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環境建設范文
時間:2024-01-23 17:5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環境建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學科建設不僅僅是學科教師的任務,而且也是學校領導的重要任務。如果學校領導沒有務實的工作作風,不帶頭抓學科建設工作,而把這項工作全部推給學科教師自己來搞,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那么學科建設工作是很難取得實效的。如果學校領導具有務實、進取、鉆研的工作作風與工作精神,親自參與學科建設工作,與學科教師共同探討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共同解決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科教師有了主心骨,就會激發學科教師進行學科建設的熱情和力量。這樣,學校領導就自然而然地給學校的全體教師樹立了榜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上行下效的良好風氣,學科建設工作在學校領導的帶動下,就會蔚然成風、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因而,學校的學科建設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因素之一。
二、教師良好的學風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前提
教師良好的學風是教師成長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良好的學風是教師開拓創新的重要動力與源泉。教師應該是終身學習的引領者,終身學習是教師職業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教師的職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教師良好的學風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前提。學科建設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如果僅憑學科教師自己閉門造車,而不善于向其他老師學習,不善于向其它學校學習,那么學科建設工作也不會取得切實的成效。學科教師一定要有認真學習的態度和精神,多與同學科的老師進行交流,多吸取成功經驗;多向學科建設取得成功的學校取經學習,汲取好的做法和經驗,促進本校的學科建設工作。因此,只有教師有了良好的學風,才能不斷地深入學習,才能不斷地深入研究,才能不斷地加強學科建設。
三、教師良好的研風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條件
教師不僅僅關注“教”,更要關注“研”。如果只“教”不“研”,“教”就顯得膚淺。只有在“教”中“研”,“教”才能更深入,才能更有成效。“研”是加強學科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加強學科建設的重要方式。加強學科建設離不開教師對該學科的研究。這個“研究”可以是該學科所有教師參與的集體性的教研活動,可以是教研組對該學科的教研活動,也可以是個人對該學科的教研活動。其形式可以是教研課的形式,可以課題研究的形式,也可以是學科教師將各自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在一所學校里,要形成每一學科的教師都在研究自己所教的學科的風氣。這樣,學科建設工作才能向縱深發展,學科建設工作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如果一所學校的教師沒有良好的研風,想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想要搞好學科建設工作,那就是一句空話。
篇2
一個地方的城市形象是一個地方人文環境的外在表現,是提高城市影響力、凝聚力、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的基本保障。市民的形象是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市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和決定著一個地方的整體文明形象和文明程度。因此,提高公民個體素質是提升地方文明形象,優化地方人文環境的關鍵所在。而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是一項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復雜且艱巨的漸進過程,必須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1、加大作風轉變力度,發揮機關干部示范帶動作用。干部是群眾的一面旗幟,干部作風是黨風政風民風和社會風氣的一支標桿。機關干部是城市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其思想境界、科學素養、法治意識、工作作風以及品行操守,不僅體現著黨政機關形象,而且對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也起著引領示范的作用,對市民文明素質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表率作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各級機關干部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堅持文明執法,同時要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樹立辦事高效、文明服務、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不斷提高機關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全市各級公務員要帶頭做文明市民,充分發揮表率作用。
2、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要充分調動教師、專家、學者和有志于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性,編印一些切合我市實際的、通俗易懂的市民文明教育材料,免費發放到機關、學校、社區、企業,對全市市民進行普遍的文明素質教育;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站、手機短信等大眾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報道,歌頌市民的文明行為,鞭撻其不文明的行為,形成一種強大的輿論態勢;要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通過事跡報告會、演講會、座談會、文藝表演等形式廣泛宣傳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讓更多市民學習道德模范,爭做道德模范;要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社區等群眾性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講文明、樹新風”等活動,帶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蓬勃開展;要扎實開展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倡導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的思想觀念。通過這些創建活動彰顯城市的文明,使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3、加大監管力度,規范市民文明行為。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既要靠教育培養,也要靠制度管理。嚴管才能形成良好習慣,嚴管才能形成文明規范。為此,應堅持監管并重,疏堵并舉的原則。要加強輿論監督,鼓勵新聞媒體和市民個人對不文明行為給予曝光和檢舉揭發;要加強社會監督,設立社會監督熱線,聘請義務監督員、文明勸導員,對不文明行為進行監督勸阻。同時要加大懲處力度,大幅度提高不文明成本。通過輿論監督、群眾監督以及職能部門的嚴格執法,督促市民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共同推動市民素質的穩步提升。
二、加強城市管理,優化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是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是石家莊城鎮建設“三年上水平”的開局之年,我們應以此為契機,不斷優化人居環境。
1、加強城市管理。一方面確定管理重點。著力抓好交通、治安、市容、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綜合整治,徹底根治馬路市場和亂停亂放、亂貼亂畫、亂吐亂丟、亂擺亂點等突出問題,打造整潔的市容市貌,營造良好的投資和生活環境。另一方面要轉變管理模式。一是實現由小城市管理向大城市管理轉變。不但要加強中心城區管理,還應適應我市建設組團式現代化大城市的戰略目標,加強對城不城、鄉不鄉、城鄉邊緣等小區域的管理。二是實現由傳統型、突擊性管理向現代化、經常性管理轉變。以往的城市管理存在重審批輕監管、重建設輕管理的弊端,而且在工作方式上簡單粗暴、以罰代管,等到問題成堆就搞突擊整治,結果形成“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惡性循環。今后應將城市管理常態化,要以宣傳、教育、指引、疏導為先導,把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日常監督放在首位,堅持文明管理、文明執法、文明服務,不斷提升現代管理效能。
