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紅色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6 05:1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弘揚紅色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紅色資源;開發利用
一、推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革命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
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核心功能,已被社會廣泛認可。革命紀念館教育功能的發揮離不開基地建設的同步推進。推進基地建設,要加快紅色資源整合力度,加強宣傳和引導,發揮革命紀念館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凝聚全社會強軍力量。革命紀念館中因收藏有戰爭年代留下的諸如機槍、步槍、手榴彈等軍事武器,逐漸成為青少年和廣大群眾接受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推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要求革命紀念館在深入研究軍事武器的基礎上,創新思維,探尋國防教育新路徑,提高資源利用率。除在主展廳內配合文字、圖片陳列外,軍事武器可以應用到特色展覽和國防園建設中。將軍事武器根據類別、功能、使用年代等進行重新組合,以軍史展的形式展出,視覺沖擊力更強,有利于觀眾對軍事武器進行系統了解,強化國防意識。條件成熟時,革命紀念館可以考慮創建國防園,調動觀眾參觀和學習的熱情,在社會范圍內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國民國防素質,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力量。
(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紀念館社會價值和意義的體現,是推動紀念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要善于整合利用這些寶貴資源,挖掘其歷史內涵,放大其教育功能。革命紀念館要立足深厚的革命歷史文化,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對紅色資源進行加工再利用,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
(三)推進德育教育基地建設,培養有為青年。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做好他們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教育是革命紀念館的靈魂。
二、開發紅色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來,紅色旅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來革命紀念館參觀的游客日益增多。紅色資源是紅色旅游發展的基礎和靈魂,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是開展紅色旅游的重中之重[2]。順應形勢發展,革命紀念館要主動作為,加大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爭創高品質、有特色的紅色文化品牌,為游客奉上一份精神大餐。
(一)堅持“紅文結合”,提升旅游品位。發展紅色旅游的第一要務,是要抓住紅色文化這條主線,找準旅游和文化的切入點,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方式傳輸給觀眾,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培植時代精神支柱。革命紀念館要對已有的紅色資源進行二次加工,以革命歌曲、戲劇、小品、電視劇、紀錄片、郵票、明信片、首日封等形式回歸游客視野。這些紅色資源的衍生產品不僅發揮了紅色文化的教育引導功能,而且有助于宣傳推介紅色景區,社會效應顯著。
(二)加強聯合,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同一地域開展紅色旅游的景區往往不只一家,借助政府或媒體力量,展開同步宣傳可以實現共贏。革命紀念館要進一步挖掘和擴展紅色旅游的內涵和外延,整合區域特色旅游資源,打造紅色旅游景區精品線路,做大做強紅色產業。
(三)融入市場,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紅色旅游既是宣傳科學理論、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的新形式、新途徑,又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3]。因此,革命紀念館發展紅色旅游要因地制宜,融入當地特色產業鏈中,推動經濟繁榮發展。如,向旅行社和旅游團體推介特色文化產品和地方特產,擴大產品宣傳,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三、挖掘紅色資源,深化黨史研究
革命紀念館豐厚的紅色文化為研究黨史提供了廣闊平臺。開發利用好紅色資源,學習、研究、宣傳好黨的歷史,有利于黨史工作充分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
(一)注重基礎研究,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中國革命史的研究,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重大歷史事件、著名戰役、歷史人物、革命文物、戰斗遺址等都可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革命紀念館要充分利用好館藏資源,鼓勵員工加強學習,提高科研水平,致力于高造高素質的研究團隊。做好黨史研究工作,首先要從基礎研究抓起,對革命紀念館的陳展內容、文物出處做到心中有數。其次,循序漸進地學習中國革命史,厘清歷史發展脈絡,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選取一個或多個點由淺入深進行研究,形成論文、專著、書籍等研究成果。開發利用紅色資源與科研成果的取得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新的科研成果將作為紅色資源的一部分推動黨史研究不斷向前發展。
