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0:04: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調解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調解管理論文

篇1

關鍵詞新聞媒介挑戰對策

1加入WTO后,我國新聞媒介面臨的挑戰

加入WTO使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單元,預示著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將會發生深刻而全面的變革。作為開放的市場的一部分,我國的新聞媒介也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入世對我國新聞媒介的挑戰和對我國新聞媒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1外國新聞媒介產品將會長驅直入

建國以后,我國一直維持一個封閉的媒介環境,以后,隨著傳播學信息概念的引入,在強化新聞媒介的政治功能的同時,國家又明確其產業屬性,媒介開始走向市場,但是原有的傳播環境并未打破,我國在國內媒介市場上仍然居于絕對壟斷地位,媒介市場成為最后一塊沒有被分割的蛋糕。入世以后,國家雖然會采取種種保護措施,但媒介市場會逐漸向國外開放將是不爭的事實。依據世貿組織的貿易自由化原則、國民待遇原則、無歧視貿易原則,外國媒介將會逐步謀求享受與國內媒體相同的待遇。國外傳媒將會通過參股、控股等方式,對我國的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資本滲透,繼而在中國設立獨立的新聞機構,向中國出售其媒介產品的原版和中文版,一些跨國商業電臺、電視臺的節目有可能在中國落地。實際上,有些國外媒體早已有所動作。《中國計算機報》由于外資的介入成為第一個被捅開的豁口,向人們展示了國外媒體經營的全新觀念和強大的競爭力;美國《財富》雜志也通過在上海舉辦“財富論壇”為條件,取得了在國內創辦《財富》中文版的許可;已經通過MTV成功打入中國的維亞康姆公司及影響廣泛的《讀者文摘》也在叩擊中國市場大門。另外,中美達成的協議包括: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當日起,允許外國電信供應商占有電信服務公司49%的股權,兩年后這一比例可增至50%;美國可以在中國投資互聯網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內容供應業務,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資者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將會獲得合法的地位。

1.2我國媒介環境將不可避免外國新聞媒介的意識形態的滲透

“在冷戰結束后的世界里,跨國通信一直在不斷地影響著并加快著政治與社會的變化”。集團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出現重大挫折后,西方的政客以及新聞媒體曾經沾沾自喜地認為正是國際傳播在這場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新聞正越來越成為一種有力的政治與外交武器”。入世以后,美國之音、BBC、自由亞洲電臺等媒體必將打著各種旗號,加緊對我國進行政治滲透。隨著外國新聞產品的不斷涌入,國際信息交流的規模不斷擴大,人們的信息源也將大大增加,這將給“把關人”的信息過濾帶來困難。國外商業文化也會加緊滲透中國市場。目前,美國的大眾文化出口已經排在航空技術之后,成為其第二大最具贏利性的出口,美國的電影、電視及流行音樂席卷全球,對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造成了顛覆性的影響。可以認為,世界已經開始享有一種共同的大眾文化,而這種文化正是建立在西方大眾文化的基礎之上。西方大眾文化的實質就是宣傳西方日益膨脹的消費主義、鼓吹絕對的個性自由、凸現非理性的和價值相對主義的后現代文化,它在無意識中就消解了其他國家的民族認同,對此我們要保持警惕。

1.3中國將被納入到全球新聞體系當中

隨著信息技術的躍進式發展,人造通訊衛星、互聯網及短波通訊將世界組成一個細密的覆蓋全球的通信網絡,任何一個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不能成為獨立其外的孤島。目前的國際新聞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可視為西方新聞媒體,特別是美國和英國的媒體,以及少部分來自法國和德國的媒體的一種衍生產品”,“新聞流動僅僅是一種從北方國家到南方國家,或者說從富國到窮國的單向流動”,因此,在這樣一種生態系統中,中國媒介所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根據美聯社統計的數字,全球每天有15億人會接觸到美聯社的新聞,它在全球的用戶有15000家,每天為全球6000家電臺和電視臺提供聲像材料。路透社則向131個國家的29310家客戶提供服務。反觀同屬國際上8個A級通訊社之一的新華社,用戶只有4000多家,其中國外用戶僅有100多家。再如,在1999年世界電視100強當中,美國占據了31個位置(前5名為其囊括),占世界電視產業的半壁江山(52%強),僅排在第一的時代華納公司的電視收入就達184.62億美元,而同時入選的中國中央電視臺,產值只有6億美元,位列第51位。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雖然入世給中國傳媒帶來了種種困難和壓力,但也帶來了發展機遇,我們沒有理由妄自菲薄。只要我們正視困難,沉著應對,加快發展,我們完全有可能迎頭趕上,成為“國際信息新秩序”中的重要一員。[page_break]

2國內新聞媒介的對策措施

2.1更新和轉變新聞觀念

我們應該用全新的新聞傳播觀念來指導現實操作,這是當務之急。近幾年,我國媒介的市場意識雖然得到提高,媒介競爭也空前激烈,但是宣傳方式還不靈活,有效傳播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后,應在強調堅持正確輿論方向的前提下,樹立受眾本位思想,改進新聞宣傳的方法,提高宣傳的藝術,增強新聞宣傳的貼近性和服務性。同時,要借鑒跨國傳媒集團在管理機制、經營方略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促進媒介管理的法制化和公開化。

