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范文
時間:2023-04-07 04:2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品安全事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是指在食物(食品)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經營、消費等活動中發生的造成人身重大傷亡、眾多人數患病或者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重大危害的情況。
第三條凡在**市轄區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以及涉及食品安全事故處理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
第四條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管轄范圍內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依法組織對事故的查處,組織協調和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第五條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單位和接治事故疾患者的治療機構及事故處理部門,及時向主管部門匯報。主管部門接到匯報后迅速向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事故情況。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當在2個小時內填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登記表》,并向**市政府和上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同時通報同級相關部門。
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到跨轄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應在報告上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同時,及時通報與事故有關地區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委員單位,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除按規定報同級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外,應在接到報告后2個小時內向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
第六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分為初次報告、階段報告和總結報告。
初次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病亡人數,事故報告單位及報告時間,報告單位聯系人員及聯系方式,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斷,事故發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況等。盡可能報告的信息:事故的簡要經過,直接經濟損失估算等。初次報告應在知悉事故后2小時內完成。
階段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的發展與變化、處置進程、事故原因的判斷等。在階段報告中既要報告新發生的情況,也要對初次報告的情況進行補充和修正。階段報告應根據事故處理的進程變化或者上級要求隨時上報。
總結報告的內容包括食品安全事故鑒定結論、對事故的發生和處理進行總結,分析其原因和影響因素,提出今后對類似事件的防范和處置建議。總結報告應在事故處理結束后10個工作日內上報。
第七條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每季度末,負責匯總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情況和處理結果,并于下一季度第一個月份十五日之前,上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第八條對食品安全事故瞞報、漏報、不報的有關責任人,將按照有關規定予以嚴肅處理。
第九條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負責全市食品安全傷亡事故統計和上報工作,依法組織開展對重大事故的查處,組織協調有關部門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并及時向市政府和上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報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處情況。
篇2
1.1 編制目的
建立健全應對全縣突發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和指導應急處理工作,有效預防、積極應對、及時控制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組織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1.2 制訂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張家口市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和《尚義縣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1.3 事故分級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質、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圍,將食品安全事故分為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級)、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級)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級)四級。
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級):對包括我縣在內的2個以上縣區造成嚴重威脅,并有進一步擴散趨勢的食品安全事故。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級):(1)對包括我縣在內2個以上縣區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故。(2)造成傷害人數超過10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
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級):出現死亡病例;出現100人以上、300人以下健康損害癥狀的事故。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級):出現50人以上、100人以下健康損害癥狀,但無人員死亡的事故。
1.4 適用范圍
本預案主要用于指導全縣的食品安全事故應對工作。適用于我縣行政區域內發生的涉及跨鄉鎮區域的,或超出事發地鄉鎮處置能力的,或者需要由縣政府負責處置的Ⅰ級、Ⅱ級、Ⅲ級、Ⅳ級突發食品安全事故應對工作。
1.5 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依法規范,加強管理;快速反應,協同應對;依靠科技,提高素質。
2 組織體系
2.1 領導機構
縣政府是全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的最高行政領導機構,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領導、組織和協調全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工作,決定啟動和組織實施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成立尚義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負責全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縣政府主管副縣長任總指揮,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縣衛生局局長任副總指揮,縣衛生局、縣教育局、縣公安局、縣民政局、縣交通運輸局、縣農牧局、縣工信局、縣工商局、縣質量技術監督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文廣局、縣食品藥品監管局、縣宗教局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為成員。
2.2 辦事機構
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是全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管理的辦事機構,辦公室設在縣衛生局,縣衛生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主要負責縣食品安全應急指揮部的日常工作,組織協調應急救援工作,組建和管理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專家庫,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組織修訂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及有關配套措施,組織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信息收集、報送。
2.3 成員單位職責
縣食安辦承擔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的日常工作,指導和協助鄉鎮做好突發食品安全事故的預防、應急準備、應急處置等工作;負責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醫療救治,依法對食物中毒事件組織調查處理;做好相關信息。
縣教育局負責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學校食品安全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縣公安局負責組織全縣食品安全事故涉嫌刑事犯罪的偵查、鑒定工作,維護好社會治安;負責指導、協調、組織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地公安派出機構相關工作。
縣民族宗教事務局負責事故傷亡人員的安撫和善后處理工作。
縣交通運輸局負責組織應急運輸力量,保證救援人員、物資的運輸和受傷人員的疏散。
縣農牧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調查處理和相關產品的技術鑒定等工作。
縣工信局負責組織對私屠濫宰、加工注水肉、病害肉、產銷假冒偽劣酒類等食品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
縣工商局負責依法開展流通領域食品安全事故違法行為的調查處理等工作。
縣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依法開展對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生產、加工各環節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技術檢驗和事件原因的調查處理等監管工作。
