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德育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2:41: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德育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設置情境,學會反省
我們的德育教育會教給學生們基本的做人道理以及良好品質形成的基本條件,但是,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傳授德育的基本知識,其本身還是需要社會行為實踐的。學生們獲得的德育教育大多是來自學校的理論教育,其基本產生因素還會受到其他學校課程以外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家庭、學校、社會因素來幫助我們少年兒童的德育教育的開展,并且由低到高逐步的成長。我們可以向學生們講述一些很難判斷正誤、是非不明確、不好判斷的故事,可以從學生們的分析中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并且幫助他們來提高道德的判斷能力。有些故事會發生在我們身邊,其情景真實,源于生活。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們進行換位思考,去體驗這種道德兩難的感受,在不同的道德層面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梢酝ㄟ^各種道德觀點的比較和交流,提升學生道德的深度,使得學生們學會反省。
2.聯系實際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助人為樂,為他人服務,是小學生德育教育實踐的直接經驗積累。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們互幫互助,在學業上相互輔導、監督;分組進行勞動體驗;維護學校安全衛生;為低年級的學生做好榜樣等等。學生們通過親身的體驗幫助別人,從中收獲快樂、經驗,我們的德育教育得以完善的實施。
二、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教學方法
從小學生心理發展特征來看,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都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逐漸生成到發展成長的。事實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體驗實際的生活中得到豐富、擴展和升華的。
1.在社會實踐中進行德育教育
我們高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到初中去學習、生活,學生們的思想逐漸走向成熟,然而,他們的生活實踐、生活經驗還是很欠缺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帶領高年級的學生走出學校,安排適當的社會實踐。在我們教師的帶領下,進入到社區,去發展實踐能力、獲取直接的社會經驗、增強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們在自身的實踐中,思想品質會得到完善,德育意識會有所提升。我們安排學生們進入社區“清理小廣告貼”,在清理的過程中,不僅美化了社區的環境,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們講解小廣告的危害,使學生們有社會公德的意識。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們到社區去慰問老人,打掃社區衛生等等,使得學生們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樂趣,逐步培養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質。
2.在活動中融入德育教育
篇2
1.1根據專業需求,突出重點
護理專業學生將來走向臨床,主要工作是護理病患,包括密切觀察各種生理指標的變化、協助主治醫師搶救患者和實施整體護理等工作。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必須熟悉和掌握人體正常的生理指標和監測方法等,而生理學正是講述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指標及其正常值生理變動范圍。因此,教師應首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扎實的生理學知識對于今后開展工作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而目前一般生理學教材是在解剖學基礎上,按系統進行編排,內容繁多,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學過程要緊扣“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用”的關系,對與臨床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重點要精講、細講,如血壓的正常值及其測定。
1.2抽象理論具體化
除了借助于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在涉及比較抽象的理論時,應多舉一些臨床或生活中常見的實例,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如講到呼吸系統肺表面張力時,概念比較抽象,也無法看到直觀的實例。我們授課時先簡單復習相關的物理知識,著重強調表面張力的產生部位是氣-液界面,可以舉例將一個玻璃杯放在桌面上,往里面慢慢倒水至玻璃杯口,請學生想象一下會發生什么現象呢。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生活經歷,慢慢地注入水至玻璃杯口,可以形成高出杯口的液面而水不會流出,原因就在于存在表面張力。再簡單講解表面張力的成因,這樣學生對于肺表面張力就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形成機制。因此,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學生身邊生活,適時列舉相關生活實例,以學生既有的知識積累為基礎講解生理相關知識點,并輔以圖片和動畫等教學手段,使抽象的基礎理論形象化、具體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2注重教學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有些學生對本門課程產生抵觸情緒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錯誤地認為這門課程對于他們將來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及將來的職業作用不大;二是因為課程內容本身的復雜、難懂。因此,消除學生消極的思想是學好生理學的首要問題。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迫切問題。我們的觀點如下:一是從自身做起,師者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有利于教學工作的良好開展。二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目標。萬丈高樓平地起,但是如果沒有穩固的基礎,高樓也無從建起,從而使學生明白打好基礎的重要性。三是能夠因材施教,針對基礎差的學生要耐心地幫助他們鞏固復習重點,引導學生明白溫故而知新的道理。四是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點尤為重要,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2.1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對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補充,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圖、文、聲、畫等表現形式可以使抽象問題直觀化、復雜問題簡單化,由微觀到宏觀,不僅如此,多媒體還有助于師生獲得及時的交流互動,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到一般神經細胞與肌細胞的膜電位時,無論靜息電位還是動作電位,都十分抽象、難懂,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而這部分內容是生理學的理論基礎,對于后續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由此我們利用計算機技術,以動畫的形式分層、逐漸講述,闡明膜電位的功能及其產生機制,從而將抽象問題具體化。同時利用動畫、圖片等,將重點和難點內容加以梳理,提出問題,由學生去分析、解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再如,講到動脈血壓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時,可以利用動畫和動物實驗視頻演示心臟和血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血管系統是如何扮演著阻力和動力的角色,參與血壓的生理調節過程,從而使學生對血壓的概念、形成機制具有直觀的印象,也為下面講解影響血壓的因素做好鋪墊。另外,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將生理學知識中抽象的概念性問題以圖形的方式展示出來,再加上文字的講解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
