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范文

時間:2023-03-23 01:3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原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原則

篇1

2、教學原則對教學規律的反映不同于教學原理。這種反映不是對教學客觀規律的直接反映,這種反映取決于人們對教學客觀規律主觀認識的深刻程度,從而對教學原則的研究表現出了一種“眾說紛紜”的現象:

第一,在同樣的教學規律面前,提出了不同的教學原則。

第二,由于對同一客觀的教學規律認識不同,因而提出的教學原則也不相同。

篇2

【關鍵詞】美學;教學設計;學習經驗;教學原則

一、審美體驗的重要性

“aesthetics”通常用于描述感官品質差的對象或設計經驗。但從實用主義觀點,美學描述這一類經驗。審美體驗是高度的,身臨其境的,特別是有意義的一個(杜威1934/1989)他們站出來,作為完整的和自己的提供立即感覺的影響。審美經驗是最經常聯系到我們的與藝術作品的接觸,因為藝術是明確設計,以刺激它。但它可以當我們從事任何活動時,包括不同的學習經驗打棒球,創造或觀看一幅畫,解碼人類基因組序列,受一個很好的神秘小說,或有一個有意義的對話。這些經驗是顯著的、專注的意圖來解決一個不確定的情況,并成為當我們在努力中投資時的審美。審美經驗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表現出的表現力生命的力量(亞力山大1998)。他們揭示了生命的、意義的深度可以容納審美體驗的重要性,我們如何利用我們的力量去發現和創造這個意義。這些回報是我們為什么尋找審美的經驗,為什么我們重視他們的貨幣價值,為什么我們實現他們的斗爭。審美經驗的對立是愚蠢無聊;例行的;分散的,分散的活動;或無意義的,強加的勞動。丑(或者,在極端,麻醉)這樣的經驗,不太可能深化我們的能力,向我們展示意思,或使我們與生活接觸。相比之下,在一個審美經驗,我們意識(潛意識)通過揭示意義或是一種即將到來的完善豐碩的成果。審美體驗是以情緒化的預期為標志的,深的參與,并愿意跟進完成。因為這些都是學習的最佳條件,我們希望學習者在有審美經驗的我們創建的教學情況

二、審美原則的來源

設計審美學習經驗的、原則的來源變得明顯時我們認為,使藝術和設計教學之間的親和力。杜威(1934/1989)要求我們拒絕“'museum”藝術構思時,他告訴我們,藝術作品僅僅是“'refined強化體驗形式”和不明顯的質量許多日常經驗。藝術作品通過挑戰我們看到的,刺激增長世界的新鮮,變得開放和響應在美國、在世界上的可能性學習特別重要的先決條件。教學設計人員也在企業創建'refined強化形式的經驗,“即使我們通常避免談論他們的審美素質(帕里什2005)。雖然指令不是藝術它狹義上的區別,是更偶然的,比必要的指令時,力求激發高度的、反思的經驗。由于這種親和力,我可以增強自己的從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學到的有用的指導,從美學的地位藝術。本文提出的美學原則是從藝術提供豐富的策略,為實現審美經驗,所以他們是第一個源。這里討論的原則很大程度上來自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美學原則的歷史來源,并繼續告知藝術家和設計師這一天(桂1993;Tierno2002)。其次,雖然約翰杜威和他的美學實用主義方法(杜威1934/1989)不提供系統審美原則,杜威的審美經驗的描述表明幾個指導原則。三分之一個原則的源泉是對“美”的審美決定的研究在考慮他們的經驗的教學設計和教師學習者(帕里什2004)。最后,原則的選擇是通過目前的學習與教學理論。大多數美學原則在信息處理中都有相似之處,建構主義和社會學習理論,因為審美經驗、事實尋找或創造意義所有努力的基礎。然而,這些相似之處很少以任何連貫的方式探索,也沒有教學設計師尋求充分的潛力美學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的資源。在各節中的每一個審美原則和方針是連接到相關的學習和身份理論。用一種審美鏡頭可以擴大這一理論的效用,使其能夠進入到教學設計通過新的途徑。每一個原則,只討論了簡要,所有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他們是,并沒有成功地應用于實踐。

