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5:3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會計文化可以將會計目標和社會責任內化為會計人員的會計精神、職業道德,同時規劃會計行為準則,把會計的管理與控制深入到每一個會計人員的思想深處。會計人員行動的基本指南和規范由這些內在的以會計價值觀為核心的思想觀念和會計行為準則構成。
會計文化在企業生產經營中具有導向、凝聚、激勵、約束等功能。會計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理論和會計實踐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對會計監督的長期效應有著重大影響,也就對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性作用。我們要通過會計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注重培養會計人員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改進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原因
近年來企業會計文化建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的同時,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會計人員造假賬”、“監督部門監管不力”等,這些常見的情況嚴重的影響著會計文化的良性發展,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與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瓊民源”、“鄭百文”等上市公司惡性舞弊案件的曝光,凸顯的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性,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2005年財政部抽查的中央部門及6000多家國企,發現存在虛報多領預算資金,轉移挪用或擠占財政資金,私設賬外賬及小金庫等事實;在國企的審計中,違規資金達400多億元,突出問題之一就是企業損益不實。會計從業人員由于自身的原因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秩序,為經濟的發展留下了隱患。產生如此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環境的影響
會計文化從屬于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是社會職業的一種,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與社會整體道德水平趨于一致,并受其制約與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都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帶來了極大地影響。
2會計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建設不同步
企業的管理者還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的作用,或者已經意識到但是沒有建立起來,在管理活動中,只看重經濟效益而輕社會效益,重權利輕責任,組織氛圍不好等都嚴重影響了會計人的心理和行為。
3中國傳統道德文化觀念根深蒂固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倫理文化,講究小團體,個人倫理重于整體倫理,對長輩的禮、尊,對朋友的義、忠大于對會計整體的忠,官本位,和為貴,重情輕法等現象已影響到會計行業,對優良會計風氣的建設產生很大障礙。
會計文化建設的途徑
1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塑造,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意識
會計人員的塑造是針對市場經濟對會計人員發展的正負影響以及會計人員現實存在狀況而提出的。確立“能力本位”的價值觀念,以全面提高和充分發揮會計人員的能力水平發展人。以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激勵人,要重塑民族精神、集體精神、企業精神、職業精神和主人翁精神,把人的內在激情、主體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把人塑造成為有進取精神的人,以完善人的社會心理。對破壞會計人員形象,違反會計職業道德和法律的情形,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絕不手軟,同時各級管理部門也要加強引導,對維護會計行業形象的人員要能受到表彰,破壞會計行業形象的人員一定受到處罰,從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建立健康向上的會計文化環境。會計部門與企業其他部門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有具有整體意識,相互配合,相互溝通,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整體意識的培養,對于企業的會計文化建設而言,不僅僅是會計部門自己的事情,更是需要整個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參與。具有了整體意識,會計人員就會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維護會計組織以及整個企業的形象,增加工作熱情,提高主觀能動性,而明哲保身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行為將不復存在。
2借鑒外來文化建設開放性的中國會計文化
與經濟不同,各國文化是多樣性的,世界不同文化的相互沖突、碰撞、融合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合理部分,是人類智慧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特別是現代西方文化中的許多內容,由于其建立在較高的生產力水平上,成為現代人類文化中充滿活力的優秀成果。這些優秀成果對中國會計文化已經或正在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中國文化積淀深厚、源遠流長,具有極大地包容性,儒家思想的中庸,也是追求一種平衡,重視自己原有文化的精華,不拒絕外來文化的沖擊,借鑒和吸收國外一切先進成果并不斷深化和創新。以積極的態度博采眾長,要最大限度的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承擔的根本途徑就是反思傳統文化,學習和改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職業文化須對外來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進行批判性繼承。形成多元文化相輔相成的互補結構。
3宣揚社會大環境優良傳統
社會是各種文化交融的大環境,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大環境,應當是誠信、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如果在一個公德缺乏,信譽不高、人人都為一己私利而大獲成功的社會,就算擁有一個優良品質的會計行業,也是不能長久地,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同樣他也可以改變一個行業,我們國家目前整個社會處在一個轉型的路口,各種思想、文化充斥其間,這個時候就更加需要政府的大力推進,出臺相應的政策予以支持,為會計文化建設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例如發揮好輿論的導向和宣傳作用,將會計文化建設納入工作范圍,主動承擔營造優良會計文化氛圍的重任。只有這樣,其他的行業才會避免會產生一些同樣重大的問題,從而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篇2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可以從大量經典著作中看到有關信用文化的軌跡。只有對我國傳統文化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才談得上構建中國特色的會計信用體系。
我國一部很古老的著作《易經》中已經闡述了有關信用的思想,把它作為修身、齊家、治平之理,作為道德規范的組成部分。
《管子》一書認為人性“好利”,統治者應當根據人們這種趨利避害的本性來制定法律,實施賞罰。初步得出了通過法律來統一人們的言行,迫使人們遵守信用的結論。
《老子》一書認為生產的發展、進步不僅沒有給人們帶來幸福,相反卻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社會紛爭四起,許多人產生了無止境的貪欲,人們不講信用。要杜絕這些,主張讓民眾明白“禍莫大于知不足”的道理,采取“無為而治”的辦法,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中去。
對我國乃至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在其《論語》中對信用作出了深刻的倫理道德分析。他認為人應當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禮的道德規范,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地為別人著想,考慮別人的要求,要講信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篤信好學”、“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另一位大思想家墨子認為:人們之間如果不互相尊重對方的所有權,就會互為盜賊,互相攻亂。為了防止這種弊病的發生,他主張“兼相愛,交相利”。只有彼此互相尊重,講信用,彼此才能都得到好處。
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了“有恒產者有恒心”這一著名思想。他同時也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誠”。“誠,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是道德的根本,是天的法則;“思誠”則是人們應該做的事,是人道。這充分體現了孟子的信用觀,“誠”就是“信”。做人的極至是“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大思想家茍子認為人本性是惡的,強調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人性既然是惡的,如果對其要求不加以限制,就會引起社會的混亂,人與人之間就無信用可言,必須采取刑罰的手段并配合禮義教化這種措施來維持社會秩序。
《四書》之一《大學》提出了人們修身最根本的方法,那就是“慎獨”。君子應當時刻進行內心反省,誠心誠意地恪守道德規范。
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對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成為官方的正統哲學,在倫理道德和信用方面提出了“正其誼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這種主張,強調重義輕利。
漢代思想家楊雄認為“人性”善惡混,人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關鍵在于向哪個方向發展自己,后天行為在人性中具有決定作用。人們是否講信用是可以通過一系列措施去實現的。
人與人之間是否講信用,這涉及到人性的改造問題。東漢哲學家王充認為環境與教育對人性的變化有決定性作用,人習惡為惡,習善為善,通過教育可以改造人性。
