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教學范文
時間:2023-04-07 17:4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吉他教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J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6-0143-02
古典吉他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音樂表現力的彈撥樂器,它既可獨奏,亦可重奏或伴奏;既靈活多變,又邏輯嚴密,因此備受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古典吉他演奏在國外業已成為一門較為系統和獨立的學科,有著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教學理論和實踐體系。相比之下,古典吉他在我國因傳入歷史不久而略顯經驗欠缺,教師在教學中難免陷入中國式的教學環境中,而學生也難以準確地捕捉到古典音樂的獨特意境。
一個規范的音樂教學體系需要有一支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養、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同時又富有創新精神和敢于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師資隊伍,唯如此,方可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殿堂,讓學生憑借自己的內心去感受音樂,形成自己的風格。本文正是基于此,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培養的目標、施教方法及學生學習變現等方面進行中外古典吉他教學體系的比較,旨在通過比較,來改良我國的古典吉他教學現狀。
1 教學理念的比較
國外的教學理念追求公平、開放與自由,注重培養學生自信的品格、獨立的思想以及協作的團隊精神,讓學生在健康快樂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和成長。國外古典吉他教學體系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素質全面的專業學生,讓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經得起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在學生古典吉他的表演中,看到的往往是陽光、大氣、健康、自覺性、自主性強的一面。相對于國外古典吉他的教學理念,國內的教學理念除了強調學生的勤奮刻苦等優秀理念外,卻顯得有些傳統,思想未開放,沒有良好吉他學術氛圍,主要體現出教學的盲目性,無相互學習、教學相長的理念,更多關注學生如何將古典吉他彈奏,其他方面往往被忽視。
2 教學目標的比較
國外古典吉他教學目標注重的是質量,即在吉他的學習期間,確定演奏曲目高質量地完成,同時在學習期間引導學生將所學習演奏的曲目、練習曲在教學層次上呈現遞進的趨勢。然而在國內,古典吉他教學的目標過多地注重考級,學生想彈什么就彈什么,沒有一個統一性的演奏曲、練習曲,在學習期間常出現拔苗助長的現象。因此,學生的吉他演奏基本功不牢固,有的學生可能未彈過一首練習曲。
3 培養目標的比較
在國外古典吉他的教學體系中,吉他教師根據學生綜合素質確定學生的培養方向,即教學型還是演奏型,同時吉他教學課程的設置也是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劃分來設計進行培養的。然而國內的吉他教學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計相當混亂,主要體現教學體系中對吉他教學的不重視,責任心不強。同時沒有一支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
4 教學內容的比較
國外古典吉他的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專業,并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設置專業的相關課程的學習,對吉他作曲家的研究十分透徹,也注重學生對近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接觸,將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堂與舞臺相互融合。而國內的吉他教學內容只是單純進行古典吉他的學習演奏,在學習期間缺乏吉他作曲家的研究;由于學生在學習中欠缺主觀能動性,課程設置的不完善,學生對所演奏曲目的作曲家、其生活的年代及作曲家的背景(甚至有的學生不知道作曲家是誰、什么國籍)的不了解,從而對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意圖沒有準確地演奏出來,更不能很好地演繹出樂曲的最高思想境界。同時古典吉他的專業范圍比較狹窄,在吉他界缺乏凝聚力,而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質的學生也相當缺乏。在教學體系中,沒有把吉他專業看成一門真正的專業,而更多地把培養古典吉他人才轉化為產業化,從而造成不良的影響。
5 教學方式的比較
國外的古典吉他教學方式是極富耐心的,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的特點,將培養學生的藝術人生作為教育目標。而在學生的角色里,學校主要任務是如何將具有不同特長的人才引導到屬于他們各自成長發展的道路上,至于在發展的道路上能否走到終點,能否走得更快,或者能否走下去,這就完全是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的學習了。因此,國外的吉他教學形式相對輕松。國內的教學方式從小到大,幾乎完全是填鴨式或逼迫式的學習。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對所學的古典吉他的曲子的目的和意義透徹地明白和了解;其次,學生主觀能動性完全被激發出來,再廢寢忘食地學習及演習。國內吉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操作電腦的時間較多,很多演示過程都通過播放預先制作的課件來進行,且課件制作精美,這也反映出我國教師教學中對課件的依賴性較大。而國外音樂教師的音樂課,雖然也會用課件,但更多的是通過親身教學演示來組織教學,體現出技術含量很高,教學中對課件的依賴性較小。
6 施教方法的比較
國外的古典吉他教學不以培養成一模一樣的學生作為目的,國外教師的音樂課通常是“除了音樂還是音樂”,幾乎很少涉及音樂之外的東西,音樂教師不要求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回答諸如“通過音樂學習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啟發”之類的問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帶領學生一起參與音樂活動上。而國內的吉他教學體制,中學生像是產品,院校就像是工廠,家庭和社會的無形壓力迫使學生無法去學習他們最熱愛或最擅長的專業領域,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損,失去人生希望導航和學習的目標,更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學習。古典吉他教學關注點也有所不同。我國音樂教師的音樂課,在教授音樂內容之余,往往會讓學生回答“懂得了什么道理,引起了什么情感體驗”等問題,有時甚至寧可略去一些音樂內容的教學,也不忘“通過音樂進行思想教育”的“規定動作”。
7 學生學習表現的比較
國外古典吉他的教師主要是語言的限制,因此難以取得妙語連珠的效果。可是課堂上,教師能讓學生表現出極強感染力,像是“被音樂吸引的感覺”。自然而然在課堂上,教師的演示和引領,讓學生完全沉醉于純音樂活動中。而國內的古典吉他教學體現的是學生具有很強的“配合”回答教師所提問題的意識,常是“妙語連珠”式的回答來贏得滿堂喝彩。這種教育程度使得學生自我學習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難以體現,在吉他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
8 結論
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培養目標等方面進行中外古典吉他教學現狀的比較,體現出我國古典吉他教學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地表明對我國古典吉他事業發展影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我國古典吉他的教學體系中亟需一個參照系,去借鑒國外先進的、歷經實踐證明的教育體系、教學方法與經驗,建立屬于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的古典吉他教學體系,并在吉他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創造新時代的音樂教育里程碑。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古典吉他教學一對一教學小組教學優勢和弊端