結語

篇3

關鍵詞:英語教學原則  中職英語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在當今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掌握好英語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技能。因此,在廣大中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除了抓好專業課程的學習之外,也應更加重視英語教學。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中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教學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樣對促進中職英語教學有非常大的幫助,以下分別加以具體論述:

一、運用交際性原則(Communication Principle),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進行交流,因此,教師應該把交際性原則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聽說為優先培養方向,注重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當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較差,不敢開口說英語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多給予學生正面的肯定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使他們克服心理障礙,大膽主動地開口進行交流。例如,在學習初次見面如何進行交流的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參照名片(Name Card)的格式,設計一張自己將來的名片,然后自由地交換名片,并運用上面的基本信息(Name、job、position、address、telephone number、e-mail)互相對話進行了解。這樣既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又訓練了學生利用英語進行日常交際的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二、既注重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又注意不同階段各有側重。

階段側重原則是英語教學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原則,恰當運用好會對教學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進行全面訓練,但要在每節課以及每個學習階段都做到全面訓練是不太現實的,因此應該在各個學習階段略有側重。而階段側重的原則應該是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具體來說,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應以聽說訓練為主,利用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較強的特點,加強聽說的訓練,并在聽說的基礎上開展讀寫的訓練。而到了中級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讓學生適當進行閱讀訓練,擴大其知識面和詞匯量。最后是高級階段,這個階段學生比較重視閱讀和寫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突出閱讀練習,尤其是多進行泛讀練習(Extensive Reading),并指導他們開展寫作的訓練。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系統學習,相信學生的綜合能力會有較大的提高。

三、在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適當并控制利用母語。

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中職學生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已經習慣于用母語進行思維和學習英語,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際性原則的應用。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學習專業英語的時候,由于理解難度較大,用英語比較難以解釋清楚,教師可以適當利用母語來輔助教學,但使用比例不宜過大,在學生能理解的前提下,還是應盡可能地使用英語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發揮英語的交際功能的作用,又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全面訓練,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總之,一味使用母語或全盤使用英語進行教學都不太適合中職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應該將兩者結合起來,多用英語并適度使用漢語,從而促進中職英語教學。

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當前中職院校的教學中,對專業課程的教學比較重視,專業課教學任務重,課時也較多,這也就導致了英語等文化基礎課程課時少,教學計劃難以完成,而要想學好英語僅僅靠每周的幾節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應該充分利用課外的時間,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彌補正常教學課時的不足。同時,第二課堂活動也有助于開擴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使學生能在更加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習英語,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與學生進行互動。例如:朗讀、用英語進行講故事比賽、學唱英文歌曲、排練英語短劇、觀賞原版經典影視作品、開展英語角等等。此外,教師也應該積極參與其中,但是主要起組織和指導的作用,并盡量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成為活動的主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全面的訓練,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五、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篇4

關鍵詞:少兒;聲樂;教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5-0132-01

一、非強制性原則

在少兒的聲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能力的源泉。”日本的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認為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產生愛好。如果學生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就不可能親身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也就無法獲得藝術審美的愉悅體驗。

筆者曾聽說過這樣的事:有一位孩子鋼琴彈得特別好,多次獲獎,在省里算得上數一數二,音樂界十分看好。可是這個學生中學還沒畢業居然與家人鬧到要砸壞鋼琴的地步,而且再也沒碰過琴。這種事情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老師不斷地追求名利完全不顧及學生的感受,使得學生機械地,麻木地進行著各種技能技巧的重復練習。雖然這樣的苦練有時也換來了一些成績,但是學生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往往失去了本該屬于他們的快樂童年,容易產生怨恨心理和惱怒情緒。日積月累,一旦爆發往往不可收拾。因此,少兒聲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覺、感興趣的基礎上。

二、針對性原則

聲樂教師要面臨的是不同年齡段、不同嗓音條件、不同心理素質的學生。有的高音上不去,有的低音下不來,有的喉頭緊,有的聲區不統一。而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發聲器官發育也不一樣,他們在聲樂學習過程中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存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少兒聲樂教學必須是針對性教學,聲樂教師必須具備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授課方法的能力。

