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4-03-21 11:18: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科學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神經內科是一門復雜、抽象、科學性強的學科,為提高見習教學質量,我們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改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優選帶教老師
課前制定系統的教學方案,選定一名業務熟練、基礎知識扎實,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的醫師帶教。專業的帶教老師能使學生掌握系統理論知識,容易發現見習學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重點輔導,以彌補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從事臨床工作多年的高年資醫師,在病人面前易得到信任,病人配合較好,一些陽性體征能準確掌握。對見習學生可以詳細講解,增強見習效果。
2 抓好三基訓練
神經內科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神經系統的體現,這是神經內科的“金鑰匙”,也是神經內科入門的關鍵。我們首先組織學生復習基礎知識,觀看體格檢查的錄像,并要求學生預習見習內容。見習時,找一個典型病歷進行重點講解。并給予每一個學員一定的機會親自查體。其余的學生給予補充糾正。實行“學習-實踐-再學習”的模式,使每個學生都能熟練的掌握基本功。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 由機械式記憶轉為理解式記憶
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它包括兩個方面:定位和定性診斷。它與許多基礎學科如解剖學、病理生理學有廣泛的聯系。學生在最初的基礎學習中將這些學科生硬的分開,一塊一塊的機械地記憶。我們在見習教學中有意地把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診療與有關的解剖、病理生理及藥理知識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由最初的生硬的機械記憶轉為邏輯性強的理解記憶。如重癥肌無力,其最基本的病變在神經肌肉接頭處,由于自身的乙酰膽堿(Ach)受體致敏機體,產生抗Ach受體抗體,使受體變性、破壞所致。新斯的明是抗膽堿酯酶藥物,抑制膽堿酯酶活性,能增加機體內神經肌肉接頭處乙酰膽堿的有效濃度,而緩解癥狀;而激素類藥物能夠抑制受體抗體的產生等,這樣就能使學生將基礎知識與臨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4 利用科學教學法變被動為主動
見習的另一項內容,就是鼓勵學生到神經科病房來親自動手體檢及察看病人,發現那些陽性體征,做出初步診斷,然后再對照教科書,看是否符合診斷,有哪些方面符合,哪些方面不符合,哪些體征不一致,然后再次察看病人,看是否有遺漏之處。對于不懂或想不通的問題,可以請教帶教老師,并與老師所查出的體征及做出的診斷進行對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實踐,從而加深對神經內科疾病的理解和認識。
5 觀摩新技術新進展加速知識更新
醫學知識的更新是日新月異的,尤其是神經科,有很多新技術、新觀念是教材所沒有提及的或僅作簡單描述。作為教師應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時把新的知識和觀念傳遞給學生,尤其是結合本科室的科研成果,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科進展和發展方向。血管內介入治療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神經科都矚目的新技術。睡眠障礙是現代社會困擾人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對不同類型睡眠障礙的區別和處置,能極大的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多導睡眠圖檢查的應用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在見習過程中,將上述兩個專題介紹給同學們,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豐富了醫學知識。
通過以上幾項改革,使學生在神經內科的見習中,既掌握了基礎知識,又鍛煉了基本技能,了解了學科的前沿知識,圓滿地完成了教學大綱的見習任務,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篇2
藥物化學需重點設計以確立前期所涉及的概念,使學生對相關應用產生興趣,知道科學的跨學科性,完成對藥物如何工作的基本理解。生物模型被用來體現一般的化學概念,且分為三個教學單元加以進行:1)了解藥物作用分子基礎的普通化學核心知識為基本主題。2)用于強調普通化學基本原理如何控制藥物作用機理的炎癥醫療方法。3)以神經科學連接化學、生物學和心理學,包括各種藥物如何擾亂激素受體相互作用等神經遞質作用的分子基礎。上述主題的相互依存性需要以一種簡化的螺旋式方法在整個學期反復重新審視相同的原理,以便學生將掌握的有限材料了解得更為詳細。相應地,這種主題模塊使學生明白想了解生化藥物的作用需要掌握那些基本概念,而后續教學單元便強化這些概念。這一創新型課程設計還為學生有效學習后續課程(物理、有機化學等)帶來批判性思維技能和有效的學習習慣。通過將化學基礎知識應用到醫學相關模型中,強調解決問題的學習。學生需完成兩或三次課堂測驗和期末考試,通過簡短的回答問題,強調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和綜合應用。
基本原理
本課程的前三分之一致力于學生需要知道如何理解藥物作用的基本理論,包括化學鍵、分子間的作用力、平衡和溶解度等。雖然普通化學基礎內容在原則上與背景材料相關,但整合原理及強調應用的案例材料卻大受限制。為此,學生們需要補充藥物化學教材,而教師需要為課程撰寫相應的問題集,以應用型方式綜合各種概念,加強這些化學知識基本原理的運用。整個教學過程,以縮合反應為同學們介紹化學反應時極性的應用(例如肽的合成、信號轉導途徑的磷酸化等)。這一階段的課程也可用來介紹下面課程中主要大分子的結構元素。重點放在磷脂,這是分子進入細胞必須穿透的主要障礙。學生在了解維持細胞結構完整性的分子間力和脂化學的同時,再次回到縮合反應。有關氨基酸化學和物理性質的教學可以有效地用于演示酸堿平衡最基本和最復雜的方面。結果讓學生對各種氨基酸的結構有一程度的了解,知道側鏈化學性質如何影響相關分子間力,使蛋白維持在一起。此外,核酸的結構也在這一階段的課程中引入相似的介紹。
炎癥藥物法
炎癥的醫療方法是體現基本化學問題如熵、自由能、化學動力學和溶解度的一種理想模式。炎癥中環氧合酶(COX)的結構和功能關系可為學生提供一個有趣的酶動力學圖解,以便學生體會到分子間力對熵、自由能、平衡和酶活性的影響。對COX同工酶COX-1和COX-2活性部位結構差異的仔細評估以及有選擇性地抑制COX-2的藥物設計方法進行討論,闡明結構上的差異最終影響平衡和動力學常數。與采用的螺旋式教學方法一致,通過評估螺旋藻在環氧合酶的活性位點的聚積,以及與西樂葆、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對COX抑制作用的比較,讓學生對可逆和不可逆的酶抑制作用加以區別和理解。在解釋蛋白質作為細胞受體的重要性時,對參與炎癥的各種細胞受體進行討論,尤其是定性和定量地重點討論藥物與受體的作用。期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描述藥物與受體和底物與酶相互作用結合常數之間的相似性。重點放在如何對藥效學作用定量和配體結合對蛋白結構的影響。通過分析配體與諸如莫昔芬和己烯雌酚等雌激素配體的相對親和性,講解關于配體和底物結構特性對受體作用解離常數的影響,包括劑量-反應曲線解離常數、EC50值和最大生物效應。盡管這些重要的概念在傳統的普通化學課程沒有涉及。
神經科學連接化學、生物學和心理學
本課程的神經科學知識相作為有效的頂點,特別強調先前涉及的化學概念并引入現代相關問題(神經遞質、麻醉等)。絕大多數學生認為這是普通化學學習過程中感受最迷人和吸引人的部分。神經科學模塊以膽堿能和腎上腺素能神經系統以及這些系統中的主要受體和激活或抑制特定反應的相關配體為起點。接著介紹針對這些系統來治療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病的治療方法。其中,分析離子通道的熱力學和能斯特方程以使學生了解和預測離子跨越濃度和電勢梯度的運動。參與神經信號傳遞的蛋白分子協同作用可為理解蛇毒、肉毒桿菌毒素、神經氣體和其他神經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機制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剩下的神經科學知識模塊主要集中在精神活性物質。這一教學欄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到精神疾病及其相關治療的分子基礎。探索突觸化學可讓給學生理解神經遞質濃度如何由臨床或其他外來物質調節。這部分課程內容跨越興奮劑(可卡因、安非他明)、抑制劑(酒精、巴比妥、苯二氮卓類)(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迷幻劑、大麻、鴉片類藥物、局部麻醉劑和全身。鑒于歷史上化學藥物的濫用,本節所包含內容似乎特別能提高科學素養,尤其學生對精神活性分子的興趣。
篇3
神經系統的跨學科“聯席授課”,除了將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的基礎知識進行有機地整合講授外,聯席授課過程中還注重病例的討論。以與課程密切相關的病例為主線,貫穿3門學科的內容,既可以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能夠在討論的過程中通過學生思維的碰撞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讓學生們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假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神經肌接頭時討論了重癥肌無力的案例。從形態上講,神經肌接頭是運動終板,有突觸前膜、后膜、突觸小泡;從功能上講,它以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Ach)為遞質實現了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定向轉換。如果機體出現自身免疫疾病,產生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nicotinicacetylcholinereceptor,AchR)的自身抗體,便會出現重癥肌無力癥狀,眼瞼下垂,朝輕暮重。在病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會提出很多未曾研究過的問題,也會根據已有知識提出一些治療方案的假設。現階段針對重癥肌無力的治療主要是應用膽堿酯酶抑制劑增加突觸間隙乙酰膽堿的含量,設想是否可以通過抑制自身抗體活性減少對AchR的攻擊,或是調控AchR表達的關鍵步驟使AchR表達上調。使無論這些問題在實驗中能否實現,無論這些方案是否可行,這種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假設的精神是最可貴的,這無疑對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將所學理論知識隨即應用于臨床病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轉化式的思維方式。當代醫學非常重視轉化醫學的發展,只有將基礎研究的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才能真正實現研究結果的價值。
在課上的互動和課下的小組討論中,學生們嘗試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其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這是知識外化的過程,與學習記憶這一知識內化程序相延續,是轉化的起點。病例討論則充分體現了知識的應用。學生們運用知識合理解釋各種癥狀發生的機制、解釋各種療法發揮作用的途徑和靶點;隨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提出更多的治療設想,進行更高層次的方法創新。通過病例討論,學生們的思維向轉化式學習轉變,將有助于他們在學習工作中閃現與眾不同的思路,成為未來轉化醫學的主力軍。
