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格式范文

時間:2023-03-29 05:31: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設計格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設計格式

篇1

設計者(姓名、通訊地址)

一、概述

· 說明學科(數學、語言藝術等)和年級(中學、小學、學前等)

· 簡要描述課題來源和所需課時

· 概述學習內容

· 概述這節課的價值以及學習內容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分析

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該課題預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做出一個整體描述。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說明學習者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等三個方面的學習準備(學習起點),以及學生的學習風格。要注意結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說明教師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學習者特征分析,比如說是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或是通過預測題目的編制使用等。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說明本課題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學與活動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資源與工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支持教師教的資源;二是支持學生學習的資源和工具,包括學習的環境、多媒體教學資源、特定的參考資料、參考網址、認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別說明的傳統媒體。

如果是其他專題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方面的課程,可能還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獲得情況。

六、教學過程

這一部分是該教學設計方案的關鍵所在。

在這一部分,要說明教學的環節及所需的資源支持、具體的活動及其設計意圖以及那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教師引導語。

最后,畫出教學過程流程圖。同時,流程圖中需要清楚標注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媒體和相應的評價方式。

七、教學評價設計

創建量規,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八、幫助和總結

篇2

本文討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施了先學后教、創新思維方法訓練、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學與社會互動、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工廠實踐等多種開放式、多樣性教學模式的必要性。目前,在書籍設計課程教學當中,相信大多數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觸:書籍設計涵蓋了多門課程的綜合內容,版式設計、字體設計、印刷設計、插圖設計等,在教授當中既要考慮到書籍的實用功能性,又要考慮到學生的創意創造的表現和鼓勵。學生在老師的這些要求和限制下,很難放開手腳和思維,并且在通常72或64課時下要完成一本書的構思、設計和制作,學生往往各種細節不能仔細推敲,最后應付了事。最后的作業中加入各種花里胡哨的裝飾、單純的追求怪異而沒有和書籍內容想協調,創意流于表面上的標新立異。老師們看到這么一摞書籍設計的作業,既感到可笑也同時感到無奈。這單純是學生的問題還是教師的水平問題?或者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上不適合?我認為書籍設計的教學過程應該重新進行安排、教學模式應該進行針對性的改革。

一、先學后教

書籍其實對于學生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東西,但是我在最初介紹書籍結構、材料等表面日常可見的知識時,學生仍然一臉茫然,像新鮮事物一樣。其實是大家在看書時只注意文字內容,不曾注意到書籍設計的相關問題,如果一上課先進行市場調研與考察并不合適,學生并不知道需要注意看些什么,而如果先大量的講授專業知識不結合市場調查,往往學生又沒有直觀的感受。并且大學生有一定的自學研究的能力,在枯燥的課堂講授中學生會出現煩躁、聽不進去的現象。所以需要采用先學后教的方法。首先講一下書籍的結構、裝訂方法、材料等,然后通過對書籍調研,了解市場情況、消費者對書籍的認識和選擇情況、精裝書籍的構造、紙張等,從課程內容的幾個方面對各類書籍的裝幀設計進行思考。其次,考察不同書籍的形態帶來的書籍翻閱的感受,然后分析書籍裝幀設計的創意產品在創意產業的發展,感受現代書籍設計的新理念。這個環節是自學的過程,我認為也是必須的環節。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學生是能動的主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這是他們發展的內在動力。但這需要教師去喚醒、引導和調動。在先學后教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水平不同的問題,積極主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學習方法等。啟發學生創意思維的潛在能力,培養他們獨立完成書籍的裝幀、插圖、制作、成型的設計表現能力。

二、創新思維方法訓練

在書籍裝幀設計教學中,引導學生具有更加開闊的的思維,培養學生突破常規、訓練學生思維創新的方法,是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非常關鍵和重要的環節。學生普遍習慣于用常態邏輯思維方式看待要設計的內容和思考問題,總是拿出腦海中已看見過的千百遍的影像去設計書籍,缺乏有效的開拓新思維的方法。為了快速解決學生思維創新訓練問題,讓學生用草圖、文字快速記錄下來最初的靈感,再經過肯定否定再肯定的過程,不斷地提問自己可不可以把現有的單個元素增加?刪減?重復?倒置?局部替換?材料替換?等等問題,來改變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在草圖上不斷用聯想、推理、添加新的想法內容,并把單一的圖形進行延展和變化,將自己想法在反復變化中進一步完善。并用“圖文”的方式快速記錄自己構想過程的訓練,以此可以快速展現思維發展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突破習慣性的束縛,在思維方向上進行指導。在訓練中,組織學生互相觀摩作品,并相互提出問題,用別人的思維方式再進一步打開學生固有的模式。

三、個性化發展

受傳統書籍閱讀觀念和對設計的認識以及經濟成本的影響,書籍裝幀的課程以前較重視書籍的版面設計,而忽視了書籍的整體藝術形態設計。在目錄、書脊、書口、頁碼等的細節中也缺乏設計感,隨著人們情感的需求日益增長,人們已經不能滿足舊有的書籍形式和傳統的書籍審美習慣,人們渴望見到更加具有創新理念、造型奇特的書籍設計形式。通過設計者個人獨特的設計語言,展現獨特的性格、愛好、審美等,來表現書籍的內容,并通過材料、工藝等進行耳目一新的設計和不斷的嘗試,讓人們接受一種新的書籍形態。誠然,鼓勵學生發揮個人想象力,天馬行空地設計造型夸張、奇特的概念書的確可以開拓其創造性思維,但過于追求“怪異”的形態便失去了書籍的本質。設計的宗旨還是以人為本,書籍設計的根本宗旨是傳遞信息。不能因為一味追求新奇而造成閱讀困難,在書籍裝幀設計中還是要追求功能與形式的統一,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在學生作品中,教師經常看到這種極易走向形式主義,而忽視了設計最初本質的情況。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在張揚個性化的同時,要有內容、有本質、避免浮夸和做作,達到真正具有全新視覺沖擊力的概念書籍作品。

四、舉辦學生作品展和讀書會

進行師生間和與受眾群的互動。目前,高等院校的書籍裝幀設計課程,大多還是停留在校內課堂講解和練習,相對忽略了與社會消費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展覽中的交流作用等等。因此,建立教學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開放式、立體化教學模式非常有必要,例如在兒童書籍設計教學中,我們把做好的書籍放到附近的幼兒園里,讓孩子自由的選擇閱讀,學生可以在旁邊觀看小朋友的閱讀反映,并和小朋友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心里感受和喜好。這種直接感受自己的作品在受眾群體閱讀中的反映和喜好程度的互動環節,非常有利于學生設計創作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設計思維能力。適應大眾讀者的心理精神需求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在課程結束后,在校園中舉辦課程作品展覽,一方面使作者與其他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在互相觀摩的同時也進行了自我的學習,另一方面學校教師可以給予評價和指導,避免了任課老師指導的固定思維模式的限制。對學生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和提高的機會。

五、印刷工廠實踐

對于印刷工藝和材料的知識只是在課堂上傳授是紙上談兵,遠遠不夠,學生沒有實際操作的深刻體會,在教學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設計與工藝的脫節。只有想法,卻不考慮制作的可行性和成本的預算,設計就只能停留在電腦里而沒有真正的實施意義。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工廠實踐學習,了解書籍裝幀設計與印刷工藝的關系,了解現代印刷工藝的發展現狀,了解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狀況。這些都會啟發學生在書籍設計中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深切感知印刷工藝也是書籍設計表現的重要載體。這類工廠實踐課程作為書籍裝幀設計課程有效的補充是非常重要的。可見,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引導學生與社會接軌的教學模式新思路。