首先聲樂教師必須有一副靈敏的耳朵。靈敏的耳朵對聲樂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聲樂教師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聲音概念,訓練學生的聽辨能力。如果沒有好的聽覺就不能對學生歌唱中的各種毛病做出迅速而正確的判斷,沒有正確的判斷,就不可能“對癥下藥”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

其次,聲樂教師必須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一名合格的聲樂教師必須能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和調整教學進度。

三、循序漸進原則

記得很小的時候,老師就經常教導我們學習要夯實,要一步一個腳印。那時只是理解為學習要努力,要腳踏實地,才能打好基礎。其實這就是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循序漸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在很多領域上都適用,在少兒聲樂教學上也不例外。

少兒的聲樂教學特別要注意基本功的訓練,也就是呼吸的訓練。少兒由于受生理發育的限制,一般音域比成年人要窄,如果能加強氣息的訓練,對擴展音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一唱高音就臉紅脖子粗的,或者歪脖子抬下巴的,很多狀況是因為不會使用氣息造成的。孩子的聲帶比較稚嫩,不運用氣息歌唱自然用嗓子歌唱,長此以往聲音發啞是必然的,造成聲帶上的損害卻是終生的。

四、藝術融合原則

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曾經說過:“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音樂,而只有與動作、舞蹈、語言同時存在的音樂。”他認為律動、舞蹈、戲劇表演是兒童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倡綜合性教學。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洛茲認為音樂教育應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去訓練學生,學生不僅用聽覺感受音樂,還要用整個肌體和心靈去感受音樂的變化,他創立了“體態律動學”,也就是音樂與舞蹈的高度融合。

五、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原則

篇5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效率 原則 學生發展

第一是主體性原則,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需要有一種內部動力來達到學習目的。這種目的就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強烈愿望。只有當學生有了這種學習欲望時,才能積極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教學中,有趣的學習材料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如:在教學完"列方程解應用題"后,我設計了一個"救救小羊"的情境練習,就在狼想吃小羊的時候,山大王老虎來了,老虎為了顯示自己的"公正",規定:"小羊如果做錯了一題,狼可以前進一步,如果做對了,狼就后退一步,遠離小羊。"在如此有趣的童話情境中,學生本能的一種"正義感"馬上被激發出來,他們學習熱情高漲,做題異常認真。隨著學生一次一次正確的練習,狼被迫步步后退,當狼退至"河邊",逼進河里時,學生心底"懲惡揚善"的愿望終于得到了滿足,全班禁不住高聲歡呼起來,課堂氣氛達到了的極致,也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2、動手操作,激發興趣。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對枯燥無味,與學生以具體形象為主的思維和生動活潑的特點構成矛盾。為了體現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強化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使學生思維與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激發興趣,使他們躍躍欲試。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進行操作,主動探索、觀察、討論、發現、交流、大膽推導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當學生通過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問:大家認真觀察,割補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哪些聯系?根據上面的發現,你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學生通過操作后,已經明確了兩個圖形間的內在聯系,建立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空間形式,這樣他們就有參與的興趣,完全有可能進行加工、整理、進而推導出公式,課堂教學也更加有效。

第二是現實性原則,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進入課堂教學新境界。

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維果斯基通過對人類的高級心理機能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在談到發展與教學的關系時,他指出:要使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其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已有水平;二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幫助,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示范、摹仿、學習,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維果茨基將學生在借助幫助和指導下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

教學就應該在學生的已有經驗水平的基礎上,找到最利于教育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從這里開始,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的過程中去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進行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培養學生的能力,滲透正確的解決問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心和勇氣。

第三是合作互助原則,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爭取最大限度的目標達成。

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復制和遷移,而是學生自我建構,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對這種自我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百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合作學習應正確處理好優秀生與學習困難生的關系,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如果處理不好這個關系,非但達不到目的,反會加劇兩極分化。

第四是適當的激勵原則,用師愛灑滿課堂,讓課堂效率更高。

教師應該優化評價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多元化評價,多運用激勵機制,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應多鼓勵和表揚學生在學習上的點滴成功,使之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