篇2
本學期,我們歷史組圍繞教研組計劃和歷史學科“一科一案”落實教研活動,現將本學期的教研活動做一個簡單總結。
一、圍繞主題,落實常規,突出特色,加強教研組建設
(一)落實教學常規,優化教研效益
1、強化理論學習,注重師德建設:開學時先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尤其是新高考改革理念和學科素養方面的學習。加強師德教育理論、教育法及國家有關教育政策的學習,在教育教學總嚴格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履行教師職責,為人師表。
2、注重經驗積累,開展專題講座:圍繞課堂教學開展專題講座,本學期圍繞今年高考高三兩位教師進行專題講座。
3、分類別聽評課,推進聽課效益:以徒弟和師傅為抓手,以備課組長和老師為主體,以教研組長和老師教師為輔助開展了各類聽評課活動,有助于教師相互取長補短。
4、注重學情,各有側重:高一注重培養學生歷史學習習慣,夯實基礎,突破學考;高二一輪復習,構建體系培養歷史思維品質;高三抓好復習關鍵,打造高效課堂,整理好高考真題,高效訓練,學法指導。
5、參與遠程教研,彌補資源短缺。參與自治區高中歷史“基于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變革的探索與實踐”活動,共聽了三節優質課和兩場專題講座,讓我們看到了教育先進學校老師課堂教學設計的睿智和新穎,也感受到了老師自身素質對高效課堂的重要性。
6、優化資源庫,打造共享模式:完善歷史學科的教學資源庫,查找相關資料,并做到資料共享,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二)突出主題教研,彰顯學科特色
1、凝練課堂模式,有效推廣示范。在上學期分年級探索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本學期我們進行了總結提升,通過組內示范課、匯報課進行推廣示范。高一:情境導入——情景教學——升華主題——課堂小結——課堂練習。高二:情境導入——基礎回顧——主干梳理——高考熱身——課堂小結。高三:情境導入——(單元體系構建)——主干梳理——重難點突破(橫向、縱向關聯)——強化高考真題——小結歸納。
2、研究新教材,構建新體系:為適應新高考,我們在專業方面最大的活動就是提前熟悉部編版課程體系,構建必修2本、選擇性必修課程3本的知識體系,開展部編版教材研究。目前我們已經組內分享了部編版教材電子版,利用教研活動先梳理《中外歷史綱要(上)》的目錄,然后對整本書進行了單元知識體系構建,對《中外歷史綱要(上)》這本教材整體結構有了初步認識。
3、以活動為載體,突出學科功能。開展“建黨一百周年獻禮”活動:2021年5月12日我們組在風雨操場開展“銘記黨史 筑夢”歷史紅色經典演繹大賽。本次活動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為主線,以經典演繹為形式,分為屈辱篇、探索篇、屹立篇、富國篇、強國篇五個篇章來演繹歷史、弘揚紅色文化,豐富學生黨史學習形式,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紅色文化意識,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發揮歷史學科對學生人格和心靈塑造的作用。
4、借力2.0培訓,加快技術融合課堂:督促信息化技能培訓和運用,針對重難點或者黨史教育進行制作微課,公開課、釘釘課、錄播課教師都會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作為支撐,鼓勵青年教師使用其他類型的技術教學。比如我組青年教師王妮媛在本次經典演繹就充分使用了格式工廠、迅雷下載等手段幫助我們完成視頻剪輯、字幕呈現,消音、去水印等多種需求,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5、收集整理四史,錄制黨史微課。充分發揮歷史學科自身優勢,收集黨史豐富史料,并針對黨史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微課。
二、注重專業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自主成長。
1、注重業務讀書,強化做題:組內老師利用線下休息時間閱讀專業方面的書籍,比如魯莊閱讀《大國崛起·歐洲篇》,李建平閱讀《中國大歷史》,開闊視野以提高專業知識,以年輕教師參加二模和所有教師參加三模為契機,強化高考真題(2018——2019年)和老師做高考真題的能力,高考結束后我們正對今年高考真題進行了初步討論,大家普遍認為今年文綜偏難。
2、針對有效課堂,打造精品課:本組圍繞教學模式在組內開展示范課,依托和田地區“智慧云”平臺,我組在組內群策群力之下推薦了趙陽和李建平兩名教師上了示范課并上傳了相關資源。
3、開展“紅色活動”,強化育人功能:加強老師紅色教育意識,在組內集體學習“學習強國”中的“黨史故事”、“紅色映象、“文獻紀錄片”等資源,促進教師紅色素材的積累和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能力的提升。
4、注重以校為本,提升科研能力:以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題為突破口,加強校本教研力度;依托自治區教學論文大賽,促進教師教學經驗積累,強化科研意識、創新意識,努力實現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變。
5、申報了地區級課題,撰寫了申報材料。
三、優化課堂模式,提升教學質量
1、發揮集體力量,優化備課方案:加強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相結合,落實集體備課,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探究,解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提高整體的備課質量和教學質量。
2、以模式為突破,開展課例研討:圍繞“教學模式”組織教師結合《我的模式我的課》進行交流討論并結合總結出來的課堂模式進行高一教學課例的討論,不斷探索國語授課形勢下歷史學考課堂新模式,打造高效課堂。
3、注重學習過程,落實筆記作業:三個年級的學生都要求做好筆記,養成聽課就要動筆做記錄、做批注的好習慣。教師按要求跟進學生作業批改和講解。
4、遵循學科特點,注重學法指導:各位老師給自己所帶班級學生分別進行了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
四、發揮援疆教師資源優勢,引領本地教師轉變教學理念。
篇3