2、搞好城市美化。一方面要加快重點區域的景觀建設。優美的景觀建設可使城市具有自然藝術氣息,使人們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適感和愉。為此,我們應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一流團隊參與城市景觀的規劃設計,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石家莊特色的精品工程,提升石家莊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要抓好重點地段的美化,對城市廣場、主要干道、入市口等進行綠化、凈化,以此提高城市的現代氣息和文明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路標、路燈、燈箱、廣告等元素在內的城市信息導向系統,彰顯現代城市氣息。此外還應大力改善社區環境,打造整潔、安全、有序的社區環境。要結合新城建設和舊城改造,全方位打造整潔優美的居住工作環境。
三、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載能力
完善的城市功能是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環境、推動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為此,我市應進一步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并在此基礎上,把城市發展的重點放在功能開發上,積極推進城市建設由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進一步提高城市的承載能力。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包括交通、通訊、水、電、暖、污水處理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功能需要不斷強化。我們要著眼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對基礎設施發展的需求,科學規劃,加快建設適度超前、功能完善、結構合理、高效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服務體系。同時充分考慮產業布局、社區分布、人口流動規律,促進城市的各類基礎設施均衡協調發展。
2、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同步性,公共服務設施只有與城市基礎設施同步,才能實現最佳投資效益。要考慮城市發展和人的發展需求,分層次、有重點的提高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能力。依據石家莊現狀,當前特別是要新建、改建和擴建一批大型的文化、體育等項目,應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影劇院,同時要完善區、街、社區三級文化設施網絡,以此提升石家莊的文化品位;要提升賓館飯店的星級標準,形成高、中、低檔合理排布的格局;要提高商業設施檔次,滿足不同層次消費需求,增強石家莊的對外吸引力,提高知名度。
四、挖掘文化內涵,凸顯城市特色
文化就是城市的靈魂,是特色城市的根。一座沒有歷史、缺少文化的城市相當于一座沒有“記憶”的城市。石家莊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正定隆興寺、趙縣趙州橋、井陘古驛道、蒼巖山、嶂石巖、五岳寨、革命圣地西柏坡等名揚天下;趙佗、趙云、魏征、戎冠秀等一大批古代、近現代名人群星璀璨;井陘拉花、耿村故事、石家莊絲弦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國寶。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我們要高度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建設工程,同時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此凸顯城市的個性,展示石家莊深邃的文化品位。
篇3
一、全縣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衡南縣地處湘南丘陵區,居湘江中游,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是衡陽市的生態屏障,生態地位重要。多年來,通過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群的共同努力,全縣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一)宜林荒山基本得到綠化。1989年,縣委、縣政府作出了“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衡南”的決定,1990年,全面啟動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建設工程,1993年提前實現滅荒達標。1998年,又啟動了紫色頁巖山地綠化攻堅項目,有19.5萬畝紫色頁巖地被綠化改造。至此,縣內適宜造林的荒山基本得到綠化。
(二)生態指標有所提高。截至2008年,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58年的9.61%上升到現在的22.2%,林地面積達171萬畝,有林地面積達71.6萬畝,立木蓄積量增至128.4萬立方米,森林公園等生態保護區面積增至10萬余畝,生態建設步入了良性發展的新階段。
(三)生態脆弱狀況有所改觀。過去,由于造林過少,毀林過度,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旱澇災害頻頻發生。曾經一度是“天晴三日鬧旱災,一下大雨遭水淹”的局面。通過采取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禁伐等措施,山上植被多了、厚了,對減輕水土流失和旱澇災害損失起到了明顯作用。
(四)生態建設模式漸趨科學。2001年,根據林業的生態和經濟兩大功能性質,我們對森林資源實行了分類經營,專門區劃出71.6萬畝商品林和88.8萬畝生態公益林,其中40.5萬畝被納入國家級重點生態公益林范圍。這些生態公益林由中央財政向農民補償生態效益基金,嚴禁采伐和出售。因此,這些地方林木保存完好,到處茫茫林海,郁郁蔥蔥,蒼翠欲滴,大大改善了當地的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
(五)全社會生態意識有所增強。全社會對林業生態空前關注,投資加大,群眾的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年來,既有玉泉生態、龍須草業、岳陽紙業、欣怡林業等一批涉林企業來衡南植樹種草,又有全裕彪、張竹生、封昌斌等本地大戶能人大面積承包荒山造林,廣大農民中既有紛紛栽樹綠化房前屋后的,又有發展庭院林業的,等等。全縣形成了“千軍萬馬齊上陣,多輪齊驅搞綠化”的生態建設格局,大面積的荒山綠了,農民房前屋后綠了,處處綠蔭覆蓋,生機盎然。
二、全縣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的壓力增大
對衡南這個非林區縣而言,生態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生態脆弱、人居環境惡劣的根本現狀沒有得到徹底改變。從幾項生態指標來看,我縣森林覆蓋率22.2%,比全省平均水平55%低一大截;有林地面積71.6萬畝,只占林地面積的40%,比全省平均數85%低得多;森林總蓄積量128.4萬立方米,只占全省平均量600萬立方米的五分之一。可見,我縣生態建設任重道遠。調查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對矛盾嚴重制約著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一)生態建設全面提速與“紅色沙漠”廣為分布的矛盾。就全縣生態狀況而言,“東鄉”森林多,“南鄉”荒山多,“東鄉”明顯好于“南鄉”。其主要原因是“南鄉”片紫色頁巖山地廣為分布,共有58.8萬畝,占全市總量的一半。這些地方完全是巖石的石頭山,寸草不生,夏天灼熱高溫,四季蕭條無比,被稱為“紅色沙漠”,生態非常脆弱,環境非常惡劣,當地群眾深受其害。這已成為衡南生態建設的一塊最大頑疾和心病。要全面改善衡南人居環境,加快生態衡南建設,勢必要盡快全面改造這片“年年造林不見林”的“紅色沙漠”,而所要面對和克服的認識難、技術難、投入難、鞏固難等方方面面的困難是無法估量的。
(二)邊治理與邊破壞的矛盾。森林、林木、林地是生態環境的主體,是生態建設的物質基礎。一方面,我們大力實施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長防林、“三難地”改造、綠色通道等生態治理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總量;另一方面,破壞森林植被的對抗力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力度愈來愈大,破壞性愈來愈強。近年來,亂砍濫伐、森林火災、亂占林地發案率居高不下,破壞了大量森林資源。拿寶蓋鎮來說,近年來,拿斧頭的多,拿鋤頭的少,山越砍越光,導致2005年與1995年相比有林地面積減少3萬余畝,林木蓄積量減少1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蓋率下降2個百分點。這就是一個明顯的反面例證。
(三)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矛盾。這里又可細分成四對矛盾。一是城鎮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在耕地被凍結的情況下,要推進城鎮化,向山上進軍似乎成了必由之路。特別是要建好縣城,勢必要砍樹、推山、平地,破壞了原生植被,破壞了縣城自然生態,否則新縣城無法做大。二是招商引資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可以這樣說,縣內95%以上的招商引資項目,都涉及到占用林地、砍伐樹木的問題。一個項目引進來,就有一大片森林、林地遭殃。三是工礦企業對木材的需求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市木材廠、岳陽造紙集團、西渡造紙廠、川口鎢礦、向友木業以及衡南和耒陽的大量煤礦在我縣的年木材需求量一年比一年多,不過度采伐森林,企業何以運轉?而過度采伐森林,生態又怎能好轉?四是農民脫貧致富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拿金竹、岐山等林區來說,山地多,耕地少,只能靠山吃山。而現實情況是,這些林區比糧區苦,林農比糧農窮。為什么呢?雖然山多樹多,但為了保護生態而禁伐或限伐,山上有樹不能砍,有錢不能賺,生態效益是提高了,經濟效益卻降低了,林農只能守著“金飯碗”過窮日子。
