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設計方法范文
時間:2024-05-06 17:48: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代城市設計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廣州老城區;城市設計策略;傳統城市風貌延續,有機更新
Abstract: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upsurge, the lack of the city style a think, especially in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strong historical block, this paper to guangzhou yuexiu district of the old guangzhou liberation road block of tradi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ideal solu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it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n the history of blocks through the modern urban design method, not only adapt to modern life and aesthetic in dema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inheritance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context, the city style, the purpose of the organic update.
Key words: old guangzhou; Urban design strategy; The traditional city style continue, organic updat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在近些年城市化率高速增長,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在全國各地展開,不少城市由于急于改變城市面貌,以煥然一新的城市物質空間為追求目標的背景下,許多城市的歷史街區以及歷史文物古跡被破壞,以至于形成了各個城市“千城一面”的城市風貌危機。
面對城市風貌的缺失,現代城市建設需要反思。特別是對于承載著一個城市的記憶的傳統街區,涉及她的改造與更新城市設計的導引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保留良好的傳統歷史文化,如何傳承傳統街巷空間與人的尺度感,如何協調新建建筑與保留建筑的特色統一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傳統特色地區城市設計所要考慮與引導的問題。
本文以廣州越秀區解放中路這一傳統廣州舊城商住混合區的舊城改造片區為案例分析,通過對這一區域已建成、建設中、未建成部分的現場調研,結合這一區域城市設計的理想方案,對比分析改造前后,對如何通過現代城市設計手段對保留傳統歷史街區城市特色的相關途徑進行分析與探討。
2、案例分析與調研
2.1 案例背景介紹
廣州是歷史悠久的文明老城,同時也是發展迅速的新城,舊城改造更新一直以來都是廣州城市發展的熱點和難點。為了迎接2010年廣州亞運會,廣州市政府于2004年重新啟動了市內91.1公頃的危舊房改造工程。同時,提出了拒絕開放商介入,完全由政府主導和投資,不考慮盈利的改造模式。越秀區解放中路的舊城改造,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作為整個龐大工程的試點與啟動項目,得以開展。
項目用地位于廣州老城越秀區,由解放中路、惠福東路、大德路、走木街界定,面積約2公頃,外部交通便捷。地處“北京路——中山路”傳統商業區,附近有電子配件一條街與一個大型鞋業批發中心,人口密集。用地內普遍建筑質量低、居住環境雜亂、內部交通不暢,但是具有老城區特殊的城市街道肌理與街巷空間,還有部分建筑質量較好、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建筑。
2.2案例分析與現場調研
根據筆者現狀調研,該項目的一期工程的居住與臨街商業大部分已經完工并投入使用,另還有一小部分尚為建設中,二期工程卻由于種種原因,現階段尚未建設。因此能從歷史資料及已經按照方案建設完成的一期與未建設的二期進行相關調研與對比分析。
2.2.1傳統空間形態的傳承
(1)未改造片區的空間形態
通過現場調研這未建設的二期工程部分,可以看出這一片區屬于傳統的西關老城區的空間形態,由于城市用地緊張,平面緊湊,建筑都緊密排列,建筑密度較高, 單體向縱深發展, 橫向只占較少的沿街面寬,一般均為低層建筑,所形成的小街巷, 空間較為狹窄。
(2)已改造片區的空間形態
由于高層封閉式小區的高強度開發在舊城改造中容易破壞舊城的街巷空間和肌理,因此在解放中路舊城改造設計在空間形態上,堅持低層高密度的開發模式,建筑均控制在6層左右。配合以中間開放的公共空間,以追求原有老城區的街巷感,與老城區保留建筑相融合。
2.2.2傳統街坊肌理的融入
傳統街區的肌理格局是建筑單體與道路所構成是城市歷史特色的直觀的表現。
(1)改造前的街坊肌理
從歷史資料以及基地周邊與未建設二期的現狀調研,可以看出該片區整體為方格形的群體布局方式, 內街鋪砌以麻石, 同時建筑多為竹筒屋民居, 單體向縱深發展,街巷空間較小。但改造前由于違章加建與堆積的貨物,已經難以看出舊城區的肌理風貌。
(2)改造后的街坊肌理
在城市設計方案中,采取梳理并繼承了傳統的街巷肌理的方式,避免了大體量高層住宅封閉式小區嚴重破壞城市肌理的情況,同時現狀的人行街巷密度遠遠大于新城,間距基本保持在35-50M,建筑體量進深大開間小。中部保留建筑基本為開間5m一8 m 的長條形住宅,設計通過化整為零控制新建筑單體體量和立面比例,以契合老城尺度,讓整個建筑群融入老城的肌理。
2.2.3開敞空間的重塑
(1)改造前的空間
通過現場調研可以發現老城區建筑密度大,街巷小, 空間較為狹窄, 綠化空間也少,本就較缺乏公共開敞空間,同時老城區內的居民無序加建,堆放雜物,開敞空間又被堵塞,這些都是舊城區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舊城區內公共設施嚴重不足。
(2)改造后的開敞空間
在城市設計方案梳理傳統肌理的同時,充分發掘老城區、老建筑潛在的文化、歷史、空間價值,以保留建筑為中心,梳理傳統街巷肌理,優先建立連續貫通的步行開放空間系統,形成若干新舊建筑界面圍合的開敞空間。增加綠地,成為周邊片區居民乘涼聊天的交往空間。
同時在沿街商業的二層設置可達平臺,與出挑的大玻璃屋頂結合,形成可供人休憩的場所。(注:由于一期有部分尚處于施工中,同時二期工程并未施工,所以部分開敞空間不能連續貫通,導致部分公共空間使用率較低。)
篇2
[關鍵詞]現代設計方法 優化設計 有限元 教學 Matlab
“現代設計方法”是一門工程實用性較強的新興邊緣學科,根本目的在于使它成為學生未來從事工業產品設計的有力工具,以提高產品的設計水平和質量,推動人類設計事業的進步。多年來,我們在“現代設計方法”教學中不斷探索、實踐。
一、確定教學內容
現代設計方法是一門種類繁多、知識面廣的學科群,它由多種設計方法組成,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優化設計、可靠性設計、有限元法、模塊化設計、動態設計、疲勞強度設計、并行設計、綠色設計、虛擬設計、反求工程、人機工程等。由于課時有限,在“現代設計方法”這門課中,主要介紹理論上比較成熟并已經獲得廣泛應用的現代設計計算方法,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優化設計、有限元法和可靠性設計,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運用這四種方法解決工程實際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對于其他現代設計理念和方法,作為前沿知識介紹給學生,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從教學內容上既突出現代設計方法的重點,又覆蓋現代設計方法的全貌。
二、選用教材
要完成以上教學內容,目前沒有一本教材可以完全勝任,必須以一本為主,再輔以其他教材作為參考。由于“現代設計方法”涉及高數、物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力學等多門學科內容,為了便于基礎差的學生課前預習、課后自學,選用了西安理工大學應錦春教授主編的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的《現代設計方法》教材作為主教材,這本教材中主要介紹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優化設計、有限元法和可靠性設計這四種現代設計方法。由于是自學考試教材,學生學起來有一種通俗易懂的感覺,而且實例豐富,利于學以致用。對于其他現代設計理念和方法,參考了盧小平、吳威主編的《現代制造技術》,黃雨、董遇泰主編的《現代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等教材,并通過網絡查找更多有關現代設計方法的相關內容。在實驗教學上參考肖偉、劉忠主編的《Matlab程序設計與應用》、宋兆基主編的《Matlab 6.5在科學計算中的應用》,(德)P.I.Kattan著,韓來彬譯的《Matlab有限元分析及應用》,自編了實驗指導書。
