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案例范文

時間:2023-03-23 02:39: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反思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反思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景學習估算的一般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

2、在“買東西”的活動中,經歷估算的應用,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較各自的估算結果,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材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加強估算的要求,在第一學段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在一年級的上、下冊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滲透。因此,設計本課時力求切入學生的經驗世界,把“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在教學目標定位上,除了讓學生掌握估算的解題方法外,還要讓學生在購物實踐中體會估算的價值。不同的人估算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結果也不完全一致。課堂的主流活動應該讓學生面臨具體的生活情景交流各自的估算策略,比較各自的估算結果,讓學生認識到,在具體的情景中,估算的結果可能是一個具體的數值,也可能是一個范圍。

學生狀況分析

本班學生大部分接受過中大班的教育,他們較聰明伶俐,接受能力也較強,生活背景是鄉鎮,學生課程資源豐富程度一般。從學習情感上看,由于本班學生都來自農村,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創造欲相對沒那么強。從學習方法上看,由于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想學什么,怎樣學,所以學生已逐步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切入生活,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有自己去買過東西的經歷嗎?能說說你買過什么東西,大約帶多少錢嗎?(生興趣盎然,暢談買東西的經歷)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學會自己去買東西,而且初步懂得根據東西的價錢確定所需的錢數, 這里面就運用了數學知識——估算(板書課題:估算)這節課鄧老師就帶大家一起去逛我們學校對面的利亨商場,學估算、用估算好嗎?

(出示例圖:熱水壺28元,燒水壺43元,水杯24元。)

二、創設情境,探索估算

師:假如鄧老師想買熱水壺、燒水壺和水杯這三樣東西,請小朋友們當參謀,老師大概需要帶多少錢?

學生進行估計時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大部分學生都把28元估算為30元,把 43元估算為40元,把24元估算為20元,于是得出大概帶90元。

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不行, 這樣估算的話, 那帶的錢就不夠了, 估計90元不合適?!?( 一石激起千層浪, 同學們七嘴八舌討論開了, 有贊成的, 也有反對的。)

生1:“我反對,因為估計90元比實際少了,帶的錢少了東西就買不成。我認為應把28元看作30元,43元看作50元,24元看作30元,這樣110元就夠了?!?/p>

師:喔,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在購物估算時,要注意往大的整數靠,使估算的結果比實際付出大一些,才能買到東西。大家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2:“老師,我認為,90元是不夠買,但是,? 我們買東西不都可以講價嗎, 我想90元是夠的。”

生3:我同意90元夠買,你就對老板實話實說:“我只帶90元,賣不賣隨你”,然后裝著要走,老板一急,不就賣給你了嘛。(生笑)

生4:(不以為然)現在是在超市,不能講價的,怎么辦?

生5:“我贊成,既然是估計,結果只要求接近準確數值,數大一些或小一些沒關系。”

[點評:當數學問題與兒童生活情景緊密聯系在一起時,小朋友思維的火花就會撞擊出來,課堂生命的活力就會煥發出來。]

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相機質疑:“對于‘出現購物問題時,怎樣估算更合理’這一問題,同學們都敢于發表各自的見解,估算方法多種多樣??磥?,生活中常常要用到估算,想不想把估算的知識學得更扎實?”(生:想。)那就把第21頁的“做一做”完成。(出示“做一做”題目,學生埋頭試做)

讓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展示各自的估算策略:

39 + 42 40 + 40 ≈80 39 + 42 40 + 45 ≈ 85

師:看了這兩位學生不同的估算方法,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這幾兩題的相同點都是先把前兩個數進行估計再算出得數,不同點是估計的數有些不同,結果也就不同了。

師:你的眼睛真亮,發現了近似數的取法會直接影響到估算的結果,那么大家認為近似數應怎么取合適呢?

生1:我認為盡量接近原來的數,這樣結果就比較接近準確值。(師讓其例舉印證。)

生2:老師我認為可以這樣估算,尾數小于4的就去掉為0,大于4的就進1。

生3:取整十、整百數計算比較簡便。

師:同學們真棒!能夠想出這么多方法來估算,盡管方法不同,但老師發現大家在估算時使用了同一個基本的數學思想,想想是什么?

生:我們都在想方法湊整數。

師:對,在估算時,不管是用什么方法,我們都在不知不覺應用了“湊整”的方法,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當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使估算后的計算結果更簡便。

三、應用拓展,解決問題

1、獨立完成練習六的第1題估算題。

2、應用:“買東西”

電話機90元 計算器28元

玩具車95元 電風扇45元

鋼筆18元 水彩筆11元

①要買下面物品,大概帶多少錢?

物品 估算

計算器+玩具車 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話機+電風扇_____________________

鋼 筆 +水彩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請用“100元”為自己的家庭設計一個購物方案

(先獨立設計--小組討論是否合理--全班交流)

3、拓展性作業:調查自己的家庭收入與開支情況,估算出每月收入與支出多少錢?

[點評:引導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構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日常思維向科學思維的方式發展,體現“知識的價值存在于知識的運用之中”的教學理念。]

四、師生共同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認為今天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幫助?

教學反思

通過對《加、減法估算》這一課的教學,本班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積極發言,主動合作探究、樂于發現新知,本人認為這節課成功之處在于做到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切入能夠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

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切入了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小朋友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驗到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成功和快樂。

2、能根據學生的需要,讓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發展

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讓每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進行估算。這樣教學既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創造和諧活躍的氣氛,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我始終放手給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充分解放學生的手,解放學生的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在自由的、平等的、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愉快。

案例反思

篇2

【摘要】從“教學案例”到“教師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從課堂教學案例到教師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的反思才會不斷地發現問題,才會不斷達到又好又快的教學新境界。

【關鍵詞】教學案例;教師反思;專業成長;教學新境界

教學案例就是課堂教學事件,即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故事,教師反思就是根據教學事件進行的反思,下面談談如何從“教學案例”到“教師反思”。

談到“教學案例”,首先想到的是,我們教了幾十年的書了,教案寫了不少,但是具體談到課堂中的一些教學案例卻不知從何說起,即使有也說不出個“一二來”,即是有也不典型,也沒多大價值,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是我們平時缺少寫教學案例日記,我們只注重平時教學教案編寫,卻忽視了對課堂教學案例即事件的記錄整理。我們可能都是這樣的一片茫然,面對每天的忙忙碌碌,沒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每天做的都是按人家安排的去干,每天應對的不是自己自主地去做,而是茫然的應對,我們對所教的每一節課,課后是否進行回顧寫下來了,對有些精彩場面和不足的地方是否進行了記錄整理,如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精彩過程和不足的記錄,這就是教學案例,也就是敘說課堂中發生的事情,即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故事。那么,如何根據課堂教學中的事件撰寫教師反思呢?下面就舉幾個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反思案例供參考。

