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養范文
時間:2023-04-05 14:5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任何一門學科、一種理論的產生,都是為了適應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概念已不在僅僅只限限于生理方面,而更加重視的是心理需求的滿足。
護士人文素養指的是護士具備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質、人文關懷以及人文科學等方面的修養。他包括護士必須掌握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等知識體系和有政治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組成的精神體系。它要求護士將人類科學、道德、審美、鬧東等方面的文化成果轉化為自身較為全面的素養。
護士人文素養的靈魂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以及社會的民主、和諧、進步為起點和歸宿的,體現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科學的終極關懷。其核心是“以人為本”。
護士人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就是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素質或達到的程度,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平直,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包括如何吃力人魚自然、人魚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等方面的問題。
護士人文素養的具體體現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人的本質的需要。關注人、關心人,重視人的個性、滿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權利。
護理和人文護理的區別在哪些方面有所體現呢。
1 護理
1.1 護理的任務:主要任務包括三個方面:
(1)照顧:照顧是護理的永恒主題。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護士主要是照顧病人的衣食住行,由于這樣簡單的認為,所以也利索當然的認為護理工作不需要多少技術含量,更談不上人文素質的要求。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醫療模式以及人們觀念的改變,現代護理工作不在僅僅是照顧飲食起居,不在是救治病人,而是讓病人盡可能的達到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各方面的完好狀態。
(2)幫助:幫助是護士用來與服務對象互動以促進健康的手段。
(3)人道:護理工作的直接對象是人,護理工作中提倡人道,首先要求護理人員視每一位服務對象為具體人性特征的人體,為各種需求的人從而尊重個性,注重個性,也要求護理人員對待服務對象一視同仁,不分高低貴賤,不論貧富與種族,積極救死扶傷,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需要,護理人員必須轉變自己的觀念,由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純護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多元化護理模式反戰,宗旨是“以人為中心,以現代護理為指南,以各種專業協作為基礎,以護理程序為手段,為病人提供優質的整體護理。”
2 人文護理
人文護理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的整體護理。它集中表現在對患者的區乃至整個社會。要適應新形勢,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延伸護理服務等。
主要內容包括:
(1)營造人文氛圍:一是要營造舒適的院內環境,使患者在花園式的環境散步、鍛煉能夠心情舒暢。二是 創建方便溫馨的工作流程,實行導向負責制,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務。
(2)實行人性化服務:推行心理護理,在整體護理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面對面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對患者的心理產生積極影響,促進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疾病的康復;加強健康教育,是患者得到及時的指導,掌握促進康復的知識以及建立良好的衛生行為方式;延伸護理服務,目前,護理服務已經不僅局限在醫院內的患者,而要不斷向外延伸,擴展至家庭、社會。
(3)強化人文知識的學習:使護理人員具有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及關愛生命的淳樸情懷、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維護,包括護理內部環境的人性分為和護士的素質與品格等。
3 人文精神與護理
3.1 人文精神是護理工作基本特征:人道倫理意識是護士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面對醫療和護理中的各種問題,自覺從人道和倫理學的角度去考察、分析和判斷的一種觀念和思維,及以此去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人道倫理意識在整體護理的作用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
3.2 人文精神是整體護理的旗幟:古云:“醫乃仁術”,護理和人文和諧發展,才能真正更好的實現醫學拯救人嗎、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社會進步與人類繁榮的偉大功用。沒有人文精神的滋養,就無法保重昂醫學護理學科的反戰沿正確的方向前進。有深厚人文底蘊又有醫療技術的義務工作者,一定是人性善良、人格高尚,把人道主義作為自己圣神使命的人。
3.3 人文精神是整體護理發展的內在動力:當前,整體護理如何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如何促其發展,已成為護理界廣泛關注的問題。無疑,嚴格的護理管理,完善的護理程序、強化護士的責任心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貫穿在這些要素之中的人文精神是最為重要的,他始終是整體護理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靈魂。
例如,在關于手術室人性化護理方面。
手術室人性化護理注重對生命,和患者的關愛,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醫環境,使患者順利進行手術。從目前來看,科學技術能夠讓手術在梧桐方面得到保證,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性。但是,現實中有很多患者對手術感到恐懼,研究表明,這種心理狀態不利于手術效果的展開,對患者今后身體的恢復也非常不利。所以,通過人性化護理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1)手術室人性化護理的基本原則
1)服務質量標準的建立:手術室人性化護理的質量評價標準需要聯系實際,建立起和手術過程密切相關的護理質量評價分析制度、患者需求制度、患者跟蹤隨訪制度等標準,把服務質量標準和患者的需求、期望、滿意度密切關聯。
2)職業素質的培養:手術室人性化護理體現了護理人員工作素質。即護理人員一方面要愛崗敬業,擁有作為一名護士的使命感,培養過硬的理論和時間知識,以便及時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促進患者康復,另一方面,還要去護士擁有社會人文學以及心理方面的知識,通過人文素質的豐富,更好促進人性化護理的實施。
3)人性化手術環境的設置。
(2)手術室人性化護理的具體實踐研究
1)術前人性化護理:術前人性化護理主要從心理角度環節患者情緒。
2)術中人性化護理:術中人性化護理主要在于對患者進行足夠的關心和體貼。
篇2
【關鍵詞】:人文素養音樂教育現狀對策
加強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全面提高音樂師范生的綜合素質,是我國師范教育一個時代主題,也是人類社會全面進步、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項具體要求。
一、高師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分析
一是嚴重的出現"偏科"現象,知識結構單一化,學生人文素養發展極不平衡。
現在很大一部分學生只注重專業的學習,而文化學習、人文素養的提高等方面覺得無所謂,直接導致自身知識結構不盡合理,知識面較窄,出現"偏科"現象。
二是對教師職業認識不清,目標定位盲目化,學生人文素養缺失。
許多師范生對師范教育的性質不了解,只知道當老師是一個平凡而相對較穩定的職業。甚至有一部分學生高中階段文化學習基礎不強,為了考大學,選擇了學習音樂,以音樂作為考取大學的通道,自己也不喜歡師范專業,沒有明確的目標去系統性地學習知識,對自己以后的工作走向也持不定態度,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沒有目標性,導致一些學生"既不能文,又不能武",這對以后走上教師的工作崗位是極為不利的。
二、制約高師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受升學與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導致學生"重藝輕文"。
在大學專業與文化的學習上,普遍存在專業學習與文化學習不平衡現象。不僅如此,受技術革命的影響,在音樂專業的學習上也存在只重視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忽視專業理論學習的現象,為考取大學而選擇學音樂的行為既偏離了音樂學習的軌道,也忽視了文化學習的重要性。有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選擇了通過學音樂來達到考取大學的目標。
(二)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追求功利心理嚴重,忽視了人文素養的提高。
自然科學飛速發展,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之后,一種新的不平衡發展便自然落在了人文科學頭上了。而人文科學難以直接地、明顯地顯出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更難以滿足人們立竿見影的功利需求。星族崇拜,文化結構的偏差遠遠落后于專業的突出。受歌星、影星等影響,夢想自己一夜成名,不切合實際的行為舉止與自身文化素質大相徑庭。