三、選用優秀的軟件平臺——Matlab軟件輔助教學
1.Matlab軟件的特點
Matlab (Matrix Laboratoy)是由美國Mathworks公司1994年推出的優秀科技應用軟件,它具有強大的科技計算、圖形處理、可視化、開放式和可擴展環境,特別是所附帶的幾十種面向不同領域的工具箱支持,已經廣泛應用于數值分析、信號與圖像處理、控制系統設計、通信仿真、工程優化、數學建模和統計分析等領域,成為目前市場上強有力的工程問題分析計算和程序設計的桌面工程師系統,是工科大學生和研究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工具。
2.Matlab軟件在“現代設計方法”課程中的應用
在“現代設計方法”課程中,使用Matlab解決復雜的數學計算,可以簡化公式的推導和概念的敘述,使學生既掌握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語言,又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Matlab能方便的將計算結果用圖形、圖像等來表達,使得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第一章“工程數據的計算機處理”一節中,利用Matlab軟件的interp1,interp2,interp3和interpn很容易地實現各種維數的函數插值,同時利用Matlab的圖形處理函數如plot,meshgrid,mesh等將插值效果直觀地表達出來。而對于曲線擬合,利用Matlab函數,既可以容易地求出擬合曲線,又可以將擬合曲線與原函數在同一坐標系中顯示出來,直觀地表達擬合曲線與原函數的符合程度
在第二章“優化設計”中,涉及到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矩陣論等數學問題,對于工科學生而言,本門課程不需要他們對優化的算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只要求他們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每一種算法的特點和應用場合,并將這些算法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當優化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比較復雜時,計算的工作量很大。利用Matlab軟件提供的最優化計算工具箱能很快很好地解決幾乎所有的最優化設計問題。對于二維優化設計問題還可以用圖形將數學模型和結果表示出來,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優化設計問題的理解。
第三章“有限元法”,在求單元剛度矩陣、集成總體剛度矩陣,求解平衡方程中,由于涉及到矩陣運算,計算工作量非常大。所以在本章中使用Matlab作為矩陣計算器進行有限元分析,除了某些手動操作外,主要使用Matlab解決冗長的矩陣計算問題,強調有限元方法的步驟。同時使用了《Matlab有限元分析及應用》提供的有限元工具箱中的函數,大大簡化了有限元問題的求解過程,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問題的解決上,在課上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練習、討論的時間,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章可靠性設計中,主要是在第四節“可靠性設計方法的簡單應用”中,利用norminv(1-R)函數,根據可靠度R確定聯結系數;利用normcdf(z)函數根據聯結系數z確定失效概率F;利用normpdf(z)函數根據聯結系數z確定失效率f;利用roots(P)根據多項式各項系數向量P求解多項式的根。一方面省去了查表,另一方面可以大大簡化計算。
四、增加實驗內容,改進實驗平臺
在以往的“現代設計方法”課程中,只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各安排2學時(總學時為40學時)的實驗,主要要求學生利用C語言完成工程數據程序化處理、一維搜索、無約束優化設計方法的程序編制、調試和考核,并用已編好的程序實現機械設計中的數據處理和優化設計問題。由于實驗學時數偏少,學生在調試、運行程序時花掉大量時間,導致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完成實驗任務,更不能把理論應用于實踐。而對于第三章“有限元法”和第四章“可靠性設計”,過去只講理論,沒有實驗,學生無法感受到這些先進的設計方法的巨大“魅力”,反而被繁瑣的公式推導對這些方法產生一種“望而生畏”的感覺。
因此,近年來將Matlab軟件引入教學課堂的同時,對實驗內容和實驗平臺也進行了改革。總學時不變,實驗學時由以前的4學時增加到12學時,其中第一章4學時,第二章4學時,第三章2學時,第四章2學時。實驗內容不再要求學生完成各種程序的編制、調試,而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掌握各種設計方法的使用上,培養學生使用現代設計方法解決機械工程問題的能力。實驗平臺由以前的C語言改為現在的Matlab語言。除了第一個實驗是用Visual Basic語言開發AutoCAD和Solidworks軟件之外,其它5個實驗全部是借助Matlab語言用所學的現代設計方法解決難度適中的若干工程實際問題。
五、尊重學生,形成互動式的教學理念
尊重學生就是要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精神,形成師生互動式的教學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善于提出問題,揭示矛盾,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加強學生的聯想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在課堂講授中淡化繁瑣的數學推導與數字運算,強化定性分析,突出分析思路與分析方法。使學生懂得“問題是什么”,“問題的性質是什么”,“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等。
3.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并得出某些結論,包括一些重要結論。正如學生所說:“老師講得再多、再好都是有限的,而我們自己琢磨出來的知識才是無限的。”
4.為學生留出充分的思維空間,改變教師“一言堂”,展開課堂討論。
基于上述教學理念,在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參與,鼓勵他們積極思維,不要被動思維,更不要拒絕思維;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說錯了比不說好”。
六、改革考核方式
為了全面評價學生,一門課的學習成績,不能只憑一次考試的成績來決定,而應采用多種考查的方式。近年來,我們采用平時成績(50%)+期末考查(50%)相結合的形式。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上機實驗成績(20%)+日常課外作業成績(20%)+出勤表現(10%);期末考查包括上機操作(40%)+大型作業 (10%)。上機實驗成績由每次上機時記錄的表現情況和完成任務情況綜合給定;對學生中抄襲作業的現象,采取了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不同作業題目的方法,由小組組長給出組員成績作為參考;出勤表現成績是針對我系部分學生自控能力差,曠課現象嚴重而采取的措施;期末上機操作是以閉卷的形式上機完成實驗指導書中隨機抽取的一個實驗項目;大型作業是要求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對目前的各種現代設計方法進行搜集整理,了解各種現代設計方法的概念、特點、發展現狀等。
以上考核方式可以比較全面的考查學生,使學生對現代設計方法有重點掌握,又能全面了解,同時又能督促學生更加自覺地學習。
七、結論
通過《現代設計方法》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使學生對現代設計方法有所全面了解,掌握了目前比較成熟的現代設計方法的基本原理與應用方法,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CAD應用的綜合技能,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現代設計方法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從事工程技術工作、科學研究以及開拓新技術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鄂.“現代設計方法”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46-48.
[2]郭仁生.機械工程設計分析和Matlab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
[3]宋兆基,徐流美.Matlab 6.5在科學計算中的應用[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431-433.
