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4-04-19 18:0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園區黨(工)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形成“頭雁效應”,把制度建設貫穿到黨建工作始終。建立班子成員包黨建、包穩定、包環保、包發展工作制度,定期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促進園區穩定和諧發展。班子堅持每月開展一次集中理論學習,將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班子成員聯系實際,敢于揭短亮丑,開誠布公,指出問題,既要“掛帥”又要“出征”,帶頭深入調查研究,觸及矛盾,觸及要害,扎實推進查擺問題的整改。
二、深度融合,共促雙贏
東北莊雜技文化園區在發展中融合黨建工作主線,促進黨建工作與園區發展深度融合,解決了“兩站皮”問題。
(一)深度融合。一是全面相融。從目標任務、工作過程,考核評價等方面,推動黨建工作與園區發展相融合。二是雙向相融。黨委干部不斷增強(黨建+)意識,行政干部不斷增強(+黨建)意識。
(二)作風建設。通過黨員干部佩戴黨徽掛牌上崗,亮明身份開展工作,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示范和輻射作用。
(三)凝心聚力。就是合心、合拍、合力。一是合心。園區全體干部職工站位發展大局,從思想深處認同并強化融合意識,做到思想上合心。二是合拍。把園區發展成果作為檢驗黨(工)委組織戰斗力的根本標準,堅持“一體管理,一體發展”,使黨的建設與園區發展全面同步,無縫對接。三是合力。通過思想合心,行動合拍,形成推動發展的合力,實現“1+1>2”的效果。
篇2
[關鍵詞]丹東市 公共服務業 對策
中圖分類號:F42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5-0313-01
近年來,丹東市的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金融業、物流業等服務業門類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作為服務業中的基礎性門類、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業,仍然延續著傳統的方式和慣性思維,即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各級政府直接提供為主,政府既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由此造成了政府大包大攬、職能龐雜、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不高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部門在慣性思維的推動下,每當增加新的公共服務任務時,不是優先考慮如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而是要求增加機構,擴充編制,聘請人員,追加開支,其結果是使政府無法走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行政績效目標難以實現。二是政府由于自身的成本、效率、專業化程度等方面問題,自身生產公共服務不足,沒有專業化的人員隊伍,管理效率差,服務生產效率低,很難提供專業化服務和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產品,不能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三是政府很難準確把握老百姓的公共服務需求,公共服務供求信息不對稱,致使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脫節,不能做到在有限公共資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
黨的十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在公共服務業的發展中,即要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市場機制的各種要素,將政府與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
1.制定丹東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依據國務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結合今年開始實施的遼寧省加快服務業發展四年行動計劃,制定《丹東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推動全市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公共服務業發展提速、水平提升,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快公共服務業轉型升級,提升公共服務業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加大對公共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出臺相應的財政、稅收、價格等扶持政策,使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全面平等地惠及全市人民。
2.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當前,我國的公共需求正處于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現行的政府模式與這一趨勢很難適應,必須積極穩步推進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更新社會管理觀念,加強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密不可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是公共財政的首要目標和工作核心。在肯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作用的同時,并不能否認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所應扮演的角色。目前丹東市的公共支出格局還帶有很濃厚的“建設財政”的特點,公共財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該由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政府公共財政支出中經濟建設支出過高,用于社會性公共服務的支出偏低。因此,應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加大丹東市公共財政支出中社會公共服務的比重。
3.建立公共服務的多元供給機制。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能,并不等于說市場和企業在公共服務領域不能發揮作用。如同市場有時會失靈一樣,政府也會失靈。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參與將彌補政府在一定條件下的失靈。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但不一定必須是生產者。將原來由政府直接提供的、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或市場機構來完成,并根據社會組織或市場機構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評估后支付服務費用,即“政府承擔、定項委托、合同管理、評估兌現”,是一種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2013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丹東市應擴大公共服務的社會購買力度,凡是社會能辦好的,可以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規范公共服務購買程序,將購買公共服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
