體育文化的形成還可以刺激更多的學生為追求運動美而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此外,它還能夠幫助我們提高審美標準,讓我們的審美觀變得更積極向上。
4.導向作用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主體是大學生,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對大學生產生積極作用,當大學生進入社會開始工作之后,這些在大學時代所養成的良好的體育文化意識和習慣也會一直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并影響著身邊的同事、朋友,有利于整個社會形成良好的體育氛圍以及國家全民健身計劃的有效開展。
5.創造和超越
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中最能體現其文化意義的功能就是創造和超越。眾所周知,競技類型的體育活動都存在著這樣的規則與目標,就是打破紀錄,也就是超越原來的記錄并創造出新紀錄。而健身型的體育活動也是師生個體對于自身的超越和創造。當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形成創造和超越的體育精神之后,其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也會積極超越自我,努力創造更高的價值。綜上所述,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種,它對于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集體榮譽感,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有重要意義,同時還能夠促進學校良好校園文化和氛圍的形成,幫助學校提高其整體形象和知名度。因此,高校應轉變觀念,使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眼光認識到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性、特征以及功能,積極建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高校 體育文化 國防教育 功能
一、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意義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人類自國家起源以來,有國就有防,無防國不立,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它關系到國家與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榮辱興衰。高校國防教育,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教育在整個高等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屬于基本素質教育的范疇,不僅具有“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重要功能,而且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但要有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本領,而且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強烈的國防安全意識,而這種精神和意識的培養,既是國防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賦予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任務。
二、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
體育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肌肉活動,它已經成了既是體育又是文化,既是鍛煉又是娛樂,既是運動又是教育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體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過程中創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財富,包括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組織及規范體育活動的各種思想、物質、倫理道德、審美觀念,還包括為達成目標的各種改革舉措以及相應的成果。”
高等學校不僅是一個教育環境,而且是一個文化環境。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中,體育文化活動表現得最為突出和明顯,它對于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體育文化是指一所大學在體育活動方面養成的帶有普遍性、相對穩定的一種集體體育文化活動,是一種洋溢著濃郁體育特色氣息的氛圍和環境,它以整個校園為空間,以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參與為主體,以運動為手段,以各種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是獨具特色的一種群體文化。它倡導積極、健康的文明行為,激發大學生拼搏進取、努力向上的競爭意識,培養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是反映校園精神和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三、高校體育文化的國防教育功能
1、高校體育文化塑造大學生的優良品質
國防教育堅持全民參與,提高全民的優良品質應該放在首位。體育鍛煉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勇敢、頑強、機智、靈活、果敢和百折不撓的意志與精神。這些品質對于國防教育來說,尤為重要。體育鍛煉是人們征服自然,戰勝和超越自我的過程,通過對軀體的摔打,意志得以磨練,精神得以凈化,境界得以升華。這對其適應未來可能出現的艱苦的戰斗環境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軍事訓練有句俗話:“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戰爭是對人的體力、智力、意志力等方面的綜合考驗,體育鍛煉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即使在信息化條件下,軍人的大無畏精神仍然是打擊一切外敵的首要條件。
2、高校體育文化促進大學生國防意識提高
國防意識是一種自覺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的群體意識,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體現。全民國防意識的增強是建設強大國防必不可少的一環。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群體文化,它有賴于群體的共建,同時又反饋作用于每個個體,使個體把這種集體的行為風尚內化為自我要求。在學校體育活動中,無論是體育課,還是課外體育鍛煉,以及參加小型體育比賽等,學生的體育行為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自己所在班級、寢室、自由組合運動隊的得失和榮譽,因此,校園體育文化可以教育、感染、培養學生愛集體、關心集體、服從集體、維護集體的群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這種群體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形成會潛移默化地升華為國家利益觀和民族精神,對大學生國防意識的增強具有顯著作用。
3、高校體育文化為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無防不穩,民無防不安。國防后備力量直接關系到國防的強大和國家的安全。在現代化戰爭中,后備力量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的戰略作用。高校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青年人朝氣蓬勃,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青年人都是自然的接班人。為了強化大學生在國防后備力量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依靠短暫的軍事技能訓練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氛圍中接受長期的國防意識、國防觀念教育。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中最活躍的部分,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是最積極主動的。多次指示:“戰士的身體要很好,體力要好”,作為強大國防后備力量的當代大學生,其身體素質對于國防建設致關重要,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鞏固和加強軍事技能訓練對大學生的體質鍛煉,促進大學生體質進一步增強,而且能夠長期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愛國奉獻、勇于犧牲,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高校實行選項體育課制度后增設的一些新興國防體育項目還能夠培養現代戰爭中的實用軍事技術。在歐洲的瑞典,由于國家實施了完善的國防體育活動,使得瑞典國民在軍事體育方面訓練有素。通過普及國防體育教育,瑞典國民的軍事素養長期穩居歐洲之首,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后備役人才。國防體育的廣泛開展,不僅可以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振興科技,而且能為國家培養大量現代化國防后備力量和軍事技術人員。因此,發展高校體育文化能夠為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奠定堅實的“人力”基礎。
四、結束語
高校體育文化具有教育、凝聚、規范、激勵等功能,可以在更大的領域里為國防教育提供觀念、價值、精神表現的形式與載體。以高校體育文化為切入點,在營造高校體育文化氛圍,引導體育行為,弘揚體育精神的過程中貫穿國防教育工作,是促進高校體育文化發揮國防教育功能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 廖大干.高校國防教育內容的拓展與形式的創新[J],鹽城工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92-94.
