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1:4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輔導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輔導教學論文

篇1

1.組成學習小組:為了更好的學習,需要3—5個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學習點或其它有條件的地方參加學習小組活動,和同學一起學習討論,可以相互學習、交流經驗,老師可以定期到學習點指導學習小組活動,這樣疑難問題基本可以在學習小組解答,要求學生小組活動要有記錄,是否按時參加學習小組活動,以及在活動中是否積極發言,也是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內容。

2.網上學習:要求學員經常登錄中央電大、省電大、市電大、本校電大教學平臺,查詢有關學習資源,收看直播課堂,把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我們,瀏覽網上輔導,通過流媒體和多媒體課件學習、自測,從網上搜集資料。不要放棄一切上網的機會。網上學習作為期末考核內容。

3.學習筆記:學生不論是通過哪種媒體自學還是參加面授課,都要有學習筆記,每學期至少檢查兩次。

4.形成性考核:目前的考核,比較多的是學習結果的考核,沒有涉及教學全過程,而在遠程開放教育的成人學習中,對學習過程的監控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要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考核。通過形成性考核冊來完成。所謂形成性考核,就是通過學習過程的考核、平時的考核,包括平時作業、自我測試、參加學習小組活動等等,學員應該獨立完成每章節后的綜合練習題和形成性考核冊內的題目,這些題目中的一些疑問是可以在學習小組和同學們一起討論的。小組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為其他同學的學習提供幫助。

二、教師導學過程

1.設計教學方案: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特點,對多種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提供適合個人自主學習的多媒體一體化教學設計方案。指導學生根據教案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并對實施過程進行檢查。

2.答疑、講解重難點:我們每學期組織3—4次的面授輔導,會計學專業學員基本都是到校輔導,比如《基礎會計》,第一次輔導會計基本理論知識,第二次輔導會計憑證,第三次輔導會計賬簿,第四次輔導會計報表。平時有問題可以發電子郵件或者電話答疑,這樣疑難問題基本都可以解決了,要求每次答疑活動都有記錄。

3.關于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形成性成績作業,給出成績并簽名,沒有形成性成績練習冊的課程,教師至少要留三次作業并認真批改、簽名。任課教師每學期要在網上發2次作業并批改,教師在教務論壇上發作業,學生將答案傳到任課教師的E_mail信箱,任課教師將批改完的作業用郵件發到統一信箱。

三、考核環節

1.自檢自測:學生在自學及接受面授輔導過程中,要完成形成性作業冊、網上作業及網上測試題等,把握重點問題,疑難問題找老師及時解決。

2.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績采取百分制記錄,60分為及格,具體分值分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其在課程總成績的比例為20%,形成性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參加期末考試。

3.終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是檢驗學生對一門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是衡量學員對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的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考核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中央電大和省電大在電大在線平臺上建有各門課程的復綱、復習指導、考前指導、考前練兵等資源,幫助學生進入復習狀態,順利完成終結性考核。

篇2

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不良心態及對策

小學的思想品德課,是小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和重要陣地。但由于教師、學生的主客觀不利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生逆反心理,產生了對思想品德課的不良學習心態;具本表現如下:

(1)消極型的學習心態。這些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態度定勢,缺乏信心,心態過分緊張,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他們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愿動腦筋;沒有耐力,其情感、思維、求知欲等心理狀態都處于薄弱狀態;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成績低劣。

(2)淡漠型的學習心態。這類學生表現為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沒有意志力,思維消極定勢,缺乏靈活性;依賴教師支配,其心理狀態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認識模糊。

(3)消遣型的學習心態。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興奮好動。學習中不能認真思考課文中的觀點,而是各個環節跳躍,活動過多,激奮沖動,注意短暫,思維無定勢,缺乏意志力。

(4)沉悶型的學習心態。這些學生的特點是對學習思品課感到沉重而煩悶,沒有積極參與的心理,對課文觀點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經驗缺乏,學習感到困難,其心理狀態處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學生不良學習心態的原因,主要是:

教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不重視;

教學方法單調呆板,不符合認識活動的規律;

傳授知識單性,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師的能力低弱,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動態,不能應急駕馭;

(5)來自學生主觀方面的問題,如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語文、教學等學科,而忽視思品學習等原因,造成學生被動學習和厭煩學習的心理態。

綜上所述,我們采取的對策是:

篇3

余秋雨在故鄉為袁隆平“引路”

以“弘揚河姆渡文化、彰顯新余姚魅力”為主題的首屆國際河姆渡文化節,5月26至31日在姚江之濱隆重舉行。在此之前獲悉主辦方將安排“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一起縱論河姆渡文化。我與秋雨馬蘭夫婦一起去其鄉下老家的途中談及“文化學者與水稻之父河姆渡論道”這個題目時,秋公則認為:“袁隆平先生來我們的家鄉河姆渡論道還是論稻,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事件,袁隆平到河姆渡來才是真正的大事。因為河姆渡是人類稻作栽培的一個重要起點,在這個層面上我只是配角而已!”