4.合理確定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務都可以通過向社會購買的方式獲得。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應按照“先易后難、積極穩妥”的原則,先選擇一些便于操作、條件較成熟的公共服務項目進行政府采購,然后逐步增加購買服務內容。將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由過去的“政府配餐”逐步過渡為“群眾點菜”。通過論證會、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只有群眾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唯有以群眾需求為購買導向,才能將購買公共服務變成群眾歡迎和接受的改革措施。在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研究制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性目錄,設定具體服務指標、人員配備、服務要求等標準。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宣傳貫徹力度,為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篇3
各位領導:
根據本次座談交流會議程安排,現將縣發展改革局牽頭的珙縣“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開展情況做如下匯報。
一、傳達貫徹會議精神,籌備啟動編制工作
根據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做好全省“十四五”規劃前期工作的通知》(川發改規劃〔2019〕227號)文件和市發改委工作安排,縣政府于2019年8月20日及時組織相關部門召開“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部署會和省、市安排的前期工作配合落實會議,正式啟動珙縣“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二、落實意見征求征集,確定規劃編制單位
根據縣政府安排,縣發改局立即啟動規劃編制的前期重大課題和行業規劃意見征求征集工作,向全縣各部門、縣級領導干部征集征求意見。及時召開班子會,確定規劃編制單位。
三、確定編制內容,印發規劃編制實施方案
參考全市規劃編制前期重大課題和專項規劃內容,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縣“十四五”規劃編制內容已全面確認,縣人民政府已于2019年10月10日印發了珙縣“十四五”規劃編制實施方案。方案別明確了本次珙縣“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縣長任組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為副組長,縣委、縣政府政策研究中心(室)、全縣主要經濟指標部門和重點行業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本次規劃編制工作的領導。同時,根據規劃編制工作的實際需要,可從相關部門抽調專人組成編制工作專班,落實“十四五”規劃編制協調服務工作,從組織機構上保障了工作的開展。
四、珙縣“十四五”規劃重大前期課題和專項規劃情況
本次規劃,縣政府確定了12個重大前期課題和19個專項規劃。重大前期課題涵蓋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產業轉型發展和結構調整思路研究,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和通道經濟發展研究,重大項目謀劃包裝、高效推進研究,深化區域合作、協調聯動發展機制研究,縣域副中心建設研究,人才發展規劃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研究,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城鄉生態環境保護課題研究,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課題研究等方面;專項規劃包括:能源資源開發與利用,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生態宜居建設,工業發展,服務業發展,信息化發展,科技發展,文化旅游發展,水利發展,林竹業發展,新型城鎮化發展,綜合交通發展,國土空間,生態環境保護,應急體系建設,養老服務業發展。
12個重大前期課題計劃采取分類打包方式,以競爭性磋商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招標落實,目前,具體招標方案正在起草中。計劃在2019年底前重大前期課題拿出成果,指導“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同步在2019年年底形成。2020年,將全面鋪開“十四五”規劃編制,2021年兩會時印發。19個專項規劃,在縣“十四五”規劃印發后一年內完成編制印發。
五、存在問題
從前期的重大課題和專項規劃意見征集情況看,存在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
篇4
1、協助市政府出臺《質量強市工作意見》,加快推進實施質量強市工作。目前,由國家質檢總局牽頭,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環保部等14個部委參與編制的《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即將頒布實施。“綱要”作為未來十年質量發展的總體規劃,明確提出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目標。我市質量興市工作已于今年4月份通過省級驗收。近期,我們將按照“豐富內涵、提升層次、整體推進、擴大影響”的總體要求,謀劃質量強市架構,加緊籌劃推進工作。重點加強對主導產業、集群產業的質量發展環境、發展方向的探索,謀劃加快標準引領、品牌強體、科技創新、追求卓越績效,以及加強人才培育、技術支撐、信用約束、考評激勵等實現質量跨越的新路徑,向市政府提交《質量強市工作意見》,使質量強市成為政府抓質量、行業強質量、企業提質量的新平臺,真正實現產品、企業、產業的綜合內涵有效升級轉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增長,全社會的質量安全感和滿意度逐年上升。
同時,發揮市長質量獎、名牌、標準化等方面的政府獎勵激勵政策作用,引導企業追求卓越績效、搶占標準制高點。在市政府的統一組織下,聯合16個部門做優《年度質量報告》,提高“含金量”;選擇幾類重點產品,采取監督抽查全覆蓋的方法,全面掌握影響行業質量提升的問題,提出解決方略,進一步提高“報告”的實用性。加快研究質量貢獻考量方法,加強與經濟、統計、科技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盡快研制出臺質量貢獻率的評價方法。
2、開展千億元產業競爭力的評價與。聘請權威機構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我市四大代表性行業40家重點企業實施競爭力發展指數的測評,向政府提交《企業競爭力發展指數測評報告》,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特色數據支持,引導企業追求卓越提供依據;向企業提交《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報告》,為企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3、制定實施《服務業標準化發展規劃》。將標準化工作的重心向服務業傾斜,以我市打造千億元服務業為契機,將標準化工作的重心向服務業傾斜,力促市政府出臺“加快發展服務業標準化工作意見”,進入政府工作層面。首選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以及餐飲、商貿、旅游等與提高民生品質關系較密切的服務業作為重點,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實施這項民生工程,建體系、樹樣板,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打造符合特色的現代服務業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品質。