宋代程朱理學把天理與人欲對立起來,人們之間講信用是天理,人應當重義輕利,不應當重利,反對人欲。這種思想與現代信用關系的建立是矛盾的。現代信用關系強調的是義利并重,在良好的信用氣氛中實現全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宋代思想家陳亮的“王霸并用,義利雙行”的觀點對于構建現代信用體系具有積極意義。信用應當為現實服務,沒有超越于功利的信用。
講信用的社會往往是法制、道德比較健全、社會比較穩定的社會。清代大思想家顧炎武從“經世致用”的觀點出發。
認為改造社會必須改造人心風俗。他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不同的觀點,“亡國”即改朝換代,而“亡天下”則是民族和文化的淪喪。同時他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重要思想,這對中華民族優良文化的發揚光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應當承認講信用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可預見的將來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二、借鑒傳統文化精華。完善我國會計信用體系
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一個企業如果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其后果將是很可怕的。比如一個公司只從經營技術的角度出發,為了增加利潤,只追求所謂合理性和效率的話,這樣的公司會變成什么樣呢?不用說那就會在公司內釀成一種只要能賺錢就行的壞風氣,其結果是在公司內就會出現一些不正當行為,包括企業造假等。如果企業造假這種不正當行為哪怕只有一點兒,但聽之任之,公司的道德風氣將會馬上敗壞下去。而在這樣充滿著墮落氣氛的組織里,正直的會計人員也會失去認真工作的意義。最終,公司的會計誠信無從談起,企業的真正業績也會隨著惡化下去。
企業造假、會計誠信喪失,這些表象后面的深層原因是什么?這正是值得研究解決的問題。我們有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應當說我們并不缺乏規則。從某種意義上講,規則比技術更重要。規則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來選擇的,它是不斷博弈和交易的結果。規則中存在一個規則正義的問題。規則正義又分為規則形式正義和規則實質正義。前者一般是指規則的程序正義,即其執行程序是合理的;后者是指其包含的內容是正義的。在我們現實的會計活動中經常會存在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矛盾,要善于把握規則正義的變化,為我們的改革開放所用。比如我們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經常修訂就是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出現矛盾,為了盡量減少企業造假空間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但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許多人,包括許多干部、領導、企業家們對規則的態度是很隨意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見了紅燈繞道走,各種不按規則辦事的現象比比皆是。對各種財經制度、會計法規的漠視使我們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誰按規則辦事誰吃虧,誰違法亂紀誰獲利,結果是假帳泛濫成災,會計出現了誠信危機。甚至還有不少人去想辦法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規則,社會遵守規則的戒本太高。
會計誠信就是會計講規則,遵守規則,尊重規則,合理運用規則。作為規則的制定者,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數人的利益改變規則,修正規則。對于規則,我們還需要努力學習。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只有當會計誠信的收益明顯大于企業造假的收益,或者說企業造假的成本遠高于會計誠信的成本,會計誠實守信才能成為一種自覺習慣。
現在會計界正在對會計誠信問題進行大討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會計信用問題已經是我們經濟生活甚至政治生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已經阻礙了我們經濟的健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在許多人懷疑重義輕利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講信用的人有時反而吃虧,不講信用的人反而討便宜,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我國傳統文化在20世紀末遭遇了來自市場經濟的嚴峻挑戰,中華五千多年的優良傳統在20世紀的不斷式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的全面發展,2l世紀我們必須在反省自身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和我國的文化傳統,對社會生活中的信用問題,在學術上、在日常生活中、在法制與道德教育等方面,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使將來的中國不僅是強大的經濟中國,也是繁榮昌盛的文化中國,更是講信用,守信用的道德中國。
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信用體系,必須堅持兩個標準:一是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二是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會計信用的要求要比計劃經濟體制下更高,也應當高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會計信用。“欲海橫流方顯信用光輝”,會計信用之所以為信用,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會計個體內在的自覺自律,講究的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為了真正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完善,我國的會計信用體系建設應當以敬信、守信、樂信為基礎,以公正、合理、律己、守紀、為他人著想為基本規范,在義利統一、公私兼顧的基礎上,逐步培養起會計信用責任感與自覺意識,最大限度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信用資源與倫理保障。
篇3
一、會計國際化的涵義探討會計國際化的涵義,首先應考察和明確“國際化”的涵義。參考目前的文獻資料,對“國際化”的理解主要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通過找尋各國差異之所在,,以更好地促進國際交往。
1這是會計國際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繆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個國家的會計職業》中所闡述的觀點。第二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通過一定的途徑尋求出大家認可的一致內容。
2這種觀點也就是國際協調化,其目標是尋求各國的共性,盡量減少國家間的差異,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達到國際間處理有關事務的可比性和同質性。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1982年喬伊和巴維希的研究,此種觀點在目前占有主導地位。第三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實行全球一體化、統一化。
3,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完全消除國家間的差異。這種觀點在目前占有較主導的地位,特別是國際性的有關組織更是支持這種觀點和以此作為目標。從以上三種觀點看出,它們不僅代表國際化的三種觀點,而且還表現出國際化產生的歷史先后順序及內在的邏輯關系,不同的國際化思想有其產生的客觀環境。溝通是基礎,沒有溝通,國家之間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自然產生協調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協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國間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產生了規范與統一的呼聲。
綜合上述觀點,國際化是指由于國際交往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各國在處理有關事務上,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從而達到采用國際規范和統一通行做法的行為。會計領域中的國際化行為,會計界常簡稱會計國際化,它是指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
具體而言,會計國際化具有三個方面的涵義:(1)會計國際化是一個動態概念,是某一個國家由于參予國際經貿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國會計慣例逐步轉化成國際會計慣例的過程,易言之會計國際化其實就是會計慣例國際化,會計國際化的結果則形成國際會計慣例,這也是我國會計理實界經常提到的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的真實涵義;(2)一國的會計國際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一是溝通階段,即通過參予交流各國會計慣例,比較異同,促進對國際會計慣例的學習與了解;二是協調階段,即尋求與國際會計慣例的異同之處,消除不必要的分歧,盡量減少與國際會計處理等方面的差異,以增強會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規范和統一階段,即實行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同的標準化會計,使本國會計融入國際行列;(3)會計國際化體現的是一種要求、目標和活動過程,是各國會計慣例通過溝通、協調的一種結果。
2.會計國際化的內容。會計國際化的內容,從會計專業分類角度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會計政策慣例國際化,亦即在制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過程中,在內容、結構體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趨同國際會計政策慣例,其中核心是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因為會計準則是會計規范的核心,一國的會計準則在結構、體系和規范的內容及方法上是否與國際會計準則慣例趨同,是影響會計國際需求的主要因素;(2)會計管理體制慣例國際化,主要指會計組織管理體制和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兩方面趨同國際會計管理慣例;包括本國會計管理機構設置、企業會計機構和人員的管理模式、民間會計組織設置與運行模式,特別是積極參加國際性會計組織等;(3)會計教育慣例國際化,包括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專業層次的設置、課程體系的編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4)執業會計慣例國際化,包括注冊執業人員的認定、考核方法、機構的審批、民間審計的運作和監管模式等趨同國際慣例;(5)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慣例國際化,即建立與國際慣例相同的會計確認標準、計量記錄方法和報告體系等,促進所供會計信息滿足國際經貿往來和國際資本市場等的需要;(6)積極引進和運用國際上通用的先進會計思想、管理方法和技術方法;(7)促使與各國會計事務處理的協調化、標準化和規范化;(8)積極參加國際會計活動,努力促使其他會計事務處理方法趨同國際慣例。