[論文摘要]地域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齊齊哈爾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獨特,構成了古樸、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發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構建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鶴城,使地域文化與旅游文化共同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域的地理、歷史、經濟、社會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體現地方特點的文化。齊齊哈爾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在歷史長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催生了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經成為全國有名的綠色食品之都、裝備工業基地、生態旅游之鄉和歷史文化名城,贏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魅力城市等稱號。當前,如何充分發揮我市地域文化優勢,打造齊齊哈爾旅游文化品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地域文化內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靈魂
在本地文化資源中,選擇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開發出有說頭、有聽頭、有看頭、有玩頭的旅游產品,提供有獨特體驗、有新鮮感受、有無盡回味的旅游服務,已經成為當今旅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齊齊哈爾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獨特,構成了古樸、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
一是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我市擁有世界聞名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最大的蘆葦濕地。扎龍濕地是首批被國家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的,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數以百萬的游客。河流漫溢,葦草叢生,湖泊星羅棋布,是鳥類棲息繁衍的天然樂園。據統計,扎龍自然保護區有各種禽鳥296種。其中尤以鶴類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現有鶴類15種,在扎龍就可見14種鶴。我國有野生鶴9種,扎龍就有野生鶴6種。世界最珍貴的丹頂鶴不足2000只,扎龍就有400多只。因此,齊齊哈爾成為馳名中外的“鶴鄉”。鶴文化已經成為我市的特色品牌,寫鶴、畫鶴、吟鶴、攝鶴蔚成風氣,觀鶴成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歌頌為尋找走失的丹頂鶴而獻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龍馴養的丹頂鶴曾在澳門、黃鶴樓放飛表演,獨特、鮮明的鶴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競爭力。此外,齊齊哈爾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氣清新,全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達到326天。境內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綠色農業旅游資源豐富。全市有14個中國特產之鄉,獲得綠色食品標識120個,綠色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特色鮮明。首批國家級梅里斯綠色觀光農業園等就是生態休閑旅游的代表。風光旖旎的明月島、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東北最大的城市公園龍沙公園、穿城而過宛若晶瑩剔透的城市項鏈勞動湖等構成了鶴城旅游文化的精彩華章。區位上,齊齊哈爾是我省西部與內蒙古東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區域旅游合作的基礎。觀鶴節,鶴翔人舞,共同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齊齊哈爾的大濕地與大慶的大油田、五大連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倫貝爾的大草原共同構成了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成為中國十大完美旅游線路之首。
二是工業文化旅游資源氣勢恢宏。齊齊哈爾是重要的裝備工業基地,為我國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象馬恒昌小組那樣的產業工人在創造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里有被總理譽為“國寶”的中國一重集團、“掌上明珠”的北滿特鋼集團。有親自選址,為國防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華安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以及和平廠、建華廠等三大軍工企業。有亞洲最大的鐵路貨車生產企業齊車集團,有全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的第一和第二機床廠,已有三家企業已經成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