(四)生態建設投入需求增大與國家投資項目減少的矛盾。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衡南,既愈來愈迫切,又愈來愈艱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也愈來愈大。而國家投資的生態建設項目已逐漸調整“西移”,湖南作為中部省份,生態項目已大量減少。今年以來,我縣除幾千畝投入很少的荒山造林項目外,目前還沒有一個大的國家級項目落戶,生態建設資金非常短缺。
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全縣生態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思想,也是指導生態建設的根本指針。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統籌生態建設速度與質量,統籌生態治理與森林保護,統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統籌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發展,在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衡南的實踐中邁出堅實步伐,創建“天藍、山綠、水清、環境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既要講究生態建設速度,又要講究生態建設質量。科學發展,是又快又好的發展,快是數量,好是質量,快一定要建立在好的基礎上,否則,欲速則不達,越快越勞民傷財。對于生態建設,更應按科學發展觀要求,將速度和質量較好地統一起來。特別是對我縣“南鄉”片的譚子山、三塘、洲市、茅市、柞市、泉湖、栗江、近尾洲、松江等鄉鎮50多萬畝的“紅色沙漠”改造問題,一定要克服急于求成,求快不求好的作法。要突出重點、分步改造,科學規劃、分類治理,因地制宜、技術創新,采用喬灌草一起上,封育造管并舉的技術措施,切實做到質量第一、效益第一,在擴大綠化總量的同時,提高綠化質量和效果,真正將危害人民的“紅色沙漠”改造成為適宜人居的“綠色海洋”,切實化害為利,造福子孫后代。
(二)既要抓好生態治理,又要抓好森林保護。森林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減少污染、美化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培育森林就是治理生態環境,破壞森林就是破壞自然生態,保護森林就是保護自然生態。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與保護二者不可偏廢,必須一手抓森林資源的培育,一手抓森林資源的保護,造管并重,以增量保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一方面,要大力發動全民義務植樹,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生態治理項目,大力更新采伐地和火燒地,確保宜造盡造,有山皆綠。另一方面,針對當前全縣毀林勢頭十分猖獗的現狀,必須保持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亂征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挖濫采野生植物等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將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執法行動進行到底;要提高全民防火意識,減少火災對生態的破壞;要全面深化森林分類經營改革,通過建立省級、市級、縣級自然保護區等形式,有計劃分步驟地把應保護的公益林全部保護起來,使這些地方實現“青山常在,碧水長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切實維護山水原貌,不推山、不砍樹,不破壞、移植古樹名木,修路、建房要少占林地或不占林地,真正寓生態治理保護于新農村建設之中,做到兩不誤,相促進。
篇4
〔中圖分類號〕 G4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24—01
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提升師生道德素質,提升師生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校風,促進學校的全方位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必須關注到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課余文化、氛圍文化以及人際關系等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用充足的條件滿足人——加強物質文化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學校要發展,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有良好的硬件基礎。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精心打造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校長的神圣職責之一。為此,學校校長要經常召開研究會議,下決心,花血本,多渠道籌集資金,開展以校園硬化、綠化、美化、凈化為主要內容的“四項工程”建設,滿足學校師生開展教學工作的物質需求。
二、用嚴格的制度約束人——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
制度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序和有效。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四個特點:一是全,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四是制度人性化,執行剛性化。如果制度制定的太剛性化,那么在執行的時候就難以貫徹落實。人性化的制度由全體教師醞釀產生,相對來說更民主、更客觀,從而達到廣大師生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目的。
幾年來,為穩步提高教學質量,抓好教學管理,我校始終堅持“教學為主,全面發展,依靠教師”的工作規律,注重學校管理中的“制定計劃,組織實施,督促檢查,總結提高”的四個環節,創設了“牢固樹立一個觀念,正確處理兩個關系,努力做到四個重視,切實強化五項措施”的工作思路,并逐步付諸實施。
三、以豐富的活動帶動人——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
寓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因此,學校應適時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搭建平臺。課外活動的開展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實踐性、愉悅性、發展性和教育性的原則,做到有計劃、有組織。二是課外活動的內容形式要多樣化。有思想性的,如青少年志愿者活動、演講比賽等;有知識性的,如學科知識競賽、知識講座等。
四、以濃厚的氛圍熏陶人——加強氛圍文化建設,形成優良校風
學校要重視加強氛圍文化的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為學校師生創設一個良好溫馨的育人環境。
第一,強化學校“三風”建設。“三風”,即領導作風、教師教風、學生學風。學校領導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教師要從精神風貌、工作作風、學識水平等方面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學生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積極向上,努力學習。
第二,注重班級文化、樓道文化建設。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做到處處有文化,事事皆育人。走進校園,優美的環境展現在面前,濃郁的校園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校訓、校風、名人名言、校長寄語、國學經典名篇、樓道知識長廊,蘊含無限的人文情懷。
第三,抓好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廣播室、黑板報、校報、宣傳櫥窗、圖書閱覽室、名人名言錄等的作用,表揚好人好事,樹立正確輿論,激發師生的愛校意識。
篇5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的追求,建筑設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任務,重新尋找失落得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點。環境問題成了世界的中心話題,人是環境的主體,于是人和環境又成為了建筑創作的中心課題!本文對建筑設計之生態環境的回歸做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建筑設計環境藝術關系
一、建筑設計
