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07:0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育系論文

篇1

學校重視和加強對學風建設的領導,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的若干意見》,從全面加強素質教育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高度,將學習建設作為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重要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和管理手段,形成全員德育齊抓共管的院學風建設局面。同時,把學風建設滲透到學生專業學習、考核的各個環節,拓展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貫穿到教育的整個過程,將學風建設同整個德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學風建設得到廣大師生和各個方面的支持響應與全力配合。我系輔導員采取激勵政策,加強對學風的建設和管理。在此基礎上依據《沈陽體育學院獎學金和單項獎評定辦法》,評定獲得獎學金的人選、推薦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先進班集體、文明宿舍、優秀畢業生和在道德風尚、學習成績、文體競塞、社會實踐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單項獎人選,并將獲獎情況存入學生本人檔案,從而形成對學生整體激勵,引導和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發奮成才。同時,學校還建立了以助學貸款為主渠道、勤工助學為主體、助困基金為補充的較為完善的助學機制,幫助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二、加強體育系文化建設,提高學生個人文素質

我系以優化寢室環境為重點,以培育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積極建設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園文化。弘揚努力學習、刻苦拼搏的精神,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學校結合體育學校的特點,努力建設健康向上、生動活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近幾年來,我系出資進百萬元進行人文環境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廣大學生以系學生會為載體,組織開展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健康向上、吸引力強、富有體育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體育系團委定期邀請知名專家和學者為學生開辦名師講座。

三、積極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體育系以系學生會為載體,開展富有體育特色的科技體育文化活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開展與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相關的、與人文素質教育密切聯系體育教育專業基本技能大賽,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使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能夠在第二課堂的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和延伸,使之成為培養鍛煉學生基本技能與實踐能力。

四、發揮管理功能,促進學風建設

我系輔導員制度,按1:200的比例為教學系部配備專職輔導員。同時也讓學生參與到管理當中,讓學生們感受到主人翁意識,建立學生反饋制度,自我系自2005級起每周3定為學生反饋日,當天3位主任放下所有工作專門接待學生并就學習及生活方面為學生進行解答。

五、學風建設效果明顯,學生素質明顯提高

廣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增強,課上認真聽教師講授,精神狀態飽滿。課外認真參加早操訓練,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全面拓展自身素質,涌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校風的核心是學風。學生工作的重心就是建設優良學風,這對于實現我系“上層次、上質量、上水平”的目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進一步推動我系學風建設,我系學風建設措施及效果如下:

(1)完善學生學習質量考評及獎勵辦法,形成激勵機制。

(2)輔導員深入課堂,嚴肅出席率嚴抓三不帶,即不帶本、不帶筆、不帶書。

(3)輔導員突擊查寢制度,半夜深入學生宿舍,杜絕上網包宿現象。

(4)輔導員與任課教師聯系,建立課堂反饋制度,通過反饋表及時掌握學風動態。

(5)每周召開主題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激發學習積極性。

(6)建立后進生檔案,家長聯系制度,作好后進生工作。

(7)開展誠信教育,嚴明考試紀律,杜絕考試作弊。

篇2

[論文摘要]:目前幼兒園已經出現多樣化的低幼兒童教育形式,彰顯社會對低幼兒童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但幼兒園尚無足夠數量與質量的低幼兒童教育師資。政府應將低幼兒童教育納入國家教育發展規劃,增加投入,加大監管力度,建立相應師資準入制度,并在大中專師范院校開設早教專業等,以緩解社會需求與教育資源供應之間的矛盾,推動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目前,越來越多的家長要求孩子3歲前入園,這不僅標志著社會教育理念的發展,也反映了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對高質量學前教育需求的擴大。按照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總體戰略,“普九”任務基本完成后,基礎教育將向兩極延伸,即向上延伸到高中階段,向下延伸到0~6歲。目前,很多省市根據本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建立0--6歲完整的早期教育體系,反映了政府對社會早期教育需求的關注與重視。

一、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社會需求現狀

(一)幼兒園出現了多樣化的低幼兒童教育形式目前不少幼兒園應家長要求,開始開辦托班(一般招收1.5歲至不滿3周歲的低幼兒童)、親子班(一般招收幾個月至不滿3周歲的低幼兒童及其家長共同參與各種游戲活動)和隨小班就讀(一般是2.5歲至不足3周歲的低幼兒童被編到幼兒園小班生活和學習)等多種形式的低幼兒童教育。從筆者調查的103所幼兒園情況看,開辦托班的幼兒園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33.98%;開展隨小班就讀教育形式的幼兒園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43.69%,這說明隨小班就讀和托班是幼兒園兩種主要的低幼兒童教育形式,其次是開設親子班,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20.38%;同時開辦親子班和托班的幼兒園也占有一定比例.為5.83%

(二)隨小班就讀現象突出

調查發現,雖然隨小班就讀的低幼兒童數量在單個幼兒園不是很多,但這種現象卻較為普遍,許多幼兒園教師把“隨小班就讀”現象稱為“中國特色早期教育形式”。從前面提到的數據來看,幾乎半數的幼兒園存在隨小班就讀現象。因此,筆者采取問卷和訪談形式對其開辦原因做了進一步調查,結果發現:幼兒園不開設托班是低幼兒童隨小班就讀的重要原因,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33.98%;因為缺乏專門的低幼兒童教育師資而讓低幼兒童隨小班就讀的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40.77%;幼兒園受設施場地限制只能開展隨小班就讀教育形式的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36.89%;其他原因(如不少家長托關系,想讓孩子盡早人園)占11.65%(注:回答此問題時,被調查幼兒園可以進行多項選擇)。

筆者在此調查中還發現,低幼兒童隨小班就讀現象大都集中在辦園時間長、不愁生源的公辦幼兒園,它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幼兒園沒有合格的設施與充足的場地。眾所周知,目前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基本上都是按照幼兒的發展水平來設計的,低幼兒童無法使用其中的很多設施,如在幼兒園配備的廁所里,便坑的蹲距是為幼兒設計的,低幼兒童的肌肉骨骼發育尚未成熟,加之自立能力差,不小心就會掉人便坑而可能引發生命危險。在訪談過程中,不少園長為目前沒有資金投人,改建、擴建園舍,以適應低幼兒童身心發展需要而流露出焦急的情緒;二是幼兒園沒有合格的低幼兒童教育師資。由于低幼兒童與幼兒在生理、心理、動作、自立自理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師資標準與規格、工作程序及要求等相應地有較大差異。而目前我國尚無正規的早教師資培養機構,一般的師范院校與幼兒師范院校沒有開設相關專業,只有一些民營培訓機構看準商機在開展早教師資培訓。這些私立培訓機構通常缺乏規范,而且大都只提供短期培訓,因此不可能培養出勝任低幼兒童教育的合格師資;蘭是幼兒園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由于目前國家還沒有把0~3歲兒童早期教育納人正規的學前教育系列加以規劃和管理,也就沒有對這一年齡階段的收費做出明確規定,公辦幼兒園招收低幼兒童開辦托班時只能以幼兒班的收費為參考,但在教師配備上卻不能參照幼兒班,因為低幼兒童自制力特別差,言語表達能力低,許多孩子還沒有養成自己大小便的習慣,經常會拉尿在身上,配備的教師少了根本應付不過來,這致使公辦幼兒園開辦托班的效益受到較大限制,因此影響了公辦幼兒園招生向下延伸。

(三)幼兒園托班與親子班有著巨大的潛在生源

筆者對部分尚未開辦托班與親子班的幼兒園進行了低幼兒童生源預期調查,結果表明,在被調查的103所幼兒園中,回答“肯定有”的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75.73%;回答“可能有”的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14.56%;回答“說不清”的只占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9.71%。為了證實幼兒園低幼兒童生源預測情況,筆者還走訪了一些私立的兒童早教訓練中心,發現其生源的年齡大都在1~2歲之間,其中最小的8個月,最大的2歲9個月,當問及家長為什么不送幼兒園時,接受訪談的家長大都回答孩子年齡小幼兒園不要。從其生源的地域分布來看,主要來自附近的社區,也有路程較遠的其他社區。如筆者在調查過程中就曾見到一位年紀大約50歲的老奶奶,她家距離孩子上的早教中心大概有15公里左右,需要換乘兩次公交車。當問及為什么帶孩子到這么遠的地方來學習時,她說早期教育這么重要,付出些辛苦也是應該的,居住小區的幼兒園只招收2歲以上的孩子,而她的孫子1歲半了,找關系托門子,小區里的幼兒園就是不接收。類似的J情況不勝枚舉,從這些家長的語氣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幼兒園不招收低幼兒童感覺很無奈。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幼兒園開設托班或親子班的潛在生源的確很充足,社會對低幼兒童教育的需求已經十分強烈。

