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主題班會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1 17:4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主題班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主題班會設計

篇1

讓學生們樹立消防安全意識,了解如何預防火災的發生,如何報警,以及在火災中如何自救、互救等消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小學生消防安全主題班會設計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方案一

一、本次主題班會的目的:

讓學生們樹立消防安全意識,了解如何預防火災的發生,如何報警,以及在火災中如何自救、互救等消防知識,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

二、活動準備:

1、讓同學們收集有關火災事故的新聞。

2、了解一些防火安全知識。

三、本次班會的主要內容

班長:親愛的同學們,火是人類的朋友,它帶給我們光明,推動著人類社會走向文明。但是,火一旦失去控制就會造成災難,古往今來,多少無情的火災不勝枚舉。為了增強同學們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為此我們準備了這次《防火安全與我們息息相關》主題班會。

(一)通過多媒體展示同學們收集到的有關火災事故的新聞、圖片。

(二)同學們議論,各抒己見。

(三)了解一些防火安全知識。

1、著火了,怎么辦?

發生火情,同學們一定要保持鎮靜。火災初起階段,一般是很小的一個小點,燃燒面積不大,產生的熱量不多。這時只要隨手用沙土、干土、浸濕的毛巾、棉被、麻袋等去覆蓋,就能使初起的火熄滅。如果火勢十分猛烈,正在或可能蔓延,切勿試圖撲救,應該立刻逃離火場,打119火警電話,通知消防隊救火。

2、怎樣報火警?

(1)牢記火警電話119。沒有電話或沒有消防隊的地方,如農村和邊遠山區,可以打鑼敲鐘、吹哨、喊話向四周報警,動員鄉鄰一齊來滅火。

(2)報警時要講清著火單位、所在區(縣)、街道、胡同、門牌或鄉村地址。

(3)說明什么東西著火,火勢怎樣。

(4)講清報警人姓名、電話號碼和住址。

(5)報警后要安排人到街道口等候消防車,指引消防車去火場的道路。

(6)遇有火情,不要圍觀。有的同學出于好奇,喜歡圍觀消防車,這既有礙于消防人員工作,也不利于同學們的安全。

注意:不能隨意亂打火警電話。假報火警是擾亂公共秩序、妨礙公共安全的違法行為。如發現有人假報火警,要加以制止。

3、使用火爐要注意什么?

(1)在安裝火爐時,同學們要提醒爸爸媽媽,安裝火爐應與床鋪、紙頂棚、木窗框等可燃物保持一段距離。農村使用的磚爐土灶,要遠離柴草。

(2)爐旁不要放廢紙、刨花等易燃物。

(3)烘烤衣物要有專人看管。

(4)掏出的爐渣要等完全熄滅后,倒在安全地方,特別注意不要帶著紅火倒爐渣。

4、點蚊香時需要注意什么?

夏日的夜晚,蚊子常常令人難以入睡,人們常用蚊香驅蚊。蚊香雖小,但使用不當也容易引起火災,所以入睡前一定要檢查。

(1)蚊香要放在支架上。支架不要放在紙箱桌面或木制地板上。如果放在金屬盤、瓷盤及水泥地、磚地上,則就安全多了。

(2)不要在窗臺等容易被風吹到地方點蚊香。

(3)使用電蚊香,要放在遠離紙、木桌等易燃物的地面上,不使用時,應該拔掉插頭目,不要使用汽油、煤油和柴油助燃,以防它們猛烈燃燒引起火災。

四、本次班會的效果

通過這次班會課的學習,使同學們了解了更多的消防知識,增強了消防意識,提高了自我保護能力,使消防安全常記心中,為創建平安校園奠定了基礎。

方案二

活動主題:珍惜生命,注意消防安全

活動時間:20xx年xx月xx日

活動地點:x班教室

參加人員:x年級x班全體學生

一、活動背景:

開展防火宣傳與檢查,大力宣傳119,使119深入人心,我國的火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這就是報警早,損失小,傷亡少。因此,萬一發生火災時,及時報警求救是最要緊的。

二、活動目的:

       火災發生后應如何報警

(1)撥打"119"火警電話向公安消防隊報警。

(2)騎自行車到消防隊報警。

(3)大聲呼喊報警。

(4)使用有線廣播報警。

三、活動效果:

       發生火災后如何自救

在火勢越來越大,不能立即撲滅,有人被圍困的危險情況下,應盡快設法脫險。如果門窗、通道、火封住,確實沒有可能向外沖時,可向頭部、身上澆些冷水或用濕毛巾、濕被單將頭部包好,用濕棉被、濕毯子將身體裹好,再沖出險區。如果濃煙太大,嗆得透不過氣來,可用口罩或毛巾捂住口鼻,身體盡量貼近地面行進或者爬行,穿過險區。當樓梯已被燒斷,通道已被堵死,應保持鎮靜,設法從別的安全地方轉移。可按當時具體情況,采取以下幾種方法脫離險區:

(一)是可以從別的樓梯或室外消防梯走出險區。有些高層樓房設有消防梯,人們應熟悉通向消防梯的通道,著火后可迅速由消防梯的安全門下樓。

(二)是住在比較低的樓層可以利用結實的繩索(如果找不到繩索,可將被褥里兒、床單或結實的窗簾布等物撕成條,擰好成繩),拴在牢固的窗框或床架上,然后沿繩緩緩爬下。

(三)是如果被火困于二樓,可以先向樓外扔一些被褥作墊子,然后攀著窗口或陽臺往下跳。這樣可以縮短距離,更好地保證人身安全。如果被困于三樓以上,那就千萬不要急于往下跳,因距離大,容易造成傷亡。

(四)是可以轉移到其他比較安全的房間、窗邊或陽臺上,耐心等待消防人員。

四、活動內容

(一)發生火災時應注意的事項

(1)切忌慌亂,判斷火勢來源,采取與火源相反方向逃生。

(2)切勿使用升降設備(電梯)逃生。

(3)切勿返入屋內取回貴重物品。

(4)夜間發生火災時,應先叫醒熟睡的人,不要只顧自己逃生,并且盡量大聲喊叫,以提醒其他人逃生

(二)消防栓使用方法

(1)打開消防栓箱

(2)延伸水帶

(3)轉開止水閥

(三)滅火器的分類與使用

滅火器的種類很多,按其移動方式可分為:手提式和推車式;按驅動滅火劑的動力來源可分為:儲氣瓶式、儲壓式、化學反應式、按所充裝的滅火劑則又可分為:泡沫、干粉、鹵代烷、二氧化碳、酸堿、清水等。

常用滅火器——干粉滅火器

干粉滅火器使用方法:

(1)將安全銷拉開。

(2)將皮管朝向火點

(3)用力壓下把手,選擇上風位置接近火點,將干粉射入火焰基部

(4)熄滅后并以水冷卻除煙

(四)吸煙應注意的事項

(1)不要躺在床上或沙發上吸煙;