[2] 楊文軒,陳琦.體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孫金波,周新.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作用與建設[J],濱州 學院學報,2007(2):72-74.
[4] 秦長輝.再探體育與軍事、國防教育的關系[J],南京體育學 院學報,2003(6):56-57.
[5] 石金亮,任莉英.論高校國防教育與體育文化的和諧共存 [J],中國成人教育,2010(4):19-20.
篇6
1.1有利于優化體育教學模式
1.1.1體育教學模式是指在體育教學思想和體育教學觀念的指導下,經過不斷的發展完善逐漸形成比較穩固的體育教學活動的結構與程序。包括教學指導思想,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構,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個性化體育教學模式則要求教學的目標多元化、個性化及體育功能綜合化,以培養學生個性和創新能力為主,基于國家提出的“素質教育”、“健康第一”及“終身體育”等思想之上。
1.1.2經過多年高校體育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如“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一體化”、“選項型”、“社團型”等教學模式。但各高校依然采用的教學模式較單一,不能很好的兼顧各模式優點,導致優點存在的同時缺點也顯露出來,如“選項型”模式其優點能夠兼顧學生的興趣特長,能夠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的良好習慣,同時也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鞏固其主導地位,強化教學的內容、手段、方法和要求等;其缺點是不能較好的照顧到部分體育基礎差的學生,同時對體育教師提出更高的專項素質要求,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
1.1.3個性化體育教學要求我們改變現有局面,實現多樣化教學模式的優化組合,并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即各高校應根據本校實際情況選定適合學科發展的體育教學模式,綜合兼顧其它模式優點,對本模式進行改進,形成個性化、綜合化、功能化的教學模式,以推進教育的發展。
1.2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高校體育個性化的教學能夠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有利于學生充實擴展體育的項目,明顯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一般認為,體育課堂教學要求隊伍整齊、一齊學、一齊練,控制好運動負荷,講解、示范到位就好,這恰恰忽視了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個人運動能力的差異。不利于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評價、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個性化教育的宗旨是倡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對此體育教師將體育活動和體育項目的整體認知編制成新穎、全面系統的教學,并融入民族傳統體育的元素,使得學生對體育知識有質的認識和對體育興趣的提高。開設不同的體育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等方式,進行有創意的體育活動開展,構建平等、信任、責任感強等優秀品質,更好的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的效果。
1.3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的形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與指導,它是以人的發展變化規律、體育鍛煉行為和現代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而提出的。《體育與健康》一書中指出,學校體育應以終身體育思想為主導線,倡導以終身體育觀念培養學生的良好體育態度和自我體育鍛煉的意識,樹立終身體育思想,培養具有個性化的人,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基礎。這為學校體育個性化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學校體育個性化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個性化體育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轉變觀念,剔除傳統觀念對體育教學的影響,要尊重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倡導“因材施教”,以此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此教師不僅要教授體育項目,還應教予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方法及自我評價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個人喜愛及所處環境再繼續從事喜愛的運動或者利用地域特點進行體育運動。個性化體育教學是將體育課程內容的現代化———科學性、趣味性和實效性,體育課程綜合化、多樣化,體育課程的內容要單性化、鄉土化。個性化體育教育在轉變學生觀念、培養體育意識的同時,要向學生講解體育鍛煉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教會學生簡便易行、終身受用的健身養生的知識與技能,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個性化教育的實施能夠加強大學生對終身體育觀念的認識,個性化教育能夠豐富終身體育的內容。個性化教學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運用比較獨特的教學方法、策略和技術,使學生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展現個性才能的舞臺領域,在此基礎上使得終身體育的理念更易落入實踐中。個性化教學能夠使學生多維度認識體育健身的價值,轉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培養成具有現代氣息的文化人,文化水平素養的提高直接影響終身體育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最終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的習慣以及終身體育鍛煉的形成。
1.4有利于學生不同項目的橫向發展
