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朗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2:1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語文朗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語文朗讀論文

篇1

感悟是指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產生的感想與體悟。在閱讀教學中,感悟相對于感知,在文本方面,包容了內容理解,情境體驗,情感體會,表達方法、語言特點,節奏韻律的領悟等。從閱讀主體上看感悟會因為學生個性,經歷的不同而產生更加自我和個性。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期望學生感悟得更加深入,卻又常常陷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尷尬境地。此時,朗讀便會顯現出神奇而獨特的作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中“未曉處”的重點,難點,節點,基本上都可以采用聯系全文反復朗讀涵詠去突破。“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鳥的天堂》)“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魚游到了紙上》“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少年閏土》)《草船借箭》中諸葛與周瑜暗藏玄機,刀光劍影的對話……諸如此類含義深刻,“有言下之意”,“言外之意”的語句,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讀中,學生才會產生頓悟的興奮,閱讀水平的提升。

“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采其深遠之韻。”(語)——對于感情充沛或幽微,情境強,意境濃的段落,文章非朗讀,能得其精妙。《觀潮》中潮來時的片段,若不高聲朗讀,如何“身歷其境”,睹其奔騰雄壯之勢,聞其震天撼地之聲。《去年的樹》人物對白神情,若不輕聲吟詠,如何能“推心置腹”,真真切切地體會人物心境心情。《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描寫爬山虎的片段,若不反復誦讀,如何能從其間讀出葉圣陶先生之平靜而又深邃的境界,真誠而又仁愛的人格。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忘情地朗讀,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自己與文章的“契合”,才能找到“忘我”陶醉的感覺,才能更深刻的感受到語文魅力。教學十余年來,本文“煥發”出強大的感發力量,學生或淚不自已,或手舞足蹈,或“流連忘返”,均是在一遍遍的吟詠,朗讀實現的。“情動語中而形言”——朗讀既是學生體會情感,獲得感動的方法,又是學生傾訴感動的方式。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解悶》)——當年賈島騎在驢上“推敲”的時候,也是一邊捋須,一邊忘我的吟誦。只有在對文章一遍遍的出聲朗讀中,學生才能感受到的文章的結構法度,行文氣韻,遣詞造句,語言風格等這些表達上“說不清,道不明”奧妙,并且在悄無聲息之中得以內化,遷移,最終化為己出,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不經朗讀不知《長城》簡約背后的嚴整,大氣;不經朗讀不知《白鵝》幽默背后的平和沖淡;不經朗讀,不知《橋》語言節奏,故事情節、人物心情三者的內在契合;不經朗讀不知老舍之親和,魯迅之深邃,冰心之清新,巴金之真摯;不經朗讀不知說明文之嚴謹,不知散文之自在,議論文之邏輯。

二、積淀、內化作用

“熟讀成誦”是傳統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熱愛朗讀,背誦的學生比不太愿意出聲讀課文的學生,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能力都要強。我想這得益于朗讀,吟詠在積累,內化層面的優越性。

首先,朗讀吟誦中,能更好的積累好詞佳句,語言材料。這種積累不同機械的抄寫和簡單的訓練。在朗讀中好詞佳句,以整體的語言情境出現,便于學生理解其意思,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學習運用之法。

其次,朗讀吟誦有利于學生將文章之情境,閱讀文章的感受在頭腦中形成“固化”,這種潛在的“人生經驗”往往會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會成為表達的素材和靈感。

再次,在朗讀有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和提升。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語感作為一種經驗性和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在朗讀最容易得到提升。這正是由朗讀的多功能性所決定的。

三、提升默讀品質

我常常把默讀當做閱讀水平提高的標志,當做高年級閱讀訓練的一個重點。從教學實踐來看,朗讀對學生默讀品質的提高,也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朗讀水平高的學生,語感強,對語言更加捻熟,在默讀中往往速度更快,注意力更集中,感受更加深入、細膩。