古典吉他(Classical guitar)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全技術性彈撥樂器。它既可以作為獨奏樂器,演奏旋律優美的獨奏曲,又可以作為重奏、伴奏樂器,演奏邏輯嚴密的復調或色彩豐富的和聲,還可以作為樂隊領銜樂器,演奏聲部復雜的協奏曲中的主旋律。自古典吉他傳入我國以后,大多數從事古典吉他教學的教師只注意到古典吉他的獨奏方面的特色,主要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卻忽略了重奏、協奏的教學,而這兩方面對古典吉他的教學和學生的自身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在近10年的古典吉他的專業教學中,筆者采用一對一教學和小組教學相結合、強調小組教學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近6年的專業教學實踐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古典吉他教學中運用小組教學方法的經驗和想法。
所謂古典吉他的“小組教學”,就是根據接受古典吉他教育的對象的年齡特點、專業基礎、專業潛質和領悟能力等諸多影響教學的因素而劃分出的以小組為基本教學單位的教學形式。小組內受教育者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接受專業教師統一的指導。根據古典吉他可以演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的專業特點,考慮到器樂教育的特殊性,根據筆者自身的古典吉他教學實踐經驗,小組教學的人數可以確定到4-6人較為合適。下面就從筆者關于小組教學的調研出發,簡要探討一下古典吉他小組教學的優勢及弊端及其和一對一教學的關系。
一、關于古典吉他的小組教學的教學效果及其和一對一教學的關系的調研報告
所有事物的發展,有利就有弊。古典吉他的一對一教學和小組教學都存在著各自的優缺點,那么,在古典吉他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兩種教學方式的揚長避短呢?筆者從調研數據中可以給出一個答案。下面就從幾個方面總結一下二者的關系。
以下的表一、表二和表三是筆者對大慶蜚聲吉他培訓學校古典吉他演奏和教育專業特招班2004屆至2009屆學生第一學年的教學成績和考核指標的跟蹤調研,得到的調研數據如下(學生入學均無基礎)。
(一)調研數據
(二)有關以上三個表的各項調研數據的分析
1.從表一不難看出小組教學的諸多優勢,小組教學開展得越早、時間越長越好,它不但能促進古典吉他的教學,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學生中途輟學的比率。
2.從表二可以看出小組教學的學生人數和教學效果的關系。小組教學確實能促進古典吉他的學習,但隨著人數的增加,教學效果在下降,小組人數在4到6人時,各項教學指標達到最高臨界狀態。但此圖還反映出,隨著人數的增加,學生演奏中的誤差率一直在上升,在4-6人范圍內,誤差率控制在5%左右可以允許,同時更說明小組教學的弊端之一在于學生接受教師的指導不能十分準確,因此小組教學必須和一對一教學密切結合,以彌補小組教學的不足。
3.從表三可以看出小組教學中學生平均年齡和可量化教學指標的關系。在小組教學學生人數相同(5人),且同時期采用小組教學(入學第3個月開始)的前提下,隨著組內學生平均年齡的增大,各項教學指標并不是逐漸增長,而是在9-11歲這個階段出現峰值。因此,小組教學比較適合的年齡段為9歲以上,最合適的年齡段為9-11歲。圖中還能看出8歲以下的小學員不適合小組教學,應該采取一對一教學,原因在于學生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弱。
(三)最終形成的調研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典吉他的小組教學必須在傳統的一對一教學為輔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自身的作用。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生在剛入學時最好采用一對一教學(一般以3個月為宜),使其專業基本功掌握得非常正確,然后再進行小組教學。但必須注意到小組人數應控制在4-6人,學生年齡不宜偏小,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和傳統的器樂教學中的一對一教學比較,古典吉他小組教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篇3
關鍵詞:船歌;二聲部;模唱
課型:歌唱課。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桑塔?露琪亞》。
教材分析:《桑塔?露琪亞》的旋律為C大調,3/8拍,歌曲結構為“二段體”。全曲共16小節,每8小節為一個樂段。歌曲的旋律多為級進和小跳,因而給人以優美流暢的感覺。而有時出現的大跳旋律,又讓人產生一種悠然自得、熱情洋溢的情感共鳴。歌詞又將夏日的美麗夜景展現在人們面前:明月、銀星、碧波、微風、小船、海灘……這一切都令人難以忘懷。這首音樂作品,可謂是詞曲的有機結合,給人以無比美好的藝術享受,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演唱《桑塔?露琪亞》,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明朗歡愉的情緒演唱歌曲;能夠參與二聲部合唱,并能夠做到聲部間的和諧與均衡;掌握“船歌”的體裁及“二段體”的音樂知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律動、模唱、演奏小樂器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意大利那不勒斯民歌《桑塔?露琪亞》,感受船歌的音樂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夠對歐洲民間音樂感興趣,并主動探究“船歌”音樂體裁的特點,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教學重點: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桑塔?露琪亞》。
教學難點:變化音、二聲部的音準及附點節奏的掌握。
教具準備:多媒體、鋼琴、三角鐵、串鈴。
教學過程:
一、欣賞?律動?交流
(1)教師彈奏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學生欣賞意大利那不勒斯風光圖片。(2)聆聽《桑塔?露琪亞》(意大利文),教師引導學生跟隨音樂律動初步感受音樂的節拍。(3)討論:談一談你對意大利的了解。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對意大利人文知識的了解來激發學生學習意大利民歌的興趣,初步感受船歌3/8拍的音樂特點。
二、聆聽?分析?學唱
(1)聆聽《桑塔?露琪亞》(中文),了解船歌的體裁。(2)再次聆聽《桑塔?露琪亞》(中文),了解“二段體”的音樂知識。(3)學唱《桑塔?露琪亞》。
學唱A段:
(1)教師范唱A段,學生隨琴用“la”模唱。(2)有表情地朗讀A段歌詞,體會歌詞意境。(3)輕聲加入歌詞。(4)解決變化音的音準及附點節奏。
學唱B段:
(1)隨琴用“la”模唱B段二聲部旋律。(2)背唱B段二聲部旋律,輕聲加入B段歌詞。(3)教師范唱B段一聲部,彈奏B段二聲部旋律,學生演唱B段二聲部。(4)學唱B段一聲部,輕聲加入歌詞。(5)分兩組進行二聲部合作演唱,教師彈奏二聲部并及時糾正音準。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分析歌曲、朗讀歌詞、解決變化音音準及附點節奏等,使學生逐步學會歌曲的演唱。在B段的學唱中,采用了“二聲部優先法”進行教學,先掌握二聲部的旋律,再學唱一聲部,使學生有了先入為主的二聲部的音高概念,學習效果較為理想。
三、創境?合作?唱情
(1)聆聽《桑塔?露琪亞》(合唱),模擬船工劃船情境。
(2)請部分學生為歌曲進行小樂器伴奏,其余學生分兩組合唱《桑塔?露琪亞》B段,并互換聲部。如圖所示:
(3)完整演唱全曲。要求:能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明朗歡愉的情緒演唱歌曲。能夠用和諧的聲音演唱二聲部,準確把握二聲部的音準。能夠跟隨教師的鋼琴伴奏作出適當的強弱變化,表達歌曲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設計體現了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通過合作體驗來表現一個完整的音樂作品,增強審美體驗。
四、拓展?小結
(1)欣賞:三大男高音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2)討論:談一談意大利民歌的魅力。(3)教師評價。意大利民歌蘊藏著深厚的民間音樂文化,等待著大家一同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篇4
以課程改革、學科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明確學校藝術教育對于發展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個性,培養開朗活潑、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增強實施課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教育最優化”特色教學為目標,振奮精神,開拓進取,開創美術教學的新局面。
工作目標:
1、繼續深化課程改革,不斷用新課改理念充實頭腦。
2、整合教育資源,加強“活動化”課堂教學研究。
3、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能力。
4、加強業務學習,提高美術教師素質,保證教學質量。