縣發改局負責糧食收購、儲存、運輸過程中糧油食品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和相關產品的技術鑒定工作。
縣財政局負責提供處理食品安全事故所必需的經費支持。
縣文廣局負責食品安全事故的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縣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餐飲消費環節相關技術鑒定、查處、規范等工作。
縣宗教局負責清真食品安全事故的處理和應對工作。
2.4 鄉鎮機構
各鄉鎮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食品安全事故應急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由政府主管領導負責,相關單位組成的應急指揮體系。
2.5 專家組
縣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指揮部根據實際需要,組織有關專家組成專家組,為應急管理提供決策建議,必要時直接參與食品安全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
2.6 應急處理小組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成立現場指揮部,負責指揮、協調現場應急處置工作。現場指揮部下設事故調查組、事故處理組、醫療救治組、案件查辦組和綜合組。
事故調查組:根據事故的性質和程度,按照職能界定,由相應部門牽頭開展工作。其職責:深入調查事故發生原因,做出調查結論;組織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實施救援工作,監督救援措施的落實;評估事故影響,提出事故防范意見。
事故處理組:由事故發生環節的具體監管職能部門負責,依法實施行政監督、行政處罰,監督召回違法食品,嚴格控制流通渠道,及時移送相關案件,依法追究責任人責任。
醫療救治組:由縣衛生局負責組織。其職責:組織協調醫療救治工作,盡快查明致病原因,提出救治措施。
案件查辦組:由縣食安委辦公室牽頭組成。其職責:迅速查辦案件,追蹤溯源,查處違法當事人。
綜合組:由縣食安委辦負責。其職責:匯總信息,報告、通報有關情況。
3 運行機制
各鄉鎮、社區、村委會和有關部門要建立應對食品安全事故的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處置及調查評估等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和指揮水平。
3.1 預測與預警
建立預測預警系統,按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分析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事態,及時向社會和公眾作出預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3.1.1 預測預警系統
依托全縣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的綜合系統,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預警系統。
3.1.2 預警級別
預警級別與縣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相一致,一般分為四級:Ⅰ級、Ⅱ級、Ⅲ級和Ⅳ級,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
3.1.3 預警
當食品安全事故已經發生,但尚未達到Ⅳ級標準時,所在鄉鎮要Ⅳ級預警信息;當食品安全事故超過Ⅳ級標準,但尚未達到Ⅲ級標準時,縣政府要Ⅲ級預警信息;當食品安全事故超過Ⅲ級標準,但尚未達到Ⅱ級標準時,縣政府要Ⅱ級預警信息;當食品安全事故超過Ⅱ級標準,縣政府要Ⅰ級預警信息。
篇3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精神,進一步提升我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急應處置能力,根據《****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實施方案》的要求,經市政府同意,市食品安全委員會決定于20****年9月下旬組織開展****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Ш級)應急演練活動。為切實做好此次應急演練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演練安排
(一)演練時間:20****年9月下旬
(二)演練地點:神行太保武校操場
(三)演練方式及事故級別:
本次應急演練采取現場模擬演練的方式進行。演練事故的級別為Ⅲ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二、演練課目
(一)事故報告
(二)指揮協調
(三)現場處置
(四)響應終結
三、參演人員
(一)出席演練活動的領導及參演單位人員: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領導,三縣、七區政府(管委會)領導,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成員單位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廬陽區食安辦工作人員。
(二)觀摩演練人員:各縣區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成員單位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市食品安全監督員,市食品安全專家庫成員,學生代表。
四、組織領導
為確保演練工作有序開展,經研究,成立****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Ш級)應急演練指揮部。指揮部下設綜合指揮組、演習演練組、現場統籌組、服務保障組。
總指揮:
副總指揮:
指揮部成員:市委宣傳部、市公安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質監局、市工商局、市衛生局、市農委、市畜產局、市商務局分管領導、廬陽區食安辦主任。
五、工作要求
(一)要充分認識此次演練的重要性和艱巨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演練涉及部門之多,演練過程復雜,各參演部門要按照“統一指揮,分工負責、加強協調、保障及時”的原則,發揚“奮勇爭先、善打硬仗”的作風,相互配合,群策群力,確保演練取得成功。
(二)要認真落實職責,確保高質量完成任務。此次演練是一次展示****形象的好機會,是對各監管部門監管能力的一次考驗。各環節的工作要體現高水平,各項工作要周密安排,確保不出現紕漏。各工作小組要進一步細化任務責任到人,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篇4
關鍵詞:事故 調查 病例 采樣
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直接關系者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到社會生產力的損失,嚴重的影響到社會的安寧和穩定。為了能夠給公眾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空間,我們廣大衛生工作人員一定要認真對待,毫不放松。
一、準備工作
(一)人員組成。我們要根據事故情況成立調查組,通過運用食品安全、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和實驗檢測等各個方面的知識,讓調查組人員的組成能夠更趨于合理化。
(二)物資儲備。食物中毒現場調查常備用品見下表:
參考資料各種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食品衛生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及其他有關專業技術參考資料等。
(三)事故舉報案件的接收。辦公室人員接到食品安全事故舉報案件后,1.填寫《食物中毒報告登記表》,對通過對案情的詳細登記,為我們下一步的醫學診斷做出準備,并積累好材料。2.通知報告人保護現場,留存病人糞便和嘔吐物及可疑智能高度食物以備取樣送檢。3.將食物中毒報告情況立即向主管領導匯報。
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一)診斷核實。我們通過醫生的醫學手段檢查,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核實,同時解決掉可能發生的問題,確保流行病不會發生。
(二)病例訪談。在經過了前期的診斷之后,我們對首末病例進行了跟蹤和訪談,以確保其臨床表現能夠正常記錄,并對其發病情況進行詳細跟蹤,以保證今后類似的問題的預防。
(三)確定病例。我們在制定病例的時候,務必要提高其可操作性,讓病例的可參考性更強,這樣將更有利于我們材料的積累,其內容為:1.日期;2.地區;3.人群;4.癥狀和體征;5.臨床輔助檢查陽性結果;6.特異性藥物治療有效;7.病因檢測結果。
(四)病例檢索。調查工作人員應該根據現場具體情況進行病例檢索,并用一覽表記錄病例發病時間、臨床表現等信息。
(五)個案調查。包括病人和同餐進食而未發病的人員都要進行調查,調查應提前設《食品安全事故個案調查表》或現場根據中毒性質(聚餐引起、學校食堂發生、社區發生)制定調查表。100人以下全部調查,100以上可隨機抽樣調查。我們工作的重點為:1.人員詳細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住址、聯系方式等;2.發病時間、癥狀、體征、用藥情況;3.由于食物中毒必須以吃了致病食物為前提,所以調查應以進食史為突破點,調查患者中毒前72小時的進食情況,將72小時的進食食譜全部列出,一般以發病前24小時為重點。詢問時應耐心、細致,對病人進食食物名稱、進食時間、地點,發病時間等應填寫清楚,最后讓被詢問人簽字。
三、食品衛生學調查
(一)訪談相關人員。1.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詢問本次活動是否在你單位就餐;就餐人員、時間、桌次;所有食物、酒水是否由你單位提供;原料何人采購,是否索證,何人加工;發病情況如何,現在采取了何種措施;收費情況。2.廚師及其他知情人員:詢問廚師自身健康狀況(上感、皮膚病、外傷、痢疾、傷寒等);食品的原料來源;加工存放空間及安全情況與衛生狀況,加工前食品樣本;烹炒方法及過程;加工后食品的安全性及備餐時間、條件;所用餐飲具消毒情況如何等。3.事主:詢問本次集中就餐基本情況,包括活動名稱、經過,就餐時間、人數,發病情況(人數、癥狀、救治情況以及發展趨勢等)。
(二)有關資料查閱與分析。在加工過程中,對可疑食品進行進貨、存儲、烹飪、備餐的全方位檢查,以保證其在食品安全方面能夠讓消費者放心。
(三)現場勘查。包括原料的包裝、儲存情況;加工場所內外環境,衛生設施及運轉情況;餐飲具消毒情況;生熟食品容器混用情況;成品的儲存、備餐情況等。
(四)樣品的采集。我們在進行樣品采集過程中,要做到如下幾點,總的原則是:務必做到準確、精細且具有代表性。
1.有剩余食物:對剩余食物進行密閉無菌封存,同時進行檢測前的安全采集。2.無剩余食物:通過對器皿的專業檢查采集,把滅菌水采集到試管內,進行封存。3.鍋、桶、盆、砧板、抹布、刀等樣品的采取,可以用專業的采集棉進行采集封存。4.罐頭等某些定型包裝食品,可直接檢罐頭或空定型包裝。5.患者嘔吐物、糞便、洗胃液、咽喉涂抹樣品。嘔吐物可注入滅菌容器內,避免混入雜物;排泄物(糞便)放入便盒,避免干燥,要及時送檢;式子中毒病人進行式子采樣,采樣式子置于滅菌鹽水內。
四、資料的整理分析
根據前期的檢索、采樣,對材料進行分類處理,同時按照專業的方法對所積累資料及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綜上所述,在食品安全調查階段,我們要善于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進行證據采集,以保證為我們在后期的分析中能夠提供有效的案例,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我們的工作任務,還給公眾一個健康的安全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劉凈.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立法若干問題研究[J].法學雜志,2010,(11).