(2)不要漫不經心,不管場合,隨手亂扔煙頭和火柴梗;

(3)不要在維修汽車和清洗機件時吸煙;

(4)不要在吸煙時讓煙灰掉落在可燃物上;

(5)不要不看場合地點亂彈煙灰;

(6)不要在匆忙時把未熄滅的煙頭塞進衣服口袋;

(7)不要把點著的香煙隨手亂放在可燃物上;

五、總結活動

篇2

時間:20__年3月18日

地點:3109

出席人數:36人

活動內容:

引入:先向同學們提出我們學校“創優雅學校,樹優良學風,做優秀學生”的重要性及我們學校的現狀和班級的優缺點。(可從反面例子引入“創優雅學校,樹優良學風,做優秀學生”的重要性。)

一、“創優雅學校,樹優良學風,做優秀學生”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學校達到了“創優雅學校,樹優良學風,做優秀學生”的標準,那么就可以讓學生在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氣氛中升華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使之更扎實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成為德智體美勞的全優學[本文來源于文秘站-www,,找范文請到文秘站網]生更可以成為今后能立足于社會的人才。與之相對的我們學校也可以打出品牌使我們有更好更多的就業渠道。

二、讓每位同學認識到要創優雅學校,樹優良學風,做優秀學生是要通過學校和班級每位同學的努力才能得來的。然后由班主任說明我們學校的現狀和班級的優缺點

1、學校的現狀

我們學校現已被評為全國重點中職院校,雖然得到這一榮譽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仍然有許多的缺點,如:破壞消防器材、打群架、吸煙等大大小小的事件。

2、班級的優缺點

我們班級的優點:同學之間相互友愛、互幫互助,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缺點:上課時容易開小差,說粗話臟話,上課睡覺等。

三、讓同學們來說說看我們班如何改正缺點和保持優點

改正缺點:個人看法)首先我認為以上幾個缺點對每個學校來講都是老大難的問題了,因此我認為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演講或搞一些活動來培養學生們的注意力(如釣魚比賽或書法比賽)而我們也應該在上課時多舉手提問、多討論,讓每個人都投入到這氛圍中。相信誰也不會覺得無聊而去開小差和睡覺了。至于粗話臟話,我們平時要盡量克制自己或在班中開展如:普通話演講或讓同學們相互監督,有誰說粗話臟話就報告班主任,給于一句粗話臟話跑操場一圈的“懲罰”等(建議)。

保持優點:保持優點,我認為只要在平時多參加集體活動就OK了。

四、活動小結

篇3

一、心理主題班會設計流程

與實施過程

(一)心理主題班會設計流程

1.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近期的心理動態,以此作為心理主題班會的依據。

2.明確班會目標,確定主題。

3.根據班會主題,設計班會環節,選定班會學生主持人。

(二)心理主題班會實施過程

1.導言。即主持人開場語,要求語言簡練,點明主題,內容要給人以美好、溫暖、親切的感覺,還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如: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實驗學校《故事背后的故事》的學生開場語:沒有距離,沒有雜質,更沒有功利的色彩,僅是相通的血脈令彼此默默的相互關懷。親情,人世間至純至潔的情感。它像是一片春日的陽光,可以使心中的冰雪漸漸消融。然而,當親情遭遇誤解時,我們又該如何解除危機呢?

2.呈現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沖突。學生通過表演把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呈現出來,并呈現由此生活事件引起的劇中角色(學生、家長、教師等)的心理矛盾沖突。

3.呈現應對方式。承遞上一環節,在心理劇中表現出劇中人物對矛盾沖突的處理方式,處理方式從客觀實際出發,表現的是生活中人們常用的方式,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不正確的。

4.積極引導。班會主持人借助詩歌、故事、歌曲、圖片、錄像等對班會的參與者進行心理疏導,班會參與者共同體驗感悟。

5.討論反思,前景展望(心理劇表演),達成共識,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這個環節可通過現場的討論完成,也可在班會結束后,班會參與者通過書面的形式完成。

6.班主任結語。班主任作為班會的參與者,在班會接近尾聲時,結合自己的經歷談班會給自己的啟示。

7.主持人宣布結束。

三、心理主題班會實施過程

中的常見問題

校園心理劇運用于中小學心理主題班會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1.心理班會成了心理劇展演會。心理劇用到班會上是一種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新手段、新方式。在班會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環節中都可用心理劇。但不能在整個班會中只有心理劇表演,而沒有討論分享。

2.目標不明確或不切實際。因班會設計者沒有找到切合學生實際的主題,班會目標和環節經不起推敲,在班會實施過程中難免出現學生看劇覺得與自己無關而不關注,不參與討論的現象,所以在班會實施之前找準理論支撐,抓住典型問題進行班會設計十分重要,能少走彎路。

3.同一主題用于同一學段的不同班級。

4.心理班會要傳播一種積極、向上的信息,而不是消極、陰暗信息。例如:一小學班會成了訴苦會、責備會,一中學班會的心理劇把家長的罵人話直接引用。試想這樣的心理班會能調節矛盾,解決心理問題嗎?建議班主任老師在設計之初就選準角度和引入的社會現象,引入時要做視角轉換和內容修改。

5.不能指望一節班會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例如:有一節班會在討論分享階段找家長代表談感受時,家長沒有反思自己而是還在抱怨孩子不理解做家長的愛心;而另一節反映親子關系的班會則效果不同,當我看完班會時,我的反應是,作為家長,我遠沒有孩子們印象中的家長那么好,為孩子做的還遠遠不夠。

6.用現成的心理劇解決班級的問題。省時省力班會中引用高品質的校園心理劇,比如兩屆陽光杯表彰的校園心理劇就是精雕細琢的精品心理劇,我們可以用。但我們應有選擇的用,選擇劇目、選擇可用的片斷。根據什么選擇?答案是:根據班會的需要用。心理劇是為班會目標服務的,是一種解決心理問題的手段,而不是班會為心理劇服務,班會并不是心理劇展示的場所。我們根據班會有了一個心理劇的雛形以后,可采用現成的臺詞、裝扮甚至情節,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既省時省力又好看。例如一節青春期異往的課堂,心理教師引用了兩人三足游戲,先是同性同學被綁到一起進行比賽,后是異性同學被綁到一起進行比賽,之后訪談參加比賽的同學,基本都談到了與異性同學同組很別扭,從而引出《正確進行異往的話題》的第一個問題:異往的必要性。

四、心理主題班會的頻次

有三點依據:視學生需要而定、視班級情況而定、視上級要求而定。

五、班會主題選定

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于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學生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相關內容。

初中年級一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中學的學習環境和學習要求,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發展其學習能力,改善學習方法。

初中年級二年級主要包括:了解自己,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沖動行為;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掌握人際溝通技巧,積極與同學、老師和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