(四)家長希望孩子盡早接受早期教育已是大勢所趨

筆者就家長希望低幼兒童進人幼兒園的原因進行了專項調查,結果表明,除了10.68%的家長說不清原因外,家長希望孩子盡早接受教育是主要原因,占被調查家長總數的69.90%;其次主要是因為家長太忙無暇顧及孩子,此類情況占33.98%,說明社會節奏的加快對家庭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挑戰;再次是因為孩子不好管,希望兒童人園接受教育以改變在家形成的一些壞習慣,此類情況占4.85%(注:對此問題的回答,家長可以進行多項選擇)。通過對部分家長的訪談,筆者還了解到家長認為送孩子人園是其理想的選擇,雇保姆不僅開支較大,而且多數保姆文化層次較低,不懂幼教。這說明幼兒園教育在家長們心目中的信譽和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家長之所以希望孩子盡早接受教育,筆者通過訪談了解到主要是以下因素導致的:一是我國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每個家庭僅有一個孩子,而社會竟爭越來越激烈,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不少家長由于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希望幼兒園教育能夠盡量向下延伸;二是隨著家長文化層次和教育素養的不斷提高,對兒童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在訪談過程中,當筆者談到低幼兒童身心發展的各種關鍵期時,家長都會興高采烈地交談個沒完沒了,這與20年前做家訪或講座時,教育工作者必須花很多時間向家長解釋這些陌生名詞的情形大不相同了。可見,家長希望孩子盡早接受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國家和政府應重視大力發展低幼兒童早期教育。

二、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發展現狀

(一)幼兒園開展低幼兒童教育處于起步階段,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三歲前低幼兒童免疫力相對較低,生長發育和心理發展存在很大個體差異,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尚未形成,如果采取集體教養方式,幼兒園的硬件設施、管理模式以及師資規格都應發生相應的變化,因為這是一種既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托兒所教養方式,也不是幼兒園已有教育模式的簡單移植。20世紀90年代以后,許多私立的兒童早期教育機構如親子園在大中城市應運而生。進人21世紀以來,不少公辦幼兒園也開始舉辦親子教育,招收3歲前低幼兒童。但總體來看,目前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很多不規范的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私立托幼機構看準家長舍得投資的心理,從硬件上高投人,人托年齡過分低齡化,教育形式上則是“洋”字當頭,盲目引進外國教育模式,作為吸引生源的招牌,以獲得經濟上的高回報。這使低幼兒童教育明顯地貴族化,有失教育公平;二是從事低幼兒童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而且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應有的早期教育理論知識、技能技巧及與之相適應的職業道德規范等,這使低幼兒童教育質量根本無從談起。

(二)幼兒園普遍開展低幼兒童教育的條件尚不成熟

以河北省為例,全省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還相對較低。全省2004年學前一年在班幼兒620929人,占全省在園(班)幼兒總數的57.21%。這也就是說,河北省以學前一年為主體的學前教育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這使政府目前學前教育工作的重點不得不放在學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上,而沒有太多條件支持低幼兒童教育的發展。與此同時,由于投入不足,現有幼兒園在滿足學前三年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特別是農村幼兒園不僅在數量上嚴重不足,而且布局不盡合理,或過于集中,或出現盲點。相當數量的農村幼兒園還處于初級辦園階段,“小學化”現象普遍存在,玩教具、圖書短缺,衛生保健工作比較落后,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幼兒園目前的師資力量也普遍明顯不足,素質有待提高。由于幼兒園沒有單獨的公辦教師編制,還造成了教師隊伍的不穩定。社會力量辦園又往往以營利為目的,無視教育部門的指導和管理,擅自辦園,影響了整個幼教事業的健康發展。這些突出問題的存在使教育行政部門和幼兒園都無暇顧及低幼兒童教育的科學開展,往往不得不以應付的態度對待之。

(三)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呈現明顯的地域差異

我國目前雖然還沒有把0~3歲低幼兒童教育納人國家教育規劃,但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和教育發展存在巨大的地域差異,因此各地的教育政策也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0-3歲低幼兒童教育的發展也不例外,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把這一階段的教育納人政府規劃,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而貴州、寧夏等不發達省份到目前都尚未普及學前三年教育。

不過,從總體趨勢來看,隨著學前三年教育的普及與深人.0-3歲低幼兒童教育有著“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當前提出如何保障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穩步健康發展的問題,是非常及時而值得關注的。

三、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發展對策

(一)把低幼兒童早期教育納入國家教育發展規劃

隨著生活水平和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非常迫切地希望把低幼兒童送人幼兒園接受早期教育,“但我國政府至今尚未制定包括3歲前嬰幼兒在內的一體化學前教育國家規劃”,這使幼兒園開辦低幼兒童教育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往往出現令人尷尬的情況。以經濟發展中等水平的河北省為例,在我們調查的103所幼兒園中,大多數城鎮以上幼兒園都開設了托班或親子班,加上沒有開設但近期打算開設的幼兒園,基本上接近被調查幼兒園總數的80%。面對這一迫切的社會需求,各級政府有必要采取“分步發展戰略”,率先在大中城市把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納人國家教育發展規劃,并加大各級政府對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的投人、扶植和監管力度,為將來全面普及和規范0~3歲兒童早期教育奠定基礎。

(二)在大中專師范院校開設早期教育專業

解決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的重要途徑就是在大中專師范院校開設早期教育專業。從長遠考慮,建設一支觀念領先、業務精湛、道德高尚的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師資隊伍,就必須采取學歷教育形式,一是學歷教育有明確的培養目標、系統的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二是學歷教育的培養周期相對較長,專業理論系統、扎實、深人,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專業技能訓練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專業素養;三是學歷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較為穩定的職業理想、專業傾向,能夠對將來低幼兒童教育師資隊伍的穩定產生積極的長遠影響。

(三)建立低幼兒童教育教師資格證制度

教師資格認證體現了國家對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是中國公民獲得教師職位的前提條件。針對低幼兒童教育的特殊性與相對獨立性,國家還有必要在幼兒教師資格認證的基礎上建立專門的低幼兒童教育師資認證制度。除了師范院校早期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自然獲得早期教育師資資格證外,還可以鼓勵非師范院校畢業生通過參加規定科目的培訓與考試合格,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教育實習,取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后,獲得幼兒園低幼兒童教育師資資格證書。設置專門的資格認證這一準入門檻一方面有助于保證早期教育師資的質量,另一方面有助于擴大早期教育師資的來源,吸引更多社會優秀人才,對建設高效、合格的早期教育師資隊伍具有重要意義。

(四)與勞動部門聯合開展育嬰師資格培訓

篇3

(一)三位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內涵

“三位”主要是指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成為合格的中小學美術教師應掌握的教學技能、必須具備的教學能力和個人就業導向綜合素質三個方面。“一體化”是指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對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所掌握的教學技能、應具備的教學能力和個人實現成功就業應具備的綜合素質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培養。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作用。教學技能是教學能力與個人素質提高和發展的基礎;教學能力是個人作為教師職業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既對教學技能的掌握有促進作用,又能夠提高師范生個人就業導向綜合素質;個人就業導向綜合素質既是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培訓和培養的目標,反過來個人就業綜合素質的高低又影響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教學技能的培訓。對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和個人就業綜合素質三方面進行一體化培養不僅是地方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課程培養的主要目標,也是師范生能否成為一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基本標準。正如北京大學教授陳向民所說的“教師的‘專業學習’必須是整體性的,涉及教師素養的整體性轉化。教師的素養不能被肢解為相互孤立的部分,如基礎理論、實用技巧、專業態度,然后分門別類地對其進行培養。”[1]三位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提出既是適應新形勢下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改革的客觀需要,也是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學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本質需要。