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探索、創新、總結歸納、反思,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率。課堂外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給予評價,及時給與指導和鼓勵,與學生關系溶恰,促使學生充滿信心,富于探索,敢于創新,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第五是習慣養成原則,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會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對于小學生來說,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僅對現階段的學習有巨大的幫助作用,對于未來的學習,甚至成長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會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

1、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要求學生每天做到課前預習,學生家長監督。課后復習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結,一周一總結"。

2、課堂上動起來的習慣。課堂上我要求學生必須做到"四動":動手、動腦、動口、動眼。另外我還常對學生說"學數學,不僅會做題,還要會講題"。如可以讓學生當"小老師"等。

篇6

一、以課標為綱,有針對性地復習

1.要針對教材

教師要熟練掌握中學化學教學課標對教材各部分知識的要求,明確哪些知識要求學生了解、認識、熟悉,哪些知識要求學生理解、弄懂,哪些知識要求學生掌握、應用,哪些知識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

2.要針對學生

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實際,包括知識實際和能力水平,對學生情況要研究分析,找出形成知識缺陷的原因.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有心人,要把在課堂提問、課外作業、書面考查、課堂討論及個別輔導中學生暴露出的問題記載在教學情況記錄本上,隨時加以分析、歸納,這對上好復習課,使學生學有所得并提高一步都是很有必要的.做到了上述兩點,就可以避免復習中的盲目性,提高復習的教學質量.

二、制訂計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復習是學期教學工作的一部分,教師要根據中學化學教學課標的要求,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復習教學計劃一般包括復習內容、目的要求、復習方法以及時間的安排等.根據不同類型的復習,排出不同的教學進度表.復習計劃無固定格式,但復習內容可分成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元素化合物、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五大塊.復習時,要根據這些知識塊自身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通常情況下,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放在前面復習.這樣做,除了加強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復習外,還為了發揮基礎理論的指導作用.

第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復習,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應解剖典型,給以示范,達到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第三,化學計算涉及面廣,復習時,要選取各種類型的習題講練結合,切忌貪多求難,重在類型全面、綜合運用和平時的分散練習.

第四,化學實驗復習,除結合元素化合物知識復習外,還應相對集中討論一些典型裝置、重要實驗,條件允許可開放實驗室.這樣學生可根據自身的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對一些平時感到含糊的問題進行復習.

第五,在分塊復習的基礎上,要空出時間進行綜合性的復習和練習,加強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訓練.最后階段還要留一些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自由復習,讓學生根據自身掌握知識的特點,拾遺補缺.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輔導和答疑.

三、方法靈活,以“導”為主

1.指導學生的思維方法

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因素.科學的思維方法包括:演繹、歸納、類比、分析、綜合、聯想、抽象、想想等.

2.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準確地傳授知識,而且要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1)指導學生記憶的方法.化學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記得越牢固,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2)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有些學生課上能聽懂,但做題不知如何下手,特別是遇到靈活性、綜合性較大的題目,更是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教師總結出一些實用的解題方法教給學生.

四、面向全體,做到“三結合”

1.單元復習和專題報告相結合

化學總復習基本上采取單元復習的方法,這樣可以做到“章章清,節節清,層層打夯,層層夯實.”單元復習不是講課的重復,而是通過歸納總結,達到系統復習的目的.單元復習的優點是:知識具體,復習細致,基礎牢固,易于升華.它的缺點是:進度慢,與整體知識聯系不密切.為解決這個矛盾,可采取單元復習與專題講座相結合的方法.

2.重點內容和邊角內容相結合

每一單元的重點內容都會引起學生的極大注意,而有些常識性的知識,即邊角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如環保問題、石油問題、化學史問題等,學生不太注意,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過程中,予以重視,采取發小資料,小專題,經常提醒,經常練習等形式,把它們和重點內容結合起來,達到知識的完整性.