案例一,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課間時李老師在黑板中間寫了‘加法’兩個字,同學們紛紛議論:加法太容易了,我們早會了,怎么還學習加法呀?同學們莫名其妙,這時上課鈴聲響了,同學們用疑惑的目光看著老師走上講臺。老師說:加法的奧秘很深,我們已經知道的只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還想知道有關加法的奧秘嗎?這時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想”,新課便從這里開始了。同學們通過觀察3個算式發現新的奧秘,從而明確了( )+3=5,已經利用今天的發現,接下來研究x+3=5的求解方法。

對本節課教學案例的評價反思,本節課導入既要有精心的課堂設計又要能因勢利導,靈活多樣,以學生的行為切入,感覺自然,學生感興趣,一節課下來輕松愉快,同學們都能掌握加法各部分的關系,會求未知數x,但在計算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加法的進位、減法的退位錯誤嚴重,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訓練,個別輔導,特別是錯題一定要老師看著改。

2 案例二,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以故事形式引出新問題:一個西瓜公平地分成2份、3份,怎么用數表示呢?這樣引出‘分數’的產生,課堂上同學們通過觀察比較小組合作探究,初步基本上認識了幾分之一的分數,同學們興趣很高。在課的結束時,王老師又以故事的形式為同學們的下一步學習設置了懸念,喜洋洋不同意吃一個西瓜的1/4,要吃1/8,最少吃1/6,美洋洋聽了哈哈大笑,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的設計使課堂教學進一步向課后延伸,同學們要想知道美洋洋笑的原因就要進一步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知道可以分圓形、長方形、一條線段,是否可以平均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呢?應在準備學具時涉及到,使同學們對單位1有更加充分的認識,為下一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鑒定基礎。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同學們興趣濃厚,使枯燥的數學有了博大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探究新知,讓同學們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同學們興趣更高,而且有利于培養同學們的團結協作學習能力。

案例三,孩子寫數:

1,2,3,……9,(幫一下)

10,11,12,……19,

……

90,……99,(幫一下)

100,……109

110,……199

寫到1001,……。

他不愿再寫下去,說:就這樣繼續下去!

對這個教學活動案例的反思是:“真了不起!就這樣繼續寫下去!”就是數學,對這個孩子來講,他正在創造自己最早的數學,是最深奧的數學。這個孩子有所發現,有所頓悟。表面上看,寫在紙上的數還在繼續,但準確的講,這是數的記號在繼續。這個孩子突然發現了寫出所有數的非常簡單的原理:0的后繼是1,……。他也知道,這可以無限的進行下去。由此,可以說,他已經發現了無限。這在數學上是了不起的!這正是數學的出發點。作為教師,過去我們關心較多的是怎樣講課,怎樣展示教學內容,卻不太注意觀察學生,也缺乏傾聽學生的耐心?,F在我們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學會傾聽。

篇3

它用詩意的語言敘述著兩棵樹的相守,為孩子們講述了友愛與夢想,讓幼兒學會感受友誼的珍貴。讓幼兒從故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兩顆樹教學案例及反思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兩顆樹教學案例及反思一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喜歡交朋友,愿意和朋友一起玩,但是他們也常常鬧矛盾,但通常他們過一會兒就會和好如初。孩子間的這種淳樸的感情,是多么的難能可貴。繪本《兩棵樹》是一個純美溫馨的小故事,它用詩意的語言敘述著兩棵樹的相守,為孩子們講述了友愛與夢想,讓幼兒學會感受友誼的珍貴。讓幼兒從故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誼”。

活動目標:

1.理解兩棵樹的純潔友誼,感受兩棵樹的離別與重逢。

2.觀察畫面,大膽猜測、表述繪本故事的情節內容。

3.懂得正確對待身邊的好朋友,珍惜朋友之間不可缺少的寶貴友誼。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能仔細傾聽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節。

活動準備:

課件、音樂等。

活動過程:

一、音樂游戲

1.音樂游戲——我的朋友在哪里。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呢?”

2.小朋友,你們找到好朋友了嗎?你的好朋友是誰呀?和好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快樂嗎?

二、故事導入,認識兩棵樹

1.認識這三個字寶寶嗎?(好朋友)

2.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關于一對好朋友的故事,那這對好朋友會是誰呢?

3.講述:是的,在花園里,有兩棵樹,他們是一對好朋友。

4.這兩棵樹長得一樣嗎?(大樹高、鼻子長;小樹矮、鼻子短)

5.看!這對好朋友在打招呼呢,猜猜它們會說些什么呢?

6.師幼扮演“大樹”和“小樹”,說說“好朋友”的話。

三、兩棵樹的友好與爭吵

1.一天又一天,大樹和小樹之間發生了許多的事情。究竟它們發生了什么事情?它們會說些什么呢?請你們和好朋友看著圖片說一說。

2.它們發生了什么事情?它們會說些什么呢?

請個別幼兒說一說;“好朋友”演一演,感受兩棵樹的純潔友誼。

3.為了比賽,大樹和小樹這樣吵架,你們覺得它們對嗎?好朋友之間應該怎樣相處呀?

四、兩棵樹的離別

1.小朋友,發生了什么事情呀?(大樹和小樹被分開了)

2.為什么大樹的葉子會枯黃呢?(想念小樹)

3.咦!這片綠葉會是誰的呢?

五、兩棵樹的重逢

1.哇,大樹和小樹見面了嗎?

2.小朋友,現在大樹和小樹它們的心情怎么樣呀?為什么開心、快樂呢?

六、“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

1.小結:是的,我們大家都是好朋友,要相親相愛,珍惜好朋友之間的寶貴友誼?,F在,老師想對我的好朋友***說一句甜蜜的話:“***,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 看!聽了甜蜜的話,小鳥開心地飛來了!

2.你們想對好朋友說一句什么甜蜜的話呢?

3.現在讓我們大聲地喊出甜蜜的話:“我們永遠都是好朋友”,讓更多的小鳥、蝴蝶、花兒都來和大樹、小樹做好朋友,好嗎?

4.大樹和小樹好開心啊,這對好朋友的故事就在這本繪本書里,書的名字叫《兩棵樹》,現在我們和好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吧!

延伸活動:

到圖書區去看繪本《兩棵樹》

附繪本故事:兩棵樹

有這么兩棵樹,是那么友好。一棵長得很高大,一棵很矮小。但是,小樹并不認輸,他努力地生長,什么都要跟大樹比一比。然而,有一天,人們在它們中間豎起了一堵高墻,它們看不見對方了。大樹很落寞,日子是那么孤獨無聊,大樹的樹葉開始枯黃。但小樹在另一邊安慰大樹,說:振作點!我們一定會長得超過高墻!