三是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凝重厚遠。齊齊哈爾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為黑龍江省省城達255年之久,是我省歷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寫入歷史教科書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學者稱之為“北方半坡”的滕家崗文化遺址、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遼金塔子城遺址、有中國最北的“金長城”遺址、金代蒲峪路遺址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龍江將軍府舊址,曾居住過薩布素和壽山等68位將軍。有民國黑龍江省最早的行政機構黑龍江督軍署舊址,有呂氏舊居等流人故居。有馬占山將軍打響全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江橋抗戰遺址。可以說,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條北疆歷史文化游的精品線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異彩紛呈。齊齊哈爾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蒙古族等35個少數民族,蘊藏著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構成了豐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有我國大陸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東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我省最大規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圣彌勒爾教堂等。這些建筑流光溢彩,無論是在設計、彩繪、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極具體現其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價值。
五是關東文化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我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的中國齊齊哈爾關東文化旅游節,緊緊圍繞冰雪文化、雪鶴文化、民俗文化等開展旅游文化活動,是東北地區重要的旅游節慶活動之一。挖掘和弘揚生生不息、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闖關東”精神的內涵,為重振齊齊哈爾老工業基地雄風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我市至今尚有山東村、山東屯的文化遺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關內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產方式仍有關內習俗。電視劇《闖關東》就多次提及齊齊哈爾。全國聞名的甘南興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東移民村,它已經成為我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村。我市歷史悠久的冰雪游園開全國的先河,自1963年首屆開辦,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二十八屆。冰澆藝術在全國更是堪稱一絕,冰雕玲瓏、雪雕奇偉、冰燈璀璨已成為旅游亮點,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
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靈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內涵。因此,齊齊哈爾要依托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掘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建設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鶴城,讓文化發展與旅游發展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產力提升旅游文化競爭力
地域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的強弱,我們要依托地域文化優勢提升旅游文化的競爭力。
一是結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據我市地域文化的特點和景觀分布及自然資源現狀,可以開發建設昂昂溪文化旅游、遼金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旅游、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歷史建筑文化旅游、工業文化旅游、生態文化旅游、農業觀光文化旅游、都市觀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產品。鶴文化研究也要進一步挖掘內涵,以鶴文化與關東文化的表現形式,逐步形成齊齊哈爾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煉地域文化精髓包裝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據齊齊哈爾地域資源特點,挖掘、開發并創造出自己的個性化產品,力求與眾不同。目前,我市已經形成夏秋有綠博會、觀鶴節、小交會、和平節,冬春有關東文化旅游節、冰雪節等,構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齊齊哈爾文化藝術品廣場等作為展示和推介藝術作品和旅游產品的平臺。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點塑造旅游文化精品。