篇2

課堂上教師起到主導的作用,教師的情緒能夠感染課堂上的學生,因此,要想使小學生語感與語言能力得以提升,就要對教師領讀加以重視,確保領讀的正確。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課文《珍珠鳥》,在對第四自然段進行領讀的時候,教師教學不能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必須要加入自己的感情,這一段通過對珍珠鳥動作的描寫,寫出了鳥兒的可愛、調皮,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對珍珠鳥的愛護和喜愛之情。因此,教師在領讀時,要想象出這種人和自然之間和諧的畫面,讀出感情。教師要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對文章表達的思想進行正確處理,并把握好語音和語調,對語速進行正確掌握,不能矯揉造作,這是要好好進行學習的,對教師朗讀技巧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做好了這點,才能對課文中的詞句和內涵進行理解,從而將語感掌握好。

二、強調細讀的方式

讀書是不能慌慌張張、急于求成的,一定要重視涵詠,對書中的韻味進行咀嚼,對其進行慢慢消化和理解,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只揀兒童多處行》,要對表現兒童多的語句進行細細品味,說明孩子們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著孩子們就能找尋到春天,通過對文章語句的品讀,我們可以理解其隱含的意思:孩子們活潑可愛,就像春天似的生機勃勃。比如,在對古詩進行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之后利用領讀以及賽讀還有唱讀等方式,再引導學生去理解其中的詩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后再進行誦讀,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學生在反復進行誦讀的時候,感情也會更加深入,在反復誦讀之后就會對其更加理解。反復誦讀是學習和鑒賞的一種方法,對于學生語感的培養以及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幫助。有哲學家認為,模仿這一行為是推動人類不斷進步的一個重要原因。宋代朱熹曾經說過,看書就要首先熟讀,將書中話背誦下來,就像從自我心中說出似的,如此便可在書中獲得一定的收獲。模仿也就是依據前人經驗進行發展的自己的理論,當自身還沒有能力創造理論時就要借鑒前人經驗,并對前人研究路線進行模仿,省掉不少麻煩。同樣,增加閱讀量,對自我文化底蘊進行豐富,積累經驗,利用自身閱歷與理解,對其意蘊進行模仿,才能逐漸發展出自我理論。對小學生培養語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依靠教師講解是很有限的,其決定作用的還是自身修養。課本中的內容是有限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導,課文中選取的文章只是文學海洋中的九牛一毛,還有更多的部分必須要長時間進行積累,并反復進行思考,這就需要增加閱讀量,從中吸取風格不同的文化知識。

三、結語

篇3

人教版小學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文質兼美,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適合朗讀。學生可以通過朗讀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會文章的主旨、神韻、風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讀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在反復的朗讀吟誦之中,詞、語、句、段、篇能夠順利地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能鍛煉學生用語言描繪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聽、說和寫作水平,加大語文為生活服務的力度。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朗讀,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傾向、認識水平和運用程度。所以,在教學中狠抓朗讀,的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賞讀與創設情境

賞讀,便是“賞語言,賞人情,學表達,明事理”,這種朗讀方式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文質兼美的課文往往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教師在朗讀教學中,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創設出濃濃的教學氛圍,喚起學生的情感,迅速調動學習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時,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就應該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品背后所蘊涵的情感,讓學生在學習中品析自己喜歡的詞句。除讀出節奏,注重聲調和音量外,還要滿懷感情地讀,讀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學生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才能隨著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維的翻騰去心領神會,他們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想象與激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極佳的意境美,而這美常常是無法用語言表示的,正所謂“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朗讀可將語言文字創設的意境美展示出來,而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實現的。

眾所周知,想象是樹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關鍵。學生朗讀時,不僅要以語感出發,而且還要始終伴隨對具體形象的感知、聯想、想象。由想象開啟的生活圖景,比語言文字打開的天地更廣闊,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德國戲劇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動活潑,也就更多引起心靈的活動,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強烈。”

