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風險評估范文

時間:2023-03-17 11:0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風險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護理風險評估

篇1

【關鍵詞】精神科護理風險評估;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191-01

護理風險管理是指通過對現存或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針對存在的風險問題,探討、尋求護理風險的防范措施,盡可能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以減少護理事故和護理糾紛。我院自對精神患者開始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及護理干預,在減少護理事故和護理糾紛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總結如下。

1風險評估

1.1 精神癥狀所致的危險因素

精神患者由于沒有自知力,受精神癥狀的支配,可出現暴力、沖動行為,威脅自身及周圍環境安全,最嚴重的是自殺、自傷、傷人、走失等意外事件的發生而引發醫患糾紛。據本次統計此類事件占41.8%。

1.2 環境中的危險因素

1.2.1 起居環境

主要是指病室布局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交叉,地面是否光滑,廁所、走廊是否設有扶手,病房是否設有壁燈等。如住院環境嘈雜,流程不合理,秩序混亂,居住環境擁擠,空氣污濁等使患者情緒不穩容易激發患者的沖動行為。地面濕滑易致跌倒摔傷。

1.2.2 危險物品管理

危險物品是指精神患者自殺或傷人、毀物的工具,具有危險性。其來源廣泛,包括藥品、器械、玻璃器皿、銳器具、繩帶、易燃品等,如剪刀、指甲鉗、針、火柴、打火機、保護帶及各種醫療器械等。據報道,女患者的胸罩和長筒襪等也可當作縊繩使用而更增加了危險物品管理的難度。

1.3 服藥過程中的危險因素

臨床給藥錯誤發生最多,精神科也不例外。同時,精神患者大多不承認有病,再加上精神癥狀的影響,藏藥、拒服藥物等不合作現象比較普遍,輕者被動不合作,重者沖動傷人或打翻治療盆或損壞治療車。最嚴重而危險的是囤積藥物一次頓服而達到自殺的目的。還有的患者搶服藥物,這些危險因素為精神科所特有。

1.4 實施保護性約束過程中的危險因素

保護性約束是精神科的常用治療護理措施之一,特別是當患者出現嚴重的興奮躁動、自殺自傷等暴力行為時,為保證患者及周圍環境安全而最為常用。此措施帶有強制性,患者及其家屬不易接受或誤解,加上患者多不合作,容易導致皮膚擦傷、肢體腫脹、關節脫位、骨折等并發癥。使用不當,易引起糾紛。

1.5 藥物治療過程中的危險因素

主要是藥物副作用導致,由于個體差異如性別、年齡、遺傳、體質等,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和錐體外系副作用。心血管系統的副作用性低血壓較常見,發生率3%-5%,可導致暈厥、摔傷和休克等,可誘發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錐體外系副作用的危險是噎食、惡性癥狀群。其他副作用如尿潴留、麻痹性腸梗阻也不鮮見。在患者進食少、體質差、伴軀體疾患時更易發生。

1.6 精神科工作流程中的危險因素

主要體現在保護性約束和性低血壓的搶救過程中。如實施保護性約束時,不可單獨約束下肢,采取四肢約束時,應先約束上肢,再約束下肢或上、下肢同時進行,以免患者傷人或自解保護帶。性低血壓搶救時應就地平臥,不能隨意變換患者,更不能由臥位突然變換為坐位或立位,以免病情惡化。

1.7 護理人員素質和水平的危險因素

護理人員的素質和水平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關鍵環節。精神科護理人員面對的是喪失理智的特殊群體,其受精神癥狀支配,謾罵、傷及護理人員、沖動毀物等事件時有發生,若護理人員沒有良好的素質和水平,處事不冷靜,也可導致意外事件發生。

2干預措施

2.1 做好危險因素的評估

做好危險因素的評估是降低風險和提高質量的前提,其程序如下:病史中有無幻覺、妄想,自殺自傷、沖動毀物史,在外游蕩史無常規護理, 有進一步評估語言信息,情感信息,行為等危險先兆無常規護理,進一步評估行為方式、強度,預測危險性密切監護+相應措施同時履行好告知義務,把精神癥狀導致的潛在危險告知患者家屬,取得理解與支持,最大限度地降低糾紛的發生。

2.2 加強環境安全管理

精神科病室布局易結構簡單、整齊,既安全可靠又不易損壞且危險性低。床位勿過分擁擠,床距至少1 m以上。保持地面清潔干燥,衛生間周邊設防滑墊。室內保持整潔安靜。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及時處理興奮躁動患者,穩定患者情緒,減少沖動因素。走廊、廁所最好設有扶手,為老年及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方便。同時,嚴格危險物品的管理,加強安全宣教和檢查。經常對患者及家屬進行有關安全常識的宣傳和教育,讓其認識到安全檢查對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重要性,使他們理解與配合安全管理,防止危險品帶入室內。交接班時均要清點實物,一旦缺少及時尋找。

2.3 認真做好服藥護理

給藥時仔細核對,認清面貌再給藥。服藥到口,看服下肚,嚴格檢查舌下、面頰部、指縫等處,防止藏藥或囤積藥物。發藥時護士不能離開發藥車。以免患者搶服、打翻藥盤或損壞服藥車。對有沖動、毀物、拒服藥物者,最后給藥,便于集中精力照顧,防止意外。

2.4 謹慎實施保護性約束

實施保護性約束時,要嚴格掌握適應證,認真履行保護性約束制度,可用可不用時盡量不用。使用前要履行告知義務并填寫知情同意書。使用時注意力量均衡,不可過猛,保護好肢體,以免受傷。嚴格交接班,將約束原因、執行時間、保護帶數目、患者情況記錄于護理記錄上,并詳細觀察,是發生糾紛時的有力證據。

2.5 仔細評估可能發生的藥物副作用

用藥前仔細評估患者的體質、飲食情況如何,是否伴發軀體疾病。用藥后,密切觀察藥物副作用的表現,對年老體弱、伴有軀體疾患、飲食差及用藥量大的患者要重點觀察、重點照顧,注意患者的飲食、主訴、表情、動作及T、P、R、Bp的變化,以便及早采取干預措施。