個性化體育教學的提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讓學生自我認識和分析,結合本身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學生的潛能開發,使學生終身進行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據此學生在掌握一種項目以后,可根據項目特點及個人興趣再次學習多個運動項目,如在熟練掌握羽毛球運動以后可以在去學習網球或者乒乓球等,根據項目的相通性,將羽毛球的部分技術運用到網球,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網球的基本動作,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對此,在個性化體育教育視野下,學生運動項目橫向發展符合個性化教育的宗旨,培養學生一專多項的運動能力,促進發展學生的橫向思維能力,使得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5有利于教師資源整合
1.5.1體育教師資源整合是依據體育的教學改革和個性化的體育教學的需要提出來的,指引體育教師的目標和體育教育的目標向同一方向靠攏,發揮體育教師資源的最優配置,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的過程。經研究表明,體育教師的個性化對于學生個性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通過教育活動和師生交往學生的個性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因此,個性化體育教學要求的是具有特色性、創新性、靈活性、個性鮮明的體育教師。
1.5.2但是目前高校體育教師存在以下問題,
①體育教師專項人數分布不均,導致項目分班不合理,有的班級人數多,有的班級人數少,進而導致教師工作滿意度降低;
②教師年齡階段分級嚴重,新老教師創新能力不一,年齡大的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是缺少創新,年輕的教師創新能力強,但是教學經驗少;
③體育教師存在高技能低理論,科研能力弱,即教師專業業務能力很強,但是理論相對來說薄弱,進而導致科研能力發展有限。
1.5.3基于個性化教育視野下,加強教師資源的整合。首先,優化教師隊伍對其進行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加強教師對個性化教學理念的認識。其次,提高教師專業橫向發展,通過定期集體業務學習,實現教師一專多項的能力,彌補專項教師人數不足。加強各年齡段教師的交流,提高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聯性,提高體育教師的創新能力和教學經驗;另外學會運用現代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的質量,增加體育課的趣味性,最終將自己打造成具有特色性、創新性、靈活性、個性鮮明的體育教師。
2.結論
篇7
1、頂崗實習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
高校的人才培養著重于培養企業和生產一線所需的具有一定職業素養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此類學生的素養的養成僅僅靠校園環境是無法形成的。目前許多高校都建有一定規模的實習實訓基地,可以進行大量的實習實訓,模擬工廠生產和加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學生的技能培養,但是這離“零距離”就業還有一定的差距。學生只有在企業里才能真正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體會到產品質量的主要性、勞動紀律的嚴肅性,真正了解企業職工的敬業精神以及辛苦程度。
2、頂崗實習的開展有利于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頂崗實習的過程可以密切學校與社會、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對于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專業設置形成了較好的信息反饋,有助于學校盡快調整自身不適應用人單位需求的培養內容,使人才培養目標更有針對性,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工作崗位、調整相關課程或者調整整合一些專業等等,以滿足社會需求,使學校能夠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3、有利于促進學生就業。
頂崗實習能夠幫助學生直接獲得實際的工作經驗,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特別是在指導老師或師傅的指導下,把在校學到的知識結合到實踐中,又能夠獲得一定的勞動收入,增加了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畢業生快速實現由學生向職工的角色轉換,并能順利拿到一份頂崗實習合格證,很多學生在企業作為“準員工”的過程也是企業考察學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企業對于學生的認同率要高于一般的人員招聘,使學生應聘崗位時,順利地被用人單位錄用,大大地提高了就業質量。
4、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由于對于所學專業了解不夠,無法將所學內容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相聯系,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對專業前程很迷茫。通過頂崗實習,學生在企業深入一線后,特別是在指導老師或師傅的指導下,把在校學到的知識結合到實踐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同學們在頂崗實習中還可獲得一定的勞動收入,也大大增強學生求學的吸引力。對企業來說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學生頂崗實習,也是有好處的,無需再花大力氣進行太多的培訓,企業能夠節省人力工資成本和教育培訓成本,給企業有效地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二、開展頂崗實習的途徑
高校學生頂崗實習中存在的問題,既需要學校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也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在目前,學校應該是推動此項工作的主體。
1、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安全教育,為實習提供重要保障。