篇3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8-0143-02
Practice Oriented Teaching Exploration for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SHEN Jianliang, ZHANF Fan, SONG Ke, LYU Ping, ZHANG Li
Abstract Modern SoC Design is one of basic core courses in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related majors. It has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two aspects.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do some deep research and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that through interactive teaching by team, setting progressive traction experimental and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year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to stimula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whil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modern SoC design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case; interactive teaching
1 前言
現代SoC設計是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信與信號系統等相關專業的一門核心基礎課程。它的先行課程包括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數字邏輯和硬件描述語言,后續課程有微處理器設計、高級計算機體系結構、可重構SoC設計方法學等,在一系列硬件課程教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學生理解SoC系統的軟硬件設計思想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由于該課程理論性較強、知識面較寬、信息量較大,存在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等問題,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習,難以真正理解SoC設計的精髓,也無法調動學習積極性,致使教學效果不理想[1-2]。本課程以SoC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為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并對實踐教學方法進行探索,以滿足未來對教學及科研工作的要求。
2 以往SoC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材理論性強,缺乏與實踐教學的聯系 目前國內SoC設計技術相關教材種類很多,但大多數理論性強,不夠形象生動,基本只是對設計流程簡單羅列,所舉示例不夠直觀,很少或者沒有配套的實驗,和實踐教學存在脫節,不能直接與SoC系統設計相對應,從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3]。現代SoC設計課程多數為高年級本科生和低年級研究生選修,這個階段學生對于SoC系統有一定的理解,但對于具體的設計方法和涉及的工具鏈還沒有清晰的認識,對部件的功能和結構分析的能力也還比較弱,急需通過一定的工程實踐來提升設計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對理論知識更好地理解又會進一步指導實踐[2,4]。
涉及的知識面廣,橫向和縱向存在很強的關聯性 SoC設計是集成電路設計領域一門重要的課程,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從底層的半導體物理器件,到芯片封裝測試及其應用都有涉及,橫向與縱向的知識關聯性強。一方面,該課程先修課程本身難度就較大,與數字集成電路設計、數字邏輯和硬件描述語言等先修課程有縱向的密切關聯。如果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勢必影響到現代SoC設計課程的學習。這種縱向聯系增加了教師的講授難度,制約課程教學的立體化展開,從而也制約了實踐教學的開展[5]。此外,該課程與同期開設的高速PCB設計、高級計算機體系結構、微處理器設計等課程也有較為重要的聯系。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SoC設計等硬件類課程間缺乏統一規劃和協調,教學存在內容大量重復或缺失、課程之間內容脫節嚴重等問題[2]。
另一方面,該課程各個知識點之間橫向聯系密切,這些關聯使得現代SoC設計的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程,對各知識點的介紹不能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深化、層層遞進,無形中增加了理解和教學的難度[2]。
實踐環節過分單一化,不能與理論教學有效結合 現代SoC設計配有專門的實驗課程,擁有專用實驗平臺,但往往受限于EDA工具的選擇、廠家定制硬件的配套實驗,不能有效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由于硬件課程本身上手比較難,學生初學時往往不知道從何下手,同時實踐教學與理論授課也不能很好地直接對應,特別是較為復雜的實驗系統很難徹底完成,需要學生課后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
3 教學改革與實踐環節設計
針對現代SoC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自2010年起,本單位逐步進行現代SoC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強化實踐環節,取得一定的實踐教學經驗。
團隊互動式教學 SoC課程涵蓋了當前ASIC設計的整個設計流程,包含芯片前后端設計、可測試性設計、低功耗設計等內容,一位教師難以透徹地講解到所有的知識點。本單位結合承擔的科研項目實際,參考國家級精品課程教材,以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為指導,根據每位授課教師在科研項目中的特長,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并創新式地采用團隊式互動教學方法,由多位教師共同講授一門課程,從而全方位多角度傳授課程的知識要點[2]。
1)團隊式互動教學方法是指由多位知識互補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完成一門課程的講授。每位教師直接參與先行理論授課與后繼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理論授課和實踐教學的統一。同時,由授課團隊共同完成課程內容修訂、課程體系講座、實踐環節設計和指導,并親身在相關課程中主講若干學時或講座,介紹課程之間的關系,實現課程體系的貫通式教學。例如,為了更好得與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銜接,“現代SoC設計”主講教師要為“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開設“指令集設計”“流水線技術”等講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在現代SoC設計教學中的地位和聯系[2]。
2)增加對硬件設計的綜合分析。在團隊教師協助下,增加對基于ESL的SoC設計、基于平臺的SoC設計等的介紹和學習,為后繼課程做好技術鋪墊,積極引導學生思考,重新認識硬件基礎對于專業學習的重要性,改變“重軟偏硬”的思想,而深化“軟硬結合,相得益彰”的認識[2]。
開展遞進式的教學實踐項目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需要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難”的原則,同一個知識點可以安排多個實驗,遞進式地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比如在涉及RTL級代碼綜合優化的實驗時,可以分Step、Hold時序分析與講解、靜態時序分析、綜合優化策略等內容進行,形成從基礎到高階的遞進,讓學生遵循自然學習規律完成知識點的掌握。同時,實踐教學內容一定要按照設計流程層層遞進,從最初的RTL級代碼編寫規范開始,然后進行設計綜合、布局布線、時序分析、物理實現與驗證等步驟,在理解工具腳本的基礎上層層推進,最后實現對全流程的掌握[6]。
以項目為牽引,實現動手能力的再提高 實踐教學只能將學生領進門,個人的造詣必須在實踐中演練。否則,實驗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紙上談兵。以“項目”為引導,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實驗的設計往往只包括最基礎的操作和應用,難以覆蓋工程實現的方方面面,必須在實踐項目的鍛煉中才能不斷地提高科研能力,實現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4]。
4 實踐教學改革效果
多年來通過上述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的改革探索,SoC設計課程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也提升了,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緊密銜接課程,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俗話說得好,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進行SoC設計課程講授前,對前導課程的知識點進行回顧與梳理,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進入角色,部分與SoC設計課程銜接緊密的課程需要提前進行預習。根據學生調查顯示,在鞏固學習模擬與數字電路等先導課程后,現代SoC設計課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更容易被理解,實踐內容也更容易被掌握,更容易接受;同時,學好現代SoC設計課程后,對微處理器設計、可重構SoC學習有很大促進作用[2]。
提高SoC設計技術,為項目研發培養生力軍 通過本課程學習,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更愿意投入到硬件設計、嵌入式系統設計中來。在研究生開題時,很多學生基于對SoC設計的熱情選擇類似的課題開展研究,積極投身到SoC設計中來,有些甚至成為項目研究的主力,能獨立完成一個功能IP從前端到后端設計的所有設計流程,在項目研發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
篇4
關鍵詞:軍隊現代遠程教育 資源建設 分布式資源庫
我軍自2001年正式啟動軍隊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以來,以軍隊軍事訓練信息網為依托,以各級軍事院校教學信息資源庫為主要支撐,現已初步形成開放式教學網絡,實現了多層次、多專業的遠程函授教育和繼續教育課程的開展,為部隊崗位人才能力素質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隨著軍隊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對于崗位人員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已成為新時期軍隊教育界的共識,從而使構建適應我軍信息化人才培養需要,滿足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軍隊現代遠程教育體系成為必然。而作為這一體系主要支撐的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其建設規模和技術手段還遠遠不能滿足未來軍隊遠程教育發展需要。在此,針對軍隊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現狀和不足,就如何在現有基礎上規劃和發展軍隊現代遠程教育教學資源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分析。
一、當前軍隊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現狀和不足
近年來,全軍各級院校按照軍隊遠程教育發展規劃的要求,大力開展全軍網絡系統建設和各類教學軟件開發,并已實現校園網級互聯以及遠程多媒體教室和網上電子閱覽室等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為軍隊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軟硬件支持。同時,院校還根據專業教學需要,在網上建立各種軍事教學資源庫,并通過鏡像節點方式將萬方、維普等地方數據庫引入軍校校園網,使教員和學員都可通過搜索引擎查閱所需的教學資源,這些都為軍隊現代遠程教育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隨著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對軍隊遠程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養需求,當前的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在基礎支撐和技術保障方面還存在較大不足,主要體現在:
1.教學資源規模不足,利用率低下。
目前,軍隊遠程教學資源建設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部分院校網絡課程、案例庫、素材庫、試題庫等信息資源尚未完善且數量有限,從地方引進信息資源也不多;且部分資源由于專業、崗位針對性不強,很難得到有效利用。
2.資源建設、管理缺乏統一調控機制。
軍隊遠程教育呈體系化趨勢發展,與其相對應的教育資源建設也應注重體系性、完備性,但在當前的信息資源開發過程中缺少高層次、體系化的統一指導和監管機制,有些資源開發存在隨意性,重復建設現象比較普遍,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而且建設質量存在良莠不齊現象,影響了遠程教育教學效果。
3.技術更新滯后,高新網絡技術應用程度不高。
網絡多媒體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推動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呈跨越式發展。而相對于國內外遠程教育技術發展水平,軍隊遠程教育技術相對滯后,尤其在網絡傳輸和數字多媒體方面,與軍外存在較大差距,這直接影響了軍隊現代遠程教育的推廣實施和受教育規模的擴展。
4.資源共享受限,借助地方技術和資源開展建設的能力不足。
我軍現代遠程教育主要依托軍事訓練信息網和校園網來開展,雖然通過軍訓網可以實現軍內院校之間以及院校和部隊之間的資源共享,但軍訓網與地方網物理隔絕,地方先進的技術和資源引入軍隊遠程教育資源體系存在較大難度;同時,因軍隊對于信息資源保密要求高,如何與地方院校進行資源共享和借助地方資源開展建設尚存在較大問題。
二、基于分布式資源庫的軍隊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構想
針對上述亟須解決的現實問題以及軍隊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存在的不足,立足現有基礎,設想出一種利用分布式操作技術的改善方案。在軍事訓練信息網和局域網背景下,構建以中心服務器為核心,以各分散資源庫為節點,在統一數據管理機制下協作運行,并且各資源庫均具有自主維護更新能力的網絡資源庫系統。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針對某一專業方向或某一培訓層次的遠程教育培養需求,由軍隊遠程教育管理機構統一協調規劃,制定運行規范;指定專門機構負責中心服務器的建設以及資源的更新維護,并建立專門的中心資源庫和資源注冊中心;各節點資源庫由上級通過相應規則遴選或考核方式選定,并可通過資源注冊中心進行動態添加或剔除,除可選擇開設對口遠程教育課程的軍隊院校資源庫外,一些地方院校或地方數據庫也可以作為備選,通過鏡像服務器等方式加入進來,但其資源請求的級別要受到保密規定的嚴格約束;各分布式資源庫通過局域網(或校園網)與本地服務器連接,服務器通過軍事訓練信息網連接到中心服務器,形成“兩級平臺一站式”服務系統,各節點必須服從中心服務器的任務調度和資源配置,并及時將資源更新信息上報給中心服務器。
這種分布式資源庫架構雖然存在冗余,但可以提高結點資源庫的訪問效率,減少中心資源庫的訪問壓力,減輕服務器的通訊代價。
三、結束語
軍隊現代遠程教育要得以高效、順利實施,并在軍事高技術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更長遠作用,建設運行速度快、覆蓋面廣、資源豐富、穩定性強的教育資源系統只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基礎環節。只有在總部宏觀調控下,業務管理部門分類指導,形成并落實科學完善的遠程教育管理機制,同時配備高素質的現代遠程教育人才隊伍和先進完備的網絡支撐環境,才能適應軍隊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硬性需求,才能在此基礎上開展系統性、專業性、層次性的高質量遠程教育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城市設計作用;城市設計地位“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1-0079-02
