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經濟發展范文
時間:2023-04-09 18:09: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經濟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文經濟;屬性;價值
人文經濟,也稱人本經濟,是指為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本體價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嚴為目的,協調效率與公平、技術與人性、科學與人文的關系,達到經濟與社會、人類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思考
一、人文經濟的屬性及價值
(一)人文經濟的自然屬性
人文經濟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歸。人文經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的一種現代形式。它的個體性表現在以“人”為經濟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個性自由、尊重人權,發揮人的靈性、本性和創造力;它的社會性表現在追求把國家建設成為民本人道、仁愛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強調從天人合一、物我和諧的宇宙觀出發,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以及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關系,其追求社會的和諧、統一;人文經濟堅決反對異化現象,反對物質、技術、權力對人的異化,反對人的大眾化、功利化和標準化,反對專制主義、和教條主義對人的摧殘,提倡人道經濟、公平社會。對待市場經濟,人文經濟反思商品經濟二律背反問題,針對所揭示的異化現象,即因為物質文明豐富了人也就開始物化的問題,一方面堅持商品經濟促進了社會進步,另一方面尋找解決負面效應的辦法,提出通過人文經濟的創建來解決這些現實問題,深刻地指出金錢不能代替價值,科學技術不產生倫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價值理性。
對于人文經濟思想,我國古代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早有論述。孔子所說的“致中和”、道家主張的“合異以為同”、董中舒宣揚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張載的“天人合一”等,以及老莊哲學,如:“物物而不物于物”、“法天貴真”、“不以物挫志”的主張,其反對“喪己于物”、“以物易其性”、“以身殉利”、“見利而輕亡其身”,反對“人為物役,心為形使”的卓越見解,都飽含樸素的人文經濟的哲學思想和對人文經濟所強調的自然性的憧憬。
(二)人文經濟強調以市場經濟為基礎
人文經濟的本質是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價值規律配置資源和生產力、通過價格信號協調供求關系、通過競爭機制分配國民收入,又要建立保護人權、尊重人格、實行民主、保護生態環境、效率與公平協調、技術與人性兼顧的人文主義機制和環境。在當代社會,市場經濟比較符合經濟生活自身的規律,也比較符合人的實際的行為動機和行為制約,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構。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民主,不是由哪個領導、部門或哪個個人、國家所圈定的經濟發展形式,而是按市場需要和供求關系運行的。那種把市場經濟當作人文精神失落的起因是不合乎事實的。
人文經濟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并尋求對市場經濟的超越。對待環境,人文經濟不以犧牲環境、生態和人的生命健康為代價,而是追求經濟建設及有利于環境質量的提高和生態多樣性的發展;人文經濟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其維護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實現產權清晰化、財產共有化、管理科學化,促進自由競爭;對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其核心目標是建立現代人文企業,企業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潤也不是資本,而是人,企業力圖建立以人為核心的人文企業文化,倡導道德、關懷、仁愛、合作。但人文經濟不是人治經濟,它是體現人文主義精神的法治經濟,強調競爭、效率和社會民主、法治、公平并重,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和共同發展。
(三)人文經濟是對知識經濟的發展
人文經濟把人的發展作為經濟的第一要素,其目標是建立效率與人性、技術與人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的以人為中心的嶄新的經濟形式。所以,可以預測,在知識經濟之后人類應當會進入人文經濟的新時代,人文經濟才是真正的“新經濟”。知識經濟強調的仍然是客體知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知識的主體一人,雖然知識的載體是人,似乎尊重知識就是尊重人,但知識主要是客體化的網絡、信息、軟件等,人格、人性被客體化,這與人文價值往往是背道而馳的。人文經濟從人的本體來探討經濟的發展,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人的自我完善來追求經濟的成長。
人文經濟是對知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知識經濟大大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要擺脫貧窮,更要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從人類經濟模式的發展趨勢來看,知識經濟只是一個過程,而尊重人性和人文價值的人文經濟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主流。
(四)人文經濟因勢利導的現實意義
由于中國正處于轉型期,其經濟、社會、環境不平衡發展的情況嚴峻,比如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致使環境污染嚴重、能耗居高不下造成經濟結構不合理,同時,一些弱勢群體的權利受到嚴重的損害。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改革前我國的基尼系數為0.16,而到了20世紀初,我國的基尼系數則上升到了0.452。時至今日,情況未見好轉,這種利益結構令人擔憂。貧富差距的加大,是造成各階層間矛盾的主要原因,這種包含著不滿和憤怒的“嫉妒”已經成為破壞社會穩定的催化劑,如不迅速加以扭轉,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人文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央政府及時提出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經濟就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經濟模式。它強調“全面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以民生為中心”、“以人為目的”,改變物質文明畸形發展、社會不公日益加劇、環境生態瀕于崩潰、道德信用陷入危機的現狀。人文經濟對創建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克服異化現象、糾正物質的畸形發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培養公民道德和政府責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面建設小康和現代化的偉大事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如何創建人文經濟發展模式
應該說人文經濟是一個理想的經濟模式,它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而是現實的參照系,其為現實經濟形式提供一個人文化的標準。筆者認為,從現在起,人文經濟就應逐步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主導增長模式,特別是在當前的形勢下,應該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摒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戰略思想
當前,我國一些部門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使現實發展中出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不協調問題,以及存在著分配不公、地區差異擴大、腐敗、社會道德水準下降等嚴重問題。依據科學發展理論,我國在解決各項改革、發展任務時,既要講發展的序列性,又要講整體性和協調性。經濟發展具有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會整體發展的部分,它的發展也需要從社會其他系統中輸入能量,必須進行人文調適。要特別注意因
-
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經濟失誤,吸取建國以來幾次因冒進而造成的國民經濟大挫折的教訓,破除經濟建設中浮躁心態和某些官員追求短期政績效應而產生的危險行政行為。
(二)當前人文經濟模式發展的指導思想
人文經濟追求民本人道、人行解放、個性自由、物我和諧、公平正義的經濟發展,它不是尋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國,而是強調以“人”為經濟發展中心。這就要求我國發展人文經濟必須從國情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根本,走經濟、社會、人口、環境、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的需要構成威脅,在發展中,實現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能量互補。要處理好人文經濟發展中人文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既要確保經濟建設在各項現代化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更要堅持以人為本,因為我們發展生產歸根結底是服務于人,使其得到自由和全面發展。筆者認為,人的發展體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時也構成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對于未來的經濟發展,創造經濟奇跡的可能不再是資本和土地,也不是單純的勞動力,而是知識和人素質的提高。
(三)充分發揮文化在人文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經濟發展中文化要素(信仰、態度、知識、技術、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著經濟增長方式質的轉變;精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增加,意味著物質資源消耗的減少;人文價值取向滲透到經濟發展之中,意味著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進步;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相融合,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意味著人類資源觀的根本性轉變。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上說,發展文化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科學發展觀真正地落到了實處。人文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閑等精神因素,其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如今,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都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人文經濟的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因素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四)著重處理好當前經濟和社會中制約人文經濟發展的迫切問題