(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上面存在薄弱點,阻礙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教師自身的修養和行為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決定著教育內容是否被學生認同和內化。教師人文素質不高,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知識的內化。很多教師在課程的教學過程重,完全照本宣科,課堂教學沒有新意,不能調動學生對文化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手段的呆板、老套,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對文化學習的積極性,相反,還會影響對其他課程的學習興趣,也就影響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教學管理上存在薄弱環節,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能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和人文素養的,不可能做到管理為教學服務,也就不能保障教學的正常進行。
三、加強高師音樂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分析
(一)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對教師的教育培養力度,為促進人文素質教育縱深發展提供優良的外部環境。
要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就必須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可以通過年度考核、先進性教育、民主評議等形式來提高教師的個人素養,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要貫徹自身職業及教育教學始終。高等師范教育培養中等教育師資并非是造就"教書匠",而是造就堪為"人師"的"教育家"。高師音樂教育使學生掌握較高的專業技能的同時,自身也必須不斷提高教學方法。特別是隨著新老教師的更替,青年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上都比較欠缺,這就可以通過教授的"傳幫帶"與青年教師的"跟學比"來提高教學經驗。也可以通過教學競賽,教學交流等形式,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二)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不斷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改革力度。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是推動國家、民族、社會發展的基礎。教育要發展,必須不斷創新、改革。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不能主要落在幾門公共必修課上,而必須想方設法,有效進行改進和提高。通過在專業教育重融入人文素質教育,發掘教材中自然科學的人文內涵,可以使學生在潛伏的過程中提高人文素質,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育人原則,加大引導力度,這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先決條件。
以開展主題活動的形式,來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積極開展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在大學教育中,充滿人文精神的大學校園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環境,學習氛圍等,都將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四)加大管理力度,為教學的正常運行提供保證,這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渠道。
嚴格管理是各項工作開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音樂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難管"的現象,這不僅表現在學生的性格特點上,也表現在學生的專業教學特性上。加大教學的管理力度,從嚴管理,狠抓學生的課堂考勤,讓學生深入課堂一線,才能保證教學的正常運行,達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目的。
(五)在藝術實踐中貫穿人文素質教育,這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藝術實踐是不僅使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平臺,同時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平臺。在藝術實踐中結合重大節慶日、紀念日,開展主題文藝演出活動,可以達到雙重的效果。
篇3
【關鍵詞】人文素養 促進者 引導者 合作者 保健者 示范者
教師的人文素養是教師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師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和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其表現為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表現為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對學生的成長作用極大。在努力實現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人文素養格外重要,對教師的人文素養要求格外嚴格。為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愛崗樂業,熱愛教育事業是人民教師的美德,教師對教育工作應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把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熱愛本職工作,不計名利,樂于獻身,在工作中盡職盡責,敬業愛教,敢于挑戰困難,以苦為樂,以苦為趣,達到物我兩忘,真正做到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一心想著學生,一心想著教學。只有具有這種敬業精神,才能更好地陶冶學生的心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才能為祖國建設培育一代代的人才。
一、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在教學工作中,師愛是很重要的,它是教師素養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對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求回報”的境地,絕對不能有“門第之見”應做到“有教無類。”在對學生的教育上要有愛心、耐心、恒心、愛心無論在生活上,學習上都能化春風細雨吹拂滋潤學生的心房,為師生的溝通架設一座心靈之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設計學習的自我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選擇自我學習的策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技巧,鍛煉自己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注意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各有差異,有的孩子一點就破,有的則不然,因此,教師必須具備鐵杵磨針般的耐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輔導學生,切忌易怒易燥,以持之以恒的,熱忱的態度轉變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引導,并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探索熱情,培養學生自律守紀,團結合作精神。
二、做學生發展的引導者
陶行知曾說過:“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可見,教師不僅在道德品質方面樹立光輝典范,而且必須在知識,業務上力求長進,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先具備一盆水、一桶水、一池水,甚至更廣之。要教書育人,就得不斷地學習,只有學而不厭,方能誨人不倦。這就要求教師繼續不斷地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具有雄厚淵博的知識,尤其是精通本專業知識和關于文化經典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和性向,引在關鍵處,引在抽象概括處,引在知識的聯系處,引在加深理解處,幫助學生理解學科基礎知識,掌握學科的基本技能,幫助學生學會抽象,概括和推理,幫助學生猜想,創造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發現各部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及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態勢,關注學生的心理衛生,創造諒解和寬容的氣氛。
三、做學生成長的合作者
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導師,也是學生學習的朋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幾個方面:一是交往,既要合作,就有交往,師生交往是教學活動最基本的形式,交往就是師生通過平等對話相互發揮主體性,各自發揮人的本質力量,體現師生間人格的平等性。二是互動,師生互教互學,學習共同體中師生各自發揮作用,教師在教,是在通過對話施教,學生在學,也是在對話中學,師生共同對自己的發展成長負責。三是互惠,師生在教學中彼此都得到好處,教師作為平等的首席,與學生一起共享知識和經驗,理解和智慧,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學生的學習則是主體性的實現,學生感到心境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高度的人文素養。
