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精神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5:29: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弘揚民族精神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弘揚民族精神作文

篇1

弘揚民族精神

剛剛拿到這個題目時,我還不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但轉念一想:以前,無數革命先烈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拋頭顱,撒熱血,視死如歸,前赴后繼,不惜犧牲自己。不就是民族精神么?

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的雷鋒,做好事不留名,幫助貧苦窮困的人民;身殘卻意不殘的張海迪;為了祖國的榮譽在幕后艱苦練習的奧運健兒。這不是民族精神么?

民族精神就是中華人民最基本的特征,在這個基礎上,中華人民才有衣食住行等行為習慣。人民的思想最容易體現出民族精神,做中國人都要有優良的品質,一切要達到更好,最好。就這樣,民族精神吸附在你的思想,行為和習慣上。你的一舉一動都關乎著中國的名譽,千萬不要做出讓中國丟臉的事。

“民族精神”這個詞語,他包含了許許多多深刻的意義,它體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中國的憧憬和理想。它象征著中國卓越的精神,代表著中國人民對民族精神的追求,這作為動力推動著中華人民把民族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這民族精神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命的強大支柱。

篇2

一、以課堂教育、校園教育為主,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工作中

課堂是師生互動、交流、溝通的主陣地,那些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優良傳統、悠久歷史等內容的文字、圖片、繪畫都要適時加以拓展、延伸、滲透。如此,中華民族精神自然而然地就在學生心中扎了根。

校園,這個學生活動的主陣地,是滋養學生心靈的樂園。要發揮它集校園、學生于一體的優勢,為課堂教育搭臺鋪路。學校宣傳窗、文化長廊、黑板報、校園廣播臺、升旗儀式等都是向學生宣揚民族精神的陣地,要結合各陣地的特點,把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發展中孕育的修身之道、愛國情操、奉獻精神、崇高志向、英雄氣概以及在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的民族精神,運用各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示在學校各個陣地上,形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圍。

二、民族精神與榜樣教育相結合,發揮榜樣的教育力量

榜樣教育是對少年兒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種基本方法。它具有生動、形象、具體、直觀的特點。它的示范作用是無窮的。我們可以先從大處著手,讓學生通過現代信息手段上網查閱歷代英雄模范、革命先烈的事跡,或是參觀、訪問,或是從書上學習他們身上的民族精神,點燃學生心中崇拜英雄模范的火種。通過故事會、演講、表演等多種形式來交流對英雄的體會和感受,使英雄真正成為他們心中的明星。在體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后,引導學生學英雄、做英雄。引導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養成良好的品德。

三、在傳播民族文化中,體驗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加強民族文化的傳播,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我們可以成立一條“民族文化街”展示學生的作品。如中國結、剪紙、書法、繪畫、篆刻等。活動展示中可以讓學生現場表演。有條件的還可以把民間樂器演奏融入進來。操作的過程就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如中國結,它凝結著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折射出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學生可以通過走訪民間藝人,翻閱資料來加深對中國結文化內涵的理解。

四、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將民族精神教育向家庭與社區延伸

引導學生與家人體驗民族精神,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行的。我們可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如爺爺奶奶講講他們經歷的故事,爸爸媽媽教唱他們那個時代的歌曲,講講歌詞的含義;請家長與孩子一起做根據民間故事創編的小游戲等。

社區是兒童參加實踐的重要空間。我們的民族精神教育應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如:與社區居民聯手舉行“共建社區,愛我家園”的主題活動,進社區清理白色垃圾,將“民族英雄故事會”搬到社區。擴大民族精神教育的宣傳面,讓社區成員也感受到民族精神教育的氛圍,以此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篇3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爭做文明新一代》。同學們,當我們呱呱墜地,來到人間時,長著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父母告訴我們,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中國。當我們跨進校門,啟蒙老師,教我們首先學會認識的字,朗讀的話就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今天當我們站在國旗下聽到“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這雄壯激昂、催人奮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刻,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不知多少人為此流下激動的淚水。同學們,這僅僅是平凡的淚花嗎?不,她是一種化身,一種超越時空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個崇高而偉大的名字—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在我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精神從來就是每個炎黃子孫所應有的骨氣和膽識。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一個民族,缺少了民族精神,就缺少了支柱和力量;一個民族,有了民族精神卻沒人把它發揚光大,那這個民族只能走向衰亡。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就應成為我們每一個中華民族特別是我們青少年學生應盡的義務。

篇4

[內容]

                一

    20世紀的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在繼承中國幾千年教育的優秀傳統,借鑒世界先進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創造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探索中國小學語文教學客觀規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涉及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上獲得了一些規律性的認識。這些認識不可能在這里一一羅列,只能選主要的列舉如下:

    (一)語文是工具,是交際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工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工具。

    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上達成共識,應當說是20世紀,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語文教學界取得的重要成果。

    語文既然是交際的工具,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那么,語文這個工具的運用必然伴隨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

