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醫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22:10: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醫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利用柏拉圖分析法分析50例患兒的調查問卷,通過咨詢臨床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專家,整理分析相關文獻資料,將影響出院隨訪滿意度的不良因素列出,然后按數據依次序排列,出現次數最多的要因居首,最少的居末,以百分比顯示每一個要因在整體中所占的比例,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采用傳統隨訪方法病人不滿意的根源在于未以人為本尊重、愛護病人,未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隨訪的目的大多是為了完成任務。
2改進后實施方法
運用人文關懷式隨訪方法,選調熟知本專業知識、溝通能力強、資歷深的護理人員作為出院隨訪的負責人,在隨訪前對隨訪護理人員進行疾病、化療方案、人文關懷、溝通禮儀等方面的培訓,然后了解患兒的家庭背景,制作隨訪調查表,依據患兒情況在患兒出院7d內用電話隨訪的形式對患兒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患兒再次入院維持治療時由專人運用制定的調查表對患兒家長就治療依從性、焦慮情緒、對護理隨訪工作滿意度3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3.1不同隨訪方式護理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見表1)3.2不同隨訪方式家長焦慮程度比較(見表2)3.3不同隨訪方式患兒家長對護理隨訪工作的滿意度比較(見表3)
4討論
通過對傳統出院隨訪方式進行調查,運用柏拉圖分析其作用缺失原因顯示,主要問題存在于服務態度、病人關愛、滿足需求及護理知識幾個方面,病人普遍對傳統隨訪形式不滿意,無針對性,隨訪大多是問候,沒有真正起到作用。隨訪人員由于長期以來工作模式的影響對出院隨訪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隨訪工作沒有標準的流程遵循,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鑒于以上情況,我科針對出院隨訪工作做了進一步改進,即在出院隨訪中注入人文關懷理論。表1~表3結果顯示:在出院隨訪工作中持續運用人文關懷在提高病人的治療依從性、緩解患兒家長焦慮情緒、提高病人及家長的滿意度等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同時,我科自2011年被評選為第一批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病房后,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提高護士的關懷能力。何嬌等[7]調查顯示,創建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病房前后護士關懷能力也有了顯著提高。
篇2
醫學人文是醫學內在的、且不變的主題,醫學應當是一門專業的學科與社會人文的學科相結合產物,不能將人文學從醫學中剝離出來。醫學不僅僅是保持生命生機盎然,解讀生命奧秘,同時還要給予人最根本的人文的關懷。醫學學科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它要求醫護人員精準、嫻熟的專業知識,將人體作為科學研究對象,進行客觀、冷靜的分析治療。另一方面,作為醫學的研究對象,“人”不同于其他研究對象。人富有感情,在治療過程中,除了基本的康復的需求,還需要作為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在現代高等醫科院校中,應該加強醫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教育學生首先要尊重病人、關愛病人、給與病人以人性的關懷,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接受現代醫療設備去治愈的“物”。
二、醫學人文
醫學人文教育是指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通過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并在未來的醫學職業生涯中能夠對患者實現人文關懷。醫學人文教育在國外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日本的醫學院校,約有80%的醫學院校第一年就開始了醫學人文的教育。40%以上的院校在第二年和第四年也開始貫徹。而在我國,醫學人文教育雖然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并未在醫學生的大學教育中有所體現,或面臨著實施困難的困境。當前醫學面臨的種種問題,諸如醫學技術發展中的缺陷與不足,醫患誠信的喪失等情況,部分原因是醫學教育存在著“重專業、重技能,輕人文教育”的弊端。醫學人性的回歸需要醫學人文教育,高舉人文的旗幟,恢復人類主體的尊嚴,將人從技術異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一名優秀的醫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精湛的專業知識技能,更應有對他人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關心與關注,注重對生命內在質量的關懷。
三、大學英語與醫學人文教育
由于在醫學院校,學生專業課程學習內容多,學習壓力大,且醫學人文教育未被納入醫學生教育的教學計劃中,因此,醫學生在課堂上人文知識的接觸面很小。大學英語是大學生的必修課,而語言常常又被定義為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補充醫學人文的教育。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英語課本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生動形象的為學生打開人文教育的窗戶,通過語言陶冶學生的人文情操,推動醫學院校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四、大學英語醫學人文教育的培養途徑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塑造教師人格魅力。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社會人格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的塑造和養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個人素質對于受教育者的心靈是任何東西不可替代的最有效的養料。作為教師,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引導和影響學生。英語教育本身也是一門人文教育,它包括豐富的知識層面。大學英語課文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內容,涉及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內容展現了人類社會生活,體現出人類的各種情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仔細把握英語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并且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情感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學生以人文本的思想觀念。最后,大學英語要積極開展英語第二課堂,通過英語角的互動,讓學生學會溝通交流;通過觀看名人演講講座,幫助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拋開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通過話劇表演讓學生演繹不同人生,體驗各種人類情感。力求讓學生在接受語言知識的同時也接受人文素質的教育,使學生在人文知識、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深刻理解和內化人文精神。
三、結論
篇3