六、結語

篇3

學校全稱

***

課名

平移

教師姓名

張**

學科(版本)

數學  北師大版

章節

第二章 第三節

課時

第   1  課時

年級

五年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先沿水平(或豎直)方向平移,再沿豎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進一步積累平移的學習經驗,更充分地感受觀察、操作、實驗、探索等活動本身的獨特價值,增強對數學的好奇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究式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發現的精神。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產生對圖形與變換的興趣

三、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初步學習了將一些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而本課要求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后判斷圖形平移前后的方向和距離。因此,對于我班的大部分學生來說,本節課的內容相對較為簡單,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容易。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能按要求畫出簡單的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會根據平移前后的圖形判斷平移方向和距離。

教學難點:認識圖形的平移變換,探索它的基本性質,建立直觀的空間觀念。

鑒于本節課屬于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和發現并總結規律的,所以在課堂的全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僅僅是引導和點撥,所有的問題都采取學生獨立、合作完成的模式,并及時進行作品展示,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起止時間(’”- ’”)

環節目標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媒體作用及分析

環節一導入

1'—3'

幫助學生回憶準確的數學概念

引導學生觀察物體的運動,進一步建立這種運動的具體感性認識,并讓學生回憶知識建構過程,再過渡到運用數學語言正確表達平移運動的過程

與老師、同學互動,演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平移運動

白班的演示功能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平移運動現象

環節二:探究新知。

3'-12'

會準確地進行平移運動,并能畫出平移后的圖形,掌握平移的方法

第一步:多媒體出示本課情景圖,使學生對原圖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為學生畫出平移后的圖形提供一個直觀的印象。第二步:通過對比淘氣和笑笑的平移過程,感受平移的過程引發思考;第三步:通過學生的對比和動手操作,總結畫一個圖形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第一、選點。也就是在原圖形上選擇幾個決定圖形形狀和大小的點,如正方形的四個角上的頂點。

第二、移點。也就是按要求把選擇的點向規定的方向平移規定的格數。

 第三、連點成形。

在學案上自己去操作,并請幾個小組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給與恰當的評價

學生沒有畫圖的經驗,但是能夠簡單的表述出圖形平移的過程,所以先讓學生在已有的觀察經驗基礎上,自己探索畫一畫平移后的圖形。  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的數學活動空間,使學生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動手活動,真正掌握畫平移后圖形的方法。同時通過展示作品和小組評價,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環節三:合作交流

12'-20'25"

發現平移的特點,并且能夠熟練判斷出平移是否正確

探究畫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主題圖,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學生試著畫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圖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學案上進行平移,并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

白班的演示功能,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趣味性的操作可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且使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

環節四:針對性練習。

20'25"-40'53"

熟練掌握畫規定方向規定距離平移后的圖形的方法

完成教材第25頁第1、2、3、4題

篇4

關鍵詞: 機械設計 課程設計 教學改革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機械類專業和近機類專業學生在學完機械設計及同類課程后所設置的一個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也是工科院校學生第一次較全面、規范地機械設計的應用實訓環節。通過課程設計這一教學環節,力求從課程內容上、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從設計思想上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及其他先修課程的理論知識和生產實際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加深和融會貫通,協調應用;使學生學習和掌握一般機械設計的基本設計方法,設計步驟,培養獨立設計能力,為今后專業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打下基礎;使學生在設計中得到基本技能訓練,如計算、繪圖、使用相關資料(手冊、圖冊、標準和規范等),以及正確使用經驗數據、公式,等等。

為了有效利用課程設計提高學生各種能力,我們針對傳統課程設計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具體措施如下。

一、設計任務改革

1.設計題目改革。將學生分組,傳統的課程設計一般一個組一個設計數據,個別學生有依賴思想,不動腦筋,仿照甚至照抄別人的設計。改革后每個組設計任務不同(如有的組要求設計直齒輪傳動,有的組要求設計斜齒輪傳動),組內每個學生的設計數據也略有差異,這樣基本上是一人一個設計題目,但組內成員設計題類似,既杜絕學生想照搬別人的思想,又利于組內討論和學習,通過設計每個人的水平都會上一個臺階。

2.設計內容改革。在設計題目中添加一些限制條件,如要求一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兩齒輪中心距在90—130之間,在設計過程中如果學生傳動比分配不好就難于達到這個要求,需返回重新設計計算強調設計過程中“三邊”設計理念(即邊計算,邊畫圖,邊修改),也使學生形成了優化設計方案的理念。

二、設計時間安排改革

傳統的課程設計一般放在機械設計課程學完后二周進行,改革后將課程設計穿插于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將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項目,項目一為牛頭刨床機械傳動系統分析,項目二為帶式輸送機傳動裝置設計。課程設計的內容就穿插于項目二中教學,增加了原來課程教學中沒有的電動機選擇、傳動方案選擇、運動和動力參數計算等部分,這樣學生可以根據運動和動力參數計算的結果進行帶傳動、齒輪傳動、軸系結構等的設計。這樣使學生通過設計這個主線把所學知識串起來,感受本課程各部分內容的有機聯系,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自覺地投入學習,避免過去經常出現課程設計做完了才明白機械設計學的是什么的情況,課程學習更有目的性。

三、設計內容的變化

傳統的課程設計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設計作為內容,如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中的減速器設計。改革后將項目一機械傳動系統分析應用作為一個創新項目的輔助設計,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和培養創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課程設計中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內容等都可以自行選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學生設計的多功能燈罩、多用廚灶、吸塵黑板刷、玩具熊貓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創意的作品。這種與社會工作相接軌的設計模式能極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快速適應社會。

四、繪圖方式改革

傳統的課程設計一般采用手工繪圖,而且零件圖一般選用軸或齒輪類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繪制裝配草圖,用CAD軟件繪制正式裝配圖及零件圖,而且零件圖要求每組有一套完整的非標準件零件的零件圖。對個別CAD軟件應用有難度的學生也允許用手工繪圖。

五、答辯方式改革

傳統的做法是設計完畢后統一答辯,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辯的時間較多,另外答辯中的問題學生沒弄清的答辯后可能也不會再去探究了。改革則采用教師在輔導過程中就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作為一個過程考核,這樣在設計過程中老師能利用閑暇時間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學生也能通過問題弄清設計過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及必須掌握的知識,達到課程設計的目的。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相對比較繁雜的,通過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并使抄襲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時也激勵大家既進行競爭又加強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模具0811班春同學在設計小結中寫道:“通過兩周時間的課程設計,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平時課堂上教師講的知識點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認真的連成‘線’,綜合起來后才能將自己的減速器完整地、正確地設計出來,遠比多上幾節課更讓我獲益的多,希望今后能夠多些此類型的課程,讓我們所學的知識能夠有一個大綜合,既可以鞏固知識、增長見識,更是為今后的工作進行的實戰訓練,同時,也讓我們拾起了即將遺忘的大一的知識,讓我們真正認識到復習鞏固的重要性,遠比老師叮囑幾遍來得更真切實在。”模具0811班馮靈同學則說:“啊!好累!好煩!好緊張!這是我心中的感慨。每天在跟時間賽跑,與自己的耐心相對抗。我發現人的潛力是無盡的,只要你去努力,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沒有那么難了。一分付出一分收獲,這兩周的課程設計我過得很充實,也學了很多。”

參考文獻:

[1]景華榮,杭佑庭.高職機械設計教學與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9):43-44.