2.2加快集團化發展的步伐

當前世界媒體掀起了一股兼并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的合并。合并后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年營業額將達到300億美元,成為集因特網服務、出版、新聞和娛樂于一體的超級媒體王國。美國在線的老板史蒂文·凱斯甚至雄心勃勃地說:“我們將最終改變人們獲取信息、與他人交流、購物以及娛樂的方式。”另外,《紐約時報》與美國廣播公司(ABC)、《華盛頓郵報》與國家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C)和維亞康姆公司也先后宣布合作,這些媒介寡頭紛紛互拋繡球,強強聯合,正說明全球媒體競爭已經進入短兵相接、慘烈廝殺的階段,而實力正是決定勝敗的關鍵。順應這一潮流,我國也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報業集團試點,經過幾年的發展,集團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目前我國已經成立起15家報業集團,初步建立起我國報業發展的新框架。廣播電視也正在積極推行集團化模式,部分地區如湖南、四川已有媒體成功上市,進軍資本市場,這些舉措都標志著我國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業已開始從個體化發展轉向整體戰略性產業結構調整。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傳媒市場已經不再是附屬于行政區劃的各自獨立、互不交叉的市場,因此媒體下一步應該樹立國內統一大市場觀念,在相應的政策指導下,大力發展跨地區經營,通過聯合、重組、兼并等方式,優化配置媒介資源要素,盡快打造我國傳媒業的“航母”。

2.3高度重視互聯網建設

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說過:“誰擁有網絡,誰就擁有未來,誰就擁有世界。”互聯網作為信息社會的一個標志,它的飛速發展給人類傳播活動帶來了一場革命。與傳統媒體相比,互聯網具有即時性、交互性、容量大、跨國界、超文本等特點,它綜合了廣播、電視、報紙三大媒體的優點,又有三大媒體所不具的優勢,因此受到世界各國媒體的重視,成為新的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報刊和通訊社紛紛在互聯網上安營扎寨。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也可謂驚人,1996年以來,國內互聯網用戶每年都以超過200%的速度劇增,現在已逾6000萬,到2015年我國互聯網用戶將會躍居世界首位。截至2004年6月,我國內地全國報刊總數2053種的80%上網。2000年3月,包括《北京晚報》在內的北京9家新聞單位共同加盟“千龍網”,實行資源共享。5月28日,上海各大傳統媒體又聯手推出“東方網”,這兩件事是媒體創新的一個重要信號,它意味著傳統媒體正以戰略聯盟的形式,全面介入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但是,我們在互聯網上仍然與西方強勢媒體有著不小的差距。這首先是因為互聯網上通行的語言是英語,全球電腦儲存的信息中,80%以上是用英語記錄的,漢語作為一種信息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還存在很大的障礙。據《計算機世界》刊載的統計數字,在互聯網上的輸入、輸出信息流量當中,中國僅占0.1%和0.05%,而美國的兩項指標均達到85%以上。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存在對等、平衡的傳播。因此,中國應該加大用英語的信息量,向外界更多地傳達中國的聲音,幫助國外受眾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網絡交流的價值。另外,據資料顯示,我國信息產業的投入大約在1萬億元左右,約為美國的12.5%,我國信息資源利用與開發的比重僅占總投入的0.2%,而美國信息利用與開發的比重卻占到總投入的60%。所以有人戲稱,中國花大錢建造了高速公路,但跑的都是外國人的“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浪費。因此,我們必須大力開發中文信息資源,通過降低價格、加強培訓等措施,擴大用戶范圍,讓盡可能多的人上網。只有這樣,我們的基礎設施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服務。

2.4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

一切戰略的落腳點都是人才,在“入世”的挑戰中,一個實質性的問題就是人才。相對于外國同行,我國新聞從業人員的競爭意識普遍不強,尤其是在新聞觀念、新聞的敏感性、敬業精神、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因此應把提高新聞工作者素質作為一個應對挑戰的關鍵問題來加以解決。新聞工作者應該在深入研究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學習地緣政治學、多邊貿易規則、知識產權等多方面的知識,應該能對錯綜復雜的新聞事實進行深刻的分析,按照新聞規律來合理運用新聞資源,通過最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使用現代新聞語言來向受眾傳輸信息。從這一點上來說,新聞從業人員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水泵設計電功率運行耗電量大流量變頻調速強化管理節能運行

1序言

根據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公布的統計數字,我國風機消耗壓縮機類通用機械總裝機容量為1.6億kW,其中風機約為4900萬kW,水泵約為1000萬kW,年耗電3200億kWh,占全國耗電總量約1/3,占工業用電量的40%,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節能潛力很大。