2.2PBL教學法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大大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因此學生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不利于知識的掌握。而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即形成以問題為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啟發式教育。針對大班教學,我們將經典PBL教學法做了一些改變。如學習胃內消化時,設置一個生活中常見的胃潰瘍的案例,學生分為8人一組,共三組。實施時,學生首先根據所給信息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問題,如胃壁的解剖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胃液的組成、各成分的來源、作用及其調節因素。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病例思考胃潰瘍產生的可能原因和干預途徑。然后學生總結出所有待解決的問題,課下查看教材,并參閱課外資料,將有關問題的解答進行整理、歸納。接下來教師利用兩個學時,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其中每組有一位學生記錄討論要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多干預學生的討論,僅在討論偏離主題或難以進行下去時進行適時引導。最后,教師根據病例結合授課內容總結相關知識點,指出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點模糊或錯誤的地方,并進一步結合護理專業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臨床上胃潰瘍病人的護理要點和飲食指導。從實施情況來看,類PBL教學法不僅有力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助于學生對不同學科相關知識點進行整合和融會貫通,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在講授一個新的概念或機制之前,可以先舉例,根據實例提出問題,由此逐步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概念。例如,講內分泌系統時,可以舉例有些人為什么吃得多還非常消瘦、脾氣暴躁,而有些人食欲不振、胖、精神萎靡?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其發生機制是什么?由此我們一步步揭開內分泌調節的神秘面紗,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使學生認識到生理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3類比法教學
恰當的比喻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點,同時也給枯燥的內容增添了趣味,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循環系統主要由心臟和血管組成,我們將心臟比為“泵”,強調了它收縮的主動性和自發性,而竇房結細胞就是驅使心泵工作的“司令員”。再比如,講到內因子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將其比為我們的兩個手臂:一只手嵌入回腸;另一只手僅僅抓住維生素B12,從而促進維生素B12的吸收。利用形象的比喻和肢體動作,使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寓教于樂,也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4分段總結法教學
神經系統內容多、重點難點集中,與解剖學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記憶任務量大,尤其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一部分,容易張冠李戴。如何準確理解和掌握神經系統在軀體運動調節中的作用,歸納總結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注意按節進行分段總結知識點,并列成表格進行匯總,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5橫向對比法教學
在講解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時,與第二章細胞生理中所講述的一般肌細胞的生理特性進行對比講解。我們首先將生理特性分為兩類:一般生理特性和電生理特性,結合圖表進行逐個對比、剖析,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異同點。并進一步探討異同點產生的機制和存在的生理意義,引導學生跟隨問題的深入去思考、歸納、總結,得出結構和生理特性的不同均是為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所服務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嘗試探討如果心肌細胞或骨骼肌細胞功能異常時,會導致機體可能發生哪些變化等問題。通過橫向對比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溫習學過的知識,將其融會貫通,還可加深其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重視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其結論均來自于實驗。實驗教學主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有助于學生鞏固理論知識,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理論知識。例如,血壓的測量、腦電圖的引導、動作電位的產生等,通過實驗教學使以上內容生動直接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達到理論課上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同時,在生理學實驗過程中,學生初步接觸和練習靜脈注射、腹腔注射等技術。根據護理專業特點,我們在實驗實施過程中,詳細為學生講解為何從靜脈遠端進針、進針的角度、入針后的落空感以及腹腔注射藥物的注意事項等,嚴格按照相關臨床技能的規范操作教授和要求學生,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樹立愛傷觀念,為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4考核方式多樣化
篇3
生存教育不等同于安全教育,也不等同于生存知識的傳授而是指經過有目的、有籌劃的教育方式向學生傳遞系統的生存知識和經驗增強學生的生存意識和擁有生存本領啟迪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為具有珍惜生命、健康的心理和創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動。生存教育包括如下幾項內容與意義:
1.傳遞珍惜生命的知識
生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給學生生存的知識和經驗,以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能夠在火災、交通、觸電、溺水、擁擠踩踏、食物中毒、他人傷害等事故中用學到的知識保護自己。
2.具有應對生存危機的功能
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認識到各種危機的存在焙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自身生存意識能夠在各種危機面前應付自如提升生存質量。
3.培養健康的心理
培養學生抗挫折、抗磨難面對窘境有不屈不撓地抗爭到底的毅力赴學生認識生活的艱辛,知道成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道理;讓學生認識如何待人接物與他人誠信相處、溝通的道理赴學生認識要立足社會就要有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與活潑開朗性格的道理。
4.士音養適應社會的能力
學校唯恐耽誤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影響升學率,不組織或不讓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與各類集體活動家庭為了讓孩子獲取高分數竭盡所能,以滿足孩子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需舍不得讓孩子吃半點苦、受半點累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要知道一個人畢竟要走進社會生活的大熔爐中,我們應該重新認識生存教育的意義大膽讓學生動手、動腦滲與各種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學校里就要培養學生將來應對社會生活所具備的各種技能,為學生切實走進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5.促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與目標
“一個人沒有人生目標如同死人一般?!睅椭鷮W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與目標是教育工作者的義務并且人生目標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可是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很多學生沒有遠大理想更有一些短視的學生家長,為了眼前利益過早的讓孩子輟學去打工那他們將來只能停留在社會的底層。可見,為了學生有一個較好的生存空間對他們進行生存教育焙養他們的目標意識是多么迫切啊!