如教學第五冊第九課《爬天都峰》時,課文講天都峰筆陡,鐵鏈仿佛從空中掛下來似的。教師可以從爬陡坡去引導學生想象天都峰的險以及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天都峰的艱難,領悟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勇往直前

三、演讀與感悟體驗

小學語文新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性很強的課文,如《稱贊》《紙船和風箏》《小鳥和牽牛花》《回聲》等這樣的文章適合于學生的表演。對于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擔當課本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學生通過對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進行模仿,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過頭去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一開始,學生有可能顧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說。這時,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誦讀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的精神。學生通過想象再現了語言文字可描繪的情景,產生了真情實感,大大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評讀與促進發展

篇4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具有直觀性、新穎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它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器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揮出自己的潛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荷”專題的活動開展前,我先播放了中央十套的綠色空間系列節目“都市花影——荷”,時間大約30分鐘。影片系統介紹了荷花的歷史、結構、名稱、作用、品質、情韻等,美麗的畫面、清揚的音樂、娓娓的談吐等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賞荷、讀荷、議荷、寫荷的興趣。對于學生領悟能力的培養,以及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也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課始展示,渲染學習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我們語文學習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知道,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發揮,會使學習變得更加有效。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全神貫注中愉悅身心,激發靈感,求得最佳創新狀態,淋漓盡致地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荷”專題的學習伊始,我就投影出示了清麗脫俗的“清風荷影”圖,讓學生們感覺自己就在荷塘邊上;在學習《老山界》一文時,我在白板上投影了一幅舉著火把在崇山峻嶺間攀登的圖畫,學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壯志凌云的英雄氣概和英勇豪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生動直觀的畫面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課中展示,突出重點難點

我們堅信,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教學過程重在“學”,“教”應服從“學”。杜郎口學生“自由、自主、自學”的課堂模式,在復習課、訓練課上使用的確是很有效的,但在一些理解程度較高的新授課上就勉為其難了,如文言文教學。學生的預習有時只是教學參考書的搬抄,并不能真正弄懂弄透;學生的講讀有時也只是自顧自講,至于其他學生有沒聽懂,主講的學生也不聞不問。這樣的學習效果必然要打一個折扣。課堂中恰到好處地使用多媒體不僅能使整個學習環節流暢自然,而且能起到鞏固強化的作用,突出重難點。畢竟在學生聽、說的過程中課件展示,本身就有醒目的效果;何況這是教師精心設計的課件呢?如果在多媒體展示的同時,教師再配上得體的肢體語言,強調效果會更顯著!

四、課尾展示,小結啟發升華

俗話說:“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描鳳,重在點睛。”“收口”和“點睛”形象地概括了小結的重要性。在課堂結束前通過多媒體課件小結,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一目了然。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知識的層次結構,總結規律,形成知識結構框架,也可在做小結時提出一個有啟發性的思考題,造成懸念,為下一節課蓄勢,做好鋪墊。這樣不僅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供導向,而且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

篇5

【關鍵詞】朗讀 高職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3-0058-01

朗讀對于高職語文教學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就當前我國高職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對朗讀并不重視。當前大部分的高職語文教學中,一方面,對于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只是側重于聽和寫,而忽略了說和讀。語文課程作為一門語言,最重要的目的是能夠運用。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對高職語文教學目的的誤解。另一方面,單純的朗讀,沒有聲情并茂,內容只局限于課本,而忽略了大部分課外知識。語文,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除了課本基礎知識外,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才能夠真正掌握語文的精髓。

一 朗讀對高職語文教學的作用

1.能積極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的表現機會不多。因此,學生往往沒有活力,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關于基礎知識的講授,久而久之,學生也習慣了這樣的方式,但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非常不利。通過提高朗讀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利用各種有趣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原先學生被動的方式轉化為現在主動學習的模式。這不僅能夠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更加重視能力的提升