歷經十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或新法)終于獲得通過并實施。從條款內容上我們無法直接得知與城市設計的條款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對城市設計的法律體現進一步消失,從另外一種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設計的自身發展成為平行于城市規劃的運行體系。本文試圖從城市設計的法規角度闡釋城市設計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對城市設計法制體系構建作出建議性探討。
1 城市設計及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相關概念
1.1 城市設計
真正切實有效的城市設計首先是一種公共政策,而非簡單技術層面的規劃、建筑或景觀設計。即:城市設計不是設計城市。
城市設計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的目標,對城市形態環境進行的綜合性設計;是在客觀現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上,對各種層次的形態環境進行創作性的設計,并形成相應的政策框架,通過對后續具體工程設計的作用予以實施,是一種“二次設計”的過程。其運作充滿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協調和整合,是一個連續的復雜的動態的決策和作用的過程。
1.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
1.2.1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現代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下的城市開發模式決定城市設計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大致有三階段,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維護公眾利益:二、促進人性空間的創造、保護:三、追求富有個性的高品質城市環境。由其對應的也是時代的制度變遷和完善,既有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的轉變體現。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場經濟運行穩定的時期,城市設計作為市場經濟對城市形態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設計實施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設計自身要求,處于對自身設計的實施效果考慮,城市設計編制后的實體實施效果的好壞是決定城市設計成敗的關鍵。城市設計的整個思想過程不是一種終極藍圖的模式,這一點與建筑設計的思想過程不同,但是在區域城市設計以下的開發性城市設計方案,獲得良好實施就應當成為其編制的最終目的。
第三:作為一種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在制定、實施過程中涉及的多種利益團體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其糾紛,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調整、解決。城市建設中,政府、開發商、土地擁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視或占據過分主導的地位,都將損害到城市的良好發展,城市設計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整這一系列利益關系,而當矛盾激化無法調和時,只能尋求法律的裁決。因此,建立包括一攬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設計相關法律十分必須,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與混亂。
第四:城市設計技術管理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與規劃、建筑相類似,城市設計理論在實踐中同樣需要專業性規范的約束。而這些規范必須建立起一個制度化的控制體系,而法規體系是該城市設計運行的重要環境基準。
1.2.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主要內容
城市設計成果的編制和實施牽涉的機構數量眾多,利益取向不一,運行過程復雜,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這些法律、法規所構成的系統就是城市設計法規保障體系。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是一個寬泛的定義,它的內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設計地位確立、機構組織架設,有助于城市設計目標實施管理、監督評價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規、法定審議及和約制度、以及擁有相應控制作用的技術性規范等。
這些法律、法規在內容上大致可分為四個層次:
1)城市設計主干法。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設計為題名關鍵字的專為城市設計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設計運行所需的框架內容的非專項法。
2)有利于城市設計有效實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規包含為城市設計實施提供可行性的經濟、社會手段內容的法規:例如容積率獎勵辦法、歷史街區保護辦法、自然生態區保護辦法。
3)從大量具體域市設計成果中抽象、提升出來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設計導則。在城市設計過程中,設計導則是實現城市設計目標和概念的具體操作手段,它如同一個綱領性文件,指導城市設計思想的貫徹實施。
4)對開發項目進行的城市設計法定審議制度。
2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現狀
我國法規體系的現狀是:缺乏國家一級主干法,具有適合地域實施性的城市設計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確。
2.1 現行城市規劃的主干法一《城鄉規劃法》
《城鄉規劃法》雖有許多條款都包含了城市設計的實質精神,但卻沒有直接提出需要運用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如《城鄉規劃法》第1條、第4條、第10條和第18條,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頒布以前,1991年通過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8條》也對此有規定。從時間軸上看,城市設計始終沒有正式登上我國國家層面空間法律體系的舞臺。
而現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5)頒布以后,城市設計便失去了這一層法律上的肯定,而與此同時,《城鄉規劃法》也沒有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鄉規劃法》與《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時,明顯缺少真正能夠保障城市設計開展與實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內容。這一內容的缺失也直接導致了對開發項目進行制度化的城市設計審議無法實現。
中國的法律體系屬于傳統的大陸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審判中擁有絕對的約束力,并且各部法律專屬性很強。可以看出。在城市規劃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闡述城市設計的理論思想、操作辦法和成果形式。《城鄉規劃法》或《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無法成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為城市設計宣言的作用――認可了開展城市設計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設計法規編制
個別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編制實施了《深圳市城市規劃條例》,其內容包含了城市設計的編制辦法、審議制度等,成為了該市開展域市設計實踐可依托的主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將城市設計上升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規,但是這樣的城市還為數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國家一級層面尚未理清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之間法律關系的情況下,這樣的地方性法規在實際的管理操作中將會缺乏足夠依據,并且由于我國開展城市設計是自上而下,有相對城
市化進程略偏早的特性。這種特區性質的地方法規對其他城市的影響較小,無法作為試點進行推廣。由于大多數城市尚未有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因此對城市建設項目的城市建設審議也沒有具體、明確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國的城市設計法規體系還遠未系統建成。其中,城市設計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無法系統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設計在中國法律地位不明的歷史原因:
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歷史原因。
中國在建國之初,為了適應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建設需要。全部照搬了蘇聯的城市規劃設計模式,將城市設計的內容變相歸入了城市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即為這一體制下的典型產物。由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無論從土地的所有權,到項目的設立、審批、投資、興建都由國家一手包辦,無需進行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視,現代城市設計理論于80年代逐漸被引入中國。但是這一理論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設計的形態表達效果上,關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對這一手段調整城市中各團體間利益的深層作用卻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城市設計往往只是城市規劃的形體翻譯工具。因此城市設計僅僅在技術層面得到了開展,而并未被賦予應有的法律地位,最終導致了大量的城市設計圖紙成果無法進行有效的實施。
3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構建的初步建議
3.1 與城市規劃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
目前學者對于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比較認同城市設計是“思想與方法”的論點,認為在接下來的城市規劃中應引入城市設計的思想,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將規劃貫徹下去。在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的“硬性”管束與城市設計的“彈性”引導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國家依賴城市設計“二元職能”達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關系也同樣體現在兩者相關的法規體系中,由城市規劃所制定的相關法規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進程的大體框架:而城市設計的相關法規體系則保證了城市各個角落在這個框架中更加靈活、細膩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彈性”的法規體系。
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目前應該分別從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兩個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強兩者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1)應當明確城市設計在城市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應貫穿于整個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應進一步明確城市設計在不同階段的內容及成果要求,以彌補城市規劃工作方法的不足:應當明確城市設計的成果如何納入規劃方法得出規劃設計要點,構成完整的控制指標,以獲得法律地位。(2)城市設計研究范圍應當與城市規劃基本對應,根據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為整體城市設計和專項城市設計等,而其相應的法規體系也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城市設計要點(Code)和城市設計導則(Guide line 1,通過它們充分發揮城市設計的彈性特點,適時適地進行靈活而高效的調整,達到在制度性的規劃控制條件下進行日常城市建設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提出對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基本組成建議,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多層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體系:(1)國家一級的城市設計專項法,作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確立城市設計方案制定選擇、實施管理、評價反饋的步驟、方法,與城市規劃建設設計之間的銜接關系,城市設計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內容,以及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所牽涉的各種組織機構的設置與權責關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級別的城市設計編制、實施法,這與上一級的主干法類似。只是中央與地方層次上的差別。
3.2 明確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促進城市設計和規劃的“一體化”道路,全面體現城市設計對城市建設的空間作用和社會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體系,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設計無論是整體的或局部的階段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中更不能獨立運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一體化”的觀點,期望通過依靠強勢的規劃體系來實現城市設計目標。我們從法規體系看,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體系,而目前城市設計無論總體還是局部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現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獨立運作。城市設計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過立法確立,這已經在深圳等地有所嘗試;二是通過“轉譯”。以規劃語言表達出來,城市設計導則通過獨立成本附于規劃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規劃條款中。顯然,第二種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的實際,法規體系層面“一體化”就應該體現在城市設計以依附于城市規劃立法形式為主,在適當發達地區嘗試采用單獨城市設計立法。
參考文獻:
[1]柳權,論城市設計的編制和實施[J],城市規劃,1999 9.
