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愛國精神培養策略

時間:2022-06-13 15:42:57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愛國精神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愛國精神培養策略

在我國現代教育事業中,愛國主義教育在教育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擔負著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及正確價值觀的任務。初中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期,正確的教育方式與積極的學習內容能夠對學生起到道德導向作用,讓其建立高尚的情操,從而更加規范自身的行為品質。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教師要將強化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工作放在首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程氛圍,為其未來的成長做好充足的準備。本文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精神展開探討,結合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從實際情況出發,簡述了培養愛國精神的教育意義,提出幾點教育建議,以期對一線教師有所幫助。

一、培養中學生愛國精神的意義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身體、頭腦發育速度較快,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叛逆心,對外界社會環境及事物發展有著自己的認知與想法。因此,利用這一時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對初中生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第一,初中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提升初中生素質便是提升我國國民綜合素質,對國家未來發展及社會科技進步具有積極意義。讓初中生具備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能夠讓其形成主人翁意識,在未來的學習以及社會發展中,將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任務作為終身奮斗目標,為建設祖國作出貢獻。第二,我國作為文明之邦,培養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能夠讓其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具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在歷史的長河中,優秀的文化、具有民族風情的習俗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利用歷史課程強化初中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能夠促使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文明與時代共進步,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第三,強化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質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愛國主義精神教育是現代化教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強化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能夠規范學生的行為,深入了解社會公民遵守法則,改正其不良生活、學習習慣,將發展祖國作為己任,對社會發展及個體成長具有積極意義。總之,強化初中生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對學生個體具有積極的意義,對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國民素質都有著不同深度的影響。初中教師要發揮學科優勢,不斷挖掘課程中的元素,為學生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愛國精神的策略

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人文性,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最佳途徑。該學科具有時間跨度長、知識儲備廣、人文氣息強的特點,通過歷史典故及近代發展史能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能夠讓初中生從文化歷史、革命戰爭、人文素養等多個方面認識自己的國家及民族,對愛國主義精神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歷史與現實結合,培養家國情懷

教材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學習技能的主要途徑。在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元素,選擇可利用的教育素材,為學生建立愛國主義精神、家國情懷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挖掘出本節課所學的歷史事件,通過人物、事件、意義展開教學,豐富課上學習內容,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通過相關的事件及歷史進程感受祖國發展速度之快,提高其對歷史事件及國家社會發展的認知,達成愛國主義培養目標。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材“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為例。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由“有軌電車”延伸到“輪船、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并結合當前的社會生活展開討論,感悟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感受中國發展速度之快,將歷史與現代進行有效結合,促使學生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有一個全新的認知,激發其學習興趣,樹立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將發展國家、社會、科學技術作為己任,為未來的社會生活及成長做好鋪墊。

(二)挖掘歷史元素,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雖然能夠清晰地了解到中國歷史知識,但其學習意識不強,獲得的情感體驗較少。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教師可以挖掘歷史書中的元素,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進而達成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目標。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歷史教師可以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其主動地分析材料,自主地構建歷史經驗,感悟歷史事件,進一步增強其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熱情,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通過學生的自主討論與分析達成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歷史教材“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例。本節課講授了“全民堅持抗戰、中共七大、反攻戰略和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以及偉大意義”等內容。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使用疑問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猜想。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一些問題,如:“中國軍民是如何堅持抗戰的?日本侵略者是怎樣失敗的?中國抗日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有哪些呢?”讓學生使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多種方式展開對課程知識的構建。在學生自主學習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總結進行升華,讓其更清晰地了解到抗日戰爭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想,圍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展開探討,通過歷史意義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進而達成課程教育目的,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與價值觀。

(三)使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科學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越來越多先進的教學設備走進課堂。為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將一些經典的歷史事件、人物、畫面使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對其帶來視覺、聽覺上的沖擊,結合課程知識內容,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實際能力,強化其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進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及愛國主義精神,完成現代化教育進程的核心任務。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科學技術成就”為例。本節課講述了“從‘兩彈一星’到太空漫步、雜交水稻”等知識。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科研人員的辛勤勞動與探索,在講解本節課程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紀錄片播放給學生。如“從‘兩彈一星’到太空漫步”一課中,教師可以講解我國第一顆導彈、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成立的歷程,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與圖片,讓其感知科研事業的不易,同時也體會祖國不斷增強的實力。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豐富學生對我國綜合實力的認知,感受到國家的強大,激活其民族自信,通過學習內容強化學生意識,讓其將發展社會作為奮斗目標,達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目的,同時構建高效的課程活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對培養中學生愛國精神展開探討,提出幾點教育建議。初中生正處于成長關鍵期,無論是身體還是頭腦都處于發展較快的階段。教師要把握好學生這一關鍵期,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與教育內容,提高其道德素養,讓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擔當起當代青年所肩負的時代重任。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初中歷史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將歷史與現實結合,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日常生活及學習課程中,全面提升初中生的愛國精神,使其擁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養,為其未來的社會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作者:康雪燕 單位:甘肅省金昌市龍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