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特色校本課程范文

時間:2024-04-16 17:2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特色校本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特色校本課程

篇1

關鍵詞:水鄉特色文化;小學美術;校本課程

近年來,各個院校愈發重視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同樣,我校也緊追時展步伐,在水鄉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逐步開發美術校本課程,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傳統資源,有效補充國家通用教材。

一、校本課程的內涵

校本課程既屬于一種課程類型,也是課程管理,它在小學課程計劃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不可或缺。教材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考資料,但不是唯一參考,美術教材作為一種文本性資源,可針對教學任務進行適當的補充。

二、美術校本課程開發

新課程標準中清晰指出,在美術教學中應有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不應單純地局限于校內資源,應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據相關調查可知,當地擁有豐富的民俗風情、特色產業種類多樣、城市建設水平較高、自然風光優美宜人、文化活動多姿多彩、地方物產豐富,這為美術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勢。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水鄉特色文化,合理開發美術校本課程。

首先,開發的課程內容應個性鮮明,這是因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較強,世界觀以及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然而,美術活動有助于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和邏輯思維的培養。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審美標準趨于成熟,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合理開發美術校本課程,與年齡特征相符;其次,科學設定活動主題。美術教師應認真觀察周邊學生,掌握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美術能力,科學設定活動主題,可以圍繞“我愛家鄉”開展美術校本活動。同時,還應將我愛家鄉這一主題細化成自然風光、文化設施、水鄉服飾等多個活動,活動內容應貼近日常生活;最后,合理選擇課程內容,在選擇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具有代表性、積極向上、簡單易懂、生動形象的素材。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可以開設“當地美食”這一課程,讓學生結合當地美食,通過橡皮泥進行制作,突顯水鄉特色。

三、美術校本課程的利用策略

1.深入挖掘課程資源

在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面臨理論知識不健全、數據缺少真實性等問題,為提高校本課程開發水平,美術教師應加強學習,注重日常積累。通過網絡平臺、報刊書籍、電視等多種渠道積累教學資源,全面學習水鄉文化。待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后,可結合學生自身特點與教學目標,合理挑選校本課程內容。

2.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

課程實施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以水鄉特色文化為基礎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鼓勵學生創造,有效結合校內與校外資源,父母應帶領學生去認識與接觸水鄉文化,教師應組織學生開展文化之旅,可到古鎮等重要場所,開展實地創作。另外,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還應著重培養基本技能、學習態度、邏輯思維以及價值觀念。可以采用因材施教法,這是因為小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認知能力各異,教師應針對學生自身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例如,在“當地美食”教學中,教師可扮作廚師,并借助多媒體展現當地美食,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并借助廢舊材料進行制作。還可采用自主探究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有效發揮自身個性。

教學實踐表明,小學美術校本課程可顯著提升教育質量,并能豐富校園生活,提高學習積極性,深入認識文化藝術,有助于創新精神與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因此,我們應加大在以水鄉特色文化為基礎的美術校本課程中的開發力度,充分利用。

篇2

        筆者認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評價等方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課程開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內外資源,結合縣情、鄉情和校情,對課程開發體系進行前期認證,以獨特的視角,捕捉身邊的課程資源,確定學校課程建設的方向和思路,可從四個維度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

        1、根據孩子健康成長的需求,開發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照顧學生的年齡差異。針對一、二年級小學生剛入學,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的現狀,可以注重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文明禮儀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使學生在青春萌動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可在中高年開發心理健康教育類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2、根據書香校園建設的需求,開發校本課程。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要大量閱讀,學會閱讀,結合建設書香校園,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根據學生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特點,可開發名人名言類或名人傳記類校本課程,通過讓學生讀名人名言,學習閱讀名人故事,深刻理解名人博大的精神內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根據縣域文化傳承的需求,開發校本課程。

        為傳承好縣域文化,讓學生接受鄉土教育,學校可深挖縣、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宣傳境內的歷史文化遺址、風景名勝、自然資源、民間藝術,開發鄉土教育類課程。通過學習本縣的歷史沿革、歷史人物故事、風景名勝、民俗物產、民間藝術,讓學生了解縣情、鄉情,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鄉土藝術的認知和理解,從而使縣域文化之花獲得新的生命力。

        4、根據特色學校發展的需求,開發校本課程。

        在特色校園建設時,都會選取不同的特色教育方向,為了達成特色校園建設的目標,學校可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特色項目,開發訓練指導類校本課程,作為校本課程選修課。

        二、課程建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要采取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邊探索、邊提高的行動研究策略,確立以活動為契機,以課程為載體,讓孩子們的個性得以張揚、能力得以全面發展,建成特色學校的工作目標和思路。

        1、健全機構,明確目標,規范課程管理體制。

        學校要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建立起校長統籌、課題組組長負責、教師落實的管理網絡;成立由校領導、教師代表、學生及家長代表等共同參與的校本課程開發審議委員會,負責課程審議、課程計劃管理的執行、課程評價,教師培訓等。還從學校實際出發完善各項工作章程和制度,為校本課程的落實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加強培訓,提高認識,理清課程開發思路。

        學校要通過普遍提高和重點培養相結合,集中培訓和個別學習相結合,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等方式做好教師培訓。通過組織全體教師觀看專題講座,學習相關的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開發理論,選派教師參加各種研討會,定期組織課程開發專題研討會等活動,讓全體教師掌握校本課程實施的要領,理清課程開發的思路。

         3、深入調查,科學論證,明確課程開發方向。

        課程開發之初,要通過向全校師生及家長發放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情況的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師生、家長對校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反饋的結果,選擇學生興趣廣泛,家長關注度高的內容進行課程開發。可將焦點都集中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生活能力培養、個性特長培養等方面,這將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4.個性選擇,雙向互動,創新課程開發形式。

        在研發初期,要研究制定《學校課程開發指南》,教師根據個人特長和《課程開發指南》選擇他們喜好的課程,撰寫《課程綱要》,經學校校本課程開發審議委員會審議后,方可實施。同時,要把開設的校本課程、教師簡介、課程說明,印成《選修課程目錄與課程介紹》,下發給學生,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自由選擇。這樣學生就有了自由選擇課程、選擇教師的權利,充分體現了校本課程管理的民主化。

       5、動態管理,狠抓落實,確保課程有效實施。

        學校要實行課程動態管理。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要把每個年級的校本課程在課程表上明確安排,并給選修課安排一定的時間,根據學生的選修分組,集中授課。這樣教師既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分散使用課時,也可以集中使用課時。學校還要狠抓校本課程的落實,制定切實可行的校本課程教學計劃。

        6、豐富載體,拓寬思路,完善校本課程內容。

        校園文化建設和各項活動的開展是校本課程的隱性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有利于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學校要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注重多方位挖掘校園的途徑,利用各種節日、紀念日,適時組織一些活動。將校本課程的實施與校園特色教育活動相結合,寓教于樂,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活動中挖掘教育資源,不斷完善校本課程內容。

        三、課程評價——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在實施校本課程初期,要避免采取傳統教學的評價體系,學期末給出分數的評價方法,這不但忽視了學生日常表現,也制約了學生的發展。要建立了一套校本課程多元評價體系,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課程元素對課程實施分級評價。

        1、對課程的評價。

        學校校本課程領導小組依據選課學生人數、學生日常參與情況、領導聽課的意見、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家長及社會的反饋等方面綜合起來考慮,形成最終的評價。評選出星級課程,如五星級校本課程、四星級校本課程等。通過評價,學校客觀公正審視課程的開設情況,及時調整完善,確保課程質量。對于參與學生少且達不到三星級的校本課程,建議轉型或取消。