職業教育長足有效的發展對于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穩定產生巨大的作用,發揮政府在職業教育過程的主導作用,通過建立健全有利于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優惠政策的引導,將有助于調動企業的參與積極性,使此項工作在更高層面上展開,形成更好的效果。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安全等工作。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妥善安排學生頂崗實習的內容、場合、方式等;遵守國家和行業關于安全生產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操作規范,嚴格檢查,消除隱患,避免學生在生產、服務中受到身心傷害;加強對學生的勞動紀律、生產安全、自救自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為了保證學生安全和權益,學校與實習單位簽訂校外實習基地協議書。
2、精心安排頂崗實習計劃,科學組織管理。
在制定頂崗實習計劃時,針對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企業,選擇找準校企雙方在頂崗實習中的利益共同點,充分考慮學生、家長、企業、學校的利益訴求,精心制定各頂崗實習項目的實習和管理計劃,通過契約化方式明確各參與方在頂崗實習實施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如實習指導與學生管理、學生安全、技術保密、學生待遇以及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學生管理等問題,以保證實習的正常有序進行。學校成立頂崗實習領導機構,針對不同類別的頂崗項目建立指導小組,小組成員由企業管理人員、校方管理人員、專業老師及學生代表共同組成,對學生的頂崗實習進行管理。選拔和培養一支品德高尚、工作能力強的實習指導老師隊伍,做好學生思想教育、現場管理和服務工作,同時可以聘請企業人員為學院的兼職管理教師,負責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的組織管理、技能訓練等工作,保證每名學生有專人負責。
3、深化教學改革,將頂崗實習列入教學課程體系中進行管理。
學校從形式和內容上都要將頂崗實習納入教學計劃,強化頂崗實習的管理,杜絕頂崗實習期間“松散管理”甚至“無管理”的狀況。同時,要加強對頂崗實習的考核管理,靈活處理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考核方式的確定,在考核內容中融入企業的評價和管理教師以及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等內容。對嚴重違反實習紀律,在實習單位造成惡劣影響,不能按質按量完成實習任務的應給予懲戒,從而確保頂崗實習取得實效。
4、加強校企聯系,建立穩定的頂崗實習基地。
在目前的狀態下,學校應發揮自身專業、行業、學生家長以及辦學主管部門諸方面的優勢,廣泛接觸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積極為企業服務,爭取為本校的優勢主導專業建立長期穩固的頂崗實習基地。各類高職院校一般都有自己的重點專業或重點服務行業,這些企業通常對學校的學生認可度比較高,同時對于學校的畢業生需求也比較強烈,而且學校也有大量的畢業生工作在這些企業,形成了一些天然的聯系和了解,有利于頂崗實習的對接。在此類企業,學校可穩定持續地安排大部分學生的頂崗實習,同時可以在這些基地形成相對成熟的實習管理體系,并可在前期的教學活動就引入企業的文化理念,以及典型的生產過程。這將非常有助于工學結合的深入開展,對于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關系重大。
5、爭取企業提供合理勞動報酬。
職業院校在建立頂崗實習基地時,應向企業為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爭取合理的勞動報酬。學生通過崗位實習,從事實際的生產、服務活動,為企業付出了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效益,因此得到必要的報酬作為實習補貼,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學生通過勞動獲得實習補貼,用于貼補學習期間的生活和學習費用,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確實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對于一般學生通過勞動取得報酬有助于同學們更加認真對待工作,也有助于企業保證產品質量,意義尤其突出。實踐過程中,企業一般都愿意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報酬。
三、結語
篇8
關鍵詞:高校;體育精神文化;體育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46-02
一、體育觀念與實際體育風尚表現存在差距
學校體育風尚是指學校體育活動中所普遍流行的風氣和習慣,具有很大的穩定性和能動性,對學校體育活動的各個領域產生影響。也就是說體育風尚就是盛行的體育習慣、風氣,是指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廣大師生傳承下來的具有普遍自覺的體育行為和習慣。良好的體育風尚,能夠大大活躍大學校園的文化生活,使大學校園充滿活力與朝氣,同時也能夠使廣大師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飽滿的工作及學習熱情。因此,學校體育風尚是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學校體育風尚的培養對學生形成積極的體育道德價值觀及良好的鍛煉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學校體育風尚是我國社會主義風尚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系到我國學校體育的和諧發展,還關系到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是我國學校體育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通過對天津的17所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師和在校大學生進行的隨機問卷調查,反映出師生的體育觀念與實際體育風尚表現存在差距。調查結果見表1,表2。
在調查中發現,普通高校師生的體育風尚現狀令人擔憂。雖然大學師生普遍認為運動能促進身心健康,但對于運動與健康的關注度并不高,普通教師為61.7%,大學生為39.6%,普通教師要高于學生,這與教師的年齡偏大及身體狀況有關。能夠自覺有規律鍛煉的人數比例就更少了,普通教師為19.5%,學生為14.5%,能夠自覺學習健身方法和體育知識的還不到三分之一。但在是否關注體育信息的調查中顯示,學生關注度要遠高于教師,學生為42.1%,而教師僅為16.7%。這反映出學校的體育傳統氛圍對大學生的體育參與度影響比較大。所以,可以看出高校普通教師和大學生雖然體育觀念有了很大改觀,但真正參與到實際體育活動的還比較差,實際參加實踐的就更低了。這些都需要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來加以引導。