終于有一天,大樹看見了一片綠葉,從高墻那邊攀伸過來,就像小樹的問候。----------等一會兒!我快來了!大樹興奮地對小樹說,它在春天結束前也長高了許多,它盼望著早日能和小樹會合。它們幸福地重逢了,盡管歲月改變了彼此的容顏,大樹比以前更加高大,小樹也不再是那么矮小。

它們又在比賽誰的枝上綠葉更多鳥兒更多。它們是多么珍惜這重逢的.歡樂。它們都在努力地把手臂伸向對方,只為了那友愛的會合。終于,它們的樹枝互相交疊,誰也不能使它們再次分離。人們經過時,也許以為聽到了風聲,其實,那是兩棵樹在低聲傾訴秘密。

活動反思:

《兩棵樹》是個充滿溫馨,貼近幼兒生活的繪本故事,在故事中講述了兩棵樹之間美好純潔的友誼,其中大樹與小樹經歷了“相處”——“分離”——“重逢”的過程后,真正感受到它們之間濃濃的友情,調動了幼兒表達的欲望,感受兩棵樹的心情,感受只要相互陪伴,不管是在春天一起盛放鮮花還是在冬天身上落滿雪花兩棵樹都會感到溫暖幸福的心理,其次在活動中我配了背景音樂情境,和在講述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情緒、語調來幫助孩子體驗、把握故事的情感線,來營造出溫馨、難過、孤獨、激動、興奮等心理環境,感受兩棵樹相處、離別、重逢時的心理變化,在感受了故事的基礎上,激發幼兒表達的欲望,體驗情感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活動的實施中,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作為一節繪本課,我選用了完整的繪本進行講述太長了,孩子的耐心已經沒有了,所以今后再選用的繪本如果頁數很多的情況下,那么教師就用應該節選其中主要的頁面為8幅比較適宜;其次我上課的對象是中班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達不到情感體驗的水平,所以應該換成大班的孩子,這樣孩子的經驗豐富一些,對朋友之間的體驗也更多,更能理解繪本的意義。

在細節的處理上,我也有很多的問題,在向孩子拋出問題的時候,孩子給我的答案會是各種各樣的,而我缺少經驗對于孩子的回答不知道給如何給予回應,這是我需要思考的地方,如果孩子的回答合理我要及時的贊揚,但是如果回答的不合理也要直接提出改正,不能讓小問題過去,而且對于孩子回答的答案進行深挖,來引導孩子真正理解,同時敢于正確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才是語言活動的目標,最后我覺得經歷了兩次的磨課,我也有進步成長的地方,比如在對繪本感情的渲染上,我有感情的講述,把孩子們帶入了故事之中,他們聽得很投入,同時環節上條理清楚,孩子慢慢感知理解故事內容,從而獲得情感體驗。

經過以上的反思,我也不斷的思考,將一些小的缺點再次改進,教師的語言和身教繼續提高,希望我在組織下一次活動時能揚長避短,做得更好,也讓孩子們覺得更加精彩。

兩顆樹教學案例及反思二

活動目標

1、教育幼兒學會正確對待身邊的小朋友。

2、學會觀察畫面試著看圖表述故事內容。

3、會找反義詞:高大------矮小。

4、能簡單復述故事內容,并進行角色表演。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教學重點、難點

看圖表述故事。

活動準備

多媒體以及ppt課件、圖畫本

活動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出示課件)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兩棵樹》

二、學會看圖,理解故事內容:

1、請幼兒打開繪本,要求身體坐正,書平放在桌面,按圖的順序看,

2、老師引導幼兒看圖:第一幅圖上畫了什么?這兩棵樹在干嗎?為什么大樹的葉子一天天的枯黃了?后來怎么樣了?

3、看圖理解故事;師分別播放PPT,鼓勵幼兒回答以上問題,后引導幼兒大膽地表述故事內容。

4、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發現反義詞:高大-——矮小,并鼓勵幼兒說出知道的反義詞。

5引導幼兒表演故事;

6、小結,引導幼兒明白:好朋友之間要謙讓,意見不一致時要商量,要珍惜友誼。

7、對閱讀習慣好的和積極發言的幼兒給與及時評價。

三、活動延伸:播放歌曲《拉勾勾》,請全班小朋友一起用圖畫的形式續編故事,并在小組內互相講一講。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可以再配合一些小活動來緩解幼兒注意上的疲勞,以便更好地達到活動的目的。

兩顆樹教學案例及反思三

活動目標:

1、欣賞繪本內容,理解兩棵樹爭吵—離別——重逢的過程。

2、幼兒能自主觀察畫面,大膽猜測、表述繪本情節內容。

3、感受兩棵樹的離別與重逢,懂得正確對待身邊的好朋友,珍惜好朋友之間不可缺少的寶貴友誼。

活動準備:

1、 幻燈片《兩棵樹》

2、自制小圖畫書(人手一份)

3、《兩棵樹》的錄音

活動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主題

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故事,它就藏在一本書里,想不想看?

二、結合幻燈片,利用觀察講述法,邊欣賞邊理解繪本內容,初步感受兩棵樹的離別與重逢。

1.出示繪本封面觀察講述

這是這本書的封面,封面上有什么?故事的名字就叫《兩棵樹》,兩棵樹長的一樣嗎?(理解反義詞:高大和矮小)你還知道有哪些反義詞?

小結:生活中還有很多反義詞,只要你認真觀察,注重比較就會發現。

2.他們會在比賽什么?為什么大樹并不總是占先?

3.你有沒有和好朋友互不相讓的時候?誰能用簡短的話說一說?心里什么感覺?這種爭吵可以避免嗎?怎樣避免?

小結:好朋友之間要謙讓,意見不一致時要商量。兩棵樹發生爭吵以后又發生了什么事?猜猜看。

4.看,發生了什么事?原來每天都見面的兩棵樹,現在還能見面嗎?如果你和好朋友不能見面了,心情會怎樣?兩棵樹的心情會怎樣?

小結:原來分開了才懂得在一起的美好!

5.大樹的葉子為什么枯黃?看到大樹的葉子一天天枯黃,小樹的心情會怎樣?小樹是怎樣安慰大樹的?我們一起來安慰安慰他:“振作點啊!我們一定會長的超過高墻。”聽了小樹的安慰,大樹心里會有什么感覺?

小結:好朋友的話總會讓我們感覺到溫暖,讓我們在失望的時候充滿信心,這就是好朋友的力量。

6.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孤零零的樹葉和灰色的背景給你什么感覺?你看到兩幅圖的顏色感覺怎樣?

