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20:4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論文

篇1

保護傳統文化的名言【精選篇】

1.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 用東方智慧優化您的生活。

3. 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創造先進燦爛中華文化。

4. 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創新精神。

5. 傳古今文化,播東方神韻。

6. 傳播古典文化,成就華夏修養。

7. 弘揚傳統文化,締造華夏智慧。

8. 東方文化之源,當代修身之所。

9. 尊重人才,鼓勵創造;尊重學術,發揚民主。

10. 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創造人類先進精神文明。

11.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2. 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

13. 培養中國魂,樹立中國心。

14. 文化成就未來,遺產不容忘懷。

15. 弘揚文化遺產,構建文明世界。

16. 保護歷史文化,啟迪現代文明。

17. 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心連心共筑精神家園。

18. 保護文化遺產,珍藏歷史精華。

19.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20.我 們的古跡,我們的祖國,你不愛護,我不愛護,誰來愛護。

保護傳統文化的名言【熱門篇】

1. 傳古今經典,樹當代風范。

2. 吸千秋文化,立萬代基業。

3. 秉承祖先智慧,傳播華夏文明。

4. 傳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5. 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

6. 知儒道孝易,看學苑汶林。

7. 傳承弘揚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8. 傳承國學精華,陶冶精神情操。

9. 傳授東方經典,培訓傳統文化。

10.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祥和社會氛圍。

11. 學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財富。

12. 傳播傳統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13. 穿越時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遺產。

14. 保護文化遺產,我們仍需努力。

15. 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16.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17. 有歷史才有現在,唯遺產才知興衰。

18. 縱有金山銀山 , 難買文化遺產。

19. 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20. 破壞古跡,就是破壞你的未來。

保護傳統文化的名言【經典篇】

1. 傳承文明,弘揚文化,立足本國,面向世界。

2.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3. 溫習東方文化,修身齊家平天下。

4. 復古代文化,展今朝風采。

5. 匯集東方智慧,傳播華夏精神。

6. 繼承優秀文化傳統,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7. 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土壤,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

8.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9. 留下歷史, 保護古跡。

10. 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后人愛護薪火傳承。

11.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

12. 感受文化色彩,領悟遺產真諦。

13. 千古文化留遺韻,一代文明展新風。

14. 保護昨天的遺產就是捍衛明天的文化。

15. 先人神力絕技,鬼斧神工天姿。

16. 保護文化遺產,傳承華夏精神。

17. 文化遺產是民族發展的航標。

18. 印證過去,見證未來。

19. 文化遺產是凝聚中華民族的橋梁和紐帶。

20. 愛我中華,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猜你喜歡:

1.弘揚傳統文化標語

2.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標語

3.保護傳統文化議論文800字

4.保護傳統文化的倡議書

篇2

一、結合現實,提煉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國學思想。

教育部制定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高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學和傳統藝術鑒賞能力;認識中華文明形成的悠久歷史進程,感悟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貢獻,吸取前人經驗和智慧,培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抵抗困難挫折的能力;感悟傳統美德與時俱進的品質,自覺以中華傳統美德律己修身;了解傳統藝術的豐富表現形式和特點,感受不同時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接觸和體驗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民俗風尚,了解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遺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認識國家前途命運與個人價值實現的統一關系,自覺維護國家的尊嚴、安全和利益?!?/p>

二、讓國學教育與各學科教學融會貫通,真正成為啟智育人的源頭活水。

在國學進校園后“由誰教”“怎么教”這些問題上,不同的學校也會采取不同的舉措,如有些學校讓語文教師放在語文課中作為拓展閱讀資料,有些學校則由德育教師或心理教師放在班會課上教,還有些學校專門開辟出校本教材,由專職教師來教?!安煌娜撕筒煌恼n時,必然會導致不同的教法。其中絕大多數學校就更側重于字詞含義的理解,而非生命的感化?!边@讓“國學教育”變成了語文教學的“擴展版”,學生自然不會喜歡。

這種傳統文化教育“語文化”的傾向,尤其表現在對字詞、語法的過度關注上。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音韻學,并沒有語法學,而國內目前的傳統文化教育卻本末倒置,學生并不在意其文化內涵和價值是什么,只是為了考試而糾纏于支離破碎的字詞意義。

真正的國學教育是要通過各學科的教學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慢慢浸潤到學生心中,既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逐步內化成學生的自身修養,也進一步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弘揚和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使學生成為既有傳統美德,又有傳統文化素養;既有民族精神,又有時代創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三、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注重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

傳承傳統文化要堅持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路子。既要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又要加強家庭、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通過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了解程度與接受內容等情況的現狀調查分析,依托社團開展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具體內容可包括古詩、成語故事、歇后語、諺語、對聯、古代名人故事、家鄉傳統文化等。要讓學生通過開展國學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開展探求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節日及淵源、名勝古跡與由來、歷史名人和遺跡等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節慶紀念日中蘊涵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舉行古詩文默寫大賽、誦讀大賽和書法作品展覽活動,在文化熏陶的基礎上,汲取鄉土文化,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祖國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學校應通過報刊、板報、活動和創建專題網頁等載體,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如在校園走廊上布置以古今中外詩文與格言為主要內容的文人字畫;校廣播站定期播放美文欣賞,網絡下載電視散文節目;每學年舉行一次校園文化藝術節和讀書節;定期開展文學社活動等等,創設濃郁、高雅、互動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提升師生文化素養。同時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勵志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繼承良好的傳統道德品質。努力實現國學教育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時代價值,初步形成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國學時代價值”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建設經驗。

讓國學成為開啟學生智慧的鑰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研究,通過各種渠道引領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遨游,將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篇3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除課堂傳授外,應開展實踐活動,大力地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寬度,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深化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度,并細化傳統文化教育的精度,以提升青少年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寬度;深度;精度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的精華,不僅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得以維系,而且在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傳統文化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人文素養的重要手段。

1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青少年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從整體上理解和宏觀上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注重整體精神,強調為社會、民族、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推崇仁愛原則,倡揚厚德載物和人際和諧;重視人生價值,強調個人在家庭人倫以及社會關系中的義務;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當傳統文化內化為青少年的素養時,便賦予他們一定的思想、觀念、情感和性格,這對他們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將起到重要的支配作用和決定作用。

總理在哈佛大學演講時談到:“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我呼吁,讓我們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我們的成功將承繼先賢,澤被后世。”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社會的主體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生力軍。青少年的整體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和諧社會建設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也明確提出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青少年。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對青少年人文素養提升已很明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殘奧選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災精神;以及表現在青少年中“修身、齊家、治天下”的抱負;“高山流水”般的友誼;“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哲理……涌現了洪戰輝、徐本禹等優秀大學生,馬健、王亮等抗震救災英雄少年以及優秀的奧運會志愿者群體……傳統文化對于青少年的倫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價值、文化基礎、人格熏陶、習慣養成的培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大力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寬度、深度,細化精度,著力追求青少年人文素養的提升

