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古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8 18:1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國古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其是那些濃縮著豐富情感、蘊涵著優美意象的經典古詩文。更是膾炙人口、經久不衰。在我校開展校本課程“古詩文誦讀”的過程中,作為班主任的我也有意識地尋找古詩文誦讀與德育工作的結合點。以下是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甄選古詩文,充實德育內涵
“古詩文不僅能提供文學滋養,而且融合在詩文中的智慧、風骨、胸懷和操守都將成為新一代中國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我校每周進行一次古詩文誦讀課,我常常會選擇一些具有德育教育意義的古詩文,作為教學的內容。
1.通過古詩文堅定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愛國主義是民族凝聚力最重要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體現,也是中華古詩文最耀眼的精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文天祥對祖國的赤膽忠心;“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充滿了陸游對祖國統一的渴望;“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于謙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浩情操的決心……這些閃光的詩句在古詩中不勝枚舉。經常接觸這些古詩文,學生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古詩文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品質。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史。這在浩瀚的古詩文中多有體現:“天生我材必有用”抒發的是詩人李白的自信和自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達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當我們研究如何教育學生自強不息的時候,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浸透了中華民族靈魂的經典古詩文中。
3.通過古詩文塑造學生人格獨立的精神。我們的祖先一貫重氣節、講人格。清代詩人鄭燮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詩句,寫出了自己正直倔強的性格和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明代詩人王冕用“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誓言,表達了無比高尚的操守……這些充滿浩然正氣的經典詩句,無不展現了詩人人格獨立的精神。無疑,將這些古詩文的教學和德育工作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們繼承和發揚人格獨立的民族精神。這些精選的詩文讓德育的內容更加豐厚,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傳統美德的教化。
二、開展多種活動。激發德育活力
1.借“詩配畫”使德育“美”起來。圖畫活潑有趣、形象生動,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原本含蓄抽象的古詩,讓學生充滿童趣的插圖一點綴,立刻就顯現出了直觀易懂的新面貌,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而這正好可以彌補傳統德育枯燥乏味的缺憾。例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讓學生為岳飛的《滿江紅》配畫。學生了解這首詩的背景知識后就能準確把握好主題,更好地用畫面表現這位豪氣干云、赤膽忠心的愛國英雄。學生將這些詩配畫貼到了班級的“學習園地”中,也能時時受到經典詩文的熏陶。
2.借“唱詩文”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將古詩文配上熟悉的樂曲進行吟唱,不但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領略古詩文的意蘊,更能使孩子們的情操得到陶冶。每到課間、午間,學校廣播里就會傳來古
轉貼于
詩新編曲《春曉》《元日》《賦得古原草送別》……學生們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學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他們的演唱是那樣地打動人心。一個學期下來,學生們唱會了10多首由古詩譜成的新曲,仍覺得意猶未盡。
3.借“用詩文”學生互相教育。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詩文后,在生活中運用并進行互相啟發教育便水到渠成了。班里有個學生沉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我讓同學們用古詩文對他進行規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詩句就自然而然地被學生運用了,在同學們的“以詩說理”之下,那位同學臉紅地低下了頭。又如,升旗儀式時,我班學生上臺背誦了岳飛的《滿江紅》,并借其中的一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來告訴全校的同學們:切不要輕易地讓青春虛度,要趁早立下遠大的志向。
篇3
最早出現的《詩經》,內容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將周代社會生活以詩歌的形式展示在人們的面前;楚辭是一種心詩體,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運用了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漢賦是一種散韻結合的文體,專事鋪敘,其內容有描繪宮殿城市和帝王生活,也有記述旅人旅行經歷和懷才者的不遇之悲憤,也有描述大自然的禽獸草木;唐詩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中最為珍貴的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將古詩詞的發展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詞經過了唐詩不可逾越的高峰,無以為繼,所以另辟新徑,重在理趣,在平淡無華的詩句中見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顯其瘦勁;元曲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劇曲與散曲,它大多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是一個種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的藝術形式。
二、我國的古詩詞教育