人是環境的人,環境是人的環境,形式是人和環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設計的全過程,這就是建筑設計。長久以來一直困惑大家一個問題就是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到底是人主宰環境還是環境影響了人?其實人在空間之中,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表現為刺激和效應,效應必須滿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和活動空間狀態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為。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建筑設計是解決室內空間的使用、美觀的要求,同時在外部形體上,具有一定特性風格的前提下與周圍環境、城市文脈及城市控制性規劃相協調的結果。一個全新的觀念進入了建筑師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漸成為空間的,被認為是一連串相互聯系的空間。而何以為空間呢?空間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學者馮紀忠教授在講課中提出過———建筑是空間,并生動的拿茶壺作比較,壺身是大空間,壺嘴是小空間。空間一詞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來對城市進行設計,空間便移植入城市中,成為城市空間……一直以來,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實體,被看作塑造的主體,建筑師們如同雕塑雕像一樣極力刻畫著建筑物本身。上世紀末,建筑界發生了一場革命,人們看見了原先看不見的“空間”,建筑師們先前的理念殿堂轟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顛倒”過來。中國人一直以來就不曾把建筑單體當作主體來刻畫。中國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體上,李允銖曾在《華夏意匠》中講到:“中國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開的”,中國建筑工匠考慮的是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院落”。中國古代建筑,以“院”為中心組織單座建筑,“院”被稱為一個基本的組織單元,若干院落組成建筑群,所謂“無院不成群”,而院與院的空間感受是絕不相同的,從而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建筑空間效果。西方建筑師則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單體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單體的形體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體要比中國古代建筑形體復雜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間設計上,中國是城市較早的,中國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與建筑之間上了。西方建筑師這樣教授我們什么是空間:這是一種圖底關系。把房子當作實體,周圍環境作底,我們只看得見房子;如果把房子當作底,房子周圍的形狀就出現了,這便是空間。
二、建筑設計與環境藝術的關系
建筑僅僅是環境的一個部分,建筑美從整體上說是服從于周圍環境的。“建筑”作為穩定的不可移動的具體形象,總是要借助于周圍環境恰當而和諧的布局才能獲得完美的造型表現。綠色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和易修剪的特點使其在營造建筑外部空間環境中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獨特的地域景觀建筑的外部空間環境不僅同建筑形象有關,而且同建筑室外綠化景觀密切相關,空間環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藝術門類的重要特征。生長環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觀呈現出巨大的差異,而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結合,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且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景觀。雖然現代資訊共享帶來人們生活方式、審美取向的日漸趨同,使建筑風格的同化現象不可避免,但迥異的建筑室內外綠化景觀卻為城市面貌帶來迥然不同的人文視覺景觀,這種不易消融的特點使其成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滅的印記。從城市區域規劃出發設想建筑與大環境的結合:建筑的整體輪廓上,與周圍的現有建筑呼應,立面上虛實對比、色彩處理與環境格調相協調,流線上,符合環境的肌理;從人的感覺出發想象建筑局部小環境的處理:通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間,“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環境問題是一個復合而復雜的問題,環境問題的可變性也就決定了“環境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認為自然界“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存的基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續都依賴于自然界所饋贈的給養;同時,自然界也只有被納入到人的生活軌跡中,才能成為人的現實生活要素。人類的建筑活動作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創造性勞動,毫無疑問具有明顯的實用功利目的,但同時又必須兼具審美意識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綠色植物系統作為功能最復雜、結構最龐大的生態系統之一。一直同建筑有著最為廣泛的聯系。
節能生態型建筑的塑造
三、生態環境藝術
建筑設計中除了建筑本身優美動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設施也是衡量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在保持城市生態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設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們創造生態環境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托條件。只有搞好城市綠化,創造優美、清新、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才能更好的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環保人士呼吁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地球是我們唯一家。作為設計師尤其是建筑設計師,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創造宜人的生活空間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四、“生態建筑”不僅僅是指綠色植物的應用,單純的顏色改變,更為重要的是環保材料的應用、環保的施工。在各種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為了我們能有個健康的生活環境,設計師義不容辭。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領域,人類對于建筑的需求經歷了從遮掩一舒適一健康一綠色這樣一個發展過程。第一個階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階段,第二、三階段是高能耗階段,第四階段即現在所講的生態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資源,突出強調能源節約和建筑材料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避免和減少建筑過程中對自然環境和資源的損害。目前中國建筑業物質消耗占全部物質消耗總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約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產,建筑活動造成的污染約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進建筑節能,對于解決中國能源問題,改善環境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國建筑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預計2020年全國房屋建筑面積達690億m2,推進建筑節能的任務將是十分艱巨的。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與科技的和諧統一,實現建筑的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總和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功能靈活多樣的目標。
篇6
關鍵詞:校園文化;育人環境;辦學特色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21―0026-02
加強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優化育人環境的時代要求,是新形勢下提高基礎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在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在精神文化、環境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課程文化的建設中結合學校實際,形成特色,豐富育人的有效資源,影響師生的思想品格和言行,從而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