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狀況
1.我國會計國際化的決定因素。決定我國會計必須走國際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
(1)這是我國市場國際化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向之一就是市場已突破了時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統一大市場。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市場國際化的結果要求會計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參予競爭提供真實、公允、可比,能滿足國際決策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要求我國會計慣例必須趨同國際會計慣例。(2)這是我國實施跨國經營的需要。企業實施跨國經營,必須了解其他國家的有關政策特別是會計政策;其次母公司為了加強各子公司間的經濟聯系和實施國際經營,需要了解公司整體及其子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這都要求我國的會計國際化;此外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等為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3)這是我國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的需要。隨著我國企業在香港、紐約等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發展,我國企業必須按國際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會計信息。
2.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狀況。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早在建國之初吸收前蘇聯的會計模式就初現端倪,并為早期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隨著我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發展到現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國際化已取得了重大進展。首先,通過“三步曲”使在制定會計政策及其規范內容上與國際慣例接軌。1985年頒發了“兩外會計制度”,吸收許多諸如“資產=負債+資本”的會計平衡式,在存貨、應收帳款和固定資產計價中償試運用穩健原則等國際會計慣例;1988年成立會計準則研究組,開始著手研究西方會計準則和制訂我國的會計準則;1992年頒發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國家通用的會計慣例,逐漸把國際會計慣例推廣入我國一般企業。其次,1993年7月正式頒布實施了《企業會計準則》,逐步建立了以會計準則為核心,以分行業會計制度為補充的會計規范體系,此后又逐步頒發了若干具體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1997年5月頒布實施了第一個具體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實現了在會計實踐中普遍以會計準則和以之作為依據制定的行業會計制度來操作會計實務,使我國的會計規范慣例趨同國際會計慣例,會計信息更加規范和可比,基本能滿足我國參予國際經貿和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等的需要。第三,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實施,也加快了我國會計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以前的會計分科是按行業分為工業會計、商業會計等,而現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大學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方式,即專業主干課程分為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高級財務會計等,這不僅與國際會計教育慣例接軌,而且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強適應性,培養會計專業上的“通才”。此外,國外會計專業組織和大學,也不斷進入我國會計教育界,如英國ACCA,將會員資格考試成功的引入我國,在上海財大等院校舉辦英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培訓班等。第四,建立了與國際慣例趨同的注冊會計師體系,頒布了注冊會計師法和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考試逐漸接收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考生,會計師事務及事務所的國際合作也不斷加強。第五,逐步樹立了與國際趨同的會計思想,如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建立企業稅務會計體系,明確會計是旨在向有關利益集團提供可供決策的信息系統,會計是企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計的國際化與國家化是不可協調的矛盾等觀念。
3.我國會計慣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差異。在我國的會計慣例中,與國際會計慣例尚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在:(1)與會計準則相配套的有關法規尚未健全。如尚未頒布《證券法》,而《公司法》、《注冊會計師法》、《會計法》等的會計規定與會計準則尚不協調等;(2)未建立與企業會計體系及其準則相配套、相協調的非盈利組織會計體系和準則,行業會計制度在會計實務中仍起主導操作規范作用等;(3)加入和參予諸如IASC、ICA等權威性國際會計組織及其活動不夠,阻礙我國與國際會計界的交流及其會計國際化的發展;(4)許多會計實務的處理方法與國際慣例存在差別,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壞帳備抵法和所有者權益類目的劃分等都與國際慣例有差別;(5)會計管理體制尚存在差異:一是會計事務的行政管理過強,二是會計人員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轉變等;(6)管理會計、稅務會計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體系和在實務中推廣使用;(7)會計理論發展滯后,研究方法單一,會計教育模式與國際慣例尚有差別等等。
三、加快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借鑒,走出認識誤區。我國會計作為世界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展離不開對國際會計慣例的借鑒。這一方面要拋開傳統的會計階級性思想和姓“資”姓“社”的論爭,只要有利于我國的發展,與我國客觀的經濟、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適應的,就應該大膽借鑒;另一方面要走出認為國際會計慣例就是美國或英國或其他某一國會計慣例和把之等同于國際會計準則的誤區,同時也要走出國際化就是全球統一化、標準化的誤區。
2.處理好會計國際化與國家化的矛盾國際化是一種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然而由于各國環境的差異,會計的全球統一化、標準化也很難實現,因此會計國際化與國家特色并存將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這也正是國際會計協調的主題,只有承認會計的國家化,才能更好的與國際會計相協調,促使本國會計國際化的發展。
3.把握好國際化的方法方式國際化是通過不斷借鑒國際慣例而實現的,因此把握國際會計慣例的借鑒標準和方法方式則是國際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判斷哪些是國際會計慣例,筆者認為應把握兩個標準:(1)該項慣例是否在大多數經濟和會計發達國家通用?即是否具有國際公認性;(2)是否具有有效性,即運用這一慣例是否能提供清晰、明了的會計信息,同時化費較小的成本。在借鑒的方法方式上,一要通過立法確認,即對那些于我有用的國際慣例,應把之納入法律規定,以加快推廣實施;二是加大民間會計交往力度,加快我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溝通、協調和統一。
篇4
一、會計電算化信息處理的特點
會計電算化信息處理是指應用計算機技術對會計數據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電算化會計信息處理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一)以計算機為工具,數據處理速度快,精度高會計電算化是以計算機代替手工會計下用人工來記錄和處理數據,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和精度。
(二)數據處理微機化,內部控制程序化會計電算化雖然以計算機為工具,但其整個信息處理過程需要程序、軟件、內部控制等復雜的關系來完成。由于數據處理微機化和系統內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統控制復雜化。
(三)數據處理自動化,賬務處理一體化會計電算化信息處理過程分為輸入、處理和輸出三個環節:即將分散的會計數據統一收集后集中輸入計算機;計算機對輸入數據自動進行過賬、轉賬和報表處理;以報表形式打印輸出,整個賬務處理過程呈現一體化趨勢。
(四)信息處理規范化,會計存儲磁性化會計電算化要求建立規范化的會計基礎工作,它對數據的處理也按程序規范化進行。在電算化系統中,各種會計數據以文件的形式組織,儲存在存儲器中,磁性介質成為保存會計信息和會計檔案的主要載體。
二、會計電算化與手工會計的區別
會計電算化信息處理的特點,決定了它與手工會計必然存在明顯的區別,其區別除體現在上述各項特點外,還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系統的設計方法不同手工會計系統簡單,只有會計人員即可完成;一般根據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行業特點,針對本企業工作的需要來設計。會計電算化系統復雜,由會計人員、程序人員和系統分析人員合作完成;系統設計除要遵循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外,還必須遵循特定的電算化制度。
[:請記住我站域名/] (二)賬戶設置和賬簿登記方法不同手工會計下按會計要素類別設置賬戶,并據以設置和登記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的做法,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分別登記,容易出現單方面記賬。會計電算化則預先設定好總分類賬、明細分類賬、供應商和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并能實現相關聯的信息同時記賬,自動進行登記,最后以報表和賬套的形式打印輸出。