四、做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各種素質養成的基礎,而且對于個體心理發展的 水平、才能發展的方向,起著助力作用和預示作用。現代家庭中,家長不良的教育態度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而傳統的學校教育又往往忽視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老師就應該做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培養學生對自我有積極的認識和評價,在此基礎上塑造他們自尊、自愛的人格,激發他們自強、自信的勇氣,對人寬厚、真誠坦率、主動熱情、謙虛公平、樂于助人的交往能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主動積極的消除心理障礙。
五、做學生行為規范的示范者
“智者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著,人師也”。也就是說,做老師應該智慧像泉水一樣噴涌而出,思想和言行都可以做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職務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教師的言論、行動、為人處世的態度,都對學生具有耳濡目染、潛移化的作用。教師處理問題的果斷性和鑒定性,教師在解決矛盾時的沉著、自制、有耐心。“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它會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可見,教育不可能急功近利,培養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時時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率先垂范,使得自身每天都擁有一份好心情,為學生的成長搭梯架橋,去體驗教育碩果的喜悅。
【參考資料】
篇4
從初中升入高中,學生從身體到心理逐漸走向成熟,尤其在心理上,對內表現為獨立意向增強,自尊心增強,并且滿腔熱情地關注自己的成長;對外則表現為道德意識大大增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等,這些心理變化對他們的作文水平影響很大。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給予其人文關懷,培養其寫作能力,是筆者多年來付諸作文教學實踐的基本理念。
一、在高中作文教學中融入人文主題的必要性
1.從教師角度看。
視野能夠通過閱讀的拓展而得到開闊。教師能夠從世界發展、財經政治、天文地理、歷史哲學、詩詞歌賦等方面獲得很多樂趣和見聞,而教師的科研水平也能在視野不斷擴展的過程中得到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這些樂趣和見聞與教學課文讀本相結合,補充各種經典和時文給學生,以文章本身的魅力打動和吸引學生,使學生的興趣和志趣得到提高,并進行適宜的點評。此外,教師用自己的文章與學生進行交流也是一種不錯的激發興趣的措施,且教師的教學能力能通過這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得到提高。
2.從學生角度看。
學生的知識能夠在廣泛的閱讀與交流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轉化為智慧。課堂氣氛能夠在閱讀和點評的過程中,被輕松地營造,從而使學生的寫作和交流興趣得到促進和激發。一旦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他們便會用心琢磨并通過各種個性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在教師和學生深入研究作文的過程中,他們會以作文表述自己的情感,甚至成為生命的言語,這一過程勢必促進學生作文興趣、作文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因此,以人文素材熏陶學生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寫作的熱情,從而變閱讀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促使學生形成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態度,同時對為人處世有所感悟。
二、在高中作文教學中融入人文主題的策略
1立足人文教材,探源逐流。
要學生寫出文采飛揚充滿創新個性的好文章,首先就要給出這樣的好文章。可喜的是,適應新課標的新教材已經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范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中用好這些范例,引導學生進入人文精神的家園,領悟古人對人生作的哲理思考,追尋歷史人物的足跡,傾聽古人對憂患人生的敘說;領略魚雁往來、行筆書寫的款款深情;體味賦體散文的韻律美,感受蘊涵在節奏明快、辭章華才之中作者心緒的悸動和思想的魅力;解讀國難當前,苦思良策的士人心理,感悟議論縱橫的文風激蕩下的陽剛之氣。這些正是作文教學的源,但往往是被學生作文忽略的素材。要寫好作文,積累是基礎,教材范例正是學生寫作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寫作素材。實際上,教師注重對學生寫作的引導,本身就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
2.拓寬寫作視野,活源揚波。
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是一種“心智”運作,而不是一種對機器的操作,它來自于學生的“原動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激活學生“原動力”的源,讓學生在寫作的長河中泛舟揚波,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就要讓作文教學走下講臺,走出教室,走向本屬于作文的廣闊的山川大地、人文古跡和多彩社會。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影視文化、體育文化、風俗文化等,凡能入文的文化素材均進入寫作教學的范圍。有了這樣的引導,才會有類似“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頒獎詞的文字,水到渠成地走進學生的作文中。
3.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創新意識。
寫作是個體化的活動,個體因為個人使然,有了寫作的興趣,而個性又是創新的基礎,是人文素養豐富的重要表現特征。新課標要求在作文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種個性化的表現特征包含三方面:第一是學生的自由表達,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寫自己想寫的內容。第二是貼近生活,貼近自我,說真話,講真情,富于生活氣息。第三是敢于質疑,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抒發自己的情感,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機會寫出個性鮮明的文章。
4.作文的評語中要充滿人文關懷。
教師的評改是作文教學十分重要的一環。傳統的作文評語過于強調知識和技能的評價,這需要我們改進和完善。
(1)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對學生的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作文評語需要真誠的溝通,因為作文不像其他學科的作業,對錯分明,要用真誠的溝通,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讓學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老師。
(2)作文的評語要有—個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教師不能把自己的理念強加于學生,因為教師是成年人,而學生還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青少年時期,這種評語的強加會讓學生失去說真話、表達真情的欲望。所以要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在這個氛圍中都感到輕松和愜意,在遇見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和話題時有一種表達的沖動,使他們對寫作始終充滿興趣。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是開展學生人文教育最好的平臺和方式,高中語文教師要充分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認識到作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重要意義,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人文素養的高素質人才。
篇5
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的人文教育中至關重要,不僅有助于大學生陶冶性情、培養藝術情操、思維創新等幫助,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其人文修養素質教育。高校應注重如何利用教育活動平臺發展提升大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
人文素養;音樂教育;藝術
人文,可以確定為“人文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哲學、文學等;素養,則是“能力”和“精神”相結合。故,“人文素養”,則為人文學科的研究水平,知識層面,和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品質。音樂素養是提升人文的重要部分,近現代教育科學認為:音樂是最大化、最富于感染力的美育藝術方式。對于如何在人文素養中培養其音樂素養這個論題,開設音樂欣賞課、組建校合唱隊、舞蹈隊、管樂團和民樂團等在高校顯得尤為重要。
一、深究現狀,重整教育
雖然,人們已經意識到人文精神對大學生的重要性,但在國內,專業教育以及專業課程的繁重,導致大學生在沒意識的情況下,對大學語文、大學英語、思想道德修養、禮儀、音樂欣賞等一系列的人文素質培養課程極度缺乏重視。高校對于審美藝術類型的培養不外乎以下三方面:公共選修課,社團訓練和學校組織的文藝晚會。審美藝術,既要有理論基礎做鋪墊,又要高于一切基礎,而高于理論基礎則意味著要結合歷史背景、作品方向、作者意圖和個人情感等各方面因素,升華成感受者的個人體會。所以審美藝術,既要基于理論,又要高于理論。關于如何讓大學生體驗審美藝術,這個課題對于音樂老師一直是個難題。任課老師在課程中安排專題性藝術講解,利用多媒體和電影的結合運用,讓學生對這個專題有多面性的理解。例如,關于芭蕾這個主題。從芭蕾的歷史,圖片,現況等,讓學生有大體的概念;而后,視頻說明芭蕾的分類,學生可以從“芭蕾”的名詞形態過渡到動詞形態;結合主題電影,透過伴奏音樂,在劇情基礎上加以分析,讓學生對“審美藝術”進行多方面的理解。