初中年級三年級主要包括:考前焦慮相關輔導;把握升學選擇的方向;逐步適應生活和社會的各種變化,培養對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具有適應高中學習環境的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充分開發學習的潛能,在克服困難取得成績的學習生活中獲得情感體驗;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和社會就業條件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進行職業的選擇和準備;正確認識自己人際關系的狀況,正確對待和異的交往,建立對他人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提高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六、班會設計中班主任、學生、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

學生:是主要的參與者,也是主要的受益對象,可根據學生能力確定在設計班會過程中的參與程度。高年級的,活躍的、程度好的學生可全程設計班會、自行編演心理劇,使班會真實感人。

班主任:把握班會動向,與學生共同選定班會主題,為學生提供組織協調支持,班會上一般只在總結階段出現,講講自己那時侯的故事,說說自己的觀后感。

篇4

由于主題班會的直接教育對象是學生,因此,主題班會的內容安排和程序設計一定要優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低年級學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從高年級開始,學生的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轉變,但此時的抽象思維依然具有很大成度的具體形象性。而游戲的具體形象性又是最能吸引小學生的。這樣,游戲所產生的教育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指出:在游戲中,一個孩子的行為總是超越他的實際年齡、日常行為;在游戲中,他比他本身的實際水平要高一點。在游戲中,兒童的言語、符號活動作為中介可以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的提高。鑒于此,我在多年的小學主題班會課中,常常會根據班會的主題設計一些小游戲。這些小游戲不但形式簡單、便于操作,而且活潑有趣、意味深遠,為主題班會課增色不少,同時在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遴選幾例與大家分享。

[主題班會一]你好,新同學!

游戲名稱:找同伴

游戲目的:剛上一年級,同學之間互相認識的很少。該游戲將通過道具協助同學們尋找自己的同伴,從而給學生創造彼此認識或交朋友的機會。最終使班級成員盡快融為一體,為創造和諧團結、奮發向上的班集體奠定基礎。

游戲規則:(1)以班級人數為48人計算,教師準備4個拼圖。每個拼圖都可分成12塊。(2)教師把拼圖打亂之后發給所有學生,每人1塊。(3)教師告訴學生每個人根據手上的拼圖去尋找其他同伴。大家如果找到自己的同伴就圍坐在一起。看哪一組最快。(4)拼好拼圖的組,同組同學可以相互做自我介紹,并共同為自己的組起一個有意義的名字。

游戲反思:人是一種很奇怪的動物,總是習慣于相信和信任與自己有某種相同地方的人或物。游戲中的拼圖道具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它為學生們創造了一種值得信任的理由,為大家找到了一種集體的歸屬感。從而使新同學之間的交流在較短的時間里變得很自然,并有效地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主題班會二]團結就是力量

游戲名稱:同心協力

游戲目的:有效地導入班會主題,調動學生參與主題班會的興趣。在游戲中體會友誼的珍貴和協作的樂趣,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增強班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游戲規則:(1)請8名學生上講臺,自主選擇每兩位為一組。(2)每組學生背靠背蹲在地上,兩人雙臂相互交叉,合力使雙方一同站起來。(3)其余學生觀看助威。最先站起來的組為優勝者。(4)讓獲勝組的同學講獲勝的訣竅和感受。

【游戲反思】在這個游戲中,兩個人組成了一個整體。參賽的兩名學生一定要相互信任、相互鼓勵、步調一致、目標一致。只有整體合力配合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反之,力氣再大也不可能順利完成。游戲獲得成功的組要總結成功的訣竅,深思受到的啟示;游戲失敗的組要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尋找失敗的原因。這個游戲在主題班會課的開始起到了很好的導入作用,而且游戲的反思直指此次主題班會的核心目的——讓學生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主題班會三]我的責任

游戲名稱:勇擔責任

游戲目的:“責任”這個詞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深奧,但是深奧的道理卻常常會在我們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以具體的事件淺顯地折射出來。按時上學放學是責任;認真完成作業是責任;犯了錯誤及時改正是責任;外出時向父母打招呼還是責任……從小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心,不僅是一個人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的內容,也是保證一個人在長大成人后能夠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關鍵。許多違法犯罪的行為歸根到底其實都是當事人缺乏責任心造成的。因此,從小樹立學生的責任意識非常重要。這個游戲的目的就是幫助小學生認識到自己犯了錯要勇于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游戲規則:(1)指定16名學生站成兩排,每排8人。相鄰學生之間相隔一臂的距離。教師喊“一”時,向右轉;喊“二”時,向左轉;喊“三”時,不動。(2)當有學生做錯時,做錯者要主動走出隊列,站到大家面前先鞠一躬,再舉起右手高聲說:“對不起,我錯了!”(3)做幾個回合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游戲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借此展開討論。

篇5

然而,現今的班會大多不盡人意,有的過于隨意,只著眼于班級事務的管理;有的過于松散,根本摸不著主題;有的又過于隆重,開一次班會,又是布置場景,又是排練節目,師生幾乎都“磨死一層皮”。那么,班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樣的?班會在當前的發展路徑應該是什么?筆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中發現,班會應該朝向課程化發展。

為什么要課程化

從新課程改革的角度看,班會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表面看來似乎已經課程化了;但是我們反復斟酌,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種“課程化”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它的外延十分模糊。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有計劃、有組織的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以綜合實踐學習、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注重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及信息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其涵蓋的內容是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這樣看來,班會仍未成為一門課程。

那么,要厘清上述問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課程”。課程是指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它包括學校老師所教授的各門學科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狹義則指某一門學科。

什么叫課程化?就是將相關的知識內容,以課程的形式加以組織、呈現與傳授,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的教育過程。課程化能使知識教育更加系統,更加縝密,更加科學,也更加高效。由此看來,課程化首先意味著要打造出高質高效的班會。

1. 打造高質高效的課堂

2009年,我國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教基一[2009]12號),其中第十條指明,班主任應該“組織、指導開展班會、團隊會(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春(秋)游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看來,班會屬于“課程”。

然而,課程的深刻內涵要用其特點來加以解讀。專家解讀,課程體系是以科學邏輯組織的;課程是社會選擇和社會意志的體現;課程是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課程是外在于學習者的,并且是凌駕于學習者之上的。那么,如果班會是“課程”,組織“班會課程”的科學邏輯是什么呢?“既定的”“先驗的”“靜態的”這三個特點如何體現?反觀我國從小學到高中不同學段的班會,盡管班會主題豐富,但這些主題到底是按怎樣的科學邏輯配置的?班會主題的確立,成不成系列,或又是怎樣一個系列?它是怎樣沿著“課程水平”的“海拔”逐漸遞增的?