6.掌握生活本領
人的一生就是一門經營學必須憑借自己的本領不僅要經營好生活中的吃、喝、拉、睡還要經營好自己的身體、金錢、勞動、情感與人際關系。所以要想在社會中好好生存擁有生活本領尤為重要啟貫穿著人的一生是生存的基礎。
二、開展生存教育填補德育教育空白換發德育的生機
1.學校應確立“生存教育”機制
學校領導要轉變觀念,一手抓教學,一手抓德育兩手都要硬不能為了學校的名譽而搞教學成績的“專線”而是要建立生存教育機制制定目標與措施把生存教育納入學校的常規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教學與德育并駕齊驅真正實現“教書育人”兩不誤。
2.進行生存技能教育的考核抉不搞教育形式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青少年學會生存列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學校進行自救互救培訓在歐美、日韓國家都得到了積極推行。日本是亞洲急救逃生知識普及率最高的國家通過課堂普及是日本的成功經驗之一,通過規范的授課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使受訓學生牢固掌握最起碼的自救互救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在突發災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發生時的應急能力和應變能力進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由于災害、安全事故和急病引起的傷殘率和死亡率。相比之下我們的老師往往只會教學生不能這樣嚴禁那樣從不教學生在發生災難前后該如何避險、應急、急救等實用知識與技能而這些知識才是對生命安全最為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門要設立如像語文、數學那樣考核的評價制度捉進生存教育的規范化管理。
3.加強學生“生存憂患”的習慣養成教育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肥當前的功課學好升入高一級的學校深造,為將來爭取到更多的生存優勢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更為重要。首先是“憂患”的習慣對學生加強個人生存教育養成“憂患”的習慣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焙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必不可少的優良的心理品質。一個缺乏競爭意識、憂患意識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其次是生活自理習慣教育學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掌會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加拖洗地板、收拾房間、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條理要善始善終。這些從生活中學到的能力、形成的習慣對學生將來的生存發展意義會更加巨大。
4心理教育應成為常規課程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備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質走向社會難免不出問題?,F在的學生從小生長在一個優越的環境里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的委屈??上攵?,這樣的孩子情感會是多么脆弱沽人云廠自古雄才多磨難紋垮子弟少偉男”。因此肥心理健康課列為學校的常規課程加同語文、數學科一樣有教材開設課時聘任專職心理教師進行授課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與輔導捉進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與發展增強抗挫折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開設演習與實踐課程
篇4
現在小學階段已開設英語課程,為的是能更好地推廣英語,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根據列尼伯格(Lenneberg)1967年提出的關于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假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非英語國家的人3~7歲開始學英語,并且不中斷學習,到成年時,他們的英語可接近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水平;若8~10歲開始學英語,則有一定的差距;若11歲開始學英語,則會有明顯的差距,而揚州市的小學生大多是從10歲開始正規學習英語,顯然他們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些學生在與外教或其他外國人交談時常以“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Do you have any children?”之類的提問開始。盡管這些句子就其本身而言,并無語法上的錯誤,但結果卻常常使被問者十分尷尬,不得不含糊其辭,而學生也很茫然:“我是不是說錯了?”或者“我的發音是不是不標準?”原因是什么?