2.6 嚴格遵守操作流程

一般情況下,工作流程是根據制度確定的,操作要有前后順序,不能隨意顛倒,必須遵守操作流程。在搶救和其他應急過程中如果順序顛倒,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7 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技術水平

面對精神患者這個特殊群體,護理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技術水平,正確認識精神疾病,同情關心患者。掌握觀察患者言語、表情、動作和行為的基本功,給這個特殊群體提供最佳的護理照顧。

3討論

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最初最關鍵的環節。精神科是護理風險的高危科室,在臨床工作中,危險因素隨時存在,具有突發性、嚴重性和難以預測性等特點,如不及時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及早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意外事件及醫患糾紛的發生率就會增加。近兩年來,我們通過對住院患者的各種危險因素進行逐一評估,并給予有效的干預措施,從而減少了意外事件及醫患糾紛的發生,護理質量穩步提高。

總之,對精神患者的各種危險因素進行正確評估,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危險因素,保證護理安全,減少護患糾紛發生的關鍵環節之一。

參考文獻

[1] 唐玉平,沈莉,王愛華,等.加強風險管理的做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9):58.

[2] 李銀雪.護理風險管理程序研究[N].現代護理報,2008,12-6.第2版.

篇2

[關鍵詞] 住院患者;跌倒;評估;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7(a)-0142-02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的停頓,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患者跌倒是醫院常見十大醫療事故之一[2]。跌倒在我國全人群的意外傷害死因順位中排在第四位,而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則位居首位,并且隨年齡的增加跌倒的死亡率急劇上升,在8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達到最高[3]。本院為預防住院患者跌倒,率先在本科開展老年患者跌倒風險評估,根據跌倒評估情況對患者進行了跌倒風險告知、跌倒預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現將該開展項目的具體方法及其成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12月共對本科156例≥65歲的患者進行住院跌倒風險評估,其中65~75歲66例,76~85歲74例,86~95歲16例,男性80例,女性76例。

1.2評估方法

自行設計住院患者跌倒評估表(圖1),對≥65歲住院患者進行評估,首次評估在患者入院時進行,評估結果直接在首次護理記錄單上體現,由管床護士執行。評估為低危者(≤25分)不續評,中危者(26~45分)1次/7 d,高危者(>45分)1次/3 d(或每周2次)。患者病情變化或口服易致跌倒風險的藥物(、鎮靜催眠藥、抗焦慮憂郁藥、降壓藥、利尿藥、擴血管藥物、抗過敏藥物),隨時評估,跌倒后需評估,病情有變化隨時續評。

1.3護理方法

1.3.1低危組

1.3.1.1 提供安全的醫療環境:保持地面清潔干燥,洗手間鋪有防滑墊及防跌倒標識,保持通道的通暢。

1.3.1.2 指導患者及家屬預防跌倒的相關知識:告知患者穿防滑鞋,患者服不可過大過長,病情要求臥床的情況下要在病床上大小便,助行器要放于患者可觸及的地方。

1.3.1.3 告知患者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特別是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被公認為是跌倒的顯著危險因素[4-5]。

1.3.1.4 放置物品于患者所及之處:如水杯、電視遙控器、紙巾及助行器等。

1.3.1.5 指導患者正確的使用呼叫鈴:告知患者有需求時使用呼叫鈴,等待護士到來后,由護士關呼叫鈴。

1.3.1.6 需要時提供合適的助行器:根據科室特點,設有拐杖、助行器、沐浴凳等,供患者免費使用。老年人心理不服老,有行動能力者對輔助工具多有排斥心理,護士要做好解釋工作,加強護患溝通,積極開展健康教育[6-7]。加強宣教、指導患者合理使用輔助工具,使其認識到合理使用輔助工具是一種安全措施。

1.3.2中危組

除執行低危組1~6項措施外,加以下兩項:

1.3.2.1 按要求上好床欄,每一次查房、治療,護士主動為患者上床欄,告知上床欄的必要性。

1.3.2.2 協助患者行走及上下床:在病情容許的情況下,由護士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助行器,并指導患者使用。

1.3.3高危組

除執行低、中危組共8項措施外,加以下措施:

1.3.3.1 懸掛跌倒風險的高危標識:高危跌倒風險患者(>45分),管床護士除了在患者床頭懸掛“謹防跌倒”警示牌、還要在患者一覽表插上粉紅色標識,進行交班,引起值班護士的重視(加強巡視)。

1.3.3.2 必要時予肢體約束:根據患者情況上約束帶,但定時觀察肢體的血運及受壓情況。

1.3.3.3 根據情況留陪護:要向陪護告知防跌倒知識及助行器的使用。

1.3.3.4 安置患者于容易觀察或近護士站的病房。

1.3.3.5 告知主管醫生:有跌倒風險的患者要向主管醫生報告,并及時記錄在病歷上。

2結果

根據跌倒評估情況對患者進行了跌倒風險告知、跌倒預防措施及跌倒健康教育,該開展項目的成效見表1、圖2。

根據統計數據表明,老年人中、高危跌倒風險占90%以上,故在老年病區開展老年患者的跌倒風險評估是確保患者安全的首要措施。我科通過跌倒風險評估,保障患者安全,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跌倒發生率由2009年4~6例,下降到2010年的0例。

3討論

住院患者發生跌倒不僅給患者增加痛苦和經濟負擔,而且給醫院造成不良影響,跌倒的重點在于預防,準確根據跌倒風險評估表進行評估,識別高危人群,能全面而有效地減少患者跌倒的發生,提高醫護人員的主動服務意識,實施保護性預防措施[8]。2010年從最初≥65歲以上的患者進行評估到2011年開始所有科室的住院患者都進行跌倒評估,跌倒風險評估量表進入護理電子病歷系統,評估者從管床護士逐漸過渡到當值護士。通過跌倒風險評估,全體護理人員均掌握評估方法、預防措施及相關的宣教知識,根據數字化評估,確定目標人群,使護士能主動關注患者的安全問題,自覺落實安全護理防范對策。通過住院患者跌倒處理指引,完善跌倒上報制度的指引,當患者跌倒發生后,由當班護士填寫《基礎護理質量24小時直報表》,并上報護士長,護士長根據情況24 h內通過內網上傳護理部。1周內科室提交跌倒不良事件分析報告。為患者提供專科化的基礎護理服務,保證患者安全,提高護理安全質量。

[參考文獻]

[1] Oliver D,Brillon M,Martin F,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evidence-bascd risk assessment tool(stratify)to predicl which elderly inpatient swill fall.case-control and cohort studics[J]. Br Med J,1997,315(7115):1049-1053.