(三)賬簿記錄錯誤更正方法不同會計電算化系統內存在邏輯性校驗程序,只要原始數據輸入正確,不會發生記賬憑證和賬簿記錄差錯。因手工會計對于賬簿記錄因合法性而出現的錯誤,也只是采用類似于紅字沖正法以輸入“更正憑證”予以糾正。
(四)對賬、結賬及期末賬項調整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手工會計下,為了保證賬證、賬賬實相符,在結賬前往往需進行一系列對賬工作。會計電算化信息處理則因存在邏輯性校驗程序,不會出現賬證、賬賬不符情況。
三、會計電算化對會計工作的影響
(一)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和會計工作的效率,降低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會計電算化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和精度;使得數據處理自動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可靠性和相關性。同時,計算機的使用,使廣大會計人員從繁重的會計核算和數據轉抄中解放出來,其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二)促進會計工作職能的轉變,引起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變化和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會計電算化下會計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會計人員勞動強度的降低,使會計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促進會計工作職能發生轉變,從而,引起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變化和素質的提高。會計專業人員不但要精通本專業,還要熟悉計算機基本知識,不斷學習和掌握日新月異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術,以不斷滿足會計電算化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發展成復合型人才。
(三)改變了會計信息處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會計電算化數據處理的代碼化、程序化和自動化,是對手工會計信息處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質變革,這一變革改變了手工會計下成本計算、編制報表等只能在月末進行的做法和限制。電算化下只要發出指令,計算機可隨時根據機內數據完成上述工作。
四、會計電算化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會計電算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和發展。未來,會計電算化將出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以網絡技術為平臺,會計電算化得到發展和普及電算化信息處理從形式上看是信息處理手段的變化,實質上是生產方式的轉變,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會計信息處理網絡也必將普及。
(二)會計信息處理專業化、智能化由于會計信息處理專業性較強,需要專門的會計人才,因此為小企業及個體經營者會逐漸尋求委托記賬的機構。此外,隨著網絡電子技術的發展,信息處理也會朝著智能化發展。
(三)會計電算化是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統一會計電算化信息處理的代碼化、數據共享和自動化,為兩個子系統的結合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目前用友、金蝶等會計軟件不但包括財務軟件的全部模塊而且有關企業的預測、決策、規劃和分析,企業經濟活動與效益的評估,內部責任會計和業績評價等模塊都已經成熟。因此,從發展的眼光看,電算化會計將是傳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完美統一。
篇5
關鍵詞:會計;國際化
近年來,會計國際化在我國倍受關注,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后各方面都與世界慣例接軌之際,會計作為企業間貿易交往的媒介——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自然也要盡快地與國際慣例接軌,逐步融入到國際會計中去。
經過十幾年的引進和吸收,中國會計界對有關會計國際化方面的理論和實務已有比較成熟的理解和認識。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已取得積極進展,開始了一定層面的對話,但由于中國特定的社會經濟特征,中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過程仍很漫長。
一、會計國際化——必然趨勢
1.會計國際化的含義
經過近幾年的探討,目前,人們認為會計國際化是指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管理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即采用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本國的經濟業務。
中國會計國際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會計準則國際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會計準則的過程中,充分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體現國際會計慣例,使會計準則指導下的會計信息在世界范圍內可比和有效;二是會計實務國際化,即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應采用國際上先進的會計處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在這兩方面中,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處于核心地位,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程度體現著一國會計發展的國際化程度。
2.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
(1)會計國際化是跨國公司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競爭的加劇、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加快以及市場的變化無常,使得跨國公司作為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得到了迅速發展。跨國公司通過在國外設立子公司并享有其控制權和經營決策權而達到節約成本、降低稅負和風險、優勢互補、增加利潤、保持市場份額等目標。母公司為了加強對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統一可比的會計信息,并編制合并報表;東道國以及居住國政府處于財政、稅收等方面的考慮和對跨國公司的監管,也要了解跨國公司整體的經營績效、財務狀況及子公司的經營成果;另外,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這就需要消除各國之間會計的差異,按照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跨國公司的經濟業務。
(2)會計國際化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幾十年以來,各國雙邊、多邊貿易活動日益增多,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企業從事對外貿易,必然通過客戶提供的財務報告來分析評價客戶的資產實力、資信狀況和風險狀況。會計信息已成為各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市場交易質量的高低,并影響全球范圍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作為商業語言的會計應按照國際慣例,提供可比和有效的會計信息,以提高國際貿易的高效率。
(3)會計國際化是國際資本流動的必然要求。目前,跨國上市和發行債券等國際性籌資活動日益增多,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程度正在不斷提高。在國際資本流動的過程中,不僅資本的供需雙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財務狀況,滿足各自需求,而且國際證券監管機構為實施有效監管,也要按照國際標準,嚴格審核跨國籌資公司的財務報告。這就要求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公司按照國際通行的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而無須對原有財務報告進行重編或調整。這樣,對于減少跨過發行證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提高證券市場效率以及跨國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二、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傾向
1.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認可程度
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是由主要發達國家的會計職業團體于1973年發起并創立的,30年以來,他一直致力于能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接受和遵守的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協調。盡管IASC是非官方組織,其成員也大多為民間會計團體,不具備強制實施其準則的權利,但由于其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國際會計準則質量的不斷提高,國際會計準則在全世界的認可和實施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6年IASC對67個國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有56個國家將國際會計準則作為本國的會計準則或以國際會計準則為基礎來制定本國的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得到了世界大多數證券交易所的承認。截至2001年底,有90多家跨國公司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1999年,IASC完成了“核心準則”的制定工作,2000年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的技術委員會完成對核心準則的審核,并向其成員推薦,這樣,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只要遵循本國的會計要求和IASC核心準則,或者其本國的會計準則已經符合國際會計核心準則,這家公司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接受國際會計核心準則的證券交易所上市,而無須重編或調整其財務報表。IASC正逐漸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其規模也正日益擴大。
2.中國會計準則的傾向