二、結合研究,探索創新
日本的研究人員認為:當人腦以α腦電波為主時,大腦的潛意識大門打開,潛意識和意識的大門敞開,注意力集中;數十年前心理學家洛扎諾夫的實驗結論就給予了強有力的證明:即以優美的音樂使左大腦半球進入抑制狀態得到休息后,人的記憶力是通常狀態的2.17倍至2.5倍。以上種種研究發現,α腦電波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神奇功效:激發潛在能力、提升記憶效果以及發揮靈感及創造力。對于在學生涯探索的學生來說,社會每一天都在更新,每一天都有進步,然而在新發現的問題面前,他們需要的就是不斷提升自身的記憶效果和創造靈感,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日后的工作作出貢獻。
三、團體合作,協調同步
現代的大學生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合作協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大部分的工作平臺需要的是利用合作協調的關系來維持正常工作運作,而非自己一人獨立完成。關于協調的訓練方式,一般來說,平時不管做什么,都是以右手為主,甚至只使用右手,左手的利用率不高,協調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鍛煉,久而久之,左手乃至全身的平衡協調能力都存在缺失的程度。而對于合作而言,一定要讓學生明白自己不僅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還是群體合作性的重要一員。在社團排練當中,任課老師開始會以左右手一起運動,還要注意相互配合,同時開發了左右腦,也鍛煉了協調能力。排練是一個整體,而非個體練習,每個學生對節奏、節拍的定位不一致,導致他們的合作協調能力一般較低,故而在開始的訓練當中,任課老師需要和學生有一個對起拍的共同節奏點,而且在多種樂器或聲部的合作當中,如何配合,協作更是對非專業類的學生有著一定的難度,而這些,都需要老師前期指導過程中,從慢到快的過渡,學會在演奏的同時分出一個耳朵去聆聽整體的節奏和樂段。
四、協調配合,精神集中
在學習樂器初期,學生的整體表現多以把握簡單音符組合的練習曲為主,隨著練習時間增加,學生的注意力開始松散,節奏不穩,錯音出現等情況間接影響整體的練習。技巧熟練取決于不斷地練習,一個錯誤可能需要上千次的重復的正確練習才能完全掌握,做到“得心應手”。在演奏時,眼要看樂譜,耳要聽音樂,手指樂器上準確的移動,身體需要支撐手部運動,帶動手臂的運動。演奏時既要記譜,還要掌握力度、節奏等。這種思維多向性的藝術練習以及對腦、眼、手的協調配合最終可練到“得心應手”的程序。彈奏時由于音樂曲目的無窮變化,都能起到訓練聽覺敏銳和思維反應的良好作用,同時就能刺激大腦感應細胞以增進注意力的集中。美國早于1967年,著名的唐歌伍德發表宣言,宣言稱“教育必須把生活的藝術、個性的構建和創造性的培養作為主要目的。鑒于學習音樂對實現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倡議把音樂置于學校課程的核心”。反思現代教育理念,不再只重視于對專業技術的培養提升,人文素質培育更是與其息息相關。如何從日常生活、學習中提高個人的人文素質,最快捷的方法莫過于讓自己在音樂的世界里探索、尋求幫助,以達到對自身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永和.淺談音樂課外活動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探索.2001(10)
[2]馬蘭霞.音樂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的互補性[J].寧夏教育.1999(10)
[3]張立馳.試析藝術社團在素質教育中的積極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2)
[4]席向陽.組織音樂課外活動應注意的問題[J].音樂天地.2005(02)
[5]王紅政,陳樂英.活動教學讓音樂課堂充滿活力[J].校園歌聲.2009(12)
[6]朱紅雯,盧宗平.音樂天空中的另一片藍天——音樂課外活動之管見[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5(03)
[7]朱詠北,郭聲健.音樂為什么能夠開發右腦[J].中國音樂教育.1999(06)
[8]李靖.開發右腦的靈丹妙藥——音樂教育[G4].吉林教育.2008(05)
[9]盧雪珊.喚起學生音樂學習的需要[J].音樂天地.2005(08)
[10]劉元平.偏失與重構:對高校音樂教育若干問題的再探討[G4].教育與現代化.2007(04)
篇6
閱讀是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行為,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活動是隨著文字的出現而產生的。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語言的聽覺(聲音)信息轉換成閱讀信息,并把它長期的保存下來。這樣一來,人類的語言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能夠使得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文明能夠比較系統的保留和傳播。在現代社會中,要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常的運轉,是離不開閱讀的,要使新一代人學習前人創造出來的經驗和文化,也離不開閱讀活動。
處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高超閱讀技能的任務,是人類文化文明傳承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閱讀的內容豐富繁雜,閱讀的方式各種各樣,但中學生正處在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十字路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應該義無反顧的擔負起引領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廣泛閱讀經典作品,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對于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應當具有重要意義。
這里所說的經典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富含文化內涵的重要教育內容和學習方式,是指通過閱讀可以稱之為經典的作品來對學生進行學科素養、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過程。這一過程對于學生的個體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經典文本閱讀的建構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在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語文閱讀教學成了一種機械式的令人乏味的應試訓練,這是人文價值、文化底蘊的流失,也是語文教學的悲哀。當代中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甚至是道德品質的低下,迫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定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呼喚經典閱讀的回歸,重新建構經典文本的閱讀框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勢在必行。
摒棄語文考試的功利性,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本,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在人類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考試是客觀存在的,并且仍然會長期的存在下去。有考試,就會影響到教學的方式和目的。但僅僅是為了考試的教學是片面的,是有缺陷的。尤其是語文學科,更應該擺正教學和考試的關系。
大多數的學生曾有這樣的體會:高一高二時對語文的學習也沒怎么下功夫,往往就是輕描淡寫的去學習,可語文考試的成績卻還不錯。而到了高三年級,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系統(專題)復習之后,反而感覺不到有什么進步,甚至是越復習越糊涂。我想,這種狀況的出現是與高一高二時的語文課是以文本的閱讀為基本內容分不開的。按照現行教材(人教版)的編排體例來看,學生語文成績相對較好的階段恰恰是學習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時段,這不能不引起廣大語文老師的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摒棄為考試而教學的功利性傾向,引導學生廣泛而深刻的閱讀經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閱讀教學流程,注重情感體驗,感悟經典文本魅力
語文教育專家謝象賢說過:語文學習的特殊之處主要不是“知”的積累,而是“感”的積淀。閱讀教學應對閱讀文本進行積極主動的感知、探究,以獲得豐富的感受。但目前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講”有余而“讀”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現象,極大的制約了學生對經典文本閱讀的主觀能動性,使經典文本對學生的影響力大打折扣。
錢理群教授說過,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打一個精神底子。人文教育與知識傳授是水融的。閱讀教學應當扭轉純技能訓練的走向,真正轉向人文教育。閱讀教材中大量的經典文本都承載著豐富的情感和積極健康的價值追求:孔子的“仁愛”,孟子的“舍生取義”,蘇軾的“曠達”,屈原的“愛國精神”……教師應該有意識的讓學生接受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相互作用閱讀模式理論的創始人羅生布拉特認為: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時,閱讀理解的效果就更好。在這其中,閱讀者的心境是主觀因素,起主導作用。閱讀者用心去感悟作品,體驗作品的豐富意蘊,是閱讀的主要切入點,是決定閱讀效果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優化教學過程,突出“讀”和“感”的環節,有利于學生領悟經典文本的魅力,實現經典“思想”經典“情感”的內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整合語文教育資源,建構經典閱讀平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理念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素養提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