    近年來有人提出了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的論斷。筆者認為,“人文性”只是“工具性”的自然延伸,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因為,所謂“人文性”,是指語文是文化的載體,它在傳播人類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實,如果語文不是工具,它就不可能充當文化的載體,也就不可能起到傳播人類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是指導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掌握語文這個工具的標志是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

    關于語文學科的目的任務,本世紀曾有過多次大的爭論。進入80年代以后,這種爭論基本上停息。因為大家已達成了這樣的共識:語文學科的基本任務(或曰“特有的任務”)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在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要進行思想教育,發展學生的智力。

    (三)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基本途徑是聽說讀寫的實踐。因此,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聽說讀寫的訓練。

    “訓練”的思想,是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一個重要思想。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在談到語文教學時,就多次使用過“訓練”這個概念。六十年代初,他更明確地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引自《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717頁)可見,培養語文能力的過程就是一個訓練的過程。

    語文訓練的過程,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文字符號的訓練過程。無論是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訓練,還是積累語言的訓練,都必然是把語言形式和它所承載的思想內容當做一個整體進行的。語言訓練一旦離開思想光輝的輻射,學生面對的只能是一堆蒼白、冰冷的符號。

    近年來提出的“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它所針對的是削弱聽說讀寫訓練的兩種傾向:一是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講解、分析毫無意義的問答上,擠掉了聽說讀寫的訓練;二是只重視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

    (四)語文訓練的過程,不僅是一個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辯證統一的過程,也是一個語言和思維統一發展的過程。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的過程借助語言進行,思維的結果借助語言表達。因此,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相統一,會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

    (五)語文訓練是教師的“訓”和學生的“練”相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離不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是訓練成敗的關鍵。

    語文訓練中的“訓”指的是教師的設計、指導、啟發、示范和必要的講解;“練”指的是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訓”的目的是使學生想練、會練、練好。離開學生的“練”,“訓”就毫無意義。因此,必須堅持以“訓”導“練”,以“練”為主,“訓”、“練”結合的原則,這個原則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六)語文訓練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此,語文訓練既要根據不同的階段,突出不同的重點,又要注意許多最基本的內容(如字詞)在任何一個訓練階段都是不能忽視的。

篇5

一 武術精神的內涵 

中華武術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雙重影響,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在其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日益形成為后世人所崇尚的“精忠報國”“匡扶正義”“濟世救民”“自強不息”“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這些觀念都蘊藏在中國武術文化當中,而其最深層次的就是武術精神。武術精神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時,它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武術精神就是武術修習者們普遍認同,并且共同去遵守的一種品格,其內涵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武德修養 

《說文學武》中說:“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而中華傳統武術更是奉行“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這一武學精魂。諸多武學門派均要求習武之人要有武德,有“武以觀德”之說,將此作為習武之人的首選,并代代相傳。習武之人對“德”的追求并非只體現在武學各門派的清規戒律之中,而是將武德奉為其行走江湖的處世原則,重道是習武之人必備的武德,而正直則是其立身之本。中國武術要求修習者的品行必須要與社會道德聯系在一起,力求做到“德藝雙修”,將此作為習武者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在磨礪自我堅強意志的同時,將其內在的修煉轉化為修習者的一種自覺行為,從而不斷完善自我。 

2 道德觀念 

中華武術是在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伴隨漫長的歲月所逐漸生成的傳統美德,和其日益積淀下來的文化思想,最終形成了“匡扶正義”“濟世救民”“見義勇為”“以武會友”“和諧共處”等價值觀念。武術精神崇尚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人與社會之間所奉行的道德觀念,而武術精神中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則是個人與他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多重關系的結晶。 

3 民族精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祖國的山河面臨破碎之險、神州瀕臨沉淪之境,無數深具愛國情感、民族精神的武林豪杰憑借其精湛的武藝,執劍御敵,舍身報效國家。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它與一個國家的強盛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中國武術中所崇尚的“精忠報國”“匡扶正義”“見義勇為”“修身養性”等,都是尚武精神的一種體現。武術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學習武術,培養武術精神,既能有效激起當下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對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 培養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重要性 

1 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武術精神的培養,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一種需要 

高校教師可引導時下大學生觀看世界武術比賽,使他們得以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切身感受到選手們那種以取得優異成績為榮的自豪感,這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自尊、自強、自信,對祖國產生無比深厚、高尚、神圣的摯愛之情,從而以貢獻個人全部力量、誓拿金牌作為一個人的最大光榮。傳統武術精神融入中國當下特色和世界意識中,才能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進程貢獻其應有的力量。一直以來,“絕對服從”的意識成為了我們民族精神的主要導向,懷疑精神與創新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所匱乏的,而修習武術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習武者在武術技擊的對抗中,需要不斷地去懷疑,方能尋找出戰勝敵手的方法和技巧,在這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中,其本身就是根據對手變化的招式不斷改變自己的攻防動作的創新活動,唯有如此,方能提高習武者對武術功法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不斷創新自己的技術動作,借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2 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武術精神也是愛國主義的體現 