篇7

一、生物攝影與愉快教學原則

初中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和動手欲望強,愛問,愛思考,具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但注意力容易轉移,很難長時間集中。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精心設計教案,努力創設出一個特定的環境,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物攝影同普通人物或靜物攝影比較起來技術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它包括遠距離、中距離和近距離攝影,最常用的是近距離攝影,需要配備有近攝裝置,如微距鏡頭。拍攝時,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比如:拍蜜蜂在花朵上采蜜的鏡頭,要等好長時間,而剛要拍時蜜蜂卻突然飛走了。所以,這項工作十分辛苦,而拍出的照片又經常失敗或不太理想,有時候一個內容要重復多次。但是,當我拍出一幅清新的照片,能用于教學時,高興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幾年來,我利用工作之余拍出了很多表現生物體形結構特征和生活情境的照片,如:各種類型的果實(包括角果、莢果、瘦果、穎果、漿果、核果等),植物的葉序(對生葉序、互生葉序、輪生葉序),具有貯藏作用的變態莖(馬鈴薯、荸薺);較粗的木本植物的年輪,單生化的花朵及花瓣、化萼,松、杉、柏的球果和種子;各種花序(有限花序、無限花序等),經扦插繁殖生長出的植物幼苗,直根系和須根系等;動物學內容有蛔蟲、蚯蚓、蝸牛、河蚌的形態,鯉魚的體色及魚的內臟解剖,青蛙的體色及捕食,青蛙內臟的解剖,沙晰,刺猬等。

有些無法拍攝的內容,還可以同美術老師先繪制成非常形象的彩圖,然后對圖進行拍照。如,蝗蟲及蝗蟲的觸角、附肢、口器,蜘蛛的形態及蜘蛛網。

通過幾年的不斷積累和整理,我搞出了一本好多知識單元組成的單元圖片冊,成為生物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實物投影儀的使用與探究性教學原則

新教材的每個章節都設計了“想一想”、“看一看”、“動動腦”、“課外讀”和許多新穎的插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使用實物投影儀,運用探究性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利用實物投影儀可將某些較小的實物、照片和圖片投射到屏幕上成像,能逼真地反映出物體的形象,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同時還能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

許多雜志的封面、封底和中心插頁中有很珍貴的生物攝影圖片,平時在閱讀這些雜志時應注意把它們裁剪保存起來,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用于課堂教學。比如,1993年科學實驗雜志第10期的封底臺灣蝴蝶;1984年《科學畫報》第5期封底上的“鳥喙種種”;1986年《生物學通報》第8期封2上的“肌肉組織”電鏡圖像;1983年《科學畫報》第12期封3上的蜜蜂復眼電鏡照片;1987年《野生動物》第5期封面的“美洲獅”、封3的“滇金絲猴”;1983年《科學實驗》第12期封底的“褐馬雞”;1984年《生命》第3期封底的“揚子鱷”……

在講“鳥類的多樣性”一節課中,我選擇了從雜志上剪下的幾種鳥類,如啄木鳥、貓頭鷹、鴕鳥、丹頂鶴的圖片,將它們放在一起通過實物投影儀在屏幕上放大成像,學生通過對它們的足和喙的對比觀察,在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這些不同生態群的代表動物在足和喙等方面與其生活習性相應的特征理解領會得更加深刻。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測試結果表明,當堂考試和半月以后考試,實驗班的平均分數比對照班的平均分數分別高11.2和11.6分。這說明這種直觀教學手段在當堂鞏固率和記憶的保持率兩方面比普通的課堂教學方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中學生物中,有很多內容是從細胞這個微觀領域里來闡明生命的本質特征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如:線粒體、葉綠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等細胞器就是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出來的細胞的顯微結構;而教學中使用的掛圖和課本中的插圖都是一些平面的模式圖,在學生頭腦中很難建立起關于細胞的客觀的、完整的、立體的、真實的概念。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在教學中除了掛圖外,還配合使用了實物投影儀,就是把從《生物學通報》和《植物雜志》等學術性刊物上裁剪下來的細胞的掃描電鏡照片組織起來,通過投影儀放大投射到屏幕上,使學生真正了解細胞這個膜系統中主要的膜結構和非膜結構的特征,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1.通過投影儀,可將某些較小的實物、照片、圖片等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能增加可見度,擴大觀看的范圍。

