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生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范文

時間:2024-03-13 17:0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貧困生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貧困生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

篇1

一、指導思想

按照“扶貧先扶智,徹底斬斷貧困鏈條”的總體思路,遵循“教師全員參與”的工作原則,深入推進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提升貧困學生的自我發展,為學困生提供物質上、精神上援助,使他們不因家庭困難而失去求學機會,而成為未來孤立無援的社會弱勢者。通過教師支持和貧困生自己的努力,促進貧困生健康成長,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次幫扶對象共2人,分別是劉佳佳、余林,經過觀察與了解,幾個學生存在以下問題:

余世林的自律性差,上課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思維不活躍,學習習慣較差,課堂上不主動發言,積極思考。劉佳智力殘疾,沒有學習能力。

三、幫扶目標

把貧困生的扶貧工作作為教育的重要任務,幫助貧困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減輕他們思想上的負擔,開展關愛活動。

1、經常深入了解貧困生生活、學習和思想動態。

2、確保教育質量的提高。

四、具體幫扶措施

針對上述原因,為了使他們在學習上有所進步,特制定如下幫扶措施。

1、思想上解惑

鑒于貧困生的家庭特殊,缺少家庭的關愛,因而要從情感上貼近他們,學習上關心他們,生活上幫助他們,經常與他們交流,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要不定時對他們進行家訪,了解他們在家的學習計劃、時間安排、學習情況,與其父母進行溝通,用誠心、耐心、細心、信心去感化引導他們。有的放矢地化解他們心中的困惑,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動力,使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2、學習上幫助提高

篇2

【關鍵詞】貧困畢業生 就業 幫扶體系 競爭能力

一、大學生整體就業難,貧困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全國高等院校畢業生規模從2010年的630余萬人增至2011年的640余萬人。雖然隨著經濟情況的好轉,就業情況有些回暖,但國際金融危機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一定的影響,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學畢業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苦苦掙扎。貧困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特有現象,作為學校的弱勢群體,政府、學校以及社會都采取了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開展貧困生就業幫扶工作,以促進貧困生就業。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造成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共性原因

1.國家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全國高校畢業生的規模逐漸擴大,我國總體勞動力供過于求,就業形勢嚴峻。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各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面臨精簡機構、人員裁汰的壓力,盡管各單位要注入新鮮的血液,但接受畢業生人數有限,國家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2.高校缺乏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的專業人才

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大學生得到的就業指導也只是一些關于政策咨詢、派遺、就業協議簽訂等事務,大學生從理想的學校到現實的社會還有一定距離。由于高校缺乏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的專業人才,大學生就業服務指導體系薄弱,因此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學生通過培訓、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可以得到專業化的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輔導,以此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喚醒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確定職業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準備。

3.學校教學模式與社會實踐脫離

建國后形成的大學生培養機制存在計劃經濟色彩,而在市場經濟時代,大學教育體系中的人才培養體系應建立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學校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專業設置、學生人數、課程設置等都要由市場來調節,但現今的市場經濟對人才流向的調節未在教學中得到反映。再者,相對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而言,目前我國大學教育比較注重知識型教育,高校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一些單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對聘用的畢業生進行培訓。因此,學校教學模式與社會實踐脫離的現狀嚴重限制了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二)個性原因

1.貧困生學習基礎薄弱

首先,貧困生由于生長環境或家庭經濟收入偏低等因素,受教育基礎較差,大多數學習成績一般。其次,進入大學后,多數貧困生會將一部分時間用于打工以緩解經濟壓力,用于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給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貧困生學習基礎薄弱,對以后的就業勢必會產生不良影響。

2.貧困生就業壓力大

大多數貧困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基礎薄弱,長期的生長環境使其視野受到局限。不少貧困生進入大學后,由于家庭貧困而自卑,不愿融入集體,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使其能力發展受到限制。在擇業、就業過程中貧困生加害怕競爭,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時心理難以承受,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貧困生擔負著個人的夙愿以及家庭的寄托,因此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

3.貧困生就業期望值偏高

大多數來自農村或者經濟較差的貧困生,進入大學的目的之一是想用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在擇業時會偏向高收入、高地位、高穩定的職業,而不愿選擇到基層,到偏遠地區或艱苦行業。但據調查,貧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職成功的比例明顯低于非貧困生,而在西部地區和基層單位就業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貧困生,貧困生就業期望值偏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貧困生就業難的現狀。

4.貧困生社會資源較少

在現今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機制,各種社會關系對畢業生求職的成敗與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與學生本人綜合素質競爭的同時,也與學生家庭的社會關系較量著。由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系網絡是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尋找就業機會的理想途徑。其中41.61%的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求職途徑是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系、托熟人實現的。由于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等原因,貧困生沒有廣泛的人際關系,缺乏社會關系網絡與社會支持,得到的就業信息較少,就業渠道相對較窄,因此大大降低了就業的機會。

5.貧困生綜合就業能力較弱

由于大多數貧困大學生生長于教育資源有限、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或偏遠地區,入學前,其在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與城市學生存在一定差距。入學后,部分貧困大學生由于生活壓力及心理素質等原因,缺乏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以及在學生會擔任學生干部的經歷,致使他們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另外,基于很多貧困大學生缺乏社交禮儀知識,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以致他們不能順利就業。再者,由于經濟實力的影響,貧困生無法參加各種職業能力方面的培訓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也無力支付找工作時比如面試職業著裝或跨地域就業交通等費用。貧困生綜合就業能力較弱是影響貧困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建立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意義

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建立,不僅與社會“重才重教”正確價值理念的形成和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對貧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有效實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首先,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關系到社會“重才重教”正確價值理念的形成和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現今,尤其是在農村家庭,“畢業等于失業”的就業形勢使畢業生和家長看不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供子女上大學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經濟上雪上加霜,“不讀書等著窮,上大學立刻窮”在農村流行起來。因此,建立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解決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社會“重才重教”正確價值理念的形成,也關系到整個國民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

其次,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關系到貧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貧困生在升入大學后,由于經濟基礎、生長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他們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愿融入集體,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使其能力發展受到限制。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建立可以幫助貧困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對貧困生擇業、就業會有很大幫助,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但目前,由于大學生整體就業難,貧困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導致貧困

生還貸難,銀行不愿發行學生助學貸款的情況。甚至,某些城市或學校把畢業生的助學貸款歸還記錄與國家的征信記錄或者學位證書發放相關聯,如果畢業生逾期不歸還貸款,則影響畢業生今后的工作與生活。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建立可以幫助解決高校貧困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有利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有效實施。

三、就業幫扶體系構建

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構建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貧困大學生自身的努力。

(一)政府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

作為大學生就業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貧困生應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的重點考慮對象。因此,各級政府要把困難家庭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工作納入政府援助困難群體就業的體系,出臺和完善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法規,建立一套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夠形成公開、公平、優勝劣汰的就業環境的法律和法規,使人才市場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另外,政府對于貧困生創業要給予更多的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相應的政策,解決貧困大學生創業時的一些問題,為貧困大學生創業營造便利的社會條件,以此來激發貧困大學生的創業潛力。

(二)企業提供就業實習、頂崗實習等機會

由于生長環境等原因,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貧困生更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為提高貧困生就業率。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企業應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機會。使他們接觸社會、了解市場,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就業能力,提高就業實踐競爭力,為畢業時參與就業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高校完善貧困生就業支持體系

目前,高校對貧困生的支持主要是物質資助,而對他們就業問題關注不夠,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措施欠缺。隨著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和貧困大學生就業人數的增多,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貧困大學生就業工作列入貧困生工作中的重點,完善貧困生就業支持體系,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提高貧困生就業率,幫助貧困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

首先,高校應針對貧困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幫助。通過國家鼓勵貧困生就業政策的宣講,對貧困大學生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引導貧困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充分認識自己,使其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條件和社會需求確定符合自己發展的求職目標和擇業方向。高校也應積極向貧困生提供招聘信息,主動向用人單位推薦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帶領貧困生到校內外各種招聘會和用人單位求職,增加貧困生就業機會,努力使他們早日就業。

其次,高校還應針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正確面對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挫折。

再次,高校應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加大對貧困生就業的扶持力度,給予經濟援助,提供免費的就業技能培訓,緩解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經濟壓力。除此之外,高校也應鼓勵貧困畢業生自主創業,對貧困生自主創業進行政策指導和宣傳,提供創業指導和幫助。

(四)貧困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就業不等于扶貧,希望用人單位降低門檻,給貧困生更多的就業機會是不現實的。能力是就業的關鍵,只有提高貧困生的綜合素質、整體能力,才能提升就業能力,才能提高貧困生就業率。貧困大學生應該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地參加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實習活動,提高心理抗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各方面素質,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為畢業時參與就業競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郝軍,淺談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子商務,2011,(2).