現在大學生都認同體育運動會給人的身心健康帶來積極的影響,并且也希望自己多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但是能夠實際參與到體育活動的人數并不多。造成這樣狀況的緣由可能是大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真正體會較少,實際參與體育運動的限制因素較多。大部分大學生對于體育的認知只是存在于表面甚至是理論的認識,對于真正的實踐機會并不多,這樣就很難體會到體育運動給自己身心帶來的改變。再有在實際工作、學習中會有多種因素造成大學生難以形成規律的體育鍛煉。因此,高校的體育工作一定要強調“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觀念,組織多種體育知識講座,強化課外體育活動以及其他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實際體育活動中,效果與觀念并行。
二、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體育道德水準及良好的體育精神
對人們在體育過程中的行為和思想做出適當的評價和調整,這是一種社會需要。體育道德就是為適應這種需要而做出的社會努力及其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即在一定經濟文化基礎上產生的作用于人們體育行為的社會輿論傳統習慣思想信念以及據此而進行的旨在調節體育行為的全部活動,包括道德實踐和道德教育活動的總和。目前高校大學生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水準,主要表現在重在參與、公平競爭、尊重裁判、尊重對手等方面,以及表現出良好的集體主義精神。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由于大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以及學校、社會等因素的影響,體育道德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一些大學生在體育競賽和活動中表現過于自我、缺乏合作精神以及不尊重裁判等狀況。因此,我們還是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促進他們體育道德水平的提高。體育道德教育本質上是一項塑造人和改造人的道德面貌的工作,在體育道德教育過程中只有細致地工作、循序漸進才能對大學生的體育道德產生良好的影響。
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最高產物,是人們在體育實踐中所形成和展現出來的文化意識和社會意識的總和,是人們通過體育運動而形成并集中體現出來的體育意識、體育思維、體育價值觀念,最終形成一種體育品質。體育精神是體育的基礎,也是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基礎。同擁有較好的體育道德基礎一樣,大學生同樣具備良好的體育精神。調查發現,無論是競技體育比賽還是體育活動大學生都反映出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體育精神教育,就是以體育運動或身體的活動為載體,通過體育實踐,有機地向學習者熏陶某種為群體共識且可持續的體育觀念、體育意識等,促進鍛煉者身心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所公認的體育道德規范和體育品質。而高校的體育精神教育是指體育精神教育在高等學校這個特定時空環境下的存在形態和發展形式,是高校人的體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綜合反映。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中細化高校體育精神,使高校營造出較為強烈的體育精神文化氛圍,通過體育活動全面培養大學生意志及人性品格。
三、體育知識匱乏,體育目標有待明確
體育知識是人的意識對體育運動規律的正確反映,是人支配身體有效從事體育實踐的心理基礎,因此體育知識教學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知識包括體育基礎知識、體育保健知識、身體鍛煉知識、身體評價知識和各單項運動技術知識等。根據調查,大學生對單項運動的知識、體育基礎知識以及保健養生、運動損傷的知識比較感興趣,說明大學生對于學生相關體育知識的愿望。但在實際訪談中了解到,大學生能真正了解以上知識的并不多。這可能也與大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途徑有關,大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體育教學、網絡查詢等。可以說體育教學是大學生獲得體育各方面知識的主渠道,這其中包括體育競技技術和體育理論知識,因此,體育教師就要具備豐富全面的體育知識,在體育教學中采用合理的教學內容、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向大學生傳播體育知識,并注意對大學生體育知識的學習給予指導和建議。調查顯示,大學生通過體育選修課了解體育知識的人數很少,說明體育選修課在普通高校的開展并不普遍。體育選修課是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大學生了解體育技能和知識的又一重要平臺,如何加大體育選修課的開展是高校當前在體育教學方面面臨的一個新問題。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現在通過網絡查詢和了解體育知識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另一重要途徑,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體育賽事、體育運動的相關知識、體育運動員的資料等等,并可以結合自己的想法在網絡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網絡查詢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對于體育知識的講解也并不相同,這應該是網絡學習的一個弱點。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通過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或社會實踐方便獲取體育知識的人數很少,這從側面說明當前高校組織體育活動力度相對不夠,校園體育活動和社會實踐還比較少,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總之,當前高校大學生實際掌握的體育知識相對匱乏,這需要高校從體育教學、課外鍛煉等方面結合學校、學生自身特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增強大學生的體育知識。
