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價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9:5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評價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學數學評價教學論文一隨著時代的發展,關于評價這個話題,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常常被提起。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是聯系教師與學生思維、情感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多重性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學習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的主題地位,提高教學效率,因材施教,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現就評價在教師教學中的實施方法,談談自己的想法。
營造氛圍,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評價
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和諧、快樂、寬松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樂于發表意見,大膽質疑,勇于探索。這樣的情景下教學,能最大程度地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投資,尊重學生,并進行鼓勵、表揚,傾聽學生的心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開展生動的自評、互評,營造寬松的評價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相信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評價
評價的本質是價值判斷。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回答一個問題或提出一個問題時,教師總是下意識地給予學生對與錯、好與壞的評價。這樣一來,教師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使學生失去了自我評價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性,失去了學習的個性化。由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心理、肯定學生的價值、呵護學生的自信心,以激勵學生在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發展其主觀能動性。
創設情境,讓學生善于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基本理念就是強調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材施教,照顧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結構,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感,增強他們探索知識的信心,較好地解決了教材中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的矛盾,促進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因此,在命題時,教師盡量選學生身邊的、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并注重開發性。同時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評價積極性。正因為此,才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更具有吸引力,學生解答時的熱情空前高漲,吸引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更加積極主動。這樣的過程不僅讓學生鞏固了學習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學生的解題策略,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學生評價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依托。
借助多個目標,讓學生參與并樂于評價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從過去的日常生活中更多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狀況到同時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察,學生的個人潛能之間不但存在著質與量上的差異,而且在潛力發揮的程度上不一樣。只一把尺子拋在學生中,孩子們得到的概率很小,很輕易地就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不言而喻,這對大部分的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弊大于利的。假如多拋幾把尺子,多給學生成功的機會,學生就會努力向前走,就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績。
總之,實踐充分證明:教學評價是以促進學生發展和達到教學目的為中心的評價,它能有效的促進教與學雙方的互動相長,對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大有益處。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具有發展性,充滿生命力。
小學數學評價教學論文二摘要: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教學中采用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互評等評價方式,評價應該充滿激勵、關懷、導向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無聲的評價
談起課堂教學評價,我馬上就想起了一件事。那一次我在講一道數學題,當我講過之后,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這道題這樣做行嗎?”我看了看那道題的另一種解法,沒多想,隨口說了聲:“也行。”這時,本來挺高興的那個學生,一下子蔫了。而且還小聲說了一句:“怎么是也行,就是行”,這時我才意識到剛才說“也行”時,語氣不夠肯定,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換成:“行,你真聰明!”效果會截然不同,這件事一直都影響著我,促使我對學生的評價做到字斟句酌。下面我就對小學數學課堂評價的多樣性談幾點我的體會。
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一)教師的評價還要有藝術性
說到藝術性,使我想起一則小幽默:余先生和幾位朋友去一家飯店吃飯,服務員很熱情地上前問道:“幾位要飯嗎?”眾人一愣,余先生很幽默地反問:“女士,我們很像洪七公嗎?”余先生這句話很機智,也很藝術,這就是語言的魅力。比如,你已是一個勇敢的小男子漢,能大聲地把這個問題再說一遍嘛?你的想法,思路都很新奇,同學們都想聽,你能給大家講講嗎?再比如,你真聰明,如果你寫的字像你一樣漂亮,那就太棒了!你回答的與眾不同,老師和同學都很佩服你!你回答的問題老師聽明白了,你能再說慢些,讓同學都聽明白嗎?……像這些評語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性,讓人聽起來很舒心,比起那些諷刺、挖苦語言豈不是更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師的評價要有愛心