2.照片和圖片便于積累和保存,使用方便,操作簡單,在有遮光裝置的實驗室或電教室里上課效果最好。

3.這種教學手段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把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各種自然現象都搬到課堂上來,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篇8

[關鍵詞]主體 參與 合作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以教材為載體,通過教學活動,實現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習得,過程和方法的掌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培養,都離不開課堂教學。要優化課堂教學,必須貫徹“以學定教”的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發展和提高作為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的作用在于“導”,只有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合作,才能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

1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指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課前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指導學生把已經學過的、且與新課內容有關的知識,進行簡要地梳理復習,為學習新課內容提供必要的認知前提。二是要指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預習新課。教師要為學生列出預習提綱,提出具體要求,傳授預習方法,使預習有方向、有目標,避免盲目性。通過預習,學生對新課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對不能理解的知識或疑難問題做出記錄。這樣,學生就能帶著疑問去聽課、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教師要抓好信息反饋,通過課前抽查和課堂提問等方式,了解預習效果,收集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特別是帶有共性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問題,為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課提供依據,實現由“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的轉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

2 堅持“以學定教”,有的放矢地安排課堂教學

為了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掘學生的潛能,把課堂教學變成師生互動的過程。要做到這一點,師生之間要互相交流,溝通理解,平等對話。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和主體地位的實現,因而才會情緒高昂,主動參與,思考探索;對教師而言,交往不是單純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把課堂變成充分展現教育智慧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場所。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正確引導;學生要主動參與,配合默契,才能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互相促進,互相激勵,相得益彰。

教師要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組織教學,即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合理安排講課內容。對學生通過預習基本掌握的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回答,給予充分肯定,然后加以補充、完善,這既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又是激發學生興趣和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對于理解性的問題或難以掌握的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疑問,有的放矢地講解,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就能做到情感投入,注意力集中,使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聽、思”同步進行,效果會更佳。對于重點、難點和運用型問題,教師可設計好思考題,明確思標,啟發學生進行多種思維,如:發散性思維,變換角度的側向思維,打破常規的反向思維等。思維的結果可與同桌或前后座位的同學討論交流,集思廣益,讓課堂變為學生自主探究未知世界的窗口。教師通過巡視或參與討論,進行啟發、引導、點撥,正確調控思路,避免偏離主題,漫無邊際,或產生負效應。同時,綜合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有重點地進行歸納講解。講解時,要注意把幾種不同的觀點羅列出來,進行辯證分析,肯定合理因素,指出不足之處,點明正確觀點。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既重過程更重結果”的理念。把教學重點放在揭示知識發生的過程和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為了更好地調動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做到:理解和尊重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與學生探討問題;“設疑”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解疑”要有趣味性;允許學生“存疑”和堅持己見,對不同的見解能夠寬容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3 講課內容要精,語言要美,方法要活,情感要真

為了使學生聽課更有興趣,教師講課必須做到:內容要精,語言要美,方法要活,情感要真。

教師講課要突出一個“精”字,即講課的內容要精,要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澄清疑點;分析問題要精辟,做到系統分析、辯證分析、比較分析,從科學分析的過程中得出正確結論。這樣,就能做到綱舉目張,綱目分明,脈絡清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認真備課,熟練地掌握大綱和教材,才能在講課時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教師講課的語言要美,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精彩,從而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對課堂語言,一要精煉概括,言簡意明,文約事豐,關鍵處只需寥寥數語,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二要完整準確,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使學生系統地把握知識體系;三要表述自然流暢,節奏疏密適當,語調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重點處可加重語氣或適當重復,以增強效果;四要生動有趣,辭切情真,以激情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取知識,陶冶情操。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一是“讀、講、議、練”四步教學法,把指導閱讀、精要講解、互動討論、課堂練習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實施“參與教學法”,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方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與教師平等地探討問題,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和主體;三是試行“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善于提出問題,并創設問題情境,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并主動解決問題,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都能得到很好的訓練。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活動,使課堂變得生動而有活力。

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素質,做到博學睿智,風趣幽默;民主平等,熱情和藹;精神飽滿,富有激情。使學生既由衷尊敬,又倍感親切,師生情感交融,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精神動力。

