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改革范文
時間:2023-04-01 01:3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教育改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我國小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育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還不夠科學完善
在傳統應試教育以分數為評價學生好壞唯一標準的考評機制環境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并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從而,教師教學水平考核評價標準也受著傳統評價模式的影響和引導變得有效無趣,教師和學生逐漸淪落為傳授概念和學習考試的機器,喪失了應有的活力,學生探究水平和創新意識受到了無情的扼殺。然而隨著社會主義知識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對人才實踐功能和創新意識的要求,我們逐漸認識到,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已不再是培養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學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為小學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2.教職人員對教育管理相關問題缺少正確的認識和處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學教師面對新課改教材以及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總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難色,他們習慣了按照書本一成不變的照本宣科,而在課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動和探索試驗。長此以往,學生在課堂上也不會培養出學習興趣和好的學習習慣,反而會覺得十分無聊無趣或緊張排斥,他們也許只是本著對教師應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態,才會忍受著無趣的課堂,其實他們的心早已飛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師切不可認為學生沒有搗亂就是聽話,這也是十分片面的認識。
二、進行小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學教育改革是時展的要求
雖然傳統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繼承和發展的優勢,也為人才的培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的知識經濟環境人才競爭力的不斷增加,純粹傳統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提升綜合素質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識體系推動新型小學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勢如破竹。
2.小學教育改革是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要求
世界的發展有著其適應的規律,是一個新老更替、推陳出新的發展過程,這就是其規律的本質,傳統小學教育模式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充分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學模式已跟不上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該消亡的時候了。
3.小學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現狀的要求
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成績和問題同時構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現狀,所以小學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礎牢不牢,對教育工作改革的成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小學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學課堂
小學教師首先要從小學生的學習速度、效果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來決定教材的使用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以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組討論、實踐運用、引導提問、情景設置等方式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對癥下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養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有助于引導學生體驗積極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師不可高高在上、居高臨下,要主動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活潑、緊張有序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大局觀念和集體意識,讓學生樹立以班為家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融入課堂大環境中,以促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進展。
3.重視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往往被教師以及家長忽略,以至于問題學生層出不窮,所以小學教師一定將小學教育管理與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心。在教學中應適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引導,注重各學科德育教育的滲透和思想引領,讓德育教育無處不在。
4.不斷完善教師隊伍建設
有一支綜合教學能力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小學教育改革的關鍵所在,沒有好的教師,一切的教育是空談,所以學校要持續加強師資人員專業化培訓,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管考評評價制度,以不斷提升教職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和教學能力,對教師人員教學能力和取得的成績予以公正客觀的評價。學校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機制,讓想改革、會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實驗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滿創新精神和探究意識的教職人員真正得到重用。
小學教育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進行卻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緊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思想潮流。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同心協力、共同堅持,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小學教育改革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為教育事業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常艷紅 國振義 單位:土橋鎮十四戶小學
參考文獻:
[1]王志飛.淺談小學教育改革的趨勢[J].政府法制,2006(9).
篇2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教育改革與創新 心理素質培養 德育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0-0152-01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也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現階段,由于各地教育規模大小、教育水平高低和經濟水平的差距,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地區間的教育差距,優勢教育資源多集中于東部人口密集與經濟較發達地區,西部等地的教育情況有待改善。而教育信息化則有利于縮小這種教育差距,大大改善我國各類人才的培養。這不僅有利于我國教育的均衡發展,推進實現教育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有利于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宏偉目標。
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方向:首先,應該是孩子們的心理素質需要做一些正確的調整,端正態度,引領他們走上人生道路的正軌,先做人,后成才;其次,學校在教育方法上也應該有所突破與創新,教育方式與時俱進,滿足新一代學生群體要求。最后,教師們也應做好表率,指導孩子在學習中體會生活的真理,在生活中領悟學習的真諦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只有這樣,中小學教育才能在中國當前的教育情況下,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接班人,為國家輸送出建設性稀缺人才,為國家的繁榮昌盛打下源源不斷的高科技人才基礎。針對以上三個方面我的建議如下。
一、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各中小學根據本地本校的具體情形對學生展開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項目的開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學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中學習生活,學校是他們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場所,搞好學校心理教育的整體環境,能夠潛移默化而高效地影響校園中的每一個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多樣化