高校大學生通過修習武術,了解我國史上諸多武林人物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歷史事件,并在修習武術的過程中形成熱愛祖國、忠貞為國甚至舍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節操,這些就是中華武術精神的精魂所在。大學生對武術史上英雄事跡的認同,就是對武術精神的最好傳承,這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武術精神的前提,同時也是引導國人培養大學生肩負起歷史責任的基礎。南宋有抵抗金人入侵、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明朝有南平倭寇、北御蒙古的名將戚繼光,近代有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王子平等諸多武林豪杰,都曾在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無論是戚繼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的愛國精神,還是電影《葉問》中的一代宗師,當民族遭遇危機時都見義勇為,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這都是中華武術精神的真正體現。因此,我們必須要將武術的歷史教育納入到高校的基本教學中,從而使得武術更具大眾化和通俗化,培養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武術精神,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 培養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策略 

1 完善武術教學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 

要實現對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培養,必須要將武術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評優指標。傳統的武術教學只偏重單一的功法技術,現在要進行全面的武術教學改革,保留原有的各個武術拳種的動作文化,同時在此基礎上對其套路的有關編排進行合理地創新,力求做到簡單與實用并舉,讓大學生能夠感受到其豐富的內涵,并且學起來也更加容易。與此同時還要編著影響面大、流傳甚廣的武術類理論指導性教材。比如,具有時代感的有關救國救民的歷史人物,他們身上都具有深厚的武術文化內涵,將他們的圖像與事跡編著成冊。選擇一些流傳甚廣、影響較大,并能充分體現中華武術文化特色的拳種,開設校本課程,從中摸索出符合高校學情的武術教學機制,構建多課程管理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方面的理論指導教材,從而不斷完善當前高校武術教學課程建設,深化高校武術教學改革。 2 加強高校武術師資隊伍建設,借助武術教學向高校大學生滲透武術精神 

在我國眾多高校中,除了上述所言武術教學課程有待進一步完善外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當前我國眾多高校普遍都存在著武術師資力量十分薄弱。許多高校甚至沒有專業的武術教師,一些武術課程也只能是讓體育老師一并擔之,于是武術教學就成為體育教師臨時抱佛腳的一種行為。大學生面對教師的這種“現學現賣”的僵硬式拳腳功夫,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武術文化喪失了敬畏之心。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大學生們對武術喪失興趣,嚴重地甚至厭學武術,更談不到培養其武術精神了。對此,高校必須要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引進專業的武術人才,要求既能向大學生傳授武術功法技術,同時還能在日常的武術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武術精神,做到身教勝于言傳。此外,還可以為本校的武術教師提供一些外出學習和進修的機會,使得教師本人的能力不斷地得以提高,從而更好地勝任其本職工作。 

3 加大對武術文化的宣傳力度,舉辦“弘揚武術精神”專題系列講座 

對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培養,應從多方面著手。在校內,可以聘請資深武術從業人員,或在武術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人員來校舉辦有關“弘揚武術精神”這一專題的系列性講座,既豐富高校大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有效地向廣大師生宣傳武術文化這一概念,為弘揚武術精神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校外,高校要多爭取一些與武術協會、兄弟學校等的武術類交流活動,無論是理論知識方面的研討,還是功法技藝上的切磋,都要盡可能多地為大學生們提供對外交流的平臺,從而使得大學生們的武術精神在各種交流活動中得以有效培養。此外,身為高校的武術教師,肩負著對武術文化的宣傳和武術精神傳承的雙重重任,因此教師在傳授武術功法和武術文化時,還可以向大學生們推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武術搏擊類頂級欄目《武林風》,讓大學生們在觀看《武林風》中選手的精彩表現,從而得以更全面、更真實地感受中華武術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武術精神。 

高校大學生是我國較高層次的文化群體,經由高校師生對傳統武術文化、武術精神極富創造性的研究,對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武術精神的傳承,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輻射能力。當前形式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加大對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培養力度,將有利于今后我們對傳統武術的有效挖掘,武術精神也將伴隨武術的傳承和時代的發展,將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這都有利于我國傳統武術文化走向社會、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篇6

新學期已經開始,學校的各項教學工作已陸續進入正常運行。在本學期我擔任初一(10)班班主任一職。為了本學期能順利開展各項工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學期我的主要工作是圍繞端正班風、學風,全面提升我班各科成績為重點展開。

1、全面配合學校工作,加快自身發展。

將遵照學校德育工作要求,著重加強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自覺抵制不良行為思想的誘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的引導,開展多種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活動,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堅持以師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落實道德建設綱要,系統科學的開展生命教育,提升人文素養,進一步落實弘揚民族精神教育。配合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德育資源,實現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結合,行為規范和自主管理相結合,以期不斷完善學生人格,實現主體價值的張揚和超越。

2、 加強班風學風建設,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

① 抓好學生常規,重新制定班規。要求我班學生早上按時到校;作業在進班時上交,并于第一節課前,由各科課代表把作業交到任課老師處,學習委員負責作業上交情況統計;上課注重紀律要求,認真聽講,積極提問;中午準時進教室,做好下午的課前準備工作;放學后認真做好值日生工作。