[2]薄守省.論食品安全事故中的賠償責任人[J].政法論叢,2010,(02).
[3]劉水林.從個人權利到社會責任――對我國《食品安全法》的整體主義解釋[J].現代法學, 2010,(03).
篇5
(一)綜合協調組
(二)事故調查組
職責:組織開展事件調查、現場處置和原因分析,研判事件風險和發展趨勢,作出調查結論,提出防范意見和建議。監督、指導事發單位迅速控制事態,對問題產品采取停止生產、銷售、使用,查封扣押,責令召回、下架,防止危害蔓延擴大。
(三)現場維穩組
職責:負責深入現場,收集各種信息,及時反饋指揮部,做好患者親屬安撫工作,協助當地政府和公安機關維護現場秩序。
(四)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組
職責:組織媒體開展正面宣傳報道,協調媒體采訪,跟蹤網絡輿情,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視情況籌辦新聞會。
(五)專家咨詢和應急檢測協調組
職責:抽調相關專業專家,組成專家咨詢組,對應急處置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協調市內檢測機構開通綠色通道,開展應急檢測,為指揮部提供決策參考建議
(六)后勤保障組
職責:負責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所需的通信、交通工具、資金、物資等后勤保障工作。
(七)處置督導組
職責:負責督導落實各工作組職能職責,對違反處置工作紀律的行為進行糾正或查處。
二、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及應急響應
酒博會期間,各區縣局和各科室在日常監督工作中發現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關食品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對情況進行核實,并立即上報市局值班室。經核實屬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由區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報告區縣政府處置,市局進行指導;屬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由市局核實后,報市政府并開展處置。
三、事故處置
(一)控制問題食品。事故調查組對事發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可疑問題食品和原料、工具、場地等依法采取停止生產、銷售和使用等緊急控制措施;查清問題食品及原料的來源和市場流向,責令生產經營企業召回、下架或銷毀問題食品。
(二)開展事故調查。事故調查組開展事故原因調查,對可疑問題食品進行抽樣和檢測,盡快查明原因,作出調查結論,提出事故防范措施意見和對相關責任單位、責任人依法處理的建議。根據需要組織相關專家對事件進行研判。
(三)追蹤來源流向。事故調查組核實問題食品的生產廠家、經銷商、生產批號及流向,對已銷售的問題食品進行追查并通報有關部門協查。
(四)加強現場穩控。現場維穩組對事發現場、酒店、醫療機構等場所出現的患者家屬進行疏導穩控。
(五)及時報告情況。綜合協調組持續協調各組開展工作,并隨時掌握事故變化動態和處置工作進展,及時向指揮部報告。
(六)專家研判。根據調查進展情況,適時組織專家對事件性質、原因進行研判,作出研判結論和意見,并及時報告領導小組。
(七)新聞宣傳。收集相關信息資料,關注網絡輿情,接待相關媒體,撰寫新聞通稿,必要時組織召開新聞會,加強輿論引導,及時處置不良信息。
(八)響應終止。當事件原因調查清楚、安全隱患或相關危害因素等消除,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領導小組做出終止Ⅲ級應急響應的決定。
四、工作紀律
(一)強化值守,保持通訊暢通。值班人員要高度負責,嚴禁脫崗,全體干部職工保持通訊24小時暢通。
篇6
關鍵詞:核電站;核污染;食品安全;日本福島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125-04
一、核電站事故簡介
核電站泄露事故將直接導致放射性物質以波或者微粒形式發射即核輻射,核污染可通過空氣、水等媒介進行擴散,殘留時間長且難以完全消除,因此對人類生命及社會安定造成巨大破壞[1]。目前,由于人類對能源的需求與日俱增,導致核電站的數量激增且規模不斷擴大,這也意味著因核電站事故而導致的核威脅與日俱增[2]。表1是人類近代史上發生的數次著名的核電站事故。
二、國家食品安全面臨的核事故威脅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2011年全國衛生系統食品安全與衛生監督工作會上透露,衛生部擬將食品安全、職業病防治、飲用水安全等若干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納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3]。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加科學、細致的評估目前食品安全所面臨的風險與現狀,制定更為完善的食品安全預警及應對體系,將食品安全上升至國家及地區安全層面,真正做到“民以食為天,食已安為先”。目前,核能仍然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支持的主導能源,法國超過80%的能源供給均來自核能,而這一比例仍在計劃中提升。而日本這樣的島國,要想保持經濟發展,滿足能源需求,核能更是其必然選擇。相比其他能源,在安全的前提下核能仍然是最環保、經濟、高效的能源。目前,世界已建核電站318座,在建核電站44座,其中美國104座、法國59座、日本55座[4]。
一旦核電站事故發生,不僅會對人類生命、健康造成直接的傷害,也會對周遭的土壤、水源及空氣造成嚴重污染,進而對國家或地區的食品安全形成巨大威脅。我們發現核電站事故所導致的核輻射污染對于食品安全的破壞集中于對食源的污染,且這一破壞可能會持續作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這對人類的生存與繁衍及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而言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此,本文將聚焦于此類事故對國家及地區食品安全的危害及作用流程,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在防范核輻射事故發生方面做到防范于未然,為相關國家與地區提供最大化降低食品安全在核輻射污染中的損失提供參考。
三、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1.事故過程回放。福島第一核電站作為東京電力公司的第一座核能發電站,是全世界25個發電量最大的發電站之一。2011年3月12日下午3點36分,發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9.0級的特大地震導致福島縣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的廠房發生爆炸,其正門附近的輻射量是通常的70倍以上,而1號反應堆的中央控制室輻射量已升至通常的1 000倍,首次被官方確認有放射性物質外泄[5];3月14日,3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此后,2號機組核反應堆的控制壓力池損壞引發爆炸,4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導致火災;3月19—22日,福島核電站1、2、5、6號機組已全部接通外部電源,險情得到控制。但是,放射性物質污染已從大氣擴大至海洋。此后,東京電力公司在核電站機廠房地下發現高強度輻射的積水,濃度是通常核反應堆濃度的約1萬倍,嚴重的污染導致部分修復工作中斷[6]。
2011年4月2日,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的含高濃度輻射物質積水從水閘附近電纜豎井的裂縫流入海中,為了處理高放射性積水;4月12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與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舉行聯合新聞會,宣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評估等級提高至最嚴重級別7級。關于福島第一核電站向大氣泄漏的放射物,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估算為37萬太貝克(TBq),而原子能安全委員會估算為63萬太貝克,但都已超過核能事件分級表中7級標準的數萬太貝克[7]。