北京合理用能評估中心在《北京地區公用建筑空調調查報告》中指出,1999年,北京市空調制冷的裝機容量約為200×104Rt夏季空調及制冷用電量約占全市總用電量的15%~20%。其中冷凍水泵用電量約占電制冷機用電量的8%~12%,冷卻水泵用電量約為12%~15%。預計北京市公用建筑每年增加空調制冷能力約50×104Rt,增加制冷空調電功率約40×104kW,其中泵電功率約5×104~6×104kW。上述數據表明水泵裝機容量及年耗電量很大,與一些相關標準比較,差距較大,因此,節能潛力很大。

根據"三北"地區29個大、中城市鍋爐供暖期實際能耗調查:單方實耗標準煤礦,最高64.9kg/m2,最低19kg/m2;單方實耗電,最高5.6kWh/m2,最低2.4kWh/m2;單方實耗水最高0.34t/m2,最低0.07t/m2。表1是北京市供熱電耗指標。說明供熱系統電耗較大,節電潛力很大。

電耗指標[kWh/(m2·a)]表1

類別最低較低較高最高

分散鍋爐房2.13~3.53.6~46

集中鍋爐房3.74~4.54.6~57

《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規定,供熱系統中循環水泵的電功耗一般應控制在單位建筑面積0.35~0.45W/m2的范圍內,實際上約為0.5~0.6W/m2,甚至高達0.6~0.9W/m2。

以上數據表明,供熱空調泵系統存在設計電功率容量偏大,運行耗電量較高的問題,而泵的電耗在空調供熱系統能耗中占的比重也較大,設計泵電功率容量大要求增大發電容量,增大峰谷差;運行耗電量大意味著發電煤耗的增大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大;容量增大使初投資加大,運行電耗增大使耗電費增多,兩者都提高了空調供熱運行成本,加大了熱(冷)費用和用戶的負擔。為此,必須了解空調供熱泵容量和能耗增大的原因,探討泵節能的方法,并從設計、運行和設備上提出改進的措施。

2空調供熱泵電耗在的原因分析

2.1設計泵功率大的原因

從泵軸功率可知,影響泵功率的主要因素是流量V(m3/min),揚程H(m)和泵效率η(%)。

(1)設計熱(冷)負荷偏高,造成熱(冷)水流量偏大。從可知,設計熱(冷)負荷Q和供回水溫差Δt是計算流量的主要依據。

"三北"地區各城市,在以往的供熱設計中,設計熱指標值均較高。如沈陽市計熱指標選用的平均值為88W/m2[76kcal/(m2·h)],而實測值約為52~58W/m2[45~50kcal/(m2·h)];北京過去一般取70~81W/m2[60~70kcal/(m2·h)],而實測值約為46~58W/m2[40~50kcal/(m2·h)]等。熱負荷基數偏大,熱水流量增大水泵選用偏大,增大了泵初投

資,降低了泵運行效率,加大了運行成本,浪費了電能。

北京市賓館類建筑設計單位面積冷負荷指標為90~130W/m2,而實測值約為50~80W/m2,制冷機配置容量過大,不僅增加了冷卻水泵和冷凍水泵的流量(見表2)和電氣導設備安裝容量和造價,而且也會造成泵電氣設備的閑置和系統的低效運

行。

消耗設計流量與實際需要流量表2

賓館空調面積

(萬m2)單位建筑面積設計冷凍水流量

[kg/(m2·h)]單位建筑面積實際冷凍水流量

[kg/(m2·h)]實際/設計

(%)

13.3221568

26.0241250

38.717953

43.5211152

(2)揚程選擇過高,造成選用泵偏大

供熱系統設計時,二次網循環系統實際揚程一般約為150~300kPa,但水泵選型時,揚程值一般為400~600kPa,水泵電功率與揚程成正比關系,揚程偏高導致水泵電氣容量增大。

空調系統的冷卻泵和冷凍泵揚程選擇過大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如果辦公大樓,制冷量為355Rt,設計冷卻水量為300t/h,揚程55m,但實測冷卻水泵揚程約為20~25m,節流閥門消耗了34m,即冷卻水泵的70%的能量消耗在閥門上。

(3)一些國產水泵屬低效產品,新設計制造的泵或國外引進的泵,效率較高,一般效率提高10%~20%,電動機一般提高1%~5%。效率的提高往往是指其額定工作點的75%附近。但實際工況常常偏離高效率點,的以實際運行效率還是較低。

2.2泵運行耗電量大的原因

從熱(冷)水泵運行期耗電量可知,水泵軸功率和運行期延時小時數是影響泵運行耗電量大的主要原因,而泵的流量、揚程和運行效率又直接影響軸功率。

(1)大流量運行方式增大了泵的運行功率

為了解決熱網水平失調帶來的用戶冷熱不均的問題,許多供熱系統采用了"大流量、小溫差"的運行方式。如住宅間接供暖的二次循環水泵或直接供暖的一次水循環水泵流量,單位建筑供暖面積約為2~3kg/h,實際運行達到3~5kg/h,流量大,加大了泵的設計電功率容量;流量大,增加了泵的運行功率,降低了供、回水溫差,溫差從25℃降至5~10℃。住宅間接供暖的一次水循環水泵流量,單位建筑供暖面積約為1.3kg/h,實際為2~3kg/h。流量大使供、回水溫差從設計值45℃降至于15~20℃,增加了泵的運行功率。