主要措施:
一、 加強業務學習,潛心教學研究
組織美術教師利用業余時間讀書看報,及時了解美術教育動態、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加強專業學習,提高教師素質。以我校確立的十大主題為先導,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主題鮮明的美術活動,將愛國教育和各種常規教育滲透到美術課堂教學中。本學期,我們的課堂教學準備走理論指導——骨干示范——全員展示——剖析提升的路線,實現活動化課堂教學的大面積豐收。
二、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開發校本課程
1、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點,結合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校本課程,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發展思維,增長見識。
2、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資源,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的作用,以活動促發展,逐步形成本校的教學特色。
3、利用校園宣傳欄定期展示優秀學生作品,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促進校園文化交流。
三、其他方面
配合學校做好各種宣傳工作,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美術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審美情趣。
具體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根據任教年級制定教學進度計劃和自訓計劃。
2、結合教師節,組織學生動手設計制作賀卡,獻給自己的老師。
十月份:
結合學校大活動“祖國在騰飛”開展一次手抄報設計評比活動。
十一月份:
篇5
關鍵詞:高二哲學;新課標;激活思維;課堂有效性
《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提出:“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可見,針對學生思維性的訓練,是高中政治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日常教學開展中的重要內容,結合高二政治哲學中的內容,筆者認為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好教材,并且對于學生今后的身心健康成長都有著積極的價值和
意義。
一、善于設疑,激發學生分析思維能力
所謂疑能得益,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善于設疑,引導學生形成分析思維能力,傳統的政治課堂之所以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師沿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比如,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陳述知識點和內容,沒有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很多時候一堂課下來,形成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疑問是學習的心臟,更是學習的核心,如果學生一問三不知,或者學習過程中毫無疑問可言,那么很顯然學生肯定沒有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疑,激發學生分析思維的能力。
比如,結合“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關系”這個哲學原理,引導學生了解到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所以我們在生活、學習中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由此,我聯想到學生平日的學習,我提問學生:“某個學生學習非常用功,她用功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別人都在睡覺她還在被窩里看書,看到凌晨,第二天跟別人一樣早起,上課也很認真,盡管她這么用功,可是成績并不理想,因為她總是記不住課堂上的知識點。請問她這么做合理嗎?”學生搖搖頭,很快聯想到我們的學習中,要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具備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學好知識點。結合這樣的哲學原理和方法論,我引導學生要意識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都要尊重客觀規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充分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那么我們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二、回歸生活,活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很多學生認為哲學內容過于深刻,無法理解,其實哲學知識來自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哲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善于思考生活,將哲學的理念運用于生活中,以此活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比如,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碰到難度比較大的哲學理念、原理的時候,會先從生活的一些事件出發,在講解方法論的時候,也會帶領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以此來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過認知哲學原理,更好地認識我們的生活。比如,學習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學生就學會了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我在進一步的講解中跟學生提到:“現在有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過不必自卑,更不要妄自菲薄,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要相信自己的以后,對自己今后充滿信心,不過眼下要付諸努力,才能真正產生發展;同樣的,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也不必驕傲自滿,今天的成績不代表明天的輝煌,要想繼續保持好的成績,時刻都不能松懈自己。”通過將哲學原理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在活躍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問題驅動,力促學生實踐性思維能力
問題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的能量是強大的,遺憾的是,很多教師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有的教師甚至認為學習成績好壞來自于學生的記憶能力,不可否認,記憶在學習中占據一定的比例,但是思維才是學習的主干,更是決定學生是否學好、學活知識點的核心要素。在教學中,筆者經常采用問題情境、問題驅動等模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哲學內容呈現的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如果說我們的教學是要帶領學生認識世界,那么學生對于哲學知識點的運用則是要完成改造世界的過程。所以我們的教學最終為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成為社會中參與實踐的個體,最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比如,在提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原理的問題時,我就提到了童話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往往不會寫到經濟基礎的問題,經典影片《泰坦尼克號》里面的男女主角也是突破了現實的阻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考慮經濟基礎,那么是不是說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有時候沒有聯系,是可以相互分離的呢?伴隨著我的問題驅動,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通過結合實踐,他們了解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是同一的、不可分割的,我國的近代史“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那些灰姑娘的故事里,一般都是嫁給了王子,王子都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如果沒有,他們也可以一起創造經濟基礎。而對于眼下的高中學生來說,我們的經濟基礎來源于父母,所以要好好學習才能回報