        2、對教師的評價。

        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學校建立了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一是要求校本課程教師必須做到“八個有”,即有開發方案、有課程實施綱要、有教材(自編、選編、選用)、有教學計劃、有教案、有考評方案、有考勤記錄、有作業成果。二是教師要按照學校整體實施方案達到規定學時,完成教學任務,效果明顯。三是要通過聽、查、訪對教師的教學進行過程性評價。最后學校將從以上三個方面對每位教師進行綜合性評價并記錄,評選出星級校本課程教師,結果納入年度考核總分,并作為評優的重要參考。

        3、對學生的評價。

篇3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國家規定、地方指導、學校開發的三級管理課程,要求學校根據相關自然、社會、經濟、文化資源開發活動主題,其運用學校個性化資源校本開發課程的屬性,為創建學校特色課程提供了可能;該課程的發現域、方法域、活動域、社會域課程屬性與其他學科課程的特征和屬性形成了差異,這些特征符合學校特色課程的價值追求;學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拓展更新、積累沉淀、形成成果,可以轉化為有學校個性的特色課程。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為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技術路線。

一、學校特色課程的界定

1.學校特色課程的內涵及特征。學校特色課程內涵及特征的適當性界定,將為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給予明確的指引,以有效避免盲目開發、失位開發。石鷗認為:“所謂特色課程,是指學校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本校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需求與發展為核心,以地域、社區與學校資源為依托,經過比較長期的課程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獨特性的整體風格和出色的育人成效的課程、課程實施或課程方案。”[1]朱治國認為:“所謂學校特色課程,是指學校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在學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標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而開發、設計和實施的,能集中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和課程優勢的主導性校本課程。”[2]在這些界定中,均突出了在特色課程開發資源運用的特性、學校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地位及對學校特色發展的價值,闡明了學校特色課程的關鍵特征。依據上述學校特色課程開發取向的分析,本文對學校特色課程的規定性定義為:學校特色課程是學校依據課程開發的學生本位取向,運用個性化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實施的具有獨特課程功能和價值的核心校本課程。其特征表現為:第一,課程資源的獨特性。學校特色課程開發采用的課程資源具有鮮明的本土、本校特征,切合學校的特色發展定位。第二,課程組織的科學性。摒棄“文獻式”與“拼盤式”的校本課程開發窠臼,力求課程組織的規范性、新穎性。第三,學習方式的綜合性。學校特色課程在規劃設計上預設與隱含了綜合化的學習方式,強化研究性學習、服務性學習和操作性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核心素養。第四,課程實施的持續性。學校特色課程能在學校長期、持續實施,經過課程評價檢驗,呈現出強大的課程生命力。第五,課程功能的發展性。學校特色課程具有良好的教學收益,能有效促進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不斷發展。

2.學校特色課程與校本課程的關系

在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的現實圖景中,將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視為學校特色課程,將學科延展型校本課程視為特色課程,將雜多的校本課程門類視為學校特色課程群等,均反映了對學校特色課程與校本課程二者關系認識層面的誤差,需厘清二者之間的關聯與區別: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要自主開發的供學生選擇修習的課程,特色課程源于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可采用共通與普適性的課程資源,特色課程運用的課程資源具有獨特性、個性化;學校的校本課程門類多種,特色課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是學校的核心校本課程;校本課程可因由學生興趣與需要的改變而存亡更替,特色課程則能持續實施,不斷釋放出良好的課程功能,通過修訂在學校滾動使用;特色課程本質上是學生本位取向的課程,教師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咨詢者,是與學生一起學習的學習者。

二、以生為本的學校特色課程開發取向

學校課程版圖歷來以教師本位取向的課程開發為主導,其典型特征為專家編制,教師執行;以人類文明的經典成果作為課程核心內容;教材呈現具有嚴謹的體系化;課程學習以傳授、記誦、理解、練習為主要方式。學校特色課程開發需由教師本位取向轉向為學生本位取向。

學生本位的特色課程開發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指向,在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選擇、課程編制技術、課程實施方式、課程實施成果等方面呈現出如下特征。第一,以“問題解決”作為課程核心目標。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發展在教育目標設計上“必須以諸如‘問題解決能力’之類的‘21世紀生存能力’直接掛鉤的形式,把教育目標加以結構化”。[3]學校特色課程開發的理念與追求需緊緊圍繞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進行課程設計與建構。綜合實踐活動以主題探究活動與研究性學習課題為主要內容,直接作用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第二,運用生活資源作為課程素材。學生本位的學校特色課程開發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運用學生周遭的自然、社會、經濟、文化資源及學生主體的興趣、愛好遴選、生成課程內容。第三,非知識體系為中心組織課程。學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課程開發不以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嚴謹性為主張,強調以探究性學習活動、實踐性學習活動、體驗性學習活動為中心組織課程,探究實踐行為、探究實踐的成果和結論由學生完成。第四、形成學生個人成果。教師本位取向課程的學生成果在考試競爭與功利主義教育的擠壓下往往凝結為分數與排名。在學生本位取向的特色課程中,學生的個人成果類型多樣、數量眾多,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完成的活動總結報告、結題報告、研究小論文、創意設計與制作的作品等,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真實反映與客觀證據。

三、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實施方式及課程功能為開發建構不同類型的學校特色課程提供了依據,不同類型的特色課程均能在不同側面、不同維度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屬性和特征。基于綜合實踐活動開發的學校特色課程類型主要包括主題統合型課程、科技創新型課程、服務學習型課程、心理建構型課程和社團驅動型課程五大類,每類課程均有自身的目標指向、內容結構與實施策略。

1.主題統合型課程。主題統合型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核心目標,通過運用學校獨特的課程資源開發主題領域,分解具有邏輯關聯的系列小主題,形成課程結構,學生通過主題探究與實踐活動形成課程。如,廣州市海珠區瑞寶小學以社區瑞獅活動與習俗為資源,構建“靈動瑞獅”主題領域,開發“愛獅、頌獅、尋獅、悟獅、秀獅”等系列小主題,形成《靈動瑞獅》特色校本課程。主題統合型課程遵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實施的環節和階段,以課程實施的常規課型、變式課型和創新課型為載體,開展課程教學。

2.科技創新型課程。科技創新型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核心目標。中小學經常性開展的學校科技創新活動內容包括:科技研究論文寫作、科技項目設計與制作、科技實踐活動、科技體育、科技創意思維訓練等,這些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有著內在的聯系,成為建構學校科技創新型課程的主要來源。學校科技創新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在育人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學校科技創新活動成果可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成果中遴選、加工和提煉,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國家課程實施的計劃性、正規性和持續性,為學校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堅實的課程基礎和持續發展的源泉。[4]

3.服務學習型課程。服務學習型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服務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走向社會,開展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獲取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服務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活動。服務學習型課程具有課程內容的實踐性、活動過程的體驗性、活動參與的社會性及人格培養的有效性等特征。服務學習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求學校在活動項目、活動時間、活動方式、活動保障等方面做出整體規劃;注重與學校德育整合及與社會實踐基地聯合實施;強調活動過程的完整性,讓學生參與活動項目選擇、活動方案設計、親歷活動過程、形成活動成果,開展活動反思、交流與評價。

4.心理建構型課程。心理建構型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為核心目標。當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活動存在以咨詢為主體、以教學為主體、以活動為主體三種取向。心理建構型課程主張克服片面與單一化的傾向,整合三種取向,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功能,形成學校心理建構型課程的四大領域:心理健康的基礎性知識教學活動;常見心理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心理疏導與調節的社會實踐性活動;心理障礙的專業性咨詢與矯治活動。其中,研究性學習活動與社會實踐性活動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對于深化學生心理認知與評估、促進學生心理的主動建構有重要作用。如,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與焦慮情況的調查,中學生早戀現象的研究,中小學生與父母溝通狀況的探究,中小學生網絡交友現狀的調查等研究性學習課題;走進養老院的慰問活動,走進特殊學校的交流活動,走進社區的宣傳、演出與勞動活動,春秋游研學旅行活動的等實踐性活動,都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方式與途徑。

