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案例范文

時間:2023-03-28 05:2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設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設計案例

篇1

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和大家分享相關的小學古詩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古詩三首

《望天門山》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 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飲湖上初晴后雨》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能背誦。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4.通過理解詩句,感受自然之美,語言文字之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發想象:請同學們仔細聆聽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這使你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3.遷移導入:詩歌和音樂一樣,它們的美需要我們用心去想象、感受、體會。提起這首詩的作者蘇軾,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你愿意讀讀他的詩歌嗎?(學生可以朗讀、背誦、或用歌唱等多種形式來匯報,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吟唱《水調歌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蘇軾的了解。)

4.揭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欣賞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師范讀。

二、引導自學,學有所得。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學古詩的方法,再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學生交流自己設計的學習方法。

2.教師推薦學法,(1)熟讀中理解題意、詩意。(2)借助字典、資料來理解題意、詞意,講出重點詞的意思。(3)由詞到句串講詩意。(4)熟讀成誦。(5)提出疑問,合作解決。

3.學生自學、教師參加入學習小組中,適時引導。

4.學生進行自學匯報:教師在匯報環節中主要起到引領作用,使學生匯報有序進行。可以先朗誦古詩,然后匯報題意,再講詞意詩意。

教師提出認真聽取他人匯報的要求:

(1)學會聆聽,找出優點。(2)不足之處,加以補充。(3)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三、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1.過渡:剛才我們初步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了解這首詩的大意,但如果我們想領略其中的美,還遠遠不夠,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師提出詩歌審美三法:

第一法:讀中感受詩歌韻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詩歌畫面美。

第三法:用心體會詩歌意境美。

4.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5.進行審美收獲的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通過劃停頓,標重讀,來朗讀詩歌感受到韻律美。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各種形式,來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學生匯報通過想象看到的美麗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喜歡表達的同學說說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樣的美麗。喜歡畫畫的同學來畫畫西湖晴雨時不同的景象,從而感受畫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課件出示:美女西施)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體會濃妝與淡妝兩種不同風格的美,同時教師要滲透正確的審美思想,使學生從小樹立起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詩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課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時兩種不同的風光)

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聯想,體會作者用西子的兩種美麗來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體會情感。

空蒙的山,閃動光影的水,迷蒙細雨構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體會到什么樣的意境呢,你想說些什么。

再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感受——飽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時可以適時補充:杭州是蘇軾的第二故鄉,他深受百姓愛戴,所以對西湖有著特殊的愛戀之情。

(5)有感情的配樂朗讀。

四、課外延伸:朗讀描寫西湖的詩詞。

五、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收獲。

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瀲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嬌艷、迷人)

《望洞庭》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3.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課前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對劉禹錫和洞庭湖的了解。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

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相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諧 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

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 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遙望洞庭山水翠,

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

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

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

一螺青黛鏡中心。

題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

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

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五、多樣作業,表現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看到 聯想 比喻

湖面鏡未磨→把湖面比作銅鏡

銀盤→把湖面比作銀盤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熱愛

教學反思:

篇2

關鍵詞:網頁設計與制作,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一、教學目標

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設計與制作,并在網上。在完成上述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

1)掌握網站開發流程

2)學會網頁的設計和制作

3)能夠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關概念,了解心理教育知識

4)通過開發網站的學習,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5)通過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

二、學習內容分析

以下是本次學習活動的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圖,也是本課程的重點。它是對網頁設計全過程的總結,也是最終的教學目標。

三、教學過程設計

1.項目名稱:“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設計與開發

2.項目負責人:學習委員張紅梅

3.項目的提出:

大家閱讀過學校的心理健康報嗎?看過幾期呢?你們只能看到這學期出版的心理健康報。咱們想一個辦法讓學生可以隨時閱讀任意一期的心理健康報。就是設計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通過這個網站,大家不僅能夠查閱校報,還可以學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全校的師生可以給校輔導員留言。

4.教學活動過程

從學生設計網站的過程中反映出學生已經掌握了網站開發的流程,但是網頁設計的基礎知識中有一部分掌握的不太好。如:站點的建立,模板的使用,CSS樣式表的定義等。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這些知識的學習。

在網站設計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仍然有些沒有解決的難題,需要進一步的解決:

(1)在模板的可編輯區域添加內容后,模板的不可編輯區域布局增加,使得表格中的內容和表格間距增大,重新修改模板也不能調整表格間距。

(2)使用了模板的網頁中不能添加SPRY構件。

(3)如何解決層起始位置發生移動問題

五、總結

基于項目的學習內容呈現方式很適合網頁設計課程的教學要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由被動轉為主動,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只是學生剛剛接觸項目教學法,在制定項目計劃時考慮不全面,不明確,造成后期的探究活動目標不明確,容易造成學習混亂。今后在教學中要加強練習項目教學的流程。

參考文獻

[1]李龍.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15

篇3

一、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學習方式多以強調合作與交流的小組形式進行。學生通過主動和全面的學習,可以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統一的效果。該次教學采用圍繞教學內容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以“汽車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故障診斷與維修”學習任務為驅動,通過創設獨特的學習情景,鍛煉學生的專業能力、分析能力和溝通能力在內的各種職業能力,體現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特點。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過程,學會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境界。

二、教學資源分析

1.教材分析

選用的教材是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汽車電控發動機構造與維修》以及配合使用《THCEZX-1A型汽車整車電氣系統實訓考核裝置技術手冊 》。

2.學情分析

授課的對象是筆者學院2011級汽車維修專業的40名在校學習一年以上的高級班學生。該次教學之前,該班同學已完成帕薩特轎車節氣門位置傳感器的功用、工作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帕薩特節氣門體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電路故障診斷必需的工量具使用方法和實訓考核裝置的相關操作。存在的不足是部分學生的理論知識基礎較差,特別是對電路圖的理解掌握不足,邏輯分析能力較弱,對故障排除的方法掌握較少。

3.教學環境分析

教學地點:汽車電控實訓室。

教學設備:10臺THCEZX-1A型汽車整車電氣系統實訓考核裝置。

教學工具:X-431解碼儀10臺、汽車專用萬用表10塊、世達工具車10臺、帕薩特全車電路圖10冊,理實一體化教室。

三、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會使用解碼儀讀取故障碼和數據流;會正確使用萬用表在實訓考核裝置上檢測帕薩特節氣門位置傳感器各連接點的電壓、電阻等參數;會對所測電壓、電阻參數與正常參考電壓及標準電阻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查找故障原因,確定故障點。

2.職業能力目標

通過帕薩特節氣門位置傳感器的檢修過程,發展職業能力。通過“解讀用戶報修閱讀電路圖確定電路圖中的測量點編制檢測計劃、準備工量具檢測并進行故障分析實際修理交車驗收”等實際工作流程體驗,養成全程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小組成員進行探討,借助教材、電路圖、任務書來制訂計劃并加以實施,養成手腦并用、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