2.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途徑。由于日本所處的島國地位,四周海域環繞,導致此次核事故對食品安全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具有其特殊性。總體而言,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污染途徑(海水、海域季風)與污染對象(食源、飲用水、土壤)兩個方面。在污染途徑方面,福島第一核電站毗鄰太平洋,鑒于全局安全考慮,日本東電公司先后采用海水降溫與向周圍海域排放放射性污染物作為在此次核電站事故中的主要救援方式。因此,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對于相關海域的影響無法避免,并將由此產生一系列的后續污染風險,放射性污染物將對周圍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傷害,由于核物質的殘留性較高,這些海洋生物將攜帶放射性物質并有可能將其帶入自身的繁殖活動或者高端的食物鏈中。福島核電站位于日本東北面,而且核電站臨近海邊,核輻射物質將可能污染該海域,并隨著日本暖流而被帶到北海道漁場 [8],對當地的漁業資源造成污染,隨著海水流動,北美洲西部海岸以及阿拉斯加西部海岸也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核污染,但經過太平洋海水的稀釋以及隨洋流漂流途中的沉淀作用,在北美洲西部海岸可能檢測到的輻射污染物會比較小。
同時,由于海域季風與大氣環流的共同作用,所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將以更快的速度,更加復雜的污染方式擴散,核輻射塵埃將擴散到大氣中,且相當一部分上升到了平流層,這些輻射塵埃會隨著高空平流層擴散到全球的范圍。剩余的一部分也許會在近地面由季候風或氣壓帶影響輻射源以及其周圍的區域。海洋季風由海陸熱力差異造成,亞洲面臨太平洋的面積最大,海陸差異非常明顯,因此氣壓落差大,季風也最為顯著,這造成了此次核事故不同于以往核電站事故。日本現在發生嚴重的核事故,其影響范圍主要是日本本州,然后就是朝鮮半島,進而是中國東北地區以及俄羅斯東部沿海,但也不排除輻射塵埃有對俄羅斯內陸的進一步擴散的可能。如果日本的核泄露問題遲遲未能解決,在冬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受到日本核輻射塵埃的機會也將會變得更大[9]。
3.影響內容及應對措施。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對日本及相關國家及地區在食品安全上的影響,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1)食物源污染,主要包括土壤與水源污染;(2)食品供應鏈的停擺;(3)食品貿易的破壞。
首先,此次核事故直接造成了海域、飲用水、土壤的食源污染。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2011年3月26日宣布,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排水口附近的海水中,檢測到了濃度相當于法定限度1 250.8倍的放射性碘。檢測結果顯示,碘-131濃度是法定限度的1 250.8倍,銫-134是法定限度的117.3倍,銫-137是法定限度的79.6倍。核電站附近海水放射物質濃度幾天來維持在法定限度100倍上下。放射性碘濃度在3月22日為法定限度的大約126倍,24日為大約145倍,25日放射性碘濃度為本周以來最高水平。在事故發生后,核電站周圍20公里范圍內居民已經全部疏散后期則擴大至30公里。在飲用水的污染方面,日本各地自來水及牛奶和蔬菜等農畜產品受放射性污染的范圍自23日繼續擴大,政府勸告人們停止食用福島縣生產的一些種類的蔬菜,核電站放射性污染開始對人們生活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
日本文部科學省2011年3月23日公布,通過對22日采自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43個的自來水樣本進行檢測后,發現包括東京都在內12個地區的自來水都含放射性物質。加上福島縣的自來水在單獨檢測中仍然被測出有放射性物質,日本全國共有13個地區的自來水被確認含放射性物質。東京都已要求家長避免讓嬰兒再飲用當地的自來水,并決定向有嬰兒的家庭分發總計24萬瓶瓶裝水。發射性物質對于相關區域的土壤也造成了一定污染,福島縣飯館村土壤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福島縣周邊地區蔬菜和牛奶等農畜產品的受污染范圍在3月23日也呈擴大態勢,相關地區所生產的奶制品與蔬菜被集中處理,以避免其危害民眾健康。日本政府首次啟動了“食用限制”應急手段,日本首相菅直人還要求靠近福島縣的宮城、山形、長野等六縣加強農產品檢測,檢測范圍擴大到蔥、韭菜、毛豆等諸多品種。
其次,日本政府加大對食品供應鏈相關環節,特別是加工與銷售環節的核污染檢驗,同時考慮通過在福島縣、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等受核泄漏影響較重的地區推遲稻米播種的手段,以最大化提升供應鏈源頭的食材品質,并給專家更多時間評估土壤受核輻射影響后是否適宜農業耕種。但由于此次事故的突發性與污染程度嚴重,相關區域的食品供應鏈所遭受的破壞在短期內無法得以根本解決,尤其是供應鏈上游的食源生產與采購環節,具體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日本重要的農產品與海產品來源地,此次的核事故直接造成了食源污染進而導致諸多受災區域的農產品與海產品因輻射污染而無法進入食品供應鏈的采集與加工環節;二是災區交通癱瘓,導致災民食品短缺,大量救援食品因為輻射污染而無法及時運抵災區。
最后,此次事故不僅直接造成日本海產品與相關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中斷,也間接造成了周邊國家及地區民眾對日本食品質量的恐慌,盡管某些憂慮缺乏科學依據,但消費者在短期內仍會拒絕購買日本進口的相關食品。在事故發生后,多國政府均對涉及日本食品進出口做出了限制或禁止舉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2011年3月22日宣布,將暫停從受核輻射影響的日本福島等地區進口牛奶、乳制品以及新鮮果蔬,海鮮等其他食品要先通過輻射檢測;韓國也于2011年3月22日表示停止從日本進口可能被污染的食品。法國則表示將持續強化對從日本進口食品的檢驗工作;3月24日,中國質檢總局公告,禁止部分日本食品農產品進口,為確保輸華食品農產品安全,質檢總局公告要求:第一,自即日起,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縣、櫪木縣、群馬縣、茨城縣、千葉縣的乳品、蔬菜及其制品、水果、水生動物及水產品;第二,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對日本福島縣、櫪木縣、群馬縣、茨城縣、千葉縣生產的其他輸華食品農產品中放射性物質濃度的檢測,防止受放射性污染食品農產品進口;第三,各地檢驗檢疫機構要加強對日本其他地區生產的輸華食品農產品中放射性物質濃度的監測和風險分析,確保日本輸華食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新加坡也于2011年3月23日宣布,暫停從日本受核輻射影響的福島、茨城、栃木和群馬四縣進口奶制品、水果、蔬菜、海產以及肉類;德國政府在23日也采取預防措施,阻止從日本進口的可能受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場;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則宣布,產自日本福島、茨城、群馬等四縣的奶及奶制品、水果、蔬菜如果沒有安全證書,將禁止進口;澳大利亞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在3月24日宣布停止進口上述4縣的奶制品、蔬菜、海藻和海產品,并表示“這是考慮到各國的反應后所做的預防性措施”;俄羅斯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局長根納季·奧尼先科24日宣布,將禁止進口日本福島、茨城、栃木和群馬4縣生產的農作物,“直到情況完全查明”;泰國政府24日建議食品進口商和分銷商暫時減少或避免進口來自日本的肉類、奶制品和海產品。