有一次,聽我們學校一位數學教師的公開課,教師提了一個問題(樹上有幾只小鳥?),有一個小男孩手舉得特別高,都快舉到教師臉上啦,于是教師讓他回答,他聲音特別大,“樹下有6只小螞蟻”,話音一落,全班學生哄堂大笑,是啊,錯得也太離譜了,要在平時有些教師肯定會狠狠地批評這個學生,以解心頭之恨。可是,這位教師很平靜,依舊帶著笑容,充滿愛意地看著這位學生說:“剛才手舉得那么高,有積極性,很好。不過,你知道同學們笑什么嗎?”生回答:“老師,我錯了。”教師:“怎么錯了?”生:“不知道。”教師:“你自己問問同學,怎么錯了。”生:“老師,我知道了,我以后會認真聽課。教師:“知錯能改還是個好孩子,老師相信你。”教師對小男孩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親切感,使學生信服他。后來,這個學生坐得端端正正,聽課非常用心,一直堅持到下課。這不就是愛心評價的作用嗎?曾經有人說,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為其巨大的潛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部分學生的落后是暫時的,是因為其潛能沒能得到很好的開發。所以教師在評價時應從鼓勵的角度出發,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不要在學生失敗時去批評他們,而是要在他們取得成功時去評價他們,評價的語言要有激發性,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契機,及時鼓勵評價,使評價能真正地起到作用。
二、學生的自我評價
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較多的是由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以及學生課堂上參與學習活動的各種表現等。在更多的情況下,教師扮演著“裁判員”的角色,長期地由教師進行“裁判”,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影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外,更要重視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如:現在你可以自己來判斷一下,自己原來的猜測對嗎?如果有錯,是什么地方錯了?你覺得自己這種解法能讓別人信服嗎?還有其他的解法嗎?在我們數學課堂上,有小教師講解這一環節,講完以后還有自我評價這一環節,如:哪里講得清楚,哪里講得不清楚,聲音大了還是小了,講課時哪些同學聽了,哪些同學沒聽等等。通過講析和自評,小教師成長得很快,聽過我們課的教師都說:“現在的學生太厲害了,真棒!”“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體驗。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足夠的機會去思考,還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體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善于認識自己的各種需求。
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在教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合作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某個學生所表現出的包括合作的態度等素質,其他學生有一定的發言權。因此,學生之間的互評也不可忽視。比如,我在講“軸對稱圖形”這節課時,設立了這樣一個環節“你說,我說,大家說”,給學生創造一個互評的機會。先分成六個組,每人畫三個對稱圖形,先在小組內評出畫得最好的!再在全班之內評出最好的,最后把優秀作品貼在黑板上,再評好在什么地方?就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教學效果特別好,每個學生都能在大家的幫助下工整地畫出三個對稱圖形,而且有的學生還畫出了像蝴蝶、蜻蜓、樹之類的美麗圖案。我們現在數學課堂上是小組教學,小組教學最有利于互相評價,如:小組中第一個寫好作業的學生,就可以去幫助其他學生,檢查其他學生的作業,告訴他們對了還是錯了,錯哪里了,包括字寫得不工整,答語寫得不完整等等,像這些是可以互相的,你檢查我的,我檢查你的,有時候會因為一道題而爭執不下,這時候可以找一號組長評判,一號組長很厲害的,就是一個小教師,當然了,也可以找教師最后評判。通過這樣的互評,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空間,都在進步。
篇2
一、評價語言的思想性原則
數學思想和與數學知識相比,很多知識的有效性是短暫的,思想的有效性卻是長期的,能使人“受益終生”;所以,評價性語言應具有數學思想性,在課堂上評價學生時要盡量從數學思想的角度去評價,這是我們數學教學所必須的。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我們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因此當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某種數學思想時,我們應及時指出,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如在課堂上,我是這樣評價學生的。“你能用換元的思想來解這個方程很好”、“你能用分類討論的思想來做這個題非常不錯”、“你能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做題很聰明”等。這些帶有明顯數學思想性的評價語言,將會讓學生深深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并因此而加倍努力學習數學。數學發展的歷史還表明,數學創造往往來自舊數學思想的突破或新數學思想的創立。
二、評價語言的機智性原則
在數學教學中,評價性語言的機智性原則突出地表現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的差異性、復雜性,學生的信息反饋呈現多樣性和隨機性。其中某些穩定的因素(如數學內容和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等)是可以預知的,有些則是難以預料的。因此,教師必須隨時從學生的反饋信息出發,及時地運用和發揮評價性語言的功能和作用,進行有效調控,使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最佳狀態。
課堂評價性語言的機智性,首先表現在教師要善于猜測和判斷學生的思維動向,把握和捕捉啟發的時機,創設憤悱情境,以求啟而得法、啟而能發;其次表現在對學生的種種反應(答問情況、學習情緒、思維表情、課堂紀委等),甚至意外情況(意想不到的疑問、教師講解的疏漏、學生中異乎尋常的舉動等),必須機敏而及時地進行調節,化平淡為新奇,化消極為積極,促成教學的和諧進行。例如,當課堂上出現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時,教師要根據意外的情況快速做出反應,靈活使用評價性語言,把學生從“偏離的軌道”上拉回來,使用靈活多變的數學評價語言自如地駕馭課堂,不斷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和形式與應用過程,不是把結果直接“暴露”給學生。因此,當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之后,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用啟發性的語言來評價學生。如評價一題多解的例題和習題時,“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那么還有別的方法嗎?”“我們能不能換個角度來想想?”只有教師不斷靈活使用評價性語言,學生才能和教師融為一體。
三、評價語言的藝術性原則
形象化的評價語言是聽覺和視覺互相結合的語言藝術。它要求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刻的感受、理解、想像、體驗,通過恰當的比喻、通俗的語言展現評價性語言以形象加深理解和記憶,以形象的評價語言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以獲取教學的藝術效果。
“情感是一切藝術之母。”評價語言的情感性是藝術的內隱特征。“情”就是教師要有自己熾熱的教學情感去激勵和評價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地受到鼓舞;使輸出的評價性語言穿上情感的外衣,染上感情的色彩。
四、評價語言的獨特性原則
首先,評價性語言應具有獨特性,做到有的放矢。所謂獨特性是指評價的語言必須符合各個學生的個性特征,與學生的性格、氣質相符合。教學要因材施教,評價也是一樣的,也要看對象,同一種評價對不同性格、不同氣質的學生具有不同的作用,有著不同的效果。比如性格內向的學生不愿接受否定的評價,只喜歡教師作肯定的、鼓勵性的評價,對于這類學生取得一點成功時,我們要給予正面的評價,以激勵其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其能繼續去努力的探究學習。如:曾經我教過一個學生,數學成績差,有一次,在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他用剪刀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了下來,并拼成了一個平角,我當時就用了“不破不立”這個成語表揚了他,并要求全班學生學習他的這種創新思維,通過這種適時鼓勵,結果這位學生轉變很快,在中考中,數學取得優異成績。
五、評價性語言的激勵性原則