[2]崔小璐,陳小瓊,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幫扶體系的構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3]勵莉,別道亮,論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J].管理觀察,2010,(11).

篇3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扶貧政策,根據市教育局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部署,堅持構建和諧校園的科學發展觀,在做好政策宣傳工作的同時,統籌協調、明確目標、強化措施、整體推進,扎實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確保了貧困家庭在校生扶貧資金準確、政府資金減免到位,受到貧困戶、在校學生和社會的一致贊譽和好評。

2018年,我校對照省市扶貧辦、鎮政府、村委會轄區貧困戶及在校生建檔立卡信息,核準扶貧名單,現將本年度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總 結如下:

 一、成立組織,強化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該項工作的領導,我校成立了以李強校長為組長,侯健主任為副組長,校委會成員和各班班主任為成員的教育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各班班主任教師包聯到建檔立卡戶貧困學生,實行“一 對一”信息核查和幫扶。

二、健全完善各項制度,形成教育扶貧幫扶長效機制。 為確保幫扶工作扎實有序進行,同時, 高標準完成精準扶貧任務, 學校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制定了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扶貧工作計劃、 扶貧工作包聯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制度。在此基礎上,定期召開專題會,及時總結階段性工作,建立完善并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推動教育扶貧工作縱深開展。期間,先后制定完善了《教育精準扶貧走訪制度》、《教育精準扶貧幫扶措施》等長效機制。

三、廣泛開展貧困家庭及人口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 一是對我校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建立基本情況信息檔案, 摸準摸實上報中心校; 二是建立貧困學生的在校情況檔案;三是及時準確上報貧困學生在校收到的資金救助等發放情況,對存在問題的進行及時核審。為掌握較為全面、準確的幫扶對象情況信息,我校工作人員深入基層,與學校所轄地區的村干部緊密配合,虛心聽取村干部的相關意見和建議,并與幫扶對象交心談心,拉近距離,掌握了較為全面的第一手資料,并針對每一位幫扶對象的情況制作了聯系表,在聯系表中較為詳細的記錄了幫扶對象的相關信息和情況。

四、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發揮學校的智力優勢,重點開展教育、文化等多種形式的扶貧。

1 、學校提供專項資金,開展經濟幫扶,送溫暖、送愛心。每學期拿出經費的3% 用于購買學習用品,資助貧困生。

2 、發揮學校專長,開展智力幫扶。學校在了解幫扶對象家庭情況后,組織其孩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召開了幫扶會議,掌握其在校的學習情況,結合其家庭情況和教師的建議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進行定期的輔導,讓其在校期間健康快樂成長,學有所成。在本年度期末質量檢測中,這些學生在學習及心理上均較以往有了明顯提高,越來越有自信。

3 、開展心理教育幫扶。 由于幫扶家庭中較多學生為留守學生,學校非常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 班主任及科任教師定期或不定期與之交流,掌握其心理狀況,適時調整與疏導。

五、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堅決完成上級的任務。

1 、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做好轄區范圍內學生的入學工作,加強學籍管理,確保適齡學生依法接受義務教育。

2 、建立了“防輟控輟”管理制度,學校與各班主任、各任課教師層層簽訂責任書。

3 、密切注意學生輟學苗頭,及時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從源頭上防止輟學。

篇4

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云南農業大學對口幫扶楚雄姚安縣前場鎮木署村。前場鎮是楚雄州40個少數民族聚居貧困鄉鎮之一,木署村98.9%人口都是彝族,主要收入來源于農業種植、經濟林果和畜牧方面的收益,是典型的貧困山區少數民族聚居村。

走訪幫扶村 精準把握“貧情”

全省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啟動后,云南農業大學、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研究院與姚安縣簽訂“十三五”校縣合作協議,云南農大和產業研究院成立了“掛包幫、轉走訪”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干部與貧戶結對幫扶,專門研究制定精準扶貧方案,扶持貧困戶早日脫貧。

每次進村入戶開展幫扶工作,領導干部精準分析每一貧困戶致貧原因,研究制定每一貧困戶脫貧計劃,認真落實每一貧困戶幫扶措施,用實際行動帶動全校幫戶干部真心扶貧。幫戶干部入戶走訪時,不僅詳細了解貧困的現狀,養殖、種植專家們還一次次地為貧困戶現場傳授專業技能,手把手地教會他們解決常見問題。截至目前,學校共派出幫扶干部202人次,走訪貧困戶116戶,走訪貧困群眾449人,填寫幫扶聯系卡116份,提出脫貧建議465條。

選準特色產業 開展產業扶貧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把握“貧情”,理清需求清單的基礎上,云南農大和產業研究院組織專家團隊反復進行數據整理和精準分析,結合學校的學科人才優勢,挖掘當地的產業發展資源稟賦,制訂出木署村的科學、合理的精準扶貧方案,即發展冷涼山區生態蔬菜產業和地方優質牛羊養殖業。

在木署村扶貧點建設100畝“云南農業大學生態蔬菜生產技術核心示范區”,展示多樣化品種高原生態蔬菜園藝技術,培訓木署村的貧困戶種植生態蔬菜的技能,樹立木署村生態蔬菜產品品牌,幫助貧困戶可持續增收達到脫貧的目的。

“生態蔬菜生產技術”將高原適應性多品種類別蔬菜農田園藝和先進滅害技術配套示范,組配最佳生態種植技術規程進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農藥和肥料施用量減免、農田廢棄物收集制度;展示滅蟲燈、熏蒸器、驅避器、性誘器、粘蟲卡等器械和精準機械化施用設施,顯示生物農藥、肥料的應用效果。同步實現推廣適用種養殖技術,將貧困戶培訓為種養殖能手,構建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控技術及配套物資協作服務體系,降低生產各環節的成本,形成生態優質蔬菜的產業鏈等多方面的共贏。

成立合作社 實現互助共贏

云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吳伯志、名譽校長朱有勇院士帶工作組深入到木署村部署落實“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在實地調研蔬菜產業發展情況后,與楚雄州政府、扶貧辦、姚安縣的縣鄉村各級負責人進行座談,就發揮校村資源優勢,建設無公害化蔬菜種植基地,成立合作社進行溝通。

云南農大、產業研究院聯合楚雄州、縣共同向上級部門申報特色產業發展項目,搭建產業發展專家技術服務團隊,將木署村5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聯合起來組建“木署村生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合作機制方面,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合作社的生產經營管理,較好解決了山區空心村、貧困戶面臨的缺人、缺錢、缺技術、缺銷售渠道等瓶頸困難。

此外,云南農大、產業研究院將產業扶貧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結合起來,協調2014屆畢業生創立的云南豪晟商貿有限公司作為農產品采購方,將學校掛鉤扶貧村的姚安山藥、天申堂蘿卜、新華白蕓豆等特色生態農產品作為消費商品,集中采購送到學校,直接賣給教師和學生食堂。這個模式把廣闊的消費市場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和農民增收脫貧鏈接起來,有力推動山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