一、培育催人奮進的精神文化,引領師生持續發展
學校精神文化主要通過校訓、校風、學風、培養目標、辦學宗旨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是學校的哲學和靈魂,是學校一切工作和行為的理念導向。我校(注:此處指廣西南寧市燕子嶺小學,下文同)高度重視高品位學校文化建設,在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育設施,使學校達到美化、綠化、凈化的同時,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整合和挖掘學校的文化育人資源,精心規劃以育人為目的、以校園文化為載體的學校精神文化。經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和總結凝練,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辦學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即:“為師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宗旨;“讓學生體驗成長的快樂,讓教師享受教育的幸福”的辦學理念;“文明勤奮,求實創新”的培養目標;“在鼓舞中創造奇跡”的校訓;“歡欣鼓舞,共同進步”的校風;“有效教學,幸福工作”的教風;“有效學習,快樂成長”的學風。
二、培育內涵豐富的環境文化,營造優雅育人環境
開設功能室,營造特色教育氛圍。我校現有教學樓兩棟,分別裝備了多媒體教室、電腦室、實驗室、圖書室等十二個功能教室,學校根據教學儀器按理科、圖音體衛等類別分類存放,各類儀器均達到Ⅱ類配備標準,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營造出特色教育氛圍。
開放科普園,扎實推進綜合實踐。丘吉爾曾說,“我們先塑造環境,環境再塑造我們。”發揮校園環境建設對改善校園學習風氣,提升老師和學生的精神生活有巨大作用。我校結合生物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校園環境進行了進一步的規劃與完善,對學校原占地3畝的生物百項科技園進行了重新策劃與整修,增設了供師生休息的小石桌,翻新了種植大棚,調整了各班種植實踐區。同學們在科技園里種植絞股藍,學習茶道藝術,進行各種常見花卉蔬菜的種植、觀察、護理,科普園成為學校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校本基地,課間小憩片刻的休閑場所,師生交心談心的好地方。
讓墻面說話,環境煥然一新。我校大力開展班級文化建設,要求各班結合實際,確定班級發展特色和班訓班規。除了在教室內進行班級文化布置外,還統一在教室外墻掛上班牌,班牌上有班級課程表、正副班主任簡介、全班師生合影及班主任寄語。為了讓校園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學校在教學樓樓梯上張貼本校學生文明行為養成的十二習慣。學生們每天進出上下途經樓梯時,行為常規都盡收眼中,時間長了,學生從無意識地瀏覽,到熟讀謹記,最后踐于行動,文明行為已逐漸深入人心。結合各學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在一至四樓的走廊分別上墻“弟子規”、“學習習慣”、“成語故事”、“科普知識”的掛圖,做到主題明確,知識性與趣味性并重,讓環境文化起到“春風化雨,如潤無聲”的教育作用。
三、培育協作競進的教師文化,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競聘上崗,挖掘教師的工作潛力。為進一步優化中層管理隊伍結構,激發管理人員的創造性和工作熱情,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每隔三年,我校都會召開中層領導競聘大會,實現了“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的目標,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既滿足了老師們個人的發展需要,又起到了警示懈怠和后進的作用,激發了全校教職工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潛力。
開展育人活動,增強教師責任感。加強師德教育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首先必須有良好的師德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才能對青少年的成長起到重要的楷模作用。因此,強化師德教育,一直是我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通過組織教師開展《以案嚴紀,勤政廉政促發展》主題教育活動、觀看特級教師錢自亮講座錄像片《解讀教育的對象――人》、學習胡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及貫徹“十”精神等。通過加強理論學習和時事政策的學習,增強教師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提高教師依法從教水平。
四、培育豐富而有特色的學生文化,激發學生的成長活力
日常生活,養成習慣。從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入手,是實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以生活為基礎,注重生活細節,以“小學生十二大養成習慣”規范學生的行為,通過說一說、聽一聽、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練一練、做一做等活動,讓學生在有意的反復強化中達到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同的目的。培育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和行為,進而成為有道德的人。
主題活動,快樂成長。近幾年,學校圍繞文明城市創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等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實施“五自”教育,從培養兒童的“自理、自立、自律、自護、自強”能力入手,把“生活技能訓練比賽”和“雛鷹爭章”活動相結合,形成了“人人參與競爭,個個參與考評”的“爭章”局面。由此,德育教育由靜態、單調和知性的走向生動、具體的生活道德,并將其內化為穩定的個性特征,達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培育特色鮮明的課程文化,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全面實施“有效教育”,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實施“有效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創造性得到了發揮。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不再局限于教科書,而是把師生的生活經歷、家鄉的歷史文化都融進各個學科的教學中。
在培育特色鮮明的課程文化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資源的整合尤其充分體現出鮮明的特色。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比較偏離城市中心,一部分學生來自普通市民家庭、一部分來自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學生中存在較多的不良行為習慣,有的缺乏刻苦學習的意志品質。鑒于此,我們有針對性地整合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資源。首先教師要以“愛心”和“責任”作為思品課的首要教學資源,“以愛心呵護每一個學生,以責任關注每一個學生。”其次,我們把家長的“心里話”作為思品課的重要資源,把家長請進思品課堂,說他們的工作,說他們的遺憾,說他們對孩子的期盼。再次,重視利用學生熟悉的本土歷史人物和學生身邊的典型進行勵志教育,如把南寧歷史人物鄧穎超、雷沛鴻青少年時代刻苦學習,奮發有為的事跡引進課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物質基礎是對學生精神世界施加影響的手段。”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俞國良.校園文化導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篇7
1.1現代護理對人文素質的要求
當今醫學模式已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護理模式也由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護理模式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整體護理的目標就是要滿足人生理、心理、社會、精神、文化多層次的需要。對護理活動的主體———護士而言,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術,更需要豐厚的人文素質。只有加強護理人員人文素質的培養才能適應整體護理的需要,才能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校內實訓基地作為學生在校期間能力培養和素質養成的主要場所,其人文環境的好壞對護生人文素質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2傳統護理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欠缺