[2]劉建華,龐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湖南農機,2011,(09).

[3]張健,起雪梅.基于加強教學環節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09).

[4]何秀媛,張健,起雪梅.高職“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現代交際,2009,(09).

篇5

Abstract: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impulsion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mechanic design needs reform especially. It is a must to reform the exi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integrate the emerging knowledge of science into the courses, in which way the classroom knowledge can be associated with practice so that students can apply their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關鍵詞: 機械設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創新性思維

Key words: mechanical design;course teaching;reform;innovative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23-0286-02

0 引言

對機械設計學的改革創新而言,將是一個涉及到學校理論教育及學生接受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系統工程。這不僅是單純的修改學校理論教育環節,還是結合當前社會的需求及學生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如何協調三者關系的問題。

對于以上的問題,本文針對機械設計學方面的課程教學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索研究。

1 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實踐探索

強烈的改革意愿是改革探索的原始動力,勇于質疑原有的理論體系,并加以創新完善是科學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將學生的創新思維納入日常教學計劃中,成為機械設計學課程改革重要內容。該教學計劃的實施,將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如果從傳統的機械設計學而言,他是僅僅是關于設計學的一門專業科學,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發展,新興的思想甚至理論都在不斷的沖擊著原有的理論體系。那么作為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就必須以改革創新作為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的基礎。設計科學是人類步入工業時代的重要標志之一,設計科學的核心內容便是改革創新,新興事物的創造,也就是人們在從事設計科學的研究時,不斷深入,不斷完善的結果。設計科學是建立在嚴謹的邏輯學基礎之上的,很多由設計科學開發出發明創造看似很偶然,其實在背面隱藏著它的必然性。因為通過對已知事物進行多方面組合調整,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依據邏輯學理論,經常就會有新的成分出現。這也就是設計學中的創新原則,通過突破性思維,以嚴謹邏輯學為指導,探求新的原理及方案構架,做到改造舊事物,創造新事物,而新生的由于是在舊事物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必然要比原來的事物先進,這是有堅實的理論保障的。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改造都是創新,在沒有理論支持的隨意改造只能是胡編亂造,得到的結果只能是資源浪費,徒耗人力。因此在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更要注意引導他們建立嚴謹的理論體系,不然會導致他們的創新行為得不到回報,從而影響他們的創造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大膽鼓勵學生以創造性思維去解決問題,以便加深他們的理解。最終要讓學生明白創造性思維是所有發明創造的基礎原動力,而邏輯理論知識及原理即是前人通過不斷的嘗試,努力而總結完善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體系,是所有發明創新的指導,它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用于指導發明創造具體步驟的理論基石。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力求達到發散思維的目的,讓他們從以往墨守成規中解放出來,鼓勵他們多角度,多方面地尋求解決方案,當然這些方案必須是建立在設計原理的基礎之上的,這樣的教學成果就是讓學生突破書本的限制,學會以改革創造的方式去解決新問題,讓他們在設計創新中充分地發揮作為一個設計者的主觀能動性,利用現代最新科技,以目前最先進的設計理論和方法為引導,創造出比以往更新,更有競爭效力的新產品來。

在進行課堂教育時,多用實例進行形象生動的說明,消除學生對發明的陌生感,揭開他們發明創造的神秘面紗,既讓他們尊重科學,又不讓他們因為感覺過于神秘而產生畏懼感。要讓他們明白,別人行,我也能行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挑戰性思維,讓他們能夠突破自我,解開思想的束縛,掌握科學的方法,在創造創新的科學海洋中自由的翱翔。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果。另外還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百折不屈的探索精神,要讓他們明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道理,讓他們樹立起健康科學的人生觀,在設計科學中體會出要以積極堅定的態度對待創造發明,即使遇到困難也不要輕易退縮,要有良好的心態,頑強的拼博精神,科學的眼光,最終必定能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2 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探索

先有發明創造的思維,才會具有發明創新的能力,而依據邏輯學原理,創新性思維得益于發散思維及收斂思維。要注重培養出學生打破成規,突破傳統思維定式的思考方式。注意分析、比較相結合,學會以概括總結的方式去推論結果。從事物的多角度,多層面出發,結合合理的假設推論從而找到新的解決方法,以獲取思維方式的進步。

引導學生進行相互間的學習心得體會交流,努力營造出一個熱烈、積極、利于創新思維發展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能夠相互印證彼此的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不斷的辯論甚至爭論中加深對科學原理的理解,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學習目的。作為教師在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思維都要以認真的態度加以剖析,即使想法很怪誕,也不能去挖苦打擊,相反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幫助學生找出不足,讓他們學會以科學的思考方式,最終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作為機械設計學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功能原理設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核心內容便是要求學生對機械產品的主要功能分析出其中的原理性構思,這是機械生產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環節,因而它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精心的設計作品方案,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發散思維及收斂思維的具體用法,用實例加深他們對這個科學思維方法的運用,并讓他們用這種方法找出最具現實性,最合理的解決方案。

3 課程教學作業內容的改革實踐探索

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之上的。沒有基礎理論知識的支撐,再怎么活躍的思維也只是天馬行空,沒有科學依據的胡思亂想,因此在努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不能放松對學生最根本理論知識的要求,這是所有創新思維的理論基礎。通過讓他們不斷的實踐,加深他們對基礎原理知識的理解,讓他們能夠活學活用。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及創造技法,課后通過改革作業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同時不忘加深他們對概念、定理的理解。將傳統教學中要求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的方式,進行合理的改良,用實際案例來穿插引用這些概念及定理,將抽象、枯燥的公式原理,具體化在日常的作業中,引導學生用創造性思維去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讓他們通過完成作業的方式,來掌握課程內容,從而真正體會到設計的樂趣。

而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解答方式要注重引導,不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注重從學生失敗的答案中分析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加以引導,讓他們自己從中得到進步,從而在以后的課題中能夠得到正確的解決方案。而且還可以從中專門選出一些比較經典的案例,讓學生們大膽地進行討論,鼓勵他們開拓性地發現新的解決方式,拓展他們的思維方式,活躍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他們對概念、定理的運用和記憶。通過這種生動、活躍、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比較輕松自然的氣氛中完成以往枯燥的理論教學,從而獲得理想的課程教學目的。

4 結束語

通過對機械設計學課程的整體內容、教學方法和課后作業的不斷改良和探索,再有機結合學生學習后的反饋情況,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后在參加全國性質的學術交流研討會的過程中,與其他優秀的老師進行教學經驗方面的交流,并將獲得的先進經驗,對教學方案進行更深層次的改良,使得課程教學方法更加合理,更能為學生所接受,為繼續提高機械設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之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黃純穎等.機械創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關鍵詞】激進建構主義理論;認識論特征;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07―0025―04