評價性語言應用具有激勵性,才能讓激情不能自禁。就是對學生的評價,要使其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的基礎上,從正反兩方面受到激勵,增強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贊揚、被稱頌的欲望,更何況成長中的學生哪有不喜歡老師對其關心和鼓勵呢?所以教師要學會贊美學生,要不惜運用贊美之辭,贊美學生的每一個優點與進步,哪怕是不起眼的優點和進步。在教育學生時,要從關心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行善意批評,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寓批評于表揚之中。因而,平常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我總是親和地拍拍學生的頭,表示頷首和鼓勵,在批閱學生作業或試卷時,每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總會在上面批上“很好”、“你能行”、“你會學好的”等鼓勵性語言。讓其從內心深處受到激勵和震撼,并情不自禁地去努力學習數學。
六、評價語言的時代性原則
篇3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歷史評價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新課標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學習效果、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面規定了新的基本目標。2008年部分省市把高中歷史從高考的名單上取消,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如何實現高中歷史教學改革,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進行改革,以適應新形式下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達到歷史教學的效果。因為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了。
1對傳統課堂評價標準的分析
高考的存在,迫使教師把大量的精力用到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上來,對課堂評價標準基本上都流于形式,而教師則在授課中,以教材為中心,在課堂中反復落實教材,從而忽視了對學生“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培養與引導,使課堂教學價值沒有得到全面的應有的體現。在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往往指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落實不到位,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詳略失當,對教材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突破不力等等。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下,教材只不過是學生學習的參考書。現在很多教師上課,如果從原有的“以教材為本”評價標準來看,相當部分教師的授課都是符合重視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與形成能力的好課。但是,如果以新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去進行評價,則發現有不少教師的課堂教學仍然還是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教學,其教學目標是不完整的,有的課堂教學甚至是失敗的,沒有一點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意識的差課。
因此,研究、解決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的評價問題顯得十分必要及迫切,這不僅關系到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問題,而且關系到新課程改革下課堂教學價值觀的重新定位與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
2重新制定高中歷史課程評價標準
由于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定義高中歷史課程價標準,將學生的的知識學習與能力提高結合起來,同時加上對過程、方法和情感與價值觀的評價。
高中歷史教學是知識與能力結合的教學,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高了能力,因此,在制定標準時,一定要注意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實現高中歷史課堂的改革要求,符合新課程標準。
首先,要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能熟練地掌握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特征。其次,要能通過閱讀和其它途徑提高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最后,能運用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手段,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歷史教學非常強調結果,重視考試成績,所以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標準很少受到重視。現在,由于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高考的改革,在強調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必須重視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評價。
首先,要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培養學生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其次,要注重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能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要能夠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新的課程標準實施以前,在許多地方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將高中歷史課當作政治課來上,很多地方缺乏對學生對歷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使得歷史課成為政治課,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實施新課程標準之后,必須增加這方面的的評價,具體的做法是:首先,要能夠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其次,要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審美情趣。最后,要弘揚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歷史的自豪感。
其中的知識與能力目標,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表述去確定教學的基本知識目標、重點、難點,在課標中往往表述為要求“了解”、“認識”的內容,能力培養則應以解決“認識”性問題為核心,應與過程與方法相結合去完成。
過程與方法目標,主要要求要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了解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其核心是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解決的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與教育的方向性問題,不能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強調多元評價、全面評價,以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健全的人格培養。教師要著眼于引導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使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實施高中歷史課堂評價的策略