我國的護理教育本質是一種職業教育,傳統的護理教育把重心放在了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術訓練方面,忽視了對護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以致人文環境建設遭到冷遇。培養出來的護生,由于人文知識的欠缺,在面對病人時,有時會表現得態度生硬,言辭簡單,行為粗魯,缺乏同情心,缺乏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病人的關愛,不能靈活地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教育。周菊瓊[2]研究顯示:中專護生對人文精神的認同度高,對學習人文知識的期望度高,對目前學校護理教育中人文知識課程的開設及人文環境的滿意度較低。只有加強對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才能改變這種現狀,讓病人滿意,讓社會滿意。
2實訓基地人文環境建設的理論依據
人文環境主要指對人的認知和行為產生影響的所有外部相關因素和條件的總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環境養一群人,這就是說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潛在的巨大作用[3]。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同時又是好的教科書和良師。校內護理實訓基地作為護生完成專業學習的主要場所,其人文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護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養成。校內實訓基地人文環境建設必須遵循護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注重護理專業特色,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物質、精神、制度為載體,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護理事業接班人。
3實訓基地人文環境建設的具體措施
結合護理專業的特點,確定以“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為實訓室人文環境建設的主題。
3.1物質人文環境建設
實驗室物質人文環境屬于硬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包括實驗室建筑風格、裝修、裝飾、儀器設備的布置等。利用我校新校園建設契機,對護理實訓室布局最大限度地按照工作環境要求設計,即按照醫院布局設計,如有病室、護士站、治療室、搶救室等;空間的裝飾,也盡量模仿醫院的真實場景,如輸液天軌、床頭帶等;床位的布局完全按照醫院要求,所有設備也盡量模仿病房陳列,給護生以真實的感覺。讓護生在實訓室進行實踐性學習時,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培養角色意識。
3.2精神人文環境建設
精神人文環境主要包括師生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道德規范等方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使護生一進入實訓基地就能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3.2.1環境布局營造護理人文氛圍充分運用美學、心理學和裝飾藝術精心設計我校實訓室的精神人文環境。如基地大門上懸掛“護理是精細藝術中的最精細者”牌匾,室內走道懸掛我國歷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肖像、南丁格爾肖像、南丁格爾誓言、醫學生誓言等文字、圖片,使護生進入實訓室就能感受到精神和力量,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注重學習與醫院人文相融合,在墻上懸掛名人名言、圖片,體現“篤志博學、醫技精良”的校園學習文化,同時注重“扶傷濟世,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的醫院文化[4]。如“三查七對”、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的搶救、體現關愛的圖片以及各級護理比賽成績宣傳欄等,培養護生對實訓課的濃厚興趣,加強護理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聯系,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2.2運用教師人格魅力進行示范、引導古人對教師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稱楷模”,即要求教師在學術、人格上是護生的榜樣。我們在護理實訓教學中,要求教師采取情境教學法構建真實工作情境,體現“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以護理程序為核心”的護理服務理念;盡可能按照醫院工作流程來組織實訓教學。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就像一位體貼入微的護士,呵護、關愛病人,體現愛傷觀念,營造和諧的護患關系;讓護生由敬佩產生模仿心理,在模仿中提升素養,逐漸形成符合護理職業道德的情感、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3.2.3活動引領,提升精神我們通過開展護理技能競賽、護理禮儀比賽及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讓護生有展示其護理文化的舞臺,感受護理文化的氣息。同時請醫院護理專家來我校講學,展望護理職業發展前景,開展護理新業務、新技術、新知識講座等,讓護生感受專業的價值,激發護生拼搏進取,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積極的職業理想目標。
3.3制度人文環境建設制度人文環境是實訓室的內在機制,是實訓室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我們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實訓室管理規章制度。
3.3.1完善的制度建設為保障實訓室安全、正常、可靠運行,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實訓室管理制度并懸掛上墻,如“護理實訓室管理制度”、“護理實訓室實訓規則”、“護理實訓室開放管理辦法”,完善實訓室內各種實訓操作規程。隨著各種制度的落實和推行,護生的行為逐漸由他律變為自律,逐漸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養成護理制度文化的自覺性,有利于適應以后的護理工作。
3.3.2嚴格的著裝、禮儀要求護生進入實訓室的著裝、禮儀都有嚴格規定。實訓室設有穿衣鏡,保證學生著裝規范進入實訓室,大廳、走廊懸掛我校學生穿著各式護士裝的照片,加深了護生對白衣天使的好感,認識到護士是有知識、有文化、講文明、懂禮貌、能歌善舞和掌握護理技能的白衣天使。這些嚴格的要求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護士形象,有利于養成職業習慣,使護生及早進入護士角色。
篇8
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六個基本特征,這就是民主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文化知識傳媒的圖書館,其人文環境對讀者的影響,本質上是一種“無聲之教”。它是依靠環境育人的一些精神作用機制,如環境暗示、環境陶冶、行為模仿、情緒感染等,來提高廣大讀者的素質。圖書館在讀者與文獻之間充當中介作用,并通過自身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動,使廣大讀者受到人文知識的感染、熏陶,進而升華為一定的人文精神,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完善心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由此可見,圖書館作為社會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就是要把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特征作為構建圖書館人文環境的奮斗目標。
2圖書館人文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2.1圖書館人文環境的內涵
“人文”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一般地講。人文包含“人”和“文”兩方面的含義。“人”是“人性”、“人格”。“文”是“文化”、“教化”。漢語的“人文”一詞,最早出現于《易經•賁》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指內外兼修的教化。人文環境概念同樣眾說紛紜。廣義的人文環境通常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狹義的人文環境,特指人類的語言、文化及各種意識形態領域的活動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的境況氛圍。就圖書館人文環境而言,是指管理者、館員、讀者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種直接和間接的關系、影響、權利、義務等因素的總和。人文環境有一定的模糊性,它的核心支點就是對真實的每一個體的關愛。圖書館人文環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它的范疇很廣,具體包括服務環境、法規環境、輿論環境、工作環境、人際環境、語言環境等等。人文環境與物質環境既有區別又密不可分。人文環境建設需要物質環境的支撐,而物質環境建設中應該融入更多的人文內涵。兩者相輔相成,方能相得益彰。
2.2和諧的讀書環境是圖書館人文環境的體現
(1)讀書與人文環境相輔