5.社團驅動型課程。所謂社團驅動型課程,即以學生社團為平臺,規劃、設計活動內容,通過社團組織內在驅動實施的課程學習活動。學生社團具有同質性、自治性與拓展性特征。同質性表現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與理想追求是組成社團的基礎;自治性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設計活動項目,自主開展活動,自我管理組織;拓展性表現為社團活動內容與方式具有可拓展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其中,自治性是學生社團的根本特征。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是社團驅動型課程的核心目標。社團驅動型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策略為:體系化、多樣化的社團類型及活動內容規劃設計;社團活動方式的多樣化與有效性;在社團活動中融合主題探究活動和服務學習活動;通過社團平臺形成優秀的學生作品。

四、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教材編制策略

教材是課程的實體呈現,是學生修習的主要工具與材料。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編制的特色課程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達成教學的基本規范,利于學校系統持續實施課程,不斷積淀、彰顯學校特色。同時,相對穩定的教材,也有助于學生基于教材設計的主題與活動方式形成豐富的系列個人成果。

1.以主題擴展建構課程框架。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教材的編制運用主題擴展型式,將知識集點、能力發展、活動方式、學生成果形成融合在主題實施中,通過主題擴展為子課題,各子課題的漸進實施推演學生活動,形成課程實施過程。

2.以環節推進展開學習過程。教材體系依照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五環節模式“主題確立――方案設計――活動實施――交流展示――總結評價”展開學生學習過程。各環節設計與主題關聯的探究與實踐活動、設計與制作活動、展示與交流活動等,并隱含相關的常規課型。在環節推進范式教材體系中,學生成為環節推進的主體,教學由教師傳授轉型為學生生成性的自主活動,學生在不同環節帶來的多樣化課程履歷中,促進跨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3.以單元組合串聯課程內容。根據主題實施的不同環節設計教材單元,使不同單元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同單元的教學目標差異,教學課型差異,教學成果差異形成不同單元的教學個性。單元結構的一致性與耦合性,形成課程的整體性。

4.以方法指引強化課程特色。方法體系知識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體性知識體系,包括思維方法知識、研究方法知識、設計制作知識和成果表達的方法知識。[5]活動方法的掌握是學生能力形成的要件,強化方法指引及學生對方法的掌握是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的鮮明特色。在教材編制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在不同年級分布、鋪設不同的主要活動方法,包括文獻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及如何撰寫小論文與研究報告等多種方法的學習、運用。在教材設計中,注重融合案例指導方法,從而提升學生方法掌握的成功率。

5.以學習資源拓展學習空間。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學校特色課程教材不以系統的知識呈現為教材主體,主張在教材中以“資料袋”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及文獻索引,使學生獲得再活動的材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由教材設計者主動供給的學習資源可以有效避免學生資源探尋的盲目性,保證學習資源的前沿性與真實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挑戰與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3-25.

[2]石鷗.普通高色課程開發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1-5.

[3]朱治國.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深度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5):14-16.

篇4

關鍵詞: 小學教育本科專業 中師特色 小學教師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進行和師范教育體系的調整,師范教育體系逐步由三級師范向二級師范,最終向一級師范過渡,與此相適應,小學教育專業也從原來的中師、專科層次的培養模式逐漸轉變成現在的本科學歷的高層次培養模式,這種變化不僅符合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總體方向,而且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從正式納入高等師范教育體系到現在,已走過了十多年的路程。和以往培養小學教師主要力量的中師教育相比,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在成立的十多年間,培養了一批批學歷層次、專業水平、科研能力都較高的小學教師,推動了小學教育的高層次發展。但作為高等師范教育體系中的一個新生事物,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建設還處在摸索階段,在培養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發現這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有助于我們推動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往更好方向發展。

一、當前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專業精神缺失。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教師專業精神“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保證,它是教師教育人格和倫理的核心組成”。其內涵包括:“認識教師從事的是關系到社會發展和民族、國家的未來,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和每個家庭的希望與幸福的重要社會事業;形成對事業的責任感、崇高感和光榮感;具有以敬業和為人類及其文明發展奉獻自己為特征的專業精神;樂于從事平凡而高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1]簡言之,就是教師要熱愛教育,真正把教育作為一份事業去耕耘,而不是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賺錢的工具。熱愛學生,關注學生成長,就要有奉獻精神。但是,在當前的高師小學教育專業中,學生的這種專業精神在一點點地消失。多數學生選擇小學教育專業時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看重的是其穩定性,希望將來有個穩定的職業;另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被調劑到小學教育專業的,本身對小學教育就不是很了解,缺乏繼續學習的興趣,有的甚至對小學教育專業存有抵觸心理;還有一些學生是想以小學教師為踏板,尋求其他更好的工作。真正喜歡小學教育、發自內心想成為小學教師的人寥寥無幾。由此可見,在當前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中,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意識非常淡薄,對小學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也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小學教師,其專業精神可想而知。

2.專業技能欠缺。

(1)基本技能欠缺,尤其是“三字”(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技能欠缺。“三字一話”是作為一名小學老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中師階段的教育對“三字一話”非常重視。但是在當前的高師小學教育中,“三字一話”的重視程度卻大大降低了,尤其是“三字”技能,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在課下訓練。因為無人監督又缺乏正確的指導,很多學生的“三字”訓練處于一種懶散狀態,又加之缺乏必要的考核機制,導致很多高師小學教育本科畢業生“三字”技能根本不過關。一位小學校長在評價當前高師小學教育本科畢業生時曾這樣說:“現在的學生(指小學教育畢業的本科生)普遍技能不過關,黑板上寫字并不是規規矩矩、方方正正的那種,教師的字不好,學生能學好嗎?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那么強。不如以前的中師生。”

(2)藝術技能欠缺。在當前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教師一般要承擔多種職業任務,包括多個科目教學、班級管理、學生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等。小學教育活動的豐富性特點及相應的活動指導任務,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活動組織指導能力和音樂、體育、舞蹈、美術等方面的素養和特長,多才多藝。以往中師培養出來的小學教師受歡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他們基本技能過硬外,還因為他們吹拉彈唱、琴棋書畫樣樣能行,屬于“全能型教師”。而現在學習高師小學教育專業的,多數是高中畢業生,嚴格的高中應試教育使他們不僅青春的活潑與激情遭到了相當程度的壓抑,而且錯過了發展藝術興趣、特長,培養藝術才能的關鍵時期。加之高師小學教育課程設置中又缺乏藝術類科目的開設和專業教師的指導,導致小學教育畢業生藝術技能不高,影響其教學的進行和發展。

3.教育教學技巧不足。

“小學生認知、情感的具體性特征要求學習環境要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教師講課的表情、教學組織形式、教具及師生關系等都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小學教學的這一形象性和趣味性特點要求小學教師有全面、高超的教學能力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2]。對于小學教師而言,“如何教”可能比“教什么”更重要。但是,當前的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培養中,存在著理論課過多,實用性課程,尤其是與小學教育直接相關的實用性強的課程偏少的狀況,加之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實踐經驗較少,導致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空有一肚子理論,卻不知如何發揮。

二、中師特色在小學教育專業培養中的繼承和發展

作為曾經培養小學教師主要力量的中師教育雖然已經淡出歷史舞臺,但是中師教育多年積累起來的優良傳統和特色(如一專多能,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卻不應就此消失。針對以上提到的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培養中存在的不足,我們認為在當前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中要繼承和發展中師在培養小學教師方面的特色和優勢,讓中師特色和當前小學教育培養有機結合,促使小學教育培養出更高學歷、更高水平的小學教師,促進小學教育往更高層次發展。