關于學習方法,首先我們應該摒棄過去的錯誤認識,樹立一種新的思想,認識到學習者與教師的雙重互動作用,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我們必須明確地意識到,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播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此,我們反對填充式的灌輸式教育,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即以學生為思考認知中心,以教師為指導工具。
1.教育信息化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得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成為可能,打破從前過強的共性制約。
2.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一方面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性格對所學內容和學習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選擇;另一方面,學生也可對就其感興趣的某一專題自主檢索收集信息,整理資料,實現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在收集資料和思考交流的過程中豐富其知識面。
3.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所帶來的豐富的網絡資源,改良教學方式,將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鮮明的形象、實際的事例感化對比,幫助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在具體事例分析形象的過程中將高尚的理想實實在在地內化為自己的言行,實現化抽象道理到具體言行,再由具體言行升華為抽象思想道德的轉變。
三、教師的表率作用
教師應該多與學生積極討論課題研究,交流心得,并積極響應學生奇思妙想,提供支持以保證其進一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改善師生之間幾代積淀下來的不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潛在思維能力,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篇3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基礎教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c)-0000-00
0.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傳統的教育體制受到了重大的打擊,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因此,近年來,人們日益關注教育體制的改革。可是對于如何進行改革,卻沒有較好的策略和方法。因而本文根據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分析了中小學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進行中小學教育改革,從而使教育改革的進行更為順利。
1.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意義
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最基礎的教育階段。因此,目前的中小學教育改革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好地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為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培養了高素質人才,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中小學教育的改革為教育改革帶來了生機,為實現素質教育注入了活力,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成為了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1]。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學習環境,為教學增加了新的空間,提高了知識的傳遞效率和水平,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探索周邊事物,認知周邊事物。在很大程度,使學生能夠把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
2.中小學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
2.1教育內部人事制度不完善
目前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職員工,尤其是在落后的農村中學里的教師,多半是屬于人才的單位所有制,存在嚴重的地域限制[2]。久而久之,教師們的視野和知識面較為狹窄,教學理念落后。這種僵化的教育內部人事制度遠遠落后與社會發展的步伐,使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進行受到一定的阻礙。
2.2打疲勞戰的思維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的應試教育形成了這樣一個觀點:時間是無限的,只要學生坐在教室認真學習知識,就一定能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為這個觀點的束縛,很多學校節假日也不讓學生休息,把整天的任務布置的滿滿的,讓學生處于高度疲勞狀態,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
這種做法完全脫離了實際情況,違背了學生的意愿,有悖于客觀規律,使學生處于逼迫的學習狀態下,學習效果不顯著。長此以往,學生的視野得不到開闊,知識面得不到拓寬。
2.3教育指導思想落后
現在有很多教師的指導思想落后,不了解國內外的教育改革動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忽視了學生的思想品德、體育等相關教育。這偏離了教育培養的方向,脫離了社會實際情況。當前許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只注重主科的學習,根本不重視音樂、美術、自然常識等副科的學習。這是由于我國以往教學體制下學校或更大范圍的考核只涉及語文與數學知識,而評價一個教師的優劣也主要看這兩科的成績,因此導致其他學科的課時被占用,自然而然,其他教師也就不重視自己教的副科了。
2.4教學管理理念陳舊
多年以來,我國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及時更新,一直習慣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對不科學、不合理、不利于教育目標和方向的做法司空見慣。總是以保守的、封閉的、排他的思維模式、管理方式來進行教育,使我國的中小學教育跟不上時展的步伐。
3.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對策
3.1改革教育內部人事制度
目前這種僵化的人事制度已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步伐,為了適應時代潮流,教育系統內部的人事制度必須進行改革[3]。這就要求領導和教師的有效流動制度化,因而要實行聘任制,使領導和教師流動有序。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學校內部要建立健全各種組織,廣泛征求意見,集思廣義,力爭將失誤降到最小,使決策具有代表性,有堅實的群眾基礎,較好地符合我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有效避免了決策的不合理性。
2.2改變打疲勞戰的思維模式
要改變打疲勞戰的思維模式,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尊重學生的意愿,培養他們廣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地探索未知事物,增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4]。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到社會實踐中去,親近大自然,觀察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事物與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2.3改變指導思想
面對現在落后的應試教育,要進行中小學教育的改革就必須改變教育中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取得一定的突破。因此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水平和修養,多接觸學科的新方法、新動態、新流派,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大膽地加以運用、創新、歸納、總結,從而形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方法,更好地解決學生普遍存在的知識面窄,實踐能力差等問題,集中主要力量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
2.4不斷更新教學管理理念
為了與素質教育同步,我們必須摒棄那些傳統的不合理不科學的限制,去創造出一整套科學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國情的管理模式[5]。同時,學校領導還應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勞動,讓教師把主要精力和時間用于創造性的工作上,熟悉教學法、新流派、新動向。領導應倡導并支持教師集體探討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實現更佳效果,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4.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前的中小學教育改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要進行中小學教育改革就必須先改革教育內部的人事制度,使領導和教師的流動制度化,再者要改變打疲勞戰的思維模式,使學習效果更佳,在此基礎上還要改變教育中的指導思想,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最后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只有有效落實前面所說的各項工作,才能使中小學教育的改革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順利地進行,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聶鴻英.關于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現代性思考[J].理論園地,2010,12(09):123-124.
[2]何東昌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M].海南出版社,2011,32(13):167-168.
[3]郭文安,陳東升著.國民素質建構與基礎教育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2(15):201-202.