在傳統課堂中,基礎知識的講授占大部分時間,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一般而言,課堂預習以及課后復習如果及時有效,教師就不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基礎知識講授,這樣節約了更多的時間去進行各種深層次的授課。加強朗讀教育之后,課堂教學有效性就是從能力上來加強學生的學習,而不再只是單純的注重基礎知識。

3.加強師生關系,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在重視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朗讀上,教師往往會想出各種辦法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將各種趣味活動融入到日常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自然而然就能加強師生之間的關系。

由此可見,加強朗讀在高職語文課堂中的運用,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不僅能夠提升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拓寬教學新思路,也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地學習到各種知識。

二 提高朗讀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1.增強學生對高職語文教學的興趣

興趣是我們最好的導師。對于高職語文教學而言,首先就應該提高高職學生對于語文教學中朗讀的興趣。任何語言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對于語言本身規則的掌握。這就是我們之前所說的語感能力。那么,語感能力又是靠什么來提高?很顯然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這些閱讀,主要是指有聲音地閱讀,即朗讀。據學者研究,對于語言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依靠對語言的理解,還需要通過有聲的發音,利用更多的感官幫助我們理解語文。

2.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朗讀的地位

課堂教學有效性對于高職語文課教學來說非常關鍵。如果課堂教學無效,就達不到學生學到知識的目的,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這次課堂教學的失敗。因此,作為教師就應該積極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讓課堂教學有效果,通過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朗讀的地位。(1)“機械性記憶和淺層次理解”固然重要,這關系到學生的基礎問題,但不應是高職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教師在高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探索,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2)要加強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還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3.增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積極性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育的主體,傳統課堂中,兩者的交流甚少。但師生互動是未來語文教學的大趨勢。因此,要想調動當前高職語文教育,就應努力增強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教師角度來看,要努力提升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這直接關系到朗讀是否實現。除了具備優秀的專業素質外,還需要具有創新思維、先進的教學理念以及熱愛教育事業,這樣的教師正是當前高職語文教育所需要的老師。從學生角度來看。再好的老師,再好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不努力,那也是沒有用的。在高職語文朗讀中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學生。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除了日常課堂趣味性的教授模式,還可以通過各類趣味性的課外閱讀來提高興趣。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里,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三 結束語

對于當前高職語文教學而言,一定要將朗讀的理念貫穿始終。從提高學生興趣,到增加師生互動,都應該運用各種朗讀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高職語文的興趣,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高虹.談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J].教育探索,2010(7)

[2]方芳.朗讀教學的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語文能力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訓練的現象,其中朗讀的訓練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須知,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一、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能夠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對方言區的學生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的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等明麗的色彩,能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學《桂林山水》,通過朗讀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認識到了用這種句式表情達意的妙處。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二、朗讀有助于審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大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能夠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燒云》:“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學生腦海出現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的畫面。“火燒云的變化極多,紅通通的、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誘發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朗讀再現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他們去想象,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奏感、音樂美,詩的內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吟誦才能體現出來。通過朗讀,品味詩句,能讓學生逐步學會欣賞詩歌、鑒賞詩歌,培養學生愛美的情操。

三、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一文時,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我”對戰友被火燒的極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時此刻為了整個班、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他嚴守紀律和獻身的精神讓人欽佩。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篇7

一、明確朗讀要求,練好朗讀基本功

首先把課文讀正確。何謂“正確”,即做到“六不”:不讀錯, 對每一個音節做到發音正確、清晰、洪亮;不漏字,保持原句內容,不少字;不添字,保持原句內容,不多字;不重復,不反復讀文中的句子;不唱讀,即朗讀時不能拖長語調;不讀破句子,不把上一句末了的字連到下一句讀,或者把下一句頭上的字連到上一句讀。要讓學生做到這一點,必須嚴格要求學生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對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須先正確認讀,防止讀錯。朗讀時,速度應先慢后快。例如《“蟻國英雄”》一課,文中“肆”和“虐”都是生字,先要掃清閱讀障礙,《祁黃羊》一課中的“解狐”的“解”是姓,要讀“xiè”,必須讀正確后,才能整段朗讀。