2.1開展實踐活動,大力地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寬度。

有效的文本(教材)或課堂教學囿于篇目、時間,未能道盡傳統文化之精粹,而學生若僅滿足于翻譯背誦古詩文,也定然不能真正領略傳統文化真味,一味下去反倒學而生厭,其結果收效甚微。鑒于此,應該引領學生走出課程之苑囿,到社會生活中體驗傳統文化魅力,在活動實踐中感染、熏陶。從而讓成語楹聯、書法謎語、民風民俗伴隨著燈籠、窗花、中國結一道走來,從而極大的拓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讓學生知道忠孝烈義,懂得仁勇智信,最終內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從而形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人生觀。

例如,學校組織游覽壽州古城,那么就可以順便要求同學們了解壽州歷史,感受民族文化的璀璨;參觀包公祠,可以要求同學們認識包公清廉的歷史形象;攀登八公山,游覽升仙臺,能夠讓同學們想象到漢代淮南八公的風采。還有古代的文學作品,同樣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絕好途徑。例如,可以讓同學們通過讀《封神演義》最后一回,了解中國主要姓氏的起源;通過讀《西游記》中提到的佛教諸神,了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主要的佛經。再例如“尋訪家鄉的傳統文化”的活動引導學生調查了解家鄉特有節慶、傳統習俗,傳統文化藝術及淵源,可以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傳統的詩歌、散文、小說,并初步了解家鄉古代農桑文化、軍事文化、工商文化、飲食文化、節令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一場活動牽涉到這么多領域,從各個領域的角度感受家鄉的傳統文化。

實踐活動拓展了學習傳統文化的寬度,不但使青少年知道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且使他們明白這一傳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的道理。

2.2豐富活動形式,激發青少年的探索興趣,有力地深化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度。

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存在著對歷史及傳統文化興趣不濃的現象,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青少年情感豐富,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思維認識由感性認識逐漸過渡到理性認識,求知欲明顯增強;學習目的逐漸明確,學習內驅力明顯增強。根據青少年這一特點,要激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就必須使教育具有形式的靈活多樣性、內容的趣味性、價值的可觀性。為此,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力的深化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度。

2.2.1以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學生,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傳統文化不僅存在于課本中,它的魅力更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眼下正興起的傳統文化解讀熱不正是教育良機么?于丹教授講解論語心得,易中天教授品三國,風靡全國,婦孺皆知,相信在青少年中也會引起軒然大波。一種文化有否魅力是決定學生能否產生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對青少年,傳統文化除了科學性外,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魅力。

2.2.2以傳統文化與生活的密切相關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心理學告訴我們,青少年學生已具有較強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對事物的價值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學習動機容易隨著事物價值的判斷而轉移,容易把自我提高的動機放在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上,而對認為沒有什么價值的事物則會降低動機。而要如此,就要使學生真正地認識到傳統文化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親自體會傳統文化就在我們的身邊,傳統文化與我們息息相關。這一點實踐活動比文本閱讀有更大的優勢。例如“尋訪家鄉的傳統文化”的活動中,與有關部門合作,制作廣告牌張掛在家鄉顯眼處,宣傳自己的家鄉。

2.2.3形式的靈活多樣性更激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動力。青少年學生情感豐富、外顯,喜歡豐富多彩、形式靈活的實踐活動。文本傳授變化為有趣的靈活的活動課,在集娛樂性與文化性的活動中接受熏陶,化單調為靈活,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在志愿者行動、社會調查、中秋賞月等活動中增長知識,形成能力,提高素養。

學生并不是真的對傳統文化興趣不濃,而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只要我們的教育改變單調枯燥的形式,代之以靈活多樣、活潑有趣、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形式,他們對我們傳統文化的興趣之火就會被點燃起來。

2.3重視價值取向共優化,感動青少年的心靈,著力細化傳統文化教育的精度。

青少年學生價值取向共優化指的是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要注意和學生的精神、人生發展需求和諧結合起來。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學習氛圍才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故應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其平等參與到活動中來,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光芒,讓每個學習者都切實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結合起來的樂趣和收獲。

教師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以德育人的獨特而強大的功能,竭力引導學生在感受、感悟傳統文化底蘊的過程中,能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使學生在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過程中,通過多方了解、接觸,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對某一種傳統文化產生的根源、發展、內涵、特點等或認同,或發問,或共鳴,或陶醉……應倡導生命與生命的平等交流的體悟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漸漸擺脫浮躁,即使難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靈卻不迷失方向能勇往直前追求光明之旅。

篇4

關鍵詞:大學語文;傳統文化;文化素養

2012年正式提出“中國夢”,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理想和信念。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路線之一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夢”。作為民辦職業高校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得不思考職業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該走向何方,肩負起什么樣的責任??鬃游幕瘜W院院長楊朝明提出:“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是普及提高傳統文化的很好手段,學生要讀懂原典,更要從中領悟傳統文化,當下最重要的是要認真考慮高校大學語文課的功能與定位。大學語文包含大學生應掌握的語言與文學,還承載著中國文化。高校不應僅是開設相關課程而已,不應僅停留在‘語文’的表層上,而應展現中國文化的風采與魅力?!边@段話給予我很大的啟示,經過深思熟慮,站在職業院校的廣闊天地中,倡導:重建大學語文新平臺,弘揚中華文化大智慧?,F將思考的成果詳細進行闡釋。

一、編寫符合職業院校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融入大量傳統文化內容

目前學語文教材中,傳統的詩詞歌賦往往占據大量篇幅,學生通過語文課程掌握最多的是文學,除此以外則知之甚少。造成這種結果,因在于人們對“大學語文”的含義十分模糊。

先提出第一個問題:什么是“語文”?葉圣陶先生的解釋道:“是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書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边@個回答只說明了“語”的含義,并沒有解釋“文”?!罢Z”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拔摹钡暮x十分復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文,錯畫也,象交文?!倍抑袊湃藢ⅰ拔摹钡韧凇凹y”,與人對自己的修飾有關。張岱年將“文”的含義引申為三層:第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第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第三,在前面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磥怼拔摹本徒豢椩谌藗兩钪?,表達、裝飾并提升人類。因此“語文”是借助語言承載的表達、裝飾并提升人類的各種文物典籍、古典藝術、禮樂制度、人為修養、美善德行等。古典文學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問題:什么是“大學”?大學在我們的觀念中就是高等學府,畢業后就走入職業生涯。我以為“大學語文”中的大學既具有這個含義,同時更應該傳承古人對“大學”的解釋。曾子在《大學》首句就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指的是大的學問,大的學問,要彰顯美德,最終達到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在曾子看來就是平天下。

總之,語文”必須以彰顯美德,天下太平為宗旨,選取用語言文字記錄的傳統內容,涉及哲學、歷史、文學、政治、軍事、醫學等方面,表現出人類對自己思想、情感的裝飾,以及對自我終極生命的探求。

二、提高高等職業院校大學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

有一部好教材,沒有好老師,只能是徒然。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極為重要,缺乏這種素養講解中會對文章理解不透,不能深入淺出,更不能將中國傳統的觀念闡釋明白,達不到授業解惑。提出兩點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強大學語文教師文化素養的培訓