模擬接待客戶流程,養成知文明,懂禮儀的現代客服理念。培養學生的安全文明意識。小組成員互相協作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增強團隊意識。評價分步跟進,引導學生手腦并用、主動參與,養成“先思而后行”的習慣,灌輸快樂修車理念。

四、教W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解碼儀調取故障碼及數據流,帕薩特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故障分析,帕薩特節氣門位置傳感器的原理解讀及電路圖應用分析,故障檢測流程及實訓檢測與維修練習。

2.教學難點

電路圖中電氣元件或接插件插腳位置與實際車輛的對應查找及數據測量,電氣故障的診斷思路及方法。

五、教法和學法

1.教法

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有關背景材料,讓學生對材料進行處理、分析,最后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觀點。

任務驅動法:在案例中包含任務,學生以完成此任務為目標,通過自主探索,進行完成任務的實踐。

2.學法

(1)分組實訓法。設置帕薩特全車線路考核裝置K31的故障(EPC燈常亮,加速踏板失效)。教師通過多媒體、實操演示后,將40名同學分為10個小組。每組選出一名組長,組長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在任務實施過程中,一名同學完成實訓操作,其余同學觀摩評價,并對該同學在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議。

在課堂上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采用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的學法。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采用多媒體和理實一體化教學。

六、教學過程分析

1.教學流程設計

根據該章節內容,設計了汽車維修工作流程模擬圖,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汽車節氣門位置傳感器故障診斷與檢修”工作任務,實現學生對帕薩特節氣門位置傳感器工作過程的理解,掌握線路分析檢修和工量具使用的基本技能。

2.教學環節設計(2課時,90分鐘)

(1)溫故知新 (5分鐘)。待同學們分組坐定后,提問上節課所學內容,為本次課的實習做鋪墊。

(2)案例導入 (10分鐘)。通過實際案例導入本課,在實訓考核裝置設置K31故障,演示故障現象。每組學生利用實訓考核裝置觀察故障現象,并且使用解碼儀讀取故障碼及數據流。

(3)分析原因及診斷流程 (20分鐘)。啟發引導學生討論并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可能原因幫助他們進行梳理歸納。

(4)任務實施(45分鐘)。教師利用多媒體攝像設備對本次實習的過程及注意事項提出建議,巡回指導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實訓操作。每個組的學生利用本組的帕薩特實訓考核裝置、儀器及帕薩特全車電路圖,參考上述思路和方法進行故障診斷,確定故障部位。

(5)評價小結 (10分鐘)。梳理本項目涉及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點撥學生將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其他領域,實現知識遷移。教師參與學生評價過程,協助學生進行檢修經驗總結,教師講評。

七、教學感悟

第一,加強學法指導是該節課成功的關鍵。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采用自主探究、協作學習。

第二,該節課在案例導入環節通過引入具體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任務實施環節讓學生結合實車進行故障診斷,縮小了實訓考核裝置與實車的差異。

第三,該次教學過程始終貫穿了“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了“做中學、做中教”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從實踐操作中養成規范良好的工作習慣。

篇4

《核苷酸代謝》是生物化學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章節,為以后學習藥理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奠定基礎,本文對《核苷酸代謝》章節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探討,并從教學內容,學情分析,教學目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環節和教學互動環節等八個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討論,探索中藥學專業學習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過程,致力于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

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過程設計;教學互動環節;教學反思;核苷酸代謝

1教學內容分析

本章節教學設計內容選自金國琴主編的《生物化學》教材中第十二章《核苷酸代謝》,本教材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1],特別適用于中藥學,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等專業學生學習。本章任務共4學時。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核酸化學,糖、蛋白質、脂類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和生物氧化等內容,為本章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因本章內容相對抽象,不易理解,如核苷酸的抗代謝物的作用原理等,給本章的學習增加了難度,因此有必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

2學情分析

課程授課對象為中藥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課堂氣氛較好,大多數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引下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生已具備基本的化學和生物學科的基礎知識。已學習了有機化學,無機化學課程,對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主要理化性質等均有了很好的認識,且在《核酸化學》等章節中已經學習了核酸的分子組成,結構特點,理化性質等內容,對核酸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對核酸的分解、合成代謝缺少基本的認識,需要在本章學習中予以詳細講解。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中,兩種堿基的元素來源比較復雜,參與合成的反應過程比較多,需要記憶比較復雜抽象的結構式和反應過程。另外抗代謝物作用機理多是酶的競爭性抑制,需要和《酶》章節中酶促反應動力學相結合學習,而且抗代謝物種類較多,且與核苷酸代謝過程中的分子結構相似度高,從而增加了學習難度。

3教學目的

3.1知識目標(1)掌握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從頭合成途徑。(2)理解核苷酸的分解代謝和核苷酸的補救合成途徑。(3)了解核苷酸的抗代謝物的作用機理。

3.2技能(能力)目標(1)通過學習核苷酸代謝掌握核苷酸合成的主要方式,分解產物和從頭合成途徑的主要原料來源以及各種抗代謝物的作用原理,為今后學習藥理學等課程和相關疾病發生的基本原理等打下堅實的基礎。(2)通過了解核苷酸代謝過程相關的一些疾病,將其與臨床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看書和查閱相關資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3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對核苷酸代謝的學習,要求中藥學專業學生掌握核苷酸代謝的從頭合成途徑,抗代謝物的作用機理等內容,了解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謝有關的疾病如痛風癥,并分析其病因和治療原理;了解哪些臨床藥物是通過影響核苷酸代謝的過程以達到抗腫瘤生長的療效等。(2)通過學習與討論,提高課堂活躍度,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對教學問題的思考,大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學重難點

4.1教學難點核苷酸的合成代謝;包括從頭合成途徑和補救合成途徑;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4.2教學重點核苷酸的合成代謝,包括從頭合成途徑和補救合成途徑;核苷酸抗代謝物的作用機制。

5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采用以PPT多媒體教學為主,板書教學為輔的原則,充分利用PPT圖片生動直觀,信息量大的優點,同時因板書能突出重點,更加直觀,因此兩種教學方式的結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策略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對比式,案例導入式等方式進行,提高師生互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整合原有的知識體系,提取最有聯系的舊知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后進行提問和分組討論,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又能提高個人的表達能力。另外對于相似內容進行對比教學,分析其異同點,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2]。