4、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對接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實施新興產業技術標準專項工作。“感知礦山”物聯網近兩年發展速度較快,技術標準戰略將緊跟產業發展步伐,搭建好標準體系框架,在組織聯盟、制訂標準、申報項目、爭取“話語權”方面取得新進展。力求通過建好物聯網標準化專業技術工作機構,技術標準和科技研發“同頻共振”。
篇5
一、充分認識國家示范校建設的重大意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為此,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重點實施“十大計劃”,其中第一個計劃“中等職業教育支撐產業建設能力提升計劃”的第一條就是“支持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要“支持1000所國家示范學校建設,使其成為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改革創新、提高質量和辦出特色的示范,成為國家和區域產業建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力量,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骨干和輻射作用”。從《規劃綱要》、《行動計劃》的頒布實施到教育部一系列關于國家示范校建設工作文件的出臺,預示著職業教育已進入前所未有的重要發展時期。
從國家層面,一是明確了發展地位。職業教育作為特殊的教育類型,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已成為社會共識。從2010年到2013年,中央財政重點支持1000所學校創建國家示范校。二是健全了發展機制。職業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深度參與的辦學機制。國家示范校建設強調行業參與、校企合作。三是確立了發展目標。職業教育要進一步深化內涵、提高質量、支撐產業、關注民生。通過國家示范校建設,率先形成一批代表國家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學校,走入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大舞臺。四是規劃了發展路徑。國家示范校建設采取國家頂層設計、地方主導發展、學校自主創新方式,就是要通過“中央引導、地方為主、行業參與、校企合作、學校實施”,實現職業教育從注重規模擴大到全面提高質量的重要轉折,提高其市場針對性、國家貢獻率和社會吸引力,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從學校層面,創建國家示范校是學校新的發展機遇期,是在高位平臺上,凝聚人心、積聚智慧、自主創新、改革實踐、特色發展的新起點。國家示范校建設對于學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學校新一輪的跨越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認真把握國家示范校建設的重要內涵
國家示范校建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圍繞“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核心,突出“深化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四個重點,以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內部管理、創新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手段為保障,使項目學校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調整升級、企業崗位用人和技術進步的需求,成為改革創新的示范、提高質量的示范和辦出特色的示范。在國家示范校建設中應把握以下關鍵詞:
關鍵詞一:重點專業
國家示范校建設計劃要求項目學校選擇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好的專業作為重點專業進行建設,并以重點專業建設帶動專業群發展,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所需資金按3年1000所學校、校均1000萬元,主要由中央財政專項安排。我們選取了分屬學校重點發展的不同專業群的骨干專業建筑工程施工、電子技術應用、環境監測技術、電子商務4個專業作為重點建設專業。按照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要求,改造升級建筑工程施工傳統專業,與歐盟商會、同濟大學合作,開發綠色建筑、節能環保、新材料等方向;大力發展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拓展風電光伏、現代通信、物聯網等方向,適應產業高端化發展要求;對于環境監測技術專業,參與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和藍天清水計劃的實施,適應跨越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加速與商務服務、現代物流、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相適應的電子商務專業發展,并通過4個重點專業建設帶動土木水利、信息技術、環保、財經商貿類專業群發展。
關鍵詞二:校企合作
國家示范校建設強調行業參與、校企合作,要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立足校企資源共享、互利共贏,促進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緊密結合,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全面提升學校專業建設水平,大力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我校作為中國實行雙元制模式的第一所職業學校,30年來已將校企合作緊密結合于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隊伍建設、資源建設、科研建設、質量建設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雙元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校和企業雙元融合為基礎,在制訂教學計劃、教學組織實施、組建教學團隊和共享教學資源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構建學校與企業聯動、工作領域與學習領域對接、理論與實踐一體、車間與教室合一、職業資格與學歷證書融通、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合作、學校和企業資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由我校與博世西門子家用電器(江蘇)有限公司共同實施的BSH項目已成為該模式的典范,享譽全國。
關鍵詞三:信息化
實施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創新動力,是促進教育公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提出七項重點任務之外,增加了信息化建設,最終形成了國家示范校“7+1”項重點任務,并要求把信息化建設貫穿于七項重點任務之中。我省已提出要以信息化引領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國家示范校的信息化建設在加強信息化基礎條件建設外,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提高管理效率,應著力培養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環境下教師整合教學的能力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四:特色