“范式”(paradigm)一詞源自語言學,指謂現代語法中詞形的各種變化規則,諸如動詞的人格化、名詞的各種變格等,由此引申出范例、模型、模塊、模式等義項。庫恩將范式移植于科學哲學并對其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認為“‘范式’一詞無論實際上還是邏輯上,都很接近于‘科學共同體’這個詞。一種范式僅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共有的東西。反過來說,也正由于他們掌握160了共有的范式才組成了這個科學共同體,盡管這些成員在其他方面并無任何共同之處”[1]。這里,我們可以把庫恩的范式理解為“某一科學家集團圍繞某一學科或專業所具有的理論上或方法上的共同信念。這種共同信念規定了他們有共同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為他們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解決問題的框架,從而形成了一種共同的科學傳統,規定了共同的發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圍”[2]。可見,正如庫恩所言,范式問題就是一個學科何以可能的“學科基質”(disciplinarymatrix)問題。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內涵豐富,通常是指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通過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原則的對醫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和施加各種教育影響,使醫學生理解并掌握從事醫學職業所必需的思想意識、理論觀點、醫德規范以及人文理念等,從而培育和提升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并使其具備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此而言,高等醫學人文教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特殊的系統,必然有其自身所關注的基點性問題、元問題或曰核心問題,有其自身相對完善的基本觀點、基本理論以及基本的方法,同樣也有高等醫學人文教育主體所秉持的共有人文信念、人文價值以及實施技術等。可以說,以上諸多要素共同塑造與鑄就了高等醫學人文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范式。因此,所謂高等醫學人文教育范式,就是指人們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活動中發生的各種教育現象所持有的形而上的見解、思維方式以及思維框架的總稱,是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進行哲學思考的理論反映。基于范式是某一學科領域的理論家們所共同持有的形而上學信念以及高等醫學人文教育范式客觀存在這一無可爭議的事實。在教育目的、教育向度、教育層次等多方面的具體與歷史的統一中,盡管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范式具有多種表現,但理想范式、問題范式與規律范式是其至少應該呈現出的三種根本性的范式。
2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
古希臘以來“認識你自己”就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鵠的。“認識你自己”的要義就是對人生目的、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等根本性問題進行形而上的思考。這樣,以反省、明確意義為價值依皈的理想范式就成為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性的重要研究范式。無論是蘇格拉底、柏拉圖,還是莫爾、黑格爾,或者人本主義、實用主義等近現代西方哲學,都將對人、對社會的理想設計作為重要理論旨趣。完全可以說,若拋棄了理想范式,人文社會科學的安身立命之本就將無以棲息。而這理所當然構成了理想范式之所以成為高等醫學人文教育重要范式之一的合法性依據之所在。在當下的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活動中,眾多學者從不同維度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理想目標、理想手段進行相對集中的探索,也使理想范式成為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范式。有學者指出,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良好開展對醫學教育、對醫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由于醫學人文教育是一種更傾向于人的本性的教育,是對作為受教育者的人的內在精神世界進行人文熏陶和能力培養,以使其達到完善人格并實現人生價值的自我升華,因而在觀念層面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在實踐層面強化醫學生的人文技能便內在的成為醫學人文教育的本質使命[3]。還有學者指出,醫學人文教育是現代高等醫學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醫學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其目的就是要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使醫學生養成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以便能夠在未來的醫學職業生涯中實現對患者的人文關懷[4]。還有學者從醫學目的、醫學發展趨勢以及反思醫學引發的社會問題等層面論證了開展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5]。關于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實施舉措,研究者大多從課程建構、教學內容、教育原則、師資建設等方面進行設計、探討,諸如要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與人生境界、引導醫學生感受醫生崇高的職業價值、把人文教育融合到醫學實踐教學中并拓展實踐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等[6]。可以看到,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理想范式的核心側重于對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理想建構傾向。問題是,現實中的理想有抽象與具體之別,因而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理想范式也就有抽象的理想范式與具體的理想范式之分。其中,抽象的理想范式,指的是忽視現實中的各種客觀要求,以抽象的、永恒存在的原則為依據去建構教育理想目標的范式。這種教育范式雖然對個體、對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引領價值,但往往走向宗教敘說或話語強權,現實中如科爾伯格所言的“美德袋式”教育即是證明。具體的理想范式則是指能夠與其他教育范式實現有機互動,以對現實性問題的分析與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為依據,在長期性與階段性的辯證統一中實現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目標、操作技術進行具體設定的范式。那么,怎樣才能避免理想范式的烏托邦敘述或話語強權而不至于滑向抽象?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工作者來說,認識到理想范式的非獨立存在性進而把握好適度性是極其必要的。
3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問題范式
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各種既存問題而新問題又不斷產生的發展過程。由于人文社會科學將“認識你自己”奉為自身圭臬,因此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就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內在邏輯,而問題范式也必然成為其重要的基礎性研究范式之一。從古希臘、中世紀到近現代,從皮浪、康德到后現代主義哲學,眾多哲學家都曾以問題范式為基礎對人類面臨的多方面矛盾問題進行過歷史與現實的展現和批判。問題范式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性范式,對于高等醫學人文教育而言,問題范式的鮮明特點在于可以從不同維度審視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中所呈現的一系列具體問題并對其中的深層次問題進行哲學反思。就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對于當代醫學的重要性而言,現實中還存在著各種質疑,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有:當前醫學發展出現的種種問題,難道不可以通過醫學自身的發展得到解決嗎?何需人文學的鼓噪?為醫學技術的成果運用設置倫理道德界限,難道不會妨礙醫學的發展嗎?提倡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的結合,難道不是在給醫學設置、違背了“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嗎[7]?針對當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存在的困惑以及邊緣化現狀,眾多研究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有學者總結當下我國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重視程度不夠,醫學人文課程被弱化;課程設置不合理,隨意性大;醫學人文教育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醫學生未從根本上意識到醫學人文素質的重要性,選課具有盲目性[8]。還有研究認為造成目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中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認知錯位的原因,也有環境困擾的原因,更有機制掣肘的深層原因[9]。