其次要流利,即順暢,對長句子要學會自然停頓。流利地讀,要做到在理解詞、句意思的基礎上讀出適當的停頓,既不要讀得太快,又不能讀得太慢,做到表達明確、通順、流暢。句子是文章中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它由若干部分組成。讀句子時,要按照句子各個成分讀出句中的停頓;不可打亂。例如:《英雄爆破手》(第五冊)中的“我邊防部隊/還擊侵略者的戰斗/正在激烈地進行著。”不要讀成“我邊防部隊還擊/侵略者的戰斗/正在激烈地進行著。”后一種讀法就破壞了句子的完整,也影響了句意的正確表達,不能算讀得流利了。

第三,有感情,朗讀時能表達作者的喜怒哀樂。文字是思想感情的有效載體。朗讀是體會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僅能以特有的聲音與感情表達人的內心感受,還具有以情動人的功效。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呢?先要讓學生用心去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融入文章中,與作者的內心產生共鳴。然后要讓學生注意讀出句子的不同語氣,讀出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做到聲情并茂。如陳述句在朗讀時末尾用降調,疑問句末尾用升調,感嘆句的語調大都讀成高昂的。

二、示范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教師是學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多給學生以科學的指導和示范的影響。教師范讀時的語調、語氣、表情都能作為一種信息傳遞給學生,會給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會受到熏陶。

小學生閱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不夠強。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很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不用說有感情地朗讀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讀。通過范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基調,提高朗讀訓練的時效性。善于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有些學生的模仿非常接近老師的水平。學生通過模仿,朗讀能力會逐漸提高。

范讀有三種形式:一種是講前范讀,適合于情景類文章。如《廬山的云霧》,范讀把學生帶到煙霧飄緲的廬山,讓學生如身臨其境一般,同時也幫助學生把有難度的句子讀通順。二是講中范讀,適合于對文中精彩語句和重點語句的范讀,多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如《九色鹿》第八自然段,范讀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九色鹿的機智勇敢和調達的恩將仇報。三是講后范讀,這種范讀帶有一定的品位性和欣賞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三、訓練朗讀的方法,指導朗讀技巧

朗讀訓練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言。學生學習書面語言主要途徑是范文的內化,教學時,應該讓學生直接去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采用不同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讀、自由讀、齊讀等,還應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采取多種朗讀形式,使學生愿讀、樂讀。在朗讀時可采用指名讀、自己選段讀、小組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合作讀、角色假想讀、手勢導讀、打擂臺讀、引讀、幫讀、領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更能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從而提高讀的質量。

朗讀技巧方面,這里主要談談朗讀的語調、語氣和節奏。

文章中句子的感情基調決定著朗讀的語調。文章的感情基調有以下幾種:(1)親切愛憐;(2)追憶纏綿;(3)壓抑悲憤;(4)激越豪壯;(5)深情贊揚等。對于以上感情基調,具體朗讀時可分為兩種情況,對于歌頌、斥責等感彩強烈的文字,應采用高調;對于婉約、低沉等感彩弱的文字,宜低調處理。

語氣方面,指朗讀的輕與重,對于重要的、感情意味濃重的內容,要讀得重一點,強一些;對于次要的、感情意味平淡的內容,宜讀得輕一點、弱一些。

節奏方面,指朗讀的快與慢。大多數情況下,朗讀的節奏應保持快慢適中的速度,以便于聆聽者的理解和品味。而對于場面激烈活躍緊促、抒發感情濃烈的文字,要讀得快些。

總之,明確朗讀要求,練好朗讀基本功;示范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訓練朗讀的方法,指導朗讀技巧,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同時,我們教師需要用發展與欣賞的眼光來肯定與激勵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朗讀能力。

參考文獻:

篇8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培養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根據課文的特點,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現以《桂林山水》為例,談談我的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欣賞桂林山水形象美。