1.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專業精神的熏陶。

法國師范教育早期重要立法者之一基佐在給小學教師的信里寫道:“即使有最完善的法案,最英明的指令,最好的教科書,而負責去實施的人沒有飽滿的熱情,對自己的使命不是滿腔熱忱,對事業不付出激情和信仰……那么一切都是枉然的。”[3]因此,在培養本科學歷小學教師的過程中,我們應首先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專業精神的熏陶,使其熱愛小學教育,為他們主動學習、畢業后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教師打下良好的基礎。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引導學生加深對當前小學教育的認識,讓其認識到小學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小學教師光榮而偉大的使命,在對本專業相關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專業,熱愛這個職業,尤其在小學教育工作還沒有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小學教師還以較低的社會身份存在的這一社會背景下,只有具備這一前提,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小學教師。其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與小學和小學教師接觸的機會,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增強學生的職業情感。讓學生在與優秀的小學教師接觸和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教育事業的重要性,看到教師們對教育事業的那份責任感,學習他們樂業、敬業和為專業奉獻的精神,以便為自己將來從事小學教育事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2.加強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夯實教育教學基本功。

首先,高等師范學校應該把教師專業技能訓練納入教學計劃中來,設置專門的課程,由專業老師專門進行教學,同時增加專門的考核機構,如建立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測試中心,強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考核,把專業技能的訓練和考核作為一項制度長抓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強化師范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保證師范生在從教之前達到規定的要求。其次,加大藝術類課程的分量,實施藝術教育四年不斷線,音樂、美術、舞蹈等課程從最基本的技能開始,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唱、畫、舞方面的技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修養、健康的審美觀點和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同時,以社團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情景劇、書畫展等,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和專長。

3.改變傳統教學,強化教育實踐。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減少純理論課的開設,增加實用性課程的比例,尤其是和小學教育直接相關的課程,有條件的學校可根據當地實際和學生特點研制和開發校本課程。其次,改變教師以知識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積極推進案例教學、微格教學、活動探究、專題研討等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再次,邀請小學特級教師來學校上示范課,給學生提供現場觀摩的機會,學習其課堂教學的技能技巧和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最后,延長教育實踐的時間,豐富教育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加強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

小學教師的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工作,當前的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要在繼承和發展中師特色的基礎之上不斷完善,以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小學教師,促進我國小學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瀾.創建上海中小學新型師資隊伍決策性研究總報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1).

篇5

地方本科院校的歷史學專業,雖然招生來源已很廣泛,一般都面向全國招生,但所招新生畢竟不能與名牌大學的生源相比,而且大多面臨比較嚴重的生存危機。因此,如何應對危機,以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建設特色專業,引導高校各專業根據自己的定位,確定個性化發展目標,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筆者認為,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與需求的變化,在高校不少專業課程紛紛探索教學特色的新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歷史學專業的課程教學無疑也應該以追求課程特色為努力方向之一,以提高教學的質量。此處所說的課程特色,并不等于在通史課程之外設置區域史之類的特色課程[1],而是在專業通史課程中追求特色,形成特色,以特色求質量,以特色求發展。筆者認為,中國古代史教學的特色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一、在課程內容方面,構建一以貫之的中國古代史內容體系,凝聚自身的內容特色

在歷史學課程體系中,中國古代史課程歷史悠久,積淀深厚,有著比較穩固的知識體系和教學內容。主編《中國史綱要》(從初版到修訂版再到增訂版),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從第一版到第五版)等影響極大的教材使得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內容和知識系統長期穩定不變,對中國古代史教學起到了推動作用[2][3],但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當今的中國古代史教學,普遍依賴已經形成的既有教材和體系,有很大的惰性。由于種種原因,進入21世紀以來,高校中國古代史教材更新很難盡如人意。地方院校歷史學專業仍在普遍使用幾十年來一直通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陳舊的內容體系,單調的教材形式,很不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探索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在史學課程體系中,中國古代史以時段最漫長,內容最復雜而尤其需要構建有特色的內容體系。在這一方面,重點院校做了一些嘗試,值得地方院校同行借鑒。北京大學張帆教授編著的《中國古代簡史》繼承了《中國史綱要》注重貫通的特點,是一項比較成功的嘗試。華中師范大學的中國古代史教師認為,中國古代史教學在內容上需要做出適當的詳略取舍,如以中華文明史的重大變遷問題為重點,開展課堂教學,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學生理解重大事件,能夠分析當前的社會轉型問題。其教學內容是以春秋戰國社會轉型、魏晉南北朝社會變遷、唐宋變革、晚明社會變遷等四個重大社會變遷問題為線索貫串起來[1]240。知名院校的成功嘗試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史學課程教學頗有啟發。

改革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內容,宜用一以貫之的知識線索貫串全部內容,在兼顧全面性的同時,力求知識的新穎和創見,凝聚自身特色。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史教學應顧及中國古代歷史的各個方面,但很難講好,只能在全面和重點之間折中權衡,要以脈絡貫通為旨歸。不能平鋪直敘,面面俱到,而應積極吸收專題史研究成果。嚴耕望就認為中國通史宜以文化史為重[4]。縱觀各時期的中國古代史教學實際,夏曾佑《中國古代史》、錢穆《國史大綱》、呂思勉《中國通史》、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樊樹志《國史概要》都是有特色的課程教學例證。

二、在課程目標方面,研究地方歷史文化和本地中學歷史課改實踐,彰顯鮮明的地域特色

除了上述將教師本人對古代通史的研究所得融入教學內容,要培育中國古代史課程的內容特色,還應當依托當地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開展實踐教學,帶領學生積極研究地方歷史傳統與地域文化遺產,把實地考察和研究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當中。要將地方歷史文化精華有機地融入中國古代史課程之中。還應充分挖掘地方志資源,讓地方志內的豐富資源成為中國古代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將歷史人類學方法引入中國古代史課程群也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探索途徑[5]。

借用柯文的“在中國發現歷史”,我們也應該說“在當地發現歷史”。隨著區域史地方史和歷史人類學研究的興起,我國史學界幾乎公認,任何地方的歷史都值得發現和挖掘,從而為理解國家歷史提供新的視角。實際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歷史是能夠離開地方史、區域史的,都是由無數地方史和區域史有機整合而成。因此,我們的中國古代史教學,從史源的角度而言,其實本來就應當從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區域、每一種人群中發現和提煉歷史,從而為形成有特色的中國古代史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在地化資源。

其次,要關注地方歷史教學實踐,引領改革方向,努力反映地方歷史教學的實踐經驗,增強高校歷史教學的針對性。地方本科高校的歷史學專業負擔著培養中學歷史教師的重要使命,更承擔著推進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新任務。因此,必須緊密結合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進行培養模式上的教學改革。及時地了解中學基層歷史教學的現狀和需要,切實改進師范院校的教學內容、方式和方法,發揮有效服務地方教育和社會發展事業的功能。具體來說,可以和中學聯合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可以開發和編寫校本教材,可以創建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和傳播基地。如此方能彰顯地方教育特色。

三、在課程教法方面,改進教學模式,探索有特色的教學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

要形成中國古代史教學的特色,還有必要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多種試驗,在不斷地試驗中總結和積累經驗,探索適合自身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教師必須緊跟中國古代史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進展,不斷提高自身的中國古代史專業學科水平,為此,需要開展中國古代史相關專題的針對性研究,例如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社會經濟史、軍事史等專門史學科,才能給學生以有效的專門化指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加深對中國古代史各方面內容的認識,讓自身的知識個性在教學中逐漸彰顯,從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中國古代史教學方法。

要探索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方法,途徑因人而異。例如充分開發和制作歷史圖表,利用圖表進行中國古代史教學。嚴耕望認為,“圖與表最能使讀者、聽者容易領會,使他們印象深刻,其功效較文字說明要強得多”[4]197。而現在通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大多缺乏圖表,甚至全無圖表,這是需要高度重視和加以改進的問題。既然存在這一不足,我們就可以在歷史圖表的教學上創出特色。再如現在的中國古代史教材,普遍存在史料不足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在史料的教學上創出特色。再如現行的中國古代史教材對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的歷史論述比重不少,于是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的高校,就可以在民族史和邊疆史的教學上創出特色。

