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名言警句范文

時間:2023-04-11 14:0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國名言警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愛國名言警句

篇1

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4、中國人搞出的理論,首先要為中國人服務。——吳仲華

5、你愛我們這個國家,苦苦地留戀這個國家……可是這個國家愛你嗎?——苦戀

6、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

7、。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8、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晏嬰

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

10、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11、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12、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13、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李希仲

14、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陸游

15、國恥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16、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17、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作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墾植。——傅雷

18、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19、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20、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21、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冼星海

22、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23、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鄉……把它埋了,上頭種一棵蘋果樹,讓我最后報答家鄉的土地,報答父老鄉親。——

2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25、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26、虛榮的人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注視著祖國的事業。

27、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8、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2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0、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岳飛

31、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李白

32、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33、位卑不敢忘憂國。——陸游

34、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陸游

35、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3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37、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

38、祖國的命運就是自己的命運!——常香玉

39、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0、科學雖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他自己的國家--巴斯德

篇2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發揮課外閱讀的最大效應,提高閱讀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當前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我曾作過以下嘗試。

一、激趣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一半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采用如下方法。

1.用名言警句點燃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堅持用名言警句來教育學生,點燃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猶如春雨,對學生有“潤物細無聲”之妙。用“書是了解世界的窗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和“書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等,教育學生課外閱讀是生活的需要。同時,我還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收集、積累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以激勵自己課外閱讀的長期性,明確課外閱讀對人生的重大影響。把學生收集到的好的名言警句張貼出來,讓全班同學共享。這些名言警句潛移默化,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2.介紹名家成長經歷,調動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名家的成長經歷,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介紹名家的成長經歷,有助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給學生介紹《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少年時期曾過過一段貴族生活,晚年卻處于“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困境;創作小說《紅樓夢》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成稿。這讓學生對這一巨著的思想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學習《生命的意義》時,給學生介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成書和斗爭經歷;教學散文詩《海燕》時,介紹《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作者高爾基的成長經歷。當然,教師的介紹畢竟有限,現在的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吸收知識快。為了讓學生更廣泛地擴大閱讀,我還開展主題活動,如“我最崇拜的一位作家”、“我最熟悉的一位作家”等,讓學生走進作家的心靈深處,感受作家的情懷,領略文學藝術的魅力,步入文學的殿堂。介紹名家成長的經歷,不僅調動了學生課外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而且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增進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3.介紹作品的情節、特色,激起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或截取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濃縮作品精華,或剖析作品藝術特色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結合《范進中舉》的教學給學生講《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臨終前為了兩根燈芯而伸出兩指頭咽不下氣的精彩片段,以引起學生課外閱讀《儒林外史》的興趣;結合《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教學,我給學生講解《水滸傳》中寫人粗魯的同中求異的寫法,如魯達粗魯是性急,史進粗魯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魯是莽,武松粗魯是豪杰不受羈絆,焦挺粗魯是氣質不好等,以引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還引導學生閱讀外國名著,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通過對作品情節或特色的介紹,學生對閱讀的文學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但激發了閱讀的興趣,而且讀起來輕松多了,理解深了。

二、質疑

現在的學生閱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享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但讀物品種一方面數量空前繁多,另一方面閱讀質量良莠不齊。我們有責任讓學生明白,成排的書籍里不僅僅藏著前人的智慧和才學,同時也藏著前人的錯誤和謬論。魯迅先生曾嘆息說:“未成熟的果實偏偏毒死了偏愛我的人。”雖然這是魯迅先生的自謙之詞,但同時可以看出閱讀中堅持獨立思考何等重要。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閱讀《課程標準》附錄“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的推薦書目。另一方面要注意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敢于質疑的精神,做一個積極主動的讀者。

張載曾說過“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也就是教我們要有懷疑精神。我們無論對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俯而讀,仰而思”,獨立思考、敢于質疑不僅是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更賦予知識以濃烈的個性色彩,使你發現了唯獨屬于你的真切新鮮的感受。“一本好書,勝過任何珍寶;一本壞書,比一個強盜更壞”,“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蜜蜂采花而所釀者蜜也,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痰瘤”。這些通俗易懂的名句,告訴我們課外閱讀的選擇性和質疑精神的重要性。

三、勤練

學生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且懂得選擇性地進行閱讀之后,為了鞏固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記憶,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強化訓練。