首屆國際河姆渡文化節讓余秋雨深深感動,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好幾位代表以及不少國內外農業專家都參加了,最感動的是,我國當代最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也參加了,因為我從河姆渡和袁隆平之間,看到了一個環繞著稻作栽培的“生態鏈接圈”。七千年長江流域的農耕文明,在這里首尾相銜。正是在這種首尾相銜的大圓圈中間,站立著一個安詳的中國。

26日下午2點半,我與秋雨教授同車趕到河姆渡酒店,他將與袁隆平院士一起參加以“名家縱論河姆渡文化”為主題的國際河姆渡文化節記者招待會。在與100多家媒體的記者見面前,余秋雨教授拜會了年屆八十的袁隆平院士。他們是第一次見面,他們的交談非常愉快。袁隆平先生很熟悉余秋雨教授以前在電視中的文化講述,余秋雨認為他們可以談得很深,他發現自然科學家對于人文科學的基本看法,在很多方面超過人文科學領域的專業人員。

在主辦者介紹了兩位重量級嘉賓以后,余秋雨首先聲明,“今天的主角應該是我們的當代神農氏袁隆平院士,我這次從香港臨時趕回老家就是為了來陪同我們的水稻之父,我只是作為余姚人來為袁先生引路的。”對于袁隆平的到來感到非常的榮幸。他認為余姚作為一個古典的稻作化基地迎來了“中國當代、世界當代稻作文化的大功臣”,并且愿意為袁隆平做一個“敲鑼打鼓開道的人”

“如果炎帝在世,一定會給袁隆平頒獎”

余秋雨說:“我們都說自己是炎黃子孫,炎帝其實是個農耕專家。今天我們不妨猜想一下,如果炎帝要給中國幾千年農耕文明中做出貢獻的人頒獎,會有哪幾個人呢?”余秋雨認為,符合炎帝心愿的可能有四個人:“第一個接受炎帝頒獎的應該是黃帝,黃帝發明了農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第二個則是李冰,他建設了都江堰這個偉大的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第三個應該被頒獎的是明朝的徐光啟,他寫出的農學巨著《農政全書》,他的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堪稱精華;第四個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雜交稻和超級稻解決了咱們中國13億人吃飯的問題。”“炎帝被認為是古文明的象征,農耕文明的始祖,他應該有資格給歷史上最有作為農業專家頒獎。袁先生接受炎帝的獎當之無愧,他和歷史上三個農業偉人相比毫不遜色。”

余秋雨話音剛落,臺下掌聲一片。袁隆平起身作揖,連聲說:“過獎,過獎!”余秋雨親切地稱呼袁隆平是“地頭當代神農”時,袁隆平聽后笑得前仰后合。“袁隆平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農業文明對人類的偉大貢獻,讓人們免受饑餓的困擾,他的成就無可爭議,他們四個人放在一起,我認為一點也不為過。”余秋雨補充說:“余姚先賢王陽明有‘知行合一’的理論,而袁隆平正是這種‘知行合一’的實踐者。”

這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圍繞河姆渡稻作文明,從科學、文化、歷史等角度展開的一次穿越7000年的精彩對話,是首屆國際河姆渡文化節的亮點之一。

河姆渡的稻作文明在中華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

1946年出生于余姚的余秋雨教授非常自豪地說,一個古跡的發現,以最快速度進入我們中學教科書,就是河姆渡。過去要進入中學教科書或者是常識學的教科書里面,往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只有河姆渡,發現以后沒幾年就進入了中國所有的最低年級教科書,也進入了全世界最低年級的教科書。這就是河姆渡在中華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在人類文明史上,跨入文明的門檻到底在哪里?余秋雨說,世界一般公認的標準為文字、城邑、青銅器。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史前就做好了準備,河姆渡的稻作哺育,在中國從史前文明進入城市文明準備過程當中,起到了極大的奠基作用。就是袁隆平先生所說的,從神農氏、炎帝、黃帝連在一起的一次宏大的奠基活動當中,有河姆渡的名字。余秋雨很贊成北京大學的一位嚴教授,他講我們跨進文明門檻的時候要充分重視稻作文明,在普及這種文明的時候的重要作用。按照嚴教授的說法,兩河文明提供了小麥文明,黃河文明提供了小米文明,長江文明提供了稻米文明。所以在跨越之前的一個及其重要的奠基,就是生態奠基,是河姆渡。為中華民族跨入文明史起到了宏大的奠基作用。