面對著這些問題,我們要重新審思班會。別說在一個區域,即使在同一所學校,班會也幾乎很少形成固有的體系,更少人了解班會主題之間的“海拔”差異。由此可見,班會與“課程”還有距離。

反觀學校教育中的各門學科,其知識內容向來都是依據不同學段而呈螺旋狀態分布的,但是,班會卻不是。眼下,小學的班會內容,常與初中,甚至與高中同題,班會的質量有時甚至比中學的更好。如果僅僅只是質量上的差異也無可非議,然而,“主題相同”與“內容幾近”卻混淆了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抹殺了不同教育對象之間的差異,當然也就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而當班會構建系列化的課程體系,其針對性、適切性都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2. 打破班主任專業發展的瓶頸

作為班主任工作中最正規、最隆重的課堂的班會,卻給班主任的專業化發展帶來了困難。首先,課程與學科是密切相聯的,譬如“幾何”之于“數學”,“作文”之于“語文”,“光學”之于“物理”……但是,班會之于“班級”“班主任”,甚至是“綜合實踐”,幾乎都無法構成這種嚴密的邏輯關系。基本原因在于無論是“班級”,“班主任”還是“綜合實踐”,都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科。眾所周知,在學校教育中,“學科”都是有一定邊界的,然而,作為“班會”生存平臺的“班級”“班主任”抑或“綜合實踐”,都還不是標準的學科,因此也就沒有這種嚴格意義上的“邊界”,這種內容上的漫無邊際,造成了班會一直沒有相對穩定的具體目標,沒有相對穩定的資源,沒有相對穩定的形式,當然也沒有相對穩定的質量檢測方式。“漫無邊際”的結果,只能使班主任工作變得異常寬泛和冗雜,致使班主任產生職業倦怠,從而無法真正投入于班級教育與管理工作中,專業化成長便無從談起。

其次,由于班會的目標含混,體系紊亂,班主任很難從中找到一條專業發展的主線,沒有專業化的技術性引領,許多班主任始終走不出發展的高原,難以對學生實施更有效的引導。當然,目前對班主任給予“先進”“百強”“十佳”,甚至“功勛”的稱號,但這只是一種榮譽,不是專業化指標,不足以成為衡量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尺度。因為班主任的專業化發展,需要的是理念與技術引領。

另外,班級的發展水平是考量班主任素質和實際工作的重要指標。但是,班主任的專業化發展一旦受到制約,班級的發展則無法實現;而當班級的發展受制時,學生也很難吸收到更多更好的集體文化營養,以豐富自己的內涵與人格,也就造成了班級教育的低質低效。

怎樣把班會課程化

班會課程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首當其沖的,是要對其進行頂層設計,即將總體規劃具體化實施。設計是一個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詞匯,班會的“專業”設計,應該由深諳內部機理的專業部門來負責,而不應該由教育行政部門來兼職監控。班主任不是教育干部,班會也不是行政工作。因此,筆者認為在各級教科院所內建立研究班主任工作的業務組織勢在必行;與之對應的,學校也應該建立班主任工作研究室,或者教研組。只有由專業人士來研究班主任,“頂層”才有具體所指;“頂層設計”才能得到組織保障和技術支持。

1.內容體系化

頂層設計班會旨在依據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的教育總目標,研究并統籌安排不同學段班會的重點、次重點和一般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小學、初中與高中學段,各有側重點。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24個學期的班會應該組成一個嚴密的科學體系(見附表)。在小學,班會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初中,則應更多聚焦于學生的家國意識、合作意識的培養和內化,以及青春期心理的引導;在高中,班會就應該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理想、法制、文化與環境。雖然,在教育目標上,這些可能會與品德課程有點重疊,但是,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完全不同。班會課與品德課是一種互補的關系,班主任在現實操作中可將二者有機整合,并結合實際來解決現實中學生成長與班級發展中的問題(這是眼下任何一門課程都沒有涉及的內容)。那么,為什么要作這些統一的規定?因為僅依靠學校自身的解讀,依靠班主任的各自為戰,很難保證不同年級的教育目標不重疊。實際上,各自為戰的學校很難制定并駕馭完整的班會目標體系,很難與上下學段進行無縫對接,從而無法避免重復操作造成的教育資源浪費。

同時,國家和地方可以組織力量編撰相對統一的班會教材,學校也可以依據實際,引領班主任系統研究班會,并進行生成性專題的校本教材開發。一旦“班會”基于校本課程的平臺能與“學科課程”平起平坐,班會就理所當然地在向“課程”靠攏。

2.形式常態化

安排一定課時,是保證班會課程化實施的必要手段。實踐證明,間周一次班會的教學密度是合適的。過于頻繁,其它形式的班級教育不容易落實,而且班主任備課的壓力大,班會的質量難以保證;間隔太長,又很難達到班級教育的力度。保證班會的常態化實施,毋需花費過多的人力物力、時間準備精彩的文藝節目,充分開發與運用合適的教育資源,同樣能打造出好的教育效果。

3.評價主體化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班會過于“粗放”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監控班會的質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說,監測班會的質量是促進課程化的重要手段。筆者在多年的班會實踐研究中發現,以“問題驅動”來引發集體討論,引領全班學生參與的班會形式,不僅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也為大多數班主任所接受。而這種主體充分參與的班會,可采取檔案袋式的評價方法,能有效的監控學生的學習質量,監控班集體的教育效果。在綜合學生檔案袋評價的基礎上,進而形成班會的總體評價。

篇6

一、活動主題

新學期 新起點 新期盼

二、活動時間

2013年XX月XX日下午(1:30~2:40)

三、活動范圍

1、一到六年級以班級為單位全員參與。

2、校領導、中層、課任教師按要求分配到各班級中參與活動。

四、活動目的

1、讓學生認識到新的一年、新的學期應該有新的目標、新的發展,要以嶄新的姿態、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中去;引導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懂得付出才有收獲。

2、讓師生共同融入到此次班會活動中,迎接新的一年、新的學期,共同憧憬未來并確定新的一年、新的學期的發展目標,把握新的一年、新的學期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3、讓學生認識到新的一年、新學期意味著求知生涯中的又一個里程碑,要為自己的求知生涯和未來的職業生涯作好規劃;讓學生把教師、家長的期望轉變為成長過程中的動力,并付諸行動來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及教師和家長的期望。

4、讓學生體會到成長的責任與意義,教育學生學會用感恩的心去體驗成長中的快樂,學會在成長中創造自己的快樂,并在快樂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珍惜;培養學生從小具有愛心,學會關心父母、尊敬家人,樹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的情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五、活動要求

1、3月1日下午1:00~1:30各班級統一布置教室,標題要求醒目美觀。

2、各班主任圍繞本次班會的主題,選取能讓學生學會規劃人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親情、友情,懂得成長的責任和意義等方面的內容作為班會內容素材。

3、各班主任在活動前要結合本班級的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精心設計,組織訓練好學生,注意形式生動活潑,使活動過程成為師生自覺參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切實開好此次班會。

4、各班級要邀請家長代表參與到班會活動中來,密切家校關系,增強教育合力。

5、活動設計要求:

(1)主題突出,能緊緊圍繞主題選取素材。

(2)活動內容切合班級的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3)活動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樂于參與其中。