篇4
今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召開記者會,邀請全國政協常委朱維群、黃潔夫以及全國政協委員胡曉義、李彥宏、俞敏洪圍繞促進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穩定答記者問。
記者提問:本屆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您覺得這些措施對我國創業創新環境有哪些改變?您對政府下一步推進創業創新有哪些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敏洪回答:總理的報告中連續兩次反復強調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且就“創業”“創新”這些詞大概提到了二三十次。毫無疑問,在中國的整個大環境中,創業這件事情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推動力。我們可以從個體戶時代算起,在80年代初的時候,我自己的家鄉,我母親是第一個萬元戶。老太太沒有文化沒有把工廠做大,后來我繼承了她的創業傳統,把新東方做起來了。現在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實際是由創業引起的,只不過過去創業和現代創業的定義有點不一樣,現代的創業一想起來就是要和高科技聯系起來,要和創新聯系起來,而這也確實是中國的一個重大的轉型。因為原來的創業都是為了就業、為了生存,中國現代的狀態是,如果我們不再從低檔的制造業轉向真正有創新意義的高品質的產業的話,中國未來的競爭力在國際上就會越來越差。所以,把創新這個詞和創業聯系起來,我覺得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覺得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比如現在國家允許大學生休學進行創業這件事情,我覺得是中國的一個進步。因為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允許學生在大學期間如果有創業的想法就可以休學的,甚至可以沒有理由的休學,出去旅行、修煉,比如喬布斯就是休學了出去修煉的,跑到印度修煉,結果把事情想通了回來創造了蘋果。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給學生更多的空間,但是這件事情本身我一直認為我們不宜拼命鼓勵學生就應該休學去創業,因為創業是一個有了想法確實要去做、不去做的話就會錯過時機的一件事情,并不是一個大學生沒有想法就去創業。
萬眾創新這件事情,我覺得應該從教育上做,因為創新的前提是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是一個人的想象力的發展、一個人的創造力的提升。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萬眾創新這件事情應該是從小學教育到中學教育就應該對教育中的某些特質進行改變和改革。比如中小學教育課程中應該多加入一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課程,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同時我覺得應該非常深刻地改變中國的老師要求學生每一道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的思維邏輯,因為所謂的創新是為同樣的一個問題尋找不同答案的能力,并且通過不同的途徑走向同樣正確的地點的能力。所以我覺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方向是對的,但應該從教育上來解決中國未來10年、20年、30年以后中國在創業和創新方面如何走到世界前列的問題。一是要鼓勵民間力量盡可能加入到創業的隊伍中來,二是在教育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創業創新的課程體系以及思想體系的植入力度。(據人民網文字直播整理,更多“兩會”信息,敬請關注紫光閣網站《全國“兩會”專題》)
篇5
一、以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轉變傳統教學模式
課堂是進行教育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們應以課堂教學改革作為小學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轉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一刀切”“滿堂灌”等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自主、探究、合作、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1)教師要轉變自身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2)要對傳統的學生觀念與學生行為進行變革,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最后,要改善教學關系,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調動教學動力系統,提高教學質量。
二、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教師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找出每個孩子的優缺點,從而根據他們的個體差異制訂相關措施,以達到促使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塑造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同時,也要認真分析學生出現的問題,幫助他們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則應在性格改造上下工夫;如果由于自身比較懶惰、貪玩,則應在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還應聯系家長,與家長齊心協力,對其進行必要的督促;如果是由于沒有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則應幫助學生建立近期或長期的學習目標。當學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一定成績時,教師一定要及時給學生以表揚和肯定;當他們遇到挫折時,要給予他們鼓勵和關懷,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勇于挑戰。從目前的班級管理體制上來看,教師往往注重的是“齊步走”,而無法照顧到個別學生,最終束縛了學生個性才能的展示和發揮。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國家對于特殊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要注意每位學生的特長,并注重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適當的教學方法與多樣的教學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相得益彰,提高小學教育水平。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一般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枯燥的課堂教授過程變得多彩有趣,瞬間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組織小組討論時,應該讓學生表達自己容易接受的觀點,或者鼓勵他們親自動手試一試、表演一下,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促進其個性展示
篇6
關鍵詞:小學教育;英語學習;改革創新
1改革授課模式,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在國家近日頒布的小學課程整改標準中,將小學英語定位為激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為目的,使學生基本掌握使用這門語言交流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語境學習空間,改變原先只注重音標與拼寫的學習模式,這是我們近期對于小學英語教育最應該引起關注的著力點。我們應該借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提高英語課堂的趣味性,改變原來單純的靠聽寫與考試來促進學生學習的模式,設計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學習與說唱英文歌等環節,通過多樣化的教育手段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英語的基本交流技能。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積極的開拓適合于本班學生實際情況的授課方式,如果本班有能歌善舞的學生,那要積極的利用其優點,在班級開展英文歌的學習活動;如果有喜愛文學的同學,每天可以其給同學們推薦自己閱讀的英文書中的片段章節,通過多元化的英文涉獵手段來豐富學生的英語學習生活。有條件的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學習英文表演,錄制成視頻,通過云教學平臺,上傳視頻作業,教師擇優在課上進行播放,這樣一方面是對該學生的激勵,同時也是對其他學生的直接督促。教師應該注意,在舞蹈或者歌曲的選取上一定要有所取舍。現在各方面的資訊十分發達,小學生總是能夠通過多種渠道接觸到與自己身份年齡不相符的東西,那么教師從一開始就應該對他們予以引導,選擇適合青少年內心健康成長的歌曲與電影。