有了新的課程評價標準之后,還必須有好的實施策略,否則標準制定得再完善,不能有效地實施,也是一紙空文,因此,要有好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實施評價。
在具體的實施中,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教師培訓,組織教師討論、學習上述評價要求,采納教師們的建設性意見,與教師一起形成課堂教學評價的共識,然后要求教師按相關要求組織課堂教學。隨后,在聽課視導中,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評價分析,及時總結,得出結果。
篇4
基于B/S結構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擁有一個一次性生成的注冊界面。在系統管理員第一次進入系統時需要在該頁面中填入學校名、管理員名、管理員信箱、網頁地址、設置密碼和確認密碼等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提交,除密碼外均無法修改。管理員在注冊以后進入系統時,只需要輸入驗證密碼就可以了。從分析系統生成的操作流程可以看出,這種系統一旦生成,它的使用權限就被嚴格的賦予特定的使用者。已安裝了本系統的學校,由該學校的系統管理員完成了系統一次性生成的信息錄入工作。這時,系統的進入權限就賦予了系統管理員,只有系統管理員才擁有進入測評系統的唯一密碼。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系統被外來人員侵入可能性,初步實現了系統防盜用。另外,本系統權責分明,是系統防盜用的又一有效手段。基本信息輸入模塊和基本信息維護模塊都面向教務部工作人員,分析統計模塊是面向學校管理階層,網上評分控制模塊和系統維護模塊是面向系統管理員,各個模塊都有面向其特定使用者的密碼驗證。系統的使用權限被具體的劃分了,這使得系統被盜用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2一次性生成系統在防盜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盡管一次性生成系統在防盜用方面有一定的能力,系統被盜用的可能性降低了,然而這種保護措施比較消極被動,它的保護力度不夠。比如,安裝在某學校服務器上的評價系統被人惡意拷貝后再試圖進入,這時由于有密碼保護措施,使得系統在三次密碼不正確后自行退出。然而再次進入密碼輸入頁面會使盜用者又有三次盜用機會,如此繼續下去就使得盜用者擁有了無限多次機會,使得系統被盜用的可能無限增大。同時,密碼破解軟件的使用會加速系統的破解。因此,必須采用更加積極的防盜用策略對系統進行保護。
3系統防盜用策略
3.1觸發刪除策略
考慮一個現實存在的觸發策略:當插入銀行卡在取款機上進行操作時,系統會首先要求輸入密碼以確認身份。當輸入正確的密碼后,就可以順利的進入系統的主界面進行所需要的操作了。然而,當輸入三次密碼仍沒有輸入正確后,取款機就會“吞噬”銀行卡,這是對存款人利益的一種很好的保護。這種觸發策略值得借鑒,完全可以給評價系統設計一種類似的“吞噬”策略,即觸發刪除策略。基于一次生成系統的進入流程,將密碼驗證三次失敗后的退出策略修改為三次密碼驗證失敗后刪除整個系統。其中包括評價系統文件的刪除和數據庫的刪除兩個部分。有了觸發刪除設計以后,當盜用者試圖侵入系統以達到盜用目的時,會因為三次輸入密碼均不正確而丟失系統文件和數據庫。這樣就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盜用難度,可以對軟件開發者的勞動成果進行更好的保護。
3.2系統防拷貝策略
系統被盜主要是通過網絡、光驅、USB接口等方式的拷貝,因此對系統采取防拷貝的策略是防止系統被盜用的一個重要措施。策略一:文件防拷對于系統文件防拷貝,主要采用現有的防拷貝軟件。其主要功能是保護文件夾、文件、本地硬盤和網絡硬盤。策略二:USB封鎖計算機USB接口是計算機內部信息泄漏發生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科技的發展,可以很輕松地通過USB端口設備如優盤、移動硬盤、移動刻錄機以及其他USB接口的存儲設備將計算機本機的信息非法復制出去,造成信息安全威脅。除了直接對文件進行防拷貝保護外,還可采用對系統服務器USB接口封鎖的策略來實現防拷貝的目的。
4結束語
篇5
關鍵詞:語文教學考試方式教學評價
語文教學改革似乎越改越讓人感到困惑,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的確體現了全新的教學理念,體現了時代的特點,但要真正實行起來,怕的不是那么容易。一個語文教師從事語文教學三十年,要經歷多少次的教學改革很難有個準。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既然是科學,就應該有它自身的客觀規律。遵循規律,按照語文自身的特點,進行語文教學是天經地義的。但從語文教學的實踐來看,語文教學的現狀確是令人堪憂。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真讓人感到語文教學的路啊,越走越窄。
看看語文教學的現狀如何:語文課堂上有幾個學生能夠堅持45分鐘認真聽課或者積極主動參與語文活動的?教師辛辛苦苦,卻是吃力不討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試惹的禍。學生都知道老師教的內容考試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筆者曾經有過深切的體會。有一個學期三次考試,考前為學生做輔導,提一些重點,我煞有介事地說,凡是背誦的課文都要認真準備,重點段落要背上,學生是聽了我的話,認真復習,可是考試時卻一點也沒有考課本中的重點內容。評講試卷時,我非常抱歉地對學生說,老師的功力還不夠,下一次老師一定好好準備,盡量靠近考試題目。第二次考試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工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滾瓜爛熟,學生也準備很充分,可是考試時,一題也沒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顏。第三次考試我仍然指導學生突出重點,好好預習,并和學生打賭說,《蘭亭集序》肯定考,因為是期末考試,又是最近剛剛結束的課文,你說他不考名篇又考什么呢?可是事實上真是沒有考到。一次又一次地在學生面前失靈,一次又一次地說話不算數,學生還怎么聽你的?問出卷老師是怎么回事,答曰:模擬高考。平時默記多少個名句,可高考突然來個“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學生怎能回答得了?以前考名句是接續上句或者填寫下句,學生根據上下句的提示,可以展開回憶聯想,而現在卻把上下兩句話抽出來讓學生默寫,這有一定難度。高考這樣考倒也罷了,最不應該的是,平時語文訓練也一律模擬高考,并不注重書本知識的考查。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急功近利,學生不注重課本學習,大家千軍萬馬瞄準高考,向高考沖刺,結果是語文課變成了模擬高考習題課,自覺的學生還能跟著老師,鉆研課文,有的學生根本不聽語文課。他們認為,聽也沒有多少效果,還不如到時候碰碰運氣,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領導卻要你拿出成績來,你沒有出色的考試成績,你怎么能得到教學獎金?最終受苦的還是語文老師。
雖然從理論上講,教學評估要重結果更重過程,但現實是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在一些人看來,學生分數高,老師就是有水平,學生分數低,就是老師無能。不是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嗎?
有的領導甚至認為,你第一次比別的老師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還少0.1分,這不是你老師的責任是誰的責任呢?語文教學變成了行政干預,什么都要統一,有的單位還搞什么“四備”、“五步”、“六統一”,試問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還有什么創造性可言呢?
考試方式和教學評估的滯后嚴重地阻礙了語文教學的發展,束縛了語文教師的手腳,使本應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機械的試題訓練,枯燥無味。有一句話形容現今的語文教學現狀非常貼切:素質教育烘烘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放眼看看今天的教育教學管理,公開場合高唱減輕學生負擔,私下里卻拼命地忙應試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一位分管教學的領導直言不諱地說,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并不矛盾,應試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質教育。沒有成績,沒有升學率,你素質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裸地說,要放心大膽地抓升學率。如此,還有什么語文教學的改革可言?還談什么終身教育,可持續發展?