體育目標有國家體育目標、學校體育目標以及個人體育目標。本研究主要討論的是大學生通過校園體育活動達到的個人體育目標。通過調查發現,大學普通教師體育運動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增強體質、改善亞健康狀態和增強文化娛樂等方面,大學生主要體現在增強體質,滿足興趣愛好以及提高學習效率幾個方面。可以看到,把體育運動作為增強體質的手段,是得到全體師生認可的。這也說明我們現在倡導“健康第一、終身體育”是正確的。對于運動目標的設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健身目的的不同,采取的運動項目、方式也不盡相同。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的運動往往并沒有什么特別明確的目的,或者說目的可能是重合的,比如無論是為了人際交往還是提高技能而進行體育運動,同時也會達到增強體育、娛樂身心的作用。但部分大學生僅僅是為了應對考核而進行的體育活動,顯然是一種短期行為,這與體育鍛煉的本質是存在差異的,應該避免這種帶有強烈目的性的體育行為的產生,在這種體育活動中因為背著“思想包袱”很難真正投入到體育活動中,也很難體會到體育運動的真正樂趣。對于大學教師群體,由于年齡、工作壓力的影響,其運動目的更應該明確,是為了健身還是為了改善自身的亞健康甚至是疾病狀況,都要細化。因為這方面的目的不同,往往采用的運動方式、強度、密度都有所不同,如果采用一成不變的鍛煉方式,可能會大大影響運動效果,必要時應該請教有經驗的體育教師或其他體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蔣玉梅.大學體育與校園文化[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161-162.
[2]黃欣加.高校體育文化與素質教育[J].體育與科學,2004,(5).
[3]張華.以素質教育視角探討高校體育文化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11,(8).
篇9
[關鍵詞] 和諧社會高校體育文化途徑
一、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
高校體育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范圍里,人們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廣義的高校體育文化指學校師生員工在體育教學、健身運動、運動競技、體育設施建設等活動中形成和擁有的所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狹義的高校體育文化則指學校師生員工們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區,其自身的和諧建設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探討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對合理開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切入點是文明社區建設,而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社區,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與意義。高校校園文化是一種以青年學生為主體,以大學校園為空間,反映青年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文化形態,具有特殊性。高校體育文化作為其一部分,對高校體育、高校文化及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
1.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意義
學校體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培養身心健全的一代,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為中華民族發展和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和體制基礎,校園體育文化是為學校體育的目標服務的。良好的高校體育文化環境,會給人一種無形的力量,激發人們對體育運動的欲望,使學生在形象、生動和切實的體育實踐中,受到該時代、該社會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創設寬松、民主、生動、活潑的體育教育環境,能形成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性學習的教育機制,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習慣,以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
此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和諧校園的有效手段。高校體育文化是由師生共同營造與規定的一種文化,具有趨同性、共建性、規范性、統一性。它必然會對不同個體進行整合規范,以得出高校特殊的體育情趣風尚和評價準則,并對參與者實施要求與教育。高校可以看作是由不同層次結果要素所構成的系統,在整體與各要素之間必然存在聯系,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對系統和各要素具有協調、整合、控制作用,并使系統和各要素和諧發展。
2.校園體育文化的價值
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形態之一,具有強烈的個性,它來源于社會大文化,是以社會文化為其背景,滋生于社會而又不同于社會文化的一種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價值。
(1)校園體育文化是一種促進社會文明的精神文化
文明孕育體育,體育促進文明。作為校園文化一部分的校園體育,一方面對學生個體自身文明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還會通過多種形式和傳播載體,對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區體育乃至社會體育的內容、形式及風氣產生直接的影響。再者,當他們進入社會、轉換角色以后,學生時期形成的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和鍛煉習慣,會隨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傳播于社會,從而使這種良好的體育行為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對體育的社會化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2)校園體育文化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人體文化
校園體育是通過身體活動的方式進行的,它要求人體直接參與活動,這是校園體育活動最本質的特點之一,它決定了校園體育具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功能。校園體育能改善和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使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校園體育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提高運動能力;校園體育能促使學生身體機能的提高;校園體育能調節學生的心理,使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3)校園體育文化是提高審美意識的情感文化