6教學過程設計

本章節共4個學時,第一節核苷酸的分解代謝1個學時;第二節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謝1學時;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謝1學時;核苷酸的抗代謝物1學時。課程開始引入現在比較流行的某核酸營養品廣告,并提出問題:人是否有必要補充核酸營養品,核酸營養品是否有效?引起學生對核酸的學習興趣和關注,然后復習《核酸化學》章節,復習核酸的分子組成,分子結構等內容,引入新課后先簡單介紹下核酸的消化吸收過程,核苷酸的生物學功能以及核苷酸代謝異常所引起的相關疾病,通過分析核苷酸的分解途徑,講解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相關反應和代謝產物,由此引出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謝有關的疾病痛風癥,并分析其病因和治療原理,討論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謝產物的有何差異;然后講解嘌呤核苷酸的原料來源,重點分析嘌呤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整個代謝過程,嘌呤核苷酸合成三個階段所需的酶、中間代謝產物和嘌呤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接著講解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原料來源,重點分析嘧啶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整個代謝過程,嘧啶核苷酸合成四個階段所需的酶、中間代謝產物和嘧啶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最后講解核苷酸的抗代謝物及其作用機理。在本章講解結束后讓學生重點討論核苷酸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的異同點。通過課堂講解和討論讓學生更好地回顧課堂知識,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更好地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3]。

7教學互動環節設計

7.1課堂互動(1)用現在市面上銷售的某品牌核酸口服液引出問題,“核酸口服液是營養品嗎,有無必要補充核酸營養品?”啟發學生分析思考核酸的消化吸收,和分子組成等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意識,為導入新內容奠定基礎。(2)多種形式的課堂大討論:①用對比和類比引入課堂討論: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在分解代謝過程有何異同點,可從代謝中間產物,酶等方面進行比較;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在合成過程中有何異同點,可從合成原料,合成部位,合成步驟,合成階段,所需酶類和補救合成途徑的異同等內容進行比較記憶,加深對本章重點內容的理解。②啟發式提問引起課堂討論:啟發學生分析引起痛風的原因,以及臨床多采用別嘌醇治療痛風癥的原理。思考“食用高蛋白的食物為什么更容易引起痛風?”③舉例引起課堂討論:舉出治療抗腫瘤的一些藥物如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6-巰基嘌呤等,討論這些核苷酸的抗代謝物是如何治療腫瘤的,通過討論進一步加深核苷酸的抗代謝物的作用機制。

7.2課下互動布置作業,運用所學知識計算合成核苷酸所需的能量,如從5-磷酸核糖開始合成一分子AMP需要多少能量(用ATP表示)?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核苷酸合成的理解。

8教學反思與改進

尚有部分同學對前期所學內容掌握不牢固,如核糖和脫氧核糖的分子組成,嘌呤堿和嘧啶堿的分子結構等內容,后期應多通過強化練習和課堂提問等環節加強學生對前面所學內容的掌握。部分學生課堂互動環節積極性不高,不能進行認真思考或討論,或不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課下應加強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積極性不高的原因,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金國琴.生物化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秦崇濤.中醫院校生物化學“核苷酸代謝”說課設計[J].學園,2014(21):63-65.

篇5

關鍵詞:指數函數;教學設計;教學案例;多媒體;有效教學

指數函數是高中數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從教學要求看,一是理解指數函數的定義;二是掌握指數函數的圖像與性質。下面是筆者在公開教學中對指數函數教學設計的三處改進。

案例一:新課引入的改進

(一)原始設計

1.復習舊知:

②函數y=x的定義域是

2.引入新課:師問:函數y=()與函數y=x,從形式上看有什么不同?生答:從形式上看,前者指數是自變量,后者底數是自變量。(引入課題)

(二)改進設計

1.創設情境:有人說,將一張白紙對折50次以后,其厚度超過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你認為可能嗎?設白紙每張厚度為0.01mm,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約為380000千米。

對折的層數y與對折次數x的函數關系式是什么?設紙的原面積為1,對折后紙的面積z與對折次數x又有什么關系?(y=2x,z=()x)

2.提出問題:師問:能發現y=2x,z=()x的共同點嗎?

學生思考片刻,教師提示:從形式上,有什么共同點?并用紅粉筆標出指數x。

生答:指數x是自變量,底數是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數。(引入課題)

(三)教學反思

凱洛夫的“五環節”教學理論:“復習舊課—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作業” 目前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教學。但如果總是這樣一成不變,就顯得呆板與程式化。我們現在上課總喜歡說:“今天我們學習……”。教師不說,學生不問,教師怎么講,學生就怎么學。我們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實踐。在原始設計中,先復習與新授知識相關的內容,然后再從實際引入新課,與教材編排相一致,這樣就數學講數學,顯得枯燥無味,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從學生感興趣的一個生活實例出發,引起學生注意與爭議,教師再創設實際問題情境,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牢牢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化了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巧妙地導入了新課。

案例二:多媒體使用的改進

(一)原始設計

1.電腦作圖:教師用多媒體演示y=2x、y=()x的作圖過程。

2.觀察猜想:教師引導學生觀察y=2x、y=()x的圖像,猜想y=3x的圖像形狀。

3.電腦驗證:教師用幾何畫板做出y=3x的圖像,驗證猜想。

4.歸納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給出指數函數的圖像分為01兩類,并用多媒體演示它們的圖像特征和性質。

(二)改進設計

1.學生作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后用幾何畫板作y=2x、y=()x的圖像。然后,讓學生在電腦上作y=3x,y=5x y=10x,y=0.2x,y=0.7x等函數的圖像,并對圖像形狀的變化加以觀察與討論。

2.猜想形狀:讓學生猜想函數y=8x,y=0.3x的圖像形狀,師生討論,并列出有關觀察結論。

3.分組探究1:一般地指數函數的圖像大致有幾類(幾種走勢)?

4.分組探究2:分別滿足什么條件的指數函數圖像大致是圖1、圖2?

5.電腦驗證:用幾何畫板作y=ax(a>0且a≠1)圖像,任意改變a的值,展示底變化對圖像的影響。

(三)教學反思

原始設計,多媒體演示放在猜想之后,僅僅起了一個驗證的作用,體現不了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目的,有點畫蛇添足,成了一種花架子。

改進之后,按照“動手操作—創設情境—觀察猜想—驗證證明”的思路設計,首先電腦作圖,為學生觀察、交流創設情境;然后,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觀察圖像,學生在相互爭論、研討的過程中進行民主交流,傾聽他人意見,分享研究成果,猜想出圖像分兩種情形;最后,再用多媒體驗證猜想。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習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張揚了學生的個性,順利地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

我們在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千萬不要忘記“輔助”二字,輔助在不用多媒體教學時的難點處,輔助在點子上,而不能為了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

案例三:指數函數的性質發現過程的改進

(一)原始設計

1.師生作圖:教師作y=2x的圖像,以作示范。然后學生模仿作y=()x的圖像,以鞏固作圖方法。

2.電腦演示:教師用多媒體演示y=2x、y=()x的作圖過程。

3.觀察特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上述兩個圖像的特征,并推廣到一般情形。

4.歸納性質:根據圖像特征,寫出它們的性質。

(二)改進設計

在前面學生分組用多媒體做出y=2x,y=()x,y=3x,y=5x,y=10x,y=0.2x,y=0.7x等函數圖像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歸納得出性質。

1.自主觀察:對一般的指數函數,圖像有哪些特征?