對于游戲等環節要精心設置,要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不讓游戲流于形式,還要注意游戲時間的控制,不能使課堂時間過多地被游戲占用。游戲只是教育的手段,學習到英語才是真正的目的,應該讓學生在游戲中能夠思考自身學習的缺點與未來的努力方向,這樣才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因為教育對象是小學生,所以PPT的模板與樣式應該盡量生動活潑一些,要盡量融入語言環境與創新的設置。只有這樣,多媒體課件才能豐富多樣,才能將學生的整體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上。對于幻燈片換頁聲音的配加,角標與字體設置等細節之處也要注意,通過生動的小動畫與音樂將整節課的內容串起來,既增加了英語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又能讓教師不用花費過多的時間去維持課堂秩序,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整堂課的學習效率。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分組討論問題的模式進行探討式教學,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討論組,將活躍的與不活躍的學生穿插開,讓每個組都有一個熱烈的討論氣氛。在課題的設置上應該有足夠的考慮,即對學生感覺不太困難的問題,讓其能夠用較為局限的英語表達清楚,也要有針對性,可以針對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或者做人與做事的原則等問題,讓其在討論與辯論中能夠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這更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通過角色扮演來讓學生熟悉英語在日常交際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開口說英語的能力,同時也能讓其適應日常用語的反應與應變過程。小組討論更是一種培養班集體凝聚力的好方式,小學英語老師應該注重該方面手段的應用,以求在日常教學中能夠收到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2善用多種激勵手段,綜合開發學生學習潛能
學生在學習一門陌生的語言時,難免會有畏難和羞于開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督促和關懷,通過對全班同學學習情況的了解,對于學習有進步的學生,除了在班內表揚外,可以他們的事跡到學校官網上公開表揚,還可以設置英語學習小組,讓其擔任學習小組的組長,促其保持這個學習勁頭;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要建立幫扶對子,讓學習有余力的同學一對一結對子,對學困生展開幫助。小孩子間的交流更為順暢,很多老師想不到的方法或問題,在孩子間就能交流出結果來。這種做法,也是對學習較好的同學的督促與鼓勵。當然,一味的獎勵也是不足取的,對于一些因為階段性學習不用心的學生,要予以一定的批評與懲罰。多種教育教學手段的綜合發力,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獲得滿足感,也能感受到來自老師與其他同學的雙重關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成績,達到我們教育的最佳結果。
3重視口語的學習與課堂外延的伸展
在我國當前英語學習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學生學到的大都是啞巴英語,不敢開口講,一些稍微羞澀的學生說起英語還會臉紅,這樣根本沒辦法正常地與外國人交流,因此對于口語的重視是近期國家相關政策的主要導向。讓小學生從一年級(或三年級)開始加強口語的訓練,從最基本的短語到日常交流的簡便用語,都有所涉獵,這樣在學生小學畢業之前就能基本具備與外國友人日常交流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課堂的外展延伸。我們英語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而應該將課堂設置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中。例如,讓學生在每天見到老師、同學的時候就能夠下意識地通過英語打招呼。在課前,可以設置天氣預報或者時事新聞的英文播講,讓學生注意到英語運用的外延,使得學生能夠學到真正的在日常生活中能發揮作用的一個語言工具,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韓雪波.關于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的思考———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8:28.
[2]李妙蘭.新課程下小學英語教師職前教育課程改革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0:18-21+28.
篇7
素質教育正在我國教育學界如火如荼地進行,也涌現出以素質培養和拓展為主旨的教育改革實驗,在我國的中小學教學領域,素質教育逐漸滲透到中小學的教學改革之中,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滲透力不足,針對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改革中的功效缺損的現象,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系統優化,持續推進,從而使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到中小學改革的全過程之中,全面變革傳統教育,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關鍵詞
素質教育;中小學教學;改革;滲透
在當前素質教育全面倡導和推行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學改革成為了迫切而必然的課題,由于傳統應試教育的禁錮,中小學教學改革受到制約,需要以素質教育為契機和目標,以中小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為著眼點和出發點,滲透和落實素質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以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為核心,從而推進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1現行中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剖析
現行的中小學教學主要是采用班級課堂教學的方式,將學生依照年齡和知識水平,編排成固定的群體,教師則對班級實施分學科的教學,在統一的時間內實現統一的教學內容,這樣可以大規模、集約化地培育學生,使之成為有文化的人。然而,這種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也存在教學進度刻板、教學標準“一刀切”等問題,無法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創造性個性,也不適宜于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主要存在如下教學弊端:(1)教學目標過于注重知識化。在中小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目標并非學生的全面素養的促進和提升,沒有將視野聚焦于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創造與應用能力,而是將大量的中小學知識灌輸給學生,要求他們完成背誦、記憶、考試等任務即算實現教學目標,并以考試成績的分數高低評判學生的學習完成情況。這就使學生的學習目標過于知識化,沒有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的具體問題解決過程中,使學生無法真正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可見,現有的中小學教學目標并未完全達成,沒有真正促進學生全面能力的發展。(2)教學方法單調缺乏靈活變化。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運用大量訓練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輸,這種重復、單調的教學練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活潑天性,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質量較少關注,這不利于學生自我知識的全面建構。(3)教學內容保守陳舊。在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之中,對個人價值的創造和發展較少提及,更多的是宣揚服從、犧牲、奉獻和一致。在數學課程教材內容中,較少涉及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性和實際性的教學內容,并在一些教學內容中缺乏對時代精神的體現和對科學精神的關注。(4)教學形式單向性。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成為了一個全方位表演的主角,而學生成為了在旁邊觀看的配合性角色,使教學形式呈現出單向性,缺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互動和共同影響過程,這種教學現狀亟需改變。