[2] 張秀芳. 醫院風險與病人安全管理[J]. 廣東省醫院護理管理,2005,2(5):29.

[3] 覃朝暉,于普林,烏正賚. 老年人跌倒研究的現狀及進展[J]. 中華老年醫院雜志,2005,24(9):711-714.

[4] 姜旭雯,陳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8):348.

[5] 解宇英. 健康教育在內科老年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1,17(16):122-123.

[6] 王兆琴. 老年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理學報,2006,13(8):47.

[7] 何月霞. 人文關懷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效果觀察[J]. 齊魯護理雜志, 2012,18(4):89-90.

篇3

[關鍵詞]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重癥監護病房;護理;風險;預報器

ICU收治患者多具有危、急、重、病情變化快的特點,如何快速、簡便、準確地對危重患者進行病情判定,并早期發現患者病情變化的預警信號,對患者的意外事件風險控制及減少并發癥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危重病評分工具,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評分[1]。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MEWS)[2]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的評分工具,MEWS僅需要測定5種生理指數:心率、收縮壓、呼吸頻率、體溫和意識,相對于APACHEⅡ評分其數值非常容易獲得且非常簡便。在國內外主要應用于急診、急救系統,在ICU的應用較少。本研究將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應用于ICU收治患者早期(24h內),評價其在ICU早期開展護理風險評估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6月外科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年齡>16歲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表法分為M組(MEWS組)和C組(對照組),排除標準為:入住ICU時間<48h的患者,總共納入826例患者進本研究,其中:男442例,女384例,年齡16~93歲,平均(51.27±9.35)歲,每組41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團隊的培訓:

所有護理團隊的成員在本研究開始之前進行系統的培訓,標準化評分的方法和流程,制作MEWS評分量表。

1.3評分方法:

患者入住ICU后,使用邁瑞BeneViewT8多功能監護儀采集患者收縮壓、呼吸頻率、心率等生命體征。體溫采用背溫法獲取,將患者置仰臥位,多功能監測儀測溫電極置于脊柱與肩胛骨之間斜方肌部位,背部皮膚與床褥緊貼,測量時間10min后讀數,室溫保持在20℃~22℃。意識狀態判斷用“AVPU”評分,該評分系統把意識狀態分為四級:反應靈敏(Alert)、對語言(Verbal)刺激有反應、對疼痛(Pain)刺激有反應和無反應(Unresponsive)。機械通氣患者則呼吸頻率計為3分,M組患者入住ICU時根據表1進行MEWS評分,之后不同評分級別制定的間隔時間進行再次MEWS評分,繪制MEWS曲線。改良預警早期評分,見表1。

1.4護理措施:

兩組病例入ICU時分別用MEWS及三級監測評估系統進行評分和分級,各自分為三個等級。M組的(0~4)、(5~7)、(8分以上)三級分別對應C組的Ⅲ、Ⅱ、Ⅰ級監測級,在床頭卡上標明評分級別,分別用紅、黃、綠三種顏色標示,根據評分結果分配護理人力資源。M組MEWS評分≥8分的及C組Ⅰ級監測分配1名主管或以上級別護師及1名護士,通知當班醫生搶救,準備搶救各種藥品和物品,盡快進行體溫、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動脈血氧飽和度等監測、盡快獲取患者動脈血pH值、血鉀、血鈉、血肌酐濃度、血細胞比容、外周血白細胞計數、Glasgow評分以及年齡和慢性健康狀態等APACHEⅡ的相關生理學參數,護患比(1.5~2)∶1,床頭卡用紅色標示,M組間隔半小時再次評分。M組MEWS評分5~7分的及C組Ⅱ級監測分配一名主管護師,護患比(1~1.5)∶1,及時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及完善上述APACHEⅡ的相關生理學參數獲取,床頭卡用黃色標示,M組間隔一小時再次評分。M組MEWS評分0~4分的及C組的Ⅲ級監測分配一名護士,護患比1∶1,床頭卡用綠色標示。M組患者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重新評分,根據新的評分調整護理計劃,M組間隔兩小時再次評分。

1.5觀察指標:

統計所有患者ICU入住最初24h內的非計劃拔管發生率、ICU內病死率、ICU內心肺復蘇率、心肺復蘇成功率及患者的總住院時間、住ICU時間,首次獲取APACHEⅡ評分時間。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M組和C組對比,M組的24h非計劃拔管發生率比C組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4hICU內病死率、24h心肺復蘇率、ICU住院時間比C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4h心肺復蘇成功率M組比C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3。首次獲取APACHEⅡ評分時間為1.5±0.6h,MEWS評分與APACHEⅡ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為0.812。