(4)教師、家長參與程度高。

六、活動評比

1、組建王書記、趙主任、宋曉輝三人評比領導小組,其他校領導、中層和課任教師擔任評委。

2、;評選活動設計實施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5名。

篇7

關鍵詞:實施;主題班會課;要點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主題班會課是在班主任指導下,以班級為單位,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圍繞某一教育主題進行的一種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是班級育德的重要途徑之一。前不久,筆者觀摩了某地區組織的一次主題為“播種文明?收獲成長”的中小學班主任主題班會說課競賽,引發了筆者的思考。筆者認為,把握好以下四點,主題班會課才更能彰顯其育人實效。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主題班會課是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發自主體內心、自內而外的主動積極地參與才是一種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動。因此,是否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主題班會課中至關重要。本次說課競賽中,有的老師始終把握學生主體性這一理念,從主題的選擇、活動準備到活動組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智慧,真正讓主題班會成為學生自己的班會。

例如:一位老師在題為《責任》的說課中談到:

活動準備:

1.布置任務: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或兩個拆分主題,在課余時間利用網絡、報刊、書籍、訪問等途徑,搜集“責任”的相關素材,各小組成員全員參與;

2.素材整理:各小組以討論的形式匯總各位成員搜集的資料,去蕪存菁,達成共識,并將資料制作成PPT,準備與全班同學分享。

以上每一個準備的環節,學生對主題、方法、資料構成都有自主選擇和思考的權利,為學生的創造性留有足夠的空間,同時也關注到了學生的全員參與,這體現出了班主任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在這樣的準備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并從中得到教育、鍛煉、提高。但有的教師懷疑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表面上看,活動都是由學生在進行組織和實施,但實際上從主題班會的構思、設計、實施,都是班主任一手炮制,甚至連班會課上學生要說些什么話,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由哪幾個學生說,說多少時間等等,都是由教師精心“預設”的,學生只是演出的傀儡,縱的機器。這樣的班會課連學生都知道是虛假的,何談自我教育?又何談主體性的發揮?

二、恪守教育的道德性

我們總在一味強調德育的實效性,往往忽略了德育本身的道德性。審視本次主題班會說課,以不道德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的現象時有發生。

例如一位老師在說課中這樣談到:

你身邊的文明:

請觀看幾段我從學校監控錄像中截取的幾個真實的片段(課間休息、課前、午休),說說有哪些不文明的地方。

還有一位老師這樣做:

本次活動以新聞聯播形式拉開了帷幕――(播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片頭),由學生擔任主持人進行班級新聞播報。

用教室里的監控設備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監控并公開,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從法律上、從道德上進行探討。班級的新聞播報是大家喜歡采用的一種形式,但在熟悉的《新聞聯播》的音樂聲和片頭之后,再出現一張娃娃主持人的臉龐,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這種教育方式自身的道德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道德的人,作為教育者,首先要考慮的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是否道德。

三、確保班會的四“實”性

真善美是德育的歸宿,也是主題班會課的追求目標。在本次的主題班會說課競賽中,班會從主題的挖掘、素材的選擇、形式的設計、課堂的生成等方面的真實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凸顯,但不少說課仍然還充斥著一些“假、大、空”現象,造成德育的低效。

第一個“實”:主題挖掘要符合現實

主題應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只有貼近學生心靈的話題才能激發學生興趣,喚醒他們參與、討論的熱情。本次班會說課以“文明班級創建”為主題,一些主題班會以小見大,以班級中實際存在的不文明現象作為切入口,使學生從中收到啟發和教育。

例如:

《輕輕地,別打擾》針對二年級小學生喜歡大聲喧嘩、打擾別人工作、學習和休息而展開;

《同學,請先不要倒飯》針對初一學生在學校食堂以各種理由倒飯這一普遍現象而展開;

《你文明買賣商品了嗎?》針對五年級學生在班上開展商品買賣的行為而展開;

《秩序里的生機》則以校園里的無序行為為突破口而展開......

這些主題的挖掘,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是學生所熟悉、關心的話題,也是迫待解決的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通過實施這樣的主題班會課,能夠更有效地澄清學生的是非觀念,有針對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素養。而也有一部分班會以《文明禮儀伴我行》、《插上文明翅膀,飛向美好未來》為主題“就文明談文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試圖用一節主題班會課40分鐘來厘清“學禮儀,知禮儀,用禮儀”等問題,但往往蜻蜓點水,浮于表面,無法實現主題的深化,班會課的低效就從這里開始。

第二個“實”:內容素材的真實

一節班會課所選擇的內容素材應真實,緊扣主題,圍繞目標,精心選擇,合理取舍,使所選內容真正服務和體現活動的教育主題。例如《同學,請先不要倒飯》一課,包括了節約糧食的公益廣告,中國餐桌浪費的新聞視頻和具體數據,學校食堂阿姨估算的每天、每周、每月、每期浪費的糧食數量,以及“光盤行動”等真實、豐富、生動的內容素材。例如《從“節約一粒糧”說起――》一課,老師讓學生分成小組,在征得食堂管理員同意的情況下,進入學校食堂的廚房,親身參與、體驗食物加工過程,并對整個過程進行拍攝記錄。這些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其深刻思考、主動反省,形成內在的道德感悟,最終內化為個體的品德。

第三個“實”:形式設計的實效

要讓主題班會課富有實效,就需要各個環節和形式的設計扎扎實實,始終圍繞目標進行,使活動設計富有邏輯性和層次性,讓學生在每個活動中獲得提升。但在實踐中一些老師往往過于追求形式上的花哨,使整個課堂華而不實。

例如:某課環節和形式設計如下:

環節一:唱讀說文明(唱讀《微笑說你好》)

環節二:文明人自測(學生做調查問卷)

環節三:文明在身邊(欣賞公益廣告視頻)

環節四:知禮善行(設計文明宣傳語)

環節五:禮留心田(齊唱《文明禮貌拍手歌》)

以上設計看起來形式豐富、熱熱鬧鬧,但實際環節之間缺少邏輯性和層次性,只是活動的簡單疊加和拼湊,而且多數環節流于形式,有名無實。在進行班會設計時,應對主題班會課的作用和定位有正確、清晰的認識,僅僅圍繞主題和目標進行系統全面地設計。

有了好的設計,還需要在主題班會課上落實每一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上做足功夫,這就需要在活動過程中,發動學生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感悟,鼓勵學生敢講真話,使師生間、生生間能分享彼此的經驗,交流情感和體驗,從而深化道德認識和情感,促進個體品質的發展。