《桂林山水》語言優美簡練形象,學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閱歷,很難通過抽象的語言文字去領會形象的山光水色的美。根據這一特點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我借助于多媒體,讓觀察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風光,通過娓娓動聽的導語,按由遠及近的順序,抓準觀察的重點,把學生帶進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近處的綠水、小舟,江底的沙石,水中的倒影;遠處千奇百怪的峰巒,山間的綠樹紅花,空中迷蒙的云霧。這樣使學生的情感逐步與作者的情懷產生共鳴,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呈現于眼前的不是單純的山水畫面,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迷人境界,激發學生強烈的審美和情操論文服務。

二、剖析重點段,領略祖國的語言美。

課文中作者特意把漓江水“靜、清、綠”和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安排在兩個結構相同而又嚴謹的自然段里,而各自集中表現在一個排比句中。這是引導學生掌握讀段學文之法小學語文教學論文,領略祖國語言生動優美、表情達意、準確細膩的好課例。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領悟作者遣詞用語的準確性。作者寫漓江水用了“靜、清、綠”三個詞。我適時品評:流動的漓江水為什么說“靜”呢?使學生意識到“感受”一詞重要。文中的三個“真”字,如把它換成“很、太”等詞又怎樣,讓學生領悟到“真”是“的確”的意思。然后我引導學生領悟作者形象的比喻。如教學桂林的水“真綠”時,我讓學生明白“翡翠”是什么(看實物)再問,作者用“無瑕的翡翠”比喻什么?說明什么?使學生逐步領會作者遣詞用語的精妙——漓江水的“綠”用“翡翠”來比喻,漓江水“清”用“無瑕”來形容。教學山“奇、秀、險”這一特點時通過幻燈片、看實物,進一步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物形象逼真,用語準確。

三、指導朗讀,感受作者情感美。

《桂林山水》語言簡練,生動優美,抒發的感情純美。如何使這種感情進入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產生共鳴?這就要通過有感情朗讀去揣摩品味課文,使學生受到美 的熏陶。教學時,采用跟錄音輕讀,聽老師范讀、引讀,全班或小組齊讀小學語文教學論文,指名個別讀。指導朗讀時,先讓學生聽錄音,領會每個特點朗讀時的聲調和語氣論文服務。如……真靜……“一句用輕讀,給人以幽靜感覺。如……真綠……”一句用響亮志,給人以充滿生機的感覺。讀后,師生共議,反復朗讀,直至繪聲繪色,聲情并茂,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角色”。

四、誘導想象,體味自然動態美。

《桂林山水》所描述的優美意境是“山青、水秀、人怡”。意境之美,除朗讀感受外,更重要是聯想,想象,再現形象化的意境圖像,讓學生陶醉于迷人景色中,達到最高境界——人在畫中游。如教完本文后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師生遐想,游覽山水,伴隨優美的樂曲,觀賞長幅彩色連動山水幻燈圖。老師邊播放幻燈片,邊以滿懷贊美之情旁白:小船……慢慢行駛。……哇!這里的水真清啊!可愛的小魚快活地在水里游來游去……

“游覽”中,學生看、想、問,把觀察、復述、描繪、質疑熔為一爐,化靜為動,見影生情,創造了愉悅環境,既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篇9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有效方式,是學生進行書面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相對老師的講授與分析而言,朗讀是教學方法的高效綜合;對于學生而言,則是其主體性與主動性、創造性的體現。學生的朗讀水平可以反映出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朗讀教學的開展,合理安排朗讀時間,指導學生朗讀,進而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讓語文教學回歸本真。

一、以朗讀激發熱情,激活學生情感

1.明確朗讀目標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確教學目標,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在學生初讀課文時,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與句讀,讀通讀順文章。設計簡單的思考題,使其有目的地朗讀,在朗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如本文寫了什么事件,有哪些人物?課文中描繪了幾個場面?課文線索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等。對于不同類型的文章,其要求也不同。如對自讀課文,應讓全班學生讀完、讀好;對于美讀,要求學生不但要讀準語音,把握節奏與預感,還要讀出感情及文章氣勢,把握好語速,達到聲情并茂。