一是環境保護問題。花大力氣處理環境污染問題,加強環保立法和執法力度,努力節約資源、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逐步推行EDP(綠色GDP)、MDP等指標考核體系,重新衡量和評價經濟發展。二是防止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維護社會穩定。要進一步重視“三農”問題,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工作;有效開展扶貧工作,在“加速城市化”進程的同時,做好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使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動;做好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減少下崗失業,提高工資待遇,健全社會保險,保障勞工權益,維護社會穩定,體現“人文中國”。三是糾正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過程中過度的市場行為。這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福利領域的責任和作用,大力發展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事業,根本扭轉“讀書難、看病怕”的社會現象,體現政府的人文關懷精神。四是逐步夯實人文經濟的法治和民主基礎。積極加強法制建設,提高全民法律意識,不斷推動社會的高度法制化,提倡遵守國際“游戲規則”;積極發展民主政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將人本、人道和民主、法制等現念結合起來,為人文經濟建設打下堅實的民主和法治基礎。
(五)關注人文產業的興起
篇2
經濟局
農業經濟時代,土地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工業經濟時代資本變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成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工業化水平相對落后,經濟發展型人才十分匱乏。據不完全統計,到2007年末,全市工業企業中職前本科以上和獲得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100人,占規模工業就業人員的比重不足0.5%,人才資源短缺已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改變這種局面,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市經濟局作為市政府管理全市工業經濟的職能部門,我們就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做了一些工作,在引進人才、成就人才、培養人才、關愛人才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較好地推進了人才在企業界積聚,促進了工業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做法是:
第一,招商引智 引進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來,我們不斷改善經營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始終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作為借力發展、借船出海的重要措施,專門出臺優惠政策,開辟工業園區,成立專門的服務機構,引進資金、引進人才、引進機制,嫁接改造、投資新辦工業企業。2004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有59家,2007年達到102家,主要是我們引進了鄭光明、周迎春、安曉廣、余旭東、王進林、張小華等一批企業家人才,可以說,新增規模企業絕大多數是靠引進外來人才創辦的。鄭光明是中國藥科大學醫學博士,是中國醫藥網絡集團的專家。2002年,我們千方百計引進他投資5000萬元收購原湖北血寶藥業有限公司、金加食品城和**市醫藥公司,成立湖北邦宇藥業有限公司。公司充分利用人才優勢,集藥品生產、經營、開發于一體,迅速發展壯大。2007年實現產值2236萬元,實現稅收近百萬元。
第二,支持創業 成就人才。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人才資源,實現人盡其才,我們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我市推進了“人人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干部創事業”的全民創業活動,為各類人才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鼓勵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創業機遇,實現自身的價值。近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一大批改制企業分流出來的經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經銷大員面臨流失的危險,我們通過降低注冊門檻、建立孵化基地、提供服務支持等方式,鼓勵他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業。原麻棉集團、力美公司、飛碟公司、傳動軸公司等企業改制分流出來的20多位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各自利用自己的市場、技術優勢,圍繞原企業產品細化分工,新建了各自的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老板。原飛碟公司技術副總周祈宇創辦了**市宇成汽配公司;原力美公司生產、銷售副總劉佳貴創辦了**市誠悅機械公司;原傳動軸公司副總鄒樹林、汪麗創辦了**納福傳動軸公司;公司原財務副總黃學斌,充分利用自己的管理、市場、技術優勢,在同學、同事、朋友的幫助下,新建了**博林機電公司,年產專利技術產品近40萬件,年銷售500余萬元,創稅收近30萬元。
第三,注重素質 培養人才。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如何建設一支符合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要求、適應產業結構調整需求、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新優勢是當前培養人才的新課題。近幾年來,我們利用中小企業協會、工程師協會、企業家協會等組織平臺,建立企業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庫,定期組織他們到先進發達地區開闊眼界,組織現代企業管理和專業技術培訓。連續3年我局組織重點企業參加全省產學研合作洽談會,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供支持;2000年以來,我們共組織企業管理人員參加省、**市工商管理培訓班共九期,培訓企業管理人員近百人,培養了一批工商管理碩士和職業經理人,有效提高了企業人才隊伍的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為進一步加大常規培訓力度,2006年我們還專門組建了中小企業教育培訓服務中心,去年投資80多萬元,建成了多媒體培訓室、數控技術實驗室、計算機室,建立了穩固的企業人才學習培訓基地。同時,我們還利用中小企業協會這個平臺,專門聘請知名大學、知名教授來我市舉辦專項講座。2007年我們聘請了北京大學教授來我市舉辦講座,為企業負責人講授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知識,深受企業歡迎。
篇3
關鍵詞:外向;經濟;人文素質
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浪潮的到來,各國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和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紛紛參與全球激烈的競爭,而作為發展中國家“領頭羊”的中國正經歷不小的震蕩。內陸省份湖南目前對外經貿仍處于短績、粗放、外延、低效的“貧困化”發展狀態,同沿海省市及中西部一些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凸顯。業界人士憂慮的是,湖南對外經濟發展正遭遇“內憂(后勁不足)外患(競爭激烈)”多重擠壓,面臨一場新的考驗與挑戰。諸多不利的因素中人才要素投入不足是嚴重制約湖南經濟發展的瓶頸。挑戰需直面,機遇更要把握,那么如何利用本地高校培養適應湖南經濟崛起的高素質人才的大課題就不可回避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一、湖南省外向型經濟發展現狀
外向型經濟就是一國或地區為推動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運行體系,是以開拓國際市場為著眼點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外向型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歷史較短,受政策導向的影響大,特別是湖南這樣的發展中的內陸省份,影響尤其大。湖南省各級政府在“開放帶動”戰略指導下,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投資環境,舉辦多種形式的外經活動,如一年一度的大型國際龍舟節、國際煙花節、國際森林節等和各種經貿洽談會,通過這些活動,大量引進資金、技術,同時注重扶持出口創匯產品,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努力適應國際競爭和國家外貿的調整,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大出口力度,從1992年開始,經濟的外向度就達到12.2%,初步實現了由封閉型向開放型經濟的跨越,全省基本上實現了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湖南致力于抓住巨大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表現在勞動力優勢逐漸失去;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導致很多產品不斷遭受國外的非關稅壁壘;加工貿易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總體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發展速度慢,產業配套能力弱,物流成本高;面臨思想觀念、管理理念進一步更新的挑戰;面臨加快構建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的挑戰,跨區域鐵路、公路運輸通道還不是十分暢通、路網密度較低,港口建設滯后、運力不足,沒有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運輸格局;面臨來自西部大開發壓力的挑戰。
二、湖南省大學生素質現狀
21世紀的競爭,人才競爭是關鍵。湖南省的社會經濟進步、科技發展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都離不開人才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當前這種對外經濟發展前景大好的形式下,最關鍵的是人才。面對全球經濟,面對入世挑戰,應更多地依賴于人才的存量和積累。加強人才隊伍,切實有效地調動人才潛能,提高人才的素質,是發展我省經濟的迫切需要。
1.新經濟形勢下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湖南現在和以后都需要國際型、運作型、創新型人才,他們需具有突出的決策能力、溝通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商務操作能力的國際商務人才。要求人才本身具有永續學習的意識和高效學習的能力,同時合作開放、學習、創新、自信樂觀、責任感、自律、理性和執著追求精神、銷售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等等各行業共同的要求,也是對人的要求。