河姆渡文化的歷史地位如何?余秋雨認為,河姆渡文化改變了人類的史觀。過去國外有歐洲中心論,中國有黃河中心論,隨著考古的不斷發展,河姆渡等遺址的發現,這些論斷慢慢地被了。河姆渡遺址告訴了世人,古老的文明在東方,中國長江流域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隨后發掘的田螺山遺址,也是這個新的歷史觀的延續,而這正是河姆渡文化的另一個歷史意義,就是把在中國傳統史學觀念中的宮廷中心論,逐漸地轉化成生態中心論。老百姓的生活、吃飯穿衣,這些民生的東西是歷史學家最需要注意的事。隨著歷史觀的變化,河姆渡文化就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余秋雨指出,人類正在面對一種新的史觀――民生史觀。民生史觀關注普通人如何生活,如何建立各種文明,而河姆渡文化則帶來一個重大的啟發。余秋雨說,河姆渡文化發現于1973年,當時還沒有結束,這正是我們的祖先在提醒我們什么是最重要的。余秋雨提醒媒體記者,到今天,考古學家認為河姆渡文化建立了一種新的歷史觀念,這需要傳媒界和文化界引起重視,對稻谷進行挖掘的重要性遠遠高于對一件黃帝衣服的發現。

河姆渡的“生態文化”至關重要

余秋雨在談到河姆渡文化時,強調了“生態文化”的重要性,他說,生態是最大的文化。余姚為什么會出現河姆渡文化,與生態環境有很大關系,這里的生態為人類提供各種生存的條件,并造就了這塊平原一直能欣欣向榮。也許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吃著我們今天喜歡吃的霉干菜蒸肉,還有余姚的楊梅,楊梅節做的就是生態旅游。通過生態文化,再聯系到余姚有一個知行合一的哲學家王陽明,這樣組合起來的旅游品牌,就很有吸引力。因此,在做旅游產品時,首先要把生態文化放在前面,其次跟上歷史文化,而不是過度強調文本文化、歷史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性。

余姚除了河姆渡,還有一個寶貝,那就是楊梅,品嘗楊梅最好的時間也不過在一周左右。同樣,在日本,櫻花的最佳觀賞期也在一周左右,而全世界的很多游客,就是為了趕上櫻花盛開的時候來到日本賞花,而提前半年預訂機票和旅店。余姚的楊梅是否能受到這樣的恩寵呢?余姚的楊梅節可以不可以像日本的櫻花節一樣紅火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如同楊梅一樣,河姆渡文化也要大家運籌帷幄、善于吆喝。中國有句俗話“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的形勢下,再好的東西,不會吆喝,沒有系統的品牌化經營運作,未必能夠婦孺皆知,享譽全球。事實上,很多文化現象的發掘和保護都需要時間,三星堆遺址、赤峰的紅山文化都是很好的例子。“寧波要將河姆渡文化作為極其重要的一個項目進行保護,”余秋雨說,“河姆渡文化關系著整個民族的生存狀態。”

河姆渡人來自何處,又遷移到何處,也是媒體關心的話題。余秋雨認為,各種可能都有。河姆渡文化是中國東南沿海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先民在這里生活了2000年,奇怪的是這里沒有發現他們延續下來的證據。他們為什么會突然消失了呢?好多考古專家認為,河姆渡人從浙西山區遷移而來,問題是浙江西部的人又從哪里來,所以,我們等待著考古發現。但河姆渡人后來去了哪里,有一點可以肯定,余姚這個地方很可能被海水淹沒,那就是稻作文明受到挑戰,河姆渡人只能遷往內地。

余秋雨猜想:“可能是遇到了自然災害。沿海的陸地被海水淹沒后,咸水使水稻無法存活,這對文明是毀滅性的。研究發現,河姆渡遺址地層的堆積表明,河姆渡文化時期至少發生過兩次持久的特大洪水。第一次發生在距今6000年前后,第二次發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第二次洪水不僅淹沒了河姆渡人的家園,而且還在遺址和南部的四明山之間沖刷出一條100余米寬的河道,使原來向北流的姚江改成向東流了。河姆渡的先民賴以為生的水稻連遭淹沒,甚至顆粒無收。他們不得不開始大規模的遷徙。河姆渡文明就這樣被永遠地埋在了深深的地層之下。