一 引言

厄內斯特•凡•格拉塞斯菲爾德(Ernst Von Glasersfeld,以下簡稱“格氏”)是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為建構主義理論確立了基本原則并使建構主義得以迅速崛起[1]。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對我國教育教學領域影響較大,許多學者對其理論進行了評述和研究[2]。由于格氏激進建構主義關于知識的本質、獲得途徑以及學習本質等一系列觀點與傳統客觀主義認識論大相徑庭,國內學者對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持有不同的觀點[3][4]。同時,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的嚴重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濃厚相對主義色彩促使我們有必要對其認識論特征進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對格氏的激進建構主義理論認識論特征進行研究,并分析其對教學設計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二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關于知識和學習的基本觀點

格氏認為,認知主體主動建構自己知識,建構是通過新知識與以往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認知的機能是“適應”并幫助組織自己的經驗世界。認知不是發現本體論意義之外的現實。格氏認為,應該用“生存力(Viability)”代替真理標準,強調知識應有助于解決具體問題或能夠提供有關經驗世界的一致性解釋[5]。格氏關于知識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納為:(1)知識的本質是主觀的;(2)知識的內容代表著經驗世界;(3)知識獲取途徑是認知主體的積極建構;(4)知識的形態是動態變化的;(5)知識的功用是為了生存。格氏激進建構主義不否認外部真實世界的存在,但它強調人們是通過理解這個世界而建夠自己的真實世界。認為知識建構是一個人的先前經驗、認知結構和具體的真實情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格氏認為,學習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學習是結構決定的自組織循環過程,是新知識與舊經驗的沖突,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的重組;同化與順應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兩種途徑。格氏同時認為,學習者本人應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習是認知主體自我控制和主動建構自己知識兩個并行過程。學習的目標是培養“能夠在現實生活世界中應用的能力,保證學習者作為自生產系統去應付生活” [6]。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關于學習的基本觀點可以歸納為:(1)學習是學習者積極主動地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2)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記憶或外顯行為的改變,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主動且有選擇地知覺外界信息,建構事物意義。(3)學習不以追求真理為目標,學習是為了保證有機體的適應和生存,是提高適應生活的“生存力”。

三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的認識論特征

認識論是研究人類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的哲學理論,是人們對人類知識內容、獲得的途徑等方面的看法和觀點。人類的認識論立場分為預成論和漸成論兩種。其中,預成論包括主觀主義先驗論(知識預成內)和客觀主義經驗論(知識預成外)。主觀主義先驗論認為客觀世界是人腦的產物,是“我思故我在”。客觀主義經驗論認為客觀世界不依賴人的意識,意識是對客觀世界機械的反映。漸成論是一種介于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第三種認識論,認為知識是認知主體和認知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建構主義雖然流派紛呈,但他們都認為知識是在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中建構的。

1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雖然與客觀主義認識論相對立,但其不是主觀主義認識論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建構主義(包括格氏激進建構主義)不是客觀主義這是公認的。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明確地提出反對形而上學的實在論及其各種變式的客觀主義認識論,并以此為自身的形成和發展提供關鍵的理論基礎[7]。然而,對于建構主義特別是格氏激進建構主義是否等同于(或是一種)主觀主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等同于主觀主義,那么研究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就失去意義。筆者想說明和論證的是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觀點雖然具有強烈主觀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但不是主觀主義。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是通過劃分“實在”和“現實”的概念來區分認識主體的認識和構建的范圍[8]。格氏關于“認識主體的知識和經驗建構了世界”的觀點,實質上是指人的知識和經驗建構了對世界的認識,或者說人的知識和經驗建構了對世界的描述,即他們所指的“實在”部分。“實在”是認識主體所經驗到的,是已知;“現實”是認識主體尚未經驗到的,是未知。然而應該看到,隨著認識的發展,“實在”的邊界在拓展,“現實”中的部分將逐漸進入“實在”,為認識主體所認識和建構。對認識主體來說,雖然“實在”不能完全窮盡“現實”,但隨著認識的發展和深入,“實在”的范圍在擴大,“現實”中部分會進入“實在”中來,這樣,“現實”(部分)將由未知變為已知,如圖2 所示。格氏激進建構主義并不否定本體論意義上的客觀現實的存在,但它只關注經驗現實(即“實在”)。因此,只要理解“實在”與“現實”的本質關系,就能夠知道格氏激進建構主義關于“客觀實在是不可及的”觀點不是不可知論,客觀現實(主體未經驗的部分)也將能夠被認識。

格氏強調他不是一個唯我論者,“主觀性決不與任何一種唯我論的變式相同,他的認識論的主觀性僅僅涉及到經驗獲得而不涉及到‘實在’的產生”[9]。對此,格氏說:“我從沒有否認過絕對現實的存在,我只是如同不可知論者一樣,想說明我們沒有一種認識現實的適當方式”[10]。由此可見,格氏激進建構主義只是不涉及本體論意義上的客觀實在。眾所周知,主觀唯心主義是“心外無物”,是否定本體論意義上的客觀實在。因此,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的“不涉及本體論意義上的客觀實在”不等同主觀唯心主義的否定客觀實在,其“不可知論”不等同于主觀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因此,格氏激進建構主義不是主觀主義。

2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認識論具有強烈主觀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認識論具有強烈主觀唯心主義色彩,這既是許多學者將其等同于主觀主義的原因,也是我們在應用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時需要謹記的。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具有強烈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主要表現在:(1)在“主體和客體對知識建構中的作用”問題上,格氏特別強調認知主體的能動性;(2)在“知識是如何建構的”問題上,格氏認為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互相作用的產物,知識具有情境性,個體性和主觀性[11];(3)在“主體建構的知識是反映客觀世界,還是構造客觀世界”的問題上,格氏認為,知識是學習者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依賴個人經驗自主建構的,建構的知識既不是反映客觀世界,也不是構造客觀世界,而是構造主體的內心世界;(4)在真理問題上,格式激進建構主義不關心知識與客觀世界是否一致,是否“真”,而是把知識看成是經驗世界而非本體論世界的體現,看成是適應的結果,不追求“真理”,只能評價知識的一致性和生存力,它否定真理或科學知識的永恒性[12]。格氏同時認為激進建構主義是與客觀主義認識論相對立,而在認識論中,客觀主義的對立面是主觀主義。因此,格氏的激進建構主義帶有強烈的主觀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但正如前面所論述的,格氏建構主義觀點雖然帶有強烈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但不能認為他的觀點就是主觀主義,因為主觀主義認為知識源自人的心靈,否認知識來自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

3 格拉塞斯菲爾德激進建構主義理論的認識論是一種漸成論

由格氏關于知識和學習的基本觀點可知,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認識論不是預成論,而是一種漸成論和建構論。將格氏所持觀點與認識論分類相比較發現,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是一種極端建構主義理論(extreme constructivism),是最靠近主觀主義的建構主義。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在認識論連續體中的位置如圖2所示。

四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學設計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認識論視閾下,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和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理論基礎和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兩方面。

1 豐富教學設計理論基礎,為“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提供理論支持

第一、二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有學習理論、系統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其中學習理論主要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雖然偶爾也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但并沒有把它作為核心指導理論。第三代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以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核心的學習理論和系統論。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作為一種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復雜學習領域、高級學習目標和結構不良領域的教學設計有很好的指導作用[13],促進“以學為主”的第三代教學設計模式的發展。