2.湖南省大學生素質現狀分析。著重表現為:在實現了高者這一“人生理想”后所出現的目標迷失和動力的喪失,在面對求職擇業的壓力與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現實時的茫然若失與對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定向的疑慮,在面對五光十色的世界時對追尋的困頓,在面對追求金錢與追求真理的天平時梳理不清,在對待自我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問題時容易將自我放大而忽視了他人、集體與社會,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哀嘆于崇高正在被世俗所淹沒……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欠缺,對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力度不夠。這直接影響和制約專業人才健康成長和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對專業能力素質的培養深度不夠。對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目前,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渠道單一,培養方式缺乏個性,嚴重影響了制約了人才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潛力的發揮。
三、湖南省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策略
湖南省必須要實施科教興省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教育必須提高教育對象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質。隨著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原有科學越來越專業化,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另一方面,學科的交叉滲透,特別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化趨勢日趨明顯。所以,自覺而有效地幫助理工科學生開拓人文社會知識領域和文科學生開拓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并提高相應的素質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培養有創造性的人才的需要。
1.將“人文工程”納入重要日程――在各高校各級干部和全體教職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做到組織和職責落實。一是納入學校黨政工作的重要日程,并把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工程”與開展國家重點示范高校相結合,開展創建文明單位,開展重要評估等活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緊抓好。學校專門成立人文素質教育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二是高校設立人文素質教育的主管部門,負責做好全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不同高校設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具體實施部門,在學校的統一計劃安排下,按學校的總體安排,學校配給一定數量的人文素質教育專任教師。四是擁有學生的各系部均成立系部人文素質教育協調小組,負責協調組織本系部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具體組織落實及日常管理工作。五是學校其他系部和單位部門,也要按學校的統一部署做好系部或單位部門范圍內的人文素質教育工作。
2.將“人文工程”納入經費預算――各高校通過校系兩級努力,做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經費落實。
3.將“人文工程”納入教學管理――統一制定相關管理規定,通過校系兩級共同努力,做到人文素質教育的教學任務落實:一是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確定學分;二是選好教材,盡量選用質量較好的教材;三是安排好教學計劃,除人文素質教育必修課正常安排以外,盡量多安排選修課;四是選好教師,最好是經驗豐富有良好師德的雙師型教師;五是盡量將人文素質教育的活動滲透到專業教育之中,鼓勵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等等。
篇4
關鍵詞: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
一、人工智能的定義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一詞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學會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是指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目前能夠用來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質手段以及能夠實現人工智能技術的機器就是計算機,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是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史聯系在一起的。
人工智能理論進入21世紀,正醞釀著新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將能夠創造出更多更高級的智能“制品”,并使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越人類智能,人工智能將為發展國民經濟和改善人類生活做出更大貢獻。
二、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
1.在管理系統中的應用
(1)人工智能應用于企業管理的意義主要不在于提高效率,而是用計算機實現人們非常需要做,但工業工程信息技術是靠人工卻做不了或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在《談談人工智能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一文中劉玉然指出把人工智能應用于企業管理中,以數據管理和處理為中心,圍繞企業的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建立若干個主題數據庫,而所有的應用系統應該圍繞主題數據庫來建立和運行。換句話說,就是將企業各部門的數據進行統一集成管理,搭建人工智能的應用平臺,使之成為企業管理與決策中的關鍵因子。
(2)智能教學系統(ITS)是人工智能與教育結合的主要形式,也是今后教學系統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的教學系統開發模式的提出和不斷完善,推動人們綜合運用超媒體技術、網絡基礎和人工智能技術區開發新的教學系統,計算機智能教學系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計算機智能教學系統包含學生模塊、教師模塊,體現了教學系統開發的全部內容,擁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和極大的吸引力。
2.在工程領域的應用
(1)醫學專家系統是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理論和技術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應用,具有極大的科研和應用價值,它可以幫助醫生解決復雜的醫學問題,作為醫生診斷、治療的輔助工具。事實上,早在1982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的Miller就發表了著名的作為內科醫生咨詢的Internist2Ⅰ內科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的研究成果,由此,掀起了醫學智能系統開發與應用的。目前,醫學智能系統已通過其在醫學影像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應用于內科、骨科等多個醫學領域中,并在不斷發展完善中。
(2)地質勘探、石油化工等領域是人工智能的主要作用發揮領地。1978年美國斯坦福國際研究所就研發制成礦藏勘探和評價專家系統“PROSPECTOR”,該系統用于勘探評價、區域資源估值和鉆井井位選擇等,是工業領域的首個人工智能專家系統,其發現了一個鉬礦沉積,價值超過1億美元。
3.在技術研究中的應用
(1)在超聲無損檢測(NDT)與無損評價(NDE)領域中,目前主要廣泛采用專家系統方法對超聲損傷(UT)中缺陷的性質、形狀和大小進行判斷和歸類;專家運用超聲無損檢測儀器,以其高精度的運算、控制和邏輯判斷力代替大量人的體力與腦力勞動,減少了任務因素造成的無擦,提高了檢測的可靠性,實現了超聲檢測和評價的自動化、智能化。
(2)人工智能在電子技術領域的應用可謂由來已久。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網絡技術的安全是我們關心的重點,因此我們必須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網絡安全技術的改進和變更,大力發展數據挖掘技術、人工免疫技術等高效的AI技術,開發更高級AI通用和專用語言,和應用環境以及開發專用機器,而與人工智能技術則為我們提供了可能性。
三、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
1.專家系統是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活躍、最有成效的一個研究領域,它是一種具有特定領域內大量知識與經驗的程序系統。近年來,在“專家系統”或“知識工程”的研究中已出現了成功和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趨勢。人類專家由于具有豐富的知識,所以才能達到優異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計算機程序如果能體現和應用這些知識,也應該能解決人類專家所解決的問題,而且能幫助人類專家發現推理過程中出現的差錯,現在這一點已被證實。
2.智能信息檢索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在網絡信息檢索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1)如何利用計算機軟硬件系統模仿、延伸與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技術。(2)由于網絡知識信息既包括規律性的知識,如一般原理概念,也包括大量的經驗知識這些知識不可避免地帶有模糊性、隨機性、不可靠性等不確定性因素對其進行推理,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
3.SOAr是一種通用智能體系結構,其始終處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已顯示出強大的問題求解能力,它認為機器人的開發是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領域。在它的研究中突出4個概念:(1)所處的境遇機器人不涉及抽象的描述,而是處在直接影響系統的行為的境地。(2)具體化機器人有軀干,有直接來自周圍世界的經驗,他們的感官起作用后會有反饋。(3)智能的來源不僅僅是限于計算裝置,也是由于與周圍進行交互的動態決定。(4)浮現從系統與周圍世界的交互以及有時候系統的部件間的交互浮現出智能。目前,國內外不少學者都對機器人足球系統頗感興趣,足球機器人涉及機器人學、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生命、智能控制等多個領域。足球機器人系統本身既是一個典型的多智能體系統,是一個多機器人協作自治系統,同時又為它們的理論研究和模型測試提供一個標準的實驗平臺。
參考文獻:
[1]元慧.議當代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和發展狀況[J].福建電腦,2008.
[2]劉玉然.談談人工智能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03.
[3]焦加麟,徐良賢,戴克昌.人工智能在智能教學系統中的應用[J].計算機仿真,2003,(8).
[4]周明正.人工智能在醫學專家系統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7.
[5]張海燕,劉鎮清.人工智能及其在超聲無損檢測中的應用[J].無損檢測,2001,(8).
[6]馬秀榮,王化宇.簡述人工智能技術在網絡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5,(4).