[2]柳權,試論城市設計的編制與實施一從美國經驗看我國城市設計實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規劃,1999,9.
[3]王世福,城市設計的法律保障當議[J],規劃師,2003 4.
[4]孫施文,周宇,城市規劃實施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城市規劃匯刊,2003年第2期總第144期.
[5]呂斌,國外城市設計制度與城市設計總體規劃[J],國外城市規劃,1998,4.
[6]莊宇,城市設計的運作[J],規劃師,]999年第2期.
[7]城市設計的實施策略與城市設計制度[J],規劃師,2000年第6期.
[8]金廣君,城市設計成果的可持續性[J],城市規劃,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設計過程保障體系研究,博士論文,2006,
篇6
【關鍵詞】: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建筑;發展
Abstract: A long history of urban design. I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Modern urban design emphasizes the human core, to study the shaping of the city as a whole and partial type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ity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mphasis o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the increasingly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its tradi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design. Fo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urban design, to promote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theory, urban design management system to suit national conditions,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is a very urgent taskKey words: urban design; urban planning; building;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 TU98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設計是當前我國規劃界建筑界熱門的話題。按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城市設計下的定義:“對城市體型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來衡量,它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早在古代和近代都已有不少這一方面的理論與優秀的實踐。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衛城、公元l5世紀的意大利圣馬可廣場,l6世紀的中國明北京城、l7世紀的巴黎改造,以及19世紀美國華盛頓中心區等都是為世人公認的城市設計佳作。這些城市設計主要以實體環境與視覺藝術作為基礎,運用廣場、軸線、視線、序列、對景等手法,來塑造符合時代需求的城市實體空間環境。
城市設計這個名詞早在本世紀初就已出現,美國密執安州匡溪藝術學院于l934年建立了建筑與城市設計系。但現代城市設計作為獨立的學科從規劃與建筑學中分出來,通常以1960年哈佛大學究生城市設計學位課為標志。在促使城市設計獨立的過程中,以原籍芬蘭的美國建筑師E·沙里寧為代表的一些建筑師對現代城市設計的倡導,以及戰后英國、歐洲許多城市和巴西的巴西利亞新城的建設實踐,從理論和實踐上為城市設計正式登上學科舞臺起到了推動作用。現代城市設計從原先比較局限于物質形態、視覺藝術研究的范疇中得到了拓展,開始引入行為、心理、社會、生態等多學科理論,將目標提高到優化城市環境質量的高度。此后。城市設計得到了蓬勃發展,以美國為例到60年代后期,已有90多家高等學校開設城市設計課和設置學位。聯邦和地方政府認識到城市設計對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性,開始在該學科的研究和教育方面增加投資。l967年紐約市規劃局首先設立城市設計小組,研究和管理紐約市的城市設計。90年代初,紐約與舊金山相繼提出了城市設計研究報告,并加以實施。1978年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城市設計學術會議。
現代城市設計迅速發展不是偶然的,它與世界范圍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經過恢復、重建,到了60年代,經濟相繼出現飛躍,積累了足夠的財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設,使許多城市高速發展和更新,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環境質量卻改善不多,甚至有不斷惡化的趨勢,不少歷史文化遺產受到威脅與破壞,城市中心在衰退,人們呼吁優美與效率的城市環境,呼吁以人為中心的城市復興。原來以研究物質規劃為主的城市規劃不斷向城市社會、經濟相關的社會系統設計發展,注重政策規劃,忽視環境設計,而建筑師們又偏重于建筑單體創作,忽視城市整體環境,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現代城市設計的興起和發展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與此同時,城市設計在理論上也有了新的發展,它研究的方法不再局限在視覺藝術的圈子里,提出著重以“人、社會、文化、環境”作為城市設計的評價標準。環境——行為研究科學的形成與發展,為城市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1959年,凱文·林奇(Kevin Lynch)發表了《城市意象》一書后,相繼克里斯托弗·亞里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發表了《城市并非樹形》、《關于形式合成的綱要》,簡·雅谷布森(Jane Jacobs)發表了《美國大城市的生長與消亡》,奧斯克·紐曼(oscar Neumenn)發表了《可防衛的空間》等,這些論著從城市社會、人的認知、行為的觀察與要求,以及場所(P1ace)理論等方面進行研究,在環境中尋求滿足城市使用者的需要、理想與愛好的場所與形態,其含義包括空間、時間、交往、活動、意義等綜合內容。
篇7
城市設計的內容是變化發展的,嶺南地區的文化內容也是變化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的城市設計的面貌會反映出當時時期的文化特征。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嶺南文化,博大精深。總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來源,構成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二是南遷的中原文化、三是舶來的外域文化。嶺南文化具有很大的務實性與包容性。廣州珠江新城中重要的設計元素都是采用國際招標的形式開展。嶺南地區作為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和最早的改革開放地區,對于地域性城市設計內容的的變化發展也反映出其文化的務實性和包容性特點。
地域經濟的全面發展城市設計的主要目標是改進人們生存空間的品質。由于歷史的因素和自然的因素,形成了嶺南地區具有很強的商業氛圍。嶺南地區尤其是廣東地區具有較好的經濟條件,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利用經濟因素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創造出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嶺南地區的地域性內容是相互關聯的,并不是孤立的。嶺南地區城市設計地域性的部分特征也是隨著時代會發展變化的。
嶺南地區城市設計中地域性的發展策略
嶺南地區城市設計地域性的發展方向是要在現階段城市設計的過程中結合嶺南地區的自然的、人文的、經濟的各項有利因素。從城市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規律中找到適宜嶺南地區城市特征的要素來創造出更加宜居的嶺南環境。
從嶺南城市肌理傳承嶺南地區城市設計地域性正如黑川紀章的新陳代謝思想在其宣言中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城市和建筑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處于動態過程中。城市的發展不能簡單規劃設計,簡單規劃設計就是破壞,必須充分地認識到城市肌理在規劃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嶺南地區城市設計的過程中城市的肌理發展是需要有機發展的,是要充分結合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當代嶺南城市的肌理來實踐未來的城市設計方式。在嶺南地區城市設計的發展過程中,能夠有地域性城市發展的軌跡與記憶。這樣,我們既能夠總結城市的歷史發展規律,也能夠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指明一個方向,避免城市設計過程中錯誤的方式不斷地重復出現。城市的肌理是人類社會文化生活在空間上的物化,并且是經歷各個歷史時期疊加而成,其變化總是以原有的形態為基礎,并在空間上對其存在進行依附和改造。也可以這么說,城市肌理是記錄城市歷史信息的物質載體[1]。嶺南地區城市形成、發展到現在,其城市新的肌理形態也在逐漸的發展。城市設計過程中地域性的肌理形態正在逐漸消失,像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不僅為中國的外貿,更為引進先進的思想文化、抗御外來侵略作出了卓越貢獻,并成為中國最早的跨國公司或財團。在我國的城市歷史舞臺上扮演了某種特殊的角色”[2]。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歷史要素正在逐漸地破壞消失。因此,在嶺南地區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有選擇地保留現有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也可以用新的肌理去替換失去生命力的肌理,或者用新的功能去喚醒這種陷入困境的肌理,包括在原有肌理的引導下進行下一輪的開發建設活動[3],廣州十三行的概念性城市設計(圖1),充分挖掘形成嶺南地區城市特色的城市肌理片段,讓嶺南地區的城市設計中有機傳承。城市是個可以循環再生的體系,城市的建設和摧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同時發生的,那么舊的城市肌理和新的城市肌理在吞噬對方時卻也在同時被對方吞噬。在當今的城市體系中,隨著時間的推進,古老的傳統道路網絡、城市肌理與當代肌理相并存,它們相互交織與融合[4]。對于在城市設計的有機發展中,新陳代謝理論指出城市是出于動態的發展過程,共生思想也指出現代與歷史是可以共生發展的。在嶺南地區的城市設計過程中,讓城市設計不斷地變化發展,同時也留下歷史發展的痕跡,讓這些痕跡也在新的形態下展現出新的活力。廣州市琶洲-員村地區城市設計的設計過程中,從該地區的城市設計以“自然格局”和“人文格局”緊密結合的方法構思空間布局,適度改造優化自然地形,貫通延伸水脈、綠脈,強化人的活動與自然的聯系,尋找珠江城市發展軸的人文脈絡,構筑起伏有致的珠江沿岸新空間格局[5],在對該地區的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工業廠房地區采用原址原來面貌的特色有機更新的方法,讓該地段的城市肌理有機地發展。