2激發學生對神經科學的興趣,關注科研新動向
通過課堂上自由活躍的病例討論和老師們提綱挈領的講解,神經科學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揭開,展現給學生一個個有趣的現象,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術思想,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在興趣的推動下,學生也更加愿意主動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學生們在準備討論時,經常會查閱一些相關的最新科研動向;課堂上也經常與大家分享一些國內外神經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經過主動的知識拓展學習,學生不僅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眼光也緊隨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保持了學生的先進思維。
3合理設定課堂討論頻率,及時引導討論中發現的新問題
病例的討論需要在課前做大量功課,除仔細學習教材的相關內容外,還要查閱大量拓展資料,以便對病例情景進行透徹的理解。如果病例討論安排過密,課前準備工作不足,可能會導致理解不深入、討論不清晰,導致討論效果不理想。因此,合理設定課堂討論頻率,以每星期1~2次討論為宜,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每一個案例,提高討論的效率。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們還會經常提出一些比較新奇的問題,可能與課內知識點相關性不大,也可能涉及到現在機理尚不明確的內容。針對這些問題,教員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引導,鼓勵有興趣的學生課下自己查閱資料進行探索,進一步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實現更廣闊的聯席
在神經系統跨學科聯席授課的同時,其他系統仍然以傳統模式開展教學:先學體形態和組織學結構,一個學期以后再學習生理功能;而臨床應用則會陸續滲透在此后長達幾個學期的課程中。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周期較長,相關知識前學后忘,很難搭建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更無法實現形態與功能的學科間聯系;基礎知識與臨床應用的學習完全割裂開來,知識轉化也變得更加困難,學習效果大大降低。期待著能夠開展更多系統的跨學科聯席授課,能夠在更廣闊的領域實現全方位的學習。在病例討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超出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研究范圍的問題,需要用到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等更多課程的相關知識,因此,有一些案例相關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無法完全解決。而其他課程的老師又因對案例涉及的非本學科知識以及案例本身不熟悉,在請教他們時也不能得到完整的答案。希望能夠開展更多學科間的“聯席授課”,將一個知識點從不同學科的角度進行闡述,一次性講清講透。如此一來,既解決了學科間交叉部分覆蓋不全的問題,也避免了同一內容在不同課程中反復講述,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當然,更多學科交叉設計的聯席教學對授課老師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挑戰。聯席授課將基礎知識、臨床實踐、科研前沿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授課模式要求教員不僅對知識了如指掌,更要熟悉它的應用實踐,能將基礎與臨床生動的結合;不僅局限于本學科的鉆研,更要了解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能無死角的覆蓋整個知識體系;知識儲備要廣,能滿足學員對超出當堂課教學內容的要求。為了培養學員的創新能力和轉化學習能力,教員還要在某個知識點上發揮科研方面的特長,為學員介紹科研前沿動向,引導學員對某些重要知識的深入探索。教學團隊的每一名教師雖然以某一方面為側重,但均要具備涉及形態、功能、病理、藥理、基礎和臨床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進一步踐行轉化式學習,將設想落實
在活躍的案例討論中,學生們經常會進行更高層次的方法創新,提出許多相關的治療設想、機理假設等。然而在現有條件下,這些設想也僅僅停留在口頭階段。真正實現轉化式學習,還需要將創新落實到實踐當中。如果能夠將課堂上思維的火花整理成清晰的實驗思路,設計實驗驗證其可行性、探明其具體機制,為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切實可行的機理、方法,將基礎研究和藥物開發及醫學實踐三者有機整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轉化的過程。也希望學校和老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多進行這方面的引導,創造良好的條件,搭建廣闊的研究平臺,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和支持;及時指出學員在科研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偏差,傳授有效的科研方法,讓學生少走錯路、走彎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完成轉化式學習的全過程,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轉化醫學研究意識、多學科基礎醫學知識、臨床研究操作技能的臨床研究型醫生。
6小結
篇4
【提要】神經解剖學是研究神經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是人體解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鑒于神經系統結構復雜、抽象等特點,學生難學、難記,理解困難,該校采取多元教學法優化傳統教學法,再結合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BL)和導讀式教學法,主張教學的多樣性、靈活性和應變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形象思維能力,注重學生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對解剖學的興趣,以期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探索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教育模式。
【關鍵詞】教育,醫學;教學方法;教育改革;神經系統;學生
神經解剖學是研究神經系統的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是人體解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神經系統相對于人體解剖學的其他系統,具有以下特點:(1)結構更為復雜,抽象;(2)各部分結構之間的功能聯系更為緊密,網絡化;(3)在臨床應用及科學研究方面的新觀念和新技術。因此,神經解剖學的學習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有空間想象力,還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解神經系統功能,這成為初入醫學院校的醫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過程中一個普遍存在的難點。盡管醫學生對人類神經系統的神奇結構和功能均有極大興趣,但大多數醫學生反映難學、難記、難理解,從而導致學習的主動性降低,最終影響教學效果。多元性教學就是以多元性哲學思想為指導的一種教學理念,主張教學的多樣性、靈活性和應變性[1],針對在神經解剖學的教學中存在的困難,本校在臨床本科生教學中采用了多元教學法,對提高神經系統的教學質量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
1優化傳統教學法,強化醫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醫學生在神經解剖學學習中面臨的第一個難點就是“記憶難”。這個困難來源于神經系統結構復雜和抽象,形態和位置難以辨識,結構多且分布廣,卻在功能上形成網絡聯系。形象思維是通過抓住客觀事物的具體性和形象性,將該形象保持在“內心視覺”中,并進行科學的抽象,取得優化的思維結果[2]。良好的形象思維能力有助于醫學生記憶神經系統結構特點,理解功能聯系。傳統解剖學教學法以直觀式教學為主,通過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和言語直觀促進醫學生對解剖結構的掌握,符合形象思維能力培養所需的“觀察-類比-想象-模擬”四個基本要素,是神經解剖學教學中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法。因此,本校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歸納教學經驗,結合新的教學資源和技術,逐步優化傳統教學法,從而強化醫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本校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提供傳統的掛圖、標本、模型、視頻、圖像等直觀、形象的教學材料外,還充分利用三維重建技術構建可視化人體神經系統。利用多種展示技術,使神經系統的抽象結構形象化、微觀形態宏觀化、復雜過程具體化。例如,豆狀核、背側丘腦、紅核、黑質等重要的腦神經核團分布于端腦、間腦和腦干深部,形態不規則且無法直視,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掛圖或標本均只能在某個二維平面上展示這些神經核團的某一部分。
針對特定某組神經核團的模型能展示其三維結構,但又難以顯示其在腦內的定位和與其他結構的毗鄰關系。學生在以往學習中只能依靠空間想象能力進行記憶,學習效果不佳。通過依據可視人體數據集所構建的腦深部核團三維可視化模型,更為清晰地顯示各核團在腦中的立體形態和空間位置關系,學生能直觀、準確地觀察該核團的二維和三維形態,了解其在空間坐標系中的位置和大小,記憶效果顯著提升。另外,將大量的語言文字這類抽象的知識信息轉化為以數字為主的口訣或框架結構,這類記憶法也是神經解剖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在學習臂叢各分支時,可以總結為“鎖1,臂2,肩3,胸4,分支5”,分別代表鎖骨下神經、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等臂叢各大分支。在學習腦神經時,將腦神經與腦神經核的對應關系按3類框架結構歸類:(1)1對1(一條神經與一個核團相關),比如Ⅱ視———外側膝狀體;(2)1對多(一條神經與多個神經核相關),比如Ⅲ動眼———動眼神經核、動眼神經副核;(3)多對1(多條神經與一個核團相關),比如Ⅸ舌咽、Ⅹ迷走、Ⅺ副———疑核。
2合理運用CBL教學法,激發醫學生應用邏輯思維