父母。
四、巧妙引導,提升學生辯證性思維能力
學生在學習哲學知識點的時候,很容易出現疑惑,疑惑的原因來自于學生對知識點無法全面理解、消化吸收。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善于巧妙引導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真正促進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中,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體現為學生對一些“矛盾”“問題”的看法以及如何進行科學解決。很多時候,我們的教學之所以收效、成效不高,是因為沒有讓學生辯證掌握,很多教師一味強調了知識點和原理,有的教師僅僅講述了一個層面、一個方向的知識點,沒有讓學生掌握整個知識點的維度。筆者認為,知識點真正掌握,是一個立體維度的層面,如果僅僅了解某個面,那么在辯證理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就很可能出現偏差和錯誤。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巧妙引導,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全面分析問題,真正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辯證思維能力的引導中,筆者采用辯論賽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提倡”,面對這樣的一個辯題,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為不可提倡,過于愚鈍,有的認為可以提倡,因為哲學上說量變會引起質變的。在最后的討論中,我跟學生討論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這種精神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而愚公移山的這種行為不值得提倡,因為這種行為本身缺乏巧妙的方法。
總之,在教與學雙邊關系中,教師作為雙邊關系中的引導者,學生作為雙邊關系中的主體者,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性作用,通過教師的鼓勵、引導、鞭策等方式,提升、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壓力比較大,所以教師應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不是給學生加大、加重課業負擔。以上是筆者關于高中政治教學中思維提升的幾點方法和嘗試。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他者倫理;儒家思想;關懷倫理;列維納斯
他者問題是西方現代哲學視域內的一個重要問題。我者與他者的關系,實質上也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貫穿了西方的文明發展史。自啟蒙主義運動以來,現代人本主義強調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在這種情境下我者被定義為理性的主體,能夠擔負起對他者的道德倫理責任。但是這種強調我者主體性的道德倫理模式“摧殘和鎮壓了客體、自然或他者,引發和激化了主客體之間……的對立、仇恨和戰爭”[1],人類面臨著諸如經濟失衡、貧富懸殊、自然環境惡化等問題。西方學者進而尋求解決道德困境的途徑,從而道德倫理研究從傳統的尋求普適道德原則轉向如何對待我者與他者的關系,主要的理論體系有后結構主義對主體的解構甚至宣布主體的死亡、美國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法國思想家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等。同時,西方學者進而把眼光投向東方,從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等東方智慧中尋求啟示。
國內對他者哲學的研究也方興未艾。國內學者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主體性和他者的哲學淵源問題、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觀以及儒家思想中的他者進行研究。研究重在解讀這些倫理體系的內涵以及對教育研究特別是德育研究的啟示,其中對德育的啟示的研究重點多在關注如何在道德教育中促進學生的“他者”意識和關懷意識的提升。這些研究對目前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盛行的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本文在此基礎上,對這些倫理體系進行進一步對比分析,這對于中國目前的道德教育研究和實踐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以及實踐探索都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一、諾丁斯的關懷倫理
過去幾十年來,西方傳統的倫理觀不斷受到質疑和攻擊。無論是康德的道德哲學,還是科爾伯格的道德理論都過分信賴倫理主體的獨立理性思考能力以及主體對他者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這本身就是對他者的壓制和暴力行為。正因為如此,面對種種道德困境和社會危機,當代西方倫理研究出現了新的理論方向,目的在于打破以我者為中心并尋求與他者的新型關系。關懷倫理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1982年,美國學者卡洛爾?吉利根在《不同的聲音》一書中以女性體驗為基礎提出了關懷倫理學,指出了兩性在道德認知上的不同,男性以公平、正義為原則,女性則以關系、情感為原則,并且對別人的關心是建構和維持這種道德關系的核心。之后美國學者內爾?諾丁斯對這一學說不斷豐富、發展,詳細系統地論述了關懷的含義、類型、特點以及具體實踐等,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關懷倫理學對西方以男性為中心的倫理學傳統進行審思和挑戰,以女性的身份和特質來探討倫理學的理論和實踐,在國際范圍內受到普遍關注。
諾丁斯主要在《關懷:從女性的觀點看倫理道德教育》一書中闡述了她的關懷倫理體系。諾丁斯批判了西方傳統道德倫理體系以單獨個體的權利和理性為理論基點,認為建立在原則、理性、正義和公平上的道德本身是不充分的,因此提出以源于女性自然關懷的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作為道德基點。諾丁斯強調作為單獨個體的人實際上無時不處于相互聯系中,人人都有被關懷的需求,因此關懷是人類生活的基礎,人與人之間通過各種聯系建立起一種關懷型關系。諾丁斯區分了自然關懷(Natural Care)和倫理關懷(Ethical Care)。諾丁斯認為自然關懷源自母親對孩子的本能的愛的情感,而倫理關懷以自然關懷為基礎,源于個人對自然關懷的記憶。自然關懷“本質上是非理性的,因為這種關懷需要全神貫注和動機的移位”[2]。因此,關懷倫理就是要“建立、恢復和增強關懷的關系,在這種關懷關系里,人們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做出反應”[3]。通過自然關懷激發倫理關懷,通過發展倫理關懷來擴大關懷的范圍,人與人的關系正是在自然關懷與倫理關懷的共同作用下構成一個充滿關愛的社會。
諾丁斯的關懷倫理的重大貢獻在于她對我者的內涵的延伸。諾丁斯挑戰了西方傳統倫理哲學自我為中心的、主觀能動的我者,而強調處于關系中的自我。她認為,“關系是人類存在的基礎”,“人從一出生就處于各種關系中,我者的主體性正是通過種種關系得以建構”[4],因此倫理的我者應該是與他者有密切關系的我者。諾丁斯指出,關懷關系不是簡單的一方施予、一方接受的關系,即能動的我者向被動的他者施予關懷的關系,而是我者的關懷行為必須得到被關懷者的認可和接納才是完整的關懷行為,他者不是被動地接受關懷,而是必須對關懷者的關懷給予回應。因此關懷關系中的我者和他者都負有不同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系,他者的重要性因此得到了彰顯。諾丁斯指出我者必須對受自己影響的他者的行為負起責任,從而營造普遍的關懷社會。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對現代主義的我者-他者關系的理解的局限性進行批判和重新闡述,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盡管諾丁斯從女性視角提出并完善了關懷倫理,這一體系仍然存在種種缺陷。例如,諾丁斯倡導以母親對孩子的自然關懷作為普遍關懷倫理的典范,這一觀點就受到人們的質疑[5][6]。不是所有人都具備或發展母親本能的關懷情感,不是所有人都擁有被母親自然關懷的回憶,因此作為適用于全人類的倫理體系不能建立在本能的自然關懷的基礎上。此外,關懷倫理對我者-他者關系的理解是建立在近距離的人們之間,如母子、師生、朋友等之間,不能作為普遍關懷的典范。要使倫理體系對全人類有約束力,我們必須提供一個能適用于全人類的倫理典范(Hoagland,1990;Zhao,2011)。因此西方學者在尋求彌補諾丁斯關懷理論體系的缺陷的同時,也進而尋求新的倫理體系,而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就進入他們的視野。