由于熱(冷)水流量與水泵軸功率成三次方關系,流量的增加,將帶來耗電量的增大。例如,一般建筑面積3.0萬m2供熱系統循環水泵的電功率約為15~30kW之間,若系統循環水量提高1.4倍,則消耗電功率提高2.74倍,達41~82kW。

(2)水泵運行在低效率區,增大了無效能耗

泵的工作點指的是運行時水泵的流量和揚程,它是由泵的性能曲線和水系統管網特性曲線兩方面因素確定的點。

目前,泵運行時的流量和揚程比要求的大得多,消耗的功率也比預想的大得多。如圖1所示,水泵工作點(Q2、H2)大于設計水量Q1、設計揚程H1,圖中(Q1、H1)點是"理想狀態",水泵處于低效運行區,增大了無效運行范圍。

圖1現有設備的運行狀態

(3)定流量運行方式增大了水泵運行電耗

一般供熱系統平均負荷率約為0.6~0.7。空調系統平均負荷率一般約為0.3~0.35,北京地區98%的時間負荷率均在70%以下。但水泵為恒速泵。為了適應負荷的變化,流量的調節依靠閥門來實現,采用這種方法,如果要求把流量調至額定流量一半,Q1=(1/2)QH,系統的能耗大致與額定狀況下的能耗(QH)相同。

圖2表示通過調節供水側閥門開度的方法調節水量。從圖中可知,通過水量的調節減少了泵所耗功率,但,由于增加了泵的運行壓力,又產生了新的無用運行范圍。

圖2調節閥門改變流量

(4)并聯運行方式增加了水泵運行電耗

"一機對一泵"的運行模式是供熱空調水系統中一次泵普遍選用的運行模式。如圖3所示,當相同特性的2臺泵并聯運行時,流量與揚程及耗電功率都增加了,變化的多少與管網的特性曲線有關,管網阻力越大時,流量、揚程增加的較少。

圖3相同特性泵的并聯運行

(5)空調供熱水系統一般采用一級泵系統,節電效果不明顯。

空調供熱水系統的冷(熱)源要求定流量運行,末端設備要求變流量運行。一級泵系統的特點是利用一根旁通管來保持冷(熱)源側定流量,而讓用戶處于變流量運行,當用戶負荷變化需水量減小時,部分冷凍水旁通,但這并不影響通過水泵的總水量,水泵揚程也保持不變,所以其水泵耗電功率不變。

二級泵系統由兩個環路組成,一次環路定流量運行,二次環路變流量運行,節電效益非常明顯。

國內電動機拖動系統運行效率低,先進技術推廣應用面窗,遠不如國外經濟發達國家。特別是國內的泵類系統中老產品、低效產品尚占50%以上,系統的平均運行效率約為40%~50%。

3空調供熱泵的節能

使空調供熱泵能耗偏大的原因有設計造成的、運行形成的和泵本身等。因此,應從設計、運行和提高泵的性能等方面進

行。

3.1嚴格按照水輸送系數的要求確定水泵的型號

建設部1986年批準頒布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中規定的控制指標為:設計選用的水泵水輸送系統WTF應大于、等于設計計算條件下(供、回水設計溫度為95/70℃)的理論水輸送系數(WTF)th的0.6倍,即WTF≥0.6(WTF)th。

水輸送系數的定義是:循環水泵單位電耗(1kWh)所能輸送出的熱媒供熱量。

設計水輸送系數:全日設計供熱量:Nq:全日水泵輸送熱媒的設計耗電量。

設計條件下的理論水輸送系數(WTF)th見表3。

0.6(WTF)th表3∑L(m)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

0.6(WTF)th274240229209200195189179

∑L(m)180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

0.6(WTF)th169161153146140134129

按上述標準,一個約9.0萬m2供熱系統的循環水泵的軸功率不得超過32kW。

3.2采用先進的泵的性能調節方法

(1)傳統的泵性能調節方法

以往,采用改變葉輪外徑或采用減速機改變轉速等方法來改變泵的性能,表4為泵性能改變的情況。

泵性能的改變表4

葉輪外徑轉速水量揚程軸功率

性能DNQHP

葉輪外徑加工D′NQ×(D′/D)2H×(D′/D)2P×(D′/D)4

調節轉速DN′Q×(N′/N)2H×(N′/N)2P×(N′/N)3

從表4可知,理論上泵的性能調節是非常簡單的,但,實際上尚存在許多問題,例如,在改變葉輪外徑時,可能出現的問題:

1)必須拆下葉輪,停泵時間較長;

2)葉輪可能出現重量不平衡,產生異常振動;

3)加工量大時,泵的效率下降,甚至產生噪聲;