在神經解剖學學習中,教與學所面臨的另一難點就是“理解難”。學生渴望揭開神經系統神秘的面紗,探索其如何復雜而精確的調控人體各個系統,使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體,不但能適應環境,還能認識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神經系統在形態上和機能上都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每條傳導通路都涉及很多知識點,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對神經系統知識點歸納總結,區分比較,找出規律,理清頭緒,最終加強理解記憶。然而,初步接觸醫學知識的醫學生欠缺應用邏輯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只能靠死記硬背,因此感覺難以理解。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casebasedlearning,CBL)在國內外醫學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們在神經解剖教學中引入CBL教學法,希望引導學生充分調動邏輯思維能力[5],提高主動學習的效率,增強對神經系統的理解。教師按照選擇神經系統典型病變案例的原則精選臨床案例,設計問題緊密結合解剖形態。CBL教學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教師在提前將病例及討論問題交給討論小組,各組查閱文獻資料后,以多媒體幻燈匯報的形式進行病例分析,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思路。討論過程中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提問和答辯。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隨時調節討論氛圍,聚焦討論思路。例如,教師準備的1例CBL案例:女,20歲,18歲時曾患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用大量青霉素治療了6周;8個月前,忽然暈倒,神志不清約1h;當意識恢復后,仍神志模糊5~6d,不能說話。檢查發現:右上肢痙攣性癱瘓,隨意運動消失,無肌萎縮;右眼裂以下面肌麻痹,吐舌時舌尖伸向右側,無萎縮;右下肢和左上、下肢無改變,無視覺和軀體感覺障礙;唇、舌能夠運動;但不能說出規則的言語,問話時,只能回答簡單的幾個字,如“是”或“不是”。試分析該患者的病變部位。通過這個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四肢,頭面部的下行傳導通路,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區,同時也通過查找心源性腦梗的誘因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開始逐步建立臨床思維模式。
3導讀式教學法培養醫學生創新思維
創新型醫學人才是當前我國醫學教育的新目標,教育中應著重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思維。近30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神經科學發展迅速,美國、歐盟、日本相繼推出了“人類腦計劃”,旨在以探索人類大腦工作機制,繪制腦活動圖,針對腦疾病開發新療法。“中國腦計劃”[8]也將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全面啟動。如何培養醫學生的創新思維,緊跟神經科學發展的腳步,也是近年來本校在神經解剖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個課題。導讀式教學的培育原則是培養創新性思維,以教師為導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9]。本校在神經解剖教學中開展文獻導讀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術視野,了解科研前沿。例如,在學習傳導通路的課程中,選取關于小鼠全腦神經元的連接圖譜的研究論文[12],引導學生如何閱讀文獻、查閱文獻涉及基礎知識、最新科學研究技術,激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通過閱讀文獻,有效地激發學生產生獲取新知識的興趣,有助于學生了解大腦的不同區域,學會如何溝通與交流。采用導讀式教學,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文獻閱讀能力,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神經解剖的研究前景;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效果良好。
總之,在神經解剖教學中靈活采用多元教學法,綜合培養和提高醫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多方面的能力,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興趣濃厚,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動性和能力得到極大提高,能夠更好地運用神經解剖基礎知識來解決臨床問題。教師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中也獲益匪淺,教學綜合能力不斷提升。多元教學法在神經解剖教學中的應用是本校為探求更加符合現代醫學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模式做出的有益探索,希望通過不斷實踐和總結,探索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扈中平,劉朝暉.多元性教學理念與創新素質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1(7):20-24.
[2]于秀彬.試論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同性[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39-242.
[5]朱小敏,謝琳,劉莛.PBL聯合CBL教學方法在眼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重慶醫學,2016,45(8):1138-1140.
[6]張燕,蒲丹,吳立玲,等.基礎醫學教育階段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1):29-32.
[7]李霞,張紹異.創新思維培養與“設疑式”教學法改革[J].重慶醫學,2010,39(18):2446-2447.
[8]王立平.也談談“中國腦計劃”[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6,46:208-209.
篇5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醫學教育;亞專業;神經外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10(a)-0120-03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urosurgery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WANG Yongzhi1,2 CHEN Baoshi1 ZHANG Zhong1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e subspecialization of medical subject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under highly sub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neurosurgery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e better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utor group" system to sui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each individual; carry out regular collective learning system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propose project cooperation to expand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space, so as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and cultivate recombination talents with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and academic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Subspecialization; Neurosurgery
醫學學科亞專業化是指在臨床醫學三級學科分類基礎上再進一步細分成若干亞專業。學科亞專業劃分是現代醫學知識爆炸式增長、技術不斷進步和診療更新的必然結果,學科亞專業化的醫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對患者的診治水平和促進學科向縱深發展。然而,學科發展模式的變革也給當前研究生培養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
神經外科是醫學三級學科,也是臨床醫學中最年輕、最復雜而又發展最迅猛的一門學科,其快速的發展,除了得益于近年神經科學領域的新技術、新材料以及新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與革新,更與其實施高度的亞專業劃分模式密切相關。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是神經外科是亞專業劃分實施較早的國內規模最大的神經系統疾病診療中心,本文將結合我院臨床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情況,探討學科高度亞專業劃分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變。
1 神經外科亞專業劃分現狀
20世紀90年代,國際神經外科開始向亞專科方向發展[1]。近20年來,隨著國內各大醫院神經外科規模的快速擴大,紛紛走上了亞專業發展的改革模式,從某種程度上,亞專科劃分的發展模式成為神經外科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專業技術向高、新、尖發展的必有之路。目前神經外科學的主要亞專科有神經腫瘤、神經創傷、血管神經外科(又分為血管內和血管外)、脊髓脊柱疾病、功能神經外科、小兒神經外科、放射神經外科等。我院作為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進一步根據手術部位的特殊性以及某些較為特殊的單病種,開設了更為細化的神經外科亞專業,如神經腫瘤再劃分為腦干顱底亞科、幕上腫瘤科、腦膠質瘤綜合治療中心和垂體腺瘤治療組,血管神經外科又分為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病科等。事實證明,高度亞專科劃分模式極大地適應和滿足了患者的治療需求,促進了神經外科臨床和研究水平的快速發展。
2 亞專業化對研究生培養的挑戰
醫學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是能夠獨立從事一般臨床工作,而且在某一方面有所專長的人才[2-4]。高度亞專業劃分后的一個顯著結果是知識量的成倍增長,尤其是對于神經外科――這個當前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和革新,而研究生的學習時間有限,高度亞專業劃分勢必會削弱研究生對學科基本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在亞專業劃分背景下,導師們的診療范圍也走向高度專業化,診療病種較為單一,研究生跟隨導師進行臨床學習工作時遇到的病種也就十分有限,這就給研究生全面熟悉和掌握神經外科診療常規和手術技能造成了困難。
從研究生畢業后個人發展需求來看,當前的神經外科研究生畢業后并不都能進入大型三甲醫院從事高度亞專業化的工作,尤其是碩士層次的研究生,相當一部分畢業后將進入地市級醫院或二級醫院工作。由于當前我國專科醫師培訓制度尚處于起步階段,如果研究生階段只在亞專業范圍內學習和實踐,勢必會影響其日后的臨床工作和個人發展。例如亞專業為腦干顱底腫瘤的研究生,如果不熟悉顱腦創傷和出血性腦血管病的救治,畢業后相當一段時期內的臨床工作將面臨一定的困難,因為二級醫院神經外科面臨的主要的疾病是顱腦創傷和出血性腦血管病,而腦干顱底腫瘤病例相對較少,結果違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此,如何平衡基本知識學習和專門知識學習,達到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學科高度亞專業劃分后亟需解決的問題[5-6]。