7.兩棵樹的容顏都改變了嗎?沒改變的是什么?他們重逢后的心情怎樣?他們是多么珍惜這重逢的歡樂,努力的將手臂伸向對方只為了那友愛的會合。我們也來擁抱感受一下(好朋友之間要互相珍惜哦

8.你們看兩棵樹的表情怎樣?看小鳥都來為他們的重逢感到興奮,我們也為他們鼓掌吧。

9.兩個好朋友終于再次重逢了,他們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要說,我們不要打擾他們了,故事講到這里結束了嗎?看看,原來還有一小段呀。

三、配樂完整欣賞繪本錄音,進一步體驗兩棵樹之間的寶貴友誼。

四、引導幼兒自主閱讀自制繪本,深刻領會繪本內涵。

篇4

關鍵詞:行政法學;案例教學;建議

行政法學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作為法學必須的專業課程,其教學目的不應局限于考查學生對行政法學體系結構與基礎理論的掌握,更多是對面臨就業學生的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在主觀和客觀方面都做好準備。這樣的教學目的基本上決定了行政法學既是通識教育又是職業教育,采用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既照顧了學生對于法學知識理論體系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處理行政執法案件的實際操作能力。

一、案例教學方法的反思

首先是案例質量良莠不齊。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因此正式法的淵源中不包含判例,同時也沒有權威的案例匯編。雖然目前教師們已經努力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案例教學的應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與整理方面仍然難像英美等國那樣信手拈來。國內教學案例的來源非常繁雜,諸如報紙、雜志、各種教學參考書籍,還有很多是以自己的案件現身說法,很多案例由于時間久遠,缺乏現實感、時代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教學設計過于簡單。筆者以為法學案例可大致分為示例型案例和研討型案例。示例型案例是通過對案例分析的手段強化理論知識的理解,選擇案例時通常會對案例進行適當的簡化,突出表達案例與該知識點的印證;研討型案例主要以培養對現實問題的洞察力為目的,具有存疑性。示例型案例分析的方式占據主導地位,案例的功能基本局限于對所授知識點的解釋,研討型案例作為了學術論壇、學生沙龍的素材。這樣的教學設計實際效果是有限的,提升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功能欠佳。最后是教師和學生作用兩級化。案例教學的授課方式主要是課堂討論,教師組織學生理解案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最終得出結論,其所涉知識點的深度、廣度和學生的準備時間等,基本是由教師控制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英美國家的法學案例教學中,學生通常是占據主導地位,在探討問題時,各種觀點自由交流、激烈碰撞,教師只是起輔助引導的作用。我國法學專業的學生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按照概念—命題—定理—固定答案的思維方式運行了十多年,這樣思維方式與法律思維不在一個步調上,用這樣的思維去解決生活中高度不確定的形形的實際問題,難度系數過高。由教師選取案例并引導發問,阻卻了學生們對案例設問的權利,使得學生們探究意識和批判意識受到影響。

二、一些改善建議

首要任務是做好案例的收集整理工作。案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師和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效果,一個好的案例能把部分真實的社會生活在課堂上生動展現,另人感悟、引人深思。教師在選取案例時必須謹慎。案例的來源真實是開展教學的前提和,那些為了印證所授知識點而生造案例的做法應當摒棄,若學生無法置身于真實的法律環境當中,那么其教學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對知識點簡單理解的層面上。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定期更新案例題材數據庫,做到與時俱進。當然,這是一項長期的、持續的工作。教師針對授課需要挑選可以充分體現所授知識點的案例展開討論,使學生們能夠及時了解專業動態與發展趨向,使學生對現實法律運行環境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適應性。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目前案例教學中最弱的環節,因此需要法學教育工作者更加努力的去做好這項工作。其次是精心設計案例教學的環節。無論課堂上使教師占主導地位還是學生主動自覺的探討都不是我國行政法學案例教學的理想狀態。筆者在日常的案例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僅僅滿足于填鴨式教學,只是被動地從老師那里接受知識,從不去獨立思考,這樣的學習態度非常不利于案例教學的發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地去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就精心安排設計案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前的準備工作,案例如何拋出,圍繞案例的模擬練習如何展開,練習結束之后的反饋和總結如何進行等等。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發揮其必要的引導作用,鼓勵學生們各抒己見,使學生明白,分析問題和論證方法遠比結論本身更重要。模擬練習的安排應當盡量多元化,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們盡可能地親身體驗到法律職業中不同角色的要求,培養他們綜合運用各種法律資源,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技能。

[參考文獻]

[1]湛中樂.論行政訴訟案例指導制度[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1).

篇5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實踐;探究;反思

一、反思性教學的界定與理性思考

(一)反思性教學的界定與意義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再探索、再創造,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美國學者波斯納(Posner,1989)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學水平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甚至會出現滑坡?!泵绹逃也K辜{的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朱永新教授曾說過:案例+反思=名師。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課后反思正好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和提高教學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反思性教學的理性思考

我認為反思性教學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認識。

1.對反思性教學要有正確的理解

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運用教學標準中的要求不斷地檢驗自己,追求的是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而這種合理性的涵蓋量就很大,如教學計劃中的目標設定是否合理,教學過程設計是否合理,目標達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時它研究的不僅僅是讓教師如何“學會教學”,即教學方式的改變,它更強調學生如何“學會學習”,即學習方式的改變,進一步理解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角色及行為的轉變。并能快速地把教師塑造成學者型教師。

2.需要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教科研活動

通過不同層面的教科研活動,可以快速的積累經驗,獲取新的觀點、理念,從而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教研能力,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反思,形成再反思。通常有以下三個層面:(1)教師個人的反思,是教師走向學者型、研究型教師,遠離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是教師的自我對話;(2)同伴互助,即教師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分享經驗、共同成長;(3)專家的指導和引領,可以為教師的成長提供先進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寬教師的視野。

我利用雙周教研組活動中的備課、開課、聽課、評課。課前以集體備課的方式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課中觀察,小范圍結思;課后以集體討論的方式發現自己的教學收獲與教學遺憾,然后將自己這節公開課相對完整地記錄下來,使之成為一份課堂教學實錄。

3.注重知識的積累

知識積累可以通過寫教學反思、教學日記、教學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形成自己的實踐智慧。通過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實踐經驗,改進自己課堂教學行為,并寫出論文,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形成文章、論文,獨特教學風格的基礎上,一方面,提升了對教材的認識、處理能力,另一方面,才有可能進行更有效、更徹底的教學反思。

4.反思性教學要把個體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

個體反思可使教師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研究型教學,更新其固守的經驗和模式,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包含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集體反思是指與同事一起觀察教育實踐(自己的或同事的),或與他們就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對話、討論,是一種合作―互動式的研究,即使出現認識上的沖突,也是一個智慧碰撞和切磋學習的機會。常常體現在集體備課、說課、評課的研討中。

如果說個體反思是一種靜態的自我完善研討(種子發育,發芽)的過程,那么集體反思就是在動態中暴露自己的優缺點、吸取集體智慧并不斷完善的過程,相當于種子鉆出地表后,只有能經受風雨、陽光、干旱歷練的,才能生存,茁壯成長。因而,只要把個體反思與集體反思結合起來,就會大大提升反思性教學的實效。

二、反思性教學的案例研究法

教師的案例研究是教師對典型教育事件進行具體描述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歸納,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結論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質量,取決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師對自己遇到過的教育事件,運用現代教育理論進行檢討與思考,它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與理論功底,因而案例研究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案例的選擇上必須具備的案例特征

1.案例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若遇到同樣或類似的事件有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2.案例必須要包含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程序