不錯,課程是要改革,教學方式也應該與培養現代化的人才相適應。理論,誰都能說上一大套,可就是實踐中不能很好地貫徹落實。一會兒學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創立的教學模式),一會兒又學衡水“三變五讓”(湖北省衡水中學的教學模式),紅頭文件發了,檢查組也派了,年終總是取得了重大成果。可放眼語文教學現實,還不是依然故我?誰要是相信文件上講的那一套,那你才傻冒呢!你的考分不如人,就有叫你走人的危險。為了生存,語文教師不得不巧于應付,上面檢查了,就來素質教育,檢查一走,趕忙忙應試。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競爭成了教師的緊箍咒,最苦的恐怕還是學生。諸位有沒有發現,減輕學生的負擔喊得震天響,學生的負擔減輕了沒有?結果是學生的書包越來越沉。三番五次地號召不準亂定教輔用書,可上級命令你購買的復習資料,你能頂住?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統一,結果遭殃的是語文教學,受苦的是廣大的語文教師。
其實,語文教學是不能統一的。如果能夠統一,那么何不來一個全國統一,大家都學魏書生、于漪、馮夢龍的教學模式,他們的確是語文教學成功的典范,可為什么全國至今也只有一個魏書生?原因很簡單,語文教學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可言的。
篇6
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和心理過程,讓評價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不斷發展。但我們在教學中普遍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如有一個學生把蟒蛇吞吃大象畫成一頂帽子,教師耐心地和他交流:“為什么要把蟒蛇吞吃大象畫成一頂帽子?”“因為大象還在蟒蛇的肚子里。”大象在蟒蛇肚子里不就是像一頂帽子嗎?學生的心理體驗與過程教師才明白了。很多老師考慮到課堂時間,沒有耐心聽學生解釋,總是不耐煩地打斷學生發言,總是把自己不理解的話斥為“畫得亂七八糟”。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被無情地撲滅了。教師應對課堂教學進行適當調控,耐心地聽他講完,并對這位學生予以肯定鼓勵,學生聽了一定會迸發出強大的學習動力。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們不應只注重美術作業的表面效果,而忽視了學生的想法,更不應采用“一言堂”式的評價方法,把學生視為被動接受檢查的客體。
二、發揮示范評價,喚起創作靈感
教材中每課都有名家作品或學生優秀作業供欣賞使用。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欣賞、評述”,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分析、評價,以喚起學生的創作靈感。上《小扇子》一課,我通過課件展示了不同款式的扇子,讓學生進行評述然后說說自己的構想。一個學生說要設計一款長方形扇子。我請別的同學進行評價,這樣設計合理不合理。其中一個學生說“:這樣不合理。方形的扇子有四個鋒利的角,很容易劃傷人,而且這樣的扇子容易破損。”學生通過欣賞、評價明辨了在創作中應避免的錯誤。教材中學生優秀作業也為學生創作起著引領作用。由于是同齡孩子的作業,學生對他們的作品更有認同感,覺得自己也能畫出這樣的畫,甚至畫得比他更好。教師示范時不能一聲不吭。教師應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評價。上《下雨了》一課時,我在黑板上示范,有意畫一個學生背著書包直立地站在雨中,撐著一把沒有完全打開的雨傘。畫完后我問學生:“老師這樣畫行嗎?”學生說:“不行,雨傘沒撐開,要畫大點。人物的雙腳要邁開。”我按照他說的修改好。學生還不滿意:“要多畫幾個人,還要有前后遮擋。”我對這個學生進行表揚,肯定了這個學生的建議。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中“合作”完成了示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還使學生在參與中受到了啟發。
三、把握激勵評價,增強實踐信心
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教師應隨機進行教學處置,讓它“化險為夷”。在一次美術教學觀摩課上,上《大樹的故事》一課,我讓學生說說樹上樹下,樹洞內外會發生什么故事,你想怎么畫?一個學生回答“:我想畫一個鬼!”全班大笑。這不是存心搗蛋嗎?我當時真想馬上請他坐下。但轉念一想,何不聽聽他是怎么想的呢?那個學生說“:一棵大樹被人砍倒,只剩一個樹兜,樹兜變成一個嚇人的鬼。”原來是這樣,我夸這個學生“很有想象力。”接著追問:“你這樣畫的目的是什么?”他說“:我畫一個嚇人的鬼,讓人不要再砍伐樹木。”說得多好啊!在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時,因學生想法和作業各不相同,各有長處,教師要善于發掘學生的內心世界和作業中的閃光點,不要從專業美術的角度去要求學生,沒必要吹毛求疵,而應細心呵護學生幼稚、脆弱的心。即使有不足,以“你真有想象力。“”如果涂上底色你的畫就更漂亮了。“”如果物體畫大點,構圖飽滿些就更好了。”這些婉轉的語言,既保護了孩子那份可愛的天真,又增強了他們的學習信心。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美,因為你的贊美,你的一句話就有可能塑造一個畫家,一個天才。
四、運用綜合評價,提高審美能力
篇7
一、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總體評價的構想
1.教學指導思想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論原則;通過教和學雙邊活動是否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熟悉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以促進每個學生把握知識,培養和提高各種數學能力,完善人格,獲得全面的發展。
2.教學目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確定是否有利于全體學生比較系統地把握小學數學最佳知識結構。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則、規律、公式和數學思想組成的知識系統,并且是按照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能被小學生所接受、理解、難易適度的知識系統。
3.教學過程的設計是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潛在智能的開發和提高;是否通過“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兩種途徑培養和形成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4.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學生的每個方面”的落實,又兼顧“因材施教”的推進。
5.課堂教學是否較好地體現了“認知結構”、“教材結構”、“教學結構”三者和諧一致的整體關系。
6.全體學生在求知的全過程中,喜好、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質量和程度如何,發展趨向是否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7.進行“知識”和“能力”方面的課時教學效果的量化測試和“智能”和“情意”方面相應的課外跟蹤考查結合。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三維教學目標”評價的構想。
(一)對“把握知識”的評價構想。
實施素質教育,并不是要改變知識及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而是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所涉及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廣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知識的形成過程放在教學的首位,使學生經歷真正的認知過程,獲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識,把握具有遷移的生動的活潑的知識結構。那么,應該如何評價小學數學課“把握知識”的教學,筆者認為應包括以下內容摘要:
1.“感知、理解新知”的評價內容。
①為導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實;
②感知材料的選擇是否包羅新知的本質屬性;
③感知階段的誘導是否便于學生盡快進入新知的最近發現區,展開求知探索;
④新、舊知識交接點的確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學生認知的正遷移,教師的點撥是否有助于激起學生“短兵相接”的思維交鋒,順利完成認知的“同化”或“順應”;
⑤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學生省時優質地發現和理解新知的本質。
2.“抽象、概括新知”的評價內容。
①思維階梯的鋪設是否有助于學生在揭示新知本質的求知過程中,展開高效的觀察和比較、分析和綜合、判定和推理、抽象和概括。
②學生在歸納總結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經過了一個以具體形象思維為支柱,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又將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認知往返歷程。
③學生對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學生對新知本質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確、全面、深入淺出,表述具體嚴謹;是否達到了課時教學規定的教學目標。
④學生在探求、獲取新知中個性意識傾向的發揮如何,全員參和的競爭質量和程度怎樣。
⑤教師指導學生求知獲取的“投入”和學生學會求知方法,得到收獲的“產出”是否成正比。