中國會計準則在中國的實踐首先體現在1985年的外商投資企業會計制度。1992年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實現了我國會計模式由計劃經濟會計模式向市場經濟會計模式的轉換,是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一個里程碑。在隨后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始終注意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盡量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充分協調。目前,采用中國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企業,在境內發行B股和到香港發行H股,按國際會計標準所要做的調整已經較少。
盡管中國會計準則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在與國際會計準則協調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但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的產生有些是由中國特定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環境所決定的,也有一些是由于國際會計準則本身存在的技術性問題所造成的。因此,我們既要重視中國會計的國際化,又要重視其本身所具有的中國特色。
三、中國會計國際化發展的建議
1.增進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水平
首先,要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會計原則框架。國際會計準則有一個概念框架作為參照,以此來制定具體的會計準則,但中國還沒有這樣一個概念框架,只就中外會計準則的差異分項處理,這就無法有邏輯地發展一套在原則上連貫一致的具體會計準則。其次,加快制定新的具體會計準則,繼續修改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別的準則。當前,中國尚未對許多會計問題具體準則,如企業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稅、資產減值等,要加強這方面具體準則的制定工作;同時,在商品銷售和提供勞務收入的計算、債務準備的計量、利潤分配方案等方面的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還存在差異,應及時修改,使之與國際會計準則盡量保持一致。
2.正確處理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的關系
會計制度側重于如何記賬,會計準則是就某個會計要素或經濟事項的不同情況,規定如何合理核算并反映在財務報表中。從長期看,會計制度是一定時期的過渡辦法,在我國現階段,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將并存,二者不能相互代替,缺一不可,必須做好兩者的相互協調與配合。
3.加快培育國際會計人才
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人員培訓制度,在會計人員的培養上,既要通過增加國際會計準則、外語、網絡技術等新的教學內容和完善會計專業技術考試制度來造就復合型的國際會計人才,又要重視會計現職人員的后續教育,使目前的會計人員能夠及時更新知識觀念,全面了解國際會計慣例,提高業務素質。另外,要努力提高國內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其獨立、客觀、公正職業的自覺性,使其盡快向國際水平靠攏
篇6
境外學者分別運用審計意見類型(FrancisandKrishnan,1999;ReynoldsandFran-cis,2001)、法律訴訟和行業檢查(S.tPierreandAnder-son,1984;ColbertandMurray,1998)、會計違規行為(DeFondandJiambalvo,1991;ColbertandO’Keefe,1995)、盈余管理(Beckeretal.,1998;Choietal.,2010)、盈余質量(TeohandWong,1993)和IPO折價(Balversetal.,1988;FirthandSmith,1992)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均證實了大規模事務所相對小規模事務所提供了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FrancisandMichae(l2009)甚至發現“四大”事務所中規模較大的業務分所相對其他業務所也提供了更高質量的審計服務。然而,也有學者在控制事務所自選擇問題后,發現大規模事務所相對小規模事務所并沒有收取額外的溢價,進而推測大規模事務所可能并未提供較高質量的審計。Chaney等(2004),Lawrence等(2011)通過配對樣本控制事務所自選擇問題后,發現大規模事務所并未提供更高質量的審計。國內的相關研究更未能得出一致的結論。蔡春等(2005)以2002年滬市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發現非前“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公司的可操縱應計利潤顯著高于前“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公司的可操縱應計利潤;吳水澎和李奇鳳(2006)以我國2003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在抑制操縱性應計上,國際“四大”的審計質量高于國內“十大”,而后者的審計質量要高于國內非“十大”;李仙和聶麗潔(2006)以我國2000—2003年進行IPO的公司為樣本發現,我國市場上經“十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低于非“十大”審計的公司。而原紅旗和李海建(2003)以2001年滬市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發現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沒有對審計意見產生影響;劉峰和周福源(2007)以2002—2003年我國A股公司為樣本,發現從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出具的概率、可控應計的數量和會計盈余的持續性三個角度來看,國際“四大”與非國際“四大”的審計質量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甚至從會計盈余的穩健性角度來看,強烈的證據表明國際“四大”甚至比非國際“四大”更不穩健;王良成和韓洪靈(2009)發現大所具有“相機決策”的理性經濟人行為,對不同盈余管理的公司采取不同的審計質量,大所的審計質量并不是一貫的高;郭照蕊(2011)發現國際“四大”與非國際“四大”在審計質量上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某些年度國際“四大”甚至比非國際“四大”更差。從上述經驗研究的結論來看,無論是聲譽假說還是保險假說,均不能保證大規模事務所必然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這可能與我國目前的法律環境有關(陳元藝、邵景奎,2014)。從目前針對會計師事務所訴訟案件的數量和結果來看,盡管針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訴訟案件不斷增多,但事務所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判決仍然非常罕見。在這種法律環境下,會計師事務所沒有動機去維護自身的聲譽,更無須擔心承擔民事賠償的法律后果。因此,單純擴大事務所規模并不能滿足資本市場對高質量審計服務的需求。
二、事務所規模與市場競爭能力
事務所規模是否能夠提升事務所的市場競爭能力?根據波特的競爭戰略,差異化和低成本是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優勢的兩種戰略手段。隨著國內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四大”事務所在國內市場的直接競爭、人員流動和經驗傳播,國內事務所和國際“四大”所在產品差異化方面的區別越來越小,國際“四大”事務所已經沒有太多的競爭優勢。然而,在低成本方面,盡管瑞華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在規模上超越了安永華明和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但在成本優勢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具體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盡管在業務總收入方面,瑞華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成功超越了安永華明和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但是從人均和師均收入指標來看,瑞華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不僅與排名第一、二位的普華永道中天和德勤華永有較大差距,與排名在其后的安永華明和畢馬威華振也存在明顯差距,這充分表明瑞華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在低成本競爭戰略方面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上述簡單的人均和師均收入比得出的結論可能說服力不強,因此,有學者基于經營效率視角,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對事務所的投入產出進行更加嚴謹的研究。從現有文獻來看,目前國內事務所與國際“四大”事務所之間的確存在較大的差距。許漢友等(2008)發現大部分國內所的運營效率與國際“四大”所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劉明輝、王揚(2012)發現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運營效率明顯高于國內事務所;張梅(2014)運用DEA方法測算會計師事務所的運營效率后也發現國際“四大”的運營效率是最高的。因此,在我國國內事務所的規模已經超過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背景下,國內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效率仍然有待提升,單純擴大事務所規模并不能保證事務所市場競爭能力的同步提升。從經營效率的基本概念來看,經營效率是由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決定的,而單純擴大事務所規模只是提高了事務所投入要素的數量,未能改變事務所投入要素的質量,特別是通過簡單的合并方式實現的規模擴張,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整合,對于經營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大,因此,單純擴大事務所規模無法保證事務所經營效率的提升。要想提升經營效率,只能是在增強事務所投入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提升事務所產出的數量和質量。要想實現該目標,只能從做強戰略入手。
三、事務所做強戰略的思考