我國一直都注重文學教育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古詩詞教育,它更是古詩詞教育的重中之重。古詩詞教育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精華的傳承,其豐富的內涵對于學生的文化素養,思想道德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近年來,由于語文教育的不斷發展,對于古詩詞也更加重視,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傳輸形式。蘇教版語文課本中對于古詩詞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多樣性。在教學要求上,過去往往只是要求學生對古詩詞基本的背誦、掌握,現在卻也也更加重視古詩詞中的情感和內涵。教材的改變,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更加開闊,對于學生素養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效果。
三、古詩詞與思想道德
古詩文中有關思想道德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典型的有品德言行、遠大志向、愛國憂民等多方面內容。品德言行的發展對一個人來說,是完善自我的重要因素。儒家思想中講道德“修身”就是指的培養自身的道德品質,也就是修身立德的意思。五柳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周敦頤先生“盛開于淤泥而不被污染,灌注于水而不顯得妖媚”的清高,各人的“德”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個方向。再然后就是遠大志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小于個人,有大于國家。如心憂天下,樂民之樂的思想,如乘風破浪,直掛云帆的抱負。另外的就是愛國憂民之心,心系國家,心存人民,崇尚正義。“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即使生命即將終結,卻也不忘衛國;“可憐白發生”辛棄疾,年老體弱,報國無望,唯有哀嘆。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可見古詩詞與思想道德息息相關。
四、古詩詞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的途徑
對于從古詩詞教育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我們需要把握好思想道德與教材之間的聯系,要避免空洞的說教。筆者在教學中采取的教育途徑有兩種:(一)以情感帶動教育古詩詞中的情感,是學生與古詩詞溝通交流的紐帶。因此,使學生感受到詩中的情感,愛上古詩詞,學會多角度欣賞古詩詞,從而使學生和古詩詞之間達到相互作用的效果。首先,要從讓學生感受詩的情感著手,使學生對古詩詞心向往之。在講授古詩詞之前,可以先講述一些與古詩詞相關的小故事,或者作者的生活經歷,或者當時的社會背景等等。比如講《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便可以從辛棄疾本人的生活經歷和當時時代的社會背景來講,也就是南宋時期國家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首先面對金國,毫無反抗之力,好不容易金國滅亡了,緊接著又是更為強大的蒙古國,可見時代的不眷顧。另外辛棄疾本身的經歷,他小時候親眼目睹了漢人如何的被金人欺凌侮辱,于是,從小立志回復中原報國雪恥,突出辛棄疾的愛國情懷。正式講課前的這段引人入勝的導入故事,極大的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再通過教師的講解,同學們自然會就會有更高的期待,對其產生濃厚興趣,這樣通過辛棄疾的愛國史就成了愛國主義教育活生生的案例了。(二)以道理使其通曉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古詩詞中的道理啟發學生。或許有人對此有疑問,古詩文重在抒情言志,哪有說理的意思,其實不然,古詩詞中的“理”,凝聚在詩意之中。以小見大,通過其塑造的詩意,讓人如臨其境,置身其中,這樣感受就更加真切,以此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古詩詞教育中,曉之以理,是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古詩詞教育中提高思想道德的注意事項
篇4
1.有助于傳承中國優秀文化
隨著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化,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國外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古詩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的文化遺產,更是人們的精神家園,讓學生從小接受古詩文的熏陶,感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沉淀,珍惜自己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形成強烈的愛國理念和榮譽感。
2.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語文能力的培養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非常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課程教學實踐中,越來越受到許多教師、家長、學生以及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同時,部分學校改變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把古詩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平臺。
3.有助于教材質量和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隨著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選編的古詩詞暴露出的典范意義缺乏、脫離學生生活、缺乏必要的注釋以及兒童題材的古詩文數量所占比例小等突出問題,同時,教學方法陳舊、教師思想觀念保守以及老師忽略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意義,致使小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低下,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效率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中國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學習。
二、研究角度及創新論點
1.心理學角度分析
傳統的古詩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遵循語文教育教學規律,在充分尊重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有效開發古詩文教學資源。
2.藝術角度分析
將美學理論與古典詩詞教學活動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寓思想教育于形象感染、動畫呈現等方式,在充分利用教材范本的前提下,通過誦讀過程中發現美,全面提高學生古詩詞閱讀欣賞水平,讓枯燥無味古典詩詞教學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
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角度分析
小學語文課程務必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學生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基礎上,注重情感的體驗,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在語文新課程改革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視并研究古詩文教學,是追求教育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要求,也是學生充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結晶的有效途徑。