篇7
(一)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現狀令人堪憂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領域的素質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中,我們長期秉承的理念是以就業為導向,這很容易給實踐操作帶來誤區,造成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養的現象。甚至有的高職院校借口培養的是生產管理崗位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把與素質教育相關的人文課程大幅縮減,學校幾近成為企業崗前培訓基地。這種職業教育的功利色彩和短視行為使得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特別是國學教育明顯缺失,導致學生整體人文素養不高。2014年5-6月,我們選擇省內五所高職院校分三個年級層次進行了國學知識素養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892份。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學生基礎國學素養偏低。例如,在“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誰”的問題中,不能正確回答出是孔子的有673人,占比高達75.4%;在徐州的“漢代三絕”是指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和(A.漢墓,B.漢錢,C.漢帛,D.漢書)一欄中,回答漢墓的59人、漢錢的102人、漢帛的526人、漢書的205人,占比分別為6.6%、11.4%、59%和23%。甚至對于中國的古典名著,有的學生也接觸較少,在問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四大名著中你讀過幾本時,僅有18.1%的學生回答全讀過,有62.6%的學生讀過其中的一到三本,還有19.3%的學生一本都沒讀過。調查結果顯示,高職學生國學素養參差不齊,閱讀范圍相對狹窄,文史哲常識功底不扎實。這種情況表明,高職院校亟待加強學生國學知識教育,提高人文素養水平。
(二)國學教育的人文塑造功能1、有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長期以來,在重技輕文的職業教育領域,學生缺少的不是技能,而是文化。高職院校受辦學成本制約,急功近利,片面重視技術培養,輕視人文教育,造成高職學生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普遍缺失。而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培育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最佳資源寶庫。高職院校開展以經史子集為基本構架的國學教育,讓高職學生徜徉其間,獲取人文知識,得到人文教化,提升人文境界。2、有利于喚醒學生民族意識。著名學者楊叔子先生說:“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遺傳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決定是什么種族,不能決定是什么民族;沒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沒有這個民族。”高職生如果缺失基礎文化素養和傳統文化滋養,就會失卻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定力。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學,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道德理念,是古人千錘百煉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高職院校實施國學教育,有助于學生傳承文化命脈,喚醒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培植愛國情操。3、有利于培養學生品德修養。學生缺乏自信、對未來感到迷茫、學習動力不足、責任意識淡薄,這是高職院校存在的普遍現象。國學注重對人的道德熏陶與人格培養,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體現的理想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胸襟,“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尊嚴,“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等,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高職院校把國學教育切入到學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養教育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進取的精神和完善的品德。4、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錢穆先生認為,知識和權力都是生命所使用的工具,而非生命本身,只有人的道德精神,才是人的真生命,也才是歷史文化的真生命。未來人才市場的競爭,不是單一技術的較量,而是綜合素質的比拼。國學是建構和諧社會的文化資源、思想資源,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道德精神資源。通過國學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傳統,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加強內涵修養,塑造具有民族精神血脈的現代中國人格,提高綜合競爭力,為將來的就業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二、國學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路徑
(一)改革教學內容體系,增設國學課程高職院校可根據實際,調整教學內容體系,增設國學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1、在教學內容上堅持主題教學。即對一部國學著作不作泛泛空講,而是選取一個主題深度解讀。例如,教師講解《論語》時可重點講“君子之道”,講解《道德經》時重點講“自然之道”。這樣,學生才會理解得深、記憶得牢。2、在教學方法上注入現代元素。即教師在講授國學時盡量避免單純的理論灌輸,要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引入現實事件作為典型案例,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圖片、播放視頻,以優化教學環境,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在講授孔子生平時,可配合播放電影《孔子》片段,讓學生形象地了解“魯國三桓”等歷史知識和事件。3、在成績考核上強調知識素質并重。學生的國學課成績可由四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占20%;自選項目成績(演講、背誦、課外人文知識三個項目任選一)占20%;期末考試占30%;學生養成素質表現占30%。這種考核結構,導向明確,知識和素質并重,引導學生既關注學習知識,更重視行業實踐,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養。
(二)加強課外實踐體驗,傳承國學技藝國學教育路徑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須重視課外實踐環節,只有課內和課外互補,理論和實踐結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在體會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升華,才能真正實現“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1、組建國學社團。社團是高職院校培育學生興趣愛好、鍛造能力技藝的主要陣地,也是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亮點。學校可結合自身特點,組建國學社團,社團下面分類設置協會,指定專人負責,并組織開展相關實踐活動。例如,指導國學社團成員組成國學演講團,在各班級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巡回宣講;指導書法協會成員開展書法大賽、繪畫協會成員開展國畫比賽等活動。2、確定“國學月”。把每年端午節所在的月份定為學校“國學月”,集中開展弘揚國學內容的誦讀、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等國學實踐活動。例如,借鑒中央電視臺熱播、深受學生喜愛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織學生開展國學技藝比賽,如漢字聽寫大賽、學經典朗誦大賽、唐詩宋詞背誦比賽等,推動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提升。3、定期舉辦國學講堂。國學經典所蘊含的哲學智慧對于凈化學生心靈、規范人的品性、提升道德品質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名家的國學講堂,如同精美的文化大餐,可以使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滋養和享受。高職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請國學專家來校舉辦講座、讀書論壇和互動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國學修身。4、開辟國學閱覽室。國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由國學教育的受體變成自覺的主體,進一步提升人文修養。為了濃郁校園國學學習氛圍,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在圖書館內開辟專門陣地,成立國學閱覽室,讓學生主動走進閱覽室,汲取國學營養。閱覽室陳列內容可按史學名著、考古發現、歷史事件、地理典籍、文學名家、詩文總集、古典名著、古今楹聯、書法名家、繪畫流派、醫學養生等內容分類。鑒于高職學生的特點,閱覽室圖書管理員應選擇具有一定國學水平的教工擔任,及時向學生提供必要的閱讀指導。