當然,針對以上的各種質疑和問題,學者們或從觀念層面予以批判論證,或提出一些頗具合理性的知識建議。可以發現,對當下的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現狀進行問題研究,使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問題范式相較于理想范式而言要充盈、豐滿、具體一些。然而,當我們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問題范式本身進行理性的審視時,就會發覺現有的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問題研究本身大多是從純粹的知識、理念、原則出發,堅持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問題進行理念化、原則化的知識反思、知識拯救。而事實上,倘若這種知識反思、知識拯救僅僅駐留于觀念層面且拋離了對社會規律、社會存在的正確把握則流于抽象便是其不二歸宿。顯然,沒有對規律的正確把握,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問題范式也是存有諸多缺陷的。這也表明,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有效實施、開展還需要規律范式這個基礎性平臺的強力支撐。
4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規律范式
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往往是一副紛繁復雜甚至是轉瞬即逝的現實圖景。對此,作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人類就不斷的反思這樣的問題:自然界與社會的發展是源自偶然的沖動,還是遵循著其深層次的固有規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雜亂無章而孤立存在的,還是遵循著一定規律而普遍聯系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就認為世界的變化和發展是依循著“邏各斯”而有一定的次序和周期并適應著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的。赫拉克利特所說的“邏各斯”實際上就是指規律。因此,人類在對規律性問題的不懈探索以及在對規律性問題各個層面不同解答的歷程中便產生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又一重要的基礎性范式,即規律范式。可以說,沒有對規律客觀存在的哲學承諾及其自覺把握,人類是無法適應復雜的生活世界的,遑論對客觀世界的有效改造。規律的存在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這一范疇揭示的就是事物運動發展過程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就是關系……本質的關系或本質之間的關系”[10]。當這種規律性的知識客體主體化、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觀念時,就外在地表現為人們在行動中所必須遵循的實踐方案、操作規則。在規律與實踐方案、操作規則的關系上,規律是實踐方案、操作規則的基礎,實踐方案、操作規則是規律的主體反映。當人們拋開客觀規律去建構實踐方案、操作規則時,這種建構是抽象的;而當人們以客觀規律為基礎去建構實踐方案、操作規則時,這種建構則是具體的。因此,是否以客觀規律為基礎,是判斷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方案、操作規則建構具體性與抽象性的重要分水嶺。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而言,規律范式就是以揭示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中的本質性存在以及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必須遵循的具體規律為基礎、對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從具體層面進行本質把握的基礎性范式。庫恩曾指出,范式更新帶來知識更新,知識更新以范式轉換為前提。因此,在明確規律范式科學內涵的前提下,將規律范式基礎性地引入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將為高等醫學人文教育本質的明確、為高等醫學人文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實現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前提。特別是在實施高等醫學人文教育實踐中應當遵循的各種教育規律以及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必將獲得充分的重視。當然,規律絕不是純粹的一般性公式,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性、歷史性決定了規律是具體的規律、歷史的規律。因此,以社會存在為基礎,去揭示具體社會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具體規律,是保證規律范式科學性、具體性的根本前提,也是具體的規律范式的必然要求。惟其如此,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的內在本質才能得到全面揭示,高等醫學人文教育科學設定的多層次性目標才能得以全面實現。
5結語
篇4
醫學是科學性和人文性有機融合的學科,醫學教育可分為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部分,因此可以把醫學教育這個系統分解為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子系統。其中,專業教育子系統是通過教學,進行醫學知識的傳授和醫療技能的訓練,具體又可分為各個專業的教育子系統,目前已有結構完善、層次清晰的知識體系,并應用于各個專業的學校教育與工作實踐培訓中;人文教育子系統則是通過人文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等知識的傳授和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質,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內容組成、層次結構尚未形成共識。整個醫學教育系統由兩個子系統及其內部元素組成為一個立體、有層次、網絡狀的整體。在其之上,還有社會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教育系統等大的系統。在醫學教育系統中,人文教育子系統相對薄弱,不僅重視程度不夠,教育目標、內容組成沒有形成共識,師資隊伍、教學方法、考評方式等也不完善。醫學作為最具人文精神的學科,雖然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現實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約醫療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認為是導致醫患緊張關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統基本特性對做好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啟示
1.醫學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目標和手段必須協同推進
我國目前醫學教育存在的重專業、輕人文現象,本質是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子系統不協調。系統的目的性要求,為了實現醫學教育系統的目的,內部子系統之間必須相互協調;系統整體性也要求,為了提高醫學教育系統的整體效應,內部各個部分要注意協調。因此,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兩個部分應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為目的,不能顧此失彼,“單兵突進”。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終究只是實現醫學目的的技術方面手段,這種手段使用正確與否、結果好壞,有賴于醫學人才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起著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視了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再好,培養出來的人才也不是社會期待的。技術使用只有與人文素質緊密協同,才會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療的結果———患者生命的延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標和手段要協同匹配,即以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要目標的專業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質為主要目標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學手段應該有所差別。前者可以通過集中傳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則更多地需要習慣的養成,不能“畢其功于一役”。