(二)三位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基本理念

從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的課程培養目標來看,“三位”是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成為合格美術教師的基礎和重要尺度。從美術教師專業化的角度來看“,一體化”培養是指將美術專業師范生應具備的美術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和就業導向綜合素質三方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培養。從中小學美術教師的職業專業化角度來看,美術專業教師應該具備多層次的知識結構和道德人文修養。三位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通過對課程體系的改革,建立多層次的教學實踐平臺,有針對性的加強對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和就業導向綜合素質的訓練和培養,從而使之達到未來美術教師就業崗位應具備的教學水平和能力素質。為此,三位一體化培養模式是通過課程體系一體化改革、構建一體化教學實踐平臺、實施一體化改進措施,從而實現教育實習的培養目標。

二、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三位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應用探討

(一)構建以“三位”為核心的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課程體系

有效提高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改革傳統美術專業課程體系。第一,突出以主干課程為核心、選修課程為支撐的課程模塊結構。筆者所在的學院,為了進一步突出美術教育專業的特色,學院根據地方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開設國畫、水彩、版畫、油畫、民間美術等主干課程,圍繞主干課程模塊,增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課程,如拼貼畫、沙石畫、編制、剪紙藝術、綜合材料版畫、陶藝和泥塑等實踐課程。通過課程模塊的整合,對所選課程的內容進行精選、充實和補充,美術專業課程的設計體現了對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培養的特點,增強了教學技能培養的實踐性和實效性。第二,合理安排師范生教學技能和能力培訓的時間。對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據美術專業師資應具備的技能和能力要求,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并做到有計劃、循序漸進,才能使培訓取得實效。筆者建議,通過觀摩、感知、獲得和研習與交流四個過程,和20個周次的美術專業師范生教學技能和能力培訓較為合適。教育見習階段可安排約4周時間讓師范生到實習基地觀摩學習,讓師范生明白教師的職業觀是什么、美術教學常規工作有哪些、應掌握哪些美術技能。在教育實習階段中,根據實際需要可安排2周感知美術教師教學和管理的具體工作,進行12周中學美術教學課堂教學和各項活動指導工作,最后再利用2周時間讓實習生進行美術教學研習與交流。第三,利用中學美術教學法的教學來調動師范生的學習積極性,并開展對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各項研究工作。美術教學法的教學是開放的,可以開展如調查、討論、座談等各種方式參與到現行中小學素質教育改革中去,發現問題,給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為美術教學研究服務。

(二)建立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實習一體化培訓的實踐平臺

從現行高師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師資情況來看,缺少美術教師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表現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片面強調專業水平,而忽視作為美術教師應具備的技能和職業能力;從美術教育實習師范生自身來看,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不能夠適應當前地方中小學的美術教學。因此,建立一體化的美術專業實踐平臺十分必要。“實踐證明,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知識基礎和建設性工具。因此,高校必須把師范生實踐性知識的開發和反思能力的培養作為師范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通過多種渠道強化師范生教師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反思,更好地發揮師范生的個性特點,擴大師范生的創造空間,提高師范生的就業競爭力。”[2]筆者認為一體化培訓的實踐平臺可從三方面進行。首先,分階段、多層次、多模塊培訓師范生的技能和能力。分階段主要是針對中小學不同階段美術實踐的特點和難度,可將美術專業師范生的實踐能力分初級階段(小學1-6年級)、中級階段(7-9年級)和高級階段(高中階段)來培養。分層次主要是根據中小學美術教學實踐內容的需要,可劃分為基本技能層、專業技能層和綜合應用層等三個層次。多模塊主要是根據中小學不同類型課程所涉及的專業技能和能力,培養學生熟練掌握不同美術教學技能,并具備美術不同專業方向的實踐能力。這種教學訓練模式的目的是以美術專業師范生的應用能力培訓為主線,注重對美術專業師范生的專業運用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其次,以活動來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技能、教學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對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來說,美術教育教學活動就是表達美、展現美和塑造美的過程,在教育見習和實習過程中,指導教師必須始終讓師范生參與到具體的美術活動中去,這樣才能夠對師范生進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質等的鍛煉。如在大一年級教育見習階段,通過觀摩優秀美術課教學活動讓師范生了解中小學美術課教學的特點,培養學生對未來美術教師職業的認知感。大二、大三年級的見習階段,讓師范生參與實習學校的美術教學課外指導活動,培訓師范生教什么,怎樣教,通過試講、模擬上課、參加美術教學技能比賽等活動來培訓美術專業師范生如何掌握教學技能,提高教學能力。在大四的實習階段,在對師范生職業綜合素質能力培訓中,通過座談、職場模擬競聘和職業情感展示等活動,讓學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最后,開放式的指導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在教育實習中,美術教育專業實習生不僅接受本專業指導教師的指導,還應該多請教其他專業教師的指導,學會獲得各項技能和能力,并在實踐中反復鍛煉,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三)發揮地方民間美術的資源優勢,培養美術專業師范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培養師范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是教育實習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具體落實這項重要內容就要借助地方民間美術資源優勢。這樣既解決了農村美術課堂教學只講不做、嚴重脫離實際的問題,也能培養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只有這樣,師范生才能適應新形勢下中小學美術教學的改革,取得較好的實習效果。“美術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教育過程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求超越現有知識范圍,進行施教和思考。”[3]現有美術教育專業師范生教育實習存在的問題是,實習生應具備的技能和能力有限,課堂教學仍以美術欣賞替代了動手實踐,美術教學的理念和思維跟不上現有中小學美術教學改革的步伐。為解決這一難題,筆者在指導師范生實習過程中,要求師范生貼近學生的實際,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美術資源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具體做法是:筆者采用一利用、二發現、三探究的方式來加強對師范生美術教學創作能力的培養。一利用就是直接利用學生身邊民間美術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廣西玉林地方木偶戲人物呈現的造型美和色彩美,三江侗族吊腳樓木質材料組合的形式美。通過欣賞,用毛筆、水彩筆、雞蛋殼等材料讓學生嘗試制作。二發現就是指結合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發現、利用地方鄉土材料制作成藝術品。如利用棕櫚編制各種動植物形象、樹根制作簡易壁掛藝術品、地方小子石特殊肌理制作成色彩斑斕的圖案、豆類的不同顏色和性狀做成拼貼畫等等。開動師范生的腦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培養師范生具體的美術實踐能力。三探究指美術專業實習生根據已掌握的教學經驗,并結合地方現有美術資源創作美。如根據所學專業技法和具備的造型能力教會中學生利用蘿卜雕刻大象、鐵絲制作簡易書架等工藝品、紙張不同制作方法形成各種染織圖案和浮雕等。總之,實習生可根據地方民間美術特點,結合多媒體課件,獨立設計教學內容,獨立組織富有創意的美術教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增強師范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提高師范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四)實行有效合作的管理方式

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離不開科學化的管理。就美術專業教育實習的管理來說,一方面由于實習生人數多,分布比較散,覆蓋面廣,時間、空間及各種條件對實習生制約性小;另一方面美術教育專業實習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又不能和一般的合格美術教師一樣嚴格要求。所以這給實習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筆者認為實行合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決當前美術專業教學實習管理難的問題。一是職責明確。在教育實習過程中,地方高師院校、教育主管部門、實習學校和指導教師四方應明確職責,即由地方高師院校精心組織、培訓指導教師,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參與督促指導,實習學校和實習指導教師負責對師范生進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和訓練。二是加強合作、共同管理。高師院校、地方教學主管部門和實習學校應在師資培訓和技術能力方面開展合作,營造良好的實習環境,在充分調動美術專業實習生主動性積極性的基礎上,對美術專業師范生教育實習進行共同管理,美術專業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實效性才能進一步增強。

三、結語

篇4

其實,關于作文原點的問題,古代早有“言為心聲”“情動而辭發”的說法。很顯然,這里所說的“心聲”與“情動”當是作文的發端。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見解或說法并沒有得到弘揚,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我們的語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舉制度的干擾,作文應有的起點發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風蔓延至今,并沒有根本的改觀。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作文教學的實際做法吧。上課伊始,老師首先出示命題。小學生面對老師的命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寫,有沒有東西可寫都必須寫,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寫。而命題呢,絕大多數是命題者出于某種目的、一廂情愿的設想、規定、要求。學生接題后,先是要對命題的意思進行一番猜測與揣摩,以求對命題的意圖有一個準確的理解與把握;隨后便是在命題限定的范圍、時態、數量、重點、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盡力在自己的頭腦中搜尋那些符合命題要求、規定的寫作素材;并最終在規定的時間之內,用規范的書面語言,按照規范的文章樣式寫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詞準確、首尾呼應、說話得體的文章來,去實現命題者的假設,去適應批閱者的口味。正是因為限制和規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們動輒得咎,很難得到命題者與批閱者的首肯。對一位年紀尚小、生活經驗不足、寫作能力有限、寫作素材和書面語言積淀尚不豐厚的小學生來說,不編不抄,不去說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話、空話、套話來應付,還能有什么別的好辦法呢?難怪他們驚呼:作文難、作文難,難于上青天!