通過對上述中小學教學問題的分析,我們需要探討其中深層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深入分析中小學素質教育功效缺損的深層原因,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中小學的組織體系建構還不夠完善。我們需要從中小學教學系統的組織結構入手,分析中小學教學系統的運行狀態,在目前的中小學教育系統的構成要素之中,主要由三個子系統構成:政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事業單位、承擔具體教學任務的中小學校、接受中小學教育的群體。在這三類群體之中,各有其不同的角色,這些組織結構內部存在運行不夠通暢、關系沒有理順的問題,這使得中小學組織結構系統的整體效能較低,其專業化管理和精細化管理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對學生的教育管理評價效能體系還需要改革和完善。(2)中小學教育資源的配置缺乏優化,存在明顯的結構性沖突。考慮到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持續偏低,使中小學的教育資源配置存在明顯不足,這難以實現中小學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調適,同時,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仍舊較為突出,顯現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狀態,這種區域間的經濟水平差異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差異化,突顯出結構性矛盾的沖突性缺陷。(3)傳統教育價值理念的束縛。我國在長期的儒教主流思想價值的熏染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學習觀念根深蒂固,人們都將升學視為個人成功、成才的標志和象征,這種價值理念在與現行的考試制度相結合的形勢下,滋生出應試教育的中小學教學模式。
2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學改革中的滲透和實現路徑
中小學教學改革牽涉甚廣,在素質教育的改革大趨勢下,需要強化推廣中小學素質教育理念,并考慮影響中小學教學改革的相關因素,實現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學改革中的滲透。
2.1全面落實中小學教學改革中的素質教育目標
在中小學教學改革進程中,要全面樹立以學生的素質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目標,要以學生為主體和核心,向學生傳輸各方面的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美學觀念,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的提高和強健,達成學生身心的和諧、健康發展。在素質教育理念之下,中小學教學目標不能將能力提升和品德培養、美學價值觀念等視為附屬品,而應當通過下述具體措施切實落實。
2.1.1落實學生的能力提升措施
在中小學教學改革中,應當在教學中創設相應的思維活動情境,提出預設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要以學生的思維為軸心,對教學活動進行組織和設計,不能局限于學生記憶水平的教學組織形式,還要多多創設理解水平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思維水平的教學組織形式,要將課堂活動定位于思維活動的軸心之上,并充分運用非智力因素促進中小學課堂教學,以促進中小學生的知、情、意的統一和諧發展。
2.1.2落實學生的品德培養措施
對于中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不可忽略,在中小學教學改革中,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知識的傳輸,還要注重學生的品德開發和教育,不能將思想品德教育置于從屬的地位,必須充分挖掘學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要充分發揮語文、歷史、英語等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科課程的優勢,將社會先進性思想和品質融入到學科教學之中,突出這些學科教學中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于以抽象性思維為主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課程,要利用其精確、嚴謹的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并通過抽象的方式將對學生的品德培養融入到科學性之中,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認知、物質相互聯系的認知、對立統一的法則認知等。
2.2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學內容改革中的滲透和實現
在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中,可以成為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和來源,學生的知識體系、能力發展和思想品質,都主要是通過中小學教學內容而實現,由于中小學教學內容是對人類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提煉,因而,可以幫助中小學生快速地對世界和社會進行認知和理解。同時,教學內容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主要依據,教師必須以教學內容為前提,擬定和設計具體的教學方案,如:側重于對學生技能的教學內容或實驗的教學內容設計,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設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在對中小學教學內容的改革的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2.1實現由偏重文化知識的傳輸變為知識與道德教育并重的改革
在中小學教學內容改革中,不能集中于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文化知識教學內容,這種教學內容偏向于適應社會生產的需求,而不是出于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求,應當將這種單向的教學內容轉變為“雙維”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育,以滿足社會生產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滿足學生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對學生進行與文化知識并重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樣,才能實現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完善。
2.2.2實現由“大一統”式的教學內容模式轉變為基礎性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中小學教學內容中,側重于對文化知識的統一化教學,它對學生的知識差異化較為忽略,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需要轉變這種“大一統”的教學內容模式,要重視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基礎性,如將精英數學轉變為“大眾數學”,使之成為學生必學而且能夠學習的數學課程。
2.2.3注重教學內容體系之間的關聯性,實現教學內容的綜合化改革
在中小學教學內容改革中,要認識到不同的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是相互聯系的、相互滲透的,我們需要關注教學內容體系之間的關聯性,加強各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滲透,從而使學生掌握更為寬泛的學習內容,深入而牢固地掌握自然知識和社會性知識。
2.3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滲透和實現
在中小學教學方法的改革中,要注重教學的交互性和啟發性,要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知識獲取過程,要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善于思考。還可以借用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手段,使教師集中精力在對學生的備課和學習指導的過程中,從而使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和遷移。
3結語
在素質教育全面倡導和推行的過程中,中小學教學改革要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教育目標為引領,注重對中小學生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從而優化中小學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并使之獲得全面素養和能力。
作者:王玉蘭 單位:江西瑞昌高豐中學
參考文獻
[1]方恒妃.“素質教育”提出以來有關中小學教育的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2.