篇5
關鍵詞:保險經紀人市場定位發展策略
一、我國保險經紀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保險經紀人監管體系不夠完善
(1)政府監管效力不高。在我國,保險市場的監管機構是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經紀人是由保監會的保險中介監管部進行監管。根據我國國情,保監會對保險經紀人實施監管是以《中國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和《保險經紀機構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為主要依據,確定了對保險經紀人監管的目標、內容和方式,保險經紀人的監管基本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但在實際工作中,對保險經紀人的監管在很多方面都沒落到實處,對一些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力度不夠,比如一些未經批準、不具備保險經紀機構設立條件的境外保險經紀人,在境內非法從事保險經紀活動的現象時有發生,對保險經紀人的市場退出實施不嚴等。
(2)社會監管機制缺位。在保險經紀制度成熟的發達國家,保險經紀人的資信等級由社會上一些權威評級機構評定,并建立有保險經紀人同業組織,如保險經紀人協會等,通過市場和同業輿論來調節和引導保險經紀人的經營行為,在保險經紀行業內部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維護市場公平秩序,以促進保險經紀業健康有序發展。目前,我國尚未建立保險經紀人的資信評級制度,行業自律管理幾乎為零,雖然在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保險同業協會,但行業自律的作用還沒發揮出來。
(3)內控機制不健全。目前國內許多保險經紀公司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內控機制,公司治理結構差,有的經紀公司甚至還是家族企業式管理。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完全,對外提供虛假信息,不能有效化解保險經紀企業經營風險,無法最大限度的保證保險經紀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2、社會公眾對保險經紀人的認知度低
由于我國保險經紀制度建立還不到十年,政府、媒體、保險經紀公司對保險經紀人都缺乏相應的宣傳,社會公眾對保險經紀人的作用知之甚少,相當多已買了保險或對保險有一定了解的個人或企業,對保險經紀業務還不夠了解,不知道保險經紀人會給他們設計出最佳的風險管理方案,能幫助他們進行風險控制和規避。由于社會公眾不了解保險經紀人的作用,不愿意通過保險經紀人進行咨詢和投保,當然談不上產生對保險經紀人的迫切需求,這就使得保險經紀人很難進行展業工作。
3、保險經紀人市場定位不準確
我國現時的保險經紀公司為盡快擴展市場占有份額,每家經紀公司的業務范圍都基本囊括了市場上的所有保險業務,從財險、壽險到再保險,只要能找到的業務都做。這種全面開發的業務模式,無法體現經紀公司的專業特征。保險經紀公司無法向投保人提供獨特的、專業化的保險中介服務,就無法在市場上樹立自己的品牌。這種情況使投保人在市場上是選擇這家經紀公司還是那家經紀公司,是選擇經紀公司還是保險公司,沒有本質區別。許多保險經紀公司在進入保險市場前缺少對市場客戶的細分,在開展業務時缺乏準確的市場定位,內置的業務部門缺乏對客戶和險種的針對性,直接導致有些經紀業務被經紀公司做成了業務,不能依據自己的專業優勢有的放矢,最終落得維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難。
4、保險經紀人自身實力不雄厚
(1)資本實力不雄厚。我國保險經紀機構現有的資本實力與整個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極不協調,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同行業的發展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保險經紀機構管理規定》第十一條規定:“保險經紀機構以合伙企業或者有限責任公司形式設立的,其注冊資本或者出資不得少于人民幣500萬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設立的,其注冊資本不得少于人民幣1000萬元。”從保險經紀機構設立時的注冊資本起點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其資本實力不雄厚,更說不上有好的經營業績,其償付能力非常有限,很難承擔較大的經營風險。
(2)業務水平低。目前國內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水平總體上還處于低層次的發展階段,大量業務集中在促使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保險合同的簽訂等中介業務方面,收入主要來源于保費傭金,而在保險咨詢、風險管理和控制以及新興產業保險經紀業務領域涉足很少,專業技術水平低,經紀業務范圍狹窄,經營業績較差。從業務占比看,高達80%以上的經紀業務來自保費傭金,而來源于保險咨詢、風險管理等業務占比卻不到20%,還不能充分為客戶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風險管理服務,沒有體現保險經紀人的專業服務優勢。全國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70%來源于股東業務,而廣闊的經紀市場需求卻仍處于待開發狀態。
(3)高素質的保險經紀人才嚴重短缺。我國保險經紀公司的專業技術非常薄弱,保險經紀人才極度稀缺。保險經紀人的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保險經紀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險經紀人才數量上的短缺。相對于英、美、法、瑞士等發達國家的保險經紀公司數量而言,我國的保險經紀公司和保險經紀從業人員在數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其次,從事新興產業保險經紀的專業人才缺乏。保險經紀人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專業技術人才極度短缺,開展業務時所呈現的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總體上還處在比較低的層次。
二、發展我國保險經紀人市場的策略選擇
1、加強保險公司與保險經紀人的分工與合作
(1)明確定位與分工。保險公司應定位為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專業承保公司,主要分工是設計保險產品、風險控制、保險資金的投資與運用,履行保險補償與給付職能等。借鑒國際上的成熟經驗,中國的保險公司應主要著眼于產品研發、風險控制和資金的管理與運用等核心業務,而將展業、投保、分保、定損理賠等職能從經營中剝離出來,由保險經紀人逐步取代。
保險經紀人應準確定位于有專長、有特色的專業技術服務,加強新業務的拓展,尤其應當集中拓展有良好品牌效應的項目。在專業化分工的業務流程中,保險經紀人應當承擔前端的客戶開發、風險評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務、協助客戶索賠、防災防損等服務。在市場開發中,保險經紀人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采用市場導向型的開發模式,力爭在傳統中求創新,充分尊重并理解客戶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服務。
保險公司與保險經紀人通過準確的市場定位與合理的專業分工,兩者形成一種既聯系緊密又相互獨立、相互制約的關系。保險公司與保險經紀人兩者良性互動,共同推動保險市場的繁榮。
(2)加強合作。一是加強業務領域的合作。保險公司如果將部分產品銷售職能和理賠定損職能轉移給專業的保險經紀人,自身可以專注于提升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產品宣傳、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能力,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培養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而保險經紀人通過與保險公司的緊密合作,也可以在市場價格、客戶信息、保險技術等多方面與保險公司進行資源共享,使業務獲得長足的發展并獲得合理的收入。在節約保險公司展業成本的基礎上,及時向保險公司反饋客戶的產品評價信息,并對保險產品的開發提出建議,在損失理算與防災防損等服務方面,公正、客觀地處理保險服務中遇到的問題,提高保險理算的科學合理性,提高防災防損服務的專業性,從而將社會潛在的保險需求轉化為現實的需求,在廣度和深度上拓展保險服務領域,滿足社會對保險的不同層面的需求。