當前,齊齊哈爾市的旅游業對文化的繼承、傳播和交流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必須在認真研究、深入探討的基礎上,確立目標、塑造形象,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注意研究旅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旅游景區、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務和旅游促銷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優勢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旅游文化產品,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要促進旅游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大力解決人文資源開發滯后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旅游業是一項經濟、文化兼承的產業,隨著經濟文化的互動和廣泛交流得到快速的發展,加強我市地域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按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濕地、中國鶴家鄉”的定位,突出生態特色,要大力實施地域文化發展戰略,打造我市獨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游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產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務、旅游營銷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游。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要確立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種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我市旅游產品檔次低、品種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業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其次要注重培養鄉土文化人才。牢固樹立文化人才資源是第一文化資源的觀念。鄉土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財富,鼓勵和引導他們創作出更多的文化藝術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藝術精品,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要延長旅游文化產業鏈條。旅游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比如以達斡爾族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藝術表演、文化展覽等,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
篇4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辦學理念指導下,石陽小學明確提出“重文化、厚積德、樹品牌、創一流”的辦學目標,扎實有效的管理給學校帶來了“校風盛、教風正、學風濃”的良好校園風貌,整個校園處處充滿文化氣息,處處洋溢勃勃生機,處處彰顯教育的魅力。
■
一個民族因為有文化,而變得更強大,一個人因為有文化,而顯得更尊貴,一所學校因為有文化,而更彰顯魅力。石陽小學以建設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為突破口,因地制宜,整體規劃,巧妙設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園環境文化。
走進石陽小學校門,可以看到一扇由中外名人畫像組成的墻,被稱為“勵志墻”,它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欲望;教室走廊上,張貼的“弟子規”“古詩詞”像一本無聲的“國學教材”,是教材的延伸,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上下樓梯,隨處可見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由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卡通圖案組成的溫馨提示語,像一本行為規范手冊,無聲地滋養孩子的心靈,規范著孩子們的行為。學校精心設計的“廬陵文化廳”,內涵豐富,列舉了廬陵名人、廬陵書院、廬陵名勝、廬陵將軍、廬陵特產以及井岡山紅色文化等知識。孩子們在課間暢游其間,得到心靈的啟迪。
“潤物細無聲”,學校的每一面墻都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能育人,內涵豐富、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成為石陽小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為了讓校園文化深入師生的思想,融入師生的行為。石陽小學編印了《石陽小學校園文化讀本》,每天早讀前10分鐘,由教師組織學生誦讀,然后由思品課教師利用思品課給孩子們進行解讀,每學期還要求學生寫校園文化心得。這樣的品讀,讓校園文化在學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內化。
石陽小學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解讀活動,將校園文化融入學生的行為。學校組織全校學生進行“誦讀校園文化、弘揚民主精神”和“品讀經典、誦讀人生”等活動。全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熱情高漲。師生們在誦讀中積淀知識,在誦讀中感知世界,在誦讀中明白人生哲理。如今,常規化的誦讀已成為師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了。
■
課堂教學的魅力源于教師,課堂教學的快樂更來自學生。學生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成功,教師的成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基于這種認識,石陽小學積極倡導“和美課堂”的課堂文化建設。“和美”就是和諧美好之意,和諧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和諧,以及課堂氛圍的和諧,美好主要是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美好,也就是教師引領學生經歷美好的過程,取得美好的效果。