2.分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后,展示討論的結果。除得到圖像的一般特征,更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學生還說出了函數y=2x與y=()x的圖像關于y軸對稱等特征。

3.歸納性質:根據圖像特征,寫出它們的性質。

4.作示意圖:根據指數函數的性質,教師讓學生作出y=8x,y=0.6x等函數圖像的示意圖。

師:觀察與猜想是一種感性認識,并不表示結論一定正確,還需要進行理性證明……

(三)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主動學習、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知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述兩種設計都注重讓學生從事有意義的數學活動,都涉及了學生的探索活動和經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如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類比、聯想、猜想等。

原始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活動缺乏內在聯系,加上教師的束縛,活動單一,學生得出圖像分兩類顯得較為生硬,接著研究的一般情形又似乎來得“突然”,從特例到一般情形并未起到搭橋引渡的作用,形成了一個認知難點。這樣的設計沒有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際上還是教師主導著課堂,牽著學生走,還是在教知識、教教材,是一種主導性教學模式。

改進后,改變了教學方法,教師放棄了全程主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由他們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在學生交流、研討、互動的過程中,學生觀察深入,思維活躍,富有創造性。教師則以學生伙伴的角色參與學生的認知學習,在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指導學生,并積極地關注、傾聽學生的交流。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習慣,為學生營造了安全的心理環境,學生非常順利地學習了指數函數的性質,而且學生覺得這些思想方法是非常自然的,可以學到手且以后能用得上,為今后的學習作了必要的鋪墊,這是一種典型的指導性教學模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是他們的天然權利,任何硬性灌輸和強制訓練都是侵犯學生學習主權的行為。

參考文獻

[1]羅文杰.指數函數的教學設計[J].廣東教育,2007,(7):205-207.

篇6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課堂進行之前對學生、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制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與教學任務、設計教學過程、記錄教學反思等環節預設課堂內容. 教師作為設計者,會以不同的教學技巧去改進教學,以期達到預想的教學目標.

分析教學設計對教學的重要性

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對象制定教學目標的一種手段,是運用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將生硬的教學原理轉化為小學數學的教學材料和課堂教學計劃,以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與決策性. 教學設計根據小學數學的教學特點,安排布局,使教學有創造性地發展,解決教師如何教的問題. 教學設計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起到了系統指導的作用,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分析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的

誤區

教學設計是體現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但是,在教師設計案例的時候還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來討論教學設計中存在的誤區.

1. 教學設計流于形式

新課程標準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學習的形式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教師為了貫徹這一理念,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大多采用合作小組的教學模式,這就導致教師盲目選擇這一方式,使得課堂教學流于形式.

2. 教學設計前后脫節

教學課程知識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構建的,強調按照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 但現在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不能整體把握課程內容,這源自教師對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結構沒有透徹了解,課程之間的關聯性沒有準確把握,過分依賴教學參考及教學建議,造成高年級與低年級的內容嚴重脫節,有時高年級所講的某些內容,低年級已經講過,甚至是低年級忽略的基礎知識,這使得教授的知識不全面、不合理.

3. 教學設計模式單一

有的教師認為,在教授一段時間后,很多教學過程、教學模式都成了統一的定式,很少去改變,也不思創新. 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除了教學內容變化外,看不到學科或者教師的特色,這就造成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不同教師的教學設計模式都一樣. 可以說,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還不夠豐富,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有待優化,教師應在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按照學生的特色進行教學設計.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案例分析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是教學設計中最常用的手段,即教師利用各種情境,解析教學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從而達到較高的學習效率.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可以通過創設與學生知識相沖突的情景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欲望,提出問題. 如學習“找規律”這一課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設計時,引用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 首先,以動物王國也要舉行運動會為情景導入,設計兩個人物形象小鹿和大象,為了布置會場,小鹿和大象分別設計了兩個方案――用課件展示兩個方案,即小鹿以燈籠和花盆間隔排列的方式,小象則燈籠和花盆無規則地擺放,這時教師提出問題:“你覺得誰的設計方案顯得更加整齊、有序?”以此導出課題“小鹿在設計方案時運用了我們數學上有關規律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找找這里究竟有著怎樣的規律!”接著,讓學生按照小鹿的設計方案,用簡單的圖畫表現出來,這時候教師提問:你一共畫了多少個“圓”?好,我們再一起來畫一畫. 1,2,3,…,14,15,第15盆是什么顏色的?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出畫圖的策略. 學生可以用(表示燈籠,表示花盆)來表示,第15個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就回答出來了. 在提倡運用多種策略解題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分析、比較,并逐步理解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覺地實現策略優化,同時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2. 設置活動,引導探究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預設活動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有效手段. 一般情況下,在一個課時的教學中,會設置1~2個教學活動,且活動的設計有一定的層次性,以期將學生引入探究活動中. 學習“確定位置”時,教師設置的活動是根據班級的座位找數對. 教師首先設計了根據位置寫數對的活動――“你能說出班上某某的具置嗎?”學生獨立書寫,全班交流. 這是比較簡單的活動引入. 深入探究時,教師設計了根據數對找位置,分別寫出了下面的數對:(7,2),(5,3),(8,3),(3,4),(7,4),(5,4),學生則根據數對,準確地找出同學的位置.

3. 自主探究,觀察記錄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不能遺忘的是根據學生的自主探究獲得知識. 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活動下的小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特色,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記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讓學生能夠以科學的探究方法獲得知識. 學習低年級的“十幾減9”時,為了啟發小學生的自主算數能力,教師以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探究,首先,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教師以“怎樣才能準確地算出13-9”這一問題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讓學生開動腦筋,借助自己手中的學具擺一擺,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想一想,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匯報動手操作的結果. 教師的這一設計,旨在讓每個組先派代表上臺演示,發表意見,并解釋自己的想法. 隨后,允許同一小組的其他同學對自己組中發言的同學作補充,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表達.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記錄,有的同學從13個小圓片中一個一個地連續減去9個,還剩4個――逐個記錄,減去一個畫一筆;有的學生從10個一堆里減去9個,再把剩下的1個和3個合在一起,得出剩下4個――他們記錄時,先記錄分成一堆的10個,然后減去9,最后記錄剩下的部分及合在一起的部分;有的學生先減去3個,再從10個一堆里拿走6個,剩下4個――記錄時,先記錄3個的部分,然后再記錄從10個中拿走的部分;有的學生這樣想:因為9加4等于13,所以13減9等于4. 最后,教師設計教學總結時,以問答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如“在那么多種算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算法?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種算法. ”讓學生知道這種算法的優點,歸納學習特點,了解自身思維的特色,然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4. 啟發思考,交流歸納

篇7

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語文古詩三首教學案例資料,提供參考。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了解詩句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詩句及整首詩的大意。