讀者到圖書館就是為了讀書、求知。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服務的目的是讓每一位讀者心情舒暢地滿意而歸。和諧的人文環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讀書也需要人的想象力、創造力,人的個性的發揮。如果把想象、創造和個性的空間壓縮了,還有多少創新思想可言?讀書與人文,只能雙贏。讀書和人文,是人類文明發展中兩條并行不悖的主脈。讀書幫助人們擺脫愚昧、認識真理、提供知識,增強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直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物質財富的增加,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因此,讀書更具有剛性,更能解答或解決實際問題。人文強調和諧和感情,關心人的精神世界,引導人們追求善和美,賦予人類的生產、生活乃至科學活動本身有意義、有價值的導向。因此,人文更具有柔韌性、滲透性、包容性和導向性。如果讀書有人文相輔,就可以更加明確其自身的價值和讀書的意義,明確正確的發展方向,在創新思維上有所啟迪;如果人文有讀書支撐,就可以更加嚴謹和厚重,避免模糊和玄虛,在研究、創作、知識的授受和考察方法上有所借鑒。讀書與人文相互融合,即在此層面上實現“天人合一”,達到剛柔相濟,相互借鑒,有利于彼此的健康發展,共同推進社會的進步。因此,讀書和人文的融合是兩者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圖書館發展生存的方向。
(2)在和諧的人文環境中融入人文教育
文化要有根,作為一個求學問的人,一生的思維要有根。他站在這個有根的文化上才能成長,才能發力,做事才能成功。做什么都必須有文化的根,都需要強烈的人文關懷,需要道德和倫理方面的把握力。缺乏這些,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功。所以,圖書館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館員是圖書館形象的代言人,他對讀者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圖書館是否具有人文教育和人文情懷。圖書館工作者要達到以書育人、寓教于樂的目的,就要努力營造出書卷氣息、儒雅氛圍。如向讀者推薦經典文學書目,像莎土比亞、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都可列為推薦書目。當然在學習的同時,注入人文教育,營造人文環境,就要為讀者創造和諧的科學的讀書環境。圖書館就好似一場知識盛宴,一堂欣賞課,讀者走進圖書館讀書要獲得淋漓盡致的體驗和表達,讓生命中最敏感的因子飛揚起來。作為圖書館,就要讓讀者在和諧中提高閱讀興趣,激發起求知欲望,在讀書中增強閱讀能力,使身心得到升華,達到人文環境和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3圖書館的人文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平臺
圖書館在公眾心中是一座神圣高雅的殿堂,是人們追求知識、獲得信息、完善自我的地方。知識經濟社會和網絡的發展對圖書館事業提出新的挑戰。它作為文獻信息主要收藏地和集散地,成為國家信息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更高、更大的智力平臺。要充分發揮智力平臺的效應,就必須構建圖書館人文環境,最大限度發揮圖書館的教育職能作用,使它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材的園地,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示范區、輻射源和重要陣地。我們處在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和國內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利己主義傾向和急功近利思想有所滋長,加上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的工作緊張程度和精神壓力隨之增大,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難以避免。因此,弘揚正氣、凝聚人心、凈化心靈、陶冶性情,增長知識,舒緩壓力、娛樂心身、溝通感情、化解矛盾、增進融匯對構建和諧社會十分重要。圖書館恰恰能為公眾陶冶情操,增長知識,崇尚和諧提供有利的平臺。“書的香”能陶醉人的心扉;“書的手”能掃去人心房的雜念。公眾通過圖書館閱讀,陶冶、美化心靈,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斷提升文化品位,追求真、善、美;通過讀書,獲取知識、修養身心、完善自我;通過“讀書”去“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去間接學習和掌握人類的智慧;通過讀書學習,可以緊跟發展需要,不斷拓展知識,增強才干;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為單位、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讀書“還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品德修養”,通過讀文學作品,可以讓我們興感動情,可以讓我們了解社會和自然,可以讓我們學會與人相處,可以借用它來怨刺時政。“讀書”還有一個愉悅身心的作用。有人說,書乃是調理人心境的靈丹妙藥。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醫心疾;小說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詩詞曲賦,節奏通暢,可以舒脾胃;雜文評論,尖銳潑辣,可以增鈣。總之,閱讀,能讓人生豐富多彩,圖書館的人文環境是和諧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平臺。
4圖書館人際關系是構建人文環境的保障
4.1人文環境要有積極融洽的相互關系
人文環境的靈魂是“人”,人際關系的好壞決定著人文環境建設的成敗。將和諧用于圖書館的人際關系就會“寬則得眾”,使圖書館領導與職工之間、職工與職工之問,特別是圖書館與讀者之間就會出現關系融洽、百花齊放、姹紫嫣紅、蒸蒸日上的繁榮局面,否則可能會萬馬齊喑、鴉雀無聲、死氣沉沉。圖書館的人際關系首先要處理好管理者、館員與讀者之間的關系。要把相互理解、信任、尊重作為前提。管理者應避免主觀隨意,高高在上,脫離群眾;館員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圖書館管理的主體,更應該充分理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各自的苦衷,堅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讀者大多數時間處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在充分享有自己權力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其實每個人都是人文環境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受益者。然而圖書館應更多地注重以讀者為本,替讀者著想,利用它的教育功能,向讀者傳遞和諧向上的精神。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culture of sports tourism in Xi'an using questionnaire,literature search, experts' consultation methods.It is posed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of tourist culture and shar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between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e of humanity and environment. We should combine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e of humanity and environment of community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service.It will spur progress of the estate of sports tourism healthily in Xi'an.
關鍵詞:旅游市場;人文環境;體育文化;體育旅游;西安
Key words: tourist market;culture of humanity and environment;sports culture;sports tourism;Xi'an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2-0240-02
0引言
體育旅游是以體育資源和一定的自然環境為條件,通過旅游商品的形式,在旅游的過程中為游客提供健身、休閑、娛樂、交際等多種服務于一體的經營性項目群。體育旅游能使人與自然、社會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這便形成了體育旅游本質的社會功能和內涵所在[1]。
“社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大學的帕克(Rorber E. Park)于1936年最早提出的。他認為,社區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具有某種互動關系的、有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們活動的地域。無論是城市、集鎮還是農村社區,其環境都是由社區自然環境和社區人文環境兩部分組成[2]。社區自然環境是指社區內的空氣、水源、土地、生物、地質、水文、氣候、動物、植被等。社區自然環境包括社區地理環境和社區自然資源環境兩個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社區的地位和發展潛力[3]。人文環境由人文和環境兩部分構成,但二者之間形成了彼此聯系,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社區人文環境與體育旅游是一個交互作用的過程。事實上,在體育旅游的過程中,人文環境也是游客欣賞的旅游景觀之一。因此,體育旅游與社區人文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隨著體育旅游業在社區的全面開展,旅游在開發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諸多問題,甚至產生出了沖突和矛盾。