基地示范帶動 發展生態蔬菜

蔬菜產業基地以農大蔬菜IPM種植技術推廣示范項目專家組為技術支撐,開展“云南農業大學生態蔬菜秤示范”,展示多樣化品種高原生態蔬菜園藝技術,樹立木署村生態蔬菜品牌,幫助貧困戶可持續增收,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生態蔬菜生產技術示范區,將高原適應性多品種類別蔬菜農田園藝和先進滅害技術配套示范,組配最佳生態種植技術規程進行標準化生產,最終達到減免農藥、化肥施用量和病蟲害防控效果達到90%以上的目的。

同時,開辦蔬菜生態種植田間培訓,將貧困戶培訓為生態蔬菜種植能手;成立蔬菜合作組織,構建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控技術及配套物資協作服務坐標系 降低生產成本。農田和蔬菜產品無污染、無農藥殘毒,帶動輻射前場鎮優質蔬菜生產,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同增長。

合作社規劃建設百畝無害化蔬菜種植基地,通過逐步建設完善現代化的農業配套設施,建成具有科研、推廣、示范及產業培植等功能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

一期露天栽種蔬菜100畝,主要種植品種為苦苣、生菜、大白菜和青筍瓜。二期規劃建設大棚20畝,主要用于蔬菜育苗,嚴格按照無害化蔬菜種植技術操作,發揮引導、示范、培訓與教學等作用,帶動農戶依托基地有序擴大種植面積,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實現蔬菜產業的規模與品牌效應,讓村集體經濟和種植戶得到發展。

探索精準扶貧新模式

云南農大、產業研究院與姚安縣開展校縣合作掛鉤扶貧以來,按照“便民修道路,發展扶產業,落實抓干部”的工作思路,始終堅持“科技扶貧為主,多種扶貧方式并舉”的立體扶貧工作思路,把學校農業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同姚安縣當地生物資源和民族文化特色緊密結合起來,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產業。

真情真扶貧,制訂完善的脫貧規劃

云南農大、產業研究院成立了“掛包幫、轉走訪”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工作任務和責任人。根據姚安縣前場鎮木署村的實際,向姚安縣選派7名廳級干部、113名處級干部,結對幫扶木署村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選派6名骨干教師組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派駐了村支部第一書記。幫戶干部分期分批,累計11批次深入木署村入戶走訪,實現了派出的幫戶干部遍訪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一對一”對接,“面對面”交流,建立了聯系,摸清了家底,

分類梳理貧困現狀,深入分析貧困原因,研究制定貧困戶精準幫扶計劃,完成“一戶一計劃”的要求和任務,共收集到244條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和建議。組織經濟管理學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相關學院、部門,深入姚安縣、鄉鎮、村組和農戶實地調研,編制出前場鎮木署村精準脫貧規劃,提出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扶貧措施。

除此之外,針對木署小學存在的困難,云南農大、產業研究院資助了10萬元資金,幫助木署小學建蓋餐廳與圍墻,捐贈了120套課桌椅;向村委會資助4萬元修建了廁所與洗澡間;還爭取了25萬元資金硬化了木署村處署地至羅家箐村莊道路。這些實實在在的幫扶措施,改善了木署村的教學與生產生活質量。

多措并舉,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云南農大、產業研究院通過多種途徑協助姚安縣、鄉爭取項目資金,加大姚安縣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畜禽養殖良種推廣、土地開發整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木署村生態蔬菜種植、前場鎮玉米節水灌溉與青貯玉米種植、木署村羅家箐進村道路硬化等工程,在前場鎮建成優質大蒜、馬鈴薯、青花菜、山藥、百合等近10000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實施千畝連片土地整理、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新增土地500余畝,新建輸水管線50余公里、水窖510多個;引進滇撒豬配套系、奴比黑山羊等優良種畜500余頭(只)進行本地畜禽養殖品種改良。強化科技培訓與教育扶貧工作,提高當地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組織專家教授200余人次深入生產一線舉辦科技培訓班60余期,實施了“千名鄉土獸醫技術人才培養”計劃,累計培訓各類技術人員4000余人次、現場指導農民群眾80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近10000份;建成優質林果推廣示范樣板基地近800畝,帶動當地近15000畝林果的改造提升;協助爭取并實施各類項目10余項,到位項目資金近400萬元。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生活動,累計救助了貧困生400人次;累計捐贈電腦、教學課桌椅近200套,科普圖書15000余冊。

“六個一”計劃 確保農民脫貧摘帽

篇5

[關鍵詞]困難學生;幫扶體系;教育管理;美麗校園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4 — 0135 — 02

隨著高等學校大學生隊伍的不斷壯大和高校各項改革的逐漸深入,大學生群體的各項思想教育和服務工作也成為高校管理制度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困難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學生群體,其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管理中較為棘手的問題。為深入學習實踐黨的“十”精神、建設和諧美麗校園,構建完善的困難學生幫扶體系有助于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和教育管理工作,保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

一、困難學生的主要類型

(一)學習困難型學生:學習困難型大學生是指在學習上存在一定障礙或困難,僅靠自己一時難以完成必要的學習任務,無法達到國家規定學業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需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給予補償和矯治的大學生。〔1〕這種學習困難是局部性的、短期的;只要采取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措施是可以加以克服的。

學習困難型學生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1.學習態度不端正。一部分學生經歷高考的艱辛后,進入高校放松懈怠造成學業直線下滑;2.無法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有一部分同學在短時間內還不能適應大學獨立自主的自學方法,會出現茫然無措的情況。3.自身某一方面能力的不足。由于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經歷,所以每個人的長處和弱勢也不盡相同。自身的弱勢導致學生在經受連續性的失敗和挫折之后產生無能為力、自暴自棄的心態。

(二)經濟困難型學生:貧困生一直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予以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隨著高校在校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各個院校的貧困生數量也在不斷上升。就浙江某高校2012年統計的數據來看,2012年學校在校學生總人數為14675人;貧困生總人數為2135人,貧困生人數占總人數的14.5%。

這部分經濟困難的同學需要學校予以特別關注。由于家庭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經濟困難大學生需要面臨更多的心理壓力,自卑、敏感、封閉、偏激等都是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三)就業困難型學生:近幾年來,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學生整體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一部分同學學習中等、表現一般、沒有特別突出的特長和優勢,在應聘工作中處于弱勢地位;更進一步來說,這些學生即使找到工作,就業的質量也不高。

應聘工作時所遭受的種種挫折和艱辛,正式工作時對現狀的不如意和對未來的茫然無措都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心理上出現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少數就業困難學生對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棄,甚至報復社會。

(四)心理困難型學生: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有很多種因素。除了上述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和經濟壓力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個人認知偏差、感情挫折、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等引發的內心情感問題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現象有所增多,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采取的極端偏激行為也屢見報端,引起了學校和社會的廣泛重視。

心理健康與否從本質上來說反映的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高低。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全面發展的關鍵素質,是人全面發展的整體素質的中介和載體,也是人們成長的基本保證。〔2〕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解決心理困難大學生任務的艱巨性,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我們應根據心理困難學生的不同原因,找出相應的對策,消除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以上幾種不同的困難學生類型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幫扶服務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就目前而言,各個高校針對學生的各種困難已經采取了各項有效措施予以幫扶解決;但是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高校經濟幫扶工作、心理幫扶工作已經相對比較成熟;學習幫扶工作和就業幫扶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不能夠僅僅局限于經濟資助,要從受助學生實際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在經濟幫扶的同時還應該注重他們思想素質、理想信念、競爭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援助。〔3〕由于心理問題的內容復雜性和不可控性、對心理幫扶人員的專業性和處理問題的及時性要求,幫扶工作在展開時面臨著很大的難度。學習幫扶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時間、有針對性的輔導;就業幫扶工作也不僅僅限于簡歷的制作、就業信息的篩選等基本技巧的傳授。總之,這幾項工作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需要學校各個職能部門緊密配合、需要學校全體老師和學生積極參與的任務。