3討論

ICU是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單元,入住ICU患者一般都有嚴重的并發癥及臟器功能衰竭,涉及到多個系統器官的功能,病因復雜多樣。有研究[4]顯示:入ICU病房不足48h死亡患者占死亡總數的56.03%,尤其是24h內死亡率占比竟高達41.38%,這足以說明ICU入住早期(24h內)的處理對患者至關重要,如何快速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合理分配護理人力資源,同時早期發現患者病情惡化的“預警信號”,進而早期護理干預、早期診治,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及病情轉歸。在ICU,根據患者全身臟器的功能狀況及對監測水平的不同需求,從輕到重一般分為Ⅰ~Ⅲ級監測,而護理計劃及護理人力資源分配一般根據這個三級監測評估系統來制定。該系統缺乏對患者病情變化的預警功能,實踐上往往是被動處理患者已經變化的病情。傳統的ICU危重病評分工具一般采用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評分,國內有研究[5]顯示:采用APACHEⅡ評分對ICU的護理工作進行量性評估。并依據評估結果配置人力資源,結果證實可有效提高護理工作質量,護士的工作強度下降,滿意度上升,保證了護理人力資源。然而該評分系統項目較多,涉及到12個臨床和生化參數,收集時間較長。本研究統計了首次獲取A-PACHEⅡ評分時間平均為1.5小時,意味著醫護人員在獲取APACHEⅡ評分之前往往只能憑經驗判斷患者的病情,主觀的將患者分為“輕、中、重”等級別。而對于ICU的危重患者,早一分鐘的救治就可能改變患者的轉歸,單憑APACHEⅡ評估可能會錯失搶救的“黃金半小時”,再加上APACHEⅡ采集的這些參數需要做大量的檢驗工作,計算繁瑣,限于成本,不可能時時更新,這些都限制了APACHEⅡ的使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是英國風險應急小組建立的早期預警評分系統,該系統由早期預警評分(EarlyWarningScore,EWS)衍生而來。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僅需要測定患者的5個生理參數:心率、收縮壓、呼吸頻率、體溫和意識。目前改良早期預警評分主要應用于急診、急救系統的分診[6],國外的研究[7]提示,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可以較好地預測患者是否有入住ICU的需要。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ICU的應用研究較少,國外有研究[8]指出,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可以有效預測ICU病死率、30天的病死率及ICU住院時間。本研究將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應用于ICU收治危重患者早期(24h內),根據此評分制定護理計劃及分配護理人力資源,取得較好的效果,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的預警觸發醫護人員早期介入減少了危重患者24h的ICU病死率,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從而明顯地改善了危重患者的結局,獲得醫護人員的認同。與此同時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也與急性生理學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PACHEⅡ)這個ICU常用的危重病評分工具保持著較好的相關性,說明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可以較好的彌補APACHEⅡ的不足,獲取數據方便,節省時間,節省費用,防止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保證護理資源合理的分配。

4參考文獻

[1]WangDT.EvaluationofpredictiveabilityofAPACHEIIsystemandhospitaloutcomeinCanadianintensivecarepatients[J].CrateCareMed,1995,23:1171.

[2]SubbeCP,KrugerM,RutherfordP,etal.Validationofa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inmedicaladmission[J].QM,2001,94(10):.

[3]何志捷,管向東.重癥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98-499.

[4]梁立峰,徐萌.綜合ICU病房死亡患者的相關因素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05,35(1):29.

[5]丘宇茹,王吉文,吳惠文等.APACHEⅡ評分系統在ICU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12,26(35):3335.

[6]祝麗紅,凌桂蓮.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院前急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2,33(33):7324.

[7]Lee,J.R.andH.R.Choi.ValidationofamodifiedearlywarningscoretopredictICUtransferforpatientswithseveresep-sisorsepticshockongeneralwards.JKoreanAcadNurs,2014,44(2):219.

篇4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護理風險;信息系統

普外科的病種比較多,且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往往需要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護理風險[1]。加強普外科護理風險管理,預防和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是一項重要課題。有研究表明[2],對普外科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提升護理質量,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徐素彬等人[3]研究認為,加強護理風險管理可以提高普外科護士的風險意識,減少風險系數,提高患者護理的滿意度。隨著醫院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不斷推進,一些醫院在護理風險管理中逐漸嘗試引入了護理風險評估系統。有研究表明[4],將護理風險評估系統引入住院患者的護理中,可以降低護理風險缺陷事件的發生。近年來,我院結合臨床實踐需要,在普外科引入了護理風險綜合評估信息系統,有效提升了普外科護理風險管理質量。

1護理風險綜合評估信息系統的組成及模塊功能

我院目前投入使用的護理風險綜合評估信息系統的編程語言采用Powerbuilder9.0,后臺數據庫服務器采用Oracle8.17,客戶端操作系統平臺為Windows10/NT/XP。此信息系統主要分為入院評估、住院評估評價、護理風險動態評估記錄與護理安全風險評估告知等4個模塊,見圖1。入院評估模塊功能主要為記錄患者的個人資料,護理查體、入院溝通與入院護理風險(包括“長海痛尺”疼痛評估、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等)的評估。住院評估評價模塊功能主要包括評估項目、評估結果、評價是否符合入院評估的內容等。護理風險動態評估記錄模塊主要是采用自制表格式設計將“長海痛尺”疼痛評估、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等量表評估得分結果與評估護理人員簽名等內容編進該系統的程序中,儲存于該系統的數據庫中。護理安全風險評估告知模塊主要涵蓋知情告知、患者/家屬簽名、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脫管危險因素評估,以及與危險因素相對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等內容。

2護理風險動態評估信息系統的應用

2.1研究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手術患者300例,其中男176例,女124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58.05±6.31)歲;疾病類型:胃腸道疾病30例、體表腫瘤10例、甲狀腺及乳腺疾病80例、腹部外傷120例、腹外疝6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疾病種類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方法

2.2.1對照組采用普外科住院手術常規護理,在科內設立質量監控員,采用質量檢查的模式,發現患者出現護理風險之后,及時給予處理。

2.2.2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綜合評估信息系統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由責任護士協助患者采用詢問、護理查體、生命體征測量等方法完成護理風險動態評估信息系統中的入院評估模塊的內容。由護士長完成護理風險動態評估信息系統中的住院評估模塊的內容,即對責任護士完成的入院評估模塊的內容給予逐項評價。由責任護士完成護理風險動態評估信息系統中的護理風險動態評估記錄模板內容。由責任護士負責該系統的護理安全風險評估告知模塊內容;責任護士可以根據評分結果,在對應的護理措施的評估單上采用打“√”的方式進行選擇。

2.3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人員護理安全質量合格率、護理投訴率等護理風險管理相關指標。采用我院自行設計的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對住院患者進行調查,評價等級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

2.4數據處理方法

應用SPSS22.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與百分比進行描述,采用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兩組護理風險管理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投訴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2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滿意度為98.67%,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88.67%(P0.05),見表2。