2.用自己的話寫一寫詩句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懂《浪淘沙》,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如畫。這節課我們要到黃河邊上,去聽聽黃河的濤聲,去看看黃河的氣勢。接下來,我們要學習唐代詩人劉禹錫作的詩《浪淘沙》。【出示課件2】(板書:浪淘沙)

二、自主學習

1.在學古詩之前,請同學來回顧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出示課件3】

解詩題,知作者——誦古詩——抓字眼,明詩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課件4】自學提綱

1.“浪淘沙”怎樣理解?互相交流資料,了解作者劉禹錫。

2.將古詩讀正確、流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結合重點詞語說說古詩大意。

三、合作學習

1.《浪淘沙》是由九首詩歌構成的一組詩,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劉禹錫(772年-842年),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

2.指名朗讀古詩。

3.理解以下詞語的意思。

①九曲:彎曲,形容黃河彎彎曲曲的樣子。

②浪濤風簸:波浪滔天,大風顛動。

③天涯:天邊。

④直上:一直到達。

4. 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

(彎彎曲曲的黃河洶涌奔騰,卷來萬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風怒吼,仿佛來自天涯。如今可以沿著黃河直上九天銀河,一起走進牛郎織女的家。)

(適時板書: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5.【出示課件5】課文配套圖片 借用圖片理解。

四、質疑探究

1.【出示課件6】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2.品讀,深化理解。

牽牛織女: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傳說中把它們說成牛郎和織女兩個人。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生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銀河,同去牛郎織女家,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現詩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和豪邁浪漫的氣魄。

(適時板書: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五、小結檢測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們的雙腳踏遍了祖國山川河流,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寫下無數千古不朽的名篇。課余請大家再收集有關的古詩讀一讀,去領略中華民族特有的古詩古韻!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讀懂《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體會詩人感情,感受古詩意境。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指名背誦劉禹錫的《浪淘沙》。

2. 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領略了黃河宏大的氣勢,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江南的景色和鄉村風光。

3. 繼續用學習上節課古詩的方法來學習《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板書:江南春 書湖陰先生壁)

二、學習目標

【出示課件7】《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自學提示:

1. 解釋題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古詩。

3.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

4.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學習

1.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全詩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綺麗景色。

2.介紹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3.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4.理解重點詞語,想想“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結合注釋理解。

5.說一說詩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處處黃鶯鳴叫,綠葉中映著紅花,河邊村莊,山邊城郭,酒旗隨風搖動。南朝以來所建的許許多多座寺廟,又多少樓臺籠罩在迷蒙的煙雨里!

(板書: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二)質疑探究

1.重點詞句 【出示課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品讀,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統稱,均設故都于江南,是我國歷史上朝代時間存在較短的時期。由于佛教迎合了當時統治階級,方便他們統治人心,鞏固江山。于是當權者大興建設寺廟,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幾百座,是當時人民的一項極為沉重的負擔。它不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勝之地,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寺造塔和雕鑄佛像,還要養活十幾萬的和尚和尼姑,使得當時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現在大江東去,南朝的統治已經滅亡,那些荒的當權者也已經不在了,只留下了當年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所以我們從后兩句詩中,不僅讀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讀到了詩人慨嘆南朝的滅亡,借古喻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板書:憂國憂民之情)

第二部分 《書湖陰先生壁》

(一)合作學習

1. 解題:《書湖陰先生壁》是作者訪問朋友湖陰先生,被湖陰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圍清新環境所吸引而寫下的詩,并將它題寫在湖陰先生的墻壁上。“書……壁”,即題寫在墻壁上的詩。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3.理解重點詞語:

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畦:這里指種有花木的一塊塊排列整齊的土地周圍有土埂圍著。

一水護田:指一條小河環繞田野流過。

兩山排闥送青來:排,推的意思;闥,指門。這句采用擬人手法,說兩座青山推開院門,送來莽莽青翠。

3. 說說詩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經常打掃得干凈,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親手栽種的。一溪流水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兩座青山破門而入送來了莽莽青翠。

(板書: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二)質疑探究

1. 【出示課件9】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2. 品讀: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板書:景美人更美)

三、總結拓展

1.黃河的磅礴氣勢,江南的美麗春色,鄉村的青山綠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的祖國而驕傲。

2.描寫自然風光的詩還有很多,同學們在課下可以自己找來讀一讀,背一背,積累下來。

板書設計:

浪淘沙

黃河雄偉壯美的景象

奮發有為的精神

豪邁浪漫的氣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煙雨樓臺

憂國憂民之情

書湖陰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學反思

《古詩三首》選編了《浪淘沙》《江南春》和《書湖陰先生壁》三首詩歌。從內容上看,都是描寫自然景色的;從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絕句。

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第一節課教學劉禹錫的《浪淘沙》,基本教學步驟是導入后,出示自學提綱,讓學生釋題、了解作者,熟讀古詩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重點詞語,說說詩句的大意。接下來,學生合作學習,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練習,教師檢查指導。最后的環節是質疑探究,抓住重點句子,深入理解,從中讀懂詩句蘊含的感情,進而深刻理解全詩。

第二課時,按照同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首和第三首詩。學生在掌握了學習方法后再來學習新課,沒遇到什么障礙,可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在個別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也是造成學生思維阻礙的一個原因。第二是對教材的解讀能力不夠。

在第一句中的“綠映紅”中的“映”字,學生體會得很好,學習完第二句后,我想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前兩行的江南的明朗絢麗之美,但在這一環節中,我的引導還不夠巧妙,讓學生體會得不夠細,其實這兩種美也是相互映襯的,可惜我沒有點到。

篇8

關鍵詞:高職;安全管理;法規;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7-0160-02

一、課程背景和教學目標

安全生產,保護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的安全與健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安全管理則是實現安全生產的核心。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開設安全管理這門課程,其宗旨是為培養這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掌握安全管理的相關知識,為其將來畢業走向中直、省直等大中型公路施工企業中的測量、試驗、施工、檢測等崗位一線工作,并在工作崗位上科學而有效地組織和使用人力、物力等各種資源,正確而全面地運用計劃、組織、協調、控制等管理手段,對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有效控制,預防事故發生,促進道路與橋梁工程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高職院校開設安全管理基礎類課程時間已經不短,但其包括的內容對道路與橋梁專業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在路橋施工方面遇到的安全管理問題具有其特殊性,必須具備專業知識與管理理念雙重保障才能做到安全施工與管理。作為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安全管理類課程,其教學目標是結合道路與橋梁的專業特色,結合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運用案例教學方式方法搞好安全管理課程的教育教學活動,使高職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消化課堂所學到的施工安全管理知識,成為未來崗位工作一線安全管理+技能型的應用復合人才,在工程實踐中有效預防和避免企業和自身施工過程中的安全事故發生。