《實施意見》明確國家示范校建設“7+1”項重點任務,旨在規范項目建設工作、提高建設質量,體現了“中央引導”,但絕不意味著示范校建設要“千校一面”。教育部鼓勵各校在建設過程中大膽改革創新、敢于先行先試、努力辦出特色,以期形成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所以項目學校可根據實際選取專業之外的專題作為特色項目進行建設。我們確定了數字校園、優秀教學團隊兩個特色項目。在數字校園建設中,完善硬件和應用系統,建立數字圖書館和教學資源庫,抓好教師、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三支隊伍,提高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教學團隊建設方面,以4個重點建設專業教學團隊為基礎,完善學校教壇新秀、優秀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學科)帶頭人和市專業帶頭人等市級以上優秀教師的“五階梯”教師成長平臺,促進教師個體爭先,形成梯隊發展優勢;分類建設教學、技能、管理、培訓和科研團隊,促進教師整體成長,形成群體發展優勢。此外,我們還以示范校建設為引領,積極打造學校文化特色,以可借鑒、可推廣的雙元制本土化文化,發揮國家示范校骨干、引領和輻射作用。
三、著力把握國家示范校建設的關鍵環節
作為首批國家示范校立項建設項目學校,我們高度重視、科學規劃、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在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兩年厚基礎、五年新跨越”的兩個階段目標,把2011-2013年國家示范校建設期作為實現第一階段目標的關鍵環節,以抓質量、強特色厚實發展基礎,全面提升學校辦學實力。
一是以國家示范校建設引領學校各項工作。國家示范校建設是貫穿我校“十二五”建設前半期的重點工作。為確保國家示范校建設計劃各項任務目標的實現,我們把建設目標、任務細化分解到學校和各部門工作計劃中,其完成情況作為重要指標納入系部工作考核,使得全校各部門、全體師生員工都參與了建設工作,體現了國家示范校建設綜合性、全員性、整體性和創新性等特點。
二是構建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我們建立了三級管理和監控考核體系。學校國家示范校建設領導小組作為核心層,領導建設工作,下設項目建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制定政策、落實資金、統籌協調、實施督察等。專家指導委員會向領導小組提供咨詢和幫助。各專項建設小組作為中堅層,對照《實施方案》《任務書》的要求開展建設工作,采取項目負責人負責制,定期開展自我檢查。全體人員作為基礎層,積極參與學校各項工作,確保分解于學校和各部門工作計劃之中的國家示范校建設任務得以貫徹落實。
三是強化項目專項資金監控。我校國家示范校建設專項資金遵循“專款專用、項目管理、分年實施、績效考評”的原則,納入學校財務審計統一管理,并單獨設置賬簿進行核算。我們根據《任務書》資金投入預算編制了項目代碼,印制了專門的“國家示范校建設項目專項資金審簽單”,三聯單分別用于報銷憑證、財務留存和項目組留存,實現了經費管理動態控制。
四是在建設中培育隊伍。我們提出要通過示范校建設培養骨干、造就名師。隨著示范校建設而成長起來的教師,逐步形成教學團隊、技能團隊、研究團隊、管理團隊,是示范校建設的重要成果,更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財富。
五是以科研支撐建設工作。以科研的思路、科研的方法開展的建設工作才是科學高效的。我們結合建設工作梳理出一批重點研究課題,做到邊實踐邊研究,以實踐支撐理論、以理論指導實踐。
六是注重成果積累和宣傳。國家示范校建設強調“成果導向”,即以預期目標的達成和成果的呈現為最終驗收依據。在建設過程中,我們注意及時收集并形成可量化、可物化、可推廣、具有影響度的建設成果。國家示范校建設注重結果,更關注過程。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全程留存檔案,包括文本和電子化過程材料。宣傳是發揮示范校示范、輻射作用的重要渠道。我們充分利用各種平面媒體和數字媒體,在校內外定期相關信息和建設成果,擴大建設工作的影響力和建設成果的惠及面。
篇6
中國駐悉尼總領事李華新在接受《中國經貿聚焦》采訪時表示,今年4月,阿博特的訪華或將進一步推進協定的簽訂。
李華新認為,在中國經濟轉型之際,提出的“中國夢”更是一個合作之夢。“中國人在實現自己的夢想,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得更好、發展得更加強大的同時,也將給澳大利亞及其他國家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中澳之間的經貿合作將使雙方實現共贏。”
在過去幾年里,中澳雙邊貿易經歷了快速發展階段,其中礦產品的進出口占了很大的比重。隨著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李華新坦言,這對礦產品貿易有所影響,“但是從中國的長遠發展規劃看,中國依舊需要進口這些工業原材料。礦產品貿易的減少并不代表中澳貿易一定會走下坡路,恰恰相反,我認為中澳合作將有更廣闊的前景。”
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經濟互補性很強。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而澳大利亞資源豐富,以金融、教育、旅游等為主導的服務業發展迅速。兩國之間經貿合作優勢互補性強,為中澳雙邊經貿合作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李華新看來,中澳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確存在分歧,“但這些分歧并不能阻礙雙方的經貿合作。事實上,近些年來,中澳之間的經貿合作發展得很快。”數據顯示,中國在澳大利亞的各類投資有400多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投資超過100億美元。
去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更是給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合作帶來了巨大機遇。自貿區強調對服務業包括金融、航運、商貿、專業、文化以及社會服務等領域擴大開放,而這正是澳大利亞的優勢,服務業對澳GDP的貢獻占到七成。
“實際上,中澳之間的金融合作已經順利起步。”李華新向本刊記者介紹道,去年在前總理吉拉德(Julia Eileen Gillard)訪華期間,雙方達成了人民幣和澳元之間兌換的協議。目前,有5家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在悉尼開展了業務,并且迅速發展,同時澳大利亞的一些銀行也已經在中國開設了分行。這種相互開設分行的做法將會進一步促進兩國金融方面的合作。
今年2月18日,中國銀行與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ASX)簽訂人民幣清算協定,推動了人民幣的國際化。ASX將利用清算公司Austraclear交易平臺為中澳企業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人民幣清算服務不僅使中澳跨境貿易更加便利化,而且有利于企業降低經營成本與匯率風險。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化,人民幣將在跨境貿易結算、債券市場投資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2月20日,悉尼華裔商人王人慶的寶澤金融集團在5年前買下的亞太證券交易所(APX)重啟,并且有兩家中國企業上市。李華新表示,盡管這兩家企業規模不是很大,但在他眼中,這表明澳大利亞本地金融機構十分重視服務中資及華商客戶,中澳金融合作已經跨出堅實的一步。
3月,澳大利亞首家金銀交易所開業,是由華人創立并運營的澳洲金銀集團所創辦。這也是一種金融合作。“近期連續的金融合作,或許有偶然的成分,不過我認為,這預示著兩國的金融合作正在快速朝前發展。”李華新向本刊記者強調。
不僅是金融業,農業、科技的合作也是目前的新方向。
2月25日-3月3日,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家洋率團出訪了澳大利亞多家大學,與悉尼大學達成了在糧食安全、農業生態的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意愿,并就聯合培養研究生達成了共識;與莫多克大學制定了小麥品種改良、獸醫領域的合作計劃;與西澳大學確定了作物育種、蜜蜂、質量標準合作研究方面的合作意向。
篇7