2.醫學人文教育應該貫穿醫生的整個教育過程和職業過程
目前我國醫學人文教育存在課程設置不夠合理、課時比重不足、教育階段集中在低年級等問題。同時,忽視醫學生畢業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職業準入考試和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對人文知識和能力的測試不如國外合理。系統的開放性要求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學人文教育保持開放性和連續性,因此在醫學人文教育中,不僅要進行知識理念的傳授,更要在專業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教育時段不僅僅集中在低年級,也要擴大到高年級,尤其是實踐實習階段;不僅在學校內重視,也要擴大到校外,持續到社會實踐系統,要貫穿醫生的整個教育過程和職業過程。尤其要重視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的醫學人文教育,重視導師對研究生、高年資醫生對低年資醫生的言傳身教作用,并開展繼續醫學人文教育工作。如果僅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視后續的教育和習得養成,那么無論如何也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3.改進醫學人文教育應該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
醫學教育系統之上還有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統。“存在決定意識”,現實的環境必定影響個人的行為。首先,市場經濟因素、多元價值觀必定沖擊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學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醫學教育功利性的增強,使醫學教育過多地成為提高謀生能力、改變社會地位的工具。這種過于強調功利性的教育,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強化專業課程,削弱人文課程,導致醫學生知識面狹窄,其結果是培養出來的醫生更多地成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醫”。其次,國家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及其相應的教育路線、目標和功能等,對醫學人文教育的影響也體現在課程設置、課時比重、教學方法和考評方式等諸多方面。例如有的醫學院校將思想政治課程作為主要的醫學人文教育課程,就是一種受過度政治化影響、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統開放性和環境適應性要求,在改進醫學人文教育時要考慮各種外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功利性的影響。學校人文教育要適應社會的變化,過度逐利、精神空虛等行為要批判,傳統文化精髓要發揚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糾正,人文課程設置和教學效果考評方式要適時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醫學人文教育
篇5
藥動學方面,藥物分子的跨膜轉運,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各個體內過程,藥物消除動力學規律及重要參數,體內藥物的時量關系以及藥物劑量的設計和優化等內容,課時再少也要詳細講,因為醫學專升本成教學員們長期工作在臨床,具有一定的用藥經驗,但對相關原理尤其是藥動學方面的可能一知半解,遇到問題可能認知不足,分析不透,處理不準,從而造成醫療事故。比如肝功能不良的患者長期選用被肝藥酶代謝的藥物,則易致中毒;同理,腎功能不良的患者長期選用從腎臟排泄的藥物也易致中毒。因此,醫生選藥不僅要基于藥效學,還要綜合考慮藥物的藥動學特點。在總論部分對藥效學和藥動學相關知識點重點講解,在各論部分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用機制詳細講
成教學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其原始學歷為中專,通過成教繼續教育獲得了大專文憑,再通過成教專升本途徑獲得本科文憑。中專教學一般只對藥物的作用和用途有所要求,幾乎不涉及作用機制,而通過成教獲得的大專學歷部分學員中,由于當初有“混文憑”思想,大專畢業時理論水平提高了多少只有自己知道,盡管在臨床憑經驗給患者用藥,但對藥物的作用原理可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合理用藥現象常見。醫學專升本過程也許是學員在校學習不可再得的機會,為了使學員們真正掌握臨床用藥的原理,在給患者開處方時,選擇藥物要最佳,聯合用藥要合理,任課老師對藥物的作用機制一定要認真講,詳細講,這也是許多學員的期待。藥理的作用機制即運用生理學、生化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病原與免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相關基礎醫學知識,解釋藥物的作用原理與靶點,而后者往往與臨床疾病發生的關鍵環節有關。講解藥物的作用機制時,任課老師要基于藥物作用的靶點,將相關基礎醫學與臨床知識有機地鏈接,將疾病的發生環節與藥物的作用靶點融會貫通,使學員在弄清楚藥物作用機制的同時,也明白了疾病的發生原理。因此,作用機制可以說是藥物藥理作用的精華,一定要安排足夠的課時詳細講,將靶點環節講深刻,講透徹。比如,高血壓病的發生機制之一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密切相關,血管緊張素原在腎素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緊張素Ⅰ,后者在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緊張素Ⅱ,血管緊張素Ⅱ不但強烈收縮血管,還促進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引起機體水鈉潴留,皆為致高血壓因素。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降血壓藥物的作用靶點是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該類藥物可抑制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減少血管緊張素Ⅰ生成血管緊張素Ⅱ從而降低血壓。不良反應的發生機制也屬于藥物作用機制范疇。比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在抑制血管緊張素Ⅰ生成血管緊張素Ⅱ的同時,也抑制緩激肽的降解,進而使前列腺素生成增多,前者擴張血管有利于降血壓,但后者則是引起部分患者咳嗽的主要根源。詳細講解上述過程不必擔心過多地花費有限的課時,老師可預先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將相關內容在備課時就用箭頭一一連接好,對重要環節輔以閃亮動畫處理予以突出。學員們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講得系統,聽得輕松,印象深刻。
3異同歸類對比講
藥理學難學除了與藥物多、涉及的各學科知識點較廣有關,還與有些內容易混淆、難記有關。比如有些藥物的藥理作用相近,但作用機制和作用特點不同;有些藥物的臨床用途相同,但作用原理與用藥目的不同。老師在授課時注意進行異同歸類,采用對比的方法講解,會受到好的效果。例如阿司匹林與氯丙嗪皆對機體的體溫有影響,但前者的作用機制為抑制環氧化酶,使前列腺素合成減少,進而使體溫調定點恢復正常,故一般只降低發熱者的體溫,對正常人的體溫影響較小,而氯丙嗪的作用機制為直接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對體溫的影響與環境溫度有關,環境溫度低時可使體溫降至正常以下,但環境溫度高時氯丙嗪也可以升高體溫,炎熱的季節甚至會引起中暑。再比如阿托品與地西泮藥物臨床皆可用于麻醉前給藥,但前者具有抑制腺體分泌作用,麻醉前給藥的目的是抑制呼吸道腺體分泌,防止引起吸入性肺炎,而后者具有鎮靜作用,麻醉前給藥的目的主要是抗焦慮,安定患者情緒,減少的用量。授課時將上述內容的類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利用圖表進行對比講解,強調相同點,突出不同點,這樣學員們就容易掌握了,考試時也不會張冠李戴了,臨床選藥時也就更加精當了。
4易懂內容概括講
篇6
咬傷常發生在人體的暴露和凸出部位,如()、顏面部、肩部、上肢及胸部等。輕微咬傷一般僅在皮膚上留下膚淺的咬痕,稍重的咬傷可形成皮下出血伴有擦傷,更重的咬傷使皮膚完整性遭到破壞,形成挫裂創,甚至組織器官缺損。咬痕以對稱的半弧形幾個牙印構成圓形或橢圓形較多見;在手指或其他凸出部位,如、鼻、耳等,咬痕可基本對稱地分布在對應的兩側面上,上、下頜牙形成的咬痕不融合,嚴重者組織或器官部分缺失。
