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教育和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分析

時間:2022-07-06 16:45:41

導語:愛國主義教育和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愛國主義教育和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分析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激揚愛國主義思想的根本任務。地域文化在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通過地域文化和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根植本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任務。地域文化與高校思政課融合過程中存在財政、人員和形式上的困難,可以通過培養相關人才、加強社會合作、推進思政課創新的方法推動解決。

關鍵詞:地域文化;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9年,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文章從地域文化、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出發,探究融合的價值及融合過程中的困境,深入剖析困境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2015年,楊大榮通過結合國際化教育的時代背景提出,我國的教育應從理念上及形式上進行改革[2]。2018年,劉妍良從內涵式發展的要求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與弊病,并從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及工作考核體系等角度釋明其發展路徑[3]。2019年,王利華剖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并從地域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角度,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之舉[4]。地域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越來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要義。

一、高校思政課框架下的地域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

作為一種兼具物質與精神屬性的文化,地域文化通常是指一個地域在長期的生活、發展過程中所匯集融合而成的文化內容。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往往經過時間的洗滌及檢驗,是本地域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結。正因如此,地域文化既具有某種普遍性,也因各個地域的差異而彰顯出差異性和獨特性。同時,地域文化又是各個時期繼承發展的產物[5]。一方面,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征程中,地域文化展現出與國際文化接軌之勢,不斷助推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彰顯民族特色,如雅礱文化、宗教文化及建筑文化共同構成了藏族文化,既體現出西藏地區的歷史文化淵源,又顯示出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6]。

(一)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

首先,地域文化根植于民族性和地方性,天然具有愛國主義內涵。植根于國家民族土壤的地域文化,從一開始形成就被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地域文化是保障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并且生生不息的關鍵一環。正因如此,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相交融,并且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保留了愛國色彩,使得各個地域的文化雖各存差異但其愛國主義內涵卻同符合契。愛國主義深深融入到每個地域之中,并最終以文化的形式被保存下來,使得地域文化涵蓋愛國主義,也因為愛國主義而充滿生機與活力。新時代背景下,地域文化幫助大學生塑造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身份認同感,強化與區域的聯系,進而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其次,地域文化為愛國主義提供切實載體。歷史時期的不同、時代背景的不同,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也不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當我國的國門在“洋槍炮彈”下被迫打開,挽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的中國于水火之中是愛國主義的內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愛國主義要求為了國家的獨立,為了民族的解放而不斷努力;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經濟繁榮和昌盛而不斷奮斗是愛國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愛國主義要求我們不懈努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盡管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隨著時代變化而產生差異,但是整體而言,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卻未改變[7]。

(二)高校思政課對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的促進作用

首先,高校思政課是推動地域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舞臺。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近代史綱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或者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進行思政課教學的目的,普遍而言是通過教育的方式,推動人們更為深入地了解國家的發展歷史和國家價值體系的發展脈絡,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促進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高校思政課促進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的脈絡亦是如此:通過傳授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地域文化紛繁復雜,類型多樣,并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態勢,而愛國主義又是一個國家民族力量的源泉,通過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助力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以開設有關湖湘文化的思政課為例。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湖湘文化以先秦兩漢時期的楚文化為基點,在歷史的遷移中最終形成,并以“自強不息”為精神特征。通過講授這一文化,有益于大學生了解湖湘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及時代特征,使當代大學生了解到以“自強不息”為基本精神特征的湖湘文化,如何在近代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煥發出力量,而這一地域文化又是如何激勵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家奮勇向前[8]。基于此,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對于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激發其愛國情感,推動愛國主義及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弘揚[9]。其次,高校思政課培育大學生對于地域文化的認同。文化認同是一個地域得以形成、建立并且穩固下來的重要依據,只有一個地域范圍內的人們對于本地域的文化有著強烈的尊重以及認同時,才能使得地域文化經久不衰,民族文化生生不息。高校開設思政課,可以培育大學生對于地域文化的認同[10]。一直以來,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作用就是幫助大學生了解我國的文化發展史,從而形成對于國家的強烈認同感。如教授近代史相關知識,幫助大學生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過程,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獨立自強的認同,以及對國家繁榮興盛的使命感。高校思政課傳授地域文化的相關知識,促進大學生了解其文化的萌芽、產生、發展到成熟等各個過程,能夠凝聚大學生對于地域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二、融合的價值:身份認同和多元化