目前,日本已經測到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質有鈰144、碘131、鈷60、锝99m、銫134、銫137、鋇140以及鑭140等多種放射性污染物,而且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的五處地點采集的土壤樣本中檢測出了放射性钚。不同的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生物和人的影響是不同的,這取決于這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所需要的時間即半衰期。半衰期越長的放射性元素對環境和生物造成的危害越大[10]。因此,在長達幾十年至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里,這些放射性物質只會衰減至以前濃度的一半,因而對土壤、食品、水和空氣所造成的污染是長期存在的 [11]。
四、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啟示
1.核電站選址的啟示。發展核能仍是中國解決日益緊張的能源需求的戰略性決策,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核能仍是更經濟、更有效率、更安全的選擇。為了保障中國核電站安全,避免核事故對國家安全的破壞,國務院總理于2011年3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應對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有關情況的匯報[12]。根據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專家組分析,福島核電站目前泄漏的放射性物質經大氣和海洋稀釋后,不會對中國公眾健康及食品安全造成影響。同時,會議強調,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會議決定:(1)立即組織對中國核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2)切實加強正在運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核設施所在單位要健全制度,嚴格操作規程,加強運行管理。(3)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4)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抓緊編制核安全規劃,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
中國工程院原院長、院士徐匡迪鑒于此次日本核電站事故,指出今后中國核電站選址應非常謹慎,須是歷史上超過一千年未發生過4級地震以上的地方才可建廠。目前,中國70%左右的能源來源于煤炭,其次是石油、太陽能、水能、風能和核電,由于核電的碳排放量最低,因此中國會在日后大力發展核電。同時,鑒于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食品安全造成的破壞,我們認為核電站的選址也應當考慮選址地的食品生產或加工現狀,盡量避免在重要的食品生產或加工基地建廠,并結合當地的地理水文與大氣等自然環境對事故進行全真模擬分析,從而最大程度減少核電站事故對當地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在選址確定后,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對核電站事故引發當地食品安全威脅的風險進行系統的監控與分析,做到防范于未然。
2.對中國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啟示。通過此次日本核電站事故,我們意識到關注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個先關環節并制定完備的應對措施至關重要[13]。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主要側重于食源與生產加工環節,評估內容的重點在于來自常規污染源或人為因素的相關化學及微生物的檢測,而對于核電站事故此類突發性、非常規污染的關注缺乏;相關應對措施也未能覆蓋當地及當地與外界食品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尤其是忽視流通環節;缺少對核電站事故造成的國家及地區食品安全威脅風險的關鍵因素的分析及評估;同時,未能兼顧食品供應鏈及食品貿易安全;我們認為,鑒于未來中國核能事業的發展、人口增減及無法回避的糧食安全問題,應整合國家食品供應鏈與食品安全分析框架,構建一個科學有效應對核污染下的食品安全風險應對機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模型,并將核輻射污染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核電站所在及相鄰區域,建立區域內的核物質監控數據庫,完善防護手段及事故應對機制;建立風險信息與交流、共享平臺及時與相鄰區域進行溝通、協調;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全面、科學的數理統計,為快速預警提供依據。政府職能部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檢活動與舉報機制,對核電站內部運營與潛在危險進行監控,并根據抽檢結果,確定區域內的風險等級。在風險等級程度超出可接納的安全范圍之時,及時予以相應預警,并針對預警事件迅速通過權威信息窗口,向民眾告知并采取相應措施,最終保障國家及地區食品安全。
五、結論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不僅對當地生態環境及人民身體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同時,也對日本食品安全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核輻射污染必將對國家食品貿易及食品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壞。因此,中國必須對核電站事故風險進行全面、仔細的評估與監控并建立有效地應對機制。通過綜合考慮區域食源生產與食品加工現狀,結合地質條件謹慎選擇核電站建設區域;建立完善的食品供應鏈危機應對機制;形成區域協同、國際合作的食品安全預警體系,最大程度地減少核電站事故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威脅,進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 陳浩.核輻射接觸的種類和預防[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1,(2).
[2] 胡龍成.形形的核事故[J].勞動安全與健康,2006,(6):16-17.
[3] 張立華.全國衛生系統學習貫徹《食品安全法》[J].中國食品,2006,(9):21.
[4] 吳仲國.世界核電站建設涌動[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9,(1):52-54.
[5] 馬瑞.潘多拉盒子再度打開——世界各國應對福島核事故綜述[J].環境保護,2011,(6):16-23.
[6] Arjun makhijani.Post-tsunami situation at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in japan: facts,analysis,and some potential outcomes[J].Institute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2011,(3):1-5.
[7] 白云生,王亞坤.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將對中國核電產業產生六大影響[J].中國核工業,2011,(3):12-15.
[8] 高梅.如何突破自然資源與自然災害問題[J].高考:文科版,2008,(Z2):125-127.
[9] 蔡建明.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對人體健康影響及醫學防護[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1,(4):349-353.
[10] 史建君.放射性核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1,(2):397-403.
[11] Golam Kibria.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s and its effects[J].Science,2011,(4):1-3.
[12] 聽取應對日本輔導核電站核泄漏有關情況匯報[EB/OL].新華網,,2011-03-16.
[13] 賀禹,張金隆,鮑玉昆.風險指引性管理方法及在大亞灣核電廠運行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核安全,2004,(3):1-6.