這些問題的產生說明學生在進行英語交際時,并沒有擺脫中文母語的影響,尚缺少跨文化意識和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交際能力,所以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是勢在必行的。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西方文化教育,其實也并不是很難。英語畢竟是一門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其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自覺地吸收西方的文化。
1.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
我們的學生是在中國文化環境中學習英語,而這個環境即為生存的外部文化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授英語,其實是在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一個在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移入英語,并將其吸收和消化過程。而從小耳濡目染本國文化的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思維定勢使得他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從本民族的視覺來看待英語國家文化。這種文化上的干擾勢必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不理解和誤解。因此教師在教授英語時,要適時地提出這些文化上的差異。例如隱私問題,在西方,家庭、身份、年齡、工作,甚至事業都被認為是他們的私人生活(private life),別人無權干涉和過問,否則就違背了他們的禮貌原則。而中國人恰恰對這些問題非常關心,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的表現。
在隱私文化上的不同,又牽涉出打招呼的不同。中國人見面喜歡問:“你吃過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但是如果你和英語國家人這樣說,他們會以為你想請他們吃飯,結果會鬧出許多的笑話。所以在講課中要注意這些問題的講授,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向學生闡述兩種文化的差異并進行文化對比,幫助學生排除文化障礙、正確理解所學內容。
2.重視實物或者資料圖片的感染效果
小學生對實物或色彩鮮亮而又直觀的圖片非常感興趣。圖片、實物也是教師普遍運用的一種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所授課的內容,尋找或設計一些相關的圖片配合我們的教學。利用圖片輔助教學,既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注重文學作品和電視影片的巨大作用
文學作品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因此想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可以從這個國家的文學作品入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世界名著。如果可以的話,最好是英文作品,如閱讀學生們早已熟知的《The Ugly Duckling》《The White Snow》等,讓學生通過兒童化的語言學會英語中簡單的日常交際對話,增長知識,感受其中的文化。如果條件不允許的話,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中文的世界名著。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人的生活習慣、審美觀、交際方式,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另外,電視影片其實和文學作品一樣,只不過文學作品是一種無聲的熏陶,電視影片則能很好地訓練孩子們的聽力。有調查研究顯示,嬰兒在學會說話之前,先要進行一到兩年的聽力感染,可見聽是多么重要。孩子們觀看電視影片,可以更直接地去模仿學習西方人說話的語音、語調,因此教師不要忽視電視影片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可以實時地讓學生欣賞些外國影片。
4.充分利用具有交互性的互聯網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058-01
如何正確看待學困生,是關系素質教育能否真正實現的關鍵。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如果小學生學習困難這一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就會給學生今后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小學老師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觀察,對待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育引導方式,因材施教。
1.轉化 "學困生 "與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轉化"學困生"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們還要努力使中等生成為優等生,并在優等生巾培養英才的苗子。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應理解為: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地或較好地達到新課標規定的要求;少數學生也能達到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而少數尖子學生甚至可以超過新課標的要求,超過越多越好??傊?,應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們教育工作者只有破除了"學困生不可避免"論,才能樹立起做好轉化"學困生"工作的信心,從而去研究、改進教育和教學方法,使"學困生"得到轉化。另一方面在抓緊學困生工作的同時,不放松對中等生、優等生的教育,使他們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2.樹立正確評價學生的觀念
長期以來,學校評價學生時存在著這樣一種觀念,認為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在學生集體中總是呈正態分布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必然有優、中、差的等級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數,有少數是優等生,同時也必然有少數學困生。因此,出現學園生是不可避免的。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正態分布"是隨機現象的一種常見分布,而教學是有控制的行為,教學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線產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說明的是我們學科所指的"學困生"是指不能達到新課標基本要求的學生,而新課標是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性而制定的,也就是說,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達到新課標的基本要求。許多優秀教師的經驗也證明,他們所教的班級大部分學生數學成績優良,少數學生成績也在及格線之上,沒有"學困生"。由此可見,學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規律,如果我們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產生學困生的,即使有了學團生也是可以轉化的。
3.培養學習興趣
理解能力差、對知識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沒有興趣是學困生的共同特點。學困生絕大部分是基礎水平很低。為此,教學中要合理控制教學進度,減少難度,降低坡度,循序漸進地教學。語文教學以實用為基礎,不像數學可以"舉一如例題反三如做訓練"、"舉少勝多",而常常是"舉十反三"、"舉多勝少"。教學中應指明語文學習特殊而具體的日標,要求學困生掌握、運用一定數量的詞匯,會說基本的交際口語,會選擇能表達真情的話贊賞別人,會寫一些常用應用文如請假條、留言條、通知等,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激勵,產生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興趣。課堂上學困生的表現和練習測試的結果等,都給教師提供了大量的反饋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節奏及深淺度,對學困生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恰當地糾正,并有針對性地輔導答疑,有效縮小學困生數量。這是轉困的基礎。