4 合理安排課堂教學時間,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造條件

篇9

關 鍵 詞:音樂教學評價 導向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 可操作性原則

教學評價是依據一定社會的教育性質、方針和政策,運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所確立的教育目標,對實施的各種教學活動的過程與效果,完成和滿足個體學習與發展需要的程度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

音樂教學評價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技術,對音樂教學所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它是以音樂教育的價值觀為標準,以達到音樂教學目標的程度來評價和測量音樂教學成績和效果,它要求對音樂教育和音樂學習作知、情、意全面性的考察。音樂教學評價是以學生為評價對象,專指在音樂學習領域中對學生的音樂素質發展,音樂才能成長及審美能力、藝術情操的形成給予價值上的判斷。現代音樂教學評價是依據《音樂課程標準》的價值、理念、目標,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對音樂教學要素、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活動。通過音樂教學評價,促進學生不斷進步,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學校不斷發展,促進課程不斷完善,以達到音樂教學價值增值的目的。

一、導向性原則

導向性原則就是方向性原則,也就是說,評價應該引導音樂教學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通過評價應該為學生的音樂學習,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和音樂教學工作,為學校和有關領導對音樂教學的領導工作,以及為音樂學科課程的進一步建設和發展指出明確的前進方向。

音樂課程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在音樂學習上的進步,發現和發展自己音樂潛能,建立音樂學習自信心,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音樂感受、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音樂課程評價對于音樂老師來說,應該有利于進一步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經驗,發揚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優點,找出工作中的不足,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促進音樂教學改革,加強音樂教學的薄弱環節,不斷改進教學,提高音樂教學質量;音樂教學評價對于學校和有關教育部門領導來說,應該有利于加強和改進對學校音樂教學工作的領導和指導,更好地貫徹執行《音樂課程標準》;音樂課程評價對于《音樂課程標準》本身來說,應該獲得執行情況的反饋,檢驗自身的完善程度,使之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

二、科學性原則

評價的科學性原則就是評價必須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也就是說,評價指標的確定和評價方法的選擇,必須以音樂學科特點和音樂教育客觀規律為依據,體現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性質和價值,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音樂課程標準》所確立的課程價值觀、課程基本理念和各項目標,應該作為建立評價體系和實施評價的依據和基準。

科學性的評價要求評價達到準確、客觀、公正。評價和測量要求有較高的效度、信度和鑒別度。這是使評價達到準確、客觀和公正的保證。效度是指評價測量能真實地表現出所要測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指評價測量能夠穩定地反映出被評價測量者的實際水平的程度,鑒別度是指能夠把水平不同的評價對象區分開來的程度。

隨著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國外先進教育教學方法的引入,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愈來愈受到重視,音樂教學已由重技能技巧轉向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音樂教學評價已從總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移,從局部評價向整體、綜合評價轉移,從被評價者的被動等待評價向主動參與評價發展,從重結果逐漸向重過程發展。在評價理論方面,強調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科學精神、積極的學習情緒等綜合素質的評價。

三、整體性原則

評價的整體性原則就是要求評價必須從整體、全面、全過程進行評價。無論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還是評價學校音樂教育工作,都必須從整體著眼,涵蓋音樂學習的各個層面和教學的各個領域。

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要注意用發展的眼光,要從不同階段的回顧和對比當中,把握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使評價能夠發揮激勵和促進作用。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也要堅持整體、全面的評價。

近幾年,音樂教學評價發展較快。人們在進行音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期望通過一種比較科學、可行的評價辦法,幫助教師和學生診斷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善教學策略,明確努力方向;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促進學生個性不斷發展;調整學校管理策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是順應這一時代要求。《音樂課程標準》強調評價對象的全面性和系統性,重視“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使評價更好地促進個性發展,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發展,激勵音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完善學校音樂教育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四、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的可操作性原則是指評價的指標和方法要簡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廣。特別是對于學生音樂學習的評價,教師要面對多個年級、眾多學生,評價的實際操作如果十分繁復就難以實施,這就要求評價必須簡便易行。