(三)借助互聯網平臺,傳遞國學正能量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已把我們帶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教育目前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其覆蓋范圍之廣、滲透力之強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企及的。因此,高職院校要順應時展,充分利用網絡開展國學教育。通過構建網絡平臺,開辟國學專欄,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便利性,并自覺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
(四)注重反饋強化,提升國學素養國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長學生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藝,提升人文素養。在國學教育的實施路徑上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評價機制,來檢測和強化國學教育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效應。首先,要有激勵舉措。對在國學教育實施中組織落實好、主動創新多的部門給予表彰獎勵;對國學技藝掌握好、國學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個人給予通報表揚。其次,要有約束機制。對日常表現欠佳、人文素質偏低的現象和行為,要作為反面教材,拿到國學課堂上進行討論,讓學生認真反思,集中批判,觸及思想,然后改之。第三,要持續強化提升。在推進國學教育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學期為時間單元定期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情況進行跟蹤檢測。這種動態檢測,既要有橫向比較數據(實施國學教育與沒有實施國學教育的校與校之間、班與班之間),更要有縱向比較數據(學校內部推進國學教育前后對比、學生個人接受國學教育前后素質變化對比)。通過對這些比較數據的分析,可以評判某個時期的國學教育質量,以積累經驗,修正不足,推動學生人文素養持續提升。
三、實施國學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條件保障
高職院校實施國學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某個部門單獨完成。只有全校上下凝聚共識,長期堅持,才能收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終極目的。
(一)加強領導,成立專門機構為了切實加強對國學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學校應成立“國學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這一專門機構,負責領導全校國學教育工作的開展。領導小組組長應有校長擔任,分管教學和學生工作的副校長擔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國學教育辦公室,辦公室可設在教務處內,由教務處處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其主要職責是擬定學校國學教育實施方案,協調部署全校的國學教育工作。
(二)把好源頭,選配國學師資師資隊伍是保障國學教育質量的關鍵要素。高職院校在配備國學師資時,無論是技藝國學的指導教師還是知識國學的講授教師,都必須為中文專業出身,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文字和史學功底,具備講解和傳授國學知識和技藝的能力,能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用通俗的語言細致入微的闡釋,讓學生愿意聽、聽得懂。技藝國學的指導教師還應在書法、古典音樂、國畫等某個領域有較深的造詣,讓學生有興趣學、學得會。莊子在《逍遙游》講:“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國學教師還要不斷地積累學習,適應時代要求,注重知識更新,將傳統與現代對接,以保證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有效提升。
篇8
由于通識教育理念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速度不快,而且對大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理念也并不強烈,所以一直都處在被忽略的狀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以致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還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1.全面發展的意識薄弱
在現在的高等學院中,還進行分專業的學習,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只學習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東西,學校也只強調專業指導的重要性,使得大學生缺乏人文素質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方式與通識教育所強調的全方位的知識傳授和素質培養的宗旨相悖。
2.人文素質的培養缺乏載體
人文素質的培養是用通識教育課程作載體,但現在的高等院校普遍缺乏系統的通識教育課程。雖然高校各個學科課程有設置,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雜亂,沒有整體的規劃。高校的教師和學生都只注重專業課程,對其他課程則應付了事,而人文素質的培養都是以課程教育為基礎的,因此要想加強人文素質培養,一定要運用通識教育的概念,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
二、通識教育下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措施
1.加強通識教育的宣傳,改變觀念
推進通識教育的發展,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現在我國高校對于通識教育的理解很片面,認為只要開設幾門通識教育課程,然后讓學生在不影響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去學習或者干脆搬照一些國外高校的通識教育模式。這說明我們還沒有抓住通識教育的本質,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走形式。因此我們一定要加大對通識教育本質的宣傳,讓大家能夠全面地認識通識教育的理念,再結合我國的國情、文化、民族特色以及高校自身的情況來推進通識教育。
2.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學校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要途徑。推進通識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打破各學科之間存在的差異,在各學科之間建立交叉點。其次,以通識教育課程為基礎,專業課程教育為目標,合理的設置兩種課程的比重。最后,要按照不同專業、不同年級,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但前提是要考慮好它們的銜接性。
3.建立系統的通識教育管理體系
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通識教育要更快、更好的發展,應該先設立管理機構,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機構不能太小,要跟系部處在同等位置,再分成不同的小組,各小組分別負責不同專業通識教育課程的管理。通識教育管理制度不但要規范化,而且要細致安排落實到位,保證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4.完善通識教育的師資隊伍
學生要學好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教師是根本所在,教師是學生的指路燈,引導著學生前進。因此,通識教育必須具備優秀的師資隊伍,通識教育課程教師的培養須從以下幾點著手。
(1)教師要充分認識通識教育的本質,對通識教育有自己的見解和定位,同時能有意識地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要對它們的共性與個性進行區分。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學習,通過網絡媒體平臺與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國家的通識教育教師進行交流,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學術見識,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陶冶自己的情操。
(3)教師要在人文素養方面樹立好榜樣,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
篇9
〔關鍵詞〕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滿意度;調查
文獻表明,“缺陷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造成中國當下醫德醫風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1]。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人員,學習和掌握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并在這種新的知識構架基礎上,樹立新的預防觀、大衛生觀、大健康觀,是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和諧和人們衛生保健需要的根本[2]。因此,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優秀醫生,已成為當前高等醫學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3]。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分層抽樣方法,對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146份,回收有效問卷1114份,有效回收率為97.2%。其中男生297人,占26.7%,女生817人,占73.3%。高年級學生556人,占49.9%,低年級學生558人,占50.1%。來自農村的學生548人,占49.2%,來自城市的學生566人,占50.8%。
1.2調查方法