二、創建困難學生幫扶體系的指導思想

(一)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相結合。學生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實際困難,而是由困難引起的思想困境。因此解決實際問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困難、面對困難、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采取實際行動解決困難。

(二)堅持全體參與與單獨幫扶相結合。學生的困難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單憑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因此需要積極鼓勵全校的師生共同參與,一起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每個困難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不同,所以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單獨解決。

(三)堅持嚴格管理與服務幫扶相結合。制定明確、規范的幫扶管理制度,讓每一次的幫扶計劃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長效的工作機制,摸索出一整套行而有效的幫扶體系。面對困難學生,高校更多的是做好幫扶服務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通過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將高校對困難學生的幫扶關懷落到實處。

三、困難大學生幫扶體系的主要內容

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需要整個學校的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學校站在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總攬大局、統籌規劃。學院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靈活多變、具體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則充分利用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課堂、日常管理等途徑幫扶困難學生。學生可以采取實際行動幫助身邊的同學,營造和諧、溫馨的班級寢室氛圍,引導同學走出困境。從總體上來說,困難學生幫扶體系是以困難學生為核心,學生、教師、學院、學校共同參與、層層遞進的幫扶體制。具體操作模式如下圖:

(一)學校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幫扶制度,構建多位一體的幫扶機制。

1.學校教育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做到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品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建立完善的以“獎、助、貸、減、免”以及“綠色通道”為主要內容的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建立健全大學生職業指導體系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體系建設,將大學生就業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正規的教學進程中。同時,協調組織學校各個相關的職能部門做好助學幫困、就業指導、心理教育等服務工作。

3.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形成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風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向上的學風能促使大學生自覺嚴格要求自己,增強自我心理調節能力。〔4〕因此,高校應重視校園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建設,讓困難學生在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環境之中健康成長。

(二)學院因材施教,結合專業特點,形成行而有效的幫扶體系。

1.開展深入細致的幫扶困難學生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結合本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廣泛開展形式各樣的、具有本專業特點的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處理好學習、生活和就業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2.在對困難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幫扶工作的順利進行打好堅實基礎,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3.建立院級“學生困難幫扶中心”,幫扶內容涉及到學生的各種實際問題,用學院教師和學生的實際行動幫助維護學生的切身利益。

(三)充分發揮專任教師、輔導員的 “傳、幫、帶”作用,有針對性地幫扶各種困難學生。

1.專任教師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習困難學生,給學生答疑解惑、排憂解難。同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幫助困難學生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堅持輔導員“進課堂、進班級、進公寓”,及時發現問題并妥善予以解決。〔5〕輔導員要時刻掌握學生動態,了解學生情況;建立困難學生檔案,具體分析困難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實際問題;實施教師、優秀學生和困難學生的結對政策,對困難學生進行專人教育;做好紐帶橋梁作用,及時與結對的教師和同學溝通。

(四)學生團結互助,采用專人結對政策和整體氛圍影響策略幫助困難學生。

1.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先進模范帶頭作用,選取品學兼優的黨員和學生干部一對一地幫扶困難學生。根據困難學生的不同類型與特點進行選配,學習成績優異的幫扶學習困難的同學加強專業課知識的學習;綜合素質較強的幫助就業困難的同學加強就業時所需的各方面綜合能力;心態健康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幫助心理困難學生走出心理困境,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家境一般但品學兼優的幫助經濟困難學生解決日常所面臨的的日常生活問題,調整心態、奮發努力。

2.發動困難學生周圍的所有同學伸出友愛、援助、關懷之手,給困難學生創造一個團結、溫馨的學習生活環境。廣大學生要樹立大家庭觀念,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用實際行動溫暖他們,讓困難學生真正融入到班集體當中,使他們感受到班級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

總之,做好高校“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是現階段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當前政治經濟快速發展,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多種思想觀念混雜的情況下,如何更為有效地做好困難學生的實際幫扶工作、創建和諧美麗校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參 考 文 獻〕

〔1〕冼季夏,唐興.淺析學習困難大學生的教育轉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179-181.

〔2〕黃吉.大學生心理問題淺析與對策〔J〕.新世紀論叢,2006(03),83-84.

〔3〕龔曉林,丁恒康.創新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1,(03).

篇6

貧困大學生受家庭經濟因素的影響,在就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勢。以2014屆畢業生為例,畢業生總人數727萬,據統計,當年貧困生占總人數的1/5左右。也就是說每年將有140多萬的貧困生面臨就業問題。據北京大學“高教規模擴展與畢業生就業”課題組的調查顯示,貧困家庭學生就業率相對較低,約低于正常家庭畢業生的13%,可見,在當前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貧困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而,積極探索解決貧困生就業的有效措施,應成為社會積極關注的問題。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其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在幫助貧困生就業上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用社會工作理論分析貧困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以社會角色的角度探討促進貧困學生就業的途徑,是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有益嘗試。

一、高校貧困的界定和類型

貧困大學生是指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①在實事求是、規范程序的原則下,首先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然后在班主任或輔導員的指導下成立班級認定小組,進行民主評議,確定一般困難、困難和特殊困難3檔,在此基礎上由學校進行最終評定。其認定標準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上述是在國家層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相對比較籠統,是一個總綱領。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的高校主要依據學生在校每月生活費的支出、家庭人均月收入、學生繳納學費情況、學生家庭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來確定。其中,學生在校期間的消費情況,也就是在吃、穿、用、行等方面的消費支出較為客觀、準確地體現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就目前全國平均狀況來看,一般月生活費低于200元的為特殊困難家庭,在200-500元之間的為困難家庭,500-800元的定為一般困難家庭。

二、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

社會工作理論來源于西方,至今有近200年的歷史,目前這一理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得以體現,尤其是在應對一些社會突出問題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對于社會工作的定義有多種說法,概括起來可以稱為:“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與方法幫助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并預防問題的發生,恢復、改善和發展其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1]其特點有:以幫助他人(服務對象)為目的;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活動;運用的是較為科學的助人方法;是一種助人服務活動。

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一個重要的領域,主要是指學校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對在校的全體學生,特別是面臨經濟、心理、學習困難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在此理論下,就高校情況來說,也就是輔導員、學生資助管理部門等人員運用社會理論的工作方法教育和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潛能,協助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良好關系,構筑教與學、成長與成才的和諧環境,實現學校、家庭教育功能,共同為高校貧困生服務。除了校內學生工作人員外,也有人認為可以通過社會網絡的作用,挖掘貧困生問題的內在資源,引進專業的學校社會工作者,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觀念、就業能力、就業心理上進行全方位的幫助。

不管是從何角度對學校社會工作進行定義,其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學校社會工作是一種社會工作實務,是一種專業助人活動,其服務的對象是學生,社會工作專業人士是實施者;主要運用理論和方法有:訪談法、小組工作法、個案法、效果評估法、社會政策倡導等;工作內容包括提供學生發展性、教育性、預防性、改善性、補救性以及維權性等服務;其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立志成才。

三、社會工作理論在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中的實踐

(一)用社會工作方法提高貧困生就業能力

高校貧困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在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承受著一定的壓力,如學習之余做兼職,學習時間減少,成績不夠優秀;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素質拓展上,特長不夠突出;生活上自閉,交際能力不強;心理上自卑,很少參加學校和院系開展的集體活動。這些實際問題如果在就業前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將對他們就業競爭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響。作為學生工作者應積極學習和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如個案工作法、小組工作、效果評估等,幫助貧困生度過就業難關。

個案工作是學生工作者按照基本的價值理念、運用科學的專業知識和技巧、以個別化的方式為感受到困難的學生提供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支持與服務,以幫助其減輕壓力、提高其綜合能力。運用個案工作方法,能很好地對貧困大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其作用有兩點:一是能有針對性地幫助貧困生正確認識自己優勢和不足,使其從心理上能接受自己并做必要的改變來挖掘潛能,發揮優勢,彌補不足;二是可以直接給予物質幫助,減輕其生活上的壓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自己和求職中。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社會工作者在對高校貧困生進行個案工作時要遵循尊重、關懷和接納的原則,本著真摯誠懇的態度,才能到達到預期的效果。”[2]