4.尊重"學困生",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
學困生一般都具有這樣的特點:上課不專心聽講,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不能及時完成或應付了事;考試成績不理想。如果作為教師只看到學生不能完成作業或成績不理想就予以否定,這將大大地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嚴重的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幫助"學困生"得到進步,就不能因為他成績不理想而歧視他,相反,而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我現在所教的班級中.有一位頭腦靈活,性格十分活潑好動的男生,他上課控制力差,常搞小動作,所以影響了學習,上期語文成績分數是最少的。這學期開學,我把這位坐在最后面的學生調到了最前面.并對他說:"你上課老搞小動作,把你放在最前面是想監督你。希望你有所改變。其實最重要的是,你很會說話,我想看到你在上課時第一個把手高高的舉起來。明白嗎?"當時他若有所悟的點了點頭。后來只要是他上課沒搞小動作,積極舉手,下課時,我都會對他說一句"你真是學習語文的一把好手!"每每聽到這話,他都能露出自信的笑容。這學期,連續兩次小考他都打了"優"。我想作為教師。只要平時把更多的關心灑在他們的身上,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學困生"也能成優生。
5.持之以恒,彈好"尾聲"
造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性智力低下、家庭因素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習方法不當等,再加上受性格、年齡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往往具有很強的反復性。今天學習的東西,明天就會忘記,剛剛得到老師表揚,緊接著又做錯事。語文教師必須正視這一點,不厭其煩地、耐心地引導,允許"學困生"多次反復犯錯誤。事情的向前發展往往會有反復和曲折,"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也一樣,我們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不能企圖只通過幾次交談、輔導、家訪就收到成效,對他們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反復要客觀地加以分析,明確反復是"學困生"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做好小學生"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彈奏出意猶未盡的"尾聲"。
學困生的問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到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真正有效的解決辦法。雖然本文從教學內部這個層面研究學困生,但學困生的出現并不單是內部教學因素造成的,因而僅從教學內容研究對策是不夠全面的。學困生的出現是由學校、社會、家庭綜合教育失誤造成的,至于實際如何操作還有待一線老師去改進與完善。我相信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加上老師們對影響學困生的內因和外因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小學語文教學必定會給學困生的轉化帶來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態課堂;合作學習;創新精神
新型課改后,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環境”的建構是一熱點,將是今后課堂教育形式的雛形,但是在各地課堂改革中,往往不能夠深入改革。課堂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途徑就是教學。如果教學的觀念不更新,那課改也只能流于形式。所以應該從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等多方面進行整合。
一、生態課堂的由來和現實應用
課堂“生態環境”的由來。最初是來自我國古代的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精華,其母親因為生活環境,為其子三次遷家,孟母三遷正是受此典故的啟發,教育就是要對學生群體的健康發展而做努力,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在創新的教學方式中,努力做到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讓每個學生在課堂教育中,感受到安全、親切和關照。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發言更加活躍和積極。更加通俗的說就是,讓師生做朋友。將由老師帶領學生們,來造就他們張揚的個性、開放的思想、創新的品質。
在現代教學研究中發現,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存在著聯系,智力――情感――感受,這樣的傳遞關系使得教師對于學生,不僅僅只是一味的學習,更多的是情感和感受的處理,以往的教學只是重視前者,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種痛苦,一種負擔,難免會使得學生不去學習,這時使得課堂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
二、小學語文課堂“生態環境”的構建
傳統的教學方式較為枯燥、無趣、僵化、死板等感覺,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傳統的教學課堂過分的強調學習的封閉性和預設性,這對于這種情況,老師就需要進行教學方式創新,不再是單調的板書,如果講課只是老師一個人的“舞臺”,那是完全不行的,應該做到與學生進行教學上的互動,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斷與老師進行交流和解惑,促進師生的感情,畝營造輕松、快樂的課堂環境。若只是進行課本上的教學,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會使得學生的思維僵化。老師就要反思自己,怎么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想,破除僵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學習,更應該結合實際提出相關問題以及提出考試必考題目,讓學生們思考,回答自己的答案,使得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思想。不時的隨機挑選幾位同學上講臺進行筆試,或者對作業的錯題進行評講,讓學生透徹了解每一道題。在經過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后,學生大致的了解了課本的內容,學生將需要自己去學習。需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但是實際上同學們對于獨立思考,較為欠缺。主要有:學生思考的時間較短。這需要老師來引導學生來思考問題,把學生引導點子上,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可以給學生帶來自信。學習分工的不合理會使得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使得問題的歸納的和探討浮于表面,不能夠深入主題。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不能夠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使得能力較強的同學“一言堂”。
三、小學“生態課堂”對老師的要求
1.學綱的制定