(二)對“發展能力”的評價構想。
能力的發展只能在把握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離開知識,能力就成了空中樓閣。“發展能力一定要結合知識的傳授過程去進行,知識有其能力價值,它凝聚在知識之中,不思則暗,深思則寬,不著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充分發揮,就會落空。”發展能力必須結合知識體系有目的、有計劃,有序列,有層次地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提高。練,是形成和發展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就小學數學綜合課“發展能力”的評價而言,應包括下列內容摘要:
1.對課堂“半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
①給出的題目是否屬于緊扣新知要點的基本型題目;是否便于全體學生直接運用新知,起到鞏固理解,強化記憶的功能。
②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新知的過程中,是否立足于學生主動積極地解決新問題,以思維能力的練習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和“放”適度,不包辦代替學生對新知的再現。
③學生運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題目的技能和敘述算理,或法則或解題思路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否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
④教師在本階段的課堂小結是否切中由學生板演和課堂巡視所反饋新問題的要害;“結語”是否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要點的再現和發展。
2.對課堂“獨立性練習”層次的評價內容。
①本階段習題設計是否由三類不同要求的題構成;這些題目的編排是否便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三類題目的要求如下摘要:
低檔題摘要:比基本型題目稍有變化,其目的是讓學生獨立運用新知解題形成技能,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記憶。
中檔題摘要:以新知為主體的綜合型題目,題目的編排既突出適度的綜合性,又帶有一定的思索性色彩,用以培養和練習學生解題的綜合能力和靈活性。
高檔題摘要:思索性較強,略有難度的題目。這類題目不超越學生的知識范圍和思維能力的限制,用以解決“吃不飽”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飽”學生競爭意識的激勵,推進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勝心。
②在本階段中,教師是否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練習時間(區間為10至15分鐘);是否較好地完成本階段課時教學任務,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
3.對“獨立練習交流和課堂總結”層次的評價內容。
①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獨立練習交流中,是否為學生創設了寬松、和諧、自信、民主的課堂氛圍。
②教師對學生的解題交流和評定是否立足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廣闊性、創造性;是否致力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不斷進取、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品質。
③師生合作的課堂總結是否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便于學生回顧求知過程,把握新知要點,獲得求知啟迪。
(三)對“陶冶情操”的評價構想。
人的智力商數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數卻是后天的培養和努力的結果。科學界已提出摘要:一個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決定人類聰明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個具有主體性的人,其核心素質是高尚的人格。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去陶冶學生應具備的道德情操、科學品質,已是當務之急。為此,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質量和程度,應當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應該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把“陶冶情操”和“把握知識”、“發展能力”同步進行,有機結合;是否做到為此不遺余力,持之以恒。
篇8
種形成性評價正是彌補了這一不足,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力
,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為個體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基于以上對形
成性評價的認識,本人在小學高年級的英語教學中進行了形成性評價的嘗試。在評價中,
采用教師,學生小組,學生個人,家長共同參與,多種手段進行評價。
一、 課堂學生行為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如:學習態度,參與課堂狀況
,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情況。評價方法是,在小黑板上畫表格如圖1-1,格數等于學生數
, 每一格代表學生的座位在班里的位置,所以每一小格代表一個學生。一周有幾節課,
就畫幾個表格,每節課學生的課堂行為等級記錄在小黑板上,起到當眾鼓勵和警戒作用。
一周下來,小組組長把總評記錄在每一個學生活動手冊的扉頁表中(由學生自己畫表如1-
2在活動手冊的扉頁上,這樣可使學生按照此表時時檢查自己,又可防止丟失)教師應及
時搜集信息,對表現不好的同學給予指導,促其進步。周周如此,一月下來,評出“月課
堂最佳表現生”,“最佳進步生”一學期下來根據周的記錄總評出此學期學生在此方面的
等級,記錄在1-3表上(可打印或讓學生自己設計),放入學生檔案。
二、作業。主要包括家庭作業(口語作業和筆試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后作業盡量留一些
可激發學生創造和想象的作業。評價方法如第一項。一月下來,評出“月最佳作業創造獎
”, “最富想象力獎” “最佳進步生”
三、檢測。每一單元的小測驗和平時測驗用來檢驗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情況,分
為等級,記錄在學生的表中。對不合格的學生,可暫不記錄,教師要針對不同情況給予批
評或鼓勵,激勵他下次成功。
四、家長評價。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如附表1-4,學期初發給家長,讓家長參與評價,
每周家長把評語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學期終家長給出總評價。這樣,加強了家長對該
英語學科的認識,使家長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從而使學校,家長,個人齊努力,定會受
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五、建立學生學習檔案。
1、教師把每學期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的總評成績收集在學習檔案中,作為學生的學習記
錄。
2、搜集學生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作業,并讓學生寫出選擇此作業的原因,放入學生檔案。
最滿意的作業可在一學期中隨時更換。若發現學生在一段時間作業完成不好,可抽出他的
最滿意的作業,來激勵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記錄學生參加英語活動和競賽的證明,證書,作為學生的成就。
六、合理恰當的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來激勵學生。
激勵性評價包括激勵性語言和行為。它是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興奮劑。激勵性語言
不是毫無原則的一貫表揚。在日常教學中,我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激勵性評價
用語。給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肯定的同時多提供否定的信息,激勵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
步”。給學習感到困難的學生以肯定的信息,調動他們“我能行”的內驅力,讓每一個學
生都“Try our best in everything we do. ”做到使不同層次,不同情況的學生在教師
的激勵性評價中都能看到自身發展的起點與潛力,來激勵促進學生的自身發展。在激勵性
評價行為中,給予在競賽中獲得勝利的同學一個小小的獎品或在學生的個人形成性評價表
中加分。
總之,我認為,無論對學生進行任何一種評價,其目的在與發現問題,改善教學,提高教
學,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要借助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就,跟學生的學習活動
以適時和恰當的指導,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和自信心的建立,為學生的持久學習打下基
礎。
附表
隨堂記錄表1-1
A:課堂紀律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好。