[2]朱獻.與我國素質教育相適應的城市小學校教學空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
篇8
關鍵詞:陽光教育論 體育教育 教學思想 教學理念
一、“陽光教育論”的理論概述
“陽光教育論”是在近年提出的一種全新的教育理論,“陽光教育論”圍繞著新課改的基本思想建立,針對傳統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教學內容與實際不符、教學形式方法過于陳舊、師生關系不融洽等種種問題與弊端,展開重點的關注與深刻的反思。以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作為指導,本著“健康第一”的基本原則,不斷的激勵學生,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積極幫助學生解決,要理解學生的困難,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用陽光一般的愛和關懷來感化學生,使學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時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使學生性格更加活潑。“陽光教育論”的理論基礎在于對學生的鼓勵與賞識,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改善學生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大力加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建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為了保證“陽光教育論”能夠得到有效的貫徹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校要為“陽光教育論”的開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加大對學生智商、情商、思想道德、個人修養等各方面的培養,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全方面的人才。
二、從“陽光教育論”的角度分析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現狀
學校在中小學教育中開展體育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處在青春成長期的中小學生的身心不斷的成熟,身體健康成長,由于處在青春成長期的中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所以,在中小學的教育中,方法有很多。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符合這個階段學生自身的需要,符合這個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要注意對他們的內心進行了解,才能保證中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個性化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提高。然而,在我國的教育體制現狀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需要我們中小學的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摸索和探討,具體如下:首先,我國中小學的體育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學校和家長對體育教育的不重視。我國中小學在具體的學過程中,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影響導,許多中小學的教師還沒有完全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思想上存在這一定程度的落后。其次,我國中小學生在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我國中小學生的體育基礎差,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我國中小學生的教育中,許多學生和家長更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課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體育教育。部分教師為了讓學生有更加充分的學習時間而私自占用體育課與活動課來增加學生的文化課課時,部分家長擔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會下降,不允許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由于上述的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國的中小學生嚴重缺乏體育鍛煉,身體素質不達標,體育基礎差。最后,教育方法不合適也是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由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小學體育教育中也存在著過于追求成績,而忽略了中小學開展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并非要培養出運動員,而是要加強我國中小學生的健康體育鍛煉,增強我國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除此之外,我國中小學生體育教學內容不系統,沒有課堂教材作為理論基礎來指導學生們學習中小學的體育課,使得學生對體育課上涉及內容的理論知識掌握不足,而且我國在專業體育教師的崗位上,人數十分缺少,這也是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之一。
三、“陽光教育論”對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
在“陽光教育論”的要求中,“健康第一”永遠都是排到首位的,所以,中小學體育也必須圍繞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來進行認真的反思,重新的認識和調整體育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反思,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建立勞逸結合的學習環境。在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改革中應該注意勞逸結合,要將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放在教育目標中最主要的位置,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不同于專業體育院校的教學,中小學的體育教學重要是為了增進學生身心將抗的發展,本著“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而不是為了培養運動員。第二,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陽光教育論”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來開展的,所以,在“陽光教育論”的大背景下,不要對學生進行過度的保護,使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來對體育課上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使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自主進行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對體育課學習的興趣。第三,施行全面教育的基本方針。作為新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要求,施行全面教育不僅是在中小學教學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我國的教育界領域也掀起了一股開展全面性教學的風潮,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體制改革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產物。
四、結語
“陽光教育論”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論,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改革樹立的指導思想并指明了方向。通過對“陽光教育論”在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進行研究與分析,可以使“陽光教育論”更好的對我國中小學體育的教育工作進行指導。這不僅是中小學的學生的需要,也是時展的需要。當今時代,并不缺乏知識能力超強的天才,而是缺乏全方位的人才,而“陽光教育論”強調的德、智、體、美、合全方面培養學生的基本理念,必將在未來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中占據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徐學慧.陽光體育研究述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
[2]杜子陽,柯勇,余怡菁.陽光教育理論與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
[3]倪軍.“陽光教育”理念對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0,(18).
[4]盧聚賢.“陽光教育論”指導下的中職學校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探析[J].職業技術,2010,(03).