二是信息技術與資源共享。加強保險經紀人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保險產業發展水平、保險經紀機構與保險公司的發展戰略,涉及到電子信息技術水平。在電子化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保險經紀機構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核保問題、資金結算問題、異地承保問題等等,而通過保險電子商務,能夠使很多實際操作難題迎刃而解。電子商務系統能夠實現遠程核保、核賠,網上結算等多項功能,輔之以全國統一的電話服務系統與各地的客戶服務中心和理賠中心,構成完整、簡便、安全、高效的業務體系和流程,可以提供一整套與中介機構,特別是保險經紀機構進行合作的技術方案,保證信息流、物流的暢通聯結。
2、發展實力雄厚的保險經紀人主體
(1)鼓勵社會資本流入。保險經紀機構只有具備了雄厚的資本實力,才可能增強其承擔風險的能力和提高其核心競爭力,但通過自身來積累資本,對于處于發展初期的保險經紀機構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國內大多數保險經紀公司都屬于中小型企業,設立時間短,其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短時間內凝聚大量資本根本不可能。所以,建議政府能夠出臺一些政策措施如稅費減免、信用擔保等來扶持保險經紀人的發展,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向保險經紀行業流入。
(2)整合保險經紀人主體。到目前為止,國內保險經紀公司雖然已經達到200多家,但大多數公司的規模偏小,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惡性競爭,并不利于我國保險經紀業的發展。監管部門可以借鑒前幾年對證券、信托等行業的治理整頓經驗,依據嚴格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淘汰不合規范的保險經紀公司,而對那些符合規范、業務量小、資本實力比較薄弱的保險經紀公司進行整合,通過公司并購整合,合理配置資源,壯大保險經紀人主體,增強保險經紀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3)建立合理的傭金支付體系。通過保險法規或者由保險經紀行業協會牽頭建立保險經紀傭金支付制度,拓寬保險經紀公司的收入渠道,擴大獲利空間,增強其資本實力。對于保險經紀傭金支付標準,因地域、險種、市場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一般占保費收入的10%~21%,通常在15%左右。監管機構或行業協會應規定傭金和服務費支付的波動范圍,根據保險經紀人的資信等級以及其提供經紀服務的種類、質量與數量,由保險經紀人與保險公司或客戶協商決定報酬,實行差別報酬支付。
3、建立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
(1)加強政府監管。政府主要監督管理部門應該注意傾聽來自市場主體及社會各界的呼聲,及時制定和修改相關政策和監管法規,促進保險業的健康發展,應以監管促發展,不斷改進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水平,注重保險經紀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范,把事前預防和事后檢查、正面引導和處罰違規行為、監督管理和行業自律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標本兼治。以實施監管責任制為主線,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險監管工作框架,加強管理和內控建設,整頓規范保險經紀市場,維護保險經紀市場秩序。
(2)加強社會監管。一是建立保險經紀人的資信評級制度。保險經紀機構的信用評級由社會上權威的資信評估機構對保險經紀機構的信譽進行評定,是企業信用評級的一部分。建立保險經紀人資信評級制度,對完善保險經紀制度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險市場買賣雙方因保險經紀人加入后,保險信息不對稱的風險,保證保險公司通過經紀人獲得的關于保險標的風險的真實信息,也能保證投保人通過保險經紀人獲得保險產品、保險公司的完整信息,從而保護保險買賣雙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強化保險經紀機構對自身信譽的培育,使信譽不好的保險經紀機構被自動淘汰。對保險經紀機構的信用評級,可由社會上權威的資信評估機構作為評估主體,評估的對象是保險經紀公司。評估的客體不同于一般企業圍繞籌資和償債能力進行評估,而是重點圍繞企業信譽,包括高管人員的素質、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履約情況、市場業務量占有率等。
二是組建保險經紀人行業自律組織。世界各國都十分注重運用行業自律組織來實現對保險經紀人的監管。如英國的自律組織主要是英國保險經紀人注冊理事會及英國保險經紀人協會,它們負責保險經紀人從業資格的審查,傭金的管理,日常行為規范的監督等。我國目前在大中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保險同業協會,但與西方保險行業協會相比,我國的保險公司同業協會無法體現保險中介人的自律架構。行業自律組織作為政府監管部門的補充,可以通過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保險經紀人的資格、信譽、服務、財務等方面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并引入信用評級制度來引導和規范行業的發展,在維持行業水準和信譽等方面充分發揮自律作用。建議在國內具備條件的地區建立保險經紀人協會,監督執行行業規范和準則,維護行業共同利益和市場競爭規則,約束成員的市場行為,維護共同生存和發展的市場環境和秩序,并對會員遇到的法律、財務等方面的問題提供指導和幫助。
(3)完善內控機制。保險經紀機構要有嚴格的內部管理和執業規范,這既是機構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需要。
保險經紀企業的內部控制是保險經紀企業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標和防范風險,對內部各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從事的業務活動進行風險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約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總稱。保險經紀企業的內部控制是保險經紀企業的一種自律、自理行為,是保險經紀制度能有效執行的保證,也是保險經紀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通過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激勵約束機制,可以有效化解保險經紀企業經營風險,最大限度的保證保險經紀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4、大力培養保險經紀專業人才
保險經紀公司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比較高,不但要熟悉保險市場和法律環境,掌握保險標的特征和保險條款,還要擅長營銷技巧。同時,對各類保險經紀人員還有專門要求,如從事涉外保險經紀業務的要通曉外語,從事風險管理咨詢的要掌握風險識別、評估和風險管理方案的設計等等。要堅持高標準努力培養高素質職專業化的保險經紀人才,職業化應是保險經紀人的努力方向,必須將培養保險經紀專業化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一是加強基礎教育,做好人才儲備,在高等院校開設保險經紀專業。二是培養和提高我國保險經紀人職業素質。抓緊完善保險經紀資格考試體系,加強經紀人的資格管理,提升資格證書獲得者的整體素質。三是加強保險經紀行業從業人員的在崗培訓。此外,經紀公司還可以從通過保險經紀人資格考試的人員中篩選出一些具有保險實務經驗的人加以重點培養,甚至可以從中挑選一些優秀者派往國外保險經紀公司去接受培訓,在較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專業技能以滿足民族保險經紀業發展壯大的需要。
5、加強宣傳,擴大保險經紀人的影響力
大力宣傳保險經紀人在促進我國保險事業發展、促進我國經濟與國際接軌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目前,鑒于我國的國民保險意識普遍不高,保險經紀市場處于發展初期,保險經紀人的執業特點及意義并沒有被社會各階層真正理解,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差,加上保險公司對保險經紀人的認可程度低,保險監管部門應在適當的場合為保險經紀人正名,明確肯定保險經紀人的正面作用。要讓各個階層的保險消費者真正認識并接受保險經紀人,然后享受保險經紀人提供的保險服務,需要有一個過程。為此,需要保險經紀人加強在大眾媒體上宣傳,讓社會公眾知曉保險經紀人的含義、性質,與保險人的區別及主要的經營范圍,明白保險經紀人在幫助廣大客戶取得保險保障服務上的各種優勢。
【參考文獻】
[1]劉冬嬌:保險中介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2]唐運祥:保險經紀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丁鳳楚著:保險中介制度[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4]王萍:國內保險經紀公司發展緩慢原因初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5(3).