在教學評價上,中國古代史課程也應該探索有特色的考核方式。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史的學業成績考核方式向來以閉卷考試為主。這是絕大多數高校都通行的方式,其中又有考前命題制卷和建立試題庫的不同做法。為了做到教學管理的規范有序,也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這種考核方式方式是不宜隨意改變的。但是,中國古代史教師并不是無所作為,也可以探索特色。例如在命題制卷時,可以適當地根據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精講的研究心得制成考題,這樣的考題就是頗有特色的,其評分標準也就相應的需要凸顯特色。在考題類型上,可用填空題、選擇題、論述題,而史料分析題尤其能夠體現特色。

四、在課程對象方面,增開中國古代史公選課程,為中國古代史特色教學培育新的生長點

本科院校的中國古代史教學,基本生長點是歷史學專業本科生,其次是研究生。一般來說,我國的歷史學專業本科生數量普遍不多,但知名高校有著數量可觀的研究生,他們也是中國古代史教學的對象,甚至是重點對象。在地方本科院校,歷史學專業實力一般較弱,相當一部分高校沒有招研究生的資格,只有人數有限的本科生,因此要發展中國古代史教學,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生長點。

篇6

(伊犁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新疆 伊寧 835000)

摘 要:我國西部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加上經濟發展弱勢,對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結合筆者調查研究體會,對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意義、開發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讓我們能夠進一步提升對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視度.此外,筆者還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及對策進行相應的討論,以期為我國基礎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 :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7-0131-02

我國西部地區的中小學體育教育,受經濟發展、文化觀念、傳統體育教育模式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相對滯后,無法將西部地區的體育教育特色充分體現出來.在基礎體育教學課程改革要求下,和學校體育教學持續發展的需求下,西部地區結合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對校本課程進行開發和利用勢在必行.

1 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1.1 既突出辦學特色,也有利于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

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根本出發點,就是為了實現體育教育的各項具體目標.因此,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體育教育目標的更好實現.另外,體育校本課程強調的就是特色性和差異性,不僅僅融入了學校所在地的體育文化特色,也融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思想.比如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各類傳統體育項目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這些傳統的體育項目應用于體育校本課程當中,不僅可以體現校本課程的地域特征,也能夠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

1.2 有利于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

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使中小學體育教師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也使體育教師的專業自主地位得以確立.在這種情況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責任心便會隨之增強,其課程意識和專業素質也自然會得到提升.而且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及實現,也能夠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加廣闊的專業發展空間,使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1.3 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

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充分滿足中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多樣化需求.體育校本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力,能夠更加深入的激發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是“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的最有力詮釋,注重對學生個性與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更加有利于學生在體育方面的個性成長和良好發展.

2 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對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視

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同我國其它地區一樣,實行的是國家本位的課程開發政策,在中小體育課程方面基本上是統一規范的.再加上學校成績排名或升學等壓力,很多中小學的校長和教師們,都習慣去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來組織體育教學.雖然部分學校在嘗試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但由于受觀念及思想方面的制約,校本課程受到的重視度不高.

2.2 教師主動性不足

在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體育教師在課程建設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體育教師是校本課程的最終實施者,其觀念和行為,決定著校本課程執行的好壞.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西部很多地區的中小學體育教師,都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性,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缺乏主動參與意識,這樣不僅影響著校本課程開發的進度,也影響到了體育教學的質量.

2.3 課程開發流于形式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其中包括課程問題診斷、目標擬定、課程方案設計以及課程選擇等等.這些工作不僅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專業團隊的密切配合.但是從筆者了解的情況來看.西部地區大多數中小學,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及實施過程中,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加上缺乏科學有效的理論指導,導致校本課程開發只是流于形式,無法達到真正的開發目的,自然無法充分發揮校本課程本質作用.

2.4 教學資源相對匱乏

目前西部地區很多學校,尤其是山區的中小學,在體育場地及設施建設方面明顯匱乏,大多數學校都存在可供校本課程使用的器材、場地及設施不足的問題.有的中小學只是將校本課程永久的列在計劃表當中,無法按期實施.在校外課程資源開發方面,由于教師在時間及精力方面的缺乏,以及學校資金保障的不足,對校本體育教學資源的開發更是少之又少.

2.5 開發與評價過于盲目

還有一部分中小學校,不能夠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趕先進、趕時髦,為了出新出彩,在缺乏人力、物力、財力及專業化的理論指導下,盲目開發不切實際的校本課程.最終導致這些校本課程無法順利實施,處境尷尬.在校本課程開發評價過程中,只要學生喜歡就行,學校給教師盲目的評價,教師給學生盲目的評價,卻缺乏科學的評價方法和正規的評價流程.

3 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應該遵循的原則

3.1 健康第一的原則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舉措.因此,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首先應該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則.中小學生正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體育鍛煉對他們的身體健康會產生直接影響.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重要.以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才能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性和現實意義.

3.2 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以學生為本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主導思想之一,在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也應該堅持這一原則.將以學生為本,作為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宗旨,在校本課程編制與選擇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重視學生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校本課程中體驗成功,才能體現出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所在.在教材內容選擇方面,應該盡量從實際出發,深入挖掘西部地區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同時突出學校自身的特點.

3.3 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從學校的實際出發.通常對于中小學體育教學,國家課程往往能夠體現出基礎性和統一性的特點,而校本課程則突出了差異性和獨特性的特點.因此,西部地區的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應該在適應體育教學發展變化的基礎上,盡量體現出地域特色,并能夠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學習需要,但必須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校實際.能夠保證在發揮學校現有資源優勢的同時,從西部地區的傳統特色體育項目入手.比如西部回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木球、方棋、踢毽等等.

4 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對策

4.1 嚴謹的策劃校本課程

中小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都較強的工作,需要進行系統而嚴謹的規劃和設計.因此,西部地區中小學校,應該通過必要的校本培訓,讓體育教師的課程觀念不斷改進,并形成正確的校本課程概念.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成立專業的校本課程開發小組.對參與課程開發的成員進行正確分工,最好能夠聘請一些相關的專家來進行指導.同時在策劃過程中,還要充分尊重體育教師的意見,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能動性,使校本課程最大限度符合中小學體育教學實際要求.

4.2 做好學校的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就是指從校本課程開發環境、開發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在環境方面,主要包括學校的內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主要包括學校體育教學經費、師資現狀、學生特點等,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地域文化形態、經濟水平、體育氛圍等.開發資源分析主要包括,對校本課程的資源進行調查分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估,以期做到切合實際.做好情境分析,是保證體育校本課程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因此,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應該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各項調查分析工作,以此來保證校本課程的開發效果.

4.3 做好校本課程的組織工作

體育校本課程組織主要包括對課程的構成要素、課程內容、課程方案等進行確定.這是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最關鍵的一步,直接關系到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敗.體育教師可在課程標準及教科書的范圍內,選擇合理的課程內容,并將其改造、組合,使其能夠個性化,成為能夠教給學生的內容.這一工作應該以體育教師為主體,是校本課程開發對課程內容的優化選擇.為了構建出科學合理的校本體育課程內容和結構體系,學校還應該對優先的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組織.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課程內容進行組織時,必須遵循符合實際,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4.4 處理好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之間的關系

國家課程是國家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統一規定的課程,是對學校及學生的基礎要求,而校本課程則是在充分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利用學校獨有的課程資源,由學校自主開發的,具有一定特色的課程.校本課程應該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應該立足于西部地區自身的教學資源和文化優勢,在增強學生吸引力的同時,還擔負著傳承西部地區特色體育的任務.從根本上看,中小字體育校本課程開發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體育教學目標,使課程能夠體現出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獨特性和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因此,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價值,在保證國家課程的同時,推動校本課程不斷發展.