高等職業院校教授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師大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盡管對傳統文化內容有所了解,但缺乏廣泛和深入的探究,所以需要單位提供良好的機會,加強培訓力度,并且制定完善的培訓計劃,理清培訓程序,以及每個階段培訓的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當然傳統文化素養不是通過一個短期的培訓就能夠實現,是一個潛移默化,逐漸深入的過程。但培訓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讓教師明確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核心,由此展開的理解和講解才不會是個人的隨意曲解,以至于謬以千里。

其次,大學語文教師應廣泛涉獵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

大學語文教師不一定要成為傳統文化方面的學者,但必須在這方面有豐富的學識,因此必須利用業余時間廣泛涉獵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提高教學水平,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曲意逢迎他人的觀點。優秀的書籍往往是專家們偉大思想的結晶,常常與偉大思想碰撞,必然能夠進一步提高大學語文教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

三、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豐富的課外活動

大學語文教學一直以來局限于課堂理論教學,隨著多媒體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可視性和形象化,的確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依然沒有離開課堂這個狹小的范圍。因此我們提出走出課堂,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才能夠真正讓傳統文化的精神深入學生內心。

首先,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傳統文化經典作品是誦讀的最佳讀物,絕對不能通過默讀以及閱讀其他人解釋的作品來理解,只能選擇誦讀。誦讀過程是一個練氣的過程,熟練之后,氣自然順暢,對誦讀者的身心都有極好的影響,況且多讀則其義自現,自然而然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書籍的理解。

其次,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競賽

中華傳統文化中也包含豐富的知識內容,這些基本的知識需要學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就需要通過開展知識競賽活動,促進學生積累知識方面的興趣,使學生明白,除了現代都市化的、網絡的知識外,還有很多充滿文化內涵的知識符號。

最后,定期參觀承載傳統文化的古代遺跡

每個職業院??梢愿鶕诘貐^保存的古代遺跡,定期組織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學習。古代遺跡往往是對古代社會現象,發展水平,人類文化的具體表征,通過它們,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具體了解文化是怎樣與具體實物相結合,從而對傳統文化的觀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探討,我們深信,如果每個高等職業院校帶著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崇敬,加強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高度重視,努力組織教師編寫符合自己學院學生需要的大學語文教材,不斷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一定能夠將大學語文課程變為弘揚中華文化的新平臺。

參考文獻:

[1]楊朝明.大學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衡水學院學報[J].2012.12第6期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篇5

關鍵詞:大學生;民族文化;文化認同;對策

中圖分類號:D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6)08-87 -02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出現了文化認同的問題。作為國家的未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會對整個國家的文化認同與社會的價值取向造成影響。加強并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有利于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提高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對文化認同的認知

文化認同(cultrual identity)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具體指文化群體或文化成員成人群內新文化或群外異文化因素的價值效用符合傳統文化價值標準的認可態度與方式。經過認同后的新文化或異文化因素被接受、傳播。

早在20 世紀 90 年代初, 美國一本專門從事中國研究的雜志說:“在中國面臨的各種危機中,核心的危機(the core crisis)是自性危機(identity crisis)?!逼渲小癷dentity crisis”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認同危機,認同及認同危機中最重要的即文化認同危機。

二、加強大學生文化認同感教育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文化競爭力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大學生是中國形象、中國標簽的代表,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不論對于大學生本身完整人格的塑造,還是對社會的影響力、國家的競爭力都具有巨大的影響。

第一,文化認同是大學生個體成為“社會人”的前提。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在其發展過程中,其個人的行為習慣及其文化行為習慣的養成源于對自身文化的強烈認同,一切外在文化現象都與內部認同體系有著密切關聯。只有人們頭腦中擁有某種文化的認同,才能夠做出符合其文化的判斷、抉擇或者決定,因此,“文化現象往往是潛在于人們頭腦中認同的再現。也就是說,一切現象的事物,都可能存在潛在的信息底模,即人們的文化認同”??芍髮W生要成為“社會人”之前,必須具有正確的文化認同感。

第二,文化認同是大學生個體成為“文化人”的過程。首先,作為完整的個體,必須擁有文化認同才具有完整性。因為認同不單給個體行為制定了規范,提出了要求,而且同時也給個體營造了一個外在的文化氛圍。其次,個體的文化認同一旦形成,其意識、行為、信仰等方面就具有穩定性的特征,個體會通過文化的識別來取得社會性的發展。同時,文化認同也影響著個人的社會身份認同和自我認同,是個體獲得文化群體感的途徑和方式。這種文化的歸屬感,是大學生之所以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所必需擁有的。

三、大學生文化認同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的中國,在社會轉型期為追求經濟利益增長的飛躍,政治愈來愈民主化,文化愈來愈多元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處于蒸蒸日上的態勢,各種外來思潮、價值觀、文化的涌入極大地沖擊了國人原有的文化認同,使國人包括大學生在內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匱乏

中國的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外來文化的挑戰,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導致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學習貧乏。當代大學生在面對傳統文化與新文化時,傳統文化被選擇的比例并不高。傳統書籍、傳統的生活方式、禮儀制度已不再被倡導。更多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并非是以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拋開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受國家地位、影響力、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所影響,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所致。這種不是真正了解本民族傳統文化,而是受國家、社會和輿論的影響出現的文化認同缺失現象值得關注與有效的引導。

(二)盲目追求外來文化

出生于“90后”“95后”的當代大學生,作為改革開放后的新群體,對本民族文化的歸屬與認同感不了解,對外來文化容易產生盲目的追求。高校在當前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由于處于社會轉型期不穩定的態勢下,學校對大學生文化感教育的缺失,導致學生們出現文化認同危機現象。當代的大學生在追捧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感恩節的同時,對于中國一些傳統節日,比如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表現的越來越淡漠。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追美劇、韓劇,知曉國外的經典名著同時,忘記本民族的名著經典,對于帶有傳統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承,比如對豫劇,臉譜知曉的越來越少。對于中國的傳統習俗,使用筷子,貼窗花,制作中國結,吃餃子被外來的像使用刀叉,放上圣誕樹,品嘗星巴克,吃日本料理、韓式燒烤等文化現象所動搖。

(三)文化認同缺失

在網絡多媒體迅猛發展,多元文化碰撞與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在文化領域上,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由于部分大學生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辨別文化能力不強,受輿論錯誤的導向,易造成文化認同缺失現象。利己主義,個人自由至上,洋品牌的使用,殊不知,這些都是西方國家實行的文化滲透政策的后果,各種文化沖突、文化霸權主義、文化殖民主義、文化中心主義引發的文化失當行為對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遞正能量發展都有錯誤的價值觀導向。

四、提升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對策

由于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心理狀態尚未成熟,對自我與他者關系的認知模糊,最終往往影響到他們的行為選擇。同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來文化的沖撞影響到大學生個體文化認同的缺失,從而引發各種危機,開展大學生文化認同教育尤為迫切。

(一)大力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著重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 。用中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進行國情教育、理想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加強青年對社會主義必勝,實現全國人民中國夢的信念和信心,運用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大學生。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青年教育、青年理想和青年的成長與成才融入到社會領域的各個方面,凝聚力量、激發活力。