學校以構建和美高效課堂入手,努力探究其有效途徑和方法,讓和美課堂教學活動成為體現師生的生命活動過程,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享受學習、享受成功”。讓課堂成為孩子的最向往的地方,這是“和美課堂”永恒的美麗追求。
打造專業團隊――和美課堂的關鍵。教師是和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關鍵,要擁有精良的師資,就必須培養具有高尚的師德,健全的人格、和善的態度、合作的意識、精湛的技能及創新精神的教師團隊,石陽小學堅持通過專題研討,專家講學、異地取經、崗位練兵、同上一堂課、青藍工程等多種形式與渠道錘煉教師的教藝,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形式多樣的磨煉活動,盤活了師資,提高了教師的“底氣和靈氣”,造就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勤于奉獻、勇于開拓的教師團隊。學校現有省、市、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24人,其中省級骨干教師5人,市級學科帶頭人4人。
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我們要求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徹底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意識,尊重學生,給學生安全感,讓孩子們在和諧、寬松、民主的狀態下學習,孩子才會心情舒暢,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于創新、敢于創造。活潑開放的語文課,自主探究的數學課,寓教于樂的英語課,充滿人文情懷的閱讀課……孩子們陶醉其中,幸福并快樂著!
多元合作,自主探究。新課程下的和美課堂教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諧而智慧的課堂應是充滿問題探索的。“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當學生思維遇到障礙時,給他們以幫助,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解答走出課堂,讓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探究有機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構建開放的和美課堂。學校提倡將和美課堂向校園、家庭、社區輻射,變封閉性課堂為開放性活動課堂。如帶領孩子們前往農村與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學做農家飯和種花種樹,每月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勞動實踐基地白鷺洲公園,開展撿拾果皮紙屑、垃圾清掃活動,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趣味盎然的體驗考察活動,進工廠,下農村,爬青山,鉆樹林,踩沙漠,參觀紀念館,考察文化樓,游覽北京城,駐足科技館,讓學生嘗試把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
■
科學精神使教育有魂,人文底蘊使教育生根。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己的文化土壤,而且民族的文化積淀越厚,越能造就自己日后成長所需要的文化底蘊。石陽小學倡導師生多讀書、讀好書,努力營造書香校園,讓“唯有學習的精彩才有人生的精彩,唯有學習的成功才有事業的成功,讀書的人最美”的理念深入人心。
做書香教師,促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學校始終把讀書作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打造書香教師、奠定書香校園的基石不斷夯實。為此,石陽小學成立了“小橘燈”讀書會。學校要求教師制定讀書長遠規劃,使讀書內容層次形成體系,讓教師讀好書,多讀中外名著和教育理論專著,且做到讀書與新課程改革相匹配,開展了“最是書香能致遠”“學名師做名師”“名著陪我成長”等活動,促使教師從讀論文到讀專著,從做摘記到做筆記,從寫學習筆記到寫教學反思,使讀書真正收到實效。
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近兩年,石陽小學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古詩詞吟誦活動。以“誦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為主題,以《石陽小學校園文化讀本》為基礎,讓學生直面經典,從傳統文化精髓中吸取營養,學校每周開放一節“古詩誦讀”指導課,自編了校本教材《校園文化讀本》《經典誦讀步步高》,全體師生還自編、自導、自演大型文藝匯演――“讀經典 慶六一”活動,師生們或誦讀,或吟唱,或表演經典,多種形式的解讀,活躍了校園,更滋養了師生的心靈。
親子共讀,延伸閱讀空間。充分發揮社會、家長的作用,使其成為學校讀書活動的支持者、宣傳者和參與者、建設者,通過家校活動,要求家長每天半小時時間定為“讀書時間”,和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提高。如今,“開門見書山,推門聞書香”的家庭讀書氛圍已悄然形成。
與書同行,與書為友。讀書是提高個人修養和學識的重要途徑,是形成精神財富的有力保障,學校堅持不懈地開展“與書同行,與書為友”的讀書活動,不斷拓展學生課外閱讀領域,為了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學校自編校本教材《經典誦讀步步高》供學生閱讀。
篇5
[關鍵詞]圖書館;空間美學;用戶體驗
圖書館起源于文化,致力于文化。現代圖書館就像一部立體、富有魅力的無聲教科書,它以開放、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來訪讀者進行審美的熏陶和塑造,將知識文化內化于人的所思所想,促進人類繼承和發展知識。作為公共建筑,空間規劃利用對圖書館是否能夠充分發揚文化特質、表現藝術審美具有重要影響。提升圖書館空間規劃的藝術意境與文化品位,能夠更好地將圖書館的文化屬性展現出來,發揮圖書館文化育人和文化傳承的職能。