篇5

關鍵詞:風險評估;神經內科;護理

神經內科疾病主要包括腦血管疾病、腦部炎癥性疾病、癲癇、癡呆、神經系統性病變等,具有復雜性、特殊性、多變性的特點,且大部分為老年患者,治療、護理工作中存在較多風險[1]。因而評估神經內科護理工作中各種潛在風險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已成為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舉措。期望通過本研究以提高護理人員識別護理風險的能力,更加規范執行護理工作流程,有效防范風險,減少護患糾紛。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4月~2013年4月于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患者160例, 其中80例為對照組,作常規護理;另80例為試驗組,在治療護理中進行風險評估與防范。全組女62例,男98例,年齡42~86歲,平均為62歲。兩組基本資料無明顯的差異。

1.2方法 對兩組患者及其護理人員進行6個月的隨訪調查,并記錄墜床、跌倒、擺錯藥、標本送檢、用藥時間及其他事件溝通等常見事故發生率,對比進行風險評估與防范的試驗組與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總結結論。

2結果

對比兩組發現,經風險評估與防范后,試驗組較對照組在各常見事故發生率方面明顯降低,而患者滿意度提升。

總結可知,常見的護理風險有:①護士責任心不強,執行規章制度不嚴;②護士溝通不到位引起誤解;③護理業務不精,對病情預見性不夠;④神經內科疾病特有的風險。

相應風險防范對策有: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增強法律觀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增進護患溝通;學習神經內科護理知識,及早發現高風險患者,提高專業技術水平;以及加強病區環境管理,健全護理管理機制等采取各項措施將風險降至最低。

3討論

常見護理風險眾多,現以以下三種風險為例進行分析并給出對策,說明護理工作中進行風險評估與防范的必要性。

3.1風險因素分析

3.1.1護理人員責任心和職業道德 在醫療工作中,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直接決定護理服務的質量和患者的滿意程度。一方面由于護士長期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環境中,另一方面個別護理人員缺乏責任心,不實事求是,工作記錄有涂改、代簽、漏項等現象。

3.1.2 護理人員業務不精,無法及時正確處理突發狀況 神經內科多為老年患者,老年人行動不便,反應遲鈍,例如腦卒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意識、排泄、運動等障礙,易出現跌倒、壓瘡、誤吸等意外。由于多種原因,資歷豐富的護士流失較多,年輕護士在病房內占主流,因其經驗尚淺、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固、臨床操作不嫻熟等原因對病情預見性不夠,在搶救時易出現失誤,不能及時正確處理突發狀況。

3.1.3護患溝通障礙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消除隔閡的基礎,貫穿在整個醫療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應善于利用機會,以良好的服務態度主動與患者溝通,最大限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使其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對風險較大的技術操作和患者可能發生的風險應及時告知并請患方簽字。對存在潛在風險的患者更要做好安全健康教育[2]。

3.2 風險評估及防范措施

3.2.1提高護士責任心,加強規章制度學習 加強護理人員責任心,提高職業道德,工作中應正確傳達醫囑,確保患者正確用藥;對各類藥品進行嚴格分類并正確放置;對于特殊藥品需做好登記;確保急救類藥品及醫療器械隨時齊備, 并加強維護。護士長每天多次檢查制度的落實情況,及時發現不足并加以改進。同時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嚴于律己,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若在工作出現失誤,無論大小,都及時向上級匯報,不得隱瞞或擅自主張,以避免錯失最佳補救時間而導致無法挽救的傷害。

3.2.2 加強業務能力培訓 護理人員要嚴格執行規范化的護士培訓計劃,根據本科室的特點,制定業務能力培訓計劃;科室要每月組織一次護理業務學習[3],講解神經內科疾病常見突發狀況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并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且登記成績。

3.2.3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護患溝通問題是發生護患糾紛事件常見的原因。為避免此類事件,患者入院時應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飲食及生活習慣等, 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 并對患者予以有效的康復護理及心理指導等。

由此,評估風險的目的就是要護理者針對性的采取防范措施,減少風險損失,提高護理質量。醫護人員若能及早發現日常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種潛在風險,并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則可降低各類風險事故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肖玉娟.神經內科護理風險管理與防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391.

篇6

【關鍵詞】 壓瘡;風險評估;神經內科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828-02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1],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軟組織潰爛和壞死[2],是臥床患者在護理中容易發生的問題。神經內科患者臥床較多,因此壓瘡的發生率比較高,因此預防壓瘡的發生極為重要,近年來,我使用壓瘡評估表,對患者行動態觀察與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腦血管疾病臥床患者320例,入選標準:①腦血管疾病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經頭顱MRI/CT檢查證實診斷明確;③全部病例均有肢體功能障礙的明確診斷。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60例,其中對照組男84例,女76例,年齡42-87歲,平均年齡73.9歲;觀察組男86例,女74例,年齡43-86歲,平均年齡74.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并發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壓瘡的診斷標準 根據《護理學基礎》第三版[2]的壓瘡分期。兩組患者均予常規的一般護理和專科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使用壓瘡風險評估表,實行壓瘡風險的動態評估,包括1、患者狀態;2、神志;3、評估項目(Branden評分法[3])。評估項目分別從①感覺:對壓迫有關的不適感覺能力;②潮濕:皮膚暴露于潮濕環境中的程度;③活動度:體力活動的程度;④可動性:改變和控制和能力;⑤營養:通常的攝食能力;⑥摩擦力和剪切力。每項從重度到輕度分為1-4分,總分從6-23分,分數越低危險越大,15-18分輕度危險;13-14分中度危險;10-12分高度危險;9分以下極度危險。