在近年來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持續蔓延的背景下,我國在“十二五”時期實施內需拉動戰略,國家相繼出臺的關于8 萬億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規劃和目標,為健康服務行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作為以銷售營養保健食品和健康產品為主的我國直銷企業,是健康服務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下面,我就中國直銷業在健康服務業大發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以及直銷企業如何積極參與大健康服務談幾點意見:
一、要充分認識大健康服務是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重要產業
“十二五”下半期,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不斷上升,2013 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 億大關,2025 年將突破3 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已占總死亡人數的85%。因此對藥品、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剛性需求,消費總量將不斷擴大,與健康有關的行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去年,國務院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 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 萬億元以上。在國家實施“調結構、穩增長、促改革”政策的大格局中, 加快促進健康服務業、營養保健食品和養老產業發展,無疑是重頭戲,符合中國現階段的國情,既有利于提升國民身心健康,減少醫保支出,又有利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各直銷企業要從國家發展大局的層面上來把握時代脈搏,按照國家的要求生產銷售更多更好的健康產品,為百姓提供優質的服務,并帶動直銷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中國直銷業在大健康服務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直銷管理條例》實施8 年多來,直銷行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企業數量逐步增加,行業規模逐年擴大,在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依然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截止目前,全國共有直銷企業43 家,其中內資企業21 家,外資企業22 家,直銷產品3085 種。據世界直銷協會統計,中國是全球第三大直銷市場,僅次于美國、日本。
我認為,中國直銷業在健康服務業大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直銷業已在健康產品市場中占有巨大的份額。經國家批準經營的直銷企業多以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為主要領域,雖然企業數量不多,但是整體銷售總額已經占據了全國健康類產品的半壁江山。而且由于企業準入門檻高,投入大,產品質量也相應比較高,形成了品牌集群效應。不可否認,在我國健康服務業的大發展中,直銷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舉足輕重的行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次,直銷業在健康服務業的大發展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直銷作為眾多現代經銷模式中的一種,最大的特點是直銷企業通過招募直銷員,在固定營業場所之外直接向最終消費者推銷產品, 是一種無店鋪銷售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流通環節,有效地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直銷業越來越多地采用互聯網技術,打造了高效和便捷并存的信息流和物流,服務手段比較先進。此外,直銷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為促進就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直銷業具有較為完善的服務網絡和不斷創新的經營能力。我國直銷業在各地已經形成了覆蓋面較廣的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網絡,各種高質量的產品可以滿足群眾對健康和生活品質提升的多方面需求。經過多年發展,直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依法守規和誠信經營理念不斷增強,新產品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其產品安全性和可靠性贏得信任。一些直銷企業不斷創新經營模式,在產品銷售過程中,積極探索開展營養健康、保健、護理等多方面的咨詢服務業務,有的還開設了健康服務中心、產品體驗館等,可以說,直銷企業完全能夠成為大健康服務的重要載體和渠道。
第四,直銷業面向基層最大限度地貼近百姓需求。這是由直銷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直銷方式的親和力最強,是最典型的個性化服務。直銷員先親身進行產品嘗試,產品直接使用后的感受能與消費者真實分享。還有面對面地與消費者溝通,時間最充分、細節最詳盡的售前咨詢服務和完善的售后服務都是傳統的營銷方式,以及網絡購物都難以企及的。更何況,數量巨大的直銷人員群體,在信息傳播源的洪流中具有最大的決定性作用。
三、推動直銷行業參與大健康服務的發展思路和建議
綜上所述,直銷行業在我國大健康服務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未來至少有十年的黃金發展增長期,我們要增強歷史使命感,抓住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勇敢地迎接挑戰和競爭,在新的起點上創造行業發展新的輝煌。
1. 要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加快制定大健康服務的企業發展戰略。要加強對健康產品和服務需求的研究,加大適銷道路和新產品的研發投入,以提升消費者生活品質為宗旨, 始終把產品質量安全和周到服務放在第一位,公平競爭,以質取勝。
2. 要不斷創新營銷模式,提升服務水平。直銷就是傳統銷售的創新,還要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思維,采取多種形式和多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參與大健康服務,打造直銷企業獨特的大健康服務平臺。
3. 要推動成立中國直銷協會,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協會可代表行業參與相關法規政策的制定和修訂, 為直銷行業開展大健康服務創造良好的寬松的外部環境同時,要大力正面宣傳直銷企業在推動健康產業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樹立直銷業整體形象,為社會增添正能量。
4. 要加大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力度。開展大健康服務需要大批專業的人才,而目前顯然直銷行業的員工大多懂直銷技巧,而對健康、保健知識知之不多,專業服務的水平較低, 在健康咨詢指導等方面能力欠缺。因此,各直銷企業要加快人才培訓,提升直銷員的健康服務的技能,把它作為大健康服務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5. 直銷企業和員工要始終堅持依法合規和誠信經營。目前直銷業在我國是個敏感的行業,不少公眾對直銷模式知之甚少,一些不法分子打著直銷的旗號非法從事傳銷違法活動,混淆了視聽。因此,正規的直銷企業和企業員工要堅守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注意維護企業和整個行業的形象,自我約束、自我規范,在大健康服務中,不做虛假宣傳,夸大宣傳。