② 注重班級文化建設。根據班級特點布置班級環境;實現班級文化多元化,根據形勢要求,配合重大紀念活動及時更換班級黑板報。

③ 完善班級管理制度。全面整頓班干部隊伍,進行改組重建。完善班級獎懲制度,全面提高學生在紀律方面的自我約束力。

常言道: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我班擁有像劉青、文吉、李敏等這樣的優秀的學生,用她(他)們的學習態度和精神做榜樣,影響班級中的其他同學。同時加強對后進生的愛護,引導這批學生自覺參加學習生活,激發他(她)們的學習激情,提高學習興趣與成績。平時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開展前途教育,深入學生當中做好思想教育,樹立正確的班風學風。

3、 建立班級公約和健全班干隊伍,充分利用公約的約束作用和小助手的輔助作用。

班級公約是規范學生行為的標準,利用此法可以有效的幫助班主任管理學生,更能為班干提供管理班級的依據,這也能更好的發揮班干的小助手作用。任用班干應通過民主投票選舉,讓學生挑選自己信得過的學生擔任班干。對產生的班干明確各自的職責,團結協作,共同管理班級。同時設立紀律委員,加強紀律管理。

4、加強各學科教師的協調,全面提高各學科成績。

協調好各科之間的關系,使各學科教師能夠各盡其能,做好學生的輔導與教學工作,各門學科都能均衡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各科成績。在學習方面我本學期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抓成績提高

1.抓好輔優補差工作,對困難學生要多鼓勵和幫助,采用多種形式,補缺補漏。

2.努力抓抄襲作業的情況,做好早讀與晚輔導的安排。

3.與家長積極溝通,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及時了解學生思想狀況,鼓勵進取,爭做先進。

4.多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講究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并且經常用事實和道理指導學生。

篇7

一、在常規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教育

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魅力。

(一)創設文化課堂教學情景

(1)導語情景:引用與課文相關的典故詩文,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興趣。

(2)音樂情景:根據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播放音樂,或激昂慷慨或沉緩婉轉的音樂語言有利于把漢語言文字之美烘托出來。

(二)挖掘語文教材文化內涵

語文教材中選錄的課文中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韻,須對教材內在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比如:在文言課文中出現萬乘之國時,為學生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戰車文化;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講講傳統服飾文化和傳統建筑文化;在講到《鴻門宴》中的座位安排時,可以講講傳統禮儀文化。還可以在課堂上專門介紹某些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時,對古詩和文言文的運用。古詩可以在導入中運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詩詞來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用,還可以在課堂小結或總結時引用。當然,最主要是為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文言文當中蘊涵并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負載著傳統文化信息,教師在講授優秀文言文篇章過程中要著重它的藝術造詣的講解,鼓勵學生從古代文學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達到古為今用的藝術教育目標,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的最直接的現實意義,使之大放異彩。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滲透傳統教育

傳統習俗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有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讓學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們去延續這些傳統。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中秋節、重陽節可以組織學生朗讀李白的《月下獨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等詩篇,在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懷念親人是引導學生誦讀程顥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詩篇。在端午節,可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的來歷及與哪些著名的人物有關?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跡嗎?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還有春節、元宵節等。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這既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也將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幸福生活,建設美好明天的激情。

三、在經典閱讀中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在閱讀中積累傳統文化的精華。教材來源極為廣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古代作品

我們不僅充分利用了現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還在日常教學中針對學生的文言水平,推薦適合他們的課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薦他們讀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薦學生讀語言較淺易的較長作品,到高三則結合高考復習,充分利用古文復習題目的文段,這樣一方面進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訓練,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滲透,同時又為高考作文準備了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素材。一舉三得,效果良好。

(二)蘊涵豐富傳統文化的現當代作品

我們可以依托教材,在教材選編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導讀基礎上,利用學生的節假日時間,開列一些現當代名著書目,由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喜歡的作品,可以獨立研讀,也可以組成小組進行研讀。并寫讀書報告,要求明確總結出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作業檢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確實能夠很好地認識傳統、感受傳統,但很多東西他們獨立理解還比較困難,一定要有老師的指導,畢竟時過境遷,很多傳統與習俗令他們難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他們對這種較深層次的文化表述接觸也較少,于是在寫作讀書報告時很難對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概括清楚,以至沒有很有價值的相關材料,這是本次課題研究中的一個遺憾。

(三)作為文化對照,還引導學生關注一些經典外國名著

篇8

【關鍵詞】傳統節日;德育

本學期,我校以“柳州民俗風情文化與初中生人文素養的研究”為課題,深入研究“傳統節日”的內涵。我班以此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讓學生了解、認同傳統節日,弘揚民族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中秋節——賞詠月詩活動

課前將班會主題告知學生,讓學生找關于八月十五的詩、詞,通過對這些詩、詞的理解,賞析來了解八月十五節氣的內涵。

活動過程:

主持人: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來被列為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同學們,你們家過中秋有什么習俗嗎?古人過中秋喜歡吟詩賦文來抒發自己當時的感受,為我們后人留下許多優美詩篇。