小組工作,也叫團體工作,是以團體或小組為對象,通過集體活動為其成員提供社會服務的方法。其目的是使個人能借助集體生活提高自己各種能力,能較好地協調和發展個人之間、個人與團體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社會關系,從而促進個體與集體的共同發展。小組工作的形式可以以座談、沙龍、活動、小組討論或課程等方式進行,如把有共同需要的貧困生安排在一起進行輔導,集中解答相關問題;再如以班級為單位,把貧困生置于正常的學習、生活中,根據觀察每個人的不同,在實際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幫助;再如把學生組成一個團隊,開展團隊活動,促使他們互相幫助,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等。

效果評估是通過深度討論、參與式活動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個人需求和存在問題,為提供有計劃的幫扶提供基礎依據。可以通過開展自立自強演講比賽、心理情景劇大賽、誠信感恩教育等活動,發現自己在勤儉節約、社會責任意識、自立自強、團結意識等方面優點,并對其他方面的優勢加以提升。

(二)以社會角色的角度拓展貧困生就業資源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貧困生缺乏獲取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必需社會資源的能力,使得他們對社會資源的利用率較低,影響了整體能力的提高,或者學習不好,或者綜合素質不強,這些問題都影響著高校貧困生就業。高校學生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各類資源,積極與政府、學校、社會、學生家庭溝通,扮演資源鏈接的橋梁,形成全社會支持貧困生就業的資源網絡體系,構建有利于促進貧困生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為此,需要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著手。

學校是促進貧困生就業的直接責任人。學校負責大學生就業的隊伍主要有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各學院學生工作分管領導及輔導員等。其中就業指導中心是學校負責大學生就業的專門機構,負責就業市場的開拓、各類招聘會組織、就業指導和咨詢服務、貧困生就業幫扶等工作。輔導員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有落實好對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的職責。目前高校對貧困生的就業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助困與育人脫節;各部門間缺乏協調與配合:針對性和系統性不足等。面對這些問題,學校社會工作者都需要運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來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形成高校內部促進高校貧困生就業的合力。

家庭因素對貧困生就業的影響。特別是在就業觀的形成過程中,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父母職業觀念對大學生求職選擇中有深遠影響。作為家長,一是要了解國家就業形勢和政策,熟悉行業發展前景,明確企業的職業性質和崗位要求,盡可能進行科學指導;二是要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及性格特點,尊重自主選擇的權利,盡可能地讓興趣與職業相吻合;三是調整期望值,調整對就業區域和薪酬有合理的預期;四是“拋棄盲目呵護、過度溺愛,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狀和環境的發展,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愿望與現實、競爭和風險的關系。”[3]這就需要高校學生工作者建立貧困生檔案,保持與貧困生的家庭緊密聯系,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把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形成學校與家庭促進教育的合力。

篇7

2013年春節前夕,帶著社會提供的慰問品和救濟金,我實地走訪了班級中的幾位典型貧困生,親眼目睹了他們貧寒的物質生活:破舊的房舍、簡陋的家具、粗劣的飲食、過時的穿著等樁樁件件,讓我們蘇南地區的人感覺觸目驚心,但在與貧困生及其家庭成員的交流中,從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流露出來的“心理貧困”更讓我揪心:

案例1:男生小李父親早逝,母親在絲織廠打工,該生在校表現不佳,常有違紀現象,期末考試成績名列班級倒數。學校提前通知小李,老師走訪的確切時間,但那天上午來到他家時,他母親請假在家接待老師,說兒子昨晚玩電腦玩得太晚了,還在睡覺。最后直到走訪老師離開,小李始終沒有露面。

案例2:女生小王父母親都下崗,享受城鎮低保,該生在校學習較努力,成績一般。到她家走訪時,小王特地到路口迎接,她母親非常客氣,由衷地感謝學校對她女兒的關心。當老師鼓勵小王更加勤奮刻苦爭取優異成績時,母親竟然說:“女孩子讀得出最好,讀不出也沒辦法,看她的運氣了”。

案例3:男生小趙父親常年有病,母親離家出走,靠祖父的退休金維持生活,該生在校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競賽多次獲獎,但性格怪僻。在走訪他家時,學校老師讓他拿著紅包和領導合影,他死活不愿意,走回房間再也沒出來。

以上案例反映了社會在對貧困生扶貧濟困時,偏重于對貧困群體物質方面的救助,而疏于甚至根本就沒有關注到對他們“心理貧困”的救助。其實,治貧先要治“心”,助困更須需“心”。健康的心態,良好的個性,開闊的視野,創新的意識,進取的精神,是每一個貧困學生擺脫貧困、建功立業、創造美好家園的法寶,也是當代青少年必備的心理素質。

從貧困生角度看,生活在蘇南地區的他們,遭遇的最大問題可能不是經濟弱勢,而是精神弱勢。經濟貧困生有的是農村建卡特困戶,有的是城鎮吃“低保”的,還有是因家庭變故而經濟特別困難的,這些學生的生活水平確實低于來自同一社區的學生,對他們來說家庭條件本已十分艱難,父母還要為他們湊學雜費、生活費,他們內心深感歉疚,覺得對不起家人,貧困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物質資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在有形的經濟壓力,卻并沒能改變他們內心深處與日俱增的焦慮、自卑以致麻木的心理壓力。

如案例1中的小李存在麻木而慵懶心理。這類學生似乎對一切都無動于衷,對功課不感興趣,對友情、親情也不太在意。他們所關注的是一日三餐能否痛快玩耍,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大的理想和追求,得過且過,缺乏改變家庭面貌的進取精神,這類學生的學習成績一般很差。

如案例3中的小趙存在自尊而敏感心理。這些學生在學校里一般寡言少語,學習非常刻苦,想以優異的成績消除自卑心理,但往往又形成了極強的自尊,情緒容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同學的一句玩笑,老師的一個眼神,有可能使他心理長時間難以平靜,總覺得別人瞧不起自己,因而自卑、多疑、敏感。

學校對貧困生的關注有些片面。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有一個深刻的教訓,就是遺忘學生的教育精神關懷,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來說,我們對“貧困生”的關照往往就是指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照顧,更多的是通過減免學雜費、發放貧困補助或是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方式進行物質幫扶。我們很少意識到,除了物質幫扶之外,他們更期待精神上的關懷。因此學校對貧困生關注的狹隘性也造成了幫扶方式上的失當。

如案例3中的教師要求小趙拿著紅包與領導合影,而小趙斷然拒絕這種帶有作秀色彩的合影,始料未及的后果鮮活地反映了目前我們對貧困生的救助體系和方式仍然存在漏洞:關心貧困生的物質困境,卻讓其心理因此受到損傷,因為有些貧困生把貧困當成無能、丟人和恥辱的事,不同程度地抗拒師生善意的同情與幫助,甚至為了尊嚴拒絕援助。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然而,小趙的事例讓我們看到了教育者沒有在這方面給予應有的關注。

從家庭角度看,貧困的原因無外乎突遇天災人禍,或因病致貧,或遭意外傷害,或受無法抗拒的自然災害,或父母文化素質低、觀念落后,缺乏必要的經濟頭腦。而父母文化低下、觀念滯后對貧困生的“脫貧”有嚴重的消極影響。

如案例1中小李的母親對兒子無原則的溺愛,使得兒子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將來可能蛻變為啃老一族。如案例2中的小王母親對孩子的價值取向的隨意性,甚至用宿命論指導孩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女兒的進取心。這類貧困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他們面對貧困時缺乏正確的心理指導、明確的方向和合理的對策,這樣“雙困生”的烙印很難徹底消除。