(2)當需要增加負荷時,則不能恢復到原來的性能。

設置減速機時,必須修改基礎。

(3)變頻器的應用

多年來已經研制出多種交流電動機調速裝置,如定子調壓調速、變極調速、滑差調速、電磁耦合器調速、串級調整、整流子電機調速和液力耦合器調速等。但上述調速方式仍存在調速范圍窄等缺點。隨著電力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及控制理論的發展,作為交流調速中心的變頻調速技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這種調速方式具有節能,調速范圍大(從1:00~1:1000),易于實現正、反轉切換,起動電流小和結構簡單、運行安全可靠的優點。

我國變頻調速裝置的市場售價是800~1500元/kW,大致是被控制調速的電動機自身價格的8~12倍,投資回收期短,一般為1~2年。

變頻調速系統中交流電動機和變頻調速裝置的發展,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當前國內外都在開展諸如變頻調速專用異步電動機這類的高效運行電動機的研究,使電動機適應驅動裝置的特點,因此電動機的功率密度可提高20%,功率因數可提高5個百分點,平均效率可提高3%。隨著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的發展,變頻器的功能、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據其性能及控制方式可分為:通用型、多功能型、高性能型,其控制方式也依次為v/f控制、電壓型PWM控制、矢量控制等。

圖4表示的是泵的運行時間較長、出力較大的循環泵的性能,泵出口口徑100mm,4極單吸離心泵,軸功率15kW,運行時間24h×355日,配管阻力約為揚程的50%。采用變頻調速運行方式后,計算節電量約為47%。實際運行時的節電量也能達到35%。見表5。

圖4節能效果

節電量計算值表5

流量(L/min)

表示設計流量的百分比轉速比軸功率

(kW)耗電量

(kWh/年)節約電量

(kWh/年)

現狀流量現狀閥門開度(全開)1850(1.23)1.013.51150000

設計流量運行點1500(1.00)0.817.26130053700

改變流量時-10%1350(0.9)0.735.24430070700

-20%1200(0.8)0.653.73150083500

-30%1050(0.7)0.572.52130093700

3.3強化管理,實施泵系統的經濟運行和節能運行

(1)管理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泵類系統電能平衡的測試與計算法》(GB/T13468)。《工業用離心泵、混流泵、軸流泵與旋渦泵系統經濟運行》(GB/T13469-92)。

(2)測試系統圖(5)

(3)測試項目與內容:包括泵系統輸入電能和有功功率;電動機輸出能量、功率和運行效率;機械傳動機械和調速裝置的能量損耗和傳動效率;泵輸入能量和功率;泵輸出的能量、有效功率和運行功率;機組運行效率、電能利用率;系統管網的能量損耗和效率;泵系統運行效率、電能利用率。

(4)系統經濟運行和節能運行的技術要求:包括系統的機組設備必須達到選型優化、匹配合理;交流電動機的選型必須符合GB12497的要求;泵的選型要求;管網設置要求和系統運行要求等。

(5)系統經濟運行的判別與評價(見表6)

圖5測試系統圖

系統經濟運行判別與評價①表6

比較內容對現有機組設備

的判別指標對現有機組設備

的差別指標對管網的判別指標對系統運行

的判別指標

現有機組額定效率÷節能型產品機組額定效率×100現有機組實測電有利用率÷現有機組額定電能利用率×100管網電能利用率÷管網額定電能利用率×100實際單位電耗÷電耗定額×100

優良>90>85>80>100

合格≥80~90≥70~85≥70~80=100

不合格<80<70<70>100

①摘自《供熱節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匯編》

(6)系統經濟運行的管理。包括掌握與運行有關的工況因素,了解系統中機組管網是否經常處于經濟運行狀態;在泵機組和管網的有關部位安裝流量、壓力流量儀表,監視系統運行情況;建立運行日志和設備技術檔案;建立系統運行操作規程、事故處理規程、用電考核制度、檢測維修制度。

(7)系統經濟運行、節能運行的技術措施

3.4選用高效、可靠、耐用、維修量少的水泵

有許多資料表明:水泵投資占公用建筑空調系統總投資的0.5%~1%,水泵電功率約為空調總電功率的15%~20%(約為5~6W/m2)而冷凍水泵的耗電量為空調系統總能耗的8%~12%,冷卻水泵的耗電量約為12~15%。投資少、能耗大是水泵輸送系統的特點,因此,即使稍微增加一些水泵投資,也應通過選用高效、可靠、耐用的泵,降低運行電耗,提高運行效率。

同樣,也有許多資料表明:水泵投資約占鍋爐房供熱系統總投資的4%,但在運行成本中,電費約為10%~15%。高效泵雖然價格稍貴些,但為了可靠、安全供熱,為了降低運行成本,從投入產出比上看,也是非常合理的。

4小結

本文介紹了供熱空調系統運行中存在水泵耗能量較大,運行效率較低的問題:初步分析了能耗較大的原因;提出了要從設計、先進調速方法、管理、設備等各方面采取相應措施、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由于水泵節能牽涉到設計、施工、運行和生產廠家等各個方面只有大家都重視,才能達到預計的節能目標。雖然,作者了解的情況不多,分析問題也不夠,但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大家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北京合理用能評估中心,北京地區公用建筑空調調查報告,2001