由于人體各部位的形態、皮下組織的厚度、皮膚松馳度以及施咬的一方所處位置、用力程度、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咬痕形態特征各異,某些特征不明顯的咬痕極易與其他類型的皮膚損傷相混淆;再者,咬傷致使組織器官缺損,相應咬傷特征表現不典型。二者都會給鑒定損傷是否為咬傷帶來困難。案例1,筆者結合傷者損傷特征、調查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首先,傷者自述為咬傷所致,嫌疑人自述系地面玉米茬割傷。二人陳述雖存在差異,但互毆中有兩人抱在一起的過程,存在咬傷的機會。田地里有玉米茬,客觀上也有造成損傷鼻部的可能。其次,從損傷特征分析(1)本例傷者鼻部整體創面及創緣不整齊,符合鈍性暴力損傷所致;(2)從圖1可見新鮮創口創緣及愈合后瘢痕的創緣、創面均不整齊,損傷左右側基本對稱,上方創緣呈弧形;另從愈合后瘢痕上下緣間距的測量結果也在咬傷范圍內,符合咬傷形成的特征;(3)損傷另一個特征是損傷局限于鼻部,未伴有周邊面頰部、口唇及前額等軟組織損傷,創緣周圍亦未伴有明顯擦傷,如為地面損傷通常應伴有周邊組織器官損傷;(4)如為地面或地面玉米茬損傷,分析應為從上斜向下的暴力,從雙方陳述的打架過程及局部損傷特征分析,互毆過程中地面或地面玉米茬不易形成該方向的暴力。因此,對損傷機制、損傷特征及周邊組織器官損傷情況的分析結果,均不支持傷者鼻部損傷系玉米茬割傷所致,最終形成鼻部損傷系咬傷可能性大的意見。本例在鑒定過程中還拍攝了嫌疑人的牙齒的照片,其顯示牙齒完整、無缺損。
案例2,已經明確是咬傷,鑒定時為傷后6個月,且進行了植皮術。法醫學檢查時仍可見其前額組織缺損部位整體呈橢圓形、左右兩側損傷基本對稱等咬傷的一些典型特征。
在人咬傷的法醫學鑒定中,為保證鑒定意見的準確度和可靠性,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工作:(1)收集案情資料,重點收集傷害過程,調取傷者、嫌疑人(或咬人者)及無利益沖突證人的詢問筆錄等,必要時應由傷者和嫌疑人(或咬人者)詳細向法醫陳述受傷過程。(2)及時留取傷者損傷特征及相關證據。對致傷方式的鑒定,傷后早期、原始和清晰的損傷特征證據至關重要。為避免傷后對致傷方式存在爭議,同時鑒于較輕的咬痕很快消失,咬傷鑒定中應在早期常規通過拍照、錄像或其它方式留取證據,注意多方位拍攝并加貼比例尺。有條件的,還應常規提取咬傷部位唾液斑或其他可以進行DNA檢驗的物質,以備進行個人識別和同一認定。如果咬痕較淺界限不清時,可先用95%酒精棉球在創口處進行輕輕擦拭,干燥后可顯出比較清晰的咬痕。(3)損傷特征檢驗。需要重點關注損傷整體形態及局部形態是否符合咬傷典型特征,尤其關注損傷是否對稱及咬痕整體形態。其次關注周圍軟組織是否伴有損傷。(4)綜合分析。從損傷特征及雙方陳述的受傷過程綜合分析是否符合咬傷,分析損傷特征與損傷過程的符合性。(5)如能確定嫌疑人,應拍攝嫌疑人牙齒照片備查。
作者:郭兆明黃勝才朱曉斌王旭狄勝利單位: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安廳物證鑒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
篇7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語用學合作原則關聯論
任務型語言教學淵源于交際和語用教學思想。他從語用學、語義學、語言教學法和學習論吸取了豐富的理論營養。課堂提問是會話的一種形式,也是任務型教學的一種過程和手段,其本身具有鮮明的語言交際特點。他在外語教學中沿襲運用,反映了自身固有的語用蘊涵,也反映了外語課堂師生對話語用意義的真實存在。任務型教學中的課堂提問印證著言語行為理論,遵循著會話的語用合作原則,隱含著會話的動態語用意義,體現著語用關聯價值。
一、言語行為理論是任務型教學課堂提問的理論依據
Akmajian認為,“語用學是對語言的使用和語言交際進行的研究。”從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語言使用和交際是語用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意義和語境是語用學的兩個基本概念。但語用學所研究的意義不是存在于詞語、句子本身的靜態意義,而是在一定語境中表現為行為的意義因此,語言的意義見諸于行為之中。“語言即行為、會話即行為”是語用學研究的必然之義。語用學強調“言有所為”的語言觀與任務型教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任務型教學倡導“做中學”的外語教學思想。把學習活動本身與語言學習目標融成一體。把個體語言習得、行為發展和生活體驗有機結合一起。任務型教學主張:有效的語言學習不是教育傳授性的,而是經歷性的,在某些情況下學習過程是第一性的,而學習內容是第二性的;任務的過程性和.參與者語言活動量與質有助于學習者語言自動性的形成。任務型教學強調行為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行為決定語言的意義,意義在語言行為中產生。
課堂問答是師生互動的動因之一課堂提問是引動話題的動力。激活課堂會話是課堂提問內在的規定性。依據.Austin的“三種行為”模式,人在說話的時候,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同時實施著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行為指的是“說話”這一行為本身,他與傳統意義上的“意指”相同;言外行為指的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施行的一種行為,人們通過說話可以做許多事情.達到各種目的;言后行為是指說話帶來的后果。首先,言內行為通過說話表達字面意義。借助于課堂提問的這一方法優化學生話語行為,矯正學生的語音語調,熟悉和掌握詞匯、、短語和句子結構,培養遣詞造句的能力。使學生說得標準,講得得體,學得有效。
通過課堂提問改進學生的言外行為。言外行為是通過字面意義表達說話人的意圖。言外行為必須滿足一定的恰當條件,他的結果是產生符合某種語言的使用規則的具有一定交際功能的話語。言語行為理論認為,人們每說一句話都在實施一種言外行為,每一句話所具有的言外之力體現了說話人說話的意圖。意義和言外之力存在著三種可能關系。其中一種關系是句子的意義,他取決于可能具有的言外之力。
通過課堂提問激發、維持和發展學生的言后行為。言后行為是指一旦說話人的意圖被聽話人理解、領會和接受,便帶來相應的后果和變化。課堂提問不僅能改進學生言內行為,而且能堅定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接受教師語言的暗示和鼓勵,接受課堂學習情感和學習氛圍的感染和影響,克服任務型語言學習中的認知復雜度、語碼復雜度和交際壓力所造成的困難,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和建構人格的目的。
二、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提問遵循著會話的合作原則
會話的合作原則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方面。會話,即問與答、聽與說,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途徑。課堂師生提問與回答不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干的話語組成,成功的課堂對話是師生共同努力與默契合作的結果。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傳承文化,造就未來的目的而存在,語言教學也不例外。課堂上師生懷著共同的或相近的目的走在一起,圍繞著共同的目標完成一項又一項的學與教任務。師生課堂對話在共同的目標下產生,在合作中繼續,在雙方受益中發展。美國哲學家Grice認為,在所有的語言交際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遵守的原則,他把這種原則稱為會話的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又可以體現為四條準則。他們分別是: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聯準則和方式準則。數量準則要求說話人所說的話達到會話的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以及不能使自己所說的話比所要求的更詳盡。質量準則要求說話人不要說自己認為不真實的話,以及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關聯準則要求說話人說話要貼切。方式準則要求說話者避免晦澀的詞語和歧義,說話要簡要和有條理。
課堂提問體現了會話的語用意義。“意義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動態地生成的。利用課堂提問與學生構成語用合作關系,讓學生在對話中準確把握語言意義,逐步地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水平。教師在提問中解惑、授業、傳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培養學生語用意識,練就語言技能,形成綜合語言能力。語言課堂構成的語用合作關系有利于師生發現語言教與學中的問題,也有利于合理地增加語言的輸入量和輸出量。依據數量準則,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語言信息。說話人所說的話語到了極限,有利于聽話人推導出話語的上限隱含意義;依據質量準則,課堂語言是真實的,師生間的幫助是真誠的,而不是虛假的;依據關聯準則,說話人的語言是經濟的,意義是貼切的;依據方式準則,師生在教與學中應該學會如何說話,力免歧義,使說得明了,講得有條理,用得得體。在使用中學習外語,在做事中培養語言能力,使語言習得與做事能力的培養相得益彰。
課堂語用合作關系融洽著師生的情感,培養著合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演繹著師生人格的發展與變化。語言是信息傳播的媒體,傳承文化的載體,也是表達人類情感與思想的工具。任務型教學理論認為,有效的語言學習是經歷性和過程性的。通過師生課堂對話,學生學會逐漸地把握語言的意義,完成教師和教材指定的任務,體驗語言學習的過程,提煉學習的方法和思想,探索學習心理的發展,接受教師情感的感染和思想的影響,模仿優秀的學習行為。
三、課堂提問體現關聯論的交際觀