5 結論

中小學是實施基礎體育教育最主要的機構和場所,也是培養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的最主要平臺.在西部地區的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充分開發校本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身發展,也有利于西部地區體育教育水平的提升.筆者認為,西部地區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只有將體育課程目標放在首位,并能夠與西部地區的地域特點、學校的自身特點及教學條件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體育校本課程教育功能的充分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曉華,西部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誤區及思考[J].才智,2011(11):295~296.

(2)雷龍發.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1(12):35.

篇7

【關鍵詞】校本課程 體育健康 地方特色

一、選題依據

2001年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改革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及學生的的適應性”。體育校本課程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的過程,通過在本校課程建設資源的基礎上,對校本課程建設中學校的快速發展、學校人力資源的增強、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所頒布的《課程標準》與傳統的《體育教學大綱》有明顯的優勢,改變了以往教學過死的局面,在構建具有“健康第一”基礎教育理念的同時,把具體教學內容選擇權交給了地方和學校,迫使每個體育老師都要參與課程的建設。需要根據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滿足學生體育需求、增進學生健康、突出學校特色的前提下,走出體育課程校本建設之路。已成為21世紀初我國體育課程改革,乃至整個體育教育改革的重大熱點問題,從查閱的教育研究文獻可見,對于校本課程建設的系統研究甚少。據此,本研究為校本體育課程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支持。推動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探討地方課程資源建設對小學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影響,為小學體育教師提供參考。

本文分析了校本體育課程的概念以及校本體育課程的現實函義,闡述了校本體育課程對小學生健康的影響。小學教育體育是整個教育階段重點環節也是也是基礎環節,學校體育課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學生體質、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對社會主義和文明建設,對于提高我國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據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動的性格所以,孩子的終身體育要從小培養,從興趣培養,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影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課程多樣化和個性化可以增補學校傳統體育課程面值得摸索和探究 。我國地幅遼闊,怎樣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不同的文化領域下進行體育校本課程。學校是校本課程建設和實施的主要單位,在開發體育校本課程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體育需求和發展特點,利用學校的各方面資源特點結合學校實際的發展情況來進行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本文以合肥市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情況進行研究,以合肥市經開區(校長、老師、學生和家長)為調研對象,并以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的開展狀況作為個案調查進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個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選取合肥市具有代表的經開區3所小學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采用自編問卷,根據校本課程建設已有理論與實踐成果經驗,以及采用相關校本課程建設的理論依據。從三級課程概念、校本課程建設者、各地區學校自身擁有的體育課程教學資源等方面編制相關問題如學校課程內涵、建設特色、人力、物力資源發展狀況。 分別對經開區3所小學的體育教師發放問卷15份,回收有效問卷15份,回收率為100%。問卷內容主要用于收集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其相關人員對校本課程建設的意見,在問卷設計上要清楚地表明調查問卷需要的信息。

2.文獻資料法:查閱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

3.實地訪談法:以面對面的方式對學校領導和學校體育教師進行交談和詢問

4.數理統計法:將調查問卷統計整理后計算出相關統計量

三、結果與分析

(一)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現狀

1.教師對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意識和態度及參與程度在所調查的15教師中,13名教師始終對校本課程建設持支持態度,只有兩名在執行過程中才對其認可;在參與程度上,15教師都積極的參與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工作,這說明體育教師對校本體育課程建設的態度都是積極的,其不僅有積極的態度還有積極主動參與的行為。

2.校本課程建設有利于教師課程意識及專業能力的提高 從表1看出,70%的教師被要求集體備課并持積極主動的態度,70%的教師遵守規定的課程設置,90%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設計等成效對其進行考核。

3.依據本地文化特色、人力物力資源整編校本教材在問卷調查中我們了解到,經開區3所小學中貫徹和執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學校采用的物質資源主要體育場地和器材占50%,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知識和技術技能)占40%,學校在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利用的人力資源主要來自體育教師占60%,班主任占30%,校外專家占10%,

(二)經開區小學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取得的成效

體育校本課程建設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發展學生自身愛好,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為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提供了有利平臺,圖表2可以看出學校在校本課程建設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理念,強調教師工作中要求集體備課的占90%以上,學校根據本校特色優勢發展特色課程的占70%,有利于校本課程的建設。

1.體育校本課程的建設有利于體育設施的改善和形成學校特色課程 國家課程的發展模式除了保證課程的基礎性和統一性外,很難實施各區、各學校的特色性與差異性。而校本課程重要體現‘以學校為本’的理念,主要強調以學校為主,在國家統一要求下,立足本校擁有的人力、物力資源發展本校的辦學特色,來滿足學校的發展需求。

2.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我國校本課程建設過程存在一些隱性問題,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資源存在差異性,加之我國在校本課程建設起步較晚,缺乏相關理論研究實踐經驗及充分的規劃與組織能力,沒有一個讓學校具體觀摩的標本。另外小學教師個人素質培養需要一個過程,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教師很難融入到新的理念中來。

圖1 指標得分、變異系數圖(B1101-B432)

表和圖中所有漢字為宋體五號,英文、數字采用Time New Roman,行距為最小值12磅。并且與正文空一行(如表1)。圖注和表注8號字體,行距12磅。

表1 專家結構一覽表

注:專家是指……。

表格采用三線表。可采用表格樣式中的“簡明型1”。

四、結論與建議

(一)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體育課程改革行動

強調主要以學校為主體,尊重國家和地區體育課程的基本精神。與此同時,要保證基本的教學質量水平。因此,體育校本課程建設需要高效的內部管理和質量監控。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組織,學校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其一,各學校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學校在文化、經濟、師資和學生方面差異很大。其二,各小學的辦學模式有私立和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在辦學自上有較大優勢。其三,每個年級的學生也會影響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因素他們有著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及興趣愛好等特點。

1.體育校本課程組織管理 體育校本課程建設在學校層面上的到落實才能算成功,首先,明確學校的辦學宗旨,還要能夠保證運行暢通。其次,校長的領導與支持,校本課程建設主要領導是校長,因此,校長對校本課程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校長對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領導主要體現在教育思想領域,引導體育教師進行變革與革新,從而實現學校在教育理念、辦學宗旨上的統一。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如果你希望全校人員的工作富有創造性的話,那么這方面的工作就不應該擺在第一位,它完全從屬于教育過程。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2.體育教師對校本課程建設的態度 體育教師既是體育校本課程的編制者,又是體育校本課程的實施者和評價者。因此,體育教師是校本課程建設的中堅力量和主力軍,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程理論水平,增強教師素養是校本課程建設的需要。精深扎實的體育專業知識是體育教師承擔體育教學任務所必備的專門知識。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素養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認識。我們認為很重要一點,教師在學校里的是科學基礎學科,他應該能分辨清楚這門科學上最復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于科學思想的前沿的問題”。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應該承擔體育教學任務,也必須具備上述體育專業知識。

(二)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保障

1.學校體育課程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提供教學課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需要對本校的實際情況,如師資、設施、經費、器材、場地等課程資源進行積極合理的分析與評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同時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發和利用校內校外的體育課程資源,滿足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需要。

2.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參與者包括體育教師、學生、學校主管領導、學生家長、社區人士和校外的專家學者。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體育教師是體育校本課程建設的核心力量、從問題的診斷、教學目標擬定、方案編制、課程設計到課程評價等環節,都要依靠體育教師來完成。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主要是滿足學校和學生的需求,應當鼓勵學生積極的參與體育校本課程建設中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參與校本課程建設的決策的討論盡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創建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戲。學校主管領導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作用很重要。首先,他們更好地了解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勢,擁有大量的信息和資源,引導學校教師形成共識,通力合作。學生家長參與教學工作是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支持,他們能夠起到發揮咨詢、橋梁的作用,能夠讓學校教師能夠清楚的對學生生活習慣、健康狀況、體育的興趣愛好更有效的了解。他們還能集思廣益對教學提出合理意見,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根據學生、學校的需求的調查分析