2對教學設計過程模式各環節實施的影響

教學設計模式就是在教學設計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運用系統方法進行教學設計的理論簡約形式。傳統教學設計將教學設計模式分為教學分析、策略設計和教學評價三大要素,每個要素中包含各自子要素。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對傳統教學設計模式中各要素的影響和改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

(1)有助于教學目標設計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格氏建構主義強調個體知識的自主建構,強調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認為不同主體對同一事物可得出不同的理解。他認為學習一般無法預先設立學習目標,如需設置,應設置多樣、靈活的教學目標,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修改和完善教學目標;強調學習要解決真實環境下的任務,在解決真實任務中達到學習的目標。

(2)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有助于注重學習內容的實用性、真實性。對于學習內容分析,格氏認為要明確學習知識的內容和類型,設計任務時要根據知識的內容和類型不同將學習內容嵌入到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不同要素中去。為學習者提供難度適當的學習內容,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讓學習逐漸成為一種學生自我維持的過程,有目的地使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實用性。

(3)重視學習主體個性特征,注重分析學習中個別差異,有助于加強對學習者非智力因素分析。格氏認為,學習者個體差異與每個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有關。人們能否正確建構某一材料的意義主要取決于他們的認知結構中有沒有能用來同化這些材料的相應觀念。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學習主體個性特征分析,注重分析學習中個別差異。格氏在教學(設計)中強調主體(學生)對學習意義的主動建構。在分析學習者特征時雖然要涉及到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但他更強調與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

(4)加強學習情境設計、重視自主學習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設計。格氏認為,教學活動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即新舊經驗)主動聯系、促進學生認知策略的發展。加強學習情境設計,在設計學習情境時應主要考慮學習情境的背景、學習情境的呈現和模擬、學習情境的操作空間以及學習任務與學習情境相融合問題;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知識內部的相互聯系、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過程的完成。重視自主學習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設計,積極鼓勵學生對所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反思;通過協作學習,使學生所學知識相會印證;設計歸因策略,維持學習者的興趣、動機和毅力,發展學生自我控制的技能。組織協作學習,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5)為評價方式多樣性提供理論依據。傳統教學設計的評價是以學習目標作為評價的標準,強調評價的客觀性。格氏激進建構主義對教學評價的影響主要在確定評價的目標方面,由于學習是知識自我建構的過程,他認為學習者是對自己知識建構的最好評價者,應該較少使用強化和行為控制工具,要較多使用自我分析。重視評價方式多樣性,積極開展學生自評、互評,小組間評,家長評等多種形式的評價。

五 應用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教學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

激進建構主義理論運用到教育教學上還只是一種反省工具,而不是一種教育教學模式。激進建構主義本身并無一套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它只是一種認知和學習的理念。特別是其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濃厚,因此在應用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 由于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容易忽視知識的客觀性,我們在以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指導教學設計時,要明確教學目標,避免將教學目標虛化,同時使教學目標具有靈活性、可變化性和整體性,充分考慮認知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評價時,應采取多樣性的評價手段,在評價實踐中避免陷入無標準的虛無主義。

2由于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更強調學習主體的能動性,很少考慮知識的客觀性。在教學設計中幾乎不考慮具體可操作因素,學習過程充滿了不可把握和不可知的因素。因此,應該堅持客觀的、確定的、相對穩定性的知識觀,在設計學習策略時,在充分考慮學習者能動性的同時,盡可能使教學策略具體化,并提供多種設計方案,加強協作學習策略設計,使學習者個體知識與社會知識相一致,促進社會知識內化和個體知識社會化。

3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既可以從主觀主義立場和視角去理解,也可以從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和觀點去解析。而只有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去理解和應用激進建構主義,才能使我們汲取激進建構主義思想的合理內核,在教學設計理論研究中不會滑向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不會走向唯我論;在教學設計實踐中,不會出現極端的做法或走向誤區[14]。

六 結語

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認識論是一種漸成論,但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對傳統教學設計影響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理論基礎和教學設計模式等方面,對第三代教學設計有較重要指導意義。由于他的觀點強調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和學習主體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這有助于教學設計模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模式的轉變,對我國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影響。然而必須看到,由于格氏激進建構主義觀點具有強烈的主觀主義色彩,在教學設計中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作用,容易忽略認知對象(客體)對學習的制約作用,這在教學設計中應該避免。

參考文獻

[1] Schmit. S. J. Th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New Paradigm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Discourse[A]. In S. J. Schmidt (Ed.), The Discourse of Radical Constructivism[C]. Frankfurt, Germany: Suhrkamp,1987:11-88.

[2] 龔道明. 激進建構主義教學觀評析[D]. 西南大學, 2008:10-29.

[3][4] 張桂春. 建構主義教育思潮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度影響 [J].教育科學,2010,(6):15-18.

[5][6] Glasersfeld, E. V.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 [M]. London: Falmer Press, 1995.

[7] Glasersfeld, E. von. Key Works in Radical Constructivism[M]. Rotterdam: Sense Publishers, 2009.

[8][9] Glasersfeld, E. von. Radical Constructivism. Ideas, results, problems[M]. Frankfurt, Germany: Suhrkamp, 1998.

[10] Glasersfeld. E. von.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J]. Synthesis, 1998, (80): 124-131.

[11] Glasersfeld, E. von. Limits of understanding [M]. Bern (Switzerland): Benteli Verlag. 1996.

[12] Phillips, D. C..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The many faces of constructivism[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5, 24(7):5-12.

[13] David H. Jonassen.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for Well-Structured and Ill-Structure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Outcome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7,45(1)65-94.

[14] 何彤宇,蔡立媛.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對以建構主義為中心的教學改革的反思[J].教育探索, 2008, (9): 57-58.

Analysis of the Episte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 von Glasersfel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s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TAN Jing-d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20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E. von Glasersfel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s basic perspectives about knowledge and learning, we analyze and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temology of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viewpoint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is neither subjectivism nor objectivism, it’s an epistemology existing between subjectivism and objectivism, and its epistemology is a kind of epigene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stemology of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have a strong color of subjective idealism and relativism. The influences of hi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abbr. ID) lie in the ID’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ts procedure model.

Keywords: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ory; characteristics of epistemology; instructional design

篇7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引言

高職教育主要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輸送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為此,學校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實現“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高職實驗課教學是高職實踐教學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前沿陣地。 “機械設計基礎”作為機械類各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主干課程,在培養合格機械工程人才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其相應的實驗環節,不僅對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實踐和動手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存在的問題

1.1教師方面

很多教師依舊采用陳舊的教學模式。在實驗課的教學中,只是枯燥地演示。雖然有些教師很認真、詳細、具體的編寫實驗指導書,但是學生有依賴性,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操作步驟和方法,操作出大致相同的結果,編寫出步驟相同的實驗報告。教師在編寫實驗指導書時,沒能將最新的技術動態通過操作技能訓練體現在實驗教材上,使學生跟不上需求的發展步伐,遠離生產實踐。

1.2學生方面

大部分學生對實驗不夠重視,在操作實驗的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的動手操作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只草率地按要求完成實驗指導書給的步驟,對于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提示或結果正確與否,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想都不想,甚至有些學生等實驗課快結束時,拿同學的實驗報告來抄抄改改了事。