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自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調查問卷”,調查內容涉及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調查對象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情況和醫學生的評價、文明修養與人生態度以及建議,共5個板塊,55個條目。調查獲得的所有數據采用Epidata3.1進行雙錄入,校對糾錯之后采用SPSS17.0進行分析處理,通過χ2檢驗分析不同特征(如專業、生源地)醫學生之間的差異。統計分析前將專業分為三大類:臨床醫學專業、非臨床醫學專業以及非醫學專業。
2調查結果
2.1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滿意度現狀
結果顯示,38.8%的醫學生認為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以下簡稱思修課)對其人文素質的培養起到較大的作用,不同特征(生源地、年級、專業)醫學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31.6%的醫學生認為學校教師總體人文素養一般,還有7.1%的醫學生認為學校教師總體人文素養較低,不同生源地之間差異顯著(χ2=19.076,P<0.01),不同年級之間差異顯著(χ2=23.333,P<0.01)。僅有46.3%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實際效果感到滿意,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48.3%的醫學生認為學校圖書館的人文類書籍有價值,另有27.5%的醫學生無法作出評價,高年級、低年級之間差異顯著(χ2=11.119,P<0.05),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16.452,P<0.05)(見表1)。
2.2醫學生人文素養現狀
2.2.1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認知情況。比較不同年級和不同專業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認知情況發現,80.2%的醫學生認為有必要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且不同專業和不同年級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僅有18.1%的醫學生能完全記得醫學生誓詞,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20.108,P<0.01),不同年級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高達93.0%的醫學生聽說過“人文精神”等有關人文的概念,但能明確相關概念涵義的醫學生卻僅有11.9%。24.4%的醫學生無法明確政治理論課的人文屬性,不同特征醫學生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還有14.5%的醫學生認為思想品德課不屬于人文課程,高、低年級相比較差異顯著(χ2=6.740,P<0.05),不同專業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2.2.2醫學生對人生態度的認同情況。結果表明,目前醫學生對人生態度的認同情況不容樂觀。醫學生對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觀點持有不同的態度,其中18.9%的醫學生居然贊同此觀點,城鄉醫學生之間差異顯著(χ2=14.025,P<0.05)。僅有33.2%的醫學生認為救死扶傷是其夢想,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47.405,P<0.01),高年級、低年級相比差異顯著(χ2=14.122,P<0.01)。近20%的醫學生還未認識到倫理規范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22.917,P<0.01),城鄉醫學生之間差異顯著(χ2=33.893,P<0.01)。針對“醫生冷漠、自私、拜金”觀點,60.3%的醫學生對其持反對態度,其余醫學生對此持贊成或無所謂的態度,不同特征醫學生相比均差異顯著。可見,部分醫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這將會對其人本價值觀的踐行產生阻力(見表3)。2.2.3醫學生對人文行為的遵守情況。通過對不同特征醫學生人文行為遵守情況的比較發現,89%的醫學生基本能“不說臟話”,城鄉之間差異顯著(χ2=11.881,P<0.05),高、低年級之間差異顯著(χ2=10.842,P<0.05),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χ2=17.245,P<0.05)。86.5%的醫學生基本能“拾金不昧”,城鄉之間差異顯著(χ2=15.512,P<0.01)。87.5%的醫學生基本能“助人為樂”,城鄉之間差異顯著(χ2=12.900,P<0.05),不同專業相比差異顯著(χ2=23.559,P<0.01)(見表4)。
3討論與建議
3.1加強教師人文素質教育和學科融合型教師培養
38.7%的醫學生認為教師人文素養一般或較低,這可能與教師缺乏授課技巧,人文素養不高,師生比太低,科研教學壓力大等因素有關。有研究發現,哈佛醫學院師生比最低為5∶1[4],其人文課程教師均有博士學位,部分教師不僅醫術精湛,還對醫學人文社會科學有深入研究,且癌癥患者、器官移植者等都是其人文師資中的一部分。而國內人文教師主要是兩課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師生比極低,一名教師常常要承擔上百名學生的人文課程教學任務。為保障人文課程教學質量緩解教師工作壓力,學校應增加經費投入,為教師創造走出校門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會及培訓班的機會,開闊其眼界,優化其知識結構;相關部門可定期組織開展“人文教師和醫學教師經驗交流會”、“教師一幫一”等活動,促進人文教師和醫學教師思想交融,加強學科融合型教師培養;適當增加專職教師數量,合理分配教學任務,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精力去研究和創新教學方法;開展教師文化體育健身活動,促進教師身心健康,保證教師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日常教學活動中[5]。
3.2革新醫學生人文課程結構
盡管高達80.2%的醫學生認為應當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但目前人文素質教育收效甚微。作為醫學生,能完全記住醫學生誓詞者僅占18.1%,僅33.2%的醫學生認為救死扶傷是其夢想。在對人文概念的理解和思修課人文屬性的認同上,低年級醫學生居然明顯優于高年級醫學生,這可能與人文課程開設集中在低年級階段,高年級醫學生人文課程開設斷層有關。眾所周知,思修課在人文課程中所占比重最大,師資最多,結果卻發現,僅38.8%的醫學生覺得思修課的作用較大,較之于“僅有46.3%的醫學生對人文課程的效果較滿意”更低。由此可見,增強人文課程結構科學性、延續性,打造一個能切實塑造醫學生高尚醫德情操的優質課程群已迫在眉睫[6]。針對不同特征醫學生開設不同的人文課程有利于因材施教。低年級醫學生剛進入校園,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理論知識,應該開設人文知識豐富的課程;高年級醫學生面臨實習就業,應主要開設一些實踐性更強的人文課程為其提供實習就業指南(如:醫生與患者,能幫助醫學生更好地與患者相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增設醫學人文選修課,為醫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并且將人文課程延伸至臨床實習階段,使醫學生人文素質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3.3重視圖書館人文文化宣傳引領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8.3%的醫學生覺得圖書館人文類書籍有價值。可能是因為學校相關部門還未意識到圖書館對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導致圖書館人文類書籍較少或質量不高。圖書館的人文資源是進行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物質基礎,通過非職業性人文閱讀,影響并指引醫學生探索人性的真諦,從而在靈魂深處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醫德良心,有助于保持醫學職業人格,遠離卑鄙、陰暗和骯臟,更好地為患者服務。[7-8]建議在了解和把握醫學生實際閱讀需求的基礎上,改變圖書館的陳舊布局和書籍結構,增強館員的人文意識和服務意識,體現“以醫學生為本”和“以醫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吸引醫學生參與閱讀,進而熱愛閱讀,在閱讀中體味人文情懷。
3.4關注農村地區基礎人文素質教育
對城鄉醫學生人文素養進行比較發現,除“科技發展應以符合倫理規范為前提”一項之外,城市醫學生都優于農村醫學生。城鄉醫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高等教育,但其人文素養卻存在明顯差異,究其原因,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學校師資和設備都得不到保障,且部分農村家長未盡到人文關懷職責,皆是影響農村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因素。據統計,農村中小學生年人均公用經費僅28元,低于20元的縣占30%,公用經費為0的縣占10%,2003年農村流動人口就已達到1.139億,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家庭人文關懷和人文教育缺失[9]。政府出臺的“三支一扶”、“免費師范教育”等政策雖有一定的效果,但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來說,仍只是“杯水車薪”。要改善農村基礎人文素質教育,還須政府進一步加大經濟投入,配備軟硬件設施,夯實教育基礎,縮小城鄉基礎教育設施之間的差距。與此同時,應當完善“三支一扶”、“免費師范教育”等政策的配套方案,在方案中必需明確規定畢業生履行支教義務的時間以及考核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吸引畢業生下基層工作,保證農村基礎教育的師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提高待遇)。當然,一味撥款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地方政府應立足本地,加快村鎮經濟發展,吸引當地人民就近就業,保證學生家庭人文教育和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許俊卿,陳澤濤.中英醫學人文教育的比較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2):103-105.