(二)培育以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觀弘揚民族精神

一方面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另一方面要加強民族歷史、地理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魅力與實質,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對于西方文化中可以補我所缺、為我所用的科學理性精神、現代人文精神與人道主義、創造精神、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戰略等,要具備五千年淵遠流長的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敢于敞開胸懷,對外來文化的批判地吸收。只有這樣,才能將本國文化精髓、民族精神發揚光大。

(三)引領文化現象,重塑文化認同

隨著近兩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得到國人的重視,孔子學院、漢語熱、百家講壇這些傳播中國文化現象的興起,學校可以借此機會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地引導與積極地干預,將這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廣泛向學生宣傳,借此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介紹給學生,變空洞的說教為實際的面對面交流。不要過分抑制學生對外來文化的好奇,可以通過播放電影,制作板報向大學生描繪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讓大學生有自去了解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差異與相同,理性地吸收與傳承中國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中優良的部分也要吸收與借鑒,不能全盤否定與拒絕。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構大學生文化認同感

在過去社會時期,個體的文化認同不需要學習,便自然而然能夠形成,隨著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對原先的文化認同與個人信仰、價值觀提出質疑,文化認同危機出現。建立正確的文化認同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文化認同對學生的教育必不可缺,可是從社會到學校各方面缺少了對大學生這方面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干預。提倡學校教育應隨著社會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變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需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差異,確定不同階段的目標,不同個體發展的區別建立文化認同教育體系,實行多梯度、多角度的針對性教育,進行整體銜接,才能達到積極的效果。

五、結語

大學生個體文化認同的培養是長期的教育過程,光靠學?;騻€人自身的教育是不可能實現的,需要家庭、社會、個人自身共同的引導和幫助。社會可以適當地為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利用報刊雜志、電視及網絡等各種媒介對個體進行文化的傳播,做出努力,才有可能在激蕩的社會形勢中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認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讓文化這樣一個“軟實力”在實行教育的過程中重塑他們曾經不穩定的或錯誤的文化認同感,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和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豪感,實現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娜.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王雪韻.多元背景下的文化認同與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陸玉林.當代中國青年的文化認同問題[J].當代青年研究,2012.

[4]沈伯寅.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認同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王永明,李宴群等.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構建文化安全體系[J].理論探討,2010.

作者簡介:

篇6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重要課題,既有相關的專著,又有大量的論文。其研究不僅涉及到哲學、倫理學、教育、文學、美學各個領域,而且與現代化等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逐漸把研究引向深層次和多方面。如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契合的研究,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評估研究等,都正視傳統文化價值體系潛在的規范功能,較多地展示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的積極意義。但總的來說,理論探討多,實踐路徑少。本文試圖從當代中國大學德育實踐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通過挖掘其優秀的教化資源和所蘊涵的多維的德育意義,尋找現實價值開發的路徑,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轉換而成為現代化過程的道德資源,從而將傳統文化的功用價值落到實處,以求在大學德育實踐層面上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德育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以儒學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倫理規范、理想人格、審美情緒等精神成果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的內涵是:首先,吸收傳統文化精華,可以豐富和創新21世紀的現代德育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道德生活智慧的結晶,是我們可資利用的德育思想資源,個體道德的發展應該建立在深厚的德育文化資源之上。正因為如此,借鑒一切可資利用的德育資源,在切合于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的背景之上加以創造性改造和發揮,逐步培育出合宜的中國社會德育資源,這就是中國傳統德育功能的現代價值之所在。其次,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理論體系在中國社會有互補性。再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吸收傳統文化精華,體現出中國德育文化的“民族化”特點。具體說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明史鑄就了中國人民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是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重要文化資源,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因此,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立足國情,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

(二)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大學德育的重要精神資源

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我們告別了物質匱乏的時代,但卻面臨道德資源的嚴重不足。要避免或限制現代化帶來的消極效應,價值觀的調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為現代化過程提供合理的價值范導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無疑蘊含著多方面的資源,這是維系我們民族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根基。我們現在提倡的熱愛祖國、集體主義、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嚴謹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先人后己、勤學不倦等等,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淵源。開發利用好這一資源,對于彰顯我們道德建設的特色具有根本性意義。

(三)當代大學德育必須立足于本土文化

學校德育工作是全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奠基工程,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學校德育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例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會生活中如何分清是非、善惡、美丑界限?如何壓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滋長等等。要解決我們面臨的道德問題,還是要“近取諸身”,不能企盼外來宗教或依靠空洞的說教,歷史已經證明,這些做法根本不能解決中國的痼疾。因此,我們不應忘卻傳承文明,只有復興中國文化,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才是唯一出路。我們不僅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中國建成世界經濟強國,還要把中國建設成文明之邦,必須發揮傳統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重視對它的現實價值的開發,促其盡快實現現代轉換。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并且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取舍、充實、更新,形成了充滿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這種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高等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中國優秀優統文化能使大學生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理論思維的訓練,能開啟他們的智慧和原創精神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儒學說到底是關于學做人,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的學問。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自從有了人類就產生了,在這個問題上,儒學突出了仁愛、和諧、秩序的“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中國哲人強調內心的平和與修養,因此在對待外部自然的態度上不是強調征服,而是追求與天地萬物協調共存。今天,當人類社會面對生存、能源、環境等等難題困擾的時候,“天人合一”的科學思想是多么富有遠見,富有歷史的穿透力!這種思想在任何時候、任何空間都對人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具有長久的指導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倡變革與創新的當推《周易》,即《易經》?!兑捉洝肥侵腥A民族文化思想的起源,它以最簡單的原理說明宇宙的來源,萬物的始生及人類社會的進化法則,博大精深地囊括了上古社會的哲理、倫理、政治、經濟、管理、軍事、法律、天文、醫藥、預測、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盡管其中有不少不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內容,但瑕不掩瑜,其精華部分在過去、現在以至于將來都會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已是《易經》的真義和精神?!兑捉洝分祝紫仁亲兓囊馑?,因為宇宙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發生變化的?!兑捉洝分匾暻姨岢藗儜粩喟l展創新,不要思維守舊,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其次,《易經》也主張不易,即持之以恒,堅韌不拔,如其中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里“健”就是經久不衰,剛健強勝、永恒不變的意思。再次,“易”則是容易,不畏艱難則是“易”,倡導的是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大無畏精神。另外,《易象》上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這是說從小應該不斷擴大知識面,多實踐前賢的言論及行為,使自己的道德學問大有蓄積。這一切,都能從哲學的、歷史的、審美的層面開啟當代青年學生的智慧和原創精神。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能引導大學生傳承民族的優秀人格,追求有價值的人生