“還有一些浪漫的考古學家說河姆渡人遠航去了,我看這也有可能。如果在太平洋某個島嶼上,對島嶼上的人進行DNA測試后,找到了河姆渡人的基因,我們也不要感到很奇怪。”余秋雨說,余姚有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又有王陽明、黃宗羲等眾多古圣先賢,經濟發展超過了文化軟實力。如何打好文化與旅游牌?余秋雨認為,對文化的理解不能太片面,古跡文化和古圣先賢是一種很好的資源,但生態文化也不容忽視。余秋雨舉例說,有一年他去地中海沿岸看了看,發現這里沒有什么文化古跡,只有海水、沙灘、帆船,但游人如織,絡繹不絕。“把過去紙面上的歷史文化當作文化太片面了,生態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姚江談夢:稻穗下可乘涼 谷粒如花生米

“我有一個夢想:我種的雜交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幾個朋友就在稻穗下乘涼。”年屆八旬童心未泯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到以稻作文化聞名于世的浙東名邑余姚,顯得有點激動。在首屆國際河姆渡文化節――名家縱論河姆渡文化論壇上,他信心滿懷地說,“超級稻不僅可以讓全國人民吃飽,而且還能讓全國人民吃好。”

我和袁隆平先生都下榻在龍泉山下姚江南岸的太平洋大酒店,他的行程特別緊,一大早我趁他參加會議之前在他的1706房間做了訪談,并為袁先生拍攝了一組肖像。平時在田間地頭“不修邊幅”的水稻之父今天特地作了打扮,拍肖像的時候腰桿筆挺,精神抖擻,根本不像八旬老人。

袁隆平院士告訴記者,上午他在河姆渡稻作文明與世界糧食安全國際論壇演講后,要馬上飛往長沙接見一位專程來拜會他的非洲總統,商量在那里的水稻雜交問題。在講到河姆渡文化時,他認為河姆渡的先民是農業科技的先驅,他們的發現和嘗試開拓了人類的稻作文明史,也證明了余姚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世界人工栽培水稻的發源地。我們選擇余姚來討論水稻科技的發展和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表示,目前全世界還有15%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希望通過這次論壇能對實現聯合國千年目標找到有效的途徑,并祝愿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能為此作出更大貢獻。

在頭一天的專家縱論河姆渡文化的活動上,袁先生對于中國糧食安全、稻作栽培的考古發現、糧食轉基因問題等方面的現場解答,都顯出一種宏觀而又真誠的科學態度。袁先生說:“前幾天,我用超級稻接待了一位香港企業家,沒想到平時米飯吃得很少的他,竟然連吃了兩大碗,而且吃完后還要求打包。”袁隆平用這個例子,風趣地闡述他的“高產和優質是可以統一”的理論。

目前,袁隆平領導下的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可達800公斤,他正在為到2010年中國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奮斗。袁隆平對實現這一目標很有信心:“我們的超級稻計劃比日本晚了16年,比國際水稻所晚了7年,但現在,我們跑到了世界的最前沿。”袁隆平說,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級雜交稻都是采用常規手段,第三期則運用了分子技術。這好比跳高比賽,越往高處越難,必須在技術路徑上有新的突破。

“我現在年紀大了,但我身體好,一點也不服老。如果身體允許,80歲以后我還會繼續干下去。我的信念是通過科技進步,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吃飯問題。”

“河姆渡稻谷有雜交水稻特性”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大多數探坑中都發現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殼、稻葉、莖桿和木屑、葦編交互混雜的堆積層。甚至連稻谷殼上的隆脈、稃毛都清晰可見。經碳十四測定,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的年代為公元前4780年,距今7000年左右。此外,伴隨稻谷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農具,說明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

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來源,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

有記者把河姆渡的稻谷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聯系在一起,向袁隆平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大膽假設當年出土的稻谷還能存活,您認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是否具備您當年發現的‘野稗’的某種特性,或者說是否有雜交的可能性?”

“我也聽說河姆渡遺址的稻谷挖掘出來時還是黃色的,如果它們還有生命力的話,把它們的基因提取出來,完全可以為稻研究服務。”袁隆平笑了笑說,河姆渡遺址出土了大批骨耜等典型農具,顯示出已有一定的農耕水平,說明種植水稻的歷史還應往前推移。水稻是從普通野生稻馴化而成的,而野生稻只生長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目前考古發現的早期稻谷遺存大多數也是在這一地區。僅新石器時代的稻谷遺存,目前已發現130多處,其中屬于長江流域的有110多處,可見稻作的起源地應是飯稻羹魚的楚越之地。從理論上來說,河姆渡稻谷同樣具備雜交水稻的特性。