校園體育對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有很好地促進作用。體育本身是一種健與美統一的活動。體育鍛煉能使學生體魄健美,體型勻稱,姿態端正,動作矯健,這些既是健康的標志,又是人體美的表現。校園體育能以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形體美、動作美、姿態美、儀表美和心靈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也是體現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3.和諧社會對高校體育文化的要求
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地位,保障教育公平,構建健全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全民族素質不斷提高......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要適應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培養遵守社會秩序、誠信、充滿朝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三、和諧社會要求下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途徑
1.抓住機遇,切實做好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快速向我們走來,要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切實做好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通過在校園組織各項體育活動中,把奧林匹克精神與體育實踐相結合,并得到長久的持續和發展,使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得到不斷的積累和升華,逐步完善我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2.重視體育競賽與體育宣傳的引導功能
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協調人與人、社會、自然的關系,遵守一定的規范要求。體育競賽是不僅可以培養青年學生與人交往、合作的品質的有效手段,還可以增強其遵守紀律、培養公平競爭精神的可行方式。體育運動本身具有競賽過程的對抗性、合作性、趣味性、公平競爭性,競賽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它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使參與者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把體育競爭意識引入高校教學、體育鍛煉和學習生活中,將激勵學生的進取精神,激發奮勇向上的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榮譽感,發揚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3.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組織管理和環境建設
加強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對穩定學校正常教學和生活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風,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都有積極作用。學校應加強對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和宣傳,積極引導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向健康文明、快樂向上向發展。發揮大學生體協或俱樂部的作用,對他們開展的活動給予積極的支持和指導,派專項體育教師進行業務指導,組織專題講座,舉辦培訓班,播放體育電視錄像,欣賞體育比賽,組織體育比賽,等等。通過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能力與品質,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4.完善規章制度,改善物質條件
建設良好的高校校園體育文化,首先必須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學校體育規章制度,將規定落到實處,以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開展。其次,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備作為一種物質文化,不僅是開展課堂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而且對促成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具有一定的誘導和保證,有利于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5.倡導健康的余暇體育消費觀
篇10
關鍵詞:就業指導;問題;對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網絡及其技術正在迅速成為拓展教育時空、提升教育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網絡開展就業指導和畢業生就業服務也成為高校指導就業工作的重要渠道。基于網絡技術的固有優勢和就業指導的本質要求以及高校就業信息網絡化的不斷完善,高校畢業生逐漸將網絡求職作為擇業的重要手段之一。與此同時,用網絡為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也在迅速發展,但在這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若干薄弱環節,如何實施和發展網絡就業指導,突破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全程、全面、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服務已成為高校網絡化就業指導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就業指導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形成原因