高中貧困生心理不適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心理現象,這種不良的心理現象已經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成績、身心健康、成才發展。為此我們應構建起“社會、家庭、學校”三元聯合教育模式,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資源與教育力量,對高中貧困生采取積極心理學干預,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改善他們的心理現狀。

1.曉之以理。積極心理學強調人人都有發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強調每個人的潛能在解決自身心理問題、促進自身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古今中外無數成材者就來自于貧困家庭,這很好證明了人的潛能和向上的本性的偉大驅動力。

教育者可以引導貧困生正確看待貧困,勇敢直面苦難,認識到經濟貧困只是暫時的困難,并不代表自己就比別人低一等。學生的真正價值體現在學業、人格品質上,應充分利用貧困這筆寶貴財富,將貧困的壓力轉變為勤奮學習、增強能力、鍛煉品質的動力,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貧困,最終達到超越貧困的境界。

2.動之以情。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和群體自我的積極面,關注個體正在經歷的知足、滿意等主觀感受和過去體驗的良好狀態,同時關注對未來的樂觀希望、當前的幸福感。它包括積極的個性特征,如愛、勇氣、給予、創造和持之以恒。在群體水平上,它包括培養個體承擔社會責任的美德,培養更好的公民品質。

教育者對貧困生的教育工作要充滿責任心,用自己的真摯情感感染、激發貧困生的情感,實現情感溝通,引導他們克服由于首因效應、刻板效應而形成的對社會、他人的認知偏差及由此產生的躲避、敵意等消極的人際態度,從而促使貧困生以友善、平和的心態處世。

3.導之以行。在積極心理學看來,社會關系、文化規范、潛能發展的家庭影響能夠為人的能力、潛能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比如家庭、學校、社會的文化條件、語言環境等,都是這樣的支持系統。而貧困生往往從小就處于一個非常不利的環境中,經常遭到周圍同學的歧視和嘲笑,使他們產生非常低的自我評價,產生無助感。家庭、學校、社會應給貧困生營造一個積極的氛圍和環境,把助人與育人有機結合,讓他們意識到各種資助措施只能為他們“輸血”,只有樹立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意識和品格,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培養自我“造血”的能力,這才是育人的根本。

篇8

關鍵詞:貧困生評定機制;就業期望;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3)06-007-002

1 藝術與設計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困難的因素

1.1 社會和高校因素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對我國的影響越來越明顯,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尚未平息,歐債危機又接踵而至。雖然國家通過政策調控降低了這些外來沖擊對我國經濟市場的影響,但是全球性性金融危機仍未消除,許多因素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波及到了就業市場,也影響到了藝術設計類貧困大學生的就業。

“藝考熱”導致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逐年增加。在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的雙重推動下,不僅專業藝術院校在擴大規模,全國一些綜合性的院校也紛紛設立藝術設計專業進行招生,導致全國在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規模不斷壯大。在傳統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單位需求有限的情況下,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對口就業難度越來越大,而對貧困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畢業生,想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就更加困難。

1.2 藝術設計專業貧困學生個人方面因素

1.2.1 藝術設計專業貧困學生經濟因素。毫無疑問,經濟因素是導致藝術設計專業貧困學生與同專業非貧困學生存在不同的根本原因。經濟條件的影響,導致貧困大學生在入學后在各個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從而導致他們在學習、工作、人際交往以及心理等各方面比其他同學更容易出現問題,最終影響到畢業和就業。

藝術設計類專業相比于其他理工科專業花銷更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原本的“貧富”差距會進步一擴大。雖然國家對貧困生的幫扶力度逐年增大,但是當前的貧困生評定機制和補助力度相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花費來說還不能達到根本性的改善他們的學習生活。而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在畢業和就業過程中所需要的費用也是普通理工科學生幾倍。所以,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貧困生問題比其他專業貧困生問題更嚴重,更值得我們從事就業指導工作者的特別關注。

1.2.2 藝術設計專業貧困學生心理因素。由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所以能夠考入藝術設計專業的貧困生一般都是具有一定的繪畫天賦,他們往往在中學階段都是通過自己的優異成績來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尊重和重視,但是進入大學后由于評價標準不再是單一的成績,往往導致貧困生失去了中學時的學習動力。而且因為經濟方面的壓力,貧困生通常會參加勤工儉學、家教等形式的工作,從而占用了一定的學習時間,還有入學適應,學習方法等等諸多因素導致貧困生的學習成績不再像以往那樣突出。這更增強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由于要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勤工儉學等工作,導致貧困學生參與班級和年級活動較少,這樣又減少了他們和老師、同學間的交流機會。所以貧困生往往表現為內向,缺少主動交流的意愿。

貧困學生一般來自不發達的農村或者貧困山區,有些可能還是家鄉所在考上大學的第一人,這樣的學生承載著的不光是家庭的榮耀,更承載的父老鄉親的無限期望。他們往往懷著進入大學就要出人頭地,畢業后想從根本上改變家族或家鄉的貧困狀態。所以貧困生進入學校以后往往表現的比其他同學更加勤奮,但是由于對就業和職業認知的不足他們在大學期間的努力不一定能轉換為他們就業時的敲門磚。而且他們往往對就業期望較高,一旦遇到挫折,巨大的落差更增大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2 對藝術與設計類專業貧困學生就業指導的一些思考

2.1 強化全程化意識,把就業指導工作提前到新生入學

就業指導是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畢業生的就業有著重大意義,其工作開展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因此,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刻不容緩。當前就業指導課程在很多高校都是剛剛納入必修學分,而且都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開展;通過幾年的對比研究,很多專家建議: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從高校新生入學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就業指導,讓就業指導工作全程化到學生在校期間。新生入學后,都希望獲得所學專業的更多信息,希望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包括將來的就業問題。因此就業指導應根據不同院系、不同專業,通過不同的方式計劃的、系統的開展。

就業指導工作應格外重視對貧困生的就業指導與服務。把這一工作從新生入學開始貫穿整個大學過程,系統地對貧困生進行全程化、個性化就業指導,并針對藝術設計類貧困生的專業特點開設就業指導課,幫助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設計,有針對性地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積極做好對藝術設計類專業貧困生就業的推薦工作,優先向他們提供招聘信息,并盡可能的降低他們的就業成本,促使他們早日就業。

2.2 加強對藝術設計類專業貧困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很多高校都會在新生入學后不久即開展一次心理普測工作,以達到對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的提前預知和救助工作。不過僅僅一次心理普測并不能發現所有問題,而且心理問題的產生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學校應該采取多種形式的心理教育工作,特別是貧困生更應該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團體。

學校應該定期跟貧困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使貧困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貧困意識,正視“貧困”的影響。只有從心理上消除因貧困產生自卑和消沉傾向,才能在就業準備過程中做到主動、積極。另外,樹立正確的貧困意識,還要明確現在的貧困不等于永遠的貧困,只要不怕困難,通過不懈的努力,貧困現狀是可以改變的。

對貧困的畢業班學生更應當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使他們走出心理誤區。針對藝術設計類專業就業特點,對該專業的貧困畢業生可能會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焦慮、自卑、攀比、急躁、等不良心理或者厭學、悲觀、厭世、仇恨社會等嚴重的心理障礙進行及時的疏導。只有保持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才會幫助貧困生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

2.3 針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規劃教育

對在校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3]是大學生就業最先行、最基礎的一項準備工作。對在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貧困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他們正確的分析評價自己;有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也有利于他們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念,明確職業定位。

2.4 針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創業教育

就業與創業問題是大學生應該正視的現實問題,而藝術與設計類專業不同于理工科,作為培養文化創意人才,該專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引發和對創新能力的培養。而創業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通過開展創業教育,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不僅可以領會到創新對于創業的重要性,還能從創業成功者的事跡中得到啟發和鼓舞,通過實踐和摸索,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藝術與設計專業的貧困生比其他群體有更大的創業動力。而且當前國家政策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諸多保障。可以說只要有好的創業項目和想法,再貧困的畢業生都能實現創業之路。因此為藝術與設計專業貧困學生提供必要的創業教育[5]知識,既有利于提高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解決他們的就業難問題。

3 結 語

當前我國高校藝術與設計專業畢業生就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其中藝術與設計專業的貧困生存在的就業困難更大。但是不同的貧困生具體的就業困難又會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只是作者結合個人工作中的一些體會,談了幾點藝術與設計專業貧困生就業困難因素和應對措施。更多的針對藝術與設計專業貧困生就業困難因素和幫扶措施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牟洪善,李金萍,余修日. 新形勢下獨立學院貧困生認定機制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3).