中華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古典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思想,詩人們憂國憂民的深思,獻身報國的壯志,對于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的選擇都是很好的教材。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古代詩詞就具有鮮明的進步性,思想性。其后,歷代愛國文人都用瑰麗的詩句抒發熱愛祖國的情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愛國詩人屈原為使楚國強大富饒而追求不息的愿望的強烈表達;杜甫“向來憂國淚,寂莫灑衣襟”的憂國憂民思想每每讀來都感人至深;王昌齡那“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豪情,激勵了多少將士,奮發沙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岳飛的一首《滿江紅》千古傳誦,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萬世流芳,如此等等,不勝枚舉。當代青年學生從中不僅能吸取知識與學問,更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激勵他們去實現為祖國更加繁榮富強而奮斗不息的人生價值。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固有的倫理道德精神能滋養學生的心靈,推動他們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品格和道德素質

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精神內容豐富,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博大寬容的氣度,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舉世公認的美好品質,主要表現為:整體主義,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他還認為“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從而強調了社會的整體和諧;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人和是成功之首;荀子強調“群居和一”,“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這就是說,只要全社會團結協作,同心同德,就能夠實現國富民強,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歷代儒家學者的大力倡導下,團結協作的整體主義思想已深入到各個階層,孕育了中華民族仁厚、寬容、博大的胸懷。我們今天弘揚這些思想,有利于克服極端個人主義思想,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道義主義,孔子主張“君子義以為質”,“義以為上”,認為君子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情操,為人處事堅持道義至上的原則。他還提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導向,以道德的自我完善為人生價值的第一取向。他提出做人的基本德性是“智、仁、勇”,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繼承并發掘了這一點,提出“仁、義、禮、智”,皆以“仁”為核心,仁者,愛人,即對人的關心和尊重。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我們在古為今用,重德求善時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關心人和尊重人仍然是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內容。克己主義,早在《易經》中就有“謙謙君子,用涉大川”的說法,認為君子應始終保持謙虛,只有這樣,才可以獲得重大成就,即使遇到再大的艱險也無法阻擋他們奮進的步伐??鬃又赋觥翱思簭投Y為仁”,中國古代另一位杰出思想家老子則提出了作為生活準則的“道”。老子認為:作為人類行為所依循的“道”,應致虛守靜,強調慈、儉、樸等,這些思想表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克己、謙虛的美德,對于莘莘學子們在學業上專心攻讀,生活上勤儉節約均有裨益??傊袊鴥炐銈鹘y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融合統一的中華民族精神,概括起來主要是“究天人之際”的探索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經世濟民”的責任精神,“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寶貴財富。

三、結語

對青年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徑。我們要以全球化的時代趨勢為背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為目標,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突出特點和德育功能為切入點,選取一些歷史上對于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要作用,而在今天現實生活中仍然包含著積極因素的中國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一番歷史的考究和現代的詮釋,并切實將其繼承、弘揚和融貫到德育的理論和實踐之中,為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一個新的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初中學生;教育影響

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無數中華兒女,更是初中學生思想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學生思想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對提高初中學生綜合素質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初中學生思想教育的積極作用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是一種對祖國充滿熱愛、忠誠的感情及愿意為祖國奉獻一切的情感。初中學生將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要任務,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會成為鼓勵初中學生將來參與祖國建設的強大動力,同時,也更有利于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林則徐等歷代愛國英雄身上體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許多初中生是在父母的寵愛下成長起來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動不動便對社會不滿,怨老天不公,缺少社會責任感。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啟迪人們將為國為民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值得初中學生學習,不但要有強烈的愛國義情感,更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體現出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的一種責任。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道德情操。當前許多初中學生沒有道德感,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仁愛之心和感恩之心,驕傲自大、心胸狹隘,屢屢做出違背道德標準,甚至是觸犯法律的事情。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文化素質低下,道德水平不夠。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底蘊對于道德情操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的意志力和自強精神。由于特殊的成長背景,初中學生中的許多人缺少吃苦耐勞的毅力,獨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現了家長跟到學校照顧起居的可笑場面,培養初中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自立能力是中國大學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的自律精神;“頭懸梁、錐刺骨”、“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功夫深,鐵柞磨成針”的刻苦鉆研精神;“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不強者不達”的自強精神,恰恰是中國初中學生身上缺少的品質。

有利于培養初中學生刻苦鉆研、不斷創新的精神。時代需要文明,時代呼喚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與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精神分不開,萬里長城、都江堰、圓明園、四大發明等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初中學生如果能夠將這些文明和精神繼承,那么在世界未來的發展必將是不可阻擋的。

二、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對初中學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徑

1.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應該在學校營造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沐浴在文化的氣息中,成長在文化的熏陶下。任何一門傳統的文化藝術都是高雅的,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還會彌漫在校園的每個腳落里,因此,在校園里創設一種文化藝術的氛圍與之相適應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樓墻壁都是堅實冰冷的水泥磚墻,為使墻壁生動起來,我們可以對墻面進行創意,如將學生的書法、繪畫作品進行裝裱,把名人名言懸掛于墻上,讓師生感到賞心悅目。

2.編寫傳統文化教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民族文化傳承發展弘揚的基本載體,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其宗旨要體現中華民族基本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和價值,并結合地域的傳統文化資源,突出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可以向每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所需,可以開發書法課、楹聯課、圍棋課等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的研發,促進學生個性潛能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3.開展各種實踐活動

通過各種學生活動的開展進行傳統文化學習氛圍的營造,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梢匝垏鴮W名家到校園內開設傳統文化系列講座,鼓勵學生建立相應的學習型社團,進行自主研究,并通過文藝表演、電影節、知識競賽、寫作比賽、演講比賽、研討會、讀書節等各種活動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

篇8

論文中怎么生成目錄頁碼

1、打開需要編輯的論文,點擊“顯示/隱藏編輯標記”,為了顯示下邊的分頁符標志。

2、將摘要、前言、大標題設置成標題1,小標題依照次序設置成標題2、標題3以此類推。

3、在首頁和摘要中間,目錄和正文中間插入分頁符。

4、雙擊摘要的底端,插入頁碼,設置格式,注意首頁、摘要目錄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別單獨設置頁碼(在設置時取消“鏈接到前一條頁眉”)。

5、回到目錄頁,插入目錄。

6、設置完成后,目錄頁碼就設置好了。

關于文化的論文范文

以傳統文化精華創高職文化育人特色

摘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論證了高職院校可以傳統文化精華創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分析了其實踐過程中應避免走入的四個誤區,提出了打造傳統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傳統文化;文化育人;特色

課題項目:本文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度院級規劃課題“研究-以杭職院為例”(編號:2009-39,主持人:汪吾金)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汪吾金(1971-),男,浙江杭州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1)02-0073-03

文化育人在今天的中國廣受認同。在網絡上用百度搜索,有關文化育人的網頁撲面而來,可以一下子跳出幾百萬條。事實上,中國傳統倫理體系中的仁愛、忠義、誠信等思想在現今仍發揮著約束社會行為的功效,這與教育培養現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內涵不謀而合。在推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有積極作用的觀點不少。傳統文化中積極追求革新、堅持“責中尚和”、“民惟邦本”、“居任由義”、“知恥自省”、人格自主、敢于懷疑等都有助于創造性人才的成長并使其在正確的價值原則下創造性勞動。面對高職教育歷史較短卻大力發展,高職文化群起探索卻尚無定論的現實,依托中國傳統文化解決高職院校的問題作為一種思路出現了。本文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對我校352名高職生(男生占56.47%,女生占42.33%,未明確性別的占1.2%)的問卷調查分析來探討用傳統文化精華打造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可行性,以求教于方家。