第四個“實”:課堂生成的落實

有的主題班會感覺只是學生“演”班會,教師游離于學生之外,很大原因就是由于在課堂中缺乏生成。一節沒有生成的課恰似一潭死水沒有生機。怎樣克服這個問題?在設計主題班會時,我們應該著眼于宏觀設計,形成彈性化的方案,重視過程的開放,強調師生、生生的互動,給學生活動留下最大的空間。例如:《從“節約一粒糧”說起――》一課,就從“糧食需要節約嗎?”這一問題入手,讓學生針對這一問題進行觀點交鋒,充分發表見解。《輕輕地》一課,就把學生教室聊天、走廊行走的“靜”的訓練納入其中,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你文明買賣商品了嗎?》一課針對“校園里的商品交易利弊”展開辯論。《責任》一課老師在各小組分享了精心搜集的素材之后的點評……在交流互動,動態生成的主題班會中,班主任就不能只是一個“看客”,而要對學生生成的信息及時歸納、整合,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巧妙引導和點撥,將學生的討論交流和思考不斷引向深入,使學生產生新的思想碰撞與交鋒,使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實現德性生長。

篇8

主題班會是中學班級教育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是班主任根據教育教學要求及班級的實際情況確立并圍繞主題開展的一種班會活動。不過,當前中學的主題班會開展效率總體并不高,這和傳統的“關注問題”及灌輸說教的模式有很大的關系,這種傳統模式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其實效性則存在更大的問題。積極心理學一改傳統心理學研究心理問題的傾向,轉而關注人的積極品質和積極情緒體驗,這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不一樣的目標視域,即將中學生心理能力的養成及可持續提升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1]。積極心理學從個體自身的實踐、個體認知的改變以及個體對自身的評價等方面來探討如何發掘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積極因素,使個體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2]。“心流”作為積極心理學理論的重要部分,對提高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實效性具有彌足珍貴的啟示。

一、心流理論概述

我們在從事某項活動時,有時候會達到一種高度專注以致于廢寢忘食的狀態,美國的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最早關注這種現象,并把這樣獨特的心理體驗稱為“心流’,并以“最優體驗心理學”命名心流理論。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其代表作《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有一段生動的語言來描述“心流”:它像是一名水手,握緊鼓滿風帆的纜索,任憑海風吹拂發際,感覺船只破浪前行的喜悅——此時帆、船、風、海四者,在水手的血管中產生了一種和諧的共鳴。他進而把心流體驗的要素分成八項:工作是可完成的、全神貫注、明確的目標、即時的反饋、自然投入并樂在其中、自由控制、忘我狀態、時間感改變[3]。在后期積極心理學手冊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則認為心流的特征包括:對當前活動的瞬間高度集中注意力;行為與意識的融合;自我意識的喪失;對行為的控制感,即對于當前的處境能夠適當、有效地應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反應;暫時的時間感扭曲,典型的是時間比平常快很多;體驗活動的內在意義,最終的目標是活動持續的動力。

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理論基礎上,很多人對心流的特征或要素也進行了研究。例如諾瓦克(Novak)和霍夫曼(Hoffman)將心流的特征歸納為前提、特性和經驗的結果等三個群組,而陳(Chen)等人則認為這是心流產生的三個階段:事前、經驗和效果階段[4]。見下表:

此外,國內一些研究者也重點關注心流體驗的所有構成要素中最為關鍵的部分,如有學者認為,心流是一種高度投入某項活動時全神貫注的積極情緒體驗,當人們所從事的活動具有三個特點,即目標明確、即時反饋、技能-挑戰相平衡時,容易出現心流體驗 [5]。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有所差異,但實際上對心流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大體上是一致的,且都認為心流作為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包含著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實踐啟示。

二、心流體驗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課是一種成長性團體心理輔導形式,而真正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絕不僅僅是觀念的簡單“植入”,因此靠灌輸和說教是很難起實效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活動促使學生在理解和體驗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認同并內化。這種體驗式主題班會遠比傳統式班會班主任唱“獨角戲”有效得多。體驗式主題班會即是在學校教育教學環境下,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由老師、學生共同設計活動,用團體活動的方式來組織班會,學生在活動中參與體驗,交流分享,感悟提升的一種主題班會形式[6]。而融入心流體驗不僅能讓學生專注于班會活動之中,而且能在活動體驗中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一)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

心流體驗是一種自然地專注于活動的一種狀態,因此主題班會活動如果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這種心流,其實效性則可以得到大大地提高。因為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當外部事物符合我們的主觀需要時,就會引起我們積極肯定的情緒感受;反之則會引起消極否定的情緒感受,而不同的感受對我們所進行活動的效率其作用是不相同的。心流作為一種自然投入且樂在其中的體驗狀態,其所激發的如水手起航,破浪前行的那種喜悅情緒和情感,是可以大大增強活動的效果的。

Fredrickson(1998)相信積極情緒必定具備異于消極情緒的適應意義,據此她提出“認知—行為儲備”(thought-action repertoire)的概念,意即認知與行為的整合系統。Fredrickson主張,與消極情緒窄化認知—行為儲備的即時相對范圍相反,積極情緒則對認知—行為儲備具有擴展功能,使得個體的認知與行為系統更為開放、靈活,這會導致積極情緒的不斷累積、螺旋上升,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持久的發展資源得以建構,此即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7]。所以當教師多多采用體驗式主題班會的形式,在活動中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心流體驗時,就可以有效提高主題班會的實效性。

(二)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一般來說,人性都是趨樂避苦的,正如邊沁在其代表作《道德與立法的原理緒論》一書中所指出的:“自然把人類置于兩位主公——快樂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們才指示我們應當干什么,決定我們將要干什么。是非標準,因果聯系,俱由其定奪。”[8]因此中學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時,應該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正體驗快樂的基礎上培養積極情感,強化積極行為。而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一部分,心流正是一種積極快樂情緒情感下的一種最優體驗,在體驗式主題班會中盡力設計能讓學生產生心流體驗的班會活動,可以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其中保持積極快樂的情緒,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中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心理壓力較重,休息時間也相對匱乏。在主題班會課中創設心流體驗可以讓學生“喪失時間感”、日常生活的憂慮和沮喪也能暫時地一掃而空。因為這種體驗式主題班會可以讓學生在共同參與的形式下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好玩、有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自愿參與其中,且在其中有所鍛煉和提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對青少年進行了一個為期4年的心流研究后發現,在參加學校活動中,那些積極投入并有更多心流體驗的青少年更少體驗到焦慮,他認為持續的心流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生對活動的內在興趣,還表現為對積極情緒的遞增效應[9]。體驗式主題班會以學生為主體,形式新穎,對中學生來說本來就極具吸引力,要是能將心流理論融入體驗式主題班會,不僅能幫助學生減少焦慮、放松自己,還能讓學生從中有所感、有所悟,其參與主題班會的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

(三)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秉承了它的一貫做法,主張人格心理學研究不僅要研究人格形成的消極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格形成的積極因素,特別是研究人類積極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也即研究積極人格,而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是培養積極人格的最有效途徑[10]。心流理論又是積極心理學重要研究領域,也注重人在心流體驗產生時所產生的快樂充實的感受。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課以活動為班會主要形式,讓學生作為班會主體,能夠做到讓學生參與活動之中,但是不一定能夠讓學生產生積極體驗。所以將心流理論與體驗式主題班會結合起來,就能讓體驗式主題班會“形神兼具”:不僅學生在其中有所體驗,而且都是積極體驗。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利用班會時間調動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力和價值,從而一步步建立自信,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