2中國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專業委員會,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0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3建筑節能專業委員會,建筑節能技術,1996

4石兆玉,供熱系統運行調節與控制,1992

5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城市供熱節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匯編,1999

篇3

合同的效力是法律對合同的價值評判。合同是當事人合意的體現,除因標的目的自始客觀不能、無從確定、違反法律強行規定,違反公序良俗及其他法律特別規定外,均為有效。前位買賣合同只要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背《合同法》52條的禁止性規定,其效力自不待言。在后位買賣合同中,出賣人一物數賣之舉雖有悖于誠信守約的善良風俗,但只要出賣人與后位買受人未有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的行為,該房屋買賣合同并非當然無效。不能以是否做到實際履行為標準否認后位買賣合同的效力。房屋所有權的轉移亦不是房屋買賣合同生效要件的觀點也廣為學界和實務界認可。基于先后買賣契約而生之多重債權,依傳統之債法觀念,不因先后而異其效力。[2]就此意義而言,出賣人—房數賣的行為不能當然否認前后買賣合同的效力。《解釋》第8條也規定:商品房買賣合同訂立后,出賣人又將該房屋出賣給第三人,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無法取得房屋的先買受人可以請求解除前位買賣合同及要求出賣方支付懲罰性違約金,而不能當然否定后位買賣合同的效力。由此可推斷《解釋》認可后位買賣合同效力的意旨。

在出賣人已將房屋所有權移轉至前買受人后,又將房屋出賣第三人的,出賣人的行為是一種出賣他人之物的無權處分行為,對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學界通說及《合同法》第51條均認為應采效力待定說,合同并不當然無效。置換一個角度考慮,出賣人出賣他人之物的行為在后買受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是一種欺詐行為,依《合同法》第31條規定,后買受人享有撤銷該合同的權利。《解釋》第9條也規定:在出賣人已將房屋賣于他人并已履行的,后買受人可以請求撤銷買賣合同,并主張懲罰性賠償金。

二、商品房多重買賣中的物權變動及利益衡平

房屋買賣以轉移房屋所有權為合同目的,同一合同標的難以在多個債權人之間合理分配,是多重買賣合同的特色所在,亦是諸多買受人權利沖突的集中體現。準確界定商品房多重買賣中的物權變動,是保護各方權益的前提條件。

(一)房屋所有權已先行轉移于前買受人時的物權變動

出賣人若已將房屋所有權移轉于前位買受人并辦理所有權登記后,又將該房屋賣于他人,先買受人取得房屋所有權當無疑義。不動產以登記為權利公示公信方法,后買受人可從權屬登記中發現出賣人非真權利人,從而放棄交易。若其仍愿意與出賣人繼續交易,則應視為接受了權利不能實現的風險,自然無法取得房屋所有權。為懲戒出賣人的惡意欺詐,依《解釋》第9條三項規定,后買受人就出賣人的一物數賣行為可主張不超過已購房款一倍以內的懲罰性賠償金。

(二)出賣人徑行將房屋移轉于后位買受人時的物權變動及法律評價

1.物權行為理論之辯析

欲清楚解析物權變動的內涵,必先厘清物權行為的概念。物權行為是指要發生物權變動,須獨立于債權契約之外,以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為目的設立新的法律行為。債權行為僅是物權行為的原因行為,兩者截然分開,各自獨立,物權行為并不因原因行為無效而無效,即使原因行為無效,仍可發生所有權變動的效果,此即為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3]瀏覽域外法典,關于物權變動大致有四種立法模式。其一,債權意思主義模式,以法國為例,不承認獨立于債權行為的物權行為概念,買賣合同成立時物之所有權即行移轉。其二,登記對抗主義,如日本立法模式,買賣合同一經成立,物之所有權即行移轉,但非經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其三,登記要件主義,又為區分原則。典型代表為瑞士,即認可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區別,但又不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單純的合同行為不會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還應履行登記等公示行為,方有物權變動之效。其四,物權意思主義,以德國為例,我國臺灣民法亦采此說。該學說由德國歷史法學派創始人薩維尼所創,主張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即使買賣合同無效或被撤銷,所有權依然發生轉移。依該說,在商品房多重買賣中即便出賣人損害先買受人利益再次出賣房屋,但若出賣人與后買受人履行了物權變動手續,后買受人仍可當然取得物之所有權。