2 邵艷,徐揚,于佳茜,郭曉龍,任會揚.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間關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3).

篇9

【關鍵詞】貧困 育人 探索

隨著教育公平、教育成本分擔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高等教育處于不斷改革發展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得償所愿,接受高等教育。隨著各大高校招生范圍及數量的擴大,“貧困”問題也日益凸顯。在新的工作方式下,“貧困生”的定義已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層面,其涵義得以延伸,心理健康、個人能力發展等另類“貧困”愈來愈引起社會關注。故如何走好新時期資助育人之路,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大學生自信、自立、自強,成為了社會熱點課題。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實現需要。目前的高校資助工作著眼于學生的基本生活需要,關注經濟層面,以經濟援助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高校收費制度的轉軌,人類自我需求的增多,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貧困生定義已有了新的擴展。

一 貧困的狹義定義,關注經濟層面

傳統意義上的貧困,僅指經濟上的貧困,反映維持生活與生產的最低標準。這種貧困的概念只包括物質生活的貧困,不包括精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貧困。故狹義的貧困生定義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在校期間基本生活費不能達到學校所在地的最低標準,且無力交納學費以及購置必要的學習用品,日常生活沒有保障的大學生。

據相關教育部門統計:我國貧困學生的人數在不斷攀升,全國大學生中貧困生的比例已達到30%,特困生比例為10%~15%,有的學校甚至達到50%。2006年7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了一份名為《中國貧困生調查報告》顯示:2006年秋季入學,有60%的貧困高考學生難以湊齊學費。據調查,貧困生月平均生活費支出為200元左右,其中伙食費開支所占比例約63%,用于培訓及學習的費用平均為7.4%,書本費用l1.2%;29%的人反映缺少必要的學習資料,73%的人反映不敢買新衣服,8l%的人反映沒錢和同學一塊去買零食吃。高昂的學費更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學費來源有44.7%的人向親友借,24.9%的人向學校貸款,24.5%的人接受過外界的資助,16.2%的人由學校減免學費,另外還有部分人靠獲得獎學金和助學金。

究其貧困原因,我國學生經濟困難形成復雜,詳述如下:(1)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家庭收入總體偏低,特別是來自老、少、邊、窮地區,而異地求學,生活支出費用較高,收支不平衡;(2)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城鎮職工下崗,經濟來源減少;(3)多子女家庭,需要承擔的教育費用巨大;(4)自然災害、意外、疾病導致額外支出增多,家庭經濟負擔加重;(5)高校招生收費并軌和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增加困難學生比例。

目前,我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可以概括為:“1+6”,即“一條綠色通道,獎、助、貸、勤、補、減免六項資助措施”。現階段,我國的資助力度以無償贈予的獎、助、補、減免學費為主,學生貸款、勤工儉學為輔。但是我國貧困生群體眾多,而教育經費有限,財政負擔巨大,單靠無償贈予難以撐起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如若一味加大財政撥款力度,予以貧困生贈予補助,勢必助長其等、靠、要的依賴性,不利于貧困群體健康成長。在世界范圍內,眾多國家已逐步削減無償資助,故我國應遵循世界資助發展趨勢,轉變觀念,變“資助”為“自助”,走以學生貸款、勤工儉學為主,輔以獎、助、補、減免之路。

1.健全助學貸款機制,優化幫困助學模式

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助學貸款政策具體實施難度大,范圍小。原因有二點:(1)中國人口眾多,教育基數大,需要受高等教育人口絕對數量大。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貧困學生的比例較大;(2)形成貧困的原因復雜多樣,貸款政策難以完全細化,用單一的政策應對千差萬別的貧困群體,削弱了貸款的使用效力。

為確保這種資助制度的順利進行,筆者認為可采取如下措施:(1)設立專門機構運作助學貸款,有固定的資金管理機構,由國家統籌安排。如“教育銀行”,在銀行設立單獨窗口,辦理學生貸款業務,程序簡便化。(2)嚴格審核申請,可采取抽樣調研的方式。批準申請的個案中,按比例抽樣調查,查證資料是否屬實,對于欺詐者嚴格查處。(3)貸款層次化。針對學生困難程度的不同,設立優惠貸款、普通貸款。優惠貸款針對特困生群體,貸款金額可相對較大,還款期限長,利率低,政府補貼學生在校期間利息。普通貸款照顧中低收入家庭子女,金額小,利率高于優惠貸款但低于商業貸款,償還期限限定,政府不補貼在校期間利息。(4)加強誠信教育,完善追繳制度。對貧困生群體加強誠信教育,培養感恩意識,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對惡意欠貸者施以追繳。(5)推廣生源地貸款。生源地區對于申貸人家庭經濟條件較為熟悉,有利于審核發放,借貸擔保人固定,行蹤容易掌握,追繳風險相對較小。(6)法律保障。盡快出臺“助學貸款法則”,上升到法律層面,使貸款的申請及回收建立在法律基礎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對欺詐行為采取訴訟,杜絕惡意欠貸和長期拖欠貸款的現象出現。

2.拓展勤工助學形式,不僅立足校內,更要開拓校外

勤工助學是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勤工助學讓學生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體會艱辛與不易,達到自立自強的目的。其是學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故筆者認為要使勤工助學發揮最大效應,成為資助育人不可或缺的環節,高校應實行“三專”,即專人負責,專項管理,專制制度。

高校可運行勤工助學體系,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專業的領導班子,制定規范的規章制度,實現勤工助學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不僅立足校內,更要開拓校外:(1)立足校內,整合校內合作資源。與工會、后勤合作,提供清潔、管理、維紀等非技術性崗位,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任勞任怨的優良品質;與各個教研室及實驗室合作,提供助教、助管、助研等技術性崗位,培養大學生求真務實、嚴謹踏實、刻苦鉆研的良好作風。(2)開拓校外,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高校大學生參與校外勤工儉學有自發性和分散性兩大特點。學生作為弱勢群體,自發分散地與復雜的社會交際,缺乏社會閱歷,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害,安全性也令人擔憂。另外,由于缺少統一的組織培訓,學生只能靠自身悟性,通過自我摸索積累經驗,其能力素質提高緩慢,難以達到社會實踐的預期效果。高校可積極引進社會援助,整合企業資源,引導企業設立勤工助學崗位,搭建與專業對口的社會實踐平臺,提供為貧困群體就業、能力鍛煉的有效途徑。 二 貧困的廣義定義,關注心理健康、學習能力、交際能力

廣義貧困是指除狹義貧困之外的包括社會環境方面、精神文化方面、能力素質方面的貧困。故廣義的貧困生包含了心理、學習、溝通、交際等能力缺乏的大學生。

1.心理貧困

由于父母離異、單親等家庭因素;個性內向、孤僻、脆弱等性格因素;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等社會因素導致高校大學生有著過度敏感、自卑封閉、悲觀消極、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日益增多的心理疾病,若不加以重視,往往導致自憐、自殘、自毀等嚴重后果,各大高校也不乏個例出現。