交際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思想、情感、觀點等的一類行為,也是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人與境之間相互關聯和創造意義的過程。人類交際和認知事物總是遵循著關聯原則。“任何明示性的交際活動都意味著活動有最佳的關聯性”。課堂提問與回答是師生雙方交際的一種形式。維系課堂交際是雙方活動的關聯性—認知關聯、邏輯關聯和語境關聯。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推理交際,是聽話人識別說話人意圖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依賴于語境的推理過程。推理模式倡導者指出,交際是說話人提供其要表達的意圖的證據,聽話人依據提供的依據,結合說話人和聽話人“共有知識”或共有的語境,推斷出說話人意圖的過程。不難看出,語言交際過程主要是一個邏輯推理、認知和語境的相互關聯和演進的過程。
認知關聯是語言課堂任務實施的必然條件。意義學習中的“圖式擴張”理論認為,語言不僅是一個有規則的符號系統,而且是一個動態的信息資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有對語言系統的認知行為,也有對周圍世界的認知行為。說語言交際過程既是語際語碼的轉換過程,也是推理認知的過程。
一般而言,學習可分為認知性學習、運動技能性學習和情感性學習。認知學習是指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自覺地探求知識的行為,主要表現在知識的積累、意義的獲得、知覺的習得和概念的掌握。他常指學習者知識結構的構建和運作。在人的知識結構中,他以表象、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形式,表征存儲在大腦中的知識經驗和信息。可想而知,語言既是認知的基礎,又是認知的中介和載體。語言學習與交際促進認知的發展。認知的發展增強語言學習的意義。認知與言語交際既相互關聯,又相互作用。因此,認知關聯在語用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邏輯是語言交際意義的規定性。語用邏輯關聯支撐著語言交際的全過程。美國哲學家W.V.Quine認為,真理一般依賴于語言和語言之外的事實,科學雙重地依賴于語言和經驗。真理與科學的陳述直接依賴于邏輯。依托著邏輯,課堂提問和回答才得以持續和發展。借助于邏輯,學生才能逐步深化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學習者對課堂任務才能保持持續的認知興趣。課堂提問能保證師生課堂語言交際和語言能力沿著語言邏輯的演化而發展。以達到語言學習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之目的。
語境關聯意味著語言在運用中言語使用者的共知語境孕育交際的意義。語境,顧名思義,就是人們常說的語言環境。只要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就會構成一個特定的語言環境。著名心理學家Clark(1977年)把語境分為三種情況:句子中明確陳述的內容;與話語有關的情景;說話者和聽話者在句子的使用上達成的默契。語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或抑制對目標詞的識別、預期句子成分、消除歧義、約束語義關系、定界搜索范圍、易化語言理解和推論新知等。:
實踐證明,課堂提問這一對話方式運用于課堂教學過程能產生語用教學效應。由于師生互動建構語境與人的意義關系,語境和互動成為語用教學的前提。課堂提問的互動性意味著教學語境構成、運作、遷移與間接言語行為間的多維意義關系。因此,可促進學生語用意識的產生和語用能力的形成。課堂提問的即時性,直接性,機動性,反饋性以及情感性拓展語言意義空間,豐富任務型語言教與學的內容,激活師生間的語言交際,體現互動與語境的語用親合力,縮短外語教學與外語運用間的語用差距。
篇8
醫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沒有感受到英語是人的一種語言能力,也沒有認識到英語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所發揮的作用。在專業課程繁重的情況下,許多醫學生甚至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因為大學英語四六級及格與否與畢業證相關,所以他們在學習中就把過四六級作為終極學習目標,自然很難獲得英語能力上的提高。這也與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英語教育目標相背離,沒有達到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效果。那么,醫學生既面臨著過四六級的硬性指標、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任務和社會對醫護工作者更高人文素養的要求,又面對提高自身英語能力的期望,是否能夠在大學英語教學上做一些改變,在英語教學和醫學人文教育之間找到溝通的渠道?國內有學者提出把含有醫學內容的英語文學作品引入英語課堂,能夠加強醫學院校人文學科建設,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筆者在此基礎上結合所在學校醫學生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探索利用大學英語課堂達到既提高醫學生英語能力又培養醫學人文精神的事半功倍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二、大學英語教育與醫學人文融通教育
首先,英語是一門語言,是以聽、說、讀和寫作為基本技能的。語言的表達有賴于語言的習得,而學生語言的習得最終途徑是閱讀。閱讀能力的訓練、培養和提高對于一個人的理解、領悟和換位思考的能力有著重大意義。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的閱讀并不是單指閱讀本身,而是借鑒英語專業閱讀課的教學方式,包括輔助閱讀的各種不同的英語訓練活動。另一個方面,現代醫學鼻祖希波格拉底說:“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醫生和病人之間的聯系,除開冰冷的數據和醫生對疾病表征的主觀判斷,主要來自于相互之間的溝通。診斷過程中,病人要會描述,醫生要擅長分析。但事實上,不是每個病人都能很好地表達自己。這種情況對醫護工作者的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生要準確地診斷疾病,解決病人的問題,就要更有效地調動語言能力和病患進行更好的交流,并學會用這些理解能力調節自己,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為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作出努力。據以上分析得出,一方面,從醫患溝通的角度可以看出語言能力對醫學生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從大學英語教學的角度,閱讀文學作品正好是語言能力培養的一種重要方式。這就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引入有關醫學的外國文學作品,把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醫學生大學英語教育找到了一個可能的入口。
(一)有關醫學的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有助英語學習
1.發揮醫學生醫學專業背景優勢,降低英語閱讀難度,提高英語學習積極性
背景知識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有學者通過調查報告的形式闡述了閱讀者具備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即使語言偏難,理解也能得到保證。對于醫學生來說,外國醫學小說選段的閱讀是有一些難度的,但是這些材料有關于醫學專業,他們完全可以發揮專業背景知識,對它們進行很好的吸收。同時,這些小說片段豐富了大學英語課堂內容,又因為涉及醫學生熟悉的領域,對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習積極性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這就調動了醫學生本身的專業知識服務于英語學習。
2.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突顯英語語言交際功能
英語學習是一個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有關醫學的外國文學作品在英語教育中的閱讀和應用(即大量單詞、短語、語法的輸入)可以對學生基本的英語技能的提升提供豐富的內容,為他們英語口語交際提供有用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材料。同時,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輸出練習。筆者借鑒國內學者有關英語輸入和輸出的研究將其分為兩個方面,即口頭輸出和書面輸出。口頭上,定期組織有關所學內容的口語心得交流、病人日記朗讀和配音大賽。書面上,對所學作品片段進行個人改寫,或寫讀后感和學習匯報。這些基于閱讀作品的不同形式的輸出,可以為醫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書面表達提供一個平臺,使得英語的語言交際功能真正突顯出來。
3.營造醫護工作情景,拓展醫學生專業知識和提高學生共情能力