1.3學校方面

學校對實驗教學缺乏全程的監督檢查,實驗課的質量,也只是簡單地表現在實驗報告的上交。如果實驗報告僅僅是抄抄實驗步驟和實驗數據,那就完全失去為了上實驗課的意義。 所以,必須改革以往監管手段,形成有全面考查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實驗教學模式。

2.改革措施

2.1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1)構建一支具有高職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進有豐富企業工作經歷的師資,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鼓勵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現場的工作經歷,從而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2)提高教師的實驗指導水平。實驗課教師也要經常集體備課,而且,實驗課的備課比理論課要求更加細致,要合理地設計實驗,使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完成實驗,而不是讓學生按照我們制定好的操作步驟完成實驗。

2.2實驗教學內容改革

高職實驗課教學內容改革,是高職實踐教學改革的核心,實驗內容的改革必須堅持“三個基本原則”做到 “三個有利”。“三個基本原則”即實驗課教學內容必須反映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促進生產發展,反映“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的需要“實際、實用、實踐、實效”。“三個有利”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于增強學生實際操作和實踐動手能力。開設具有應用性、設計性、綜合性強的、體現現代先進實驗技術的教學實驗項目,削減以驗證理論為主的、內容單一的實驗。實現實驗內容由“單一型”向“綜合型”轉變。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掌握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識、設計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設計機械傳動裝置和簡單機械的能力,掌握運用標準、規范、手冊、圖冊和查閱有關設計資料的能力。為使實驗教學與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強化學生實驗環節的綜合技能訓練,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可以著重進行下列綜合性、設計性實驗。

(1)機構運動方案創新設計實驗。在課程講授完各種機構的運動特性和設計方法之后,給學生提供的一個創新設計環節。其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機構組成原理的認識,進一步掌握機構系統的運動特性和創新設計方法。

(2)機械傳動方案實驗。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傳動方案設計的多樣性及機械設計中常見測試方法,并通過多種方案的比較,擇其較好的方案。

(3)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實驗。加深學生對理論力學中靜力學、運動學、動力學分析以及機械原理機構等概念的理解,并初步了解機械動力學仿真軟件的應用范圍及使用方法和動力學仿真的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

2.3實驗教學方法改革

實驗方法由“示范型”、“驗證型”向“參與型”、“設計型”、“創新型”轉變。

(1)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內容。要建立一種以能力培養型的實驗教學體系。一方面,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自主教學”教學法。教師必須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設計不同的實驗教學內容。

(2)實驗前精講實驗過程和方法。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前那種教師講述一遍、操作一遍,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做一次的舊模式。采用實驗前精講實驗過程和方法,在上實驗課時,把課上所有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所學的理論知識,并使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升華為操作技能。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實驗的過程、目的和效果,最終達到做實驗的目的。

(3)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一次成功的實驗是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悉心的指導是分不開的,為此應改變以前“集中指導的方式”為“集中與分段相結合式指導”,實驗前針對具體的實驗任務如何入手去做,通過教師的實踐經驗引導學生解決初期入手難的問題。

2.4加強實驗室建設,創立機械創新實驗室

加強實驗室建設,使其具有職業崗位場景特征、實用技術強化特征、行業及地域經濟突出特征、體現能力本位特征等。充分發揮實驗室的職能,在原有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陳列室的基礎上,補充一些新型的機械和典型的機械模型和實物,在一些工礦企業收集各種典型的失效零部件和各種機械,為學生認知零件的失效情況和學生親自動手裝拆機器,認識和掌握各種傳動方式提供條件,實驗室全天開放,便于學生參觀學習。創立“機械創新實驗室”,組織學生參加開外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為學生以后能適應工作崗位提供條件。

高職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院校實驗室是實現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發生器、整合機,反映高職院校辦學方向、教學資源和核心能力的本質特征,意義十分重要。實驗室要不斷充實與改進培訓內容,改革培訓方法,培養學生職業技術技能、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龐珊.《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篇8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高職院校教學的改革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目前高校建筑裝飾設計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教學還存在較多的缺陷而不能滿足目前市場的需求。本文將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教程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希望可以為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教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使得高職院校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建筑裝飾設計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

建筑裝飾設計;存在問題;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教程直接影響著對設計類專業人才的培養。目前市場上的建筑裝飾設計的專業人才少導致供不應求,所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改善現狀。提高設計人才的專業素養已迫在眉睫,通過對教學結構的完善、教學方式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豐富等多方面的改革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專業性人才才能滿足當下對建筑裝飾設計人才的需求。

1目前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不懂得把所學各科知識結合起來

雖然本著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實施了多個科目的教學制度。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課程的單一化教學導致了學生所學的知識比較零散。而我國所實施的各個學科分開單獨教學也影響了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一些學生只知道單獨進行掌握所學的重點知識,不去尋找所學習的知識的內在聯系,與所學專業之間的關系,不懂得把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都導致了所學的知識斷節,不能很好地發揮它們共同的作用。如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不僅涉及一些審美鑒賞、建筑裝飾設計,還會一些物理和建筑材料等多個方面的知識。這個時候就需要學生能夠把所學到的各科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懂得尋找各個學科之間的內在關系,把它們聯系起來。在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所學的各個學科的知識,從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

1.2學校的教學模式單一,不懂得創新

一些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有限,加上一直秉持著過去的單一教學模式,不懂得創新,只知道一味地給學生灌輸考點,而不懂得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造成了學生對所考內容進行死記硬背,出現了許多高分低能的情況,由于對所學知識的不了解或不會運用都導致了目前學生畢業就業難的局面。只有對現行的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點進行改進,不斷地去探索新的全方位的教學方法,打造新的教學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是改善問題,使學生自身的專業水平得到大的進步。建筑裝飾設計是一個新興的專業,沒有太多過往的經驗可以去借鑒,加上現在又是一個求新求異,各種新鮮的元素不斷地出現的時代,而這個行業同時又與時尚緊緊相隨,所以這就要求老師和學生都要不斷地關注設計方面的新知識,完善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學生平時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加強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了解新的技術,讓這些新知識、新技術更好地為我們所利用。

1.3學生的實踐能力差

學生的實踐能力差是目前建筑裝飾設計性專業人才缺少的原因之一。許多學生在自己動手設計的過程中不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只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套作,設計的作品質量差,得不到使用者的認可。學生動手能力差有多個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夠或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讀書,而不懂得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眼高手低不愿意進行簡單的設計工作是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的首要原因,亦或是由于學校資源少、教學水平較低致使學生實踐機會少,學到的知識不夠先進等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差。實際工作過程中設計圖和施工圖的深度不夠,不能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實踐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循規蹈矩,不懂得創新。在當今以學習成績為主的教學環境中,許多學生形成了錯誤的思想,認為只要平時科目的試卷成績夠高就可以,這也就出現了部分高成績、獲得獎學金的學生的實踐能力卻不如一些平時成績一般的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現象。這就需要學生端正態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通過實踐來提升自身能力。

2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改革措施

2.1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

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了解知識之間的相關性。在實踐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顧客的需求結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設計施工,從而使得設計的質量更高,更能夠滿足使用者的要求。[2]建筑裝飾設計是一個需要不斷地實踐的專業,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職業。這就要求學生的專業素養夠高,平時對所學知識不斷歸納總結,對于不懂的知識要不斷地探究,對于一些與之相關的知識要積極地去了解,這樣有利于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實踐操作。熟練掌握最起碼的專業知識是成為一個合格的建筑裝飾設計者的基本條件。