針對日趨嚴重的心理問題,筆者認為,高校應做到“全面”與“專業”:(1)全面篩查,建立心理檔案。入學伊始,高校應對每位新生進行心理測試篩選,建立心理檔案。全面的心理篩選能及早發現問題,有的放矢地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重點跟蹤幫扶。有計劃地對其進行心理指導,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合理的釋放與宣泄。(2)專業干預,疏導心理問題。設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配備專職的心理教師,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程;加強輔導員心理專業知識培訓;可在每個班級中設立心理委員,近距離地排摸學生心理情況,及時反饋信息,第一時間處理。做到以專業心理教師疏導、以專職輔導員干預、以心理委員排摸的心理幫扶體系。

2.能力貧困

(1)學習能力。學習能力缺乏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學習環境的改變,難以適應大學生活,學習節奏被打亂,學習能力每況愈下,以城鎮學生居多;第二,異地求學,知識層面不同,基礎知識薄弱;以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為例,因區域發展不平衡,其所處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反差巨大,學習硬件的缺失,導致知識更新過慢或斷層,通常可見的是計算機基礎差,英語有待提高。

(2)交際能力。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類要在社會中生存,必須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但身處象牙塔內的大學生,孤芳自賞者有之,羞于啟齒者有之。人際交往能力的缺失,導致就業、人格健全、健康成長等一系列問題出現。

要使能力脫貧,可實行“互助+自助”模式。

對于學習能力不足者,可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實行學長計劃,以一對一的形式,學長幫助輔導+自我刻苦鉆研,共同努力,提高學習能力;對于交際能力不足者,可開展“被動+主動”活動,定期的舉行班集體活動,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增加凝聚力和親和力,有針對性地讓交際能力缺乏者承擔領導工作,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交際能力,從小圈子融入到大集體,使之將來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去。

“貧困生”比例的不斷擴大,對于高校是一個挑戰。可見,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適應新的變化,建立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是社會的永久性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前行探索。

參考文獻

[1]祝秀香、劉國華.對高校貧困生精神扶持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

篇10

關鍵詞:高校;貧困學生;資助育人;機制

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為保障教育公平,改進教育機制合理,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國家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問題出臺了相應資助政策及采取了多種措施,目前形成了“獎,貸,助,補,減”為主要內容的貧困生的資助體系。在對貧困生的資助中,目前的重心還是放在對他們的經濟補助上,但是其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教育問題迫切需要解決。因此高校要提高學生資助育人的針對性,健全實施機制,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標,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原則。

一、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現狀分析

1、資助工作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合理機制

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缺乏系統性,要把資助和育人結合起來,受資助的學生在國家助學金等無償資助中出現依賴心理,滋生了“等,靠,要”的消極思想[1]。在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的環節中,出現了部分學生缺乏誠信,填寫家庭收入時虛報數據或貧困證明造假。有的同學出于自卑心理隱瞞家庭的實際情況,拒絕接受資助。有的畢業生離校后沒有約束力,在生源地貸款上也存在還款不及時不到位,缺乏誠信。

2、資助政策傾向性的偏差造成矛盾

有的高校將獎學金和助學金的概念混淆,在評比中代入主觀情感將天平傾向于經濟困難學生,這讓學業優秀的普通學生產生不平衡的心理。在資助名額和資助力度的分配中,成績一般的特困生與成績優秀的一般困難學生之間會產生矛盾,前者在政策中有可重復的高額資助獲取,后者相對機會稀少。因此,資助政策的傾向性造成一種新的不公平,導致不利的一方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會產生虛假申報貧困的現象出現,影響美麗校園的建設。

3、資助工作程序中的操作不當影響資助實施

目前高校資助工作評定的一般模式是學生報,班主任或輔導員定。有的班主任責任心不強,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不愿做深入的系統調查,不能全面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將工作形式化處理;有的班主任采取平均主義,不根據學生的家庭困難程度定名額和金額;有的班主任在班級公開投票選出貧困生,這既是違背原則,也是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給予他們精神層面的人格尊重和人文關懷。高校要完善科學的資助程序,將有限的資助資金幫助確實經濟困難的學生,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

二、多種有效途徑實施,建立健全資助育人機制

1、各層領導老師統籌協調,資助實施審核機制健全

首先高校要嚴格執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對家庭經困難學生進行評議和認定,對貧困生助學等進行認真的評選,幫助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得到資助,順利完成學業[2]。其次在對貧困生資評過程中,針對經濟困難學生地域和原因多樣化的特點,高校需要成立了由專人負責的資助中心,二級學院成立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和資助管理辦公室,定期召開資助工作的相關會議,專題研究資助工作的評定,進一步明確了資助目標。

2、制定相關措施,確保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在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中,高校要緊密結合了國家出臺的政策方針和關于貧困生資評的相關條款,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幫助貧困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難題,使他們能夠順利的完成學業,真正的做到一切的工作為同學服務。

(1)改進高校教師的工作理念,不注重表面,不。

首先要及時和認真落實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方面的工作,對于分配經濟困難學生的名額和資金,不能實行所謂的平均主義,而是秉承把資金發放到最需要的同學手中,把名額給最需要的人的原則,給予那些家庭確實有困難的同學所在班級多指標多名額的安排。另外,資助的對象不光觸及本省的同學,對外省有困難的同學更多關心和照顧,使離家千里之外的他們得到一份溫情。同時也使這些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同學不但得到經濟上的支持,還能感受到國家政府和學校對他們的關心,讓這些同學能在一個較為穩定、和諧的大學校園中成長,以此為契機達到育人的目的。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時刻秉持著不注重表面,不會,把資助確實落實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

(2)嚴把資助審核與申報的程序;

高校需在“三公”(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上有計劃、有效率的開展資助工作。在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中,班主任和輔導員深入班級學生中了解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資助對象,經過班級的評議、評審小組審核、全校公示、上報省教育廳審批等程序最后才評定出少量優秀、出色的貧困生獲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通過樹立典型對獲獎者進行表彰,讓獲獎者代表發言激勵更多貧困學子積極進取,通過努力獲取獎學金解決學費問題,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為以后的就業擇業創造條件。

(3)采取多種途徑,確保資助的效用

①結對幫扶。依據調查發現,在經濟困難學生中有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有的學生父母離異。由于單親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可能造成學生缺乏安全感,外在表現或是沉默或是學習成績較差,也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對于這樣的學生僅僅給予物質幫助是不夠的,還必須給予其精神支持和心理上的關愛。采取老師和學生一對一幫扶的方法,讓老師在大學期間關心和幫助他們,讓其健全人格,發奮圖強,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

②提供勤工助學崗位。高校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既解決了學生的每月生活費用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辛,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又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培養他們自強自立的意識和吃苦耐勞的品質[3]。通過工作讓學生更好融入集體活動,與老師同學多溝通,改進內向自卑的性格,增強其自信心。

③對能力較強的貧困生委以重用。為了進一步增強其經濟困難同學的自信心,激發幫助廣大同學的熱情,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積極鼓勵貧困生擔任學生干部,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他們以此為平臺鍛煉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樹立自強不息,勇于拼搏的信念。

④宣揚資助感恩精神,推動資助工作的可持續開展。為了豐富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生活,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健全他們的心理人格,高校要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尤其要多舉辦感恩教育活動,如“回收舊廢物品獻愛心”,“優秀畢業生經驗交流會”,“優秀貧困生的勵志事跡征文活動”,“幫援扶困交流會”,“貧困生心理脫貧講座”。通過這些活動增強貧困生的主體意識和感恩意識,調動其積極主動性,引導他們結合學校的資助政策對自己的大學生活進行生涯規劃,自我規劃,促進他們成人成才。

高校應把資助育人的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建立公平,自由的美麗校園,讓學生尤其是經濟困難學生融入到充滿關心和幫助的環境中去學習和生活,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獲得他人的尊重,用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去面對未來。鼓勵經濟困難學生認真學習,帶動班級的學習風氣,利于校園文化的建設;學校支持經濟困難學生的節約勤儉的美德,端正同學的消費理念,也是利益與校園文化的建設;積極鼓勵經濟困難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社會公益活動,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和增加社會責任感,懂得感恩和回報社會,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基礎。(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少玲.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