1.高校就業指導人員的專業素養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高校基本上都設置了就業指導機構,多數開有就業指導課。但由于師資力量投入不足,就業指導機構的工作大多是以相關就業信息以及學生就業手續辦理為主。作為學校就業工作實施的主管部門,其工作方式沒有突破傳統模式。部分學校沒有專職就業指導老師,缺少一支結構合理、業務水平高的教學隊伍。上課的主要是學校就業處的老師和工作人員,且沒有對這些老師進行專業的培訓教育;在教學安排時,由于師資和課時問題、擴招人數的增多、學校多方面資源緊缺等原因,使得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不穩定,特別是網絡化就業指導整體處于較低水平。因此,改變現狀,提高就業指導人員專業水平是各高校就業指導機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大學生就業指導網的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
(1)就業網站的指導、服務功能需要加強
目前,多數就業指導網站提供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除了各種政策法規、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畢業生求職信息等內容外,就是簡單的文章羅列,畢業生需要和想要的內容很少。要想了解更多的內容,多數畢業生們還是選擇網絡引擎搜索。另外,就業指導網站的有些欄目設置缺少吸引力,內容過時,互動性、聯通性比較差,使用不方便,沒能真正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專門針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測評、個性化設置、就業心理疏導等方面的相關輔導內容涉及不多。
(2)對網站信息的監控有待改進
就業信息網上畢業生或用人單位自己填寫并相關信息,對畢業生而言,部分畢業生任意更改對自己就業不利的相關資料,如改表現、提高成績等,一些不確實的信息;對用人單位而言,也“善意”夸大自身實力。這些不良行為的后果直接引發就業矛盾以及人們對網上招聘信息信任度的降低。可見,如何有效合理利用網絡開展就業指導,還有廣闊的開發空間。
(3)網絡化就業指導工作的信息整合效力不夠
目前,許多就業網站由于沒有網絡化實施的有效方案,不能實現與教育管理部門、各級高校的信息共享和整合,就業信息的、就業數據的統計和學生就業管理等工作還未擺脫傳統方式。高校與社會機構對于就業指導的網絡資源整合效力不夠,高校、政府相關各職能部門各擺各的譜,各唱各的調。由于信息不聯通,常常出現“有人無業就,有業無人就”和“求職者找不到合適的職位,求人者找不到有用的人才”的兩難局面。
二、就業指導工作網絡化的建議和對策
1.提高就業指導人員信息素養
就業指導人員應具備較敏銳的信息意識,具有較強的信息敏感度,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主動快速地提取、利用就業信息資料。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畢業生人數比較集中,受時間、專業、場地、生源地限制,如果沒有大量的準確的人才需求信息,就業工作勢必受到影響。
就業指導人員要掌握信息知識,積極學習各類新信息知識和熟練使用各種信息工具,對信息的發展具有適應性,能夠跟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就業指導人員要具有運用信息的能力,應對收集到的各類信息進行整理、分類、歸納和總結,以保證信息的全面、及時和準確,并及時向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反饋和。同時能引導學生學會根據求職要求對各類信息進行篩選,學習對學習、生活、就業有用的內容,自覺抵制不健康的內容,不組織和參與非法活動,不利用計算機網絡從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統和網絡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
2.相關就業指導網站的建設
在校級就業網絡信息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綜合畢業生、用人單位的雙方需求,設計出結構明朗、內容豐富、便于訪問和瀏覽的網站主頁。
(1)增強網站對學生就業的指導功能
大學生就業指導網是否具有指導性,是否具有一定的服務功能,是影響高校利用網絡對大學生實施就業指導的又一重要因素,也是決定網上就業指導工作生命力的關鍵。增強就業指導網站的指導功能,特別要注重網站的互動功能,開設“論壇”、“在線答疑”等欄目,一方面能夠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動態,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互通,促進了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同時依托網站建立相關的培訓與測評機制,為大學生提供滿足近期職業發展需求和階段性職業規劃設計的相關服務。
(2)注重網站的就業服務功能
就業指導網站面對的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兩方的服務需求,可以通過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數據庫,實現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網上雙向選擇,同時確保雙方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健全網絡視頻面試功能,節約資源,提高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信息交換頻率,達到網絡就業的效果。同時,就業指導人員還可以利用電子郵件、QQ、飛信等就業信息,實現快捷的就業服務。
(3)就業指導相關各級機構的網絡資源整合有待加強
目前,由國家到地方,各級就業網站的建立基本完成。按照教育部要求,高等學校中的本科院校在2007年就要基本完成網站的建設,2008年要求專科學校也要完成學校就業網站的建設。現在,由政府相關部門(教育部、人事部、發改委等)共同發起組建的畢業生就業網絡聯盟,也于2009年11月20日正式啟動。它讓畢業生的信息交流更為方便,使畢業生的就業管理工作更為及時高效。
大學生有效就業,是一項多頭緒的社會化系統工程,更是關系國家發展穩定的大局。建立網絡化就業指導的模式,構建并完善就業信息平臺,通過信息交互,為畢業生提供多渠道、多方位的就業信息。高校相互間的就業信息源要實現開放、聯合和共享,這樣才會使更多的用人單位登錄網站,使畢業生就業受益。高校就業指導網站與地方主管部門共建網絡化就業指導平臺,整合資源,構建開放的就業信息體系,從而使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與畢業生之間實現立體化的信息交互。高校網絡化就業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高校之間、高校與地方畢業生就業工作主管部門之間有序聯合,使就業指導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滿足社會的需要。
三、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