河姆渡人的大突破:把野生稻培養成栽培稻

目前,在我國、印度等地,考古學家都發現了幾千年前的水稻。1973年,在河姆渡發現了7000年前的水稻,這在當時是第一次發現;緊接著是在印度,印度人發現了6000多年前的水稻。現在又有新發現,把水稻種植往前推移了,在湖南澧縣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水稻,而最近在湖南道縣發現的水稻,說是有12000年,水稻種植的起源還真沒辦法確定。在河姆渡發現的稻谷層有一米多厚,說明7000年前人類種植水稻就有規模了,至于什么時候開始種植的,我們無從考證。但至少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大規模種植水稻了。河姆渡人的大突破就是把野生稻培養成栽培稻,這是無爭的事實。

河姆渡人的稻作文化是否是稻業種植起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河姆渡的稻作文化證明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發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在這里把野生稻培養成栽培稻,從新石器時代走進農耕時代,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進步。這不僅是河姆渡人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惠農補貼政策還要改進,

應該以產量而不是田畝數來實施補貼”

關于“超級雜交水稻,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對老百姓的口味、營養,有沒有什么大的改進和提高,對我們國家現在的糧食安全問題有沒有什么新的看法和見解”問題時做出如上表述。

袁隆平說,過去有這么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高產就是優質,優質就是高產。這種看法是比較片面的。高產與優質,是矛盾,但不是對立的矛盾。我們通過培育、通過研究,可以把它統一起來。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主要是解決溫飽問題,我們把產量放在第一位。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滿足于吃飽,還要吃好,所以我們也做了調整,要高產也要優質。但有一個原則,必須是在高產條件下的優質。當然,在高產條件下的優質,難度是很大的。

袁隆平舉了一個香港吳先生的例子,他接待過的來自國內外的研究者不少,每次他都會請他們吃吃培育出來的稻谷。有四位來自香港的比較注重身材保養,平時就餐不吃米飯的女士,一餐飯平均每人就吃了四碗。而一位姓吳的男士,則強烈要求打包米飯。說完大家都樂了,從而也明白了畝產量大的稻谷也同樣好吃、高產和優質并不矛盾的道理。

袁隆平指出,糧食安全問題是人人關心的大問題,總的來講,第一要保證18億畝的紅線,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如果突破了這個紅線,糧食安全就有問題。第二,要給農民更多的種糧優惠政策。現在國家已經給了一些惠農政策,力度還不夠,在這方面補貼的方式還要改進。以田畝來補貼種糧的農民,這樣來做就有一定的問題,你種好種壞,反正是按田畝數來補貼,種糧的積極性就不高。

袁隆平認為應該以產量來補貼農民。他說,政府以比較高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然后以平價在市場上銷售,這樣就不會因為糧價引起物價上揚。政府用1000個億來鼓勵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如果以產量來補貼農民,農民的積極性就會提高,也將有利于種糧的發展。產量高,收入也高。他的積極性高了,這樣也會有利于種糧的發展。所以"我認為補貼的方式要改進"。

“爭取90歲時實現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不僅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也是最主要的學術帶頭人,年逾古稀的他思路異常清晰,“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還能幫助第三世界。現在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埃及等國家都種雜交水稻。美國也種了,產量比他們自己的品種還高,現在每年要給中國技術轉讓費,對美國必須講明這個道理,對發展中國家可以優惠!”

篇4

記者于健

本報11月4日訊 教師評職稱,從重科研轉為重教學,今年起,青島市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指揮棒”將改變方向,說課評估的比重增加,論文獲獎不再成為評審依據。教師評職稱今后將不用再花錢花精力。

4日,記者從青島市教育局了解到,本月起,2009年青島市教師職稱評審工作正式啟動。今年,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政策做出調整,論文在職稱評審中所占比重將降低,不再把論文獲獎等作為評審依據,也不再受理申報人員提交的各種論文獲獎證書。對于參評人員提交的發表的論文、著作,也需交由相應專業的專家評委認真審閱、考察,將專家做出的評鑒意見作為評審依據之一。教師職稱評審將注重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表現,說課評估的評價比重將增加。凡申報晉升高、中級教師職稱的人員都需要參加由青島市教育局統一組織的說課評估,說課評估的意見將作為評審的重要依據,引導中小學教師全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

青島市教育局有關人士解釋說,青島市中小學共有在職教師7萬余人,職稱評審歷來都是全市廣大教師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往年,為了鼓勵教師在教學工作之余做點科研工作,獲獎論文一直是評審的一個重要依據。但從實際參評情況來看,論文的獎項太多太濫。而為了能在論文上爭取更多的職稱加分,不少教師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對促進教學沒有什么意義。在中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是一項傳統的技術工作,更應該加強教研,而不是科研。這次調整,主要是倡導教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工作中,放到關心愛護學生身心健康、關注學生成長上,也是給教師減負。