篇8
3月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這是全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
航空港經濟是以航空樞紐為依托,以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支撐,以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并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為特征,吸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航空運輸正成為在全球范圍內配置高端生產要素、提升國家和區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航空港經濟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國家決定規劃建設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既是著眼于中原經濟區建設、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和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又是基于河南發展航空港經濟的優越條件和基礎。”河南省省長謝伏瞻表示。
據他介紹,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面積為415平方公里。戰略定位是:建成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戶、現代航空都市、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發展目標是:到2017年,實驗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主要功能區開發建設初具規模,航空港經濟發展初見成效;到2025年,建成富有生機活力、彰顯競爭優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區,形成引領中原經濟區發展、服務全國、連通世界的開放高地。國家將在口岸通關、航線航權、財稅金融、土地管理、服務外包等方面給予實驗區政策支持。
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民航旅客吞吐量平均增長9.2%,河南鄭州機場旅客吞吐量增長是15%。去年全國貨郵吞吐量平均增長3.3%,鄭州機場貨郵吞吐量增長47%。
“這些數據說明,河南省確定把鄭州機場作為經濟綜合實驗區,以航空作為依托,帶動經濟發展,成效明顯。”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表示,“鄭州機場是對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大樞紐在中原地區的重要補充。”
黑龍江著力轉化重點產業科技成果 竹子俊
近年來,黑龍江省利用積累的科技優勢,正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及招商活動。一些新興戰略產業成為“先頭兵”。
哈工大開發的汽車零部件自動化生產裝備擬采用合作開發或合辦企業的形式尋求轉化落地,同為該校開發的電動汽車新一代電池管理系統及其關鍵技術擬采用股權投資或合作開發的形式尋求落地……打開黑龍江省科技成果招商及轉化對接網,一系列項目赫然在列。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已將500余項科技成果、75個重點項目以及13個市地的產業需求和優惠政策于該網,涉及的產業包括能源裝備、新型農機裝備與交通運輸裝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
篇9
一、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指導思想:按照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突出質量工作,強化品牌意識,加快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大力加強質量管理,深入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升全區質量工作水平,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競爭優勢的知名品牌和企業,帶動全區工業經濟和服務業快速發展。
主要目標:
——*6年爭創山東名牌2個,*名牌3個,*知名品牌企業4個。
——到*8年,爭創中國名牌1個,國家免檢產品2個,山東名牌3個,山東免檢產品4個,*著名品牌5個。
——到2010年,固定資產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全部通過國際標準認證和計量確認驗收,實施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的企業達100%。
——到2010年,建立2-3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擴大出口,增加農民收入。
——到2010年,主要工業產品有90%以上按高于國家標準或國際先進標準的內控技術指標組織生產,產品可靠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優等產品率明顯提高,產品售后服務有明顯改善,主要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達到國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竟爭力的名優企業和名牌產品,從根本上提高我區主要產業的整體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使產品質量、服務質量躍上一個新臺階。
二、主要工作任務
(一)大力培育名牌產品。各辦鎮、各經濟主管部門要把加強質量管理、推進名牌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大工作力度,真正把培育品牌、創名牌與培植支柱產業、調整結構結合起來,與培育大企業集團結合起來,與發揮區域優勢結合起來,發現、培育和推薦一批名優企業和名牌產品。要搞好企業品牌的塑造,在認真進行市場調研和品牌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品牌的定位、命名、形象標志、個性特點進行整體策劃,提出塑造品牌的具體措施,把確立品牌,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經營品牌,延伸品牌的工作做實做細。要十分重視中小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充分發揮品牌在區域經濟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二)加強企業質量管理。“質量興業”、“質量興廠”是實施“質量興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質監、經計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做好統籌規劃、組織協調、監督指導和考核推薦工作,并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在各行各業大力開展質量興業、興廠活動,動員和指導企業樹立質量是企業生命線的理念,切實加強質量管理,打造品牌形象,爭創一流業績。同時,發揮宣傳輿論的作用,提高全社會的質量意識,促進質量工作順利開展。
(三)夯實企業基礎工作。要強化企業基礎工作,練好內功,不斷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質監部門要發揮區域質量監管部門的職能作用,堅持從源頭抓起,從建立完善企業檔案,實現數據微機動態管理入手,掌握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分布,做到監管服務責任明確。區域監管企業覆蓋率、企業巡查率、定檢產品抽檢率均要達到100%,并確保轄區內無重、特大質量安全事故發生。要健全完善企業自律機制,引導企業建立企業標準體系、計量檢測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全面提高質量管理水平。要推動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開展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使企業產品與國際市場接軌。質監部門要積極幫助企業辦理涉及工業產品許可證管理、“QS”食品標志市場準入、食品標簽和實行強制性“3C”認證產品等的手續,促使企業嚴格遵守市場準入規則。