以歷史文化延續嶺南地區城市設計地域性城市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嶺南地區特色城市的建設、歷史文化的保護,日益受到重視。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城市文化應在城市設計中隨著時代的發展體現時代特征。地域性城市設計必須依托特定城市的文化品格來設計,必須是該城市文化的集中性代表,必須體現城市的獨特性和城市精神。廣義騎樓是涉及物質、中介和意識三個層面的特定地域建筑,其形式和風格的定型依賴于當地的氣候、地理、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6]。從廣州近代的騎樓來說,廣州騎樓由二十世紀初開始出現,形式多樣,保存完整,是粵派騎樓的代表。地處上下九RBD的改造中保留下來的代表西關傳統飲食文化的老字號,如陶陶居、廣州酒家、蓮香樓等,既保護了歷史建筑,又延續了傳統功能,并實現了經營上的振興[7]。騎樓是一種城市空間形態,更是一種文化,延續騎樓就是延續一種文化,這對于今天的城市建設尤具意義(圖2、圖3)。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體系,它是由自然、政治、歷史、技術、經濟、心理等多種因素長期作用而形成的。但任何文化類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并接受其影響和制約。嶺南文化作為地域性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對嶺南城市設計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嶺南文化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
篇8
關鍵詞:城市設計;理論;體驗;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7-0072-02
現代城市設計致力于城市良好空間環境的塑造,強調設計的人本主義與生態保護思想,對于現代城市發展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西方開展城市設計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工作時間較早,對此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許多大學的城市規劃專業和建筑學專業都會開設城市設計課程。相比之下,我國的城市設計各方面工作開展的時間雖較晚,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有關城市空間設計的工作不斷涌現,城市設計已經成為規劃師與建筑師不可回避的研究課題,并逐漸從城市規劃和建筑學中分離出來,發展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1]在城市規劃專業和建筑學專業開設城市設計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培養空間設計能力,開闊視野,使學生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去審視和了解城市,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進行具體的規劃實踐。
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與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準確掌握城市設計的基本理論,建立對城市空間的完整認知,熟悉具體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并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具體設計工作。
為了完成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與目標,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研究應從基本理論教學、體驗式教學以及設計實踐教學三個環節入手,并針對具體教學內容與目的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準確掌握知識要點,提高實際設計能力。
一、基本理論教學環節
理論教學是整個城市設計課程的基礎環節,對于基本理論的掌握有助于學生理清概念,建立對所學知識的初步認知。
1.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設計的基本概念、發展歷史、指導思想、設計原則和具體的設計方法。這些是城市設計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講解的基本內容,也是核心內容,它是進行體驗式教學與設計實踐教學的基礎。
2.教學目的
通過對基本理論的介紹和說明,使學生對城市設計在思想認識上有所提高,了解城市設計的發展歷程以及現實意義,并能夠理解基本概念、設計思想與方法。
3.教學方法
理論教學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如果單純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難使其產生深刻印象。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一方面應在課堂教學中將理論與實例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條件,使學生對較為抽象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交流溝通,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可以在課堂上設立討論和提問環節,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師生之間充分交流,教師也能從中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在課外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和校園網絡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豐富知識,開闊眼界。
二、體驗式教學環節
城市設計主要研究的是城市空間環境。所謂體驗式教學,就是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具體城市空間的調研體驗相結合,將課堂理論知識形象化,改變單一封閉的教學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1.教學內容
課程安排學生對城市空間的現場調研,將班級學生劃分若干小組,并劃定適宜的空間范圍,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地塊。地塊調研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街區的尺寸、道路層級、建筑性質、建筑形式與高度、開敞空間、空間尺度、區域的輪廓線、主要路徑、地標與重要節點等。[2]同時,要求繪制區域的意象地圖,對區域空間環境的優劣能夠予以綜合分析評價。
2.教學目的
提高學生對于城市空間的感性認知,培養學生空間的尺度感以及空間分析能力,使其能將理性的基礎知識與對城市空間的感性認知相結合。
3.教學方法
對于具體城市空間的體驗主要可采用現場踏勘、問卷調查兩種方式。具體來說,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乘坐交通工具和徒步調研,從感性層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對于城市空間的感受,認識不同空間尺度比例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走訪詢問生活工作在此區域的居民對空間環境的感受和需求,認真進行問卷調查,進一步挖掘空間內在的生活與文化屬性以及其中存在的社會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力和表達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借助手工模型和圖紙來解析城市空間環境,借此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傳遞其核心想法。在此應特別注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探索性學習的鼓勵。在這一階段中,教師不應進行過多的干預和指導,而是充當組織者和答疑者的角色。
三、設計實踐教學環節
城市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單純理論課的講解和案例分析,不能完全讓學生掌握城市設計的基本知識,只有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才能發現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設計的綜合素養。因此,設計實踐環節應與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在相應的講解過程中安排設計課程作業。
1.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就是對城市空間的設計。城市空間可以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設計實踐環節應選擇幾類較為典型并能夠代表不同層次的城市空間作為設計對象。宏觀層次的城市設計任務主要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分析城市整體的空間結構形態、發展戰略、城市整體意象。中、微觀的城市設計以城市中的局部空間環境為對象,側重于對具體建筑實體、空間以及環境的設計安排。[3]
2.教學目的
通過城市設計繪圖作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對于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對于所學課程的認識,全面掌握各種設計要點和方法,并能夠靈活運用到具體的城市空間設計中去。
3.教學方法
在設計實踐教學中應以學生的自主思考和獨立設計分析為主,以課堂講授為輔。在學生設計構思階段安排方案討論會,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提出自己在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和同學共同交流,從而指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設計方案。對學生創造性的設計方案,予以鼓勵和引導,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更好地完成設計作業。在設計實踐過程中,著重強調城市設計基本原則和設計方法在具體空間設計中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最終評圖講解階段,對圖紙中的優缺點予以詳細說明,與學生共同探討和分析,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與能力。
4.各教學環節的相互滲透
基本理論教學、體驗式教學、設計實踐教學這三個部分并非相互獨立,而應將其看做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一個完整教學體系。理論教學是課程學習的基礎,體驗式教學和設計實踐教學是對于理論教學形象化的認知與實際的應用。在相應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體驗式教學與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一方面能夠調節教學氛圍,另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效率,收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小結
城市設計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同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認識城市,并針對具體空間進行設計。為此,在教學工作中應安排理論教學、體驗式教學與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并將三者相互結合。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求知。
參考文獻:
[1]唐子來.不斷變革中的城市規劃教育[J].國外城市規劃會刊,2003,(3).