2.重視教師示范作用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提升自身的朗讀水平,以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調動學生情感,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更多是通過多媒體與錄音機等手段開展泛讀,這些泛讀大都字正腔圓,可以起著一定的輔助作用,但這難以與學生展開直接的交流,不利于學生情感的表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自身的朗讀示范作用,以自己的積極豐富的情感感染學生的情緒,從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同時在師生交流中,拉近雙方的情感距離。

3.營造朗讀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進行朗讀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輕松、和諧、民主的氛圍下,學生的情感才更為豐富,思維、情緒更為活躍、積極,學習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語言與音樂密切相連,尤其是古詩詞,更是與音樂緊密相關。古代有唱詩、吟詩的說法,留下許多現成的樂譜,詩人可填詞即唱。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營造出良好的朗讀的氛圍,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與音樂的聯系,讓他們感受到語言的無限魅力與美感、節奏感。同時,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營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4.改變單一的朗讀方法

朗讀不僅是單一的動口,更重要的是學會將動口、動腦、動手有機結合。實驗表明,在我們對知識的接受過程中,各種感官對知識的的保持率存在明顯的差別。單一地憑借口授記住的知識約為10%;單一的依靠耳聽約可記住20%;單靠眼看,記住的約為30%;眼看、耳聽結合,可記住約為50%;邊看、邊聽、邊說,可保持記憶約為70%;而同時并用耳、口、眼、手,則可保持記憶高達90%以上。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調動學生們的各種感官,這樣,不但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可保持語文學習的高效率。

二、結合課文特點,靈活選用朗讀教學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若想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活躍課堂氛圍,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活力、具有成效,需要結合課文特點,活用朗讀教學方法。如表演朗讀、角色朗讀、配樂朗讀、個體朗讀、模仿朗讀等。

1.表演朗讀,再現課文情境

表演朗讀是對文章內容最生動、最形象的再現過程。在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具有較強的表演色彩。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理解作品人物形象、性格特點等,體會文章感情基調,把握文章思想感情。如教學《變色龍》、《范進中舉》、《核舟記》、《孔乙己》等課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課文編成劇本,開展表演比賽。通過配上簡單的表演道具,加之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以及聲情并茂的課文朗讀,能夠將文章所描繪的情境進行再現。在學生表演準備以及上臺表演的過程中,不但活躍了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同時,還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與把握,對教學效果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2.配樂朗讀,感受文章意境

語文是一門具有美感的學科,蘊含著無限的美。如語言美,詩意美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發掘語文美感,進行情感熏陶。在語文教材中,散文、詩歌等蘊含豐富的情感因素與人文精神。尤其是詩詞歌賦的朗讀,更是朗朗上口,若再加上音樂背景配以朗讀,則更能增加閱讀的樂趣。如教學《沁園春?雪》和《卜算子?詠梅》時,教師配上相應的背景音樂《北國風光》與《紅梅贊》,則能夠快速地將學生引入學習意境中,讓學生在美好、輕松的氛圍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獲得情感熏陶、啟迪智慧、領悟生活哲理。

3.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旨意

分角色朗讀是朗讀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朗讀方法,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引發學生學習熱情,在活躍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更深刻地把握文章內容。如教學《市長》、《威尼斯商人》等課文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小組互讀或者采用男女搭配的形式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分角色朗讀,學生可以體會不同角色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度,不同心情,不同性格,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形神一致,從而有效理解文章主旨,抓住文章中心。

4.個體朗讀,加深獨特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研讀文本,將課本知識進行內化。從開始的讀通順、讀正確,到課堂進行中的讀懂,讀出文章的感情,這些都需要學生的個體朗讀來完成。在學生個體朗讀時,教師應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進行朗讀,學生想怎樣朗讀就可以怎樣朗讀,可以一邊圈點一邊朗讀,也可以邊演邊讀,從而釋放學生的童真,彰顯學生個性。