三、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在蘇教版小學古詩文研究中,對于教學教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理念的研究比較零碎。從教材的角度分析,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包括古詩、古詞、兒歌以及兒童詩。而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選編中,古詩成為古典詩詞學習的全部,在小學語文教材文體選擇上,務必考慮到古詩文題材的復雜性,全面滿足兒童的生長狀態、情感萌動以及心靈世界。“以詩解詩”是古詩文研究的趨勢。所謂“以詩解詩”,就是以相關的詩文為中介,讓學生通過已經學習的詩句更好地感受古詩的藝術形象,深刻領會詩人的感情,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句靈性的美妙古詩意境,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小學生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全面培養,使得小學生的審美情趣、愛國情感得到普遍提高。同時,“以詩解詩”的教學形式,既能很好的促進古詩文教學的開放性和有效性的實現,又能充分體現教師課程理解能力與資源開發的能力,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實踐中,理應受到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例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后兩句詩句時,即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詩中的“孤帆”、“唯見”等詞深刻體現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深厚情意。但對于缺乏情感經歷的小學生在理解該句詩句時,且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引入學生已學過的送別詩,如在《別董大》中,以物送別;在《贈汪倫》中,以歌送別;在《送元二使安西》中,以酒送別,通過這樣的“以詩解詩”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以景送別的寫作手法,埋藏在學生心底的情感不再僅僅是依依惜別之情,還有對友人的祝福以及兩人友誼天長地久的祝愿。
四、總結
篇5
一、要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 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 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 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 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 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 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
二、注意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
從作品、作家的相關背景資料入手,進而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傾向、詩句的蘊含的意義。如陸游從小受到父輩愛國思想的教育,少年時又跟從愛國詩人曾幾學詩,二十歲便抱定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志愿。他的愛國思想,不但在鎮江、南鄭抗敵前線十分高漲,在退居山陰期間,也很強烈,始終懷著憂國憂民之心,關心恢復大業。他不但在早年滿懷愛國壯志,直到晚年仍然是壯心未已,在臨終之前,還以著名的《示兒》詩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所以他的愛國詩詞表現出了為國獻身的英勇豪情和請纓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通過教師的介紹以及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對作家生平以及作品的寫作背景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那么學生就比較容易把握詩歌的風格、主旨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了。
三、注重區別作品風格,把握特色
這風格、這特色是從思想及語言運用方面上來說的,什么是浪漫主義(屈原、李白、蘇軾等),什么是現實主義(杜甫、白居易等);什么是邊塞派(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什么是山水田園派(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什么是豪放詞派(蘇軾、辛棄疾等),什么是婉約詞派(柳永、李清照、姜夔等)……鑒賞者得有個系統的了解,即使對于同一作家,其作品語言特色也會不同,如李清照有個別詞作寫得很豪放,辛棄疾有個別詞作卻寫得纖細婉轉,因此我們要做到把握全體,區分特色。
李白的《靜夜思》就沒有一個“詩眼”但卻膾炙人口千百年。還有,方言俗語,平易近人,寫進詩句中,詩味也特濃。宋代女詞家李清照,最精于此道。如她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順暢、易懂,如敘“家常”,娓娓動聽,倍覺親切有味。用上一些方言俗語,更能增強地方色彩。
四、詩歌意境與生活情境的結合
課堂上,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生活情境,從各自的生活經歷中尋找相似的景特別是相似的情,在共鳴中加深對詩作的理解。比如筆者曾在課堂上講自己有一天傍晚在鄉村田間小路行走時,偶爾抬頭發現夕陽灑金,山谷肅立,一下子捕捉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這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想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類似事例。當然在對具體某一首詩詞進行鑒賞時,教師也完全可以引導學生,讓他們主動從記憶倉庫中提取一些畫面,與詩詞產生共鳴。再現自己的感受自然比再現他人的感受容易,感受自然也更強烈,所以這樣產生的美感,要超過單純設身處地對詩歌意境的再現。
五、了解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詩詞中把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地直接敘述出來,讓強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傾瀉而出。
如張養浩《潼關懷古》中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直接抒發對統治者連征戰或大興土木而無視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通過對實景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借助于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托物言志:通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詩人寫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現自己的高潔情操。
篇6
一、背景解讀,推進詩情重現