生:賞月、吃月餅,古人過中秋吟詩賦就很多了。

主持人: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個賞詩會,同學們把找到的有關八月十五的詩、詞寫出來,大家一起分享。

甲:

《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詩。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念對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覺得露水漸漸重了。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你,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你在夢里相見。詩人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徹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詩人通過寫主人公的動作表達了主人公的內心情感。

乙:

《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月夜思鄉詩。秋深了,夜靜了,明亮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到床前,也照到了客居無寐的詩人身上,詩人揉揉朦朧的眼睛,望望地上,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雪白的濃霜,再仔細看看,這分明不是霜。它象霜一般的白,又象水一般清。它使人感到清冷,也給人帶來光明。他疑惑地抬起頭來,望望天空。天空象鏡子般明凈,一輪皓月掛在當空,光華奪目,浸透一天秋碧。哦,原來是月光啊,在這夜來人靜的時候,月光顯得分外輕盈澄澈,月亮有缺也有圓,離鄉的人啊,你什么時候才能與親人團圓呢?月亮照到我的床前,也照在家鄉的土地上,家鄉的親人是不是也望著這同一輪明月思念著我呢?想著想著,詩人又漸漸地低下了頭。他開始深深地懷念起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一切……

主持人:這兩位同學說得很好,月亮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特別是八月十五的晚上,詩人們常常通過詠月來抒發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那么,我們也是剛剛過中秋節,那天晚上你們是和誰一起過的,你們過得快樂嗎?

丙:我過得很快樂。因為我家來了幾個親戚,很熱鬧……

丁:可以吃好多東西,特別是月餅……

戊:我的父母都在廣東打工,我是一個人過的……

……

主持人:人有團聚的歡欣,也有分別的痛苦。我記得我們剛剛學過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但只要我們歲歲平安,哪怕遠隔千里,也能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讓我們齊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歌曲。同學們在哀怨而優美的旋律中動情的吟唱,有的同學一面唱一面流淚,把活動推向。

重陽節——孝敬長輩活動

活動內容:

1、每位同學在重陽節期間和父母一起看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節日期間和父母一起為他們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2、每位同學為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洗腳、捶背等,為他們展示自己的特長。

3、結合自己家庭的實際,每位同學為自己的父母做一至兩件有意義的事情。

4、有條件的家庭,在重陽節期間,自己和父母一起帶著老人出游。

5、每位同學可以以作文、日記、繪畫、詩歌等形式來反映活動感受。

經過檢查,全班49個同學,有23人完成了第一項,5人完成了第二項,第三、第五項每個同學都做得很好。現摘錄兩位同學當天的日記一起分享:

我為外公做件事

今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外公患有糖尿病,每天晚上,外婆總要幫外公捶背。今天,吃過晚飯,我對外婆說:“外婆,今天我幫外公捶背!”這時,外公開始看新聞了,他剛坐下沙發,我對外公說:“外公,今天我來幫你捶背!”然后,我叫外公稍微轉過來一點,先從肩膀處往下捶到腰部,再從左邊往右邊捶。這樣反復幾次捶了大約十分鐘,外公笑嘻嘻地對我說:“真舒服啊!休息一會兒吧,謝謝你!”

雖然我的手有點酸,但聽了外公的話,我心里甜滋滋的,暗自決定以后要經常幫大人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重陽節我為爸爸做一件事

重陽節到了,我想為爸爸做一件事。今天就幫爸爸洗碗吧!晚飯吃好了,我對爸爸說:“今天就讓我來洗吧!”爸爸說:“好,今天就看你的了。”“我一定洗得比你洗得還干凈!”我信心十足的說。

晚飯吃好了,爸爸讓我來洗。我撩起袖子,開始洗第一個碗,把碗拿起來,開開水,用洗潔精把碗搓呀搓,一會滑下來,一會滑下來,像一個頑皮的小猴子,逃過我的手掌,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左手拿碗,右手沖洗,把碗洗得干干凈凈,給爸爸看,爸爸說我洗得很好,我聽了心里甜滋滋的!

作為班主任的我當天也受到學生們的多條短信祝福短信: “當秋風吹來時,我的祝福不惜化作秋雨來滋潤你;當盛開時,我的祝福不惜化作花瓣飛向你;當重陽節到來時,我不惜巨款發條短信祝福你——重陽快樂,老師別太累了。”是我班一貫的搞笑小吳風格。“有人牽掛的路程不漂泊;有人思念的日子不寂寞;有人關心的歲月不失落;別讓幸福擦肩而過,別讓美夢變成泡沫。愿你的快樂比所有人都多。”小陳平時沉默寡言,但關鍵時刻總是很貼心。……雖然這些短信大多并不是出自他們本人之手,但我知道祝福的心是真的,情是濃的。同學們知道關心他人了。