1.案例描述

記錄教師本人的原始想法;用具體事實表達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問題即想法,當時和事后的想法,同事或同行的想法;做法,解決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效果如何。

3.案例歸納

即由某案例分析歸納出來的若干教育教學策略。

4.案例創新

即從“追溯研究”走向“試驗研究”,由此產生另一個或多個相關新案例。

(三)案例研究的功能

通過案例研究、案例撰寫、分析案例,對于自身教學的成長有諸多幫助。

1.為自己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經歷的機會

2.可以促使自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3.可以對自身行為促進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專業化水平

4.為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

三、《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的教學課例研究

(一)《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教材介紹與分析

關于《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的教學點,位于《歷史與社會》教材七年級上第二單元《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章節中,綜合探究二,《從地球儀上看世界》這一教學課題中。教材的編排非常簡單,教材中沒有詳細羅列相關知識點,而是要由教師來整理教材,給學生提供相關知識點的概念、特點及經線、經度與半球之間的關系。

教師根據教材,由地球儀引出經線、經度的概念及特征。在解決經線、經度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討如何利用經線、經度劃分東西半球及如何利用經度來做出對東西半球的判斷。

利用經線、經度的相關知識,對東西半球作出判斷是初中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之一。這一知識點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比較抽象又涉及空間知識,因而學生掌握起來的難度非常大,一直以來有關這部分知識的得分率一直非常的低。本人利用反思性教學,針對《東西半球劃分及判斷》的教學點,在一定程面上解決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問題。

(二)第一次教學

1.第一教學設計與實踐

首先是東西經度劃分的教學。結合圖示一,進行講解。

(1)0度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經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

(2)由0度經線向東至180度,為東經區,由0度經線向西至180度為西區。(并結合圖一進行講解)

(3)自西向東的方向觀察,可發現自西向東,東經區度數在遞增,西經區度數在遞減。由此規律,給予任意二條相鄰經線的度數,就可判斷,這兩條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如:自西向東依次出現20°、25°,一般可判斷為東經;反之為西經。

解決了以上問題后,再來講解如何利用經線、經度對任一點進行東西半球判斷的教學。

結合圖示二,進行講解東西半球的劃分:①分界線,由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構成的經線圈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②半球劃分由西經20度以東至東經160度以西部分為東半球,另一部分為西半球。在講解的同時作圖、標注,如圖二。

由以上方式、方法講解這一知識,問學生聽懂了沒有,90%以上的學生都會說聽懂。但隨便出一道題目,如:“25°W,位于什么半球?”結果發現正確率只有50%左右,而且這50%正確率中還有相當大的運氣成分在。這么低的正確率,促使我去反思原因:問題出在哪里?

2.第一次教學后的反思與改進

反思其原因,其一,90%以上的學生說聽懂了,其實大多數說聽懂僅僅是聽懂,并非真懂了,并非真理解掌握。大多學生在聽懂與真正知識的落實之間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其二,當時是聽懂,而且會了,但一離開圖示,就會出現無從下手,說穿了還是沒掌握,沒能落實到實處。其三,這一知識點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對于七年級學生的年齡而言,在空間思維方面的發育還不夠成熟,因而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還較弱,致使掌握起來的難度加大。

發現以上問題之后,思考解決的途徑。方法一,講解時放慢速度,給予學生思考消化的時間。方法二,圖文結合,盡可能把抽象的文字轉換成直觀的圖示、視頻,以降低難度,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方法三,加強練習來加以鞏固。通過這樣的教學操作,應該說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像我們學?;具_到57%左右。因而考慮改進教學方案。

(三)第二次教學

1.改進

在以上的教學反思的過程中,觀察發現,東西半球劃分中,東半球具有以下特點,如圖三。

(1)西經中除度數小于20度的經線在東半球外,其余西經區的經線都在西半球上。

(2)東經中除度數大于160度的經線在西半球外,其余東經區的經線都在東半球上。

(3)剛好位于西經20度與東經160度上的點,就位于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

2.改進后教學

由于東西半球劃分在東西經度上有以上特點,因而在第二次教學中,在第一種教學方案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教學改進與教學補充,并著重強調有關東半球的以上三個特點。通過以上的調整,做題時,學生的準確率有很大的提高,基本達到了67%左右。但依然不能令人滿意。

3.改進后反思

分析學生造成錯誤的主要因素,總結后概括為:上述的三個特征,一是沒能記住,二是沒有理解,做題時當然也就不會應用了;東西經不分,不會分;沒有圖示,不會做;有圖示,落實不到準確點上。

在教學中,每每遇到這一問題,促使我去探究思考:有無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在今年的九年級復習中,又遇到了這一老問題,在備課、畫圖示、觀察圖示與相關的數據時,發現一種針對這一問題,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與規律。

(四)第三次教學

1.再改進

這一方案,是在第一、第二方案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圖示與數據的基礎上發現,東西半球判斷中,東西半球劃分與度數有以下規律,如圖四。

(1)經度小于20度的點,不管東經、西經都位于東半球(某點

(2)經度大于160度的點,不管東西經都位于西半球(某點>160°)。根據這句話,只要提供的某點經度是大于160度的,就可采用這一觀點來判斷。如:西經171度,只要看到度數大于160度的,不管東經還是西經,都在西半球。因而,由于171度,大于160度,位于西半球。

(3)經度大于20度,小于160度上的點,東經在東半球,西經在西半球(20°

(4)經度剛好等于20度的點,是西經20度的,剛好位于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是在東經20度的,就位于東半球(某點=20°)。這句話,是針對某點的經度剛好是20度,所采用判斷方法。如:某點(20°E,30°N),判斷出是東經2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東半球。又如:某點(20°W,70°S),讀出是西經2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

(5)經度剛好是160度上的點,是西經160度的,就位于西半球,而是東經160度的,就剛好位于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某點=160°)。這句話,是針對某點的經度剛好是160度所采用的判斷方法。如:某點(160°E,66°N),判斷出是東經16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又如某點(160°W,70°S),讀出是西經160度,根據這一觀點,這一點在西半球上。

2.改進后再教學

由于發現東西半球劃分與度數之間有以上規律。因而在教學上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解時著重滲透東西半球劃分與度數之間的以上規律,適當配合題目練習加以鞏固。學生只要練習幾次,就能掌握領會。從教學過程中的課堂練習及考試反饋,采用這一教學方式,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率達到95%以上。做到了,只要提供任意一點經度位置,采用以上觀點中的相應觀點判斷,就能準確快速地作出判斷,某點是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還是在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因而針對《東西半球劃分與判斷》教學點,這一教學方式無論在操作性、實用性,還是在實效性上都非常好。

思考之,針對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難度,降低學習難度,使難點讓學生容易掌握,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一教學方案,對于解決利用經度對東西半球的判斷,目前只在九年級學生的復習階段進行了行為研究,效果滿意,但對于剛進入初中階段的新生,在缺少地球空間知識認知狀況下,采用這一方法效果如何以及有無影響到教材設計中,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在空間上對這一知識的認知有無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究。