一個人要想有效率的做事,就必須要制定目標,而一個學生如果要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就必定要有計劃的學習,而制定學綱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依照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學習方式來制定自己的學綱,可以更好的學習。而老師就可以通過學生制定的學綱來發現學生學習的不足之處,可以收集大家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的進行備課,這樣不僅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夠更符合學生的胃口。老師已經不再是教學中的“主導者”,而更多的是“引導者”和“協助者”,通過學生的學習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在課堂中,不再只是教師主講,更多的需要學生們的配合,而老師就是組織學生們討論和思考分析問題,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思考和努力解決問題,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把學生看成一個獨特的人
學生的課前預習很重要,學生能夠預習課本內容,提前明白哪里是重要的知識點和基礎知識,并在教學之前就發現自己的不懂的地方,在老師課堂中有針對性的學習,這樣可以使得事半功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助于教師理解學生的思考方式,能夠更好地針對學生語文問題進行解決,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一,老師要清楚是否學生完全進入到自主學習狀態,學生只有經過這個過程才能更好地投入學習,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渲染出學習的好氛圍。第二,老師要清楚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方式是否真的正確,對于教學有幫助,在發現錯誤時,老師要及時的糾正。避免錯誤擴大化。
3.尊重學生的差異,還學生一個自信
若對于學生只是像以前采用“放養”,對于學生知識的鞏固作用是不大的,而且只是在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課后課輔助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若老師不能夠想到這些,課時的所有努力就都是無用功。所以針對課后的知識鞏固,老師們就需要安排人員進行知識抽查,以及定一個時間方便學生詢問問題。不僅可以回答學生學習上的疑問,甚至可以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來促進師生良好關系的發展。課后作業的有效完成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進行課文預習和復習,可以來彌補個人的不足,提高學習的效率,為下次課堂的授課和復習打下牢固的基礎,也有助于形成友好的學習氛圍。孩子們在這種學習氛圍中,興趣高昂,孩子們不但收獲了知識,還懂得了文明禮貌。由于有這樣的情況,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和同伴們交流和溝通,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四、結尾
生態課堂,學生個體的身心通透自然、寧靜和諧、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有生命力的生態小環境,它不僅需要講究“生態平衡”,更需要“生態保護”。營造生態課堂,讓學生每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態到課堂上,以美好的心境對待每一天的學習。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培養學生 語文素養
語文科目是一門基礎性、綜合性、實踐性的科目,學好語文科目對于學生的終生發展都有極大的幫助?!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倍裁词钦Z文素養呢?即一個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包括基礎文化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能力、學習習慣、語文情意、語文學習方式等。以下便是分析的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
一、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眾所周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鑒于此可知,擁有正確的學習技能比單純的學到知識更重要,只有擁有了正確的學習方式,才可以擁有獲取信息的最佳渠道,而學習習慣的養成便是最正確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學生初期剛接觸語文之時,老師便要給學生指明學習的正確方向:養成預習、朗讀、傾聽、勇于發言、樂于討論、樂于合作、按時完成作業等良好的習慣。有意識的傳輸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只有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后進行鞏固、敢于發表自己觀點和大家分享,多讀書、愛讀書、廣讀書才可以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才。
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
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1、識字寫字的能力
識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基礎,老師要在學生入學第一天便要給他們樹立強烈的識字欲望。比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們看一看班級中的名言警句;看一看校園中的宣傳欄、板報;看一看體育場的關愛語句、游戲規則;看一看食堂的菜名等,使學生意識到文字的價值,使學生感受到語文與自己的生活是融為一體的。然后在語文課堂之中,老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引導學生識字,使學生體會到識字的快樂。這樣學生便會產生寫字的欲望,這時老師要耐心的引導學生們進行寫字,使學生養成愛寫字、寫好字的習慣,這樣才可以為每個學生的語文發展奠定基礎。
2、閱讀能力
學生想要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便必須要有較強的自主閱讀意識,這樣學生才可以自主的體會文章的內涵、主旨、思想等,才可以使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進而在閱讀之中和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使心靈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當然,老師還要重視學生間的差異,要引導每個學生具有自主閱讀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這樣便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之時,積極的思考和分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新學習和創造學習。
3、寫作能力
目前很多小學生的寫作都存在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便是寫作之時沒有題材,沒有寫作表達的能力,究其原因便是因為學生沒有真實的感受。因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熟知的事物著手培養學生的寫作短文興趣,如:春天到了可以讓學生描寫一下花兒的魅力;夏天到了可以讓學生描寫一下對夏天的感受;秋天到了可以讓學生描寫一下樹葉變黃的場景;冬天到了,可以讓學生描寫一下自己見到的雪,用臉碰一下,腳踩一踩有何感受。這樣學生有了寫作興趣之后再引導他們有短文發展成整片的鍛煉方式,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用詞量的不足,進而努力讀書,借鑒優美的句子,積累優美的句子。當然,老師還要多給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機會,給學生的習作水平提供平臺。