端午節——包粽子比賽

我與班干提前一天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第二天就開始比賽。全班分為五個組,每組分得相同原料。比賽開始前,我先請一位食堂阿姨做示范,只見她嫻熟地拿起三片粽葉,用兩個拇指向里一卷,像漏斗一樣,再裝上米,再把棕子往上一蓋,接著插上一根粽葉……,同學們看到她那嫻熟的動作,個個心想:應該沒那么難吧。然后爭先恐后動手起來,但當同學們真正包時,粽子就像調皮的小孩一樣不聽使喚,有的把米撒到的臉上,有的包得像個圓筒,有的同學無從下手,只在那里不停的笑……幸虧阿姨的指點,總算包完了。雖然這些粽子沒有菱角,但大家還是很高興。然后是煮粽子,同學們總是耐心的等待著,當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同學們高興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有的同學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這次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折射出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并在活動中展現了自我,張揚了個性。

篇9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作文教學是一項綜合教學,強調老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它體現了學生的基礎知識,觀察過程,美好情操及自我價值的整合。它既是對事物觀察與發現,在發現中體驗事物的美,又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能源和動力。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幾點感悟。

一、拓寬學習領域,積累寫作素材

新課標中提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為此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有意識、階段性的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如:鼓勵學生編制手抄報,出黑板報,舉辦故事會、詩歌朗誦會、新聞信息交流會、演講比賽、作文競賽、剪報辦知識窗,摘抄優美句子、篇章,寫日記比賽等等。另外,我還常常鼓勵學生利用身邊有利的語文學習資源,如:報刊雜志,學校圖書室,家中的電腦等,通過這些有利的資源,使學生開辟更多學習語文的窗口和渠道。尤其強調學生電腦的學習和使用,在每次布置學生的課外閱讀時,一改傳統閱讀的要求,以新穎的語文實踐活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如:根據學生家庭現狀和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進行分組編隊,讓學生充分利用家庭資源搜集學習信息,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語文,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在腦海中儲存大量的信息資料和寫作素材。這樣,學生在平時的實際寫作中就能夠做到厚積薄發,觸類旁通。

二、創設情景,完善自我

對大千世界萬物的了解,莫如對自己的認識。一個真實的我,是個性發展的前提。記得倪衛紅老師是這是這樣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她說,她有一個盒子,里面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是歌星,也不是科學家,但他卻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們聽后,情緒一下高漲起來,都想知道盒子里是誰。倪老師讓同學們依次到前面來認真觀察,不許說出來,用文字把他介紹出來。你猜盒子里是誰?是一面鏡子。每一位同學都恍然大悟,老師說的這個了不起的人物原來是自己,同學們開動腦筋,把自己展現給大家。正如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道:“今天的我可能還是很平凡的,但明天的我一定會很偉大,讓我們努力吧,去做生活的強者。”在觀察中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更重要的是發展美,欣賞自己、表現自己。倪老師的這節課以巧妙的情景創設,讓學生在觀察中認識今天和將來,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野游活動,自然之美

“世界真奇妙”欄目為什么吸引了無數的觀眾,是因為它那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無不打開知識的主題。只有廣泛地讓學生接觸自然,體驗自然、贊美自然,才能使之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記得一位鄉村老師是這樣安排郊游活動的。春意盎然之際,學校周圍農田中桃花開放了,他便組織學生來到桃園中,片片桃花似火爭艷,株株桃樹迎春吐綠,小鳥鳴唱,春風舞動,野花盛開,陶醉了天,陶醉了地,陶醉了歡快的人兒。辛勤的蜜蜂穿梭葉美的形象留在心間。正如同學們在作文中所說:“一年之計在我們歌頌美景,我們歌頌勞動成果。”“今天的這次春游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而今天美麗的景色,卻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里。”字里行間透露出對自然的贊美、對生活的向往。自然界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觀察視角是多樣的。美麗的景色感染了美好的心境,美好的心境放飛了美妙的思緒。

四、走向社會,體驗生活

自從北京成功申辦奧運會之后,綠色奧運的口號已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聲,植草種樹、保護環境的戰役已經打響。“環境為人人、人人為環境。”全社會都為環境獻計出力。學生是未來的主人,應從小養成綠化美化環境的習慣,積極行動起來,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睜開眼睛看世界。為此我是這樣做的,組織“環保小分隊”一路南行到郊外環路綠化帶附近,發現周圍工廠、居民以及農民廢棄的建筑垃圾、塑料袋、食品袋、舊地膜等隨處可見。我帶領同學們立即行動起來,分類收拾,集中處理。看著清潔的環境,同學們笑了,事后,同學們在作文中說:“雖然我們滿臉的灰塵,但是看著美好的景色,我們格外高興。”“我們贊美生活,我們去創造生活,都來珍惜美好生活吧!”社會是個大課堂,對學生的教育義不容辭。從小爭做小公民,將來能做好公民。結合“宣傳《公民道德鋼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我校積極開展社會活動,老師帶領學生清理街道五百米,張貼宣傳標語四十余條,師生汗流浹背,干得熱火朝天, 不喊渴、不喊累。道路整潔了,村民笑開了臉。為人民服務就是為自己服務的思想在學生心中扎下了根。有的同學在日記中寫道:“這次勞動我們都很累,有的同學弄臟了新衣服,弄臟了手和臉,可他們都不在乎,都覺得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村子干凈了、美子,我們的家人、朋友也享受著美好環境。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人都能堅持這樣做,那該多好呀!”給孩子們一個空間,讓他們去觀察、去創造、去評價。