目前我國事務所做大做強戰略似乎只是突出了做大規模,忽略了做強戰略的實施。根據前述分析,單純做大事務所規模,無法保證事務所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也無法保證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市場競爭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做大事務所規模的同時,如何真正做強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是下一步做大做強戰略需要思考的問題。根據“強”的定義,“強”是一個相比較而產生的概念,因此,要想實施事務所做強戰略,必須找出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與國際“四大”事務所的差距,細化“強事務所”的標準。從事務所作為肩負社會公眾利益和企業利益雙重責任目標的主體來看,事務所強的標準可以細化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審計服務的質量要強,這是由會計師事務所肩負的社會公共利益目標所決定的。審計的作用在于緩解現代企業中委托方和受托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對受托方出具的財務報告進行鑒證,增強委托方對財務報告的信任程度,進而提高委托方決策的準確度。如果審計質量存在問題,委托方根據已審計財務報告作出的財務決策有可能是錯誤的,最終會導致社會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任程度降低,行業賴以存在的基礎將不復存在。因此,以審計質量為導向,是保證事務所正確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二,事務所內部治理水平要強,這是提升事務所審計質量和經營效率的雙重目標所決定的。早在2006年,中注協就成立了事務所內部治理委員會,希望能夠提升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治理水平。歐盟也要求自2008年起,對公共利益主體進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必須披露透明度報告,主要包括法律和所有權結構、治理結構、內部質量控制、質量復核、培訓和獨立性以及合伙人報酬等方面的內容。相關的研究(Deumes等,2012)也發現,披露的內部治理水平越高的會計師事務所,其審計質量也越高,充分表明事務所內部治理對提供高質量審計的保證作用。同時,內部治理水平的提升能夠理順商業利益和審計質量之間的關系(黃友,2007),弱化事務所內部的利益沖突,增強項目組內部員工的團隊意識,進而提升事務所的經營效率。因此,內部治理水平的不斷提升是做強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重要制度保證。第三,事務所經營效率要強,這是事務所作為企業本身的利潤最大化目標所決定的。經營效率是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反映了事務所對資源的運用能力。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效率與國際“四大”事務所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為了盡快縮小差距,可以考慮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提高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水平(陳祖華、唐鑫,2014)。注冊會計師作為審計過程的執行者,其執業水平是經營效率的決定因素,通過行業準入門檻的提升、資格考試的改革、后續教育培訓、行業經驗交流等各種方式不斷提升我國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水平,可以大幅度提升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效率。其次,不斷優化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務流程。從現有數據比較來看,“四大”事務所審計同樣項目所需的人員和時間只是國內事務所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見二者效率的差異。巨大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國際“四大”事務所內部高效率的審計業務流程。國際“四大”事務所通過不斷優化審計業務流程,使得項目組內部人員分工合理、信息傳遞流暢、問題反饋高效,進而提升了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效率。第四,會計師事務所品牌聲譽要強,這是保證事務所提升審計質量和市場競爭能力決定的。品牌聲譽是事務所長期市場競爭中積累下來的無形資產,為了持續提升事務所的品牌聲譽,事務所有動力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同時,品牌聲譽有助于事務所在市場競爭中獲取客戶的青睞,保持客戶關系。
四、針對事務所做大做強戰略的建議
篇7
(一)內部控制實施的缺乏當企業進行會計電算化的時候,如果不加強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不加強內部控制,會導致企業會計電算化難以有效實施。對信息的控制也缺乏一定的真實性和邏輯性。特別是在總表平衡方面,明細賬核對方面,也同樣缺乏了很多的檢查記錄,很難保證企業的會計電算化的真實性,最終影響了企業的會計工作,企業會計電算化出現風險。
(二)人才能力不強在企業進行會計電算化的時候,由于實施過程出現問題,很多企業進行會計電算化的人員技術能力不強,沒有專業管理模式。很多企業在進行會計電算化的時候,都采用以往的傳統的會計人員,或者只用維護計算機系統的網絡人員,他們的操作不專業,導致會計質量出現問題,最終影響了會計核算,影響最終的核算目標。
(三)會計電算化的執行能力不強在進行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中,很多企業表面上制定了會計核算的制度,但是在內部也核算過程中,很多核算的過程都沒有嚴格按照制度執行,造成企業會計電算化在核算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缺位,最終企業的電算化功能不能有效的實施,進行會計電算化的優勢更難出現。
(四)法律制度不完善企業在進行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中,其法律規章制度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企業進行會計電算化的時候,與以往傳統的手工核算方式不同缺乏異性的規范性系統,企業管理水平和管理經驗比較低。可以說,企業的會計電算化需要相關的法律制度保證會計信息的安全性。雖然頒布了一些與會計電算化相關的法律文件,但是由于執行力度不夠,很多會計人員沒有掌握具體的法律內容,在操作中存在嚴重不足問題,影響會計電算化的有效實施。
(五)領導不重視很多企業將會計電算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內容,但是在具體實施的時候企業領導并沒有重視會計電算化的內容,認為會計電算化只是在只能方面發生改變,他們并沒有深刻了解會計電算化的作用,也不了解會計電算化的意義,同時也沒有注意到會計電算化對財務管理的作用,最終影響會計電算化的實施。另外,在我國市場經濟下,很多小企業的領導他們掌握足夠的話語權,如果會計電算化沒有得到領導的足夠重視,那么其作用也很難反映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中小企業的領導,由于會計觀念的落后,很多內容都只停留在企業經營等方面,不能有效的整合會計資源,影響會計會計點算化的正常實施,如果得不到加強,將導致會計電算化風險的出現。
(六)管理控制不強會計電話在管理過程中,管理控制也會存在風險,由于企業的實施會計電算化,企業的環境發生變化,會計電算化雖然數據處理的效率比較高,一個安全的網絡環境,對會計電算化的管理控制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達不到新的要求,就會導致安全管理出現問題,導致軟件在運行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安全隱患,信息系統和網絡系統也會面臨更多的安全問題,如果安全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企業的管理和數據安全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一旦被病毒攻擊,將會影響企業整個財務系統的有效運行。
(七)缺乏統一的數據接口為了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的保密性,會計電算化軟件開發公司不會提供數據接口,所以不同會計電算化軟件的數據很難有效的聯合起來,企業的資源共享方面也無法滿足一定要求,也同樣的降低了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影響最終的實施,降低了財務軟件應有的作用。
二、避免企業會計電算化風險的策略
(一)提升企業對會計電算化的認識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計算機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階段,尤其是會計方面,會計電算化的發展,對原有的會計業務處理流程、內部控制方式及組織結構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會計上掀起了新一輪的革命,對于節省工作時間,減少工作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都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亟需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尤其是企業,更要深刻認識到采用先進的會計電算化手段可以實現企業的財務業務一體化管理,通過增強企業的會計電算化意識,促使企業調整原有的工作體系,采用先進的管理制度及電算制度,從而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發展壯大企業。這不僅僅是用最基本的電算來替代手工會計核算,更重要的是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現代化管理意識,要把企業會計電算化向更深層次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用會計電算化來調整傳統的核算方法,取代手工核算,而是建立一項長期的制度,用制度去規范賬務處理流程,用制度去建立整個企業的會計流程,同時做好長期、近期發展規劃和計劃,最主要的是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在實踐中認真組織,將會計電算化貫穿于企業的工作中。
(二)加強安全控制網絡有其便捷性的特點,但是還有一個方面一定要引起重視,那就是網絡的安全性,尤其是一個企業的會計方面,因為會計信息連續、系統、全面、綜合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業務,因此這是企業的機密,是需要保密的。需要我們在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中,要建立建全起嚴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規則,確保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這就要求企業在會計電算化的過程中,建立操作的安全級別,嚴格遵守網絡安全性的規章制度,采取必要的內部、外部安全防范措施,在技術上對整個系統的各個層次進行安全的操作,確保系統穩定,加強對系統的安全控制,如數據存貯、數據操作、數據傳輸、數據運用、查詢、分析等都要加強有力的數據安全保護,降低來自系統內外的各種干擾和破壞,警惕網絡黑客的攻擊,最終實現企業會計電算化的安全。