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用復雜的文化去實現育人的目標,沒有特色就不可能給人以深刻印象,成效也往往要大打折扣。傳統文化精華因其經過上了歷史的積淀而延續至今,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時代呼吁下,其先進價值日益被認知和推崇。我們認為:不能因高職生傳統文化素質弱、底子薄就輕易否定以傳統文化精華育人會出現積極成效的可能,但有些誤區倒是必須避免的。可以一試。

一、高職可以用傳統文化精華創文化育人特色的理由

(一)傳統文化精華活力長存,易于使高職文化育人的特色長存。如作為中國文化價值核心的“經世致用”,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形態和發展時期都表現出持久的生命力,并主導著中同文化、文學的發展。人本主義將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認定天地之間人為貴,也向來被當作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特色,它與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有非常密切的邏輯聯系。高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爭取使學生在經世致用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這與傳統文化精華頗為合拍。既然合拍,就容易持久,容易持久的文化育人特色難道不值得去嘗試、去努力嗎?2008年11月7日至9日,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齊聚杭州的共識之一是高職文化還沒有結論,這與我們90%以上受調查學生意見一致。這種師生共識并不令人意外,因為高職教育在中國出現的時間確實太短,其文化內涵當然需要進一步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檢驗。同時也強烈意味著各高職院校在文化育人問題上探索的空間非常大,完全可以繼續根據自己的校情進行積極、大膽的探索,選擇至今活躍的傳統文化精華為育人特色無可厚非。

(二)傳統文化精華根基深厚。易于使高職文化育人的對象更適應社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高職生社會化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因為我們的社會是經受了幾千年傳統文化熏陶的社會,每一個社會細胞都有傳統文化因子,社會對有傳統文化素養的成員有天然的凝聚力,這樣,傳統文化使高職生能較快適應社會細胞、融入社會細胞。世界各地的華人企業家所取得的成功與中國文化傳統,特別是儒家文化密不可分。從我們的調查數字看,高職生對高職文化最大的期望就是高度的社會適應性(占71.2%),遠遠超過職業性(占19.7%)、地域性(占6.1%)和先進性(占5.1%),這是他們清醒認識社會后的正確選擇。人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適應社會才能求生存謀發展。高職生從小身處中華文明環境,畢業后也主要就在這個環境中打拼。當今文化和傳統文化雖有差異,卻是吸取了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在內的先進因子后的產物,不懂傳統文化對高職生成長成才和就業創業非常不利。高職生處在叛逆性與可塑性并存的人生階段,傳統文化精華進課堂、進社團、進實踐、進心靈將有助于學生成為完整的適應國情的人才,從而增強其社會競爭力,對國家民族的文化安全也很有意義。

(三)傳統文化精華受學生認可,能提高教育效果。調查發現,高達65.5%的受訪學生認為傳統文化精華能為高職創文化育人特色服務,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文化日益多元,社會繼續轉型,不少人以為年輕人叛逆,只對兩方文化趨之若騖,事實打破了主觀臆測。高職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相對較弱,但這種弱勢并未泯滅其對祖先文化的認同,并未改變其內心血液的顏色,使他們能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精華的價值。在多元文化生活中保持傳統就能成為特色,開創新生活不等于拋棄一切,古可以為今所用,這樣的想法在高職生中廣為接受。文化育人的關鍵就是要找準學生、社會所需與高職、教師所能的最佳結合點。高職生能接受說明以此育人將獲得更多的依從性,當然會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如果教育力度大,教育藝術性強,傳統文化精華的感召力、吸引力將更有效提升高職生軟實力。一張白紙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傳統文化基礎弱恰恰證明高職生在此方面的可塑性大。把握傳統文化精華重在行動,許多農村老太說不出傳統文化理論卻成傳統文化的最好實踐者就是明證。對高職生來講,理論夠用就行了。

(四)傳統文化精華有比較優勢,可提高高職院校綜合實力、增強核心競爭力。高職院校文化是高職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是占領就業市場的制高點之一。高職院校在吸收和傳承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同時,突出包括地方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精華育人特色就等于在以中華文化為背景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了一個制高點。“傳統概念在

美國企業的結構和職能中仍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企業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判斷也就順理成章。高職院校為企業服務,又豈能撇開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中國企業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分多一點還是接受其他文化的成分多一點?稍具理性的人都不難依據現實作出判斷。所以我們發現,傳統文化的比較優勢并未喪失,讓高職生具備以中國人方式做中國事的能力,適合國情適合地方適合企業,這將使高職院校在文化競爭和就業競爭中牢牢把握住基本盤,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因根基深厚而大大增強。

綜合以上理由,用傳統文化精華打造高職文化育人特色完全可行且對高職院校大有益處。

二、打造傳統文化育人特色應避免走入的四個 誤區。

(一)不作取舍,唯傳統為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所以在內容選擇上一定要大膽取舍,選擇符合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精華,甚至可以更多地貼近專業需要。擯棄唯傳統為上的做法,把傳承傳統文化精華和吸收其他人類文明成果特別是最新文明成果有效地結合起來,宜找準文化育人所急、就業創業所需和文化精華所能的最佳結合點,以使傳統文化精華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取得最高的效率和最大的效果。

(二)不重反饋,唯活動為要。傳統文化精華創高職文化育人特色當然可以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為載體,但活動不是創特色的唯一手段。大象無形,文化育人特色的形成關鍵在于讓傳統文化精華能有效融合不同形式,實現文化特質與學生的結合,使學生吸收,從而改塑學生。哪怕在校園里挖個大池塘,種樹養花喂幾只鴨鴿鵝也能傳達天人合一的思想,讓學生調整心態有所感悟。文化育人是不斷完善的動態過程,需要經常性的反饋和修正。并不受活動形式的束縛。

(三)不看對象,唯灌輸為先。高職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是參差不齊的,甚至有的可能會嚴重缺乏。為了在單位時間內實現既定目標,文化育人很容易出現先灌輸了再說的情況。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視了文化育人的基本規律,把高職生看成是無能動性的物而非充滿創造活力和創造渴望的熱血青年,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灌輸得越多效果越差,這在任何填鴨式教學的失敗中早已有了明證。

(四)不求質量,唯形式為本。形式主義歷來是創新的大敵,高職創文化育人特色也是如此。不少高職教育者寧愿把時間化在形式上去實現沽名釣譽,也不愿去反思這種熱鬧形式下到底有多少實際效果。文化育人的成功是一種軟成功,目前很難有一個完全固定的考核標準。單在數量與形式方面多動腦筋,甚至把形式當作本質來對待,這是很危險的,將把文化育人推向自我滅亡的境地。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以技能文化節和文化藝術節等載體來推進文化育人,既注重形式之新,又重視質量提升,其中技能文化節已被浙江省教委評定為全省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可說是形式與成效統一的好例子。