首先,醫生作家的作品和描述醫生的作品涉及一定的醫生工作情景,表達了醫生的職業觀念和人生態度。醫學生容易在閱讀中得到從醫生視角看待醫學事業的直接體驗,這對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志向起著間接導向作用。不僅如此,其中某些作品的選讀,還可以增加醫學生的專業知識。例如醫生作家柯南.道爾的作品《福爾摩斯探案全集》選段的閱讀和賞析,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化學知識和古老病癥的描述對擴展醫學生專業知識面有所幫助,而且推理情節本身帶有邏輯性,對學生思考角度的轉換也具有啟發意義。如果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成為一種能力,將對醫學生邏輯思維培養和職業生涯中對病癥的分析診斷能力產生很大的裨益,并且對增進醫患溝通和提高醫學人文精神也具有現實意義。其次,選擇那些討論疾病、衰老、精神、健康、死亡和等待死亡的命題的作品,就是為了要醫學生間接地經歷苦難和死亡。
如阿瑟.克萊曼在《疾痛的故事》開篇將疾病、疾痛分開,并提到醫生的世界是觀察、記錄,病人的世界是體驗、描述。閱讀有關病患經歷的小說能為醫學生從患者角度體驗疾痛本身提供了情景。例如美國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夜色溫柔》是作家在自己身患重病,又守在患病妻子的病床前寫下的,在某種意義上是他身體、心理病痛的再現。閱讀這類的作品可以讓醫學生間接體驗病痛,感悟病人患病時的理解需求和情感變化,幫助他們從醫護工作者的世界邁入病人的世界,對疾痛抱有更深的同情,對減輕病人痛苦提供更大的幫助。最后,描寫醫院工作人際關系的作品,例如阿瑟.黑利的《最后診斷》則為身在學校象牙塔內的學生提供了醫護工作者自身生活狀態和理想追求的現實模板。因此,這些有關醫學的文學作品恰好彌補了醫學生對真正醫護工作的復雜性了解不多的缺陷,讓他們在其中閱讀到醫學人物的百態人生,幫他們在畢業前積累更多處理醫患關系的經驗,使他們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從而對醫學事業抱有更大的熱情。總的來說,這些有關醫學的外國文學作品在大學英語中的學習借助英語語言承載醫學人文素材的方式,實現了英語教育和醫學人文教育的融合。在課堂教學中,醫學生既可以通過這些文學作品習得語言,又可以徜徉于文學作品中,得到醫者人文情懷的自我洗禮。
(二)面臨的問題
顯然,這種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對豐富英語課堂內容,提高醫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有一定幫助,在醫生人文素養層面上對改善醫患關系也有一定實際意義,但這一教學模式也存在很多的問題。
1.教學內容的選擇。就大學英語教學的應試考察來講,大學英語四六級還是一個硬性指標,課程內容和大學英語學習階段所要達到的基本技能水平相適應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對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實際的應用。醫學生們是否喜歡把醫學人文思想融入英語教學、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普遍的英語水平能否和這種教學方式很和諧的配合,都需要實踐檢驗。
3.中外語言的理解偏差。眾所周知,兩門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一定理解的偏差。醫學生是否能夠得到原汁原味的外文閱讀理解感受,并讓這些作品從語言外殼上幫助他們提高英語基本技能,從語言內容和文學內涵上內化為他們的精神財富和醫患溝通能力,這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投入度和學習悟性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
三、結束語
篇9
反面角色違背了主流社會的道德準則、法律規范和善良的標準,表述為與社會的正義相對而行的人物定位。具有更多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以唯物史觀的哲學理解,事物均具有兩面性,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戲劇沖突中的反面角色必需依附于物質世界中的現實生活,體現倫理關系和社會文明。
二、人本主義倫理學
從反面角色的角度分析,到底什么是大眾認同的“善良的標準”“道德規范”和“社會正義”呢?事實上在倫理學的研究中,定義“人性”和“道德標準”就闡明了在人本主義倫理學中的學術方向。人本主義倫理學中關于人的自然本性“自私”和社會本性“無私”之間的討論延續了幾百年,在此將“自私”稱為人的自然本性,以及將“無私”稱為人的社會本性也有待商榷。在倫理學的研究范疇內,沒有明顯的定義反面角色的概念和歸屬。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其實也是很難界定“正面角色”與“反面角色”之間的人物定位。但是藝術創作必須具有啟發性的社會意義,所以在此探討藝術創作中的反面角色背后延伸出來的倫理學意義就非常必要。
三、人本主義倫理學架構反面角色的性格特征
(一)貪婪、殘忍與自私論
俄羅斯電影《十二怒漢大審判》中沒有明顯的反面角色和正面角色,這部電影很好地注釋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一個人物角色的背后都掩藏了一段或灰色或無奈的故事。十二位由抽簽選出的陪審員在劇中可以定義為正面角色,因為他們肩負了公平和正義,有權決定違背了人們心目中的道德準則或者是法律規范的人物的命運。從這個角度分析,陪審員被定義為正面角色,而車臣男孩被定義為反面角色。但是事實上影片為觀眾展示了非凡的藝術創作,觀眾根本分不清誰才是真正的反面角色。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在社會尊重感和客觀職位的背后都有一顆強烈的“私心”:第一位陪審員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投出了一張挽救車臣男孩的反對票,他的科研成果被國家漠視、他的微薄收入被老婆拋棄、他的精神和物質方面的雙重落魄被火車上大多人定義為瘋子,只有一個火車上的單身母親理解他是有價值的生命。人本主義倫理學認為:自我中心構成了全部幸福的出發點,愛自己和愛他們是不沖突的,尊重自己的完整性與獨立性,熱愛和理解自己,是可以與熱愛、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起的,愛我自己與愛他人有著內在聯系。火車上的單身母親用“愛他人”實現了愛自己的幸福,而第一個陪審員用“愛他人”挽救了車臣男孩的生命。但是在某個生活細節上的表現,他們展現的貪欲可以用人本主義倫理學解釋為“愛自己”,而且“愛自己”和“愛他人”是不沖突的。人本主義倫理學很好地解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市場經濟促成的巨大的社會壓力帶來的精神迷茫。另一位陪審員曾經做過8年的墓地主任,他與墓地老太太和挖墓人合謀演出了不計其數的騙局,這里“自私”不能等同于“自愛”,因為他們只從能否從中獲得好處這個角度觀察,把別人的需求置于腦后,無視他人的尊嚴和完整性,他所看到的只是他自己。這樣的自私被定義為一種惡行表現,貪欲、良知泯滅和掠奪讓自己失去了“自愛”和“愛他”的完整性。盡管這個陪審員說他用這些錢修建禮拜堂、施舍墓地外的流浪漢、在自己的家鄉修建學校,而且學校里有健身房、校車、帶液晶顯示屏的電腦機房,并聲稱只要有學校,沒人在乎錢是從哪里來的。人本主義倫理學解釋這種“自私”非“自愛”的人變得異常空虛并屢遭挫折,他必然是不愉快的,并憂心忡忡地企圖從生活中獲取他在巧取豪奪中所失去的滿足。表面上,他對惡行做出了補償,實則是缺乏創發性的愛的能量。因為暗戀死者,那位中年女人作偽證;因為地產開發商對利益的驅動,他忘記了死者是曾經為這個國家和民族作出過流血犧牲的軍人;繼母因為自私,無視繼子被家庭暴力毆打的現實。劇中每一個堂而皇之的社會角色用人本主義倫理學的研究觀點均可以定義為反面角色,因為他們對利益的追求超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自愛發展到極端就成了自私,并無視他人的發展需求。
(二)孤獨的良心與自我呼喚
《這個殺手不太冷》劇中殺手里昂與“壞女”馬蒂爾達來自兩個不同的孤悲家庭,兩顆孤獨的心靈走到了一起,我們很難界定誰是影片的反面角色,正如人本主義倫理學對于“自私”與“自愛”或“無私”與“他愛”之間的探究。人性的多面性必須結合倫理學研究才能做出多面性的解釋。人本主義倫理學認為:人生活在市場經濟中,感到自己只不過是一件商品而已,他已從他自身中分化出去,這正如某種商品的出賣者從他所想推銷的商品中分化出去一樣。他關切自身在市場上的成就,他專心致志地把自己塑造成為能被雇傭的主體,塑造成為在人格市場上能賺到大錢的商品。殺手里昂自從19歲跟隨父親踏入殺手生涯,經驗老到、干練有效的業務素質,讓里昂成為在人格市場上賺取好價錢的商品。反面角色是否有良心,他們的良心受何種力量支配,人本主義倫理學對良心做出了精妙的分析,區分為極權主義良心和人本主義良心。極權主義良心解釋為:所謂好良心就是一種會使外在和內在的權威感到高興的意識,所謂壞良心則是一種會惹權威生氣的意識。好良心會使人產生幸福感,因為好良心意味著受到權威的贊許;壞良心使人產生恐懼與不安,因為與權威對著干,有被懲罰和唾棄的危險。而人本主義良心解釋為:良心是自己的心聲,是不受外界的權威支配的,所以良心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反應。當然這兩種觀點都屬于人本主義倫理學。里昂不斷地從老托尼那里接受新業務,掙錢后將錢交給托尼保管,自己置身于不同的旅館內獨坐在沙發上睡去。自從做殺手后他從來沒有在床上睡覺,因為他覺得在床上睡覺有恐懼感,難以入眠。里昂惟一的精神寄托就是為他的綠色盆栽清洗和澆灌,但是這個盆栽猶如里昂自己的生命漂泊在世間,沒有生根的機會。里昂單調有序的生活是依靠老托尼運轉的,當里昂為了救馬蒂爾達破壞了極權主義良心所能允許的秩序范圍時,他挑戰了權威,最終被老托尼出賣,受到懲罰。人本主義倫理學將里昂的激變稱為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壞良心”,因為他挑戰了權威。因而,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只不過這種良心的定義需要結合反面角色自身的處境加以考量,殺手里昂是黑社會秩序的維持者,同時他又塑造了黑社會一幕幕血腥的場景。用人本主義倫理學的觀點解釋,就是里昂用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壞良心”挑戰權威,盡管他自身也是極權主義秩序的維護者。他不得不承認,當他竭力爭取世間的財富、不顧一切地使自己成為在人格市場上賺取好價錢的商品時,他已經喪失了自己的靈魂,喪失了自我,也就是說殺手里昂已經喪失了人本主義良心。從他開始殺手生涯到遇到小女孩馬蒂爾達之前,他只具有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好良心”,也就是順從權威的意識,完成一次次的殺人交易;當馬蒂爾達以“女人”的身份闖入里昂的生活后,他才感覺到生命的存在和意義,他開始珍惜生命和自己的“女人”,所以最后時刻他開始轉變用極權主義良心中的“壞良心”挑戰權威,維護他的女人和生命價值。當然他受到了權威的懲罰,最后時刻倒在血泊中逝去。因而,劇中的反面角色是有良心的,但是如何提升反面角色的內質塑造呢?必須將角色與倫理學建立關聯,用倫理學知識架構反面角色的內質,才能讓反面角色展現“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反襯正面角色。