Impact of Nuclear Power Station Accident on Food Safety
——Case of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Station Accident
SHE Shuo,XU Xiao-li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n-traditional Safety Research Center,Wuhan 430074,China)
篇7
1 資料與方法
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2011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省和本市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部署文件、實施方案、記錄資料和實驗室檢測數據等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與主管此項工作的領導、疾病監測人員、臨床醫生、實驗室檢測人員、樣品采集和保管人員、數據管理人員進行了現場訪談,整理匯總調查結果進行全面分析。
2 結 果
2.1 體系建設
在組織領導方面,平涼市衛生局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監測工作方案,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按職能和任務進行了明確分工;建立了平涼市級食品安全監測檢驗中心,負責開展化學污染物檢測和食源性致病菌檢測;選擇一所市醫院、兩所縣級醫院作為監測哨點醫院,開展了食源性異常病例和事件監測。在資源配置方面,配備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人員12名,全部經過法律法規、操作技能、質量控制培訓;對實驗檢測設施及環境進行了升級改造,理化實驗室進行了區域隔離控制,致病菌檢測環境按Ⅱ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標準進行了凈化改造;配置了氣相色譜質譜儀(GC-MS)、原子吸收儀(AAS)、原子熒光光譜儀(AFS)、全自動直接測汞儀、液相色譜儀(LC)、生物安全柜、高壓滅菌器、生化培養箱等設備,基本能滿足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基本要求。在經費投入方面,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先后配置了價值270萬元的實驗室檢測設備,平涼市政府一次性投入300萬元,用于實驗室改造及必需檢測檢驗設備的購置。省衛生廳三年累計下達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經費39.68萬元,平均每年13.22萬元,市財政每年撥付工作經費5萬元,累計每年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經費18.22萬元,占年均經費需求63.62萬元的28.63%。
2.2 工作開展情況
2.2.1 食品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檢測
自2011年開始,按照《甘肅省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檢測工作方案》要求,選擇崆峒區4個超市、6個市場及店面銷售場所為監測點,開展食品化學污染物檢測工作,共采集嬰幼兒食品、水產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果、食用菌、堅果及籽類、肉及肉制品、蛋類、酒類、淀粉及其制品、食用油等進行了金屬毒物(鉛、砷、鎘、汞等)、農藥(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添加劑(甜蜜素、苯甲酸等)、防腐劑(亞硝酸鹽)等食品化學污染物檢測,累計檢測樣品2800份。2011年在平涼“4?7牛奶中毒事件“處置中,第一時間檢出中毒因子亞硝酸鹽,為案件的偵破和成功做出了貢獻;2012年5月檢出國內某知名品牌嬰幼兒配方奶粉4個品種總汞含量異常,經省級有關檢測機構復核和國家級機構確認后,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中心對該批次的食品及時發出了召回預警,迅速采取控制措施,消除了食品安全隱患;2013年4月,發現并報告了國內多個知名品牌嬰幼兒罐裝輔助食品汞含量超標問題,經上級復核確認后,國家有關部門及時采取措施,為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2.2 食源性致病菌檢測
選擇平涼城區4個超市、6個市場及街面餐館、專賣店等食品銷售場所食品進行采樣監測。涉及食品樣品16大類,主要有肉制品、即食非發酵性豆制品、涼拌菜、果蔬類、速凍米面制品、嬰幼兒食品、乳及乳制品、冷凍飲品、膨化食品、桶裝純凈水、城市流動早餐等,監測項目15個,累計檢測樣品1100份,檢出致瀉性大腸桿菌、銅綠桿菌、阪崎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單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84株,取得有效科學數據7000多個,摸清了本區域市售食品風險較高的食品種類、主要污染致病菌和污染水平。2.2.3 食源性疾病監測
監測醫院均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專家技術指導組,制定了監測工作方案,進行了監測技術人員培訓,以組織開展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演練、參加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技能競賽及模擬食物中毒事件現場處置等形式,有序開展了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全市累計報告腹瀉病例7377例,初步建立了以臨床癥候群為基礎、以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體,以現有的國家傳染病報告網絡為依托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網絡報告、管理、主動監測信息平臺,形成了以市級醫院為聯絡點,向縣、鄉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基層衛生服務點延伸的監測模式。
3 討論
經過三年的努力,平涼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已初步形成,但工作中也存在四個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采樣難度大,由于民眾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意義認識不足,在食品安全風險檢測樣本采購時,大多數食品生產者及經銷商戶怕出問題、惹麻煩,以各種理由拒絕采樣或提供不真實的樣品信息,加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樣品采集人員無采樣證件、無制式服裝標識等,極易造成誤解,采樣工作經常受阻;二是人力資源不足,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樣品量大涉及面廣,檢測項目雜、參數多,技術要求高,而市級疾控機構實驗室從事食品檢測檢驗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一般僅4~5人,人員數量明顯偏少,補充難度大,嚴重制約了工作的開展;三是經費投入不足,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的樣品采集、運送、保存、實驗室檢測、試劑耗材購置、菌株毒株轉運確認、儀器檢定維護、實驗室環境維持等需要大量經費,經實際測算,食源性致病菌每年檢測3600項次,共需經費39.6萬元,化學污染物每年檢測1600項次,共需經費24萬元,以上兩項每年累計需檢測經費63.6萬元,而實際每年到位經費18.22萬元,僅占28.63%,缺口很大;四是監測能力有限,食品從生產到流通到進入餐桌,品種繁多,受機構條件、監測能力和經費的限制,采樣的規模有限,尚不能做到對產品(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過程(生產、流通和餐飲各環節)、地域分布(城市到農村)的全覆蓋監測。尤其食源性疾病監測,目前僅限于3個哨點醫院搜集信息報送監測數據,覆蓋面極其有限,加之食源性疾病監測專業技術要求高,普通醫生對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概念生疏,難以界定和做出正確判斷,哨點醫院只是接受行政命令式的被動監測,監測、報告、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明顯不足。
針對以上問題,立足轄區實際,借鑒其他地區的思路[1]、[2]、[3],筆者認為,今后應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作為強化政府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的主要手段,亟待加強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組織協調到位,對于樣品采集食藥監部門要積極出面組織協調,必要時下發強制性文件,選派執法人員全程參與;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衛生行政部門要定期組織督導檢查,認真抓好縣級以上綜合醫院的食源性疾病和食源性異常病例報告工作。二是技術支持到位,省、市人社和衛生行政部門在人才引進和選調方面要為疾控機構大開綠燈,多渠道引進檢測檢驗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本科以上高學歷人才;省、市疾控中心要進一步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力爭使所有檢驗人員掌握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確保檢測準確性。三是經費保障到位,省、市人民政府要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把經費撥付和疾控機構及哨點醫院的工作績效掛鉤,嚴格考核,按進度撥付,確保把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經費給足、用好。四是信息利用到位,對監測數據和檢測結果,市級疾控機構要及時按規定程序報告,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匯總分析,適時向政府和相關部門反饋溝通,業內專家也要對不涉及國家和部門機密的數據信息進行交流傳遞,充分發揮監測評估信息科學指導決策的作用。五是輿情應對到位,對度高,社會影響較大的監測評估結果,省級和國家層面復核確認后,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要及時統一口徑,主動進行輿情應對,合理引導輿論走向,積極消除負面影響,力爭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工作成效。
參考文獻
[1] 袁小武.論風險評估機制對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影響[J].商業時代,2007,13(35):66-68.