古詩它有著豐富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語言,強烈的抒彩,栩栩如生的意境,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等特點。但由于年代久遠,文體特殊,學生又受到閱歷、知識儲備的限制,自然不能深刻領會其中所蘊含厚重的情感與思想,這就需要通過教師介紹作者生活的那個特定時代、特定環境,從而走進作者,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后去讀懂詩,去體驗美。
如《示兒》一詩,蘊含著作者的強烈感情,學生一時無法深切體會詩人陸游憂國憂民、刻骨銘心的愛國情感。此時,教師在教學中若將詩人所處的時代和生平事跡加以生動介紹,再吟誦這首古詩,學生心弦被深深撥動,就會領會到詩人真摯、熱烈的愛國激情。再如,學習《出塞》一詩,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齡是一位投筆從戎的邊塞詩人,知道漢代名將飛將軍李廣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所表達的慷慨悲壯之情。
二、情境創設,演繹詩文意境
詩歌言有盡而意無窮,那美的意境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在古詩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古詩教學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起點和原始動力,也是培養學生感受古詩內蘊的一種有效手段。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固有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讓學生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嘴巴誦,用大腦想像,用心靈感受,演繹詩境,感受意境美,享受美的陶冶,使學詩的過程成為愉悅身心的過程,達到最好的寓教于樂效果。
1.媒體再現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多變性、知識性、趣味性等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能使古詩內容具象化,變得豐富、生動、形象。引學生進入古詩所渲染的意境中,從而進行情境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學《登鸛雀樓》時,我運用多媒體先讓學生觀看鸛雀樓以及周圍景象的圖片。夕陽西下,波濤滾滾的黃河一望無際,然后讓學生想像自己當時就站在那里,就是詩人王之渙,身臨其境,看到落日、霞光、高山、黃河、大海……面對一遠一近、動中有靜的壯美景象,會說些什么呢?會怎么想呢?這樣有助于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使學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2.角色演繹
古詩種類繁多,抒情、寫景、敘事、送別……可謂是爭奇斗艷,各放異彩。如敘事詩,詩人往往只擷取只言片語加工成詩,情節單薄,要再現詩歌形象,就要求讀者作必要的補充和豐富。我通過啟發學生想像豐富詩句語言和畫面,把“薄詩”讀成“厚事”。如賈島《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在松樹下“詩人怎么問?童子怎么答?詩中有沒有寫?”然后讓學生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再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
3.詩畫合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幅意境深遠的名畫,一字一物,一詞一景,一句一畫,只要我們加以想像,動筆繪畫,無聲的文字就會變成激情四射的語言,無形的畫面也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隱匿在字里行間的美自然而然跳躍出來。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通過“枯藤”、“人家”、“瘦馬”的素描,極其凝練地把一個天涯游子在秋日黃昏中茫然、孤獨、疲憊、感傷與無奈的情態真實動人地展現出來。如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深切領會詩人蘊含其中的個中滋味呢?我在教學時,畫出文中出現的幾種景物,勾勒出一幅簡筆畫,再配上徐緩憂傷的古箏曲和聲情并茂的描述,讓學生慢慢融入古詩當中,感悟情感,感受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三、反復吟誦,體味詩韻和諧
古詩文的語言美,有一定的內隱性。只要細加品味,就會發現古詩文韻律、節奏、平仄的和諧之美,詩句內涵豐富、凝練含蓄之美。不同作者、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或質樸清淡、或飄逸灑脫、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可謂多姿多彩。
新大綱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充分理解古詩中傳神的字眼。這些字的妙處就在于它既形象地描寫了詩中當時所處的情景,又往往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和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等等,這些傳神字眼,只有反復斟詞酌句,才能品味其語言之美。初讀要求讀通、讀懂,再讀想像悟境,感情朗讀,最后熟讀成誦,個性發揮。讀的形式可多樣化,或集體朗讀;或自由微吟;或一人登誦,眾人賞聽;或男女分隊輪讀,比賽吟詠。通過聲情并茂的反復吟誦,讓學生直抵文本真意蘊,直通學生心靈,達到“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經典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聲,悅耳順暢,具有鮮明的音樂節奏。我在教學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中的“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詩句時就讓學生體會同聲相應、回環往復的語言美和抑揚頓挫、聲韻和諧的音樂美。古詩固有的押韻、平仄、韻律,如果加上樂曲,讓學生在吟中唱,唱中誦,二合為一,豈不快哉?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作者李白殷殷離別之意和真摯的友誼躍然其中。
四、哲理探悟,領會詩意底蘊
篇7
當今有一些語文課堂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形式取代了古詩詞的誦讀吟唱、語言品味、情感感悟。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詞教學有著鮮明的、獨特的個性,忽視了古詩詞教學的特點,就沒有了古詩詞教學的“味道”。尤其是現在以解詩、讀詩、背詩作為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時間用于理解分析內容、讀通讀順,但是學生沒有學會“品詩”,沒有學會吟誦,不能從品味詩句中加深對詩的意境、情感的領悟。
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應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精心設計問題,不斷引導學生走進詩詞中的意境,讓他們自己嘗試用最恰當的誦讀方式去表達情感。
首先是語言的品味。語言素養體現在對語言的理解、品味、積累、實踐諸多方面。對詩的語言的理解是讀詩的基礎。許多老師都指點學生自己看注釋、查資料或聯系上下文把字詞的意思讀懂。如“風景舊曾諳”,讓學生理解“諳”是熟悉的意思,從中知道詩人曾經很熟悉江南,現在很懷念江南,因而才抒發“能不憶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時花濺淚”,讓學生理解“時”不僅指時候,還指時局、時勢的動亂;“淚”不是一般的眼淚,而是生離死別的淚,是心驚肉跳的淚,是愛國愛家的淚。這樣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釋上。古詩詞語言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淺層,學會對語言的品味是古詩詞教學的特色。古詩詞語言的精妙、獨特的韻味、深遠的意境是“品”出來的。