2.2構建一個教學的綜合體系,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應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圖文結合,用典型的案例向學生講解與之有關的專業知識,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培養專業性人才。這些都需要高職院校改變原有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構建一個綜合的教學體系。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求新求異,擁有一套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對一些新興的與專業有關的技術要及時地學習,不然會導致學生掌握的一些知識過于陳舊,設計作品老套庸俗,追不上時代的腳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對建筑裝飾設計熱愛,才能學得更好,也才能做的更好。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建筑裝飾設計行業前進的腳步。

2.3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理論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實際工作中的運用,建筑裝飾設計這個專業除了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外,還要學會更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結合,更好地應用在平時的工作中。[3]這就要求學生的綜合素質過硬,此外,高職院校在培養建筑裝飾設計這類的人才時,要本著以專業知識的教學為主,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學校也應該開設多門選修課程,一方面是可以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各個學科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多種選修課的開設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與本專業有關的知識,獲得自己想了解的一些課外知識。學校要本著把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人才的原則,不斷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實施分階段、分批次教學,全面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水平。

3結束語

對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人才的培養與市場的需求息息相關。高職院校設計類人才的專業性與學校教學密不可分。為了培養出專業性更強的綜合性人才,對高職院校建筑裝飾設計教程教學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學模式與目前的市場需求相適應,才能培養出更專業的實踐性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于瑞強.室內設計專業項目教學改革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2,(10):97-99.

[2]周媛媛.關于任務驅動和項目教學法下的建筑裝飾設計教學改革與探索[J].消費導刊,2013,(1).

篇9

關鍵詞:示范;教學形式;改革;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尤其是民辦高校的迅速成長壯大,為我國的全民高等教育事業提供了必要的輔助力量,提升了國民整體素質。2017年,民辦高校在校學生總數超過4000萬,辦學數量接近全國高校的30%。民辦高校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成了教育改革向深層次發展的重要對象。同時,民辦高校的發展時間比較短,我們對于其存在的深刻意義、發展脈絡及創新特點的把握并不十分明確。經過多年的發展,藝術設計教育已初具成效。根據近幾年民辦學院課堂教學跟蹤調研情況分析,我們發現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已經對專業教學的培養訴求形成了阻礙。國內民辦學院專業教改的研究成果眾多,但藝術設計專業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既科學又高效的專業教學改革模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親自示范教學的程度不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認知和把握程度有限,導致目前民辦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專業水平整體較低。

一、設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形式存在的問題

1.以舊教學法教授新教材

部分教師在具體的專業課教學中,忽視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對于新形勢下的專業發展趨勢把握不明確,沒有深入分析專業前沿的動態,繼續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導致新教材的目標與實際教學效果存在差距,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創新意識沒有得到有效培養。

2.教師業務素質不高,創新理念不足

在具體的專業教學中,部分教師疏于對專業課程的深入研究,專業視域不夠開闊,專業知識較為匱乏。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提高學生綜合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課程,需要從教者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靈活的教學方法及勇于創新的治學態度。

3.專業教學改革的構架與發展差異性不對稱

部分民辦高校的專業建設水平相對較低,一部分因為受師資力量的構成因素的限制,另一部分由于革新理念和執行機制尚未完善。針對這種獨特的辦學體制,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過程自然而然地受到一定的影響和制約。由此,尋求創新性教學改革的解決方案,構建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示范教學改革體系,就成了緊迫事宜。在示范教學中該如何融入素質教育,如何滲透創新意識,如何提高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成了課題組成員首要面對的問題。筆者根據民辦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示范教學的實際情況,以設計表達、公共空間室內設計等核心專業課程為例,研究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有效途徑。

二、解決關鍵問題的改革研究準則

第一,強化民辦學院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知識傳授與示范教學的有機結合。核心專業課程的課程體系要求、知識把握能力標準和示范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十分關鍵。第二,加強民辦學院的素質教育,拓寬專業視野,構建起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的示范教學改革架構。從民辦學院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教學水平層次劃分情況分析,以及教師現代教育理念研究。第三,通過教師示范教學,增強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將素質教育滲透于專業教育。全方位了解學生在專業示范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訴求,為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條件。第四,提高教師的專業示范能力、專業素質、創新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第五,針對示范教學,尋找到聯系教與學關鍵的、科學合理的紐帶,探索示范教學的改革方式與教學創新流程。培養專業性強、具備開拓創新特色的人才,提升其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能力。

三、示范性教學與指導

通過學年的教學示范改革的研究,課題組成員有針對性地在手繪表現技法、居住空間室內設計、辦公空間室內設計等核心專業課程中開展示范性教學,針對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不同階段,主要在平面圖的繪制、天花圖的繪制、立面圖的繪制以及對應主要效果圖的繪制四個階段,對學生進行示范性的教學和指導,使學生通過示范性教學更容易地掌握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1.針對不同專業的教學特點和實際教學條件,增加有效的示范性教學環節

強化環境設計、公共空間設計、設計表達等專業課堂教學的專業性,展現教師示范教學的直觀性、真實性、高效性,并且貫穿于教學過程。立足于教學改革的主旨,尋找教學互動的關鍵紐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起點,自然地融入新型的示范性授課方法和教學手段,形成師生互相學習的良好課堂氛圍。

2.選擇適當的主要專業課程,分階段進行示范性教學

根據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實際能力,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主動性創造教學,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專業性。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要靈活地把握專業知識的分段式深入,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修養為前提,鍛煉學生手、眼、腦結合的能力,充分開發其創造力,塑造其能學、好學、樂學的新型學習態度。

3.通過示范性的教學,啟發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擴展學生的思維范圍,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通過手繪表達設計想法。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示范教學,師生感知、體驗、互動,提升專業教學水平,強化教學相長的效果。教師突破程式化、概念化和一般化的習慣教學模式,納入新鮮、生動的示范授課機制;采用更深層次思維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深入詮釋示范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多種途徑豐富教學框架,把專業教學特定的觀念與知識轉化為視覺語言和教師親自示范教學的觀摩體驗。

4.研究組定期組織會議,總結示范性教學的實際效果

通過會議討論,不斷提高課程需要的理論知識,并及時做好記錄。在整體的改革過程中,自上而下要深知專業示范性教學的重要性,并把其作為民辦高校求創新、求發展的重要依托。集合師資力量,積極總結階段性成果,群策群力,發揮教師的業務力量,根據實際的教學效果反饋調整、完善教學模式,直至達到理想的運行狀態。

四、模式研究與實踐措施

教學模式改革應該體現人文關懷,分層次、分階段地有的放矢,力求示范性教學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1.核心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

第一,初步帶入:在初入學習基礎課的階段,教師要創造一個寬領域的專業范疇,構建專業入門的導入型框架,使學生意識到所學專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從觀察生活中的藝術現象出發,繼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了解藝術創造的普遍性和對社會活動的影響,激發學習興趣,理順求學的開端和專業學習的過程。第二,漸續過渡:教師在掌握專業教學宗旨的前提下,通過交流、討論等多樣方法挖掘學生的疑問;教師通過實際案例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并融入親身實踐的專業經驗,輔助專業知識的漸入性引導。第三,樂于求知:教師以系統的專業基礎鍛煉使學生集中關注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和業務技能,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領域,促進其專業學習的廣博性。