(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質量工作和創名牌的關鍵和核心。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培育和發展名牌必須立足于技術創新。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職能部門、科研單位、中介組織共同參與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的合作,密切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聯系,以各種形式推動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走產學研聯合的路子,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擴大竟爭優勢,為樹立知名品牌奠定基礎,為持續開展技術創新積累資源。
三、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扶持力度,促進“質量興區”和創名牌工作順利實施
(一)建立健全“質量興區”和創名牌工作體系。成立以分管區長任組長,區相關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市中區“質量興區”和創名牌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主要負責全區名牌爭創工作的組織協調、推薦上報、信息交流等工作。各辦(鎮)指定專門人員負責本轄區名優企業和名牌產品的培育、服務和推薦工作。質監部門要發揮質量監管、培育發展名牌工作的牽頭作用,與區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工作合力。要發揮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中介機構和技術機構的橋梁紐帶作用,為提高質量和創名牌產品、創名優企業提供更多的服務。
篇10
【關鍵詞】高職教育 區域經濟 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第三利潤源泉”的物流產業,其價值效益已為人們廣泛認識。我國物流產業現在已經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對物流技能型從業人員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職教育具有高教性、職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地方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需要高職院校利用師資、技術優勢等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的產學研對接,從而全面推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高職教育規模迅速增長,政府高度重視高職教育的發展
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529所,其中高職院校1327所,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總規模3559萬人,高職在校生2014年首次突破1000萬,人數達千萬級的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黨和國家已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升到職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指導方針和政策法規,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職教育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要與經
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綱要》指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到:要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這些綱要和決定強調高職教育發展要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人才培養要與企業相互合作。
二、武漢區域經濟發展為高職物流人才培養帶來歷史機遇
2012年武漢市政府通過《武漢物流業空間發展規劃》,制定物流業空間發展規劃在全國尚屬首次,規劃將武漢定位為國際供應鏈體系的重要節點、全國物流樞紐和物流信息中心。在空間布局上,武漢將重點形成“一港、六園、八中心”的物流體系。武漢物流業將沿城市環線布局,分“物流總部基地+物流@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四個層次。
2015年武漢GDP達10905.6億元,升至全國城市第八位。“十二五”期間,武漢市物流業增加值達1018.6億元,物流業成為武漢兩個“千億級”服務業板塊之一,占全市GDP的比重達9.3%,占服務業比重達20%。 “一港六園八中心”的物流空間布局初步形成,在全國60城市物流質量評價中,武漢排名第五位。武漢市已建成一批物流總部基地和功能聚集區,基本形成以武漢為區域物流組織中心,1小時輻射省內主要城市、2小時輻射中部省會城市、4小時輻射京滬穗渝等中心城市、12小時輻射區域國際城市、24小時輻射全球城市的設施系統,初步建成國家物流中心。
2016年武漢市政府制定了《武漢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武漢市物流發展定位為:到2020年末,基本建成帶動城市圈、引領長江經濟帶中游地區、聯通東西部、對接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的現代物流體系,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區域龍頭的國家物流中心。
武漢地處中國版圖的地理和經濟中心,是承東啟西、南北溝通的結合部,也是撬動中國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的戰略支點。中部崛起背景決定了武漢物流產業在中西部地區擁有巨大發展潛質。2020年武漢有望成為“內陸第一大物流樞紐城市”,《武漢市物流業空間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這一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符合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變得特別重要,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改革將是決定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武漢的物流業還不發達,特別是物流人才的缺乏是武漢物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做好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是武漢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
三、立足武漢區域經濟發展,明確高職物流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