1.課前三分鐘的口語訓練。

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抽查詩詞的背誦或復述著名文學作品中某一精彩片段。當然,在選擇材料時要注意材料的系統性和針對性。比如,可用一周的時間來專門講授唐朝的邊塞詩人。取王之渙、王昌齡、高適、岑參等人的作品各若干,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只能選取各詩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鑒賞,其余作為推薦篇目要求學生課外研讀。課前三分鐘時,可抽查學生對此塊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是材料的針對性。如果學生當天所記憶的內容與所學的課文有內在的聯系,就能達到很好的閱讀效果。比如在講授《〈指南錄〉后序》時,我就先介紹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時,我就預先讓學生背了《秋窗風雨夕》,指導學生閱讀《紅樓夢》并利用課前時間要求復述精彩片段,達到以讀促學的目的。

2.擬訂讀書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同樣,增強閱讀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也很重要。我要求科代表每月初對全班同學的閱讀篇目進行登記,并將其公布于“學習園地”。這樣可以達到以下目的。其一,教師對學生在“看什么”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利于及時引導。其二,學生可以“知己知彼”,形成一種閱讀競爭。可以促進閱讀篇目相同或相近的學生進行交流。其三,形成一種閱讀壓力,要求學生不但要有量的積累,更要有質的保證。為了檢查、落實學生的閱讀成效,我經常隨機提問學生,既有一定的規律性又有一定的意外性。在語文活動課中經常提問和交流讀書心得。學生的精彩回答我一一記在“教后記”中,并且定期進行整理、公布。這對學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3.設計習題,強化記憶。

給學生一定的壓力,才可能形成動力。設計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那么學生閱讀時就會認真思考。我在暑假之前布置學生看《紅樓夢》,就曾專門設計了一些題目,用提綱的形式發給學生完成。如把“三春”的容貌摘錄出來,讓學生分辨各是哪個人物;把寶玉的“通靈寶玉”上的字寫出來,讓學生對出寶釵金鎖上的字。《紅樓夢》中的一些詩詞也是值得一記,就讓學生填出佳句。

四、活用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教育。因此,閱讀課還應引導學生做一件事:學做一個大寫的“人”。

1.在日常生活中,領悟運用閱讀所得。

“一撇一捺寫個人,一生一世做個人”,“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因此,在處理日常事物時,應善于應用課外閱讀中的“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明禮之舉進行教育。如學生為了一件小事而爭吵,老師可以用“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引導學生“制怒”;對于那些沒有進取心的同學可以用“你行我也行”及“我要贏”等名言予以激勵。還可以針對某些社會現象讓學生展開討論,明辨“真、善、美”與“假、丑、惡”。如針對“打人、敲詐”現象,讓學生思考“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2.利用閱讀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我經常留意網絡和報紙雜志上一些相關題材的作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閱讀或者朗誦。如美國總統小布什的就職演說中有一句“美國人民慷慨、強大……”當我請一位同學朗誦時,他故意念成“中國人民慷慨、強大……”接著我再引導學生討論當前中美兩國的關系、國民素質的差異、國家綜合國力的對比,雖然得出的結論不太統一,但學生顯然受到激勵。他們更加深刻地懂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絕不是一句空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

3.帶領學生走一段“文化苦旅”。

篇3

1 以善引領,尚善立人——構建至善的精神文化

一所譽滿社會的名校是靠精神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來的教育充滿力量,深入骨髓。這種精神是一種“教育場”和“文化場”,是學校的“精、氣、神”。它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是學校群體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動力”。基于這樣的思考和追求,學校把“創至善特色文化,圓師生至善夢想”作為辦學目標,致力打造特色至善校園文化,開展一系列“至善”文化活動,引領師生由善出發,從善而行,樂于為善,臻于至善。

如學校堅持“以善育人、育人為善”的教育理念,尊重、關心、理解每一位教職員工,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挖掘教職員工潛在的能力,并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強化人際溝通的效能,關注教職工的發展,突出教職工在學校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校成員的工作滿足感,維護其身心健康。在工作中我們要求教職工常懷慈善之心,善待、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老師關注學生校園的生活、精神生活,讓學生快樂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遠大理想;關注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使學生時刻保持善心,善言、善行,最終成為志趣高雅、舉止文雅、個性突出的“謙謙君子”、“謙謙淑女”。