2.核心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

第一,主觀能動:經過專業基礎的良性導入,學生能夠依照專業教學的學習任務,積極主動地搜尋與專業課相關的專業資料,匯總預習的疑惑,為后續更深入的學習做好前期的必要準備。第二,分組協作:學生根據每門專業課程的具體安排,以小組形式展開設計項目的合作交流。組內成員各自分工,形成單獨的設計團隊,各組自薦代表并陳述設計項目的詳細內容,由此形成競賽的模式,營造熱烈、歡快的群體討論、研習的課堂氛圍。教師適當引導并給予必要的建議,通過分析各組的優勢、劣勢,幫助其自我改進、趨于完善。第三,自省悟學:專業課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學生掌握專業重點、難點之后,能夠在教師的點撥下自我領悟。學生通過鑒賞大師的經典設計作品,獲得深刻的藝術體驗,逐漸形成個性化的設計思維。

3.核心選修課程的教學模式

第一,橫向展開:選修課程是專業學習的拓展。藝術設計是一門交叉學科,其包含的知識極為豐富,涉及眾多領域。教師在授課時應該注重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其指明學習方向;增強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綜合性,使其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藝術行為、藝術活動及表現方式,以設計表達自身情感。第二,縱向延伸:教師的專業示范能夠使學生集中學習重點內容,并依據思維軸線串聯專業知識。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能夠帶領學生走進更深入的專業研究領域,直至學生熟練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第三,多維匯結:思維意識的多重交叉性源于設計目標涵蓋元素的多樣性。學生學習選修課程,通過思維訓練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總結學習、工作的主體部分。學生在經歷多種思維訓練之后,能夠直接抓住專業學習的首要目標,繼而順利解決設計任務的重點問題。民辦學院的藝術設計核心課程教學形式改革研究與實踐,是基于國內現階段民辦院校的教學狀況進行的新嘗試。我們在借鑒相關先進教學模式的前提下,秉承“寓教于樂,善教于用”理論基礎,大膽地進行一系列創新性的改革。只有不斷提升藝術設計專業教師的素質,增強教師隊伍的團隊力量和求索精神,才能構建科學、合理、高效的師資力量。教師要時刻不忘初心,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積累閱歷,通過切合實際的教育理論培養新時代藝術設計類專門人才,為專業領域的人才梯隊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專職人才儲備。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中心,應該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辦學宗旨,積極、穩步、漸進地推進改革。在整體的教學改革環節中,通過師師互助、師生互動、生生互競,構建博學求真、銳意進取的專業教學新模式,使師生在專業教學改革的氛圍中經歷求新、務實、善學、致用的專業成長,從而探索民辦高校核心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形成一條良性循環且持續創新的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意)布魯諾•賽維.建筑空間論.張似贊,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2](日)盧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尹培桐,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篇10

價值工程的實質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價值工程著眼全壽命成本,以提高價值為目標,以功能分析為核心,是有組織的集體創造活動。價值工程的分析重點是選擇對象與資料分析、功能分析和方案的創新設計。

價值工程原理在課程教學中的表述有效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用最少的代價,最少的干預獲得最大效益,教學的有效性表達為: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如果我們把課程教學理解為一項工程時,實際教學時間是成本,有效教學時間是功能,教學效率便是教學工程的價值。教學效率中最關鍵的因素是有效教學時間。有效教學時間取決于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的有效學習是學習時間、結果和體驗。有效教學時間∝有效學習=f{學習時間,學習結果,學習體驗}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習活動所伴隨或生發的心理體驗。

確定研究對象有效教學的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學價值只有通過有效學習才能轉變成教學的效率。教學基本價值包括認識價值、發展價值、智力價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價值、教學發展學生思想品格的價值等,[1]教學價值的最高境界是創造性。我們分析目前《機械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鑰匙,提高教學效率。目前《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一下三個方面:第一,《機械設計》課挺堂教學、《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實踐活動、實驗課程,相互脫節,影響這種思維品質的發展。第二,學生自主學習不夠,學習處于完全的被動狀態。在課程設計中反應出設計能力不足,不善于發現問題,尋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再學習和探究能力不足,無法對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創造力明顯達不到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第三,試驗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學生對著書本預習試驗,試驗教師講解試驗或演示試驗,學生按教師和試驗指導書提示做一遍,寫試驗報告。沒有興趣,只為完成;沒有自主,被動操作;沒有問題,思維受阻;沒有創造,更談不上創新。

收集資料收集資料和分析問題的根源收集整理資料的工作貫穿于價值工程所有階段的全過程。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價值工程工作小組能盡量詳細地了解各方面資料和相關知識。學生的有效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抽象的客觀存在,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客觀存在。把握它是一個相對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們采用了以下方法:①課堂反饋和問卷:課堂反饋是學生有效學習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②作業與作業分析:作業是學生直接的表現有效學習的地方,作業載帶著學生的學習體驗。③課程的考試與分析:課程的考試和作業有相似的地方,但課程考試表現比作業表現來得全面和系統,但沒有作業分析詳細。④后續課程學習與跟蹤分析:實踐過程是學生有效學習的發展。實踐的第一站是后續課程的學習。⑤學生工作與跟蹤分析:工作后的跟蹤和企業的評價是對有效學習的思維和創造能力的表征。教學資料的收集采用學生作業和課程考試成績的分析值和問卷相結合的方法,最終確定有效教學時間。對數據的采用模糊理論的方法進行分析處理。在課程教學中,實際的教學時間是現有的教學大綱規定的。

資料的分析和決策價值分析是價值工程的關鍵和核心。按照價值工程理論,對其進行教學效率評價有以下三種情況:①若教學效率=1,教學任務完成。近期可以維持教學現狀,可以考慮教學改革,其目標是通過縮短實際教學時間。②若教學效率>1,教學任務完成過剩。可以考慮縮短實際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的縮短對有效教學時間的影響大小,決定縮短的時間。③若教學效率<1時,可以考慮增加實際教學時間或迫切需要對課程進行改革。必須注意,教學功能具有特殊性,因此當課程教學出現教學投入和產出功能不匹配的時候,調節過程是復雜的和非線性的,涉及復雜系統的諸多問題。由于教學過程是由人的思維主導的過程,我們采取專家評價的方法對方案進行比較。我們分別提出以實踐為主導的教學體系、以研究問題為主導的教學體系,以實驗教學牽引,以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為主導教學體系等,請專家評定后,給方案打分,并提出意見和評語,最終選定了提出以培養創造性為中心,以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為主導,課堂教學、課程設計實踐、課程試驗三位一體的模塊化有效教學體系,以達成提高《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效率的目的。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機械設計》教學改革的靈魂有效教學的根本在于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學價值只有通過有效學習才能轉變成教學的效率。教學基本價值包括認識價值、發展價值、智力價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價值、教學發展學生思想品格的價值等,[3]教學價值的最高境界是創造性。我們的整體教學方案緊緊圍繞“創造力培養”作文章,以培養學員的創造力為出發點和歸宿。

問題教學模式是《機械設計》教學改革主導模式問題教學模式是近年來最受到關注的教學模式之一,它是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以問題的發現研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問題教學模式的優勢切中現在《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提高效率的部位。因此,《機械設計》有效教學選擇問題教學模式為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問題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的關鍵是問題的提出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