篇8
智能包裝技術
智能包裝技術是指能夠感應或測量環境和包裝產品品質變化,并將信息傳遞給消費者或管理者的新型包裝技術。智能包裝技術的出現,使食品及其包裝更具親和力,可以便于消費者選擇放心的食品,延長食品的貨架期,有利于食品的儲藏和運輸,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與應用前景。
1.智能標簽
智能標簽對食品安全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其能夠指示出內裝食品的質量狀況和氣調包裝的氛圍。通過在食品包裝中設置特殊的智能標簽,如具有光敏、溫敏、氣敏、微生物反應等特性的標簽,能夠準確、直觀地反映食品的質量狀況。
圖1所示為某品牌的溫度-時間歷史記錄標識(TTI)智能標簽,標簽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在溫度升高時會發生聚合反應,進而引起標簽顏色發生相應的明暗變化,消費者可以以此為參考來選擇更合適的儲藏環境。在肉類等食品包裝中,貼上食品新鮮性指標標簽后,當食品品質變差時,因標簽中含有可與氣體、微生物發生反應的材料,標簽的顏色會隨氣體濃度和微生物含量的變化而改變,以提醒消費者注意食品的新鮮程度。智能包裝甚至可以減緩食品變質的速度,例如,利用一些材料的熱收縮性原理,在溫度變化時,能夠改變包裝的透氣性,使不同的食品保持在最佳的氣調氛圍之下,達到延長食品保質期的效果。
2.包裝信息化技術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通過掃描包裝上的二維碼,消費者就能獲得食品生產日期、產地、營養成分等信息,甚至包裝上的信息媒介也可以成為食品與廚具之間的信息通道,如在微波爐中設置相應的掃描識別程序,可直接獲取智能包裝上的食品加工信息,實現自動控制食品的加熱效果。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包裝給消費者和管理者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帶動了其他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但目前其成本較高,限制了推廣應用,因此想方設法降低智能包裝成本是未來的研究重點。
環保包裝材料技術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對食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出口貿易食品,對包裝的無污染、低碳、環保、可再生、可重復使用的要求更加嚴格。
可食性包裝材料具有重要的環保與經濟價值。一方面,可食性包裝材料由淀粉、蛋白質、多糖、脂肪等制成,本身具有可食性,消除了高分子、低聚物等有害物質對食品的污染,能夠保證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可食性包裝材料來源廣,是一種無廢棄物的環保型包裝材料。目前,可食性包裝材料技術已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如大豆蛋白質包裝膜、玉米與海藻酸鈉復合膜等,在提高食品安全的同時,也給商家帶來了更多創意與商機。如圖2所示的由天然膠質和甘蔗汁制成的可食性杯子和圖3所示的肯德基可食性咖啡杯。
可食性包裝材料減少了包裝廢棄物的產生,使包裝更加安全,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仍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一是可食性包裝材料的性能與紙張、塑料等傳統包裝材料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可食性包裝材料更適用于產品內包裝,需增加一層外包裝,這就增加了包裝成本;三是成品率不高,制造工藝有待完善。但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將會逐步得到有效解決,可食性包裝材料也將得到推廣應用。
印刷油墨方面,凹印水性油墨是提高食品包裝印刷安全與環保性能的有效方法。水性油墨通過對樹脂進行改性處理,提高其醇溶性與水溶性,因此使用水性油墨印刷,能夠保證印刷品表面的有毒物質大大減少,且消除了靜電和易燃溶劑的火災隱患。水性油墨是環保印刷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進一步提高其色澤度、耐磨性與耐候性等指標,有助于拓寬水性油墨的應用空間。
新型防偽技術
假冒偽劣產品給食品安全帶來了重大安全隱患,不僅危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擾亂市場秩序,而且損害正品商家的信譽。傳統的防偽手段之所以容易被破解和模仿,最大的原因在于不具備可溯源性。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基于移動設備的新型防偽技術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三維碼防偽技術
顧名思義,三維碼防偽技術是從傳統的二維碼防偽技術發展而來的,以顏色的深淺作為第三維度,能夠對任意進制的數據進行編譯,其防偽載體的信息容量和安全性更高。
根據三維碼的原理特點,可以直接對原包裝設計進行編譯,結合隱形油墨技術,使三維碼“隱形”在原包裝圖像中,實現隱形防偽效果。實現原理是:首先對原包裝的圖像信息進行定位提取,并編譯到三維碼中,然后在印刷時先印刷原有圖像,再使用隱形油墨定位印刷相應的二維碼即可,幾乎不增加任何成本費用。正常情況下,隱形的二維碼不可見(如圖4a),在特殊光照或加熱等條件下才能顯現出來(如圖4b),與原圖像組成完整的三維碼,實現防偽功能,且不影響原包裝的美感。
2.隨機紋理防偽技術
隨機紋理防偽技術又稱數理防偽技術,最早應用在紙張防偽上,通過在造紙過程中加入隨機的纖維,制作出具有特定特征的紙張。隨機紋理防偽技術原理如圖5所示,根據該原理,我們可以利用印刷的方式實現類似的防偽效果。首先利用數學模型得到隨機的曲線或者圖形,然后將其印刷至產品包裝上,并錄入數據庫中,消費者只需借助移動設備的攝像頭采集包裝上的防偽標識,即可與服務器上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匹配識別。
由于隨機紋理防偽技術的防偽特征具有隨機性和唯一性,造假者很難對其進行模仿復制,因此防偽效果極高。另外,設計人員可以將防偽信息設計成圖形、圖案,并對其進行藝術性處理,使其在具備防偽特征的同時,又不失美感,彰顯產品特色,吸引消費者眼球,從而促進銷售。
3.射頻標簽防偽技術
最常見的射頻標簽防偽技術是RFID防偽技術,一套完整的RFID系統由電子標簽、閱讀器和天線組成,其防偽原理是根據編碼和加密對電子標簽進行發行和授權處理,使每一件商品具有唯一的編碼序號,以實現識別的唯一性。RFID防偽技術具有通用簡單、便于識別、安全可靠性高的特點,但由于需要專門的識別設備,成本太高,目前主要應用于物流運輸和高檔商品包裝中。
篇9
關鍵字:公路; 事故頻發;原因
Abstract: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safety accident occurs frequently; the article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frequent accidents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Keywords: highway accidents; reason;
中圖分類號:F540.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提速,給交通業帶來了勃勃生機。近年來,隨著公路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勞務工已成為公路施工企業中主要從業人員。公路施工安全不僅關系到施工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關系到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但是有時公路安全生產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公路工程安全事故頻繁發生。本文即對公路施工中安全事故頻發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
我國的公路工程建設規模巨大,但建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安全生產的管理和職工安全教育滯后,因而當前交通系統的安全形勢非常嚴峻,施工安全事故頻繁發生。這些事故的發生,不但給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影響企業聲譽,制約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同時還會給家庭帶來不幸,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公路工程的特點導致施工中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建設工程規模大、周期長、勞動強度高,施工現場的安全設施是否齊全配套,采用的工藝技術是否合理以及照明、通風情況等都會給安全生產帶來隱患。
2.工程建設各方主體安全責任不夠明確,參建各方缺少以人為本的安全意識和管理機制。
工程建設涉及建設單位,勘察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采購、供應單位以及設備租賃單位,拆裝單位等。安全責任不夠明確,或者知道安全責任而沒有得到切實履行,根本原則是責任主體領導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業主作為項目的投資方往往只重視進度而忽視生產過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大部分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和足夠的安全管理人員,現場職工和農民得不到應有的安全培訓。安全機構設置不健全,安全人員不足.安全分工不明確,制度不健全,措施不落實,資金不到位,任意壓縮約定工期,無證上崗,無施工方案,無審批,安全交底不履行,安全檢查不執行,安全隱患不整改,越級或無資質承包,違法分包等等。特別在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一些施工單位沒有把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放在首位,往往專注于追求低成本,高利潤,而忽視了勞動者的條件、安全保護和環境的改善,甚至以犧牲勞動者的生命為代價。