1.體育校本課程建設是針對特殊的學生群體,也可以說是對某一年級、某一班級的學生群體。所以,建設者既要對學生群體需求必須的調查分析,還要對學生身體和心理分析其間的個性差異。

2.學校體育資源的調查分析:為了更好的了解該校體育建設的條件和限制,其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1)體育教師參加的數量、知識、經驗、態度、和能力等;(2)教學輔助人員;(3)體育設施,學校現有的體育教學器材、質量、使用率等;(4)各種體育課程教材音響的使用率。

3.問題調查分析:問題調查分析的目的要發現問題,看看學校進行校本課程建設的狀況如何;是否有與實際不相符的問題,是否對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相悖。

五、建議

篇8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

著眼素質教育需求,承認學生個性差異,旨在“張揚學生個性、促進教師與學校發展”。

T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學生需求為立足點。不僅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品質的形成,也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方面,力求讓每個孩子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從2008年開始,T小學的若干位優秀的青年教師在語文課的基礎上開發了學科拓展類課程,包括誦讀課和特色作文課。之后,各持一技之長的音、體、美教師又在合作的基礎上,創設了藝體特長類課程,包括形體課、音樂二合唱、足球課、國畫等,并開設了一些動手實踐的創新性教育活動。對于T小學的學生而言,語、數、外考試成績不再是“好”學生的專利,所有學生都可以通過校本課程和創新性教育活動去尋找自己閃光的一面,并在此基礎上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張揚自己的個性。

該小學的優秀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編寫校本課程教材,開展實踐活動,并且每個月定期舉辦大小規模的校本課程討論會,會議內容涉及校本課程內容、課程的組織、評價方式以及現階段遇到的問題與解決途徑等。除此之外,學校還規定一些與校本課程相關的必讀書目,要求教師寒暑假閱讀并作好記錄,以補充和更新教師內在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素養,力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學生與教師是最能展現一所學校風采的主體。T小學能夠立足本校實際情況,把教師的特長與課程開發相結合,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為每位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

二、校本課程內容的選取與組織方式

立足學生興趣、教師特長,根據學生身心發展需要選取課程內容并靈活授課。

T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是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實施,合理利用自身的辦學條件與資源,把學生興趣與師生特長相結合,對現有的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改編、重組或新編,變成獨具本校特色的課程。例如,該小學在語文課的基礎上,增開了誦讀課和特色作文課,這兩門課程是對學科課程的拓展。教師們還為誦讀課編訂了專門的教材――《黎明之聲――快樂晨誦之旅》。誦讀教材中的內容則是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發展需要精心選取的,雖然誦讀課教材的名稱一樣,但內容上每個年級各不相同。

考慮到不同年級的學生認知水平與知識儲備不同,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表現出很大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授課方式和時間上。比如,特色作文課教學方式是從感知入手,讓學生學會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鼻子去聞,用手去觸,用心去感受,讓孩子們先愛上生活,再用文子去記錄生活。一年級學生作文課堂是口述的,二年級開始進行片段的寫作,三到六年級是整篇作文都用文字記錄;寫作內容也是由“物-人-事”的順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規律。藝體類校本課程如音樂二課堂合唱、足球、兒童吹塑紙版畫等課程是通過社團活動實現的,如,學生在美術教師的帶領下成立“濃情夏日小巧手社團”、“橡皮泥雕塑小社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參加。對于那些在某方面較為優秀的孩子來說,這些社團活動有拔高訓練的作用。

另外,T小學還定期舉辦有關校本課程的校內或校外親子活動,如校內的父子足球賽、校外的寫作夏令營及足球比賽等。

三、校本課程的評價

注重評價方式與評價價值,師生雙方互評為主,自評為輔。

由于校本課程的特殊屬性,T小學積極倡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針對不同的校本課程制定了不同的評價方法。筆者了解到,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該校制定的評價方式有紙筆測驗和活動表現評價。紙筆測驗主要用于“特色作文課”,即教師對學生的作文給予評價。活動表現評價是藝體類校本課程中一種評價方式,即通過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的參與態度、反應能力、合作與探究精神、知識的應用以及表達交流技能等方面進行評價,活動的評價內容既包括學生的活動過程又包括學生的活動結果。

評價以“師生互評為主,自評為輔”的模式展開。教師和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互為主客體:教師根據學生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給予適當的評價。例如,足球課上,教師對學生踢球技能的掌握情況分為A、B、C、D四個等級,每節課或每兩節課教一項技能,每個月測一次,當場評價,待本學期的課程完結后綜合打分。學校重視學生評價的價值,學生對教師做出的評價可以讓教師了解自己當前的教學情況、受歡迎程度以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今后的改進方向。此外,學生對照校本課程實施前后自身的變化進行自我評價,包括學習成績、興趣愛好、性格等幾個方面;教師通過及時記錄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來進行自我評價,包括課程知識、教學技能等方面,針對反思自身的不足做出調整與完善。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經驗與總結

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在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分析、總結課程開發過程中的經驗是課程順利實施的保障。筆者總結了T小學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的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學校――明確、獨特的辦學理念。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學校教師共同的追求,是課程開發的路標。教師員工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教育觀念,但在核心問題上,必須有共同的理解,共同的理念是學校工作的指南。T小學的教師在“給每個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制定了“張揚學生個性”的課程目的,挖掘出“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興趣”的課程內容,探索出靈活的課程組織方式,開發出多樣化的評價方式。T小學的校長與教師一直把學生的全面成長視為學校發展的動力,才能開發出獨具自己學校風格的課程。

2. 教師――自覺的學習、反思意識與科研精神。課程開發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過程,需要根據課程實施后的反響、學生需求的變化等因素持續改進,只有教師不斷地學習、反思、團結合作進行研究才能完善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

T小學的教師每個寒暑假都會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一些書目并寫讀后感,除此之外,學校還要求他們選讀一些與校本課程開發密切相關的期刊、論文、書籍,以補充、更新自己內在的課程知識和教學素養,這些工作都會為下學期校本課程開發注入新活力。

T小學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注重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性學習的整合。教師們每個月開展多次大小規模的校本課程討論會,每兩周組織一次校本教研,內容包括課程標準的學習、課例研討會、沙龍論壇、校本課程專題講座以及教師們的課后反思等。據筆者了解,T小學的教師近幾年開展關于“特色作文課”研討會高達上百次,3~6年級中有12名教師寫下了近7萬字的教學感言。教師個人的實踐反思是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師借助于個體反思,使自己的實踐經驗不斷得到總結與升華,從而有效地豐富和積累實踐知識,逐漸成為可以解決課程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的專業型教師。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是動態的、持續的過程,教師只有通過校本教研和自己在實踐中的學習、反思,才能去對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予以完善。

篇9

關 鍵 詞:校本課程開發;現狀;對策

校本課程開發在農村中小學的課程改革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體現農村中小學辦學特色、滿足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教育需求、促進農村中小學生個性發展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為了適應中小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行了三級課程管理的新策略,許多農村中小學紛紛開展了開發校本課程的研究與實驗。

為了深入了解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情況,吉林省臨江市教育局組成調研組,對我市中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對其目前的狀況,存在的問題,今后的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反思,相信會對農村中小學具有極積的普遍意義。