4、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老師要重視此環節的培養。不僅要課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訓練口語能力,老師還可以依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一些有趣、好玩的口語練習活動,誘導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比如:古詩接龍、講故事、人物評析等活動。組織的活動必須適合每個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其中,同時,當別的小學生在口語表達之時,老師要引導其他小學生對他進行評價,這樣采用互評的方式,學生更易于接受自己的不足,進而不斷反思,老師還要進行適當的點撥,這樣學生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才可以共同提高。
三、引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提升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并非是朝夕便可以養成,老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愛讀書的習慣,使學生們樂于在書的海洋中遨游。老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文學讀物,如《長生塔》、《苦兒流浪記》、《大林和小林》等,讓學生們進行閱讀,然后一個星期或者兩個星期開展閱讀討論,使學生們各抒己見,進而從書中和討論中潛移默化的養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結】
綜上所述,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非常必要,老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字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這樣學生便會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便會主動閱讀各種讀物,便會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篇8
在語文教學中活學活用生活教育理論,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增強課堂活力、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樂學、想學、善學,生活教育理論在語文教學中必將大有可為。
一、生活即教育,引發問題意識
陶行知說過:“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 由于“生活教育資源”往往具有“生活性”的特點,它能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激活潛在學生心底的生活經驗,還能催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激情,強烈吸引全體學生樂此不彼地參與其中。置身其中的學生能充分張揚個性,敢想敢說,有話可說。如在執教《掌聲》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談談自己最受感動的一次掌聲或最需要掌聲卻沒能得到掌聲的經歷。交流中,學生們驚覺,原來自己不經意的一句鼓勵或贊揚,居然能令他人難以忘懷,而一聲嘲諷或一個冷眼,則會給他人留下陰影和傷害。生活中一個個真實的事例,比起發生在課文中“殘疾的小英”身上的事更有說服力,此時,再讓學生理解句子“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再順勢引導學生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多給別人更多的掌聲。
二、教學做合一,突破重難點
教學過程中,對于重難點問題,教師應采取一定的策略,適當地增加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較為接近的實例,通過“教學做合一”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演繹推理變為歸納推理。使學生由感性到理性,逐步進行概括和抽象,形成概念、原理或規律。教學中要使學生盡可能使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不僅要使學生看到,還要使學生聽到、嗅到、摸到。如我鎮的飲食文化豐富,每逢節日,鄉親們總是各顯神通,制作一些帶有地方特色的節日性風味小吃。如王記辣腳、油燉、大糕等,可以鼓勵同學們去品嘗、制作美味佳肴,享受生活和勞動的樂趣。教師指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之后用說明性的文字,描述性語言記錄有關程序和場景,也可以對這些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此來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收集素材、組織語言、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上述“做中學”的基礎上,筆者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進行“學中思”。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再運用知識去解釋生活現象,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既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又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難點問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可謂是“一石三鳥”。
三、社會即學校,第二課堂延伸
陶行知先生強調說:“活的書只能活用,不可死讀,新時代的學生是用活書去生產、去實驗、去建設”。要利用好生活教育資源,必須發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應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進生活,在實踐中學習,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用。不但要在課堂上重視學生活動的開展,同時大膽地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去參觀觀察、去操作實踐。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搞好課外科技活動,如在教學中老師要經常帶領學生實地察看家鄉的名勝古跡,收集歷史名人資料,感受繁華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了解他們的發展奮斗史和對家鄉對祖國作出的貢獻,在此基礎上再鼓勵并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組織小演講、展示小匯報等。讓學生在生活中去實踐、去發現、去體驗、去創造,讓學生能夠對生活、對社會、對實踐有自己切身的體驗、感悟、反思和評判。
篇9
關鍵詞:小學;語文;口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125-02
1.何為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所說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是通過一定的口頭表達方式來進行信息傳遞和感情交流的一種形式,它是雙方互動的產物。它傳播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非書面的表達形式,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可塑性,但由于口語表達的隨意性,所以其產生的語句就會帶有很大的歧義,為此在小學語文口語教學中要尤其的注意。同時,口語表達是一個兩方互動的過程,它需要傾訴者和傾聽者之間的默契配合,在傾聽的過程中聽者要通過自身的眼神和肢體來對講述者進行一定的反映,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口語表達過程。
2.把握特征,明確訓練目標
口語交際是在人與人的交往的特定語境中,聽、說雙方運用口頭語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種活動。從社會需求看,口頭語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際工具,較強的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每個人適應現代社會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谡Z交際是雙向互動的。參與交際的人不僅認真傾聽,還要適時接話題,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你來我往,言語交鋒。這樣,在雙向互動中實現信息的溝通和交流??谡Z交際比聽話、說話更具有實用性??谡Z交際需要更全面的表達技巧。既然是而對而的接觸、交流,就不僅需要聽說技巧,還需要待人處事、舉比談吐、臨場應變、傳情達意方而的能力和素養。