一、圖書館空間研究現狀
隨著國外諸多探討空間先進理念的推動,圖書館的空間價值被重新發現,國內圖書館界針對空間這一主題的探索也日益深入。頗受關注的圖書館空間研究涉及信息共享空間(InformationCommons,IC空間)、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Commons,LC空間)、第三空間(TheThirdPlace)以及公共空間(PublicSpace),研究的主題方向擴展到圖書館的建筑空間、學習空間、創客空間、閱覽空間、共享空間、空間布局等。從空間理論的研究層面來看,圖書館界對空間主題的探究從最初的建筑空間、空間布局等物理空間,發展、延伸至對圖書館價值理念層面上公共空間和第三空間等的研究。本文以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美學理論為指導,旨在從藝術審美及用戶體驗的角度把握圖書館空間規劃的美學表現,探討設計美學視域下的空間規劃辦法。
二、圖書館空間規劃與設計美學的關系
(一)圖書館空間規劃的美學要素
現代圖書館的空間環境規劃設計是集館舍環境建設、知識信息建設、文獻資源建設、用戶需求建設于一體的綜合設計,是通過風格定位、功能劃分、空間布局、動態流向、光照設計、色彩裝飾、材料運用等環境藝術手法,創造對讀者的閱讀行為起到積極作用的室內空間環境。設計者基于使用功能和設計美學的要求,綜合考慮綠色生態、陳設藝術、空間色彩、聲環境、空間采光、通用設計、家具形式、視聽環境和通風系統等,將圖書館總體空間藝術和建筑之美深度融合,利用局部空間的特定環境,設計出適用于不同年齡、性格、職業讀者的多元化的藝術場所。設計優良的圖書館通過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雕琢,使圖書館的空間功能豐富為美學展示和價值引導,將美的內涵全方位地展示給讀者。圖書館在知識收集與資源保存的基礎上,其空間功能也融合了立體的美學拼貼,在無形中創造著一種綜合效果。
(二)圖書館空間規劃引入設計美學的必要性
文化育人與文化傳承是圖書館區別于其他信息服務機構的重要特征。現代圖書館不僅要呈現出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縱深,更應是人與人相互交流、思想碰撞、創新知識的集合地。良好的空間形態有助于讀者對文化的探索與交流,通過美學引導增強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情感連接,轉變讀者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獲得吸引讀者到圖書館的持續動力,在滿足讀者審美需求的同時,借助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實現對受教育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的審美教育,引導他們形成健全、完善的品格,從而推動圖書館服務的轉型和價值導向的樹立。因此,設計者應當綜合考慮圖書館自身、讀者、美學、使用體驗等多種因素,打造功能設計、審美情趣和使用體驗都讓人滿意的圖書館空間。這就要求設計者不僅要凸顯圖書館建筑的藝術性,而且應該充分實現圖書館空間審美的文化傳播功能。
三、燕山大學新圖書館空間規劃中利用設計美學的實踐
燕山大學新圖書館(以下簡稱“新館”)通過理性的空間組織和造型手法表達了簡潔有力的現代感。主體建筑由若干個類似盒子的形體組成,設計概念取自古代線裝書,建筑外觀體現了中國線裝書書函的雅致結構,自然地圍合出內庭院──內含中國傳統書院中的園林精神理念。豎向排列的玻璃幕墻與石墻形似書架,規則地排列著,體現出韻律感,象征理工院校的嚴謹學風。外觀界面的透明玻璃使讀者在室外就能夠感受到內部的閱覽氛圍,室內的空間開闊、自由、流暢,也為讀者與行人創造了聯系交流的可能性,流動性的空間設計將圖書館的公共性與閱覽空間的開放性和接納性充分地展現出來。
(一)以燕大文庫表現文化傳承
大學文庫是中國高校圖書館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藏閱空間,建立大學文庫是高校圖書館對學校智力成果進行收集、整理、收藏、保存、開發、利用的重要舉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諸多中國高校圖書館紛紛設立大學文庫,有研究學者認為,中國高校文庫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有些高校文庫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有些則處于實體文庫與虛擬平臺共建階段,也有少數一流高校的文庫已經達到根深葉茂、資源與服務日臻完善的階段。燕山大學圖書館于新館規劃設計燕大文庫,在收集燕山大學名師、學者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教學名師與優秀校友的學術著作、教案、講義、筆記、手稿、手繪圖紙等進行收集、陳展。名師是有著深刻思想、業界公認的專家、學者,是能夠感染學生的教師,他們一生中產生的大量著作、手稿,使用過的教學教案,批注過的學生論文等文獻資料,能從不同側面彰顯學校的教育科研、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與成就。燕大文庫秉承“弘揚學術精神,傳承燕大文化”的設計理念,承擔了燕山大學文化傳承的責任。除收藏和展示區外,燕大文庫還設立了接待區和閱讀區。設計師將文庫功能與建筑美學相結合,采用中西合璧的設計元素,延展文庫藏、展的功能至交流和閱讀,通過室內設計實現文庫收藏與展示、閱覽與交流的功能,吸引讀者駐足與利用。
(二)以主題書齋展現人文情懷
現代圖書館的設計理念之一是把圖書館作為多種目的使用者長時間停留的空間,圖書館正走向高度的空間復合化。長時間處于開敞的大環境容易讓讀者產生疲勞感,設計者應根據人的行為和心理需求,打破單一的藏閱空間界限,將功能單一的傳統圖書館演變為容納學習、科研、交往等多樣化、多功能需求的復合型學習場所。新館于開敞的傳統閱讀區域以書齋的方式規劃設置了6個特色主題閱讀廳,借助建筑結構,打破單調、機械的開敞式閱讀環境,根據所處區域藏書的內容定位書齋的設計風格和主題意向,例如,社會科學藏書區設計了紅色文化與館史典藏兩個文學主題;自然科學藏書區展示了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科普類主題;樣本藏書區規劃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史學主題。6個主題閱讀廳的裝修設計及家具選購與所在大區的室內設計風格相互呼應,形成了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的體系,既可以單獨使用,成為開敞閱讀環境中的點綴元素,又可以巧妙地成為共享空間中的銜接空間,將公共開敞的藏閱區域通過設計美學合理地配置,構成良好的空間序列體系。同時,利用角落空間和邊緣空間圍合出的半透明環境,可以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研究和交往互動需求,實現領域感和獨立空間體驗。通透的玻璃隔斷使讀者在書齋之外就能夠感受到內部的閱覽氛圍,書齋內的包容、自由、流暢也為讀者創造了聯系交流的可能。書齋的設計不僅使圖書館的公共性與閱覽空間的開放性充分地展現出來,同時增加了過渡空間的閱讀氛圍,凸顯了空間的藝術審美與人文情懷,是充分發揮設計美學指導意義與圖書館文化服務功能的實踐之一。