二、教學主要內容

總學時為48學時,其中:理論26學時,案例分析22學時。第一部分講授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識,計劃2學時,采用理論授課形式。第二部分講授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計劃10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生產法規;②安全生產責任制;③安全生產管理體制。第三部分講授事故預防、控制及應急救援預案,計劃8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技術對策;②安全教育對策;③安全管理對策;④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與評價;⑤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演練、實例。第四部分講授安全檢查的基本知識,計劃6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安全檢查制度;②工程項目安全檢查;③安全檢查表及實例;④現場管理與急救。第五部分講授事故調查與處理,計劃10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事故調查的目的及意義;②事故調查的準備;③事故調查的基本步驟;④典型事故的現場勘查;⑤事故分析與處理;⑥事故調查報告。第六部分講授勞動保護,計劃8學時,采用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授課形式,主講:①工傷保險;②勞動保護和環境保護;③職業病危害與防治。第七部分為復習及考核,計劃4學時,主要形式為過程考核、實踐考核及期末考試。綜合以上《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不難看出,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使高職院校道路與橋梁專業學生能夠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教學目標,按照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進行學習、分析、協作進而提高課程學習效果。相對于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體現的是互動式、啟發式的教學思想,把道路與橋梁施工安全管理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分析,加深對安全管理理論知識和法律法規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樹立正確的安全管理工作作風、成為安全管理+技能型的應用復合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行之有效。

三、“案例”教學設計與實踐

《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的主要環節按課前備課準備、課上導入以及動態評價,可以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始終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居于次要地位;而學生是參與者和思考者,是主要角色。論文接下來按照一個完整的教學流程來具體介紹這幾個環節的實施安排和遵循原則。

1.案例的選擇、編寫和設計。從《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理論出發,收集、篩選、編寫、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案例,并保證其真實性或擬真性。為此應遵循以下標準與原則:①典型案例,選擇和編寫適合路橋建設工程中發生概率高的案例;②知識點涵蓋,設計與章節內容相關度高的道路與橋梁施工安全管理與法規案例;③案例難易度,將案例改編為適合高職高專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④案例長短,滿足教學學時要求和課堂教學時間分配。根據以上四條原則以第二章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第三次課安全生產法規為例,確定如下案例:“某城市環路立交橋工程,長1.5km,其中跨越主干道部分采用鋼-混凝土組合梁結構,跨徑47.6m,合同價1500萬。鑒于吊裝的單節鋼梁重量大,又在城市主干道上施工,承建該工程的施工項目部為此制訂了專項施工方案。”

2.案例導入。《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常用的導入方法有兩種:陳訴法和問題法。所謂陳訴法,就是把案例一字不差的展示給學生,這種展示可以是PPT,也可以是視頻,還可以是以學生朗讀的方式。很顯然,這樣的方法優點是信息量大、內容詳實。除視頻案例相對生動以外,整體來看,陳述導入的辦法比較沉悶。與之相對,問題導入法,就是結合案例分析問題,一步步將案例如同剝繭般展示給學生。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分析案例情境中的解決辦法,與實際道路與橋梁工程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安全管理的相關問題。另一方面,問題導入法的一大優點是,基于同類案例通過問題來設定不同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找出解決辦法。

3.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最大限度發揮問題導入法的優勢,首先要確定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標準,據此提出案例分析的分析問題。①有針對性,案例導入問題的設置既要與知識點環環相扣,又要具有針對施工安全管理與法規的啟發意義;②突出章節重點,問題不能偏離章節教學的主要內容;③問題設定不易過難,提問語言不易過偏,更不要引起歧義;④問題長短以一句話為宜。根據以上四條原則,針對第二章安全生產管理法規與制度第三次課安全生產法規已選定案例為例,設定問題如:“該工程項目應當至少配備幾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說明理由。”以上案例我們還可以通過變化問題的方式,擴充案例情景內容,用在講授第六章勞動保護第二次課工傷保險時的案例:“某城市環路立交橋工程,長1.5km,其中……。若在施工過程中,工程項目組甲工人在施工期間忽發心臟病,即刻被工友送往醫院,但經搶救無效于當天死亡。該事故可被認定為工傷事故嗎?說明理由。”

4.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與分組討論。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每名學生都要積極參與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發言結束后,要認真聽取他人的見解,汲取他人的新觀點。小組討論結束后形成統一的意見或認識,并指派代表向全班對案例作分析、闡述觀點、作小結發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及時組織、引導學生討論,把握討論方向,避免偏題。教師在討論過程的始終都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觀點,以免對學生的獨立思考造成干擾。當學生的觀點不一致時,可展開討論;當學生的分析判斷有誤時,教師可采取間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所在,加以修正。例如,在講授第六章“勞動保護”第二次課“工傷保險”時,學生根據案例的具體實際情況展開充分的分析與討論,甚至還可能是辯論。有的學生認為突發心臟病與勞動無關,是當事人個人身體的問題;而有的同學則認為應當算作工傷,因為按照《工傷保險條例》,“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

5.案例點評和知識點總結。這一環節是對案例導入、問答互動環節、學生案例分析與分組討論環節以及專業知識的經驗性總結和歸納。案例分析、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本次討論。總結理清案例討論的思路、討論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問題,達到熟練應用道路與橋梁工程安全管理及法規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目的。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應及時進行評定和考核,完善對這門課的學生成績評定方式,在平時成績過程管理與考核中重點加以體現、記錄在案。采用這種平時成績實行動態管理和過程考核,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法規知識點和安全管理基礎知識點的掌握和運用情況進行考核評定。

四、案例教學評價

《安全管理基礎與法規》課程案例教學,是教學雙方所作努力的集中體現,是一種互動式教學的探索過程,是需要師生相互配合才能予以完成的,因此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很高。為突出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中應當側重啟發式互動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徹底改變過去課堂上死啃書本的傳統方式,并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加大道路與橋梁工程實踐真實案例情境容量,提高學生掌握道路與橋梁工程安全管理與法規知識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正文,周波,李薇.安全管理基礎[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篇9

工科教育及課程思政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視課程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是從根本上解決好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問題。其中教學設計是教師課堂教學一項創造性工作,是對教師靈活性和自主性發揮的空間更大,“食品微生物學”是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食品關系的一門科學,內容主要有: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的應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貯藏等過程的預防和消除等。工科教育及課程思政使得“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的綜合性、實踐性、人文性加大,教師融合信息技術,豐富課程資源更有創造性發揮的空間。因此在原有教學教案設計中加入思政內容,對思政素材進行精煉,提取核心內容,將思政內容具體導入章節如種子般散播在專業知識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思政內容融入時機和頻次做到滲透式和潛移默化式,讓學生不覺得突兀、樂于接受。

一、“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總體設計理念就是激發學生天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本位理念,從普遍的認識出發——(學生已知或感興趣或表象),剖析里面蘊含的食品微生物學知識點(識記),以此點深入細致講解(環環相扣,細致解決問題),小結知識點,提問啟發學生并進行反思討論。