口語交際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由多種因素構成,其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語音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快速的語言組合能力、得體的舉比談吐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等,這些都是口語交際訓練所需要達到的目標。
3.激發興趣,創設意境,有利培養說話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情境,容易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但創設情境時要注意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注意過程不要太長、太復雜。還要根據教學需要,創設特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以特定的身份"參與"言語行動,從活動中培養說話能力。比如,一次上說話課,我問大家:"你們最愛玩什么?"學生一聽馬上情緒高漲,爭先恐后地舉手說,課堂氣氛由"要他說"立刻變成了"他要說"。我還讓學生回家多"會客",鼓勵他們與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各種人交流,從而開闊思維,活躍思維,激活興趣,培養說話能力。
4.精心備課, 巧設問題
就閱讀教學而言,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課堂提問是重要的、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但提問不當或過多就會出現問而不答或繁瑣的滿堂答的局面,浪費時間,影響教學效果。怎樣提問才恰當?這就要求教師精心備課,巧設問題。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恰到好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設置提問主要掌握三點:(1)問題適度,但有一定難度。(2)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因勢利導。(3)問題既緊扣教材,又符合學生實際。由于問得恰當,問得適時,學生學得活,答得對,記得牢。學生不但學到了語文知識,受到了思想教育,還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5.模擬訪談
模擬訪談是模仿記者采訪的形式進行口語交際的一種訓練方法,可以在師生間開展,也可以在生生間進行。訪談前,教師首先要作好一定的調查,選出學生最感興趣的熱點話題;其次,教師要認真安排訪談事宜,做好準備工作;然后,教師要把握訪談氣氛,積極鼓勵訪談者,穩定他們的情緒,必要時指出思考的線索,及時加以引導和點撥,使訪談能深入下去。
篇10
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好習慣的培養最好是“心理還很清新”,沒有形成錯誤觀念,沒有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刻,這一時期容易養成好習慣,錯過該年齡段,再加以培養,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奏效。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身心迅速發展又極具可塑性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模仿力強,對老師充滿著信任和尊敬,愿意接受老師的指導,是施教的最佳期。有人把小學生比作一張白紙,最容易在上面畫出美麗的圖畫,反之,如果對他們教育引導不當,孩子不慎染上壞習慣,要再來進行改正,那就很困難了。因此,緊緊把握住這個有利時期,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文明禮貌等習慣。不僅對他們現在的和諧發展起很大的促進作用,而且會使他們終身受益。
二、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遵循基本方法
(一)整體性和層次性相結合。整體性是指對整個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要設定一個總體目標,使小學生在學校、生活、文明、守紀等方面的養成教育有一個總的要求。由于小學階段的六年,時間跨度較大,小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變化很大。一般將小學階段細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年齡階段。根據每個年齡段的認識能力和接受水平,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階段性目標,使得每個階段性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目標明確化,任務具體化。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整體性與層次性的結合,就是使得養成教育階段性目標和總體目標達到和諧統一,保證各階段教育協調一致,使得養成教育既有層次又有連續性,不然的話,易產生各個學段之間教育和訓練脫節,不能發揮各階段養成教育的合力作用。
(二)“知”與“行”相結合。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也是一個“知”、與“行”統一的教育過程。盡管他們的年齡很小,認識水平有限,對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意義,一下子不能完全認識到位,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教育氛圍,比方說用宣傳字畫形式吸引去看或編成兒歌讓學生去唱,還可以通過廣播、圖片、團隊活動等形式,讓學生了解哪些是良好行為,哪些是不良行為,來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增強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在“知”與“行”相結合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在知的層面要避免簡單說教,要采取生動活潑形式便于學生接受,在知的內容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而且要讓學生知道該怎么做;二是在行的方面要給學生正確的指導地位,特別是抓好第一次,或者說前幾次,力爭做到手把手的教,要避免因指導不到位而產生新的不良習慣,再回過頭來矯正,這就無形增加了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難度。
(三)校內與校外相結合。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不間斷的過程,他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力量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三方面的角色和側重點各有不同,首先,學校是專業培養人的教育機構,有專業的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有較強的教育組織管理能力和管理經驗,理所擔當重任。學校對孩子的教育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要有整體的規劃和具體目標要求,在廣泛征求家庭、社會意見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施方案。其次,應積極主動的與家庭聯系,一方面,把學校養成教育規劃方案與家長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深入各家庭了解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狀況,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針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形成個性化的養成教育方案。
三、實施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