二、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
他者是列維納斯思想體系的一個核心概念。當現代主義的主體性遭遇到危機,當后現代哲學對主體紛紛進行批判和解構,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卻致力于對主體的拯救[7]。列維納斯指出,西方傳統本體論和認識論均以我者的主觀能動性為中心和出發點,這種以我者為中心的主體必然導致對他者的遺忘、壓制和占有,他者遭受痛苦和壓迫的同時對我者的建構造成進一步的損害,最終我者也就不復存在,因而成為引發西方道德、社會、文化危機的個人主義、自我中心主義的哲學根源[8]。為此,他重新定義了主體和主體性。列維納斯提倡的主體不再是主客體二元中的主體,不再是以我者為中心的主體,而是對他者承擔責任的主體,是倫理的主體。他者在我者建構之前就已經存在,是無限的、絕對的、獨立于任何我者之外的他者,是絕不能被同一或吸收為我者的他者[9]。因此建立與他者的倫理關系不是作為已經構建了的我者必須做的決定,而是在我者能夠做出任何有意識的行為之前,我者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我者必須負起對他者的倫理責任,我者的主體性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得以構建[10]。因此,我者的主體性建構不再以我者為中心,從我者出發并進而對他者的相異性(the alterity of the other)進行同一與消解。相反,我者的主體性建構必須以他者為中心,依賴于他者,承認并吸收他者的他異性。沒有他者的存在為前提,我者無法得以構建。
我者對他者的倫理責任可以從列維納斯的兩個重要概念來理解:人質(hostage)和面孔(face)。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學的主體不是自足的、主動的主體,而是被動性的“為他的主體”[11],因此列維納斯把我者稱為“他者的人質”[12],“從我到我自己終極的內在,在于時時刻刻都為所有的他人負責,我是所有他人的人質”[13]。朱剛也解釋道:“對他人的責任最終來源于一種絕對的被動性:我在自我的前史中已經被他人構成、被他人迫害,被他據為己有且扣為‘人質’,從而成為他人的‘替代’。作為人質和替代,我在決定、選擇之前就已經不由自主地對他人負有責任了。”[14]因此對他者的責任是我者必須面對的,是責無旁貸的。面孔是列維納斯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指代他者的一個隱喻。列維納斯強調,他者的面孔是獨特的,不能為我所同一并完全相異于我。因此,我者不能把他者的面孔“融合”為我者的面孔,而只能是一種面對面(face-to-face)的關系[15]。我者不可避免地與他者相遇,這是我們生存的基本狀態。“你對臉的反應就是一種回應,不僅僅是回應,而且是一種責任”[16]。這種與他者的“面對面”的相遇就是一種超越存在論和認識論的倫理關系,因為他者之臉不僅“抵抗著占有,抵抗著我的權力”[17],而且還意味著我者對他者負有不可推卸的倫理責任,我必須始終絕對為他者,為他者擔負責任,為他者服務并不求任何回報。
列維納斯重新闡述理解了我者-他者的關系,強調建立以他者為中心的倫理體系,并呼吁建構作為第一哲學的倫理學[18]。這種倫理學以“他者”為前提,以我者對他者的倫理責任為目標,我者對他者的無條件的回應的結果就是全人類和平關愛地共存,從而使得這種倫理成為可能,而這種倫理責任或許可以成為西方崇尚以自我中心的個人主義的道德危機的出路。
三、孔子儒學的主體性
縱觀西方哲學體系的發展歷程,它們走過由關心本體、邏輯、唯理論,而演變為近代的認識論,當代的方法論,主要關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19],并建立在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基礎上。與西方哲學體系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則以倫理為本位,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孔子和《論語》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關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當西方的道德理論不足以解決他們的道德危機時,西方學者進而研究儒家學說,探討儒家學說對我者-他者關系的理解[20][21][22]。盡管他者維度是屬于西方哲學的概念,但是近年來國內外不少學者也紛紛把儒家學說放在他者哲學的語境里分析,挖掘孔子儒學中的他者哲學[23][24]。
以倫理為本位的孔子儒家思想認為我者不是獨立的個體,我者從出生伊始就被各種倫理關系所定義,并且一系列的道德準則指導我者該如何禮待他者。“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含義甚廣,包括仁慈、愛、利他、和善等等,其核心含義是“愛人”。《論語》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莫大于愛人”,孔子強調我者對他人的關愛,強調對他者和社會的責任,并就人們如何處理我者與他者以及與整個社會的關系提出了具體的行為指導準則,如“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倡導的我者,是主動自覺地“克己”,“虛我”的我者,在與他者的互動中實施“愛人”。孔子認為,實現“愛人”的重要途徑是“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我,成就自我。孔子強調“吾當三省吾身”,省思的內容是如何施仁與他者,省思的結果是成為圣人君子,完成由仁、智到圣的過程,最終成就自我。“勿我”是孔子“愛人”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和途徑。孔子一生以四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其中“勿我”即強調不要以我者為中心,在他看來,我者是不足的,是有局限性的,因此需要向他者學習,引入他者,從而達到“修己”。
孔子認為他者是與我者具有不同特性的個體,不依附于我者而存在,我者的建構是以他者的福祉為前提,沒有他者便沒有我者。因此,金惠敏(2002)指出,孔子學說的主體性“在對他異的承認、參與和責任承擔中完成其自身的建構”[25]。孔子提出我者的建構方式,包括克己、虛我、愛人、勿我。在克己、虛我的過程中清空自我,形成一個無我的主體性,進而通過“愛人”認識他者,接納他者,在對他者的關愛中建構我者,完成對自我的修煉和完善,完成從仁到圣的建構過程。并且成就自我不是最終目的,最后還需推己及人,成就他人,最終達到道德的升華。
四、分析與結論
隨著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對話和融合日趨緊密。通過對古今中外不同倫理哲學體系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我者和他者的關系不僅是主體性建構的中心問題,更是道德倫理哲學的中心問題。中西方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倫理體系。西方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獨立的以我者為中心的主體,而中國則在人與人及社會的互動中建構主體。盡管存在差異,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都強調我者的非獨立性以及關系性,強調我者對他者的倫理責任和義務。不僅如此,孔子還指出我者必須向他者學習,當我者成就自我后,還需推己及人,成就他者。因此孔子所倡導的主體性建構更進一步,處于更為源始的地位。這也可以解釋西方近年來倫理哲學研究向東方轉向和對儒家思想的親近。這對今后我國哲學和倫理學的發展,對開展中西方哲學交流與對話,對建構新時期、新形勢下的新型社會主義倫理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并提出“傳承創新”的明確要求。具體說來,就是要以中華先進文化為根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使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還要堅持批判和吸收的統一,善于從世界優秀思想文化中汲取時代進步成果,使核心價值觀與人類現代文明相結合。鑒于此,我們必須清楚意識到,西方現代社會的一些重要理念,如理性、自由、平等等倫理價值觀固然可以對我們重塑倫理道德文化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其缺弱和局限性,我們更需要發掘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予以互補和互動。我們一方面要學習吸收西方人本主義思想的積極成果,另一方面更要思考傳統文化,例如儒家思想所體現的倫理本位以及我者與他者的和諧共進關系,從而探索符合新時期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倫理理論體系和實踐,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思想道德支撐。
參考文獻:
[1][13]埃馬紐埃爾?列維納斯.塔木德四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1.