⑴有的建設單位不執行有關法律、法規,不按建設程序辦事。將工程肢解發包,簽訂陰陽合同、霸王合同,要求墊資施工,拖欠工程款,造成安全生產費用投入不足,嚴重削弱了施工現場安全生產防護能力,致使安全防護很難及時到位,再加上強行壓縮合同工期導致的交叉施工和疲勞作業,最終釀成事故。
⑵一些監理單位沒有嚴格按照《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的規定,認真履行安全監理職責。還停留在過去“三控二管一協調”的老的工作內容和要求上,只重視質量,不重視安全,對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和標準還不清楚、不熟悉、不掌握,不能有效地開展安全監理工作,法律法規規定的監理職責和安全監管作用得不到發揮,形同虛設。
⑶一些施工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工作薄弱,安全生產責任制不健全或未落實目標管理不到位。沒有相應的施工安全技術保障措施缺乏安全技術交底,有的企業甚至把施工任務通過轉包、違法分包或以掛靠的形式承包給一些根本不具備施工條件或缺乏相應資質的隊伍和作業人員,給安全生產帶來極大隱患。目前大多數施工企業還不能有效利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信息技術來提高管理水平。應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建立誠信體系和不良記錄,把企業市場行為、安全業績和存在問題全部納入,與市場準入、資質資格、評優評先、行政處罰直接掛鉤。
⑷有的地方公路工程安全生產監督機構人員缺編,沒有經費來源,沒有處罰依據,安監站的安全監督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
⑸施工工人素質不高。工人大多來自農村,他們一方面缺乏安全常識,不懂得在勞動中合理地保護自己:另一方面維權意識很差,一旦出現了安全事故,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也導致了承包企業對安全生產的不重視。
3.公路安全生產資金投入不足
公路施工過程中,安全生產在資金投入上包括安全設施、安全防護用品、安全培訓、安全技術資料、安全意外保險等沒有得到落實或投入不足,不能滿足安全條件的需要,主要原因有:
⑴一些地區安全生產費用根本沒有按規定納入工程概算成本中。
⑵建設單位不按時撥付工程進度款,造成施工單位安全費用無法按時投入,安全條件無法保證。
⑶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沒有制定任何安全費用的有關管理辦法,導致建設主體單位鉆空子,無法保證安全條件。
4.安全生產把關不嚴
⑴施工現場設施不齊全或滯后,安全條件惡劣。
⑵施工安全用品不合格。
⑶施工安全設施沒按規定進行安全檢測.
⑷施工安全檢查或巡查不嚴格或流于形式。
⑸施工安全技術措施、安全隱患整改落實不到位。
⑹施工安全教育、安全交底流于形式,沒逐級交底,針對性不強,不具體,不明確,不履行書面簽字記錄。
⑺安全危險源沒建立檔案,無控制、處理方法。
⑻生產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制度不健全,一些施工單位根本沒有制定應急救援預案,一旦發生事故得不到及時救助和處理。
5.安全生產監督力度不夠
目前,許多地方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僅僅停留在突擊性的安全檢查上,而缺少日常的具體監督管理和強制性措施。
⑴安全監督管理隊伍素質差,法律法規常識不熟悉,原則性不強。
⑵監督管理任務不明確。
⑶監督管理手段不強硬。
⑷對違法違規行為不按規定嚴格執行處罰,造成有法不依的混亂局面。
6.由于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建設單位往往拒付施工企業安全措施費用。在工程造價中不計提安全施工設施費用,施工單位為了攬到工程而委屈求全,一旦中標,用于安全生產的必要設備、器材、工具等無力購置,于是能省則省,導致施工現場十分混亂,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7.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招商引資項目、個體投資項目及舊村改造工程違法違規現象較嚴重。部分工程無規劃定點,無用地許可證,無施工許可證,無招投標手續,無質量安全監督手續,未進行施工圖紙審查便進行施工,從源頭上給建設工程帶來了事故隱患。
8.合理的建設工期得不到保障。不少政府官員為了自己的業績往往會要求項目提前竣工,很多私人業主為了投資項目盡早竣工,也經常無理要求承包商壓縮工期,迫使承包商日夜趕工。合理的工期得不到保障,工人超負荷工作、疲勞作業,必然導致安全隱患增加。
篇10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現狀。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指能對人體和動物產生副作用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的科學程序。風險分析包括風險評估、風險交流及風險管理,而風險評估是風險分析的基礎與前提。我國頒布了多個食品安全法律,法律法規體系在不斷完善中,衛計委、農業部也加大了國家食品和農產品的風險監測評估機制與機制建設。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在第十四條中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檢測”,在十七條中明確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運用科學方法,根據食品安全檢測信息、科學數據以及有關信息,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中生物學、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進行風險評估”。由于我國食品風險評估與監管體系起步較晚,很多技術、人員、儀器設備及規劃體系相對不完善,故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有文獻報道,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風險更為嚴重,應加以重視。
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構建及存在的問題
體系構建。近年來,“毒奶粉”“瘦肉精”“毒豆芽”“塑化劑”等食品安全事件頻頻見諸報端,這說明我國食品監管體系存在一定問題,食品安全監管問題形勢嚴峻。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我國逐漸建立了一系列的風險評估機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檢測體系主要是進行技術數據基礎網絡建設及制定國家食品安全風險檢測年度計劃,并開展風險檢測工作。結合我國實際國情,2011年成立了國家風險安全評估中心,并設立相關部門對食品風險監測、風險評估、風險交流、標準研究及技術研究進行管理,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有了一定保障。在2012年,我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建設已覆蓋31個省份,從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檢測網絡體系。
74監管體系主要存在問題有以下幾點:(1)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成立時間不長,整體規劃及技術保障能力需不斷完善,風險評估及檢測不太成熟。(2)風險評估需要利用大量數據及資料對簽字風險進行科學評估,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信息及監管信息收集機制不健全,缺乏搜安全風險評估所需要的基礎數據。(3)我國目前負責風險評估的技術人員較少,技術水平有待提高,對程度大量的風險評估任務完成較困難。(4)對監管機構的監管缺失也是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及監測中的大問題,職能部門需要社會和其他部門的被監管,預防監管部門,保障食品安全。
同時,食品監管體系存在職責權限劃分不清、多頭管理、監管盲區等問題。這導致食品市場監管失靈,小規模食品企業多,生產條件簡陋,存在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監管困難,我國食品監管體系亟待完善。
對策與建議
根據上述存在問題,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與監管體系構建要提供以下保障:一是國家法律法規制度保障,二是技術人員保障,三是資金及儀器設備保障,四是加強對監管部門的監管,避免職能部門。
同時,應結合我國國情及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監管的現狀,整合出一套順應時代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逐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的措施和制度,針對各行各業、各類食品制定相關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建立一套適合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并對食品安全實施監管,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