篇9
關鍵詞:建筑學;城市研究;意義
中圖分類號:TU-05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學與城市高密度的辯證協調關系
密度意昧著擁擠、制約、緊張、壓力,高密度等同于土地的超負荷利用、資源的窮盡式開采、公共及私人空間的無止境爭奪。城市高密度曾經在人們的印象中只是和香港、東京、紐約或者荷蘭等地區、城市或國家相關,無論高密度是"擁擠文化還是人類"生存的夢魔似乎并不能引起大多數建筑學者的關注。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甚至就是在今天,城市化結果的典型表現便是城市密度的激增。城市高密度地區為城市創造了多彩和充滿活力的城市形象。但是,另一方面,在這些城市高密度地區,城市交通處于癱瘓邊緣,空氣污染嚴重,城市公共空間和建筑物之間的空間過度擁擠,而且空間質量不符合人類宜居環境的理想要求。
統建筑空間思維和操作方式在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下將失去效力,因此建筑師或建筑學者至少應該懂得一點處理高密度的藝術。
緊縮城市帶來的高密度城區是不爭的事實,或者至少可以認為是中國和其他高密度人口的亞洲國家當今和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對這些國家的建筑學者來說,城市高密度環境是他們從事建筑創作和研究的一種預設。建筑師從來就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具備超能力可以獨自拯救城市和環境;他們無法改變城市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規則。但是他們通過探索和實踐有能力尋找到建筑方法和于段,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高密度所產生的弊端,發揚高密度的優勢,改善城市物質環境與建筑品質。簡言之,以建筑學的對策應對城市的高密度。
二、城市設計發展現狀
1、停留在外環境設計上
我國相當一部分建筑師從事的“城市設計”對一般意義上的建筑外部空間設計和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概念不清,目前僅僅停留在外環境的設計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
2、未擺脫城市規劃束縛
在實踐中,規劃和設計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數的詳細規劃中,包含了城市設計的某些內容,如控規制定的關于建筑形體的一些指導性指標,而總體規劃中的一些分項,如城市景觀、城市風貌的規劃也類似于城市設計。
3、設計方法陳舊,缺乏整體規劃
在大規模建設過程中,傳統規劃中重平面、輕三維形態的工作方法顯現出弊端,城市設計表達手法中,因三維整體形態的模型或圖紙展示更易使人產生直觀感和新鮮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將來一塊塊分而開發的基地如何與漂亮的設計模型取得一致,規劃管理如何實施等核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在項目建設初期也缺乏整體的規劃、主題思想和完整的設計方案。
4、景觀要素的處理不合理
城市景觀設計中,只注重工程的完成與否,而不注重整體的協調性、景觀的實用性等。在城市設計中,隨意設計景觀要素造成了整體建設的不合理性和無序性,其結果弱化了景觀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應起到的作用。
5、過度重視商業利潤
部分開發商為了滿足自身利益,綠地變相成為其它用地,滿足人民休閑娛樂的景觀被分割成一塊塊的小空間,無法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需求。
三、景觀建筑學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
景觀建筑學是介于傳統建筑學和城市規劃之間的一門學科,在理論方面它涉及人居環境的方方面面,更側重從生態、社會、心理和美學方面研究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景觀建筑學為城市環境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技術、知識和工具,在不同層面上更好地滿足了人的需求和活動的要求。景觀建筑學貫穿城市設計的各個階段,其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景觀建筑學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
過往園林設計專業與建筑設計專業彼此孤立的現象,融合建筑、規劃、景觀設計的理論與方法,使其互為補充,互為支撐,探索園林、建筑交叉領域的設計契合。例如,使城市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保護和提高自然景觀在城市中的質量、保護和提高城市傳統的風貌特色。
建筑設計的領域,突出建筑的景觀作用。合理控制城市輪廓線,同時突出建筑的景觀作用。將建筑的高度分區、并進行合理的建筑空間組合,同時突出觀景在建筑設計中的意義,將室內外空間有機融合。
重視自然材料、通風、采光以及其它生態節能技術在景觀建筑中的應用。例如,景觀視線走廊的保護,保障人與景點之間在視覺上的延伸關系;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的保護規劃與設計,把綠化和水體納入城市規劃中,使之成為城市生命系統中的一部分。景觀建筑學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區域生態環境中的景觀環境規劃、城市規劃中的景觀規劃、風景區規劃、園林綠地規劃、城市設計,以及建筑學和環境藝術中的園林植物設計、景觀環境藝術等不同工作層次,它涉及的工作對象可以從城市總體形態到公園、街道、廣場、綠地和單體建筑,以及雕塑、小品、指示牌、街道家具等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次。總之,景觀建筑學應用在城市設計中可以把自然、功能、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提高了城市環境的設計質量,也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
2、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合理的城市設計對提高城市健康發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相比于傳統的城市設計,融入景觀建筑學后,現代城市設計可以營造更好的環境、更高質量和更安全的城市生活,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與時俱進,不失現代的氣息及其元素。
2.1注重生態的設計
從生態層面上進行城市設計可以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同時創建城市生態美感。作為城市景觀設計工作者,應當努力塑造正生態景觀,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利用現有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的景觀,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保護自然遺產,為人們創造優美、健康的生活環境。
2.2注重健康運動設施的設計
健康設計即人性化城市設計,從人類自身健康的角度出發,在城市公共活動場所設計健康景觀,如對廣場、街道、小區等進行建設,鼓勵人們運動、鍛煉,使人們身心健康。健康設計不僅注重了居民看和觀的表面層次,更注重了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與交流性,這種城市設計方法給人一種親近感和歸屬感,不僅有利于節能環保,還有利于身心健康及其社會安定和諧。
2.3注重人文藝術的設計
藝術設計總能為人們帶來美感,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不應該成為最后的擺設和點綴,藝術對景觀設計而言,也不只是一種形式語言借鑒的來源,而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在現代城市設計中,運用藝術審美作為指導方法,融合城市本地自然文化、風情風貌,將城市景觀設計和周圍環境景觀、文化統一協調設計,設計出更美更有文化內涵的城市,使城市風貌更加和諧豐富、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特點。
結束語
建筑學的發展正在走向信息化、生態化、多元化。但是真正的生態建筑所提倡的要求離我們還很遙遠,還需要政府部門設計師和公眾的同努力,優先發展建筑節能產業,逐漸形成人們自覺選擇的良性循環,我們期待的結果是,生態建筑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沿著生態建筑學的道路,我們的生活環境將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杜美榮.建筑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02).
[2]周玉忠.淺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內江科技.2013(01).