三、 中學主題班會活動中創設心流體驗的策略

(一)活動具有適度的挑戰性

根據馬西米尼和卡里的研究可得出,在挑戰和技能都處于“高”的水平時,我們會比較容易產生心流體驗,會比平時更專心,具有掌控、幸福、有力、積極、投入、創造、自由、興奮、開放、清晰、滿足等感覺[11]。所以我們在設計班會活動時,必須選擇有挑戰性且又有一定技能性的活動,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班會活動中并產生心流體驗,從而提高班會活動的參與度,達到全體學生都能夠通過班會活動中有所觸動和感悟的效果。

不過,另一方面,挑戰要適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體驗構成要素中第一條就是“工作是可以完成的”。也就是說,一定的挑戰性可以激發我們的專注力和創造性,從而容易產生心流,但如果挑戰過大,超過我們可以完成的限度,則反倒適得其反。根據心理學中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完成難度適中的任務時,中等的動機水平活動效率最高;過于復雜和困難的任務反倒降低動機水平,工作效率也會下降。

(二)活動應有一定的結構性

不是所有合適挑戰性的活動都能產生心流體驗,有些時候還要求活動具有一定的結構性特征,即“活動應該具有確定的目標、明確的規則和相應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活動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判性”[12]。在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中,教師在設計階段就要特別注意班會的目標是什么,根據目標在確定相應的活動。同時要注意這些活動可能存在的問題,從而從細節出發制定相應的規則。

班會實施階段也要注意根據目標做靈活的調整。設計階段只是一個規劃,但現實的情況是可能出現各種問題和突況。不顧實際,一味遵循設定的結構和活動安排,必然會影響到活動效率。另外班會結束要注意對效果進行評價,從而在以后的主題班會活動中完善結構、內容和細節。

(四)活動要做到即時反饋和強化

即時反饋和強化可以有效且持續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這種反饋和強化不一定只是獎賞。內在動機是由于喜愛活動本身而非為了得到獎賞或者避免懲罰而參與活動所產生的動機。從事具有內在動機驅使特征活動時,人們僅僅關注活動本身,因為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獎賞和動機,因而很少關心活動要達到的目的,所以由內在動機驅使并在其導向作用下能夠引發心流體驗[13]。班會活動若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即使外部動機夠強,也容易出現半途而廢或是求勝心太強導致某些行為過激影響同學之間情誼等現象。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有其目的、希望有所反饋的,不論是為了得到別人夸贊、從其中獲得某些東西還是為了自我的能力和人格發展。班會活動設計也同樣要注意到這一點,活動當時的體驗和感受、想法,本就較短暫,不能維持很久,要是學生在當時不能收到及時的反饋與強化,可能班會還沒結束,學生已經將感受全部拋之腦后了。

篇9

2011年,鄭航、王蕙、曾君在《班級管理與學生指導》一書中明確了主題班會的含義:“主題班會是班主任根據教育要求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圍繞一定主題而開展的班會活動,其最常用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班級辯論、演講、講座、討論、游戲、報告、朗誦、表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由此可以看出,更多的專家和學者更傾向于將主題班會看做是一種教育活動。丁如許一直傾力于班級活動的研究,他指出:“沒有活動,就沒有教育。精心設計的班級活動是德育的最佳途徑,德育看似抽象,但細細感知卻發現其無處不在,與學生的思想進步相輔相成,積極實施的班級活動是最具有魅力的德育。”

二、主題班會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學校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都對主題班會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是目前大多數學校的主題班會現狀不容樂觀,高愛晟提出當前學校主題班會的一種非常現象――無效主題班會,這種無效主題班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教師的專業成長以及學校教育職能的發揮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生”音弱:學生淪為班會的被動接受者

學生成為班會的被動接受者主要表現在老師對學生不信任。現實中有些班主任不信任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學生的干預過多,又出于追求高效的班會效果,因而“親力親為,一手包辦”。一些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因想把班會開展得更奪目,根據自己多年來的經驗對學生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進行各種設計,忽視了學生,將班級活動最為核心的內容――過程丟棄,失去了活動開展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正是因為教師的過分擔心,過多地干涉學生的活動,不愿放手讓他們去嘗試、去努力。在這種班會課上,學生喪失了應有的主體性地位,成了名副其實的“觀眾”,淪為活動的配角,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造成主題班會中學生的各種能力無處發揮,進而導致他們的能力停滯不前,甚至衰弱或倒退。

(二)過分追求形式:班會華而不實

過分追求形式,主要是指形式與內容不匹配,活動形式不能支撐主}。大部分的班主任從主觀上誤解主題班會就是“才藝展示”會,并將形式上的熱鬧追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班會過程中,過分講求包裝形式,表演味十足,學生的節目一個接一個,整場活動下來,似乎完成了一場表演,陷入重活動輕體驗、重形式輕實效、重程序輕應變的誤區。這種形式上的“濃墨重彩”,有場面,有掌聲,卻忽視了內容的教育性,將教育效果的“蒼白無力”暴露無遺,使得班會活動趨向表面的浮華和內容的空虛。

(三)內容隨意化,缺乏體系

現在開展的主體班會大部分存在隨意、零散和應付性,大部分的主題班會僅僅是為了應付學校安排的工作任務而已,這造成了在對學生德育教育完成方面體系缺失。不論哪個年級,主題班會都是一個話題、一個場景,大家都是寥寥草草的應付檢查。這樣一些不成體系的完成任務式的活動不僅打壓了學生參與主題班會的熱情,同時也削弱了班會課的目的,更是給主題班會課的德育效果埋下了重重障礙。

(四)班會缺乏生成性內容

多向互動的動態生成是教學過程的內在展開邏輯。這種關系是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的。而在實際的主題班會的開展中,主要還是以班主任為主導,全權掌控,老師在上面講,把學校要求的教育內容公式化地灌輸給學生,一堂班會講完為止;學生在下面呆板地聽取老師的說教,既不能發揮自己的見解,也達不到觸及心靈、引發共鳴的效果。這種單向的傳輸,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項互動,不僅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加重班主任的負擔,更是讓德育工作舉步維艱。

三、提升主題班會開展效率的策略

(一)培養合格班主任

1.引入研究視角,回歸教育本質

首先,班主任在設計主題班會的時候,要摒棄“拼盤式”的設計思路,牢記一個大寫的字母“T”。“―”代表主題班會參與面的大小和活動數量,“|”則代表了活動的深入和開展。一節優秀的主題班會不是活動的羅列和內容的平面展開,而應是按照一個既定的設計思路,圍繞某一主題的逐步深入。

其次,要摒棄“搞活動”的設計理念,不讓主題班會在華麗的外衣之下背離它本該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功能,實現兩個回歸:一是回歸常態,回到樸素、簡便、易操作的活動組織形式;二是回歸實效,褪盡浮華,回到實實在在的教育效果之上。