四、研究后的反思與結論

(一)反思性教學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學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徑。隨著反思性教學的開展不斷深入,積累不斷增加,越加感觸到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研究解決教學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正如葉瀾教授說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會成為名師,但如果認真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反思性教學的目的與教研活動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將反思性教學的理論運用于教研活動之中,將二者有機結合,可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與教研組的功能,極大地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因而,對于我來說,教學反思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改進了教學實踐,而且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

(二)怎樣進行教學性反思

我是這樣一來做的。把自身的教學反思滲透在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中。在對各個具體環節進行反饋、調控和重新建構中,再配與實踐(行動)─反思─調整─再實踐(行動)……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教學過程。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有效反思,也會出現無效反思。教學反思的有效無效在于教師自身對于所面臨的問題的把握程度,解決問題的經驗能力及對學生認識學情的把握程度。同時,對于無效反思經過改進,不斷的改進會成為行之有效的有效反思。

具體在課前、課中、課后中我是如何做的:

1.課前反思,要有前瞻性

在教學活動之前,對學生認知水平、教學內容、教案設計、教學過程等方面自覺地進行審視、預測和分析,查漏補缺。它能使教學建立在科學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性和分析能力。

2.課中反思,有監控性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對教學環節以及突發事件進行及時、有效地調控和應變,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課中反思能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得以高質、高效地進行。

3.課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完成之后,教師反思自身教學情況,反思學生學習狀況,反思授課內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課堂整體狀況,反思失誤,記下閃光片段和困惑,寫下執教反思體會。這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能使教師的教學經驗理論化。

(三)行為跟進

反思性教學對于目前的我而言,僅僅是摸到門,需要在今后的教學、教研中不斷積累,不斷完善才能窺到門道,提升實踐。目前本人正在從以下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究。

1.行動研究

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思考和梳理。同時,暢通反饋渠道,不斷地獲取自己及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行分析、整合。教學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過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異,反思教學行為,從而提升自己。

2.案例分析

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累案例;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文獻案例,從他山之石中汲取精華。通過案例分析,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特別是教學思想,通過交流反思,促進自己專業化成長。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殷偉康.論反思性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02-04.

篇6

案例一:(投影)三江平原、青藏高原農業生產景觀圖(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頁圖5,4)及簡介

我國的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那里建有許多國營農場,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主要種植小麥等(圖A)。青藏高原地勢寒冷,山地草場廣布,人們從事粗放的放牧業,主要放牧藏綿羊、藏山羊和牦牛等(圖B)。

一組問題:(略)。

案例二:(投影)香港高榕公司西蘭花基地分布示意圖(下圖)及情況簡介

基地主要種植西蘭花,西蘭花種子全部由日本提供,成品主要銷往日本、東南亞。種西蘭花所用的肥料全部由高榕公司根據土壤性能配制提供,生產過程中所用農藥全部由高榕公司根據日本對13種農藥的壁壘提供?;匕淳暥却_定各基地出菜時間錯開,此經營方式為候鳥式經營。

一組問題:(略)。

二、教學案例分析與教學反思

案例教學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最顯著的特色之一。運用案例進行課堂教學可使學生學習情境與實際生活情境碰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這既是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案例一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頁的兩幅農業景觀圖(三江平原的種植業、青藏高原的畜牧業),通過對這兩幅圖的挖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下列幾點:(1)農業生產具有地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2)農業生產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繁殖來獲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3)農業的主要區位不同是因為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不同。(4)可以改造不適宜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使之適宜農業的發展。(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在減少,市場的影響力在加強,國際市場的變化正強烈地沖擊著我國傳統的農業布局和農業結構。

案例二是我自編的一個案例,也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這個案例來自我們身邊的生活,學習這一段內容時,我校附近正好有一大型蔬菜基地(香港高榕公司)落戶,蔬菜基地的建立使當地許多種糧地變成種菜地,許多糧農變成菜農,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這個蔬菜基地為何建在徐州?它是一個獨立機構,還是一個分公司?它的經營理念是什么?其蔬菜銷往何處?可否把它作為一個鮮活的教學素材?基于這些思考,我有目的地走訪了這個蔬菜基地及其負責人,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并把它編成了案例。通過對這個案例的分析挖掘,學生們感覺到學習地理很有用,熱情很高,使用效果非常好。

這節課的教學案例設計之所以成功,首先在于我選取的案例主要從現有條件出發,充分利用教材,努力挖掘生活中鮮活的內容,并且采用了“提供背景材料――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探究――拓展延伸”的開放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激活內在需求并主動進入“調用已知解決未知”的認知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意識得到強化,探究欲望空前高漲,他們感覺到自己不是在學教材給定的知識,而是在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而教師也不是在教“地理知識”,而是在就“農業生產的安排”與學生作一次深入的交流。

篇7

關鍵詞:經濟法;案例教學;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F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3-0190-02

案例教學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但它真正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形成和運用,卻發生在20世紀初的美國。案例教學顧名思義,就是選取典型案例,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虛擬環境進行情景教學,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要求,讓學生通過自己或群體討論對法律事件的閱讀和分析,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方案。案例教學通過給學生提供一種認識和解決法律問題的模擬臨戰的機會,使其法律職業的思維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訓練,是對傳統法學教學反思和批判的產物,也是目前公認解決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最佳方式。

一、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的現實考察

法學教育是以傳授法學理論知識、訓練法律思維、培養合格法律專業人才為內容的職業教育活動。經濟法教學具有雙重性,即理論性與技能性,因此,經濟法教學不僅是一種經濟法理論教育的傳授,更是一種職業技能的培養,這就決定了經濟法教學必須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模式,即案例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模式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水平的應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案例教學模式具有啟發性、參與性、民主性的特征??梢圆捎谜n堂討論,觀摩庭審、模擬法庭、多媒體教學、網絡平臺等方式。