學校以“知止至善”為校訓,要求學生求知學習,知德識道,知書達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萬事萬物的內在自然規律,遵道循德,順應事理,無私欲邪識。在明理之后,心中禮德光明,不越禮逾規,事事嚴于律己,循規蹈矩,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規范在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止住自己的私心貪欲,使自己的心身達到至善境界。學校以“至善”二字勉勵師生追求人格、學識和諧統一的完美的境界。盡管“至善”的境界并不容易達到,可追求至善卻能夠成為全校師生不變的方向,共同的信念,踐行“至善”理念已經成為圓玄師生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2 以善育人,育人為善——構建至善特色課程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我們不斷地強化課程意識,不斷地挖掘整合課程資源,努力建設至善特色課程,推動學校的發展。

2.1 德育課程校本化。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小組,按不同內容不同主題的需要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從古代經典著作《論語》、《老子》、《孟子》、《荀子》、《墨子》、《莊子》、《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古詩詞精選》等書中,精選了通俗、易懂的具有時代傳承價值的、趨人向善的格言、詩句,以及經典的外國名言警句,編寫了《本善本色 》中年級、高年級德育校本課程。

中年級的校本課程由七大專題組成,分別是“知禮也至善”、“敏學求至善”、“勤勞以至善”、“修身以立德”、“志當存高遠”、“日求行一善”、“至善則至美”。高年級的校本課程也由七大專題組成,分別是:“尋美尋善篇”、“勤學至善篇”、“惜時如金篇”、“愛心傳遞篇”、“海內存知己”、“志存高遠篇”、“鐵肩擔道義”。在幾大板塊在學習中,孩子們接受道德的錘煉和洗禮,他們追“善”于源、深挖“善”根,存“善”于心。

2.2 活動課程常規化。學校堅持以“善心、善言、善行”為主要內容,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環境”為活動對象,開展一系列的活動。

2.2.1 至善養成教育。學校開展“好習慣成就至善人生”的主題教育活動,要求孩子誦讀“圓玄學子善行歌”、《弟子規》、《三字經》等,學習《善行評比方案》,開展衛生、紀律、學習等各方面的評比活動。學校還開展“和善小達人”、“善行小達人”、“善學小達人”、“儀表小達人”、“快樂小達人”、“環保小達人”、“向善小天使”等評選活動,在活動中習善揚善,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2.2.2 禮儀教育。學校從善心、善言、善行這個行動綱要出發,把“關心、孝心、自律、盡責、尊重、謙讓”定為禮儀教育的核心,并成為一切禮儀行動的靈魂。如校園禮儀重點突出“關心、謙讓”,提出把關心帶進校園;家庭禮儀突出“孝心、尊重”,提出把孝順帶回家中;社會禮儀強調“自律、盡責”等,提出把善心帶向社會。學校開展“至善美儀”傳統文化體驗活動、“‘不學禮,無以立’——知禮教育”、“愛文明,我向善”、“文明禮儀見‘善’影”、“微笑之星”等專題活動,在活動中讓孩子接受禮儀教育。禮儀教育成為對個體價值的喚醒,引導孩子生命不斷至善的過程。

2.2.3 愛心活動。近幾年,我校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愛心活動:如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到附近的社區義務勞動,到兒童福利院慰問孤兒,為災區人們捐款,為貧困孩子捐贈衣物等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一路收獲陽光與愛心。

2.2.4 環保教育。學校堅持開展綠色教育主題活動,為孩子們提供綠色教育體驗的舞臺和場所。如“我和小樹同成長”、“我為大地添綠衣”——親子植樹活動、“手拉手地球村”——舊報換新報活動、“花都污水調查”……“珍惜資源,保護地球”已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此外,學校還不斷加強安全、心理健康、法制、誠信、愛國等教育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正直、善良、文明、誠信等品質的養成。

2.3 發展性課程特色化。

2.3.1 書香節。每年一次的全校性書香節上,“方寸世界蘊書情”書簽制作、“知識交換,快樂無限”好書換著看、“我與好書共成長”主題班會、“名家名篇誦讀會”、“我愛我家、好書上架”等一系列活動,鼓勵全校師生以書為友,培養向書本探求真知的態度,讓師生成為“求真、向善、向美”的人。

2.3.2 至善文化節。學校把每年12月定為“至善文化節”,廣泛開展校園兒童文化活動,內容包括體育、科技、藝術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至善文化節既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放松大腦,放飛心情的空間;也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張揚個性的舞臺,讓他們受到極好的藝術教育和美的熏陶。

2.3.3 項目課程。學校的項目課程有剪紙、國畫、棒球、乒乓球、攝影、油棒畫、舞蹈、古箏等20多項。豐富多彩的項目課程,為學校增添了活力,為不同的學生提供成長的平臺,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與發展。