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地域文化還是愛國主義教育,均能夠從文化的角度促進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將地域文化、愛國主義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能夠豐富高校思政課的色彩,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為豐富的內容來源,并創新高校思政課的授課形式。一方面,地域文化蘊含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豐富思政課的內容與形式。地域文化紛繁復雜,類型多樣,在對不同的地域文化進行教授與解析時,應根據地域文化的具體內容采取最佳的講授形式。另一方面,不同時期具備不同要求的愛國主義,有利于創新思政課的內容與形式。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涵與要義,其與思政課相融合,能夠在內涵與要義上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

(一)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本土意識

1990年,西方學者提出了社會認同的理論。他們認為,社會認同是處于社會群體之中的個人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特定群體,并且認識到處于特定的社會群體帶給其的價值和意義。基于對社會認同理論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過程[11]。基于大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在特定群體對于自己的重要價值,因此會形成對于這一群體的行為準則及價值觀念的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地域文化、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即為價值認同與行為認同所形成的渠道。通過地域文化、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能夠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本土意識。傳統文化蘊含于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之中,又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進行學習。高校思政課,通過回顧歷史、剖析內涵及追根溯源的方式,將地域文化及愛國主義中濃郁的文化底蘊及文化價值充分地根植于大學生的心中。

(二)強調身份認同,提倡愛國主義

在社會認同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成果即為社會認同和身份解構。也即當社會群體失去社會認同時,就會產生身份解構。身份解構昭示著處于某一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對于群體的行為及活動不再具有身份上的認同感,而這種心理會促使他們離開這一社會群體。反之,當社會群體增強社會認同時,這種社會認同就會促進他們形成文化上的自覺與自信[12]。身份認同,簡言之就是一個人的主人翁意識。而主人翁意識是大學生基于自己身份的考量而形成的對于民族及民族文化的認同。大學生只有意識到自己所屬地域中的文化是什么,自己所屬的民族是什么,在這樣的主人翁意識之下,才能夠對國家和民族形成認同。地域文化、愛國主義及高校思政課的融合,其實是為了促進大學生在身份上的認同。一直以來,人們的身份多樣,角色多樣,因此極其容易忽略自己其中的某一個身份。以湖湘地域文化為例,該文化鼓勵自強不息,奮勇拼搏,正是基于這一特點,千百年來諸多的文人志士在此指點江山,帶領中國走向獨立與富強。當地域文化、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便能夠促使湖湘地域之中的大學生形成身份上的認同,并由于這一認同匯集成強大的凝聚力及創造力[13]。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內涵豐富,通過交流與借鑒,能夠拓寬各個地域文化的邊界,增強地域文化及愛國主義的普適性和獨特性。一方面,通過各個地域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高校大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豐厚文化,開闊眼界。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這種融合,使得高校思政課、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愛國主義能夠交互穿插,形成大的融合,促進多元文化的形成[14]。

三、困難與對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一環。高等教育的發展不僅要求大學生具備與時俱進的科學文化方面的知識,還需要大學生在培養傳統文化素養的基礎上,成為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群體。作為價值引導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的思政課肩負著講授傳統文化的重任。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政課忽略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其所面臨的困難不容忽視。