(三)加強人員能力的提升會計電算化是一項長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局限于幾個人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因此企業在實現會計電算化實施過程中,最主要的重視人才培養,加強人員能力的提升。一個好的會計人員是決定企業電算化是否成功的基礎。會計電算化工作需要專業的會計知識、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巧以及具有網絡安全防范意識、信息、管理知識等,這就需要企業強化管理,規范業務流程,科學確定培訓內容,組織相關人員學習和提高會計電算化知識,掌握計算機先進技術,以促進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向既博又專的方向發展,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從而盡快建立起高效的會計信息系統。
(四)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會計電算化和其他企業程序一樣,需要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制約,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電算化模式下的規章制度,才能減少錯誤的發生,從源頭上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和可靠。這就一方面需要政府進行統一的政策法規建設,統一和規范會計電算化的規格和標準,如《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等,同時完善與之相關的監管條例,加強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另一方面為確保財務數據和財務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還需要企業制定適合本單位經營管理需要的各項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如計算機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的管理、授權控制、數據管理制度、財務人員的內部牽制制度、防錯糾錯措施、反記賬與反結賬、檔案管理制度等,加強法規制度的約束力,同時定期對各項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并有相應獎懲措施,以確保各項制度的落實。(五)加強信息管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會計電算化是必然趨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更新管理理念、增加單位效益,雖然網絡存有一定的風險,但是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完善內部控制,增強安全意識,加強信息管理,就會建立起快捷有效的會計信息系統。企業在會計電算化過程中,要注重信息的管理和安全,如會計信息、操作日志、業務數據、使用登記、明細管理、賬套數據庫、操作記錄、數據備份等,這些信息都要明確管理,確保安全,完善對員工的管理,嚴格實行會計人員的崗位設置和權限設置,加大監管力度,確保數據的安全管理與系統的入侵防范。
三、企業會計電算化的未來發展前景
(一)在中小企業逐步實施從目前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的形式看,會計電算化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是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都在不斷深入,因此會計電算化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首先會計電算化將會在中小企業中得到進一步推廣,很對大型企業已經實現了會計電算化,雖然小企業中還沒有推廣,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市場競爭會日益激烈,中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在競爭中如果想保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將會計核算做的更具體更穩定,借助會計電算化信息準確反映相關信息,才能做出正確的發真決策。
(二)逐步實現管理一體化會計電算化在以后的發展中,會逐步實現管理一體化,從單獨的計算機的角度出發,總結會計電算化的主要功能,最終將其實施到各個部分,加強了各個部門的集中式管理,因會計電算化在企業中的實施,可以實現企業管理的一體化,最終達到管理系統數據部分能夠共享。
(三)可以實現會計決策實現網絡化發展利用會計電算化的信息,加強對信息的處理,得出正確的財務信息,合理的反映出企業在以后發展中的決策,最終幫助企業指出正確的而發展方向。特別是開發出會計決策系統以后,開放式的數據分析能力,以交換作為數據核心的重點,將會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另外,會計決策系統的出現,管理人員可以不用到企業實體考察,從會計信息方面出發,借助會計結算系統,實現最終對企業的網絡化管理。
四、結束語
篇8
所謂的建筑設計模塊化就是對我們要進行設計的建筑物進行詳細的分析,通過以往相同地形地貌、相同的設計用途、相同的建筑理念進行歸納總結。對再建造同等條件建筑物的時候可以實行“拿來主義”,即借用以前的經驗和設計,這樣可以有效地形成結構體系、建筑形態、整體空間的功能。所謂的模塊也是對一個整體進行詳細的分解工作,將所要設計的每一個功能形成一個模塊,并將這些模塊進行具體使用功能的細化處理,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對這些模塊進行使用和拼接,用模塊重新可以組成一個建筑的整體。在進行模塊化的時候不僅僅要參考原有的建筑設計跟重要的是做到以下方面。如果能夠進行建筑設計的模式化那么在節約土地資源方面將會有一個突出的貢獻。但是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建筑也不能保證其使用的功能性完全相同。所以應該在拿來的同時進行仔細的設計,將模式化和具體化相互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通過這種建筑設計的模塊化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工程的整體進度。
2建筑設計的模塊化的研究背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明顯上升,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問題也逐漸的顯露出來。人口數量的逐年增加、土地資源的大量使用和物質生活資源的無節制開發導致了我國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化,量變的發展模式使得我們生存和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平衡正被我們逐漸打破,我們不得不去尋找新的發展模式。現階段由于我們對于土地資源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的破壞使得土地資源大量減少,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必須進行建筑設計的模式化,來對空間、結構、能耗進行統一的規劃,使得建筑設計有一個統一的模式,這樣在進行建筑的時候就能夠很好的對土地資源進行有效地利用,也可以很好的優化室內的設計。在我們長期的建筑發展研究中發現,要實現建筑設計的模式化并不是非常容易,不僅僅要進行大量的資料研究,更加重要的還與政治、經濟、技術、地理、氣候材料、預算等種種因素有關。
3建筑設計的模塊化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1)研究目的。當今我國的發展政策是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要解決我們與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在建筑行業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就是建筑同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之下模塊化設計被推上了建筑發展的歷史舞臺,它不僅僅能夠解決結構體系、建筑形態、整體空間之間的問題,還符合當今社會人們的心理審美觀念和生理需求。
(2)研究的意義。建筑設計模塊化是一項具有現實意義的建筑技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可以有效地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矛盾,也可以節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的作用。①空間靈活性高。在我們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可以進行“拿來”,即根據這一區域其余的建筑設計進行有效利用,這樣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復且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通過這種“拿來”可以對空間進行固定,確定設計空間內柱距、設備條件、層高等設計因素,對于不同的空間設計可以進行不同的模塊化設計,因此也具有多樣性。②節省空間。建筑設計的模塊化可以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天氣氣候進行有效地利用,借助原有的模塊設計進行具體的細部設計工作,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多余空間結構的浪費。③簡化施工。在進行建筑設計模塊化施工的時候,由于有先前經驗和設計進行參考,并且由于模塊化設計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在進行施工的時候可以對整體空間內的模塊進行細化工作。小到螺絲釘大到此模塊內的住房,層高等都可以進行施工的簡化,這樣可以有效地節約時間,降低造價成本。④有利于擴建和增長。建筑模塊化設計最適合是對工程進行分期建設,這樣可以有效地進行資金的籌集并實現逐步投入,使階段內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4影響建筑設計模塊化的因素
(1)功能因素。我們所有的建筑的出發點都是以實用為基礎的所以我們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也要遵循三個要素即堅固、實用和美觀。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考量所要設計的建筑物的用途,如果是居民住宅則需要具備家居功能,如果是商業用途則要考慮的是整體的營業需求或者辦公需求。如果是醫院則應該考慮其生活和商業的雙重需求性。
(2)結構因素。建筑結構也是影響模塊設計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時候不僅僅要通過模塊化進行有效地參考以此來進行局部的優化,而且應該就所要建造的建筑的用途進行改進工作,不能夠一味的照搬照用。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充分劃分空間,表明通道、空間隔斷等。在模塊化設計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各模塊之間的連接性,這對于一棟建筑的好壞將會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
(3)環境的影響。建筑的環境是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克服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在設計的時候不僅僅需要進行參考,同類建筑還需要對周圍的環境進行仔細的考察、測量,所謂的考察不僅僅是對地形地貌的考察,還是對周圍的居住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有效地考察,在進行外部設計的時候要與周圍的環境相互統一,不能隨性而為。
5模塊建筑化設計遵循的原則