本課程學習任務是學生掌握微生物的結構,對微生物的分類、營養與代謝及其與食品釀造、安全的相關性充分認識,在此基礎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相關問題進行自我分析和認識,例如菌群失調、生物膜污染、亞硝酸鹽、抗生素濫用等問題,并在學習中逐步找到解決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的方法與途徑,厚植專業愛好及堅定素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同時強化溝通表達能力,盡可能讓同學拋開書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達去解釋概念、特點,指導學生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邏輯思維結合自我表達)提高學習效率,教學中教師幫助同學構建知識框架,要求學生定期勾畫“思維導圖”。

二、教學案例設計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曲頸瓶的實驗思考

本章節來源第一章緒論(2 學時)——第二節微生物的發展簡史。

2、單元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是食品微生物學發展簡史巴斯德貢獻的學習,巴斯德被譽為“微生物學之父”其曲頸瓶實驗推翻了古老的“自然 發生說”,開啟了微生物學的發展,通過巴斯德實驗設計思路 學習,啟發同學經后學習要有細致嚴謹的態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維,建立獨特的分析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知識目標:掌 握巴斯德的貢獻,了解“曲頸瓶”實驗思路。能力目標:實驗設 計思路的萌生。素質目標:嚴謹認真科學態度及批判性思維建立。

學生已知:巴斯德對人類的貢獻,知道食物的腐敗是由微生物所引起。未知:如何推翻當時盛行的“自然發生說”。能 知:徹底否定自然發生說是通過曲頸瓶實驗。想知:巴斯德曲頸瓶實驗的思維過程。怎么知:通過介紹“自然發生說”理念以 簡單的方法、結果、結論三段論方式展示“曲頸瓶”實驗的設計 思路,提問同學每一個設計的合理性,啟發同學思考,并引入實際生產企業醬油脹袋問題,同樣以簡單的方法、結果、結論三段論實驗思路設計提示同學們深入思考,最后揭示在微生物學學習中要具備嚴謹認真科學態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維。

3、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方法是啟發式、案例教學法。

課程導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引自宋代詩人王安石《登飛來峰》下一句是什么呢?(設問)“只緣身在最高層”,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曲頸瓶實驗的思維過程。

巴斯德對人類的貢獻: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說、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發等。當時深入人心的“自然發生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推崇,認為生物是自然發生的, 而巴斯德卻認為這個說法是錯誤的,為此開展了曲頸瓶的研究。

三段論式(方法、結果、結論)展示“曲頸瓶”實驗設計思路。 “實驗設計一”方法:封閉玻璃容器加熱肉湯;結果:肉湯澄清;結論:自然發生說不成立。“實驗設計二”方法:曲頸瓶容器 加熱肉湯;結果:肉湯澄清;結論:自然發生說不成立。“實驗設 計三”方法:曲頸瓶肉湯傾斜;結果:肉湯腐敗;結論:自然發生 說不成立。每次設問“同學們覺得實驗設計的合理性?”

啟發今日眼光來看巴斯德“曲頸瓶”實驗設計完美嗎? 拓展簡單加熱能殺死肉湯的所有微生物嗎?引入真實某企業醬油脹袋案例,三段論式(方法、結果、結論)案例分析“醬油脹袋” 實驗設計思路。

“醬油脹袋實驗設計一”方法:同步分離脹袋醬油與正常醬油,可疑微生物接種產氣培養基驗證;結果:分離到Z1、Z4 菌株;結論:引起醬油脹袋微生物是Z1、Z4。“醬油脹袋實驗設計二”方法:Z1、Z4接種正常醬油;結果:正常醬油產氣;結論:引起醬油脹袋微生物是Z1、Z4。“醬油脹袋實驗設計三”方法:接種醬油中分離菌落對比;結果:接種前后菌落形態一致;結論:引起醬油脹袋微生物是Z1、Z4。每次設問“同學們覺得實驗設計的合理性?”

課程思政:實驗設計需要充分考慮論證,需要嚴謹的科學設計更要有批判性思維。

人體內的另一個隱秘世界——腸道菌群,本章節來源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態(6 學時)——第二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4、單元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是微生物的生態——動物體表和體內微生物,重點學 習腸道菌群概念和對人健康的重要性,用新的健康觀去關注和認識腸道菌群,如何維護腸道菌群的健康,思考腸道無菌化人體是否會保持健康?知識目標:掌握腸道菌群、正常菌群的概念。技能目標:掌握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健康。素質目標:實踐出真知,做知行合一的實干家。

學生已知:人體的體表、體內存在大量微生物。未知:腸道微生物與人體疾病有怎樣的關聯。能知:腸道菌群對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想知:如何保持腸道健康。怎么知:正常菌群概念介紹,通過圖片揭示微生物主要分布的位置在十二指腸、空腸到回腸,引出腸道菌群的概念,菌群失調會引發哪些疾病,再引出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趙立平教授[6] 的例子,“減肥”話題引入來看體重變化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實例說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的相關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才能出真知,知識要轉化為能力,必須躬身實踐,要 知行合一,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理。

(1)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方法是案例教學法結合講授法。

課程導入:我們知道在人體的皮膚和體內都存在著大量微生物,首先來看人體體表微生物分布圖,皮膚表面微生物數量平均10 萬個細菌/平方厘米,口腔中微生物的種類超過500 種。

正常菌群:概念及意義,在腸道中微生物數量達到100 萬億,由此引入腸道菌群概念。

腸道菌群:通過《細菌-腸道菌群》動畫視頻來看腸道菌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況。

圖片展示:腸道菌群失衡與很多疾病相關。

趙立平教授的健康新三觀:以趙立平教授的研究肥胖與腸道菌群的關系。

課程思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1 時間的味道——微生物與食品釀造

本章節來源第八章微生物與食品釀造(4 學時)——第一節微生與食品釀造。

3.1.1 單元教學目標

本節是微生物與食品釀造中真菌與食品間的關系,重點學習茯磚茶和毛豆腐形成中主要的微生物,進一步理解微生物與人類的友好關系,了解茯磚茶和毛豆腐的生產工序,從形態、功能和種類掌握其中主要的微生物,通過學習告訴同學們中華民族對于食物和風味的理解。同時啟發同學們要珍惜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認真好學,逐步積累,成為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知識目標:掌握茯磚茶、毛豆腐形成中的主要微生物。技能目標:掌握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尤其霉菌中根霉、毛霉、曲霉的區別。素質目標:珍惜時間,沉淀人生的厚度。