(一)困難

在絕大部分高校,無論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高校開設的思政課均只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等。由于教育財政資金的不足,不僅這一系列課程的教師較少,而且授課形式一般為大班授課,這在根本上使得特色地域文化難以滲透至大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培育過程中。盡管在這些課程中存在與地域文化或者愛國主義相交叉的內容,但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缺乏針對性及特殊性。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部分,講授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內容的過程,其實是追溯文化淵源,了解文化底蘊,以及形成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的過程,而傳授這一知識無疑需要授課教師精通相關知識。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授課內容相對固定,授課水平不足,無法在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方面進行專題性、生動性的課程講授,這不僅難以培育大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更加使得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行為活動無法與時俱進。形式較為單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法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社會轉型時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日益成熟,新的生產要素出現。這一新形勢下,要想達成文化繁榮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不斷創新,以期為文化多樣性及獨特性的形成傾注動力與源泉。然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枯燥,大都是說理、說教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多樣化及生動化的教育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單一,大學生每學期所學的內容較為固定,缺乏對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的深度學習與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是培育德才兼備的大學生,使之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在高校思政課中,“念書式”的授課方式成為主流,這在根本上有損于人才的培育。盡管地域文化、愛國主義與思政課的融合存在于一部分高校之中,但教育形式的枯燥仍然成為文化繁榮的一大弊病。數字時代下,信息化與數字化的教學方式,是提升教學效率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尚未充分掌握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也未將這一技術充分地運用于課堂之中[15]。

(二)對策

地域文化、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政課的高度融合,首先需要建設一支素質過硬、專業水平高、學習能力強、信息技術好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唯有不斷培育思政課教師人才,才能從源頭上保障這三者的完美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對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開展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巧妙融入相關內容,展現課堂魅力,使大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地域文化、愛國主義與高校思政課融合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資金的匱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論是在薪資上還是課題的經費上,都是比較匱乏的。然而一旦將地域文化與愛國主義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對地域文化進行調研和實證研究。例如,在四川涼山彝族地域文化的調研過程中,由于地方偏遠,需要花費數額較大的交通費、住宿費及伙食費,如此,資金的不足往往成為阻礙三者融合的首要因素。因此,在融合的過程中,無論是對于課題經費還是教師的薪資,都應當予以適當的提升,對于融合程度較高的教師應當予以資金上的鼓勵[16]。其次,推動地域文化進入高校思政課課堂,提升大學生對于地域文化的認知,形成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在課堂教學中,思政課教師應當積極地在課堂中融入地域文化中的特色部分,使得紛繁復雜但卻豐富鮮活的地域文化能夠以文字的呈現于教材之上,并且最終“固定”在大學生的頭腦之中,充分有效地發揮課堂這個主陣地在繼承、弘揚與創新傳統文化中的關鍵性作用。除了推動地域文化進入課堂,還需要開展與之配套的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組織大學生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動。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以周、月或者年為周期,固定地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比如春節,可以就各個地域不同的春節特色文化展開活動,使得大學生深入地了解各個地域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可以組織大學生閱讀地域文化的經典著作。在各個高校的圖書館,關于地域文化的經典著作頗為豐富,而著作往往是作者實證調研的成果,通過閱讀地域文化的經典著作,大學生能夠了解各個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及民族特征。地域文化具有獨特性和普適性,了解與掌握地域文化,其實是對地域文化形成理解和認同的過程。在地域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過程中,高校可以組建關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大學生社團,以此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本地區地域文化的調研,可以通過文獻分析法、邏輯分析法和實證研究等方法,形成調研成果,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既調動了大學生學習、研究的積極性,教學實踐活動又可以作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延伸,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以特色地域文化助力研究性大學生社團的建設,不僅能夠加深大學生和教師對于地域文化的深刻認知,還能夠通過制度化和體系化的完善,提升學科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地域文化、愛國主義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是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是助推大學生綜合素質養成的關鍵一環,也是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必然要求。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征程之中,地域文化、愛國主義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依賴于學校、大學生及社會的共同努力,隨著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應當不斷完善三者的融合路徑,為文化繁榮傾注動力與支持。文化是一個國家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愛國主義教育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應當立足于文化建設和文化繁榮的總體目標,從人才的培養和吸納、地域文化進課堂形式的創新及地域文化研究性社團的指導入手。基于此,在不斷豐富融合內容與融合路徑的過程中,助力我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作者:李潔萍 單位:廣東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