2.我國物權變動之立法選擇

我國民法學界及實務界對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亦是眾說紛云。主流觀點是不接受法國的債權意思主義模式和德國的物權行為獨立性、無因性理論,而應沿用我國慣以用之的公示要件主義瑞士模式,同時堅持區分原則,注意合同效力和所有權轉移的分離和差異。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堪稱嚴謹慎密的邏輯演練體系,固然具有維護絕對交易安全的價值取向,對后位買賣人提供了最完備的權利保障,但因其過于技術性、抽象性,且惡意買賣人亦可一視同仁地獲得物之所有權,實與誠實信用的善良風俗背道而馳,公眾的道德觀、價值觀難以認同。物權無因性理論一定程度上是為法律生活形式之安定而犧牲了法律生活實質之社會正當性,無異于削足適履。[4]事實上物權公示公信原則及善意取得制度同樣可起到維護交易安全之職,盲目崇尚物權獨立性、無因性原則實無必要。我國《物權法》草案,在區分原因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同時,也否認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無因性。[5]《解釋》第8、9條的規定非常明確地表明了商品房買賣合同中,對于出賣人再處分具有限制或拘束的思想。可以說,司法解釋在此根本沒有涉及物權交易行為的獨立,更不用說無因性原則在法律設置和法律交易上的正當性。因此,該規定應是對物權交易抽象原則即無因原則的間接否定。[6]3.《解釋》中的物權變動原則及對出賣人、先買受人、后買賣人之利益調整

篇4

[論文摘要]傳統法律文化是現代法治的邏輯起點和文化資源。作為人類歷史的沉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在儒家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有其固有的邏輯進程和自身延續性的道德價值觀和秩序準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法律文化必須對傳統法律文化進行揚棄。

一、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觀念

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系統中體現出來的有關法的普遍的社會態度和社會價值。其表現為人們對法律性質的認識,對法律價值的評斷,以及對法律在社會系統中的地位的理解。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在儒家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有其固有邏輯進程的道德價值觀和秩序準則。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夏、商、西周的“禮治”時期,此時法作為“禮治”體系的組成部分而存在;2.春秋至秦的“法治”時期,此為“禮治”衰敗而“法治”興起的時期;3.漢以后的禮法結合時期,此為以法為制,以“禮”為魂的時期。在“禮治”時期,法僅為“禮治”體系的一個部分。在“法治”時期,法作為新型的制度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法從“禮治”的體系中獨立出來,與“禮治”分庭抗禮,形成了“法治”與“禮治”、“法治”與德治、“法治”與人治之爭。漢中期以后的“禮治”復興,并非對三代“禮治”的復辟,而是在總結了三代“禮治”和秦朝“法治”的基礎上找到了“禮”與法的最佳結合點,即以“禮”作為法的精神或靈魂,以法體現“禮”所提倡的人倫道德,就是所謂的“禮”法融合。[1](P110)從法律制度層面上看,傳統中國法以國家利益為本位,以君權為核心;從法律情感層面上看,懼法、“無訟”是其鮮明特點。

現代法治以法律至上、保障人權、贏得民心、制約權力和司法職能獨立為核心內涵。其要求社會中所有的人都按照代表公眾意志的法律制度來處理社會關系,以及法律應注意限制統治者的權力。可見,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的沖突是顯而易見的。如:(1)“人治”傳統與“法治”要求的沖突;(2)特權觀念與“平等”原則的沖突;(3)“德主刑輔”與“法律至上”的沖突;(4)重“信”輕法與契約意識的沖突;(5)重“刑”輕“民”與“刑民”并重的沖突;(6)消極避罪觀念與積極守法精神的沖突;(7)“義務為本”與“權利本位”法律觀的沖突;(8)“非訟”觀念與公斷意識的沖突。[2](P59-62)

二、現代法治的邏輯起點

現代法治與法律文化的聯結點來自于法律文化對法律制度的社會,它塑造著一種普遍的社會精神,從而對附著在社會特征上的法律制度的演進和發展發揮主導性、支配性的影響。現代法治要求“法”必須既能滿足人的主體需要、權利、尊嚴、自由,又能契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法律是文明的產物,是文化的因素,法律除了由經濟決定,受政治影響外,還來自文化的遺傳。源于文化本身的延續性,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具有不容置疑的相容性。“作為制度的現代法治并非是從變法或移植中得來的,而是從傳統法律文化的精神中演化來的。”[3](P17)現代法治的邏輯起點是從對傳統法律文化的解讀開始的。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其作為人類歷史的沉淀有其自身的延續性與繼承性,其“不僅是歷史地存在的過去,而且是歷史存在的現在,它在一定歷史時代可以達到高峰,也影響著后世的制度模式、風格和習俗。具有不可被排除或消滅的頑強生命力。”[4](P310)西方的精神也絕非近代之物,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實踐意義罷了。早在公元前12世紀,古希臘人由于多利亞人的南侵而被迫跨海遷徙。“跨海遷徙的第一個顯著特點是不同種族體系的大混合,因為必須拋棄的第一個社會組織是原始社會的血族關系。”[5](P130)因而在跨海遷徙的航行中,古希臘人幸運地把人身依附關系拋進了大海,而散布在愛琴海上的若干城邦則為海上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機。一方面是獲得了獨立人格的生產者地位,一方面則開辟了廣闊的商品市場,古希臘社會開始步入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社會政治結構。平民依靠其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向貴族要求更多的權利和自由,城邦民主制就在平民與貴族的斗爭與妥協中逐步建立起來。平民政治把字面上的平等和自由變成了實際上的民主制,把少數公民的民主制變成全體公民的民主制。這就是精神的最初體現。[6](P383)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的相容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缺乏世代相傳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的支持與認同,無論現行社會秩序受到現行法律規則的怎樣強化,也是脆弱的不穩固的。”[7](P355)