1.2.2 具體措施 對照組進行一般的臨床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并進行專業護理,具體措施為:①評估患者的皮膚完整性,每1-2小時協助患者翻身一次,避免托、拉、推等動作,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按摩受壓部位,局部使用氣圈或鋪氣墊床;②評估患者的意識狀態及交流溝通能力,是否存在意識障礙和語言功能障礙,能否進行有效溝通;③評估患者的肢體感覺狀態及活動度:對有感覺障礙的患者每日用溫水擦洗,水溫不超過50度,避免過冷和過熱,防止凍傷和燙傷;活動不便的肢體每日給予主動被動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以預防壓瘡;④使用約束帶的患者,嚴格掌握使用指征;松緊適宜,定時放松,防止局部長時間受壓,影響血液回流;⑤保持床單元的整潔,干燥,平整,無渣屑;及時更換污濕的衣物,大小便后應及時清洗,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選擇寬大松軟的衣物,減少對皮膚的物理刺激;⑥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增加營養,提供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提高患者的抵抗力;⑦健康教育,對存在危險的患者,床頭予以明顯標識,并告知標識的意義,使患者及其家屬能夠認識到預防壓瘡的重要性及壓瘡的危害性,提高警惕,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⑧心理護理,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激發其潛力,主動參與護理計劃;⑨每班護理人員進行評估,建立翻身卡,嚴格交接班,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⑩對發生壓瘡Ⅲ期以上的患者采取烤燈照射,壓瘡換藥等以促愈合并及時上報。

2 結 果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共發生壓瘡19例,壓瘡發生率為11.9%,其中Ⅰ期14例,Ⅱ期5例,對照組共發生壓瘡148例,壓瘡發生率為92.5%,其中Ⅰ期64例,Ⅱ期42例,Ⅲ期32例,Ⅳ期10例,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

3 討 論

神經內科老年、長期臥床患者比較多,并經常伴有意識障礙、軀體移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營養失調等問題,極易發生壓瘡,且由于患者突然患病,患者家屬或陪護缺乏壓瘡相關的知識,重視程度不夠以及護理人員少,工作量大或責任心不強,不能按時巡視翻身等原因,導致壓瘡的發生率也較高。壓瘡易發生在經常受壓部位、缺乏肌肉、脂肪保護的部位或骨隆突部位。它不僅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給患者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同時也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和經濟上的負擔,增加了護理工作量,延長住院日,浪費衛生資源,也增加了社會的負擔。壓瘡的治療和護理至今仍是世界上的醫學和護理學領域的難題[3]。壓瘡風險評估表可以動態的觀察患者的皮膚狀況,評估壓瘡發生的各種危險因素,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能及時發現壓瘡并采取相應治療和護理措施,促進其康復。可明顯減少壓瘡的發生,臨床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Schoonhoven L,Defloor T,Vander TL,et al.Risk indicators for pressure ulcers during surgery[J].Appl Nurs Res,2012,16(2):163-173.

篇7

關鍵詞:腎病內科;跌倒風險;護理干預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見意外事件之一,指的是患者身體任意部位失衡后出現的突然性的非故意停頓致身體損傷的情況[1],特別是在腎病內科,患者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壓、低蛋白血癥、水腫等為主要表現,在各種治療后需要長期臥床休息,還可能因長時間臥床導致性低血壓或者步態失衡的情況,跌倒危險性較高。一旦跌倒發生不僅會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新損傷,延長住院時間,增加經濟負擔,還會影響患者對醫療安全的信任度。因而,對其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和相適應的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本文就我院腎病內科收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跌倒風險動態評估與護理干預的效果及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腎病內科收治患者33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時的摩爾斯跌倒風險評分均在45分及以上。

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齡在12歲~77歲,平均(58.1±6.4)歲。患者的原發疾病包括: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急性腎損傷、腎衰竭等,分別有13例、4例、3例、7例和6例。患者的住院時間在15d~20d,平均(17.6±2.1)d,且均接受相應的臨床治療,實施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腎穿刺活檢以及藥物治療的患者分別有10例、14例、3例和6例。

1.2 方法

1.2.1 評價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跌倒的原因,合并疾病、藥物應用等基本資料,并采用摩爾斯跌倒評估表對[2]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出院時的跌倒風險進行動態評估。評估量表的項目包括:近3個月內是否有跌倒史;患者有無超過1個醫學診斷;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行走輔助用具;治療中是否需要實施靜脈輸液或使用肝素鎖;患者的認知能力是否正常;步態是否正常;所有項目的總分為125分,總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的跌倒風險越大。

1.2.2 護理干預方法 健康宣教。患者在入院后要根據患者及患者家屬的文化程度等,為其提供有效的健康宣教,向其介紹疾病與治療的相關知識,告知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指導患者進行病情與跌倒風險評估,觀察其尿量、水腫程度、低蛋白血癥情況、血壓及藥物使用情況,針對不同情況在飲食、住院日常檢查治療中給予對應的預防性處理方法,特別是患者合并性低血壓的情況或者因血紅蛋白下降易于導致頭暈、乏力時,要求患者在起床、站立、行走及如廁等過程別注意,在各項活動之間提供緩沖時間,盡量做到有人攙扶。加強患者及家屬的防范意識,做好跌倒發生時自我保護的宣教。

住院環境。為降低患者的跌倒風險,要求醫院的地面平坦、干燥,持病房環境的干凈整潔,做到無異物或者水漬,并做好醒目標識,提醒患者及家屬。同時為病房衛生間鋪設防滑地磚及防滑墊,并設扶手及輸液掛鉤,坐便器,減少衛生間內臺階的數量與高度,減少衛生間雜物,水臺及尖銳物品出予以防撞貼保護。保持病區走廊要通暢,在走廊設置安全扶手,病房準備移動輸液架。合理調整病床高度,配制床欄和傳呼器,保持床單元整潔,減少床周雜物。病區配備大、中、小號患服,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為患者提供安全環境。

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對腎病內科的護理人員做好在職護理技能和思想培訓,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科室的安全管理相關規定,提高安全意識,掌握相關安全知識和預防處理跌倒的技能。根據影響患者跌倒的相關因素,在記錄中重點體現。做好每天的交接班工作,在患者的床頭懸掛醒目的防跌倒標識。能對患者的跌倒風險進行有效評價,辨別高危患者并給予積極的預防處理。加強病區工作人員對病區環境安全的管理,及時發現可造成跌倒的危險因素,并合理處置。