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成績與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全市有80%以上的中小學開設了校本課程,大多數中小學的校本課程采取了以學科加特長發展為主的形式。有40%左右的中小學自編了校本課程的教材,相當多的學校開展了具有校本課程屬性的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個別中小學正著手對中小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模式進行研究,其中花山中心校的《農村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模式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全市許多中小學的校本課程密切結合了當地的資源,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花山中心校的經驗有較強的典型性。該校根據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地理特點,開展了具有校本課程特點的“三小三貼近”(小調查、小論文、小發明,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地域)主題系列探究活動。這一活動的目標是:體現“以人為本,實踐先行”的辦學理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實踐能力,搜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使他們學會多渠道的獲得知識、技能,并通過這一活動提高教師的課程改革理念和專業水平。這一活動包括以下內容:花山的傳說故事、自然風景、交通狀況、建筑設計、特產、致富項目、環境保護、開發建設等等。這一系列探究活動,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與實踐,注重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有效地激發了師生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許多農村初中把“綠色證書”(即“農民技術”資格證書)教育作為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這些課程密切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用性較強。例如,花山鎮中學,根據本地發展庭院經濟的要求開設了《綠葉類山菜栽培技術》、《測土施肥》、《溫室栽培》等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對于促進教育為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起到很大作用。這些學校的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研究學生、研究農村的生產與生活,了解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并據此確定校本課程的目標,選擇課程內容,編寫有關教材。教師的主體性得到了提升,專業水平得到了提高。

校本課程的開發激發了農村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他們的探究意識,實踐能力,促進了他們的個性發展。調查顯示,我市農村中學80%以上以往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校本課程這塊平臺上,重新認識了自我,重新激發了學習上進的信心。這些學生的進步,得到了教師的贊許和家長的認可。究其變化的發展原因,我們認為至少有兩點:一是這些學校校本課程在形式和內容上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二是這些學校的校本課程及其有關活動使學生們站到了同一個起點,他們不再有過去的學業優劣之分,個人的努力和成績能夠得以顯現和肯定。中小學生從校本課程中體會到成功與自信,為他們的轉變與發展提供了契機。

總的來說,校本課程的開發為農村中小學校的發展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它是農村中小學課程發展的一個新的切入點。然而,在當前的條件下,農村中小學的校本課程開發并非盡善盡美,其不完善之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校本課程的課時常被擠占。在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校本課程由于課時少,又不是上級抽測科目,往往不受重視。在這些學校中,校本課程的課時經常被國家課程占用,導致校本課程形同虛設,只是課程計劃中的一個概念。

其二,校本課程的開發缺乏必要的基礎性條件。調查中發現,許多農村中小學辦學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很差,教師結構不合理,開設校本課程的難度很大。特別是“綠色證書”的教育需要一定的生產實習基地,專業化的任課教師和具有相當技術含量的課程,對于許多正常運轉都難以維持的農村中小學校來說這些條件都是難以實現的。

其三,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不高。有相當數量的農村初中,只在初一、初二開設少量校本課程,在初三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校本課程了。有近半數以上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國家課程成績是上級評價教師的標準,校本課程在中考中根本得不到體現,搞校本課程開發出力不討好,劃不來。

其四,大多數農村教師對開發校本課程意義不甚了解。他們之所以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是為了響應上級的號召。他們很少有人以學校、學生乃至教師自身發展角度認識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更不清楚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解決哪些問題。他們往往把校本課程的開發等同于知識的選擇和教材的編寫,使校本課程的開發重形式輕過程,形式單一,資源不足,選擇性也很差,效果不甚理想。

總之,農村中小學的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目前還存在著一些嚴重不足。這些不足和缺陷,已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農村學生個性的發展,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推進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對策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開發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的最終目標,是增強課程的活力與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師必須主動地研究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教育與課程發展的規律,研究與開發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追求為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統一。堅持以學生為本,首先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并根據學生的需求,開發出多樣化并具有選擇性的校本課程,這應當成為我市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著眼點。也是農村教育為“三農”服務最主要的切入點。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消除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之間以及普通文化課和職業技術課程之間“一手硬、一手軟”的“兩層皮”現象。要把國家課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和為“三農”服務要求,統一于農村中小學課程,使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教育統一于農村中小學的培養目標,在實現國家規定的基礎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時聯系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這是推進農村中小學課程改革,促進農村教育為“三農服務”的根本之策。

(二)建立校本課程開發制度,保障校本課程順利開發

國家實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后,學校和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受到重視。但由于農村中小學的教師,大部分都身處不利條件,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他們存有嚴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只有建立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保護制度,賦予農村中小學教師課程開發中的權利,才能激發廣大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要通過制度的建設,引導農村中小學教師積極地開發具有本地農村特點、適合于學校教學和學生發展需要的新課程;同時要鼓勵教師在充分論證可行性的基礎上,大膽地對國家課程進行調查和改編,以實現“課程的校本化”,這是我市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出路。

篇10

關鍵詞:中小學;校本課程;問題;措施

1、前言

21世紀初期,校本課程被引入到我國的教育事業中,在國家各項教育政策的支持之下,很多中小學開始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還有很大一部分中小學沒有正確理解校本課程,對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夠重視,導致中小學不能順利實施校本課程。因此,各中小學應該積極學習新穎的教育思想,充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保證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2、分析我國校本課程理解中存在的問題

2.1、對校本課程缺乏端正的態度

校本課程與國家的正規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在很多教育者的心中,校本課程的地位不高,他們認為教育應該尊重國家正規課程進行,不必要花時間和精力去開發“空泛”的校本課程。具體而言,一些教育者對校本課程不全面的認識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對校本課程的理解有較強的主觀性,他們膚淺的認為校本課是簡單的活動課,用活動課敷衍國家教育部門對學校提出的校本課程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校校本課程的開展。另一方面,有的教育者對校本課程的理解不正確,導致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出現偏差,不僅不能實現理想的教學目標,而且不利于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

2.2、教育者對校本課程存在誤解

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教育者認為校本課程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存在沖突,而且在素質教育的長期影響之下,大多數教育者只看重教育的“教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此外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學校與家長之間產生了一定的矛盾,學校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給學生設置了一定數量的課程活動,深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的家長卻認為學校在“”,沒有認真履行教育的責任,甚至有的家長認為校本課程無用,導致學習校本課程無法順利開發和實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3、促進中小學校本課程開展的措施分析

3.1、端正教育態度

校本課程是各中小學在充分分析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前提下開發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以學校為主體、能夠解決學校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學校的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融入學校自身特色,與國家規定的正規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各中小學是教育者應該積極轉變教育觀念,端正態度,客觀看待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一方面,各中小學應該為校本課程提供實施的平臺,鼓勵教師們大膽實踐校本課程。另一方面,中小學要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組建高素質的校本課程開發團隊,讓其編制出有效、可行的校本課程。

3.2、充分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

當前,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對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各學校應該深入學習校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開發方法,進而保證校本課程理解的正確性。首先,在校本課程的開發決策中,學校應該把教育管理者、教師、家長和學生組織起來,讓其一起討論校本課程開發的決策,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提高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次,在校本課程開發出來以后,學校要請專門的教育者對校本課程進行評估,以保證校本課程能夠實現學校制度的教育目標,讓校本課程能夠實現素質教育,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3、充分重視校本課程的實施

在校本課程開發出來以后,學校應該把其落到實處,雖然在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阻力或者出現一些矛盾,但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應該及時發現校本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保證校本課程能夠順利實施。首先,學校應該加大教師的教育力度,讓教師正確了解校本課程實施的必要性,并對教師實施校本課程的過程進行監督,杜絕校本課程實施中出現一些敷衍了事的行為,促進校本課程的順利開展。其次,學校要加大對家長的教育力度,積極召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給家長講解校本課程的價值,消除家長對學生成績的顧慮,讓家長與學校積極配合,共同促進校本課程的開展,進而保證校本課程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最后,學校要正確引導學生,轉變學校學習的思想,讓學生積極配合教師的校本課程活動,提高校本課程的參與度,進而提高校本課程開展的質量,實現理解的課程目標。

3.4、完善校本課程的評價機制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和教師不能再采用傳統的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應該有屬于校本課程的評價機制。學校要根據校本課程的課程目標設置相應的評價機制,把評價從分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多元化、多角度的對學生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