2.3.4 實踐課程。學校充分挖掘至善教育資源,致力推進粵港交流,與香港陳呂重德紀念學校、香港圓玄學院石圍角小學結為姊妹學校,定期開展網上游戲專題研習(學習村莊)、兩地的專題研討、學習體驗夏令營等活動,組建“至善”文化考察團,定期到廣東圓玄道觀、香港圓玄學院開展文化考察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產生日行一善,一心向善的意向,為師生構建了一個多元、互動的至善教育的平臺。

2.4 環境課程生態化。

2.4.1 興建“至善特色文化”景觀實踐場。如:“至善堂”、“展善廳”、“至善大講堂”、“書香園”等,探索并升華至善文化教育的物化成果。

2.4.2 建設至善特色班級。學校制定了創建特色班級的實施方案,各班針對自身班級的特點,確立了特色班級的名稱,全校每個教學班按各自的特色,構建風格獨特的班文化,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級總體目標、口號、班風、班訓,創作班歌,布置班級文化特色墻,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讓學生觸動心靈,怡養性情。

2.4.3 開辦至善大講堂。學校定期開辦“至善大講堂”。至善大講堂實行每周一主題,由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知名人士組成講師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感恩教育、環保教育等,力求在全校推行“上善若水,至善求真;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精神理念。

3 精藝善導、嚴謹善教——構建至善的本色課堂

我們的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創設和諧教學場景,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構建,創造性地獲取知識,讓學科回歸本色,讓每一門學科都能上出這門課的原汁原味。我們的課堂強調“四實”:真實、平實、扎實、豐實。真實:關注課堂生成的問題,具有現實性。平實:關注常態設計,不修飾、不擺設,具有普遍性。扎實:關注知識能力的理解掌握與培養,具有基礎性。豐實:關注教學相長,具有生成性。

本色課堂的教學架構要思路清晰,簡明扼要,在教學中我們深入研究本色課堂的性質、內涵,在此基礎上建立本色課堂的總體架構:第一步:“激情引趣”——想學。開啟學生的情感“閘門”,找準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激發其“學習興趣”,讓學生“想學”。第二步:“開源導流”——可學。開啟學生已有知識倉庫的“大門”,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科學巧妙地設計問題,由“已知”引向“未知”,讓學生“可學”。第三步:“自主探究”——自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與自學能力,讓學生習慣于“自學”。第四步:“交流合作”——互學。先交流,后合作,多向互動,優化組合,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從課堂環境中汲取各自所需的各種“養分”,促進自己不斷成長,讓學生“互學”。第五步:“求知悟法”——會學。開啟學生學習的“竅門”,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獲取新知,悟出規律,總結方法,讓學生“會學”。第六步:“拓展升華”——樂學。承前啟后,自我發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其“創造能力”,讓學生“樂學”。

在探求本色課堂的實踐歷程中,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本色課堂風貌,課堂常常有師生智慧碰撞產生的火花,有因會意而發出的笑聲,有因領悟而閃光的眼睛,教師與學生相互理解、相互悅納、相互激勵,樂也融融,課堂充滿了生命的靈動。

4 慈懷善道,以善導善——打造至善教師團隊

培養至善學生,需先提升教師底蘊,塑造至善教師形象,學校以“順勢而為”的工作理念,精心打造一支善學、善思、善做的,具有共同價值追求的至善教師團隊。

4.1 抓好師德師風建設。通過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師法》、《教育法》和《教師20項修煉》,并向教師提出在工作中要不斷地提高自身修養,樹立高度的責任心;每年開展一次“師德教育月”,每學期為教師購買教育類書籍,如《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新主人翁精神》、《優秀班主任教育藝術66例》等,舉辦教師讀書交流會,為教師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培養教師正確的價值觀。學校還制定了《圓小至善教師公約》,要求教師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樣作用和人格魅力,讓學生佩服,從而仿效。

4.2 積淀教師文化底蘊。學校鼓勵教師不斷學習,通過讀《于丹心得》,背誦《弟子規》、《道德經》、《大學》等經典中的名言,觀看百家講壇中的國學欄目等形式,與圣人同行,系統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國學深厚的文化精神陶冶性情,提高心智,凈化心靈,從而讓自身良好的品德影響學生。

4.3 拓展校本培訓的空間,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如教師主題學習會、青年教師教學研討、骨干教師經驗介紹,專家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為教師的學習培訓提供平臺,為教師的職業成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