1.3統計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患者入院后24h、入院后1w及出院時的摩爾斯跌倒風險評分隨著時間推移顯著降低,兩兩對比均有統計學差異(P

3討論

通常情況下,導致腎病內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和環境因素[3],特別是自身因素,一方面,患者長時間治療常會合并貧血、血紅蛋白水平降低等情況,血液中的攜氧能力下降,容易引起頭暈心慌、四肢乏力的情況致跌倒,另一方面,患者的自身健康狀況不佳、防護意識差也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4]。而環境因素作為客觀的外在條件,可以通過預防性的改善大大降低患者的跌倒風險。

作為預防跌倒護理干預的第一步,對患者的跌倒風險因素進行正確有效的識別,是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基礎[5]。通過對該組患者進行動態評估,不僅護理人員做到心中有數,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還要讓患者及家屬對跌倒的危險因素有效把握,在治療護理的過程中積極配合。動態跌倒風險評估就是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與再評價于一體的綜合性過程[6]。

本文研究從患者的年齡、疾病、自身身體條件等進行了綜合評估,并對其跌倒風險進行動態評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針對性細節化的優質護理,從患者自身、家屬、護理人員等多方面入手,結合健康宣教、住院環境改善、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等多個方面改善護理水平,降低跌倒發生率,結果表明,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的摩爾斯風險評分顯著降低,護理效果顯著,這與王瓊等[7]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共同證實其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穎,王建華,顏妍.跌倒風險評估在腎內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163-164.

[2]何燕,范玲紅,張菊明.內科病房跌倒、墜床風險管理的實施及效果研究[J].環球中醫藥,2013,6(S2):197-198.

[3]陳婷.跌倒、墜床危險因素評估表在護理安全防范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12-15.

[4]魏霞.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內科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5,21(10):116-118.

[5]汪春華.跌倒風險分級護理在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5):33-34.

篇8

[關鍵詞]風力發電 雷電災害 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8-0348-01

21世紀的今天,伴隨著我國新能源的不斷發展,當前的風能作為可再生潔凈能源,其風力發電逐漸成為我國開發性的電力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長期以來,對于如何做好我國風力發電場雷電災害的風險評估工作始終是風力發電行業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因此本文結合湖南江華對風力發電廠雷擊災害風險評估進行研究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 湖南江華風力發電場雷電災害的特點

雷電發生的過程中,往往借助于風力發電機組的組件向地面傳送,這種風力發電機主要處于一種疾風區,往往對一些沿海較為空曠的地區進行選址,并保證高度明顯大于周圍的地形和建筑物,在對風力發電機及運行安裝的過程中,往往對安裝地點的土壤電阻率有著相對極端的要求。就湖南江華風力發電場雷電災害而言,往往有著一定的特點,如下所示:

(一)環境

江華風力發電廠的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大路鋪鎮,南鄰207國道,其風力發電的特點主要是在曠野中安置,很容易受到雷電的侵襲,有著較低的額電氣絕緣,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的惡劣。

(二)嚴重性

風力發電機組作為風電場的一種貴重設備,有著較高的工程工資,在受到雷電侵襲的過程中,更應該做好及時的修復,同時也要對受損部件進行合理的安裝和拆裝。多為轉輪葉片受到雷電的侵襲,修補的過程中是對整個葉片進行修補。

因此湖南江華風力發電場雷電災害不僅僅造成了通信元件的燒毀,同時也造成了電氣設備的損壞,對于風機安全經濟的運行有著嚴重的威脅作用。

二、 湖南江華風力發電場雷電頻率和雷擊的位置

在對雷擊進行有效保護的過程中,就要做好對累計頻率以及雷擊位置的正確預測,并做好雷擊的針對性保護。

(一)該項目所處區域的雷暴規律進行定位系統分析

地閃密度――每平方公里年平均落雷次數,是表征雷云對地放電的頻繁程度的量,是估算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時重要的參數。用Ng表示,單位為:次/km2?a。

通過對閃電定位資料進行數據分析,得到江華風電場所處區域5年內(2007~2011)年平均地閃密度約為:1.4次/km2?a。

(二)對項目所處區域雷暴活動進行分析

雷暴日是指某一個區域一年內所有發生雷電的天數,用Td表示,一天內只要聽到或看到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雷聲就算是一個雷暴日。

據江華瑤族自治縣氣象局1990~2011年雷暴日觀測資料:該區域年平均雷暴日有54天,最多84天,最少36天。夏季平均9.4天,8月份平均最多為11.9天, 12月、1月平均最少為0.2天,雷暴活動集中在3、4、5、6、7、8月份。

由月平均雷暴日月平均雷暴日最高達到了10.1天,雷電主要發生在3-8月份,月平均雷電日數超過5天,其中6~8月份為雷電高發期,月平均雷電日數達到9.0天以上,11、12、1份基本沒有雷電發生。

三、 湖南江華風力發電場雷擊災害的風險評估

湖南江華風力發電場雷擊災害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就要做好累計頻率的綜合性評估,當前建筑物雷擊風險主要是建筑物的高度以及地質的實際情況,風力發電場雷擊災害風險評估過程中,就要對當地的雷電活動相關信息加以收集,并將安全風險顯著降低。

(一)風力發電機雷擊頻率的評估

風力發電機雷擊頻率在實際的評估過程中,就要針對雷擊點的不同位置,做好對損害來源的合理分析,并做好對雷擊建筑物、雷擊建筑物周圍的一些公共設施的綜合分析。其次就要對損害類型進行總結,對采用的防護措施加以采取,進而將其在整體中延伸。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就要對致人死亡的風險、文化遺產損失的風險、經濟損失的風險以及公共設施損失的風險進行總結。

對于建筑物的風險評估而言,就要對累計點的位置進行考慮,對于雷擊建筑物的鄰近區域而言,RM與雷電電磁脈沖防護引起的內部系統失效有關。對于有爆炸危險的建筑物和醫院或是內部系統失效直接危及生命的建筑物,L1型損失也要加以考慮。雷擊入戶線路鄰近區域RZ與入戶線路中存在并導入建筑物的感應過電壓引起的內部系統失效有關。對于有爆炸危險的建筑物和醫院或是內部系統失效直接危及生命的建筑物,L1型損失也要加以考慮。