3 亞專業化模式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3.1 建立導師組培養制度,體現因材施教
導師制是醫學研究生培養普遍采用的模式,學生的知識結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的知識內涵[7]。高度亞專業化模式下造成導師的診療范圍縮窄,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就不能達到神經外科研究生對臨床綜合能力培養方面的要求[8]。鑒于這種變化,我院較早建立了“導師指導小組”的培養模式,旨在打破研究生知識結構的局限性,體現“綜合”和“專科”并重的培養理念。第一導師負責下的導師組包括2~3名副導師,副導師的遴選不僅要求其業務能力強、經驗豐富、年資中級職稱以上,還要考慮不同研究生個體的具體情況,做到因材施教。
根據研究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確定導師組成員構成。神經外科研究生存在學習和工作經歷的差異,一部分來源于應屆本科畢業生,他們基礎知識扎實,接受能力較強,但缺乏神經外科臨床經驗;另一部分來源于有一定神經外科工作經歷的臨床醫生。這兩類研究生的共性是他們都缺乏科研經驗和科研意識[4,9]。因此,導師組中均包括一名科研副導師,對于前者,科研副導師主要來自學校基礎醫學院或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著重引導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學科交叉,發揮應屆生思維活性的優勢,體現轉化醫學的研究理念,同時有助于提升臨床與基礎雙邊導師隊伍的整體水平,臨床與基礎相互促進[10-11]。鑒于應屆生神經外科臨床知識薄弱,導師組還包括1~2名從事其他亞專科的高年資神經外科醫師,指導研究生能夠較為全面地掌握神經外科臨床技能,例如第一導師為腦干顱底亞專業的研究生,可配備幕上腫瘤和顱腦創傷專業的臨床副導師。對于已有若干年臨床經歷的研究生,著重加強臨床科研訓練,注重循證醫學理念的培養,副導師需具有較為豐富的臨床研究經歷,善于從日常診療過程中提煉臨床科研問題,通過定期面對面指導的形式,引導研究生文獻挖掘能力,并從科研的角度設計合理的臨床研究方案,實現現代循證醫學理念下臨床研究能力的培養[12-13]。
3.2 堅持定期集體學習制度,拓寬視野,培養臨床科研思維
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是醫學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方面。了解正規的科學研究方法,對培養臨床科研興趣、科研意識和科研思維極其重要[13-15]。針對高度亞專業化模式下研究生專業知識面狹窄、研究方向集中和思維局限問題,基于筆者及所在研究團隊的切身實踐,認為可以實施定期(每周)集中文獻學習,主題涉及血管、腫瘤、顱底、功能、外傷等神經外科各領域,以及學科相關的神經影像、神經病理等,體現神經外科目前各亞專業臨床研究熱點和新進展,從而拓寬研究生的知識廣度,逐漸養成臨床科研思維。每次集體學習前1~2周,由研究生導師或副導師確定2~3個討論主題,由2~3名研究生完成相關主題的文獻挖掘、整理和歸納,匯報研究歷史、現狀和熱點問題,并結合本單位實際臨床和研究條件,提出研究選題和研究思路。
通過臨床問題導向的集中文獻學習,能夠引導研究生觸類旁通地了解正規的科學研究方法,對培養臨床科研興趣、科研意識和科研思維,具體作用體現在①引導研究生關注其研究方向的最新進展;②提高研究生文獻分析能力,培養批判式閱讀技巧;③實例學習研究設計、醫學統計、論文書寫等技巧;④使研究生形成科學的循證醫學理念;⑤培養終身學習的興趣和能力[16-17]。基于實踐體會,高質量的集中學習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保證師組成員尤其是學科帶頭人的現場參與,高水平專家的出席和現場點評不僅能提高文獻學習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對增加出勤率、鼓勵研究生發言均有作用;二是選取文獻質量要高,最好是同一個主題的系列文獻,既有研究設計、研究方法及文章結構經典文獻,又有體現最新研究進展的文獻,使參與者對一個研究主題有系統的了解與借鑒,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導師組成員在確定討論主題與文獻挖掘階段的引導與幫助。
3.3 倡導課題交叉與合作的科研導向,拓展研究生個人發展空間
既要完成繁多的臨床技能學習,又要做科研,完成臨床研究能力的培養任務,這對神經外科臨床研究生的時間與精力是個不小的挑戰[18-19]。提高科研效率是解決該問題的最佳途徑。課題研究是個系統工程,一項完整的課題包括科研選題、課題設計、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論文組織與撰寫等多個環節,若要發表在SCI收錄雜志,還需要英文邏輯與表達習慣的潤色;若要完成一項有深度的課題研究,需進行進一步的機制研究,涉及一定的實驗室工作。若要每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對臨床型研究生是巨大的挑戰,結果很可能是臨床和科研都做不好。
通過課題合作能夠較好地解決該矛盾。實際上,現代臨床研究中的一些環節已開始從醫務人員手中逐漸分離出來,交由相關專業人員承擔,如建立數據庫、統計分析、質量控制、倫理管理等。這些變化將醫務人員從大量繁瑣的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夠將有限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關鍵環節,從而提高臨床研究的質量和效率。多學科人員參與既有利于將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融入臨床研究,又有利于通過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提高臨床研究整體效率,是臨床研究組織形式的發展方向。一項臨床醫師主導的臨床研究,最核心的環節是確定臨床研究的出發點(科研選題)和課題設計。筆者所在的以國家神經外科中心為研究平臺的研究課題,多涉及更深入的疾病發生發展機制研究,在先前的文章中[9],筆者提出安排研究生在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進行短期的實驗室工作,熟悉醫學基礎研究的工作程序,了解常用的實驗室技術,并以此為契機創造與專職基礎研究老師和研究生合作的機會,通過課題分工,節約時間與精力投入成本,提高研究效率[20-22]。培養臨床研究生課題交叉與合作的研究模式,有利于研究生畢業工作后繼續開展臨床研究工作,拓展個人發展空間。
4 小結
學科高度亞專業化給臨床研究生培養工作帶來了一定挑戰,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導師組培養制度,體現因材施教;堅持定期集體學習制度,培養臨床科研思維;倡導課題合作,拓展研究生個人發展空間,以適應學科發展模式的變化,培養出臨床實踐能力與學術資質兼備的復合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a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Good Practice:A Guide for Neurosurgeons [J]. Acta Neurochir (Wien),1999, 141(8):793-799.
[2] 王麗梅,姜泓.醫學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7):129-131.
[3] 祖雅瓊,陳潔莉,李麗劍,等.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級醫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情況的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89(7):526-528.
[4] 劉佰運.神經外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7,7(2):158-160.
[5] 王翔,姜曙,游潮.醫學學科亞專業化下的研究生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29-30.
[6] 程雯,孫海霞,馬涵英,等.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與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4,28(9):92-95.
[7] 朱紅,鞠學紅,王德偉.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及啟示[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6):124-125.
[8] 牛曉泉,王翠玲,王曉玲,等.臨床醫學實踐教育導師制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2,9(5):133-134.
[9] 王永志,江濤.神經外科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5,32(4):378-380.
[10] 汪陽,楊新健.“雙導師制”在神經外科臨床型研究生培養中的實施[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2):263-264.
[11] 劉斌,李世英,張晉霞,等.神經病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臨床與科研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4, 11(27):122-125.
[12] Schulz KF,Grimes DA.《柳葉刀》臨床研究基本概念[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7.
[13] 曹勇,趙繼宗.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兩點思考[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8):130-131.
[14] 穆士卿,李佑祥.神經外科研究生臨床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1,28(3):388-389.
[15] 劉曉黎,王曉玉,王遠,等.提高臨床醫學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的途徑[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7):154-156.
[16] 衡立君,高國棟,衡亮,等.Journal club教學方法在神經外科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5):903-906.
[17] 曹勇,趙繼宗.Journal club:有效的循證的應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1):29-32.
[18] 程雯,孫海霞,馬涵英,等.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與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4,28(9):92-95.
[19] 盧長方,于海濤,張可勇,等.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實踐與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2,12(36):156-157.
[20] 馮剛,李素云,任獻青,等.基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中醫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醫藥科學,2016,6(7):63-66.
[21] 程青青,劉芳娥,曲萍,等.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構建新型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3):130-132.