[2][4]Noddings,N.Car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M].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2,5.
[3]何錫蓉.女性倫理學的哲學意義[J].社會科學,2006(11):139-146.
[5]Hoagland, S.L.Review: Some concerns about Nel Noddings’ caring[J].Hypatia,1990(1):109-114.
[6]Zhao,G.Relational self, Nel Noddings' and Emmanuel Levinas’s Ethics, and education[J].Philosophy of Education Yearbook,2011:238-244.
[7][9][11]李榮.列維納斯他者視閥中的倫理主體[J].學術研究,2011(8):20-35.
[8][17][18]Levinas, E.Totality and Infinity[M].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79.127.
[10]孫慶斌.為“他者”與主體的責任:列維納斯“他者”理論的倫理訴求[J].江海學刊,2009(4):63-68.
[12] Levinas, E.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M].translated by Alphonso Lingis.Bosto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1.127.
[14]朱剛.倫理學作為第一哲學如何可能?――試析列維納斯的倫理思想及其對存在暴利的批判[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6):24-32.
[15]Levinas, E.Ethics and Infinity[M].Pittsburgh: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85.
[16] Bernasconi, R., & Wood,D.(ed.).The Provocation of Levinas [M].London: Routledge,1988.169.
[19]崔雪冬.主體性思想發展與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0.
[20]Herr, R.S.Is Confucianism Compatible with Care Ethics? A Critiqu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003(4):471-489.
[21]Li,C.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Jen and the Feminist Ethics of Care: A Comparative Study.Hypatia,1994(1):70-89.
[22]Zhao,G.Two Notions of Transcendence: Confucian Man and Modern Subjec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9(3):391-407.
篇7
1.認識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許多普通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2.體驗勞動者工作的艱辛,養成尊重勞動者及其工作的態度,促進學生評價改革的深入。
3.增進為他人服務、為他人付出的思想情感,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努力嘗試。
二、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以小組自由結合,利用雙休日調查身邊熟悉的勞動者一天的工作,體驗各行各業勞動者的生活,并填寫好調查表。
2.教師準備:搜集挖掘相關的課程資源,制作教學課件,設計調查體驗表和課后作業,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三、活動過程
(一)聯系生活,認識勞動者
1.課前調查匯報
師:課前老師已經布置大家去調查、了解身邊熟悉的勞動者一天工作,有去調查的同學請舉手!請各小組長根據評價量表做好記錄,以便我們課后的評價。現在請你們拿出調查表,(待學生都拿出調查表)誰愿意說說你的調查情況呢?
師:同學們,你們調查的這些人雖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但正是有了他們,才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井然有序、方便快捷、更加美好。
2.游戲:“誰來幫幫我”
師: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玩個“誰來幫幫我”的小游戲你就知道了。請看老師手里的這些卡片,上面都是一些需要幫助的情景,誰要是幫得上忙,誰就來回答。(老師示范)下面我們就以這種形式來玩這個游戲,想玩嗎?
生:想!(老師發卡片)
生:學生進行游戲。
如:生1:我是一條街道,我身上臟死了,誰來幫幫我?
生2:我是清潔工,我來幫幫你。
生1:謝謝!
師:這個游戲好玩嗎?(好玩)我們課后還可以繼續玩,游戲中的情景,都是日常小事卻離不開各行各業勞動者的關心、服務和幫助。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怎樣呢?就這個主題,樂樂他們班正組織班隊活動呢。你想不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呢?(想)請大家打開課本68頁和69頁,想一想:他們在討論什么問題?
(二)看書讀圖、主題探究
1.看書讀圖
生:學生認真地看書。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沒有清潔工,我們生活環境會怎樣?
生1:如果沒有清潔工,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很臟,塑料袋到處飛。(師:觀察得真仔細!)
生2:如果沒有清潔工,我們的生活環境會被污染,連樹都枯死了。(師:樹木枯死了,就很容易發生自然災害)
生3:如果沒有清潔工,我們生活的環境將變得一團糟。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是啊,清潔工是城市的美容師,每天天蒙蒙亮時,是他們把街道打掃得干干凈凈,為我們創造舒適、優美的環境。
師:我們看接著看(出示課件:如果沒有警察,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生1:如果沒有交通警察,街道會變得很亂,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師:有了交通警察,才使交通秩序井然,我們出行就更安全)
生2:如果沒有警察,到處都有小偷。
師:是啊,有了他們我們的社會才會安定。
師:我們再看:(出示如果沒有理發師…)
生:如果沒有理發師,我們的頭發會變得很長很長。
生:如果沒有理發師,我們頭發很長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
師:如果沒有理發師,不僅我們的頭發會很長很長,而且也沒有大家這么漂亮的發型。
生1:如果沒有老師,我們就沒有知識。
生2:如果沒有老師,我們就不認識字。
師:你們了解得真多!是啊,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文明的傳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了老師,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
2.信息卡片
師:那么除了書上的這四種情況,你認為生活還不能沒有哪些行業的人呢?現在請大家在小組里討論、交流一下。(出示課件-信息卡片)
生:學生交流“信息卡片”.
師:看到大家這么認真在交流,看來大家都有話說,誰先來。
生1:我們生活中不能沒有醫生,如果沒有醫生,我們得病了,就沒有人幫我們治病。(醫生救死扶傷,消除人們的病痛)。
生2:我們生活中不能沒有農民,如果沒有農民,我們就沒有飯吃。
生3:我們生活中不能沒有司機,如果沒有司機,我們出行就不方便了。…
師:從剛才同學們的精彩匯報,我們已經知道為我們生活服務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們的勞動雖然平凡,但很重要,勞動是光榮的,沒有貴賤之分,我們應該學習和尊重勞動者。(出示課件)
(三)合作探究,深化體驗
師:那我們就從這小小的包子說起吧,看看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包子,都需要哪些勞動者的付出。請小組長拿出盒子,把里面的包子掰開,小組的同學看一看,說一說,開始!