形成如此尷尬局面的原因可能有許多,但作文的起點不是地方,指令和限制過多,當是最為致命的。哪兒是一個人說話、作文最初的基點呢?一句話便可回答: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既然是說話、作文的緣起,也是說話和作文的內在動力。當自己沒有需要,或者是需要和要求并不那么強烈時卻硬叫你去做,原本有益、有趣的事也會變成一種懲罰或災難。比如吃飯,假如你當時并不想吃,卻硬要你吃,再自然不過的吃飯也會變成名副其實的負擔和無奈。與此同理,當一個人不想說、不想寫的時候,你卻偏偏硬逼著他說、他寫,除了無可奈何應付與敷衍塞責之外還能有什么良策呢?

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說、而寫,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了。語言從哪里來?文字因何而生?不都是因我們的祖先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嗎?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體在生理學方面有許多地方與其他動物、甚至與“植物”系統的活動是相同的,只不過,人是居于其他一切動物之上的“能言動物”。所以我們說: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生活在社會之中,他的一切行為,包括言語,都是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說:“就個別人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愿望、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47頁)因此,一個人說話或寫文章必然要有一定言語表述動機的支持。《神經語言學》指出:“言語表述動機就是在語言中表達特定內容的需要,它是言語表述的出發點,是言語表述的必要動力,思想本身也由特定的動機所驅使。它既是言語交際的心理條件,又是言語表述的起點。”(見王德春、吳本虎、王德林編著的《神經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頁)這里所說的言語生成過程中的心理條件包括表述動機、詞匯選擇、語音實現。表述動機,是指話語中表述特定內容的需要。例如提出請求、交流信息、陳述思想等;詞匯的選擇是指“在表述動機的驅使下,說話者在組織內部言語的語義時,需要選擇合適的詞匯單位”(同上,第70頁);而語音實現,即是用語音的形式把自己的內部言語轉變為別人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口頭言語。而作文呢,則是以文字編碼的形式去再現自己頭腦中的內部言語。因此,作文是一個人的特定表述動機的驅動下,遵循約定俗成的語言規則,選擇合適的詞語、句子,以別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線性文字編碼顯現其結果的過程。簡單說,作文當是先有表述動機,然后再去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而不是現在的通行的先去理解別人的指令——命題,然后再由此去編制句子或文章。這種讓自己完全聽命于別人的指令,用自己手中的筆“代人立言”的作文不符合自然之道。當然,這也不是說命題作文完全無用,一無是處。如果命題恰能切入作文者的心思,激活塵封于心中的記憶,促使作者能把命題迅速地轉化為強烈的表述動機,那也不失為有價值的做法。但成人的設想與要求,能讓所有的小學生都覺得有話可說、可寫,非說、非寫不可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我們這樣說,并不意味著一概否定聽命于別人的作文(如秘書起草總結、計劃、報告、文件,代別人寫信之類)不能存在,絕對沒用,而是說,這種做法很容易限制人們的思維,束縛人們的手腳,特別是對剛剛學寫文章的小學生來說弊多利少,尤其應當慎用。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里所說的言語表述動機,即是指推動一個人進行言語表述從而滿足一定需要,達到某種目標的意圖、愿望、想法。在現實生活之中,人們常常會把需要和動機混在一起。的確,需要與動機是緊密相連的,有什么樣的需要就可能產生什么樣的動機,并且此二者的心理發展過程很短,往往是連鎖反應。再加上此二者都隸屬于觀念形態,看不見,摸不著,故人們常常會將此二者混淆。嚴格地說,需要與動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它們分處于心理過程中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動機可能由多種因素激發,不完全由需要引起,需要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轉化為動機。需要是行為最為重要的始發因素,但它往往要動機來驅使。

就一個人的言語表述動機而言,它的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個體的內在需要;另一個外部的誘因。內在需要是產生言語表述動機的“推力”。當某一個體缺乏“什么”信號反映到大腦后,便會促使該個體產生滿足這種需要的動機。比如嬰兒有了饑餓感,他就會產生覓食的想法,就會在這種言語表述動機的驅使下發出“哇哇”的哭喊聲。這哭喊聲,其實就是嬰兒的言語。當然,這哭喊聲是初級的本能言語。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動機、行為的聯系是直接的、貫通的。

需要與動機的聯系是多樣的:滿足間一個需要可能會產生多種不同的動機;一種特定的動機常常是幾種需要賴以表現的共同途徑。另外,需要與動機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相連的,但它們也偶然分開。有的需要只有在出現了相應的目標,具有滿足希望和可能的情況下,才能發展成為現實的動機。形成言語表述動機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是外部誘因,它是產生言語表述動機的“拉力”。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言語表述并不都是內在需要的驅使。如言不由衷的隨聲附和;嚴刑逼供下的屈打成招等,并不是個體缺乏什么,而是外部某種因素的誘導或迫使,但就其實質而論,它依然是基于個體對某種行為后果的認識而產生的。將以上兩條形成表述動機的根由綜合,我們借用《相似論》中一句話“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條件和環境產生相似的結果。”(張光鑒等著《相似論》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頁)所以,正確的作文教學的運作程序,首先是創設與相似基因的學生具有相似性的條件和環境(即相似的外部誘因),從而拉動他們的內需(即相似的內部需要)轉化成寫作動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這也就是說,要重視對作文起跑線設定在何處的探討,重視對創設與學生的需要和轉化為表述動機相似的條件和環境研究。一改盛行多年的只看重小學生寫成的文章是不是達到了要求與規格,不斷強化如何審題、如何開頭、如何過渡、如何結尾等一系列技術操作層面訓練的做法。在摸清學生的內需,創設與之相似的外部環境與條件,培育表述動機,減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寫作、樂于表達上下功夫。

先說摸清學生的內需,創設、提供與之相似的外部環境與條件,培育表述動機的問題。按奧爾德弗在《人類需要新理論的經驗測試》一文中對馬斯洛需要分類的修正,人的內在需要大致可以分為3種:一是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與安全的需要;二是相互關系的和諧的需要,包括有意義的社會人際關系;三是成長的需要,包括人類潛能的發展、自尊牙口自我實現。總之,人的內在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是分層次的。而作文教學中學生的內需更多的是后二者。也就是說,如果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能夠提供滿足后二者需要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學生的內需就能夠轉化為表述的動機。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說:“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里所說的“實際”,既包括他們的內需,也包括他們所處的外部環境與條件。換句話說,作文教學就是要創設一個與學生現實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虛擬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進程中,滿足他們協調相互關系,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將內需轉化為習作沖動。現在,就讓我們看一個較為成功的案例吧!前不久,一位青年老師上了一節《學寫解說詞》的作文課,下面是這節課的片斷:

師:同學們,前天,我們參觀了學校新近改建的圖書館,大家還有印象吧?為了讓慕名來我們學校參觀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學校圖書館的情況,上個星期,學校給改建的圖書館拍攝了一段電視錄像。現在,這段錄像片還缺少一段合適的解說詞。因此,學校想在我們五年級征集這段錄像片的解說詞。今天,老師借來了這盤錄像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在觀看播放錄像帶的同時,老師一邊領著學生回憶參觀的過程,一邊做適當的提示。)