A:作業能及時完成,且完成質量好。
學生活動手冊扉頁周評價表 1-2
分為A,B,C,D等級
學習行為 作業 日常檢測
評價項目 態度,參與,合作 語言知識與技能(口頭、筆頭) 語言知識與技能 口語發展
聽力
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每日泛聽15分,精聽15分
篇9
1.學生當堂學習的效果
(1)通過隨機提問有效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隨機提問是獲取學生學習效果相關信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便捷的一種方式。教師在提問時可選取優等生、中等生和后進生三個學習層次的學生,分別獲取他們學習的效果。這樣一來,教師對自己組織的課堂教學的評價才會更客觀、更科學。
(2)通過當堂訓練檢測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當堂檢測是面對全體學生的一種獲取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同時與“隨機提問”相比據此獲取的信息也更加直觀和全面。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當堂檢測耗費的時間較多,需要教師和學生均投入較多的精力。因此,該方式只有在必要時才可使用,不可濫用,否則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
(3)通過隨時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映,對是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出評價。觀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其是教師通過捕捉學生不同時段的反映從而獲取課堂反饋信息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師可從學生的眼神、動作和面部神情中及時了解到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是否已經掌握,還是仍存在疑慮。
2.對學生的長遠影響
(1)是否激發學生長久的學習動力。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大動力。一堂優質、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不但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能持久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評價課堂教學的優劣,其是否激發學生長久的學習動力是一項重要指標,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
(2)是否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堂優質的高中英語課,不僅能使學生的當堂學習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時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要求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各類英語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
(3)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否得到培養和提高。隨著新課堂改革的深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對學生非智力因素越來越重視。因此,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也必須時刻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和提高。
二、評價教師的“教”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關系課堂教學優劣的關鍵因素。因此,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時,必須考慮教師的“教”,其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和教師的業務能力兩個方面。
1.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
(1)課堂導入是否高效。“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高效的課堂導入是優質的課堂教學所必須具備的,同時也是評價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課堂導入高效,即教師可以在短短的三五分鐘時間內,緊密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如學生身邊的事物、日常所見的現象等)和本節課所要講授的內容,有效導入新課。
(2)教學結構是否科學。要想實現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高效,一堂課45分鐘時間分配和內容分配一定要合理,且兩者的配合程度一定要高。只有如此,教師才有可能真正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真正實現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3)作業的布置是否照顧到全體學生。布置作業是教師經常面臨的問題,其目的是使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鞏固、強化。但布置作業不是教師把問題扔給學生就可以了,教師應結合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分層布置作業,并就作業的完成程度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僅要使優等生“吃得飽”,還要使其他學生“吃得好”。如此,作業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2.教師的業務能力
(1)教學語言組織能力。語言是一切交流的載體,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更是離不開教學語言。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不僅能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是評價教師業務能力的一項重要內容。
(2)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實際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總是存在一些教師在備課之初不曾設想過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教師才能夠恰當地對這些突發事件進行轉化,使之為教師進行有效教學提供幫助。(3)教學理念是否新穎。目前,學校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順應時展的潮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教師只有具備了超前的教學理念,其組織的教學過程才有可能是新穎的,才會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利。
三、總結
篇10
關鍵詞:機制設計委托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教學評價
在組織資源中,人永遠是唯一能動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無論何種組織,如何選好人、用好人、充分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引導和促使員工為實現組織目標作出最大努力,都是有效實現組織目標、完成組織任務的中心工作。于學校而言,同樣面臨上述問題,也是擺在學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務。由赫維克茲(LeonidHurwicz)創立、馬斯金(EricS.Maskin)和梅爾森(RogerB.Myerson)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designtheory),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思路,并因此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文運用機制設計理論的有關知識,從分析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人手,指出由此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種后果,最后從信號傳遞、競爭上崗、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幾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信息有效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所謂機制設計理論,主要是研究“在自由選擇、自愿交換、信息不完全及決策分散化的條件下,能否設計一套機制(游戲規則或制度)來達到既定目標,并且能夠比較和判斷一個機制的優劣性”。在不同的經濟機制下,存在著不同的信息成本、不同的激勵反應,進而導致不同的資源配置結果。在經濟學文獻中,經濟學家通常認為一個好的經濟機制應同時滿足如下三個要求:它導致了資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信息及激勵相容。這些要求是評價一個經濟機制優劣和選擇經濟機制的基本判斷標準。具體應用到某一個組織,除了實現特定目標外,好的機制應同時滿足有效利用信息和激勵相容兩個條件。