篇6
摘要:人民幣匯改經歷了數個階段以后,現在出現了連續升值的局面,但是在分析當前中國國內經濟形勢后,我們發現,人民幣在未來雖然仍有繼續升值的可能,但不排除會有波動的可能,甚至出現暫時的階段性的貶值的現象。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未來預期;暫時性貶值;升值
人民幣匯改經歷了四階段:1979年至1984年:從單一匯率變為復匯率再到單一匯率,1985年至1993年,實行官方牌價與外匯調劑價格并存,向復匯率回歸的方式,1994年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到了2005年了,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至此以后,人民幣匯率變動如圖所示,但人民幣匯率并非會永無節制的降低。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遇到了兩大嚴峻挑戰:一是全球經濟失衡下外匯儲備過多的挑戰。美國低儲蓄,高消費,中國等亞洲國家高儲蓄,低消費,中美貿易巨額順差,美國靠舉債度日,中國巨額外匯投資美國國債,貿易戰、匯率戰給我國政府帶來巨大壓力。二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挑戰。一方面,中國經濟總體實力明顯提高,另一方面,三農,住房,醫療,教育,就業,農民工,社會保障等問題一時很難得到解決,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要矛盾。
1人民幣短期將會小幅升值的必然性
1.1進口企業需要人民幣升值
人民幣升值后,進口商品的價格會發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降低我國進口的成本和在進口環節的費用。根據需求彈性理論,需求彈性越高的商品,進口價格變化引起進口量的調整就越大。由于各個行業價格彈性的差異,人民幣升值對不同進口行業的影響程度也是不同的。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改善相關行業的盈利狀況,這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很多重要戰略物資如石油,鐵礦石,銅等都要依靠進口,中國需求的大增曾導致國際相關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大大增加了我國的建設成本。人民幣的適度升值,有利于增強我們對原材料物資的購買力,減輕石油和原材料價格上升對經濟的影響。同時,從事進口貿易的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next]1.2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需要人民幣小幅升值
根據傳統經濟學理論,貶值有利于提高一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升值對出口不利。但根據彈性輪的觀點,只有當進口和出口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匯率變動才會對進出口貿易形成明確的效應。考慮到我國獨特的貿易結構及進出口商品供給價格彈性不高,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目前,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出口中占55%。同時,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和外商的機械設備進口占所有進口的60%,如果再計算上一般貿易當中原材料和投資品進口,這個比例還有很大的上升余地。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只賺取固定的加工費,和匯率的變動基本上沒有太大關系。當人民幣升值之后,出口價格上升,對這部分企業的出口不利,但是其購買力也將隨著人民幣升值而提高,能夠購買更多的設備和原材料等進口品,兩項權衡,匯率變動的凈效應有待觀察。其次,中國的部分出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非常高,盡管是科技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但由于中國極低的工資,即使人民幣小幅升值,和國際競爭對手相比,依然占有成本上的絕對優勢,因此出口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另外,一國出口競爭力的長期動力并不是靠匯率低估的政策,而應該是靠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提高非價格競爭力。目前勞動密集型產品依然是主要的出口產品。特別是紡織品,服裝,鞋類和玩具等在國際市場上占有較大的份額,這與世界出口產品結構和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不一致,而且這類產品的國際市場需求彈性小,競爭激烈,容易引起貿易摩擦。而來料加工貿易出口只能收到加工費,失去了銷售利潤,同時,它對一般貿易的出口也造成較大的沖擊,影響一般貿易的出口效益。1.3刺激國內消費,擴大內需需要人民幣小幅升值
根據2006年上半年經濟運行回顧,我國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達到歷史最低水平。儲蓄率則從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間快速增長了9個百分點。而在我國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周期,世界平均消費率達78%——79%,差距懸殊。我國長期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經濟的較高增長主要依靠出口拉動。而現今世界經濟以美國為代表出現不景氣,我國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出口壓力越來越大,不確定風險也加大,因此,必須擴大內需,以避免外部經濟波動時產生的劇烈沖擊。房價,醫療費用,教育投資與水電氣價格的持續上漲,以及養老問題,加大老百姓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抑制即期消費。從而造成我國經濟增長連創新高而我國居民消費率與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雙創新低的矛盾。由于人民幣升值,老百姓能用同樣的錢購買更多的東西和服務。
另外,人民幣升值可以減少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有利于減輕國外輿論對我國匯率,經濟貿易政策的非難和指責,減少同歐美國家的貿易摩擦及國外針對中國的貿易制裁。
2不排除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
雖然很多現象顯示人民幣有巨大的升值壓力,但我國現在的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表明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非零。
首先,目前導致中國巨大貿易順差繼而帶來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出口產業的成本很低。中國以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建立在對豐富廉價的勞動力的基礎上。但是根據人口資源統計,到2050年,上世紀50,60年代(也就是人炸期)的人大多會去世,而出生率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保持較低水平,中國將會陷入勞動力缺乏的處境。現在,很多社會成本沒有計算到成本中去。
其次,中國企業有龐大的債務規模。隱性債務,如欠發工資,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其他公共部門債務等帶來中國未來的債務負擔沉重,為人民幣貶值種下隱患。
3結論
總體而言,人民幣有很大的升值壓力,但考慮到中國經濟存在的結構問題,不排除有暫時的階段性的貶值。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經濟總體良好,應該抓住時機,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同時擴大內需,真正做到投資,出口,消費三架馬車并駕齊驅,為中國的經濟帶來更健康的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夏建英.人民幣匯率走勢分析[J].外匯管理,2006,(09).
篇7
一、分析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國土地面積較廣,地區人口分配不均勻,出現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例如:我國京津唐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人力資源豐富甚至出現剩余的人力資源,在京津唐地區尋找職位較難,而我國西部地區,例如:新疆等地,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日溫差較大,不適應人類生活,經濟發展緩慢,該地區人口總量少,且有眾多留守老人,人口老齡化嚴重,導致我國西部地區缺乏人力資源,阻礙經濟發展。再加上,我國不重視缺乏人力資源地區的發展,導致全國人力資源分配更加不均勻,經濟發達的地方越發達,經濟落后的地方越落后。
二、人力資源
1.人力資源概念
人力資源從廣義上講,是一個社會具有體力勞動能力和智力勞動能力的人的集合,而狹義上講,是社會團體中能夠生產產品的人力,這就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有分為兩類,一種是數量型的人力資源,一種是質量型的人力資源。數量型的人力資源指的是具有體力勞動人員的總和,質量型人力資源指的是勞動人員具備知識素養、科學技術、勞動技能等人員的總和。其中數量型人力資源和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當人力資源超出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會消耗大量生產產品,且剩余的人力資源無法就業,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質量型人力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是推動經濟社會的根本動力。
2.人力資源特點