2010年國務院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明確指出:到2020年,在包括裝備制造、信息、現代交通運輸、農業科技等經濟重點領域培養開發急需緊缺專門人才500多萬人;調整優化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設置,加大急需研發人才和緊缺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力度,把人才培養提高到了國家戰略高度。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高專物流教育起步很晚,現代物流人才的培養模式尚在實踐探討階段。現代物流教育的培養模式研究滯后與現代物流業的迅猛發展存在較大的差距。按現有模式培養的物流專業畢業生無法滿足現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短缺、供需錯位、流失等問題比較嚴重。
本課題組調研顯示,近幾年武漢市物流人才短缺的矛盾已經凸顯,真正掌握現代物流知識,具備全面的經濟、物流、管理等知識的復合型物流人才,如綜合性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客戶服務、運輸管理和庫存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相當匱乏;在調查的30多家企業中,僅有24%的物流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中基層管理人員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更低。物流企業人才培養、激勵機制尚不健全,職業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產學研對接不暢。38%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人才流失問題,多數人才主要從中小民營物流企業流向外資、國有等大型物流企業,從二三線城市流向一線城市,且年輕人流動比率較高。
課題組以調研數據分析為依據,首先明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定位,即切實貫徹專業服務產業的職業教育理念,主動適應武漢區域物流產業結構升級需要,校企共同確定物流管理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為物流客戶服務、倉儲、配送、運輸、采購、貨運及物流信息處理等操作及基層管理崗位。
在明確了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定位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確定物流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課題組研究認為應培養物流管理專業核心技能。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職院校在創新辦學體制、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方法創新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物流學科范圍廣、內容多,導致物流管理專業核心技能尚未形成定論。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結合武漢市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迫切需要提高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為物流企業和企業的物流部門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技能必須進行明確定位。
物流業是跨行業的復合型服務行業,崗位技能要求高,環節復雜繁多,操作性強。無論是從事物流業務管理方面,還是評價和選擇物流技術方案、進行物流系統分析以及進行物流系統規劃設計方面,都要求物流從業人員具備一定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培養具有現代物流管理R禱礎理論,熟練掌握現代倉儲、運輸配送以及單證操作技能,能夠運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系統的操作、方案的設計,具備良好的物流營銷與客戶服務的溝通及交流技巧的,能夠勝任物流業務及管理崗位的應用型技能人才。
四、基于高職物流專業定位,深化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經過多年的發展,高職教育已經具有較大的規模,現在高職院校應以內涵式發展為工作重心,當務之急是如何結合市場,加強改革,加強學校與企業合作內涵建設,提高教育質量。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是國家高職“骨干校”重點建設專業,在立足武漢區域經濟發展確定專業定位的基礎上,圍繞“以能力培養為中心”教學模式改革不斷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首先構建了“基于物流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為本、職業素質優先”的課程體系。按照“課程內容與崗位工作任務對接”的思路,深入物流企業調研,與企業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共同組建課程開發團隊,針對企業崗位任務開展調研。與企業專家共同分析、歸納物流企業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進一步總結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務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最后結合行業職業標準和企業生產流程,重新設計和整合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構建了含理論課程、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和綜合技能實訓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
其次實施 “校企融通、課崗對接”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校內物流實訓基地及物流企業“廠中校”資源,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探索和實踐“校企合一、任務導向”的教學方法,以項目任務形式組織教學,在模擬或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通過小組分工、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完成學習任務,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操作的能力,真正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既是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的具體體現,也是工學融合的表現。在此模式下培養的畢業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成為熟練員工。
最后,改革教學考核與評價機制。一是建立與行業從業標準相接軌的課程考核標準,如引入物流公司各工作崗位的工作標準,對學生的崗位能力及素質進行綜合考核;將物流行業從業資格證書與課程成績考核相結合,通過從業資格考試相關科目考試的學生,可以依此認定學生該課程的學分。二是建立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制度。平時成績考核的內容包括出勤情況、課堂參與程度、小組研討表現、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實訓測試成績等。期末考試側重考核應用能力,凡有一定比重實踐教學內容的課程要求必須進行技能考核。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如試行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小組成員、學生本人、企業管理人員都是教學評價的主體;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改變以往單純用卷面考試評定成績的片面做法,引入實踐操作、項目測評、調研報告等多種考核方式,著重考察學生的能力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