三、打造傳統文化育人特色的建議

(一)以理論探究作支撐。文化育人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化營銷。“文化經濟學為文化營銷理論的健全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那么,以傳統文化精華育人也必須有一個理論的支撐。我們認為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研究在當今時代條件下,什么樣的傳統文化精華可拿來為高職文化育人服務,結合時代、專業和學生特點,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發揮教職員工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使傳統文化育人的特色經得起檢驗,也更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以學生成才為目標。要緊盯市場需求來設計學生成才的規格,確定傳統文化精華滲透的方向、深度和檢測手段,逐步使接受傳統文化精華的熏陶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成為其職業能力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占領就業市場的制高點,為學生首崗適應、多崗遷移和終身可持續發展服務。

(三)以全體參與作動員。打造傳統文化育人特色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任務,而應該成為全體師生員工的光榮使命。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地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相互融合促進、統籌兼顧,以求得育人特色和效果的最優化。全天候的、滲透到校園生活每一個細節的有形無形的文化育人手段會極大地提高傳統文化精華育人的效能,甚至還可以向校外生活延伸,使學生隨時隨地在實踐中吸收傳統文化精華。

(四)以心態文化為重點。我們調查發現,在諸多傳統文化育人特色的實現途徑中,學生最看重心態文化,即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占49.19%的選擇比例;其次是行為文化如日常校風、活動等,占28.81%;然后

是制度 文化如 教育教學、校紀校規等,占百分之12.09%。當然物態文化如 建筑、 環境等也受到關注,占4.12%,其他的途徑占5.77%。因此,在打造傳統文化育人特色的時候要把心態文化放在非常突出的重點位置,抓住 了心態文化就抓住了文化育人的主要部分。

(五)以自我抉擇求提高。文化育人的成功最終要靠學生文化素養形成的結果來檢驗,離不開師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傳統文化育人要成為特色必然要充許廣大師生員工在吸收傳統文化精華時有自我抉擇權,即有一定程度的個性化。從學生角度看,這易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興趣成為導引,更有效地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實踐為主線的教育局面,也更適應時代對多樣化的要求。

(六)以創業創新樹品牌。“文化是創業企業第一桶金”。企業重文化,高職院校更要重文化。傳統文化精華創高職文化育人特色最終必然要體現為品牌。因此,在整個打造特色過程中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品牌意識。在實踐中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有一個經得起檢驗的過硬成績,特別是把學生運用傳統文化精華創業創新的有效 經驗認真積累起來并提煉升華,化為高職生和高職院校的核心競爭力,使文化育人不斷在新的起點出發。

文化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努力不斷提高才能形成特色。對高職院校而言,除了教師言傳身教,還要充分發揮校內場館等的文化載體作用,通過制度導向、成果展示、 藝術展演、課外講座、文體活動、景點建設等多種形式,把文化內涵滲透到教育教學實踐之外,增加校園環境的文化含量,尤其要在校園文化中有機融合企業文化,提升文化品格和精神。杭州 職業技術學院編撰校史、讓學生參與提煉校訓等,建設校企共同體,融合校企文化已經初步取得成效。我們相信。只要假以時日,各種帶有傳統文化色彩的高職文化育人模式一定會閃亮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也一定能取得突出成效。

參考文獻:

[1]韓書堂,經世致用:中國傳統文化與 文學的價值取向[J],理論學刊,2007(6):114-116.

[2]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 經濟 管理出版社,2002:364.

[3]帕特·喬恩特,馬爾科姆·華納,跨文化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15.

[4]王方華,伏寶會,肖志兵,文化營銷[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33-34.

[5]黎永泰,黎偉,企業文化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6.

看了“論文中怎么生成目錄頁碼”的人還看:

1.論文怎么設置目錄和頁碼

2.word如何生成論文目錄頁碼

3.word怎么生成論文目錄頁碼

篇9

論文摘要:音樂教育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應當用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去充實音樂教育,在學校音樂教育中,也應重視民族文化效應,因為音樂和教育都是一種文化現象,都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既構成了文化本體,又具有傳遞和深化音樂文化的作用,尤其對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具有傳承、弘揚和創新的作用。

在現時代的學生、民眾觀念里面,一提到音樂大家腦子里反映出的就是貝多芬、莫扎特、交響樂等,而我們中國的音樂在大陸統稱叫“民樂”,基本上尤其是給年輕一代的概念就是“低俗”,我問過很多學人這樣的問題“你覺得民樂怎么樣”,他們會說:“聽不懂,太吵”等等。

民族音樂,代表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的內涵,它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代表。傳統音樂應該是民間戲曲的一個部分。所以在中小學音樂課中要求給學生樹立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正確概念。

民族音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現在它與傳統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聯系、共同發展、共創輝煌的主要特質。在音樂課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民族情感的教育,學習民族音樂,讓學生學會用歌聲去歌頌我們的祖國、人民,去贊頌英雄人物,去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對學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使學生感受到生活在社會主義懷抱的幸福、自豪。

在音樂課教學中,長期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的教育,對學生民族情感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滲透作用,讓民族情感之花在學生的心中生根,它是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內容,是加強學生的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音樂教育的目的所在。民族音樂是國家的象征、友誼的橋梁、增進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中國民族音樂為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打開了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窗口。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在校園內外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這不僅僅是在于向學生傳授民族音樂知識,更是要讓中小學生認識到它在世界音樂寶庫中的重要地位,增強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在大力弘揚民族音樂,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中,音樂教師素養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素養包括作為教師通用的科學文化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和教育能力。中國民族音樂素養主要是指各種優秀的戲曲、民樂、中國鑼鼓、民歌民謠和民族舞蹈知識和技能等。中國民族音樂教育素養是指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民族音樂教育、教學和活動中的組織、策劃、設計和指導能力等。讓民族音樂走近學生,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促進學生作為龍的傳人的個性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

《課標》中指出:“在音樂教學中,應創設多種情景,提供各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民族音樂教育中也應如此。課堂上應有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聽、唱、奏、演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讓學生與民族音樂多次面對面地接觸,品嘗民族音樂的“原汁原味”,使民族音樂中蘊涵的倫理道德、人間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嚴等感染學生,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講授《說唱臉譜》時,可以讓學生演唱、演奏《說唱臉譜》,欣賞江蘇、河北、東北、廣東的不同地區的京劇風格。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民族的“變異性”及民族發展與傳承。