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著大量的誦讀、細細的品讀。古詩詞的誦讀、吟誦有別于一般課文的朗讀。一些古詩詞教學讀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讀不出味道來,關鍵在于對詩句的誦讀缺乏必要的引導,把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開來。如讀詩先讀題,品詩先品題。《送元二使安西》先讓學生自讀題,有的學生把“元二使”三個字連著讀。教師再引導學生看注釋,學生分別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讀得正確了。
同時教師的示范誦讀也是對語言品味的導向。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教師的范讀領會、感悟、傳神。教師重視范讀,而且讀的水平很高,聲情并茂,既傳韻――傳達詩的韻味,又傳情――傳達詩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讀,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既體現了教師的文化底蘊、語言藝術,也體現了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這就和一些教師的教學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錄音代替范讀,有的吝惜到全程僅作一次范讀,這反映了教師沒有整體把握好詩詞教學的特點,沒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誦讀的水平。
其次是情感的感悟。必須把握好古詩詞以詩傳情這一特點。古詩詞教學必須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由于詩詞時代背景的獨特,學生學習時空的距離,“情感態度”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必須與文本深入對話,了解作者及其寫作所處的時代背景,準確把握詩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現手法,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如教杜甫的《春望》,學生通過反復品讀、誦讀,比較“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詩句,自然體會到詩人愛國愛家、憂國憂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鳴。
古詩詞情感的感悟,必須立足于語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隨著對語言的感悟,學生對詩詞情感的共鳴也不斷升華內化。語言的品味是“讀”出來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讀”出來的。古詩詞教學應特別強調:以讀帶情,以讀悟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肌體中歡騰地流動時,知識才會成為一種信仰,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語文古詩詞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賞美,受到熏陶,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從而吟誦這些經典之作。
篇8
一、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為實現祖國的統一與維護世界和平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足見對家鄉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他們身上閃爍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光芒。熱愛勞動人民是學生所應具有的道德品質。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親情教育
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描繪到了“兒子遠行,母愛切切”的畫面,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
2.友情教育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成為了千古絕唱,真切地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的教育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觀。
1.熱愛水資源的教育
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境的美好。
四、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學生成才的基礎。在古詩教學中,我們應注意挖掘內容,進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體現了詩人積極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明代詩人于謙《石灰吟》則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詩中的“凌寒獨自開”歌頌了梅花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的梅花,其實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元代畫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寫道:“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不僅寫出了墨梅的高雅氣質,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學這些優美的詩句中,融入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無味的說教。
五、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邊塞艱辛、悍衛的教育。
篇9
【關鍵詞】指導;有助于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Primary school poetry research method instruction
Liu Gongguo
【Abstract】Modern is arranged in the primary stage, i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classical Chinese, understand long splendid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noble moral sentiment, edify beauty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teaching, therefore, should notice to the guidance of the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make students form ability.