(二)風險防護

人身傷亡損失風險 R1 = 1.74×10-7 ,小于風險容許值RT= 1.0×10-5,可采取安裝LPS措施,同時內部區域采取更高級的防火措施。同時雷擊造成人員傷亡損失的最大風險可容許值 RT=1×10-5。而在本項目中由雷擊造成的人員傷亡損失風險R = 1.74×10-7

結語:

現如今,風力發電場雷擊災害風險評估過程中,就要結合風力發電場雷電災害的特點,綜合性的分析風力發電場雷電頻率和雷擊的位置,對風力發電場雷擊災害風險進行科學性的評估,進而保證風力發電場雷擊災害的風險降到最低,實現我國風力發電行業的蓬勃發展,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科學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 胡艷梅,吳俊勇,高立志. 含間歇式電源電力系統風險評估的研究綜述 [J].電氣應用,2012,04:89-92.

[2] 李兆華,劉平英. 風電場雷擊風險分析及防護措施研究――以云南某風電場為例[J].災害學,2015,01:120-123+140.

[3] 李強.風力發電機雷電損害分析及風險評估方法研究 [D].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

篇9

〔摘 要〕針對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問題,提出一種熵權理論與模糊集理論相結合的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方法。該方法通過模糊集理論對信息系統所涉及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構造各因素所對應評判集的隸屬度矩陣;然后采用熵權系數法確定風險因素權重以減少主觀偏差并輸出信息系統安全風險等級。通過實例分析,證明該方法能較準確地量化評估信息系統風險,是一種有效、可行的評估方法。

〔關鍵詞〕熵權;信息系統;風險評估;模糊集合;指標權重

信息系統作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問題涉及國家和信息系統用戶的根本利益,然而就在整個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技術進步為大家帶來驚喜的同時,信息系統所面臨的安全風險和威脅亦日趨嚴重。為保障信息系統安全與正常運行,則須找出可能導致其癱瘓的重大缺陷,而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則是對其進行安全風險評估。綜合國內外研究文獻來看,信息系統風險評估主要依靠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BP神經網絡法、灰色綜合評價法和矩陣分析法等多種方法,目前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4]。信息系統的安全風險評估涉及資產識別、威脅識別、脆弱性識別、風險識別和風險大小的量化等,工作極富艱巨性。其中,風險的量化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直接關系到對風險狀況的正確認識、安全投入的多少和安全措施部署的優先順序[5]。由于信息系統風險包含大量模糊的、不確定性的影響因素且相互關聯,相應信息不完全,使得運用傳統方法評估其安全風險存在很大困難,極易降低評估的準確性。因此,針對該問題,在已有的多種評估方法基礎上結合信息論中的熵權理論來對信息系統安全問題進行新視角的定量分析[6]。

1 信息系統安全風險評估基礎信息系統的安全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其源自自然或人為的威脅利用信息系統存在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的發生。風險評估的目的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系統地分析網絡與信息系統所面臨的威脅及其存在的脆弱性,評估安全事件一旦發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提供有針對性的、有效的防護對策和整改措施[7]。根據BS7799標準[8]定義,風險是指威脅主體利用資產的脆弱性對其造成損失或破壞的可能性。信息安全風險R被表示為資產、威脅和脆弱性的函數,即R=g(a,t,v),其中:a為資產影響;t為對系統的威脅頻度;v為脆弱性嚴重程度。GB/T20984-2007將資產影響、威脅頻度、脆弱性嚴重程度均定義為5個等級[9],具體表述為:很高、高、中、低、很低。

篇10

[關鍵詞] 精神科;意外事件;防范;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4(b)-153-01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及醫療保險的普及,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來越多,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外,大多年老體弱,可能伴發有多種軀體疾病,發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對增加。本文根據意外事件發生的特點及危險因素,尋找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 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來預防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意外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老年精神科2008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礙患者306例,2009年住院老年精神障礙患者386例。

1.2 方法

統計2008年住院患者發生意外事件,主要為摔倒、噎食、壓瘡的發生率,根據這些意外發生的特點,自制風險評估表(表1)。對2009年住院患者進行風險評估,根據評估把患者分為一、二、三級,進行分級管理意外干預,重點防范級別為三級患者,對二、三級患者加強巡視、針對病因做出防范、干預。然后統計2009年的意外發生率,并與2008年進行比較、分析。

表1 常見意外評估內容

2 結果

2008年發生意外患者為36例,發生率為11.8%。2009年發生意外患者為28例,發生率為7.3%。各種意外發生比例見表2。

表2 各種意外發生比例[n(%)]

3 討論

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不但身體功能各個方面發生退行性改變,多病并存,且伴有思維、行為、意識、情感的障礙,意外發生率高。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后,重點防范高危人群,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有效減少意外的發生。未進行風險評估的2008年老年精神障礙患者意外發生率為11.8%,進行風險評估,做出針對措施后2009年意外發生率下降至7.3%。在各種意外中以摔倒發生率最高,這與老年人服用精神科藥物后產生的較強鎮靜效應及行走不便、步態不穩、夜間起床上廁所站立時易跌倒、地面濕滑或疾病等因素有關。對上述因素多種并存的患者應加強護理防范,以減少意外的發生。另外,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會出現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表現為吞咽困難,容易誘發噎食。同時老年精神障礙患者由于神經反射功能的減退,常多病并存,尤其合并腦血管病后出現假性球麻痹現象,易出現吞咽困難,如進食或喂食不當,容易誘發噎食。在進食時緩慢、進食軟食等有助于減少噎食的發生。有效的風險評估,能夠讓護理人員對于重點患者重點防范,有效地利用護理資源,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意外的發生。因此,風險評估對于意外的防范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彭華生,杜權新.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03,15(2):76-77.

[2]王保紅,甘雪辰.老年精神病人住院期間可能發生的意外與干預措施[J].中國民康醫學,2006,18(9):719-720.

[3]范曉英,陳燕.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意外發生率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