(三)以創意夢工廠實現多樣化文化服務
圖書館空間的多樣性表現在兼具個人與協作、開放與封閉、安靜與嘈雜等多種屬性,隨著讀者學習行為、閱讀習慣和研究目標的改變,更多的研討、交流、協作、創新、展示空間橫空出世。保持公眾興趣是現代圖書館設計的目的之一,趣味性的空間體驗讓閱覽環境不再乏味單調,通過空間的層次性打破實體邊界,同時延伸心理空間。圖書館的開放交流場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區域,新館利用大廳上空的連廊開放討論區域設計沙龍性質的創意夢工廠,借鑒奧地利設計公司BeneGmbH的BOX概念,以盒子為基礎模塊,根據不同的活動需求靈活地組合為桌子、長凳、案臺、階梯等,輕松改造家具結構和空間形態,為團隊工作和沙龍文化注入新維度,激發團隊活力和創造力。創意夢工廠創造的自由、靈動的空間特質不僅實現了物理空間的變化,更催化了服務創新與空間融合的化學反應。燕山大學是理工科類高校,燕山大學圖書館在努力營造科學、嚴謹的學術氛圍的同時,竭力為廣大師生提升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提供文化支撐。新館通過布置開放的交流空間,努力為讀者營造集情感體驗、行動體驗、創新體驗、社交體驗于一體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體驗,為圖書館多樣的文化服務提供更多可能。
四、設計美學視域下圖書館空間規劃利用的思考
(一)融合時代文明特質,展現文化育人內涵
圖書館建筑是典型的文化建筑,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內涵,還承載著刻寫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文明軌跡的重任。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設計應與文化背景良好地融合,將當下時代的文化底蘊充分地體現出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群體主要為高校的師生,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設計應結合本校歷史底蘊,立足學科發展方向,充分發揮規劃設計的藝術性;區級、市級或省級的公共圖書館則應當結合當地的文脈,有效地挖掘地域文化,將圖書館與和社會環境相結合,將傳統文化習俗與空間藝術設計聯系在一起,讓讀者一步入圖書館就能感受到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善用科學規劃理念,提升空間美育價值
良好的空間形態有助于讀者對文化的探索與交流,現代圖書館的空間規劃設計應放眼于圖書館整體環境構架,合理地布設多樣化的功能分區,設計流暢的交通動線,創造舒適宜人的室內光環境和裝飾環境,提供人性化的室內導向系統,同時對圖書館的歷史與現狀進行周密的計劃和研究,充分權衡暫時與永久、局部與整體、近期與長期之間的利弊關系以及計劃與實施的差別控制等問題,最大限度、最為合理地利用圖書館人文及現有的景觀資源,創造出集生態美學、環境效益于一身,適合讀者學習行為和滿足讀者精神需求的環境。
(三)發揮設計美學優勢,提升文化服務質量
藝術性是圖書館空間規劃的靈魂。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系藝術和對話藝術。設計師應以審美的視角規劃圖書館空間,提升空間的意境與品位,根據館舍建筑風格及文化定位,將環境藝術設計應用于圖書館內部大環境中,使空間的環境氛圍協調統一,通過滿足讀者深層次的心理追求,達成讀者追求美和感受美的強烈愿望。總之,設計師應將圖書館建筑之美與藝術之美高度融合,努力讓每一個室內區域的設計都能夠體現出現代化、開放化、藝術性和技術性的魅力,從而打造出具有足夠吸引力的圖書館,實現圖書館文化傳播的特殊使命。
五、結語與啟發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近年來,在圖書館建設的過程中,多數圖書館開始意識到空間規劃的重要性,且針對空間規劃帶來的環境美化、服務延伸和管理探索等開展了相關的研究活動。目前,國內圖書館的空間環境構建已經呈現出藝術氛圍營造與理性空間構建相結合的趨勢,功能空間設置也從為單純閱覽、單純體驗、單純藝術表現而設置的直接單義空間多元化、個性化、精細化發展。但是大部分圖書館的規劃設計仍以滿足基本使用功能和業務服務為主,較少豐富空間內涵,更不用說融入空間美感。加上受經費投入、服務主旨、治館理念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圖書館在全方位考慮和融入用戶價值感官、審美需求、文化傳承等方面還有所不足,設計中仍然存在不能與功能充分融合,無法與區域、校園和圖書館文化協調等諸多問題。因此,如何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將設計美學融入圖書館空間規劃,將美學和文化要素場景化,通過空間功能的人性化設計和藝術元素的高度融合提升圖書館服務動能,打造有溫度、有靈魂的學術文化公共空間,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王著,廖薇.大數據環境下圖書館空間演化及再造的驅動機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12):22-28,41.
[2]B-architecten.合成美學布魯塞爾Muntpunt圖書館[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4(3):112-117.
[3]程妹芳.基于LC服務的圖書館空間整合與重組──以閩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4,36(12):68-70.
[4]彭悅瑩.圖書館空間的審美化與閱讀環境設計[J].當代旅游,2019(2):235.
[5]蘭小媛,潘衛,郭晶,等.大學圖書館文庫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9):70-74.
[6]胡惠琴.日本圖書館設計的時代性[J].建筑學報,2003(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