2.增強班主任專業知識儲備

班主任對主題班會的相關知識儲備是影響班會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遲希新在《有效主題班會八講:設計理念與實施策略》一書中明確提出班主任在設計主題班會應具備的幾項基本能力:一是搜集與積累大量素材的能力,它是教師開好主題班會不可逾越的階段;二是對具體主題的分析和綜合能力,它決定了老師能不能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很好的把握主題;三是對主題的提煉技巧,主題的提煉是班會的點睛之筆,不經這個過程,主題就很難得以突顯和升華。最后是創造能力,它是教師設計主題班會的核心能力,不管是對素材的積累,還是對具體主題的分析與綜合,還是對主題的提煉,最終都是班主任創造能力的具體體現。

(二) 創建民主化班會:師生共享班會的主辦權

現代教育理念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因此要集思廣益,主體班會要充分發揮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讓大家都參與到班會主題的討論和發言中,切忌把主題班會辦成是老師或是班委的發言場。主題班會的設計方案要多征求廣大學生的意見,這樣更具創造性。學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出發點,教師只是起到一個把握方向、幕后指導的作用,只有真正從學生出發,整個班會課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中,托馬斯.里克納認為班會能給學生營造一種民主的課堂氛圍。“班會讓孩子們身體力行地學。通過班會,他們能夠參與進一種與課堂的集體生活相匹配的民主進程之中。通過班會,他們可以給學生們一種重要的教育經歷,以體驗德威談的廣泛意義上的民主――通過眾人智慧之池來解決問題。”這種班會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都親自參與其中,促使他們自動去收集相關主題資料,深入了解主題的內涵,這種方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主題班會的積極性,在勞動中啟發感想,從而達到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擯棄浮華:做到“小和實”

活動接地氣,教育才有說服力。主題班會上大量充斥著“假、大、空”現象,造成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主題班會的真實性迫在眉睫。首先,主題班會的主題要小,從小事小情出發,主題班會的時間有限,過大的主題往往使得班會空空蕩蕩、不切實際,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精力有限,一個小而實的主題更容易實現教育的意圖。

其次,主題班會要“實”,就是讓班會求實、真實。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主題真實,主題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的實際。只有來源于真實生活的教育素材,貼近學生生活,才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才能讓教育得到充分的滲透,而且使得這種教育更具公信力和執行力;二是內容真實,取材應以生為本,所選擇的內容材料要緊扣主題,圍繞預定的目標進行合理取舍,使所選內容真正服務和體現活動的教育主題;三是形式要實,要采取符合教育目的和內容需要的活動形式,走出形式主義的誤區;四是過程要實,班會在實施過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動學生積極參與,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自我學習、自主活動中努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

(四)重視班會的動態生成

關于班會的動態生成操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道德情境問題,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激勵其主動探索、建構,形成新的道德體驗和認知。其次,設計合理的“留白”。一方面,設計時應“事無巨細”,形成彈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留白藝術,著眼于宏觀設計,重視過程的開放,使設計體現出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再次,找準生成的“憑借”。在主題班會課上經常會出現學生無話可說、無感可發的情況,使得班會難以“生成”下去。學生對問題的看法、認知還僅停留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化層面,缺乏具體的、情境性的素材作為其交互性表達的依托“憑借”。因此,教師要主動創設問題情境,挖掘素材的積極因素,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最后,教師應及時整合信息。在班會開展過程中,學生生成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片面、散碎的,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信息進行及時的歸納、整合,將學生的交流、討論和思考不斷引向深入。

篇10

一、選中主題,確立中心

班會課的內容要以學生為中心,并服務于學生。現在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叛逆心理,過多的純理論、大道理顯然不適合當今的青少年。所以班會課的內容應該非常廣泛,可以是教育性班會、科普性班會、先進事跡介紹性班會、經驗交流會,也可以是問題解決性班會。這就要求班主任要細心觀察,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把握他們思想的熱點和盲點,以便對癥下藥,借助于主題班會課,做好他們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廣收資料,全面著力

在教育一線,許多教師認為班會課是“談談計劃,傳達領導之意”的再簡單不過的一節課,我認為這種觀念比較偏頗。班會課是對學生實施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是建立良好班集體的有力保證,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陣地,千萬不能草草了事。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大量地收集第一手材料,全面了解問題的各個方面,尤其要對學生的思想狀況、生活狀況、學習狀況等,并加以有層次、有類別地分析整理,汲取對教育教學有益處的信息。

三、精敲細琢,潛心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效率,教師對主題班會的設計要像準備一堂教學課一樣,環環相扣,寓教于樂,使學生從心里喜歡班會課,進而才能讓學生接受教師的熏陶。主題班會課也講究形式的靈活、材料的新鮮、手段的創新等。例如,我在上“爭做環境小衛士”時,打破傳統的只是直接呈現方式,以學生最近喜愛的動畫片《熊出沒》為切入點,讓學生眼睛一亮,進而以“光頭強”這個人物作觸發點,談談他的行為對森林又什么影響,學生的視線自然地被拉入到環境保護這個話題中,為學生開展“人類的行為對自然有什么影響”的話題討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媒體相助,興趣盎然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增加課堂的容量,而且還能使課堂變得更直觀可感、豐富具體。班會課的形式應靈活多樣,可以教師講,可以學生講,可以歌可以唱可以演場地的選擇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室。如我有一節班會課地點就在體育場。學生在特殊的場地里,特殊的氛圍之下,更能進行自我心靈的解剖,更能敞開心扉。

五、適時引導,點石成金

在班會課中,班主任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并不等于放棄教師自身的主導性,否則,班會課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這樣,不僅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甚至還會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混亂。班主任一方面要放手讓學生做,另一方面要善于指導、調控,要正確處理好“放”與“收”,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六、寬容為主,褒貶分明

每次班會課時,班主任都要發表激勵性總結講話,充分肯定成績,從教育主題、教育內容、活動形式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委婉道出不足,以希望的形式誠懇、實事求是地指出存在問題和不足之處,鼓勵學生揚長避短,進一步提高;深刻闡發主題,班主任要用精辟的語言,深入淺出地總結闡述本節班會的主題,幫助學生挖掘領會內容和形式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教育意義,使班會課的教育性更明確,教育效果更明顯。

七、闡明要求,延伸效力

班主任在總結階段中,要趁學生熱情高漲之時,讓他們做出一些決定或制定出某些公約,并由班干督促其他同學在班會結束后付諸行動。其實有心的班主任在召開班會時,會發現學生們在課堂上會主動生成一些問題,并有著強烈地解決問題的意愿和熱情,如果班主任能抓住這種心理,在總結時與他們討論解決的辦法,制定出具體措施,并于會后鼓勵他們堅持執行,就會收到擴大本次班會課的效力,其影響會遠遠超出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