職稱評審“指揮棒”調整方向,班主任的評價比重也要提高。今年,青島市教師職稱評審要加大對班主任工作的傾斜力度,優先推薦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晉升職稱,從而鼓勵教師積極承擔班主任工作任務,積極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

篇5

我19xx年6月武進師范畢業,19xx年8月評為小學高級教師,20xx年7月取得小學教育本科學歷。19xx年至19xx年6月在訪仙中心校工作,19xx年8月至今在開發區中心校工作,一直擔任小學五、六年級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本人曾3次被評為丹陽市優秀教育工作者,20xx年被評為丹陽市骨干教師,20xx年被評為丹陽市學科帶頭人,20xx年被評為丹陽市文明新風家庭。

本人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善于寓教于樂,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文明班級,素質教育先進班級,輔導的學生參加全國及省市各類征文中活動有二十多人次獲獎,本人曾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科技輔導員、丹陽市十佳輔導員,多次被評為輔導區優秀輔導員。

幾年來,本人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講課生動有趣,學生很喜歡我的語文課,語文成績名列前茅。本人也多次在輔導區及市級以上開公開課、講座,得到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在教學之余,我及時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積極撰寫教育教學論文。近幾年來,撰寫論文多篇,3篇在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多篇在省級和市級論文評比中獲一二三等獎。

近幾年來,曾指導過多名語文教師,重點指導了zz已被評為丹陽市教學骨干,并多次在市賽課中獲一二等獎,有多篇論文在省市級獲獎。

篇6

一、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xx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工作上積極投身教改,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馬虎,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好每一份作業,教育好每一個學生,努力去做一個深受學生尊重和信賴的老師。我一直信奉一句名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也護花。”堅信要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就必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師風來引領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熱愛集體、服從分配、團結同事、愛崗敬業,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二、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教學工作認真負責。努力實踐了小學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全部美術課程教學,較好地學習和把握各年級教學重點、特點和難點,除了完成好每周18節工作量的前提下,還積極參與學校布置的各項臨時工作等。

1、認真備課,不但備教材、備教法,而且備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授課的類型,擬定采用的教學方法,并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來”,都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并制作各種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課后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后記,并認真按要求搜集每課的知識要點,歸納成集。

2、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力求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學生都得到提高發展。平時虛心向前輩、老師們學習,多聽老師的課,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也常求其他老師的意見,改進工作。

在努力上好每一節課的同時,積極投入新課改實踐中,能以學生為主,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在教學欣賞課中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不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并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降低學生對繪畫技能的要求,帶領學生到校園中,運用感受、觀察、表現及收集資料、小制作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盡可能嘗試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和美術信息,開拓視野,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

3、從發揮學生創造性能力出置作業練習,并注重對學生作業過程與創新方面的發展性評定。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和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積極參加市、區教研室組織的各類美術業務學習和理論學習活動,認真參加了區教師進修學校舉辦的新課程改革的學習,并且在實際教學中身體力行,通過對教學相關知識進行著重學習,使之更加系統化,使美術專業水準提到了一個新的起跑線。其次,利用業余時間輔導并組織學生廣泛地參加有關比賽活動,挖掘并發展他們的特長。XX年6月,我在第四屆中小學生音樂美術教師基本功比賽中獲美術教師組二等獎。XX年6月,輔導學生參加全市少兒繪畫作品評比活動,所有參賽學生作品都入選,學校獲組織獎。本人分別榮獲輔導二、三等獎。

篇7

一.與時俱進,努力創新

在教學工作計劃中,沒有什么論資排輩,唯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特級教師更應該保持永遠清醒的頭腦、時常新鮮的血液。

任教以來,我堅持不懈地潛心研究教學規律,自覺進行教學改革,從嘗試單項、個別的微觀課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調控教學節奏”為線索的教學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學克服了盲目性、隨意性、局限性,朝著科學化、理論化、整體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經驗總結《談談調節教學節奏》,被省教委有關領導譽為“節奏教學法”,多次在全國或省級交流并被多次節錄發表。而后,進一步發展為“快樂教學、節奏教學、創新教學”的教學理念,發表了多篇論文,交流或獲獎。

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教學手段,使自己的教學理念一直處于領先水平。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在陳培勝老師及化學組全體老師支持與參與下,自拍興趣實驗錄像,用于輔助教學,被化學老前輩陳國欣老師贊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國少數最早使用flash制作課件的人,我曾經建立了三個化學網站,被許多化學搜索引擎收入,一些關于教育類的e網書籍也做了介紹,后因收費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學博客,才幾個月,已逾六千多人瀏覽,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師來信交流。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特級教師更需要保持“學高”、“身正”這一境界,要學知識,要學做人,修身養道。“學習,學習,再學習,終身學習。”這是我的座右銘。