師:看了這段錄像,你們覺得怎么樣?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給它配上一段解說詞?(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愿意”。)

師:剛才播放的那段錄像大家可能還沒有看清楚,那就再看一遍。(第二遍播放錄像)

師:你們看明白了嗎?那好,現在,就讓我們再來回憶一下前天參觀的情景,想一想,如何給前來參觀的客人做介紹。(教室內沉寂了一會兒)想清楚了嗎?誰想對前來的客人說一說?(學生紛紛舉手)大家都想說,咱們現在不說,請)丁開本子,把自己要說的話用筆迅速地寫下來!(教師留下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安安靜靜的環境中動筆寫草稿。)你看!在這段教學中,教師至少注意了這樣兩點:第一,他用現代教學手段再現了學生曾經親身體驗過的真實情境激活了儲存在學生腦海中相關的事件圖像、情景的記憶,使學生的寫作變成了“有米之炊”。第二,他創設一個“讓慕名而來我們學校參觀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學校圖書館的情況”的交際環境和目標。這樣做,一方面為滿足學生與別人溝通與實現自我的內需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為內需轉化為表述動機注入了足夠的動力;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的交際活動有了較為明確的對象……“慕名來我們學校參觀的客人”,讓學生明確了交際的對象和交際活動的潛在價值。這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是通過了情景的創設,把“學寫解說詞”變成了學生的愿望、動機。事實證明:在此情景之下,學生一個個文思敏捷,下筆如神。僅僅用了15分鐘左右的時間,每個人都能寫了平均370多字基本通順的草稿來。由此也充分證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難事,只要學生擁有了相似的交際情境,明確了交際的對象,并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將內需轉換成表述動機,他們就會自動進入不吐不快、欲罷不能的境界。

《神經語言學》將“人們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講話”的動機歸納為以下的幾種:

1.陳述思想,即向交際對方敘述自己的想法,訴說一件事,表示一種觀點或看法。

2.表示愿望,即向交際對方提出希望和要求,求對方做點什么事。

3.加強接觸,為了與對方建立聯系,保持關系,聯絡感情。

4.表達感情,向對方表示自己的感受、心情和評價,表示謝意和歉意,表示埋怨和不滿,表示歡迎和歡送等等。

5.承諾義務,答應對方的請求,承擔某項責任,保證完成某項任務,提供幫助和方便等等。

6.宣布結論,向對方宣告有結論的事項,傳達通知、命令、宣告答辯評語等等。

除了突發性的激情言語,如突然表現的驚感“啊!哎呀!”等,不一定有專門的表述動機之外,凡生成語言,必有相應的表述動機。(請參見王德春、吳本虎、王德林編著的《神經語言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3-74頁)

正是因為我們有了以上所說的表述動機,所以,課堂作文教學就是要想方設法創設不同的交際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有舞臺,向交際的對象陳述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表示建立聯系,保持關系,聯絡感情的愿望;發表自己的感受、心情、評價;承諾義務、答應對方的請求、提供幫助和方便;向交際的對象宣告有關結論,傳達通知、指令。總之,我們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千方百計激活并強化學生的表述動機,使他在下筆之前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歸納如今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一些成功和有效做法,把內需轉變成表述動機的教學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課堂上所創設的交際情景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讓置身其間的學生們能夠十分便捷地調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課堂上虛擬的生活場景變成心目中的真實;讓他們覺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寫”,而是“我要寫”,提筆寫話已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寫不可。

第二,要把學生的注意力不斷聚焦,明確交際的對象與所要收到的交際效果,從而加大目標的吸引力。實踐證明:交際的對象越是明晰,交際的目的性越強,個體所能認識到的交際價值就越大,由此而誘發出來的動機就越強烈,下筆作文的時候就越有激情和信心。

可以相信:我們的學生一旦進入了“憤悱”的境界,他們自然會文思如泉,妙筆生花。雖然這時寫出的草稿很可能在邏輯上是不太嚴密的、完整的,甚至有的語句還不夠合理、通順,但已經凝固下來的思維火花,已經建構好的雛形是完全可以通過反復的修改而逐漸完善起來的。

接下來,簡單說說減少限制,大力提高自主寫作、樂于表達的問題。所謂自主寫作,樂于表達,就是要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盡情地釋放生命的活力,盡情傾吐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我們知道:“落在貓腳爪下的夜鶯是唱不出歌來的”。限制過多,要求過于苛刻,帶著鐐銬跳舞總是跳不好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大力提倡自由表達。

首先是選材的自由。課內作文的選材要求不可過嚴、過細。可以有限度地放寬。假如在規定的范圍內學生無寫作素材可選,那就可以放寬至相似的題材,如要求學生圍繞一張家庭照片選材,可以放寬至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事件中去選材。課外練筆,可以更加寬松,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抒發感想,發表議論,或寫突發異想都可以。童言無忌嘛!只要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內心世界的表白,我們首先要毫不吝嗇的給予鼓勵。即便是有了這樣或那樣的毛病,我們也要在保護積極性的前提下,給予細致耐心地疏導。

其次是感想表達上的自由。學生作文,更喜歡發表自己的感想。他們心里有話藏不住,總想說出來。要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毫無保留說出來,不要總以“思想健康”為由去壓制他們,學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壓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流露出來,老師更便于引導。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差距和不足是教育資源的財富。

篇5

一、有意識地對小孩進行“吃苦”教育。現在的小孩是“享受”的一代,從凈水到飲料再到“八+八”臺灣珍珠奶茶,一步一個臺階。純凈水還說得過去(但也沒必要,因為學校已提供開水),飲料已是高級享受,珍珠奶茶乃是超級享受。據說,只有“八+八”才合口味,有些學生非進口水果不吃,這樣一種消費觀念,帶來的是許多負面影響。還不知錢是如何辛苦地賺來的,小小年紀就學會享受,在同學中也造成一種不好的相互攀比的現象。有了這種思想,就不知“艱苦”二字的內涵,看不到在還有大量失學兒童的背后他們所擁有的幸福,就不會尊重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嫌棄學校為他們配好的營養餐不合口味,不按正常就餐,結果許多學生得了胃病(不要以為生活好了,就不得胃病)。國外有種觀念:富家“窮”孩子,就是有意識地對小孩進行吃苦教育。

二、父母既要言傳也要身教,身教更重要。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對小孩的生活起決定作用。家庭集體成員之間的道德、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關系,無不構成孩子最初的社會經驗,而這對孩子的一生所起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在孩子面前打開的第一扇通向周圍世界的窗戶就是父親、母親的個人榜樣。因此,父母的舉止行動非常重要。首先,父母在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系上做出榜樣。父母有責任在家庭中創造一種最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氣氛,那就是父母相互尊重、相親相愛、對老人體貼關懷、對孩子的情緒和心情細心關注、對孩子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他的人格和自尊心、為人善良樂于助人。這樣的家庭環境才能使孩子對人類美好的品質形成信念,內心充滿平靜和安寧。還有父母應當將更為重要的東西教給孩子,那就是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如:勤奮、堅韌、豁達、協作、責任心、競爭意識等。在家庭中,也要讓孩子看看自己為事業努力奮斗的模樣,看見父親孜孜不倦的精神,孩子才會了解努力是多么重要。一面看電視或一面打麻將,一面督促孩子用功的父親,是不可能給孩子有效的影響的。

三、不被孩子的要求所左右。在“可以”和“不可以”、“應當”和“不應當”這樣一些基本概念上要有一個較明確的界限。在某些問題上要大膽地說“不”。有些父母從不拒絕孩子的要求,惟恐孩子不能事事如意。這種溺愛是一種家庭創傷,它給孩子們帶來的絕不是家長所希望的幸福,而是與年齡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父母對子女那種無私的愛,必須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才是真正的愛,才能把子女培養成為真正的人。