二、委托關系下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委托關系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一)信息不對稱
所謂信息不對稱,指的是交易雙方擁有的信息數量和質量不相同。在經濟學中,信息指的是“有關某些事物的一些信息或知識”。它可以分為公共信息和私有信息兩大類。其中的公共信息是指“雙方都知道的信息”;私有信息是“一方知道,另一不知道的信息”,或者“一方知道的多,另一方知道的少的信息”。比如通常所說的“知人知面不知心”,這里的“人”、“面”便是公共信息,這是雙方都知道的;這里的“心”,便是私有信息,各自心里怎么想,只有自己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主要問題是簽約前的不講真話和簽約后的不守諾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信息經濟學可以稱之為“如何讓人講真話、如何讓人守諾言”的學問。
(二)激勵不相容
所謂激勵相容,是指委托人與人之間利益和目標直接一致。而激勵不相容,指委托人與人的利益和目標不一致。比如委托人希望少花錢多辦事,而人則希望多賺錢又不要太辛苦。人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是受利益驅動的,他們傾向于采取自己利益或效用最大化行動,而這種行動,又經常不利于委托人目標的實現。因此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如果不解決委托人和人之間的激勵不相容問題,就會產生極大負面影響。比如雇員會發現減少工作努力程度,同時卻又可獲取全部工資,對于自己是有利的。一個組織,如果有相當比例的雇員處于這種偷懶或者敷衍狀態,那么組織目標的實現,也就是一句空話。
三、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可能導致的后果
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講,人們所面臨的是一個信息不完全的社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從而極易發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的產生,這也是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所導致的兩個嚴重后果。
(一)逆向選擇
所謂逆向選擇,是指簽約前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擁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選擇,導致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通俗地說,就是“好的或優秀的沒選著,偏偏選中了差的或劣等的”。比如在人才招聘市場上,雇主與雇員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雇主擁有的信息少,雇員擁有的信息多:每位雇員都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雇主并不清楚,只是大體上能估計出雇員的平均能力。這樣,雇主在給雇員工資待遇時,就沒辦法給不同能力的雇員以不同的工資,只會按平均能力來支付工資。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力高于平均能力的雇員,會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只值這么多錢,去別的單位,待遇可能會更高些,因而通常會做出跳槽的選擇,以謀求更高的待遇。這也是現實生活中,人才之所以流失的重要原因。這樣持續下來的結果,流失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較強的人—因為能力強,在別的單位能獲得更高的待遇;剩下來的,往往是那些能力比較差的人—因為能力差,即使去了別的單位,待遇可能差不多,或者更低,還不如干脆留下來算了。
(二)道德風險
所謂道德風險,是指簽約后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擁有信息多的方在最大限度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以自己的信息優勢來侵犯擁有信息少的委托方的利益,而委托方又不能觀測到會給自己帶來風險的人的這種行動。
四、機制設計理論應用于教師教學評價的途徑
機制設計理論的中心任務,就是研究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不相容條件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契約激勵人,防止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產生。為此,首先要將不同能力的人區別開來,避免逆向選擇現象的發生;其次要根據“能力一崗位”匹配原則,按每個人的,能力模型和能力水平(能級)將其安排在相應的崗位上,使員工的能力與其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之間建立良性匹配關系;最后要建立科學公正的績效評估制度,根據不同崗位員工的不同貢獻,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實現委托人與人之間的激勵相容。
(一)信號傳遞
解決簽約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信號傳遞,即信息劣勢方采取措施誘使信息優勢方發出私有信息;或者信息優勢方主動向信息劣勢方發出自己的私有信息。以上兩種途徑,都能消除信息非對稱狀況,從而規避逆向選擇的風險。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斯賓塞(MichaelSpence)對信號傳遞模型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邁克·斯賓塞的模型里,勞動力市場上存在著有關雇傭能力的不對稱,雇員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如果雇主沒有辦法區別高生產率與低生產率的人,在競爭均衡時,不論是高能力的人還是低能力的人得到的是平均工資,即我們熟知的吃“大鍋飯”。于是高生產能力的工人得到報酬少于他們的邊際產品,低生產能力的人得到的報酬高于他們的邊際產品。
邁克·斯賓塞證明:在上述情況下,雖有信息不對稱,市場交易中具備信息優勢的應聘者,可以通過教育投資程度來顯示自己的能力,而雇主根據這一示意信號,便可以將不同能力的人區別開來。因為一般說來,高能力勞動者,由于素質高,接受能力強,因而接受教育的機會成本低,通常愿意選擇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而低素質勞動者,則反之。這樣,高能力勞動者通過顯、示更高的教育水平,就向雇主傳遞了關于自己能力的信號,雇主可以根據不同教育水平中所包含的能力差異信息,對各個雇員的能力做出判斷,并做出合理的安排,比如給予不同的待遇。
(二)合同篩選
除了已有的學歷、職稱、科研成果這類信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逆向選擇現象的發生以外,根據信息甄別理論,不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還可以提供若干個交易合同,供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選擇,后者根據自己的私人信息選擇一個最適合于自己的合同。這樣,不具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便可以通過調整合同“篩選”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或者說,誘使擁有私有信息的一方顯示其私有信息。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擁有信息優勢時,人們并不總是說謊或行騙。只有在這么做可以從中獲利時才‘有撒謊的動機。具體到學校和教師之間,除了根據上面提到的教育信號來識別以外,競爭上崗也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能將不同能力的教師區別開來。對于教師而言,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崗位,就如同不同層次的教育一樣。比如同樣的崗位,高素質的教師,干起來可能會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低素質的教師,干起來可能會焦頭爛額,很是吃力。還比如不同的崗位,高素質的教師,可能會主動接受難度高、強度大、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因而獲得更高的待遇;而低素質的教師,則往往因為能力有限,通常只會接受難度低、強度小、比較容易完成的工作,并因此獲得較低的報酬。
(三)目標管理
既然組織是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而設立的,那么無論是信息有效、激勵相容,都是為了更好地促成組織目標的實現,因而都是處于手段層次上的。所以著名’企業戰略專家姜汝祥博士反復強調:“請給我結果”;“要結果,不要理由”;“結果第一,理由第二”。原因在于倘若目標未能實現,那么任何原因、理由和借口,都是第二位的,因為相對于過程和手段來說,結果要重要得多。同樣按照目標管理的要求,目標必須是明確、具體、可操作、易檢測的,為此必須對目標進行分解,細分為可操作的子目標。
學校目標可分為總目標、院系目標、科組目標和教師個人目標。在制定目標程序上,學校首先要結合實際,先制定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實可行的總目標,讓教師看到學校的發展前景,以此激發老師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然后將總目標層層分解到院系、科組和個人,形成子目標,同時確保各個子目標的完成,能充分實現總目標,并使上下各部門對各層次目標取得認識上的一致性,據此確定工作方向、工作內容、工作重點,以及為達到目標需要采取的措施等等。最后根據預定目標的完成情況,也可以將不同素質、不同能力的教師區別開來。
(四)績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