[2]黃進,廖虎,許曉波,等.八年制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15):63-64,72.
[3]張新平,陳俊國.中、美、英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比較研究與啟示[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3):224-227.
[4]厲巖,周新文.哈佛醫學院的教育概況[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0(3):472-475.
[5]林小容,王絢璇,龔勛.海口市某公務員健康狀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5,28(6):4-6.
[6]李恩昌.中國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發展研究[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31.
[7]孟婧.高校圖書館實現醫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職能的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27(4):496-497.
[8]張新華,周志英,姜志勝,等.醫學生人文素質與人文閱讀[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19):63-65.
篇10
目前的社會,部分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被金錢和利益所驅使,缺少一種最原始又最為樸素的人文關懷。就拿醫生舉例,作為知識分子,又有多少是醫者仁心的,面對危難之中的病患又有多少伸出援手,大部分是被金錢和利益所綁架。再看看老師,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目前卻頻出校長或班主任猥褻或學生的案件。這一切的一切說明了什么,是人類文明的倒退還是原始獸性的重燃。目前的這一切是需要我們思考的,究竟是什么導致國人的人性和人文關懷的弱化和丟失。歸根結底,是對傳統文化的遺棄所導致,漢語言文學中有多少豪情萬丈或者凄楚婉轉的詩篇,里面的精神和內涵時刻塑造著我們的人文素養和節操,也告訴我們什么叫做“不為五米斗折腰”“懸壺濟世”“傳道授業解惑”。漢語言文學史不僅僅是文學,里面蘊含最深刻的是哲學。目前,這個社會最為需要的就是宣揚和普及漢語言文學,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
1.迷失的目標和追求
現在,有多少大學生迷失在游戲的世界里,追求所謂的“殺戮、血腥、暴力、美色”來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甚至有的厭倦生活和工作,對于未來充滿了各種消極和負面的情緒。他們忘記了自己讀書和學習的目標和追求,有的就像木偶一樣機械地在學習生活中掙扎著,或許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束縛了他們。另外,目前教育的固有模式,限制他們的思維,在他們的眼里或許只有成績和證書,忘記了什么是價值,不懂得如何創造價值。
2.人文素養的缺失
由于英語的大流行,讓人們迷失在語言的世界里,甚至慢慢地放棄和輕視本國的語言和文化。就拿大學教育來說,很多院校都沒有有關漢語言的課程,但基本上都設有英語課。因此,西方文明對中華文明的沖擊是相當厲害的,更何況談及人文素養了,西方更追求弱肉強食,更追求實際,拜金主義就是他們很典型的文化特征。由于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忽視,導致了人們人文素養的減退和缺失。
二、培養漢語言文學和人文素質
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不是死的,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改進和發揚。漢語言文學也是如此的,中國千年以后出了多少不同派風的詩詞歌賦,不同的韻味不同的內涵,交織出了五彩斑斕的詩篇。作為國人,應該對于本國的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要學會去發揚。尤其是在這個到處都是浮夸的社會,人們追名逐利、樂此不疲,甚至有的把掙的錢就等價于價值。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追求,侵蝕著新一代的青年們,有的學會了炫富,有的學會仗勢欺人,有的學會好吃懶做。所以我們更需要大力推崇漢語言文學,大力培養人文素質,從詩詞歌賦我們可以找到平靜、找到真我、找到自由、找到追求、找到價值感,通過培養的人文素質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會和感悟,能夠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1.重視教育的力量
學校應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成績,讓學生更好地接觸和感悟漢語言文學的魅力,培養他們健康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一個老師的思維和想法多多少少影響著學生。如果老師也是盲目追名逐利的人,很容易誤導自己的學生產生錯誤的認知,目前很多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僅僅為了有好工作有好未來,從未想過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從未想過什么才是真正的價值。其實“性本惡”,人天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原始的獸性,所以需要后天的教化。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罪犯?其實是因為教育沒做好,有的僅僅學習課本的知識,卻沒有領會它其中的內涵,這導致了部分人還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處世。教育中應當注重漢語言文學,因為它能塑造人的人性和原則,學會去思考,去感悟。文學不僅僅是文學,也不僅僅就是風花雪月,它里面有歷史、有故事,它能讓你懂得如何涉世如何為人,它同時能夠賦予你一個博大的胸懷去包容萬物、去海納百川。因此,我們需要重視教育的力量,不僅僅是在“造才”,更重要的是在“造人”。
2.考試體制的改革
科舉考試自中國古代開始實行,被歷朝歷代所推崇,現在的中國也不例外。這是因為什么呢?當然是因為考試制度有其獨有的優點。考試是目前選拔人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和制度,當然也會有的現象,但是它目前最為合理和科學,也是最講究公平性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國的考試體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太過于注重成績了,目的性太強,因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的學校為了盲目地抓成績,甚至取消體育、音樂等課程,這樣出來的學生就只能是考試機器,還不一定是才,同時不一定懂什么是“人”。考試真正的目的是選擇人才,但是人才最重要的還是得先學會成人。要通過考試體制的改革,來加強對于漢語言文學和人文素質的重視程度,這樣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3.文化宣傳,增強軟實力
文化是有感染力的,只要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傳播,它會很快的“枝繁葉茂”。因此,可以多在期刊雜志宣傳和附摘一些文學作品,讓人們多接觸,有助于文化的傳播。同時也可以在電視節目中,開設中國漢語言文學的相關節目,可以通過文字演化、歷史變遷等等來增強文學的趣味性,使更多的人們參與其中。文化軟實力是很重要的,它代表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漢語言文學的發揚與繼承有助于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有助于中華文化在國際大舞臺上傲然立于一方而不倒。因此,在這個新時代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加強文化宣傳和文化軟實力,對于提升國民的整體人文素養和節操很重要。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