篇6
【關鍵字】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后天補償對策;智商;知商;情商;位商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3―0024―05
人的腦神經是生物體內結構和功能最復雜的組織,也是極為精巧和完善的知識處理系統,掌管著人每天的語言、思維、感覺、情緒、運動等高級活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揭示大腦的奧秘是新世紀人類在科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國在近些年逐漸重視對腦科學的研究,國家“十一五”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將腦科學與認知科學列為基礎科學前沿領域的重點方向,并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對人腦的研究與人類個體的身心健康成長和培養息息相關。目前,我國的教育現狀又出現了另一些令人擔憂的困惑,從入小學開始,就追隨著“應試教育”的指揮棒,片面追求“升學率”。盡管教育部門已出臺了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和多項“減負”的方針和措施,幾乎無明顯成效!我國的高等教育呢?大學生們依然是背著“升學就業”的包袱,步履艱辛地埋頭苦學!而現實呢?社會上許多部門的用人單位尋找不到適合本部門需要的“人才”,可是諸多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卻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苦惱、郁悶。社會上失業人群中接受過高等教育人數的比例逐年上升,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及相關方面的關注。我們分析,究其原因:一是對腦神經科學和認知行為科學的認識不清晰。不同的個體之間盡管生理年齡相同,但其個體腦神經先天發育和認知行為體現是有區別的,單一的應試、僵化的填鴨式教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適應于一部分個體的成長,而不是靈活的、有針對性的全員培養;二是對知識形成和發展的規律認識不清晰。我國現有的教育中,過于偏重顯性知識的記憶和存儲,忽視了不同個體腦神經對知識的應用即隱性知識的形成,這樣,對部分成長者來說就會造成知識僵化、“高分低能”;三是從統計學規律來看,現行單一的應試教育無法保證群體性教育中的人才培養概率達到極大化,國家對人才的持續性培養就不能得到最優的結果。因此,通過對人體腦神經的先天發育的個性化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后天補償對策,是應對我國教育體制弊端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進一步而言,對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和后天補償對策的系統集成研究就成為從系統科學出發的解決我國教育中所存在問題的必由之路。
基于以上分析,通過對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和后天補償對策的系統集成研究,可以從根本上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素質教育模式。整體的研究是基于“智商――知商――情商――位商”這樣一條主線來展開的。
一 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的表現形式――智商
智商這一概念在學術界已經被提出很多年了,傳統理解它是對同年齡階段個體智力的數量表示方式。目前,已有多種對智商的測評方法,比如韋氏測定法等等。但是,這些方法并不能從最為客觀的亦即人體腦神經方面進行考察,方法中受外界環境影響的因素過多,降低了智商測定的準確性。本文從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進行考察,最大限度的篩除外界因素對智商測定的影響,能夠得出客觀的對智商水平的評價。人體腦神經的先天發育、腦神經的生理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對智商產生很大的影響[1]。本文就是基于神經科學對先天發育的腦細胞活動類型進行分類,目的是運用客觀的科學手段對個體差異進行更為可靠的科學測評,即從智商與人體腦神經關系的角度出發,對智商進行基礎分類研究,這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礎性環節。
1 評價指標選取
人腦的先天發育中,腦神經的發育尤為重要,不論是遺傳因素還是腦在發育過程中(產前和圍產期)接受到的各種不利因素,都可使腦神經的發育不能達到應有水平,最終影響智力。大腦神經中樞先天發育中記憶中樞、語言中樞、運動中樞、感覺中樞(包括視覺中樞、聽覺中樞、觸覺中樞、嗅覺中樞和味覺中樞),這些神經系統的先天發育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的七大基本表現形式――注意力、觀察力、應變力、語言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2],這也是本文中擬選擇的評價指標。
2 確定指標等級
通過以上論述,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對智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上述的這七大因素上。當前,有很多測評智商的方法,它們通過一定的問題的設置,通過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的成績,經過換算得出這個人的智商數值,這些都是通過一些外顯問題的設置來測定的。本文中將提出一種全新的智商的測評方法,根據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根本的表現形式結合腦功能成像圖,由實際情況出發,通過設定各個評價因素的等級,然后以百分制設定各個等級的取值范圍。比如,可以將注意力分為注意力非常集中、比較集中,一般集中以及注意力較差等幾個等級。
3 計算指標權重
各個表現形式所占的比例大小(也就是權重)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本文將根據人體后天表現中具體的情況,依據德爾菲法對其進行設定,也就是將各個評價指標獨立的進行考慮,經過反復分析、歸納、修改,最后匯總成基本一致的評定標準,作為預測的結果,以此來對各個因素進行權重的設定。
4 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5],它具有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的特點,能較好地解決模糊的、難以量化的問題,適合各種非確定性問題的解決。因為注意力、觀察力、應變力、語言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這些評價因素的評定標準的界定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本文中擬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這幾個方面進行客觀的綜合評價,得出一個能夠表現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的數值。
5 確定先天發育水平等級
人體腦神經的先天發育水平從根本上決定著人的智商的高低,決定著個體對新知識、新事物的認知領悟能力,但是現在“應試教育”體制忽視了個體之間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的差異,不注重人體腦神經活動能力即注意力、觀察力、應變力、語言理解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這七大因素的后天針對性訓練,極大程度的影響著教學質量。因此本課題中,擬根據模糊綜合評價法得到的數值,對人體腦神經的先天發育水平進行恰當的等級劃分。對每一等級段的個體,結合每一個評價因素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分門別類,制定出適合個體身心健康成長的補償計劃,促進個體智商快速進展,使得每一個學生能夠身心健康地、愉快地全面發展。
二 知識角度的后天補償――知商
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人們主觀世界對于客觀世界的物質形態及運動規律的概括和反映。人類接受了來自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大量信息之后,通過人腦的思維功能將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組合,使其系統化變成知識。因此可以說知識是被人們理解和認識并經過人腦的思維加工而形成的系統化了的信息。“知商”就是在知識系統科學與已分類的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概念,表現出人腦對知識獲取的難易程度、理解存儲的量化程度以及運用和再加工的創新程度。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 知商解構
(1) 知識的獲取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間斷的接觸到新的事物,人就會根據自己本身的需要,去接受這些東西,也就是知識的獲取。換言之,知識的獲取實際上就是對外界信息的一種獲取,信息是知識的原料,知識是人腦意識的產物,是系統化了的信息。信息不是物質本身,而是物質的一種基本屬性,它是自然和人類社會中一切事物的自身運動狀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發出的消息、音信、信號、指令、程序等所包括的內容[3]。
(2) 知識的表示
在知識的獲取的過程中,雖然大量的外界信息進入人腦,但是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識是有限的,再加上外界對這些知識的干擾信息,如果不對這些知識進行精煉加工、靈活運用的話,這些知識對個體來說就是無用的東西,只是加重了人腦的負擔。因此,在知識獲取的過程中,運用人腦的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個體自身的需求,基于客觀基礎與實質,歸納總結,然后按照重要性的程度,對這些知識進行過濾、整合、創新[4]。
(3) 知識的存儲
知識的存儲,通俗的講就是個體對知識的記憶。記憶的完整表述是:過去認識過的事物以及經歷過的事情在人腦中的反映。記憶的基本過程就是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也就是說知識的存儲也是這幾個過程。研究表明,健康人記憶力的潛力很大。人的大腦大約有14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可以存儲數千個信息。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大腦可儲量大約高達幾百億個各類信息,相當于5億本書所包含的資料。但是如此大的存儲量,人體開發的卻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根據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結合個體自身的需要,制定出一定的方案,促進大腦記憶力的開發,加大知識的存儲量,對不斷發展個體知商進而促進其智商的提高,是人才持續培養的重要發展過程。
(4) 知識的應用
人學習知識,目的就是能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人腦對所獲取的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識體系,并且在知識運用的過程中,將會形成新的知識信息,這樣也就是將這些新的信息反饋回知識獲取這一環節,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再者,對于知識的學習過程來說,創新也是知識運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有存在創新,知識才能由死變活,宏觀上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微觀上形成群體中個體知商的差異,達到既保持群體具有較高知商的綜合能力,又使群體內存在一定的競爭壓力,從而有利于個體知商長久發展的目的。
2 知商建模
由上可以看出知商可以解構為四個組成部分――知識獲取、知識表示、知識存儲、知識應用。而所有的這四部分都建立在個體大腦知識存量的基礎上,知識的學習過程,總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在擁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后,個體會產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深入思考,這往往導致知識創新的發生。而基礎知識的獲取與記憶存儲又與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的水平密不可分。
正因為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對知商的影響不容忽視,所以有必要針對不同等級的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的個體提出針對性的知商培養方案。
3 知商培養
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對個體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記憶力等方面的影響,前面已經做了介紹,同樣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對知商來說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注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心理現象,在人們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除了酣然入睡之時,或者處于昏迷狀態之中,幾乎沒有離開注意而獨立進行的活動。創造活動更是在一種高度注意狀態下進行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觀察力是一種特殊的、發展水平較高的知覺能力,能迅速而又敏銳地注意到有關事物的各種并不特別顯著但卻很重要的細節和特征。由這些可以很明確的看出注意力、觀察力對于知識獲取的重要作用,由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銳的觀察力使得知識的獲取量更大,內容更符合個體的需求。知識的表示則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思維是一種很復雜的腦力勞動,它的認識特點是一般概括個別,舍棄具體形態,要求精確的系統。知識的表示,也就是對所獲取知識的整合加工,是一個根據個體需要,歸納總結的過程。知識的存儲,也就是知識的記憶。因此,從這些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不僅對智商有影響,同時對知商也有很大的影響。本文擬根據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的分類等級,根據各個等級的不同情況以及上一部分所做出的知商結構模型,結合個體的自身特點,制定出符合個體本身知商的補償對策,彌補由于先天因素所造成的一些缺陷,并且根據這些分析,研究出在知商層面適合提升素質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三 情感角度的后天補償――情商
情商主要反應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調節自己感情的能力,以及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的能力。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商水平那樣可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它只能根據個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判斷。目前,針對情商的研究還缺乏系統性的比較全面的方法。本文采取如下步驟對情商進行研究:(1)選取觀察指標。(2)設計分值標準。(3)選取樣本。(4)設計實驗方法實驗操作。(5)實驗數據整理。(6)聚類分析。(7)結合聚類結果,分類討論情商培養方案。以期建立一套系統的情商測試體系。
1 選取觀察指標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情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因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即能調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勵,它能夠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四是認知他人的情緒。這是與他人正常交往,實現順利溝通的基礎;五是人際關系的管理,即領導和管理能力。因此,我們選取以下五個因素作為情商的觀察指標――認識自身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處理與他人的關系。[6]
2 設計分值標準