篇10
關鍵詞:公共利益;城市設計;公共空間
1 當前城市設計的存在問題
目前,城市設計在指導城市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越重要的作用,國內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城市設計實例(詳見圖1),如《深圳市寶安中心區城市設計》、《廣州傳統中軸線城市設計》、《天津濱海新區于家堡中心商務區城市設計》等。
圖1廣州傳統中軸線城市設計
然而,由于城市設計的三維直觀效果更便于充分展現城市的風貌特色、空間形態,令一些地方官員盲目追捧,把城市設計當成一項地方的形象工程、政績項目來操作,過度的行政干預和欠缺科學的長官意志令城市設計變成了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工具,有些城市設計師的價值取向也過于強調個人意志和審美情調,城市設計出現了一些設計誤區,如不顧地方實際盲目攀比追求氣派、雄偉的空間格局;為追逐空泛的城市形象而過度設立大廣場、行政文化中心、濱水綠地、地標等公共空間,從而浪費了大量的寶貴土地;拋棄地域文化特色,盲目崇拜“歐陸”、“簡約”、“古典主義”風格建筑,造成地域性、文化性的缺失;或破壞自然環境的安全格局、漠視富有人文特色的城市肌理;形式化地追逐中軸線、空洞地強調空間結構或聯系等等,不一而足。
2 城市設計的目的是實現利益的平衡
2.1 城市設計的本質內涵
《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50280-98)》中定義城市設計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作的整體構思和安排,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舊版《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明確“在編制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綜合考慮自然環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城市空間環境作出統一規劃,提高城市的環境質量、生活質量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平”。 可見,城市設計的對象是城市的公共空間和環境,其主要工作內容是設計、控制和塑造城市的空間秩序,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和生活品質 [1]。
2.2 城市設計中的利益主體
城市設計一直以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自居,但實際上城市設計屢屢受挫,以至其“代言人”身份不斷受到公眾的質疑,城市設計師甚至成為備受公眾批評的“犧牲品”,主要原因乃主宰城市設計命運的是社會各種利益主體的相互利益博弈的結果。傳統的城市設計工作慣于物質空間安排的思維定勢,運用一定的技術設計或措施,試圖建立城市形象和空間物質環境,對城市設計的內在利益屬性和實施機制較為忽視。而實際上,城市設計工作無不圍繞著利益問題而展開, “是協調社會不同利益的一種工具”,其“核心問題是利益協調問題” [2] 。在兼顧長遠效益的前提下,能確保社會各種利益的平衡的城市設計,是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建立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2.3 城市設計的目標是取得利益的和諧
城市設計中要以公共利益為原則,并非排斥私人利益的存在,相反,只有滿足私人利益的合理訴求,才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利益,“只有當公共空間滿足公眾的、整體的利益而非少數人的、局部的利益時,才會真正地表達和諧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是相對的,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實現私人利益也應該成為城市設計的目標之一,而優秀的城市設計應該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統一。
3公共利益在城市設計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3.1 強調城市設計的過程化
傳統的城市設計沉醉于終極的設計藍圖,過于強調技術手段來勾畫一個理想的城市設計效果,政府機構熱衷于將其作為現屆業績進行宣傳,喚起民眾對政府和未來生活的信心,城市設計師也為其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自我陶醉,但城市設計的真實意義卻不在其最終的產品,而是在于城市設計編制和實施中的過程。現實中的城市設計藍圖僅是設計的一個概念,用于引導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代表一定時期的公眾意志和價值觀念,但在快速城市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觀念頻繁更新的改革年代,難以保證其規劃預測的科學性,以及城市設計的規劃期末能否按其藍圖呈現城市的形態和空間環境。
3.2 城市設計中公共利益的內容
城市設計中,公共利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董慰等認為城市設計在內容上可表現為為公眾供給公共物品和提供公共服務兩個層面[3]。要確保城市設計以公共利益為優先,城市設計必須“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傳統風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
4 在城市設計中實現公共利益優先的目標的設計思路
4.1 城市設計應從物質、技術設計走向公共政策的編制
傳統的城市設計強調物質空間設計,以技術手段落實空間環境,在計劃年代以及物質建設高速發展的改革開放初期,對指導城市建設、營造城市公共空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早期過度重視經濟發展、片面追求速度等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土地危機等引起了人們對傳統物質設計手段的思考,在改革進入更為成熟階段的今天,人們呼喚更為人性化、更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設計方法,人們對城市的追求不再停留于物質上的享受,而更傾向于精神上的需求,如對城市設計的參與權、知情權等,城市設計的手法更需要跨行業的技術支持,因此,城市設計已經跨越了純粹規劃或建筑、環境設計的專業領域范疇,而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政策來定位,更加符合現時社會公共利益對城市設計的要求,“缺乏政策內涵和功能的規劃,將是無效的規劃” [4] 。
4.2 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的城市設計思路
4.2.1 建立緊湊型城市,提倡土地功能混合使用
傳統的城市設計所體現的宏偉、氣派的城市空間形態經常是以犧牲大量的寶貴的土地資源作為代價的,是對公共利益的嚴重挑戰。土地政策的緊縮,令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擔負著既要保證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又要確保生活的空間環境的滿足,因此,在城市設計中采用土地使用緊湊的、適當提高建設強度的設計方法符合實際發展的需要,同時,拋棄傳統設計中簡單運用功能分區的思路,提倡土地功能之間合理的混合使用,更能有效節約資源(詳見圖2)。
圖2 臺山市廣海灣濱海新城城市設計
4.2.2 建立公共空間體系,創造宜人的友好環境
公共空間是指“在城市中向公眾開放的開敞性共享空間,亦即非建筑實體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間以及室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形體環境中最易識別、最易記憶、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 [5]。城市設計從某種意義上,就是設計城市的公共空間環境,建立公共開放空間秩序,公共空間的本質屬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體現,深圳寶安中心區城市設計將各種公共空間如濱水、市政、體育等開放空間進行有機分布和整合為有秩序的公共空間體系,最充分地保障了根本的公共利益。詳見圖3。
圖3深圳市寶安中心區城市設計
4.3 以優先建立國土、環境安全格局來實現公共利益
在現時的國土、環境形勢下,體現全國跨區域性的公共利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我們的國土和環境安全格局,影響著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城市設計中忽視土地的健康利用和破壞自然過程的現象時有發生,如選擇了不合適的土地建設城市新區,或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生物過程搞開發建設等等,這種對國土和自然環境的安全格局的不重視令城市長遠的公共利益受到了挑戰。城市設計可“用景觀安全格局的方法通過對自然過程、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的分析,來判別和建立生態基礎設施” [6],以此作為城市設計建設用地的底線,形成城市設計空間形態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保障全民的公共利益。
4.4 城市設計應充分保障公共安全
城市的公共安全問題也是城市設計中關注公共利益問題的主要內容,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傳統的城市設計對公共安全的關注重視不夠,公共利益的實現也無從談起。公共安全的城市設計“關注實際空間中的安全體驗和安全品質,基本內涵是指為實現城市公共安全的目標而進行的對城市外部空間和形體環境的設計和組織” [7],貫穿于城市設計的全過程,從總體城市設計到微觀層面空間的具體落實安排,都需要從公共安全的角度形成設計思路來建立健康的、安全的、舒適的安全空間體系,也是城市設計的本質要求。
5.5 關注城市設計的社會、心理屬性是實現公共利益的重要方面
城市設計師慣于從自己的主觀意念出發來建立城市的特色和場所意義,未能全面表達公眾的意志,應“通過對城市居民的公眾印象調查和訪問,從中歸納、分析和提煉出來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才可以作為城市設計創作思想的依據[8]”,從而更真實地在城市設計中體現公共利益的需要。
以上僅從幾個方面原則性地分析了在城市設計中如何體現公共利益優先的設計思路,不在技術手段上作詳細的分析和論述,希望以此引起城市設計中對公共利益的關注,并以公共利益的優先為出發點,改變傳統的城市設計思路,建立更為符合我國國情的城市設計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建國. 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
[2] 石楠.試論城市規劃中的公共利益.城市規劃,2004(6).
[3] 董慰,王廣鵬. 試論城市設計公共利益的價值判斷和實現途徑.城市規劃學刊,2007,(1).
[4] 全國城市規劃執業制度管理委員會。科學發展觀與城市規劃。2007.
[5] 城市規劃資料集,第5分冊,城市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6] 俞孔堅等.“反規劃”途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現代科技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