作為一個特級教師,更應該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勤勉踏實,忠于職守,為人師表,無私奉獻,以教育為榮,以學校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從不挑三揀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務也樂于承擔,這兩年,由于二中化學教師不足,領導讓我承擔跨年段超課時的工作,我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履行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職責。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同志誠誠懇懇,對學生循循善誘——這是我的終身追求。

在信息化時代,人人都需要充電,特級教師更應注重本身素養的提高。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我們再也不能滿足于用粉筆來教學了,而要把計算機和網絡當作新的教學工具,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延伸,以滿足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上,從理論到實踐,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發表了《關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為“莆田市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巡回講學團”成員,主講的課題《網絡環境下的中學化學教學改革》,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三.教好書,育好人

人們總是說:“為教育事業做貢獻。”從我個人理解,就是教好書,,育好人。我幾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釋。

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學生涯中,我盡力做到關心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所謂“差生”,總是想方設法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春風化雨暖人心”。雖然我現在不當班主任了,仍然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在培養年輕教師方面,我能與年輕教師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主動幫助年輕教師解決教學難題,很受年輕教師的歡迎。每當年輕教師開設匯報課或觀摩課時,總是來找我當參謀,我也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保留地提出最誠懇的意見,對教案、教具、教法、教態、教學課件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輔導,使年輕教師得到盡快的提高。

曾經被聘請為市化學科骨干教師上課,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師打來電話或通過伊妹兒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學老師,通過網絡留言或發伊妹兒求教,本人均盡最大努力給與幫助。

四、業余興趣,舞文弄墨

篇8

在教學工作中,沒有什么論資排輩,唯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特級教師更應該保持永遠清醒的頭腦、時常新鮮的血液。

任教以來,我堅持不懈地潛心研究教學規律,自覺進行教學改革,從嘗試單項、個別的微觀課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調控教學節奏”為線索的教學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學克服了盲目性、隨意性、局限性,朝著科學化、理論化、整體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經驗總結《談談調節教學節奏》,被省教委有關領導譽為“節奏教學法”,多次在全國或省級交流并被多次節錄發表。而后,進一步發展為“快樂教學、節奏教學、創新教學”的教學理念,發表了多篇論文,交流或獲獎。

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教學手段,使自己的教學理念一直處于領先水平。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在陳培勝老師及化學組全體老師支持與參與下,自拍興趣實驗錄像,用于輔助教學,被化學老前輩陳國欣老師贊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國少數最早使用flash制作課件的人,我曾經建立了三個化學網站,被許多化學搜索引擎收入,一些關于教育類的e網書籍也做了介紹,后因收費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學博客,才幾個月,已逾六千多人瀏覽,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師來信交流。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特級教師更需要保持“學高”、“身正”這一境界,要學知識,要學做人,修身養道。“學習,學習,再學習,終身學習。”這是我的座右銘。

作為一個特級教師,更應該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勤勉踏實,忠于職守,為人師表,無私奉獻,以教育為榮,以學校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從不挑三揀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務也樂于承擔,這兩年,由于二中化學教師不足,領導讓我承擔跨年段超課時的工作,我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履行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職責。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同志誠誠懇懇,對學生循循善誘——這是我的終身追求。

在信息化時代,人人都需要充電,特級教師更應注重本身素養的提高。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我們再也不能滿足于用粉筆來教學了,而要把計算機和網絡當作新的教學工具,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延伸,以滿足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上,從理論到實踐,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發表了《關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為“莆田市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巡回講學團”成員,主講的課題《網絡環境下的中學化學教學改革》,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三.教好書,育好人

人們總是說:“為教育事業做貢獻。”從我個人理解,就是教好書,,育好人。我幾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釋。

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學生涯中,我盡力做到關心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所謂“差生”,總是想方設法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春風化雨暖人心”。雖然我現在不當班主任了,仍然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在培養年輕教師方面,我能與年輕教師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主動幫助年輕教師解決教學難題,很受年輕教師的歡迎。每當年輕教師開設匯報課或觀摩課時,總是來找我當參謀,我也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保留地提出最誠懇的意見,對教案、教具、教法、教態、教學課件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輔導,使年輕教師得到盡快的提高。

曾經被聘請為市化學科骨干教師上課,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師打來電話或通過伊妹兒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學老師,通過網絡留言或發伊妹兒求教,本人均盡最大努力給與幫助。