5.模仿朗讀,掌握朗讀策略

篇10

關鍵詞: 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策略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誦讀法

即熟讀和背誦的方法。誦讀法是日漸被現代語文教育者注意的傳統教學法。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學生也愿意讀。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誦讀需與會意密切結合,疏通文義;例如在背誦《出師表》時,要抓住諸葛亮由談論形勢到三條治國方針的提出,由敘述21年來的經歷到“出師”戰略目標的提出,由歸納各方面的責任到全篇主旨的點明這條行文線索,做到靈活記誦。

二、講解法

講解法的運用是靈活多變的,可以先有學生預習課文,參看注解,查工具書,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試著自行講解。也可以在預習之前,教師先把課文范讀一遍,并對難懂的詞語,句式作些解釋,然后再讓學生經過預習,逐句講解,如有錯誤,教師及時訂正。還可以先讓學生試著將課文譯出來,教師有重點地提問某些詞語的意義,對于難度較大,學生無法解答的,由教師講解。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節約了時間。

三、講析法

即“用講述分析來加深對課文內容和寫法理解的教學方法。分析要從教學目的出發,抓住課文的特點和重點,緊棵扣課文的字詞句來進行。可以側重于課文的某一方面,如人物分析,情節分析,結構分析,語言分析,邏輯分析,表現手法分析等,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分析文言文的表現手法,要因體裁的不同而重點不同。議論文著重在篇章結構,論點論據;人物傳記著重在選材,剪裁和人物描寫;寫景抒情的散文,著重于景物描寫和意境。對同一體裁的課文,重點也有所不同。

四、評點法

即對古詩文的譴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思想藝術等方面進行品評點示。評,主要用在層次段落間,對文章的內容和寫法作簡明扼要的評析;點,主要用在字詞句間,就其精妙與疑難之處作出啟發和提示。要評得中肯,點得準確。

例如,在講《登鸛雀樓》一詩時,對其中的“依”,“窮”二字要點,對整首詩所表現出來的雄渾開闊,激越昂揚的格調要評。以此幫助學生理解和領會全詩的意境。

五、自學練習法

(1)查注自讀。這種方法主要用于預習階段和較淺顯的課文的學習。

(2)試講回講。試講是學生在老師講解之前,嘗性地講解課文。

(3)文意猜讀。文意猜讀法是學生在文言文的自學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根據上下文的關系,對新知識作出的合乎邏輯的推測從而明確文意的一種方法。例如從詞的結構去猜: “暮而果大亡其財”(《寓言三則智子疑鄰》)“果”,“大”,“財”的詞義與現代漢語一致,可運用猜讀法猜出:“果”――果然,“大”――極大,“財”――財物。

六、比較法

要比較古今字義異同、語法異同、詞性變化活用、一字多義、多字一義。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箕畚”要譯成“用箕畚”,要比較,使學生明用法。又如多字一義現象,“曩與吾祖居者”、“向吾不為斯役”(《捕蛇者說》)兩句中“曩”與“向”均是“從前”之意。還可比較思想感情和寫作特點。如《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位作者雖然都受貶,兩篇文體基本相同,但抒發的感情卻有區別,《岳陽樓記》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很難見到受貶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記》卻流露出作者受貶后娛情山水以排譴抑郁的復雜感情。

七、歸納法

即貫講時能上連下掛,歸納總結,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教《馬說》、《愛蓮說》、《捕蛇者說》之后,要歸納說明,“說”是古代文體名,跟現在的雜文大體近似,是議論文的一個分支。其內容大多是一事一議,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種現象來表述作者對某些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常具有由小見大的特點;形式上則表現為敘議結合,敘為議設,議由敘生,議是核心,大都是卒章見志。總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做好文言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內化和遷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