學生已知:從第二章微生物主要類群及其形態與結構中掌握了微生物的結構,細菌、霉菌、酵母的形態及構造等。未知:對于某些食品——茯磚茶、毛豆腐中的主要微生物仍不清楚。 能知:也知道很多食品與微生物有著密切關系。想知:到底其中的微生物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通過視頻《百姓茶點——茯磚茶制作工序》探究茯磚茶發花的秘密——“冠突散囊菌”來認識該菌的特性,形 態、功能。通過視頻《舌尖上的中國——轉化的靈感》選段“毛豆腐”來看加工,進而引出生產中參與其中的微生物及作用?層層導入,一步步引出知識點。結合視頻、圖片、音樂在欣賞中掌握內化知識,最后二次時間創造賦予食物更多的風味,這是中華民族在長久的實踐中的滋味也是世道人心的感觸,進而以《勸學》升華大家要認真學習,珍惜光陰,不斷積累,用時間豐富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做對國家、社會、人民有用的人。3.1.2 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方法是情境教學,通過配圖片和音樂構筑美感,啟發同學思考。

課程導入:設問從圖片中找到所有食物的共同點是什么?重點講解茯磚茶、毛豆腐。

視頻輔助講解:茯磚茶加工關鍵——冠突散囊菌、毛豆腐 制作關鍵——霉菌、細菌、酵母菌等。

課程思政:這些美味的食物由時間二次創造,啟迪人生的厚度也需要時間來沉淀。

篇10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績效管理 課程設計

【基金項目】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教改科研項目(G31397)(G31463)。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12-02

《績效管理》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勞動經濟學、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是一門研究企業績效管理的流程設計和技術方法的系統學科,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并重。從教學的角度看,《績效管理》的教學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循序漸進、相輔相成。借助案例教學這個知識整合平臺,學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分析環節,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融會貫通,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能,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效果。

一、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

(一)教學計劃階段

在課程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必須首先制定好教學計劃,需要明確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和優化教學過程設計。通過課程教學實踐,筆者發現要保證較好的案例教學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學生的實踐經驗的多少是和課堂參與程度及其通過案例討論得到的收獲啟發,通常是成正比的,選擇那些和學生的工作及其經驗背景有關的案例則會形成較好的課堂反響。第二、在案例教學法的整個應用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考慮整體教學計劃的進度,每一次案例課的過程控制,教學效果的反饋,保持案例、理論和實踐三者之間的平衡。

(二)理論體系構建階段

本階段教學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首先老師要介紹學科思維和學科定位,再完善各模塊知識的理論框架,厘清課程大綱便于學生整合復雜理論背后的邏輯體系。再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習題和演練讓學生自主學習和消化理論知識。績效管理涉及管理流程、指標設計與選擇、權重的賦予以及績效考核各種方法和技巧等專業理論,對這些內容的學習和掌握需要大量的講解與練習。其次,教師通過理論教學交叉互動,更充分地掌握學生對于理論內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識盲點,及時補充教學,再進入下一個理論的學習,這樣循序漸進,師生互動。最后,所有績效管理理論的知識點講授完成后,再回到總體的理論知識框架上來,結合學生互動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各個知識點學習的薄弱環節,通過理論串講的形式,再一次鞏固加強――為隨后的案例教學構建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案例運用階段

運用案例教學法,既深化了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在案例互動中活躍了學科思維也豐富了學生看待實際問題的思考角度 ,是對前面理論教學的升華。本階段案例教學可分為兩個層次:

1.企業案例分析與解讀

由教師選擇知名企業的績效管理模式作為案例分析,通過成功案例向學生分析具體企業的績效管理策略的選擇邏輯,重點講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和抽象模型在實際企業中的運用方法。首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將案例分解成為邏輯聯系清晰的若干核心部分,給定范圍卻不在案例細節上束縛學生的思維,不給任何先入為主的具體措施建議,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完成細節上的分析填補。這樣,學生既能體會到企業優秀案例的成功邏輯,又能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其次,在案例分析解讀中,啟發學生跳出案例中既定方案的束縛,發揮自己的見解和創新思維去分析該案例的可推廣性,鼓勵學生對成功案例進行批判和改進,拓寬學生的思維,做到既能深入案例又能從案例中走出來。

2.學生角色扮演與績效管理方案設計

通過模擬企業實際,要求學生分為6-8人一組的項目小組;借助工作分析、崗位設計和績效流程設計等方式 ,確定不同類別人員的績效管理方案設計。關鍵績效指標,平衡積分卡和目標管理是目前主流的三種企業績效考核模式,利用學校已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學會數據收集、數據處理和工作分析,分析不同工種人員的工作性質,學會制作項目計劃表、績效管理方案、ppt展示以及團隊管理等,有助于深化對工作分析以及績效管理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動手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的具體實施環節

(一)做好案例教學前期準備工作

案例教學對教室有特殊的要求。案例教學的班級不宜過大,學生人數太多會影響討論的效果,一般來說,合理的班級規模應是50名學生左右,有利于場面控制和組內、小組間成員的交流和分享意見。

(二)案例教學有條不紊地實施

在案例教學中“企業案例分析與解讀”環節,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地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

下面詳細解釋一下“學生角色扮演與績效管理方案設計”環節的操作步驟:

1.項目分組:案例討論分組,分組通常以6-8人為宜;分組討論應由組長協調組織;要充分發揮各個討論組的積極性,討論結束后應及時安排各組展示或報告小組討論的情況,并簡要評述。

2.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小組成員臨時組成項目小組,組長擔任項目經理角色,首先由組長根據成員特點和任務的特性,制定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計劃,將工作分配給組員,組長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協調控制好績效管理計劃的制定、方案的文案組織以及成果的匯報安排等工作,組員需要有團隊意識,在整體思路協調下,完成各自模塊任務,并為團隊整體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議。

3.項目小組成果展示:模擬企業項目報告環節,由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講解項目ppt,主要闡述項目小組績效管理方案分析設計的思路,考核對象分類方法,績效考核運用的技術、方法以及考核結果運用等,并提出在方案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4.課堂案例討論:在此環節中,在項目小組陳述完畢后,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針對設計方案和展示內容,提出問題和交流意見,在自由討論環節,思維之間的碰撞,知識理論的整合,促進了理論的吸收和內化。隨后,教師對整個小組以及小組成員進行反思和點評,對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和總結,這將最大化的提高績效管理理論學習的效能。

(三)案例教學的總結歸納工作

案例教學課后的總結歸納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課后總結,梳理歸納分歧的意見,分析各種觀點的優劣,并在歸納的基礎上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梳理,讓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教師對學生答案給以引導,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無疑,這種雙向的教學形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結論

在案例教學中,要求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和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要自己去試錯、去思考、去創新,使得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生動。案例教學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內化專業知識,最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學中那些“不確定”的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解決問題等能力和品質,大大縮短教學情境和實際企業情境的差距,其次,幫助教師理解教學中所出現的兩難問題,掌握對教學進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郭萍.案例教學在“管理學原理”中的應用現狀與反思[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115-116.

[2]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學法的管理學教學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09(33):2-204.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