(三)暴力行為與角色定位
反面角色似乎離不開暴力因素,甚至暴力美學成為電影界頗具分量的表現形式。日本鬼才導演園子溫創作了很多血腥極端的暴力角色,每個角色的背后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倫理故事。人本主義倫理學對角色之間的暴力行為有很清晰的分類,譬如兩個習武的角色之間的打斗屬于娛樂型暴力行為,是不帶有任何病態性質的暴力行為,行為的目的在于顯示技能,而不是為了破壞,它不是有仇恨或毀滅的動機所引起的。葉問與弟子們或與其他武館師傅們的武藝切磋屬于此種類型。但是葉問為了捍衛自己或民族的生命與尊嚴,所采取的對立行為則屬于反應型暴力行為,它根源于恐懼之中自然形成的行為。《沉默的羔羊》中見習生克拉麗斯進入地窖中與變態殺人犯野牛比爾的對立行為也屬于反應型暴力行為,她的暴力行為源自隨時可能被野牛比爾殺死的恐懼意識中。從人本主義倫理學的角度分析,不難看出,前兩種暴力類型基本屬于正面角色的表現行為,葉問和克拉麗斯都是影片中的正面角色。《沉默的羔羊》中變態的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在臨時管制的監獄中將送飯的兩個獄警殺死,并將其中的一個獄警像耶穌一樣懸掛起來。漢尼拔博士是個不折不扣的反面角色,他的暴力行為已經超出了為了生存而采取的理,這種行為不具有防御作用,人本主義倫理學將其定義為報復型暴力行為,這種暴力類型是典型的反面角色行為。《沉默的羔羊》劇中還有一位更加殘忍的反面角色———野牛比爾,他是一個變態的殺手,極端地癡迷于用女人的皮膚縫制女性衣服。他殺死一個又一個身穿14碼衣服的女孩,將她們的皮膚剝下來縫制那件帶有菱形圖案的裙子。人本主義倫理學將這種行為定義為補償性暴力行為,這種行為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的創造性活動的行為,這種創造性的活動是用破壞自己或別人的生活來超越生活,它的根源就是在于人的無能,它是為補償這樣的無能而采取的一種暴力行為。很顯然,野牛比爾是一個有心理陰影的變態殺手,他暴力行為反映出在他幼年時代不和諧的倫理夢魘,他潛意識中的創造性活動完全是對生活進行有意識的主動破壞,一個不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只想進行破壞,對于這些人來說,生活已經否定了他們本來可以明確表現出來的人的力量,他們需要的必然是破壞。補償性暴力以病態的形式取代生活,反應型暴力則是為生活服務的,所以補償型暴力是反面角色所為,而反應型暴力是正面角色所為。
四、結語
篇10
關鍵詞:醫學心理;心理障礙;任務驅動式;教學研究
1課題:
《心理障礙》的任務驅動式教學教學目標:(1)能力目標。熟悉心理障礙概述、神經癥性障礙。(2)知識目標。掌握心理障礙的概念;心理障礙評價原則;心理障礙判斷標準、分類等。(3)素質目標。掌握心理障礙分類及各種常見的心理障礙。(4)重點難點。神經癥性障礙。(5)解決辦法。進行理論知識的講解,通過視頻觀看和技能訓練,提高診療水平。(6)教學準備。教案、視頻、網絡及多媒體教室。(7)教學學時。2學時。
2教學步驟設計
2.1引入
案例引導:背誦《考場守則》的大明大明是高校大學三年級學生,他不喜歡現在所學的專業,認為是自己高考發揮失利,檢查不仔細才進到現在的大學。因此,他在大學的每次考試都會反復檢查試卷,為此,感到焦慮不已。大學二年級時,他每天早上都背誦《考場守則》以后才能安心上課,如果沒有背完,則焦慮緊張、思緒混亂、無法上課,同學們都不理解大明的這種行為,他自己也感到痛苦不堪。通過“背誦《考場守則》的大明”這個案例,引導學生討論、思考問題(1)本案例中描述的大明是否有心理障礙?(2)心理障礙的評價原則是什么?準備:教師分布學習任務,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共同探討學習。
2.2知識講解
通過案例引導,引出本節教學內容。
2.3心理障礙概述
心理障礙:也稱病理心理、變態心理、心理疾病、異常心理等,是指人的心理、行為及人格上的種種異常,表現為一個人沒有能力按照社會認可的適宜方式生活,以致使其行為后果對本人和社會都造成不適應。心理障礙的“三原則”: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無論形式和內容都應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否則就為異常。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個體的知、情、意在自身是一個完整、協調的統一體,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人格相對穩定性原則: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的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具有相對穩定性,并在一切活動中顯示出區別于他人的獨特性,在沒在外界重大刺激和變革的情況下,一般不易改變。如果個體在沒有明顯外部原因的情況下,人格表現反復無常,往往是心理異常的一個突出特點。心理障礙判斷標準:標準包括:經驗標準、社會適應標準、醫學標準、統計學標準。心理障礙分類:(1)輕度心理障礙:是指心理活動某些方面受損,表現為高級神經功能活動失調,往往無器質性損傷,適應環境的能力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有自知力。(2)重度心理障礙:是指個體的心理障礙程度較重,心理全面受損,心理活動的各方面協調一致性瓦解,個體與現實環境的關系嚴重失調。有些人可能腦部還存在某些器質性病變,對個體心理和社會的危害較嚴重。(3)心理生理障礙。是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導致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和軀體器質性病變的一類疾病,這類疾病在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中都與心理社會因素的刺激有關。(4)人格障礙。是指人格征明顯偏離正常,使病人形成固定的、持久不變的異常行為模式。(5)行為問題和不良行為習慣。是指影響健康的行為習慣,常見的不良行為有:藥癮、煙癮等。
2.4神經癥障礙
神經癥定義:又稱神經官能癥,是一組非精神病性功能性障礙。病人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病程遷延呈發作性。其共同特征:一組心因性障礙;功能性障礙;具有精神和軀體兩方面癥狀;有一定人格物質基礎;是可逆的;社會功能相對良好;自知力充分。常見分類:(1)恐怖癥。以恐怖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病人對某種特定事件、處境或在與人交往時產生強烈的恐怖和不安,有心悸、出汗、手抖等植物功能失調癥狀,采用回避方式來解決這種焦慮不安。病人明知沒有必要,但不能阻止恐怖發作。分為社交恐怖、場所恐怖、特定恐怖三種類型。(2)強迫癥。是一組以強迫癥狀為主的神經癥,其特點是自我強迫和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病人意識到行為的不必要性,但不能控制,并為此感到強烈不安。分為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二種類型。(3)焦慮癥。是以焦慮、緊張為主的情緒障礙,伴有植物神經系統癥狀和運動性不安。焦慮癥病人的焦慮并非由于實際的威脅或危險所引起,并且其緊張驚恐的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分為驚恐障礙和廣泛性焦慮兩種類型。(4)疑病癥。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病人因這些癥狀反復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有時病人確實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也不能解釋所訴癥狀的性質、程度,或其痛苦與先占觀念。(5)神經衰弱。是指一種以腦和軀體功能衰弱為主的神經癥,以精神易興奮又易疲勞為特征,常有情緒煩惱、緊張、易激惹等癥狀,這些癥狀不能歸因于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病變或其他精神疾病,但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緒緊張和精神壓力。
2.5教學效果驗收訓練
教師提出具體心理障礙癥狀,學生回答問題、角色模擬、積極配合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