【Key words】Guidance; Help to learn; Training innovation ability
我國古代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尤其是詩歌具有感情激勵,想象豐富,語言精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可大大豐富學生的情感,發展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在小學階段安排古詩文,是讓學生感受文言,了解祖國悠久燦爛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愛美情趣的重要教材。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古詩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形成能力。
1 初讀詩文
首先要讓學生讀準字音,拼讀生字詞。如王冕詩《墨梅》中“乾(qi血)坤(kun),”王維詩《九月九憶山東兄弟》中“茱(z抽)萸(yu)”,《學弈》的“繳(zhuo)”……熟讀詩文為理解詩準備。
2 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
由于漢字在發展過程中定義不斷演變,所以學習古詩文要讓學生了解字義,在釋詞中要著重理解與現代漢語字義相區別的詞,如《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是“因為”的意思;《暮江吟》中“可憐”的意思是“可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孩子”;“學弈”中“非然也”的“然”指“這樣”。同時強調有比喻意的地方,如《游子吟》中的“寸草心”指“游子之心”,
“三春暉”指“慈母之恩”。其它對學生來說較難理解的詞,如《七步詩》中的“漉”、“鼓”,《出塞》中的“飛將”等,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3 理解句意,進而明白全詩內容
句是由詞連成的,完成了對字詞的理解后,接下來是讓學生連詞成句,現代漢語同一意思可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教師在評價時,不能單純用“對”,“不對”來判斷,只要語句通順,能說清詩意,就應該肯定,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長歌行》中“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是唏”一句,在借助注釋和詞語手冊可連詞成句,“園子里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來就曬干了”,“園子里的蔬菜一片碧綠,早晨的露水在等待太陽曬干”或直譯,用這種方法了解詩句的意思再連句成段,就可了解全詩文的內容了。
4 感悟詩文的思想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雖在整冊閱讀課文中所占比例不多,但內容卻十分豐富,不僅從各個層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人文景觀,而且還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喻意深刻,對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高尚情操有著重大意義,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古詩文時,要特別注意對一些膾炙人口的名言佳旬的理解,這些佳句的深刻含義對學生感悟作者寫詩的思想內涵有很大幫助。
如歌頌祖國大好山河和美麗風光的《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使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激發他們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培養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5 再讀詩文,指導背誦
朗讀和背誦能再現詩歌所描繪的情景,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體會詩的情感,增強詩的感染力,所以詩歌教學要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指導背誦。讀詩,首先要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從整體上確定朗讀的基調和變化,感情比較明朗,歡快的詩,讀起來應當語調高昂,輕松,語速稍快。讀詩,還要注重節奏,停頓,一般說來七言古詩每句為四個節拍,可以是“二二二一”的畫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也可以是“二二一二”的畫法,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五言古詩每節為三個節拍,可以是“二二一”的畫法,如“白日/依山/盡”,也可以是“二一二”的畫法,如“危樓/高/百尺”。
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反復吟誦進一步感悟詩文內容,便于記憶。
6 結合插圖,啟發學生想象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強調知識,又強調發現、創造知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絕不是簡單地把現成的知識儲存到自己的大腦中去,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再發現”知識的過程。
篇10
關鍵詞:人文精神;學生人格;意境;朗讀背誦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027-01
由于古詩詞的創作時代與學生生活的當下時間上相隔遙遠,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語言運用產生了很大變化,古詩詞中運用的抒情方式和表達手段讓學生很難理解,因此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學會引導學生走進詩人創作的意境,在品讀詩詞的過程中感悟詩詞中豐富的語言魅力和精華,從而感悟到詩人創作時的真實感受。中