四、對孩子進行一些挫折教育。不用隱藏父母的喜怒哀樂,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知道人間的艱辛。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因此,總設法讓孩子繞開艱難困苦,盡量不讓他們經歷傷心事件,也不愿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苦難。以致于不少小孩到了一定年齡還不知道人的生活中竟有痛苦和悲傷。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失敗、困難總是與人結伴而行。從挫折本身來說,它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帶來各種壓力,另一方面它又能鍛煉人的意志,使人堅強起來。如有時候挫折把人逼上絕路,人便產生背水一戰的決心,集中精力想對策,往往會出現一種超越自身的潛力和智慧。人們能抵御各種挫折壓力而使人獲得心理上的平衡的能力,就叫耐受力,或叫挫折承受力。從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來看,順境可以出人才,逆境也可以出人才。從某個角度看,在逆境中經過挫折錘煉成長起來的人才,其生存力、競爭力更強。科學史家貝里奇指出: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于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以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中國有許多格言:“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從小經過逆境磨煉,或經過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才會不斷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敢于體罰孩子。由于教育方式的改變與社會風氣的民主化,近來很多做父母的都盡量避免體罰孩子。可因為獨生子女的受寵,令許多父母抱有一種“愛還愛不來,怎么舍得打”的心態,愈發使得孩子缺乏一種具有震撼力度的家庭教育。我看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由于調皮,三個男孩推著建筑工地上的手推車玩,兩人坐在上面,一人在后面推,為了滿足冒險心,他們們從一個很陡的坡上往下沖,結果他們都掛彩了。回到家里,父親狠狠地揍了他的兒子,也就是這個“冒險隊”的“隊長”。盡管“隊長”極不情愿地接受了這個體罰,但當父親寬大厚實的手掌,打在他臉頰上的同時,他卻感覺到父親的愛意,這種既愛又恨的感受,至今仍深深地鐫刻于心中,久久不能忘懷。從而有了這個故事。“體罰”,它把父親的教誨,直截了當、毫無修飾地傳達給孩子,而其中的寓意,不外乎是—“親情”。在這個時候,母親或父母的父母有可能充當孩子守護神的角色,不要理會他們,因為你是孩子的父親,你必須對孩子將來的成長負責,你自己可能也是從小被體罰而長大的。有句俗語:“木棒下出好人”。當然,“暴君式”的教育也會對小孩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隨著父母的素質的提高,我想能處理好這種關系的。

六、教育的責任不能全委諸學校。有少部分人單純地認為,學生發展的情況如何,功過全歸于學校。蘇霍姆林斯基早就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中會像紙鑄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重要補充。學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不管工作多忙,都別忘了家里還有更重要、更復雜、更細致的工作——教育人的工作。任何人,從部長到看門人,都可以找到替代的人選,可一個真正的父親是不能由旁人來替代的。如果孩子的學校請你去談談,你就一定要請假到學校去,這是一個極好的三方交流的機會。并且最好你能主動地把與老師交流的時間安排到你的日程表中去,給小孩的最好鼓勵是讓小孩感覺得到你對他的關心。

七、不要讓孩子強詞奪理。太過民主,你太多的聽他的,他反過來倒不聽你的了。小孩做錯事情時,有時他會找來種種理由,這時你如果過多地聽他狡辯,與他論理,就會滋長他以后沒理也說三分,與家長爭執頂撞,父母的威信在他心目中就會降低,他就可以聽從也可以不聽從,這樣的教育是很難有教育效果的。

篇6

數字化學習空間改變了教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堂課”的教學形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

二、有效地實現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師安排好學習的框架結構,課前,學生自己預習探究;課上,學生自己展示、提問、回答;課后,學生自主鞏固練習;教師則通過評價測量表和學生學習反饋調控學生的學習進度。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障了學生今后學習中可持續學習能力的發展。但是,信息化給語文課堂帶來的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具體表現在:

2.1信息化課堂對網絡的依賴程度高,要求師生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應用技能。

很多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之中只接受了一些最基本的打字練習,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差。而對文科教師而言,計算機能力也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文秘工作要求,缺乏進一步的圖片處理和軟件應用能力。因而,信息化教育首先要求提高師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2信息化課堂的容量需求遠超出傳統課堂。

由于課堂形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所需的信息量變得越來越大,教師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將所需信息量搜集完整,這就需要團隊的合作。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學校甚至社會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

三、“教學”二字,從信息傳授的角度而言,“教”是教師傳達信息的過程,而“學”是學生接收信息的過程。這其中,忽視的恰恰是自我價值基礎上的信息處理、轉化的過程,也就是“悟”的過程。《禮記•學記》中記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是傳統課堂之中“悟”的經典表現。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應帶著自己的體驗自由領略,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從而悟出自我的價值所在。而在數字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息化追求便捷化,各種信息的集中碰撞必然對教師和學生在接受、整合信息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

四、總結

篇7

當前,由于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有悖師德的現象屢禁不止,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民教師良好的整體形象。例如:有的教師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擇言,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因做錯題而罰抄卷子,遲到就罰大掃除等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不公平地看待學生,把學生清晰地分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視同仁。對優等生“笑臉相迎”,對后進生“橫眉立目”,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亂辦班,亂收費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我認為導致師德失范現象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教育理念陳舊,其理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框架里,單一注重學生的智育發展,而忽視了學生人格培養,沒有注重心靈的溝通。

二是教師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教育學生的前提,心理品質的缺乏輕者對學生惡語中傷,重者對學生體罰。

三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急功近利,缺少愛心,少關愛學生或不關愛學生。

四是教育機制不健全,好多學校仍以應試成績為核心,教師面對各方面的壓力,延緩了師德建設的進程,新的教育理念未能形成,部分陳朽的教育理念決定了師德教育的滯后。

面對種種現狀,在推進素質教育,倡導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時,怎樣樹立新時期的師德形象,已成為廣大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我覺得應該從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轉變教育理念,實施差異教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我覺得教書育人不可只教書而不育人。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習慣于只看眼前,不顧將來,以剝奪學生個性為代價換取教師的師道尊嚴,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代價,過分苛求學生的成績,換取暫時的高分。我校有一位因教學成績優秀而知名的教師,他有一套成功的應試方法,他所帶的學生在全市前2000名中比重很大,很多家長為了能使自己的孩子到他的班曾不惜一切代價,最后幾乎都讓自己的孩子實現了他們的大學夢想,可是到了大學后,因為習慣了應試,面對大學的開放式教學論文環境,全然不能適應,不僅學習成績下降,而且不同程度的患有心理疾病。這位教師對學生的教育關注點僅僅停留在了應試上,忽視了學生全面的健康發展,教育理念的落后導致教學論文盲點的產生。眾所周知,愛迪生七歲上學,因成績差退學,愛因斯坦兩歲說話,上學智力遲鈍,德國詩人海涅是盡人皆知的后進生,普京上小學時學習成績一塌糊涂,而現在卻成為力挽俄羅斯經濟大滑坡的總統。事實表明,學習成績與創造力無明顯的關系。創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個性的人,創造力越突出,個性是創造的前提,把個性多樣性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一種財富來加以接受,對不同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展。這樣,我們也就不會再按成績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老師眼中也就不會再有優差生,只有差異。

二是要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搞教育不能搞跟風走,發揚形式主義,這也是一種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因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其階段性,不能強求一致,無法整齊劃一。而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細節。本學期,我們學校一位教師外出學習,教務主任安排我帶一周的課,對所帶班的學生很多教師得出以下的結論:“上課焉,下課歡,不打不鬧不是這個班。”為此我精心地準備了每一堂課,課堂上,先與學生進行溝通,問問他們想聽什么,怎么講才能調動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每一個學生都對學數學有了新的認識,一周后,他們強烈要求我再給他們帶幾節課,如果說我受同學歡迎,其實并沒有什么,也許就是我從不訓斥學生,總是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表揚,真誠地賞識他們,真正的去關心他們。我們的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的教師責任心都很強,然而,僅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應變單純的“責任”為豐富的“情感”,去面對學生之間出現的各種成長現象。