“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的創造”[8](P603),“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就沒有現代的歐洲”[9](P220)。現代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但通向現代化的途徑卻會因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國民性等種種條件的不同而相異,“西方法制的現代化,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個別現象,而是具有世界化的趨向,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進程。法現代化并非西方文明獨占品,它在每個國家總會有自己民族的特點。法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變革過程,在不同的民族、國家和地區,這一進程的動因、表征及后果是各不相同的。法現代化進程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性的定在,在這種多樣性的背后,凝結著各個國度法律文化發展的固有邏輯。”[10](P301-302)近代日本的成功,說到底乃是文化的成功,是文化融合的成功,即引進的西方法律文化與日本的法律傳統找到了契合點。單純的法律移植若不能與本國的實際相結合、扎根于本國社會的文化土壤,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狀態。“中國法治之路必須利用本土的資源,注重本土法律文化的傳統和實際。”[11](P6)“法律條文與制度的滲透類似于貿易商品的進口。進口可能損害民族經濟,但是,在評價這種不平衡時還要與閉關自守很可能帶來的匱乏相比照,況且這種不平衡可能是臨時性的。”[12](P14)對傳統法律文化的揚棄能夠降低法現代化進程的成本。

三、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思想精髓

1.“禮治”主義的法律原則

“禮治”始于殷商,盛行于西周。“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13]。“禮”的實施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后盾,“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14]國家的典章制度也以“禮”為核心。“禮”起著“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15]的“法”的作用,而涉及的范圍卻比“法”廣泛得多。“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16]“禮”與法的統一,構成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兩大基本要素。法律在治國方略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17]用政治來教化人民,用刑罰來管理人民,這樣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罰,不會想到是不是可恥;用德行來教化人民,用禮來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恥而且能改過向善。現代法治建設應從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禮治”主義精神中吸取營養,借助法、德功能上的互補,法、德結合,規范社會,維護秩序。

2.“法貴遵守”、“刑無等級”的法律思想

春秋以后,中國出現了“法治”思想。以李悝、商鞅和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提出“以法治國”的口號,強調法的重要作用;主張有法必依、賞罰分明;倡導富國強兵。在“法治”精神指導下,統治者極端重視法制建設,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法,出現了律、程、課、式等相對穩定的法律規范和“制”、“詔”、法律答問、廷行事等相對靈活的法律規范。盡管理論界普遍認為法家的“法治”與現代意義上的“法治”相去甚遠,充其量不過是“法治”的萌芽,但其“法貴遵守”、“刑無等級”的法律思想卻是難能可貴的。“所謂一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新晨

有功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18]雖然,這里的“刑無等級”有一定局限性,未包括君主,這是由于當時君主專制政體決定的,但法家能在封建不平等的制度下提出這一進步思想也是不容易的。法家認為法具有普適性,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19]。法律不偏袒有權勢的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20]。除體現為“刑”的法律,還有大量制度化的“禮”,從“周公制禮”到唐律的“一準乎禮”,這種“法貴遵守”、“刑無等級”的思想是極具現代價值的。

3.以“和”為貴的法律價值選擇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21]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解決糾紛以“和”為最高價值選擇。禮的運用,貴在能和。先王傳下來的道,以禮為最美好,不論小事大事都是由此而行。“和”的價值追求即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反映在糾紛的解決上,就是雙方在自愿的基礎上互作讓步求得糾紛妥善解決的一種機制。這種解決糾紛的“和”的思想是當今法治實踐中不可多得的歷史智慧。今天的調解制度正是傳統法律文化解決糾紛“和”的思想的積淀,其既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成本,符合司法效益的原則。從我國司法體制的架構來看,調解在基層法院承擔著絕大多數民間糾紛解決的職能。

因而,在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對人類歷史經驗進行總結,挖掘傳統法律文化中的倫理精神,辯證地詮釋其思想精髓,合理地吸取其精神內核,并對其進行充實與超越,最終確立我國現代法治的倫理精神。

【參考文獻】

[1]于敏,馬小紅.中國傳統法在法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幾個問題的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4).

[2]汪俊英.淺析傳統法律文化與法治現代化的沖突[J].中州學刊,1998,(1).

[3]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4]湯唯.法律西方化與本土化的理性思考——也論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A].何勤華.法的移植與法的現代化[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英】AJ·湯因比.歷史的研究(上)[M].曹未風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6]里贊,趙娓妮.西方文化淺議[J].比較法研究,1994,(Z1):383.

[7]公丕祥.法律現代化的理論邏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莊金鋒,崔惠平.跨世紀法理學回顧與展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

[11]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12]【美】HW·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M].賀衛方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0.

[13]禮記·中庸[M].

[14]后漢書·陳寵傳[M].

[15]孝經·廣要道章[M].

[16]禮記·曲禮上[M].

[17]論語·為政[M].

[18]商君書·賞刑[M].

[19]韓非子·五蠹[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