(1)能動性:由于人具有主觀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客觀世界進行改造活動。(2)再生性:人力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人力資源中個體不斷更新。(3)持續性:人力資源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身能力,是一項持續的工作。(4)社會性:人力資源從社會中來,再到社會中去,收到一定的文化、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影響。(5)時效性:首先,人力資源有一定年齡限制,其次,社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使與時俱進的。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是指地區間在經濟上交往密切,相互促進,相互學習,相互依賴,實現發展上關聯互動,最終達到各區域經濟協調穩步發展。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工作重點是:東西部經濟協調關系,沿海和內地經濟協調關系。
四、如何實現人力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
1.國家制定相應政策
國家制定相應政策,鼓勵勞動人員和人才向西部地區遷移,給予一定優惠政策,開發西部地區企業發展,設置眾多就業崗位,吸引經濟發達地區過剩人力資源,既能補充西部地區人力資源,又能緩解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壓力問題,實現人力資源全方位利用。此外,該類政策能夠促進區域間經濟文化交流,互相學習,相互促進,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增強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
企業注重對人力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國人力資源中農民占1/3,人力資源的數量較多但是質量較差,因此,用人企業需要加強對勞動人員的培訓,使勞動人員不僅具有體力勞動能力,而且具備知識素養和科技技能,稱為全方位復合型人才,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源數量雖少但是質量上升,實現“以一抵十”。
3.勞動人員加強自身教育
勞動人員不盲從,遷向經濟發達的地區,而是要熱愛本地區,重視地區經濟發展。勞動人員要加強自身能力,不僅具有體力勞動能力,而且增強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時時刻刻學習,增強綜合素質,為地區發展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
五、總結
篇8
【關鍵詞】人民幣 國際化 經濟發展效應 國際市場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內涵和意義
所謂人民幣國際化,指的是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實現交易、支付及價值貯藏等職能,在國際貿易與資本流動中被普遍應用的國際化貨幣的過程。要想對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進行衡量,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觀察用人民幣交易的金融市場是否擴大了規模;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是否達到一定比重。在2008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歐美國際金融機構受到沖擊,中國金融資本的實力被體現出來,這就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機遇。之后我國推行了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與貨幣交換等人民幣國際化政策,讓人民幣在世界范圍內逐漸提高了認可度。人民幣國際化的未來歷程中,先要讓人民幣在亞洲范圍內擴大規模和流通范圍,并逐步將其作為亞洲區域主導貨幣。就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獲得鑄幣稅收益,這是發行貨幣中產生的收益,如果將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我國便能夠應用通過很小的紙幣發行成本以占用國外資源和物品,這就表明我國可以在世界獲得無息貸款,用較低代價得到額外國際資金來源。其次,在境外運行人民幣資產可以得到收益。央行能利用政府財政支出機制以及我國銀行體系資金運作獲得一定量資金,并在國際市場變成可貸資金且可以因此貿易獲利。此外,國際貿易使用人民幣為媒介,將會通過我國銀行體系的支付與結算服務,我國金融結構會得到一定的傭金。再次,我國的國際金融地位會得到提升,如果人民幣國際化,我國會負責對國際事務處理規則加以制定和修改,從而獲得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此外,如果人民幣國際化我國就有了貨幣政策制定權,能夠有效抵抗金融危機并對各儲備國金融經濟加以控制。我國對外匯儲備降低了需求,在國際金融市場中將會更加主動。最后,我國公民與企業會增加幸福指數。人民幣國際化,海外購物和投資將更加方便,外匯兌換環節減少,國民收入得到提升。我國企業也會因人民幣國際化走向世界,如果在國際金融貿易中使用人民幣交易、支付和結算,我國企業能減少一大筆開支,這對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更加有利,國內經濟持續增長。
二、人民幣國際化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人民幣國際化能夠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深化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發展,并推動我國“一帶一路”戰略。但是會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套利套匯問題。人民幣國際化能推動金融市場改革,但必須看到人民幣在岸價格的市場化程度相比離岸價格還存在很大差異,這就增加了貿易過程中套利套匯的機會。我國現如今還沒有實行資本化市場,管制資本項目就會導致在岸價格與離岸價格上人民幣的差異,價格差異的拉大會導致套利套匯情況的發生。其次是海外存量擴大問題。進行資本項目會讓人民幣回流與輸出互相抵消,在整體上來說,這對我國人民幣提高海外存量是非常不利的。結算人民幣跨境貿易時,如果人民幣資本輸出持續擴大,貿易鏈條中的發達國家就面臨放棄使用美元有應用人民幣進行結算的壓力,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跨國企業貿易過程中,為了在保C我國企業處在弱勢方的同時增加人民幣在發達國家的海外存量將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最后是債務負擔加重問題,我國貨幣如果稱為國際貨幣,其他國家就會持有大量的人民幣,我國就必須加大對本國貨幣的輸出。就理論上而言,本國貨幣輸出渠道主要是資本外流和貿易逆差兩種形式,加入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直到成為國際貨幣后,人民幣必將會大量輸出外流,我國的債務負擔會因此加重。
人民幣國際化順應了市場的自然發展,政府也需要加強引導和推動。和一般貨幣國際化相比,人民幣國際化有自身特點。我國應該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找出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貨幣國際化發展模式,通過相應對策來迎接世界挑戰。我國業界認為,要想讓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落實三步走方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讓人民幣充當國際結算貨幣;達成資本項目下可用人民幣兌換的目的以讓人民幣充當國際投資貨幣;促進人民幣匯率與利率市場化,讓人民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首先要擴大雙邊貿易交易與結算時人民幣的地域范圍,現如今我國只有針對香港和新加坡等經濟條件一般的亞洲國家才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這個流通范圍是遠遠不夠的,我國政府要尋求更多的貿易伙伴,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從而讓人民幣稱為我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貨幣媒介。其次可以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做好離岸市場的試行工作,降低我國內地金融市場受境外人民幣業務的沖擊影響。再次,提高人民幣國際信用,只有提高貨幣國際信用,保證在金融危機時不貶值,才能維護區域經濟穩定。最后,要鼓勵內地企業走出去。完善法規條例并為內地企業提供優惠,讓內地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活躍起來,這樣才能讓人民幣在世界金融市場中有重要地位。
三、總結
人民幣國際化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為我國提高國際金融地位、獲得更多收益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大作用。我國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不可操之過急,要完善自身制度并提高綜合實力,做好充分的準備與防范措施,如此才能為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作用。
參考文獻:
[1]何平,鐘紅.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發展效應及其存在的問
題[J].國際經濟評論,2014(05).
[2]張春燕.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發展效應及其存在的問題
[J].現代經濟信息,2015(16).
[3]鄒夢娜.人民幣國際化的經濟發展效應分析及存在問題探
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3).
[4]蒙震,李金金,曾圣鈞.國際貨幣規律探索視角下的人民幣
國際化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3(10).