師:同學們探究興趣真高呀,誰先來說說。
生:需要農民伯伯,他們種出了小麥,為我們提供了面粉。
師:很棒!有了面粉,我們才有了包子皮。其他同學呢?
生:需要養豬廠的工作人員,為我們提供豬肉。
師:如果是牛肉、羊肉呢?
生繼續說:那就需要養牛、養羊的人!
師:不管是養豬、養牛、還是養羊,我們把他們統一稱為養殖場的工作人員,為包子的誕生提供了各類肉餡!那如果是素餡的包子呢?
生:我知道還是需要農民伯伯,他們種出韭菜、卷心菜等各種蔬菜。
師:你的反應真快!如果是海鮮餡的呢?
生:那就需要漁民伯伯!
師:有面粉、有肉、有菜,為了讓包子更美味,還需要哪些人呢?
生:需要賣鹽、賣油、賣調味品的人。
生:還需要廚師包包子!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的包子還是生的呢!還需要哪些人呢?
生:那就需要賣煤氣的人,把包子蒸熟!
生:老師我還知道天然氣的開采,離不開石油工人!
師:你的知識面還真廣!
生:老師還需要制造鍋的工人!……
四、總結提升,課后延伸
1.總結提升
師:如果我們再繼續探究下去,就會發現更多勞動者為此付出,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2.課后延伸
(1)請同學們利用雙休日跟爸爸、媽媽體驗一下他們所從事的職業,相信你們會有更大的收獲。
篇8
1、知識目標
(1)能夠聽、說、認讀句子: what's your hobby?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too. 并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做到語音準確,語調自然。
(2)能夠聽、說、讀、寫動詞短語的ing形式及其讀音:collecting stamps, riding a bike, diving, playing the violin, making kites.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能夠簡單詢問和描述自己和別人的業余愛好。
(2)通過對本課單詞、短語、句型的學習,培養學生獲得如何詢問和描述人們的興趣愛好的表達能力。
3、情感、文化目標
(1)通過學習:what's your hobby?句型,鼓勵學生發展廣泛的興趣與愛好,以及樂于與人交往的性格。
(2)通過學習,能積極運用所學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加強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重點: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句型:"what's your hobby ?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 too.
教學難點:
本課時的教學難點是動詞ing形式及在實際情景中正確運用句型:He likes / She likes......
教學準備:
單詞卡片、詞組圖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Warm-up
(1)師生問候。
Hello,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It's a fine day, isn't it ?
You are happy, I am happy, We are happy together.
So, Let's chant together.
(2)師生對話,
OK, The last lesson, We learned unit4, I have a pen pal. We know What is a pen pal? Pen pal is a friend that keep in touch with letters. yes or no? OK, first, let's review the old phrases and sentences出示課件,根據圖片讓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動詞短語:collecting stamps, riding a bike, diving, playing the violin, making kites.并找學生起來拼讀。
二、Presentation
(1)If you want to know my hobby, you can ask me: What is your hobby?or What's your hobby?I can answer :I like riding a bike\making kites\reading books.....
Now, this class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our hobbies and others hobbies.
Let's try.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and circle "what's his hobby?")
(2)教師自我介紹:I'm your new friend, 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 ?yes? I am Miss Yang, I like reading books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But do you want to know Wu Yi fan and John' s hobby?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you know it!
(3)教師問,學生答:What's Wu Yi fan's hobby ?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What's John's hobby? He likes collecting stamps, too.
(4)練習句型:What is his hobby? He likes......
What is her hobby? She likes.....
三、Practice
1、Pair work.
每個學生很快找到自己的同伴,兩人一組練習對話然后請幾組同學上臺表演。
2、通過本課學習的句型拓展另外一種句型:"There be"句型。
3、Make a dialogue.
There is a bike show on Saturday,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4、出示一些明星的照片,讓學生談論他們的愛好。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stars: (Guo Jing jing \ Zhou Jielun \Yao Ming\)
Guo jingjing is a world diving Olympics Champion.
四、Look and guess.(看和猜)
This is Mr Hu 's bedroom,look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guess:What is Mr Hu 's hobby?
He likes......
Why ?
Because I can see a .....
五、Homework:
Talk about your hobby, and interview your teacher's hobby and your friend's hobby.
1、完成課后的調查活動,然后和同伴用所學的句型進行交流。
2、抄寫單詞和句子。
篇9
目前部分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多,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少;師生之間表面性、淺層次的互動多,隱性、深人性的互動少;學生指向教師的交流多,教師與學生互相指向對方的交流少等。上述現象往往造成課堂的表面非常熱鬧,但學生的思維實質上卻沒在互動中真正得到深人的發展。真正有價值的師生互動必須以實現學生的思維發展為目的。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淡淡對師生互動這一問題的認識。
一、學生的全員關注是師生互動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全班所有學生,教師希望全體學生都能積極投身到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之間的互動不能激起全班學生的有效關注,那這樣的互動顯然是無用的。教師組織教學時應允分考慮這一因素,在課堂上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師生的互動中來。
不久前聽了學校六年級一位年輕教師的研究課,是一節關于《簡易方程》的復習課。課開始時,教生是這樣互動的:
“今年老師25歲,你今年幾歲?”“我今年13歲。”
“明年老師26歲,你幾歲?”“我14歲。”
“后年老師27歲,你幾歲?”“我15歲。”
“10年后老師35歲,你幾歲?”“我23歲。”
“若干年后老師A歲,你幾歲?”“我A減12歲。”
對話是師生之間互動最常見的方式。上面案例中教師所采取的師生對話的互動方式,無非是為了使學生認識到用字母表示數比較簡便,從而體現其價值,激起全體學生復習的愿望。但問題在于參與互動的對象僅僅是教師本人與回答問題學生之間的交流,其余學生并沒有真正關注他們之間的互動這一環節,只不過充當觀眾而已。這樣的互動不能激起全班學生參與的欲望,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注意無論是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還是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問的互動,都要遵循學生全員參與這一原則。
二、有價值的問題是師生互動深入的前提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總是酬繞問題進行的,而師生之間的互動往往也是圍繞問題的研討展開的。因此,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研究的欲望,進而將他的想法告訴教師和同學,并在與教師和同學的交流中,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深入。
在“3的倍數的特征”的教學中,由于受到2、5的倍數的特征的影響,學生很難觀察出“一個數個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這一特征。因此很多教師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經常出現花了大量的時間但研究沒有結果,最后教師直接引導學生觀察個位上數的和這一現象。這樣的處理雖然學生也能根據教師的點撥,發現3的倍數的特點,但這樣的互動是被動的,學生真正主動參與很少。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互動中來呢?下面是特級教師張建新設計的教學案例:
在初步認識到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與個位無關之后,我進行如下活動。
我拿出計數器,請學生用耳朵來判斷是否是3的倍數,再試著說出計數器上所撥出的數。我把計數器藏在講臺下,撥了6顆算珠。學生在思考一番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它是3的倍數,拔出的數是6。”
“它是3的倍數,拔出的數是15。”
“它是3的倍數,拔出的數是24。”