通過上面的介紹,選取反應情商高低的五個觀察指標――認識自身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處理與他人的關系。這五個指標本身都包含了相當復雜的內涵,一般方法很難確定這五個觀察指標的分值標準。但是所有的指標都會在主體的心理、語言與行為上有所表現,故本文擬從個體的心理、行為、語言、精神狀態與交往中的表現來設計情商各觀察指標的分值標準。
3 選取樣本
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調節自己感情的能力,還有以及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的能力都會隨著個人的成長而不斷的提升,所以一個人在整個的人生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情商層次,所以本文擬從不同的年齡階層入手選取樣本對象。而當今我國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分別存在著不同的缺陷,處于三個等級教育中的學生在情商上也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故我們擬選取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在校學生為我們的最終樣本對象。樣本容量為每個教育階段50-150個。通過實驗及數據整理分析找出我國各年齡段教育的情商上的缺陷,提出針對性的培養方案。
4 設計實驗方法
情商的水平不像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那樣可用測驗分數較準確地表示出來,它只能根據個人的綜合表現進行判斷。心理學家們還認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點:社交能力強,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事業較投入,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較豐富但不逾矩,無論是獨處還是與許多人在一起時都能怡然自得。因此,在本文中,采取了選取個體樣本的方法,設置試驗,即根據前面分析的情商的五種表現形式(認識自身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處理與他人的關系),以及對這些形式所設定的等級,來設計本實驗。首先,通過一種調查問卷的方式,根據情商的表現形式,合理的設置問卷題目,在所選取的樣本中進行調查;其次,結合一些情緒的心理學表現(比如恐懼),設置一些道具設備,選取個體進行試驗,比如在一個空屋子里放一個密封的箱子,讓樣本個體親自打開箱子,觀察他對所看到東西的表情,以及詢問他的心里感受,根據2中所設定的分值標準,合理的判斷他的情商特征分值;然后根據這些實驗所得到的數據,分析具體的情況。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5 實驗數據整理
針對上述實驗中所得到的大量實驗數據信息,本文中擬采用“標準數據化”的方式,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數據標準化也就是統計數據的指數化。數據標準化處理主要包括數據同趨化處理和無量綱化處理兩個方面。數據同趨化處理主要解決不同性質數據問題,對不同性質指標直接加總不能正確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綜合結果,須先考慮改變逆指標數據性質,使所有指標對測評方案的作用力同趨化,再相加才能得出正確結果。數據無量綱化處理主要解決數據的可比性,在此我們采用指數化處理方法。指數化處理以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進行數學計算,其結果介于0-1之間。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經過上述標準化處理,原始數據均轉換為無量綱化指標測評值,即情商中各個表現的指標值都處于同一個數量級別上,可以進行綜合測評分析。
6 聚類分析
對于上面實驗過程中所獲取的數據,在進行了數據標準化處理后,結合所選取的觀察指標以及所設定的分值標準,擬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達到一個客觀分類的效果,然后運用SPSS軟件進行實現。
聚類分析關注于根據一些不同種類的度量構造一些相似的對象組成的群體。聚類分析是根據一批樣本,不知道它們的分類,甚至連分成幾類也不知道,希望用某種方法把觀測進行合理的分類,使得同一類的觀測比較接近,不同類的觀測相差較多,這是一種無指導的學習。聚類分析中有兩種比較常用的簡單方法:K-均值聚類和分層聚類,K-均值聚類是一種事先已確定了分多少類;而分層聚類是事先不知道要分多少類,本文中由于所選取的變量因素較多,故擬采用分層聚類的方法,進行數據的處理。
7 情商培養方案
一個人的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是客觀存在的。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雖然是成功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更多的還是個體的性格、世界觀、價值觀、耐心、信心、毅力、情緒、情感等這些品質。因此來說,培養好的情商修養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很重要。本文將根據上面聚類分析所做出的分類,結合個體的實際,研究出每類個體所合適的情商培養方案。比如個體情緒急躁,則考慮培養他的忍性,使他的目標適當,張弛有度,沉著冷靜,學會冷處理。
通過本研究,培養個體的情商,以此來彌補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的不足,使個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 人生決策的后天補償――位商
在綜合了智商、知商、情商的前提下,在處理某一件事情中對自己的本身做出準確的定位,制定出恰當的決策,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關乎事情能否成功、對自己的把握是否準確的大事。“位商”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來的。
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智力水平,進而有影響著一個人對知識的獲取運用的程度以及對情緒的把握,也就是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也影響著人的知商和情商。但是通過后天對知商、情商的培養鍛煉,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這種由于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所帶來的智力缺陷。一個高智商的人,不見得就能對某一事情做出準確的定位,提出恰當的決策;一個高知商的人,也不見得就能從他所存儲的知識里面找到對一件事情的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一個高情商的人,也不見得能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對某一事情提出恰當的解決方案。能夠準確定位,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對一個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種能力。我們談這些,其目的就是要求我們個體能夠通過對自己智商、知商和情商的綜合把握,對事情、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的決策,促進自己“位商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自己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 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水平與后天補償對策的系統集成研究框架
本文首先基于神經科學對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的腦細胞、腦活動類型進行分類,目的是運用客觀的科學手段對個體差異進行更為可靠的科學測評,即從智商的視角進行基礎分類研究,這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礎性環節;其次,基于知識系統科學的相關理論,在已分類的智商基礎上,提出“知商”的概念,表現在人腦對知識獲取的難易程度以及知識存儲的量化程度兩個方面;再次,基于心理學、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從情商的角度對人才培養和發展提出規律性探討,分析不同類別智商與知商的個體在情商方面的發展差異,以及因人制宜進行個性化培養的針對性方案;最后,提出“位商”概念,即綜合不同類型的智商、知商、情商的個體在人生不同階段如何增長閱歷,準確定位。智商是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的表現,知商、情商和位商是后天補償的不同層次的表現,從系統工程學科視角來看,四個“商”是人才培養系統的子系統,需要協同運作,才能夠達到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圖2即研究框架。
通過后續的研究,對人體腦神經先天發育的不足提出針對性的后天補償對策。通過這些研究,可以應用于教育模式設計和特殊教育中,對我國推進素質教育以及人才的可持續培養提供基礎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顏文偉. 腦功能輕微失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
[2] 羅伯特•J.斯騰伯格著,張春莉,吳國珍編譯.超越智商[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 胡守忠.顧建勤模糊綜合評價法及應用.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J] . 1995,(1):25-29.
[4] 鄺樸生. 創新學[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
[5] (法)雅克莉娜•雷諾. 怎樣獲得超級記憶力[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
篇7
【關鍵詞】心理干預;腦卒中;康復;療效;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190-02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急性期后多留有偏癱等后遺癥。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最有效的治療是采取卒中單元治療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心理康復與其他醫療手段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1]。為探討心理干預對老年腦血管意外康復效果的影響,我們對30例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進行系統心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單位離休人員及家屬腦卒中急性期經體系醫院治療病情穩定、轉入家庭病床康復患者6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齡75~86歲,平均(82.25±2.67)歲。腦卒中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會議的診斷標準[2],并經腦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出血或腦梗死。按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納入情況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入組后,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包括接受神經內科常規藥物治療及基礎護理,對照組常規給予普通健康教育。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系統心理干預。
1.2.2.1 基礎心理干預
針對患者在恢復期共有的心理障礙,通過集體的健康宣教,主要是講解中風基礎知識, 讓老年腦血管病患者明確:“預后一定程度上決定于自己”,使其認識到中風雖可有后遺癥,但只要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加強功能鍛煉,可以獲得較好的康復結局。
1.2.2.2個體化心理干預
針對部分對疾病嚴重程度認識不足或過于重視的患者,采用開導疏通法,循循善誘,解除患者思想負擔,安心接受治療。對長期精神處于過度緊張的患者,運用放松療法,對病情從輕講解,以松弛患者的緊張情況。對意志消沉的患者,運用鼓勵法,鼓勵其與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多接觸,讓患者從不利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同時,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出現的不同心理狀態實施干預。
1.2.2.3家庭心理干預
家庭治療理論表明[3],即要改變病態的現象或行為,不能單從治療個人成員著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為對象,通過對家庭成員的心理治療來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減少高情感表達。在家庭心理干預過程中,重點是教會家庭成員不要把焦慮、抑郁、恐懼、擔憂、緊張等情感隨意表達出來。
1.2.3 兩組均在治療前及4周治療后進行HAMD、MOrisy問卷、SSS記分評定。
1.3 評價標準
1.3.1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4] 采用17項版本,0~4分5級評分法。HAMD17項分別為24分、17分和7分。總分越高,病情越重;總分越低,病情越輕;總分
1.3.2 MOrisy問卷[5] 問卷條目根據MOrisy問卷設計并略加改進,增加康復訓練依從性內容,均設置為“是”或“否”。回答“是”時分值高,回答“否”時分值低。得分越高,則提示治療依從性越差。
1.3.3 SSS評定量表 用以評定腦血管病患者的病殘程度的改善情況。最高分45分,最低分0分。(0~15)分為輕型,(16~30)分為中型,(31~45)分為重型。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治療前后HAMD 、MOrisy問卷 、SSS 評分進行t檢驗,相關分析用直線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漢密頓抑郁量表評分結果比較
3 討論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腦卒中作為一種心身疾病,既需要體能上的康復,更需要心理方面的干預,及時正確地處理腦卒中患者的心理問題是康復的重要環節。所以,在應用抗抑郁藥物治療的同時要積極進行心理干預,通過教育、暗示、心理分析、運動、放松等多種心理治療方法,使病人樹立康復信心,解除心理障礙,盡快接受早期的專業康復治療。早期的康復對于促進大腦的可塑性極有好處,可調動腦組織內殘余細胞發揮其代償作用,促進損傷區域組織的重構和細胞的再生,并有效地預防腦神經萎縮,從而使患者各種功能盡早恢復和改善,有效地降低致殘率,讓患者重新適應新的生活,達到生活基本自理,回歸社會的目的。
研究表明[7].,采用心理治療,不僅可以幫助病人分析病因,消除疑慮,提高信心,而且幫助病人增強心理應對能力,從而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惡劣心境,提高生活質量。心理干預可幫助患者學會控制情緒反應的模式,改變腦的功能,效果不遜于藥物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HAMD 、MOrisy問卷 、SSS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兩組患者在情緒狀態、治療依從性和神經功能缺損方面具有一定可比性。治療后,兩組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表明經過有效的藥物治療后,患者的軀體癥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神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從而減輕了因軀體不適而導致的焦慮抑郁狀態。但是,觀察組治療后HAMD 、MOrisy問卷 、SSS 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顯著性差異(P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與藥物聯合應用,治療老年腦卒中具有顯著臨床效果。兩者合用比單純藥物治療具有明顯優勢,不僅明顯改善抑郁狀狀、提高治療依從性,而且能較好的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明顯提高康復療效。
參考文獻:
[1] lndredavik B,Bakke F,Slordahl SA,ei ai. Stroke unit treatment improves long-term quality.