四、業余興趣,舞文弄墨

篇9

一、全力推行學校治理改革

20xx年8月,我受命于學校治理混亂,教育教學質量低下的大塘中心小學,我上任后,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忻城縣首先推行教師競聘上崗制,激活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硬件、軟件重新整體規劃學校的發展,在實施教師聘任制度時,認真、果斷、不怕得罪人,把教學能力和工作表現都較差的教師重新安排工作,把工作表現好教育教學質量優的教師提拔重用。引起學校用人大地震,勁吹用人唯賢之風,學校教師工作積極性及學校治理水平大幅進步。

在調整學校布局時,科學規劃,撤并教學點80%。優化配置教育資源,舉辦寄宿制學校,全鎮學生寄宿就讀率35%,大大改善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題目,解決了部分留守兒童家長的后顧之憂,通過撤點并校,全鎮小學教師比原來減少23人,為國家節約了辦學經費,顯示出其巨大的經濟效益和辦學效益,在“兩基”攻堅期間,兩次代表基層學校在“兩基”攻堅大會上作典型發言和表態發言,成了各鄉鎮學習的榜樣。

二、大力推行教學教研改革

篇10

為了搞好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我校著重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認真落實國家課程計劃

我校按照省教委頒布的《課程計劃》,開設所要求的全部課程,開足規定教時,教師要按教學大納和教材進行教學,要把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提升到執法的高度來認識,在增強執行教學計劃意識和自覺性的同時,學校嚴格管理,以保證全部課程特別是音、體、美、品、自、勞,課程的落實和質量的提高,將“兩操一活動”納入正常的教學管理軌道。使活動課落到實處,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促使學生主動發展。使活動課實現由隨機無序到規范化的要求。

(二)嚴格過程管理,規范教學環節

教學常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我校以《教學常規量化評估》為準則,重環節、講過程、看實效。教務處把抽查、檢查教師的備課、上課、作業輔導作為中心工作來抓,以確保教學工作的順序進行。課前教師要認真備課,寫出切實可行的教案,學生要認真預習,做到難點分明,聽講有重點,上課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預習或復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課后要留書面作業(音樂、體育除外),學生作業要注意整潔、美觀、正確、規范,堅決杜絕抄襲作業的不良習慣。教師對作業要全收全改,精批細致,做到不錯批、漏批。對作業存在的問題要作好詳細記錄,并及時予以糾正。輔導學生要講方法,重實效。要將課內輔導與課外輔導相結合,集體輔導、個人輔導相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整素質。

(三)抓教研教改、促質量提高

教研教改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成功之路,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我校組織了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學習身邊或外地經驗,并結合我校的校情,學情,積極探索出合適的教法。①注意上好每一堂課;②每學期安排教學活動月;③安排好聽課、評課、教案及作業展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④要求教師寫心得體會或教學論文,教務長匯編成集。教研、教改活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提高了教師教學、教研水平。

兩年來,我校積極開展了教研教改活動,以教研教改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兩年來,我校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雙溪鎮是獨占熬頭的,張金霞校長的兩篇論文獲得國家級科教成果特等獎,多篇論文、范文獲得省級一、二等獎,石秋燕、楊艷珍、毛懷寅、陳細兵等許多老師的論文獲得市區級一、二、三等獎,黃志遠主任的課件、石秋燕老師的優質課、說課也獲得了咸安區競賽一等獎。我們學校被評為“咸安區教學常規管理規范化學校”。

(四)著力教師培訓,優化教師隊伍。

教育需要素質的教師隊伍。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為提高師資質量,我校組織教師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學校做到“五個重視”一是重視培養骨干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抓好學科帶頭人。二是重視培養常規教學積極分子,以點帶面。三是重視發揮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的潛能,搞好傳、幫、帶。四是重視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做到因人制宜,合理任用。五是重視效果,對參加培訓的人員,經考核合格的學校報銷相關費用,否則費用自理。這樣,全體教師能積極參與培訓,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五、積極開展活動,著重培養能力。

開發學生潛力,發展學生特長,開展活動是最好的突破口之一。我們學校十分重視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切實做到有計劃,落實目標和措施;有安排,落實時間和活動進程;有組織,落實指導老師,建立責任制;有場地,落實器材,開放活動場所,確保活動正常化、系列化。結合創新教育活動,積極組織體運會、慶“六。一”、藝術節、小發明、小制作、征文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也陶冶了品質,開拓了視野,鍛煉了能力,增長了才干。

幾多耕耘,幾多收獲。只有辛勤耕耘,才有可喜的收獲。。我相信,通過更高質量的常規教學管理和全體教師員工的勤奮工作,努力拼搏,今后我們學校的教學質量一定會碩果累累,捷報頻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