“它是3的倍數,拔出的數是60。”
“它是3的倍數,拔出的數是6【1()。”
“它是3的倍數,拔出的數是15。”
“它是3的倍數。拔出的數是51。”
學生的答案非常多,由于對同一問題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因此學生十分希望將自己的看法匯報給教師和同學。這樣的互動是學生思維的碰撞、師生之間看法的平等交流,不但有口頭的評價,更有無言的思想交流。正是對于同樣都是聽到6顆珠子,同樣都是3的倍數,但卻可能是不同的數的這一沖突的深人追尋,學生才能積極地深人思考,把握不管是什么數,他們個位上數的和都是6這一根本特征。這樣的互動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開放的、深層的,所以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能夠讓學生以積搬主動的態度去參與師生的互動中。
三、教師指導是師生互動的質量保證
有效的師生互動巾,教師起著關鍵的作用。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義要成為師生互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學生往往難以完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這就決定了教師在互動中的關鍵地位。不管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都必須以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因此缺少教師在師生互動中的引領,就很難有高質量的互動,學生的探究就可能偏離方向,成為信馬由韁式的活動。
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的問題。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中,下面(以9+4為例),探索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在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嘗試計算后,教師請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有以下幾種:
(1)一個一個地數,得13。
(2)扳手指,數出13。
(3)用小棒擺出13:
9+1=10
10+3=13。
4+6=10
10+3=13
無一例外,教師逐一進行肯定,并進行表揚,受到教師評價的影響,以及學生求異心理的驅使,學生條件反射般地出現各種五花八門的算法。然后在練習時,教師強調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結果一節課上完,沒有幾個學生會熟練使用“湊十法”計算。
由于教師對算法多樣化理念的把握不準,過于偏向算法多樣化,而忽略算法優化。學生本身也難以認識各種方法的優劣。這時就要教師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匯報,引導學生對各種算法進行比較,使學生在互動中將思維由方法的匯報上升到對方法的合理選擇中。
篇10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一、整合現狀分析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特別是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是大勢所趨,不再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網絡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媒體種類豐富,檢索容易、快捷,不失為學生學習的好載體。教育資源共享,使知識得到充分整合。教學不再僅僅是純知識教學,而是透過多種知識資源所實現的知識、意義、思想,價值、理念、情感結合于一體的教學。
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實踐,在做好基本信息技術教學的同時,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資源的功用,為教育教學服務。
二、信息技術教學的獨立性
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當前國際互聯網技術日趨成熟,Internet逐漸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變得密不可分,計算機已經作為人們獲取信息的基本工具,學會使用計算機將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因此,信息技術已成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它有自己的獨立性。
(一)信息技術有自己的教學目的
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應對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掌握,著重培養學生“信息”的靈活運用能力,培養學生以信息技術方法和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信息技術有自己的教學內容
2005年河北省又推出了一套全新的信息技術教材,旨在適應當今的網絡形勢。網絡知識貫穿于全套教材之中,教材中在內容選擇方面,力求選取學生既喜聞樂見而又新奇的內容。
(三)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同樣要新穎靈活
信息技術課同語文、數學一樣也要有課件,而且在信息技術課上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聲、像、影”等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在充分感知教材的基礎上,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能消除學生對于死記硬背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厭煩心理,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大學科,既有獨立性,又必須與其他課程整合,這才能體現信息技術頑強的生命力。
三、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整合的深遠意義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是要求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把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成功的整合應當是把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的實現統一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也就是說,整合的結果,既以信息技術優化了課程教學的過程,促進了學生學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傳授了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本人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根據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深入鉆研教材,系統分析學科教學的全過程,找出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實現新課標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并恰當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
三、在實踐教學中整合其他學科
在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小學生其它學科的學習目標,我確定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整合其他學科的研究”這一題目,并為此做了一些嘗試。我們選擇了《古詩配畫》和《圖說“梅蘭竹菊”》兩節課進行嘗試。
(一)教學反思
《古詩配畫》一課的教學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和現代教育理念,“學由疑開始”,以學定教,在做中學,把課堂真正地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始至終充分自主的學習,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勵、自我調控,學生“指導”學生,協作互助;而執教者始終保持著一個引航者、指導者、組織者的角色,體現了師生關系的和諧。
整節課教學中確實與其他學科進行了整合,但是效果卻有所不同。
1.導入部分的課件欣賞,整合了音樂、美術兩個學科的知識:優美的古典音樂,精美的藝術名畫,把學生帶進詩一般的意境之中,讓他們充分感受信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所創造藝術美的魅力,學生在藝術美的感染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我也要制作出這樣美的作品”的熱情。因此,這里的整合很成功。
2.學生所選的古詩是自己喜歡的、語文課上已經學過的,所以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且通過“古詩配畫”這節課的學習,更應加深對古詩的理解,激起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可是本節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卻沒有達到這樣的效果,整合不徹底,只是一帶而過,所以整合不成功。應該在最后的綜合運用環節中,除了欣賞評價作品外,還應組織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解釋所選古詩的含義,這樣可能會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行為跟進
為了有所改進,我們又選擇了《圖說“梅蘭竹菊”》這一課進行嘗試。本課教學中,我們非常注重學科的整合問題。整節課中做到了與語文、美術學科的整合,而且涉及的整合很多:讓學生交流詩詞的含義,展示國畫的優美,體會照片的意境。整節課學生倒是很活躍,但很多同學居然沒有學會如何設置文本框的格式。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幾個教師坐在一起分析,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原來是我們沒有注意到因材施教,并不是每一節課都需要很多的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有的課甚至不適合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因此,又通過其他幾節課的嘗試,我們終于根據不同的課采用了不同的整合措施,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