當前,國內高校中案例教學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列入了各高校的法學教學改革計劃,并已經開始廣泛運用。特別在經濟法教學中,案例教學模式已被廣泛使用。經濟法這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內容廣泛而豐富;二是發展變化更新快;三是經濟法不僅覆蓋整個經濟管理的各個方面,而且涉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四是經濟法的理論抽象性、實際操作性強。針對以上特點,經濟法的教學必須做到規范與靈活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特點,在內容上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同時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學閱讀相關資料。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普遍地開展案例討論、分析,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并且能獲得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傮w來說,國內經濟法案例教學已普遍展開,但仍處于一個發展和探索的階段,目前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事先選好典型案例,在課堂上通過各種途徑展示案例,并根據案例內容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分析、討論、交流等方式,尋找答案,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上述過程,實現教學目標,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一種方式是由學生收集案例。具體方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展示自己收集的案例并提出問題。課堂教學圍繞學生收集的案例,通過讓學生自主展示案例、自主質疑案例、自主分析案例、自主運用案例,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知識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這種案例教學方式實施的前提條件是教師必須提前精心組織學生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分組收集案例,并引導學生結合書本知識對案例內容進行分析質疑,形成較有使用價值的“學案”。第二種方式更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但目前,第一種案例教學形式在法學教學中被較廣泛地運用。因為我國法學專業的學生是從高中直接升入大學的,他們缺乏社會實踐的鍛煉,對某些技術性較強的部門法,如公司法、證券法等,甚至缺乏必要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去收集這方面的案例并提出問題,確實有相當的難度,而教師選取典型案例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更符合本科教學規律,也更符合我國學生現狀,這恐怕是第一種案例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法學教學中的原因所在吧。但是,在這樣的案例教學實踐中,教師精心地選擇案例,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地設計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在案例和問題中進行學習。從一個角度看這是我們教學的一種巨大進步,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這樣的案例教學中,教師壟斷了對案例選擇的權利,壟斷了對案例設問的權利,學生擁有的只是毫無選擇地對現有材料、現有問題進行分析作答的權利,失去的卻是探究的欲望、創新的意識和自主的發展。

二、經濟法案例教學模式的檢討

案例教學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綜合體,其關注的是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性、獨立性和主體性作用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是目前公認為解決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最佳方式,但目前案例教學的基本模式還停留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問題”的狀態,這顯然難以達到法學職業化的培養目標。

經濟法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局限或不足主要有:

(一)案例資源供應不足,質量欠缺。經濟法案例教學中比較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與分析等方面相當滯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報紙、雜志、案例匯編等材料的內容,缺乏對經濟糾紛原始材料的選擇與分析,案例往往過于陳舊、機械,缺乏典型性和現實性,而案例教學的基礎就是案例庫建設。案例庫的建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案例,要選擇那些能體現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以及基本理論的司法實踐中的最新案例:通過對這些貼近現實生活案例的分析討論,使學生加深理解經濟法的基本理論、掌握課程內容了解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增強學生綜合運用法學原理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僅應用于課堂,時間和空間有限。經濟法課堂教學,特別是本科,以講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及法律法規為主,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而經濟法教學內容廣泛而豐富,難以充分進行案例分析。應用案例教學模式完成教學任務就應拓展教學空間。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已經普遍應用于教學活動,使傳統課堂教學得以延伸。在案例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搭建網絡教學平臺,以彌補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三)教學資源不足,樣式單一。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形式的變革,更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變革。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應當確立起“教材系列”的觀念,教材是教師在教授行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最標準的教科書,也包括了形形的圖書教材、視聽教材、電子教材等(包括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案例)。在案例教學中最忌諱按照教科書的步驟一步一步循規蹈矩地進行教學,沒有自己對教科書的再創造,缺乏自己的個性,不能給學生驚喜的感覺。因此開發教學資源,打破教科書的框架,是進行案例教學的必備前提之一。

(四)師生地位:擺正教師和學生在案例教學中的地位。

案例教學的實施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一統課堂的局面。強調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參與與努力。教師應努力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使學生成為案例教學的主人,而教師要做好“啟發”、“引導”、“點撥”的角色,堅決反對將案例教學變相成為教師自己展示案例、質疑案例、分析案例、運用案例、表現自己才華的舞臺。

三、經濟法立體教學模式的探討

“立體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模式,它更是一種全新的現代教學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結構,是一種全新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它關注的是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本身,更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過程,是學生積極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案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為克服傳統案例教學模式的弊端,應積極探索新的創新模式即在傳統案例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探索“立體化”教學模式,力求手段新穎、方法多樣、內容豐富,使知識點、應用點在教學中得以充分體現,給學生以“立體”感,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得到充分的調動。

(一)教學手段“立體化”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幻燈、錄音、錄像、投影等多種現代化媒體,借助現代電化教學媒體,使教學手段多元化,營造立體化的教學環境,拓展教學的空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如利用電腦多媒體拓展理論知識、再現案件情景等,使單調、枯燥、抽象的經濟法律知識鮮活起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呈現“立體”式格局,充實完善了課堂結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求知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

(二)教學形式“立體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對象,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組織教學,優化課堂結構,使教學形式“立體化”,樂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習效率。

(三)教學資料“立體化”

立體教學資料從形式上講主要有紙介質教科書、音像制品、電子、網絡出版物等。電子和網絡出版物包括電子教案、電子圖書、CAI課件、試題庫、網絡課程和資料庫等。我們將大量的經濟法電子教案、課件、典型案例資料、教學拓展資料及試題庫等上網,構筑網絡教學平臺。電子和網絡資料具有直觀性、豐富性和便捷性的特點,教學資料由紙制教學資料和網絡教學資料共同構建了一個立體教學平臺,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空間,教學活動從課堂延伸到了課外。

篇8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的設計思路是先讓學生聽各種各樣的聲音,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習愿望”,然后揭示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節課教學中的幾個主要的環節如下:

一、使物體發出聲音

讓學生自己動手制造聲音,想辦法讓那些原來不發聲的物體發出聲音,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一邊想辦法讓物體發出聲音,一邊思考:這些物體在我們用力按住、彎曲、拉伸時并沒有發出聲音,而當我們敲擊或撥動它們之后,它們就能發出聲音,這其中有什么規律和道理呢?

二、觀察發聲的物體

在學生帶著“為什么這些物體能發出聲音,原因是什么?”這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發聲物體有什么特點。觀察發聲的物體和不發聲的物體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進行觀察比較,學生發現,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三、了解人說話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首先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讓學生用剛才我們學習的知識,猜測人說話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有位學生他知道“人說話的聲音是由聲帶振動產生的”。問他你怎么知道的,原以為他只會說從書上看來的,誰知他說可以證明的,就讓他到上面來演示給大家看,然后讓其他同學帶著疑問,跟著這位學生把手放在喉嚨處,試發出聲音,感覺振動。通過個別同學的演示、同學們的實踐和討論,同學們都能知道人說話的聲音是因為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

四、課外延伸

在完成了本節課的任務后,布置了拓展性的課外作業:人說話是因為聲帶在振動,那么人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布置這個作業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反思

一、注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圍繞重點展開觀察實驗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這種探究,既有學生個體的獨立鉆研,也有學生群體(包括和教師)的討論切磋?!蔽艺J為本課重點是讓學生經過探究得出結論“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學生并不會花時間去探究發生在身邊的聲音的奧秘,而這恰是科學課教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因此在課堂上以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感知發聲――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延伸拓展。

二、抓重點,破難點,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屬于探究性活動,但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等來看,這個活動并不適合大步子教學。為此,還是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在設計教學時,安排這么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1)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2)觀察發聲物體的變化,考慮到學生難以理解聲音是靠振動發出聲音,故在學生制造聲音這個活動環節上,使得學生能充分地活動起來;(3)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4)拓展引申,進一步證明生活中的聲音都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三、拓展延伸,在自主探究中逐步養成科學的研究能力和行為習慣