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標準。一個好的教師,在學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說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響學生。有人說,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起著耳濡目染的作用,學生的眼睛是“錄像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長,甚至影響到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名言,被廣大教育家們奉為金玉良言,不無道理。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心理也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在周圍人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如果在這關鍵時期,受到不良氛圍的熏陶,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歧。以此下去,他們的思想和言行的健康發展將受到嚴重阻礙。先人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試看今日少年之雄姿,必將贏得未來強國之勢。”反之,少年不爭氣,國將不國。處于青春期的少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里度過的,他們的言談舉止也深受老師的影響。由于好奇心,學生非常關注教師的一點一滴,而且刻意去模仿。辨別能力差,可塑性卻很強。中學生由于這樣的特點,不分是與非,極力效仿,哪怕是小小的表情、動作,都不肯輕易放過。因此,教師的師德、簡單的說就是言行舉止必須慎之又慎,時時、處處為學生做出表率,為家長做出榜樣。

如果說,智育是給予學生一個身體的話,那么德育就是給予了學生一個完整的靈魂,德育在新時期已顯得格外重要。然而,完美的德育必須依托于教師高尚的師德,也就是說:教書育人,師德先行。在新的時期,“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愈顯突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育好人是師德的歸宿,要想做一名新時期合格教師,必須要從根本上轉變教育的理念,以淵博的知識、更要以高尚的師德來影響學生、用感情來教育學生,最終培養出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道德覺悟,真正實現“教育”的意義。

篇8

1、勞動改造的強化與教育改造的弱化

勞動改造的強化與教育改造的弱化在經濟社會中不是個別事例而是普遍現象。由于我國建國之初就確立了監企合一的制度,監獄既是國家刑罰的執行機構,又承擔著企業生產的功能,更甚者還擔負著建立一個小社會的責任。在當今社會,這一體制尚未改變,監企仍舊是一體,監獄仍舊承擔著刑罰執行的職能和經濟功能。這樣一來,監獄除獲得國家的部分財政支持外,還需由自己想辦法解決另外一部分資金。而且在經濟社會中,監獄企業還要上交一部分稅收或利潤。因此在這種直接利益的驅使下,監獄必然會重視監獄企業的效益,也就是注重罪犯的勞動成果。同時,由于監獄要向上級單位上交部分利潤,上級單位對監獄的考核直接與此有關并且占大比例。那么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個追求經濟效益的氛圍。這樣就必須強化罪犯的勞動,并且在對罪犯的考核時,同樣以其創造多少勞動成果為重要依據。如此一來,勞動改造就被追求經濟利益的目的所異化,勞動較強地發揮創造物質的功能,而改造的目的由此被沖淡,甚至于造成罪犯厭惡勞動的后遺癥。可以認為強化勞動創造物質的功能,沖淡改造的作用,實際是在強化勞動的懲罰,也就是實現勞動的報應。根本上這與勞動改造的現代目的相沖突。

2、重視監管,輕視教育,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

一方面對教育與監管的定位不準。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影響事件有兩大因素:內因和外因,內因決定事件的發展方向,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監獄宗旨是“挽救人、改造人、造就人”,從這方面講,教育改造矯正靈魂、攻心治本,是內因,監管改造重看硬守、規范行為,為外因。但部分人民警察在治標與治本的問題上思路不清,不能正確地處理好監管穩定與教育改造的關系,認為只要監管不出現事故,教育改造工作只是監管工作的配角。為了穩定抓監管,忽視了教育工作的長效治本功能,因此,分析研究監管安全多,制定針對性施教措施少,使短期的穩定蒙蔽了人民警察的視線,導致獄內犯情動態復雜,長此以往,給獄內秩序穩定埋下了潛在的隱患。標本兼治才是確保監管秩序穩定、提高教育改造質量的治本之策。

另一方面民警的觀念跟不上教育改造本身的步伐。實際工作中,個別領導和部分人民警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思想上墨守陳規,不思進取,工作上創新意識不強,習慣用多年的傳統教育模式開展教育工作,對涉黑、涉毒、涉槍和“”類罪犯增多的趨勢認識不足,對“80后”罪犯改造中出現的問題不予重視,對近幾年出現的“同性戀”、心理失調、心理障礙和心理變態的罪犯準備不足,致使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和應對措施缺乏針對性,教育效果不佳。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干警從傳統型的教育模式中解脫出來,應對押犯構成的新情況,在提高教育改造質量上下功夫。

3、人民警察素質與提高改造質量不相適應的矛盾

一方面,部分民警的能力、素質確實有待加強。以江蘇監獄為例,現在少數罪犯已達到本科、研究生學歷,民警總體上也就是大專、本科,在蘇北監獄個別民警還是中專,再囤于工作性質和場所的限制,疏于學習教育業務,視野不如罪犯開闊,思想不及罪犯新潮,往往在教育中“說”不過罪犯。(2)監獄教育力量相對薄弱。部分監獄還是“大機關、小基層”模式,基層民警配備不足;監區、分監區各配備一名教育干事(兼職),對于目前的改造形勢,已是遠遠不夠。(3)民警隊伍建設存在不足。當前受監獄住房城市化的影響,民警的住房壓力、子女受教育的壓力比較大。缺少學習,常產生本能危機。嚴格的工作要求使民警不勝負荷,不少民警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有輕微的心理障礙。這些均影響了對罪犯的教育效果。

4、罪犯心理矯治工作存在誤區。

(1)、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不少監獄領導及普通民警分不清教育與心理矯治的區別,認為心理矯治同教育一樣都是面對面開展工作,換湯不換藥。部分基層民警對“大機關”有抵觸心理,對心理矯治人員來監開展工作不主動配合。2、人員配置上存在誤區。心理矯治是一項專業型很強的工作,其人員配備必須專業化、社會化,實際上不少監獄的心理矯治人員都是由其他科室抽調過來的民警擔任的,缺少專業知識,且無實際經驗。3、使用上存在誤區。罪犯心理矯治又是一項實用性很強的工作,如用韋氏成人智力測驗量表(WAIS-RC)可以測知不同罪犯的智商、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利于罪犯調配工種;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可測得罪犯的氣質類型,予以不同的施教;用90項癥狀清單(SCL-90)可以排摸罪犯的精神狀況;用應對方式問卷可以測骨干犯、事務犯的責任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必須融入基層,方能發揮作用。但少數監獄卻讓心理矯治人員搞一些理論工作,甚至放在應付領導檢查上,再不,用行政命令指導心理矯治工作,明確提出期限和效果,讓其發揮“萬能”作用,嚴重制約了罪犯心理矯治工作健康快速的發展。

二、相關對策和和今后的工作思路:

1、重塑經濟社會中的勞動改造與教育改造

現代刑罰目的必然要求監獄必須把教育改造擺在中心位置。監獄一切工作的重心是如何做好教育改造,以實現現代刑罰的主要目的。由于現實狀況是勞動改造被置于中心位置,而教育改造在經濟利益面前被迫退居次要位置,甚至于盡占可憐的比例。鑒于這種情況,為在根本上實現現代刑罰的主要目的,就有必要重塑經濟社會中的勞動改造與教育改造。重新把教育改造置于中心位置,把經濟利益追求放在次要位置。

監企分開是現今監獄體制改革的關鍵。監企分開實際上是把監獄的刑罰執行功能與經濟職能分開。換言之,還監獄本來的面目——國家的刑罰執行機構,把創造經濟利潤的功能剝離出來。原屬監獄的企業脫離監獄的管理后,可以成立監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由其統一管理。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監企分開在根本上把監獄及其管理人員從原來高度追求經濟效益的主觀態度轉變到教育罪犯為主上來。因為監企分開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監獄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監獄及其管理人員的直接利益掛鉤。這樣一來,監獄及其工作人員可以從繁重的經濟勞動中解放出來,相應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精力花在教育罪犯上。

2、積極探索三大基本教育手段在改造罪犯中的最佳結合點

改造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監獄工作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獄政管理、教育改造、勞動改造為主要內容的改造罪犯三大基本手段,為此,我們應當按照系統科學的理論,把改造工作作為一個整體,統籌兼顧,以實現對罪犯改造的最佳效果。獄政管理、勞動改造如果不能與教育改造有機結合起來,只強調獄政管理或勞動改造,就難以發揮教育改造攻心治本的作用。因此,在對罪犯的改造過程中,必須尋找手段共同發揮作用的最佳結合點,使三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綜合發揮改造罪犯的積極作用,共同實現改造工作目標。