篇9
關鍵詞:學科教育類課程;課程結構;教材建設;實踐教學
為了加快推進素質教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去年5月,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6月,教育部下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8月,又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接著,《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實驗區開始使用。因此,準確把握《課標》精神,并以此為依據改革教學,便成為課程實施的重要問題。本文擬就個人學習、實踐《語文課程標準》的體會談幾點膚淺的認識,以求教于同道們。
關于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語文教育專家們在各種媒體上已經發表了多篇論文,論述深刻,闡釋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結合本地的小學語文教學教研實踐,第一,談談對語文課程目標的認識,第二,就實現課程目標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我們知道,課程目標對于教材編寫、教學、評價等起著決定作用,因此,改革語文教學,首先要對語文課程目標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而當我們把《課標》精神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結合起來思考時,就會對語文課程目標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那就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科教育類課程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主流課程,傳授語文學科教育知識、培養語文學科教育技能是它的兩大基本目標,這兩大基本目標之間的關系常常被表述為語文學科教育知識是基礎,語文學科教育技能的培養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但實際的情況是“語文學科教育知識是這一地位被無形中當作為重點”,需要在這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語文學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襯。綜上所述,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改革與結構重建,目前可以緊緊圍繞三個方面展開,即課程結構(內部學科構成)改革、教材建設改革和實踐教育改革。
1、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進一步強調小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義務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培養合格公民打好基礎,語文教學在培養合格公民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主要表現:
正確運用中華民族共同語(普通話)進行交際的能力是每位公民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這是語文教學必須完成的任務。語言的習得是人發展的基礎,語言文字的掌握和運用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標準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正常交際的能力,才能保證每位公民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語文教學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而且是思維的工具。語文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同時,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為他們形成創造性地應付社會的能力,成為自覺、自治和負責的公民奠定基礎。
語文教學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位學生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為義務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語文教學理所當然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條件和背景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接受語文教育的機會,并都能夠達到最基木的要求。
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體驗、積極參與和探究的過程。語文教學要遵循學生的心理規律,在學生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為他們創造豐富而有序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在課堂和自然環境中通過主體參與和體驗,獲得語言的發展。
2、課程結構改革
主要解決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結構領域擴充的問題,應本著各有側重、區分能級、明確陣地的原則,構建語文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新格局。
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結構領域擴充,指的是要提升課程的內涵,豐富學科教育類課程涵蓋的具體學科范圍。以往構成學科教育類課程的主干學科往往是小學語文教學法或者是小學語文教材概說和小學語文教學概論,外加教育見實習作為實踐教育課程,培養出的小學語文教師能夠輕松駕馭靜態的語文課程。而《語文課程標準》在理念上將語文課程當作一個不斷開發、不斷深化的動態過程,對教師的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教學方案的設計與整合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要求很高。適應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需要,現有的以小學語文教材概說和小學語文教學概論為主干課程的學科教育類課程必須提高研究與訓練的規格層次,本著各有側重、區分能級、明確陣地的原則,建設好著眼于宏觀課程開發與研究的小學語文課程論、教學設計和創新的小學語文教學論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語文課程資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學語文教育研究的學科體系。“各有側重”是指適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課程開發、教學理念、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學科教育類課程各內部課程設置要具有對應性,并相對獨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區分能級”是指不同學科在傳授知識和訓練能力、培養情感和價值觀、探索過程和發現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力量不同,教育影響的結果也有長效短效之分,學科教育類課程內部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能級,實現學科的互補;“明確陣地”是指適應《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綜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內部課程設置要兼顧課堂教學主陣地、學校課外教育陣地和社會教育陣地,立足于不同的陣地加強對學生的專業思想和價值觀的培養,促進學生語文教育知識學習和語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課程層次提升和學科領域擴充為基礎,按照上述原則建構的學科教育類課程新格局,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四個方向和三塊陣地”。
“三個層次”是指包含與教育學、心理學基本原理結合緊密的語文學科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等學科,以中觀研究和探索小學語文教育的一般規律為主的課程論、教學論等學科,以及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和方案的設計與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學設計等學科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按照從一般到具體的次序,越來越貼近小學語文教育實踐,將課程開發、教育研究、教學技術、實踐方法、課程評價等內容整合其中。
“四個方向”是指具體課程設置主要圍繞課程開發與研究、教育技術(主要指軟性技術)、教育研究與設計、教育實踐四個方面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對學生進行語文教育專業知識能力的傳授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影響。
“三塊陣地”是指課堂教育與訓練陣地(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課外活動教育與訓練陣地和教育實踐陣地(包括到小學進行的見實習和參加社會語文教育活動等)。各個陣地學生和教師承擔的角色任務各不相同。這樣的課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課程建設的理論模型,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造等多方兼顧,又體現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訓練。
3、課程目標
篇10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Reform Suggestions
TIAN Jing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roposal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weakness of China's basic education,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1 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
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是民族振興的基石,而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發展和改革農村中小學教育,提高未來勞動者素質,培養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適用人才,是加強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逐步提升,國家不斷加大教育投資,加快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步伐,使得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我國農村基礎人群大、總體素質低,農村中小學教育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突出表現為信息化教育落后、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學生流失嚴重等。