五、指導修改,提升寫作水平

在作文教學中,廣大教師應認真地為學生講解寫作方法,同時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和改寫,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告訴學生不能盲目、機械地照搬照抄,要模仿范文的部分精言、警句以及布局、結構等,然后再加以改動和運用,從而形成自己的寫作特點。久而久之,學生一定會形成自己的一套寫作方法,實現由仿到創的轉變。用鼓勵性的評價給予學生自信心。作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容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內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即使學生表達的是生活中最平淡的事情,那也是一次極好的思維訓練。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時,應改變以前那種單一、落后的評價方式,大膽建立一個全新的評價標準,即盡可能地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利益,多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支持,同時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流露出的困惑予以恰當的指導。比如,在課堂上我們不能僅要多表揚那些作文寫得好的學生,更要對那些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多加關注,對他們的點滴進步予以鼓勵,讓他們體會到被認可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讓他們覺得“我也會寫”,最終提升全體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是對生活的描寫,生活又為作文增添豐富的內涵。由實踐到理論,留心觀察是必不可少的。去發現美好的事物,去找出我們周圍的不足,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提高。把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也就是提高他們的知識能力,即所謂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篇10

用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引領學院發展

學院堅持文化引領,就是用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來引領事業發展,堅持做高雅文化。

1.挖掘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工程中,認真思考中華文明,正視中華文化,是我們從事文化藝術事業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中國哲學方法和思維模式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認識論,也是方法論,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我們要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來引領我們的舞蹈文化,在舞蹈高等教育中強調中華文化的自覺,提升舞蹈教育的文化品位。

舞蹈學院的長遠發展也就是中國舞蹈文化的長遠發展,需要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來審視內涵建設、需要用中國的哲學方法和美學思想來把握前進方向。弘揚傳統文化應做到:一是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尋找舞蹈創作靈感的源頭;二是用中國的哲學方法處理和解決舞蹈事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三是用本土化的傳統語匯表達與時俱進的文化呼聲,凸顯文化特色,鼓勵文化創新,夯實舞蹈事業發展的文化根基。

2.創新發展舞蹈文化

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學院黨委在推進舞蹈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明確提出學院不僅要為國家文化事業培養優秀人才,而且要傳承、創新舞蹈文化。為此,學院積極推進舞蹈文化創新工程建設,內容包括:一是大力加強文化建設,推進《北京舞蹈學院文化建設規劃》的實施與落實,全面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學術與創作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形象文化建設,已初見成果。二是提升作品創作質量,在堅持專業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思想性,提高文化內涵,力求創作出更多的反映時代特征、具有先進思想性的舞劇。三是建立舞蹈信息資源庫,更好地整合舞蹈文化資源。四是與北京大學聯合開展相關工作,主要項目有:培養博士、兩校課程互換,聯合承辦世界美學大會和進行科研項目合作等,提升學院的文化層次和辦學實力。

3.吸收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優長

學院積極適應世界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頻繁的新趨勢,著眼于中華文化的長遠發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吸納百家優長,擇善而從,使舞蹈文化發展不僅植根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學院不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一是加強合作辦學,芭蕾舞、現代舞、國際標準舞、音樂劇、舞蹈編導等相關專業努力實現與國外名校的合作辦學,形成強強聯合。二是加強與世界各國舞蹈教育機構的學術交流,大力支持教學科研人員、重要管理人員之間的國際交往,廣泛建立與世界舞蹈院校的校際聯系。三是舉辦國際性學術活動,打造品牌。抓住國際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請賽、國際舞蹈教育論壇及世界美學大會等國際性學術賽事活動的有力契機,加強對外合作,擴大對外宣傳。

以高雅文化追求塑造舞蹈文化品格

1.樹立高雅文化的主流地位

學院以舞蹈藝術作為核心和本體,形成一系列相關的學科體系。舞蹈就是學院的特色和專長,是學院生存的根本,它使北京舞蹈學院可以與世界一流高校相媲美。舞院在學術上追求的是高層次舞蹈文化,是高雅藝術。高層次文化、高雅文化是我們民族的事業,而不是一個產業,不能僅僅依靠大眾文化市場,它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追求,成為舞蹈學院的追求。追求高層次文化,堅持高雅藝術,并使其成為學院主流的藝術追求;反之,我們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的名校。2010年第世界美學大會上,學院成功舉辦了“舞蹈美學與舞蹈教育”論壇,既向國際美學界展示了中華民族舞蹈文化,更重要的就是確立了高雅文化的主流地位。