篇9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學生喜歡的動畫形式展示分別從兩片樹葉不同位置出發的兩只小螞蟻的跑步路線,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觀察、感知、思考、發現、表述,初步感知“一周”,為進一步探究“周長”做好心理與知識鋪墊。

二、操作探究,豐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組合作,發現策略

師:大家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圖形的周長到底是多長,你們能想出辦法來嗎?請合理選擇學具袋中的相關工具完成你們的操作。(為每個小組準備待測周長的圖形模板:圓形、月牙形、五角星、長方形、正方形;相應的測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線繩等,以便學生根據實際靈活選擇)

請看活動要求:(1)小組內先說說要測量你們所選圖形的周長需要什么測量工具?用什么方法來測量?(2)小組長做好分工,兩人測量,一人做好記錄,一人匯報,其他同學補充發言。(3)測量方法可以簡單寫,只要能在匯報時說清楚就行。(4)時間5分鐘。

【帶著明確的合作要求,小組內先征求大家的意見選擇測量圖形,再各抒己見,討論該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并嘗試其可行性】

按所選的物品或圖形組織反饋(小組代表邊匯報邊簡要操作,教師及其他小組同學隨著交流、演示,擇機進行引導性評價)。

①圓形鐘表面的周長:組1:用尺量。組2:不行。應該先拿線繩先圍一圈,再量繩子的長度。組3:我們也有一種不同的方法。先在圓上做一記號,再把圓在尺子上滾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長了。

②月牙形的周長:組1:在尺子上滾一滾。組2:月牙形不能滾。應該用繩子圍,再量的方法來完成。組3:其實我們把前兩組的意見整合一下來量。彎的地方用繩子圍或在尺子上滾一滾,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將兩部分長度加起來就可以了。

【在各小組爭搶著匯報不同測量方法時,他們的思維得到啟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豐富,表達得到鍛煉,自信心得到增強,體驗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鍛煉。巧妙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為進一步探究打好基礎】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長方形的周長。組1:無論是五角星、正方形,還是長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條邊,再加起來就好了。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個角上的一條邊,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條邊,再乖4就可以了。長方形則量出一條長和一條寬,再分別乖2相加就行了。組3:正方形的周長測量方法我們沒有意見。但五角星還有一種方法:用尺子量一個角的兩邊長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長。長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條長與一條寬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長。

【在學生探究出曲線圍成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得到老師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時,老師的擇機引導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操作探究更加積極主動,方法更加靈活多樣。不但對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找到多種有效的方法,而且觀察發現、歸類探究、操作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體現,在突出方法多樣的同時巧妙地進行著優化意識的培養】

師:你們真了不起!表達越來越流利,用詞越來越精準,概括能力越來越強。老師相信,對今天我們探究發現的“量”“圍”“滾”等測量周長的方法,大家一定會合理靈活地運用到不同情況、不同條件下的探究學習活動之中。

【課后反思】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須做到以下三點:(1)方案設計要“巧”。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數學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2)引導點撥要“活”。通過恰當的問題,或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歸納示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誘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實踐、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評價激勵要“誠”。教師要以真誠、尊重的態度評價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啟發學生共同探索,與學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發現和成果。學生一定會在“做”和“思考”的過程中,認真、主動實踐,積淀數學活動經驗,提高數學素養。

篇10

《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后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弊屛矣∠笊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望大家喜歡。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范文一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么是物體的周長后”,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了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只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匯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厘米)!”

“9+7+9+7=32(厘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厘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里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匯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后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睅缀趺總€同學都如是說。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說:“長方形兩條長,那 么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為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p>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后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F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里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于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注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范文二一、深入學生,選擇素材,創設情境。

對一個學科而言,學生的興趣、愛好是最重要的。常言道:處處留心皆學問。課余,我特別關注學生喜歡玩什么,怎么玩,并從中得到啟發,將學生玩的素材巧妙、合理地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親近、親切感。如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時,當我把長方形卡通畫片呈現給學生,他們的“情”即刻“熱”起來:“好漂亮的畫片!”接著,我將畫片平移至右,顯現長方形畫片陰影框架圖。實物畫片與框架圖形成鮮明的對比,既為今天理解長方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又為以后學習面積埋下伏筆。同時,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豐富多彩的,絕對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計算、公式、法則的問題。多彩的畫片,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急于想玩一玩、拼一拼、算一算

二、學玩結合,探索創造,發展能力。

在讓學生自主探索、研究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一邊列出算式,一邊用圖形(小棒或線段)展示解題思路,驗證了計算方法的合理性,親身體驗,構建數學模型,經歷了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的熏陶。老師發給每位同學一份畫片,滿足了他們“給我一張吧”的愿望;“你能用這些畫片拼成新的長方形嗎?”激起了學生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性,因此他們在拼圖游戲中能大膽構思、創造,相同的拼法,不同的解法;或不同的拼法,相同的解法。特別是學生在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成長方形時,由2張畫片、3張畫片、4張畫片的連拼,聯想到10張、100張畫片連拼后,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按這一規律推導出若干張正方形畫片連拼成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是游戲,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游戲,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主體、積極的、有自信的、主動探索的、集體合作的基礎上,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他們的思維在此間產生了質的飛躍,創新能力逐步提升,讓我驚喜、讓我感嘆!

數學長方形周長教學反思案例范文三《長方形的周長》這是我剛進學校時,第一次上的公開課的內容,第一次上這內容時的情景在腦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課后明叔點評了一句話:“你這數學課上得像語文課一樣?!弊屛矣∠笊羁?。那時的課應該讓人感覺十分青澀吧,雖然每個環節師父都細心地指導我,但在自己實踐時,仍然有很多地方沒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邊老師的指導和時間的磨礪下,如今再來上這個內容時,對于每個環節,該如何設問,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級的孩子已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邏輯性還不是很強,要想正確引導學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師的思路,而應該多去揣摩學生的思想,然后在他們的思維基礎上進行牽引,往往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本節課開始時,我仍然采用了一個童話故事進行情境引入,但發現學生的情緒并不如我原來的學生那么高漲,當時便想:難道是我的童話故事學生之前聽過?課后我問了問學生,他們說這個故事之前并沒有聽過。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應呢?課后我進行了一番思索。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現在很多學生從小就會上網,他們能從網上獲取大量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些信息促使了學生的心理開始早熟。曾經喜愛看《喜羊羊》的孩子們到了三年級,心里開始出現矛盾,一方面平時看著《喜羊羊》,另一方面又開始排斥《喜羊羊》,他們覺得這個動畫片很幼稚,已經不是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看的動畫片了。同樣,所謂的童話故事對他們來說也就顯得很幼稚了,聽到后興趣自然不會很高。在今后的課中,不管用什么進行引入,都應該先對當時的學生的喜好、心理進行一番了解,而不應該還停留在對原來學生的了解中。時代在變,孩子們也在變,只有順應了他們身心的發展規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