1.1 信息化教育落后
農村教育信息化先期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投入,而設備到位后的后期維護和管理經費主要依靠當地政府和學校。由于農村稅費改革和中小學“一費制”的施行,使得農村中小學教育經費大幅度下降。然而,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投入,無論是硬件配置、軟件開發,還是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均需要大量的經費來維持。由于農村中小學資金不足,雖然大部分學校都有計算機教室,但是設備老化、配置較低,甚至閑置不用,遠遠不能滿足信息化教育的需求。受?r村經濟條件的制約,無法建立良好的網絡環境,中小學生無法通過網絡獲取最新的教學資源,使得城鄉教育的差異依然存在。
由于信息化教育基礎設施落后、教學資源匱乏,無法形成良好的信息教育文化氛圍,加上教師進修學習機會較少,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普遍較低。由于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對教師掌握信息技術和理論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農村中小學教師所具備的信息技術知識滯后,難以滿足信息化教育的發展需求。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農村中小學領導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與升學率,不重視對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引導和培訓。農村中小學教師也受原有的備課方式、授課方法以及教育思想的束縛,不愿意使用信息技術,使得本來有限的農村信息教育資源因閑置或使用率較低而大量浪費。
1.2 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力量。由于我國一直以來實行“只進不退”的教師錄用制度,使得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中存在著一大批老齡教師。同時由于農村地區教師待遇普遍偏低,生活環境艱苦,個人發展空間較小,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農村任教,致使農村中小學優秀年輕教師尤為稀缺。我國現行的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是按師生比計算的,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規定,[1]我國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為,農村小學、初中師生比為1:23、1:18;縣鎮為1:21、1:16,城市為1:19、1:13.5。由于我國農村地區人口分布較為分散,校點較多,加上近年來農村中小學生源逐步萎縮,使得按照編制標準分配的教師名額逐步減少,出現了名義上的“超編”現象。教師“超編”使得大量優秀的年輕教師無法及時引入,對師資隊伍的更新換代以及教育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阻力。
由于早期體制不健全,“民轉公”教師在農村中小學占據很大比例。“民轉公”教師雖然在歷史上撐起了農村基礎教育的脊梁,但是由于學歷不高,教育觀念陳舊,知識結構老化,自我更新和接受繼續教育能力較差,總體素質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
1.3 學生流失嚴重
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生活條件普遍好轉,經濟因素對農民選擇教育機構的制約效應逐漸降低。盡可能為子女尋求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在廣大農村成為新的需求,但由于農村中小學在硬件設施、教學質量以及師資隊伍等方面與城市中小學存在很大差距,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子女進城就讀,造成農村中小學生的大量流失。近年來私立學校的大量出現與快速發展,也對農村公立中小學形成了新的沖擊。由于私立學校不受國家編制政策制約,辦學方式靈活,師資配置合理,資源利用率高。私立學校通常收取較高學費,有足夠的資金用于辦學條件的改善與教師獎勵的發放,因此私立學校教學環境與教師工資待遇遠遠優于農村公立學校,可以吸引大批年輕優秀教師,教師積極性與教育教學質量大大提高。再加上私立學校實行寄宿制,為廣大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便利,進一步提升了私立學校的競爭優勢,導致農村公立中小學生源的進一步萎縮。
為了解決流動兒童在城市的教育問題,按照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有關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各級政府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給予了很大照顧。[2]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城市教育權利得以保障,大量的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城市中小學學習,加劇了農村中小學學生流失問題的嚴重性。農村中小學生在城市就讀同樣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免費接受義務教育,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地區中小學生進城就讀的現象,造成了農村中小學在讀學生大幅度下降。
2 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建議
2.1 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由于現階段單純依靠國家的投資很難滿足當前農村信息化的需求,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在農村信息化建?O方面的投入,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貧困農村地區,政府應當每年預算專項經費用于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設備、設施的維護與更新,確保信息化教育的正常運轉與持續發展。政府和各級教育部門要拓寬思路,發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完善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的經費保障機制。積極爭取企業捐助和個人捐助,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也可以采取學校與商業機構聯合投資的模式,鼓勵信息技術企業參與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政府應放寬相應政策,允許信息技術產業的引進,以教企合作、創新融資等方式推動農村信息技術發展。建立城鄉對口扶持制度,使得城市學校優質的師資、技術設備和農村中小學共享,帶動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發揮縣級教師師資優勢,對來自一線的優秀農村中小學教師進行技術能力培訓,再由信息素養較高的一線教師發揮骨干帶頭作用,制定適合本校教師特征的培訓計劃和內容,整體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引導鼓勵高師院校與農村中小學聯合建立師范生教育實習基地,積極吸納信息素養較高的大學生到農村小學調研實習,促進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觀念與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對學生信息素養培訓的意識能力。制定相應優惠政策吸引信息技術專業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從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課件制作以及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培訓,提升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
2.2 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為了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國家于2006年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各級政府應積極行動,抓住“特崗計劃”機遇,大量補充年輕教師到農村任教,優化農村中小學教師知識和年齡結構,增加農村中小學的生機與活力。加大農村教育的整體投入,促進農村中小學現代化建設步伐,改善農村教師生活與教學條件。同時設立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完善農村教師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吸引大批的優秀人才進入農村學校,推進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結構調整。
建立和完善城鄉教師流動機制,引導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輻射與拓展,促進農村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農村中小學校長可以通過到對口城區中小學掛職訓練,吸取最新的教育信息和管理經驗,切實提升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選派優秀的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辦學薄弱的農村學校支教,逐步縮小城鄉師資隊伍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制定科學完善的支教考核制度,并將教師的評先評優以及職稱評定與考核成績掛鉤,從而提高城市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任教的積極性。采用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突破農村中小學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以及交通因素的制約,使得農村中小學教師利用多媒體教材開展自主學習,逐步提升農村師資隊伍整體素質。
2.3 合理調整布局,優化資源配置
農村中小學學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農村中小學教育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因此應當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全面提升農村學校的辦學條質量,逐步縮小城鄉辦學差距。由于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著布局分散、校點較多、辦學規模較小等問題,可以通過撤并、改造以及新建學校等方式,把一些質量差、生源不足的教學點合并到一所中心學校,并集中資金、師資以及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軟硬件資源,改善中心學校的教學條件。布局調整可以擴大農村中小學的辦學規模,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率;同時可以精簡師資,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與業務能力,提高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