在欣賞教學中,我曾選擇許多地方戲曲,民歌。如東北的二人轉,豫劇,河南省三弦書、河南墜子、十不閑蓮花落、寧波走書、鳳陽花鼓、車燈、商 花鼓等。《流水》、《蘇武牧羊》、《二泉映月》等來開展教育活動。在欣賞《二泉映月》時,先介紹阿炳的悲慘命運、曲名的由來、創作的背景,并了解“二泉”的地理環境, 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在欣賞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文字或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一次文學、音樂與美術的文化整合。這樣學生能初步感受到這部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了解這部作品的時代特征與文化價值,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欣賞《春江花月夜》這首民樂曲時,我啟發學生從優美的音樂中去想象春風和煦、明月當空、山水相連、花月相映的動人面,從內心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等。欣賞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提示,介紹一些大音樂家的生平事跡以及歌曲創作背景等。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大力弘揚民族音樂,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質;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領略中國傳統音樂之美,了解華夏優秀文化之偉大和豐富,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還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民族音樂教育,在我們民族音樂的基礎上發展音樂教育,讓民族音樂走近學生,這是我們音樂教育上的一條燦爛的光輝大道。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2] 江明淳《中國民族音樂欣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 馮增俊《教育創新與民族創新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馮光鈺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J].音樂教育研究中國音樂, 2003(1)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 民族傳統文化 教育 趨勢 述評

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的精英群體,是實現民族復興與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民族傳統文化則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傳承載體,對于一個民族抵抗異質文化沖擊和影響,保持民族獨立自強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現實努力,具有重大意義。當前,學術界對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日益關注,近些年學術成果不斷涌現,筆者做了粗略統計,以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研究專題的學術論文有近百篇,其中還包括數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另有專著若干?;谠擃I域學術史的梳理,筆者認為學術界目前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集中探討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民族傳統文化內涵和本質的研究。民族傳統文化是本民族優秀民族精神的傳承。司曉宏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有如下幾種:一是“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二是“剛健”、“輝光”的獨立人格精神;三是“厚德載物”的尚德精神;四是“奉公以坳, 律身以儉”的勤儉精神;五是“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佟貴銀認為:“和諧文化為儒釋道所尊崇、為各民族所認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惫罅艺J為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一、不畏反帝反封的愛國主義精神;二、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優秀品質;三、和睦共處友愛互助的優秀品德;四、不斷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相關的文章較多,總的來說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分析比較透徹,從深層次角度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神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

二是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分析。這些學術文章在肯定目前黨和政府高層普遍重視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亦指出當前教育的不足。桂署欽、覃萍認為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受到了各高校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績,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教育機制不夠健全;教育管理不夠規范、完善;教育師資比較緊缺;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部分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夠。覃萍、林寧撰文指出當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兩個誤區:“說起來重要, 做起來次要甚至不要”和“重知識積累與技巧的培養而輕精神和理念的培養”的誤區。羅英俠指出當前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缺陷: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相關的教育模式存在誤區,學生在學習上過于追求實用等。

除了理論研究之外,學術界日益傾向于用數理統計的方法來分析當前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現狀。比較典型有譚小寶引用《華夏時報》數據來說明當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對傳統文化了解的大學生有60%,能完整背出古詩詞或正確回答出作者的大學生有45%,認為傳統文化有用的大學生有20%,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大學生占總數的30%;而有97%的同學認為學習英語是絕對有用的。在對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調查中,7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諸如中秋、端午等節日的重要,但是也認為圣誕、情人等西方節日的同等重要性。

三是對當前在高校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作用進行深入探討。桂署欽將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概括為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于強化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承民族文明,有利于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謝繼忠認為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起到至少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培養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二是培養大學生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三是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梢钥吹?,從總的研究成果而言,對大學生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學界是肯定的,從最早高校的功能責任意識到現在的積極建設民族傳統文化意義,學界主流態度是熱切關注的。

四是對加強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與途徑研究。高瓊、劉茹對改變我國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弱化現狀提出了可行性對策:一是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二是在高校的 “兩課” 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三是增加相關選修課,進行通識教育;四是增加有關傳統文化的講座,五是拓展教育學習平臺等。毫無疑問,上述這些途徑是值得、可取的,很多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學術界關注的實現途徑已由技術手段逐步上升到制度層面,桂署欽就從領導機制、管理機制、教師教育培訓機制、經費投入保障機制、考評機制、激勵機制、大學生社會實踐機制七個方面論述構建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這些思考和探索更是我們應當注重的努力方向。

五是關注民族文化傳統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用研究。當前撰文專題論述兩者關系和作用的文章不是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李壽菊、張莼波撰文重點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積極作用和有效途徑;唐東升則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論的角度論述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促進作用。上述文章均從實際運作手段到理論架構角度對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系和作用作了專題探討,值得研究。

專著方面成果數量較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王軍、董艷主編的《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一書,該書系統地闡述了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意義、民族文化傳承對人的智力因素發展的影響、民族文化傳承中知識和技能的獲得等。筆者觀察,大部分專著著重論述民族傳統文化,而對于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專題研究成果數量較少,這也許是今后我們應該深入研究的重點。

縱觀近些年來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狀況,筆者總結出該項研究的總體趨勢如下:一是由理論研究逐步轉向實證研究。以往的研究成果注重從文化定義、內涵、類型出發分析民族傳統文化,運用各類文化模式進行解讀,或者僅僅是限于其意義、現狀、對策的泛泛而談,研究不深入,而目前有關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開始逐步深入學校、社區運用調研、統計等多種手段開展實證研究,注重用材料說話;二是由宏觀研究轉向微觀解析。一門學科成熟的發展標志并不在于建立了多少宏觀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運用有關理論對微觀領域做個案研究。在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研究領域,更應注意的是對個案做應用研究,分析研究對象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和預期對策。三是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以往的研究往往采用線式的理論結構、舉例說明、演繹論證等傳統手段,而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從簡單的定性分析開始向科學研究的定量分析轉型,采用比較研究法、數理統計法等多類型研究方法開展科學研究,從而為學術界提供理論依據和領導層提供決策依據。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該項研究亦存在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研究。目前該項研究盡管不乏實證研究,但依然傾向于理論探討。對于如何將民族傳統文化真正滲透到校園,讓民族傳統文化意識成為大學生的主動意識,自覺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蝕這個重大命題的解決之道及實效性尚未完全弄清楚;二是該項研究的學術成果應進一步系統化。該項研究的學術成果以論文為主,缺乏有分量的專著,這應該是此領域今后該加強的。三是注重提倡在該領域實現跨學科研究,當前高校大學生普遍是九零后學生,是改革開放后的新生第二代,其成長環境和成長過程與改革開放后的八零后第一代又有著不同,在對其進行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上,簡單的灌輸強制教育是不行的。應注重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多學科在該領域實行交叉研究,以期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我深信,只要我們繼續認真學習發掘,民族傳統文化之光必然在新時代的大學校園里光輝閃耀!

【參考文獻】

[1]司曉宏.論教育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任務與內容[J].教育科學,1993(2):2-5.

[2]佟貴銀.和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J].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3(2):29.

[3]郭大烈.論民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J].云南社會科學,1986(2):76-77.

[4]桂署欽,覃萍.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機制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6):65.

[5]覃萍,林寧.談大學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誤區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6(35):61.

[6]羅英俠.關于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23.

[7]譚小寶.對當今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8(8):41.

[8]桂署欽.當代大學生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37-38.

[9]謝繼忠.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文教資料,2008(7):18-21.

[10]高瓊,劉茹.我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創新,2008(5):71-74.

[11]桂署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傳統文化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66.

[12]李壽菊,張莼波.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精神[J]. 現代體育教育,200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