(1)空間集約原則主要是對土地資源和空間的節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不能追求量大,而是應該追求實用、美觀、其次是要提高整體空間的利用率,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充分的利用,實現區域內的功能完善。最后是對于環境質量的改善,要進行園林化設計實現綠色生活和營業。
(2)功能靈活性原則就是對模塊內的功能進行具體的優化工作。讓居住人員或者商業用途更加合理實用。
(3)結構合理原則表現在結構設計的功效合理、經濟合理、雅觀合理。只有做到這三個合理才能夠說是做到了結構合理。
篇9
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總體發展趨勢經歷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會計核算電算化;財會管理或企業管理的網絡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
1.1完全電算化完全電算化不僅是指手工會計的完全解放,還應是會計電算化與審計電算化的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實現會計管理信息化。電算化會計系統查詢功能的強弱、數據庫的標準化與開放性、是否保留處理過程和審計痕跡以及預留審計測試通道等對電算化審計系統的設計和實施影響很大。只有電算化會計和電算化審計達到相互交融,才能真正實現會計信息系統的完全電算化。
1.2完全網絡化財務和企業管理計算機化是會計電算化最有意義的戰略決戰階段,建立并實際運行以管理為重心的、網絡化的、完整的會計或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將顯著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會計電算化長期的、隱含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大量地迸發出來,在這個階段將實現財會和企業管理現代化。此時會計電算化已融入到整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洪流之中,可稱其為會計及企業管理信息化、計算機化,同時這個階段的系統也必然是網絡化的。
1.3完全智能化會計電算化的高級發展階段是建立并實際運行會計或企業決策支持系統,這個階段是以管理為重心的會計信息系統或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自然進化或更高級的發展階段,像國外那樣用它來輔助解決那些數據不規范、變化因素多、具有不確定性的高級會計或企業管理決策問題。
2電算會計要體現的成本管理理念
系統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強調成本預算(標準成本的確定)、成本控制與分析、責任成本管理等。系統成本管理涉及產品成本核算、成本中心會計、訂單和項目會計、獲利能力分析、利潤中心會計以及輔助管理決策的執行信息系統。成本中心會計包括標準成本的確定、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差異對比、成本報告與分析。訂單和項目會計用于歸集某一訂單或項目的實際成本,并將其與計劃成本進行比較,以實現對訂單或項目的監控。獲利能力分析可以回答哪一類產品或市場會產生最好的效益,一份特定訂單的利潤是怎樣構成的等問題。
3電算會計系統要體現企業業務的整體管理
系統由于各不同模塊之間的數據傳遞而將整個系統連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信息高度集成,實時反映企業的運營狀況,為管理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系統不僅反映貨幣計量信息,而且反映非貨幣信息;不僅強調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強調信息的相關性和及時性。系統體現了先進的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和成本管理思想,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樣化信息需求。
4建立通用、統一的財務軟件模式
目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方向是實現對企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一體化、集成化的管理。財務軟件日益成為企業全面管理軟件中的財務管理模塊組成部分,所以,要求現有的財務軟件應有很好的融合理論與開發技術,能夠實現不同系統層次的數據轉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建立一個通用、統一的財務軟件模式。在該協議中應明確規定相同的數據接口或者規定公共的轉換接口,提高數據的標準接口技術,比如輸入、輸出數據庫名稱、格式、類型、字段名稱等,從而實現不同的數據可以相互轉換,進而被識別和接受,能夠在不同軟件系統下直接使用。其次,應由相關的財政組織部門協調各單位情況,提供一個適應大多數單位情況的會計電算化模式,各單位遵照執行,使各單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在這方面政府應該投入資金像建立像會計制度一樣統一的軟件,建立國家電算會計軟件,將統一的制度和數據口徑統一在軟件之中。
5電算化會計管理制度的建立
管理制度是保證單位會計工作有序進行的重要措施,也是電算化會計工作成功的基礎。實行電算化會計后,會計核算工具與程序、會計數據與信息的表現形式、會計檔案的保管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制定電算化會計管理制度時,除了要遵守手工會計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則外,還要考慮會計電算化系統的特點。電算化會計管理制度一般應包括如下內容是:①會計電算化崗位責任制。要根據自身單位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企業管理結構、計算機系統操作、維護、開發的特點,劃分電算化會計崗位,明確系統內各類人員的職責與權限。②電算化會計操作管理制度。通過對系統操作的管理,保證系統正常進行,完成會計核算工作。③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管理制度。該項管理制度內容是做好計算機硬件、軟件和數據的維護,以保證電算化系統的正常進行。④電算化會計檔案管理制度。電算化會計檔案是以磁性介質或光盤存儲會計數據與信息的,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見的特點。應根據這些特點和手工會計條件下《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的要求,制定本單位會計檔案管理的立卷、歸檔、保管、調閱和銷毀管理制度,做到科學管理、安全保密、查找方便、嚴防損失。
6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
建立在網絡技術之上的電子商務廣義上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和各類電子工具進行的一切商業貿易活動。電子商務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著大多數企業,企業紛紛通過建立自己的網站或網絡服務公司,進行電子廣告、電子支付結算、電子銀行、網上咨詢等,以拓展商貿渠道,增加貿易機會。電算化會計就是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從不同的來源和渠道收集企業經營活動中的所產生會計數據、會計資料,按照經濟法規和會計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儲、加工,并生成會計信息,向企業內外部各方面傳遞,以幫助信息使用者改進經營管理、加強財務決策和有效控制經濟活動。在網絡時代,為了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要求,電算化會計在實現其基本目標的基礎上,向著網絡財務、會計信息化的總趨勢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電算化會計逐步完善其網絡功能,①建立會計系統中心數據庫,增強會計數據的共享性。完善會計數據與互聯網絡的標準接口技術,實現業務數據的交換;②建立與開戶銀行之間網絡的寬帶連接,使企業的會計核算系統與銀行的賬戶管理形成影射,推進網上收支結算的安全性、可靠性;③建立電算化會計系統與其他業務系統之間數據交換標準,發揮電算化會計對經濟業務監督的適時性、有效性。
7小結
綜上所述,會計電算化是管理現代化和會計自身改革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時展的必然,21世紀是信息的社會,網絡的迅速發展要求實現會計電算化,以滿足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所以,會計電算化向電算會計發展是一個必然,政府要引導企業消除一切影響會計電算化發展的不利因素,推進我國的會計電算化向更深層次發展。
篇10
1.模塊化教學設計
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前提是要分析中職會計電算化工作流程和業務流程。T3企業管理信息化教學軟件就是根據這兩條線來設計的財務業務一體化軟件,在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同時,按企業內部要求對操作人員進行分工,不同的操作人員分管不同模塊。這種設計使會計電算化崗位與職業崗位相對接,而且使學生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任務驅動教學設計
任務驅動教學設計是在模塊化教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模塊的進一步細化,先進行模塊化教學設計,然后在模塊下進行項目設計,在項目下再設計出具體的工作任務,教師每節課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教、學、做。這種設計思路使每一節課的任務明確,實訓內容與實際工作崗位內容相對接,學生在完成工作內容的同時鍛煉了職業技能,提高了職業素質。
二、教學方法
1.講練結合法
少講多練,技能是練出來的,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應在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進行,教師先進行課堂演示,然后由學生練習,教師演示一個任務,學生練習一個任務,有問題教師可即時指導解決,令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組練習法
首先讓全班學生自由結合,六人一組;然后進行組內分工,每個人扮演不同角色,如電算主管、審核記賬、軟件操作、采購主管、倉庫主管、銷售主管等;任務完成后,再進行角色互換。這種方法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了會計電算化崗位和內部控制的要求,同時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
3.逆向操作法
中職會計電算化有嚴格的程序和步驟,處理一筆經濟業務要經歷多個步驟,操作者如果到最后發現第一步出現錯誤,就要一步一步取消操作,然后重新開始。如果學生只知道正向順序,不會逆向操作,在實訓和工作中遇到問題就會手忙腳亂。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故意設計一些小錯誤,和學生一起思考問題,一步步糾正錯誤。
4.“小老師”輔導法
技能課上,教師輔導學生量很大,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教師感到疲于應付,輔導效果也很差。“小老師”輔導法就是每組選一名技能較好、樂于助人的學生當小老師,輔導本組學生,解決不了的難題,再由教師輔導。
5.展示激勵法
展示激勵法是學生完成每節課的工作任務后,每組派代表通過軟件平臺展示作業,其他小組同學互評,最后教師綜合打分。通過這個方法,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自信,挖掘出學生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