一、古詩詞對提高人文精神具有積極意義。
職高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倘若以古詩詞作為培養人文精神的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國的古詩詞博大精深,遺產豐富,把這一資源利用好,使其為實現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服務,可以增強學生抵制腐朽文化腐蝕的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詩經》《楚辭》等古代文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和人文精神,具有十分濃厚的文化積淀,閃耀著理性的光芒。利用這些美好的作品來塑造學生靈魂,陶冶學生情操,肯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是每個職高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古詩詞對完善學生人格具有積極意義。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素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而古詩詞的教學活動可以完成以上要求。曹操的《觀滄海》可以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以及寬闊的心胸;李白的《贈汪倫》可以使學生重視友誼;陸游的《游西山村》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表現出悲壯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詩人為了自身堅守的信念和生命的尊嚴,毅然舍生取義,如此高尚的人格魅力,對培養學生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出幾點關于職高古詩詞教學的方法,供大家一起研究。
1、把握意境是第一要素
古詩詞的形式多樣,大都篇幅短小,語言精練,這就限定了我們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必須首先把握古詩詞所創設的意境。我們不僅要學習古詩詞所描述的場景,還應該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是什么樣的,包括作者的寫作風格、所屬流派等。當我們了解了這些之后,在學習古詩詞時就能夠準確地把握好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要想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應該帶領學生仔細品味作品中的關鍵文字,詩人在創造時,對于文字的運用十分考究,都是經過反復推敲之后才形成的最能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作品,例如,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被人們廣為傳誦的一句千古佳句,詩人就是憑借“春水東流”這樣的綿綿流長的語句來抒發自己內心當中的無限愁思。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引導學生了解李煜的生活背景,就可以幫助他們對于詩人詞中所表達的愁苦有更深刻的感悟。
2、朗讀背誦也是重要環節
朗讀和背誦是古代教學所常用的重要方法,它應用于今天的古詩詞教學也仍然有效。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并且背誦,可以逐漸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而且可以體味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想感情。
首先,古詩詞的韻律平仄押韻,節奏鮮明,易于朗讀,同時古詩詞又可以分為多種情感、不同風格,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之前先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流派,如婉約派的詩歌比較適合低聲誦讀,而豪放派的詩詞學生則應該高聲朗讀,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并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舉例來說,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用低緩、悠長的語調來誦讀,而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時候,學生就應以高亢、豪邁的語氣來讀出詩詞激蕩、雄壯的氣勢。
其次,從初讀、細讀到精讀再到熟讀的各個階段,誦讀的方法也有所差異,初讀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讀懂;細讀要求學生們要仔細品讀,理解詩詞的內容;精讀的過程則要求學生抓住重點,細細品味,有所感悟;到最后熟讀以及背誦,要求學生在理解詩詞內涵的前提下,達到背誦的能力。經過這樣的步驟,學生們對于詩詞的理解就會更加地深入,之后教師再對學生加以點撥指導,就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3、鼓勵學生多應用詩詞名句
學以致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舉一反三的能力,還可以再次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職高古詩詞的教學當中,筆者還經常鼓勵學生在平時多多引用古詩詞中的名句、佳句。
我們中國的古詩詞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每當學生處于不同的情境之時,這些優美的古詩詞就可以被我們引用進而來抒發自己此刻的內心感受。例如,在我們課余時間采風組織爬山活動的時候,走了一會,學生們都累了,筆者此時就會提醒學生停下腳步欣賞山中的美景,并且啟發學生我們該用什么樣的詩句來表達眼前所看到的的一切呢?這時學生們就會努力搜索自己腦海中的詩句,從而達到了很好的復習效果。此外,筆者會用“天生我材必有用”這類的詩句激勵學生,在作文課上會讓學生用詩句來為自己的文章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