篇9
【關鍵詞】農村人身保險保險產品創新
一、我國農村人身保險市場的現狀
第一,農村人口老齡化對醫療、養老保險有極強的需求。目前,我國鄉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比城鎮更嚴重。農村人口老齡化也會逐步改變人們消費及儲蓄結構,提升人們養老的危機意識,為商業養老保險在農村的開展留下廣闊空間。此外,老年人群體是一個各種慢性病高發的群體,這不僅對醫療保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農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趨弱化,老年人護理問題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護理類的險種,將擁有廣闊市場。
第二,農村家庭結構小型化增加了對養老保險的需求。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農村家庭結構小型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農村家庭結構小型化改變了人們“養兒防老”的觀念。農民養老觀念的變化,為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提供了需求空間。第三,特殊農民群體的人身保險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農民離開相依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農民對養老保險提出了高質量要求:希望既能解決當前人口的養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為有限土地補償費用尋找一個資金經營者,它可保證資金高效運行,能實現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團體不記名地分享經營利益。失地農民也急需健康保險,以滿足醫療保障需求。第四,農戶對保單質押貸款的需求。當前的正規金融安排不支持農戶資金借貸需求,農戶借貸資金中絕大部分來自民間金融。從實踐層面的反映來看,多功能的養老金賬戶,尤其是能夠對農民的生產生活急需提供靈活貸款支持的養老金賬戶,深受農民歡迎。新疆呼圖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證”質押貸款經驗為保險業提供了較好的啟示。
二、我國農村人身保險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真正適合農村市場的人身保險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均不足
在當前階段,風險保障是農民購買保險的主要目的,但目前為農民設計的保險產品,一是產品未能充分考慮城鄉差異,同質化現象嚴重。二是保險產品價格相對較高,超出多數農民的購買能力。
2.農村人身保險在營銷體系和業務管理體系的建設與創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強
總體來看,農村營銷網絡的構筑還未成型,完整、有效的營銷渠道體系的建立也尚需時日。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伴隨著農村營銷服務部的建設,教育培訓工作沒有及時跟上,營銷人員整體素質仍有待提高,少數農村地區在客戶回訪、續期收費等方面存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客戶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業務管理體系方面,機構、人員、資金、單證等管理亟待加強,業務、財務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進一步適應農村市場的內控機制和標準化業務流程的建立。
3.農村市場相對脆弱,如果開發不當,極有可能出現從眾性投保、群體性退保等非理,嚴重破壞市場資源
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民風純樸,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市場傳染性強,銷售誤導和無理拒賠的后果可能相對城市來講后果要嚴重得多。正如監管機構所講:農村保險市場的開發就像生態一樣需要保護,如果開發得好,潛力是巨大的,農村保險市場就像一個聚寶盆,挖掘不完;如果開發得不好,由于壽險產品的替代性很強,農民可能就不會再買保險產品,保險在這個地區就無法發展,甚至絕收。
4.外部政策環境還不能滿足農村人身保險的業務發展要求
廣大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決定了發展農村人身保險業務的經營成本遠遠高于城市。同時,幾乎空白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人身保險市場承擔的社會責任也遠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動是發展農村保險業務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目前關于財政、稅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還不能滿足業務的發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動利用保險和保險公司的意識亟需加強,對農村人身保險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強。
三、我國發展農村人身保險的相應對策
1.積極開發真正適合農民需求的保險產品,力求做到條款簡單、保費低廉、保障適度
各家壽險公司應加大農村人身保險產品的創新力度,針對農民的收入狀況和實際需要,重點開發醫療、養老、意外等保障險種。有條件的地區可適當發展投資分紅型產品,但應盡量控制在較低的比例范圍內。在產品設計與推廣上,要調整好躉交、短期和長期業務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結構,將壽險小額期交業務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以保護農村人身險業務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產品開發上要特別引導以勞動力為主要參保對象,而目前農村市場參保對象多為兒童。
2.加大農村人身保險的營銷網絡構建和業務管理體系等方面的創新力度
推進農村營銷服務網點建設,加強營銷人員培訓和管理,不斷探索適合農村人身險發展的組織形式創新,也成為推動農村人身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農村保險普遍存在重視開展業務而管理不足的情況,主要表現在客戶服務工作不充分,在客戶回訪和續期收費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各家保險公司應健全客戶服務體系,提高客戶服務水平,盡快建立一套適合農村特點的行之有效的續期收費和客戶回訪制度,并盡快提高營銷人員的素質。此外,有條件的保險公司應考慮設立專門的農村保險部門,由專人專崗負責,這樣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針對農村市場的特殊情況,各家保險公司在業務發展過程中要明確城市與農村不同的社會問題,避免社會矛盾的出現
農村市場在開展保險業務時,一定要明確法律關系,明確保險公司所擔當的角色;在客戶服務中,絕不能有欺詐和誤導行為,務必搞好售后服務。針對農村市場的脆弱性,保監會已于2006年10月出臺了《促進農村人身保險健康規范發展的通知》,相信這必將對規范農村市場的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規范公司經營行為,打擊和防止誤導行為,實行保護性地開發農村人身保險市場起到強大的指導作用。
篇10
關鍵詞: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人口問題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1-000-02
前言:現階段,我國經濟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而區域經濟發展對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受到人口問題的制約,因此,只有控制區域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的素質以及實現人口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在遼寧人口問題的研究方面,對于遼寧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人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還不夠全面,為此,本文旨在針對遼寧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人口問題和解決問題思路、方案加以研究和論述。
一、遼寧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口的關系
(一)人口數量變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目前,我國遼寧省的人口數量變化較大,人口數量逐漸增加,呈現正增長的趨勢。現階段,遼寧省已經通過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數量有了較好的控制,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其一,優化了地區的人口類型;其二,減緩了區域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的壓力;其三,提高了區域人口的整體素質;其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遼寧省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既加快了遼寧省城市化的進程,又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目前,遼寧省人口數量雖然得到了較大的控制,但是仍然呈現出緩慢的增長趨勢,其人口數量的增加,致使遼寧省人均經濟較低。因此,我國人口數量的變化對區域經濟有較大的影響,只有保持人口數量與區域經濟相適應,才能促進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1]。
(二)勞動力質量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遼寧省經濟發展中,勞動力質量對遼寧省經濟有重大影響,一方面,高效的、復雜的勞動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進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低效的、簡單的勞動創造的價值相對較小,因而減緩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目前,我國遼寧省的勞動力水平普遍較低,而勞動力質量也有所下降。由此可見,對于人口數量較多的遼寧省而言,其勞動力質量較低,則不利于遼寧省的經濟發展,甚至對遼寧省經濟發展有著阻礙作用。勞動力質量對遼寧省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勞動力的身體素質直接影響遼寧省的物質資料生產,遼寧省勞動力質量較低降低了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遼寧省經濟的發展。其次,勞動者的文化、科學技術素質影響遼寧省的科技發展水平。目前,遼寧省不具備更多高素質的勞動力,阻礙了信息技術在區域內的傳播,從而降低了遼寧省的經濟效益。最后,勞動者的思想素質影響遼寧省的經濟發展。勞動力的思想意識影響著勞動力的行為,而勞動力的行為又影響著區域的經濟發展,所以,勞動者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可以促進遼寧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人口文化、科技素質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現階段,我國遼寧省的人口教育程度分布不均,從整體角度而言,人口素質較低,所以對遼寧省的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首先,遼寧省人口的文化素質較低,導致人口流動較大。有許多年輕人未曾接受過高等教育,而較低的文化水平使這些年輕人思想狹隘,不能對促進遼寧省的經濟發展有更大的作用。其次,遼寧省人口的科技素質較低,從而影響和制約遼寧省經濟的發展。科技水平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人口的科技素質較低會阻礙遼寧省經濟的發展。最后,勞動力轉移對遼寧省經濟影響也較大。區域勞動力人口轉移多以青壯年為主,進而使區域人口結構以老幼婦孺為主,但是這部分人口的文化程度和實踐能力都相對較低,所以導致區域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質提升難度較大[2]。
(四)人口結構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區域經濟有一定的影響,而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是由于人們的觀念等眾多因素導致的。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區域的人口結構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首先,人口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其次,性別比例偏高并且呈現上升趨勢;再次,多數區域的人口結構為成年型,而且結構較為優化,隨著區域的不斷發展,成年型人口結構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必然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最后,我國多數區域的人口素質有所提高,地區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也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二、遼寧經濟發展中的人口問題
(一)人口質量的問題
目前,我國部分區域的人口素質較低,進而影響地區的人口質量,不利于區域經濟的更好發展。遼寧省就是其一,人口質量較低問題是影響遼寧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遼寧省的經濟發展。然而,要想提高遼寧省的人口質量,既需要提高遼寧省人口受教育程度,又需要提高人口的科技水平,從而才能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遼寧省經濟發展水平有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但人口素質較低仍然是阻礙遼寧省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遼寧省有關部門要注重提高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我國遼寧省重在發展重工業,這就需要高素質人才為重工業發展提供廣泛的技術支持,可是在遼寧省較多的重工業企業中,缺乏高素質人才,致使重工業企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在遼寧省一些地區中,有許多高素質人才去往有更大發展的城市和地區,造成了遼寧省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遼寧省存在的人口質量問題,既不利于遼寧省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水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