[2] 陳清棠.腦卒中病人臨床神經缺損程度評分(1995)[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3] 何明翔.最新精神病防治技術操作規范與康復,服務實用全書[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56-162
[4]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s].4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21-136
[5] 許衛華,王奇,梁偉雄.問卷或量表在病人依從性測量中的應用[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5))403-405
篇8
關鍵詞:人體生理學;整合課程;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PBL);傳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201-03
在現代醫學課程體系中,人體生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理論課程。它以人體解剖學、組織學為基礎,同時又是藥理學、病理學等后續課程和臨床各課程的基礎,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傳統教學模式上,各門學科獨立授課,各自評價。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使學生較好地掌握各學科的基礎知識,但不能完全達到培養實用性人才的需要。例如:學生對一般知識性的問題能較準確地回答,但對相對復雜的尤其是具有整合性質的問題,則不知如何分析或回答,其主要原因是在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整合性知識的學習和培養其綜合分析能力方面,缺乏相應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1]。傳統的教學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醫學的飛速發展,如何改革生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生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擺在每個生理學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課程整合是指在醫學臨床前教育階段將基礎學科、臨床學科以及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內容綜合在一起,形成模塊課程。我校在執行1996年原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臨床醫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借鑒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新途徑課程體系,在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階段實施了基礎醫學課程整合[2]。學校于2000年開設了包括人體生理學在內的10個整合課程,本文對2007―2011年間整合人體生理學教學改革情況進行了總結,希望能夠有效地促進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的改革發展。
一、教學內容設置
整合班每年為4個小班,學生年平均人數為120人,課程總學時數86學時,其中理論54學時(比普通班少了10學時),實驗32學時(和普通班相同)。整合班和普通班均在第四學期進行生理學的授課。將人體生理學教材中神經系統一章(10學時)移到《神經科學基礎》整合課程中講授,試題中不涉及此部分的內容。
二、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上,我們采用“傳統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的“雙模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以PBL課程模式進行授課,其余章節采用傳統教學進行講授。PBL課程模式和“以學科為中心”的系統性課程體系是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成為醫學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3]。生理學課程整合是在多項改革的背景下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模式。經過教學實踐,我們逐步完善了PBL教學病例,在臨床相關科室有經驗醫生的幫助下,編寫了《人體整合生理學》PBL教學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PBL課程采用小班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采用發放病例教材―發現問題―查找資料―交流―討論―總結―解決問題的程序。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如情景再現、微電影、小短劇等方式進行病例探討與分析。這種由原來以“教師”為中心變更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把學生設置于生動形象、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互相協作解決問題,形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意識、創新精神,更好地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此項改革受到學生的好評,教學效果佳。
三、考試模式
實施考教分離原則進行命題,主觀題、客觀題全部由命題小組命題,實施講前半部分內容的教師和講后半部分內容的教師對調命題。整合人體生理學和生理學均為A、B兩套試題,結構相同。由于整合班試題不包括神經系統的內容,因此對應普通班生理學有關神經系統的試題均換成其他章節的試題,分值不變。考試中討論題之一為病例分析題,以強調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學科知識相整合,用生理學知識解釋臨床常見現象。
四、教師培養
根據整合生理學教學大綱,我們采取了“講解的內容與臨床病例(即日常實際所遇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把講解的生理學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大量彩色圖片和動畫,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多用啟發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注意講授內容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以病例為中心,著重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講解,簡單易懂的內容讓學生自學。進行雙語教學,堅持答疑,學生不懂就問,教師及時解答反饋,通過院系部組織學生對生理學反饋交流會,以促進教學相長[4]。經常進行集體備課,在備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組織教師到醫院進行短期實踐,增加臨床經驗;同時邀請臨床醫生到科室為大家進行典型病例分析與講解。使教師綜合能力和自身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
五、生理學整合課程評估
1.學生考試成績對比分析。我們將同期整合班和普通班考試成績進行比較,結果表明:2007年91期整合班成績低于普通班,原因可能是2007年是我們第一次結合PBL教學模式,各方面會有不足之處,比如初次進行PBL模式,教師經驗不夠豐富,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指導教材的編寫還有不合理之處,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還不適應,等等,所以整合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從2008年92期學生開始,整合班學生成績平均分明顯高于普通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我們隨機抽取了2009年93期學生試卷各部分項目分值進行對比分析,結果發現在選擇題、填空題、名詞解釋等項目上,整合班與普通班沒有明顯差異,因為這些試題主要考核的是知識點,回答正確與否主要靠的是學生的記憶。但是在回答論述題和病例分析題方面整合班的能力顯著增強(P
2.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和教師對整合課程的總體評價是正面的。學生對整合班課程教學模式的總體評價為“優良”以上的占85%。認為經整合+PBL教學后掌握知識更系統、更連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教師對整合課程的反饋認為課堂氣氛活躍,真正實現“互動”,完全改變了傳統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知識掌握更全面、更系統。生理聯系病理、病理生理、藥理等學科,基礎聯系臨床各個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強,這將為以后的基礎和臨床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總體評價為“優良”以上的為91%。
六、結論
生理學課程整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學習能力為目的,強調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和創新實踐的精神,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將其應用于人體生理學課程教學中,符合生理學的學科特點[5]。開展的部分內容采用PBL、小組討論結合課堂討論,從試卷分析以及學生調查問卷結果都證明開展生理學課程整合有利于達到教學目標,更好地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我們建立的這種教學模式是可行的,達到預期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授課教師長期從事基礎課教學,缺乏臨床經驗,對臨床知識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如果能配備一名相關科室的臨床醫生,真正體現基礎與臨床的有機結合,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PBL授課采取的是小班形式,以小組為單位,每個班大約分為5~6組,而每個班只配備一名教師,因此從教師資源上略顯不足。(2)雖然國內院校圖書館館藏資料逐年增多,網絡資料查詢系統越來越豐富,但是招生規模的擴大仍然難以滿足學生對圖書資料的需求。另外教學空間有限也限制了學生小組討論的開展,他們經常利用寢室進行資料的整理和討論分析。這些都需要我們的教學管理部門能夠重視起來。(3)極少數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不適應,或者不喜歡,因此在收集資料和小組分析、討論等方面表型的不積極,這就需要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及時發現問題,正確引導,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
相信在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隊伍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不斷地完善,我們會獲得更多的經驗和成功,真正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鄭軍,馬建輝,吳文雄,黃亞玲,崔舜.醫學整合課程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9):7-8.
[2]喬敏,張云,楊澤禮,趙陽.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教學效果的實驗性研究[J].醫學教育,2005,(4):26-29.