評價與考試的改革必須體現新的教育評價觀念。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評價應突出發展、變化的過程,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積極主動的態度;要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音樂教學評價應遵循教育評價的指導思想,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評價要以人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價值的重視,促進個體健康和諧的發展,尊重個體的差異,激發人的主體精神。因此,建立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方式多樣,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素質的提高,并有效地促進音樂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曹理著《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篇10

先進的教學模式或教學途徑是教師把握教學關系的關鍵,其對優化教學活動也具有促進的作用。下面介紹兩種有利于教學“互動”的教學模式和途徑。

1、任務型語言教學。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一種以任務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法。它是師生通過用英語對話、交流和意義創設等方式,讓學生完成一系列根據其發展需求而設計的教學任務,使學生通過用英語做事情去達到學習目標,實現跨文化交流和創新。為什么要提倡任務型語言教學?我們首先要了解互動理論與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聯系。程曉堂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一書中論述到:“互動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意義協商,而語言學習者在執行或完成互動式的任務過程中,可能遇到交際困難或障礙。為了克服困難,學習者必須進行意義協商,從而使用語言。但是在課堂教學課堂中,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互動過程,而且有些互動過程不一定以意義協商為目的。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cooperativeleaning)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指導思想和配合教學改革的重要實踐形式之一。又稱“小組學習”、“團隊學習”、或“分享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此法被許多人譽為近些年來最重要和成功的教學改革。合作學習在國內外已有幾十年的開發與研究歷史,上世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它對于改善課堂教學內的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時效令人矚目。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既是一種個體行為,又是一種社會性的群體行為。每個人的認知、情感、興趣、學習風格、智能優勢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在與別人的合作與交往中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同時,語言的社會性要求人們必須參與集體性活動,必須與他人合作才能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和情感態度。合作學習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圍內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它對生生互動的創造性運用。在傳統的教學中,師生互動被忽視或者未被充分的利用。一般情況下,合作學習要求小組合作成為課堂互動的主要形式。合作學習別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協作與交流,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可見,在課堂互動中采用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二、新課程標準下課堂互動的原則

具有豐富的英語教育、教學和教研經驗的夏谷鳴,特別強調在英語課堂中互動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他指出:“以學生為中心”意味著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課堂的主體。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等課堂教學活動都要為這個主體服務。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要建立教學的互動模式。互動不只是傳遞信息的過程,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互動的參與者在一定的自然或非自然預警中,借助文字或非文字手段,對信息進行理解、加工、交流。因此,在課堂互動中,從學生角色、教師角色和教師教學設計方面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多維互動原則。

夏谷鳴認為:“信息的走向應該是多維的: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從學生到學生,從個體到群體,從群體到個體,從個體到個體,從群體到群體等等”。張昌武也指出:“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盡可能的讓全班學生或多數學生參與,不能只有幾個學生參與而大部分學生當觀眾,否則課堂效率太低,也不能使全班學生都得到鍛煉”。

2、啟發、體驗創造性原則。

徐若華在《課堂教學互動式有效性原則初探》一文中論述到:“課堂中通過教師設疑、啟發、指導學生發現學習,總結規律,掌握練習方法,學生就有興趣主動參與,上臺表演鍛煉等體驗學習的過程,從而掌握所學知識。”在互動性語言活動中,學生要通過真實的交流,運用他們自己的語言知識,表達他們自己真實的思想,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3、動態性原則。

夏谷鳴認為:“教師在互動性的課堂教學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活動啟動時,教師是設計者;在互動展開時,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同時也是參與者,與學生形成平等關系,建立輕松真實的交際環境”。徐若華從課堂教學內容方面論述了動態性的原則:“課堂內容既不是完全由教育者預先隨意設計好的,也不是學生無目的的、隨意的、自發的、無限發散的生成過程,而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靜態與動態的矛盾統一體。這樣一個過程既包括事先對過程的精心準備和預設,更是要對教學過程的真實進行狀態密切關注。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需求狀態的價值判斷,不斷調整活動,經歷對話、溝通和合作,產生相互影響,以動態生成方式推進學生更加有效學習的過程”。

4、可連接性原則。

教學中所采用的課堂互動要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步驟自然地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