2.堅持高雅文化作為學院的文化追求

國家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一宏偉目標,正在進一步的落實和深化。文化藝術逐漸與經濟產業有機結合,文化產業必將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這就為學院帶來了發展機遇與挑戰,即如何既要堅持自己的追求,又要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為此,院黨委從三個層面對學院的發展提出思考:一是舞蹈藝術如何在追求高雅文化的同時,作為藝術核心進入社會的主流和高端?不是僅以晚會、伴舞或是舞劇來體現,舞蹈界要提高水平,功夫應該是在舞蹈之外,一定要在文化上下功夫。二是學院如何在舞蹈界體現出自己的追求和水準?要靠質量。學院不是一個演出團體,也不是民間協會組織,而是培養人的高等教育機構,水準是建立在高雅文化上。因此要“堅持高層次的文化追求,堅持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堅持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要將高雅藝術作為學院的文化追求。學院絕不迎合市場、諂媚大眾,堅持不伴舞,在強調舞蹈本體、高雅藝術的同時,也要兼顧學院是教育單位,是國家辦的舞蹈行業第一高等學府,同時又是文化單位,要將教學、科研成果和尖端作品展示給社會。三是教師如何體現自己的價值?要體現在培養人上,要體現在思想政治立場、文化品格、道德修養和專業水平上。院黨委提出:“執著于藝術,奉獻于課堂,用心于學生”的師德標準,得到全院師生的高度共識。

將“三個環境”建設融入文化發展目標

1.舞院文化孕育濃郁的情感環境

學院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就是建設舞院人的情感家園,堅持以舞院的精神文化為核心不斷孕育并且深化充滿善意、愛心和慈悲情懷的情感環境,讓所有的舞院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團結一心,為舞蹈藝術的執著追求繼往開來,不斷攜手奮進。情感家園內涵豐富,如學院師生員工在自己發展的同時要關注他人的發展,在自己幸福的同時要關注他人的幸福;在關心愛護自己學生的同時,也要關心愛護其他教師的學生;在接受自己教師疼愛的同時,也要提醒老師疼愛別人;要在公平、公正之上,寬容地對待別人;為每個舞院人提供發展平臺,讓每個人都增強作為舞院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2.舞蹈文化構建特色的教育環境

伴隨著頓挫悠揚的民族曲調、附和著活潑明快的鼓舞聲聲,具有北京舞蹈學院特色的教育環境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得以構建,并且不斷地傳承著過去、影響著現在、憧憬著將來。

首先,教育環境表現為學科建設的與時俱進。通過近60年的學科建設,學院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學科體系、和而不同的學術氛圍。學院建立了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芭蕾舞、現代舞、音樂劇、國標舞、舞蹈編導、電視舞蹈、舞臺美術設計、服飾表演、舞蹈史論研究和公共事業管理等學科,不僅促進了學科優勢互補,增強了學科的綜合性,而且有效地實現了學院自身的綜合協調發展,成為當今世界集中外舞蹈品種較為齊全的高等舞蹈學府。

其次,教育環境表現為教師隊伍的愛崗敬業。近60年來,學院擁有了一大批舞蹈大師和著名學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他們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傳統和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學院在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上做了有益的嘗試,一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新銳在學院人才強教理念的帶動下,迅速得到健康成長。與此同時,學院向全院教師提出了“執著于藝術、奉獻于課堂、用心于學生”的師德標準,應和了黨的十報告在教育篇章中對教師師德水平的高度重視。

再次,教育環境還表現為學生成才的自我訴求。攀登專業高峰、全面提升素養、追求高尚境界、創造詩畫人生,正是在學院提出的成才標準的引領下,舞蹈家搖籃的學子茁壯成長之目標。中國許多著名的舞蹈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編導家、理論家和知名人物都從這里誕生,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舞蹈文化在構建特色的教育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舞蹈的大美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它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凝結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堅持舞蹈文化,堅持對傳統文化的汲取與學習,堅持發展和創新,是北京舞蹈學院作為特色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與必須。也只有這樣,才可以面向未來,更好地構建起舞院特色的教育環境,辦人民滿意的舞蹈高等教育。

3.育人文化打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院的校園環境蘊含著藝術追求、文化教育和人文關懷,一樓一苑、一物一景、一草一木都具有舞韻的藝術靈性,熏陶著師生的藝術靈感、文化品位和拼搏精神。

學院有一處仿漢唐時期建筑風格的“師生苑”,苑內竹影婆娑,草長鶯飛,噴泉映襯下的漢庭碧瓦重檐,建筑風格體現了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它代表著學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追溯和尊崇,體現著學院的文化藝術精神、遵道崇德與人文關懷,更體現著藝術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數的師生在這里探索藝術的真諦,追尋舞蹈的夢想。

教學主樓陳列著學院的發展史和各類舞蹈專著,所有這些都傳遞著濃厚的藝術氣息和時代精神,是前輩們用肢體語言向人們敘述著一個個傳奇動人的故事,用藝術感染力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教學主樓的練功房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點,一直燈火通明。在那里,一個個堅忍不拔、永攀高峰的故事在反復上演;種種言傳身教、藝無止境的精神在歷代綿延。舞院人常說,只要教學樓的燈還亮著,“舞蹈家搖籃”就希望無限,中國的舞蹈事業就希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