3、加強民警隊伍建設,著力提高民警隊伍的綜合素質。

(1)、打造“拴心留人”工程。監獄當局及監獄領導要真正深入基層一線,了解民警的工作困難、生活困難,傾聽民警的呼聲,落實從優待警的規定,待遇向基層一線傾斜,如優先晉級、晉職等。特別是農村監獄的住房城市化問題,各級領導要創造各種便利條件,幫助民警解決住房難、行路難、子女受教育難等問題。

(2)、推進“素質強警”工程和“業務育警”工程。監獄要站在服務和諧社會的政治高度抓好民警隊伍建設,當以打造“學習型監獄”為契機,鼓勵及組織民警參加自學考試、成人高考等,定期安排民警警體技能培訓、業務培訓和政治理論學習;充實一線警力,讓民警從繁重的工作壓力中解脫出來,予以必要的學習時間,形成“工作+學習”的模式;嚴格考核,獎優罰劣,形成制度,提高民警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教育業務素質和政治理論水平。

4、堅定不移地推進罪犯心理矯治。

(1)、加大宣傳,強行推進。對于罪犯心理矯治這一新事物,自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接受,上級機關應加大宣傳,讓民警和罪犯對此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消除”無用論”及“恐慌心理”,轉而積極接受。另外,上級機關也要堅定認識,排除干擾,強力推進,讓其早日發揮作用。

(2)、建立良性的運行模式。上級對監獄方面要予以足夠的經費、指導及檢查;監獄要專款專用,配齊配強心理矯治人員,尊重心理矯治的規律,摒棄行政命令的方式;構建開放的心理網站,信息,開通咨詢熱線,對社會開放運轉;加強與社會機構的交流,實施心理矯治人員走出去,引進來,聘請社會專業人士來監獄會診與治療;加大心理矯治軟環境建設,提高心理矯治在民警和罪犯中的認可度。監區、分監區要主動走進心理矯治,理解支持心理矯治,加強對罪犯的教育,配合開展心理矯治。在矯治方式上,要充分使用卡特爾16因素個性問卷、艾森克人格問卷、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等方法,運用多媒體、測謊儀等器械,來保證矯治的效果。

5、建立科學的罪犯改造質量評價標準

為適應監獄工作發展的需要,推動教育工作的深化和發展,提高改造質量,我們要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束縛,探索出一條能夠把教育內容、方法等有機結合,具有方法新穎、手段靈活、考核標準科學的教育改造評價體系,全面推進教育工作的深化和發展。首先,依據監獄法“將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的總體改造質量標準,作為建立罪犯改造質量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其次,在總體標準的指導下,根據分押標準,建立類別標準,對不同年齡、不同性質類型的罪犯,設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可建立成年犯改造質量標準、未成年犯改造質量標準、暴力型罪犯改造質量標準、財產型罪犯改造質量標準和欲型罪犯改造質量標準。最后,建立個體改造質量標準,在總體標準和類別標準的指導下,根據罪犯個體的不同情況,刑期長短、行為、惡習、心理狀況等,制定不同的評估標準。建立罪犯改造質量標準的目的是對罪犯改造全過程進行綜合考核,對提高教育改造質量,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配合社會搞好接茬幫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書目:

篇9

【關鍵詞】:教育科技意識

小學數學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地位,素質教育要求小學數學必須立足地通過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我認為,這關鍵就是利用教材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所以小學數學教學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學數學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小學數學的教育功能

小學數學教材中孕育著豐富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法內涵.有許多有教育意義的理論知識和數學問題,比如實踐第一觀點是,學生通過數學學習應逐漸領悟并逐步樹立的觀點之一。再如對立統一觀點.小學數學中的大與小、多與少、有限與無限、正比例與反比例等都是對立統一觀點的具體體現。大與小、多與少雖然是對立的.但兩者相互依存這就是統一。數學知識同客觀事物一樣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這就促成了數學知識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比如除法、分數、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區別又相聯系、相互作用。數學就是在這種聯系和作用中得到了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完全到相對全面。

科技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加快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智力成為現代化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它是由許多判斷組成的確定體系,這些判斷都是由數學術語和邏輯術浯來表述,并借助于邏輯推理.由一些判斷形成新的判斷。因而數學本身就蘊含了豐富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因素。

數學的教育功能體現在多種方面.在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既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使自身素質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質教育的實施

小學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的學生大都缺少這種意識。主要表現為書本與生活相脫節,在學生潛意識中知識都關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沒有數學,而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客觀世界才是個大數學大世界,它不僅孕育了數學還是數學的歸宿。我們的孩子還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這與我們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多少年來從書本到書本的教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們天天與書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卻掂不出一盒粉筆或一瓶飲料的大概重量。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對重量的實際感受.更可怕的是他們壓根就無意去獲取這種感受,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知漢全在教室里、書本上不在窗外豐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養

培養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和學習的一項基本任務,在小學階段以培養初步的形式邏輯思維能力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比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所有這些都與培養良好思維品質密不可分,發展和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和培養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研究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前提.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一般要經過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四個階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階段.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尤為重要。

3、重視非智力因素發展

在教學中忽視培養和發展非智力因素無助于學生接收知識、發展智力。教育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動與智力因素的活動是統一在學習活動中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興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終發揮著作用:調動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進知識的學習。

三、利用知識本身引起無意注意

隨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增長,學生對知識逐漸對知識本身產生直接興趣,利用新舊知識矛盾,或知識不確定性等等都會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例如有時上新內容的課時,可以旗幟鮮明地提出,今天我們將學習“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或提出一個與舊知識相關,但全靠舊知識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引入新課,這些都有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效果。

四、適時揭示有用性,激起學生興趣

篇10

人們對教育技術進行研究時,首先需要知道教育技術起源于人類對教育的關注程度。根據目前的社會形勢來看,人們對教育技術的研究只停留在利用教育技術進行研究最終獲得成果,至今無人將教育技術進行過系統理論化的研究與探討,從而導致教育技術至今沒有形成一套獨特的體系。但是對于技術哲學曾有專家學者對其進行過細致研究,學者對其研究的層面不斷加深發現教育技術隨社會發展不斷改變,社會進步出現新的文化或新的技術,教育技術也會緊隨其后進行自身提高更新自身的技術含量。研究教育技術的學者進行分析后他們有著不同的觀點歸納起來如下:教育技術可以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現代化教學中實施;教育技術可以在社會生產中科學的提高效率創造價值;教育技術應當在教育體系中使用一種較為明確的方法體現出來;根據時展腳步,使教育技術達到計算機化的程度,使教育技術以多媒體為媒介得以廣泛傳播。在當代社會中人們要使教育技術在社會應用中彰顯價值與此同時更應當及時找出問題并及時進行有效的解決。當代社會視閾下中西方文化碰撞激烈,教育技術不僅被中國人重視,美國對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傳播也十分積極。不難發現教育技術不論在哪一個國家進行發展都離不開信息化應用。其中的原因是我國的教育技術是在電化教育中進行實踐應用的,因此,將教育技術信息化是當代教育技術的主要追求。而對于美國人來說他們更加重視將教育技術采用一種調動人類多種感官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吸引為前提,把知識不是僅僅安排在課本上使知識變得更加靈活與新穎。

2如何對教育技術中的設計進行研究

教育技術中的以設計為研究對象。這種研究近年來的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與追捧,學者認為設計即將成為教育技術的新方向,同時有學者稱設計研究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具有直接關系,設計是對教育技術的一種新型驅動,在遇到具體問題時要明確設計與研究不是個體而是相互結合的一個整體。學者對研究設計進行總結指出教育技術中的設計研究應當是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再遇到問題時能夠在最快時間內提出解決方案;重視現實也至關重要,在特定的環境中應當重視與情景結合的具體解決方案;傳遞性在設計研究中最為關鍵,設計研究的團隊中每個人都需要高效率的進行屬于自己的使命。目前眾多的研究者表明在進行教育技術設計研究是應當保持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對于研究的方法與成果要進行不斷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所以說教育技術的關鍵不僅僅是解決問題還需要在不足中吸取經驗,不斷對方法進行改進創新。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