西安體育旅游作為旅游業的新興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西安體育旅游業仍有待完善[4]。因此,針對西安體育旅游與社區人文環境共享模式的研究,對推動本地區體育旅游業乃至保持地區經濟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1西安市體育旅游的文化內涵建設
體育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以體育活動為外在表現形式,以文化為內在價值依據,以旅游為主體,以旅游過程中各種行為關系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文化現象及文化關系的總和[5]。旅游文化是體育旅游的精神內涵,是一個城市或社區人文素養的體現。調查顯示,國外游客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占39.8%,對風景名勝感興趣占36.8%,二者相加達到76.6%[6]。因此,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文化兼有自然與人文的綜合特征。因此,發揮西安的人文資源優勢,要立足于西安本地的資源特色,挖掘地理景觀、歷史文化、城市與建筑等多方面的旅游內涵,激發人們探求、體驗和了解當地文化的興趣,從而激發人們趨新求異的旅游動機。圍繞城市綠色旅游的發展戰略,在西安的知名景點附近,將山水風光、民俗傳統相互結合,達到客源共享,資源互補,促進體育旅游跨越式的向前發展。
2體育旅游與社區人文環境的互動
2.1 體育旅游與社區人文環境的互動理論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是指通過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以及人與群體之間產生的心理作用或行為的交互影響。齊美爾認為,社會互動是構成社會行為的一種主要形式,人的社會性及社會行為也正是通過社會互動的形式來表現出來的。社區行為具有社會關聯性特征,社區也成為了一個社會互動的關聯體[7]。在這個社區關聯體中,居民不再僅以就業為途徑、以謀取單純的經濟收入為目標才參與體育旅游的發展,而同時也視保護環境和維護社區傳統文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從而全面、自覺地參與到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中來[8]。因此,體育旅游也是一種文化交流,體現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作用過程當中。作為文化主體的社區居民,他們的客觀需求以及價值取向決定了社區文化發展的進程和方向。
2.2 體育旅游與社區人文環境的互動關系國外學者對旅游與社區人文環境關系的研究較早。Butle認為,旅游對社區人文的影響是旅游對社區的基礎設施及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影響。
體育旅游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它與社區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交互的作用過程:一方面,體育旅游是在一定社區人文環境中進行的活動;同時,社區人文環境也為旅游提供了相應的服務及設施,它是旅游活動發生的前提條件。社區人文環境對體育旅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當社區不同利益群體的目標趨向一致時,他們會主動保護社區的人文旅游資源,支持體育旅游活動在社區內的開展;同時,社區在發展體育旅游事業時,也會考慮從促進體育旅游發展的角度去建設和完善社區功能。因為社區環境和條件的改善會促進體育旅游的進一步開展。在此基礎上,社區政府也會制定合理的規劃和政策法規,為旅游者與經營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些都將促進社區人文環境良性的發展和轉變,對體育旅游產生了積極效應。第二,社區人文環境的調整和轉變可能會引起社區內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進而引發許多諸如治安問題、服務低劣甚至欺騙旅游者的行為,這些都將嚴重影響體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篇10
圖書館生態建設已經成為現階段的熱門話題,圖書館生態建設即是從生態的角度建設圖書館,讓圖書館的發揮“生態”作用,讓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讓人了解自然、關懷自然,并從自然中學習知識,這便是建設生態圖書館的根本意義。
一、當代圖書館生態文明發展困惑
現階段,圖書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還遇到一些問題或者是困惑,總體來說,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一是數字信息化沖擊圖書館的生態布局;二是信息交流存在障礙;三是網絡不良信息影響著民眾的價值觀;四是民眾的文化價值觀不成熟;五是圖書館承載負荷過大。
(一)圖書館和諧人文環境生態
圖書館和諧人文環境生態是圖書館人文生態建設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在進行人文生態建設過程中的主要物質載體。那么圖書館人文生態建設又是基于什么理論呢?其主要基于生態學原理規劃、設計、維護、管理圖書館的基本理論以及周邊人類活動的環境體系,基于這些原理和理論,我們就可以將圖書館規劃成為一個和諧、積極的并與我們生活環境融為一體的建筑,這里所指的“圖書館”已經不單單是為讀者提供知識的地方,圖書館在讀者的精神層面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新時期的圖書館更像是“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要凈化讀者的心靈,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時期的圖書館建設主要以綠色、低碳為主要建設要求,以此達到圖書館和自然環境融合的狀態,為讀者提供良好的讀書、學習的環境,同時還能讓讀者感受到圖書館的神圣、莊嚴的一面;二是圖書館的空間布局對建設人文環境和凈化讀者心靈也很重要,在圖書館建設過程中,圖書館的建筑布局、館內裝飾、景觀布置等等都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還應該將圖書館的“文學氣息”展現出來,但也要加入現代藝術的風格,這樣更有利于建設和諧的人文環境。
(二)圖書館和諧人文精神生態
圖書館的人文精神生態建設是現階段圖書館建設的靈魂所在,其主要指圖書館主體建設的精神生態境界,這與人文環境生態建設的側重點完全不同。人文精神生態建設,更注重人文精神和圖書館之間的聯系。
圖書館和諧人文精神生態建設是以和諧社會理論為基礎,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融入到圖書館地建設中,以此形成圖書館自身文化體系,同時這對圖書館自身精神地塑造也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這種塑造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圖書館所制定的運行管理規定應該符合人文生態建設的基本要求―以人為本,設計者要想建立和諧的圖書館是需要合理、科學、和諧的相關制度作為保障,所以構建合理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穩定圖書館的工作局面,這樣才能建立和諧的人文精神生態環境;二是圖書館應以和諧人文精神生態作為文化主題,文化主題建設也需要借助相關理論才能實現,例如,文化主題應該本著生態學的原則和生態系統的基本運動規律,依據這個原則我們可以將圖書館比作自然界的消費者,而生產者則是圖書館中藏書的作者,分解者即是各位讀者了,三者通過某種關系保持一種平衡,正如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平衡。三者通過這種關系相互促進、相互支持,才能建立更為和諧的人文精神,合力推動我國圖書館人文精神建設進程。
(三)圖書館和諧人文服務生態
圖書館的主要功能就是讓讀者讀書、讓民眾學習,所以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才是圖書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隨著我國的總體經濟水平在不斷提高,人民要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水平,服務質量也是物質生活中的一部分。圖書館要想發展的更好,就要以和諧人文服務生態環境為基本建設目標,這樣才能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讀書環境,清除民眾之間的溝通障礙。
圖書館和諧人文生態建設是以圖書館生態理念為基礎,從圖書館的服務宗旨、服務體系、服務手段、服務方式、服務效率等等進行三百六十度全面地設計規劃,在建設過程中還要根據當地的文化習俗以及當地的基本地理環境,調節現階段圖書館發展方向。在和諧人文服務生態的建設過程中,協調并發展服務過程的關鍵因素是極為重要的,這對能否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為了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讓圖書館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在2012年5月1日實施了《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這項舉措地推出,說明國家已經為圖書館的服務體系設立了導向作用,利用相關行業規范制度對圖書館進行管理。
二、展望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