[3]McParland M,Noble LM and 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
篇9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
從專業角度來講,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非玄學,它是受了科學理念的影響,從哲學中分化出來的有關人類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一般來說,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是普通心理學,它涵蓋了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包括感覺、知覺、情緒、人格、記憶、注意、思維、語言、意志、問題解決、技能學習等方面的內容,系統地講述了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理論等。
以普通心理學為基礎,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還要學習很多心理學分支學科,如實驗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心理統計、學校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組織行為心理學、醫學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基礎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業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心理學研究需要使用spss這一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而且心理學專業本身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有很大關系,這些學科探討的生理作用會直接影響人們。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分支學科外,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還要學習spss軟件應用、人體解剖生理學等相關課程。
我們可以認為,前面提到的犯罪心理、讀心專家等影視劇的內容確實涉及到了心理學的知識,準確地說是心理學不同分支的應用與結合。不僅是在電視劇中,日常生活中心理學也隨時隨地陪伴著我們,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還不如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其實,我們從小到大與人交往過程中都伴隨著心理學的應用,只是很多人未曾發覺。
那些經典療法
除了相對枯燥的理論學習外,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還可以選擇性地學習一些咨詢技術,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催眠術、房樹人測驗、箱庭療法、精神分析療法等。
催眠術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并能夠產生神奇效應,以便達到某種目的的方法。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松、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意識恍惚的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愿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并做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國內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介紹說:“科學證明,恰當地使用催眠可以達到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建立樂觀積極心態的作用。”所以說,催眠術并不是神乎其神的魔法,而是有極強的科學性在其中。
箱庭療法,又稱沙盤療法或沙盤游戲,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療法。1939年,受威爾斯“地板游戲”的啟示,英國倫敦的小兒科醫生勞恩菲爾德將收集的各式玩具模型放在箱子之中,讓孩子們在箱子中游玩。孩子們將這個箱子稱之為“神奇的箱子”,并將這一兒童心理治療方法命名為“世界技法”。箱庭療法呈現了一種心理治療的創造和象征形式,在所營造的“自由和保護的空間”氣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運用在富有創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療法的創造和象征模式。箱庭療法是一種心理臨床療法,通過創造的意想和場景來表達自己,直觀顯示內心世界。同時它也是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在培養自信與人格、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由以上的這些療法中可以看出,心理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應用學科。
救贖與自助
身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我深愛著自己的專業,尤其是學習了人格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后,我發現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正常且獨一無二的,包括精神分裂、智力低下的人們,沒有人是奇怪的和應該受到歧視的。在生活中,我學著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悅納自然,我想這應該歸功于心理學專業和我的老師們。大學期間,很多老師都會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經歷,表達他們的看法。你會發現,心理學專業的老師大多溫柔、風趣、耐心、體貼,他們能理解、包容每個人,交談時能設身處地地為我們著想,并給予我們幫助與支持。也許,這就是心理學的魅力和它特有的溫暖、正性的力量。對我而言,心理學不僅修持我的內心,更讓我懂得接納與放下。
心理學不僅可以助人,還可以自助。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忙指導你如何從小教育孩子;健康心理學可以教你以怎樣的心態面對疾病并保持健康的身體;咨詢心理學教會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內心體驗或幫助他人學會正視自身,并采用適當的方法調節自己的心理。縱使學習心理學專業有眾多優點,但如果你是抱著“學了心理學我就能看穿別人”的心態學習這門專業,那就大錯特錯了。現在許多書籍都很大程度上將心理學神化了,才使得人們對心理學產生了誤解。所以不要指望在心理學的課堂上老師們會直接教你他人的眼神、動作傳達了什么意思,這些根本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主流知識。其實在心理學專業的課程中,會有眾多理論基礎知識需要背記,因此有時我們自己也會打趣地說,學了四年心理學,活生生地從理科生變成了文科生。
在各行各業中呵護你的內世界
現在,想必大家對心理學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哪方面工作呢?
學校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銷售工作是大多數心理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出路。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考公務員、讀研深造等等。總之,心理學專業的就業面很寬,最終在于自己的選擇。然而,在國內,心理學的發展仍然在起步階段,有太多人對心理學仍存在誤解,很多用人單位都不重視心理學,所以盡管心理學的就業面很寬,但需求量不太大,就業率并不太高。可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一旦到這些崗位工作,就會體現他們特有‘的優勢。在工作中,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往往具有更好的人際關系,擁有更豁達的人生態度,對待他人更寬容,這與心理學的專業學習是分不開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心理學正在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在國內,心理學作為一門朝陽學科,也更需要大批人才來發展。
擁有心理學專業國家特色專業院校名單: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
篇10
關鍵詞:智能科學技術;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隨著智能科學技術在人類生活各個領域的不斷滲透,它所帶動的智能技術浪潮正在不斷地擴大,并對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作為一門剛剛起步的新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應用需求。它是一門綜合交叉性學科,旨在培養具有腦與認知科學、智能科學、信息科學、現代科學方法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計算機、智能系統、信息網絡、信息處理的基本技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智能科學技術導論”課程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作為本專業的“敲門磚”,可以幫助學生對“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對智能科學領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 課程概述
對于剛剛邁進大學校園的青少年來說,他們面臨著許許多多的新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專業”問題。自己將要學習的專業究竟是怎樣的?它的前景如何?怎樣才能學好它?“智能科學技術導論”課程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涉及本專業知識的課程,它針對學生的實際需要,系統、科學地解答了學生各種各樣的專業問題,為本專業的新同學們提供適時和恰當的“專業引導”,使他們很快進入環境,成為一批積極主動、方向明確、方法正確的新型學習者。
本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從宏觀上介紹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相關內容,綜合性強。
課程整體地介紹了智能科學技術以及智能科學領域的基本概念、學術思想、知識體系、學術特色,使學生對“智能科學技術”由完全陌生的狀態變為能夠對它的基本模型和基本問題建立一個初步、宏觀的,然而又是準確和科學的認識。
課程剖析了智能科學技術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了智能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控制科學技術和計算機科學技術各有各的獨立研究領域,各有各的獨特作用,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又互相交叉、互相作用、互相促進。
通過回顧和展望,本課程揭示了智能科學技術的精彩發展前沿技術與巨大的創新機遇,指明當代智能科學與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的結合將開辟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指出智能科學技術面臨著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深刻變革。
(2)解析專業課程結構框架,指引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開展本專業的課程學習。
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受多因素制約的多層次、多序列的復雜的動態體系。從微觀上說,怎樣讀書,怎樣上課,怎樣實驗,怎樣實踐,怎樣做筆記,怎樣記憶,怎樣運用學習時間等都是方法問題;從宏觀上看,怎樣制定學習戰略,怎樣選擇治學途徑,怎樣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如何確立學習觀和學習原則等也都包含著“方法”問題。
本課程通過闡述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知識結構,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幫助學生認識整個專業的知識體系,明晰本專業課程的組成、每門課程的作用以及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指引學生采用正確得當的學習方法開展本專業的課程學習。
(3)激發學生熱情,培養學生興趣。
本課程從根本上闡明了智能科學技術必然在現今時代崛起并迅速登上現代科學技術舞臺的內在緣由,啟示學習智能科學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啟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崇高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能夠學習“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幸運。同時,通過分析和案例介紹,說明智能科學技術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認識到信息化必須走向智能化才能建成現代化國家,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智能科學技術的自覺性、自豪感。
通過介紹一些典型的智能系統,使學生初步建立起智能科學技術的直觀形象和感性認識,相當于進行了一次“智能科學技術的認識實習”,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 課程教學的認識與思考
3.1 著重實際應用,激發學生興趣
智能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它的技術成果、研究動向更新地很快。教師應及時地介紹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將其引入課程教學,增加操作環節,可由教師進行演示,或由學生自己在實驗室進行運行。
通過操作加深感悟,是學生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通過親手執行包含智能技術的應用系統,使學生獲得關于智能科學技術更為深刻的體驗,大大拉近學生與智能科學技術之間的距離,使他們感覺到“智能科學技術就在自己身邊”。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又使學生及時掌握了本學科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擴大了知識面。
3.2 組建研究小組,鼓勵創新思維
智能科學技術本身處在創新發展時期,特別需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智能科學技術是一個高度綜合又非常深邃的學科,依靠常規的學習方法很難把握,同時,它又是一門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思維規律之中最重要的是創新思維。所以,培養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高層次人才,一定要著重創新思維的建立。
教師可綜合考慮課程側重點與學生興趣,指定幾個研究方向,組建研究小組。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實踐等方式解答問題,提出自己的新想法。整個活動以互動的形式開展,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通過師生的交流和探討使學生獲得對同一問題的多種思考結果,學生可依照自己的新思路將研究逐步深入,最終,以組為單位向教師和全體學生做專題介紹。這種參與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的同時,鞏固提高了對知識的理解,并鍛煉了學生的邏輯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3.3 采用靈活考評方式,建立綜合考評體系
傳統的單純以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考量的考評方式過于片面,同時也容易束縛學生的思維。綜合考慮智能科學技術專業的培養計劃以及智能科學技術導論的課程特點,筆者認為,應采用靈活的考評方式,建立綜合的考評體系。
本課程考評體系可分為三部分:期末考卷、調研表現、小論文。期末考卷只要基于本課程教材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課堂內容進行測試。調研即3.2節中所提到的組建研究小組,每個小組就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調研,參閱書籍、查找資料、深入探討,以PPT的形式向教師和全體學生進行總結匯報。小論文指學生以自己的調研方向為題目,撰寫專題論文。這種考評方式是以書本為平臺,培養學生主動系統地獲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學習能力、自學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同時,也調動了學生查閱資料,自主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擴展了知識面。
3.4 參觀實驗室,了解領域研究現狀
智能科學技術學科的大學畢業生,應該既可以從事智能理論和智能系統的研究、智能科學技術相關專業的教學,又可以從事實際與智能技術相關的工程開發工作。而對于剛剛接觸這個專業的學生來說,很難從書本中明了自己今后的究竟能做些什么,也很難將書面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通過參觀與專業相關的實驗室,進行現場教學,幫助學生將課本上的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將來可能會從事的工作,了解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親身感受實驗室的學術氛圍,激發學生對專業領域高水平研究的向往。
同時,還可以組織本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開展系列講座,講座內容可包括本科課程學習、專業學習方法、實驗室在研項目、領域前沿技術等等。在介紹專業知識的同時,向本科新生傳授自己的學習經驗,引導他們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這條道路上穩步前行。
- 上一篇:衛生院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水產養殖和畜牧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